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制要点

2024-09-05

采制要点(精选4篇)

采制要点 篇1

通俗地讲,同期声是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录制的讲话声以及现场背景声。电视新闻综合运用声画语言展示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因此,要让内容展现地更直观更真实,务必要使用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与解说词、画面一样,承担着对新闻内容的传播功能。掌握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采制要点,会使电视新闻异彩纷呈。

1 选准拍摄角度

一个准确的拍摄角度不但能使画面美观,还能直接向观众传达信息。

在拍摄人物时,常常以过肩镜头构建画面,即透过一个人物的肩部,去拍摄另外一个人物,拍摄距离大致在中景和特写之间,有时为了表现人物特征,也会用到特写。在人物新闻中,常常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受访者位于前侧面,并处于画面中间,以突出主体。过肩镜头的使用可以直接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观众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拉近了记者和受访者的距离。另外,在拍摄人物时,通常以平拍为主,也就是把摄像机放到与人物等高的位置。很多会议或是采访,摄像机都需要与人物保持一致,这样不但可以使观众感觉到与被采访者距离接近,而且能够提高新闻的真实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在电视新闻中,有时需要用到逆光拍摄或者虚焦镜头。很多电视新闻话题较为敏感,或本身具有隐私性,为了保护受访者,就需要拍摄逆光或者虚焦的镜头。这样既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起到保护的作用,又能用人物本身构建画面,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在一些法制新闻中,这种手法常常被用到。

2 灵活捕捉声音

声音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重要符号,在传递信息时与画面一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说词在很多时候传达的是记者或旁观者的态度,而同期声中的现场声音却是来自事件本身,具有客观性。例如,在拍摄会议时,讲话者自己讲话比后期播音更能有效传递信息,讲话过程中的语气、语速、音色和音调,可以直接传达出人物的观念,也能间接表现出新闻的含量和分量,而播音不具备这种效果。此外,一些环境音,如现场杂乱的声音、道路上的汽笛声、工地的施工声,都要根据需要取舍,这些声音的运用会极大地增强报道的生动性,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

3 沉默也是同期声

很多新闻只注重快节奏叙事,认为沉默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因而会把沉默的部分剪切掉。但沉默作为同期声的一部分,是一种情绪的积累,也是一种节奏和强调。

在电视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情感类话题,沉默是一种情绪的积累和沉淀。例如,重逢题材,在相别多年重逢的瞬间,对方往往会保持沉默,虽然没有任何言语参与,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在采访一些人物或事件时,沉默也代表一种哀伤和沉重的情绪。另外,沉默也是一种控制节奏的好方法,有时采访进行过快,需要用沉默的瞬间来改变叙事速度,这样能照顾大多数观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沉默也是一种强调,有些事件本身表现力较弱,受访者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强,不能够突出事件的重点,分不出轻重缓急。此时,沉默就可以作为重点环节的前奏,强调事件高潮,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作了铺垫。

4 尽量深入现场

电视新闻采访本身是一门艺术,很独特却又很综合,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技巧,才能使它做到声画兼备,实现双向互补。

在对人物,尤其“草根”人物进行采访时,要做到真实生动,记者首先要与人物拉近距离。人物新闻本身就容易出现“导演”的现象,记者导演人物,人物导演生活,这样的新闻既不真实,也毫无生动性可言。要写实、写活,就要深入现场。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适用。作为一名记者,想要最大化地表现真实的场景,就要让所拍摄的人物在自己生活中去表现,不掺杂“表演”的成分才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因此,记者要进入到事件当中,用真诚和热情打消受访者的戒备心,让受访者适应面对摄像机讲话,在摄像机前也能表现自如。

除了提高新闻真实性,深入现场还可以发现新闻细节,寻找到更多表现点。细节不能虚构创造,要通过深入观察和了解去发现。这样才能迎合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有时还能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柏.浅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4(4).

尤溪红茶采制工艺技术 篇2

1 鲜叶采摘

1.1 采摘标准

尤溪红茶要求鲜叶嫩、匀、净、鲜,中档尤溪红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高档尤溪红茶以直接从茶树上采取单芽为原料,要求露水干后采,雨天不采。采摘品种选福云6号、福安大白、福鼎大白、菜茶、梅占等适制红茶的品种。

1.2 鲜叶管理

采下的鲜叶要根据鲜叶原料的品种、立地条件、栽培技术、采摘嫩度、采摘时间等不同进行分别装运,分类放置,防止混乱,并避免日晒、堆积、紧压,防止受到机械损伤,进厂后的鲜叶及时摊凉散热,以免发热红变。鲜叶保持新鲜是取得红茶优良品质的先决条件,所以鲜叶要科学管理,及时付制,减少有效物质消耗,否则影响红茶品质。

2 鲜叶加工技术

尤溪红茶的加工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2.1 萎凋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外形内质的基础工序。其目的是蒸发鲜叶水分,降低叶组织细胞膨压,便于揉捻;随着鲜叶水分降低,叶细胞汁浓缩,细胞膜渗透作用加强,酶的活性逐渐被激活,引起叶内含物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氧化转化,为形成红茶特有品质奠定物质基础。红茶萎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加温萎凋。

2.1.1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应避开强烈的太阳光,最好在早晚微弱阳光下进行,气温在25℃左右时进行较为理想;在春茶季节,阳光较弱,气候较温和,日光萎凋在上午11点前或下午2点后进行;夏秋茶季节,气温高湿度低,应当在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进行。日光萎凋把鲜叶摊放在竹帘(竹垫)或水筛上(单芽一般不采用日光萎凋),摊叶厚度掌握在每平方米0.75~1kg。日光萎凋过程应勤翻拌,越近中午翻拌越经常,使萎凋均匀。日光萎凋后,萎凋叶必须及时移入室内进行摊凉降温。

2.2.2 室内自然萎凋

把鲜叶薄摊在专用萎凋室内的萎凋帘或水筛上进行萎凋,每平方米摊叶0.5~0.75 kg,摊叶时动作要轻,以免鲜叶损伤红变,摊叶厚度要均匀。萎凋室要求通风,门窗能灵活开闭,空气流通,以便于控制温湿度和空气流通,一般春季要求萎凋室室温保持在18~25℃,相对湿度65~80%。如温度太低,可采取室内加热降湿。夏季要求萎凋室温保持在30~32℃,相对湿度60%~75%。现在加工厂都配有空调机以便控制温湿度,最好控制在20~25℃。其间翻翻拌2~3次,动作要轻。萎凋时间控制在18h以内为好,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超过24h。

2.2.3 萎凋槽加温萎凋

萎凋槽加温萎凋,是以人工控制的半机械化加温萎凋,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工效高、降低制茶成本等优点。操作要求:将鲜叶蓬松摊放在槽面上,叶层厚度掌握嫩叶15~20cm;粗老茶青摊叶厚度20~25cm。上好叶后,再开动鼓风机,先鼓自然风,特别是雨水青,必需先将雨水吹干后,再将炉灶或电热扇产生的热空气鼓入萎凋槽内,温度控制在30~35℃为宜,最高勿超过38℃,以防叶子红变,萎凋过程温度掌握“先高后低”。萎凋所需时间3~5h,中间要进行3~4次翻拌,翻拌时停止鼓风,下叶前20min停止加温,只鼓自然风。一般在夏、秋季节自然气温较高,如在30℃左右时,可不必加温,只鼓自然风。

2.2.4 萎凋适度

达到适度的萎凋叶光泽消失、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梗折不断、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摩擦叶片无响声,青草气减退,具有一定的清香。萎凋叶的含水量一般在60%~64%为宜。在萎凋过程中,掌握“老叶嫩萎凋,嫩叶老萎凋”的原则。

3 揉捻

揉捻是加工红茶的第二道工序,是形成红茶紧结外形和内质品质及后续发酵工序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3.1 揉捻的目

主要是使萎凋叶曲卷成条,形成紧结的红茶外形;破坏叶细胞组织,茶汁外溢,以便多酚氧化酶与多酚类化合物接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酶促氧化作用,促进茶叶发酵;茶汁凝于叶表,增进茶汤浓度。

3.2 揉捻技术

3.2.1 投叶量

先将揉捻机洗干净,将环境温度降低,湿度提高。生产上通常用55型和65型揉捻机,投叶量要适宜、要根据不同型号决定,掌握“嫩叶多投,老叶少投”的原则,一般稍压装到揉桶高度的3/5至4/5为宜。

3.2.2 加压和揉捻时间

揉捻时先不加压轻揉10min,然后分次加压,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嫩叶采用轻压短揉,老叶采用重压慢揉的原则,一般揉90min,中型揉捻机一般揉80min;小型揉捻机一般揉60min。每次加压前最好先松压然后再加压,主要作用在于揉松茶团,揉得更均匀;增加空气,有利发酵。当揉捻叶成条率达到90%,叶细胞破碎率达到80%以上即可下机筛分。

3.2.3 解块筛分

主要的作用是:解散茶团,散热降温,增加空气,同时调节和控制叶内化学成分的变化。筛下茶根据不同筛号分别送发酵室发酵,筛面茶继续装桶再揉25~30min,然后再发酵。

4 发酵

发酵是红茶加工的第三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品质最关键的工序,发酵的目的就是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引起一系列叶内含物发生氧化转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4.1 发酵方法

红茶发酵要有专用发酵室,发酵室大小要合适,下设吹风口,上装排气扇,室内应装有加温增湿设备。首先将发酵筐用水洗净润湿,再按完成揉捻的先后顺序,将揉捻好的茶叶抖散在发酵筐内,不加压,表面摊平,厚薄一致,厚度约10cm,依次放在发酵架上。一般嫩叶宜薄,老叶稍厚。发酵时间与叶子老嫩、整碎、揉捻程度、季节、发酵室温度、湿度都有密切的关系,春茶气温较低,需3~4h,夏秋季温度较高,发酵时间缩短,在揉捻结束时揉捻叶已经泛红,只需发酵1.5~2h。

4.2 温度、湿度、空气控制

发酵室内要求适宜温度24~26℃,相对湿度90%~95%以上,空气新鲜供氧充足,叶温控制在30℃较适宜,如温度过高,发酵过快,可通过鼓风机吹冷风,上面开排气扇降温,并带走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过高会产生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成不溶性的产物较多,叶底乌暗,香味低淡。温度过低,酶促作用较弱,发酵慢,时间长,品质差,可采用加温加湿设备,提高室内温湿度。

4.3 发酵程度

发酵是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关键,若发酵不足,则香气不纯,带青草气,冲泡时汤色欠红,味青涩,叶底花青。发酵过度则香气低,冲泡后汤色红暗而浑,滋味平谈,叶底红暗多乌条。综合判断适时掌握发酵适度表征,才能获得优良品质的红茶。当发酵达到适度时,叶色显红色,青味退去,并发出似花果香味。对光透视1~2叶发酵叶呈红色,3~4叶发酵叶呈带青红色,叶面及基脉、凝于表面的叶液均是红色。同时结合发酵叶的香气、发酵时间的长短综合判断发酵是否适度,从而掌控整个红茶发酵的进程。在红茶生产过程中,对红茶发酵程度的判定也结合了温度变化的过程,作为判断发酵程度的辅助手段,一般是在发酵叶中插入温度计,当叶温达到最高峰并开始平稳时即为发酵适度。

5 干燥

干燥是红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目的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停止发酵,固定品质;蒸发水分,使含水量达到标准;固结茶条,紧结外形;挥发低沸点青臭气,发展茶香。

5.1 干燥技术

掌握“高温毛火、中间摊凉、低温足火”的原则。红茶毛火采用自动链条式烘干机或手拉式烘干机烘干,毛火进风口温度为110~120℃为宜,不超过120℃,摊叶厚度1~2cm,掌握高温快速,迅速抑制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毛火后要进行摊凉,摊凉时间一般为40~60min,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避免外干内湿,但摊放不宜太厚,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品质,毛火后茶叶含水量为20%左右。足火采用自动链条式烘干机或手拉式烘干机烘干,温度控制在80~85℃为宜,不超过90℃,摊叶厚度3~4cm,调慢烘干机速度,掌握低温慢焙,以充分发展茶香,足火后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8%为宜。足火后茶叶下机摊凉冷却,即可整理拼配装箱。

5.2 高档红茶提香

单芽红茶还要再提香一次,足火后的茶叶于次日放在茶叶提香机提香,摊叶厚度为2~3cm,温度为70℃,烘干时间为2h。通过低温慢焙,对红茶内含物起热处理作用,增进香气,提高滋味。

6 小结与讨论

6.1 制作高档单芽尤溪红茶以福云6号条细毫多金黄,外观最优,但滋味稍淡;梅占口感浓烈,但颜色稍黑,二者可适当拼配,以提高品质。

6.2 用乌龙茶品种如梅占、金观音加工红茶时,在萎凋工序中可适当融入乌龙茶做青工艺,进行混合萎凋,可形成优质香气,提高红茶品质。

6.3 发酵时一定要控制好发酵室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量,同时还要注意控制摊叶厚度和发酵时间,发酵程度掌握“宁轻勿重”。

6.4 尤溪红茶以采单芽制成高档红茶为主,易导致产品单一,可配合采一芽二叶加工成中档红茶,增加产量,以充实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

参考文献

[1]潘玉华,黄震标.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初制工艺[J].福建茶叶.2012(2):15-18.

[2]邦雅玲.武夷红茶发酶技术要领[J].福建茶叶,2010(Z2):48-49.

[3]汪开华.发酶程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茶叶,2012.38(3):168-171.

[4]吴学荣,谢荣富,叶加良.松溪“金毛猴”红茶制作的主要工艺措施[J].茶叶科学技术,2010(2):37-38.

[5]赵文霞,黄亚辉.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11(3):8-1 1.

[6]王贵芳,陈荣冰.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8(1):6-8.

[7]郑火娇.刍议红茶品质的影响因子及品质提升措施[J].福建茶叶,2011(4):29-32.

[8]郭贵义,刘建军,聂东.“信阳红”条形红茶加工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4):99-102.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篇3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的增加,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电视传媒特点把握不够, 一些新闻节目虽题材不错, 但画面雷同, 有些节目甚至画面和声音毫无关系, 没有可视性的现象。究其原因, 有的是电视记者工作作风不深入, 有的是电视记者对电视观念在电视新闻采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电视语言与广播语言、报刊语言相比, 有着质的区别, 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 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 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 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文字, 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 而电视思维则是图像的连接与变化, 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电视新闻是电视系统构成中的一部分, 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 也有独立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 它赖以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就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呈现的电视画面与声音。ENG摄录方式为电视新闻采制带来了声画同步的、有别于新闻电影声画后期合成的不同方式, 这一技术手段的变化, 同时决定了电视新闻采制的特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 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 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所谓观念就是思想意识。它是一种具有一定统一性和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电视观念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对电视声画同步的形象化传播特点达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从而指导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

把握电视传媒的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理论认为, 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 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 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 而是立体的, 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 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 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 强化电视观念, 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画面语言是电视的本体, 是第一位的。首先, 从电视的传媒特点分析, 电视不仅与报纸、杂志在物质基础、信息载体、传播符号、接受方式上根本不同, 而且与广播也有显著的不同。通俗地说, 报纸、杂志是读的, 广播是听的, 电视是看的。可见, 电视画面是电视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 是电视的本体。它包括字幕、色彩、光线、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 这些元素或单独或相互配置撞击, 都将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和心理流程。其次, 从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分析,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 电视记者除了发现新闻线索, 明确主题思想, 详细占有新闻材料, 认真选择材料外, 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在片子结构的设想和情节、细节、场面、角度等的构思、安排上, 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 都离不开画面。可见, 画面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 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的电视新闻采制,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记者都必须亲临现场, 深入采访。否则, 就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 不能用镜头准确清楚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就不可能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电视新闻采制比其他任何媒体更需要现场, 更需要记者经历新闻事实的过程, 一个没有新闻现场画面或者缺乏典型形象的瞬间捕捉的电视新闻报道, 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再次, 从电视观众的视觉心理分析。视觉器官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观众看电视主要还是希望通过电视画面直接看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 直接认识现实生活, 由此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并希望通过电视画面获得一种仿佛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现场感、参与感。可见, 画面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最后, 从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分析。画面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事实、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电视节目通过画面把宏大的世界、色彩纷呈的生活, 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观众坐在电视机前, 随着画面一起走进现实、走进过去、走进未来。用直观的画面报道新闻, 而不是用文字来描绘新闻, 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 也说明了画面的魅力和作用所在。电视新闻实践也证明越是视觉形象发挥好的新闻, 越是受观众的欢迎, 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应努力用画面语言说话。注重画面语言的表现力是电视节目的生命所在, 也是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根本。

重视同期声的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记录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 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的语言, 被采访对象向记者反映、提供情况的语言, 以及新闻现场人与物所发出的声音, 即现场声。同期声使观众不仅能观其形, 还能同时闻其声, 真正做到了视听立体感知的亲临现场、目睹事态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使人感受真切、灵动。同期声再现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是现场报道记者和观众的面对面交流, 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学理论认为, 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是最佳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声画同步的传播则如实向观众再现了人际交流的最佳方式, 它缩短了观众与荧屏的距离, 具有一种亲近感, 也容易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青岛电视台获奖新闻《温家宝细说“振超精神”》, 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平视”的视角和凝练的笔触, 展现重大的时政新闻, 有举重若轻的意味。报道中大量使用了现场同期声, 极具感染力, 充分展现了总理和码头工人之间的深情, 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总理亲和、亲民的人格魅力。

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伴随着人物同期声讲话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潜信息的, 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 也因此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 称为“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电视新闻篇幅短、容量小, 因而不能做透彻的解剖分析, 这就要求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因此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表现元素, 如特技、字幕、图表、资料等以丰富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 是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北京电视台的《跨世纪之路》充分利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 把北京的路、桥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三维动画、多画屏分割等特技手段, 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条新闻极大限度地开掘了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表现技能,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信息冲击, 满足了电视观众的视听享受。

新闻解说词的使用要做到声画合一。解说词在各类新闻中虽然不可缺少, 也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新闻解说词要以画面为基础, 密切配合画面, 充分表达画面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补充画面的事实, 增强画面的表达效果, 传达画面无法传达的信息。解说语言要大众化、口语化、短小精悍、高度概括, 满足观众收看新闻节目时轻松随意的状态, 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

发挥电视现场纪实的优势

电视观众对即使已经知道的事, 也想通过电视新闻亲眼观之, 以满足“眼见为实”的欲望。因此电视新闻要立足现场、突出现场, 在现场报道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声画的特殊表现力。

以现场这个视角去报道新闻。新闻的现场报道对象绝大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任何新闻都有事态发生、发展或变动的现场, 电视新闻的现场性是指记者必须到现场采访、拍摄, 要把现场的情景、氛围传达给观众。记者在现场的聚焦点应该是人, 新闻事实也总是围绕人展开的。摄像机要展示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情感, 而人物行动又是在一定空间中, 记者应立足“现场”, 把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 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应等都展示在观众的面前, 直接诉之于观众的视、听觉,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用纪实的手法拍摄。立足于现场, 从现场的视角观察事态, 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事实, 跟踪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故事化、情节化是最好的报道手法。江西电视台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地震灾区第一夜》, 其成功之处, 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 讲述了5个小故事, 客观地向观众报道了地震灾后第一夜的真实状况, 突出现场的氛围, 增强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新闻一开始, 用了高音喇叭巡逻车的现场声, “发生余震的可能仍然存在, 室内活动很不安全……”直接把观众带入紧张的情绪中, 然后画面切入到排查队员挨家挨户的检查上, 显得自然流畅, 接着是排查人员劝一名还留在危房中的妇女到空旷地方避险的画面, 这与高音喇叭的声音形成呼应。随后, 画面又转到医院, 有一名可爱的小宝宝平安诞生了……记者精心选择的小故事, 非常感人也很有说服力。在突发事件的现场, 记者抢拍到极具现场感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背景声。这些迸射出光彩的好新闻, 让人眼前一亮, 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敏锐的新闻眼光及电视新闻采制电视观念的形成。

激发观众的多层次参与。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现场采访, 不仅仅是展现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面对面交流, 把这一过程直接传播给观众, 还能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感, 调动他们接受采访、发表观点、见解的参与欲, 使观众感到平等、亲切, 增强观众的收视兴趣, 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审美要求。因此, 在电视新闻的采制过程中让观众多层次参与, 是强化电视观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结语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就是要求电视新闻全方位、快速度、高效率、客观真实又准确透彻地报道新闻事件, 尽力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 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 加大新闻的信息量和可视性。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就是要挖掘电视新闻的声画结合、现场感强的美学特征, 让观众迅速及时地目睹时空统一、真实感人的新闻事实, 是电视新闻节目质量跃升的关键所在。当今各大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面对竞争和挑战,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树立电视观念, 发挥电视新闻最现代、快捷、全面、深刻的传播手段, 和声画艺术最震撼人心的魅力, 给电视观众传递大量最鲜活的信息和最好看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瑞军、徐敬东等:《电视节目纵横谈》,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篇4

1 突出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

1.1 突出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表现能力

电视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语言, 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就是使电视画面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表现力, 达到对观众心理和感官的直接作用, 提高电视新闻的感染能力。应该从画面的构想、主体、线索和情节出发, 从不同角度出发, 对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展开多层次思考, 以更为准确而细致的画面语言来描述电视新闻的全貌。

1.2 合理运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

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在采制电视新闻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同期声则会提高电视新闻的立体感, 使观众能够获得真实的现场感, 让观众能够在真切的环境中得到更为直接的交流, 这可以大大缩短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更容易形成对观众的参与意识, 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 更有利于电视观念的具体实现。

1.3 注重电视新闻采制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非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信号系统, 通过非语言符号可以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深度, 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更大电视新闻信息量的传播, 达到对电视新闻更为深刻的剖析, 形成电视新闻更为强烈的冲击与刺激, 在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需要的同时, 实现新时期电视观念的具体应用。

1.4 做到电视新闻的声音———字母结合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需要加入必要的解说词, 通过字幕来呈现解说词有利于加速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深层次理解, 这也是电视观念深入电视新闻采制的重要体现。同时, 对于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难于被观众接受的方言和土语要配字幕, 这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参与者的理解和把握, 有利于电视新闻采制目标的更为全面的实现。

2 以电视观念发挥电视新闻现场纪实的长处

2.1 突出电视新闻的现场表现力

电视观众对新闻关注的特点是实时性, 即便是针对已经发生或知晓的新闻与事件, 也想要通过电视新闻的报道而达到“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效果, 满足自身“眼见为实”的基本需要。电视新闻采制工作中要突出新闻现场的表现能力, 要立足于现场报道, 从电视新闻的现场声音和现场画面上下功夫, 以充足的准备提高电视新闻的现场表现能力, 以此来赢得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采制工作的认可。

2.2 引起电视新闻的共鸣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应该提倡现场拍摄和现场采制, 这样就可以以新闻为中心, 形成对相关事件、人物、语言、情感的真实记录, 这样不但可以突出电视新闻的动态性, 也可以控制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 将电视新闻现场的环境和细节完整而真实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引起观众的思考与共鸣。同时, 可以提高电视新闻采制的生命力, 使电视新闻具有接近观众的亲和力, 扩大电视新闻采制对观众的进一步深入影响。

2.3 采用纪实的手法采编电视新闻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要善于使用纪实的手法, 要立足于新闻现场, 从多角度来观察电视新闻, 严谨、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发生的每个过程和细节, 采用长镜头的方式, 以跟踪拍摄和重点关注的方法, 让电视新闻采制更加突出故事化和情节化, 使电视新闻的完整性得到提高, 做到对事件整体性的报道。

2.4 提高电视新闻采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蕴含着巨大的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应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 使电视新闻采制工作得以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以优良的电视新闻采制来形成优良的电视新闻作品。在突发事件中要将画面、声音做到有效地处理, 通过电视新闻采制人员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职业的预见性来对突发事件进行全面报道, 这样就会形成对观众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电视新闻, 从细节上实现电视观念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工作。

2.5 激发电视观众的参与热情

电视观念中观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视新闻采制工作要围绕为观众服务的中心而进行, 要建立主动与观众互动, 积极促进观众参与的观念, 这是确保电视新闻采制生命力的基本出发点。在电视新闻采制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多层次地交流来激发电视观众对新闻的参与意识, 使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新闻现场环境与氛围, 在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收视兴趣的同时, 使观众能够主动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之中, 这会保障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同时也扩大了电视新闻的影响, 实现了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电视观念的体现。

3 结语

电视观念应该贯彻到电视新闻采制的实际工作中, 这样才能确保电视新闻采制工作的效率与客观, 达到对新闻事件更为快速、全面和真实的报道, 也才能发挥出电视新闻采制的优势, 实现电视新闻信息量、表现手段、可视性的大幅度提升。在具体的电视新闻采制工作中要以电视观念为基础, 进一步挖掘新闻的美学性、实时性的潜力, 通过画面、书、声音的结合, 在突出现场感的同时, 让观众领略到电视新闻的事实与内涵, 为观众更好、更多、更快地传递鲜活的电视新闻和实用化的信息。

摘要:电视观念是电视新闻采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 也是电视新闻采制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根据电视新闻采制的实际, 提出了突出电视新闻采制新闻性这一理念, 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以新闻传播特点突出和新闻现场纪实为手段, 实现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对电视观念的更好阐述, 达到全面推进和深化电视新闻采制变革的目标。

关键词:非语言符号,电视观念,电视新闻采制,现场表现力,突发事件,同期声

参考文献

[1]张锦凤.抓住受众的视线对电视新闻画面和解说词运用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02) :26-27.

上一篇:西班牙语国家下一篇: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