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2024-11-19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精选12篇)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1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所以说美术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不能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运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有益的探索。

1美术游戏活动方面

1.1激发幼儿对美术游戏的情感和兴趣

某些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兴趣,教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小班教师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彩色纽扣、干净易拉罐、火柴、瓶盖等,让缺少表现手法的幼儿用现成的图像及物品进行摆放,拼搭和粘贴,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可利用游戏加以诱发。如在活动中让幼儿画汽车,从表面上觉得很乏味,难以入手,孩子都喜欢玩积木,用积木拼出汽车,在玩耍中得到学习,从而了解汽车的特征,让幼儿提高画汽车的兴趣。这样幼儿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来,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欢画画。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如小乌龟卖气球这一活动,以小乌龟的口吻简洁,明了的向幼儿提出要求。如“我卖的气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种颜色?小朋友能不能帮我多画几个啊?”最后给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小乌龟将自己带来的小花送给小朋友们,并鼓励他们:“那么多漂亮的气球啊,我要把它们送给我的好伙伴们。”小朋友因此而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获得愉悦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

1.2在美术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光靠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幼儿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能辩别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美术教学中也是一样,如:在自由作画中,有个小朋友画了根拐杖,我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画拐杖啊?”孩子说:“爷爷昨天摔伤了,我画根拐杖给他,他就不会很疼了”这就体现了这个孩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画花。说送给妈妈,妈妈太辛苦了。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1.3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肢体发展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在美术课中进行有趣多种的游戏,如小班美术课中的《欢乐的曲线》,小朋友运用七彩的带子,跳起欢快的舞来。在游戏中使幼儿全身动起来,从而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了解曲线的不同形状,同时都可以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及身体平衡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质。

1.4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智能

游戏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根据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这一特点,在画圆圈中,我让幼儿玩一个盘子,启发他们变化玩法,如:把它当成帽子戴、当飞盘玩等,幼儿在玩耍中,知道圆在生活当中的不同用处,这对幼儿促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2美术教学活动方面

2.1帮幼儿建立求异立新的创作思路

幼儿作画时,老师大都要求幼儿画的不要跟老师示范画一样,不要跟别的小朋友画面一样,但这样的要求常使部分幼儿束手无策。所谓“不一样”,就是要求幼儿创新,使作品超出自己掌握的方法。如学画树时,既要鼓励幼儿画出日常所见的树,又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具有神奇功能的树。有个幼儿按自己想象,画了一棵奇异的树。讲评时,大家问这树的名字。根据画面内容,我和这名幼儿商定为此树命名为“故事树”。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幼儿只有对绘画有了兴趣,才会进步,才会有创新能力。孩子在幼年时,就本能地对周围的一切有探索的渴望,因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成了首要任务。作为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听孩子的问题,分享孩子的好奇心,在绘画课上,不要忘了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后,父母通常在一、二秒钟之内便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提倡老师在孩子提出问题后,等孩子思考后说不定孩子给出的答案更具有创造性。例如画“森林里的动物”教师先讲故事激起幼儿的兴趣,而后倾听幼儿的想法,如果自己讲故事,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幼儿的回答就会不尽相同,这样画出来的画也就具有创造性。

2.2减少对幼儿绘画内容的控制,增加其选择自由

国外对成人和儿童的研究均表明,自由选择绘画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创造性。在幼儿绘画中,自立程度越高,创造性水平就越高。例如:让一组儿童自己选择活动中用的材料,另一组儿童则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高得多的创造性。鉴于这一结果,我们在要求幼儿绘画时重点在于让幼儿自由选择,启发创造性。如美术课“小鸡”让幼儿讲述观察过小鸡捉虫吃米,戏耍,睡眠等情景。启发幼儿画出各种动态小鸡形象,还可以想出其它情节,小猫在和小鸡玩,狐狸走过来了,猫怎样拼命保护小鸡。让幼儿自由编故事,并动脑筋画出故事情节。打破了以前只是一幅“小鸡吃米”的情景图。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其独立作画的能力。如果是小班还可以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是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幼儿喜爱。第一阶段,我们围绕节日教育(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今天我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第二阶段,我们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表现对称,我们先让幼儿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幼儿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让幼儿绘画。

2.3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向幼儿阐明创造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创造意图可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传达,语言传达是最直接、便捷的方法,语言由抽象符号组成,而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师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本质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使之产生创造,为达到上述目标,老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幼儿的生活世界与大人相比是浅显简单的,生活经验缺乏的他们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创造意图,使幼儿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世界无限空间之中。幼儿心理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在他们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在语言中经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当我把花儿比作“花宝宝”时,幼儿会让它们害羞、哭泣。当我把星星比作“星宝宝”时,幼儿会让它们在天上滑滑梯,给太阳公公理胡子。在阐述创造意图时,语汇的具体形象能增强幼儿的理解,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幼儿更感兴趣易理解的是动词、名词,动词能引起幼儿生理上活动的冲动,名词能引起幼儿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顺的前提下,将阐述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动词、名词以象声词、叠声词的形式出现简洁、押韵、生动、形象,不仅有助于幼儿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幼儿浮想联翩。

2.4幼儿美术作品的交流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老师们总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在作业角上展示欣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兴趣。而在游戏活动中,这种评价方法用得很少,一来因为老师们认为幼儿游戏作品很“粗糙”“简单”,有的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值得展示。二来因为幼儿游戏作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展出来也是“乱七八糟”,不值得一看。但当我们在活动室开辟游戏作品交流台,让所有的孩子把作品放上去以后发现,这种观点只能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像”,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孩子都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在玩泥游戏后只见一个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我们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的泥疙瘩,迫不及待地放上了交流台,并兴致勃勃跟小伙伴讲开了:“喂,你们知道,我做的是什么吗?告诉你吧,这上面高高的是两个山峰,一个大,一个小,中间还有一条瀑布流下来,这下面的是我和哥哥在那里看瀑布……”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话语,再看看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的笑容,这是其他一切言语评价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幼儿,即使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他们一有空就自发地去看作品、评作品、介绍作品,以此激起了幼儿再游戏的极大热情。

3结束语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要更多地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让幼儿通过游戏,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创作,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的同时,也不要放弃教师的教学,必要的教学和指点是有价值的,空有过程而无结果的教育并非我们所追求的。教师也注意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表现技能,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使用材料的方法,并展示多种(而不是一种)范例。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不受客观情理和时空关系的束缚,凭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和所感,但是他们也不会因为缺少技巧而感到不知应该如何表现自己。

摘要:幼儿美术活动既是幼儿情绪的宣泄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本文从游戏活动方面和教学活动两方面分析了“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幼儿美术,游戏,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姚春红.对于学前语言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探究[J].2015(14):281.

[2]刘继芳.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祖国:教育版,2014(5):185-186.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2

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 小探

音乐课程是一门激发情感的艺术课程。音乐以音响为媒介,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作用于人的听觉,沁入人的心灵,激起人的情感共鸣。音乐教学使学生浸润在充满艺术美的音响中,愉悦身心,满足情感需求。

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课程相整合有利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提高教学效益,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建立个性学习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教育价值。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促使音乐课堂变大、变新、变活。

一、容量扩充、教学优化——促音乐课堂变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音乐教师将每一段音乐配上一幅电脑扫描的山水画,画中的诗意与画外的意蕴与音乐具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和音乐意境的弥漫性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此曲具有的深邃意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和遐想的艺术想象与联想。如在欣赏《国歌》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唱国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体验性教学模式产生的效应,运用多媒体手段采集大量纪实性真实的历史文献,再现曲作者当时的创作激情和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现实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缩短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内容的历史距离,中断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艺术作品的角色,唤起学生的心理与情感的响应,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热情。

二、意境创设、方式创新——促音乐课堂变新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音乐学科教学与学习目标、评价方式与手段等提出了建立新的信息化课程的理念,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程的若干途径,为新的音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勾画了整合后所产生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本人在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改善教学环境,培养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实践性与探索中深感,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不是多媒体功能的密集和叠加,而是1+1大于2的整合功效发挥,是利用其整合的功效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教师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根据音乐学科教学规律恰当地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例如:在欣赏古筝曲《渔

舟唱晚》时,音乐教师将每一段音乐配上一幅电脑扫描的山水画,画中的诗意与画外的意蕴与音乐具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和音乐意境的弥漫性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此曲具有的深邃意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和遐想的艺术想象与联想。例如欣赏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本人在课前布置了音乐信息收集任务:什么叫交响童话?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队基本乐器组的划分?作曲家简介等一系列音乐常识与知识。学生要完成音乐信息收集任务需要从不同的领域去查询,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音乐课上,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在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认识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力。又如: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赏析和评鉴等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生在课外收集大量的信息,主动了解京剧的行当、脸谱、伴奏、乐器知识,甚至京剧的历史沿革,风格与流派的形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活动实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建立富有个人学习意义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三、教材得激活,效率就提高——促音乐课堂变活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

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

民间吹打乐《鸭子拌嘴》是新教材的一节内容。乐曲生动描绘了鸭子在争食、嬉戏、拌嘴时的情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听赏、创编、学唱、歌舞这四项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情绪,并对乐曲《鸭子拌嘴》进行再创作。本人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利用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对学生而言,此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分辨打击乐器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对比变化,使学生正确感受《鸭子拌嘴》的音乐形象。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等特点,运用歌曲、动画等视听资料,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多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借助电脑中丰富形象的声音动画的展示来欣赏音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情为景、化抽象为具体。此学件属于“交互式”,在“随意节奏”这一界面,学生根据各种鸭子的动作,任意选择、拖曳2/4拍的节奏组成两小节的节奏型,再模仿鸭子的叫声,感受他们

不同的情绪,为欣赏作伏笔。

人机交互的友好课件,使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3

关键词:专业常用软件;matlab;教学优化;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4.21

一、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课程的开创阶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而来。早在1998、1999年学校就分别与湛江师范学院和湛江海洋大学联合招收了一届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本科班和一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班。2000年开始由我校独立招生。该专业从开办之初,就始终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特色,现开设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两个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的发展阶段

2005年将《专业软件训练》课程修订为电子信息工程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并重新修订了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讲义等。在2006、2008年根据课程的发展情况对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进行了多次调整,逐渐加大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运用MATLAB进行运算及仿真实验的达到40%以上。

3、课程的成熟阶段

随着近年来MATLAB语言的飞速发展,MATLAB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工作者共同的学士交流工具以及系统仿真界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我国教育科研部门对MATLAB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也逐渐达成了共识。MATLAB工具在电子类课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成立了专业软件课程教学小组,并再次修订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讲义等;全面完善充实实验项目,使之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电子类学科专业的课程紧密结合。目前电子类学生中60%以上的课题均应用MATLAB工具进行运算及仿真实验。

二、专业常用软件课程教学优化与整合研究

2.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MATLAB程序设计及其应用是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MATLAB是一套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它集数值计算、矩阵运算、图形显示、信号处理、数字通信、仿真实验等功能于一体,构成了一个方便的、界面友好的用户环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相关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MATLA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MATLAB强大的功能应用到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应用之中。

2.2理论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中专业常用软件课程的理论课时量均为32学时。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组将理论知识模块分为以下知识点进行讲授。

MATLAB简介(2学时):MATLAB软件的发展、界面和主要应用领域等。

MATLAB运算基础1(2学时):矩阵运算的定义和规则;变量的定义及赋值。

MATLAB运算基础2(2学时):稀疏矩阵;矩阵和数组的算术运算。

MATLAB程序设计1(2学时):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规则;常用的逻辑函数。

MATLAB程序设计2(2学时):循环语句;示例。

MATLAB数值计算1(2学时):数据分析;矩阵分析。

MATLAB数值计算2(2学时):多项式运算;数值插值和拟合。

MATLAB数值计算3(2学时):数值积分和微分。

MATLAB符号计算1(2学时):创建符号常量和变量;符号多项式的运算。

MATLAB符号计算2(2学时):符号微积分的计算;符号积分变换的计算。

MATLAB符号计算3(2学时):符号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的求解。

MATLAB绘图1(2学时):二维图形的绘制和辅助操作。

MATLAB绘图2(2学时):三维图形的绘制和辅助操作。

MATLAB绘图3(2学时):了解特殊图形的绘制函数。

SIMULINK仿真工具简介(2学时):了解SIMULINK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

2.3实践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多途径、多方面让学生参与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针对后续专业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环境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尽快掌握MATLAB工具的使用。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组将实践知识模块分为以下知识点进行讲授。

实验一(2学时):MATLAB基础准备及入门。内容:熟悉MATLAB的运行环境、掌握MATLAB基本操作、掌握矩阵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数学函数。

实验二(2学时):MATLAB程序设计、子数组、关系和逻辑运算。内容:掌握MATLAB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数组的赋值和子数组的内容、熟练掌握关系和逻辑运算。

实验三(2学时):分支和循环、逻辑值数组。内容:熟练掌握分支和循环编程,利用MATLAB所特有的“逻辑1”标示法实现相同的功能,熟练掌握向量化的方法。

实验四(2学时):MATLAB图形绘制。内容:掌握二维、三维及特殊图形的绘制、图形标注及图形函数。

实验五(2学时):MATLAB函数。内容:熟练掌握编写自定义函数、掌握输入输出函数的应用。

实验六(2学时):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的应用。内容:simulink模块的操作、熟悉常用工具箱、能搭建自动控制、通信系统等仿真系统并能进行仿真运算分析,解决相关课程的问题。

三、教学条件

3.1教材建设

在教材选择与建设方面,课程组始终注意把握选用教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教材,同时不断完善电子课件、实验教材的建设。

1.精心选择授课教材

2.不断完善电子课件建设

3.实验教材建设

3.2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可满足本课程的日常教学。本课程实验室设置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使得实践教学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提高。

3.3网络教学环节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教室、寝室、图书馆、实验室都可以上网。实验室均和校园网相连。本课程组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站,通过本课程教学网站,方便学生课后学习,使用频率较高,使用效果良好。该课程网站上放置了与本课程相关的共享资源和网络课件,可供任课教师和学生自由浏览和下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丰富、直观,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4.1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它知识的相互联系。由于学生容易将本课程与之前所学习的其它计算机语言相混淆,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MATLAB在数组运算、矩阵运算、绘图、仿真运算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组建立了教学网站,设置了课程简介、教学内容、网络课堂、网上答疑等10余个栏目,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料和相关资讯,实现了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的功能,满足了网络教学的需要,构建了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有效的链路了师生感情,达到了教学互动的目的。

4.2范例教学

由于MATLAB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组成员收集了大量典型范例程序,在数值计算、矩阵计算、图形显示、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数字通信、仿真实验等各个方面均有涉及、通过课堂演示和课后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课程组成员收集了大量典型范例程序,结合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及利用本课程来解决其它专业课程的问题;同时通过网上链接,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资讯,扩大了课程教学资源。

4.3实验教学

课程组编写的《MATLAB》实验讲义,除包含了MATLAB语言的基本操作、程序设计、矩阵运算、数据处理、绘图等内容外,还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紧密结合,紧扣课程教学和本专业的特色。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完成6个必做实验和1个综合实验,强化上机编程、运算、建模仿真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除了上交实验报告外,还要求学生上传实验的日志文件及程序,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4.4实践应用教学法

积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MATLAB知识应用到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各项活动中去。同时本课程组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5课程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创新和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降低了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实践能力测试比例,其中实验考试:平时实验20%(每人一组),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等10%。

五结论

本课程经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长期的努力,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该团队教师立足基础教育,从教育观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国内外优秀教材、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本课程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

[2]景志明,李道华.综合理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优化 篇4

优化内容展示的方式学生对物理课程缺乏热情,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物理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再现“真实的环境”, 并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我在教学“分子运动论”时, 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 因此对理解造成了障碍。于是, 我用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 加上特技效果,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之后再诠释其中的原理,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物理学习资源信息, 另一方面也能为物理教学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信息。我在设计《密度》一课时, 自己开发了一个网络课件, 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学生通过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进入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中探究学习, 在活动中协作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苦和乐趣, 实践科学探究方法和途径, 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能鞭策教师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教师能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的知识更多了, 从而使得物理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我在《家庭电路》一课中设计了六个环节:认识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试电笔的使用、触电与急救、安全用电常识和从物理走向社会。新授时, 利用课件将不同时代家庭电路中保护装置的图片

/王建新

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介绍历史变迁, 引领学生感悟电路元件在不断的完善中变得安全又方便, 体验科技的进步;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连接电路, 创造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生同时也品尝了成功的乐趣;在“触电与急救”这一环节, 学生设计了用模拟人演示触电的两种类型, 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触电现象, 建立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科学的救助方法。最后, 课的末尾, 我又以查阅资料、写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了课外作业, 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以此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优化师生的互动方式师生关系转变的外在表现是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凸透镜成像》的教学难点是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当物距大于 (或小于) 像距时, 像是缩小 (或放大) 的”这一点, 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 但他们想到物距、像距存在对应的范围规律:即当物体放在某某范围, 像一定成在某某范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 巧设了多媒体课件, 在师生互动中, 在电脑中直接输入学生实验获得的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 通过课件, 实时、形象、直观地处理了多组实验数据, 突出了“两倍焦距”这一特殊点, 学生产生验证物距“两倍焦距”成像情况的想法显得极其自然, 实验规律也显而易见。这样的整合, 远比从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归纳实验规律的一般做法要直观、高效得多, 师生互动也更加有效。

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 篇5

物流资源整合的实质就是再造物流流程,也就是要对现有的物流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和彻底的再设计,以便迅速提高企业物流流程的绩效水平。物流流程的再造涉及企业的全面变革,如何进行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是当今物流界的热门话题,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正确理解物流资源整合的概念及实质,并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物流资源整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再造企业物流流程。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变革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转变,现代物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因特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之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企业既需要通过发展分工、专业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这样一些提高工业化程度的生产方式,也需要吸收和发展后工业社会的管理思想和生产方式。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时期,战略性重组也是企业进行集成、流程再造的最好契机,引入集成和流程再造的观念可以提高重组整合的程度,增强重组的效果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一、物流资源的整合概念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将企业有限的物流资源与社会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而进行的一种动态管理运作。

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对企业和社会原有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企业的运作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运作形态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运作形态的转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根本性变革。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即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应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为其前提,并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其有限的物流资源和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真正形成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物流资源的动态运作。

二、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过剩的特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朝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又面临着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灵活生产方式的挑战,因而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局面。这并不排斥我们采用“集成”和“流程再造”这样一些管理思想。事实上,集成和流程再造的一些基本因素已在我国企业中萌芽。在计算机和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局部利用。例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增强与顾客的联系,建立局域网来解决企业管理的各类问题,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及通过广域网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等。在这种基础上,一些企业开始有了集成的要求,并且开始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实施这一计划,四川大学就有一个这样的研究中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系

统在企业重组整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整合相当成功。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进行整合,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促成业务范围再定义的先声。这样一些情况预示着中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进入更高的层次。

目前,我国的物流环境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多、极度分散及竞争混乱的局面,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介入,我国的物流企业将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直接转型而来,还有部分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进入,在实践中常常暴露出一些不足,如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管理体制落后,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供应链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一体化、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再加之有些第三方中小型物流企业设施落后,同我国急速增长的经济形成了矛盾,同时也无法与国外物流企业竞争。

在我国未来的一段时期,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结构优化、产业高度化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题,分工和专业化仍然是推动这些转变的利器。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无视工业社会的分工模式所形成的不合理流程和诸多弊端。尽管流程再造目前在我国尚处在推介的阶段,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一些企业在革除工业社会分工模式产生的弊病方面已接近流程再造。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实际上已经触动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等级组织结构、顺序工作和严格定义的任务等工业社会的组织特征。关注生产的结果,关注整个生产过程,及至顾客的需求,这正是流程再造要达到的效果。

三、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局限性

1、各种资源整合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具体的整合内容和方法上;

2、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前提-----制度资源研究比较缺乏;

3、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本质研究的缺乏,没有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流资源整合而作出一个系统的研究.4、企业物流规模较小,无法取得规模效益。

5、企业内部物流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供、产、销基本活动无法形成相互协作的价值链,物流系统协调性差。物流利用能力低,无法达到整体最优。激励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的利益,物流,信息流常被扭曲、变形。传统企业中的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以高库存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库存决策缺乏与供应商的联系,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相关物流资源,致使库存成本太高。

6、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取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极不完善,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用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及时、准确处理相关物流信息。不同地区的数据库彼此分离,无法充分有效地加以集成,致使企业无法实现柔性化的敏捷物流作业。

7、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企业往往从各自的短期利益目标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长远目标。

8、企业物流资源整合重内不重外,导致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不能互相作用而缺乏动态适应性。

9、企业普遍缺乏规范与合理的制度安排。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难以调动企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物流如何提高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

(一)制度再造

要想有效整合企业的物流资源,再造企业物流流程,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一个有关权利规范和保护的体系,对公民财产给予法律的保护。这是保证企业有效运作的最基础性的制度。在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企业信誉的过程中,应强调执法的严肃性,长期一贯地依法行事。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应加强以企业基本制度为基础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的技术规范、业务规范和个人行为规范以及各种管理制度。

(二)思想观念再造。

:一是,再造物流流程的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企业物流流程在企业为顾客带来价值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企业物流事业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物流流程绩效;四是,优异的流程绩效是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合适的人员配置与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作用达成的,尤其是科学的流程设计(包括先进物流网络技术的应用),它是企业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和物流流程本身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技术再造

技术再造应以企业物流流程的需要为前提,主要考虑物流运作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依据企业物流技术设备水平,物流运作的特点和信息化的状况及再造后的总体要求而进行。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采用网络技术连接物流流程再造的各个工作单元,构建企业内部网络,以协调和管理企业的各种物流资源

(四)业务重新分配再造

流程应该被看作不同组织之间共同的一种链式行为,这是外部流程再造的核心

(五)组织的再造

变革原有的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和企业运作方式,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即企业可以考虑实行以顾客类别为基准的项目团队,针对特定的渠道或主要客户建立起组织横断的网络结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企业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成为可能。

(六)重构供应链再造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优化;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65-01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应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科学整合,把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一、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如何解决呢?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如硫酸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上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以接触法制硫酸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典型设备等,第一次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化工生产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理论跟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采取了实物、标本、模型或图表措施,学生还是觉得比较空洞。我们采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它设计动感强,易引起学生注意,讲解步骤清楚,层次分明,板面清晰,提示、过程、结论完整,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哇!沸腾炉真的沸腾起来了,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直奔接触室,摇身一变,变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进入吸收室洗了一个浓浓的“硫酸浴”,出来一缸热气腾腾的发烟硫酸……与此同时,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典型的练习,更是画龙点睛,错对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掌握了工业制硫酸的全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介绍晶体类型时,将各种晶体的典型结构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展示:NaCl型晶体,每个Na+同时吸引6个Cl-,每个Cl-同时吸引6个Na+,Na+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6元环,每个C被相邻4个碳包围,处于4个C原子的中心……配以适当的讲解,这比直接讲要形象,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进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朗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觀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或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化学审美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塑造出充满激情与活力、具体可感的化学审美形象,把化学美表现出来,可使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并在探索化学美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创造化学美的冲动,与教师的审美创造发生共振、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在美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塑造人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关键的一环。如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诱思探究”,即“诱导思维,探索研究”。教学过程要经历“探索”和“研究”,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的三维教学目标。

五、信息技术与复习备考

要提高化学复习备考的教学质量,就要解决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矛盾。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应精心备课、精选习题,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的运用,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增强,为创造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7

1 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设置存在2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 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比如, 微机基本原理和指令系统内容在教材中几乎都有出现。二是只注重教材内容的逻辑性, 而未考虑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系统性[2]。因此, 构建科学的计算机硬件教材体系, 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计算机硬件体系。计算机指令系统及相应的汇编语言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中“软”的部分, 由于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不变性, 所以它们的变化较小。而与计算机硬件紧密相关的技术就是接口与外设, 并且这些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 所以发展较快。

在完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时, 课程内容以基本原理为主, 还应体现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微机原理主要包括CPU、存储系统、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等, 应强调系统设计;指令系统是汇编语言的先导, 因此其内容设置应以汇编语言的需要为基础, 不要涉及太多, 否则又会与后面的课程内容重复;接口技术在讲解8位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中断控制器8259、DMA控制器8237和计数/定时器8253的基础上增加对16位多功能接口芯片82530的讲解, 且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预留足够讲解新技术的课时。

2 优化教学内容

在优化原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主流微机系统涉及的部分, 形成由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基本模块, 以16位处理器8086为背景组成的微机系统为核心内容, 这样可以保持较长且稳定的教学时间, 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基本教学质量;提高模块, 以Pentium处理器为核心内容, 主要讲解CPU保护模式、Pentium处理器结构、超标量流水线体系结构特点、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 和虚拟存储器以及现代微机总线技术等;应用模块, 以接口技术为主要内容, 包括中断技术概念、Pentium处理器的中断机理、典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等。既要保留国内目前广泛采用的16位微机系统的基本内容, 又要紧跟时代发展, 使教学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确保验证型实验质量的同时, 增加提高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通过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立项, 激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微机是硬件平台, 相关概念在操作中体现, 实现技术在实践中应用[3]。根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的特点,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各种芯片实例, 如8086微处理器、中断控制器8259、DMA控制器8237等;要求学生重视分析芯片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如何通过编程使芯片在不同场合工作。例如, 在讲解中断控制器8259时, 讲完芯片编程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后, 提出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在操作前, 布置与之相关的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在额定时间内完成。这样, 就避免学生在做实验时没有明确目的而不知道如何进行, 同时也便于教师管理。实验时, 2~3人一组, 注重发扬合作精神, 便于优势互补。实验后, 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间控制, 有现场记录, 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还有公平考核。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再上升为理论, 开拓思维。

4 探索多角度教学方法

实行案例教学, 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重点难点分析、模拟考试、疑问解答、作业批改、实训等多角度教学方法。因为硬件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所以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例如, “存储器组织”这一章中有很多基本概念, 如果平淡地讲, 学生就不会注意听, 所以可采用提问式的方法, 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让他们联想, 这样得到答案后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5 改善教学技术

改善教学技术, 使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惟一手段[4]。通过开发使用与课程配套的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课件构建了生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按照教学要求, 以生动的教学形式讲授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效果;课件紧扣教学目标, 详细阐述教学内容, 同时补充实例,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次, 每章节有相应的动画演示, 使抽象的硬件工作原理以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 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同时避免由单调的颜色引起的视觉疲劳, 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后, 在总结内容和适当的知识点处设置交互环节和情境,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6 建立多方位质量保障体系

多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组织和制度保证、课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学生的平时成绩通常是由到课率、平时作业成绩决定的。这其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学生来上课了但心却不在课堂上, 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因此, 在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上, 应加大小论文、动手能力的分值。这样, 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有些学生蒙混过关[5]。

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形式, 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 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 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二是可将小论文当作作业。值得提出的是, 教师要在授课初期或中期, 而不是在授课后期给出论文题目, 以便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整合与优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

参考文献

[1]戴梅萼, 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侯振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3:174~176.

[3]王友仁.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4~6.

[4]闾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反思[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3:179.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8

一、多角度精心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夯实乃至强化教学效果, 凸显“实用性”的基础和前提

1. 多媒体课件应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习对象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等诸多方面的处置, 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 要把仅仅作为辅助手段的课件当作落实教学目标的主体而本末倒置, 其实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目前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一个很突出的误区。强调多媒体课件的针对性, 首先就要走出这一误区。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够依照文本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给所要制作的课件量体裁衣。当然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够为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散文教学为例, 同一文体的《背影》和《故都的秋》, 谁也不敢说, 在制作课件时, 它们的背景、插入的图片、使用的音乐, 尤其教学的流程等等就没有区别;从执教者而言, 各自的风格、思维的方式、授课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你能够说, 张三用过的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的课件, 李四拿过来就能够“涛声依旧”吗?笔者对时下流行的又被某些学校管理者误解了的“集体备课”很不敢苟同。有的学校, 集体备课就是一个人写出教案, 一个人做成课件, 然后整个备课组通用。这种谋杀了课件针对性和教学个性乃至忽略了教育教学规律的观点居然堂而皇之被挂在了个别人的口上而成为滑稽的圭臬。仅仅从课件而言, 这便是对其针对性的最大抹杀。试想, 这样的课件又如何能够取得教学应有的效果呢?所以,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针对性必须引起每一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2. 多媒体课件还应有很强的教学灵活性。

如果说,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针对性, 是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体现文本内涵、学习对象和执教者的思想,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灵活性, 是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凸显执教者对文本的理解挖掘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审美需求以及执教者的教学理念, 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发展与深化。多媒体本身具有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 执教者除了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灵活地收集、控制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何时采用哪种形式的幻灯片放映, 何时进行幻灯片切换, 何时播放声响、音乐, 以及采用哪种背景环境都应当很有讲究。甚至, 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语句、语段的理解所采用的形式也要讲究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灵活性特点。谨以诗歌教学为例, 我在解读岳飞的《满江红》时, 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解读中来, 放映岳飞横戈铁马的动漫画, 展示了岳飞“还我河山”的手迹, 然后让学生在文本当中找到描写战场和岳飞愿望的相关语句, 学生很容易找到“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这一语句并理解它的意蕴;而在品读鉴赏语句“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之时, 点击多媒体课件中的超级链接, 屠洪刚《精忠报国》渐起, 歌曲的磅礴气势、高远的意境与雄浑有力的演唱, 给了学生心灵强有力的震撼。这样, 学生不仅较好地感悟到了诗句的内涵, 而且也基本把握住了岳飞气势磅礴的豪放词风。试想, 如果多媒体课件形式单一, 如果对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符号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理解不透, 当用图形演示时却用声响演示, 当用影像资料时却用图形演示, 能达到这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吗?当然, 如果单凭执教者绘声绘色地讲解, 我想, 再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很难达到相同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因此,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必须在各个环节上渗透并体现灵活性的特点。

3. 多媒体课件更应有很强的教学延展性。

任何文本的解读, 都要多角度地调动多方面、多层次的文本以外的知识来解释与充实, 从而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文本的意蕴与内涵, 进而为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自我提升给予更宽更广更有力的铺垫。以《智取生辰纲》为例, 有些学生对好汉们如何巧妙地将蒙汗药下到酒中这个细节总有些模糊不清, 于是教师就截取了电视剧中的那一段视频放映给学生看, 学生马上豁然开朗, 教师立即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到原文中那几个动作描写, 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感染之余, 对《水浒》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 这样在理解并充实教学过程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基础上, 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兴趣, 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外研究, 又很好地引领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外阅读, 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更好地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只是, 这样做对执教者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仅仅靠教师以往所获取的知识与信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 而网络上所搜集的相关信息有时并不能靠教师一张嘴所说阐述明白的, 多媒体课件的超级链接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帮助教师弥补这一遗憾的作用。由此来看, 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延展性”这一特点, 对于有机地糅合信息技术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作为充实和提高课堂容量, 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

二、多角度精心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

件是彰显、优化文本, 升华主体情感, 进而弘扬审美个性“好用性”的有力铺垫

1. 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彰显文本内涵与意蕴, 为其“好用性”打下厚实的基础。

任何阅读文本, 都能体现创作者的精心构思、情感取向与价值观念。如何能使学生从文本中正确地领悟到作者的思想脉络, 摄取到有利于自身素质和品格修养提升的文本信息呢?我想, 执教者必须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地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角度, 对文本进行有效地解读。其实, 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过去私塾教学中找到借鉴的依据。私塾教学大多采用单一的读、背方式来领会文本的内涵与意蕴, 可以肯定地说, 其效果是无可厚非的, 我倒觉得, 在引领学生朗读这一方面我们不是进步了, 而是退步了。稍微有一点语言学习体会的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如果朗读不到位, 背诵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 反倒会损害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与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应该说给了我们一双腾飞的翅膀。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善于运用一些诵读专家的图文, 声情并茂的诵读材料 (如配乐诗、配乐散文等) , 它既能形象地彰显文本的内涵, 又能自然而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愫, 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笔者在教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 就采取了在播放背景音乐的同时, 先让学生仔细体会配乐朗诵, 然后是学生跟着音乐自己品读, 再然后是师生一起跟乐诵读。事实证明, 这比一味地讲解要好得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在课后的反馈中对这一点予以了很好的肯定。其实, 好的课件, 如果使用者能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出恰当而到位的环节, 它便能够在凸现“实用性”的同时, 彰显出独特的“好用”效果。

2. 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鲜活、优化文本要素, 从而体现其“好用性”。

文本是印刷文字, 文字是平面的、线性的、抽象的。解读、鉴赏文本时, 视觉把抽象的文字传递到大脑, 大脑调动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再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这是一种静态的内在的审美。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适当地启发, 我们的学生又能够精心去体会, 再辅之以能够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的课件, 我想, 相对抽象、呆滞的文本就有可能呼之欲出地形象、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手段、音乐感染、声响情境如果能够与文本信息有机结合, 那么, 要达成使学生“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教学, 最后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学生有时候单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还不深刻, 这时候教师就用多媒体幻灯出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的画面, 同时配合悲怆而深沉的解说词, 最后加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段如泣如诉的乐章,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哀伤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之下继续解读鉴赏文本, 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3. 精心制作的课件可以美化、升华阅读主体的情感, 甚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的确, 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实践, 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感悟文本中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因为学习对象个性的差异, 生活经历的不同,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悟到形象、意境之美的, 且广度、深度都不相同, 因而很难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只有把学生置于情境当中, 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才能充分调动其情愫, 享受审美乐趣。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优势。例如, 鉴赏陶渊明的《饮酒》时, 课件先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 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 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 再展示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远山、小村、篱笆、黄菊、鸟鸣。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体会到田园的无穷魅力。从而领悟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心情的舒畅和痛快。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常见的方式, 但必须要充分突出其教学特性, 做到真正实用和好用。同时, 课件制作者还应该也必须在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性这一根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课件制作的水平, 唯其如此, 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完美结合, 课件的“实用性”和“好用性”才可以由梦想而成为灿烂的现实。

摘要:新课标条件下, 对语文文本的解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解读文本, 提高和巩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最大问题。笔者认为, 完成这一使命, 更符合时代精神, 必须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精心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 而这些课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实用性”与“好用性”这样两个有利和有力的层面。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文本解读,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9

一、找准学生思维的亮点, 大胆取舍教材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 知道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 找准他们思维的亮点,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 去认知新的知识。

1. 根据城乡差异取舍教材资源

比如, 农村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为了解, 在使用教材文本中的资源时, 就可以大胆舍弃学生对城市不甚了解的部分, 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关于农村部分的资源。

2. 根据地域差异取舍教材资源

东部沿海学校与西部内陆学校的学生, 南方与北方的学生, 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大不相同, 因此在使用教材资源时, 也必须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对教材资源作相应的取舍。

二、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

注意是初中生心理活动中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对于有兴趣的活动, 学生能集中注意乐意参加, 置身于活动之中, 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相反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 学生很难集中注意, 有的表现出漫不经心, 也有的甚至毫无顾忌地拒绝。这正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 从而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补充的外部材料时, 应考虑以下几大方面:

1. 来自于生活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 会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 有亲切感, 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 与时代并行

列举的材料中所反映的事实, 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 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3. 具有典型性

补充的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应是比较典型的, 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 地方特点性

本地与外地的材料, 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 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 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三、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 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 便于人们理解。

1.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

比如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中的1~3课内容, 从形式上看较散, 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首先, 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 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 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 教材内容包括“在规则中自由成长”“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组合起来, 而不是分“课”来组合,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

2. 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三段论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

比如, 在讲消费问题时, 先确定大前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从哪里开始”, 再确定小前题“合理的消费方式”, 教材内容包括“合理的购物方式”“时尚与未来”,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该怎样正确消费”,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 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

四、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优化教学资源

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 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 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 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利用电脑的功能, 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 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

这样能使材料更直观、更简洁, 让学生能更直接、更方便地认识材料、体验材料。比如, 牛奶的生产“旅程” (人教版2002年, 七年级下第65页) 六幅画面简明再现了牛奶的生产“旅程”, 笔者在教学中把这六幅画面利用电脑技术制作成动态的画面, 学生兴趣大大提高, 很快就体会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观点。

2. 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 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

比如在《沟通与理解》一目 (人教版2002年, 七年级下第11页) 的教学中, 笔者曾征得一位学生的同意, 选取了他妈妈生日时拍摄下来的录像的一部分, 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这段录像既有生动的画面, 又有优美的音乐, 更主要的里面还有他们自己的同班同学, 学生们兴奋极了。很多学生当时就表示, 等父母生日时, 自己也要好好地为他们庆祝一下。这其实也就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 教学资源的优化, 教学资源的整合, 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也符合浙江省提出的轻负高效的要求,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不断地优化和整合, 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更适应于学生的高校学习。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大胆取舍教材;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优化教学资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10

一、整合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 课堂由教师主导, 并由教师安排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 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加之小学生受其年龄段、心理发育等特点限制, 对抽象、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因此, 有必要对音乐教学加以改革。同时, 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 音乐课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把声音、文字、画面与自己的心灵甚至想象力都完全整合到一起, 才能领会、理解音乐的内涵, 以及音乐的艺术美。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 为小学生建立起一个融声、像、字于一体的学习情境, 对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是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利用画面、动画、配乐、配音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可听、可看、可想象、可重复回放的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心智, 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创建了奥乐夫教学法的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 “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其实质, 就是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 把音乐与游戏、歌谣、图像、视频等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情境中, 进行自主式或协作式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比如, 在进行 《国旗国旗真美丽》 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课件, 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向学生们展示国旗的样式、色彩, 以及小学生向国旗敬礼的画面, 再辅以国旗的实物, 让学生们牢记国旗的样子, 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结合课堂问题, 激发学生在课后向家长、向网络等资源来学习相关知识, 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帮助小学生树立国家荣誉感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丰富的小学生的知识, 还促进了学生建立起信息收集、整理、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式研究型学习方法, 实现学习音乐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共同成长。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音乐与多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不仅需要音乐知识, 还需要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把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术与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 为小学生建立一个多维信息空间。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扩充了教材与教师的知识范围,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与相关信息, 使学生能便捷地获取更多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在 《彝家娃娃真幸福》 的教学中, 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范唱, 还可以表现出极富民族特色的舞蹈、服装、建筑、山水风景等, 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了解民族音乐的风格和发展, 并引导学生去查找各民族的资料, 欣赏各民族的音乐, 并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既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又把音乐教学拓展至各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格局。可以说,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 把学生的视野、心灵延伸到广阔的空间中, 把音乐和其他领域的美送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极大地提高了对小学生美的教育的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也为广大音乐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便利。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 可以扩展课堂知识含量, 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整合。通过这一方式, 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面对知识, 学生和教师更多的是合作与交流而非以往的服从与被动接受。这样, 教师更多的是采用组织学生独立学习或协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 在 《小雨沙沙》的教学中, 采用信息技术展示雨、花、树、草等画面, 再配以雨声,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并尝试避雨、雨中漫步等初步的表演,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更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 传统教学 多媒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多维教学的需要,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方式逐渐普及开来。在学术前沿的高等学府,多媒体教学设施较为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追求和掌握程度更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冷落。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会被信息化教学所替代,尚需结合教学实践慎重论证。作者在从宏观理论角度对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特点研究的同时,在其工作院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力求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答案。

一、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之比较

(一)传统教学的存在意义

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首先,传统教学能够较好的控制教学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黑板的板书,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对重点内容详细板书,对一般知识点则可一笔带过,有轻有重,有松有驰;其次,传统教学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协调课堂气氛,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犹如演员在话剧中的演出,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充满激情和活力,运用板书、语言、表情、手势以及提问等多种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室明亮的光线、师生思维的共进以及二者眼神的交互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此外,学生课堂记笔记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记忆,而传统的板书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相对于多媒体教学中PPT令学生目不暇接的播放速度,教师的板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同步笔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中获得对知识的强化记忆,这是任何所谓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中,运用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的多种表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得以多维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图片、声音、视频的立体情景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知识信息的传达更加形象、直观。相对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更为形象生动、新颖直观。多媒体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例如在讲授法学课程时,运用多媒体,将真实案例以视频的形式播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描述,对于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兴趣和能力非常有效。

2. 激发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探索和自我挑战。青年教师往往有着更热烈的工作热情,希望在教学上有所突破,获得学生认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工具单一,所谓的“教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式在黑板上根本无法实现。利用多媒体,青年教师能够利用网络、DV、录像等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上实现自我突破。例如笔者在讲述婚姻法时,曾带领学生拍摄了婚姻法方面的短片,剧本、表演和后期制作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使用PPT课件更加规范,减少教师板书和字体不规范造成的负面影响。青年教师粉笔字不好、板书不规范,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制作PPT课件,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带来的负面效用。规范的PPT,标准的字体,色彩、字号不同带来的层次感,呈现给学生的是更赏心悦目的知识画面。

4. 减轻粉尘污染。多媒体教学解决了众多教师的粉尘困扰,教学环境更为洁净,免除了擦黑板的污染和时间,自然更受教师欢迎。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方式的倾向性分析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式已广泛走进校园,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多样化、高科技人才汇聚以及开放式的教学要求,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和普及在高等院校是必然趋势。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据调查,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已占教师总数的44.7%,并且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都居于教学第一线。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体特征:⑴知识层次高。近年来,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学历基本都在硕士以上,属于教师中的高学历群体;⑵对电脑和网络了解程度高。电脑和网络基本上是伴随着青年一代一起成长的,是青年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其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⑶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高。青年教师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显然更强,对于使用电脑和网络制作PPT课件更加得心应手,也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

笔者对所在学校31名不同院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中,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倾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于“您是否喜欢使用多媒体上课?”的问题,有45%的教师选择非常喜欢,52%的教师觉得一般,只有一位教师表示不喜欢。

对于“您平时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吗?”的问题,约有65%的青年教师选择“较多”,如图1所示:

对于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时间,超过2年时间的青年教师以上的约有61% ,说明大多数青年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较长。

针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否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选择“明显”的教师约占35%,“一般”的教师约占55%,“不明显”的约占10%。从这些数字不难发现,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是比较认同的,但对多媒体教学并不持夸大态度。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独立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调查,22位教师回答“能”,约占71%,回答“可以做,但做的不太好”的约占23%,回答“不能”的仅有2位。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多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不足和主要问题

“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只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虽然高等院校采用多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在当前环境下,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针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缺陷的分析,笔者对所在院校的100名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力求使结论更具有客观性。

(一)师生交互性差

传统教学中光线明亮的教室,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一览无余,教师的气场、激情、鼓励、提问等情绪和动作能极为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受和感知,如喜欢、疑惑、甚至厌倦,都能通过眼神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而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一般要求拉上窗帘,光线昏暗,教师和学生眼神交流受到影响。并且无论教师和学生,都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PPT上,教师需要扭头关注PPT的播放顺序,课件内容。学生在观看PPT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散性教学。最后变成“你讲你的,我看我的”。在问卷中,约有4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导致师生的课堂交流时间少了、学生无法及时的反馈信息”。

(二)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节奏太快

作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一节课的教学进度要比使用板书进行的快。这一方面是因为节省了板书时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PPT中文字和图片信息可以整段出现,比传统教学中知识信息量呈现的速度快的多。对学生来说,教师在播放PPT时,既要看,又要听,同时还需要做笔记,思维难以跟上。在问卷中,有5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会造成学生作笔记的困难”,依赖于课后拷贝教师课件而放弃笔记。30%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节奏太快,我的思维跟不上”。

(三)教师多媒体操作技术和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不经常操作多媒体的教师来说,往往会出现“开机就用15分钟”的尴尬局面,影响教学进程。教师的课件制作也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下载或教材附带的PPT,但网络下载的课件要么个性全无,要么个性极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自己的课程。并且课件制作需要技巧、时间和精力,部分教师可能无法制作精美课件。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学生的反感,在对多媒体教学不足之处的选择上,有2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机器操作技术欠佳”,39%的学生认为:“课件内容过于死板,全是word 文档或幻灯片过于单调”,希望教师能自己制作精美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总结来说,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诸如操作不当和课件水平,是教师主观方面引起的缺点,可以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减少其负面效果。有些则是其本身客观存在的缺陷,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改善和弥补。而传统教学方式所具有的诸多优势,恰恰能够弥补多媒体教学客观不足,对二者的整合优化研究,是探索适应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必须。

四、对二者整合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传统教学也不应因此消逝。在当前信息化发达的环境下,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坚持信息化教学方式改革的路上,保留传统教学的精华,二者互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道”,教学方式为“术”,教学改革的目的应当是“以道御术”,而不能单纯追求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本末倒置。

(一)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任何教学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不能被机器和课件喧宾夺主,不论使用何种设备,教师仍然是知识传播的核心。提倡教师不要坐在机器前,就着话筒,一动不动的讲满堂。应当像传统课堂上一样,站立讲课,热情饱满的面对学生,最好使用无线鼠标和教棒,在光线不够明亮的教室里,适当使用肢体语言以增加感染力。为了达到传统课堂上师生交互的良好效果,甚至可以拿着无线鼠标,近距离的接触学生,通过走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气场,再运用课堂提问、讨论等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主动跟随教师学习,同时也能够达到即时了解学生反应的目的。在笔者学校,有一位讲授大学数学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年,在他的课堂上,极富个人魅力的讲授和出神入化的自制课件,使枯燥的数学被他演绎的充满趣味,深受学生喜爱。

(二)精心准备课件,必要时使用板书

教师不能简单从网上下载或直接用教材的附带课件,应针对自己的教学重点和特点,把自己的个性放到课件中,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工具。在制作课件时,除运用基本的文字、图片外,还需要结合教学需要,尽可能的综合多种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动画、视频等,让课件生动立体起来才能获得学生认可。此外,板书作为传统教学的基本手段,优势在于教师利用板书强调教学重点,同时也留给学生思考、记笔记的时间。教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内容琐碎适合板书的部分,一定要不吝使用粉笔。正如每个教室的多媒体幕布都要给黑板留出一定位置的意义——多媒体设备永远不能完全替代黑板。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针对“您使用多媒体上课后,还愿意使用粉笔板书吗?”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当结合板书(选择基本没必要使用粉笔板书的教师,正是上文提到的运用多媒体非常纯熟的教师)。

(三)换位思考,采取多种方法弥补多媒体教学遗憾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还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减少和弥补多媒体教学的遗憾。笔者认为,由传统教学演进的一些窍门,可以使多媒体教学更加完善。

第一,课件内容编排要与教材一致,重要内容标上教材页码。在制作课件时,如上课板书一样,将教学内容的序号、编排和教材一致,并标出页码,可使学生不产生混乱,及时记笔记,课后复习方便。如果是网络下载课件,往往不能做到该点。

第二,课件区别重点内容与辅助内容,适当留出专门时间保证学生做笔记。制作课件时,应当以字体字号、颜色和图标等区分重点内容和辅助内容,使学生对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笔记量大时,减慢课件播放速度,留出专门时间让学生记笔记。

第三,注重沟通,建立公共邮箱

课余时间和学生聊聊,问问他们对自己课程的意见建议,向学生中的电脑高手请教更好的课件制作方法等,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建立公共邮箱上传课件、讲义,更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必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刘加妹.周志坚.甄 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探讨.[J].大学数学,2005,(12):32—35

[2]杨景玉.对提高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河南教育,2011,(08):05—06

[3]杨晓宏.李鸿科.娱教"视角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5):67—70

Research on th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tegration

LIU Hu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popularized. th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us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more commo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combine both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篇12

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突出数学学科特点

多媒体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 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不能盲目追求外在新颖有趣的形式, 而是要将重点转移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上来, 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让多媒体辅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更具现代化的气息与数学的味道。但是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片面地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只要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便是成功的, 因此只重视多媒体设计的趣味性, 而忽视科学性, 忽视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联系。这样的结果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兴趣, 整个教学一片活跃, 学生的热情也是非常高, 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所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的知识到底有多少呢?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 但是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是集中在多媒体的趣味上。但是由于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关联不大, 这些丰富新颖的形式与事物反而喧宾夺主, 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 而无法让学生将更多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这样的多媒体还不如不用。要实现多媒体与数学学科的优化整合就必须转变这一错误认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突出数学味, 在趣味性与科学性间找准平衡, 将与抽象的知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与简洁性的学习材料直观地呈现出来, 让学生获取感性材料, 并经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达到对概念、定理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二、围绕学生的学情展开,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习不是被动地信息接收, 而是需要学生的主动提取、不断分析, 需要建立在学生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是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性转变。现代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我们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因此,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原则, 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首先要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要经过测评、交谈等多途径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要明确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哪些知识点, 对于哪些知识点还存在薄弱环节。这样,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才能加强针对性,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其次, 要明确各章节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是客观存在的, 在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的关键;而难点则是主观存在的, 由于学生基础与认知水平的不同, 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学习此节内容的重难点之所在。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分析功能来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直观的认知形态,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从而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再过渡到已知。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为某个知识的“断层”而影响到对其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或因知识重难点不明确不突出而造成理解的偏差,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的基本学情,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活动,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

三、进行二次创作, 使课堂处于动态生成中

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一种预设, 虽然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来设计, 尽可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各种情况, 但是高中生是鲜活的个体, 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与见解,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在以往, 这些情况会被视为异常的举动, 而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排斥。这些突发事件看似与教学无关, 实则是延伸学生认知、拓宽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机会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 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操作与驾驭能力, 不能为多媒体所摆布, 而是要学会根据教学的突发情况, 对课件进行二次创作, 当堂创作当堂运用, 以灵活地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立足预设, 同时又超越预设升华学生的认知, 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处于不断动态生成中, 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这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一篇: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下一篇:特征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