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实践谈多媒体教学在小语教学上的应用
涪陵区珍溪镇杉树湾小学校罗平强
摘要:多媒体课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就本人所上的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谈谈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充分发挥多媒体声音及视觉效果;引导想像,发展学生的思维;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教学之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言,作为一名乡村的语文教师,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其中的利弊自己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我以小学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充分发挥多媒体声音及视觉效果。在上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春节时热闹喧嚣的场景,在那爆竹声声中,让学生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之中,然后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过年时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这样教师因势利导,创设出一幅幅春节的场景,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引导想像,发展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在让学生整体感悟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生在理解元宵夜上看灯这一春节习俗时,我们这里很少有这样的场面,但对于北方的人却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北京春节观花灯的习俗有些模糊,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对北京的这一习俗有着深刻的理解了。
三、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在教学本课时,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感受中国春节中所蕴含的那份亲情,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珍惜那份浓浓的亲情。在教学本课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只有运用多媒体光声的有感模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能让学生在感受北就春节习俗热闹气氛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如,我在如学生在理解除夕夜吃团圆饭这一情节时,我就在网络中收集关于在年关不远万里返回家里和家人团聚的画面,从而让学生理解到文中关于“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句话的深刻理解,让学生也能深深体会到那浓浓的亲情,以及中国人传统的美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 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2
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更多的是青睐于多媒体的介入, 利大于弊。
如, 诗歌的教学, 《走进盛唐》的光碟就让师生一饱眼福:盛唐气象, 形神兼具, 色彩斑斓, 鲜活的盛唐展现在我们眼前:繁华的长安———市井的叫卖;百姓的笑脸———衣着的光鲜;诗人的辈出———佳篇的涌现;自然的美丽——流连忘返。
还有, 文言文的教学, 知识点的归纳,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分类整理要点, 真是妙不可言;再说小说的教学, 哪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来阅读呀, 这样, 通过屏幕截取细节, 或播放配音朗读, 都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守财奴》。
当然, 多媒体更多的时候是在公开课的场合使用的多些, 因为它的出现作为一个评价的条件。其实, 大可不必的, 只要我们随着不同的文体、文本的内容, 适当地选择运用媒体辅助教学, 而且用之当用, 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这样, 我们就要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会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受益更多、更大呢?首先根据文本内容来适当选择运用多媒体的时间, 其次, 要研究具体画面, 甚至字体大小、颜色比例。
如, 教学《祝福》一文时, 我们仅仅靠阅读来感受祥林嫂的形象是很艰难的。这样, 我们不妨截取电影《祝福》开头的片段, 突出祥林嫂在河边与“我”对话时的形象, 联想她悲剧的命运: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老女人呢?或者说, 她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而原文大致的意思是这样描写的:一个老妇人, 花白的头发, 拄着一根竹竿, 下端开了裂;挎着一个破旧的竹篮, 里面一只破碗, 空的。眼睛呆滞无光, 只有眼珠偶而间或一轮才可以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媒体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降低阅读文本的难度, 很快找出祥林嫂形象描写的关键处“眼睛”的细节:“偶而”“呆滞”“间或一轮”的深刻含义来。
再如, 教学《赤壁之战》时, 很难理解曹操八十万大军, 号称百万, 是在怎样的火攻下覆灭的。如果这时我们给学生看一段改编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集, 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快理解“少顷, 人马烧溺死者过半”的描叙了。
再如, 教学苏轼的《赤壁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无论教师怎样解释“赤壁”, 怎样描绘“兰亭”, 学生也只是印象中的过客, 没有形象的感知, 理解文意也是很吃力的。但是如果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书法播放出来, 再配乐朗读此文, 加上画面“阳春三月”“碧水环绕”“文人雅士”“流觞赋诗”, 那就大不相同了。这样, 增加了学生许多形象的感观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文意。再如, 屏幕展示关于赤壁古战场的文字材料辅助, 帮助学生解读当年苏轼在此的感怀, 对人生的体察、彻悟, 对世间万物生命的解读, 我们也不乏积累些人生哲理在里面的。当然, 还可以辅助给出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 很长, 让学生阅读, 找出文中关键的语段、词句, 帮助学生对苏轼其人其文、其情其理的感悟。《赤壁赋》的中心也就不难把握了。理解苏轼、走近苏轼也就距离缩短了许多。这些内容的介入, 如果没有多媒体, 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任何一种尝试都是有利有弊的, 更不用说信息时代的多媒体了。但是, 只要我们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取其利, 避其弊, 还是会“风景这边独好”的!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兴趣;鼓励
教师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发生了很大改变。
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邊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三、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四、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多媒体与我的语文教学 篇4
高平市建宁乡 建南小学:姬秀芳
邮编:048403 语文沉积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汉语言这门工具,还要使其从教材中感受语言上的人文气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想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我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有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新教材主张情景教学,紧靠语言仅仅不够,而创设情景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的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如,我在上《借铅笔》这次口语交际时,首先放无音动画,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再给动画配音,评比最佳,补充不足,最后表演,放音对比。学生很容易的进入了借铅笔的交际情景。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比传统听说交际练习好的多。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来说特别陌生。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6》时,学生对好几个词不懂,有的可以通过看插图理解,有的插图也不明显,学生问我 “地铁”是什么,其实我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后来有了多媒体,我通过录像和图片展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无需讲解半个字。《世界多美呀》一课,学生很难理解小鸡眼中的世界,我便用多媒体把小鸡孵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鸡,做做动作,看看外面。学生对课文学习增添了兴趣,再来朗读、学习课文兴致颇高,体验深刻。背诵也很快。我深感多媒体的神奇。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如《我叫“神州号”》一课教学时,我事先搜集了有关神州号的图片资料和影片。上课时,提取相关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再进行朗读体验,走入文本,声情并貌。
又如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我先让学生朗读感受东方明珠的美丽与壮观。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上海的夜景及东方明珠的有关资料,再次朗读,读出感受。既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许多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等题材的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自行搜集资料也不容易,又很难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更难得到启示。这就需要多媒体帮忙了。教师可以调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包括影视,图片,文字等。
三、多媒体给课堂增添了趣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致索然,自然事倍功半,而教学中的低兴趣必然导致与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功能背道而驰!多媒体使课堂不在无味,使趣味的增添建立在文章情景,课文思想感情上。
识字教学多枯燥无味,在教学象形字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形象,生动,科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强化记忆。
四、多媒体不可滥用。
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她表达方式的间接性。间 接性恰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这样看来,多媒体的直观性便优缺点并存了。如《乌鸦喝水》一课的教学用多媒体演示乌鸦叼石子往瓶子里放的过程,就不如学生亲手实践这一过程体验深刻。又如诗“白发三千丈”,岂能直观演示一个有三千丈白发的老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当然也不可用多媒体演示,只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本,联系生活,理解诗意。
试想,如果一堂充斥于学生感官的都是些声音、图像、动画、电影、是否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假若如此,学生对文字语言还有灵敏的感受能力吗?如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如果让学生先看关于春天的录像,再进行口头说话,思维就会受到控制,交际内容只限于看到的。如果让学生到户外去找春天,闻、听、看春天。回来和同学交流,然后整理并讲给大家听。思维会空前开放,内容也会丰富多彩,声音、味道、景物甚至于联想都会说出来。课堂效果会远远优于多媒体的运用。因为这时学生动用了眼、耳、鼻等所有的感官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切身感受。
看来,一味地直观未必是好事。多媒体课件也不是用的越多越好,特别是在需要学生超越时空,自由发挥的时候!
多媒体与识字教学 篇5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效率
袁花镇中心小学沈红梅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标》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第一目标。但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在识字方面本来就起步晚,积累少,到了一、二年级,一下子面对每课十多个的生字需要识记,的确难度不小。尤其是形近字、音近字,学生常常“张冠李戴”,况且有的字难以记忆,学生认得快,忘得也快。再加上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因此课堂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识字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一、借助形象,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二、视听结合,激发识字兴趣。三、音、形、义结合,重视汉字构形规律。上述方法能增强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
【关键字】:借助形象视听结合音形义结合
汉字是一种智能文字,心理学家查德林曾对英、美、法、德、日五国的儿童进行过智商测查,结果是欧美四国儿童的智商平均为100,日本儿童的智商平均为111,其原因是日本的儿童学习和使用汉字。汉字来源于图画,形、音、义统一在一起,认识它的时候,要进行观察、比较、想象、推理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尽含其中,所以学习汉字具有开发大脑潜能的功能。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六至七岁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2012小学语文课标》也把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可见,识字兴趣是学生积极识字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心理保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呢?
一、借助形象,激发识字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显然,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才会发挥出他们无穷的潜能,使识字教学无后顾之忧。
(一)了解象形字的构成方式,巧妙识字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低年级孩子擅长形象记忆,最能吸引孩子眼球的就是象形字了,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一课象形字教学《口耳目》,是象形字归类识字。文中的12个字,是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进行图和汉字对比,再用课件直观演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演变,到后来都变成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划减少了,有的笔画增加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当学完了12个字后,教师再出示课外的象形字“水、雨、刀、田”等字,通过课件演示它们的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在象形字的变化中感悟字理,了解汉字渊源,进而喜欢汉字。
(二)了解会意字的构成方式,巧妙识字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一课会意字教学《日月明》,“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隐约感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的会意构字,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教学中,教师借助了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让学生明图意,悟字义,记字
形。课件出示“看”图,问:这只调皮的小猴子,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生:小猴子把手放在眼睛上面,正向远处看什么呢。
师:是的,把“手”放在“目”上面就表示“看”了,谁也来“看”一下?
学生表演“看”的动作,
师:“看”跟什么有关?
生:“看”跟“手”和“目”有关。
师:是的,所以“看”是由“手”和“目”组成。仔细看看,这“手”可不能挡住眼睛呀!
生:我知道,手的竖钩要变成撇。
师:说得对,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写的:课件演示看的笔顺,让学生跟着书空,以便掌握字形。
同样教学“尖”,出示“沙堆”图片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外形跟它有点像?学生说:削尖的笔、鸡嘴、宝塔、毛衣针、稻草堆……我随即出示了这些图片,又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学生会说出“上面小下面大,这些东西都是‘尖’的。”教师随即出示生字“尖”,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的竖钩变成竖了。是的,“小”作部首时竖钩要变竖……然后学生合作学习其他的会意字。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的汉字中,有许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有个名字叫“会意字”。让我们一起认识下面几个会意字,看看它们是不是很有趣。
歪:出示一幅挂得不正的图,引导学生说:不正就是“歪”
掰:掰玉米图。用手分物,掰为两截。
采:摘果子图。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苗:禾苗图。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学生看得仔细,听得专心,兴趣浓厚极了!于是我说,看来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图领会字义,借助图意记忆字形的方法。会意字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今后遇到会意字,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这节课,在图、字联系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心应手,饶有兴趣地悟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他们或看实物,或看图画,或亲身表演,让汉字与形象紧密地相结合,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了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二、视听结合,激发识字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通过听觉、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同时使用听觉、视觉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效果。毕竟文字是抽象的,学生看到的是平面化的字符,如果单纯去记,会感到枯燥无味。低年级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声音、音乐、视频、图画等能够调动学生视、听觉,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促进思维的正迁移,从而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1、边画画边识字。
借助信息技术玩游戏,也是学生的一大乐趣。利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创设识字氛围,学生边画画边学字,其乐融融。给画面添上一只熊,粘贴上画板后,可调整大小。更妙的是点击“喇叭”按钮,它会发出正确的读音,同时画板上出现汉字与拼音。这样的识字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新鲜。生动的画面和艳丽的色彩同时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一节课下来,在老师的示范下,优等生还可尝试亲手绘制自己感兴趣的卡通图画,从中也认识了不少汉字。这种识字记忆方式虽多为无意识记忆,学生反而记得牢固,回生率低。当然,在农村小学,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玩这个游戏,外来民工子女及少数本地学生的家庭没有电脑。
2、猜字谜,编儿歌
有报道说: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手里拿着削尖的笔和擦字橡皮,翻开报纸的某一页,沉浸在眼前的纵横字谜里,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垂头丧气,原来他们在解字谜。
将汉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设计趣味猜字谜的游戏:借助电脑稚趣的图像、清晰的音响、鲜艳的色彩,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如“太阳升上地面”(谜底:旦)屏幕上随着伴音,红艳艳的太阳冉冉升上地面。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展开想象,努力寻找相关联的字。
由此迁移,遇到难、易错的字,可借助猜字谜进行教学。如教学“辉”,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出示谜面:“军人很光荣。”让学生猜,这样学生就记住了“辉”了,不会再写成火字旁了。学习“燕”,出示儿歌:草头下面有一横,口字躲在北字里,下面还有四点底,春天一到飞进门。这样的儿歌,说完就可以下笔写出来,同时,字的意思也理解了。以后,孩子们遇到难字,也会学着编儿歌。比如,学习“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这样编的: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间,下面脱宝盖,几字藏里面。
猜字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当然,猜字谜活动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并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猜字谜、编字谜也是识字的好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活动迁移到课外活动中,使他们爱猜、乐猜,并能用自编字谜语的方法来识记大量课本外的生字。还可开展猜字谜的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编得字谜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此简单而有趣味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3、小猫钓鱼。画面上有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小猫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学生在活动中争先恐后,注意力高度集中。
4、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
5、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
6、千变万化。学习生字时,教师可借助课件,把一些较难的生字放大、缩小几倍,可以改变字体的颜色,也可以加粗加斜。这种“千变万化”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这些难字的印象。
三、形、音、义三结合,创设乐学的情境。
学生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
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动静结合、声像同步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进而主动识字。
1、事半功倍教“蓬”、“牌”。
有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让学生读准“蓬”这个后鼻音后,
是这样教学“蓬”的。
师:“蓬”是形声字,谁来说说哪一部分和字义有关,哪一部分跟读音有关。
生:草字头表示它的意思,逢字表示读音。
师:利用课件出示蓬草图,告诉学生,带草字头的字一般和植物有关,“蓬”,原先指的就是这种草,长得松松散散的,就叫“蓬草”,遇到新朋友,读两遍。
生读。
师:出示小鸟羽毛蓬松的图片,看,小鸟睡了一夜,羽毛有些松散,就可以说是--
生:蓬松的羽毛。
师:你还见过蓬松的什么呀?教师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
生:蓬松的稻草,蓬松的棉花,蓬松的兔毛,蓬松的头发。
师:小鸟睡了一觉,羽毛蓬松,有点乱,要梳理蓬松的羽毛。……
同样是《红领巾真好》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来看一个形声字朋友--牌,你见过哪些牌?
生:木牌金牌
生:扑克牌班牌
师:(课件出现各种各样的牌)这些牌都见过吗?
生:(读)金牌木牌门牌车牌扑克牌
师:你们发现了吗?不管什么牌,都有个共同点,都是扁扁的、薄薄的。老祖先造“牌”字时就告诉我们了。是哪一部分?你们猜猜!
生:片
师:幻灯片出示“片”的汉字演变……斧头把木头劈开了,劈成一片一片,多薄呀!“片”字就是这么来的。课件演示过程。
师:“片”字就是指劈开的扁扁的、薄薄的木片……
学生若有所思,而后又恍然大悟。
2、融入情境教“巢”字
师:接下来,老师介绍一个像画儿一样的字给你们认识。课件出示图片和字,你们看像什么?
生:中间部分像是鸟窝,下面的“木”就是那棵树。
生:上面部分像三只小鸟。
师:出示巢的甲骨文,这个字是古文字,也是“巢”字,你们看,巢里伸出了三个小鸟的鸟瓜,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师:老祖先造字多有意思呀!高高的树上有个鸟巢,巢里露出三只小鸟伸着鸟爪,小鸟是那么弱小,那么可爱,我们可要--
生:保护它……
是啊,本来学生不明白上面“三折”是什么意思,教师展示图画,溯源古文学,学生马上意识到“三折”原来是表示三只小鸟,是雏鸟在巢中盼母归哺的象形化表达,这样既化解了难点,还自然渗透了“爱鸟护鸟”的教育……
以上案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依照汉字构形规律识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根据词义来构形,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有规律可循。学习汉字理当遵循汉字的构形规律,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经验,联系儿童心理,运用工具书等等,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汉字本身。那位老师教“蓬、牌、巢”等字,指导学生关注汉字构形与义、音的联系,以后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即可“无师自通”。
以上列举的所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这些方法都是外在的一种干预,时间长了学生的兴趣难以保持,教师也会劳累疲倦。在激发识字兴趣的方法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教师应努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挖掘汉字的趣味、体验发现带来的成功和愉悦,让识字教学变得有意思。关键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中学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识字兴趣。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在学生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6
李彩娣
(江西省吉安县官田中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不可比拟的优点已经成为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三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三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让地理课堂熠熠生辉。
那为什么不能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依赖性呢?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1.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与转移
计算机整合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影、音、文字信息,使得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直面感官很强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往往会被图形、声音、动画等抢了注意力,而忽视了其所要表达的信息。所以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上课讲了些什么内容,更不要谈学到了一些什么。
2.忽略师生互动,以“机灌”代替“人灌”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做出好课件就是上好了一堂课,认为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仔细听、喜欢听就是上好了一堂课,就是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把大量精力用来修饰课件,挖空心思在音乐选择和画面上下工夫。完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完全被机器取代,成为计算机的操作手,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虽不再滔滔不绝地用语言进行灌输,但却用机器不断灌输。同时,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力量,只注重地理信息的.单向流动,只关注教了多少东西、教的内容完整不完整、教的方法科学不科学、教的过程流畅不流畅,而忽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接受与否,当然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了。
一堂地理课,图片、影音材料一大堆,学生上课不像上课,反而像在看电影。失败的多媒体教学课与失败的传统教学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师生交流的必要性。
3.知识的呈现是暂时性的,知识量大,不易消化
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讲什么知识时,才会呈现出与其有关的知识,讲完了就会换成其他的知识,所以其呈现知识是暂时性的,这样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可能这节课讲完了,他们不一定还记得讲了些什么内容。再加上多媒体教学它往往可以呈现出大量的知识,而很多老师也喜欢加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信息,对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只要了解就可以的初中生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其负担,反而不易消化本节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只依赖现代教学,而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三板”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将两者融合起来,就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二、传统“三板”教学的优点
1.用三板呈现知识脉络
教师通过板书,把地理教学内容要点进行分类、编码,简明扼要地展示给学生,便于他们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以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发展地理思维,复习、巩固、运用地理知识等,都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正确、完整地表达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设计合理的板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有利于他们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对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用“三板”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地图往往是正规的、精确的、复杂的地图,对于初中生来说,看这样的地图,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而通过“板图和板画”则不同了,学生可以亲自看老师在黑板上作简图,简图虽简,但其包含主要的、重要的信息,而学生通过观看这种化繁为简的地图,可以很快地读图、析图,更有助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地图,培养其作图能力。
现代教学的缺点和传统教学的优点,使得在初中地理教学上不得不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更不能产生对现代信息教学的依赖性。
本案例在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板出“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图,之后,教师可以边讲边画边写,使用简明的板画板书,让学生的第一印象清晰、明了、形象,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个板书既有知识的生成,又能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策略 篇7
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语文素 养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生怎样学习, 《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它就是在告诉我们, 人在学习中是因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才知道自省。“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 过多地用试卷来检测学生成绩, 就是过分强调了“读、写”的过程, 而忽略了“听、说”的作用。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给学生大量有意义、有质量的“生活资料”, 让他去学习、去模仿, 才能有质的飞跃。
1.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语感, 渗透情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 对于他今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经常能够发现, 语感好的学生, 无论是答题还是写作都能够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反之, 语感弱的学生则面对测试困难重重, 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 笔者每天晨读之前的10分钟时间, 都会利用录音机或计算机给学生播放一些由国家优秀播音员录制的经典散文、古文、诗歌的朗诵音频, 训练学生把握朗诵者所表达的情感、重点词句、主要内容等, 这实际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就在渐渐地更正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 学习好的朗诵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的整体朗诵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接下来, 可以组织全体学生逐个进行现场朗诵并录音, 然后进行播放, 让学生都听一听,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 自己有了哪些进步, 从而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同时, 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继续努力, 争取有新的进步。
每年的元旦、清明节、国庆节, 笔者都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纪实散文等朗诵的视频资料。相较于学生原来只听声不见其人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对语感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这时候, 抓住节日契机播放音频资料则会事半功倍。学生们一边聆听优秀的诗歌朗诵, 一边观察朗诵者的表情、动作、神态, 理解了朗诵者对于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不但在声音、语气、重音等表现上有很大的不同, 连他们的肢体语言都有这么多的不同, 那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语感, 对文学作品把握得很深。在这过程中, 学生们内心被震撼, 或是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或是对祖国未来的憧憬、或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怀念, 总之, 利用这种好的朗读视频, 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的饕餮盛宴。
2.利用多媒体,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的成果, 最终会体现在写作能力上, 怎样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写作能力, 要讲求方法, 讲实效。每次学生做阅读题、写作文时, 笔者都会跟他们一起做、一起写, 然后跟他们一起来分析做题的思路以及采分点, 写作的素材选择及方法运用。这时候, 就要借助于实物投影仪的帮助。先把阅读题直接投影在实物投影仪的大屏幕上, 讲清在读题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分析, 然后从阅读文章中怎样搜索信息、资料, 最后, 如何总结、回答。此时, 如果学生也有好的方法或者不同的理解答案, 也可以到讲台上来,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现场讲解, 学生们能够透过大屏幕一目了然地看到所写的答案, 听到各自的理由, 实效性非常强。
此外, 每次的习作, 笔者都会选一些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制作成电子文档存在班级计算机中, 上课时跟大家分享。这样, 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场看作文、改作文, 妙趣横生。上课时, 对于大家都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 用不同颜色来加注, 让他们反复读一读、品一品, 说说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还有一些地方稍欠人意或者不够具体, 需要修改的, 那么就现场改。可在文档旁边现场打字修稿, 通过大家的努力, 让文章生动起来。这个过程也许需要的时间会稍长, 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十分显著。笔者会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学生也有权采纳或拒绝, 参与的同学也会很用心地观察、感受, 努力帮助同学收获更多。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 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形象思维十分发达, 他们对于直观的形象, 以及色彩鲜明的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加入悦耳动听的音效背景, 让他们在学习课文时, 充分激发对课文的求知欲, 定会让课堂教学收获颇丰。这时, 课件的运用就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学习《自然界的花钟》一课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搜集到课文里所讲的每一种花, 并制作成动画展示, 以便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在他们心中留下美丽的印记。展示的时间一般放在学生读过课文并制作了钟表图, 对文章理解透彻时, 伴随着清雅的钢琴曲, 凌晨四点开放的牵牛花开始绽放它美丽的身姿, 轻轻巧巧的样子, 熟悉的身影, 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牵牛花是如何开放的?”围绕这一新问题, 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 新的一轮讨论开始了。当他们看到了从未看到的大丽花、蛇床花、芍药花, 看到了玫瑰花和月季花的不同, 他们在感叹, 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多媒体的使用, 打破了自然界限, 把学生们带到了神奇的大自然之中, 让他们看到了从未看到的花朵, 使他们欣喜若狂,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激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机,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只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它将为教师探索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打开大门。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成长。本文结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8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愉悦中感知,在快乐中生情。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人的智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与充分展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为了使干巴巴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为了使没有去过北京、没有亲眼见到纪念碑的学生产生具体可感的形象,我从网上下载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视频。既有绘声绘色的朗读,又有随着作者参观进程转换的画面展示,时而远景,时而近景,时而特写,学生在听读欣赏中感受到纪念碑雄伟、庄严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行踪,感知了课文内容,说明的顺序也逐渐变得明朗。这样,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采用多层次的顺序结构方式的这些重难点,很快就突破了,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合作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络建构了“中山陵网页”。搜集有关中山陵的照片,有关孙中山的文字材料,中山陵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特点,有关文章字词句研究的内容,配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增加了教材的容量,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爱好创设了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一起阅读、思考参考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学生的思维得到交流与共享,每个学生都可在众多不同的看法认识中,获得有关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知识。
三、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实现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多媒体技术实践证明: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信息技术,注意准确地把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的契机,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学生搜集信息,进行拓展性学习
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可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语文学习变得不再困难。网络既是一个“天然的图书馆”,又是一个“及时的时文读本”。说它是一个“天然的图书馆”,是指我们学习语文要查找的一切资料,几乎都可以从网上得到。说它是一个“及时的时文读本”,是指网络阅读时代性强,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新鲜事,都可以在网络上反映出来。许多最新的好文章,都可以在网络上阅读。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学习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动手与实践能力。
五、有利于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时代,学生老师同样面对一种新生的事物,同在零起点上,学生在使用网络与多媒体上并不见得比教师差。他们有优势,便有了挑战心理与要求平等的心理。“艺高人胆大”,胆怯心理也随之消失,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讨性学习,这正是新课程所期冀达到的教与学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只不过这个引领者和合作者比一般的人更有学习经验,他就像一个老水手或者老猎人一样。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既要有善变的处理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不可否认,多媒体网络技术就像语文新课程教学园地里娇艳的玫瑰,它散发出奇异的花香。但我们欣赏它的娇艳,陶醉在它奇异的花香时,也要提防它暗藏在花叶后的刺儿,如果不小心它也会刺伤我们。
多媒体与生物教学 篇9
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同时,这个系统还与教学资料中心,甚至internet相连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相信,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学生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与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与以往的单机演播形式相比,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1、丰富全面的资料信息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单机演播形式中,是把大量的图片、动画、电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个课件中,而这个整合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的过程,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详尽录用资料。但使用多媒体网络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2、独立自主的探索研究
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单机演播形式中,重视“演”和“播”,学生的自觉参与程度不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这一节时,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花的各个部位(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的相对位置。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完成这样一个练习:提供一些散乱摆放的花的部分,学生用鼠标点击,拖动各个部件到屏幕上一确定位置,位置正确则连接,同时给予表扬,错误则返回原处,并给予提示。经过多次尝试,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花的结构的知识。
3、如火如荼的讨论交流
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辩识,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前一段时间英国科学家培育的克隆羊成功,而引发了社会上人们对克隆技术,特别是克隆人问题的普遍争论。我们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这种讨论引入课堂,在介绍了克隆技术的本质后,让他们自由地在网上对克隆人是否可行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bbs、讨论组自由地在网上寻找讨论对象,发表看法。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讨论非常激烈,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持谨慎立场,有的还给大家展示了克隆一打罗纳尔多或迈克尔·乔丹的想象,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转换到大屏幕上进行交流。
这样的讨论,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
4、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10
摘 要 分析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介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满足更多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对未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出预测,找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60-03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学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找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多媒体课件设计工作,帮助学生找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以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课件设计工作不到位,制订的教学方案无法达到新时期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做好相应的设计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要保持多媒体课堂内容的声音美、形象美、意境美,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钱学森》一文时,进行了以下设计。
活动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全方位展示钱学森的一生,让学生学习钱学森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深深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查阅与钱学森有关的故事,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活跃度。
活动资源 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资料;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多媒体实例展示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学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谁吗?你们是否听说过与他有关的故事?
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钱学森,如图1所示。
【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简单的介绍应该已经对钱学森有所了解了,我知道大家还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事迹。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的祖国,正是他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航天技术,才有自己的导弹。所以我们应该带着崇敬之情去认真阅读《钱学森》这篇课文,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2)自主学习。
【引导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每段的主旨大意是什么?这篇文章整体上又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的钱学森有着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什么精神?
【回答问题】每个小组成员要选出一名代表来回答小组讨论后的最终结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见图2),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3)知识拓展。欣?p《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并为学生展示歌词(见图3)。为学生展示2007年有关钱学森“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见图4)。让学生自己写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父母、朋友、老师或者其他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然后通过全班评比挑选出比较好的文章进行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遵守相应的原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他们的实际状况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还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影响,为学生创建更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还要不断丰富多媒体课件内容,提升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以更好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工作,设计出更多高质量的语文课件,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知识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保持语文教学的全面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应该保持语文课堂内容的全面性,提升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教师通过多媒体能够查阅大量资料,同时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让更多知识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之上,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引导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在讲解《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该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学习文章中包含的生字词以及精神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技巧、思想品德、写作能力、阅读水平等方面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目标,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提升语文教学的新颖度 语文教学的方式新颖,可以提升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让学生在多媒体引导下掌握与语文科目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要做好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始终保持语文教学的新颖度并为他们模仿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乐趣,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如在为学生讲解《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安塞腰鼓有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震撼,体会我国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让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文化情操,为其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有益帮助。
增大语文教学的内容量 增大语文教学内容量,教师就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做好教学课件设计,将更多教学内容融入课件之中。如在为学生讲解《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入手,将语文课堂与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并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增强语文教学的情境性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包含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很难置身于文章之中,也就无法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增强语文教学的情境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他们的文章感悟力,最终达到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目标。
如在为学生讲解《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先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人物故事、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为他们再现当年长征的艰难情景,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用良好的学习成绩来报效祖国,珍惜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生活,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合格小公民。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并做好多媒体课件设计工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还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增强教学新颖度,以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增大?Z文教学的内容量,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在提高自身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掌握更加科学的语文学习技巧,满足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需求。
在未来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利用好多媒体的交流功能,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度,相互尊重、相互弥补,以全面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信息媒体与语文教学论文09-02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误区与使用论文08-29
多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05-17
多媒体与中职语文教学06-24
高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08-31
多媒体动画与语文教学09-26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11-02
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10-18
也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11-20
多媒体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