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名人演讲稿林肯的第二次演讲(双语)

2024-08-30

双语名人演讲稿林肯的第二次演讲(双语)(精选2篇)

双语名人演讲稿林肯的第二次演讲(双语) 篇1

在我现在第二次来到这里宣誓就任总统职位的时候,就不十分必要像第一次就职时那样作长篇演说了。那时,一篇关于我将采取的方针的比较详尽的说明,似乎是比较合适和理所当然 的。可是现在,四年任期刚刚结束,在这期间,关于那至今仍吸引着举国上下的注意,消耗着全民的精力的巨大斗争的各个阶段的任何一个细节,随时都有公告发奉,现在也实在再没有多少新东西可讲了。关于我们的军事进展情况——它是其它一切的主要依靠所在——,公众也了解得和我本人一样清楚;而且我相信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当满意和令人鼓舞的。既

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那么在这里也就无意冒昧作出预测了。

也正是在四年之前我就任总统的那一场合,所有的人都在为即将来临的内战惴惴不安。所有的人都害怕内战——都竭力想避免内战发生。而当我在这里发表就职演说,决定不惜采用一 切力量,但不用战争,拯救联邦的时候,叛乱分子的代理人却在全城到处活动,力求不用战争摧毁联邦——力求通过谈判瓦解联邦,分裂国家。——双方都声称反对战争;但可是他们中的一方却宁愿发动战争也不让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另一方也则宁可接受战争也不能眼看着

国家灭亡。于是战争便打起来了。

在全国人口中有八分之一是黑人奴隶,他们并非遍布在全国各地,而是大部分集中在我国南方。这些黑人构成一个特殊强有力的权益。大家都知道这权益是导致战争的原因。为了达到加强、永久化保持和扩大这个权益的目的,叛乱分子甚至不惜通过战争瓦解联邦;而政府方面,只不过是要求有权限制奴隶制扩大其地域。双方谁也没有料想到,战争竟会达到现在已出现了这种规模,或持续这么久。双方谁也不曾料到,冲突的缘由可能会随着冲突的结束而结束,或甚至在冲突本身结束之前,便已终止;每一方都寻求能比较轻易地获得胜利,战争的结果也不那么带有根本性和惊人。双方都读着同一部《圣经》,祈祷于同一个上帝;每一方都求上帝帮助他们一方,而反对另一方。这看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怎么可能有人公然敢于祈求公正的上帝帮助他从别人的血汗中榨取面包;不过,我们且不要论断别人,以免自 己遭到论断吧。双方的祈祷都不可能得到回应;任何一方的祈祷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全能的上帝另有他自己的目标。“由于种种罪过,世界受难了!因为这些罪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让那引来罪过的人去受罪吧。”*如果我们假定美国的奴隶制是这里所说的罪恶之一,它按上帝的意旨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在在经过了上帝规定的时限之后,他决心要消灭它,再假定上帝使得南北双方进行了这场可怕的战争,以作为那些犯下罪过的人应该遭受到的苦难,那么我们从中能看出有什么地方有悖于信仰上帝的信徒们总是赋于永远存在的上帝的那种神性吗?我们衷心地希望——热情地祈祷——但愿这可怕的战争灾祸能迅速过去。然而,如果上帝一定要让它继续下去,一直到奴隶们通过二百五十年的无偿劳动所堆积起来的财富烟消云散,一直到,如三千年前人们所说的那样,用鞭子抽出的每一滴血都要用刀剑刺 出的另一滴血来偿还,而到那时,我们也仍然得说,“主的审判是完全公正无误的”。**

我们对任何人也不怀恶意,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宽大为怀,坚持正义;上帝既使我们认识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向前,完成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包扎起国家的创伤,关心那些为战争作出牺牲的人,关心他们的遗孀和孤儿——尽一切力量,以求在我们自己之间,以及我们和所有的国家之间实现并维护一个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双语名人演讲稿林肯的第二次演讲(双语) 篇2

关键词:政治委婉语,社会语境,背景,身份,转喻机制

政治委婉语是政治场合中最常见的语言。前人对政治委婉语的定义如下:George Orwell (1946: 67) 指出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会采用政治语言, 因为这类语言的特性可以帮助掩盖政治谎言, 给不被民众接受的政治行为冠上冠冕堂皇的正义理由, 借此来获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Neaman & Silver (1990: 314) 认为政客们使用政治委婉语可以维护不正义之举, 掩盖甚至消除他们的某些失败的政治举措或不光彩政策。

根据如上两个定义的共同点, 政治委婉语的可行性定义可总结为:政治委婉语是用在政治活动中的委婉语, 它们可帮助掩盖谎言和不光彩的政策, 维护政治家的行为或给强硬的外交策略披上纯洁的外衣。所以, 文章将依据这一标准从小布什总统的就职演讲中挑选出政治委婉语进行研究。

1 简述理论基础

1.1“身份”

关于“身份”概念的定义和特性, 国外的很多学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身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社会身份的定义基于人们的社会阶层, 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它包括种族, 性别, 社会阶层, 和语言因素。

在社会语言学里, “身份”不是一个仅仅具有识别社会地位或群体关系意义的概念, 它伴随着实际的使用具有强烈的社会语境价值。Jenkins指出:身份概念表达了一种过程, 不管它是否稳定, 是否被制度化;它在表达“存在”或“成为”的意义时, 在个体和集体的层次上, 不断地被更新、被确认或被转型。在分析政治语篇时, “身份”是用得最广的一个社会语言学概念。有许多研究者运用“Identity”概念进行自己的分析。 (杨敏, 2010: 91)

1.2 Radden&Kovecses的转喻理论

Radden & Kovecses (1999) 认为, 转喻是在相同的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下, 一个概念域 (源域) 为另一个概念域 (目标域) 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操作, 这个认知操作的基础是在BCD里两域 (源域和目标域) 间存在着一种转喻生成关系。 (汪斌, 2009:22-23) 它由5 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转喻的认知观点:转喻是概念现象转喻是认知过程转喻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下操作。第二部分是转喻出现的本体论基础, 包括符号转喻, 指称转喻和概念转喻。第三部分是转喻生成关系的种类。可分为两种:整体ICM和它的部分关系;一个ICM内的部分关系。第一种包括7种具体分类, 第二种包括10种具体分类。第四部分是对选择源域和目标域的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影响转喻的其他因素, 修辞因素和社会交际因素。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 着重采用的是第三部分理论。

2 具体案例分析

本次研究对象是小布什的第二次就职演讲。2005 年1 月20日, 布什在国会大厦再次宣誓就职, 正式出任美国第55届总统。在他执政期间, 发生了“9.11”事件, 对美国冲击和影响很大。民众一度不信任美国国家安全, 全国弥漫着消极绝望的思想。此时, 小布什第一时间表现出了坚强的领导形象, 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决策来维护国家安全, 使美国民众重拾信心。所以, 可以说, “9.11”事件挽救了小布什的政治生涯 (查明建, 2011: 132-135) 。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讲全文共2073 个词, 共53个政治委婉语。

2.1“身份”

小布什第二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除了国家元首、执政党领袖, 他还有另外四个身份:第一, 最高立法者。总统对国会的决议享有否决权。第二, 行政首脑。第三, 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首脑。美国宪法把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授予总统。 第四, 共和党VS. 民主党中胜利的代表。那么, 基于他的各个身份, 他的就职演讲必须权衡各方面的利益, 语气该硬就一定不能软, 该委婉一定不可以太硬。不仅如此, 由于他的演讲不仅针对美国民众, 而是全世界范围的, 所以他必须小心处理涉及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话题的语言。

演讲者用了第一人称代词I, 涵括性的we和our, 共有85处。I表明演说者自己的责任, we表明演说者对民众的期望, 希望民众与自己共同承担责任。用这种集体式的合唱“我们”来引起共鸣, 增加了听众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例如:所有生活在暴政和绝望中的人们应该铭记在心:美国 (the United States) 不会对你们的压迫不管不问, 或者放任你们的暴政者。当你们开始渴望自由, 我们 (we) 就会给予你们以支持。

在该例子中, 运用The United States, we这些词汇激励起民众内心中深深的民族认同感, 这些话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声音, 那么, 自然他们会由衷的赞同小布什, 这便是演讲的胜利。

演讲通篇并未谈到任何的具体事务。演讲谈论的都是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抽象的自由和民主, 但是很显然, 这并不是小布什演讲真正要传达的思想, 通过解读他使用的政治委婉语可以了解演说背后的真正含义。

2.2 词汇层的政治委婉语

演讲词中词汇层的政治委婉语有25个。例如:

有些人 (some) 愚蠢的挑战美国的决心, 结果发现美国意志坚定。

该例子中, Some暗指恐怖分子, 尤其是导致“9.11”事件的暴恐分子。以此来表明总统自己的决心以及激励美国民众, 即表达了小布什为保护美国不再受类似袭击的决心, 也鼓励美国民众对国家安全要重拾信心。这类转喻生成关系属于具体代一般 (specific for generic) 。用具体指称作为目标域T表达, 并给一般指称S提供心理暗示, 从而间接表达T。政治家利用这种政治委婉语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他们常从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事件入手去暗示所有这类事件, 从而扩大该事件的震慑力和国际影响力。

2.3 句子层次的政治委婉语

演讲词中句子层的政治委婉语有28个。

例如:当美国仗义而行 (acts for good) , 我们 (we) 可以感受到他们和我们同样的团结和骄傲, 我们的行为使灾难的受害者有了希望, 正义得到了伸张, 人民获得了自由。

第一句中使用we这一词使得民众获得一致的民族身份, 激起他们的民族团结情感。用acts for good暗示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小布什说这句话的潜在目的是把美国正在进行的侵略战争等提高到伟大的精神境界, 为其霸权行为寻求正义的借口和依据。这种互相转喻生成关系是原因和结果间的转喻。整体中的一部分, 称为目标域T代替另一部分, 称为源域S。 T是起因, S就是结果。转喻就在T S的相互指代中形成。在政治委婉语中, 政客运用积极的一面作为T (要么是起因, 要么是结果) 去间接表达消极的一面S (要么是结果, 要么是起因) , 以此达到委婉的目的。

在如上例子中, 事实上, 用冠冕堂皇的结果“解放受压迫国家, 使受压迫国家的人民获得自由和民主”等指代的是“侵略占领伊拉克等国家以谋求利益”, 并“大力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起因, T代替S , 用所谓的圣洁的结果遮掩了卑鄙的起因, 布什运用了委婉语欺骗了公众。

再如:自由在我们 (our) 国家是否能继续生存越来越取决于自由是否能在其他国家获得成功。

该例子中, 小布什说“我们国家的自由程度取决于其他国家是否获得自由。”他巧妙地先用表示身份的人称代词“our”来拉近和民众的距离, 用对比词“other”激起民众心中的民族认同感, 让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正义感油然而生。这句话中, 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内的转喻理论。用变异形式 (substitute form) 代替原型 (original form) , 即用success代替survival, 从而更进一步冠冕堂皇的暗示获取自由的方式, 为发起的战争找到了更让人信服的理由, 不仅是为解放和拯救被压迫的国家、人民, 更为实现自己国家的民主和自由。

3 结束语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身份”概念和Radden & Kovecses的转喻理论来分析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机制, 可以揭露出政治委婉语是的构成本质, 由此揭示出政客们想要通过此类语言掩盖的事实真相, 表达的政治态度, 预示出他们将要采取的政治策略。人们的转喻认知机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共同影响着对政治委婉语的语义解读。

参考文献

[1]Orwell G.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Hori-zon, 1946:67.

[2]Neaman J S, Silver C G.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M].Facts on File:World Publishing Corp, 1990:314.

[3]杨敏.西方政治语篇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91.

[4]Radden G, Kö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C]//Panther K, 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 1999:21-59.

[5]查明建.小布什经典演讲词赏析[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132-135.

上一篇:安全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下一篇:企业非公年度党建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