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2024-09-27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共5篇)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篇1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

1积极思维的三层含义:

(1)看自己的正面

(2)看别人的积极面

(3)看环境的积极面

2如何构建积极的自我(1)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2)正视自身缺点

(3)正视负性情绪

(4)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5)积极的自我体验

(6)自我调控的措施: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

感知并及时释放压力;

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二章情绪的力量

1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反应行为,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包括三个方面: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行为。

2..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积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

(可以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保持身心平衡,是人精神振奋,激活神经系统,使之振奋协调。)

(2)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不良作用。

3影响情绪的因素:

(1)认知因素

(2)遗传因素

(3)身体因素

(4)物理环境因素

(5)社会环境因素

(6)饮食因素

4如何合理调控消极情绪

(1)学会倾诉

(2)构建合理的认知

(3)不妨痛哭

(4)转移法

(5)音乐调节法(6)环境调节法 5如何增加积极情绪

(一)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

(1)心存感激

(2)学会称赞别人

(3)学会微笑

(4)寻找最佳新观念

(5)培养一种奉献的精神

(6)培养乐观精神

(7)经常使用自动的提示语

(二)调控丰富我们的生活:

(1)读书

(2)幽默

(3)赏花

(4)散步

(5)运动

(6)旅游

(7)写日记

(8)放慢速度

(9)登高远眺

6理性情绪调节法:ABC理论

事件A——事件B——情绪与行为的结果C

驳斥非理性新年D

理性想法E 第三章积极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四)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维持身心健康

(五)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

(六)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大学生未来的事业

二、增强人际吸引力的途径:

(一)优化形象,完善第一印象

(二)主动交往提高熟悉程度

(三)寻找共性,赢得人际共鸣

(四)展示才智,引起敬佩之感

(五)涵养个性,拥有持久魅力

三、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

(一)学习沟通,掌握语言艺术

1.称呼得体

2.注意礼貌

3.尊重对方

4优化对方讲话环境

5.适当提问

6.排除干扰因素

(二)关心需要,走进对方心灵

(三)由衷赞美,拨动情感之弦

(四)善于倾听,关注对方所思

(五)消除误会,化干戈为玉帛

(六)善于包容,求同存异

四、社会资本的概念: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自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五、如何在大学中积累社会资本

1增加自己的曝光率

2发现自己的“优势“

3建立守信用的形象

4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5零存整取建立“关系网“

6社会资本的经营与整合第四章个性的力量

1六种气质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1)循环气质——中心人物型

(2)自闭气质——我行我素型

(3)粘着气质——首领型

(4)执着气质——完美主义者型

(5)不安气质——胆小鬼型

(6)新奇气质——冒险家型

2了解自身气质的自我护理要诀:知道自己属于以上六种气质的哪一种,及其如何护理。3性格及良好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高喊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良好的性格: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洞察力、真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社会智慧、公正、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宽恕、谦卑、谨慎、自我调节、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虔诚

第五章 爱情与性心理 1爱情三因论:动机成分、情绪成分、认知成分

2恋爱的发展与持续:热情度先升后降 亲密感呈上升趋势承诺上升并近乎持平3失恋心理及调适:(1)构建理性的认识

(2)行为转移法,冲淡痛苦

(3)在宽容中得到重生

4关于择偶的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

(2)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

(3)社会交换理论

(4)同质性理论

(5)墨斯登的刺激——价值——角色理论

(6)克尔霍夫和戴维斯的“过滤”理论

5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1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恋爱期

6青春期的性心理的表现:对性知识的追求——对异性的爱慕——产生性欲望和性冲动 7青年的性行为:性自慰行为——爱抚——婚前性行为

8艾滋病:传播途径是什么 艾滋病毒是什么

9青年的性心理调节:1正确认识和了解青春期性心理、性生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培养正确的婚恋观3加强性道德培养

第六章在压力下成长

1人类本质的需求是什么: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2社会的自己和本来的自己的区别

3人们从哪三个方面接受到压力信号

4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 最后一章

1职业生涯的概述

2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篇2

一、教材为本, 整体复习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 学习须有“本”可依。复习时以课本为主线, 进行系统的复习, 使所学过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 构架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 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课本为主线进行整体复习, 并非简单地重复已学过的知识, 而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对比。尤其对某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 在复习中一定要弄清楚, 并能灵活运用。

二、梳理教材、绘出知识结构网络图,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归纳知识的时候, 要有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找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再根据知识结构网络图去发散、联想基础知识点和每个知识点的基础题, 并学会自我检测。

三、看“错题集”, 温故而知新

将日常练习、考试中自己失误的错题、典型题分门别类地收集在一起, 制定一本“错题本”。期末复习中, 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依次为根据或线索, 突破难点, 这样做, 会比做几道题有更大的收获。按“错题集”温习, 除复习语言知识点外, 还要重视某些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错题集”的作用。

四、针对考点强化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练习中, 选题要精,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实际出发, 进行各种形式、多层次的练习, 练习要有步骤、有目的、有思考, 切忌一味做题, 陷入题海。

五、交叉复习, 提高效率

当我们同时面对多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 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如先复习语文, 休息后换成数学, 再之后又换成别的学科, 这样的复习能有效缓解疲劳、消除倦怠心理, 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六、团结合作, 共同提高

复习中也要和平时学习一样, 同学之间要多讨论、交流、解疑、帮助,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篇3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1.简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和伟大意义

(1)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2)意义: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3.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1)思想: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兴盛。

(2)影响: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

4.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②经济上:五口通商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社会性质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社会矛盾上: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⑤思想上:一些知识分子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⑥革命任务上: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内容标准】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3)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侵略史实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大规模出兵。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沽、天津, 10月,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认识:①落后就会挨打;②战争破坏了人类文明;③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④个人: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等。

2.简述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l50多万平方千米。

时间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瑷珲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4年

堪分西北界约记

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北部

7万平方千米

3.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①1860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常州,进逼上海。清朝地方官员和英法侵略者相勾结,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太平军英勇攻击,在上海附近的青浦,大败洋枪队,缴获大量洋枪洋炮。②1862年.太平军再次进攻上海,与洋枪队在太仓地区展开激战。太平军斗志昂扬,连破敌人营垒30多座,活捉敌军副领队。洋枪队闻风丧胆,龟缩在上海城内不敢出战。③不久,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①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人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阿古柏兵败自杀。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②1881年,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③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l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内容标准】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1894年9月,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舰身严重倾斜。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精神:反抗外敌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关系:《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内容标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抗。义和团运动先后在山东,直隶等地广泛开展起来。

经过: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19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拼凑了多人的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敌人,打死打伤侵略军多人。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

在北京,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士兵,四处挑衅,不断开枪射杀义和团群众和清军,激起中国军民的愤慨。义和团和清军围攻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战斗持续不断。

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一路烧杀,于8月中旬攻人北京。八国联军在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9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7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补充:1.列表比较四次侵华战争

时间

原因(或背景)

结果

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

(道光帝时)

1840—1842年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军占领香港岛,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1856-1860年

根本原因:英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修改条约受阻。

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

1894-1895年

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偷袭清军运兵船。

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表归纳主要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战争

鸦片战争(中英)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要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归纳中国人民的抗争。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②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④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⑤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经济工业化)

【内容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求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3)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4)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1.简述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旗号、目的和措施。

(1)时间:l9世纪60—90年代

(2)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3)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

(5)措施:前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新式陆海军,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操练;建立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后期:创办民用工业。

2.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军事工业:l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民用工业:李鸿章先后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3)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3.知道轮船、铁路、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经营沿海和内河的新式航运业。这是当时中国规模的民用企业之一。、

②1880年,开平煤矿为运送煤炭,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次年竣工,全长11千米,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以后,唐胥铁路向西延长至大沽口、天津,向东延长至山海关、绥中,全长276千米,1893年通车。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③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电报沟通了中国各重要城市间的联系.

4.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爱国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家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企业。20世纪代,张謇创办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5.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

詹天佑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l9,他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主持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筑路工程。l9,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政治民主化)

【内容标准】(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1.了解“公车上书”。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称之为“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内容:①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②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③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2)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一次爱国自救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1)思想: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变法维新。

(2)影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第8课 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②l9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举为“总理”。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在同盟会机关刊物上,明确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④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⑤191月l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干结束;⑥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2.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0月l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起义军经过一夜血战,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意义:①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制度深入人心;它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内容标准】

(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鲁迅等人的主要成就。

1.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阵地、旗号和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2)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3)旗号:“民主”“科学”,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孔家店”的口号。

(4)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作用: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2.知道鲁迅、胡适等人的主要成就。

(1)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丁深刻批判。

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19,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继胡适之后,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向,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内容标准】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1)史实:①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件大事。

(2)作用:①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申报》: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②特点:《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内容丰富。③影响:很快发展为全国的大报;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2)商务印书馆:①18,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②特点: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③影响:是中国近代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1)照相: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19世纪晚期,照相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人社会生活。

作用:它锁定了瞬州即逝的历史片断,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电影:18,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为有声电影。20世纪30年代,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和演员,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剪发辫: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2)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3)易服饰: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中山装是这一时期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开始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内容标准】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简述五四运动开始时间、导火线、口号、经过、结果和意义。

(1)开始时间:195月4日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经过: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到广场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举行集会、等活动;②北京学生的斗争得到各地响应,学生纷纷和,爱国浪潮席卷全国;③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紧接着,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工人相继响应,商人也举行罢市。

(5)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比较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变化。

地点

斗争主力

斗争形式

前期

北京

学生

后期

上海

工人

罢工、罢市

3.什么是五四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1)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2)继承: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科学和民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4.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时间:197月23日 (2)地点:上海

(3)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4)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④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5)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内容标准】(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被称为黄埔军校。

(2)机构: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方针: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

(4)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知道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1)时间和主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2)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股军阀势力。

(3)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4)先头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5)主要战役:湖南、湖北交界处的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6)结果:攻克武昌,占领湖南、湖北;连克九江、南昌,歼灭孙传芳主力;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7)原因: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②正确的战略方针;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北伐军的英勇奋战等。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随后,国民党在各地“清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篇4

◆1.邸报:发端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宋代开始成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内容包括:天子诏旨、天子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有多种别称:进奏院状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南宋时使用“朝报”最多。“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货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宋宗咸平二年,它的定制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其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情感。王韬主张政治上建立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开矿筑路,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4.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创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行文自由,不拘一格;平行畅达,词汇新颖、生动;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渲染力。

◆5.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前后七次庭训,章太炎和邹容被判永远监禁,但由于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上称此案为“苏报案”。

◆6.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独裁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弹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 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扫荡史称“癸丑报灾”。

◆7.史量才:一位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的构想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失败。“九•一八” 事变后,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本质,深明抗日大义,开展了《申报》纪念六十年的革新活动。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而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被特务枪击,当场身亡。)

◆8.张季鸾:中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1905年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披露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合同而被捕入狱。后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他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担任了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

◆9.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10.中国的西北角: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于1935年7月14日起,从成都出发,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和民情风俗,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1936年8月,他将此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此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到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11.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璜、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该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12.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土改。但是在宣传中出现了一些右的倾向,主要是没有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反而过分渲染了地主“献地”的行动,给人以“和平土改”的印象。这种宣传,偏离了共产党彻底的土地革命路线,也招致了农民的不满。1947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该报刊载了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承认自己新闻业务方面的作风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发扬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反“客里空”运动在各解放区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运动在各解放区普遍开展。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着重要意义。运动后期由于受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

简答:③

◆1.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其报业思想主要体现五个方面:

(一)报刊舆论观: ①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②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③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④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二)报刊功能观: ①“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②“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

(三)报刊自律观: ①对报人素养的要求

办出更好的报刊,这些努力应包括学识和能力两方面②对报馆言论独立的要求

报馆的言论独立是对社会尽责的前提。言论独立性是作为报刊和报馆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存在的。

(四)报刊编辑观:

①编辑理论思想

主要是对于办刊要有一个确定而高远的指导思想,和报馆编辑立言的基本规范。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②编辑业务思想

办报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大胆改革报刊版式编排,尽可能地运用最新最合理的编排方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做法。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

(五)报刊文体观:

梁启超有其坚持的新文体:语义平白易懂,以求说理透彻为先;内容上切中时弊,有感而发,改变过去报刊文章无病呻吟,满纸风月的不良作风。行文形式上有较大自由,抛弃旧的束缚,纵笔所至,自由通畅;用语上杂采理语、韵语、外国语法,以于表达;以情动人,寓理于情。

◆2.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黄远生: ①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手法进行新闻报道,使文学与新闻融合自然,开创 “通讯”这种新闻文体。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②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③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3.简述私营报业出现“黄金十年”(1927-1937)发展期的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政府取得名义上的全国统一,相对和平没有战争侵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带动私营报业短期发展;

②国民党的内部斗争政治局势的发展刺激了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③军阀混战使报业在政治上受到的威胁相对解除,执政的国民党暂时控制不严,国民党内部不统一,无法对新闻界形成统一,给民营新闻事业提供了自由。

◆4.简述近代副刊在报纸文化品位的构建上的作用 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副刊从诞生时起就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报纸的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

副刊最初是为了补充因新闻不足而产生的空白。五四时期,副刊成为文学革命和知识启蒙的平台,各种思想的交锋,奠定了副刊偏重文艺性、知识性的传统。

从副刊本身的特性出发,笔者认为,副刊的新闻性不是时效性,而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可能的未来走向的,与当代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表现。

◆5.简述埃德加·斯诺在华的新闻活动

斯诺于1928年来华,头两年他担任上海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代理主编。1930年到1932年,他担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报道“一二八”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经过,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3到1937年,他在北平,任职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教师,讲授《新闻特写》和《旅游通讯》课,同时兼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远东撰稿人,纽约《太阳报》、英国《每日先驱报》记者。

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抵达西北山区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在苏区(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俗称)进行了大约4个月的深入采访后,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连续发表数十篇陕北访问报道,这一世界头号新闻轰动了中外新闻界。1937年10月,这一系列新闻通讯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描绘中国革命的真相,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

1937年,为对付日本的入侵,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组建抗日联合战线。期间,斯诺采写了大量有关中国时局与战事的新闻通讯报道。

1941年初,他从香港向美国报刊发出报道皖南事变真相的急电,被重庆国民党政府取消在华记者特权,斯诺离开了生活了13年的中国。

1960年、1964年和1970年斯诺以美国《展望》杂志、法国《新宣言》周刊记者和作家的身份来华,访问新中国。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1970年斯诺访问中国,成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因素之一。斯诺与毛泽东畅谈后发表了题为《同毛泽东的谈话纪要》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反应。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探路”。基辛格的到来,打破了中美之间的长期对峙,缓和了两国关系。

论述:②

◆1.从传播学视角思考为何“五四运动”比1895年“公车上书”规模大、影响远:

①“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而“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力有限,参与者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类型多于“公车上书”时的传播者和受众的类型,所以“五四运动”的影响范围更广。

②“五四运动”是通过报刊等大众传播手段进行传播的,而“公车上书”则通过人际传播。传播媒介的不同导致“五四运动”的规模更大。

③“五四运动” 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属于无产阶级领导,“公车上书”传播者为社会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大众在社会改良中作用的意识不同,“意识”作为传播中的信源,“五四运动”中的更稳定,更实在。

◆2.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新闻传播观念应该如何变化: ①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严格的新闻纪律,在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马列主义的政治立场是正确的,但过于强调以两条战线斗争(反左倾,反右倾)方法办报,对今后新闻界过于偏重政治性,忽视新闻的可读性、服务性和在宣传观念上非此即彼的倾向,具有相当的导向作用。并且过于严格的新闻纪律会限制新闻自由,新闻传播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表现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报刊会因此不复存在。这在一等程度上限制了民众的思想自由,不能因为建国和旧新闻媒体而忽视受众的精神感受,应该适度调整严格的新闻纪律。

②1949年期间,中共在改造旧新闻媒体的过程中,对旧有的一些符合新闻规律的办报、办刊及出版方式不加区别地予以改造废止,忽视了新闻遗产的传承性。由于中共在对旧新闻媒体改造的过程中,完全依靠行政而非法律的力量,新闻报导更多体现了官方的意图,由此铸造了新中国新闻宣传的刻板模式,为新中国新闻宣传塑造了基本范型,也使建国初期国家遭受了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过于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后新闻报导的客观、及时、公正和新闻法规的制订。所以,中共对报刊的控制应该减少赘余的政治因素,更多地强调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新性。综上所述,中共的新闻传播观念是由国家性质和现实所确定的,但一味地强调控制性会使新闻事业的发展缓慢,应适度放宽控制。

◆3.如何评价十九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 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 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 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 家富强的斗争;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4.比较近代史上前两次办报活动高潮:

第一次和维新运动关系密切,第二次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先声而存在。

(1)共同点:办报数量多。区别:背景不同。①出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时候,维新派所倡导的变法思想,已经能够为广大的民众所理解,被到广泛的认可。据统计,在1896至1898年的3年中,国人新办的中文报刊比原来翻了5倍多。②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也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而镇压下去。这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形成两股力量,一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另一个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两股力量都借助报纸的力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批驳对方的观点,所以,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1906年,新创办的报刊达到113种,到1911年,上升为209种。数量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第一次办报高潮到第二次,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共同点:办报地区广。区别:第二次地区影响和读者面扩大。第一次在北京,湖南,天津等地,第二次向北方、内陆延伸。

(3)共同点:都有着一定的政治氛围。区别:第一次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第二次由于背景的变化,政治氛围更轻松,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篇5

注:所有答案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农业信息技术》(李军主编)一书上,请自己看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2.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能有效地扩展人类感觉器官的感知域、灵敏度、分辨力和作用范围的技术,包括传感、测量、识别和遥感遥测技术等,但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

3.信息传递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也称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光纤通讯、数字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等,用于迅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4.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输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与交换码之间的转换,信息的整理、加工、生成,以及利用数据库、知识库实现信息存储和积累的技术。

5.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的功能是根据输入的指令信息(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实施干预,是效应器官功能的扩展延伸。主要包括显现技术、人机接口技术、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6.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7.农田气候:农田气候一般指距农田地面几米内的空间气候,是各种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气候。

8.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其它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类。

9.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地球表层各类地物信息、测量与判定目标地物性质或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调查与监测、军事应用、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10.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

11.高光谱遥感:是指将遥感成像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利用几百乃至上千个小于10nm电磁波波段从地表目标物体获取连续光谱曲线,从而形成图像和光谱合一的高精度遥感方法。12.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3.地理信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4.地理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15.数字地图:是指与传统的地图相区别的、在GIS 中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的地理信息。16.作物生长模型:其全称为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简称为 作物模型(Crop Model),是指能定量地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 其对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

17.虚拟现实: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以仿真的方式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戴上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18.虚拟农业:是以农业领域研究对象(农作物、畜、禽、鱼、农产品市场、资源高效利用等)为核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研究对象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以品种改良、环境改造、环境适应、增产等为目的技术系统,其成果应接受实践的检验。19.人工智能:是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利用计算机构造一个人工系统来模拟人类思考问题,使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行为,以实现人类脑力劳动自动化的技术。

20.专家系统:就是一种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21.精确农业:是指精细、准确的农业。

22.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是一种以农产品为操作对象、兼有人类部分信息感知和四肢行动功能、可重复编程的柔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设备。能够部分模拟人类智能的农业机器人则成为智能型农业机器人。

二、填空题

1.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

2.现代传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雷达技术、遥测技术和传感器技术。3.数字地球概念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来的。

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智能控制技术等。

5.常用传感器有热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

6.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7.两实体间的联系可分为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8.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9.按遥感平台高度可将遥感技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10.农业灾害监测包括旱灾遥感监测、水灾遥感监测和火灾遥感监测。

11.虚拟农业主要包括虚拟植物、虚拟动物、虚拟细胞、虚拟仪器、虚拟农田、虚拟农场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广义数字农业? 答:广义的“数字农业”,即农业信息化,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实现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和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它是对农业各个子系统(种 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环境、经济)全面实现数字化的农业。要 求在农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加工、流通、服务等)全面的实现数字化与 网络化管理。

2.什么是狭义数字农业? 答:狭义的“数字农业”,即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 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 到微观的进行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 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高新技术 系统。

3.数字农业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数字农业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 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数字化设计),农业管理的数字信 息化。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机械的 融合,实现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与市场配送、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 境等整个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4.数字农业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答: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机械的 融合,实现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与市场配送、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 境等整个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一是数字化统一处理农业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三是农业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5.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包括哪些基本功能? 答: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基本功能:(1)时钟功能。时钟是系统自动运行的中枢,系统定时采集、分时操作都按时钟的节拍进行。(2)信息采集功能。可为定时采集、实时 采集;单项采集、多项采集。(3)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数据二次处理,前者 指数字滤波、A/D 转换、标度转换、线性化处理等,后者指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图形处 理等。(4)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存储实时采集的数据和历史数据。(5)控制功能。可以实 现现场环境的调控,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6)自诊断功能。能实现系统超限报警、状态 自检、自动复位等自诊断功能。(7)信息输出功能。能方便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如图形显 示、报表打印、硬拷贝等。目前,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可分为集中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集散 型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管理网络等,分别适宜于小型、中型和大型系统 的数据采集与管理。

6.农田气候中主要采集哪些信息? 答:(1)土壤热通量信息采集(2)空气温度信息采集(3)空气湿度信息采集(4)太阳辐射信息采集。(5)日照时数信息采集。(6)风速与风向信息采集。(7)降雨信息采集。(8)气压信息采集。(9)蒸发信息采集。

完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辐射、地面风速以及土壤热通量等气候信息的采集。7.与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有什么特点?

答:与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遥感技术包含遥感信息的接收、记录、传输和处理等多个技术环节,涉 及电磁学、机电仪器制造学、信息技术和图象识别技术等多学科内容。

(2)宏观性。遥感技术侧重于大范围、大尺度获取地面以及一定深度的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信息,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服务。

(3)时效性。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能够短期内周期性地重复收集大气、海洋和陆地动 态变化信息,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灾情监测十分重要。(4)经济性。与传统的人工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是一项投入相对小、综合效益大 的技术。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1:80。

(5)客观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可以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特征,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尚有许多谱段的资 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此外,遥感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8.遥感估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估算播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遥感估 产具有宏观、动态、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取大范围农作物产量信息,是农业遥感监测的重点领域。

9.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GIS 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进行空间操作,即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更新。现 实当中,经济、社会、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绝大多数都带有空间位置 的属性。因此,GIS 可以扩展到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如气象预测、灾害预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研究、人口统计研究等。10.作物生长模型有什么优点?

答:作物生长模型有如下优点:①系统性:

能对作物的生理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与描述;②动态性:逐时或逐日 118 的描述各种生理生态过程和状态的动态变化;③机制性:能对主要的生理过程进行较为真实 的机制性描述;④预测性:能在给定条件下对作物系统的未来发展动态进行定量描述;⑤通 用性:适用于任何地点、时间和作物品种,不受地区、时间、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限制。11.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农业专家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配方施肥、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销售管理等。例如,病虫草害防治专家系统是针对作物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不同环境条件,诊断可能出现的病虫草灾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是在各个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进行科学的农事安排,其中包括栽培、施肥、灌水、植物保护等。栽培部分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优化它们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施肥部分主要是优化肥料与产量的关系,水分管理部分主要是合理灌排,优化水分与产量的关系;植保部分主要是病虫草害的预测和控制。12.农业专家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专家系统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具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专家系统具有高质量的、专家级的专门知识,能像 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具体问题,针对性强。

(2)能进行有效的推理。专家系统对问题的求解过程是一个思维和推理过程,能根据 用户提供的已知事实,通过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推理,以实现对问题的求解。(3)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获得知识的基本手段。机器学习是指机器能够自动获 取新的事实及新的推理算法,是计算机具有智能行为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

(4)具有灵活性。专家系统都采用了知识库与推理机相分离的构造原则,彼此既有联 系,又相互独立,便于不同类型问题求解、知识库修改完善和开发专家系统工具。(5)具有透明性。专家系统通过解释机构向用户解释自身行为动机及得出某些答案的 推理过程,便于用户理解系统处理问题的过程及使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用户对系统的可信 程度。

(6)具有交互性。专家系统需要与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进行对话以获取知识,也需 要通过与用户对话以索取求解问题时所需的已知事实以及回答用户的询问。

(7)具有实用性。专家系统是根据领域问题的实际需求开发的,具有实用性。专家系 统已经被用于多种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8)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难度。专家系统真实模拟人类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其 复杂性和难度较大,如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匹配算法等等。13.精确农业的技术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它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充分利用信息获取手段,分析作物营养状况、土壤供肥能力和病虫害的空间和时间变化量来进行耕作和田间管理决策,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水肥等农业资源投入,一反传统农业大面积、大群体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型作法,既保证了作物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又避免了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农田水土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严重后果,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或维持)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以求农业生产的最佳效果和最低代价。

14.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是什么?

答:从实施环节上看,精确农业包括农田环境及作物长势监测、针对性投入决策生成和决 策实施三个环节,而每个环节又由若干关键支撑技术组成,形成了复杂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

四、论述题

1.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答:现代信息技术是指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 发展,围绕着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 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包括微电子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各类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光盘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等,其 中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2.简述数字地球的含义?与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数字地球有什么特点?

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以地 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贮技术为基础,以宽 带网络为纽带,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并能用多维空间描述的 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宽带网络、仿 真与虚拟技术的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以计算机、海量地球信息与通信网络为主体的、具有数 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全球性综合信息系统。

作为一个超巨大的海量信息系统,与其它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数字地球具有如下特点:(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三者融合形成了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根本区别。(2)数字地球的数据具有无边无缝的分布式数据层结构,包括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历史和现时的、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的海量数据。(3)数字地球具有迅速充实、联网的地理 数据库。(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文本报告等形式提供服务。(5)数字地球采用开放平台、构件技术、动态互操作等最先进的技术方案。(6)任何用户都可以在宽带网上根据自己 的权限实时查询和调用数字地球中的信息,运用具有传感器功能的特制数据手套,还可以对 数字地球进行各类可视化操作。(7)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无论政府机关 还是科教、生产单位,无论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3.遥感技术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农业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多传感器、高分辨率、多时相、广应用,由遥感估产到 品质监测,由生长特征到生理参数,由空中遥感到空间遥感和地面遥感结合,重点是提高农 情信息无损获取的有效性、精确度及诊断调控的数字化和指导性。管理决策系统的研制则需 要综合过程模型的动态预测功能,管理模型的优化决策功能,遥感技术的实时监测功能,GIS 的空间信息管理功能,进一步结合农作生态区划与生产力分析技术以及数据仓库和网络 通讯技术等,建立综合性、定量化和智能化的数字农作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以实现农作系 统监测、预测、设计、管理、控制的数字化、精确化、可视化、网络化,从而提升农业生产 系统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核心生产力,带动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4.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完整的GIS 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人员。

1.硬件系统构成:GIS 硬件系统构成一般包括计算机与一些外围设备,主要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等。

2、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指GIS 运行所必需的各种程序,通常包括:(1)计算机系统软件。通常包括操作系统、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诊断程序、库程序以及各种维护使用手册、程序说明等。

3、三、地理空间数据:1.信息与数据2.地理信息与地理数据3.地理空间数据

4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人是GIS 中的重要构成因素,GIS 不同于一幅地图,而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模型,仅有系

统软硬件和数据还构不成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需要人进行系统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 新、系统扩充完善、应用程序开发,并灵活采用地理分析模型提取多种信息,为研究和决策 服务。、5.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GIS 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分四个层次: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 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 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 以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 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 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 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主要利用了GIS 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 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 和GPS)有机结合,用 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2.GIS 在农业中的应用领域(1)利用GIS 进行农业区划。(2)利用GIS 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3)利用GIS 开展农业灾害预测与预防研究。(4)基于GIS 的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农业资源的清查、核算、评估与监测。(6)农作物估产和监测。(7)农作物品质监测预报。(8)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9)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模拟评价和预测。(10)区域农业灌溉管理。(11)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12)在农业领域其他方面的应用。6.简述作物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存在问题:40 多年来,作物生长模型研究和应用均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上作物模拟研究仍处于发展初中期,作物模型仍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之中,还远未达到较为完善和成熟阶段。研究对策:(1)深化对作物系统机理过程研究与描述。(2)作物生长模型与虚拟植物模型相结合。(3)作物生长模型与农业专家系统结合。(4)作物生长模型与3S 技术结合。(5)作物生长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 相结合。(6)作物生长模型与因特网(Internet)结合。7.简述专家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专家系统基本原理:

(1)它是一个智能程序;(2)它具有相关领域内大量的专家知识;(3)它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推理,解决相关领域内的困难问题,并且达到领域专家水平。把以上几点概括起来,所谓专家系统就是一种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

专家系统基本结构:

不同的专家系统,其功能与结构都不尽相同,但一般包括人机接口、推理机、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获取机构、解释机构这六个部分; 专家系统关键技术: 知识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将人的知识转换为知识库能够表达和操作运用的知识表示技术则是专家系统的核心技术。

8.简述精确农业的关键支撑技术。答:狭义的“数字农业”,即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业,当前数字农作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信息管理技术、农作过程模拟技术、农作信息监测技术、农作管理决策技术和数字农作平台技术等方面。

1.农作信息管理技术

农作信息包括农作生产的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大类。宏观信息包括资源环境、种植业 结构、农作科技成果、生产设施与技术、产前产中产后动态等;微观信息包括农作生产的气 象条件、土壤特征、品种参数、管理技术、栽培知识、历史苗情与产量、生产资源与水平等。2.农作过程模拟技术

农作过程模型主要是通过定量描述作物生长与生产系统内相关成分及过程的相互关系,着重建立基于“作物-环境-技术”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而动态预测农作系统的行为 和结果,具有系统学、动态性、机理性、预测性、应用性等特征。3.农作信息监测技术

农作信息监测主要是通过光谱遥感、红外成像、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手段,对农田土 壤水分、土壤肥力、杂草、病虫害、作物苗情等农情状态进行实时无损监测和诊断,为农业 生产预测预报和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4.农作管理决策技术

对获取的各种信息分析、处理和管理,是农业生产决策必不可少的环节。5.数字农作平台技术

上一篇:信丰装修公司有哪些下一篇:怎样写好小学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