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要点

2024-08-29

监管要点(共4篇)

监管要点 篇1

民以食为天, 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受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关注, 然而近年来, 三聚氢胺奶粉、瘦肉精猪、速生鸡及抗生素鸭等一系列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将监管部门推上风口浪尖, 有学者曾讽刺说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的确, 在过去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 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存在监管漏洞, 遇事则推诿扯皮, 责任难以落实。本轮政府机构改革,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监管体系的建设, 从顶层进行科学设置, 合并重组了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农业部门在新形势下要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责任与期望同在, 挑战与机遇共存。

1 新体制下农业部门的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两份指导性文件的规定, 农业部与食药总局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 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监管职责, 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履行, 农业部门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做好与食药监管部门的市场准入管理相衔接, 共同推动食用农产品从生产、收购、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畜禽屠宰管理职能由商务部门划转农业部门后, 农业部与食药总局就畜禽屠宰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门出台监管工作意见, 明确分段监管职责分工。农业部门负责畜禽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屠宰畜禽实施检疫并对屠宰企业依法监管, 畜禽产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食药部门依法监管。目前, 农业部门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任务明确, 责任清楚。

2 抓住重点环节,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2.1 强化以畜牧投入品为监管重点的养殖环节监管

养殖环节是畜产品质量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公众对食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解决温饱, 绿色健康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追求。然而受到部分养殖从业者科学养殖水平的限制及一些不法商人违法逐利的影响, 违禁药物、兽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 导致畜禽养殖产量虽然上升了, 但质量却不断降低。健美猪、速生鸡和抗生素鸭等一系列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根源均追溯到畜禽养殖环节, 直接曝露出养殖环节监管工作的薄弱及漏洞。因此, 畜牧兽医部门应以畜牧投入品为工作重点强化对畜禽养殖环节的监管, 严格规范养殖企业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采购使用和动物诊疗行为, 严禁瘦肉精、人用药品等违禁药物的使用, 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的规定,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记录, 保证出场畜禽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从源头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2.2 严格执行动物检疫规程, 强化屠宰环节质量监管

动物检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二道关口。动物从养殖环节进入到运输环节需经过产地检疫, 再进入屠宰环节需经屠宰同步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 经过上述两道检疫检验关口后进入到市场销售的畜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然而近年来媒体屡次曝光病死猪肉、注水注胶肉等肉品质量安全事件, 追查都涉及到动物检疫工作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近期, 农业部通报了十起动物检疫监督违法典型案例, 这些违法行为给公众的肉食品消费带来严重危害,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案件涉及人员也都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动物检疫工作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职责形象和检疫人员的切身利益,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严格按照动物产地和屠宰检疫规程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 对检疫合格的动物或动物产品签发检疫合格证明, 严禁为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在屠宰环节同时要强化检疫检验监管, 监督屠宰企业重点做好生猪入场查验、宰前健康检查及瘦肉精抽检和宰后检验, 对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生猪及其产品需在官方兽医的监督下做好无害化处理, 确保进入市场销售的动物产品质量合格、检疫检验证章齐全, 与市场监管部门索票索证制度有机衔接。

2.3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保障消费市场肉品的安全供给

生猪私屠滥宰是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毒瘤。生猪屠宰管理职能虽然经历多次转换, 多个部门齐抓共管, 但私屠滥宰现象却像一直无法根除, 严重阻碍了“放心肉”工程的推进。私屠滥宰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多方面,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 因制度设置的不科学, 部门利益及个人利益存在寻租的空间, 一边打击私屠监宰一边进行市场补检, 体制上的漏洞, 让私屠滥宰有机可乘。本轮畜禽屠宰管理职能移交后, 畜禽屠宰管理由农业部门全程监管, 解决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弊端, 新设立的畜禽屠宰管理部门废除了制约屠宰管理的一些不合理制度, 如禁止进行市场补检, 禁止向不合法屠宰点派驻官方兽医等, 体制的不断完善为铲除私屠滥宰奠定基础, 畜禽屠宰管理机构应趁势而为, 积极争取公安等部门的配合, 彻底捣毁私屠滥宰非法窝点, 严厉打击为私屠滥宰提供场所的违法行为, 堵住病害肉、注水肉等非法畜产品流向餐桌的源头。

2.4 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切断病死畜禽非法交易链条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环节是病死畜禽产品流入餐桌的又一渠道。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养殖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 监管人员要加强养殖场的动态巡查, 及时掌握畜禽发病和死亡情况, 并督导畜主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已建立无害化处理厂的地区应统一收储病死畜禽, 进行集中处理, 切断病死畜禽非法交易链条。二是强化屠宰环节的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驻场检疫的官方兽医不但要做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 还要监督屠宰企业对宰前病死的生猪及屠宰过种中产生的不可食用的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阻止病害肉品流入市场。当前我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基础薄弱, 无害化处理水平低,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屠宰监管法规滞后

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是要依法履职。畜禽屠宰管理职能转换经历两年的衔接, 目前多数地区已调整到位, 但与职能相对应的屠宰管理法规迟迟不能出台, 给畜禽屠宰监管工作带来困难。农业部门仍执行商务部门的条例, 在具体屠宰管理执法实践中面临执法主体合法性及法律适用性等问题;旧的屠宰管理体制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动物检疫人员既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与新体制下作为监管者的身份相冲突, 屠宰企业主体责任中规定的生猪入场查验、宰前健康检查等制度按旧规定仍是监管部门的责任, 缺少法律的支撑, 屠宰监管具体措施也难免沦为形式。

3.2 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畜牧兽医部门工作重心偏重于为畜牧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尤其是县乡基层监管机构, 面对问题突出的畜产品监管工作, 监管能力与监管职责极不协调, 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目前各地基层监管机构身份不一, 尤其在乡镇多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兼职, 这种双重身份与监管职责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应理顺关系, 整合执法职能和资源, 强化机构与人员的配置, 加强执法装备, 提高执法能力, 规范执法行为, 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管职责。

3.3 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和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是强化畜产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 各地已投入运转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成效显著, 病死畜禽乱抛及违法交易行为明显减少, 畜产品监管及动物疫病防控环境得到净化, 但相关政策及标准仍有完善的空间。 (1) 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及养殖保险政策需进一步调整, 应将农村散养户纳入其中。现行的无害化处理补贴和保险政策主要针对规模养殖, 在当前社会结构下, 农村散养户仍占一定的比例, 他们的无害化处理意识差, 病死畜禽容易流入非法交易环节而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 (2) 病死畜禽经集中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残渣及油脂的回收再利用, 因缺少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支持, 监管变得模糊, 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政策标准, 防止残渣油脂重新进入食品生产环节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摘要: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职能进行了整合并重新划分。在新的农产品分段监管体制下, 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监管职责, 同时承担由商务部门划转的畜禽屠宰管理职责, 畜产品监管工作的责任重大和监管能力的相对薄弱是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畜产品监管,机构改革,动物检疫,畜禽屠宰管理,无害化处理

监管要点 篇2

一、突出工作重点,继续深入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

(一)继续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服务、药品、保健食品、房地产等广告作为整治重点,严厉查处影响社会稳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虚假违法广告。每个季度要适时开展一次集中执法行动,保持对虚假违法广告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虚假违法广告蔓延的势头,努力净化全市广告市场。

要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及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和市卫生局等5部门《关于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意见》两个文件精神,依法加大查处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力度,重点查处互联网等媒体违法违规发布虚假药品广告行为;利用新闻形式等医药咨询服务节(栏)目或专题板块发布或变相发布药品广告的行为;在药品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名义和形象作疗效证明的行为;非药品在广告中宣传药品治疗作用的行为。

(二)加强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涉性、低俗不良广告,以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广告。

(三)加强对互联网广告监管,积极探索互联网广告监管的有效方法。继续保持打击网上非法“性药品”广告、性病治疗广告的高压态势,加强监测和巡查,争取查办一批大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网上违法广告的监管工作。

二、加大广告监测和办案力度,树立执法权威

(一)进一步完善广告监测机制。市局广告监管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广告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市广播电视广告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识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别统计。力争对全市95%以上广告实施全方位监管,媒体广告违法率控制在3%以内。

要按照总局《关于规范和加强广告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广告监测工作。坚持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对重点媒介、重点商品服务广告监测,及时掌握违法广告动态。市局每季度对××地区主要媒体发布广告情况集中进行一次监测,发布监测通报,并根据监测结果显示的广告市场动态,确定一定时期监管重点,落实典型违法广告案件的查处及对违法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整改。同时,要做好监测数据的利用,市局要不定期向社会发布《广告违法警示公告》,提醒公众注意识别。

各工商分局、各县工商局也要对辖区广告发布单位、广告主的广告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全年发布监测通报不于少于四次。并做到监测与案件查办的有机结合,确保违法广告及时得到查处。

(二)继续实行广告办案工作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三级广告监管网络的作用,通过日常监管和巡查,积极查办广告违法案件。全年查办广告违法案件,城六分局每家不少于100件,其中立案查办案件不少于40件;其他分县局每家不少于50件,其中立案不少于8件。各分县局要把查办广告违法案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办案工作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工商所,力争查处一批影响面大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通过查办大要案件震慑广告违法,树立广告执法权威。

(三)认真执行广告案件查办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完善查办工作机制,提高查办效率。对监测发现、上级交办、其他政府部门转办及群众举报、投诉的广告案件,必须在限定或规定的时间内结案,并上报或反馈查处结果。市局将加强对查处违法广告案件的督办,对案件查办落实情况实行通报制度,对因迟报、漏报以及推诿不办、压案不查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严格落实广告监管工作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广告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广告专项整治联席会议的作用,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增强联动机制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监管合力与实效。市局每半年牵头召开一次全市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

(二)落实违法广告公告制度。按照十一部门联合制定的《违法广告公告制度》,曝光严重违法广告,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三)落实广告活动主体退出制度。按

照总局《停止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业务实施意见》,加强对广告活动主体的监督管理,依法规范其行为。

(四)落实《关于在广告职能中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市工商处发200998号)。将行政指导工作全面融入广告监督管理工作中,通过提醒、说服、规劝、宣传、教育以及行政建议、行政告诫、行政提示等方式,避免或减少广告经

营单位违法行为的发生,促使其不断加强自律,规范广告经营行为。

四、加强日常监管工作,依法规范各类广告经营行为

(一)按照《广告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做好对领取《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告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管工作。积极组织开展2009广告经营资格检查。年检工作从即日起开始,2010年4月底结束。

要以资格检查为切入点,深入广告经营单位检查调研,检查各项广告经营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督促、指导、帮助其进一步规范广告经营行为。

(二)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工作。按照《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登记管理的通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户外广告的巡查和登记管理。力争户外广告登记率达到95%。进一步规范门头牌匾和户外广告,依法清理烟草广告,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贡献。

(三)指导和推进基层工商所转变职能,拓展广告监管执法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影响和危害经济社会秩序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

五、认真履行职能,指导广告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广告业务培训,提高广告经营者的守法意识。要采取各种形式,要经常深入广告经营单位,定期对媒体、广告公司广告审查员和违法广告居高不下行业的广告主进行培训,通报存在问题,宣传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促进经营者自律。

监管要点 篇3

2011年3月, 国务院第593号令颁布了《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条例中首次提出需要进行审批的涉路施工活动涵盖的范围, 主要有以下内容:

(1) 因修建铁路、城市道路、轻轨、机场、供电、水利、通信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公路、公路用地或者使公路改线;

(2) 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3) 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4) 利用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涵洞铺设电缆等设施;

(5) 利用跨越公路的设施悬挂非公路标志;

(6) 在公路上增设或者改造平面交叉道口;

(7) 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随着经济发展, 涉路施工活动日益增加, 2012年与2013年审批的150余件涉路施工活动, 其中铁路穿跨越公路项目占6%, 穿跨越公路埋设各类管线类占80%, 增设平交道口类占8%, 其他项目占6%, 相对而言穿跨越公路埋设各类管线工程项目发生较多。

2 涉路施工活动技术审批

2.1 技术方案审查的内容

涉路施工活动的技术方案审查, 主要针对该施工项目与公路相关部分的设计、施工组织方案、安全生产方案等内容进行审查。

2.2 技术方案审查的原则

(1) 满足安全要求。涉路工程自身结构、施工过程及后期运行、维修维护作业不应对公路结构、运行、养护和交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不应对公路及其设施形成潜在隐患, 应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对于紧急情况要有充分完备的应急处理方案与措施。

(2) 满足公路规划需求。涉路工程的设置及已有涉路工程的拆除, 应根据公路规划进行相应调整, 满足公路规划的需求。

(3) 公用优先。在同一位置有两个涉路工程申请时, 优先考虑公用性较高的涉路工程。

(4) 保护路域环境。尽量减少涉路施工活动对公路、公路用地及路域环境的损坏和破坏。

2.3 技术评价报告

技术评价报告, 对涉路工程设计、施工、工期、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进行分析, 评价其是否安全、科学、合理。技术评价报告主要是为涉路施工活动提供曲面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指导监控和事故的预防。

3 常见各类涉路施工活动的技术要点与实例分析

3.1 跨越类

跨越类工程主要常见为铁路跨越公路、高压电力线路等项目。

3.1.1 技术要点

(1) 选择合理跨越位置。避免在公路桥涵构造物、深路堑、高填方等位置;避免影响行车视距的地方如弯道、交叉口处;避免可能遮挡或妨碍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的地方;尽量减少跨越次数, 减少对路容路貌的影响。

(2) 满足线形要求。跨越工程与公路尽量垂直交叉, 必须斜交时, 交叉角度不宜小于70°;受地形限制时, 不应小于60°。

(3) 满足净高要求。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一级、二级公路净高为5m, 三、四级公路净高为4.5m。考虑后期公路大修加铺路面结构层, 建议预留净高在标准基础上增加0.5m。电力线路由于输送电压不同, 与路面垂直最小距离的要求也不相同, 见表1。

(4) 满足净宽要求。结合公路近远期规划, 建议预留公路宽度满足规划需求, 即在路面规划宽度基础上, 考虑路基填高放坡、排水边沟、公路用地等因素, 尽量满足规划公路完整横断面布设需求, 同时避免今后道路维修时相互的干扰。

(5) 满足交通安全要求。

(1) 支撑结构特别是架设管线跨越公路的支撑结构, 必须要经过结构验算, 满足自身支撑承载能力要求外, 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抗震、抗风等能力验算, 避免支撑结构倒伏。

(2) 设置必要的防落设施, 如防落网等, 最大程度减少对公路及交通运营的安全隐患。

3.1.2 实例分析

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与我省国省干线公路多处立体交叉, 多数采用跨越方式上跨普通公路。其中一处拟修建32m简支梁上跨省道宝锦线K65+914, 交叉角度124°, 工后净宽为19m, 净高为22.1m。

经现场勘查, 省道宝锦线K65+914处, 现有路面宽度7m, 路基填方高度4m, 附近无桥涵、平交道口等关键节点, 铁路修建上跨立交桥位置基本满足要求。但该段落路基规划宽度为26m, 考虑填高放坡, 设置排水边沟等, 实际需要立交桥下工后净宽为46m, 该桥梁设计跨径不满足路网规划需求。经协商铁路部门将该处上跨桥梁方案由32m简支梁调整为40m+64m+40m连续梁方案。

3.2 穿越类

穿越类工程主要常见电缆、通信电线以及供水、燃气、石油等各种管线类。

3.2.1 技术要点

(1) 合理选择穿越位置。避免在公路桥涵隧道构造物、交叉道口等关键节点附近。

(2) 合理选择管线穿越施工方式。目前管线穿越公路施工方式主要有开挖埋设、顶管穿越、定向钻穿越等。其中顶管与定向钻穿越不破坏路面结构, 同时不影响正常交通运行, 是管线穿越的首选方式;开挖埋设方式则会中断现有交通运行, 同时给公路带来质量和安全隐患。在施工方式选择时, 尽量采用顶管方案。

(3) 合理确定管线埋置深度。管线埋置深度主要指管线顶距离路面结构层底部的距离。公路等级越高、管线管径越大, 埋置深度要求越高。对于开挖埋设管线, 由于管线上方一定范围内 (通常为50cm) 不能使用大型压路机碾压, 为保证填土压实度、减小后期路面沉降, 建议适当增加覆土厚度, 一般要求不小于2m。对于顶管穿越管线, 结合工艺要求, 一般埋置深度不得小于1.5倍管径。确定管线埋置深度时, 结合我省各市地域特点, 还要综合考虑冻土深度对管线的影响。

(4) 设置套管。为防止和减小管线破坏而对公路产生的影响, 同时便于管线的维修、更换, 我们要求管线特别是具有一定内压力的管线在穿越高等级公路如一、二级公路时, 要在正常管线外设置套管。套管要具有一定强度, 满足汽车荷载要求, 通常要求不低于40MPa。为将管线故障对路基的影响转移至路基之外, 一般要求套管长度需伸出路基坡脚外2m。同时还要满足路网规划宽度的需求。

(5) 合理制定开挖施工组织方案。对于开挖埋深管线, 因为对公路主体结构及交通运行安全有很大破坏与影响, 因此要合理确定施工组织方案, 减少隐患与影响。

(1) 合理确定开挖边坡坡度, 保证路基稳定, 必要时设置钢板桩;

(2) 合理确定开挖断面底部宽度, 保证压实设备进入并具有一定的作业宽度;

(3) 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确保开挖断面内无积水;

(4) 合理制定交通组织方案, 设置绕行路线或便道, 保证交通连续不中断, 且避免诱发交通事故;

(5) 合理制定道路恢复方案, 不低于原有技术标准, 保证原有排水系统通畅, 应由具有公路专业资质施工队伍完成;

(6) 合理安排工期, 尽量缩短影响公路正常运营的时间期限。

3.2.2 实例分析

我省辽西北供水工程, 供水管线直径3~4m, 在我省普通公路多处穿越。穿越国省干线大部分采用顶管设计, 穿越县级公路时部分采用开挖方式。在采用开挖方式时, 除对埋置深度、开挖断面、施工便道等进行安全论证外, 同时对地基承载力及工后沉降量进行了验算。

管线于县道务泡线K34+040处下穿, 交叉角度为93°。下穿管线为PCCP管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 , 外径约4100mm, 管顶覆土深度约2m, 管道基础采用120°素混凝土管基。穿越务泡线管线敷设采用明开挖的方式, 施工完毕后回填中粗砂对路基进行恢复。从管线布置横断图 (图1) 可以看出, 在回填中粗砂时, 存在压实薄弱区, 势必造成工后沉降量不均匀。因此对于此方案, 建议适当增加覆土深度, 如3m以上;将混凝土基座由120°调整为180°半包式, 以消除压实薄弱区, 同时增加基底承载力。

3.3 并行类

并行类工程主要有铁路、高速公路路线沿公路前行, 以及各类管线埋设或架设与公路并行, 与公路并无交叉点。主要技术要点为:

(1) 合理确定设置与公路并行距离。应结合公路并行段落的规划, 避免给公路后期改扩建及改线带来影响, 尽量不在公路规划控制区内并行。

(2) 保证公路交通安全。

(1) 设置必要的防撞或安全设施, 对于驶离公路的车辆, 应避免撞击并行的其他结构 (如桥墩、管线支撑结构等等) 产生二次事故或伤害, 给予合理的防护设施;

(2) 对于铁路或高速公路并行, 应设置必要的防眩设施, 如防眩板或植物防眩等, 确保夜间行驶车辆不受干扰。

3.4 平交接入类

平交接入类工程主要有公路、铁路与现有公路平面交叉, 沿线单位或住户出入公路平面交叉。主要技术要点为:

(1) 公路与公路交叉要满足交叉口距离、视距、交叉角度等要求。平面交叉道口的间距尽可能增大。一二级公路平面交叉口间距应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有关规定, 见表2。

(2) 沿线单位出入道路平面交叉, 应设置在公路直线路段, 不得在设置超高弯道上修建交叉道口。沿线单位出入道路在公路边缘应有不小于10m的水平段。交叉道口应有良好的视距, 在距交叉道口不小于20m范围内, 与交叉公路的停车视距长度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 不得设置障碍物, 应修剪灌木、清除有关构筑物, 保证通视。

(3) 道口接入路面处, 要设过道涵或板涵或小桥等构造物, 不得影响原有公路排水系统通畅功能。

(4) 临时开设的道口, 应根据其使用时限、主要交通组成, 做好交通组织设计, 必要时设有专人指挥交通。道口使用后, 将道口开口处封闭, 并按原公路标准进行路面恢复。

4 涉路施工活动监管工作要点

(1) 涉路施工活动建设

监督是否按照技术审批的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监督是否存在对公路及其附属工程造成审批同意以外的占用与破坏;监督是否按审批施工工期进行实施;监督是否对路网运营存在安全隐患。

(2) 公路改移工程及破损公路的恢复工程

由于涉路施工活动引起的公路改造、改移及破损公路恢复工程, 是否满足原有公路标准要求, 是否由具有公路相关资质的施工队完成。

(3) 涉路施工活动验收工作

涉路施工活动结束后, 公路管理部门及路政管理部门应组织对涉路施工活动进行验收, 重点审核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实施、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是否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施工是否符合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要求、相关路域环境是否得到恢复等内容。未经验收的涉路施工活动不得投入使用。

(4) 责任期管理

涉路工程责任期为一年, 但部分项目对公路的影响具有长效性, 如埋设管线的路段两年或三年后出现因埋设管线而造成的沉陷, 类似项目的责任期建议适当加长。责任期内, 公路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相关路段进行巡视, 检查是否存在质量缺陷, 及时通知涉路施工活动所有人及时进行处理。

5 结论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工作要点 篇4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全省食品药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紧紧围绕省局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树立“五个科学监管理念”,继续推进食品、药品和队伍“三大放心工程”。在抓好省局要求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食品安全要在加强综合协调上有所创新

(一)努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依据《××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部门责任制(修订)》和《××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责任追究制》文件,对全市食品安全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项工作的食品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在政府的授权下,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责任和处罚相一致的原则开展牵头查处工作,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及责任人未履行有关食品监管职责追究相应责任。

2。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要建立起我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预防食品安全风险,构建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发挥对重大食品安全风险或危害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的作用。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3。搞好信息的集中发布。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采集、评估、认定和拟发布信息的把关,确保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完善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交流和发布的工作程序,成立食品安全信息评审委员会,加强对监测信息的评估、检验检测信息的认定,更加科学的反映我市食品安全的现状。

(二)努力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

1。扩大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要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总结,迎接国家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验收,并在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计划、按步骤向县、区全面延伸,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2。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要在完善市县二级食品安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参照药品监管网模式,在县、乡、村建立覆盖种(养)植、生产、加工、消费各环节的乡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专、兼职队伍,设立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员),延伸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及时发现农村食品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到食品安全监管无盲点。

3。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联合检查体系。要制定《××市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联合执法实施意见》,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牵头,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共同组成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其中联合执法行动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联合执法队伍采取临时组成方案,联合执法行动时集中,平时分散;根据本地食品安全监管实际,确定每次联合执法行动的重点,组织针对不同重点的联合执法。

(三)努力开辟食品安全“绿色通道”

1。开辟食品安全监管“绿色通道”。在我市大型公共场所和食品企业要设立食品安全监管“绿色通道”标示牌,公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及监督电话,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条监督食品安全的“绿色通道”。

2。开辟企业与监管部门、百姓与政府沟通的“绿色通道”。要通过与××电视台联合开办“健康××”栏目的形式,设立政策法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专栏、消费心声和热线等栏目,提供消费警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消费者、生产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引导健康合理消费,提高广大市民识别假劣食品的能力。

3、开辟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要通过建立“××市食品安全网”等网络平台,开辟部门与部门的沟通通道,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服务效率,提升工作效能。

二。药品监督管理要在保障安全有效上有所创新

(一)从严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广泛覆盖的作用,在辖区内广泛动员,营造齐抓共管的氛围,使公众了解药品分类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合理用药常识,认识到不合理用药、滥用药物对自身健康带来的危害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健、自我保护、合理用药意识,争取社会各界对开展药品分类管理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上一篇:重视老年人的听觉康复下一篇:青花与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