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共12篇)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 篇1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可见, 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信息技术的运用, 将带动整个教育的迅猛发展。
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语文素 养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生怎样学习, 《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它就是在告诉我们, 人在学习中是因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才知道自省。“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过多地用试卷来检测学生成绩, 就是过分强调了“读、写”的过程, 而忽略了“听、说”的作用。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给学生大量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资料”, 让他去学习、去模仿, 才能有质的飞跃。
1.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语感, 渗透情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 对于他今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经常能够发现, 语感好的学生, 无论是答题还是写作都能够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反之, 语感弱的学生则面对测试困难重重, 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 笔者每天晨读之前的10分钟时间, 都会利用录音机或计算机给学生播放一些由国家优秀播音员录制的经典散文、古文、诗歌的朗诵音频, 训练学生把握朗诵者所表达的情感、重点词句、主要内容等, 这实际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就在渐渐地更正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 学习好的朗诵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的整体朗诵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接下来, 可以组织全体学生逐个进行现场朗诵并录音, 然后进行播放, 让学生都听一听,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 自己有了哪些进步, 从而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同时, 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继续努力, 争取有新的进步。
每年的元旦、清明节、国庆节, 笔者都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纪实散文等朗诵的视频资料。相较于学生原来只听声不见其人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对语感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这时候, 抓住节日契机播放音频资料则会事半功倍。学生们一边聆听优秀的诗歌朗诵, 一边观察朗诵者的表情、动作、神态, 理解了朗诵者对于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不但在声音、语气、重音等表现上有很大的不同, 连他们的肢体语言都有这么多的不同, 那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语感, 对文学作品把握得很深。在这过程中, 学生们内心被震撼, 或是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或是对祖国未来的憧憬、或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怀念, 总之, 利用这种好的朗读视频, 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的饕餮盛宴。
2.利用多媒体,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的成果, 最终会体现在写作能力上, 怎样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写作能力, 要讲求方法, 讲实效。每次学生做阅读题、写作文时, 笔者都会跟他们一起做、一起写, 然后跟他们一起来分析做题的思路以及采分点, 写作的素材选择及方法运用。这时候, 就要借助于实物投影仪的帮助。先把阅读题直接投影在实物投影仪的大屏幕上, 讲清在读题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分析, 然后从阅读文章中怎样搜索信息、资料, 最后, 如何总结、回答。此时, 如果学生也有好的方法或者不同的理解答案, 也可以到讲台上来,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现场讲解, 学生们能够透过大屏幕一目了然地看到所写的答案, 听到各自的理由, 实效性非常强。
此外, 每次的习作, 笔者都会选一些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制作成电子文档存在班级计算机中, 上课时跟大家分享。这样, 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场看作文、改作文, 妙趣横生。上课时, 对于大家都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 用不同颜色来加注, 让他们反复读一读、品一品, 说说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还有一些地方稍欠人意或者不够具体, 需要修改的, 那么就现场改。可在文档旁边现场打字修稿, 通过大家的努力, 让文章生动起来。这个过程也许需要的时间会稍长, 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十分显著。笔者会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学生也有权采纳或拒绝, 参与的同学也会很用心地观察、感受, 努力帮助同学收获更多。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 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形象思维十分发达, 他们对于直观的形象, 以及色彩鲜明的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加入悦耳动听的音效背景, 让他们在学习课文时, 充分激发对课文的求知欲, 定会让课堂教学收获颇丰。这时, 课件的运用就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学习《自然界的花钟》一课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搜集到课文里所讲的每一种花, 并制作成动画展示, 以便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在他们心中留下美丽的印记。展示的时间一般放在学生读过课文并制作了钟表图, 对文章理解透彻时, 伴随着清雅的钢琴曲, 凌晨四点开放的牵牛花开始绽放它美丽的身姿, 轻轻巧巧的样子, 熟悉的身影, 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牵牛花是如何开放的?”围绕这一新问题, 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 新的一轮讨论开始了。当他们看到了从未看到的大丽花、蛇床花、芍药花, 看到了玫瑰花和月季花的不同, 他们在感叹, 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多媒体的使用, 打破了自然界限, 把学生们带到了神奇的大自然之中, 让他们看到了从未看到的花朵, 使他们欣喜若狂,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激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机,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只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它将为教师探索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打开大门。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成长。本文结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 篇2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要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在课堂上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好媒体内容呈现的时机。
2、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3、正确处理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整合积极影响
若干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 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以信息化整合语文教学,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预期目标。
一、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多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等特点。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有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迁移,体现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需求,更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了解那一段屈辱的中国历史,从而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感受到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非凡勇气。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优化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让学生从自己动手、及时交互反馈方面,真正实现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想。
3、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4、利用多媒体提高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为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同时,配上音乐,图片、文字。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文中所刻画的烟台的海在不同季节里所表现出的不同魅力,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使人感受到海的美,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真实、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感受美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制作和使用课件,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好媒体内容呈现的时机。
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感悟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例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如何引导学生领悟“绿”字的精妙?这是难点。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诗的语言美,从而领悟到“绿”的神韵。“绿”字既包含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勃勃生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进行课件展示,将媒体资源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是目前教学媒体的一个补充和发展,但它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取代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如果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的作用,长期只凭借图形、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朗读,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还能促进语言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它具有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再如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虽然能节省大量时间,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动态性、即时性,有时重难点内容给学生感官刺激的时间短,特别是对中下等学生,很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会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所以,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媒体,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是匆容置疑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板书。种种例子表明,只有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关系并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使它们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3、正确处理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有些语文课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课件的“美观”,而忽视了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淡化了教学内容,甚至偏离了学科内容。这种课从形式上看往往课堂气氛很活跃,图文、动画并茂,使学生眼花缭乱。但经过冷静的思考后,课文中主要的信息内容往往被掩盖了、冲淡了,学生很难获取主要信息,主体部分被喧宾夺主了。诚然,语文课件可以调动多种媒体,使其声情并茂、形象可感,但同时也将其直观化、固定化。这必将遏制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多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科的自身特色;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恰到好处地演绎教学内容,上出语文课所应有的“语文味”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1。
(2)李杰,《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008.06.04。
让多媒体与教学整合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学科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合理的、有效的把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以及各学科的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最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教学目标。
二、多媒體教学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工具,和教科书、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与其它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观念,才能与学科很好的整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的做一个PPT,就叫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
三、严格运用所学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我们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指导,从对知识的记忆以及技能的训练,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學生的学习动机,再到帮助学生对于意义、体系的架构,计算机技术都能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
四、根据各领域的不同特性,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构建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确立最好的整合教学模式。例如数学,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五、依据教学的具体对象、内容,选择整合的策略
计算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再如,有的知识点需要展开详细讲解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而有些内容,则可点到即止。
六、运用特色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以教为主”、“以学为主”,还是“教学相辅”的教学设计理论,都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育背景,有不同的作用。教师应该会选择适当的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以辅助我们的教学设计理念。这里以“教学相辅”来说,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可充分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七、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整合的教法、学法
计算机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教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法、以及学法,来适应对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的学科课程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未来的课堂学习,将由计算机等多媒体配合教师、学生共同进行。教与学的界定,会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深入,随着课程整合的深入,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教师应当进一步提升自我修养,以应对当前飞速发展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瑞.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初探[J].成才之路.2011(27)
[2] 卞正林.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整合初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篇4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存在的问题
首先, 在教学中强加使用多媒体技术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出现问题。笔者这里提出的“强加”的概念是指为了体现科技性才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语言本身的美感, 语文课程应有的状态是教师成功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地思考和阅读, 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由此来带动课堂整体的活跃气氛。但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当使用多媒体, 让语文本身的美感和人性光芒荡然无存。比如在讲述说明文的时候, 过多地对所讲事物的图片进行展示, 教师只关注多媒体的播放, 而不关注学生的感受, 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 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造成了课堂教学流程死板。课堂教学在学生心里容易生成“模式”、“套路”的感觉, 这也是教学过程死板的一大体现。但事实上,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 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适时做出改变。同样, 部分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是某种固定的程序和技术手段, 这使得本身活泼的课堂变得僵化。比如在朗诵的时候, 部分老师采用投影的方式展示文字并播放音乐, 而现场可能学生并不愿意朗诵这一段落, 老师千方百计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会瞬间让原本活跃的氛围被打破。
最后, 多媒体教学会削减学生对课本的重视。语文课本经过多年的推敲和打磨, 是专家学者经过精心筛选、系统、科学地进行编排的。因此,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向学生强调回归课本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进行思维发散和教辅参考等材料的运用, 最终都回归到了课本。由于语文本身的意境会促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挥, 那就需要教师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而目前许多课堂教学都加重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学生多数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子屏幕, 思维也伴随着电子屏幕的内容而变化。这使得他们对文字的忽略, 更多关注美感和设计效果, 退一步讲, 很多学生对于笔记本身具有抵触情绪, 引入多媒体技术后, 更加忽视了做笔记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作为人文情感较强的学科, 对文字和纸张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更能增加对其内容的理解。新课标倡导学生与文字对话, 也就是说朗诵、书写等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如想体会文中的奥妙, 了解作者当时的情绪, 那么细细地品读和书写是体会文章的必需步骤。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运用声音、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感官影响
(一) 利用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更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悦耳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 是不同于教师声音的陌生载体, 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建议采用教材配发的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不仅能够使教师扬长避短, 也能帮助学生正确接收读音并领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同时要注意, 以声音进行引导, 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自己进行联系, 达到教学要求。
(二) 利用画面突破理解的难处
在许多画面想象不足以统一的情况下, 需要以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化繁为简。也就是说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复杂、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变得直观, 同时也变成浅显易懂的画面。画面感通常会比文字更加感性, 更便于理解。
那么影像只能应用于当堂教学吗?笔者认为在课前和课后的预习与复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影像帮助学生学习。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 要对学生进行反复提示和启发, 引导学生对课程有自己的理解, 加深印象并最终辅助课堂教学。同样在课后复习时利用课件、视频等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起到提炼知识点、帮助理解消化的作用。甚至可以用录像回播的方式一次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小班化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 篇5
摘要:文章描述的是小班化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可以通过看动画,联实际.降低识字难度;搜信息.释疑难.提高阅读质量;观视频.赏情景。拓宽取材视野。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观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取材的视野逐步拓宽。
关键词:识字;多媒体;整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9-01
如何改变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重形式、赶时髦、讲排场等不切实际的现状呢?我们在小班化教学形态下进行了尝试。
一、看动画,联实际.降低识字难度
新课程低年级识字量加大,识字教学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教学中我们利用电脑动画把汉字的书写和图像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感知汉字的组合结构,记忆汉字的书写方法,理解实际与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培养学生自觉识字的能力。
1、动画演示难读、难写、难记的生字。在生字的教学中,对难读、难写、难记的生字,教师利用课件给学生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读音等,课件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对生字的认识。如:“垂”字、“鹊”字。
2、动画辅助生字新词的自学。在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上机利用《汉字笔顺精灵》这一软件自学生字。这一软件将生字的笔顺进行直观、形象的书写演示,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加深记忆,便于准确地写出规范的汉字笔顺。同时,还给出每个生字的注音、组词、笔画数,学生都喜欢用这一软件学习生字。
3、动画演示汉字与实物的联系。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看到汉字能知道字义,而一些汉字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联系不上,影响了汉字的学习。这时候,我们就利用网络搜索有关图片,或者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识字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海鸥”、“沙滩”、“军舰”、“帆船”知之甚少.我们就下载了不少图片让学生感知;又如在教学“蓑笠”一词时,我们就用拍摄到的照片展示给学生。
为了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我们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播放课件,让学生浏览、观看或跟读。我们设计的课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有时是难写汉字笔顺的演示,有时是重要部件的闪烁,有时是容易读错音节的范读。有时是汉字与实物图同时的呈现,有时是学生熟悉的水果、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小动物的出现……这样做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使学生对汉字有了一步的体验。激发学生对
识字的热情,降低了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
二、搜信息.释疑难.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网络手段辅助学生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其他手段无与伦比的。
1、利用教学专题网教学。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成人的指导,小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好像是大海捞针,既费时又容易“走火人魔”。专题学习网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我把各种教学内容制作成web网页,组成web网站,存放到校园网服务器上;或者在校园网上链接到其他网站。利用浏览器。学生可随时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利用网络课件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课件的适时适度适当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智力。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大部分学生对长江大桥的构建较陌生,而又没法带学生实地观察。教学时,我利用媒体展现有关人民大会堂的资料,播放南京长江大桥的视频,让他们对大桥有初步的认识,积累表象,然后阅读教学内容,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有了背景材料的支撑,再进行再造想像,学生很自然就领悟到大桥的雄伟壮丽。
3、利用电子邮件教学。在阅读教学的延伸中,电子邮件的使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不善于课堂提问却喜欢发邮件提问,我们就认真地解答他的提问;有的学生既不在课堂上提问,也不用邮件提问,我们就主动发邮件启发他们用邮件提问,进而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提问的习惯。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般不就事论事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个启发、一个提示,我们往往在鼓励的基础上,发一篇相关文章给学生,或发一个相关的网址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的阅读水平大大提高。
三、观视频.赏情景。拓宽取材视野
由于小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引起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烟云,一到写作时往往缺少形象、生动、具体的索材。这时就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观视频.赏情景,就能拓宽学生取材视野。我们在网络教室中架设网页服务器,搜集网上的素材,创建素材库。素材库中有下列栏目:“动物”、“植物”、“人物”、“景物”、“我们的生活”等等,素材库以视频为主。学生可按照作文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比如,学生要写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么,素材库中可提供小白兔、小狗、小猫、小猴以及水鸟捕鱼、青蛙灭虫等多种动物的视频等资料,学生可自由、反复点击所选对象进行观看,从中获得翔实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堂与多媒体的整合 篇6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和不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激情,拓宽了阅读面,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
【关键词】 语文课堂;多媒体;整合
我感到语文课堂与多媒体的整合上,有以下几大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景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生活的范围比较小,生活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接触到的人是家人和同学,老师。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而在完成实践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通过眼睛来看,更要通过与众多不同的人打交道来获取信息。而语文学科又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而现在的信息時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接触了很多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信息。不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一把双刃剑,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让他们意识不到网络还有一部分反面的东西,还有许多东西是中学生所不容易正确把握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信息技术,把它变成学习上的利器,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另外,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都是最丰富的时期,他们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乐意在发现的过程中取得快乐。但因为这段时间他们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的教学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像和联想。让学生在接受一些社会上的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化难为易,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可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于此类题或内容的印象。以往的授课过程,注重于或者说不得不注重于抽象思维,而忽略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表象为材料进行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可见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
一篇优秀的古诗文 ,配上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把那些难懂的古文转成了优美的声音,配上得体的动画,视频,让现代的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古代的气息。一篇催人泪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诵 ,让学生们深深的感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课节上多媒体的运用,化静为动,让学生们直观形象地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良好 的素材。
三、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语文教学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触发学生的想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利用互联网,在资料方面的优点也是其它各种方式不能相比的。教学双方交流的最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平面的,信息的传播是线条的,教师一人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少,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教师的控制几率更少。通过互联网,师生尽可能使用最新、最流行、最贴近生活的、最接近实际的语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主要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者没有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和不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激情,拓宽了阅读面,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引来了活水,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 篇7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即便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也会为课堂教学缺乏色彩元素而发愁, 勤奋的粉笔、精彩的讲解已不能满足学生们求知的渴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 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追求的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去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 最终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有效整合所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化与最优化。在实际教学中, 充分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 能够发挥课堂教学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有利于课堂的生动新颖,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语言的调节与支配, 结合形象的图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场景, 可在师生间展开全面交流。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章能凸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对于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文体, 若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 单单依靠学生的反复朗读, 学生会觉得十分无趣。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一文的学习, 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可在素材库中选取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还有, 针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理解, 在素材库中调用中国特色的古典画和“江南丝竹”古曲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 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
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 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则体现了最强的网络优势, 可搜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 增大教学的信息量, 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同时, 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 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 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三、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8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2. 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 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4. 利用多媒体,促使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东拉西扯,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如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中,我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可在语文课堂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2. 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多媒体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有利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我很自然地说了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多么可爱的小动物!”“有趣!”我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跃跃欲试。这时我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注意点
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不可盲目、被动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能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对语文这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恰如其分才能焕发其本身的魅力;否则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好看、热闹、时髦,甚至是用最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表现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果这样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违背初衷的。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用到实处,恰如其分,才能发挥它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创出语文教学的一片崭新天地,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也才能跨入更广阔的领域。
摘要: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它与语文教学科学地整合起来, 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 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的整合 篇9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过程
识字、写字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低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推出的小学语文教材, 要求低年级学生喜欢汉字, 培养主动认识汉字的想法, 一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500-1800个, 其中有800—1000个汉字要求会写。同时, 还要求孩子们掌握汉字的书写笔画和常用的部首偏旁, 还要能按笔顺规则较规范地用硬笔进行汉字书写, 还要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初步感受中华汉字的形体美和音律美。这么大的学习任务, 而低年级孩子又初学汉字, 我就要想办法通过多媒体演示, 让孩子们从小喜爱语文课堂、喜欢学习中华汉字, 还让学生觉得学习汉字是件容易而且很有趣的事情。通过多媒体技术, 使学生加深生字的印象, 创设乐学的情境。如我在教学《称象》一课生字时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可以简单概括为:看动画、教笔顺、正确读音、自由识字、规范书写。因为小学生是由形象具体的思维占主导的, 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教学笔顺笔画, 分析汉字结构, 运笔教学示范, 教师要把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 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做能够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笔画笔顺、汉字结构等特点, 便于他们记忆模仿。所以,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电教优势, 化难为易, 使学生正确书写。特别是一些容易写错的字, 就闪动笔画或偏旁, 加强刺激。看视频, 赏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
新课标指出, 低年级孩子要会听故事、会看电子音像作品, 还要能复述故事的大意和精彩情节;要求学生能较完整地讲述课文故事, 还要能简要讲述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见闻。还要培养学生有语言表达的信心。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要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
(1) 放录像, 创设口语交际课的情景。从而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让孩子们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 敢于说, 乐于说, 有表达的愿望和兴趣。比如, 我把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和好的现象用DV拍下来, 然后进行剪辑, 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放出来,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学生们表达的欲望很高涨, 学生在互不相让的争论中焕发光彩, 他们的口语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2) 放映《三个和尚》《女娲补天》《小乌鸦爱妈妈》等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后, 让他们大胆地把看到的故事连贯、完整的用自己的话讲下来, 课后可以有礼貌地把整个故事讲给好伙伴听、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老师听。这样在玩中不知不觉锻炼了孩子的 (口语交际) 说话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写话兴趣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孩子要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还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基于新课标的要求, 我在写话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是这样教学的。
看专家关于写话的讲座。比如让孩子看窦桂梅老师主讲的看图写话光盘, 孩子在大师的引导下, 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写话方法。孩子们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瞧, 我们班苗玉玺同学在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后, 写的这篇看图写话《下课了》多棒呀!
下课了, 小花和小鹏在捏泥娃娃, 小强和小丽在叠飞机, 小明在做贴画, 小花捏的是个小女孩儿, 她的脸上带着笑容, 小鹏捏的是一个可爱的弟弟。小强和小丽叠的飞机飞得特别高, 小明做的贴画是春天的图片。他们五个小伙伴儿玩的真开心呀!
总之,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多媒体技术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会用它, 用好它, 让多媒体技术真正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摘要:近年来, 多媒体技术以巨大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多方位的视听感受很快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方式与创新思维概念的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践性分析和探索。
信息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 篇10
一、复习导入, 事半功倍
《白杨礼赞》通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初中阶段运用这种写法的文章较多, 针对初中学生知新而温故的双重任务, 我精选了几篇典型的引子, 由“生活之中的美无处不在”导入, 视屏上相继出现了三幅配乐动画, 辛勤劳作不知疲倦的蜜蜂, 勇猛无比、展翅翱翔于海天之间的海燕, 亭亭玉立洁净高雅的荷花。优美的姿态, 不俗的外表, 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透过表象学生主动思考, 很自然地与《荔枝蜜》《海燕》《爱莲说》相联系, 于是,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 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 洁身自好的“隐君子”在学生心目中升腾并牢固地树立了起来, “象征”这一写法得到再现, 为本节课的成功展开奠定基础,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创设情境, 体味其情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在优秀的才子眼中, 生活之中的美无处不在时时在, 即使在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的白色恐怖年代。”我以这样的插入语, 启发学生用“一双慧眼”望世界, 水到渠成地进入对《白杨礼赞》的赏析。本文的时代背景一如许多经典教材的社会环境———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 一味制造白色恐怖, 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可是对于直接影响到对本课所蕴涵情感的体味。于是我从党史录像带中节选了一些珍贵的抗日时期历史镜头以及1940年前后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真实纪录片, 剪辑好, 并伴以游击队进行曲和大生产运动时的音乐, 从而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和民族精神有了具体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学习文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 从而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入境始于亲”的境界,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白杨礼赞》在记叙中抒情成分较浓, 如何使学生被作者奔放豪迈的情感所打动?用我滔滔不绝的言语来颂扬, 把它说“活”, 还是靠学生自行深入挖掘、揣摩?这恐怕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使用Flash 5.0软件, 精选白杨树、黄土高原、农民、哨兵、党旗等图片, 以歌曲《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 插入声情并茂的朗读, 每张图片配以相关的文字字幕, 制成了一部所谓的“小电影”。观看着图、文、声并茂的材料, 学生的兴趣更大了, 他们触景生情, 浮想联翩, 赏心悦目, 其乐融融, 深深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学习语文更美, 迈上了本节课的第二“台阶”。课文欣赏完毕, 为检验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程度, 我不失时机地提问:请参照“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仿写句子。几分钟之内, 学生们汇拢出几十个恰当的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的句子, 诸如“白杨树是生活在北方黄土高原的树”“白杨树是笔直的树”“白杨树是不屈不挠的树”“白杨树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树”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将这些句子进行分类归纳, 将文章自觉分成三层即环境美、外形美、精神美。老一辈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我们语文教学, 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 不是靠教师的三言两语, 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基础。”学生对本课有如此敏锐的领悟力, 源于多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 而更多的应归功于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这表明多媒体深入“生”心, 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把握住了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 有利于对课文深层内蕴的理解, 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互相交融, 达到共鸣。接下来的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动情、共鸣迎刃而解。
三、升华形象, 达成共识
为了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我在视屏上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 第二三自然段围绕白杨树的什么写?第五段又写了什么的不平凡?各是从哪些方面加以具体描绘的?
(2) 把“一丈以内决无旁枝”去掉好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请从本段再找出类似例句。
(3) 第七段分别把白杨树比作树中的什么?这属于何种写作技巧?
(4) 有了对白杨树形神兼备的入木刻画, 作者由此产生了哪些联想?运用的突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我以这四个问题为基本突破口, 尽可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 适当归纳总结。按照常规教学的思路, 精彩课件放映完毕, 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 开始分神在所难免, 如何以形象的方式将四个问题的内容加以浓缩, 使学生过目不忘, 牢记写作规律呢?我仍运用Flash5.0软件, 模仿白杨树的生长过程, 制作了相关动画式板书以1—16个知识点作为大树的各个部分, 16个课堂上需牢记强化的重点相继在视频上通过点击鼠标依次展示, 最后又将“托”“言”二字配以重锤声击荡学生的耳鼓, 强化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重点。文章的意蕴写法以形象的大树的方式加以升华, 代替了教师口授式的总结概括, 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说, 学生的思维在愉悦中得到发展拓宽, 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注意力再度集中, 稳步迈上了本堂课的第三步“台阶”。
接下来与课前的复习指导相呼应, 将导入时用到的海燕、蜜蜂、荷花与本课的白杨纳入同一视频平面,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休息”与放松, 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归纳四种事物、四篇文章的共有思路, 达到如下共识———四类事物都不约而同地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 都遵循了 (1) 精心选择物象 (2) 精心塑造物象 (3)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写作思路。形象地再现画面, 节省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避免了客观上的语言再重复, 为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提供了条件, 开拓了思路, 使学生达成了“古今大儒同手笔, 一样笔法各尽情”的共识。
四、移花接木, 创新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 应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把《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用到自己的分析问题、阅读写作之中, 启发创新, 是我为本堂课设计的第四级“台阶”。为此我设计了《牵牛花》一题, 广泛搜集了牵牛花形态各异的图片, 诸如扎根泥土的美丽的牵牛花、风雨中勇于攀登的牵牛花、高于其他花草植物的牵牛花等。经过我的启发点拨, 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活跃, 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发展。最后, 我又一次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将牵牛花所可能囊括的所有意义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展示, 进一步启发了学生, 学生们领悟到:创新是写作的灵魂, 创新需多角度、多方面着眼, 选材。
《白杨礼赞》在《北国之春》的悠扬乐曲中结束了, 留给学生深深的思索与回忆。我又适时地在屏幕上留下了一串诱人的省略号, 以此启发学生将更多地思考留到课后。
综上所述, 把多媒体带进语文课堂, 我们不难看出, 它带给我们的种种便捷、益处。我想,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多琢磨, 多思考, 肯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去精心搜集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的电教媒体, 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 灵活运用电教师手段, 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求得最佳境界, 学生版
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11
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最主要的: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得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2、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一会。而录象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而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学生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的VCD碟片,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二、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CAI課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
(3)、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景。以指导学生写《我喜欢的小动物》为例,让学生观看有关的CAI课件,当屏幕上展示出二、三十种小动物时,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他们想说的愿望也立刻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相互解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论多媒体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12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1 多媒体生动形象开启崭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死板枯燥, 一块黑板, 一根粉笔, 一张嘴,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让教师愁教, 学生厌学。多媒体的产生, 让这种状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和探究意识, 使其从以前的受教者变为积极主动的索求者。例如, 在《记叙文写景状物》的教学中, 教学重点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但这只靠口授, 讲得再生动, 学生也会有思维局限, 可如果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些风景图片或相关例文分析, 定会让学生从心里瞬间理解概念并利用视觉刺激激发大脑中的词语库, 从而迸发灵感, 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媒体包罗万象, 开发多样语文课程资源
多媒体中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语文本身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特征,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学习资料, 预习课文, 并发掘新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同时还大量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为以后的就业发展增加了筹码。例如, 在学习《永远的校园》一课中, 课前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自己搜集北大的资料, 切身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 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 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并预先根据资料理解一下“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教师在课上可以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然后利用电子白板资料库中大量的实用资源, 进行教学辅助, 这样学生对这节课会更容易理解, 而且印象会更加深刻, 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 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3 多媒体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应该从兴趣上去抓, 多媒体声影结合的方式是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得到学生喜欢的, 而且这种情境的创设是很容易做到的。网络信息量的庞大可以完全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所需要的东西进行有机整合, 进而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下作者后再进行讲解, 这样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课文会更加容易, 然后多媒体用动态视频展现一个荷塘月色的美丽场景, 在美丽传神的氛围中讲解课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 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为了升华主题, 可以播放学生都会的《荷塘月色》这首歌, 学生在优美动人的歌声中再一次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深含的意味。巩固环节, 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朗读比赛, 用多媒体播放背景影声, 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体味汉语的美丽, 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这种情境的创设让人流连忘返, 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涵, 更有效拓展了文章的外延, 使语文课变得立体起来, 让学生不得不喜欢。
4 多媒体主动生成, 养成学生积极探究习惯
中职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维, 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 利用多媒体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他们学习效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一种习惯的形成来自于不断的坚持, 因此教师在此期间应该不断地进行鼓励和指导, 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帮忙, 教师可以留些作业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 如根据一个主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可以制成幻灯片, 也可以制成视频短片, 把自己能想到的呈现出来, 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资料, 利用所学和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见地。最后教师进行知识点梳理, 这种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 获取知识, 提升个人语文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 《哦, 香雪》这节课, 教师把大概思路告诉学生, 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小组协作搜集资料, 并阐述观点, 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主题, 赏析作品纯朴、优美的语言风格, 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最后, 教师再进行整合总结。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语言表达、探究思辨等能力都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得以提升。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与多媒体整合06-26
生物与多媒体整合教学反思08-29
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5-24
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论文08-13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6-04
对多媒体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几点思考05-2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07-0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11-18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