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精选2篇)
(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 篇1
新教版(双语版)九年级全一册
汉语
第二十三课 枣核(教学设计)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吐木秀克镇中学
迪丽阿热·阿不都热合曼
第二十三课 枣核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课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维译、解释和用法,并用这些词语组成词组和造句,然后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口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模仿造句,把滇西女鬼的句子写在黑板上,最后进行课文总结。按学过的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并按照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词语、领读词语和课文,讲解课文中疑难及重点词语,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最后通过模仿造句、做练习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准确发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疑难词语的用法和读音,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联系的要求,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用跟读、抽读、自练、合作、模仿、讲解等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按课文内容口头回答问题,用句型模仿造句,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独立完成于课文内容相关的 写作训练要求,掌握本课的语法知识;用示范教学法、讲解法、鼓励法、指导法、归纳法、纠正法等教学方法来解决难点。课型、课时:
词语讲解、初学课文、深学课文、讲解练习、自读课文等5课时;教学手段:
教材、教师教学用书、黑板、粉笔、词典、作文大全、汉语语法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讲解法、鼓励法、示范法、指导法、总结法、启发法、归纳法、纠正法等教学方法。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用法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 “籍、坳、艇、嫣、蹊、跷、掐、瑙、揣、卵”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分量、蹊跷、掐、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倘若、托付、安顿”等词语;掌握“留意、等于”等词语的用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习本课的生字及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教学方法:朗读法、举例法、讲解法、纠正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教案、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词典;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让一名学生复述第二十二课课文
(一)课文内容,然后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学习提示”中 的词语,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其他学生同时在听写本上听写,最后又让一名学生预读新课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2.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学习几颗家乡的枣核反映了海外游子的恋乡之情;如文中写到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情感;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本课我们学习关于一个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恋及思念之情。认真学习本课文,看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
(二)讲解词语、掌握语法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出课文中较难理解的、不会读的生字及词语。
老师出示生字:(请学生在小组里边读边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留(意、心),同(窗、学),(委、寄)托,安(排、顿),(殷、深)切; 2.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提出纠正容易读错及写错的字;如:正音方面:“分量”中的“分”字是多音字,在此读 “fân”,而不是读“fēn”。老师出示新词语:
①坳(名)ào ②国籍(名)guï jí ③同窗(名)tïngchuāng ④潜艇(名)qián tǐng 3.老师讲解词语,并出示范句
①嫣红(形)鲜艳的红色:姹紫嫣红/ ②不约而同(组)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③分量(名)重量;这个南瓜的分量不下二十斤。/话说得很有分量/ ④蹊跷(形)奇怪:这件事儿来得有点蹊跷。/也可说“跷蹊”:奇怪、可疑;我觉得他说的话有些 跷蹊。/ ⑤掐(动)用指甲或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不要掐公园里的花儿。/一把掐住/ ⑥风烛残年(组)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⑦故弄玄虚(组)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⑧倘若(连)假如,表示假设:你倘若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同义词(假如,如果)。
⑨托付(动)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父母出差时,常常委托阿姨照顾我。/同义词(委托)。
⑩安顿(动)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老小/妈妈把家务事安顿得井井有条。/ ⑾留意(动)注意,小心:留意价格/留意行踪/特别留意/留意一下/大家都听得很专心,没留意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同义词(当心/注意),反义词(大意/麻痹)。
⑿等于(动)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表示前后两个事物或两种情况差不多都一样,没有区别。表示后一个意思时,后面一般接动词或小句:等于没说/等于不回答/等于同意/等于默认/十五加十五等于三十/说了不做,等于不说/同义词(等同),近义词(相等),反义词(不等)。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用法
①嫣红(形)姹紫嫣红/ ②倘若(连)同义词(假如,如果)。③托付(动)同义词(委托)。④安顿(动)安顿老小/ ⑤留意(动)同义词(当心/注意),反义词(大意/麻痹)。
⑥等于(动)等于没说/等于不回答/等于同意/等于默认/十五加十五等于三十/说了不做,等于不说/同义词(等同),近义词(相等),反义词(不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预读课文,预做课后练习中有关词语的练习; 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互相听写,互相组成短语造句,词语解释等方法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边读边找出生字,词语注音;教师对课文中疑难生字及词语不作讲解,引导学生自己查词典理解词语;词语讲解完成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说出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词语本身就很难掌握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教学目标:
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并用句型模仿造句,掌握这些句型的用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跟读法、讲解法、纠正法、模仿造句法、讨论学习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词典、语法书。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让一名学生熟读“学习提示”中的词语,然后又让一名学生预读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2.讲授课文(一)导入课文学习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国家。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洋装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想请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上。(书写课题“枣核”)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生:想)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枣核。
(二)讲授课文内容 1.老师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这时老师慢慢地给学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仔细听。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自己不会读的、不理解词语。2.老师读完课文后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给学生一段儿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语及短语在小组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查词典及问老师等方式理解词意,并在书上标注。同时用铅笔把整个课文分成自然段。(这篇课文分成11个自然段)。3.老师板书学生不会读的,不理解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然后采用齐读、抽读等学习方法认、记字形,掌握课文正确的读音。老师出示生字: 殷(yīn)瑙(nǎo)兜(dōu)揣(chuāi)枫(fēng)喏(nuî)篱(lí)笆(ba)械(xiâ)甸(diàn)寺(sì)卵(luǎn)亭(tíng)庙(miào)荷(hã)塘(táng)匀(yún)
老师出示课文中的疑难及重点词语。
1)动身(动)出发;我们明天动身去喀什。/同义词(出发),反义词(达到)。2)访(动)访问:访友/有客来访/调查,寻求:访查/采访/ 3)生(形)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生苹果/生瓜果要洗净。4)殷切(形)深厚而急切:殷切的渴望/ 5)掌心(名)手心。
6)托(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两手托着下巴/茶盘托着茶杯和茶壶/ 7)玛瑙(名)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8)贵重(形)价值高,值得重视:贵重的仪器/同义词(昂贵),反义词(低廉)。9)掏(动)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10)显然(形)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这种说法显然错误。/问题很显然/ 11)衣兜(名)(衣兜儿)衣服上的口袋。也叫衣袋。
12)揣(动)藏在衣服里:这张照片儿揣在我口袋里很久了。/ 13)山坳(名)山间的平地。
14)丛(副)聚集:丛生/丛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本;草丛/丛树。15)喏(叹词)(方)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事物:喏,这不就是你的那把雨伞。/ 16)临(副)靠近,对着:临街/临河/临湖/背山临水/ 17)踏访(动)踏看,访查;
18)布置(动)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布置会场/布置新房。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布置学习/布置工作/下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19)精致(形)精巧细致:精致的台灯/同义词(雅致,精巧)反义词(粗糙)。20)匀称(形)均匀,比例和谐:字写得很匀称/这人身段匀称。
21)篱笆(名)用竹子、芦苇、树枝等编成的遮拦的东西;用环绕周围。22)感慨(动)有所感触而慨叹:感慨万端/ 23)万分(形)非常,及其:万分高兴/ 24)追忆(动)回忆:追忆往事,历历在目;回想以往的人或事:她常常在深夜人静之时追忆过去。/同义词(回忆),反义词(展望)
25)仿佛(副)类似,像:母亲仿佛来了。/同义词(好像、似乎)
26)依恋(动)留恋;舍不得离开:依恋故园/依恋之情/同义词(留恋),反义词(背弃)。
三、句型学习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双音节动词的肯定—否定重叠,有两种形式表示提问,可以是双音节动词重叠,也可以是动词的第一音节重叠:
例如:看没看见—看见没看见 提不高—提高不提高
理没理解—理解没理解 思不思考—思考不思考 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贵重(形)贵重的仪器 2.显然(形)问题很显然 3.布置(动)布置会场/布置新房/布置学习/布置工作/下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4.精致(形)精致的台灯 5.依恋(动)依恋故园/依恋之情 课文中的重点句型: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例如:看没看见—看见没看见 提不提高—提高不提高
理没理解—理解没理解 思不思考—思考不思考 布置作业: 1.学习复述课文的大概内容。2.预做课后练习。3.完成同步练习册。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句型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平时说话的语言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掌握运用的时候比较吃力。课程结束后,在提问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句型掌握情况比较好。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课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学习来改进教学。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抓住关键词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初步具备概括能力,能找出涵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方法:
讲解法、回答问题法、归纳法、指导法、总结法、纠正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
让两名学生熟读课文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复述课文的方式复述课文大概内容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课文学习。2.讲授课文内容
1.老师让学生按照故事发生的前后顺序及故事内容,把整个课文分成自然段,然后又让学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思想。作者记述了一个聚集乡情的故事,通过一个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海外游人的思乡之情;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见朋友—如获至宝—加深悬念)第三部分(5~10自然段)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提示文章中心思想。(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2.老师边讲解课文,边提出相关的问题。
问:①朋友为什么托“我”带枣核?她是怎样珍惜那几颗枣核?
②朋友的家怎么样?
③朋友为什么说“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朋友是怎么样修建她的后花园的?
④朋友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体现在那些方面? 3.课文大意
“枣核”一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而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致还表现在用“枣核”作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颗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部胡同”那座小院将“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籍。读到后来谁能都看得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第三部分(5~10自然段)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提示文章中心思想。布置作业: 1.熟读整个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完成练习册。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学生熟读课文后归纳总结每段所表达的意思;这个对于母语不是为汉语的学生来说非常难,要给学生讲明故事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等;本堂课所包含的内容量大,学习较好的学生掌握起来也有点困难;本节课老师利用一些自设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四课时 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练习的做法,能准确地完成课后练习;通过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讲解法、举例法、纠正法、启发教学法、回答问题法、思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粉笔、黑板、词典、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 老师巡查学生预做课后练习的情况,然后让一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
问:1.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2.作者为什么用一枚枣核来表示朋友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
二、老师对练习题的要求、题型进行讲解,各组学生可以合作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三)、(四)、(五)、(六)题;老师再次巡视学生做练习,引导并纠正学生做练习中做出来的问题,解决学生不会做出来的难题,在全班进行总结,可让学生举手说出他们的答案,待得到全班的肯定,老师再次进行总结,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出一小题的正确答案。
(一)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恰当解释。1.一位旧时同窗寄来一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①C.同时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②A.委托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A.扳手指一算
3.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藏在穿着的衣服里
4.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D.均匀 5.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A.按某种单位或类别说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不约而同)2.托付我看好妹妹。(托付)3.留意小偷,偷我的东西。(留意)4.等于没生你的气。(等于)5.我们先把房子安顿好了,(安顿)(三)用指定的格式改句子。1.你每天早晨锻炼没锻炼。2.我今天去游泳,你想不想去。(四)选择恰当的答案完成句子。1.她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A)A.我只好答应
2.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B)B.好像是在枫树林中一样。3.车库门自动打开,(C)C.就像认识车主人似的。4.当时孩子们还上着学,(D)D.现在他们都成家立业了。5.民族感情是改变不了的,(A)
A.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关于朋友的家,文中没有提到哪一项?(B)2.关于她的家庭,文中没有提到哪一项?(D)3.朋友说:“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是指:(B)4.她让我带着枣核的目的是:(B)5.最后一段的意思是:(A)
(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答案略)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四课时 课后练习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不约而同)2.托付我看好妹妹。(托付)3.留意小偷,偷我的东西。(留意)4.等于没生你的气。(等于)5.我们先把房子安顿好了,(安顿)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2.预习课文
(二)。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段进行练习和检验,然后巩固学生在课文中所学到的内容。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五、六课时 课文
(二)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能通过自主学习课文
(二),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积累和扩展词汇量;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随课文阅读,归纳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或句型。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回答问题法;自主学习方法。教学手段:教科书,教案,字典,粉笔,黑板。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复视情况。首先,让两名学生背痛或复述课文
(一)的内容;然后又让一名学生预读课文
(二)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
“无论到那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某位美国海军次长对某位华人的评价。根据军队的编制,每个师约有1~2万人五师就是5万人甚至10万人!究竟谁有这样大的威力呢?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他的故事—《始终眷恋着祖国》。
老师通过以上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和词语及较难理解的句型;然后老师给学生按一段一段边读课文边讲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新词语及新句式;
(1)讲生字
赞(zàn)煌(huáng)逮(dǎi)
(2)讲词语。1.门生(名)学生:得意门生/ 2.得意(动)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得意之作/得意扬扬/自鸣得意/同义词(如意)反义词(失意)3.慎重(形)谨慎认真:我们一定要慎重行事。/同义词(谨慎),反义词(轻率、草率)4.赞扬(动)称赞表扬:人们都称赞他勇敢坚强。/同义词(称赞、表扬),反义词(批评)5.眷恋(动)对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的留恋:深深的眷恋之情/近义词(留恋)6.贡献(名、动)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和公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对祖国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是:他们为国家做出了新的贡献。7.遨游(动)漫游,游历:遨游世界/遨游太空/ 8.终身(副)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身之计/终身大事(关系一生的大事情)9.辉煌(形)光辉灿烂;辉煌的成就/同义词(灿烂、煌辉、光辉)反义词(暗淡、衰落)
10.恐吓(动)胁迫别人:他不怕坏人的恐吓。/近义词(威胁),反义词(安抚)。
11.捣乱(动)进行破坏;扰乱;(存心)跟人找麻烦;同义词(扰乱、捣蛋)。12.匆忙(形)急急忙忙:他放下饭碗,匆忙地走啦。/同义词(急忙),反义词(清闲、悠闲)。
(二)讲授课文
老师通过慢慢地给学生朗读课文,解释重点及疑难词语后,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跟其他学生一起纠正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正确的读音。后来,老师让学生把整个课文分自然段,开始分组阅读;然后,各组互相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课文讲解。(这篇课文共有15个自认段组成)问:1.钱学森是谁?
2.钱学森在美国获得了哪些荣誉? 3.钱学森在美国呆了多长时间?
4.钱学森夫妇俩的心中萌发了怎么样的一个念头? 5.美国海军次长认为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 6.美方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7.1955年钱学森为了回国向谁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8.钱学森一家人哪年回到祖**亲怀抱?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意放他回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向祖**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请说说看。(四)课文小结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五、六课时 课文
(二)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学会课文中的新词语。2.预习新课。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课文长,难理解,学生掌握起来非常吃力,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甚至没有遇到过的,所以一课时内完成整篇课文的熟读、理解词语等过程是很难的;即使老师课堂上利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全课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有一些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刻,部分学生虽然把整个课学习完,但是仍然不会按照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课文
(二)的内容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对于上课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下课后通过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利用复习时间老师加强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册,老师批改完后在班里进行错题订正等方法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2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本节课导言部分,引用了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点明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写了三个问题:
①“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即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教材没有具体分析世界形势有哪些深刻变化,教师可以做简单补充说明。重点强调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的特点,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的表示,也标志着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教材还提供了相关图片和“资料回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强调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了。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方针?然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外交方针的内涵和意义。“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讲了两个问题:
①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一点,教材简述了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作一些补充,回顾美国一贯的“扶蒋反共”立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仅没有放弃对逃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之承认,而且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采取措施阻挠新中国取代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威胁中国的安全。第二点,教材简述了建国第一年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建议在教学时能够展示有关图片材料。
②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5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认识:虽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和印度处理双边关系中产生的,却也是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当时美国为了追求世界霸权,不断在亚洲和欧洲策动组织各种各样的以侵略为目的的对立的军事集团,以制造国际紧张局势,便于从中取利。尤其是在亚洲,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露骨。美国侵略集团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的战争。美国侵略集团的侵略政策就是亚洲及世界和平不断遭受威胁的根源。周恩来正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形势,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新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付诸实践。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已经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推广到处理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双边关系延伸到多边领域,从我国周边地区扩大到亚、非、拉,一直到全世界。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阴谋的破产。会议分两个阶段,先后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些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或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或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惧。所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部分。通过阅读本节导言,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的历史,找出周总理这么说的历史依据──不同时期反动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或使用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比较直接给学生以直观地感受,既要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又要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也可通过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关外交的时事进行导入。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
①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因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内容在后面第八单元才会讲到,所以可以简化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重点突出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在这里老师可以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②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结合近代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分析和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含义,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谈一谈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番话的理解,谈谈这一方针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所起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重点是后一个。
①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可以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印建交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者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然后,可以结合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言论,引导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付诸实践及广泛推行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主要讲清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这两次国际会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关于日内瓦会议,教材只对会议第二阶段的内容作了重点的介绍,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需要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关于万隆会议,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小结:以知识结构或本课要旨为纲,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课文导入
准备五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然后通过和第五组材料的对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导言中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第一目的学习。
案例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师: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的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师:为什么毛泽东说“屋内太脏了”?
生1:是不是说旧中国的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生2:应该是帝国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很多特权。
师:说得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外交决策。因为在历史上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如驻军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传教权等等,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有清除这些特权、势力和影响,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案例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1: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材料2: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材料3: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谈到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他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么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师:新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什么?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50多年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任何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师: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
生: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案例四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及111页[历史纵横]的内容。
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生1:向亚非各国政府表明中国政府的和平诚意,向世界各国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友好的。
生2:为了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生3:加强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求同存异”的方针;周恩来的发言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解题关键:注意“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思路引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参加的重大外交活动。
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学习延伸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解题关键:论从史出,从史实中为两种观点找到相应的历史依据。
思路引领:要把这两次会议上中国的地位、斗争及所起的作用作以比较;进一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答案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亚非会议焦虑地考虑了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会议对具有可能发生一场原子世界战争的危险的目前国际紧张局势,表示深切的关怀。和平问题同国际安全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在这方面,一切国家都应当合作。特别是通过联合国,以促成在有效的国际监督下裁减军备和消除核子武器。这样,国际和平就可以促进,核子能就可以完全用于和平目的。这将有助于满足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需要,因为他们迫切的要求是社会进步和在更大的自由条件下提高生活水平。
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的确,一切国家都应当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各国应当在消除不信任和恐惧、彼此以信任和善意相待的情况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作为和睦的邻邦彼此实行宽容,和平相处,并发展友好合作: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七、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节录)(1955年4月)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议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现在,我首先谈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前一类国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欢的,就是六万万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为帝国主义所统治了。后一类国家很多,像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亚非许多国家都是。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谈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七百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纷争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因为从挑起那种纷争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人。
第三,我要谈所谓颠覆活动的问题。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一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艰难困苦的过程,才终于达到了成功。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是数也数不尽的,最后才选择了这个国家制度和现在的政府。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从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干涉别人的内政呢?有人说,中国在国外有一千多万华侨,可能利用他们的双重国籍来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蒋介石至今还在利用极少数的华侨进行对所在国的破坏活动。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却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又有人说,在中国境内有傣族自治区威胁了别人。中国境内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共四千多万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统的壮族将近千万人。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自治区权利。好像缅甸有掸族自治邦一样,在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实现自治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我们现在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首先是我们的邻邦,建立正常关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去颠覆别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国的周围建立进行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比如在缅甸边境就存在蒋介石集团的残余武装分子,对中缅两国进行破坏。因为中缅友好,我们一直尊重缅甸的主权,信任缅甸政府会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直言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间施放烟幕。
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即补充发言)
2.课文注释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 „„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
奥斯特罗夫声称,商务部对运往远东的战略货物进行控制已有一年;他又说,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他接着说,如果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出去的话,纺织品和废橡胶均将被禁止。
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一、兹建议每一个国家:
(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乙)确定从它的输出的商品中何者属于禁运范围,并实施使禁运办法获得实效的管制;
(丙)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使用一切办法防止任何逃避其他国家依本决议实行的货运管制的事情;
(丁)同其他国家合作以实现此项禁运的目的;(戊)于30日内将依本决议所采取的措施向额外措施委员会报告,嗣后将依该委员会的要求续提报告。五届联大正式记录附件英文体。
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8个国家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召开了。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会议获得成功。西方舆论极力贬低这次会议,认为它“将在愈益混乱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中结束”;美蒋特务还在会议前夕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的爆炸事件。尽管出现了种种的不利因素,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印尼总统苏加诺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接着会议主席、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发表演说,说明了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密合作,讨论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讨论民族主权、种族和殖民主义等问题。这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全体会议继续进行,大多数代表的发言都围绕着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合作和谴责殖民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但在这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有的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出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了所谓“颠覆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这些言论在与会者心中留下了阴影。人们担心,这次大会是否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而得不到什么结果呢?特别是因为人们知道:会前各国代表团团长已经达成协议,会议上的任何决议必须全体一致通过!
4月19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走上了讲坛。在分发了早已准备好的书面发言后,他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造谣中伤作了补充发言。他的讲话驱散了几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获得了与会代表普遍的欢迎和赞扬。当周总理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纷纷离开座位,同他握手、拥抱,表示祝贺。会议绕过了暗礁,得以顺利进行。
从4月20~24日,代表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到24日下午,终于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完成了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当日晚间,亚非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大会秘书长宣读了关于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决议,当会议主席问有没有人反对这些决议时,全场掌声四起,十分热烈。会议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当地时间21点30分,会议主席宣布大会闭幕。亚非会议在中国代表团和许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万隆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术观点
关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关系,学术界主要在两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①关于中国外交的分期
仅就初期而言,一种观点认为:初期是指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外交的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从成立到1982年外交政策始终是一致的,即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为根本任务,在对外政策上执行的是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的原则。
②关于“一边倒”的产生
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种两极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中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新生共和国对外政策何去何从,这是关系到共和国能否生存下去的重大问题。因此,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在保卫新中国及远东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虽然曾起到过有限度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没有必要去和苏联结盟,中国没有必要一边倒。“一边倒”不是中国对外政策唯一的和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使“我党吃过自封的老子党企图控制我们的苦头”。第三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外交角度来理解、论述“一边倒”政策。的确,这个政策最初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并列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方针。但是,这只不过是浅层次上的含义。其实,在重大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上,中苏两国不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而且后来还发生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导致了国家关系的破裂。从更深层次上说,“一边倒”政策所表明的实际是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锁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上。
4.图画说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50年初在莫斯科签订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1954年6月25~28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发表了《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一般的关系。本图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期间,拜访尼赫鲁总理时的照片。左二周恩来,左三尼赫鲁。
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此图为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前排左起为:李克农、周恩来、张闻天。
5.参考资料目录
①海父编著:《为什么一边倒》,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
②李慎之、张彦:《亚非会议日记》,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
③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谢益显编著:《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陈宏等著:《新中国外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⑦解力夫编著:《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⑧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⑨《〈纵横〉精品丛书》编委会编:《共和国外交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推荐阅读:
百一诗 二十三,百一诗 二十三应璩,百一诗 二十三的意思,百一诗 二十三07-06
二十三糖瓜粘06-12
二十三岁的散文06-18
二十三 幽径悲剧 (八年级上)08-21
二十三、公司机关环保管理制度09-04
外科学模拟试卷二十三(腹部创伤)07-24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08-14
灯塔大课堂第十三课心得体会感悟07-20
第十三课绿色记事本与云雀的心愿 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