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土流失

2024-12-25

与水土流失(共12篇)

与水土流失 篇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 在我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一直是重要的国策, 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相关指导思想,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控制,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持。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措施

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及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水土保持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我国现今的水土流失情况, 依然相当严峻, 虽然经过了长期的整治, 但由于事态严峻, 使得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及水土流失的恶性源头依然没有得到根除。

1. 水土保持建设概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展了针对水土流失的全面整治工作, 以长江、黄河为主的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 建立了30多个重点整治区域, 并结合山、水、路、田等整治项目。现今已使大部分的人们摆脱了贫乏状况, 极大了保证了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将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区域进行全面的勘察及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 对各区域的水土流失原因、发展过程、未来趋势以及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 以分析科学的整治方案。并将模型模拟与实地勘察进行有机结合, 针对人为及自然原因, 对当前的水土流失进行分析。如今我国的各种水土流失类型都被较好的掌握, 加快了整治步伐, 对小型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制定了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 制定了局部地形的改变及水土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农田作用治理方法。加强植被绿化的技能, 为达到土地恢复植被覆盖的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参考。大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水土流失预防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进而实现减少径流与拦沙的目的。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土流失的整治工作由传统被动的防御治理工作逐渐转变为开发性的主动治理工作。在多数小型流域中以水土保持为主, 与区域现场地形情况相结合, 采取不同类型的开发, 为彻底治理水土流失作出贡献[1]。

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中存在的不足

2.1 农业结构设计不科学

水土遭到破坏, 导致水土资源流失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农业结构设计不科学的重要的一点, 以我国的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长期进行谷物的种植与生产, 并不断的进行开荒种植, 在这样的情况下, 水土流失与农业的单一性产生了矛盾, 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剧。

当今的矿产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使矿产开采与冶金等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却因此忽视了对水土资源的控制, 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矿石开采工程中, 土石及废料不断的被投入河流当中, 不仅加剧了河流的堵塞及泥沙下泄情况, 也对河流下游的生态造成不极大的威胁。甚至于出现的恢复程度远小于破坏程度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局部地区较为贫乏, 粮食的供给不足;还林还草的工作无法直接获取利益, 使其难以实施;农业体系缺乏科学的调整, 其经济模式与水体保持工作相协调。

2.2 农业产业化体系过于传统

从古至今, 农业的生产就是为了粮食的产出, 其他类型的经济作物或畜牧业等随具备较大的经济效益, 却被人们生产过少, 因此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 当前关于农业产业加入了更多新的内容, 但规模依然有待发展, 仍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其具体情况表现为思路混乱, 难以形成规模性的发展, 无法带动地区或企业的整体发展。在我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仍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农业的发展仍仅重视粮食的生产, 缺乏产业化的生产思路。

2.3 局部地区未能有效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应重视环境与资源的稳定性, 并采取整治措施, 应先从细节及简单的问题入手, 逐渐加深整治力度。在实际的环境建设工作中一些地方, 仍缺乏有效的指导, 盲目的进行整治工作, 未能将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与经济基础相结合, 或者使用不法手段使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 满足自身要求, 在一些地区未能建立长期的水土保持, 环境建设的工作, 而是一段时间一个策略, 最终致使各策略计划相互矛盾, 引起冲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中, 难以使农民得到适当的经济效益, 进而在推广中屡屡碰壁, 无法被大众接受[2]。

3. 达到保持水土建设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保持和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两者应相互协调, 相互辅助, 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 应妥善做到集中治理与恢复生态的的协调关系, 且因重视环境的自身恢复能力, 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地区的实际环境情况, 进行统一的治理与建设;并将生态建设, 保持水土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妥善的处理, 应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并使两者得到有效的结合, 使环境建设等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进行发展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环境的维护, 把以治理好及未受破坏的环境进行切实的保护, 以防止其再次恶化;正视经济建设与生态恢复共同发展的目标, 总体来说, 经济的建设发展应服从与生态环境的需要, 在保证生态恢复及保持水土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建设,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做好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以及法律制度管理, 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 保持水土的重视, 并使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督力度。

就整个社会来说, 将社会上可进行开发的力量及资源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与调用, 并进行水土流失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联合组织, 将河流生态管理与农业林业等的实现共同发展相互兼顾。并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治理技术及相关经验, 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等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建设, 是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虽然现在已确立了整治水土流失的目标与任务, 但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 仍需全社会都动员起来, 正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技术要点, 并结合实际情况, 经过社会上下的长期努力, 定能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龙振华, 刘能胜, 龙立华, 毛羽飞.浅谈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8-11.

[2]范景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5:281+301.

与水土流失 篇2

欧毅

(安顺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完全的地区。也正因为这样,贵州省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伴随着水土流失,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比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贵州落后的耕作方法,也导致了水土资源的大量流失。这些,严重的影响到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而如何整治水土流失,成为了当务之急。是要继续采用普通的整治措施,还是借鉴其他地区的整治措施,或是寻找一种适合于喀斯特地貌的技术措施。只有治理好了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

关键词:水土流失 泥石流 耕作技术 石漠化 引言

一个国家的水土流失表现为何种程度,是不断加剧还是得到控制。这会直接关系到农林牧副产业,影响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在近几年,贵州喀斯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许多的水土流失研究。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给贵州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最终导致贵州人民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开展贵州喀斯特水土流失的研究,对于贵

州具有科研与实践的重大意义。一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现已成为困扰各国科学家的世界性难题。它对动植物乃至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的,就算可以恢复,那也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相当长的时间。

贵州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得省份。西南岩溶地区由于碳酸盐发育,形成了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峰林耸立,就像俗语说的“地无三里平”,正是由于这样的地貌,贵州的土地资源本来就少。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已经较多了。再加之后来,人为的滥砍乱伐。造成了植被的大面积消失,从而大大的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流失面积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省的水土流失程度正在逐年上升。

1987年全国第一次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水土流失的总面积是76670.1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5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7920.1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20680.9km2。而强度和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14947.62km2和3121.5km2。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为73179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的水土流失分别是41415.30km2、22424.44km2、8016.86km2、1322.41km2。由第一次与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来看,贵州省水土流失的趋势有所减弱。

从 2001年~2005年,贵州省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治理面积接近1000km2/a。但是,这样的治理速度,仍是缓慢。水土流失越发的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1 石漠化

水土流失的发生破会了,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灾害性气候的增多,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的频繁发生。毁坏了大量的农田、道路、房屋,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大量的水土流失,将导致基岩大面积。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据2000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遥感调查结果。全省石漠化的面积广阔,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石漠化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的南部和西部。比如黔西南、黔南、安顺、六盘水、毕节。但全省也有没有明显石漠化的地方,轻度以上的石漠化县份就有41个。全省除了这五个县(剑河、赤水、榕江、从江、雷山)以外的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2.2 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很剧烈的水土流失现象。它的突发性,常常使我们措手不及。2012年6月,贵州凯里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致10人死伤。1.9万人受灾,9000余亩农作物遭到破坏,400余间房屋受损或垮塌,多条道路受损。【1】2010年6月28日,由于持续性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关岭乌镇大寨村有两个村民组的37户99人被埋。其中,有些农户的房子基本全被泥石流掩埋。截至7月2日17时,救援人员已在灾害现场找到18名遇难者遗体,仍有81人下落不明。贵州关岭县“6·28”地质灾害,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复合型灾害,在贵州历史上没有记载,其识别和防范难度很大。但这起地质灾害也说明,当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仍存“软肋”和“瓶颈”。3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3.1 自然因素

影响贵州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多种,比如地质因素、地形因素、降雨不均等。3.11 地质因素

由于岩组类型的不同,它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碳酸盐岩类所占面积大。而且又具有质地坚硬, 透水性极差, 径流率大等特点, 从而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3.12 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上表可以知道,耕地的坡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由于地处山区,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大于25度以上的山坡上进行耕作。从而,加剧了贵州的水土流失。3.2 人为因素 3.21 耕作因素

贵州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一些地方的农民至今仍在采取“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效益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水土流失频繁,土地石漠化严重。【2】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面积的陡坡开荒。过度的恳殖,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更是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3.22 施工建设因素

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总是被忽略。施工建设中,滥挖乱采,随意丢弃土石废渣。造成大面积的土层剥离地表,从而又造成大量人为的新的水土流失。

贵州水土流失的极端表现为土地石漠化,而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的速度。目前,全省现有石漠化面积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34%。而每年,石漠化正以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贵州的水土流失状况仍然十分严重,造成的因素众多。那么,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减轻水土流失呢?是走其他地区防治的老路,还是寻找一条适合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道路呢? 二

整治措施

每一个水土流失的地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水土保持道路。

小流域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比较适合的空间尺度,因为它具有完整的水文和侵蚀过程。近年来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水土保持工作者及石漠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处于土壤侵蚀研究的前沿领域【3】。这种模型可对土壤流失时空分布过程进行模拟,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较快发展【4】。

对于贵州应该走怎样的水土保持路线呢? 1

耕作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主要包括等高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免耕、掏钵(穴状)种植和抗旱丰产沟,其中等高沟垄种植在全国5个水蚀类型区均有分布,其次是免耕,除西南土石山区外均有分布。

贵州的耕作上就可以采取等高沟垄种植,它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因为,等高沟垄耕作可以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水肥留住了,作物的产量也就上去了。2

工程建设措施

在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中,施工方必须提供水土保持之后才能允许施工的开始。施工建设中,禁止滥挖乱采,必须将土石废渣堆放在指定的区域。在施工结束后,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绿化。3

植树造林措施

由于贵州大多数属于山地,平坦的地方很少。可以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上种植护坡林和经济林,这样既能保住水土,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最后,必须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使得水土保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三

小结

现如今,贵州已经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但是,成效并不是非常的明显,这条水土保持的道路还很长。采取不同的措施,将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贵州在自然免耕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比较滞后,今后应加强这方的 研究工作。由于贵州坡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积极支持下,加大了对坡耕地治理的力度,但是治理的效果还有待检验和系统总结。比如:有些地方坡改梯后土层厚度不够,有的因为破坏了土层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坡改梯后使土地面积减少,从而致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等。因此,坡耕地治理仍是今后水土保持研究工作者们的研究重点,而且应该尝试着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和农业的生产效益相结合起来。

我们还能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它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贵州的水土流失治理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 力,而治理完成后,是否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生态问题,这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与水土流失 篇3

关键词:公路建设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86-01

公路建设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内容,由此会给公路建设周围的环境带了一定的影响。相反也会促进公路建设周围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过程中,会对地表和岩石层造成扰动,水利流失强度较大,影响的范围较广,因而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日益严重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对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原因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积极探索有很重要的必要性。

1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1 自然原因

公路建设区域地质条件、地形特点、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对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产生直接影响。土壤抵抗水土流失的能力是由自身组成所决定,公路选线一般选择地质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地形地貌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地形的坡度、坡长与水的冲击力成正比,坡度越大水的冲击越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公路建设通常选择坡度较小的地段,同样有利于水土的保持;另外公路建设区域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植被覆盖率越高,防止水土流失能力越强,保持水土效果更明显。

1.2 人为因素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公路建设施工扰动和损坏了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破坏了原有植被,人为水土流失强度增强。施工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等松散堆积物,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源;不合理的施工工序导致弃土弃渣或临时堆土堆放时间加长,裸露地不能及时恢复植被,施工营地不能及时复垦,弃土场和取土场不能及时得到治理,其都将加剧施工过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设是否合理或能否及时实施,也是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2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特点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人为活动加剧施工区水土流失

公路工程建设施工,需要大量砍伐植被和大面积开挖、回填,对施工区的地质结构和植被造成破坏,引起公路周围生态环境失衡,公路建设地段水土保持能力大大下降,使施工区水土流失加剧。

2.2 弃土弃渣极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大量弃土弃渣等松散堆积物,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源;弃土弃渣等松散堆积物堆放于沟道、坡面等地段,在重力及降雨径流冲刷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造成弃土弃渣造大量流失。临时堆土裸露极易产生扬尘或受降雨侵蚀产生流失。

2.3 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公路建设产生高边坡开挖面、高填方路基、取土区、采石区、施工设备放置区、工人生活区、施工便道等,主要集中在公路建设沿线和附近,造成公路通道及两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恢复存在较大难度。

2.4 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

公路属线性工程,路线通常比较长,但公路建设产生高边坡开挖面、高填方路基、取土区、采石区、施工设备放置区、工人生活区、施工便道等相对比较分散,难以集中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难度。

2.5 主体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标准较高,但不够系统全面

主体工程设计中,对于开挖形成的高边坡及填方路基均采用挡土墙、骨架护坡、植物护坡、路基截排水沟等防治措施,一般均按照公路设计标准进行设计,以确保公路安全运行,设计标准较高,能够满足水保要求。但对于弃土场、取土场、料场、施工设备放置区、工人生活区、施工便道等区域往往提出水土保持要求,不够具体,缺乏设计;即使有设计,在施工中落实也不是十分到位。

3 公路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

3.1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公路建设过程中大量动土,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地质和植被破坏,使得地表失去了有效的保护,土壤的通透性变差,造成土壤原有的土层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流失含量降低,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

3.2 对水沙资源的影响

在公路建设之前,公路建设地段一般有植被保护,公路地面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够维持正常的水循环。公路建设路面硬化,取代原有地面的植被,破坏了正常的水循环,使地面径流加剧,水流集中。

3.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会造成原有生态出现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下雨天,弃土弃渣没有及时清理,就会造成公路周围泥沙露于地表,加之风力会造成沙尘暴和扬尘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因此,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4 公路建设水土保持措施

4.1 优化公路工程设计

公路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公路工程投资和建设质量及运行安全,同时对建设区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产生直接影响,优化公路工程设计至关重要。公路路线的设计应该尽量少占农田、林地和鱼塘等;尽可能采用桥隧工程,避免高边坡开挖和高填方路基,科学地确定路基的开挖填埋高度,减少弃土弃渣和大量取土;合理地选择路基填料,正确处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合理布置公路建设土场的位置。

4.2 优化施工工艺和土石方调运利用

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优化施工工艺和土石方调运利用,以减少弃土弃渣及取土量,减少扰动面积;对弃土弃渣有序堆放,风雨季施工时要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场外线性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4.3 加强路基防护工程和完善路基排水系统

路基防护工程一般包括挡土墙、骨架护坡、方格植草、框格植草、植物护坡、中间带和路基两侧绿化等。路基防护工程是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建设绿色通道的根本保障,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和实施。

4.4 大力营造植被

路基边坡植物防护、中间带和路基两侧绿化,既可以保证路基稳定,也可以改善公路两侧景观,需大力营造植被,以期形成绿色通道。

4.5 完善公路建设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加强临时防护措施

由于主体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公路安全,忽略弃土场、取土场、料场、施工设备放置区、工人生活区、施工便道等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需要及时补充完善,同时突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以期形成完整的防治措施体系。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有了重新的认识,所以今后在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问题上要特别重视。在公路建设在中,要合理分析公路建设实际情况,根据公路建设地的实际地质、地貌特点,改善公路建设技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公路建设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对公路整体的使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萍,冷光义.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4):23-24.

谈林内土木工程与水土流失 篇4

关键词:林区,土木工程,水土流失,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有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决定水土流失、发展的自然因素, 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以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四大自然因素: (1) 土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为黄土所覆盖, 黄土厚度一般100~200m, 最厚的达300m以上。黄土结构松散, 土质疏松, 遇水极易分散、崩解, 侵蚀能力最低。 (2) 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高, 6~9月降雨占到全年降雨量的60%~70%, 径流冲刷和搬运能力强, 土壤侵蚀强烈。 (3) 植被。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 覆盖度极差, 原始天然森林植被已基本不复存在, 目前较大的两个林区-子午岭、六盘山林区面积也仅有2134万km2, 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地, 加大了土壤侵蚀。 (4) 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主要由塬、梁、峁、沟、谷等组成, 沟壑纵横, 坡陡沟深, 大部分地区的沟壑密度为3~6km/km2, 大于0.5km的沟壑区达27万条, 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 丘陵地区坡度在15°以上土地占50%~70%。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摧化剂,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不合理弃土弃渣。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以及生产力水平低, 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广种薄收, 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都造成水土流失。

2 林内土木工程与水土流失

2.1 林区道路建设

林区公路建设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林区内地表水流的影响和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公路的阻隔作用, 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流域都发生了改变,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另外, 在跨越河流、峡谷以及山坳时, 由于公路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方也会对河流的流速、河道走向等方面产生影响。而流速增大使得河流冲刷能力和夹沙能力均增大, 造成上游水土流失加剧, 在下游由于泥沙淤积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林区公路对于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升降。例如在挖方地段, 如果路面是在地下水位以下, 则会造成边坡渗水, 地下水位下降, 而地下水位下降又将影响到地表植被的生存。土壤由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可为生物生存提供一种环境, 实质是一种资源。公路建设一方面直接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另一方面由于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以及机械施工造成的扰动使得土壤更易被冲刷, 而如果防护工程做的不当又可能使水土流失的状况加剧。水土流失又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和对公路的水毁灾害。

2.2 冰雪滑道、集材道、运材便道建设

冰雪滑道最早在50年代大兴安岭林区就开始采用冰雪滑道集运木材, 如今冰雪滑道仍在林区使用。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基本枯竭, 剩下有限的可采资源多分布在陡坡、山帽上, 或属不可及的森林资源。利用冰雪滑道可将陡坡、山帽上的木材顺利地集运到山下, 便于机械运输对于当时不可及的森林资源, 可通过绞盘机或索道串坡, 再利用滑道将木材集运到山下来。以大兴安岭林区为列, 大兴安岭林区设冰雪滑道3000多条, 累计总长度超过300万m, 平均宽度0.8m, 平均切土深度0.3m。这些滑道春融时, 汇集雪水, 雨季汇集雨水, 夹带着大量泥沙顺沟直泻而下, 将滑道冲成大小不等的沟壑造成水土流失[3]。

大兴安岭林区主伐方式以等带皆伐为主, 一般每隔100m设一条集材道。大兴安岭林区每年采伐面积超过10万hm2, 需布设集材道约1万km。集材道要求宽度为12m, 并将树木全部伐除。集材道经拖拉机多次辗压和原条摩擦地表植被完全破坏集材道切入土壤, 形成槽形便道。据调查, 大兴安岭林区集材支道平均切人土壤10~20cm, 集材主道平均切入土壤20~30cm, 春融后这些槽道汇集雪水雨季汇集雨水冲刷槽道造成水土流失。尤其是夏季雨夭拖拉机集材, 履带嵌人土壤, 将土壤搅起, 泥水混合, 泥浆四溅,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调查, 大兴安岭林区集材主道纵坡超过7°, 支道纵坡超过10°, 水土流失严重, 而且随着坡度的增大, 水土流失越严重, 另一方面集材道水土流失还与地质情况密切相关。土壤颗粒越大水稳性越好, 水土流失越轻, 反之土层越厚, 水稳性越差, 水土流失越严重。因此集材道应尽量布设在地质情况良好、坡度较缓的坡地或沟膛内。

3 林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滑道、集材道和运材便道进行处置。集材主道应尽量选在山坡的凸起处, 减少流水汇集数量减轻冲刷。对坡度较大、土壤水稳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滑道、集材道和运材便道, 可用伐区剩余物如倒木、枝梗等横放在道上、以阻滞水流, 降低流速, 减轻冲刷。也可用石块、草皮等其它杂物, 分段做成左右的矮墙, 横布在道上, 以阻滞水流, 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在用完后的滑道、集材道、运材便道上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撒下草籽或其它的植物的种子, 尽快恢复植被固定土壤。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森林铁路、公路和其他建筑工程, 应当尽量减少植被破坏, 工程竣工后, 取土场、取料场和废弃土方存放的裸露地, 必须植树种草, 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公路设计中要把环境评价内容纳人设计当中, 根据公路沿线取土情况, 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开矿单位必须有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经水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规要求的条件和准采坡度等内容进行审批, 并在水保部门的监督下生产。对没有水土保持方案和未经审批的, 坚决不准开采。

4 结语

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 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及利用一定要考虑到森林的承受能力。在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应该采取各类措施进行治理。在以后的活动中, 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尽最大的努力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水土流失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及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晓杰.对森林生态健康的系统思考[J].森林工程, 2006, 22 (3) :5~7.[1]杨晓杰.对森林生态健康的系统思考[J].森林工程, 2006, 22 (3) :5~7.

[2]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 等“.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森林工程, 2006, 22 (4) :4~6.[2]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 等“.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森林工程, 2006, 22 (4) :4~6.

与水土流失 篇5

2013年3月4日

同志们:

今天,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造林绿化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造林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对全县造林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镇(区)主要领导、分管林业和水利工作领导,县造林绿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森林公安分局领导、各镇林业站站长、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长、执法中队长、县水土办领导和县林业局、水利局中层以上干部及挂钩镇(区)工作人员,共80多人。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由我宣读2011-2012年造林绿化工作资金奖励的决定;

……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下达2013年造林绿化分解任务和水土保持工作责任状,请获奖单位依次上台;

……

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与建议 篇6

一、全省水土流失现状

(一)水土流失区域分布较广。福建省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区22个县(市),是省政府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县。截至2012年底,22个市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5691.77平方公里,流失率达12.58%,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二)流失面积较大,但强度和极强度流失所占比重较小。根据2013年11月底发布的福建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资料,2011年底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95%。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的占54.64%,中度流失的占26.39%,强度流失的占13.26%,极强度流失的占3.51%,剧烈流失的占2.20%。

二、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和治理方法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2012年超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5万亩,是下达任务200万亩的112.5%。其中22个重点县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53万亩,是下达任务142.96万亩的105.5%;综合治理崩岗500个,完成坡耕地综合整治6.6万亩,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0条,治理“青山挂白”3.95平方公里,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初见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 积极筹措专项治理资金,提供财力保障。2011—2012年,福建省总共争取中央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3.835亿元。长汀等16个原苏区县列入国家规划,中央补助资金达4.5亿,省级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追加3亿,专项用于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各市县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 坚持“封禁”与疏导相结合。部分市县改变简单封山保护政策,实行“封禁”与疏导相结合,积极探索封禁治理配套措施,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柴草问题。龙岩市采取多项疏导措施,出台以电代燃料补贴政策,建立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市、县两级筹集3400万元,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电价补贴,群众用电由市、县每度各补助0.1元。宁化县对重点流失区按照每个常住人口补助30—50元生活燃料补贴,现已补助1.5万户。永定、上杭县对水土流失区域的果园采取免费提供种苗、配套完善路网和水网,长汀县帮助封禁区农户转移劳动力5万余人,发展针织、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 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相关部门与省重点治理县(市)、市重点治理乡(镇)的挂钩联系制度,指导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任务分解到位。如泉州市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是建立督促检查服务指导制度。如三明市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考评的重要指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水利部门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四是探索特色治理新路子。如三明市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承包、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

(四)注重统筹开发治理。各地因地施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实现 “三个结合”。一是与治穷相结合。如龙岩市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实际情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万亩杨梅、官溪蜜柚、茶叶、竹业基地和千亩板栗、银杏、油茶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如安溪县官桥仙都、龙门洋坑崩岗区通过采取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水平梯田,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2012年新增农业用地680多亩。三是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如龙岩市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治理开发模式,山林经营权30年不变。

(五)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面执行水土保持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实行水利(水土)分别与国土、林业、农业、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开展开发建设项目、山地农业开发、土地及矿产资源开采和交通设施建设等各类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六)坚持依靠科技治理。一是创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治理技术要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新农村配套措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防灾减灾、发挥社会效益相结合。如宁化县推行“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 五种技术模式。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如长汀县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建立长汀县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台湾水土保持专家交流考察,成立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技术服务团共同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三是建立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在紫色土严重侵蚀区,建立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

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困难及成因

(一)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但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形复杂,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一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省共有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其中Ⅰ类县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2012年安溪县水土流失面积668.6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3.08%;崩岗12000多处,约占全省的一半。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部分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治理难度较大。以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龙岩为例,2011年10月遥感卫星调查结果,全市仍有211.2万亩未治理,强烈度以上流失面积大于100亩的有170个,特别是长汀、连城、永定、上杭等4个重点县仍存在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崩岗,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治理难度大;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存在反弹的可能。

(二)水土保持投入不足,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治理资金紧缺。据反映, 2013年,各地按照3月份省政府的工作量要求,部署了全年水保工作,但由于省级水土治理计划调整,致使部分市县专项资金大幅度减少,加上市、县、乡各级配套资金紧缺,已招标签订合同的项目资金到位严重不足,实施受阻。二是工作机构与人员配备不适应。目前大部分市县水保办为水利部门的二级机构,人员不足,熟悉水保工作的业务骨干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三)对水土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督执法力度不足。部分市县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责任意识较为薄弱,重申报、轻落实,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部分单位为抢抓进度,没能很好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存在边开发、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以龙岩市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达80%以上,而验收率仅20%左右。

(四)部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重建设轻维护”。由于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和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许多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后期维护资金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管护措施。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对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投入不够,使得治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诏安县秀篆镇焕塘村梅堂自然村旁的一座崩岗治理群,2012年作为漳州市水土治理十大竞赛项目之一,总投资40多万元。竣工后因多次暴雨冲刷,使崩岗大沟小沟侵蚀、水沟受损、所种的梧桐树移位冲离和生虫、次生崩岗的现象较为明显,维护十分困难。此外,一些地方林地治理工程还存在操作不当等问题。如漳州部分造林项目种植完成后,没有实行三年的管护期就直接移交,一亩地一年仅有10元的管护费,而一般情况下一亩林地的管护费用要在300元左右,管护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后续维护管理工作。

四、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一方面,全省水土保持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投资力度,实行“有差别,分阶段”的灵活财政支持手段,特别是要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县、水土流失重点县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确保省级专项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保持适度增长,各有关市县要积极筹集配套资金,确保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不因资金投入不足或资金到位不及时而影响建设项目进行。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各市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级别偏低,人员配置不足的现状,建议各地适当提高水土保持办的行政级别,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成立专门的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在有条件的重点治理乡镇设水保专职人员。在选拔人员的时候,多吸收相关专业的年轻人进入队伍。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努力提升水土保持队伍建设水平。

(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市县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十分有限。为此,建议完善我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由省财政和受益的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江河下游地区共同筹资作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水土生态保护地区农村居民燃料补助、植树种草补助和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建设,以保障生态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三)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科技含量高,特别是贫困地区,需要持续不断的人、财、物投入,因此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要进一步引导当地农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以调动、保护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四)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和执法力度。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一是加强监督,要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环评审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或核准的前置条件。水利、国土、建设、环保、公安等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部门,各尽其责,共同做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宣传教育、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合力。二是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对辖区内矿山开发、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不定期巡查,维护生态环境。

此外,应强化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后期维护工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建设项目成效的长期检验等制度,巩固既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确保治理成效。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福建省顺昌县仁寿镇人民政府)

浅议云南东川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 篇7

1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综合发展过程。内营力形成和改变地貌的形态, 使地面隆起或下降, 外营力的夷平作用剥离、搬运、堆积物质, 不断的改变地表形态至达到其本身的稳定状态;地球上出现生物之后, 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 有意无意的对水土资源造成破坏,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1.1 内营力的作用

东川地处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的结合过渡部位, 小江深大断裂带由北向南贯穿全境, 其东支以西属康、滇地轴, 在黄水箐以北属东川块状隆起, 出露前震旦系昆阳地层, 岩性为中等物等变质的碎屑及碳酸盐岩;黄水箐以南属昆明断阶, 主要出露震旦系澄江组, 灯影组地层及寒武系, 二叠系地层, 其显著特点是出露有中生代朱罗系陆相沉积。东支以东属滇、黔、川、鄂台拗, 金牛厂西北属昭通断褶, 主要出露前震旦系昆阳群, 震旦系灯影组以及寒武系, 二叠系地层。金牛厂以南属牛头山隆起, 主要出露震旦系灯影组, 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地层;河谷地普遍存在着第四纪沉积物。小江断裂带自形成以来, 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岩层在长期的构造运动中, 致使不断破碎和变质、节理发育、风化不断, 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础的物源条件。

根据地貌成因, 东川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剥蚀构造山地、侵蚀构造山地、侵蚀堆积河谷等几种类型。其中剥蚀构造山地主要分布在流域分水岭附近, 主要包括了单褶玻山、复褶皱山、向斜山、断块山等类型, 其特点是地势比较平缓, 分布着集中成片的耕地和荒草地;侵蚀构造山地主要特征表现为山体高大, 山脊较狭窄, 地势陡峻, 高差较大, 沟谷深切“V”形;侵蚀堆积河谷是山区耕地集中分布及村庄座落的主要地段, 辖区内主要包括了断陷盆地、构造断陷盆地、基座阶地、洪积台地以及非河流形成的阶地。其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 地形坡度较缓, 在8°~15°之间, 是人类活动聚集区。切割剧烈、山高坡陡的地貌格局, 使得水土流失一旦发生, 即会造成更大规模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造成的危害也非同一般。

1.2 外营力的作用

所有外营力都是形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不可或缺物质和条件,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外营力, 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4种类型。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 人为因素包含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毁林开荒、过度垦殖等。

气候:冬春季节, 受干燥强劲西风气流控制, 夏秋季节受经常性潮湿的西南气流影响, 造成辖区干湿季节分明, 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8%, 其中6~8月占55%~60%。海拨1300m以下的山区及河谷区干旱少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688.1mm, 最多的年份为844.4mm (1974年) , 最少年份为45l.9mm (1963年) 。雨量最多年与少年相差392.5mm, 相当于年平均降雨量的57%。年相对平均变率为11%。相关研究表明, 在充分前期降雨之后, 再遇强度大的暴雨也正是引起水土流失最为严酷的气象条件, 而降雨雨强和雨型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决定性因素。东川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 在初期5月经历了短历时的降水后, 土壤含水量逐渐趋于饱和, 之后的集中降雨的主要特点是点暴雨、夜雨比较集中, 因此, 在这个时段, 也是水土流失比较突出的阶段, 往往会因一场不大的降水导致水土流失极端灾害泥石流的发生。

1.3 土壤植被

东川土壤分共8级, 根据土壤理化性状, 1~3级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 适宜农耕, 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区;4~6级地分布在中、高山地区, 土壤多含砾石、卵石、粗砂, 质地差、易受旱、涝, 侵蚀重, 是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地。

东川区由于高山峡谷特有的立体气候, 植被种类多样, 但小片分散, 数量有限, 且多属次生性植被。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 加上历史上大规摸的开矿和伐薪烧炭炼铜, 以及长期以来为燃料、建筑伐木, 以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严重破坏, 生态恶性循环。自然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格局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加之人为的过量不合理生产活动, 如乱采乱挖、毁林、陡坡开荒致使农业生态坏境恶化。

2 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土流失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2004年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显示, 东川水土流失面积1393.37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4.47%, 且水土流失分布广泛, 从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区到高山区, 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强度大, 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东川处于小江流域, 小江流域为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小江集水面积仅为金沙江流域的17.1%, 但其输沙量却占整个金沙江流域输沙量的68.5%, 每年小江向金沙江的数砂量高达1900万m3, 主要支流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3000t/ (km2·a) 以上, 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水土流失欠账突出, 治理难度较大。历史上长期累积的不当行为在现在集中凸显, 造成当前治理任务异常艰巨繁重。

3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面对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矛盾的现实, 为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针对东川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 结合多年来的水土流失防治经验, 笔者认为,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3.1 完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 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

当前,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而上位法是一部比较宏观的大法,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以细化。近年来, 东川的水土保持配套法规的建设以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契机, 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配套文件的制定, 在上位法的框架内, 结合东川的实际情况和多年执法经验, 制定完成了关于水土保持行政审批、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强调了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加大了联合执法力度, 强化水土保持考核, 提高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方面的政策法规, 广泛宣传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让全社会关心、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3.2 综合各类措施, 有针对性的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实施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广泛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在重点滑坡泥石流沟谷实施以拦挡护坡工程为主的工程措施, 在流域上游采取封禁治理、植树造林等多种形式的生物措施, 并实施以坡改梯为主的旨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耕条件的民生工程, 大力推行等高耕作, 与非等高耕作相比, 等高耕作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 相比之下, 水流失量减少了10.51%, 土壤流失量减少了67.09%, 土壤速效氨磷钾分别减少了67.34%、66.46%、66.73%, 如让有机质减少了68.13%, 因此, 等高耕作是坡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在干热河谷地区改进土地整治技术路线, 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标, 加大解决土地灌溉用水问题, 充分利用干热河谷的光热优势, 建立高效的经济作物和经果林示范基地, 不断提高土地单位产出, 让25°以上陡坡地逐步退出农耕走上退耕还林序列, 逐步减小陡坡地的水土流失量。坚持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督查落实, 切实防范因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3.3 加大造林力度, 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的增加, 能够有效的截流降雨、削弱溅蚀, 促进渗透并抑制地表径流, 减少土壤流失, 调节土壤湿度, 改善区域小气候等多种作用。结合东川干热河谷地区造林难的实际特点, 东川林业生态修复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种植方式对荒山荒坡加以绿化, 在海拔1600m以上区域大力推广优质高效丰产核桃示范林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使传统的农耕用地在转变性质的同时增加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在海拔1600m以下区域主要种植以新银合欢等耐旱树种, 在泥石流河漫滩上种植美洲黒杨、美国山核桃等树种, 在绿化荒滩的同时, 实现林业经济的提升。

3.4 创新机制, 推动全民参与共治水土流失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加强对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建造一个天蓝水清的美丽中国,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共识。而东川这样一个特殊区域, 对生态文明的建设,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 历来都是各届政府的首要任务。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上, 不但要求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各成员单位要尽职履责, 同时还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的治理,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承包荒山荒坡种植经济林木, 实行有偿治理;加强对领导干部绿色责任审计, 用“绿色GDP”来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重点考核任期内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绿化目标任务、义务植树、退耕还林等完成情况, 从上至下营造了一个共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长期以来, 地处长江上游的东川不遗余力地为国家、民族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面对如今的困境之下, 通过不断的总结摸索, 探寻出了一条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除此之外, 在水土保持科技措施的应用和推广、水土保持治理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还需要不断研究、掌握、运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 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 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实现人地和谐共处。

摘要:东川是传统的矿业地区, 地质结构复杂, 拥有上千年的采选历史, 长期的人类活动使得区域植被过度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本文对造成区域大量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对治理水土流失形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期望为同类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云南

参考文献

[1]胡玉法.长江流域坡跟地治理探讨[J].人民长江, 2009, 40 (08) :72-75.

[2]周跃, 代家泽.长江上游龙川江流域典型片区植被侵蚀控制的水文作用[C].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3]喻惠花.基于健康长江水土流失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长江科学院, 2008.

与水土流失 篇8

水土流失对比演示实验装置是配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4课《土壤的保护》内容而设计的 (如图1所示) 。除此之外, 本教具还可兼做沙土、黏土渗水性对比实验装置 (苏教版三下1单元第2课《了解土壤》) 和高山上破碎岩石的搬运实验装置 (苏教版六上2单元第5课《地表的变迁》) 。

二、教具用途

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探究有植被和无植被的情况下土壤的蓄水能力, 通过微观演示模拟自然界的宏观现象。

三、制作材料

口径相同的塑料托盘2个、塑料窗槽2段、木板1块、高低凳1个、可乐瓶1个、电烙铁1个、缝衣针1个、量杯2个。

四、制作过程

(1) 用电烙铁将2个塑料托盘一侧边沿烙出长1~2厘米的“一”字形小孔。用双面胶将2个塑料盘并排黏贴在木板上端 (小孔朝下) 。

(2) 将塑料窗槽的凹槽与托盘小孔对接, 并用双面胶将塑料窗槽黏贴在木板上。

(3) 将可乐瓶横放, 用缝衣针将可乐瓶左右两端各戳2排大小相同的小孔8个。装满水挤压可乐瓶中端, 检测喷出的水流大小、距离及流量是否一致 (如图2所示) 。

(4) 利用高低凳将底板 (木板) 倾斜放置, 在下端的2个凹槽出口处各放一个量杯。

五、使用说明

(1) 在室外分别选取无植被土壤和有植被土壤, 用铲子将两种土取相同量运至塑料托盘内。

(2) 将可乐瓶装满水, 两手平端 (小孔朝下) 至合适的位置和高度, 对准土坯双手均匀用力挤压瓶身, 使喷出的水流均匀落在土坯上 (如图3所示) 。

(3) 观察在水流冲刷下, 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的痕迹, 比较流失的水土量。

六、教具特点

1. 对比性强

课本提供的实验分两次操作, 无法控制变量。本装置的两个盛土器皿大小一样, 从1个瓶中喷出的水流高度、水流大小一样, 实验的起始时间、过程时间相同, 因此具有很强的对比性。

2. 直观性强

学生可以通过此装置直观感受在流水冲刷下, 无植被土和有植被土的土层变化、流水经过凹槽的痕迹以及水土流失量。

3. 操作方便

整个装置只需教师 (或学生) 按一定的角度摆放好就可以让学生演示, 教师 (或学生) 只需对准土坯挤压可乐瓶就能完成实验。同时由于挤压的力度不同, 喷出的水流也不同, 便于学生调节和控制。

4. 一具多用

本装置除了可做水土流失对比实验外, 还可兼做黏土、沙土渗水性对比实验 (三下) 和高山上破碎岩石的搬运实验 (六上) , 具有一具多用的功效。

5. 节能环保

本装置取材生活, 坚固耐用, 便于保存, 可反复使用。

七、实验效果

通过师生的现场演示, 学生可直观感受水土流失的全过程, 并且发现在同等雨量冲刷下, 从有植被的土层流下的水较清澈且量少;从无植被的土层流下的水较浑浊且量多 (如图4所示) 。比较发现:植物具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与水土流失 篇9

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概述

所谓水土流失也就是在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受到外作用力的影响或者没有合理开发水土资源, 导致土壤的覆盖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外表裸露的土壤受到水力的冲蚀, 增大了土壤的流失量, 最终导致地下岩石裸露的一种现象。水土保持即是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而采用的一种自然或者人为防止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人民开始以小流域为基础来对其进行治理, 对水土流失问题加以防止。

2 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一般来说,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然原因, 也就是因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等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另一种则是人为原因, 也就是人们对水土资源不合理利用或者其他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对林木资源的不合理采伐、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大江大河上游地区均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一直以来, 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区域, 只有对这些区域防治水土流失, 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但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 水资源仍然是极度缺乏的资源, 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充足, 国家建设了大量的蓄水、引水工程, 在一些大中型的水利工程中, 施工单位一般都会在其中设置水土保持设施, 但是这两项工程往往都是想脱离的, 而还有很多小型水利工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在工程投入使用之后极容易出现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 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3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步也就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与检测, 然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防止方案, 最后还需要经过会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造价进行估算, 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防治的效果。

在水利工程开始建设之前, 项目部工作人员需要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细化并完善, 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因扰动原地表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并根据相应的监测数据以及当地的条件来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虽然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 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并不突出, 但是我们必须要从其根本入手, 在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中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从而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4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

4.1 因地制宜选择水土保持措施类型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点状和线状, 因此, 在治理区域内, 需要根据不同地块, 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 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不能互相取代。它们各自具有特有的功能, 同时又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求获得最佳的水土保持效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挖区、回填区、弃碴场、临时生活区等采用工程、可生物措施, 增加地面植被覆盖, 提高土壤抗蚀力, 防治水土流失,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利工程中的蓄水、引水、堤防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人为破坏原地表植被, 改变坡形、沟床, 施工中往往因主体工程的进展而被忽视。施工过程中的挖方区, 为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可设置截流沟、排水渠等工程措施;设置挡土墙和抗滑桩可以防止可能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发生。在回填区, 注意坡形整理, 并辅以林草措施, 可以防止施工期间可能引起的风蚀、水蚀等侵蚀。在水利工程施工征占耕地、林地上, 对临时占用的耕地、林地, 在施工期间注重防护, 在退场前应加以整理、补植;对工程中的弃碴, 应尽可能供应水土保持设施使用。在沟道内筑建淤地坝、谷坊等治沟工程, 在施工导流临时工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水文条件设置, 防止对边坡引起的淘涮。

5 水土保持监理监督

5.1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程监理

监理机构依据国家标准、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 对水利工程中涉及的水土保持措施, 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加以监督控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及林草措施对主体工程起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 因此在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水土保持环境意识, 对施工过程中人为扰动原地表植被的行为应进行监督控制, 同时也是对主体工程更好地执更长久地发挥作用负责。

5.2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政府监督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措施实行政府监督, 主要是对水利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措施及成效进行实时监测, 对水利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工程项目中的各参建单位进行环保竞赛, 鼓励文明施工、科学管理, 监督各参建单位的工程工作质量。

结束语

总之, 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 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 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 并有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防治, 主要应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监理监督四个方面着手,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是一个有机整体, 缺一不可,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水土流失防治的脱节。

摘要:水利工程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工程,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灾抗洪和农田灌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为扰动了当地的地表植被以及地下岩土层, 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例如水土流失严重等,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水利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全面分析, 只有深入了解其形成原因, 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各种环境问题, 才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环境问题,水土保持

参考文献

[1]韩庆, 饶玮, 鲁顺保.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

与水土流失 篇10

机场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甚至还包括国家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预期。根据2011年4月初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在2010年底中国现有175个机场的基础上, 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了国家促进民航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航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未来的几年将是中国机场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深入分析机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是防止其产生水土流失危害的必要条件。由于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既有同于一般机场建设项目的共性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以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例, 对其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水土流失特点

现状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滨海平原上,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9′, 北纬22°38′, 属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位于现状机场跑道 (第一条跑道) 的西侧, 工程等级为4F。

与一般建于现状陆域基础上的机场建设项目相比, 该项目同样具有扰动地表面积大、土石方量大、水土流失量大等水土流失特点, 同时也存在其不同水土流失特点。

1.1 工程占地

建于现状陆域上机场大多在城市郊区, 占用耕地的比例较高, 被占用的土地原有功能将丧失。该项目选址在第一条跑道西侧海域, 通过填海造地制造出的平地上, 为至今为止深圳历史上最大的填海工程,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虽然占地面积大, 但却并未占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宝贵的耕地资源。

1.2 土石方量

建于陆域上的机场一般是在场地内进行深挖低垫, 挖方主要来源于净空区处理工程, 然后将挖方就地回填利用;由于一般机场占用的耕地资源比例较大, 因此剥离的表土也是土石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将被后期回填利用于绿化用土, 可见其他机场项目基本能实现项目区内土石方平衡。该项目无剥离表土, 其挖方量主要来源于飞行区防洪排涝工程和航站区配套工程, 但由于其是在相关部门将填海造地前期工程完成后将土地交给机场建设方, 届时场地已基本达到设计标高, 因此项目区内可调配利用的土石方量较小, 造成弃方量偏大。

1.3 施工期

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机场项目施工期一般为22~42个月, 且飞行区与航站区同步施工;而深圳机场扩建工程为及时缓解机场设施容量提前饱和与当前跑道容量不足的矛盾, 飞行区扩建工程先于航站区扩建工程施工并投入运营, 两区分别所需施工期约为47个月, 历时时间长。

2 分析与评价

本文采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损益分析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姜德文著) 中“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SWII) ”法, 将该项目如上三大水土流失特点以具体数据形式综合折算为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再通过与同类项目该项目数据进行比较, 从而对其水土流失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 (SWII) 计算方法如下:

SWΙΙ=0.215x1+0.228x2+0.158x3+0.194x4+0.205x5

式中:x1为占地与影响范围因子;x2为扰动强度因子;x3为影响时间因子;x4为造成水土流失总量因子;x5为不可恢复比例因子。

5项参数均需进行数据标准化 (归一化) 处理后再进行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 将该项目实际数据带入上式, 经计算SWII结果为1.192 7。与全国机场SWII统计数据对比见表1和图1。

由表1和图1可见该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远大于全国统计值的最大值, 这主要是因为SWII公式中项目占地面积、影响时间、弃渣量、水土流失总量和弃渣量因子均大于全国机场统计值的最大值造成的。

其中占地面积和影响时间是由该项目本身扩建规模决定的, 从水土保持角度很难对其数据进行缩小, 但能从水土流失防治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期等;该项目虽然占地面积大, 但其占用的绝大部分土地为填海造地形成的新陆域, 在节省现有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土地, 国内其他有条件区域可以借鉴参考。

该项目弃渣量虽大于全国统计的最大值, 但由于深圳机场尚存在远期建设计划, 该部分土方可以全部运至远期用地范围先临时集中堆放, 后期进行回填利用, 将不会造成由于大量弃渣堆放占用现有土地资源破坏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 但需做好临时堆土范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该项目水土流失总量大于全国统计值最大值的2倍还多, 这是由预测面积、预测时间和侵蚀模数决定的, 由于该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期长、单体工程繁多扰动强度大造成侵蚀模数偏高, 使得水土流失总量产生偏大的必然结果, 必须通过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该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充分说明施工过程中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该项目自身施工特点疏通项目区内径流、做好临时堆土区防护、及时压实覆盖裸露地表、弃渣及时利用于待回填地等是降低该项目水土流失量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

总之, 深圳机场扩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超出全国统计值最大值的现象不可避免, 但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却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预防, 使其真正成为福利一方的“福祉”工程。

3 结 语

深圳机场扩建工程有同于大部分机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共性特点如:扰动地表面积大、永久性占地比例大, 动用土石方量大、扰动剧烈, 配套设施较多、项目复杂;也有别于一般机场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如:不存在大量表土剥离, 之所以存在不同点是由其占地的特殊性造成的。通过该机场扩建工程可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机场建设工程的增多, 会有个别单体机场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偏大, 除占地面积影响因子改变空间极小外, 其余均需通过布设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 预防水土流失, 防止其发生水土流失危害。

参考文献

[1]焦居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2]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3]尉全恩, 南梅, 高智, 等.机场工程水土保持准入条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8 (3) :64-66.

[4]陈海迟, 刘卉芳, 付宇文.机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体系布局[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10:21-22.

精英流失与娜拉出走 篇11

说来汗颜。当时我作为媒体从业者高谈阔论种种社会趋势,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位“球友”看似纠结的选择背后,竟然蕴藏着中国精英阶层某种群体性选择的萌动,短短几年即成汹涌之势。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援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不同,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

问题由此提出:中国是否正在经历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

答案显而易见。美国国务院最新公布资料显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已LL2008年的143人升至4218人,其中七成左右主要来自中国。按照2007年的统计数据,自1 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5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从中国流失的不仅仅是精英,还有巨额财富。仅以投资移民成功率高的加拿大为例,其规定的投资门槛为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加拿大移民局数据显示:2009年,加拿大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 OOO名左右。《南方周末》报道称: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仅2009年,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23.5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的财富转移远远高于以上粗糙的估算。因为投资移民门槛很高,除了几百万真金白银,还一必须雇用一定数量的当地雇员,以及每年有一定销售和利润额度。

邓小平曾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孰料,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却投资移民了。

而且,即便是大洋彼岸的政府和民众尚在担心金融海啸余波再起,害怕自己的财富如浪尖的泡沫突然消失,也不能浇冷中国富人们的移民热情,反而加紧了移民的脚步。

吊诡的是,中国精英移民湖涌竟然发生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整体国力不断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甚至有专家预言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经济总量就会超过美国,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氛围下,精英移民潮呼啸而至。

你近年是否有移民意向?2010年6月10日,《环球》杂志与新浪网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截至11日19时,7000余名受调查者中有移民意向的高达88.2%。

无需再通过“人才流转”的论调去掩饰什么。“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口号并未褪色,但知识精英构成的技术移民大军却依然在日益壮大。其中很多人在国内已是“成功人士”,移民后却不得不回归平淡乃至艰难的生活,去做一份平常的工作,甚至顶着博士光环当刷碗工、收银员。尽管落差如此,但他们出走的脚步依然坚定、决绝,义无反顾,一如《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

娜拉的诉求是“我对自己的责任”,中国精英移民们的诉求呢?

上述对移民意向的调查结果或可见一斑——在“最看重目标国家的哪些吸引要素”的调查中,排名居前的是:福利保障、社会公平、自然环境、教育水平,文明程度。或许,还应该有资产转移,安全感等等。

就像娜拉的丈夫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无法约束住觉醒的娜拉,给精英们扣上不爱国的帽子或者抨击他们缺失社会责任感同样无法羁留他们移民的脚步。因此,不能一味把板子都打在精英们的身上。追根溯源,贫富分化带来的不安全感是造成精英流失的罪魁祸首。

不争的现实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富悬殊已达危险阶段。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层出不穷的矿难,恶性拆迁事件,校园血案,毒奶粉,假疫苗,泡沫化的按市,难以根治的腐败……都在消解着社会的凝聚力。

很难想象,在一则“在北京买房?还是移民吧!”的广告都能引发共鸣的语境下,还去奢谈社会凝聚力。

与水土流失 篇12

水土流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严重地破坏了耕地资源,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还影响了河水的水质, 加重了河道淤积, 加剧洪涝灾害, 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增大河道防洪负担, 造成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等。由于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其防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对多种措施也进行了应用, 但由于这些传统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缺点, 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有限。

1国内外现状调查

近年来, 随着石油化工和合成技术的发展, 具有天然材料所没有的优越性的高分子材料日益增多, 并被人们所逐渐认识。化学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已开始被人们尝试, 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聚丙烯酰胺在多领域有很好的治理效果, 因此开展了防治水土流失时的作用机理及其适用范围和保水及抗风蚀性、示范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开辟了水土保持新技术领域, 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据查新检索, 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石油钻探、煤炭地质、纺织、造纸等行业。国内外有很多利用聚丙烯酰胺防治田间土壤侵蚀的报道。

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采用室内试验和室外中间示范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2]。室内试验在铁岭市西丰县泉河水土保持试验站室内模拟试验场进行, 室外中间示范试验在铁岭市西丰县泉河水土保持试验站野外试验场进行。技术路线框图见图1。

3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论

(1) 为了探讨PAM能否减少土壤侵蚀量, 测定了施用PAM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土壤的沉降系数、结构系数和各级水稳性团聚体问题是反映土壤抗水蚀性能的基本要素。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PAM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通过施用PAM, 土壤的沉降系数等多个理化指标优于对照。说明PAM具有增强土壤抗水蚀能力, 并有减少土壤侵蚀量的作用。

(2) 施用不同剂型的PAM都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侵蚀量。以阴离子型分子量 (3~4) ×106的PAM减少土壤侵蚀量的效果最好。因此, 阴离子型分子量 (3~4) ×106为最优剂型。

(3) PAM适宜用量为0.3~1.2 g/m2, 相当于3~12 kg/km2, 坡度小时, 可采用下限值;坡度大时, 以上限值为宜。

(4) 在不考虑PAM受此紫外线照射而老化的情况下, 选用辽北中壤土和PAM阴离子型分子量 (3~4) ×106剂型, 进行了土壤扰动冲刷试验, 共有8次重复, 相当于一般农业生产活动中2年扰动历程后, 结果表明, PAM防治水土流失效果的持效性可以达到2年以上。

(5) 通过对3种坡度 (6°、10°、15°) 田面土壤侵蚀量室内试验观测, PAM处理区土壤侵蚀量明显小于对照区的土壤侵蚀量。对6°和15°坡度土壤侵蚀量观测结果进行了变量分析和t测验分析, 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差异显著, t测验分析结果为PAM处理区较对照区均呈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PAM具有防治田间水土流失的效果, 平均减少土壤侵蚀量78.1%。

(6) 施用PAM可以减少地表径流。6°、10°、15°坡分别较对照区平均减少3.8%、13.4%、15.0%。在观测时段内PAM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区。

(7) PAM处理较对照区土壤侵蚀量、肥力流失量显著减少, 6°、10°、15°坡土壤侵蚀量分别是对照区的41.4%、51.6%、57.0%。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流失量平均值分别是对照的30.5%、23.2%、29.8%、30.3%。正交分析表明, 3种坡度条件下的最优组合均为A2B2C1, 其主次顺序为用量 (A) >次数 (B) >方法 (C) 。

(8) 施用PAM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性和水稳性, 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 有利于作物增产。施用PAM可使产量增加18.7%~32.4%。PAM投入费用为225元/km2, 按增产15%计, 可获经济效益500元/km2。

(9) PAM是低毒的, 据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理论测试中心 (绿色食品监测中心) 生态环境部对PAM及作物秸秆和籽粒进行的残留物质检验表明, PAM用量在0.3~1.2 g/m2范围内, PAM的残留对土壤和作物无不良影响[3,4]。

(10) 施用PAM可以缩短水分渗入土壤的时间, 加速水分渗入土壤的速度, 减少土壤水分渗出量,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因此, 在田间施用PAM将有助于减少降雨后的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 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水性能;施用PAM还可以减缓土壤密度的增大, 避免土壤坚实板结, 从而保持土壤良好的疏松结构, 这将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11) 施用PAM可以在土壤表层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的土壤结构, 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减少土壤风蚀量。PAM在沙尘暴治理方面具有应用前景[4,5], 可以探讨在我国三北地区生态恢复建设中应用。

(12) 目前不恰当的发展旅游和发展农业生产等人为原因造成环境破坏不断加速,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也引起了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 如何有效开展生产的同时, 减少水土流失的现状, 是人们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施用PAM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增加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 进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该项工作的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应用潜力无限[6]。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试验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3]杜尧东, 夏海江, 刘作新, 等.聚丙烯酰胺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田间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0 (3) :10-13.

[4]李晶晶, 邹超煜, 白岗栓.聚丙烯酰胺对坡地苹果园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6 (9) :2991-2999.

[5]刘长海, 王廷斌, 杨占英.施用聚丙烯酰胺可控制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4 (4) :37-38.

上一篇:初中数学学习心得下一篇:同步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