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要点

2024-10-19

理论要点(精选10篇)

理论要点 篇1

2015年1月10日-14日, 非常荣幸受到总会的邀请担任全国教师、评审培训晋级班摩登舞理论课的教官, 谢谢总会的信任。在授课结束后, 我在此对培训进行理性梳理, 希望能够为整个体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经验。

本次课程我讲解的摩登舞具体理论内容是运动原理和乐理两大部分。根据教学目标, 我在课前制定了教学大纲, 并按照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不过, 在教学过程中以及之后的笔试、模拟竞技打分这些环节上, 还是发现学员们凸显出的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 我对本次授课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 以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清概念, 深入理解, 指导实践。

运动原理虽深奥, 作用很明确, 把握实用性是关键

运动原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说起来只有4个字, 但是涵盖了所有的基础知识点、理论、概念, 以及这些基础知识点在具体舞蹈中的运用方法和理解途径。这次培训课的主旨是使学员能够理解、把握、鉴别出摩登舞中基本技术层面的对与错, 树立正确的摩登舞审美观, 为学员们成为合格的总会评审奠定基础。基于这个目标, 就要求学员们首先要清晰、准确地掌握运动原理的一些基础理论和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通过理性梳理后呈现在纸张上, 会显得较为枯燥乏味, 甚至会显得同实际的舞蹈有距离, 这是我所感受到的问题之一。因为这种感受将会在主观意识上把这些知识点孤立起来, 让大家觉得和实际技术技巧没有联系, 或是理论就是理论, 记住应付考试就好, 无需去在意。举个例子, 摩登舞的升降模式, 开始上升、上升、保持上升, 这些形容升降的词语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大部分舞者会认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所产生出的为了考试而存在的文字游戏。而实际上清晰准确地了解掌握这些理论概念对于舞蹈的鉴赏、甄别、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本次课程在运动原理这一部分内容上, 实质并不是仅仅让学员掌握这些基础的概念和理论, 而是要求他们在基本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灵活运用, 通过对运动原理的了解和把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作为总会A级评审, 在不到一分半钟的时间内, 以怎样的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来评判选手的好坏, 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鉴别舞蹈品质的高低, 这些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 仅仅靠所谓的经验是不够的。

对于我本人来讲, 从评审角度出发, 运动原理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和掌握, 而是如何灵活地运用。通过对该原理所涵盖的所有知识点、理论概念、技巧方法的全方面掌握, 从而增强自身对舞蹈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从老问题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能够清晰地说出引起问题的种种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评审时清晰理论知识和审美点, 这才是我们把运动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课程安排到本次培训中的真正原因。同时通过教学, 我也发现目前的常规性教学中, 这些理论知识确实被误解和孤立, 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这种问题需要在对选手进行培养时就开始灌输较为积极的概念, 仅仅靠一次评审课程很难达到真正使学员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

乐理是基础, 直接对应舞蹈技术, 协同掌握没商量

至于乐理这一块内容, 由于时间和课时量的关系, 本次培训是将乐理的内容融合在运动原理中一同进行的, 在此稍作梳理。

摩登舞的音乐类型相对于拉丁舞来说清晰和单一很多。在评审中需要特别提出几个较为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华尔兹的音乐模式中, 90%的动作在第2拍时是在上升的状态, 这一点对于实际鉴别很重要。在连续向右旋转的动作中, 运用该音乐规律可以很清晰地鉴别出优劣之分。探戈音乐在舞蹈风格不断变化中, 在跳法上重拍处理也有不同的方法, 在套路编排中需要注意探戈音乐本身的轻重, 这是一直以来都需要注意的问题。狐步舞中典型性狐步动作的音乐处理, 在实际评审中也是会常常遇到的。维也纳华尔兹音乐的准确把握, 快步音乐在编排中的处理和与动作的协调, 这些点都是作为评审所需要掌握的基本乐理问题。

在模拟赛中, 学员体现出来的大多数问题是在狐步舞节奏上, 以及维也纳华尔兹的音乐判定上。选手在维也纳华尔兹中有非常明显的节奏倒置的问题出现, 很多学员依然没有改变问题选手的名次。狐步同样, 在相同步伐不同音乐的处理上, 学员很难准确区分哪一种处理方式是现在世界上所流行的, 而哪一种是书本上的, 也无法准确给出选手的名次。所以上述的乐理知识点还是需要学员去仔细了解, 这是最基础的知识, 并没有特别高深, 作为一名合格的国家级评审应该掌握。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培训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梳理, 希望能对整个体系起到一些帮助, 再次感谢总会提供的这次机会, 让我能够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理念。

理论要点 篇2

2、我国监狱对罪犯教育改造的原则:①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原则②以文化教育为基础③以技术教育为

重点

3、我国监狱罪犯构成的现实状况:①重刑犯和判刑两次以上的罪犯增多②智能型罪犯增多③涉黑型罪

犯增多④毒品型罪犯增多⑤财产型罪犯增多⑥淫欲型罪犯相对减少⑦其他类型罪犯相对减少。

4、我国监狱行刑的目的:①惩罚罪犯②改造罪犯③预防和减少犯罪。

5、我国监狱工作方针基本内容:①三个为了的方针②两个结合的方针③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④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

6、我国监狱的基本特征:①监狱设置具有法定性②行刑对象具有特定性③改造职能具有特定性④行为

规范具有严肃性。

7、监狱罪犯权利和义务的特点:⑴权利特点;①罪犯权利的广泛性②真实性③保障性④不完整性⑵义

务特点;①履行义务的强制性②履行义务的局限性

8、分类制度在监狱管理中的作用:①防止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和深度感染②有利于对罪犯采取有针对

性的矫治措施③有利于体现区别对待④有利于充分调动改造罪犯的积极性

9、监狱的功能:(1)惩罚功能,指监狱使受刑人的身心置于刑罚的条件下,限制其精神和物质生活而

产生的心理痛苦效应的总和。具有:①使罪犯感到痛苦②安抚被害人③预防再犯罪(2)改造功能,指监狱依据刑罚目的转变罪犯的犯罪思想,培养其成为遵纪守法公民的教育效应的总和。具有:①转化犯罪思想②减少重新犯罪③使罪犯再社会化(3)防卫功能,指监狱通过对罪犯执行刑罚防止其再犯罪,同时警戒、威慑、教育社会上其他可能犯罪的人,使他们不至于走上犯罪道路的效应总和。具有:①特殊预防及其表现;Ⅰ、严格的监管,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失去再犯罪的条件。Ⅱ、对罪犯进行积极有效地改造。②一般预防及其表现;Ⅰ、罪刑相应,罚当其罪,使社会上其他不法分子产生恐惧心理。Ⅱ、罪犯承受刑罚的亲身感受影响其周围的人。监狱的三大功能构成了监狱职能的有机整体。惩罚功能是监狱存在的前提,是监狱固有的属性;改造功能是监狱的中心内容,是监狱完成的任务;防卫功能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是监狱存在的基础。无论哪一种功能,都是监狱不可缺少的内容,必须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10、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⑴政治素质,是指监狱人民警察所应当具备的政治立场、思想

理论要点 篇3

因此,秋季的管理从理论上讲,主要是保证根系健康地生长并有效地吸收和运输无机营养,叶片能最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糖等碳水化合物。由于根和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所以叶越是长时间健康的工作,就越能促进根系的生长;根系吸收的养分和水分适当,叶片的功能就强,就持久。这就是说,如果果实采收后叶片过少,肥料和水分供给不足,植株的新梢就很容易产生再次生长,从而消耗贮藏养分。因此,从采收后(6—9月)到10月中旬,重点以延长叶片的光合功能,提高根系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枝条、施肥、灌水、病虫防治等管理。

1 维持合适的枝叶量

首先保持合适的枝叶量,同时防止秋季(从9月上旬开始)新梢出现再次生长,以保证到10月中旬新梢上的叶片功能正常。一般果实采收后新梢会出现再次生长,如果再次生长过旺,就会消耗树体的贮藏营养,同时也会产生叶量过多,叶片相互遮荫,光合作用下降,并能引起早期落叶。

因此,从采收后到9月中旬,每隔15天就要进行1次摘心。除主梢摘心外,副梢每次留1片叶摘心,以控制新梢的过旺生长,防止营养的浪费。促早栽培的设施葡萄园,通常在采后的6月20日前进行夏季平茬修剪,并结合拉枝、绑蔓,使花芽分化良好,结果部位下降;避雨栽培和延迟栽培的葡萄园,不进行夏季平茬修剪,注重枝条、肥水管理与病虫防治。

2 加强施肥和土壤管理

果实采收后,叶片常常发生缺镁缺铁症。因此采收后每隔1周,就要喷布1次0.2%硫酸镁加0.3%硫酸亚铁加0.3%尿素,共喷3—4次。

在夏秋季根系吸收的养分,一部分贮藏在树体内,另一部分被新梢生长和根系生长所消耗。从7月上旬到10月中旬,植株吸收的氮和钙约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40%。这一段时间如果不施肥,就会造成贮藏养分不足,第2年春季萌发的叶片色泽淡、花穗发育不良,从而导致结果不良,果粒变小等现象。

因此在加强枝叶管理的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在7—9月要及时施采后还原肥,还原肥一般施入氮∶磷∶钾=1∶1∶1的复合肥,通常每亩施尿素8~10千克,磷钾肥可参照氮磷钾的比例和尿素的用量施入;如果是15%的氮磷钾复合肥则每亩至少需施入15~20千克。

基肥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施入。除施入有机肥外,还需加入15%的氮磷钾复合肥,每亩用量35~45千克,同时还追加钙、镁、铁、锌、硼、锰等肥料,基肥通常开沟施入。

3 保证养分及时回流

过去,一到秋天温度就开始下降,日照也变短,叶片逐渐黄化后落叶,叶片的养分自然回流到树体的枝干和根部中。但是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秋天的平均温度比以往高,新梢和叶片的生长期延长,落叶比过去也迟。在设施栽培时,一些园子到11月叶片还不黄化,也不落叶。一到12月,由于温度的剧烈下降,叶片不黄化就落掉。这样叶中约占全树总氮量50%的氮素等营养物质被带走。

新梢再次生长过旺的园子,叶片的黄化和落叶就会变迟。像这样的园子,一般在10月中下旬需喷布500倍的乙烯利以促进叶片的黄化和落叶,使叶片中的氮素等营养物质尽早回流到树体中。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树势,使第2年发芽和早期生育良好。

4 灌水和排水

设施葡萄园一般在7—9月份新梢再次生长旺盛,叶片和土壤的蒸散作用强,消耗水分也多,如果土壤干旱,树体补充的水分少,叶片的光合作用就会下降,即使有足够数量的叶片,树体的贮藏养分还是不充分,如果因病虫、涝害等发生早期落叶,树体的贮藏养分会更少。这对第2年的树势和初期生育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夏季和初秋如果是连续高温晴天,每隔3~4天,就要灌1次水,每次灌水量为每亩13吨左右。没有水源的地区,可铺秸秆、稻草、杂草等,以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10月以后,叶片和土壤的水分蒸散会逐渐减少,到11月份落叶时,水分的蒸散量更小,因此可减少灌水量。

土壤过湿会伤根,造成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不良。因此设施外平地的条沟、腰沟、围沟“三沟”要相通,雨后及时排水。降雨量大、地势低洼的地区要设暗排沟,即建园时树行表土40厘米以下,挖宽、深各60~80厘米,填充有砖、石、瓦等材料的暗排沟。

5 注意病虫害防治

设施葡萄园一般来说有霜霉病、白腐病和灰霉病。霜霉病用安克(烯酰吗啉、德国产)和安克—锰锌(烯酰锰锌、美国产)有特效。50%安克可湿性粉剂一般用2500~3000倍水稀释喷施,如果与代森锰锌混配,可提高安克的药效。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者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一般加水600~700倍喷施。除上述二种药剂外百得富、克露、杀毒矾(恶酸锰锌)、雷多米尔—锰锌(甲霜灵—锰锌)、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也是有效的治疗剂。对于灰霉病来说,施佳乐(嘧霉胺、德国产)、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德国产)是目前最优秀的治疗剂。40%施佳乐悬浮剂为苯胺基嘧啶类药物可兼防穗轴褐枯病,通常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50%农利灵为二甲亚酰胺类药物,低毒,一般使用浓度为500~600倍,配制后4天内均可使用。除上述二种药剂外,速克灵(腐霉利)、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爱苗、多氧霉素(保丽安)等均为有效的治疗剂。对于白腐病来说福星(氟硅唑、美国产)、特富灵(氟菌唑、日本产)、烯唑醇是优秀的治疗剂。福星为三嘧唑类农药,40%的福星乳油除防白腐病外,还可防黑痘病、白粉病、锈病等,通常使用的浓度为6000倍,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为内吸性铲除剂,除治疗白腐病外还可治疗白粉病、锈病,使用浓度为2000~3000倍。除上述三种药剂外,霉能灵(酰胺唑)、世高(恶醚唑)、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施保灵、爱苗、苯菌灵(苯莱特)、农抗120也是有效的治疗剂。一般每隔10~15天轮换交替使用杀菌剂,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

浅析沉井法施工理论及其施工要点 篇4

沉井法又称沉箱凿井法(shaft sinking bycaisson method)。在不稳定含水地层掘进竖井时,于设计的井筒位置上预先制作一段井筒,井筒下端有刃脚,借井筒自重或略施外力使之下沉,将井筒内的岩石挖掘出的施工方法。挖掘与下沉交相进行,直到穿过不稳定地层。

1 沉井法分类

1.1 淹水沉井。

特点是:井内淹水,保持井内外压力平衡,可防止涌砂冒泥;壁后灌注减阻介质;掘进与排渣均在水下完成;一般采用水枪或钻机破土、压气排液器排渣。该法工艺较简单,需用设备少,机械化程度高,工人不下井,作业条件好,成本较低,除砾卵石层外,一般均可采用。但由于量测和纠偏技术尚未完全解决,沉井下沉速度和偏斜程度较难掌握,往往影响工期。

1.2 震动沉井。

在预制的薄壁长段井筒上部装有井帽,在其上安置震动机,带动井筒震动,加大井筒的下沉力,并促使井壁四周土壤液化,减少沉井周边的摩擦阻力,加快下沉速度。本法由建桥工程使用的震动管柱法移植而来,自1958年起,在中国淮北矿区用该法相继建成了十多个井筒,优点是机械化程度高,成井速度快,成本低。由于震动机的加载有一定限度,在遇到砾卵石层时,井壁容易断裂,且地面及井筒周围受震动影响,适用条件受到限制。

2 测量准备

按照设计图纸的平面位置要求设置测量控制网和水准点,进行定位放线,定出沉井中心轴线和基坑轮廓线,作为沉井制作和下沉定位的依据。

3 沉井制作

3.1首先做地基处理,用粗、中砂垫层做地基的传力层,使沉井第一次制作时的重量通过混凝土垫层扩散后的荷载值小于下卧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为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井身开裂,对粗、中砂垫层基底夯压密实。并在上铺设C10砼垫层一道。

3.1.1 砂垫层设计尺寸计算方法如下:

a.砂垫层厚度,根据沉井重量和地基土承载力确定

G/(ι+hs)≤fa

得hs≥G/fa-ι

式中:G—沉井的单位长度重量(KN/m)

fa—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N/m2)

hs—砂垫层的厚度(m)

ι—刃脚垫层宽度

b.砂垫层宽度:

3.1.2 砼垫层的厚度计算:

h砼=(G/R1-b)/2

h—砼垫层厚度(m)

G—沉井第一节单位长度重量(KN/m)

R1—砂垫层的承载力设计值一般取(100KN/m2)

b—刃脚踏面宽度

3.2模板支设:根据设计图纸,在基底混凝土垫层上放线,刃脚内侧模采用MU10砖、MU7.5水泥砂浆砌筑,内抹1:3水泥砂浆找平压光。井壁模板采用加工订制木质多层板,一次支设至比施工缝略高100mm处,为保证砼浇筑外观效果,下一次支模板前,不允许拆前一次所支模板。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后,再依次拆除。

3.3钢筋绑扎:池壁墙体钢筋净距控制采用钢筋排架,排架采用Ф14钢筋制作,架间距1000mm设置。钢筋交叉点均逐点绑扎,绑丝头一律扣向里侧,严防出现因保护层过薄而侵蚀钢筋的现象。钢筋连接宜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用挂线法控制垂直度,用水平仪测量控制水平度,用木卡尺控制间距,用与结构同强度的细石混凝土垫块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在施工缝位置安装300mm宽钢板止水带。

3.4混凝土浇筑:沿沉井周围搭设脚手架,周围设布料管分布均匀下灰,每层厚500mm。注意对称均匀,防止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和倾斜。振捣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保证层间结合紧密。混凝土养护采用浇水养护,两侧覆无纺布,养护14天。为防止出现冷缝,应具备足够的混凝土熟料供应能力。

4 沉井下沉

4.1准备与验算:检查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刃脚、筒壁、底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进行第一次下沉。其余各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下沉,根据勘测报告验算下沉系数,当下沉系数较小时,应采取增加配重,或注入触变泥浆,减小下沉摩阻力等措施;当下沉系数较大时,可沿井壁外围回填土方,增大总摩擦力。采取不排水下沉时还需克服水的浮力。因此,为使沉井能够顺利下沉,应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的计算,作为确定下沉施工方法和采取技术措施的依据。

下沉系数按下式计算:

K0=(G-B)/Tf

式中G-井体自重;

B-下沉过程中地下水的浮力;

Tf-井壁总摩擦力;

K0-下沉系数,宜为1.05-1.25,位于淤泥质土中的沉井取小值,位于其它土层中取大值。

当下沉系数较大,或在软弱土层中下沉,沉井有可能发生突沉时,除在挖土时采取措施外,宜在沉井中加设或利用已有的隔墙或横梁等作防止突沉措施。

4.2下沉挖土:刃脚部位采用跳仓破土,使沉井均匀下称。由沉井中间开始逐渐向四周扩展,每层挖土厚度500mm,沿刃脚周围保留0.5~1.5m土堤,然后沿沉井壁,每2~3m一段向刃脚方向逐层、对称、均匀的削薄土层,每次50~100mm,当土层受刃脚挤压破裂后,沉井在自重作用下均匀垂直下沉,使不产生过大倾斜。

4.3按确保沉井稳定的需要掌握临界挖深。对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基底隆起、管涌或承压水引起的不透水层穿破,下沉前要有预计,下沉时应严格掌握。

4.4按勤测勤纠偏的原则进行沉井下沉。在终沉阶段,刃脚的标高差和平面轴线偏差,要始终控制在规范容许的范围内。

4.5当沉井为多次制作多次下沉时,每次接高都须满足沉井的稳定要求;即传送至刃脚下土层的荷载,应小于该层土的极限承载力。必要时须在井周回填砂土或向井内灌水,保持刃脚下土层的稳定性。

5 沉井干封底

5.1封底条件:当沉井下沉距设计标高200mm时,停止挖土和抽水,使其靠自重下沉至设计标高,沉井达到终沉标高后8小时的累积下沉量≤1cm时,可进行混凝土干封底。

5.2干封底可采用分格浇筑方法,其浇筑顺序和每次浇筑格数,要根据下沉终止时的刃脚高差及井格内涌土情况而定。

5.3封底前将锅底整平,与封底混凝土接触的刃脚和井壁须凿毛并洗干净。

5.4设置集水井,其四周应设反滤层,并与排水沟相连。

5.5 集水井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封堵。

沉井是修筑深基础和地下构筑物的一种施工工艺,可在场地狭窄的情况下施工较深的地下工程,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可在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区施工;施工不需复杂的机具设备;与大开挖相比,可减少开挖、运输和回填的土方等工程量。

十八大理论学习要点 篇5

十八次党代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文字结构分十二个部分,若以发展为主线,还可集中归类整理为回顾、发展道路、发展蓝图、发展任务、发展条件等五个部分。

纵观十八大报告要点,语言朴实、论述精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深刻,是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功典范。并且,报告在起草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多次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了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觉得十八大理论学习要点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生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商品保险和慈善事业等方面组成。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完善,不健全的。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都是我们所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千百年来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但真正视人民为国家之本,真正富民强邦的是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党始终把“民”字放在了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

务的宗

旨。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八大,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一心为民的政治追求。

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房价、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如何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呢,如何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呢?十八大提出我们当做到五个统筹: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深化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理论要点 篇6

作为一名以高教理论研究为己任的学者, 我赞同周远清教授的上述判断, 这三个具有举全国高教理论和高教管理界之力协同攻关意义的高等教育重大理论研究阶段, 确实值得很好地总结和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尽管具有全国性的无论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得以认可, 还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得以承认的高等教育研究发端于改革开放初期, 经最初10来年的探索发展不仅导致了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起了积极作用的诸如《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一大批学术论著的问世, 而且形成了对高等教育及其发展认识和体制、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批应用理论成果, 尤其是对高等教育属性和规律研究、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高等教育结构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高等教育评介等, 对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产生了理论引领的作用。但客观地说, 这些研究或出于学者个人及学术团体满足学术志趣的需要, 或出于解决当时高等教育以及大学改革发展遇到急需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的需要, 多少有些就事论事的痕迹, 还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超前性。当然, 缺乏整体系统的理论思维至今仍然是我们事业和组织改革发展及管理中尚未根本解决的并非仅限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问题。

但必须指出的是, 发轫于1993年, 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发动, 多达数十个单位数百位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管理者参与, 先后持续4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以及先后起始于2007年、2010年由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提出并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推动的“高等教育强国研究”, 以及旨在30多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及构建“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 在笔者看来就是既涉及高等教育宏观改革发展治理, 又涵盖微观的具体的高等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的关于高等教育整体性、系统性、超前性的宏大的理论研究, 其意义不仅在于参与的人数之多、研究的时间之久、成果的影响之大, 更在于其不同于以往或局限于学科建设需要的学术研究或限于解决局部问题需要的现实研究, 而是针对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宏远目标, 从而整体系统地梳理、总结和研究了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既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如果说上述三大研究有什么内在联系, 就在于它们不仅体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就具有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理论思考走向理论成熟过程的缩影和反映, 并且在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理论完善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 如同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在关于“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课题设计时就指出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构建的过程。”随后刘献君教授在一篇文章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2]所以, 我们还不能说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但是, 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还是高等教育理论本身已有的大量丰硕的成果, 均使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把历时30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和高等教育理论探索实践, 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理论的思考走向理论成熟的自觉,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正是在这个理论自觉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的。

可以说“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的初衷出于思考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实践遇到的诸多问题的需要, “高等教育强国”研究则是基于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引领、推动作用这样一种高屋建瓴的认识后对极具战略意义的“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及“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宏大问题的理性论证, 而“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对30多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所产生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能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概括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发展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及统领意义的高等教育理论进步的三个重要阶段?笔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事实亦然, 对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如此重视而且是有目的、有组织、有层次的推进之本身, 就足以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是循着从理论思考走向理论成熟的路径前行的, 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仅具有理论的自觉而且力图于高等教育成熟理论的建构, 这无疑也是三次重大研究的关联性及价值所在。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参与者之一, 邓晓春研究员根据“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具体内容把其理论贡献具体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科学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内涵;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 明确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功能及使命, 为其战略重点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提出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理念, 明确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重点和难点, 及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教学及其改革的新理念, 明确了中国特色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改革使命、改革方向、依据和重点;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等[3]。笔者同意上述归纳, 但如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视为在高等教育从理论思考走向理论成熟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一个重要研究阶段, 那么根据这个立场我们似可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其成果“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对我国高等教育自觉于从理论思考走向理论成熟所做出的贡献, 做如下更集中、更具概括性的解读。

一、全面梳理和思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理论要点”涵盖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涉及的14个方面共60条, 其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全面梳理并思考和回答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素亦即其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现状以及国际宏观背景出发”,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十四、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共16条, 提出并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党的领导及适应国情等重大理论问题。毫无疑问, 具有近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概念是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产物, 但是一旦其落户并生存于某国度自然就要打上该国度文化的烙印, 既要适应其国情需要又受其文化影响。如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述: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因此, 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无法脱离其国情的需要及约束,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必须首先明确国家需要并据此确定方向。

而“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既具有生产力的社会属性, 又具有上层建筑的社会属性”, “五、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战略重点”,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力量的作用, 为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 以24条之多且最大的篇幅在全面深刻明确地回答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规律特征及社会功能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和阐明了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以知识创新为社会责任, 提出了高等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完全可以说这五大部分构成了“高等教育理论要点”最核心的内容, 当然也是高等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回答的问题。

余者“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 “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建立与完善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十二、建设一支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大计”, “十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改革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 则就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途径、方法、原则等予以了全面的回答和论述。

尽管“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在所涉内容的排序上多少存在逻辑有待严谨、对大学文化传承及创新问题尚未涉及等不足, 但是其从高等教育的属性、规律、职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制度管理、途径方法等所有要素予以了全面梳理, 完整系统地思考和回答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有效指导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高等教育理论要点”重大理论贡献之二是:有效指导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如何独到和精致, 而在于对社会改革发展实践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作为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又反作用于高等教育实践且实践性最强的社会科学理论, 高等教育理论的价值只能通过是否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得以体现。“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开篇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 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也呼唤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四大之后, 高等教育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初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就是这项研究成果的结晶。”[4]这是“高等教育理论要点”课题组基于高等教育理论对于高等教育实践之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也基于这个认识。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发起者、推动者, 周远清教授早在1993年8月召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第一次研讨会上就阐明了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要点’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并且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强调道, “课题的研究要密切结合我国国情, 要认真总结我国40多年来或更长时间以来高等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 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这个课题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不是一些已有文件具体政策的堆积。要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有指导意义。所以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要密切联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 力求比较科学、比较准确、比较完整”[5]。

其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起始于1992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 国务院转发了会议文件《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 次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历史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遇到了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问题集中到建设什么样的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这就迫切需要进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希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1]由此历史背景可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初衷就是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依据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事实亦然, 历时4年之久的声势浩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其成果, 无论是对国家整体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还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治校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如, “高等教育理论要点”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协调统一, 即适度规模, 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 增加效益的发展战略方针”的思想与党和国家于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从而有效指导了我国在“九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国家宏观规划和地区统筹, 从总体上控制和协调了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结构与布局、质量与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课题研究提出的“要根据我国的财力, 采取以重点带动一般的方针, 加强必要的重点建设”, 我们有必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 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之战略意义的认识和重视, 国务院于1995年批准实施了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为目的的“211工程”;课题组尤其是时任高教司司长的课题负责人周远清教授关于“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其内容主要包括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两方面。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的思想认识, 无疑对“九五”和“十五”期间的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其一, 针对高等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划分和规范, 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 学校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应有权力和自我约束机制, 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而形成条块分割, 单科性、行业性的学校过多, 专业设置单一, 专业面过窄, 学校规模较小, 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 以及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僵化、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国家采取了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战略选择,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就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 其主要思路如“高等教育理论要点”所述:“加强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 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 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发展相适应。”[4]“九五”期间, 教育部根据上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 通过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原部委所属高等学校, 积极开展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促进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合并, 鼓励企业单位与高等学校实行协作办学, 促进部分中央部门所属学校转由地方政府管理等五种机构和途径, 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 从而很好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次重大改革成效显著, 尤其是:“合并”改变了一些地区高校重复设置, 单科性学校过多, 办学规模过小的状况, 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调整”使部门办学体制得到了根本转变, 迄今为止共有509所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 其中360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划转地方管;“共建”改变了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 打破了过去封闭办学的形式, 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的新型学校群。可以说, 由此构建的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高校管理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后来的大发展、大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其二, 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这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仅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就连续制定颁发了多个关于教学改革的文件。如, 1997年出台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2000年颁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 2001年制订了《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2003年颁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必须强调的是, “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诸多理论贡献被系统地吸收到了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毫无疑问, 国家和教育部这些关于教学改革的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和落实, 对高等学校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自觉加强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 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教育学科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 离开了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丧失其立足之本。高等教育较之基础教育具有与社会及其实践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 由此决定了高等教育理论的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高等教育理论的实践性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及其学科属性的理论层面, 同时体现于高等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观指导性。研究成果对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并且至今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高等学校的办学治校育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为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总结和构建奠定了基础

“高等教育理论要点”重大理论贡献之三是:为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总结和构建奠定了基础。在时任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的倡议和推动下, 从2010年11月至今学会先后组织召开了近10次研讨会, 反复讨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诸如选题论证、课题组成员构成等相关问题。随后, 在学会新任会长瞿振元教授的卓有成效的组织下, 该项研究现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有学者誉之为“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理论总结的一个标志”。可以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应运而生的高等教育理论的作为功不能没。一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我国高等教育从理论思考走向理论成熟的发展历史, 时至今日确实到了有必要对其加以系统梳理总结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时候了。在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结和构建的研究过程中, 笔者以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其成果“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为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结和构建奠定了极为宝贵的基础。得出此结论的理由如下:

其一,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 中共中央于1961年印发了简称为“高教60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由于“高等教育理论要点”恰好也是60条, 故被人们被誉为第二个“高教60条”。尽管二者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改革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然而两者毕竟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前者是以中央下发的文件, 具有强制执行的极大权威性和法规严肃性, 所以其行文只是对高等学校必须怎样及应该怎样做出的极其简要的条款式的规定;而后者作为一项集中了国内一批著名教育理论学者、有经验的高教管理者, 且具有“政府与群众相结合, 管理部门与学校、研究单位相结合, 中央与地方相结合, 老、中、青相结合”协同研究特征的, 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现实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决策研究高度结合起来的产物, 仅是一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理论成果。此外, 前者是针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规范的制度文件, 而后者则是既包括高等教育属性特征规律、办学治学育人, 理论和现实、宏观和微观、原则与方法无不包容的, 充满了对高等教育理性认识和思想智慧的理论成果, 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回答都予以了依据充分的理论论证, 具有强烈的理论引领性、超前性, 较好地解决了1993年初周远清教授提出的“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点, 这既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 目前更紧要的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清楚的理论问题”[6]。“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对今天掌握高等教育理论和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 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二, 2013年7月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开题研讨会中, 与会者对学会学术部在多次讨论基础上提出的, 涵盖了“高等教育属性”、“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高等学校根本任务”、“育人质量与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几大关系”, 以及“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思想理念”等分论课题的研究思路、框架设计等进行了具体深入讨论。对这样一个基本依据“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之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谋篇布局, 获得了课题参与者的高度认同。“高等教育理论要点”不仅本身就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探索, 而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要素及其逻辑也源于其理论贡献。基于此, 我们做出如下结论: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高等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及其丰硕的理论研究, 已经为我们着手总结和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创造了条件, 加紧总结和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在本文即将结尾时, 笔者必须向周远清教授致以一名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坦诚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的倡导和推动不仅体现了周远清教授对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众的高屋建瓴的深谋远虑, 更体现了一个曾经长期担任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领导工作及两届学会会长、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卓杰贡献的老一辈高等教育领导者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高等教育事业寄予的希望。作为参与本项研究的学者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到“思想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5) .

[2]刘献君.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J].中国教育科研参考, 2013 (15) .

[3]邓晓春.见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理论先行”[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6) .

[4]课题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周远清.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指导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J].中国教育科研参考, 2013 (13) .

理论要点 篇7

关键词:桥梁设计,全寿命理论,成本分析

桥梁是道路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近些年来, 我国许多代表现代修筑技术的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钢架桥等相继出现了退化、腐蚀甚至断索的问题, 不由得让人们对桥梁的耐久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实际上, 在世界范围内桥梁的耐久性都成为众多建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桥梁的设计理念进行反思, 基于全寿命设计理论的桥梁设计理论最终被提出。

1 桥梁的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理论

基于全寿命设计理论的桥梁设计与现行桥梁设计过程不同, 在桥梁的设计阶段不单纯针对某个单项或某个阶段的需求, 而是全面考虑在桥梁的服务生命周期内的影响因素, 并立足于设计活动的对象, 以服务水平为约束条件, 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内容, 以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绩效, 保证桥梁在全寿命周期内有良好的使用功能, 具有可控制的成本和可预见的稳定服务能力, 最终实现桥梁全寿命设计目标。传统的桥梁设计理念中, 设计任务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了施工阶段的施工成本和结构短期性能的设计和优化。桥梁的服务生命周期内, 其自身结构、性能会随着日月的积累逐渐呈现质量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桥梁的服务过程中, 必须通过有效的人为养护、管理来维持或提高桥梁的性能及服务水平, 直到最后桥梁的报废终结。桥梁的全寿命设计理论就是以桥梁的全寿命周期内为服务理念, 全面涉及桥梁的整个服务周期, 与现行传统设计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可有效的提高效益成本比例。

2 桥梁的全寿命设计

桥梁的全寿命设计理论不再局限于短期性能设计、建设期的成本等, 而是考虑桥梁全寿命周期内所可能发生的一切及其变化进行设计和优化, 包括寿命周期内的性能设计和优化、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评价、寿命周期内桥梁性能退化和维持———管理养护工作等。

2.1 桥梁全寿命设计的主要内容

桥梁的全寿命设计可以说是桥梁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设计中要全面考虑建设者、使用者的意图及交通需求, 并最终将这些意愿反映到桥梁的结构体系设计中来,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选择来确保桥梁设计寿命周期内的良好性能。桥梁的全寿命设计主要包括: (1) 桥梁整体及各可更换部件设计寿命的确定; (2) 性能设计结构体系和部件的功能设计, 强度、稳定性等结构设计, 耐久性设计, 风险分析和对策设计; (3) 美学设计包括造型设计和景观设计; (4) 生态设计包括环保设计、回收与再利用设计; (5) 施工过程控制设计确保良好施工质量并忠实地表达设计成果; (6) 桥梁的管理、养护设计; (7)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2 桥梁全寿命设计因素

桥梁的全寿命设计理念里在桥梁的设计环节就对桥梁的设计、施工、管理、运营和养护等各阶段进行充分考虑, 并采用有效的策略来保证桥梁的全寿命周期安全运行。既要满足工程落成后的安全使用, 又要保证在桥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耐久性, 必然会带来设计成本的投入增加。桥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有桥梁的规划、设计等相关成本、工程的施工和建设成本、桥梁的常规维护成本、桥梁构件的修复及更新成本。也就是说, 桥梁的全寿命设计不仅要对桥梁的耐久性进行充分保证, 还必须进行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也就是全寿命成本分析。

2.3 可行性研究

桥梁的全寿命设计理论必须要考虑经济的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分地追求桥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最小化, 而是通过优化成本的分配来优化设计过程, 从而对桥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体性能进行把握。针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 并最终实现桥梁的全寿命经济和理性和实施可行性。在桥梁全寿命设计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应按照工程建设的目的、功能来确定桥梁的最终设计寿命, 再调查分析涉及桥梁生命周期内可能影响其安全状态的环境条件, 从而来围绕桥梁的设计寿命周期内进行初步的性能设计, 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桥梁的设计寿命周期内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明确运营阶段管理、养护上作的估算指标, 进行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投资估算、融资力案和经济评价。

2.4 养护管理设计

桥梁的养护管理在全寿命设计中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设计阶段对桥梁养护管理的重视来转变传统做法对桥梁工程重建设轻养护的做法, 从而确保桥梁的生命周期内的性能良好。桥梁设计工程师在初期的桥梁设计中, 应当综合考虑结构设施的性能优劣、资源的有效利用、灾难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养护成本的大小、运营的安全与环境保证。既然是全寿命周期的设计, 必然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设计者应综合考虑桥梁养护周期、养护措施来进行方案设计, 并提选优化出最佳方案对桥梁的养护维修提出必要的指标, 既而保证桥梁的使用性能持续良好。

2.5 全寿命成本分析

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也是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桥梁的全寿命设计着眼点落于桥梁的整个生命周期, 势必会造成一些成本费用的增加, 因此在设计阶段的桥梁全寿命成本分析必不可少。通过综合考虑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等信息的反馈, 以获得性能和费用的平衡, 提高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项目的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分析都是工程实施的根本, 桥梁工程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确保成本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全寿命设计中的成本分析就是针对桥梁建设中的一切活动成本来分析, 进而优化出合理地设计方案。

3 结束语

基于桥梁的全寿命设计, 是综合考虑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施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兼顾项目成本费用的设计分析, 从而实现桥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性能持续保持良好。因此, 桥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不但是桥梁耐久性和安全性的需要, 同时也是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婷, 陈波.我国桥梁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6) .[1]陈婷, 陈波.我国桥梁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6) .

[2]李晓冬.桥梁结构耐久性差表现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8 (18) .[2]李晓冬.桥梁结构耐久性差表现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8 (18) .

理论要点 篇8

运动训练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负荷,将训练和比赛紧密结合,以创造最优成绩为目的,全面发展自己的身体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运动训练理论与足球训练过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运动训练理论在足球训练的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足球训练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将教学过程进行一个科学地、统筹地设计和安排。 在训练过程中所涉及的球队的训练目标、参与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中不同阶段的内容和方法、各个阶段训练的效果评价等,都是足球运动训练的组织者首先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足球训练的原则、足球训练过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足球训练过程的组织与控制等,是现阶段足球运动训练理论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我国足球运动职业化以来亟待解决的理论认识问题。

其次, 足球训练过程对运动训练理论具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 各个运动专项训练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各个专项运动训练的研究成果,对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运动专项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并使其成为了阐述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运动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及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 像运动训练理论中的周期性训练原理、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等, 都是从运动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而来成为指导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基础。

2、运动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对足球训练的影响

足球训练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训练过程,它的目标是要发展运动员的足球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因此,运动训练理论的建立首先要全面地认识足球训练过程的特征,要从运动员的基础水平出发,确定训练目标,并根据训练目标制订出训练的阶段性计划通过对训练计划的实施和评定过程,逐步将训练的结果向实现训练的总目标迈进。 其次,运动训练理论的建立为科学地分析足球训练过程提供了依据。 运动训练学理论认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并对运动负荷的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运动员进入最佳竞技阶段的训练并表现出最佳竞技成绩,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最终目标,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安排及要求,都要服从于最佳竞技阶段训练任务的完成。最后,运动训练理论的建立优化了足球训练过程的结构。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对比赛的作用,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对比赛的影响程度,在足球训练过程中科学地组织、合理地优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使全队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得到最佳组合,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水平。

3、运动训练理论在足球训练过程中的应用要点

通过了解运动训练学理论对足球训练过程的指导作用,结合分析运动训练学理论对足球运动训练的影响,按照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提出以下应用要点:

3.1、用系统的思想认识足球训练过程的体系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足球训练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运动训练体系。分析这个特殊的训练体系,要运用系统的思想,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训练体系的各个因素,准确理解各个因素的作用,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节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使训练过程有目标、有方向、按系统完整地掌握运动训练的全过程。

3.2、用科学理论分析足球训练过程的结构

如何在足球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运动训练理论准确地把握足球训练结构的各个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按照足球竞赛的基本规律安排训练,是科学地分析足球训练过程的重要内容。 应充分利用足球训练过程结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 使运动员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3.3、用长期的目标确定足球训练过程的计划

要想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要使运动员最终成为出色的职业选手,就要在完成各个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总目标。 训练过程要围绕目标,有计划、长期、稳定地进行,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3.4、用发展的阶段选择足球训练过程的内容

依据训练的目标和任务的不同,足球训练过程要分化成各个训练阶段,根据各阶段的要求制定训练内容,这是足球训练过程的一般规律。 处于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过程,训练目标是发展足球运动的基本能力,掌握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竞赛技能,内容是以足球运动的基础技能为主; 处于专项提高和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过程围绕他们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应以实战为基础,选择提高比赛中技战术应用能力和适应比赛环节、保持竞赛状态的有效内容。

摘要: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足球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体现了运动训练学研究成果在具体运动项目上的指导作用,这也是运动训练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即揭示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在具体运动项目上的表现特征。同时,运动训练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各个运动项目训练的共同规律,运动训练学的研究也需要运动项目的支持。因此,了解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足球运动训练中的表现特征,是丰富足球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方面,也是指导足球运动训练实践的重要依据。

理论要点 篇9

根据2014年1月10日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报告, 2013年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情况从总体上看每个百亿元产值的死亡人数较之2012年有所下降, 但营区事故、季节性事故呈上升趋势。农民工安全、铁路工程施工安全仍然是监控重点。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还没有完全受控, 安全生产的基础也并不稳固。

现阶段的安全生产检查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违章作业、不遵守劳动纪律的层面上, 而忽略了安全与危险并存的关系。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同样也不存在绝对的危险。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于施工过程之中的, 自然是可知的, 也是可控的。需要运用安全管理的手段将施工的状态向安全的一面倾斜。

2 当前阶段施工企业内外部特点

中国铁建作为全球最具实力和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 安全一直是企业运营的安全之本。如何处理安全与施工生产、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 是做好安全生产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运用SWOT分析针对企业现在存在的状态, 分析出内部能力与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安全生产的应对措施。

2.1 内部能力优势 (Strength) :

中国铁建是国有大型企业, 公信力强, 自身拥有一套沿袭多年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确定了安全与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核心理念;具有创造新型管理理念的可能性;近几年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

劣势 (Weakness) :施工项目囊括铁路、公路、市政、民航、房地产、轨道交通等, 专业类别众多, 涵盖领域广;公司经营范围遍及除台湾以外的31个省市, 涵盖地域广, 自然因素影响大;安全管控跨度大;长期注重技术专家的培养, 缺少安全专家的培养机制, 造成安全专家不足;在短期利益下, 安全管理局部与质量、进度、效益相背;过分依赖以往的施工经验, 对现有的施工状况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照搬以前的安全管理经验, 存在侥幸心理;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队伍, 基层施工人员素质不足。

2.2 外部因素机会 (Opportunities) :

当前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事故多发的情况下, 社会各界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以及日益苛刻的安全管理诉求;安全与生产统一的关系, 为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网络监控、实时监控等新型安全监控、控制技术的发展, 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进一步加大, 建筑市场规模继续扩张;更多高校学者对安全管理领域的持续研究, 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出现。

风险 (Threats) :施工生产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客观存在;施工生产与各种既有管线、其他作业的交叉增多;资金预算增加, 投入不合理的情况下, 达不到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安全管理人员和直接面临安全隐患人员的个体责任心的缺失。

3 内外部因素应对措施分析

优势与机会 (SO) 应对措施:以央企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基础, 通过培训教育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梯队;利用社会研究中出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研究中出现的管理手段, 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方案并落实到位。

劣势与机会 (WO) 应对措施:通过分析辨识出危险的源头, 使之趋向于偏安全的状态;危险源管控责任落实到人, 加强过程控制;安全费用的落到实处;采取更全面的针对农民工的宣传手段渠道, 比如将他们的家人纳入管理中、自查自纠等手段。

优势与风险 (ST) 应对措施:加强自身监督、借助社会监督的力量, 形成全员管安全的管理制度;通过人力资源中的绩效管理手段, 将安全管理与个人绩效挂钩;利用物流行业中的去先入为主表格法, 针对不同的施工环境制定安全专项方案。

劣势与风险 (WT) 应对措施:施工项目初期组织全员进行危险源辨识, 抓住源头控制, 将各种风险置于偏安全的状态;通过客观的评价机制总结经验, 在管理中总结并提高;开发创新型的安全管理手段;调动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积极性, 制定农民工安全施工有成效的针对性奖励措施。

4 总结

(1) 项目运行开始就要进行全员危险源辨识, 抓住源头控制。由项目经理牵头, 全员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辨识危险源, 并逐条列出形成危险源分析表格。 (2) 管控责任落实到人, 抓过程控制。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 采用LEC法将危险源分级, 根据危险源等级落实到不同的安全管理人员身上。 (3)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提高全员的安全防范、管理素质。 (4)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形成一个从公司到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人员梯队。 (5) 及时总结经验, 在管理中发展提高。根据安全与危险并存、与生产统一、与质量包涵、与进度互保、与效益兼顾的特点, 将成功的管理经验尽快在其他项目推广。 (6) 建立一套完备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让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作业人员能得到安全生产带来的增值。

企业安全管理通过SWOT分析可以准确地分析出管理中的人员、制度等安全管理项的优劣缺失。通过分析后, 企业可针对性地对安全管理弱项补强, 保障企业安全平稳发展。

摘要:针对近几年施工企业安全形势严峻, 安全管理急需转型的形势完成本文。本文通过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内部能力与外部因素运用SWOT分析, 阐述了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战略从过去突击式的安全大检查到以预防为主的危险源辨识管控的转变。

关键词:安全管理,SWOT分析,危险源,辨识,管控

参考文献

[1]黄世国.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2]苏宏杰, 刘加保.从安全生产指标体系透视企业安全管理重点[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02) .

理论要点 篇10

关键词:邓小平,农业现代化,启示

邓小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其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所要走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在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为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 开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有必要对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行梳理, 借鉴其中的光辉思想, 适应时代形势, 得出创新性启示, 以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 在毛泽东提出要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合作化, 及1964年和1975年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两次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 邓小平于1978年12月指出, 实现现代化, 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并于1980年12月进一步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 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 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1]至此,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命题, 但已经具备了它的雏形, 并在此后的理论和实践中, 有丰富的发展和创新, 形成了系统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二、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理论要点

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而渐成系统, 归纳起来, 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理论要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 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前提

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解放思想的大氛围下形成的,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 忽视了农业。邓小平指出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这种基础性地位主要是通过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出来的。

首先, 农业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农村的繁荣富裕是整个社会繁荣富裕的基础。邓小平指出:“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 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其次,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工业的高度发达必须依赖农业的深入发展, 农业能为工业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 供给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和劳动力, 因此邓小平认为“农业搞不好, 工业就没有希望”[3], 强调“农业是根本, 不要忘掉”[2];“工业越发展, 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1]。

(二)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但由于其耗资高、工期长、见效慢,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户无力承担, 致使农村中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 邓小平疾呼:“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 农业生产水平低, 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2]经过他的努力和倡导, 农业生态环境已有所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

(三)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制度———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 要从多方面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动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历程。

首先, 针对土地面积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减少, 能继续开发的土地有限的情况, 邓小平提倡“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1], 强调“没有现代科学技术, 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1]。要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进步。其次,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速推动现代化, 邓小平领导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制度创新, 他提出“搞责任制, 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

(四) 紧抓粮食生产——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之首, 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 粮食始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邓小平同样重视粮食生产问题, 他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就好办了。”[1]因此他不仅提出了“农业要有全面规划, 首先要增产粮食”[2], 还提出了增产的具体措施, 如“增加肥料”、“改良种子”、“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防治病虫害”等。

(五)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农业现代化的依托

乡镇企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意外收获, 它通过与农业的双向互动, 为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依托。一方面, 乡镇企业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以及农用物资等;另一方面, 乡镇企业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维持社会稳定。总结历史经验, 邓小平指出:“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 发展多种经营, 发展新型乡镇企业, 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事实证明, 中国农业现代化只有依托农村乡镇企业, 才能安置剩余劳动力, 轻装上阵。

(六) 强化以工促农和国家扶持———农业现代化的外部保障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表明: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鉴于此, 中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重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努力做到工农互助和城乡互利。而当工业已经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时, 尤其要强调工业促进农业, 国家扶持农业, 这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缺的外部保障。

对于以工促农这个问题, 邓小平一直都很重视, 他曾指出:“工业援助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 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支援农业, 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 这是个加强工农联盟的问题。”[1]但仅有工业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弱质产业, 这就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支持。不仅包括物质和技术支持;还要建立健全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参与能力, 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以上几点既是对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梳理, 同时也可以视为对邓小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传承和应用这些思想, 对中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有裨益。

三、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时代启示

新世纪的农业现代化, 面临着国外和农业自身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要继承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 紧随实践和时代的变化, 从中得出创新性的启示, 才能指导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一) 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在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针对人均耕地少的国情, 就须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合理流转土地, 实行集约化经营。政府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制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4]。同时做好流转中的服务管理和支持工作, 如建立相关服务机构, 协调流转价格, 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等。在此过程中, 政府应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 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灵活而有序地进行。

(二) 提高农业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 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必须在坚持该体制的同时,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打破传统农业分散的惯性生产观念[5]。立足中国情况, 根据农产品和农业主要环境的不同情况,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和生产组织。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组织。

(三) 发展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农业生态环境遭破坏, 使农业发展面临徘徊的危险。因此必须意识到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重视农业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人们的思想教育, 帮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强化农民的生态道德, 以在行动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和缓解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

(四) 争取农业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扩大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 使其迅速融入世界农产品贸易体系。在这种形势下, 政府要注意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 一方面提高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对进口农产品严格把关, 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视机制, 健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准入制度, 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 争取更多更大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和竞争的话语权, 努力促成公平合理的农产品贸易秩序。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时代课题, 我们要在继承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 应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同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不能以农业论农业, 而必须重视农业与农民和农村的关系, 利用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作用, 全方位地加速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8-40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2-37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22.

[4]路明.开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林工作通讯, 2009, (2) :36-37.

上一篇:汽车检修下一篇:工作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