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2024-05-14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共12篇)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1

一、需求分析背景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的需要引发, 有了需要学习者开始寻求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工具。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 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打破以往学生毕业再找工作的情况,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校门即可进厂门, 这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变更有较大的影响。数据表明,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 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紧接着是专科生, 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 为78.1%。石化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对石化类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掌握石油化工类生产技能转变到掌握生产、安全、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石化类院校的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 部分经贸类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 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

二、调查情况

1.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课堂上, 学生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师讲课、学生不听课的局面。如何破解传统课堂带来的这种难题?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把学生的低头扭转为抬头, 并且认真学习、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需要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解决现有教学的难题, 首先要对课堂的现状找出病因。

教师的必要性——教学是相长的, 教师一言堂, 学生却沉迷在游戏中, 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提供给学生会做、能做、愿意做的学习氛围, 才会实现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 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精细化策略实施, 能够增进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 形成朋友式新型教学关系。

学习者的必要性——学习的认知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接受、转码、整合、记录、分享、应用, 对于知识的学习用新鲜的方法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学习者出发, 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设计基点, 教师在不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不清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没有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最初目的, 导致学无用处。

2.需求分析的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习现状、营销常识、喜欢的教师类型、课堂情况、对教学的期许、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方面, 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194份, 有效问卷180份, 随机访谈80人。课题组成员运用统计学知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整理出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行的有利数据。

3.调查对象

包括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70%、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15%、教学主任占总调查人数5%、就业处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10%。

三、结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发现接受调查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 愿意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 占比85%;由此, 需要增加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分配, 加大技能训练课程比例。

愿意实际动手做任务, 老师辅助, 占比90%;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实战演练营销过程可以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的意识, 提升技能。

喜欢线上线下互动, 占比92%;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交友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运用多元的媒体交互实时与学生互动。

学习后可以自主创业, 占比81%;开展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 调动在校学习期间的主动性, 强化读书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侧重向精化和细化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 创造可持续变革的适应高职院校, 创造出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营销》精细化教学策略, 为高职精细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同军.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的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 2015, 35 (5) :51-55.

[2]喻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3]周兴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研究[J].发展, 2012, (9) :93-94.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2

1.1教学资源不足

主要体现:师资力量的不足、实训基地的资源不足以及投入的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理论功底必须深厚,还要有较为厚实的专业实践背景,动手的能力也要极强。很多院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采取专职和兼职教师结合的方式。但校方选择专职教师一般只关注学历和职称,对于专业实践的背景很少关注,很多教师担不起实践教学的重任;而选择兼职教师方面,因投入等方面的原因,要想聘请到水平较高、能够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兼职教师也很难,而且兼职教师在角色的定位和功能上与专职教师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兼职教师的优势与特色,这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的根本问题。

企业是市场营销进行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途径,企业在营销中得到的教训与经验,都是课本当中的案例以及虚拟的实训都无法比拟的。但是,高职院校对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小、投入少,再加之师资造成的智力资源缺乏,致使企业对于合作的兴趣缺乏,从面造成实训基地的资源缺乏。校内的实验室虽也配置,但由于投入少,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难以落实。

1.2教学模式陈旧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上的案例教学、实验室的实训以及实训基地的实训。课堂的案例教学当中,案例的选择缺乏代表性,而且教学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教师通常都是在进行说教分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之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的资源短缺,最终导致教学的效果非常不理想。而且实践教学的考核,一般都以期末考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无法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情况。

1.3缺乏创新乏力

由于传统的思维造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并未形成专业的特色与体系。实践教学的手段过于陈旧,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仍处摸索阶段,教学的模式也未进行大胆的尝试,而陈旧的评价方式,使得创新的动力也被扼杀,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缺乏推动力,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创新

2.1加大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投入

首先,要加大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联系当地企业与校方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为企业服务,得到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也得到了学生为他们创造的价值,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政策上的扶持,以确保基地建设等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2.2加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师资的配备

对于专职教师的选择应打破原有对教师学历和职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从业背景还要深厚,对于现有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再次培养的工作,但培养必须避免深造学历和理论培训,应安排教师分批进入企业参加专业的实践培训,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加强师资,还要吸纳社会以及企业当中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人员到校内进行兼职任教工作,应选择市场研究、渠道管理以及市场策略等各个业务背景的人员任教,以适应校企合作与教学的需求。兼职教师主要以专题讲座、案例的报告与分析、实践经验的分享教学为主,其作用主要是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加强工学结合。

2.3创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工作中,首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的学时进行压缩,根据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每一课时当中都安排大量的实训内容,增加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像市场调研及企业管理都从属于市场营销,要以市场营销为主,减少专业内容的重复率,建立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用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要求。

第二,创新实训教学基地。应挖掘学校内部的资源,创新工作的思路,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开办校内书报亭、超市或淘宝小屋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开店,学校必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对于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加大投入并进行维护与建设,让校内的资源有效地为校企服务,从而激发校企的积极合作。

第三,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团队活动。营销本就是团队行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成组,教师需按“鲶鱼效应”的理念来进行调整,让团队成员发表各自意见,最终选择切实可行的产品或项目,然后研究产品营销的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堂上分享给全班同学。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团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荣誉感,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可以加强学生实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要避免一考定成败的陈旧考核方式,要大胆创新,通过上述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让一起参加活动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在活动过程中观察每一小组的进展,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通过活动进行考核,增加了考核的科学性,学生间可相互监督,有利于强化团队的功能,提高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效果。

3小结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 高职 就业

一、 引言

2014年7月,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历史最多727万人,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 “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尽管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情况好于本科院校,但时逢残酷的就业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带来的与日俱增的高职高专学生规模使高职高专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从市场角度出发,确立市场化的观念,分析如何促进学生就业,如何加强就业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将从市场营销学的视角,立足市场营销组合,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

二、 理论基础---市场营销组合(4ps)

市场营销学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科学。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 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 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1960 年,麦卡锡教授提出了著名的4P组合,即产品(Product)、地点(Place)、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还要监控可控因素,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指的是为目标市场开发适当的产品,选择产品线、品牌和包装等;价格策略就是制订适当的价格;地点策略就是通过适当的渠道安排运输储藏等把产品送到目标市场,促销策略就是如何将适当的产品,按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地点送达目标市场,包括销售推广、广告、培养推销员等。麦卡锡还指出,4ps 组合的各要素都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后,随着大市场营销观念的提出,科特勒在原4ps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个可控因素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4ps发展成6ps组合。“4Ps理论”对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 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

据笔者所作的企业就业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人际沟通能力不强和学习能力欠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低、实践能力弱、创新意识差,以上三个原因导致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受挫,求职积极性不高,求职积极性受影响。

2. 期望报酬定位不准确

经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工作的期望报酬定位不准确,大部分学生对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普遍定位偏高,对就业城市、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就业薪金都有较高要求。就笔者所在的湖北省的调查看来,大部分学生在期望薪酬在2013年达到了2500元以上,这与很多湖北企业提供的工资薪酬范围有点差距,导致企业有空缺岗位招不到人,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 就业选择面窄

尽管就业环境很严峻,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把自己的就业面限制的很窄,据调研发现,58%的学生选择毕业去经济发达地区,只有10%的学生选择去经济不發达城市以及回到家乡。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和分析,而是一味的跟风,就业选择面太窄。

四、基于市场营销组合的高职院校就业策略研究

1、产品策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就是要“生产”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毕业生。尤其现在随着市场环境和经济 的瞬息万变,高职院校要不断的适应和创新,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就业竞争力强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一是注重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要经常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学部门做好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改革学生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建立用人单位人才使用反馈机制,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办学模式,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给学生从一入校就提供完整的、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2、价格策略——建立合理的薪酬预期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首先应了解企事业单位可以提供的薪酬标准,适应市场竞争法则, 端正就业心态,建立合理的薪酬预期。毕业生应看到这一事实:大学毕业生达到历史最多727万人,毕业生就业时应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更多的考虑的是能否发挥专业特长和自身潜力,体现个人价值。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首先应在日常就业指导工作中灌输全新的薪酬观念,还要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建立薪酬调查工作体系,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薪酬预期。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成立由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方面的专家队伍,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薪酬预期以及如何发展、科学的看待薪酬发展空间。

3、渠道策略——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的就业渠道比较广泛,有市场择业、升学深造、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出国留学等。高职院校在毕业季会为学生提供很多校园招聘的机会,毕业生在对自我有清晰准确的定位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招聘会。高职院校也可以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为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百百货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校企合作,人文学院与湖北金东山商业集团有校企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培养关系。另外一种渠道是利用就业中介服务单位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可以尝试与行业协会合作、人才中介机构就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对于愿意尝试非传统的就业渠道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教育、择业指导、升学辅导和及时传达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并鼓励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去就业,不要把就业选择面限制的太窄。

4、促销策略——利用各种方式推销自己

市场营销组合中促销策略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和营业推广等。本文主要围绕广告和公共关系来介绍高职院校就业策略。从高校层面上说,高校应注意建立合适的校园网提供学生的就业信息给社会企事业单位,同时让毕业生可以自学就业指导相关内容。另外,高职院校要注意利用媒体宣传提高自身形象,创出高职院校的品牌,利用学校的“口碑效应”为毕业生良好就业提供帮助。高职院校还要处理好公共关系,如和政府、企事业单位、媒体之间的关系,提升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公众形象,促进学生就业。同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要积极寻找资源,主动推荐自己,如校友资源、亲戚朋友等,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 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不仅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整体素质,更需要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体制。同时,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阶层积极提供合适的岗位,政府有良好的就业政策支持,也需要毕业生自身的配合。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有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支持,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 11版) [M].梅清豪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2.

[2]何瑛,等. 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1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初探 篇4

1 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建立市场营销专业群能够带动相关专业的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所在专业群覆盖专业有:连销经营管理、广告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以及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 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各专业间在技能训练课程、实习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场营销专业群将面向企业, 根据企业所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来设计教学重点和实训重点, 另外, 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各种资源各分专业可以共享, 在提升专业群整体水平的同时,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相应得以提升。以核心专业市场营销与子专业网络营销专业的关系为例, 市场营销以传统营销为主, 网络营销是现代营销的一种, 网络营销和传统的市场营销, 不管怎么说都是营销活动, 营销的对象即消费者需求是营销活动的归宿, 网络营销活动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现象, 它具有虚拟的特点, 但它是现实的延伸, 它营销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想, 网络营销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应用又充实了传统市场营销的内容。二者形成了互相促进的态势。

建立市场营销专业群可以节省专业建设的大量资本。除了资源共享、互相促进本身就是节约成本的一个方面外, 建立市场营销专业群可以利用品牌优势, 提升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价值。一般地说, 市场营销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老专业, 同时, 大多建成了国家级或省级品牌专业, 以市场营销品牌专业建设专业群, 可以使群内各专业都具有品牌效应, 这就节省了群内各专业建设品牌专业的大笔费用。

建立市场营销专业群也是让专业管理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手段之一。“集约管理等经济学概念走进原本衣食无忧的高等教育, 集群、集成等技术领域的方法手段经管理学化, 也被广泛运用在了高校办学实践当中。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行集群化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个原因造成的专业建设集群化可以形象地称为被集群化。”[1]试想, 如果高职院校其他专业都走上了集成化、现代管理之路, 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确实是迫在眉睫之事。

2 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程序和方法

2.1 确定服务对象

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与企业的大营销紧密相关, 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 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企业对高等实用性营销人才的需求,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会随着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的变化情况而变化, 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具有柔性化特点, 以“不变应万变”, 即市场营销专业群的主体课程板块相对不变, 而辅助课程板块可以因时、因情况变化不断适应。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宗旨是培养高级营销应用型人才, 因此, 服务企业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服务学生,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营销应用型人才。

2.2 构建建设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不是简单的几个相近或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拼凑和组合, 而是要探索专业群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因此, 构建建设思路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充分利用相关专业教师对服务对象的企业作深入调查, 真正摸清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具体清单, 企业本身营销岗位群内容及结构, 企业需求营销人才的结构及特点, 再摸清市场营销专业群本身资源的家底, 二者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可以使用SOWT分析方法, 知道本专业群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制定如何扬长避短的建设策略。其次是在市场营销专业群中, 一要明确市场营销是核心专业, 二要明确它的相关专业, 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营销与策划、广告经营与管理等等, 三要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方向, 如网络营销方向、连锁经营方向、广告管理方向、公共关系方向及具体产品类别方向等等。最后找出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完成建设框架。

2.3 明确建设内容

如果市场营销专业群的群内专业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广告管理, 一般认为, 市场营销专业群的核心课程群由《市场营销管理与实务》、《商务谈判》、《创业管理》、《销售实务》、《网络营销》、《广告策划》等6门课程组成。这些核心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群的主要教学内容, 它们的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应能使所培养的营销人才具备职业能力。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着力打造这些课程, 根据专业群建设目标,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 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整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2.4 开放办学形式

开放办学的形式有许多, 校企合作是最重要的形式, 校企合作的形式也有很多, 其中, 我们就很选择哪种形式为市场营销专业群主要的开放办学的形式呢?我们先来看看校企合作有哪些形式。许多高职院校的大量实践来看, 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适用市场营销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集群化这种特别形式, 集群化合作形式可以包含其他几种形式, 可以向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进军, 建设的复杂程度较高、工作量大, 特别有针对性。特别适用市场营销专业群, 可以考虑用市场营销专业群适应企业群的岗位群。

为了校企合作走上稳定、正常和可持续之路, 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 促进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应该建立具有特色的相关管理制度, 比如, 可以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的联络员制度、企业营销骨干到校兼课制度、学校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等等。拿校企合作联络员制度来说, 这个制度看起来很简单, 操作也很容易, 但其作用却不小, 它是校企日常沟通的桥梁。联络员应该熟悉所联络企业的基本情况, 道德品质良好, 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具备一定的校企合作的基本知识工作能力。联络员要与企业定期联系, 熟悉和掌握联络的企业的基本情况, 特别是企业变化的情况, 并负责向市场营销专业群负责人报告, 把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信息及时通报给企业。

3 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需要讨论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如果条件尚不具备, 强行上马会适得其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近几年实践表明, 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意义重大, 于是,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本身都高度重视, 因此, 专业群建设成了高职院校近年专业建设的一个热门话题, 大家纷纷上马搞专业群建设。其实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 与其他专业群还不同, 如果条件尚不具备, 强行上马会适得其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审查市场营销专业群内若干个专业的技术基础是否相同或相关?是否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否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 不如暂时不建, 否则, 会有很不好的后果。假设某学校有市场营销专业, 计划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 但该校并没开设像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营销与策划、广告经营与管理等相近或相关专业, 或不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能力, 而是简单地凑合了一些不相关联的专业, 这就导致“造成资源没有得到共享, 反而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 无论从学生就业, 还是为企业提供服务来说, 这都是有局限的。当然, 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 比如核心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2]

3.2 充分体现集群思想

市场营销专业群的专业不是所含专业越多越好, 更不是几个相近专业的简单组合, 一定要体现集群思想。“集群本意是指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 在某一时期内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同一种生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成为集群效应。……集群式建设的最大优点是群内各子系统永远都可以享用最优化的教育资源, 子系统某一要素残缺或薄弱都会得到专业群系统要素的支持。”[3]要充分体现集群特点, 在市场营销专业群中,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广告管理四个专业发挥核心竞争力, 形成一个强大的专业组合战斗群, 回避单个专业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实力不强等弱点。把核心专业作为发展专业群的突破口, 提高核心专业的辐射能力。

3.3 合理运用“无界化理念”

“无界化理念认为, 现实中的问题是不分界限的, 无法看到工程之间的界限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 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条划分和藩篱割据毫无意义并阻碍创新。”[4]这个理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 在市场营销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广告管理专业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 这些专业的课程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这种联系是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但并不是说, 我们在这些固有的联系面前束手无策, 可以找到各专业之间及各课程之间联系的特点建立新的联系和具体的联系, 为我们所用。无界化理念实质就是告诉我们, 不要用一种人为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头脑, 甚至可以把任务因素都可以放在一些思考,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因素为我所用。“魔球理论” (也称信息交合论) 是充分合理运用无界化理念的方法, 是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中的一个极好的创新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把需要创新的目标作为横坐标, 如市场营销专业, 把各种信息或因素作为纵坐标, 可以是市场营销专业群相关因素, 如电子商务专业, 网络营销课程等等, 也可以是非市场营销专业群相关因素, 像人口、天气、江苏、体育、房地产、小孩 (无穷) 等等, 通过横坐标信息或因素与纵坐标信息因素进行无数次交合, 从中发现有用的、有新意的信息, 根据需要加以整理, 或许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钱结海.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5) .[1]钱结海.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5) .

[2]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6) .[2]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 2011 (6) .

[3]钱结海.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5) .[3]钱结海.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5) .

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合作模式探究 篇5

1共建发展目标

共建发展目标是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合作模式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双方联合商议、联合互动,为培养市场实用型人才共同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高职院校领导与专业市场负责人共同成立合作委员会,根据专业市场行业的岗位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力争做到切实可行、科学合理。

2共建发展计划

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只有目标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制定周密、详实的计划,高职院校要针对专业市场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以及所在行业专家和学者的建议,确定相关课程,制定专门的实验学习计划,以及后期学业考试就业分配情况等。

3共建学习课程

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对于专业市场来说实用性不大或者说存在疏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依据专业市场规定建设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有效开发专业教材。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课程都可以编人课程计划之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4共建教学课堂

双方共同建没教学课堂。在高职院校是班级教育教学课堂,在专业市场就是不同岗位的工作学习现场,在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市场中的行业权威为高职学生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本行业中的一些实践问题;专业市场还可以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创新学习基地,发展高职学生骨干力量。另外还要调动专业市场行业中的骨干力量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5共建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分别抽取教学骨干教师和各部门技术精英组成专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教师指导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精英指导业务实践,使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

(二)教育就业对接模式

1提高对接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意识决定行为。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合作就业对接模式建构中要提高对接意识,双方是以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为宗旨,不能理解为只是和专业市场合作就业,因此要纠正对接意识,把握好行动方向。

2加大对接权力

合作对接是为了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发展技能,但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地位处于弱势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权力的争取,使专业市场各部门能按照教育教学的办学规律进行合作,有效促进双方合作,加大学生就业稳定性。

3加强对接课程

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合作的最终宗旨是要更好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该按照“信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的标准来进行课程设置,而不是以合作专业市场的需求为标准来设置课程。学校应该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偏重于合作专业市场涉及的技术,这样设置的课程才会满足“立足一个行业,突出一个专业市场”的要求。同样,学生考核也必须遵守“立足一个行业,突出―个专业市场”的标准。

4渗透对接文化

文化是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都需要具备的,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优良的品质、合作精神和沟通、创新能力等。在专业市场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具有熟练的社交沟通能力和业务创新精神。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为了更好地到专业市场大展宏图,展现人文品质魅力。

5强化对接理论

任何技术都是在专业的理论指导之下的,没有理论知识的储备,不可能较快地吸收和理解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的合作需要强化理论对接。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提高动手操作技巧,常常减少正常理论教学课时,这种做法大大削减了学生掌握技术、熟练操作的理解层次,致使理论学不到位,专业市场技术理解效率下降,因此,要想业务高效、能力高水平,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6实现对接就业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6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能力目标为导向,从教学和实践环节入手,突出学生主体,按照企业整体市场营销工作流程设计课程体系,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市场营销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却相对滞后。一方面,部分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形成的高等职业院校,依然沿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另一方面,将高等职业教育当作传统的高等教育,继续沿袭传统的本科教学理念,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的的理论化、系统。由于长期缺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限制了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高等职业院校的长足发展。

(二)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当前,高职院校市場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法,第二种是多媒体讲授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两种现有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缺陷。一方面,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方法陈旧,还停留在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阶段,案例更新速度较慢,案例教学手段单一,还停留单纯的黑板教学上。还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市场营销的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流于形式,不得要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应用也只是起到了替代原先黑板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实际运作中,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营销专业兴趣不大,以应付考试为主等。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缺乏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

部分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学校效果评价基本以教师命题为主,考核的方法大多采用笔试,同时其试题在难度级别、知识分布和题型分布等方面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这种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最终可能导致评价信息的失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的高低,而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缺乏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较大,往往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考核,无法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做出准确的判断及分析,无法根据实际的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给学生提供不断变化的实践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来使其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市场营销的相关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实战性应用人才,然而在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手段相对比较缺乏,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将营销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缺乏与市场营销学科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性教学基地不能长期化、稳定化。部分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通过熟人关系联系的,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致使每年实习都要重新联系实习单位,一时联系不好就会出现实习基地少而学生多,安排不了的学生就只能采用“放羊”的实习形式。 学生自己通过熟人找单位实习,老师不能统一管理,鞭长莫及,只能凭学生的自觉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保证不了实习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效果缺乏保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主要有三个:课程实训、认识见习和毕业实训。课程实训是为了巩固课程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实战解决问题而开设的,但由于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其力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而且课程实习仅停留在模拟解决问题的阶段,无法深入解决实战问题。认识见习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了解整体市场营销活动的工作流程的环节,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实习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原定两三天的详尽参观和深度拜访的见习往往在短短半天内仓促完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毕业实训是依赖于实训基地而开展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由于实习基地建设的薄弱,实习往往也只能是形同虚实,采取“放羊”模式,缺乏保障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3.实践性教学的投入力度欠缺。市场营销实验室建设投入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大多采用较为落后的传统模式,仅具有“营销模拟操作平台”等软件。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不仅需要熟悉市场营销理论,更强调从业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些技术技巧,而这一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仅靠现有的“营销模拟操作平台”等软件的模拟实训是不可能实现的。实践性教学的投入力度欠缺,还体现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的聘用,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紧缺,尤其是那些真正具有从事营销实践活动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极少,没有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制约着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建议

依据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考虑到市场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工商企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适应岗位要求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实用性营销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促销、营销策划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依照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在此提出对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创新性建议:

(一)树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7

一、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 为特定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特定要求的备选员工

“订单式培养”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较普遍的做法。它是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参与学生管理, 企业全过程参与的紧密合作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从学生入校起, 就与特定企业签订协议, 确定这些学生是为该企业培养的员工。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是不分好坏都得把学生招进企业, 最后的毕业考核与面试及中间实践成绩和实际能力的高低都是企业用人的一个依据, 当然学生也是有自主选择权的。这样经过双向的选择对企业与学生都是公平的。

在此模式中企业委托学校培养营销人才, 企业把培养模式和要求告诉学校, 并提供企业营销岗位的最新信息、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和实习就业安置。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 从而使得学生一毕业就可以“零距离”就业。这种“订单式”合作, 使校企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 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同步。即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招聘到了理想的员工, 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形式是目前校企双方都比较接受的合作方式。可以把它称之为“完全式订单培养”。

二、采取教学合作, 校企师资互补

高职院校师资理论基础扎实深厚, 而实践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较欠缺;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但缺乏理论支持;这样校企双方可以师资互补, 相互受益。

(一) 借助企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邀请企业市场营销实战专家上实务课, 比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到校上专业实务部分的课程。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都要求开设实务类课程, 实务课程当然不能只空谈理论。市场营销专业本来就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 实务的要求本来应该更高。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 从学校到学校, 较少企业实际运作经验, 对市场营销相关专业实务方面的内容很难讲到位。很多时候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与空洞的讨论来代替实务课程, 严重不符合教学要求与实践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 采取邀请合作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实战专家专门来上相关实务课的方式, 基本可以解决营销专业实务课程的教学问题。

(二) 借助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企业的营销水平越高越能在竞争中取胜。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实际营销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困难要求助于专业的营销专家, 学校可以派出够水平的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市场营销与管理的相关培训。由于市场营销的培训能够直接产生销售额, 效益极易显现, 相比其他的培训更容易看出直接结果, 企业当然更欢迎。不过, 正由于效果会直接显现, 所以对培训师的要求就相对更高。如果职业院校派出的培训教师能够为企业提升市场营销的能力, 既能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也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档次。

(三) 借助于企业的平台提高学校师资的实践能力

现今, 职业院校职业化不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 而非企业一线。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真正的市场经验, 纸上谈兵较多。许多教师市场营销专业理论造诣较深, 教学也很好, 但只是实战价值不高。职业院校重视的是技能教育, 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 如何能够教会学生?而技能的掌握不是靠学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市场营销的技能水平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因而, 可以与合作企业进行协商派出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挂 (兼) 职锻炼, 通过此种合作提高营销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实训基地, 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在共建过程中要本着“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 通过各种方式如采取出让经营权、按比例分成等方式, 吸引企业到学校投资办学、捐资助学。这样实训基地不仅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阵地, 而且也是开展产学结合, 使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同时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场所, 也为企业带来了社会声誉甚至通过实训基地的运营为学校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四、其他的合作形式

学校的学生有双休日、节假日, 还有两个较长的寒暑假, 而每逢节假日, 正是企业特别是一些零售业或其他的服务企业最繁忙的日子, 大多数商场、连锁机构与服务企业都会遇到人手不足的问题。这时是学校锻炼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机, 学校可以及时与有关商家进行联系, 派出学生进行临时实习。既解决了企业临时找人难的问题, 又帮助学生解决了专业实习的问题, 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事情。而寒暑假由于时间较长可以与合作企业商量进行学生的顶岗实习。

总之,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事, 单向援助或过分依赖一方的合作就很难持久, 只有坚持双赢的合作才能稳定和持续, 而合作的形式也需要双方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陶书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8.11

[2]、纪孝清.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现代企业文化[G].2008.5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8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世界范围的企业管理实践看,市场营销在不同时期内引起了不同行业的重视。一些国际著名公司,如通用电器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西尔斯公司、宝洁公司等就较早地认识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在美国,最先认识到市场营销重要性的是包装消费品公司,其次是耐用消费品公司,之后是工业设计公司。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行业尤其是航空业、银行业等逐渐接受了市场营销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营销已渗透到世界各国的非营利机构,如学校、医院、警察部门、博物馆、交响乐团等。市场营销涉及的领域如此广泛,就更加要求教师要上好市场营销类课程,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市场营销及市场营销学的特点

市场营销作为一种计划及执行活动,其过程包括对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一种思想的开发制作、定价、促销及流通等活动,其目的是经由交换和交易的过程,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的需求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市场营销。市场如战场,谁能把营销做得更好,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就能旗开得胜。当今,我们正经历着营销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在进行着营销,有人营销的是商品,有人营销的是服务,有人营销的是思想,有人营销的是战略。如果我们不是营销的施动方,那我们就一定是营销的从动方。无论是从动,还是施动,至少你要了解这个行业,知道营销的手段才能掌握更大的主动性,才能提高获胜的几率。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和普遍性需要广大教师上好《市场营销学》这门课。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及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在特定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以市场营销研究为基础,为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要所实施的以产品、定价、地点、促销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切实掌握营销知识、营销规律及营销技能,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六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课堂实践、学生反馈,总结出六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更容易深刻理解、掌握理论要点。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分析案例的同时也能从案例中得到启发,深化对理论的学习,积累间接经验,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好经典案例的搜集工作,精心设计案例。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选择典型的、针对性强的、有现实意义的案例;通过案例剖析,引出某一理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在其中只起启发、诱导和指引的作用,在讨论结束时作点评;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课外案例分析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做出书面分析,并纳入学期考核成绩中。例如讲到“4P策略——产品和品牌策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品牌,笔者就列举了麦当劳的例子,说起麦当劳,学生立刻联想到:特殊的消费群——孩子;一种特别的感觉——充满乐趣;一个特殊的符号——金色拱门;一种有趣的活动——麦当劳儿童乐园。这样,品牌的概念就在麦当劳的案例教学中明确了:品牌就是一种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者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群或某个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就是将学生“从书本引到实践中”,其做法是针对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或者在整个理论教学结束后,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或者观看营销录像,然后分配模拟角色,准确布置任务,尽快使学生融入情境、自觉进入角色。学生在模拟的营销情境下,会遇到很多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想办法克服困难、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中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收获。学生不仅对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体验到角色的苦与乐,甚至对以后的工作或者人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前面讲到,市场营销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笔者所带的班级是非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了切实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此门课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就业增加一点砝码,在讲授“人员推销策略”的知识之前,笔者给学生一个特殊的情境模拟课堂。在模拟课堂上,学生将营销理论知识用于自己身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笔者将每个学生想要面试的岗位都记录下来,也成了一份宝贵的学生就业推荐资料。

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师生角色互换,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实行换位讲授、换位质疑、换位小结、换位评价。学生首先以“教师”的角色讲授该节课程的部分内容,然后其余学生以“教师”的角色提问、质疑,并作小结,最后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加以评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供了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教是最好的学”,换位教学可使学生通过“教”来“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笔者在讲竞争策略的内容之前,布置了任务,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主讲人,主讲人讲完规定的授课内容,后面的组员上台提问,由下面的学生回答,再由其他的组员上台总结上课内容。除了主讲人,其他上台的学生我们统称“配合人”。此次讲授有5名裁判——授课教师加上4名学生。评分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评分细则如下:(1)整体得分,即组员得分,按照主讲人讲授和组员配合的情况打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1分;(2)主讲人得分,是在该组组员得分基础上加上3分,最高7分,最低4分;(3)配合人得分,是在该组组员得分基础上加上1分,最高5分,最低2分;(4)裁判由学生民主选出,不代表任何一组,得分均为5分;(5)此次“换位课堂”所得分数按照相应的比例如实计入平时成绩(参见表1)。对于此次“换位课堂”,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课前广泛收集资料,查阅教学参考书,精心备课;讲台上学生讲授不拘形式,跳出教材束缚,扩充知识点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自主性学习,真正起到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启发学生广泛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作用。

热点讨论法热点讨论法,就是教师针对书本的某个章节或者某个知识点,提出相关的“热点”,交给学生讨论。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讨论结束时给予相应的点评。它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实现课程要求。2006年,为了争取100万元创业基金的“创智赢家”的活动很火爆,笔者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下载并放映给学生观看,就“非凡队”和“瑞驰队”在某个项目的竞争过程以及结果,让学生应用所学习的市场营销学知识进行讨论,如产品定价、包装、促销等。学生把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开拓了思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进一步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知识,最终完成任务。“任务驱动”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笔者在讲完了市场营销调研问卷设计之后,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任务,以“在上海开花店”这样一个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要求问卷格式正确、结构完整,问题的表达恰当,具有实用性。又如笔者在讲完“波士顿咨询集团法(BCG法)”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通过多渠道搜集资料,对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刊进行分析,画出其“波士顿矩阵分析图”。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就会更多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任务,这样也就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任何理论的学习如果没有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便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实践性是市场营销学的一大特点,学校可以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合作,采用实习和见习的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到企业参与到具体的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中,能使他们较早地体验、掌握市场营销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真正成为“社会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参与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教师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真正地做到身体力行,成为操作示范者、建议者、指导者、考评员。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对学生的实践提供实际的指导,不断地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例如,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教育超市的经营等。

注意两个关键点和避免一个误区

两个关键点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想有好的成效,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课前认真备课,以上所讲的六种可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种,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都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以才服人,同时要随时注意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说教学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事实上,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拥有高尚品质、广博学识、一流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折服,学生会由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授的课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随时注意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个误区《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改革还要避免一个误区:一味只注重实践,从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重要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市场营销学》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诞生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许多理论和原理都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所以,讲解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由于理论讲授比较枯燥,为把理论讲好,应把理论讲授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时,不仅要吃透教材,而且还应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础、概念、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理论框架,这样就为其他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营销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唐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84-86.

[2]吴见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尝试[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84-86.

[3]徐宏桂.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15-16.

[4]杨彦君.《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5):231.

[5]焦立新,张国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4):57-59.

[6]岳贤平.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新法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67-68.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训教学探讨 篇9

(1) 高职院校普遍支持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

教育部20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实习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因此校外实训教学成为各大高职院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市场营销又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性的学科, “走出去”成为学生实践课堂教学理论,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步骤。据了解, 当前, 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都设置了校外实训教学环节, 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 校外实训效果不尽人意。

虽然高职院校普遍比较支持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 但目前来看, 校外实训教学的实践效果却差强人意, 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对校外实训教学的态度是“喜忧掺半”,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非常期待校外实训, 认为校外实训实属必要, 另一方面他们对校外实训又很无奈, 因为实训结果往往达不到学生的预期, 经常是兴致勃勃而去, 遗憾而归, 因此校外实训教学成了“鸡肋”。

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 校外实训单位不稳定。

很多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都在不断变化, 学校花了不少精力建设的实训单位往往一两次实训后就放弃与学校的合作。

(2) 校外实训单位单一, 实训内容单调。

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内容一般包括销售管理技能实训、广告策划实训、推销能力实训、市场调查实训等等, 这些实训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公司相应的部门才能接触到相关内容的实战训练。但现实中, 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相关内容的训练。

2.2 师资问题

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较晚, 师资缺乏, 而拥有企业经验, 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就更为匮乏, 很多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学生到教师, 更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到营销专业。没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很难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和引导, 因为好多问题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对于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来说, 对于问题的认识比起学生来说没有更多的优势。

2.3 实训管理不规范, 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实训管理不规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发展时间不长, 具体的实训方法实训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 各学校一般都是自己制定实习指导书和实训方案, 而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二是对教师管理方面, 校外实训对指导教师工作一般没有太严格详细的规定, 大多数指导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实训期间到实训单位察看几次, 每次察看也只是例行公事的“蜻蜓点水”, 到实训结束时, 象征性的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给学生的实训结果打分, 然后交上一份工作总结, 这样的实训指导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三是对学生管理方面, 很多学校的校外实训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 学校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严格。实训结束后学生递交上来的经过企业考核的实训报告评价往往都很高, 而且趋同一致, 缺乏可信度, 致使很多学生对实训采取应付态度, 实训教学流于形式, 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3 对策

3.1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后, 学校应关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感情, 以图实训基地的稳固和进一步发展。学校必须建立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定期检查制度, 联络感情, 并分担企业的精力;保证随时有学校专业教师或企业外聘指导人员指导实训, 以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达到实训教学要求, 保证实训质量。另外, 学校应该加大实训基地的开发工作, 不能图方便, 集中于餐饮和超市等行业, 加大力度, 扩展实训单位范围, 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较为知名企业, 以项目为依托, 例如广告策划实训教学, 可以联系相应广告公司, 将广告公司的业务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内容, 把学生的作业与公司员工作品一起参与客户的评价。对于进入公司管理层实训的同学要加强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保守公司商业秘密, 获得公司的信赖。

3.2 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

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问题, 部分学校采取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值得借鉴。一是“送出去”, 将现有专业教师送到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提高教师对实践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对于到企业培训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在保证发放基本工资的同时适当给予教师一定的补助。培训次数不定, 每次的时间以半年到一年较为合适。同时鼓励教师考取“营销师”“高级营销师”证书。二是“请进来”, 聘请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组成实践性教学指导委员会, 在学生实习时, 由校外指导教师全权负责实训指导工作, 手把手进行“传、帮、带”, 对于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释和帮助。

3.3 规范实训管理工作

规范实训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研究工作, 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针对本专业校外实训工作进行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指导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方案。二是严格考核实训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本系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学校实践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行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超课量津贴奖励挂钩的办法, 提高教师对实训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严格对实训学生的考核工作。科学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规范实训教学考核办法, 首先要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的教学文件。对于能够量化的项目尽量量化。学校加强与实训单位的联系, 随时了解实训学生的实训表现, 要求实训单位对每个学生的实训情况给与真实地反馈评价;严格学生校外实训纪律规范, 对于不能遵守实训单位规章制度的给与相应的惩罚措施;学生最终的实训成绩鉴定不能仅凭一份实训总结定结果, 要结合学生实训工作中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每次实训工作结束后, 要针对本次实训工作召开实训总结大会, 详细分析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 并对实训教学中表现优良和表现较差的同学给与相应的奖惩, 端正学生的实训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妙.市场营销学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袁振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J].文汇报, 2004, (6) .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10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缺少高质量的合作

由于受到专业以及学历层次的限制,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合作企业范围有限。制造类企业的营销人员岗位有限, 且相关的营销人员必须具备对其产品和行业的相关知识, 偏向工科类学生;高科技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合作不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主要是一些商贸类企业, 比如大型商超、连锁专卖店等。与这类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以下方式:

(1)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程的学习中需设立相应的实训课程, 学校联系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 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实训一段时间。但由于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 实训时间一般都较短, 在一周至半个月内。对企业来说, 在这期间企业需要安排学生到相应岗位, 对学生进行培训和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时间短, 尚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同时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对学生来说, 短时间的实践也难以真正学到实质的内容, 实践学习流于形式, 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 邀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上课, 能为学生带来企业第一线的新鲜资讯, 是很好的合作方式。但由于企业人员的时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在学校的上课时间经常会因出差等因素临时停课或者调整时间, 影响教学质量。

2.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管理薄弱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校在管理上面对三方:学校、学生和企业, 这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薄弱成为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学校的教学管理未根据变化及时作出改进。校企合作的教学活动主体、地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校旧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必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大多数院校的做法是对校内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部分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即套用到校企合作教学活动上, 这势必造成一系列问题, 不能对合作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很好的监控, 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2) 对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管理松散。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学生的学习场所同时存在于学校和企业, 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也随之出现了对学生管理松散甚至“放羊”的现象。

3. 学校对合作企业的服务缺失

很多企业不接受校企合作或者中途退出校企合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产出比”不平衡。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相对付出多, 而收益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从企业角度出发, 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 实现双赢。实践证明, 任何合作必须是双赢的才会是长久的, 高职院校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 培训学生, 而不思考学校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会直接导致企业的不合作以及合作的中途流产。

二、加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1. 挖掘校企合作深度, 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1)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及学生特点, 对实训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将零散的实训课程进行整合, 将连续性课程的实训安排在一起, 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可以从原来短期且零散的分段实训变成相对长期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的系统实训。这样学生就能相对完整地熟悉企业的操作流程, 熟悉门店的相关岗位, 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后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 亦能观察、发现适合的岗位预备人选, 从而实现双赢。

(2) 兼职教师授课形式多样化。从企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不一定只是邀请到学校课堂来授课, 也可以在企业中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做长期的指导和培训。在调研中发现, 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 真正能得到企业“师傅”系统指导的机会并不多, 主要还是靠自己多看多学, 所以如果能将兼职教师的授课指导更多地融入到平时的实践学习中, 对学生的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2. 加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校企合作的管理同时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师资管理等, 因此, 需要建立一个管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的管理部门, 对全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这个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2)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以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 并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管理, 建立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听课和实习巡视制度, 定期检查教学和实习实施情况。建立教学评价标准, 由学生、校方和企业分别对任课教师或指导师傅进行评价, 并分别设定权重, 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校企合作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根据课程的要求, 由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 除了笔试形式外, 还应多增加实践类的考核形式来考核学生日常的实践操作情况、业务熟练程度、企业文化认同度等, 以此来综合评定学生的习得情况。

(3) 加强学生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 该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 并且对学生管理有一定的经验, 他要负责校企合作班级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 并保持与企业间在学生管理问题上的沟通, 以保证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要建立一支有效的学生管理队伍, 从校企合作班级中培养和选拔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学生干部, 协助学院管理专员做好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工作。班委要定期与学院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并汇报在企业的学习生活情况, 使学校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 做好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桥梁。

3. 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为企业提供完善的高质量校企合作服务, 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 赢得企业的信任, 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 希望得到的利益回报大体有:得到有较高素质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发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挑选企业未来的员工;让学校的科研平台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管理改革服务,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只要在这些方面使企业得到自己所需, 企业认为投入产出比平衡了, 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学校应主动深入企业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 以获取深化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同时, 将企业介入合作的时间向前延伸,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初期即邀请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能人才共同参与, 这样既使校企合作更具连贯性, 又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是与学校在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科研和管理优势, 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项目研究, 针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帮助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和学校可以进行员工培训的合作, 学校承担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 既为企业节约了培训基金, 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培训人员缺乏以及场地等问题。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实现了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

摘要:校企合作的开展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管理薄弱、学校对合作企业的服务缺失等现状,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袁月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以营销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08.9

高职院校市场调查课程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调查;教学;对策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市场调查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但是从目前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软硬件配套设施其提供的相关支持来看,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教学课时安排少,且考核方式多为考查课程。这导致很多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而且课程内容涉及到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知识,这让学生望而生畏,心理上又了抵触情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在教学中却依然注重知识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觉得内容离自己很远或无关自己的,正也就不能形成切身感受,不能给予深刻的体验,自然就影响了学生这门课程积极性,学习效果肯定不会理想。结果是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未能很好的掌握市场调研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目前,传统的教学一般都采取以教师直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另外以案例来进行教学的方式也是较为普遍。以教师直接授课为主的方式在教授过程中缺乏互动,且学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高,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市场调查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常规手段,能够把学生和教师紧密联系起来的,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虽然许多教师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但选取的案例也只是有助于对调研的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对市场调查理论的感性认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一些教师只用书本上年代久远的案例给学生讲授,没有时效性,缺乏新意,与学生关联度不够,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案例内容的本地化和内容教学适用性,并增强其时代特征,改变以往在时间和内容陈旧的教学案例。而对于市场调查课程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市场调查内容、调查方式与调查方法、调查技巧、问卷设计技术及技巧等,单从理论上解释其意义,学生不能实际操作和体验,从根本上讲不能传递知识,学生会缺乏学习热情。

(四)课程教师行业经验缺乏。目前许多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的调查工作,也有些教师是其他学科转型过来。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重视知识的讲授,没有实际调研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上就只能是泛泛而谈,讲课缺乏生动性,少了针对性,不够接地气,在指导学生调研上也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教师自身也会产生“本领恐慌”,难以让学生折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高职市场调查课程的教学实践探析

(一)坚持“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市场调查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坚持 “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为了“做”,学与做的效果如果需要予以考核评价,这又对教师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这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市场调查》课程如何让这“教、学、做、评”过程融合。确定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技能,学生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技能,并且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目前课程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教师课内布置工作任务,学生课外调查和课内分析、课内成果展示,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并及时总结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布置调研的任务,调查市场由校内学生市场到校外企业市场、调查项目由模拟项目到企业实战项目、学生的任务由学习性工作任务到模拟性工作任务再到岗位工作任务逐级递进,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与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呈现开放性、学生参与全部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由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课程整体设计者、教学指导者,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了的职业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改个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在学习中注重观念、思维和态度的改进;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这样通过采用科学的“ 多重感官学习法”, 即包括案例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基于模拟项目教学等方式,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受教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增强了教学效果。

市场调查体验式教学离不开基于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在《市场调查》的课程设计中,老师布置一个调研任务,或者学生自己确定调研任务,然后学生自行收集数据,进行调查,数据回收,数据整理,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考核,将课堂知识讲授与课程设计所需的基本技能紧密结合,期初制定学生调研技能考核方案,拟定考核的时间和方式,老师控制学生完成设计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时间安排和操作模式进行改革,将平时的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和计算机软件操作运用相结合,突出该课程应用性的特点,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真正目的。

(三)运用模拟公司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贯穿教学全过程。高职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构筑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根据市场上对调研人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中所培养的市场调研所需要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打造出大批的职场精英。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根主线,一切围绕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一个教学班由学生自由组队成立若干个市场调查公司,每个学生担任其中的一个职位,每个公司独立运作,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公司之间根据教学过程中各个项目的作业成果相互竞赛,不仅促进了学习的趣味性,更是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又在竞争中获得了进步。调查公司完成调研项目需要通过校外访谈企业、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过程操作、最终将调查报告反馈给企业,由企业参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形式,不但锻炼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市场调查课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突出调研能力的培养,增强市场调查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市场调查能力的训练,优化市场调查课程内容,细化课程全过程考核方案。创新教学方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性,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葛智清,改革课程模式 创新教学管理,才智,2011年12期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初探 篇12

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组织的基本目标, 作为职业教育领军者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就必须发现并设法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欲望, 就必须通过交换, 也必然存在营销。营销虽然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 但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育营销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特殊教育群体, 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 不断增强教育营销意识, 实行营销管理,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一) 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是营销的本质要求。

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 它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 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从这一概念上来看, 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 凡是存在市场交换的地方都需要营销。因此, 对企业来说, 如果不懂得营销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同样, 对于高职院校, 如果不重视营销管理也无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 在营销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组织,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话, 那么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 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 双方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深化的今天, 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与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营销管理, 以营销的理念来分析学生的需求, 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 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需要, 并最终满足学生与学校双方面的需求。

(二) 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性的扩大催生营销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逐渐扩大, 其作为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已成为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 已具备了开展市场营销的主体资格。因此, 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权的扩大是高职院校实现营销管理的催化剂, 促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利益的要求, 自主地开展营销活动, 实行营销管理。

(三) 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呼唤营销管理。

在市场经济社会, 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 所有经济组织的运营无不具有市场性。高职院校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中, 其经营活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市场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和制约, 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营销管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多样化的今天, 高职院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就体现在对优秀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争夺上, 并最终归结为对顾客的争夺问题。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 是受教育者, 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 更是一种投资, 而投资的就依据就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 即能否用较合理的价格“买”到符合自身今后发展需要的、优质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因此, 高职院校为了竞争到更多的顾客, 就必须重视顾客需要的满足, 必须加强营销管理。

二、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价值

(一) 实现顾客满意。

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各高职院校奉行的办学宗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顾客的需要和欲望, 确定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 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实现顾客满意。

(二) 增强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高职院校生源的绝对数量也相应下降。生源危机的到来, 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为加剧, “马太效应”势将出现。因此, 高职院校通过实行营销管理, 可以增强办学实力、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效应, 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生源, 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三) 获得多方支持。

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 许多建设项目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 宣传其办学的宗旨与效果, 以获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

(四) 提高管理效率。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运营低效的情况, 通过实行营销管理, 可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 通过市场调节各种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并没有市场营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企业界和学校等非营利组织才逐渐引入营销机制, 开展营销活动,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营销管理水平偏低, 营销观念淡薄。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 故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管理理念也相对较迟, 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还处在摸索阶段, 许多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同时,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统包统揽的思想, 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教育营销意识普遍淡化, 许多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放, 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仍然奉行生产导向观念, 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生产能力”, 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二) 高职院校营销目标市场不确定, 市场定位不清晰。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顾客”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 没有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顾客群, 认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是相同的, 不存在差异性, 教育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市场定位上, 许多高职院校也较为模糊, 没有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 没有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 没能在“顾客”心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三) 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单一, 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较为单一, 缺乏营销策略组合的整体运用。营销手段僵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活动仅停留在发布学校新闻和招生广告上。这些营销活动零星的分布在学校的相关部门, 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各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从整体上发挥营销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基本策略

(一) 明确目标市场, 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

高职院校的顾客群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 即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即高职院校准备以自身的教育产品为其服务、满足其需求的那一类顾客群。目标市场是高职院校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 一切教育营销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市场进行。高职院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主要是生源市场的选择, 因为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 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源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首先从市场调查着手, 发现人才需求的现期和预期趋势, 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 进而明确高职院校想要吸引以及有能力吸引进来的学生类型和人数。

此外, 还要考虑如何吸引目标顾客群, 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招生市场中凸显自己, 在目标顾客群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等问题, 这些问题即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就是明确或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形象、地位及特色, 且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 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 帮助目标顾客更好地认识和识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明确、有效、切合实际, 切勿盲目求大、虚假夸张, 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市场定位一旦确定,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 强化营销管理, 整合教育营销策略

1、强化“人本管理”营销策略。

正如企业强调“顾客至上”的策略一样, 高职院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人本管理”思想,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指导地位, 将为学生服务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宣传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学校内部形成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职工、从招生、教学到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都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人本管理”策略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 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聆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 教师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强化专业设置营销策略。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是教育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细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扣时代脉搏, 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以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 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 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发现市场机会, 及时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3、强化“名师”营销策略。

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名师”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品牌效应, 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学生报考, 宣传效果较为显著。

4、强化公共关系策略。

“酒香也怕巷子深”, 高职院校除了练好以上内功外, 还要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策略, 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公共关系是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影响力, 提升品牌形象、彰显独特地位,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 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形象,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学校, 赢得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与信任, 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学校自己的网站, 也可以是校外的各种媒体;可以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就业渠道, 也可以报道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学生事迹。通过各种公关手段的运用, 实现与公众的双向沟通,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结论

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的运营管理引入市场营销思想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这些营销管理策略的整合运用可以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实现教育营销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 高职院校教育营销管理的实践将不断丰富, 教育营销理论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8.

[2]任凤辉.导入服务营销理念优化高校运营机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2.2.

[3]徐小钦, 李强.浅论市场营销原理在高校运营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3.12.

上一篇:高中生听力水平培养下一篇:不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