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法

2024-07-11

整合教学法(精选11篇)

整合教学法 篇1

摘要:依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及体例特点,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整合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表述了如何实施英语整合教学。

关键词:整合教学法,建构主义,能力导向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 国际间的政治对话与贸易往来都以英语为主要传媒工具。《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 “通过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同时新《大纲》也提醒我们: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优化教学效率, 实现中职英语教学目标。

一、反思、借鉴教学理论, 尝试新教学方法

1.实施整合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的教育形势, 促使我们对语言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根据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结构系统,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 把掌握语言结构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 而忽略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后来, 以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交际功能法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人们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交际, 这时的语言学习是最有成效的。这些教学法都没有注重学习者的心理反应及情感体验, 要实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教育理论上, 我们应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吸取营养, 尝试应用整合教学法。

2.关于整合教学法

整合教学法是建立在尊重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能力导向的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初, J.M.德克特勒在比利时首次提出了“最终的整合目标”这个概念, 这成为学业整合理论的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德克特勒和X.罗日叶把整合教学法原则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其具体方法是:在一课时的某一段时间里, 教师详述完成某一情景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方法, 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语言技能和相应的学习方法。之后, 教师停止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向学生提出一些复杂情境或任务, 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被要求调动他在前段时间获取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语言技能和方法。这段时间被称为“整合时期”或“整合模块”。就整合的方式来说, 一般有三种:其一, 教师设计或选择的整合情境要求学生调动若干本课时已学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语言技能来完成课时测评, 形成某种语言能力或语言技巧。其二, 围绕某一整合主题或任务对本单元或模块相应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语言技能进行重组, 实现对单元或模块整合目标的检测, 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与本单元或模块相关的事情。其三, 用某一最终整合目标把若干单元或模块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语言技能统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把“在情境中会行动”, 或者“能完成某一新的复杂任务”这一最终整合目标作为英语教学的追求。

二、理解教材理念, 实现整合教学法的可行性。

纵观全国各地现使用的多个版本的英语教科书都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编写理念为整合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即:学用结合, 用中学, 学以致用。

1.教学目的的实践性

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提供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支持, 开发心智, 培养情感、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 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发展健全人格。

2.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教材的课程设计目标是:每单元一个独立的话题, 每单元有4课。每课都以一项语言功能为中心 (听、说、读、写) , 通过教材提供的语言载体, 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有效的课堂活动中通过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在活动中学会基本的句型、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相应的语言能力, 即将大部分的教学目标都在课堂活动中完成。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即教和学、讲和练的关系处理上。教学方法很多, 但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做出理性的选择。

4.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性

英语整合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坚持如下原则:适合学生的学情;宜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符合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

5.测试方式的实践性

应有听力、口试作为过程性评价 (随堂测试) , 对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方法、策略运用、合作精神的随机评价, 笔试形式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评价。

三、整合英语教学法的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

要实行整合教学, 首先就要明确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要涵盖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技能指语言应用技能;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能力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际能力, 将其衍化成学科行为, 就是“听”、“说”、“读”、“写”四种形式。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 将语言知识及相应的语言能力融入一个main task。教师备课时应依据以上所述的内容及语言能力要求列出完成本main task所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2.课堂教学结构程序

整合教学不仅指教师在确定每课时的main task及每模块的project后,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步骤, 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教学, 有效地整合成学生完成main task及project的语言能力, 还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合作, 有效的将学生的智力、个性、情感、教师的人格, 以及课堂情景等诸多因素整合成学生学好英语的合力, 其具体的程序性步骤如下:

上课时,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 教师应立即将本课时的main task及相应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通过媒体、手写或其他有效的明示方式告知学生。导入新课时, 应结合学习目标及main task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introduction进行取舍和添加。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着main task需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处理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这时可采用任何教学模式, 但一定要能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完语言知识并训练完学生相应的语言技能后, 将语言知识及相应的语言技能提示放在main task下面, 让学生完成main task.实现本课时的整合目标。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2]邓猛.普通班运用合作教学教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1, (2) .

[3]杜树佳.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 .

[4]汪凌.整合教学法: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J].比利时X.罗日叶教授访谈.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0) .

[5]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 .

整合教学法 篇2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突出新的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侧重阅读,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新的教学理念还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至始至终,我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自己只是“导演、帮助者”的身份,真正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课型设计新颖

以往公开课教师会选择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Warming up &Reading,这种阅读课型相对稳定,教学模式大致相同。虽然教法缺少新意,但不会有什么闪失。而我选了本单元Workbook里的一篇题为《辩论》的泛读课。从语言材料上来说是泛读,但它的内容却是如何开辩论会,这就要求把泛读与辩论结合起来,即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把本单元所学内容以辩论的形式体现出来。因而,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辩论赛是否成功,这对于很少开中文辩论的我们是一次大胆地尝试,更是一次新的挑战,甚至是冒险。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合理地把泛读、讨论、写作和辩论整合在一起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克隆为主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以侧重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特色的综合型泛读课,课型设计新颖、独特,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

3.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直接决定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否。本节课从listening—reading—discussing--debating以克隆为主线把他们衔接起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材处理典型

本节课由reading, discussing和 debating三大部分组成。我首先利用有关克隆的一段影视资料导入,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关克隆的知识,同时,让他们了解到人类对克隆的不同看法。其次通过快速阅读短文及辩论实例——医学克隆的优缺点点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辩论,如何开辩论会。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辩论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动物克隆是科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既有益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可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严格控制有害的一面,使这项技术造福于人类。

5.课堂气氛活跃

整节课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民主、热烈,学生轻松学习,真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和兴趣。尤其是由8位辩手和主席组成的辩论会更是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同学流利的口语,优秀的表现,激烈的争论吸引了班上的每个学生,这是有些中文辩论都未必能做到的。作为老师,我为同学们有如此良好的素养与学习态度深感欣慰。

6.多媒体使用合理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具,以声音、图像、视频等技术手段结合情景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材料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中的缺憾

1.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多媒体这一现代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因而操作不够熟练。

2.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巧妙,过渡语需进一步强化。

3.在这堂课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但也有个别学生比较被动,尤其是在讨论中。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有效方法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语言实践方面,如选择有责任心的组长,每个人都要有明确任务等方式给那些不够主动的学生创造机会,强化其语言实践和语言思维能力。

三、启示

整合再用,有效教学 篇3

怎样用教材教呢?笔者将基于教学工作经历与参加省级课题研究体验来谈点看法。

一、内容重构,整合教学

“重构整合”的朴素表现,就是在备课时能“瞻前顾后,前后勾连”地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设计教学时能更会去思考“如何利用已有已学已经历的东西”去“依山傍水”地设计,使学生“学有把手”;如何把相关相连的东西巧妙地整合,更好地去凸显教学内容的价值,以利于学生学得深刻、学得深入。

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呈现形式,关键在于“教什么”和“怎样教”。通过“重构整合”,目的只在于达到我们“有效教学”的目标。这样看来,核心工作就是“整合”,即“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语文课堂教学要激活高效,“内容重构”是途径,是方法。

基于笔者的教学与研究,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给语文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语文教师能更好地利用教材,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构整合”,以期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有时“重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如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整合在一起,能更好地认识文章的构思与表达,认识如何更好地说明中心;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文体,进行“样本式”教学,把《皇帝的新装》和《七颗砖石》整合在一起,很好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凸显文体知识,且放大了彼此文本的特点,既提升了阅读教学质量本身,又教授给学生深刻的文体知识;有时是为了补白平时教学的空白或者薄弱,如利用对联进行词性、短语学习,既学习了对联,认识了对联样式特点,又利用了对联进行了一般词性、短语的学习,这给现在淡化语法知识教学的今天是适时的一个“补笔”;有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写作教学”而进行“重构整合”……

教学内容的重构,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来讲,其实有不小的困难。不过,能去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那么他就是一个“能思考”、“有活力”的语文老师。语文的学科特点好像更需要我们这样去思考,去尝试,以期达到语文教学“更理想的境界”。

当然,教学内容“重构整合”,不是硬拼硬凑,那样还不如现在的单元式组合。可以说,这已经不是整合了,只是组合。

二、“二次利用”,指导写作

“二次利用文本”设计作文教学,是根据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给予我的启示。教材以单元主题式编写,先有阅读教学,后有写作指导要求。“二次利用文本”进行作文教学设计,既是对“阅读教学”的巩固与深入,又使作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得以保障。有了之前的阅读教学,对阅读过的文本的写作方面的特点,就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准备。

写文章,农村初中的学生大多只会“告诉你一件事”,进行“汇报式作文”。这样的文章,缺乏可读性。这种现象的改变恐怕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努力过程才能扭转,而直接教学生作文的方法,学生听得懂,但还是很难用得起来。我们还不如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练习,找好写一件事的“典型文章”,感性地认识——“写出记叙文曲味”(写出记叙文的波澜)的方法途径。如用七年级下册鲁迅的《社戏》,进行“写出记叙文的波澜”的作文教学。首先,找出《社戏》的中心事件——“看社戏”;再由学生分析中心事件前后所写的内容;最后思考认识这些内容对中心事件的作用与妙处。然后,“依葫芦画瓢”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与评价、修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大致认识了“如何把一件事写得曲折有味”。具体感受到了“用‘平桥村的乐事’来突出‘看社戏对作者的吸引’”;“‘看戏前的波折’使情节突转,为实现‘看社戏’蓄势”;“途中写景也是写情,拓开一笔让人感受到‘看社戏’得以实现的愉悦轻松”;然后再重点写“看社戏”;最后写“看社戏归航的余波事件”和“利用对比手法,表达对‘看社戏’的怀念之情”。整篇文章曲折有味,是一篇记事的典范文章。以后学生写文章,在构思时,定会想到这篇文章,定会努力去尝试写出记叙文的波澜,去吸引读者。

此外,还可以适时利用文本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如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和《多一些宽容》进行“重构整合”,根据初二年级学生不善“讲道理”的学情,对两篇议论文进行“二次利用”,实践《事实胜于雄辩》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充分认识“举例论证”的好处与写作要求,学生学得深刻,练得到位,很好地作用于今后的议论文写作。

作文教学这片领地,还属“人烟稀少区”,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唯有靠我们语文教师去“不断研究”、“不断开发”,它才会变成“繁华的都市”。

“重构整合”,“二次利用”,能很好地激活语文教师的创新思维,能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让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前景有了更远大的想法,有了更美的憧憬。但应要注意的是,“用教材教”的关键,是我们“教什么”。离开了对“教什么”的思考与认定,而泛泛地谈论“用教材教”,肯定是欠妥的做法。

整合教学法 篇4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要做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经过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首要的是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

(一) 六年级教学目标

1.能读准180个生字的字音, 认清字形, 并能正确书写。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能在表达中运用。进一步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能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且把字写端正, 力求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 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借助中心句,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句, 明确文章主题。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要概述事件梗概, 读诗歌能体会情感, 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积累,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及指定的课文。学习浏览, 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根据需要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勤于写读书笔记。

3.能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有一定条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练习从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0分钟能写400字左右。

4.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洁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抓住要点, 作简要转述。

5.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组织策划简单的班级、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 总结, 演讲稿, 标语, 串词等。

(二) 七年级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语文课后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会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识字。再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 学习工整的行书, 提高写字的速度。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同时通过临摹、鉴赏的方式,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力求有抑扬顿挫。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理清思路, 概括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疑难困惑。阅读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能赏析语言和品析人物。养成默读习惯, 提高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训练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卡片、赏析式批注、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积累。诵读古诗文,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

3.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紧扣中心, 内容具体,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重写作中构思立意、选择材料、列刚起草、修改润色的作用。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练笔方式。提高习作速度, 40分钟不少于500字。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 恰当地表达和交流。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或简单的即席演讲,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专注的倾听别人讲话, 能明确对方意图, 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积极参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办刊, 辩论赛, 课本剧表演, 征文等。能就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或查证收集相关资料, 展开调查研究, 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二、目标整合, 有效衔接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与七年级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只是七年级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更全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1.增加字词积累。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方法, 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默读、浏览的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培养边读边圈点, 敢于提问, 敢于发言的良好习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表达和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5.写作上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学习记读书笔记和摘要, 写读后感。

7.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都要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阅读指导。作为六、七年段的教师, 在教学时至少要关注这两个年段的目标, 方能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的展开教学。基于学情, 基于课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七年级的内容及能力训练点有意识的渗透在六年级的教学中。而七年级教学时, 常温故知新, 勾连之前的内容知识点, 不随意拔高, 也不“撞车”重复。这样也许就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摘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 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 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让学生平稳过渡。

尝试学科的整合教学 篇5

进行学科整合可以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以“创卫”工作为活动平台,开展“环保”活动,《环保教育活动》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当今环境情况,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交流自己的调查内容,学习写《环保倡议书》,并进行美化和交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过这项活动,学生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资料,学生从活动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家乡的“创卫”工作做贡献。

二、让学生实际需要得到满足

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如,结合家乡的“九?三” 节日,“爱家乡教育活动”活动主题,让学生了解“九?三”节日的来历,调查家乡的风土人情,交流自己调查的内容,学习制作《家乡风土人情调查表》并进行了作品展示。学生通过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调查综合能力。

三、让学生乐于参加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借助“教师节”之际,开展尊敬老师的活动,“尊敬老师活动”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老师的辛苦,讨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如何尊敬老师,学习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并进行美化。学生从中提高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老师的辛苦,做一名懂事的好学生。四、让实践形式的选择更充分

在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以“十?一”国庆节为契机,开展热爱祖国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介绍祖国的发展变化,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指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学习制作“祖国我爱你”手抄报,并对学生进行展示手抄报作品。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通过多种形式,观察、动脑、动手、调查、访问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让实践活动成为习作的源泉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例如:学生现在已经具备一定的作文能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组织学生学习制作作文集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次制作“作文集”的实践活动,我利用综合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自己的语文组织能力。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制作出好的作品,从中获得了快乐。学生作文集渗透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与学生们的聪明才智。身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心关爱他们,为他们点一盏明灯,照亮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照亮他们人生的征程!

六、让实践活动拓宽习作视野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清明节之际,教育学生要不忘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人,好好学习本领,长大报效祖国。配合学校大队部,一起组织学生进行缅怀革命先烈的教育活动。利用综合课这一特殊的学科,参加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活动,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生会更有信心,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通过教学,学习制作小白花,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学生学会了制作小白花的方法,掌握了这一制作技能,大家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积极性很高。同学学会了制作小白花,并把制作好的小白花作品交到了大队部,大队辅导员又在清明节之际组织学生代表参加了扫墓活动,用上了学生的作品,把所有学生的心情一同带到了烈士墓前。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学生学会了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学会了总结与归纳的方法。这样对学生将来学习“三小”制作打下了基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的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七、让实践活动升华习作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正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例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做一名当代的好少年。这次活动让学生懂得:当我们走在干净、宽敞的街上时,当你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时,你是否想过这舒适、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呢?这一切的创造,就是勤劳伟大的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的结晶。通过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在讨论中较好地弄明白了“怎样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知道自己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爱劳动的好习惯。学生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劳动观念,如何热爱劳动,主动为家长和班级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劳动感受的交流,真正表达了自己从劳动中感受到的快乐。同学们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和锻炼。

整合教学法 篇6

关键词:搜索资料,个性解读,角色朗读,比照辨析

苏教版教材通常选取用典型的故事来阐述深刻道理的文本, 让学生在对平实质朴的语言品味中深受人文的熏陶, 让他们在教学中既能得到语言智慧的成长, 又能获取精神的滋养与浸润, 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比翼双飞。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发现其中的成语故事与《伊索寓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具有鲜明的可比性, 教学中可将之巧妙融合, 减少课时,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以苏教版教材五上《成语故事》与《伊索寓言》的教学为例,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搜索资料, 洞察不同的创作初衷

扫除阅读障碍, 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 是实施比较阅读的基础工程。因此, 教师在预习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自学生字词, 正确朗读两篇课文, 并通过收集阅读资料, 让其初步感知成语和寓言故事的来源。

在交流过程中,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知晓:成语是经过岁月洗礼而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短语, 其表达较为精练,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它源自于古典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其他传说以及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中;而寓言则多借助于编撰的故事以阐明深刻的道理, 它具有鲜明的告诫、规劝、教育的色彩。

例如在教学《自相矛盾》和《牧童和狼》时, 教师尝试让学生通过对原著的追寻了解到《韩非子》, 教师趁机借助对《韩非子》一书的介绍, 让学生明晰其成语形成的由来。而在对《伊索寓言》的介绍时, 让学生知道其是伊索根据劳动人民创造的故事改编的, 从而了解两篇文本的由来, 深刻把握其内在本质。

对成语和寓言有了这样的感知理解, 尤其是对二者特质的准确把握, 这为学生深入两种文体进行阅读思考、比较辨析搭建了基础的认知平台。

二、敢于挑战, 尝试个性的故事解读

这两篇课文中的小故事, 学生本来就很熟悉, 所以学生对故事的基本情节也是一读就懂, 可以说在教学处理中, 教师将故事情节的感知理解完全交付给学生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 尝试在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内容, 并畅谈自己对故事的整体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发现, 这样的形式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在讲述的过程当中, 他们对故事本身进行了语言的润色, 使他人的故事经过自己的理解变成了自己的内容。

例如学生在描述《自相矛盾》一文时, 就创造性地加入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阐释;而在描述《牧童和狼》一文时, 学生就根据寓言的故事情节, 增设了两次农民和孩子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源自于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自主理解,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互相交流各自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们大胆言说, 充分表达, 虽然他们的意见可能还比较稚嫩, 但都是出自于他们内心的想法, 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个性化。将两篇课文并列教学, 让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会,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强烈的反应。

三、角色朗读, 展示迥异的阅读体悟

读懂了故事内容, 明白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教学并不能就此结束。此时的学生仍然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 阅读教学应该抓住这一趋势,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描写的细节, 通过对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 洞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感受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 体验故事所产生的情境, 从而有效地获得了对故事道理的再次体验。

这两篇文本都具有较为曲折的故事情节, 人物特点也非常鲜明, 非常适合学生的自我朗读。因此,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努力下, 实现对文本意蕴的共同感知, 实现对文本人物的深度体验。例如学生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人物的语言对话朗读得惟妙惟肖, 而在《牧童和狼》的朗读中则刻画了一个不明事理、以说谎捉弄他人的捣蛋鬼形象,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比照辨析, 彰显异化的结构特点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 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结构的比较, 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故事的整体内容,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为学生高效理解和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学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连接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从而完成对成语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结构特点的准确把握, 使得他们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 进一步深入地感受到两种不同文体的特点。

成语故事与寓言故事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成语只负责讲故事, 其蕴含的道理由读者自行体悟;而寓言故事则将阐述的道理直接出示。教师可以直接引领学生对比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不同的结构方式。

通过这样的对比, 学生可对知识进行相应的筛选和吸收, 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美化, 形成多元化的个性理解, 深入了解文章的价值主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把握能力。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抓住教材设计特点, 送一把自学的钥匙给学生。

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时, 各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例如, 同是爱国主义, 在五年级上册就是《狼牙山五壮士》;而在六年级下册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五年级要求理解战士们是如何想, 如何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理解五壮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六年级下册除了这些, 还要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理想及信念,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 这四篇课文围绕着可贵的亲情和友情来写, 体现了相同的主题:“爱”。《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体现了父母之爱;《她是我的朋友》体现了朋友之爱;《七颗钻石》体现了广博的爱。把握了教材的特点, 就可以将不同学段间的相关单元、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 看成一个个的有机整体, 将课本资源整合起来。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有针对性地回顾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预习时通过“温故”, 相信这个“知新”的过程会变得简单和亲切许多,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还要告诉学生, 预习时一定要看每个单元最前面的“单元导语”, 它往往用很简短的一两句话点明本单元主题,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大门的钥匙, 让孩子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 有效地理解课文, 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体现单元的整体性, 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不同学段间的相关单元构成了一个个内容上的整体, 就同一个单元几篇课文间, 也通过不同文章的相同主旨表现其内在的联系。教材往往会通过不同的几篇课文, 通过几个侧面说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道理, 或同一个主题, 丰富整个单元主题。如: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 写玛丽·居里, 或写杨利伟, 或写怀特森老师。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关, 但仔细琢磨, 会发现这三篇课文都是写科学精神的某个方面, 结合在一起则构成相对完整的科学精神的定义。而要充分了解科学精神, 这三篇课文不可或缺, 因此, 整个单元三篇课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如,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 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 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教学中, 为了让同学们体会整个单元的主题, 提高孩子们整体把握单元的能力, 在每天的读书时间, 都安排学生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连起来朗读, 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 自然地将整个单元的文章看成一个整体, 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整体把握能力, 使整个单元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中注重篇与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由于同一个单元几篇课文体现的都是一个相同的主题, 这样的教材编排, 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很自然的用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比如, 在教学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月光曲》一文时, 学到盲姑娘“她仿佛看到了……”这一段, 学生们不易理解, “她怎么会仿佛看到大海?”于是加以点拨:“钟子期听伯牙的音乐能看到什么?”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前面学过的《伯牙绝弦》中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的意境, 如此将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 同学们霎时就顿悟了盲姑娘为什么“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最难理解, 也最为优美的文字。为什么会仿佛看到这些, 因为这是贝多芬之所想, 盲姑娘所悟,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这就是知音间的心有灵犀。这样,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而且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将课文相互联系起来, 不仅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而且就课文后的回顾与拓展, 也往往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就如上面所说《月光曲》这个单元, 后面的“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如雕梁画栋、雅俗共赏、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等成语, 虽是寥寥几个字, 其间蕴含的故事和深意却让孩子们了解到艺术的更多层面, 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 既丰富了本单元主题, 深化和拓展了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 又为日后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可以是在电光火石的瞬间, 也可能是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引导。现在, 教材为帮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提供了诸多可能, 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加以整合, 相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电光火石的瞬间, 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

四、将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整合在一起, 提高指导习作的能力。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是前面阅读课文的拓展和运用, 因此, 上好前面的阅读课就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作文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而后面作文的成功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前面几篇范文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面的课文和后面的习作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整体, 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 总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 从不将某个环节独立起来, 不管是课文、口语交际, 还是单元作文都是如此。例如: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学习完前面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客家民居》后, 在同学们了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在孩子们充分了解本单元习作要求的基础上自学第九课《和田维吾尔》, 因为觉得这篇课文其实就是本单元的习作范文。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出发来学习第九课, 因此写出来的习作, 文章脉络都比较清晰, 效果很好。接下来, 在讲评本单元习作时再一次将学生的作文和第九课《和田维吾尔》结合在一起评讲。经过这样的整合, 孩子们既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又能注意到文章结构, 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提高了课堂效率。

板块整合式英语教学法初探 篇8

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已经习惯了拿到教材后, 一课分为几节课地设计这样的教法, 把每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知识难点逐层落实。让知识像细流一般一点一点地流进学生的脑海, 使之不断地贮备, 内化, 最后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用三年的认真学习来完成这一目标是可行的。但是当接手一群前两年基础知识较差, 而又迫切需要在一年之内就要达到预期的水平的孩子。既要补充前期的不足, 又要完成新的任务, 这道难题摆在面前, 时间短, 任务重!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回到教材上来。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发现在“Go For It”教材结构的安排中, 有部分知识体系有重叠与重复的现象, 其部分语法之间也有关联之处。教材这种滚雪球式的, 化整为零的结构处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 消化。但在非常时期, 何不将这些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 将这些散落在各篇章结构中的知识转化为板块式知识, 让学生系统地一次性掌握分布在五本教科书中的知识点, 节省重叠与重复式教学的时间, 达到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课标的目的。于是, 我尝试以九年级课文为基点, 寻找可以重组的知识点, 进行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意念式的想法呢?我将目光集中到了“现代信息技术”上。

二、资源环境的生成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情境提示。教材内容本身是定型的, 无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发生太大的变化, 黑板的容量无法完成知识板块任意组合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又太大, 根本无法全部生成所需信息。要想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教师可以尝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英语课堂, 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多媒体可以突破所教知识是一本书一个单元为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进行跨越式的板块整合, 提供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 根据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变抽象、复杂、不常见, 难理解的内容为直观、简洁、浅显, 动态的感性材料,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 使学生身临其境, 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 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 删繁就简。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易于掌握,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 力争达到单位时间内的高密度和快节奏。此外,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还能加强语言信息刺激, 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三、板块整合的操作方法

(一) 知识结构系统化。

教师将可以重组的知识排列成知识板块后, 把一个知识体系整体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利用多媒体展示为学生建立的知识库,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更加明显地意识到学习本板块的重难点, 以及其相关知识的区别。学生可以达到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掌握一类的知识的学习目标, 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英语语法现在完成时的学习, 分散在以下五个单元中:八年级下六单元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kating?) , 九单元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 九年级一单元 (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 十四单元 (Have you parked yet?) , 以及相关的过去完成时分布在九年级十单元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gone。) , 我尝试以如下方式进行板块整合:

A.在九年级一单元学习完成时3种基本用法及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B.专项训练后综合训练达到四会 (第二课时)

C.回到教材八下九单元、九年级一和十四单元中进行再认运用 (第二课时)

D.学习八下六单元的现在完成进行时 (第三课时)

E.研究现在完成时与完成进行时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F.对比训练后回到教材八下六单元再认运用 (第三课时)

G.学习九年级十单元过去完成时 (第四课时)

H.研究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的异同点 (第四课时)

I.对比训练后回到教材九年级十单元再认运用 (第四课时)

J.综合训练完成时 (第五课时)

K.研究过去时的异同点 (第五课时)

L.回到教材八年级三、八、九单元, 九年级二单元中进行辨别运用 (第六至七课时)

M.进行几种时态的综合训练达到四会 (第六至七课时)

这样加上过去时的三个单元共计分散在八个单元的语法进行板块整合教学, 可用7-10课时就基本能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处理知识灵活化。

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引导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被组合的知识板块具有系统性, 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也必须有配套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感悟其规律性。

在板块整合教学中, 教师不再为学生提供支离破碎的习题, 而各种辅导资料均不能与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板块相稳和, 文字的练习需占用大量的篇幅, 一块黑板上的容量满足不了练习的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组合成所学知识的练习板块, 指导学生去练习、对比、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且对学生掌握欠佳的知识进行二次甚至三次重新组合, 反复操练巩固直至全部掌握, 逐步消灭其知识结构的盲点, 全面提升能力。

(三) 板块知识分散化。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9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与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可以进行整合教学。

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辛亥革命”一课中, 课文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 重点阐述了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 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选修Ⅱ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中的第四课“近代中国创制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对《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的表述更为完整。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专题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英法美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各国代议制的政体形式和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选修Ⅱ专题二中的“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专题三的“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曲折的民主之路”等内容, 对英法美等国民主制度确立的艰难过程及其内容和评价进行知识整合, 以求达到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必修课各模块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与必修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可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下图所示:

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以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为主题, 因此, 三个必修模块的整合必须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 保证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完整而深刻。

三、必修课内部专题之间的整合

同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可以进行比较性教学:比如, 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不同时期的同一问题, 进行启发性教学:比如, 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亦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

四、专题内课与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四课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可以合并三、四课, 以朝代为时间顺序, 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 理清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认识其历史作用。又如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也有四课:1.民主政治的摇篮;2.卓尔不群的雅典;3.罗马人的法律, 教学中可以合并1、2课, 以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特点、优越性与局限性为核心内容, 深刻认识此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五、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比如人民版必修Ⅱ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 教材有三部分内容: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文明的链接。在教学中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及实际教学需要, 可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 即文明的链接、文明链接的影响和文明链接中的中国。其中文明链接的原因, 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虽然课标没有提及, 但对分析文明链接的影响非常重要, 当予以补充;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课标要求学生掌握, 但教材中没有提及予以补充, 文明链接的影响一目是教材重点阐述的内容, 是本课的重点, 但教材叙述得比较散, 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提升, 补充材料, 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这样几个角度入手, 对文明链接的影响进行分析, 使结论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关于文明链接中的中国一目是补充的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增加有效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而教材中原有的分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则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其他予以淡化。

六、本学科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必修Ⅰ中多次涉及到的国体、政体、法律和必修Ⅱ中涉及到产权制度、股份制、外向型经济概念知识, 主要是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 耕作技术、大河流域、气候、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地缘等概念知识, 主要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必修三文化史专题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 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化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还应有深厚的国学基础, 较强的哲学思辨能力, 文学、音乐、美术的欣赏鉴别能力, 一定的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则需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 争取相关学科的支援。

七、参照其他版本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课标对必修Ⅰ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 都包含有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 体现了17、18世纪的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增强并凌驾于国王之上, 形成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 但是不同的是人民版、人教版的教材叙述重过程、轻结论, 尤其是人民版在叙述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之后, 还介绍了19世纪议会与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岳麓版和大象版则两者并重, 尤其是大象版还专门设立一个课题为“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些内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可以相互参照, 取长补短,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论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都必须以课标为指导, 切不可为了追求内容的有趣、形式的鲜活而背弃课标的要求和精神。

八、正确处理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

搞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 理想化状态应是在系统地学习通史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史的学习。初中历史新课程虽然是通史体例, 但新课程对初中历史的要求大大降低了, 基础知识大量减少, 知识体系弱化, 使得进入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和许多至关重要的起铺垫作用的知识内容严重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研究比较,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 及时查漏补缺, 补充高中新课程学习必需的背景知识, 随时梳理通史结构, 构建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如何有效整合 篇10

对7-9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但在这其中,过分追求课堂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性功利,每篇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等一一道来,模式呆板,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在作文教学中则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高中,每次的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循环着相同的步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就作文论作文,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的提高。

在新课改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论断告诉了我们,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而且《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整合教学资源”。作文与课文历来是语文学科中的两大主要部分,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使其在统一的系统中,提高学生的学语文的能力、水平。

一、内容与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其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规范的语文,规范地读说写;二是学习生活的语文,要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关注地域文化;三是学习生命的语文,语文课堂要顺乎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

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内容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选材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另外,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探究

1.建立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为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语文教学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构建一种利于学生尽快有机整合的途径。比如我们探索以下路径:

阅读课文——课文导航——泛读感知——精读感悟——寻找规律——积累思考——仿写训练

借鉴——写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内化吸收——写作设计额——仿写——阅读

阅读与写作的各个步骤相互作用,整个课程流程环环相扣,从阅读起步,互为促进,节节相生。初步可以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名篇导航与收集信息。写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而阅读课文及名著名篇就是获取素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二步:积累信息与内心吸收。没有阅读,就没有信息的积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品析美句精髓,善于积累,并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三步:习作引路与仿写训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仿写和借鉴对于初写者无疑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再创造,写的过程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文字与写作技巧,并创造出佳作。

第四步:阅读与写作。阅读时积累,写作是创新。没有阅读的感悟就没有写作的灵感,没有写作的体验就没有阅读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自成一体。

2.课堂实施。每次训练分为五步走:

课文导航——习作引路(寻找规律)——写作设计——仿写训练——评价指导

3.课堂调整,再度实施。

4.继续改进,逐步推广。

5.反思小结,展示精品。

三、实验反思

训练“三开放”,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1.思想开放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以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为主,从习作命题、选材、习作方式、方法及评改、评价入手,摸索“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整合”作文教学的模式。

2.内容开放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①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开展“读《读者》”活动,并倡导学生积极开展读好书、读报活动,并记好读书笔记。

②开展“悦读空间”活动,为习作创设实践空间。

③利用学校图书角,广泛征集习作材料,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及时积累随笔记录、摘录等好习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为学生创设展示写作的舞台。

④利用学校文学社、电视台,及时向学生宣传时事、新闻,开阔学生视野,将课堂习作引向室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走近大自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习作内容,增强习作兴趣。同时,利用每周电视播音丰富的节目形式,丰富学生习作的方式。

⑤加强日记习惯培养与训练方式。

⑥开展主题“手抄报”活动。拓展学生思维,丰富习作途径。

⑦加强作文教学与各学科活动之间有机整合。

(3)形式求“活”。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

(4)批改求“精”。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是鼓励学生积极习作的有效途径。

①习作完成后,采取“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修改方法。

②采取学生集体讲评的方式,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促进习作。

③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肯定成绩,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3.形式开放

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整合教学法 篇11

在幼师的大环境中, 数学给大部分学生的感觉就是难、烦, 上数学课就是很痛苦的事情. 而且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以后的工作就是幼儿园教师, 根本就用不上这么“高难度”的数学知识. 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存在着兴趣不高、不理解、甚至畏惧的思想. 要想改变学生的这个数学学习现状, 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应真正地落实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适时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教学活动, 全方位感知、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尽量让每名学生都能亲历参与, 都能感受和体悟, 从而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 实施有效教学.

笔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的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 ( 试用本) 《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列、极限和数学归纳法”中的“数列”就传统的“文本课程”讲课方式与真正实施教师主导作用的“互动课程”讲课方式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对比.

一、教材中基于知识点讲授的传统上课模式

1. 例子引入, 讲述数列基本概念

( 1) 一堆钢管, 共堆7层, 自上而下, 各层钢管数依次排成一列数: 4, 5, 6, 7, 8, 9, 10.

( 2) 正整数1, 2, 3, 4, …的倒数依次排成一列数: 1, 1/2, 1/3, 1/4, …

( 3) 1/3精确到0. 1, 0. 01, 0. 001, 0. 0001, …的不足近似值依次排成一列数: 0. 3, 0. 33, 0. 333, 0. 3333, …

( 4) 无穷多个1排成一列数: 1, 1, 1, 1, …

( 5) 数0和1依照下列次序排成一列数: 0, 1, 0, 1, …

教师通过以上的引例, 简述数列、项等定义, 并强调数列的一般形式的写法、数列的简记等.

评析在本节中, 教师通过引例, 然后讲授数列的基本知识, 学生一般情况下还是能接受, 但是与学生的专业性结合不强, 没有指出学习了本知识能对专业起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目标性不强.

2. 数列的内涵

教师: 通过以上的例子, 数列的每项与它的序号之间有下面的对应关系:

教师给出结论: 由以上的对应关系可以看作序号集合到数列集合的映射. 从函数的观点看, 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是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即an= f ( n) .

教师给出定义: 如果数列{ an} 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叫作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评析在这个部分中, 教师本来是通过进一步分析数列的内涵, 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 同时也是对函数定义理解的一个延伸. 但是由于教师的表达太过定义化, 脱离了实际例子而导致因为讲知识而讲授知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在这个环节就会出现不明白、不理解、糊里糊涂的情况, 根本搞不清数列能跟函数扯上什么关系, 学生的感觉就是云里来雾里去. 结果就只有老师的讲, 没有学生的学.

3. 应用新知

例1根据下面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 写出它的前5项:

例2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 1) 1, 3, 5, 7, … ( 2) -1/2, 2/3, -3/4, 4/5, … ( 3) 0, 1, 0, 1, …

评析教师通过例1的讲评, 然后让学生做题时, 学生也许能照葫芦画瓢地做类似的题目, 但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n = 1, 2, 3, 4, 5, 也不明白n等于具体某个数的真正意义. 在例2的讲解时, 学生因为不理解通项公式的定义, 而根本觉得本题无从下手, 而在例2的设置中 ( 2) ( 3) 对于数列第一课时的例子难度有些大.

4. 递推公式

教师: 对于一些不容易写出通项公式的数列, 如果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 ( 或前几项) 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叫递推公式.

例3已知数列{ an} 的第一项是1, 以后各项由递推公式an=1+ 1/a (n -1) 给出, 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

评析如果把递推公式也放到第一课时学习, 那么学习的内容偏多, 对于我们的学生不容易接受.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是通项公式, 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应放到第二课时.

二、整合教材内容, 基于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上课模式

1. 例子引入, 结合专业特点, 阐明学习必要性, 讲述基本概念

教师: 同学们,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 我们学习数学总是从最简单的数起1, 2, 3, 4, 5, … ( 教师同时板书) , 当我们再长大点就学着数双数、单数.

学生: 2, 4, 6, 8, 10, …1, 3, 5, 7, 9, … (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板书)

1, 2, 3, 4, 5, …

教师板书:2, 4, 6, 8, 10, …

1, 3, 5, 7, 9, …

教师: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列”.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 为什么我们要学数列呢?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各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中, 明确地表示小班的孩子要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数4以内的实物, 中班的孩子要求10以内的顺着数、倒着数, 大班的孩子要求10以内的单数、双数. 其实以上的幼儿园教学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列. 作为未来幼儿园老师的我们, 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数列知识.

教师: 什么是数列呢? 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数列. 在第一个位置的数叫第一项 ( 或首项) , 用a1表示, 在第二个位置的数叫第二项, 用a2表示, 如此类推, 在第n个位置的数叫第n项, 用an表示. an下标n称为序号, 数列简记成{ an} .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有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叫无穷数列.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1, 2, 3, 4, 5, …

2, 4, 6, 8, 10, …

1, 3, 5, 7, 9, …

评析教师通过结合同学们自己的成长认识特点作为引例, 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简洁明了. 通过教师介绍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明确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 使得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本部分用时约6 ~ 7分钟.

2. 教师引导, 深入理解

教师: 以第一个数列为例, 同学们知道, 第一项a1对应1, 第二项a2对应3, 第三项a3对应3, 第四项a4对应4, 那么同学们想想: 第10项a10对应什么呢? 第20项a20呢? 第n项an呢? ( 教师一边问一边在原来的板书基础上添加板书)

学生: 很快可以回答问题, 10, 20, n.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1, 2, 3, 4, 5, … 10 … 20 … n

2, 4, 6, 8, 10, …

1, 3, 5, 7, 9, …

师生互动: 继续引导学生把剩下的两个数列中的第10项a10, 第20项a20, 第n项an都一一写出.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1, 2, 3, 4, 5, … 10 … 20 … n

2, 4, 6, 8, 10, … 20 … 40 … 2n

1, 3, 5, 7, 9, … 19 … 39 … 2n - 1

3, 6, 9, 12, 15, … 30 … 60 … 3n

10, 100, 1000, …1010… 1020… 10n

1, 4, 9, 16, 25, … 100 … 202… n2

教师: 以其中一个数列为例子, 数列的每项与它的序号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从函数的观点看, 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是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即an= f ( n) .

教师: 再继续添加几个数列让学生填写, 为通项公式的讲解以及后面的例题讲解做铺垫.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1, 2, 3, 4, 5, … 10 … 20 … n

2, 4, 6, 8, 10, … 20 … 40 … 2n

1, 3, 5, 7, 9, … 19 … 39 … 2n - 1

教师: 如果我再给同学们增加一些数列, 同学们能否一一地写出数列当中的第10项a10, 第20项a20, 第n项an呢?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得:

1, 2, 3, 4, 5, … 10 … 20 … n

2, 4, 6, 8, 10, … 20 … 40 … 2n

1, 3, 5, 7, 9, … 19 … 39 … 2n - 1

3, 6, 9, 12, 15, … ? … ? … ?

教师: 对于新增的数列, 教师要引导第一项3与序号1, 第二项6与序号2, 第三项9与序号3, 第四项12与序号4, 第五项15与序号5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本题的第10项a10, 第20项a20的填写做铺垫, 更为之后的通项公式的讲解做铺垫.

学生: 经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很快可以说出第10项a10= 30, 第20项a20= 60, 第n项an= 3n.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1, 2, 3, 4, 5, … 10 … 20 … n

2, 4, 6, 8, 10, … 20 … 40 … 2n

1, 3, 5, 7, 9, … 19 … 39 … 2n - 1

3, 6, 9, 12, 15, … 30 … 60 … 3n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教师: 如果数列{ an} 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那么这个公式叫作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在原基础上添加板书:

评析教师通过6个具体的数列作为例子, 以每个具体的数列为基础, 通过具体的第10项、第20项层层递进到第n项, 从具体到抽象. 每一个数列的讲解都渗透通项公式的意义以及通项公式具体的求解方法. 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化为现有发展区. 通过这样的处理, 既突出了本节的重点———通项公式, 也顺利地化简了本章的难点———通项公式. 同时通过板书具体的数列, 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序号与数列的项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可以把数列看作函数的延伸.

3. 应用新知

应用一: 请同学们随便举出一个数列.

学生甲: 学生乙:

鉴于整节课程举出的数列都是有规律的数列, 可以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 1, 7, 4, 2, 5, …是不是一个数列?

学生: …… ( 交头接耳讨论中)

教师: 用定义解析、阐述, 这也是一个数列.

应用二: 根据下面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 写出它的前5项:

应用三: 观察数列的特点, 用适当的数填空, 并写出每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 1) 5, 10, 15, , 25 an= ?

( 2) 1, 1/2, 1/3, , 1/5 an= ?

( 3) 1, 21/2, 31/2, 2, an= ?

评析应用一深化了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应用二、三紧紧围绕着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而设置题目, 难度设置适合第一课时, 而且应用一、二、三的难度呈梯度设置, 让学生能体验成功做题的愉悦感, 难度呈梯度设置让学生体验“跳一跳, 能摘桃”,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上一篇:严重结节性肝硬化下一篇:语言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