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理论(共12篇)
模因理论 篇1
1. 模因、模因理论(memetics)与语言模因理论
1.1 关于模因、模因理论。
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兴理论,它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一词是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的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到。道金斯创造这个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规律。在他看来,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模因,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何自然(2005)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Heylighen将模因的成功复制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有效的模因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3)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其它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它们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顺利经过这四个阶段的模因如果仍具有很强的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及长寿性(longevity) (Dawkins, 1976),那么这种模因就会成为强势模因被长久地传播流传下去。
1.2 语言模因理论。
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语言作为一种典型的模因,其自身也包含着许多其它的模因如:语音、词汇、句段、篇章等。因为这些组成语言的成分也在不断地被人们使用模仿并传承。语言作为模因,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否得到认同,从而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何自然,2008)。按照模因理论,语言模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何自然,2005)。基因型模因指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的模因。表现型模因指形式不变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的模因。本文拟探讨语言模因理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2. 语言模因理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语言模因理论的观点,语言教学其实就是如何将语言中的各种模因更好地在语言学习者那里得到复制、模仿及使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种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把这些模因从弱势状态内化为强势状态,从而习得这种语言。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这种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学,如教材的选用,学生的语言输入、输出,文化教学等之中。
2.1 语言模型与教材选用。
语言模因得以保存、复制和传输的条件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输入材料选择的重要性。模因是通过保存、模仿的方式得到传播的。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设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效果(蒋显菊,2005)。因此,在教材选用上,教师一定要遵循语言模因传播的规律,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以利于学生进行保存、模仿,从而大大提高其语言习得能力。
2.2 语言模因与口语和写作教学。
语言作为一种模因,跟其它任何一种模因一样,只有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之后,达到较强的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传播下去。模因论的复制、保真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应重视英语学习的背诵、模仿教学。因为模仿和背诵可以使所学材料在人脑中形成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缩短理解和产出的时间。背诵是一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实践表明:熟读和背诵课文有助于提高外语水平。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文字细节,掌握短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使自己的英语流利地道。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模仿(如: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多背诵,背诵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语言点相对集中的精彩段落乃至全文。为了督促学生,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检查,如课堂上抽背、默写等,并将此纳入平时成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模仿、背诵的方式将这些经典语言的模因储存到头脑中,以使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增强话语产出的表达效果。
2.3 语言模因与文化教学。
何自然(2005)认为:“语言模因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说外语时都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文化烙印。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通过模仿将某种思想或意思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文化的认知过程。”语言模因的文化因素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英语学习应高度重视文化教学。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且要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如风俗、传统、制度、法律等。
另外,模因理论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东西是它的构成基因,它们是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例如:英语中的字母和音标、单词和短语、基本句型等都是英语中的模因,是学习好英语的基础。这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学习中建立和完善英语学习的模因库。
模因理论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英语专业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将其引入英语专业教学将有助于改进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英语人才。
摘要: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兴理论, 它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本文首先介绍了模因和模因理论与语言模因理论, 指出模因理论为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后对模因理论如何运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模因,模因理论,语言模因理论,英语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学[J].现代外语, 2003, (2) .
[3]何自然.语言模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2008, (1) .
[5]蒋显菊.构建英语专业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立体交叉的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 2005, (1) .
模因理论 篇2
透过隐喻看模因
从隐喻的`角度解析了模因,并以模因论为基础,解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探讨了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模因的表现手段,模因模式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据基础.
作 者:薛红勤 XUE Hong-qin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830(1)分类号:H03关键词:模因 基因 隐喻 相似性 理据
模因理论 篇3
言语流利性是指学生运用语言,流畅、从容地传递信息,并使言语听众认可其流畅连贯性和可接受性。言语流利性反映交流者思维的系统性、广阔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等诸多特点,同时其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言语流利性一般表现为语音流利性和语义流利性。语音流利性,是指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时的发音、语速的流畅程度。语义流利性,是指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时语言组织、内容确定的流畅程度。
一、影响言语流利性的因素
语文教学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言语表达的机会,但是言语流利性并未因此提高。这说明影响言语流利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既有内在因素的影响,又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内在因素影响
1.言语焦虑。主要表现在由于担心他人评价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产生焦虑,尤其是小班教室的学生人数少,学生间的熟悉度高,缺少相对的隐蔽性,使得自己更容易暴露“缺点”,因而在言语表达时更容易产生焦虑。焦虑感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对语言学习产生副作用。焦虑的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主观认为的个人弱项、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后果上,而一旦注意力转移,将无法形成对言语认知对象的察觉心理。
2.性格内向。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交谈,课堂上主要以听从为主,不会主动交流。即使交流也放不开自己的身心,一开口说话往往面红耳赤、头绪不清、言语磕磕绊绊,难以言为心声,显示出个性。久而久之,交流者的言语心理形成障碍,言语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影响言语的流畅性。
3.言语能力。言语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汇贫乏无法满足交际的需要,这是语言基础知识层面的问题;二是不能正确地运用语法句式进行交谈,这是语言交际模块建构层面的问题;三是缺少方法不能随语境与交际对象的不同来调节自己的说话方式,这是语言机智的高级层面问题。
(二)外在因素影响
1.言语表达的地位低下。言语表达作为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并没有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充分重视。在一项备课调查中,仅有不到20%的教师会像备阅读和习作教学课一样重视言语交际,多数教师是“重写轻谈”,将口语交际课变为习作课。教师和家长认为,语文评价以笔试为主,言语表达无法在这类评价中得到展示,对学习成绩起不到作用。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没能准确地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言语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没能正确理解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区别,二者的功能不同,要有区别的教学和培养。
2.言语内涵的认识肤浅。许多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等于听说教学,利用小班的优势多交流,安排内容丰富的辩论、讲故事等活动就能够有效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结果是课堂上热闹一阵,最后不了了之。其实,言语表达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语言及其伴随手段之外,还包括言语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动机、言语环境等多种因素。
3.流利性与准确性的冲突。在言语交际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个学生在言语表达出现错误或不当时,直接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制止和纠正,导致正在表达的学生中途停下发言。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弱势言语者更为被动又经常性地遭到同学的打断或批评。在我们身边的言语教学实践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这种重语法轻运用、对流利性认识不足的现象,片面强调言语的准确性,打断学生的语言思维,造成了言语流利性的缺乏。
二、语言模因与言语流利性
从上述内在因素与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学生言语流利性欠缺的诸多因素仍然反映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中,即言语表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及语言发展的特点,实现言语流利性三个维度目标的基本条件是要具备关于言语表达的态度、内容、方法、文化、思想、艺术等条件的积累。积累能够解决语言输入的问题,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实现言语流利性的根本。这些积累既要有发音的,又要有语汇文字,从而满足语音流利性和语义流利性所必备的条件。而这种“积累”的特征正是语言“模因”的特性。
“模因”是形成积累的必要条件。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sawkins)编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阐释,模因就是在文化领域内人际间相互模仿并复制、传播开来的思想、主意或行为模式,影响到人的思想、习惯、技术、故事、歌曲或任何一个在人与人之间被复制的信息。语言交流、积累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传播是分不开的。如果语言不再被人们模仿和使用,那它必然逐渐被人遗忘并走向消亡。受此启发,言语流利性的教学可以借助语言模因这一媒介来实现语言的积累;可以借助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表现的言语个性实现伙伴间的积极影响;可以借助教学监控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模仿和类推的训练,从而满足语音性流利和语义性流利表达的基本条件。
三、言语流利性的语言模因策略
在促进言语流利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放在为言语表达者提供最佳的语言模仿和复制的信息,即语言模因。根据言语表达的三维目标,有利于言语流利性的语言模因主要包括语势模因、朗读模因、语汇模因、语境模因,以此积极影响学生通过模仿、类推、输入、输出一系列心理认知进行言语积累,逐步进入流利性的言语表达。
(一)语势模因
言为心声。言语交流者不仅是在传递自己的信息,更是传递内心的感受。首先,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积极鼓励评价,运用整体评价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力,焕发出积极的交流热情。其次,教师要做个先行官,做好示范;也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先行展示出交流者的自信、真诚、自然和投入。言语或幽默、或诗意、或激情、或深沉,让课堂上的交流者兴奋起来,手势打起来,表达大胆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言语交流印象。
(二)朗读模因
良好的朗读能够打动听众,更能够陶冶自我、提升自信、增强记忆,并且在心理认知方面有助于模仿或复制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为言语表达的流利性创造条件。朗读可以作为声音模因,除了有利于积累语言,还能降低言语流利表达的难度。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从兴趣开始培养,充分利用多种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比如合作读、情境表演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让师生共同体验到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最有效的方式是范读。范读也有方法,我们要考虑儿童喜欢什么样的范读、儿童容易模仿或复制哪类范读。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易受新异刺激影响,被外部明显物征所吸引。因此,低中段的教师范读要略带夸张,有声调的、音色的,以突出作品人物的身份、性格,再现出情节的起伏,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高段学生的注意力品质和抽象思维在提高,他们更关注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以及能否随着朗读体验到作品的情境。朗读技能转向言语流利表达是需要过程的,要由扶到放,言语交际的内容要与朗读的内容从相关到相异、从简到繁。
(三)重复性言语模因
重复语言是言语者在克服表述障碍、保持流利状态时采用的一种有效的策略,言语重复有助于说话人在已构建框架的新信息中确立一种范式或地位。当学生在言语交流中思维中断或者突然忘记内容时可以采取重复内容的办法来营造回忆的时间和机会。如,重复语气词或判断词语,“啊”、“嘿,你说”“是吧”、“怎么会”、“想不到”“对不对”、“你看”;重复最近的一句话,把刚才说过的话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再重复一遍;变换句子的形式重复,把最近说过的话用疑问句的形式再说一遍,如“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明”可以重复为“难道这不是了不起的发明吗”。利用重复不仅使表述具体、明晰,起到强调作用,而且还能利用重复的停顿间隙组织语言延续交流,对言语流利性起到积极作用,它能将学习者置于尽可能地利用语言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表达。并且,也只有经过多种类型的重复,才能达到流利性地使用语言。但是要注意的是,“重复模因”只适用于表达能力中等以上的学生,对于流利性差的学生并不适合。因为,这不仅造成句式支离破碎、语法错误迭出,而且频频导致较长的停顿,其重复不但未能纠正语误,甚至将正确句式重复为文理不通的结构。
(四)模式化言语模因
模式化言语是指那些针对某种特点语境进行言语交流的固定形式的话语。如习惯性开场白、礼仪用语、整体记忆句等。模式化言语大量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学习者熟记模式化语言,将信息存储到长期记忆里,当遇到适宜的语言环境时,背诵和熟记的模式化语言就会将交际进行下去,从而增强学生言语交流的信心,顺畅思路,维持较长的流畅话语。有助于小学生言语流利性的模式化言语主要有6种类型。一是道别类,如“明天见”“再见”“今天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会记住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等;二是阐述类,是指言语者对某个事物的认定用语,如“我认为……”“总之……”“我觉得……”等;三是指令类,指请求、需要、命令、坚持等,如“我希望……”“请……好吗”等;四是询问类,如“你看……”“可以吗”“能不能”等;五是情感类,包括道歉、祝愿、问候、欢迎、道谢等,如“对不起”“祝愿……”“非常感谢”等;六是引语类,如成语、谚语、格言、诗句、歇后语等。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和熟记几种言语模式后,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展开专项的运用练习,从而形成几种固定的言语范式。这时,学生就会增强言语表达的信心,同时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都会得到提升。
言语流利性是表现学生言语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准,小学是重要的培养阶段,运用语言模因的策略经过反复和大容量的训练,学生在不断复制、模仿中逐步提高言语能力,从量变到质变,从积累到创造,这样就会逐步提高言语表达的流利性。
模因理论 篇4
在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中,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对历年CET及TEM的考试成绩分析, 写作是耗时长、失分多的部分。很多学生对英语写作存在无力感, 虽大量练习但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只有在良好地掌握目的语的运用、传播方式及文化积累的基础上, 才能做到提升写作水平、自如驾驭语言。本文拟从模因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 挖掘培养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新途径。
二模因论概述
模因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认为除了基因外还存在另一种复制因子, 即模因。模因是种“思维病毒”, 可以感染他人的大脑将这种“病毒”加以传播。模因与基因存在共同点, 即都是通过复制得以传播繁衍。词语、技能、音乐、服饰、非言语交际等都是人脑中模因的外在表现形式, 通过个体间的交际得以复制传播。
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摩尔在1999年出版的《模因机器》中, 继承并充实了道金斯的观点, 初步确立了模因论的理论框架。布莱克摩尔认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承传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 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自私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 模仿便是复制的核心。
三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方式
布莱克摩尔将模因的复制传播归纳为两种方式:“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1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基因型传播
基因型传播包括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以异形传递。前者可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例如引文、口号、名言警句等。近年来, 中央领导人常以引经据典的形式作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开场白, 这一现象即属于相同信息直接传递模式。后者也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 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 但这些变异并不影响原始信息所传递的内容。例如今年的流行词汇“给力”, 原为北方土话, 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经过广泛的传播与复制, 这一模因现表达的基本内涵为“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由此可见, “带劲”、“给力”用不同的语词形式表达了同一语义内涵。
2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传播
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可被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此类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 但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例如“旧瓶新酒”、“移花接木”、“老歌填新词”等形式。模因的表现型传播可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情况。
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情况下, 以同音异义方式横向嫁接。例如广告词“默默无蚊 (闻) ” (蚊香广告) 、“骑 (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全民放价 (假) 最后一天” (购物网站促销标语) 。在同形联想嫁接情况中, 语言形式没有变化, 但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 故意使用可能产生联想的语句来渲染, 达到一语双关的语用效果。例如电器品牌“美的”的广告词“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利用相同的言语形式将品牌名称蕴含到特殊语境中, 吸引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关注。同构异形横向嫁接指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 但内容变了, 被另外的词语所取代。例如中国古典诗词、骈文都是以某种特定结构为样板套以不同内容而创造出来的。
四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
模因的生命周期四阶段 (同化、记忆、表达、传播) 分别与写作过程所需的输入、记忆、输出与互动相呼应。由此可见, 人脑对模因的形成过程与写作过程具有相似的认知模式, 这一特点促使就如何培养英语写作能力这一难题有可能从模因论的视角进行新的探索与挖掘。结合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 现就模因论对培养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从词、句、篇章、修辞及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模因的两种类型与遣词造句
语言习得运用过程其实是对语言输入的积累、模仿与语言复制、传播、输出的过程。在大学英语写作的语料积累过程中, 应重视相同信息直接传递的方式, 力求扩充对名言警句、习语、惯用语及常用句型的熟练掌握。因为输入是输出的基础, 只有在量的累积上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有效性。背诵便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训练途径。经由记忆沉淀下的语言输入可以更自然的被表达, 并使文章声情并茂, 增强其感染力。通过对固定句式的操练及同义词语的替换练习, 发挥模因异性传递的创造性, 可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例如对语义“帮我个忙”进行编码, 既可用‘Can you help me?’也可用‘Can you give me a hand?’来表示。写作中可以依据语境交替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以避免千篇一律。
模因表现型对遣词造句的影响更加灵活多变。同音异义及同形联想都可使语句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产生言外之意, 上文中已有表述。同构异形横向嫁接具有强大的创造性。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语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写作中可以对其形式加以复制、内容进行模仿, 生成‘to say or not to say, that is the question’, ‘to pay or not to pay, that is the question’等形式相同, 内容相异的语句, 既使文章语句形式规范, 又使内容得以创新。
2模因表现型与篇章
写作过程中通常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语篇组织规律。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语篇组织规则存在巨大不同。汉语篇章是一种逐步达到高潮式的取向, 文章末尾画龙点睛;英语语篇结构的特点则是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避免将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则迁移到英语中去, 应运而生了很多写作模板。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从模因的角度来看, 仿写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语篇的强势模因, 促使他们迅速的进入目的语语境。模因表现型通常被运用于语篇组织中, 如写作模板就取得了良好的效用。
适当背诵规范的写作模范, 将其进行仿写并将主题内容填充到模板中, 这一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 而且能够在学生头脑中树立正确的英语语篇建构模式。虽然对写作模板存在反对声音, 认为其存在是一种新的“八股文”, 但创新无不是在继承、模仿的基础上结出的果实, 尤其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料积累与仿写, 才能有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使语言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3模因的两种类型与修辞
模因的直接套用和同义异词在修辞中外化为“反复”和“引用”。通过有意重复语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 或重复某现成的模因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使之成为强势模因, 用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例如‘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 通过小句句首重复nothing这一单词, 达到强调效果, 并产生音韵之美。由于语句本身朗朗上口, 口耳相传, 又成为了典型的英语谚语, 得以更广泛的复制与传播。
除此之外, 模因修辞外化形式还包括头韵、借代、拟声、嘲弄式仿拟 (parody) 等。写作过程中, 应正确对待其修辞效应, 采用恰当的模因进行复制摹写, 避免产生负面效应。例如, 很多商品命名就借用强势模因在言语社团中的影响力, 利用模因表现型扩大其产品的知名度, 有些甚至哗众取宠违背语言规范, “流的滑 (刘德华) ” (某修正液名称) 、“泻停封 (谢霆锋) ” (某止泻胶囊名称) 便是利用语言的强势模因达到了嵌进品牌的目的。
4文化模因与写作
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 特别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维方式和观念加以传播, 形成了文化模因。无论我们讲本族语还是外国语, 都会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因此,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汉语文化的负迁移, 从英语思维出发, 只有更深入的掌握英美文化, 认识中英文化差异, 才能真正做到行文自如、信手拈来。
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综合体, 囊括了物质到观念、制度到个体、习俗到心理等不同纬度的领域。文化层次上的掌握需要日积月累的语料输入和重复的表达输出。宏观层面从目的语出发, 加强线性逻辑思维训练的同时养成理性的明码交流写作习惯;微观层面掌握英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 广泛阅读对英汉语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只有了解母语及目的语各自的强势文化模因, 掌握其异同点并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 才能从基本的仿写阶段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加强对英语的审美能力, 从而写出符合英文语法、句法、篇章、及社会文化规范的文章。
五结语
本文以模因论角度, 结合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的复制传播模式, 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段、文化模因对写作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学生应在大量语料及文化积累上, 结合背诵这一传统手段, 进行不断重复与仿写, 培养英语语感及英语思维。同时注意模因的负面修辞效应, 在语料输入及表达过程中进行筛选, 正确利用模因的复制传播模式习得主流文化, 行成良好的遣词习惯及文化习得能力,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 2008 (1) :68-73.
[3]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 :200-209.
[4]何自然, 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论述 篇5
摘要:本文中笔者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谈论有关地震的话语。首先从模因的概念与模因论入手,其次,以此理论分析有关地震的语言模因,随之引出有关地震对话中强势模因的特性,最后得出结论:模因的意义在于使用。通过分析有关地震的话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紧密相联。
关键词:模因论,模因,复制,传播,地震
1.引言
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的研究讨论,正在西方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国内,何自然先生首先把模因论引入语用学领域。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和探讨模因现象,例如:有些学者谈到模因论与社会运用的问题,有些谈到模因论与人文社会科学,有些讨论了模因与翻译,有些人分析了语言中的模因等等。自五.一二汶川地震以来,举国上下都曾悲痛哀悼那些因地震失去生命的同胞,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抗震救灾。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地震有关的感言、评论、诗歌、视频和对话。本文中笔者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有关地震的话语。从模因的概念及模因论的视角探讨此次地震在各种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等出现的有关地震对话中语言模因的特性及意义。最后得出结论:模因的特性是复制和传播;模因的意义在于使用。通过分析有关地震的对话,我们能够觉察到语言模因在特定环境下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在面对此次自然灾难,有助于人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和鼓励;有助于强化大众的爱国热忱。
2.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和传播规律,其核心概念是模因。它最早出现在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而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又从一个电脑复制到另一个电脑 …… [1]。事实上,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断丰富,就是因为历代语言使用者不断模仿、复制与创新。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使用和模仿,那么它必然走向消亡。所以人们只要说话,就在传播模因,复制模因。因此,语言模因是模因的主要存在形式。对有关地震语言模因的分析,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又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耳目一新的特性—权威性。语言信息如果具有权威效应,就会得到人们的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现象。
3.语言模因与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形成与传播
语言,就其社会功能来看,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信息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一个新的语言信息,最初都源于个人的创造,一般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由于有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被大众接受,于是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模因的表现可以是单个模因,也可以是模因复合体。
模因与模因之间互相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这就是模因复合体 [3]。模因可以像病毒一样从一个宿主传播和复制到另一个宿主,不断的复制与传播得以流传下来。
自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几十年内没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然而,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 级大地震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大多数人亲身经历或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刹那间撼动了全国每一个人的心。很快从全国各类媒体渠道都能了解到许多有关地震的话语,这些话语基本上都是拥有权威、名望、魅力的人士和其他有影响的人所说的,往往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人们愿意模仿他们,从而使他们所拥有的模因得到传播。虽然相同的模因“地震”存储在每个人的大脑中,也可能每个人对于同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的方式不同,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有关地震模因的不同形式以及不同观点的话语,但是其影响和意义却是相同的。以下是从各种新闻媒体中摘录的相关地震的语言模因。
灾难发生后,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看到,总理凝重而急切的神情;我们听到,总理坚定而神情的声音: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温家宝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温家宝在体育馆孤儿安置室拉着一个流着眼泪的小朋友的说:“„„别哭,别哭!政府
[4]会管你们的,不会让你们失学。既然幸存下来,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其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语言模因的选择过程是相互竞争的过程。有些语言模因能够引起人们注意且大众容易接受,势必会成为一种强势模因流行和存活下来。所谓强势模因,就是在自我复制过程中获胜的模因。由于与语境相关的社会意义、情景意义、情感意义等随模因复制而变化,整个话语含义也相应变化。权威人士对语言信息的创造、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社会成员对语言信息做出相同或类似的举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通过文件、电视、报纸等舆论宣传得到迅速的传播,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庄严性、权威性和持久性,很快就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竟相模仿的对象。温家宝作为国务院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数小时就赶赴重灾区,调集部队官兵,指挥人员极力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从行动上告诉世人什么叫人权,什么叫鱼水之情。其言行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温总理的话语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传播或复制到每个人的心中,激励并促使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协力,因而众志成城,使得地震对灾区的危害减小到了最低程度,慰藉和安慰了失去亲人的灾民们脆弱的心灵。
4.强势的语言模因具有的特性
一种模因要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必须具有下述特性或其中的几个特性:
(1)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实用性
语言信息只有因为实用,才使得人们乐于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3〕。模因学者认为,一些模因的成功是由于它们对我们人类确实有用,语言信息越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就越是模仿它。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网络、报纸、电视和广播中看到和听到一些简单的有关地震的话语,同时其中的有些话语在家人、亲戚和朋友之间在作为问候语使用,用来表示他们之间的担心、牵挂、鼓励和祝福。
① 汶川地震感人流泪的母女对话
孩子:妈妈,妈妈,地为什么在摇啊? 我怕![5]
妈妈:孩子,孩子,别怕!
[6]② 部队首长马德文与在救灾前线的儿子消防战士马赫之间唯一的对话
父问:“回来了?”
子答:“回来了!”
[7]③ 网络对话
不二大师 15:55:1
4你哪里有感觉吗
薄荷咖啡 15:55:2
3有,我在22层
④ Simpleman 01:21:28
。。活着真好[8]。
人们更易于接受他们所喜爱的人的影响和劝导,更倾向于同意他们所喜爱的人的观点。长辈们常用来自于母亲与孩子对话的“别怕”一词来鼓励及安抚年轻人和小孩。例如:别怕!放心去做吧!父与子之间简单的对话“回来了”表达了他们对对方的深切关怀和牵挂。网友之间的交谈“你哪里有感觉吗?”渗透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友情。而简单的四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活着真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地震的影响,这几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成为语言模因在在人们的耳旁传播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作用就是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2)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合理性
语言信息表达出来的意义合理,人们就会复制、传播,从而形成模因现象。语言模因要得到强化或保留,一个重要因素是该语言信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3]。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一些语言信息因其能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被广泛传播,被不同的人们用于不同的语用场合和语境中。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人们需要阅读到或听到鼓舞人心、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话语来勉励自己。这时,作者们领悟到这一点,要以乐观的心态使用钪锵有力的言辞书写有关抗震救灾的文章来提高大家的士气。下面是选自南方日报的一段评论:
今天,我们就这样吹响战胜震灾的“集结号”。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论是灾区还是其他地区,大家都在万众一心的情形下各司其职,各尽本位,共同承担起抗灾救灾的责任,为了哪怕一丝一毫的希望,也要抢救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谁也无法预测天灾会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但当我们一起伸出双手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战胜一切灾难的能量:因为这就是守望相助,这就是众志成城,这就是人心温暖人心,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尊严与希望。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9]
由于有其合理性,我们可了解到有关抗震救灾的这种文体风格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全国各种媒体上。振奋、鼓舞、激励人们的心灵。
(3)有关地震的话语的多产性
手机、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趋向于更加有效地传播模因而采取的重大步骤。它们也增加了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多产性[2]。正如河流、湖泊和岛屿能够将更多的人结合在一起一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语言模因系统中被结合在一起并且创造出大量的别出心裁的语言。我们可以在有关抗震救灾的话题中看到许多不同文体的作品。例如:有关悼念汶川地震中遇难民众的诗歌或者讴歌士兵的英雄形象的诗歌和有关颂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感言。下面是一
[10]首致汶川地震前线将士的诗歌:
撼不动中国
汶川地震酿悲剧,震中百姓命悬处,国土几乎全波及;灾情号令舞军旗;
楼塌人埋路堵断,雄师徒步脯国难,山摇地晃天哭泣。哪里危重哪结集。
总理就在我身旁,十万军旅斗振魔,决策运筹总书记;百万志愿战废墟;
“我们都是汶川人”千灾万难铸中华,华夏血脉汇一起。亿万神州颂不屈。
在这首颂扬抗震第一线的士兵的诗歌的第一节中,我们对地震导致的灾难历历在目,刹那间我们好像又亲身经历了一次地震,让人难以忘怀。作者在第二节中惟妙惟肖地形容了温家宝总理亲临抗灾前线和胡锦涛主席果断地领导华夏子孙抗震救灾。第三节讲述了士兵们坚定地前往灾区挽救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第四节高度颂扬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勇于抗震救灾的崇高品质。短短的一首诗加起来不到九十个汉字却描绘出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地抗震救灾的宏大场面。语言模因事实上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能够使用它在同一语境下巧妙地复制出任何文体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地震话语的模因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5.结语
通过分析有关抗震救灾的话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人们的心态紧密相联。我们深切感受到各界人士众志至城,同心协力,以各种形式帮助四川灾区人民和为灾区重建贡献微薄之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感人肺腑。人民子弟兵活跃在抗震第一线,在现实生活中再现了《士兵突击》中士兵的英雄形象。通过汶川地震,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另一面―――团结、坚强、勇敢,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以身作则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从这次“地震”中传播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模因的意义在于使用〔2〕。模因论对于语言中的话语分析具有独特的解释力。语言的功能是传播模因,同一语言模因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同时,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创新过程,这些有关地震话语模因的出现,既丰富语言模因的内容,又促进语言的进化。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 何自然.语言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3] 何自然,陈林霞.语言模因现象解析[J].外语学刊,2006(3):23.[4]
[9] 周虎城.http:///article/2618
谈meme及其汉译名“模因” 篇6
关键词:模因,译名,翻译
meme是英国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创造的一个词, 1976年首次出现在他写的科普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之后该书在全世界普及,并于1998年在中国翻译出版,中国学者开始关注meme现象,分别从语言、翻译、人文等视角对meme开展研究。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meme译名存在的问题,以及meme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旨在为meme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 meme的产生过程
要翻译一个词,首先要弄清这个词的词义。一个词的词义产生必然有科学的依据。下面就从meme一词的历史渊源以及道金斯模仿gene(基因)创造meme的目的来分析。道金斯借用基因繁衍的方式来类比文化的传播,目的是对meme作出类似gene生物基因的文化基因的解释。生物体靠遗传和进化延续生命基因,文化也需要自身的继承和进步来延续文化基因,需要有一个“在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变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种东西”[1]作为社会遗传基本单位的“中介”,区分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的概念最早可寻源到希腊语mneme,英语含义是memory(记忆)。同时,道金斯想到另一个源自希腊词根mimeme的mimos,英文是mimic,含义是“模仿”“摹拟”。他需要一个词,既包含“记忆”又有“模仿”含义,同时语言形态和gene类似但又有所区别。
如果去掉mimeme后面两个字母me,mime似乎只有“模仿”而无“记忆”之意。因此,他把mimeme缩略为meme,这个新创造的词,“读起来有点像gene这个单音符的字”,“也可以联想到跟memory一词有关”。[1]显然meme含有两个互相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语形上和gene有差异,发音上相似,本质上又能区别,符合道金斯的初衷。
二 怎样译meme
术语的翻译在中国没有统一的方法,学术界对meme主要采用音译手段借词,笔者从中国知网查到的相关学术论文虽然不多,但对meme的翻译却五花八门。音译名有:密母[2],谜米[3],摹因[4],幂姆[5-6], 觅母[7]。音、意兼顾的译名有:拟子[8],模因[9],仿因。其他还有糜糜、文因(文化基因的缩略语)。在较多的译名中,笔者认为“模因”和“仿因”比较恰当。“模”和“仿”都有仿效、模仿之意。而“密”“幂”“谜”“觅”“拟”在语义上与“仿”和“模”相差太远,容易产生不同的语义指向。从词源学视角分析,任何借用词在变化的形态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源语不变的因素,包括语义、语音和语形。“模”保留着meme字首[m]辅音音素,“仿”就没有。“模”的深层语义内涵有固定成形、成章的规格、标准、范式,它们都是可以被传播、复制的“相似物”作为“榜样”而让别人“仿效”。因此“模因”更胜一筹。另外,gene的音译借词是“基因”,这个词译得不仅音顺,意义也贴切,是非常形象的翻译。“基”与“模”体现出语义差别,而“因”又表现出形音相同,体现出“模因”和“基因”有联系又有区别。 “模因”这个通过同化借用手段创造的新词,在象形性、理据性上表现出源语创造者的主观动机,它的意指方式使“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些表达形式中推断出词的含义”。[10]meme的音、意兼顾,借词是“模因”,根据其本义,又引申出“语言模因”“文化模因”“思想模因”等词。
三 从meme到“模因”
模因与人类的生活、言行和心智活动密切相关。模因是“一种文化或行为体系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在人与人之间传递”(an element of culture or system of behavior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11]模因又是“一种信息形式,存在于一个人的记忆之中,并能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记忆中”(an information pattern, held in an individuals memory, which is capable of being copied to another individuals memory)。[12]记忆、模仿和传播涉及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认知活动,是模因的存在形式。人类通过类比产生联想,又通过记忆得以储存,并借助大脑的种种思维模式,以语言或其他形式模仿、传播模因。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13],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操纵。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14]语言作为文化与信息的载体,也就成了最基本的“复制因子”。不同语言之间的解释就是语言模因传播的过程。译者凭借交际的场合、人物角色、话题、文体等因素恰当地选择词语表达,而词语选择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模因在人脑立体思维中得以选择、复制、同化、传播的过程。因此,从英语meme到汉语“模因”就是一个心智体验、思维重建的心理活动和语码转换过程,这是翻译赖以存在的基础。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切斯特曼(Chesterman)[15],他认为翻译理论的进化本身就是翻译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有些模因不被人们认可而遭抛弃,有些则因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生存并传播。因为对原模因的选择与新模因的建构是一个带有主动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过程,译者既要考虑语言因素,又要考虑诸多的非语言因素,由于认知的差异和能力的各异,新模因的不确定性难以排除,变异不可避免。但译者的作用就是要使语言模因的传播中出现的语义“趋异”最小化,“趋同”最大化,减少模因变异带来的“副作用”。
对于社会科学术语的汉译必须认真地推敲、仔细地认知、恰当地选择和建构,一词多名是大忌。术语翻译究竟采用音译借词法还是意译借词法,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难以一概而论,需要译者对这个术语的渊源、产生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使译名“名副其实”。“模因”作为一门在中国开始趋热的研究课题,其译名必须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和术语标准化的基本要求。最近几年各种学术期刊发表的meme研究论文数量较多,“模因”汉译名占有很大的比率,这说明了meme的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模因” 译名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①。
参 考 文 献
[1]自私的基因.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242.
[2]王斌. 密母与翻译. 外语研究,2004(3):38-44.
[3]谜米机器.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62.
[4]杜世洪. 从基因的角度看摹因的实质.宁波大学学报,2005(4):74-78.
[5]徐盛桓.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59-67.
[6]李淑静.幂姆:文化的守望者——幂姆的认知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1):69-78. [7]张莹.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深圳大学学报,2003(6):109-113.
[8]刘华杰. “基因”与“拟子”.飞碟研究,2006(4):34-35.
[9]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现代外语, 2003(2):200-209.
[10]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37.
[11]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43.
[12]Heylighen.Memetics,[2001] http://pespmc1.vub.ac.be/MEMES.htm1.
[1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5(5):17-22.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38.
[15]马萧. 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53-61.
模因理论 篇7
1. 模因理论初探
模因理论在我国语言学界尚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但是它的发展是快速的, 特别是何自然教授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何教授指出“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 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 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 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 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的表现及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文化传播单位, 模因的表现形式繁多, 像‘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房屋建筑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等, 传播开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模因”。Blackmore在其著作中强调, “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 在它引致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 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总而言之, 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
2. 模因理论在商业广告领域的作用
虽然目前科学还无法解释模因是如何被储存并传播的, 但是模因传播的渠道切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2 1世纪是信息时代, 随着各种高科技的运用, 传媒领域发展迅猛, 这就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为个体提供了与人交流、展现自我的平台。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模因的来源和形式。
特别在商业广告领域, 广告语言可谓是创造美、传播美的语言。并且要把握住时尚的最前沿。所以模因在广告语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从模因传播的方式分析商业广告语的演化
1. 模因基因型传播
这种类型的模因传播是指无论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但是其内容是没有变化的。这种类型的传播方式又可以划分为:以原形直接引用和以异形间接传递。商业广告语不仅要在有限的字数里向受众说明产品的特征, 而且要具有相当的诱惑力。模因理论的恰当应用, 会让广告语更具说服力和诱惑力。
(1) 以原形直接引用。原形直接引用的广告宣传, 最直接的莫过于为产品量身定做一首宣传歌曲。这不仅起到了宣传产品的作用, 又能让歌手宣传新作。可谓是一箭双雕。例如:以康师傅系列产品为主打品牌的顶新集团, 就一直致力于广告歌曲的推广和使用。从任贤齐的《拯救心田》, 到现在五月天的《年轻就要这个味》, 都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随之植入消费者脑海的就是这些歌曲所代言的各种产品。事实证明, 这种形式的歌曲包装投入, 带来的是更大的经济回报。再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偶像热潮的超级女生和超级男生。其中的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不知为蒙牛的销售起到了多大的促进作用。
(2) 以异形间接传递。虽然模因以异形间接传递, 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或者说信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模因的移植, 但是的文章中曾经以不同时代对于餐厅女服务员的称呼为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女服务员曾被叫做“同志”、“师傅”、“小姐”、“小妹”。甚至在不同的地域还有其独特的叫法。例如:在南方地区, 人们习惯称之为“靓妹”。在东北地区, 因为受到某种地域文化或者流行趋势的影响, 人们习惯称之为“翠花”。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绝招在商业广告语中是屡试不爽的。例如:我们最初吃到的鸡蛋糕, 后来被加上了果酱、奶油等佐料, 于是乎就改头换面为蛋黄派、草莓派等等。很多孩子对“糕”类食品不屑一顾, 而一提到某某“派”却食欲大开。而把这一路线走到极致的莫过于那句“爱上Rain, 爱上非蛋糕”。无疑是那一句“非蛋糕”, 把受众的好奇心理推向了极致。吃过之后才能了解“非蛋糕”的蛋糕本质。
2. 模因表现形传播
模因以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旧瓶新酒”或“移花接木”。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 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运用谐音词。商业广告语中经常运用同音异意词, 从而达到由此及彼、形象生动的效果。例如:聪明的妈妈会用“锌”, 就是利用了“心”与“锌”的同音。再例:更令人哭笑不得, 但是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斯达舒的广告, 斯达舒谐音成了四大叔。还有肠道药类泄停封, 是歌手谢霆锋的谐音。
(2) 运用同音词。这种表现形式, 需要制造一个特定的场景, 受众身临其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太太口服液的广告语是“每天送你一位新太太”。再例:太子奶的广告歌里唱道“太子奶, 太子奶, 送你一百八十亿”。不过这里的亿不是钱的度量单位, 而是乳酸菌的数量。
(3) 模仿相同结构。一段话广为流传就能成为一种模式。模仿这种模式, 填入不同的内容, 是模因表现形的一个重要技巧。例如:娃哈哈“非常系列茶饮料”的广告, 就充分借用了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的那句在当今青年中广泛流传, 甚至被奉为经典的名言“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 我没有珍惜,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只不过在广告中, 周星驰面对的不再是紫霞仙子, 而是一罐饮料。他的期望也不再是“一万年”而是“一万瓶”。
三、结语
语言无处不在, 商业广告语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商业广告语, 并不是靠灵光一现或者冥思苦想。语言学的知识和原理, 对商业广告语的创造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语用学中模因理论的应用, 为此提供了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年11月, 第四卷, 第六期, P54
[2]高申春吴友军:《谜米机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年11月, 第四卷, 第六期, P58
模因理论 篇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自2000年颁布和实施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来, 从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工作者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标准、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 研究和探讨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998年大学开始扩招,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候英语水平普遍低下一直是现今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局面。加之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英语的学习一直兴致缺缺, 加大了英语教学难度,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逐渐进入 “瓶颈期”。
直至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和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的The Meme Ma- chine两本书分别于1998年以及2001年在国内被翻译出版, 模因理论才逐渐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 并开始大放异彩。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学家们特别指出模因和大脑、语言及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英语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学习,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也需要通过模仿、复制而得到传播。可以说模因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模因理论的新颖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无疑给进入 “瓶颈期”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让大家重新审视高职英语教学, 使其焕发盎然的生机。
二、模因理论的研究
模因 ( meme) 作为模因论的一个核心术语, 被Dawkins用于指社会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而散播开来的思想。它是关于文化的一个基本单位, 意为 “被模仿的东西”。任何能过通过 “模仿”而被 “复制”的信息单位都可以成为模因[1]。国内最早把模因理论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是何自然教授, 他认为模因作为文化基因, 靠复制、传播而生存, 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看, 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 语言本身就是模因, 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2]。
模因最主要的三个特征是多产性、长久性和复制保真度。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是模因复制保真度很强的一个表现, 它揭示了语言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为研究语言、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同化: 指所呈现的模因能够让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 第二个阶段是记忆: 此阶段是指模因在个体记忆中的保留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表达: 指的是与其他个体交流的时候, 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 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 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 最后一个阶段是传播: 此阶段模因会借助各式各样的载体和媒介来扩大传播范围, 是表达阶段的一种扩充。
三、模因理论指导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两大途径, 而模因复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与语言习得的途径不谋而合。模因的同化和记忆阶段为语言输入阶段, 模因的表达和传播阶段为语言输出阶段。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五彩斑斓、层出不穷, 但是这些教学方式和方法往往过重强调语言的输入和忽略了语言的输出。看似给学生灌输了很多东西, 但是学生是否能够消化并且学以致用, 这就是一个语言输出的问题。何自然认为语言模因形成的三个重要途径为: 教育和知识的传授, 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模因理论能够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者很好地、有效地结合起来。英语教学就是要受体, 即学生注意语言的输入、通过同化、记忆来理解和接受语言学习中的字、词、句、语法等方面的模因, 最后经过表达和传播来完成语言的输出,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下面笔者将从词汇、听说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来探讨模因论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一) 模因论下的词汇教学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期间发现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词汇量少以及对词汇掌握能力不强。 而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 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说话者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3]。但是在词汇教学这一块,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讲授法为主, 甚至有些教师忽略词汇教学不加以讲解。这种讲授方式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通常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单词, 那么就往往造成记得快、忘得也快的局面,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的低下, 学习英语的信心也越发减弱。大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中国的成语成千上万个, 意义纷繁, 而我们学习成语的时候并不是死记硬背的, 往往是通过成语故事了解了成语缘由而把其记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仍然记忆犹新。何自然教授认为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所以教师讲授词汇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学习, 如果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文化典故的还可以给学生讲解,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记忆深刻, 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授是一个让学生同化和记忆的过程, 即语言输入的过程。那么如何达到一个语言输出? 我们知道, 语言是人类学习和交流的工作, 只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才能够体现其价值, 并被发展。何教授也提到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和记忆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词汇表达的能力, 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所学的词汇。或者在操作的过程中, 让一位学生描述, 其他学生以猜词的方式来反馈他们学习掌握的情况, 这远比要他们死记硬背好得多。
( 二) 模因论下的听说教学
大学英语的听和说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设置成为一门课程。听说课其实也是遵循了语言习得的规律: 听即为语言的输入, 说即为语言的输出。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常常注重学生的听, 而忽略了学生说的能力。在听力教学方面,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播放听力材料为主, 然后对答案, 必要时候加以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语言输入的完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以实用性为主。而模因的同化和记忆特征使我们认识到在听力材料方面要选择实用性强且易于传播的。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和接收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信息, 所以听力的选材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很重要。当学生意识到输入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目前或者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听力材料转化为学生语言输出的材料。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教师可以挑选出部分比较实用的、 易于复制的材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对应的情境, 让学生利用听到的字、词、句子再重新表达出来, 这就完成了模因复制中表达的阶段, 实现了语言输出的阶段。 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语境相结合, 出现新的集合, 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4]。模因论让我们意识到听说课程应该注重语言的模仿和强化训练。
( 三) 模因论下的写作教学
高职高专英文写作基本上都是应用文写作: 邀请函、请假条、 便条, 邮件、简历、推荐信等。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试行) 》对写作的规定有如下表述: “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5]。这些应用文写作的文本特征基本上都是语言表达简明规范, 写作目的明确, 格式体例稳定, 很适合便于模拟与套写。模因最大的特质是复制, 而复制也是模仿的过程。如果模仿被认为是一种低级的学习手段, 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譬如很多著名画家的作画都是从模仿开始, 包括小孩牙牙学语也是从模仿大人说话开始。先模仿复制, 后才能表达和传播。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低下, 让他们用有限的词汇来完成一篇写作难度还是很大的。教师如果能够从优秀的作文范文中提炼出稳定的格式和规范的表达让学生模拟, 学生就能够很快速掌握相关应用文写作。同时教师还可以摘选出优美的句子或者名言警句, 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让学生朗读背诵。在理解和掌握这些句子后再让学生进行句子结构模仿, 这种仿写方法即是模因的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形式。此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们如何仿写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 同时促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四、结语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模因复制的特点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模因论遵循语言的本质与传播规律, 让大家重新审视和反思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对于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awkins 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15-19.
[3]荣楠楠.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精读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4) :14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6.
模因理论 篇9
中国式英语 (Chinglish) 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 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在使用英语时, 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 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 是一种必然的语言现象。
中国式英语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阐释:第一、上海的租界建立以后, 很多分布在其他地区的洋行以及外国企业开始转向上海。但是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 这个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沟通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 这时在洋行任职的一些广东籍中国人开始为外国人担当翻译。另外, 上海的一些本地人以及来自其他身份的中国商人, 为了能够接触并进入上层社会, 也逐渐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表达。因此, 上海就出现了一些带有地方口音和汉语思维烙印的中国式英语, 即“洋泾浜英语”。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 最早期的中国式英语应该在香港出现。清朝将香港割让予英国时, 在货物起卸区, 有不少经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慢慢从洋人口中学得几个简单的英文词语, 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刚学会的英语组成字句。这些字句, 有不少甚至已经融入英语之内。 (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 see!”) 。
对于中国式英语的起源虽然没有定论, 但是从以上两种说法可以得知, 中国式英语的起源有着其存在的现实土壤, 那就是中国人与外国人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交往交流中, 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或者交流的便捷性, 在没有完全掌握英语语法和规则的情况下, 按照汉语的思维和语法规则习惯, 进行的非正式的口头交流。其次, 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论背景, 即道金斯`理查德的模因理论以及齐夫的省力原则。
2 中国式英语现象示例
2.1 中国式英语单词示例
中国式英语单词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较少出现和使用, 而以网络用语为主, 比如:smile与silence组成的smilence, 汉语意思为笑而不语;emotion与normal组成的emotionormal, 情绪稳定, 以上两个单词是利用单词本身的含义组成一个新单词, 而新单词的含义也是两个单词原来意思的简单叠加。而ungeliv able这个单词则是由否定前缀加汉语词汇 (给力) 的汉语拼音加形容词词缀组成的新单词, 组成形式用字母来表示即un+gei li+vable, 汉语为不给力。
2.2 中国式英语的短语示例
中国式英语的短语形式, 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口头非正式交际, 而这种短语表达形式也是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下的字面翻译, 比如: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咱俩谁跟谁啊 (we two who and who) ;心花怒放 (heart flower angr open) ;人山人海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 以上中国式英语短语词汇, 有些已经作为英文的外来词汇, 收录到英文词典中的词汇列表, 作为约定俗成的用法来使用, 这部分词汇, 不仅有着汉语思维的烙印, 也包含英语语法的使用规则。而对于一些完全依照汉语语法规则, 严重偏离英文表达的习惯的短语表达则更多地体现在非正式的口头表达中而未被正式纳入英文外来词汇之中, 这类词汇不宜使用在书面用语之中。
2.3 中国式英语的句式示例
以下是几例常见的中国式英语句子表达:给你点颜色瞧瞧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开门见山 (Open the door se the mountain) ;好久不见 (long time no see) ;有多远死多远 (A far as you go to die) ;不作死就不会死 (No zuo no die) ,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这类表达往往省略主语, 省略连词, 忽略英文语法规则中的动词不能连用的规则, 依据汉语表达习惯组成的表达式, 因此这类句子也只适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口头交际用语。这些简单的中国式英语表达不仅仅语言简洁易懂, 而且形象生动, 带有趣味性, 对于英语初学者和使用者来说, 可以作为引发对英语产生兴趣的内容来了解。语言的学习, 并不会因为学习者接触了不那么规范的中国式英语而影响了对于标准、规范化语言的学习。正如, 我们汉语本族语者, 并没有因为从小在生活中, 接触了大量的方言或者非正式的口语而影响了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的发挥, 否则的话, 不会有那么多贫穷人家的孩子, 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 而且这一比例还不在少数。因为来自山区的或者贫穷家庭的孩子在接触方言和非正式口语交际方面显然多余城市学生。问题不在于学生是否了解和接触中国式英语, 而在于如何规范中国式英语的使用, 哪些中国式英语可以被接受, 甚至收录到词典当中, 哪些只能用于口语或网络用语。真正做好这一点, 至关重要。
3 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既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也有着深刻的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式英语出现的理论解释便是语言和文化的模仿与复制, 这一点可以通过模因理论视角来进一步深入阐释。模因 (Memes) 是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 由理查德·道金斯在《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 》一书中所创造, 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将memes翻译为“模因”。模因理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 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 (meme) 用了与基因 (gene) 相近的发音, 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 因此模因指文化基因。我国学者何自然他们将meme译成“模因”, 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 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 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根据理查德·道金斯的模因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 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接触英语时, 由于受到自己母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这里我们理解为汉语思维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传承、模仿和汉语文化的传播在语言应用中的体现, 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和产出语言过程中的一种语言文化基因的遗传, 中国英语学习者已经内化了的中国式思维习惯和中国式语法规则表达就像基因特征一样存在于中国英语本族语者的身体或思维里。而在其进行外语语言学习时, 此过程类似于人类的异性结合产生新的生命一样, 在语言产出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有了本族语的语法特征和习惯, 这就像人类遗传学一样, 新的一代或多或少的遗传了父母的基因, 有些中国英语学习者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中国式英语的表达习惯,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 非英语本族语者在很大程度上, 当然任何事都并非绝对, 都一定带有自己母语思维的影子, 就像为什么有的孩子遗传了父母大部分的特征, 而有些则不是那么明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中国式英语表达很难绝对避免, 唯一的可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中国式思维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的存在,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口语交际或者网络交际是一种较为经济、便捷的方式。这也符合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语言学教授G.K.齐普夫 (齐夫) 提出的“省力法则”或者“省力原则”, 该理论提出, 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均受此原则支配, 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换言之, 人类行为总是建立在最小努力基础之上的。因此, 人们选择使用中国式英语,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认知的经济原则决定的。因此对于中国式英语不应该敬而远之, 消极对待, 而应该在认识到其语言不规范的同时, 做到如何合理利用中国式英语, 在什么场合, 面对什么交流对象时, 以何种文体方式使用。同时还应该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
4 中国式英语存在的必要性探析
首先, 中国式英语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载体, 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中国式英语的存在看似语言与语言的交织, 实际上语言交织的背后蕴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结合。中国式英语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当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尤其是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通过对中国知网近几年关于中国式英语研究的调查了解, 大部分研究都只关注其消极性和负面影响, 很少提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 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式英语, 而不是指责和排斥它。
其次, 中国式英语对于英语外来词汇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英文新词汇的重要来源, 就连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 (GLM) 的也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国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从2005年开始起, Chinglish就被其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GLM认为, 中国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 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 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 比率可达20%。GLM认为:中文具有令人惊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其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非常强, 而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第三, 中国式英语因其简洁性、趣味性、生动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了便捷和乐趣。当毛主席说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paper tiger时, 人们不仅感受到了他老人家的气魄和睿智, 也体现了对语言的灵活和创新运用。其次对于大家熟悉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就连刚接触英语的小孩子都会使用, 正是因为它体现了简洁性原则。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头表达, 更成为一个知名的音乐创作和制作公司的名字, 这正是体现了其语言的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
5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式英语的存在不仅有其存在的现实土壤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国际语言、文化、政治等交流也在同步提高, 这就需要用英语这门世界语言来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际使用, 那么广泛的使用就对英语语言产出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也有着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即代表文化传承的模因理论和认知经济性的省力原则。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中国式英语现象, 在认识到其弊端, 更好地规范英语书面用语和地道表达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其存在的深厚的历史根源以及其存在的成因和必要性。我们应该学会用宽容的眼光、包容的心态来了解、认识和使用中国式英语, 并为中国式英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George K Zipf.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 Effort[M].New Jersey:Addison-Wesley, 1949.
[2]蔡基刚.英语教学与英语写作中的汉式英语[J].外语界2015 (3) :36-40.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4 (6) :54-64.
[4]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模因论视阈下新闻语言的模因现象 篇10
模因 (meme) (1) 概念是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模因是一个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 %meme使人联想到memory (记忆) , 也让人联想到法语词même (同样的) , Dawkins认为曲调、概念、流行语、思潮、搭建房屋等都是meme, 就像基因一样由精子和卵子从一个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人中进行繁殖, meme是通过传播的形式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 在meme库 (就像基因库) 中繁衍滋生观点、观念、话语结构等。模因是任何两个个体或多个个体之间的传播, 可以是顺时的, 也可以是共时的或逆时的。基因的传播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而模因的传播是即时或瞬时就可以完成的。陈琳霞、何自然在研究中提供了定义: (1) 《牛津词典》给模因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 特别是通过模仿进行传递; (2) D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的传递单位, 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广义而言,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模仿, 因此模因的传播方式是模仿。如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内容讲给其他人, 比如教师的观点讲给学生, 学生再把观点传递给其他人, 甚至某观点或某思想被大多数人关注进而得到传播和流行, 被传播的观点就是执行语言或思想的模仿。
模因论与新闻语言
何自然发表在《现代外语》上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首次将模因论引进国内, 之后国内语用学者对模因论的研究逐渐增多。我们发现新闻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带给我们许多启发。春节晚会上《英雄的母亲》台词中有“司马光砸缸”一句, 扮演母亲的演员总是把这句话说成“司马光砸光”, 导演一遍又一遍地纠正, 最后导演也说成了“司马光砸光”。可见, 语言中的模因有一定的传染力。新闻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Who Moved My Cheese?》一书的译本于200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其中文书名《谁动了我的奶酪?》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家喻户晓, 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并派生出了许多语言模因:谁动了我的名字? (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报道) ;谁动了我的驾照 (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追踪报道) ;谁动了我的童话? (2004年6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 ;谁动了我的爱车? (2008年1月2日%哈尔滨电视台新闻中心都市零距离) ;谁动了我的银行卡? (2008年3月27日河南电视台新闻报道) ;谁动了我的电脑? (2009年11月24日CCTV1《今日说法》, 撒贝宁主播) 。以上例子均模仿了“谁动了我的……”句型, 起到了良好的传递效果。
“我的……我做主”语言结构模因:我的电视我做主 (2005年9月4日, 新浪网, 信息时报) ;我的节日我做主 (2009年12月21日晚上11:30宁夏卫视:倾听) 。Blackmore基于“模仿”概念的基础上认为, “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那么,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有模仿, 人们一开始在学校学习从声音、声调到内容离不开模仿。这些模因语言中礼貌因素主要是传承了礼貌语言信息。具有礼貌信息传递的语言模仿了中国传统和现代“礼”的理念、观点, 同时也模仿了生活中的话语结构。人们为了增加交际或者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总会在交流和传递信息中遵守一定的话语原则。我们主要依据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从礼貌角度探析新闻语言模因类型。Leech在基于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的礼貌原则 (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方式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弥补了合作原则中的不足, 顾曰国在研讨了Leech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 (贬己尊人准则, 称呼准则, 文雅准则, 求同准则, 德、言、行准则) 。这些礼貌原则为我们分析新闻语言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闻语言模因类型
句子模因。例如2009年12月21日23:30 CCTV新闻《地球环境之旅“痛并快乐着”》
(1) 澳门逍遥游自行车队员。记者采访其中一位越野队员的问题。
记者:你们到了哪几个地点?
队员:……马镇、桂林、张家界、北京……古语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们到了, 很开心。
例 (1) 中是语言的复制和模仿, 让观众听了、看了感到简单明了易懂, 模仿恰当, 看者、听者都很舒服, 表达的从模因语句本身及其前后的语境可以推出其礼貌规约含义。用简明的句子模因或者语言复制, 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所传递的信息, 交流中的简单明了就体现了礼貌语言的基本特征。
成语模因。模因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语言的任何部分 (词语、句段、篇章) ,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当然新闻语言中的成语模因也广为大家所熟悉。
例如 (1) 2009年12月9日20:50%CCTV艺术人生的标题
艺术人生:“七面”成龙。
(2) 2009年12月11日18:50广东卫视报道
A:“四马难追”警察街头狂奔险翻。 (先显示字幕)
马跑到了大街上, 警察前去处理。
B:“猪肉西施”很甜美 (2)
例子中的语言模因符合Leech和顾曰国的部分礼貌原则。雷克夫提出“礼貌”是人类交际的一个语用原则 (他提出的另一个语用交际原则是“清楚”) 。Lakoff认为这两个原则 (清楚和礼貌) 对语言 (或非语言) 交际起制约作用, 当说话者遵守一定的礼貌规则时, 就容易被对方理解。不礼貌的语言听者不易接受。这些新闻语言自然符合Lakoff的第三条礼貌规则 (增进双方友情) , 是观众和听众易于接受这些模因语言的表达方式。
诗歌模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诗歌模因也是礼貌交际中的常用策略。诗歌模因 (3) 可以使交际者感到简洁、清楚、礼貌。
例如2009年12月26日12点左右的%CCTV新闻
播音员:朝辞武汉白云间, 千里广州一日还。
这是对我国武广高铁的赞誉。2009年12月26日9:56从武汉出发, 12:47到达广州, 车速提升了, 给乘客带来了方便, 就像记者在武汉采访的从广州到武汉坐首趟武广高铁的一位先生所说:“我们从广州到这儿只有3个小时左右, 舒服、安全, 尽管开得那么快, 但特别平稳。”一句模因高度概括了武广高铁的多种优势。模因在此显得礼貌、得体、高效 (就像武广高铁一样) 。此处说话者模仿了唐代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用“武汉”代替了“白帝”, “广州”代替了“江陵”, 这不仅是模因的创新, 还有“言外之意”, 用语言“礼”赞铁路提速的设计者, 同时让观众和听众与播音员同时产生赞美的共鸣。
此处模因诗句恰到好处, 话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均可在此两句诗歌中找到共知共享的信息, 可谓妙言。
其他模因。语言符合德、言、行礼貌准则, 容易被交际对象接受, 也容易被人们自觉传播。“做人要厚道”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语言, 这是电影《手机》里的一句台词, “做人要厚道”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要厚道”成为新闻媒体上×语言模因现象。
例: (1) 明星, 做广告要厚道 (《新闻晨报》2004年8月24日)
(2) 做明星要厚道 (环球娱乐网2004年6月29日)
(3) 做数码要厚道疯狂炒作之下的市场令人失望 (数码时尚导购网2004年7月7日)
(4) 做人要厚道做生意也要厚道 (《华西都市报》2004年2月6日)
这些传播新闻语言传递出许多礼貌信息, “做××要厚道”起到了礼貌语言的一定效用, 也是言语行为理论的言之意、言之行、言之果的自然体现。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模仿电视中的一些语言以实现交际效果, 并传递礼貌信息。
例2: (1) 2009年12月26日%CCTV7访问嘉宾周中会。
主持人肖东坡:大家都是农民, 差别咋这么大呢?
观众: (笑)
“差别咋这么大呢?”是主持人肖东坡对河南南阳市邓州陈堂村党支部书记周中会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参观学习、转变思想, 采用“四加二工作方法”、“四议通过做好事”、“科学决策见成效”等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夸赞语, 在此语境中用模因语言“差别咋这么大呢?”增强了此话语“差别咋这么大呢”的礼貌效果, 自然产生了对听话者的赞美之意。
(2) 2009年12月11日12:30%BTV北京%主持人在谈到小沈阳、赵本山、郭德纲等将参加12月24日的活动时, 男主持人的话语。
男主持人:原来的“草根”也变成了今天的“人参” (说的同时有字幕)
%“草根”、“人参”都是修辞格中的比喻模因, 夸赞参与者的水平提高很大。运用了新的礼貌语言表达起到交际效果。这里用“草根”、“人参”比喻人的发展以及价值感的提升, 蕴涵夸赞之意。
(3) 2009年12月25日晚上10:23旅游卫视:行者:《三笑拍案惊奇》
电视播音员: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三笑拍案惊奇》。
这是来自电影名《三枪拍案惊奇》的改编, 播音员不失幽默, 用礼貌的方式与观众道别。
新闻媒体中的语言模因具有研究价值, 已有研究者专门研究电视小品语言模因现象。今后新闻语言模因现象也将会有更多的语用学者关注。
结语
模因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外, 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进行传播。语言模因主要是通过直接套用如“痛并快乐着”等和类推如“做明星要厚道”等形式进行传播。新闻语言给人们模仿语言提供了平台, 人们的生活语言为新闻语言奠定了基础。研究新闻语言模因对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运用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对语用学研究也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为河南省二零一一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编号112400450386) 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基于模因论可以解释许多语言现象, 启发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本文主要探讨语言模因与新闻语言的关系。首先厘定模因概念, 然后探讨模因论与新闻语言的相互关系, 再者分析新闻语言中的语言模因类型, 并从礼貌视角探讨新闻模因语言类型。研究新闻语言模因对社会大众使用语言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模因论,新闻语言,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现代外语》, 2003 (2) 。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 2005 (6) 。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外语学刊》, 2008 (1) 。
[5].刘全花:《刍议赵本山小品语言》, 《新闻爱好者》, 2010 (8) 。
[6].徐盛桓:《米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 (1) 。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2001年。
模因论与微信传播研究 篇11
【关键词】模因 微信 传播
模因论(memetics) 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基础上,由Richard Dawkins (1976)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这一理论试图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特征的进化规律。Meme(模因)一词在西方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并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理论在本世纪初被引入了中国,从2003年开始在学术界引起人们的关注。模因是构成思想文化的基本单位,其核心就是模仿而被传递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文化艺术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的文化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功能,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另类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微信具有各种资源优势,并被奉为“社交神器”,因为其本身兼具“QQ、邮箱、手机通讯录、微博、语音、彩信”等产品为一体的功能。微信整合和管理各个社交网关系,通过视频、交友、摇一摇、漂流瓶、手机通讯录等沟通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多元沟通体验。
2001年,Susan Blackmore 在其著作《进化与模因》一书中,她指出,模因并非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其传播方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微信之所以能够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就是由于其出色的信息(也就是模因) 传播功能,人们利用微信能够更为便捷地传播模因,而这些通过微信传播的模因则无形中又传播了这样一个信息:使用微信传播模因。这或许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新技术新产品能否为社会所认可,是与其传播模因的功能紧密相连的。
每个模因的生命周期都会经历传输阶段、解码阶段和传染阶段。模因在传输阶段是编码于媒介中的,当宿主对模因解码时,模因变得活跃起来并传染宿主,使其成为新的宿主。在微信传播模因的过程中,每一个宿主既是模因的接收者,又是模因的传播者。微信正是通过这种“人人皆宿主”的模式,采用模因的传播形式,进行口口相传,使信息不断传播。如果在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出现了障碍,模因将不能复制和生存。
在微信的模因传播中,宿主并不是孤立的。在微信中,每个宿主都拥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圈之间互相渗透。用户在朋友圈发布和分享的信息,都可以即时传播到其他的朋友圈。成功的模因很善于利用环境因素,而那些不能很好运用环境因素的模因会被淘汰甚至于消失。当某条信息被不断转发,就形成了一个以每个用户为节点、朋友圈之间相互叠套的多级传播网络,由此实现病毒式传播。
Dawkins(1976)提出模因的三大特点使其有很高的生存价值:长久性,多产性和复制保真度。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富媒体形式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公众号的开发模式不仅能推送图文信息,还能开发专题入口、链接互动社区。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能保证自媒体人发布的信息具有100%的到达率,而每天一条的数量限制,防止了订阅者被过度骚扰。这种对表达机会的限制,让自媒体人更谨慎和克制地进行内容生产,促进了信息生产的去泡沫化、提高了复制内容的长久性和保真度。
某种语言或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流行就是因为它具有在媒介中复制自己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在复制过程中较高的保真度。人类个体对新事物猎奇和好奇心理,对群体归属感的强烈渴望,并希冀从中获得社会身份认同。高端智能手机受大众追捧,微信软件成了这些移动通讯设备使用者的必备社交工具,微信推出的“朋友圈”功能更是虚拟社交的一把利器。联系人之间通过复制、粘贴,几秒内即可完成高效率的信息传递。
传播符号学认为,一个传播符号出现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一般会引起三层意义:科学的、实用的、美感的。传播中的符号必须具备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传播才能有效进行。一个成功的模因必须符合人类的审美诉求,否则,人们就不会选择复制并传播它。相反,那些虽然能承载一定的交际信息但不具有上述审美倾向性的东西一般不会成为模因,或即使成为模因,也会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是模因宿主根据交际需要对所接收到的信息选择使用的过程。模因的直接复制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播和延续,模因的间接复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发展和进化。另一方面,模因又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人际间传播的,受到传播规律的制约。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模因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尽管移动网络的高度发达大大加速了模因的传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
模因是构成思想文化的基本单位,象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得到传播。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对其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功能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探索,旨在提供对社会现象研究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2):108-114.
模因论与英语教学 篇12
一模因与模仿
关于模因的定义,有两个形成阶段:前期被认为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模式;后期的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模因词源上来自表示“模仿”的希腊语词mimem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Blackmore1999)。可见,模因复制的基本特征是模仿,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它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模因论的根本要点都奠基于模仿这个词的含义之上。模因只是一些思想,它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就像基因只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没有接管整个世界的计划一样。它们的共同点是,基因和模因都来自复制,而且将不断地被复制。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在它引致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Blackmore1999)。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
二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分为两大类型:基因型和表现型。
(一)基因型
基因型模因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的模因。又分为:
1相同的信息同形传播,也称为引用,即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如各种引文、口号、转述、及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或重复别人的话语等。
2相同的信息异形传播,也称为移植。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如:在别人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除了称呼“保姆”、“阿姨”之外,如今更尊称为“家政服务员”。再如:用英语表达“询问发生的情况”可以用下面的表达方式“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problem?/What’s up?”等等。
(二)表现型
表现型模因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可以理解为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的模因。又分为:
1同音近音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保留原来结构,以同音近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例如广告中常用的伪成语,不改变成语的四字词组结构,只对其中的关键词语按需要换成同音近音异义词,“针针(斤斤)计较”、“有痔(恃)无恐”等。
2同形联想嫁接:语言模因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联想。如小品演员赵本山和宋丹丹被称为“山丹丹”组合,此语境中“山丹丹”意义发生了变化。
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在原有的语言框架内换上新的词语或调换某些词的位置。如“女郎”一词,较早见于宋代《乐府诗集》里的《木兰诗》,后经人们长期的复制和传播,一直使用到现在,并且形成了“×女郎”的模因。007电影中的“邦女郎”,成龙电影中的“龙女郎”,张艺谋的“谋女郎”,周星驰的“星女郎”等。再如:用英语描述人的发式可以用下面的表达方式“It’s long and straight./It’s medi-umleng thand wavy./It’s short and curly.”
三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套用,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1发扬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法,重视熟读与背诵。熟读和背诵可以使模因深刻地储存在个体的记忆中,而储存的模因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扩张。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还应大力提倡。熟背的材料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应用于言语交际,稳定的语言模因储存于大脑里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活。但是人们在使用模因理论时往往混淆了模因与模仿,同时也低估了模仿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模仿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只需要低级的认知水平。其实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模因,它所涉及的模仿主要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使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是直接套用或相同的信息以异型传递,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背诵输入是一种可理解输入。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警句,这些语言不仅是语言文化的积淀,更是人类经验智慧的结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熟练背诵教材中这些经典言语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正好充当学生直接表达信息内容的“模因”。例如要表达“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可以引用“No pains, no gains”;要谈论“时间的重要性”,可以引用“Time is money.”;要表达“入乡随俗”,可以引用“When in Rome, doas the Romans do.”等等。
2对优秀范文进行分析和模仿。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英语写作是一项综合运用语言的输出性技能,可以加速外语知识的内化和习得,通过写作,外语知识可以不断得到巩固和内化,而内化的外语能力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共同根基。虽然听说读写均有促进外语学习的作用,但写的促学作用略高一筹。
模仿作文写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必要阶段。模仿优秀范文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范文进行分析,向学生展示某种写作体裁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通过分析范文,让学生了解到语篇建构由语言要素、语境要素和写作的交际目的等诸多综合因素构成。通过模仿分析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商,使他们对某一体裁内化到其知识结构中。写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语言知识,又可以学习写作技巧。通过教师对范文讲解和学生小组互改等步骤,学生可以分别或同时从范文、同学和教师处获得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输入。接下来教师布置给学生某一题目,根据范文中体裁的知识和技巧培训中的技能来独立完成一篇作文。教学过程既能发挥教师和范文的指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所学的课文中精心挑选背诵材料,帮助学生归纳出每一类课文的风格,总结出常用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并监督学生背诵优秀范文。这些课文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因而有利于口语与写作。通过背诵输入,学生不但能学会使用地道的英语,而且还能摆脱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水平。
3结合不同语境,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联想启发法。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人类教学思想的精华,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联想教学是启发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重要手段。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启发我们如何学习语言: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语言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模因的作用下,词语得到复制,创造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从而形成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学习者从中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表现型模因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变动原来的语言信息或其中的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模因这种表现形式对我们英语教学的启发是,要教会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境,在同一语言形式中嵌入不同的内容,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举例说明,“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Thomas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因此词义的引申就很容易产生联想,在英语中指生性多疑的人。doubting Thomas正是这样被复制成可供联想的同形模因。
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两种方式有助于解释模因自我复制和进化的规律。英语教师从模因论这一新的角度进行教学尝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储备大量语料,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极采用模仿、联想等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改进语言教学,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 :201-209.
[2]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108-114.
[3]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 2008 (1) :88-91.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 1976.
【模因理论】推荐阅读:
翻译模因理论05-16
模因理论与英语学习10-04
理论基础理论06-16
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交流发言提纲06-11
基础理论应用理论05-25
医学理论学理论与实践05-14
国家理论-系统理论的观点08-21
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哲学比较05-13
论述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说明O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