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2024-09-23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精选12篇)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 经济法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必然在不断地变化与调整, 同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这就要求行政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来维护改革发展的经济成果。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实际工作当中是相互配合, 相互衔接, 经济法和行政法二者行之有效的配合将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经济法,行政法,关系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 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也是经济法立法, 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存在的差异

(一) 两者的背景不同。

行政法保护的是国家或称之为公共利益。行政法是伴随着国家权力而产生的。最初, 行政法是维护国家公权力的法。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交通、失业、罢工、贸易、金融等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加强行政管理的力度, 而同时行政职能的增加, 又会使行政机构和行政官员的行政权危害到公民权力和国家权力, 为此在加强行政权的同时, 就必须对这种行政权进行控制和制约, 行政法的任务具有双重性, 即维权和限权。经济法是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产物。生产的社会化与个人垄断产生了矛盾, 这时产生的矛盾, 仅仅靠行政法的强制手段难已解决。而经济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法保障和促进了经济建设。经济法立法是统治阶级谋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的反映。没有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的追求, 就没有经济法产生的必要。经济法要求个体利益要服从社会公益, 并使二者达到协调与统一。经济法的产生改变了社会利益的配置模式。

(二) 调整方式存在差异。

经济法对经济的调整方式不仅靠国家的法律强制力, 也要靠市场的调节功能。所以, 经济法的调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 也有强制性因素。经济法对经济关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调节, 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全面而系统的。经济制裁常用的有赔偿经济损失, 交付违约金等, 另外还有经济行政制裁和经济刑事制裁。行政法是公法, 作为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的调整方式主要依靠强制执行。行政法体现了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强制性、隶属性和不平等性。

(三) 调整对象不同。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因国家干预而形成的经济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或经济协调关系) 。经济法通过宏观调控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当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干预功能, 是为了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 弥补市场缺陷、防止垄断、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等市场消极行为。经济法通过宏观调控功能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使国民经济当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协调发展。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时所形成的行政关系。行政法作为一种控权理论, 行政法调整的对象的本质是行政关系这一社会关系。行政法最为关注的是控制行政权的滥用。行政法不干预经济运行当中的实际经济内容, 它重在经济管理中的程序性内容。换言之, 行政法主要是依靠行政程序监督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在实际运用当中权利是否被滥用。

(四) 功能差异。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 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管理和调控, 经济法规范市场主体, 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经济法制定市场的活动规则, 是市场经济合法化、良性运行,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法的行使是为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这是行政法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国家管理经济和平衡协调国民经济运行是经济法的本质。行政法保护的是国家公共利益, 维护行政管理秩序。行政法的维护, 是指行政法对行政权力有效行使的保障作用和行政法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的同时, 对行政权有效行使, 合法行使, 防止滥用权力, 这就需要对行政权进行限制。限制是指行政法对行政权的监督和限制, 即防止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越权和滥用权利以保护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作用。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互相联系

(一) 经济法与行政法均以国家权力的形式出现于特定社会生活领域中。

经济法主要依靠国家对市场的的干预、限制、监督和引导来保障国家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设立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不同与民法, 它强调了国家的干预功能,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行政法作为规定行政权力的法律规范, 对行政管理关系中被执行方有权要求其在国家设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被执行方没有选择性和自由性, 应以服从为特征。行政法是国家对特定社会生活的直接的强制管理。

(二) 两法的价值指向均为社会整体利益。

经济法主要是协调社会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使其相互利益得到平衡, 使个体目标和行为得到正确的引导、促进或者强制其运行在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和运行秩序的轨道上来, 个体利益要服从整体经济利益, 使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秩序达到和谐。这充分体现了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行政法立法宗旨在于国家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使社会在行政法的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下, 使人们对公平、正义、秩序、自由和和平的追求得以实现, 抑制打击倚强凌弱的不法行为, 使社会成员为了社会整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

结语

经济法与行政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衔接, 行政法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关系当中会涉及经济领域, 而经济法在执法时, 又依赖于行政法。行政法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法, 经济法自由秩序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行政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经济法与行政法在实践当中必然涉及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这就要求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紧密配合, 为国家经济生活的协调稳定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江合宁.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现代法学, 2000年02期.

[2]史发忠.论经济法的行政性特质.广西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3]程宝山.论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关系.郑州大学学报, 1999年03期.

[4]谢增毅.经济法和行政法的角色分工和互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年4期.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2

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形成历史悠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时代,我国就开始设置市场管理的部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步入计划经济时代之后,工商行政管理对于维护经济发展秩序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参与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工作,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市场经济调控等重要的工作。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产生的基础与前提

商品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存在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经济主体,他们通过商品交换彼此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在这种多元利益主体的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

首先,是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它表现为单个经济主体之间,在交换活动中所获经济利益的差异以及他们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激烈竞争。

其次,是单个经济主体,表现为单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目标同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不一致或冲突。

再着,是世界市场领域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特别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

这些矛盾是商品经济发展,运行进程中必然存在的矛盾,靠市场自身无法克服。它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力量进行干预和协调。这个力量就是国家,国家从保证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出发,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对各种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来协调进而解决上述的矛盾,这就是工商行政管理。

由此可以看来,工商行政管理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

替代的,而且从工商行政管理的产生,发展规律看来,商品生产的扩大化形成了国家并使国家集权不断加强,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私有制,设置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对从事商品经济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非常重要。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产生的基础与前提,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良性循环向前发展。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秩序的完善是工商行政管理发展,完善的直接推动力。

在世界领域中,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中,因为国家的利益需要使商品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加剧,贸易限制,倾销以及资本的流动,外汇制度等对于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商品活动的公平,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非常重要,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扩大,成立国际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各种矛盾。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复杂化,频繁化。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不断发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商品经济进行监督,管理,协调,维护,完善。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本调节作用的经济,从市场经济的一般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中

市场的种类,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发育程度的更高,市场法规的完善,市场主体自主,自律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等,为工商行政管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优化的紧迫性,而工商行政管理的不断发展也促使市场经济更加有序,合理化,二者之间因为相互补充与完善而共同发展,走向新的发展时代。

四、商品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在生产力的带动下呈良性循环发展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3

周振鹤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兼职。日前,就近来我国多地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周振鹤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认识近年各地撤市改区的现象?

周振鹤:行政区划的变迁,有时候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有时候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时候是为了文化变迁的需要,这是很正常的。近年,我国区划调整是较为频繁的,而且每次都是大规模的调整,这使得我国行政区划有些混乱。

过去,城市建成区才叫市,农村不能叫市,也不叫区。但自1980年代以后,我国推行撤县改市,县级市就开始出现了,这就使得城市跟农村不分了。县变成市以后,城市人口怎么统计?是不是整个县的人口都是城市人口?从县改市到县改区、直辖市的县改区,以至于到市管县,市的概念就变得比较混乱了。一个“市”,应该是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集中、工商业集中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行政区划不断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周振鹤:大都是为了经济发展才这样搞的,真正的缘由不是为了行政需要。原来进行撤县改市就是把最好的地方变成一个市,希望用这个市来带动农村。但实际上并没带动起来,所以后来撤县改市也就停止了。

最近这些年,比如说安徽省,为了避免马鞍山等地向南京看,就把巢湖分成三部分;还有苏州,因为昆山被江苏省直管了,就把整个吴江市变成区。吴江区跟吴江市有什么区别呢?变成吴江区就等于让苏州市跟上海接壤了,苏州就有—个区那么大的一块地可以利用了。不变成区,吴江作为县级市有自我发展的需要,那么苏州的发展余地就没有了。

背后的根源是我国还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行政区划定下来后就不需要改,因为它的经济发展是完全市场调节的,而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经济发展是没有范围限制的。连跨国公司都突破国界了,经济的发展肯定是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要知道,真正的市场经济是跟行政区划没有关系的。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行政区划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周振鹤:意义就是政府要做好这个区域里头的公共服务。这块儿归你负责,你要把这块儿的公共利益搞好、卫生搞好、交通搞好、不要有污染,这才是政府要做的事。经济发展可以由政府去调控,但也就是限于调控而已。

《瞭望东方周刊》: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不是也很重视行政区划?

周振鹤:在中国,行政区划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行政区划如果弄得不好,政令就不容易直达到基层,下情也不能很容易地直达中央,所以就有一个历史的变化过程。

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政区划调整,也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一种阵痛,经济的变迁需要改变行政区划来适应。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划调整牵扯利益很复杂,每一层利益都可能对行政区划的变迁发生影响。比如说,我国很多城市是副省级城市,怎么会有副省级这么一个概念的?这就是说经济地位提高了,行政地位也要相应地水涨船高。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似乎对“市”更有感情,比如前段时间河南有个村要改成“村级市”。

周振鹤:这就“很荒唐”了。村不好吗,为什么要变成一个市呢?在中国古代,市本来就是集镇的意思,是归县管的,就是“县管市”,比如现在的日本还是这样。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市是广州。1920年左右,陈炯明在原广东南海县把市区的范围当成一个市,跟南海县平行,这就是我国第一个城市行政区。从这以后,市就开始有了。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4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类缺一不可的基本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应当实现二者的耦合[1]。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形式之一,我国沿袭计划经济而来的行政审批制度,影响了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活力,从而相应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经过多次的调整,但还是一个广受争论的焦点,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应当取消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另一些专家和学者,则认为行政审批还是应当保留,只是其进行制度完善。

经济法理念是实现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实质公平正义[2],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耦合[3],是实现整个社会整体与个体利益博弈的状态及帕累托最优的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4]。因此,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不应当取消,而应当是:首先,分析其对企业即微观经济和全国或区域的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在经济法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行政审批中政府角色定位,将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行政审批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织。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宗旨除特殊企业外者是以盈利为目的。目前,因为行政审批导致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着非市场化的因素,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某些特殊的市场,经营范围受到限制,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市场完全是由政府指定的,那些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缺乏的企业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但却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从而造成低效率,导致国内许多生产企业不能完全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此外,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同时,中国在行政审批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手续过于烦琐等。因此,政府行政审批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企业对外营业和财务税收两个方面;对企业营业而言,由于审批时间而带来的机会损失,机会时间成本增加,利益降低;对企业财务税收方面面议,由于应当给予的税收优惠等,因财税制度许可、备案等行政审批的时滞,一方面,损失了经营机会,另一方面,降低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减少了流动性资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整体而言,对企业不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层面上的问题:其一,审批事项过滥、环节过多、时间过长。其二,审批行为不规范,办事不透明,自由裁量权过大。具有代表利益与个体私人利益二重性的权力部分及其具体负责的个人,将个体利益凌驾于代表的集体利益之上,即为了谋取私利将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其三,办事僵化,严重不适应瞬息万变市场需求,使企业难以抓住机遇。其四,与国际惯例脱节,不适应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其次,在政治层面上的问题是:其一,公众权力极易“私化”,因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其二,进不了门,找不到人,办不成事,这种缺少“以人为本”人文管理理念审批行为风格,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总之,从正常的行政审批程序来看,行政审批对于需要审批的企业而言,总是阻碍了其盈利性的发展。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体现在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上,而资金的周围率越高,资金流动速度就越快,利润率就越高。而行政审批则使企业不能迅速抓住市场机遇,一方面,因审批带来的商业机会时滞,丧失了机会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其时滞而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从非正常的行政审批程序来看,由于存在行政权力运用的灵活性,还可能存在权利寻租问题,导致企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加而损害了企业的效率。同时,对其他竞争的企业主体来说,剥夺了其盈利的机会,损害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秩序。因此,行政审批有损企业经营的效率。

二、行政审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谓的“夜警国家”,强调干预愈少的政府,就是愈好的政府。然而,市场失灵与出清是并存的,在“出清”的情况下,市场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效率最佳,相反,就会打破原有的市场制度均衡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产生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决策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等是导致市场失灵主要原因。其理由为:市场机制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在市场主体经营分散的条件下,即使每个个体都能理性地做出决策,其做出决策从整个市场的全局看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也会因理性个体客观地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的“合成谬误”,这种“合成的谬误”必然造成特定区域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因此,针对这种失灵,为了实现社会集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这就客观要求作为社会利益天然代表者国家,这种超越于市场的力量介入经济,才能矫正市场失灵的缺陷。当然,由于国家职能是由代表国家的政府及其官员行使的。因而政府只能是在法治之下的政府,否则就会导致经济运行中的另一个极端,即“政府(缺位或错位)调节失灵”。

总之,行政审批是政府调控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方法之一,如果缺失或太过,都会不利于社会或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一方面,如果没有行政审批,则有市场的天然性格就是因追求私主体即主要是市场细胞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其必然向市场失灵发展,因此,如果没有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机构主要是政府的调控,必然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破坏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如果,行政审批不是依法审批且没有制度规制,则又可能导致权力寻租、不作为等损害其市场主体的行为,损害整体社会的正常竞争秩序,对社会或区域的宏观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法理念下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度的社会化分工要求社会各部门及各部类应当按计划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导致社会财富浪费或破坏。然而,生产资料的私人或局部利益群体的占有制又必然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的私人或局部群体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生产资料的私人或局部群体的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有一种超越于市场的力量进行调控;这种力量就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或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其他组织。当然,国家作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产物,是当然的调控市场的力量之一。而国家所维护的社会整体利益又是通过其代议机关政府行为实现的,而政府又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且其行为又是通过其政府官员实施的。因此,政府代表国家调控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央代表的社会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的冲突以及官员的个人利益与其代表角色的代表利益冲突。而市场也因其社会分工的不同,在一国范围内也存在着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之分。因此,这对基本矛盾在行政审批中具体表现为:政府所代表的社会集体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的博弈。其中,政府又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中这对矛盾细分为: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官员代表利益与官员私利的矛盾。

浅析高校工会与党委、行政的关系 篇5

兰州大学尚炳珍李发荣

内容提要:进一步明晰党委、行政和工会的各自职责和相互关系,对于高校工会更好的发挥作用,推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工会与党委、工会与行政的关系,进一步明晰了工会的工作职责,展望了新时期的工作思路举措。

关键词:高校党委行政创新

高校工会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与党政的区别就在于各自的职责和功能范围不同,各自的职权有别。《宪法》确定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政治地位,《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劳动法》进一步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它代表学校教职工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导地参政议政,参与学校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工会作为高校党政领导和教职工之间沟通、联络的桥梁,如何调整工作思路,开拓工作领域,进一步明确工会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的作用,对学校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会与党委的关系

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接受党组织的领导,依照《工会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实行“上级工会和同级党组织双重领导,以同级党组织领导为主”的组织原则。党组织对工会的领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②讨论决定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③推荐工会领导干部;④发挥党员在工会组织中的模范作用;⑤协调和行政的关系;⑥支持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二、工会与行政的关系

高校工会与行政是亲密的合作者,两者的根本利益、大目标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①行政和工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②在工作职责上,行政代表国家管理学校,处于管理者地位;③在工作上,行政要树立自己的行政管理权威,工会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益,需要很好地协调、配合和互相支持。

目前,依据《高等教育法》,高校较为普遍地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指在上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学校管理模式。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校长,对学校工作负全面责任,要大力支持工会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工会在校长负责制中的监督保证作用不可忽视,因此,高校工会,一定要时刻明确角色定位,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主动地争取同级行政的领导和支持,积极向党委汇报工作,向行政通报工作,邀请党政领导出席工会工作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及时争取党政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指导帮助。

三、工会的职能

高校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基本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职工具体利益、民主管理、教书育人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等四个方面。

1、维护教职工利益职能

教职工自愿结合,组成工会,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具体利益。正确有效地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是新学校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学校工会履行维护职能包括两大方面,即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和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不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就难以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不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动员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他们的具体利益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保障和满足。广大教职工同其他

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有着许多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他们需要党和政府不断满足他们的特殊利益,需要工会代表和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所以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是新学校工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参与民主管理职能

高校实行民主管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组织和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是教职工的合法权利,是工会参与职能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代会制度是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代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尊重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渠道畅通的重要措施。搞好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是高校党政工共同的任务,所以,工会在做好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行政机构必须予以积极配合。

3、教书育人职能

教职工的基本劳动是在教育行政的管理下,围绕教书育人展开的。高校工会要为教职工服务,充分发挥在教育战线的作用,就必须参与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这是工会建设职能的主要体现,工会要与行政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职工群众工作的基础。高校工会参与教书育人工作的角度必须从群众组织的性质出发,通过表达和维护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劳动中的合法权益来保护和激发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必须从群众组织的特点出发,广泛开展适合教职工教书育人需要的群众性活动,帮助他们提高教书育人的素质和本领,协助行政搞好教职工队伍建设。

4、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所以,高校工会密切配合党政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照搬和重复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而应从工会自身的性质和学校的自身特点着手,把握住群众自我教育性、渗透性、灵活多样性、实在性的特点,把群众团体的教育作用和优势发挥出来。

四、锻造能力,夯实为学校建设发展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工会必须认真履行基本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强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才能真正发挥和更加牢固。加强高校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搞好工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工会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应着重提高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高校工会要紧紧围绕学校党政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服从服务于大局,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找准工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切入点,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实效。二是提高动员和组织教职工的能力。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创新基层工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他们的会员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三是提高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维权工作,拓宽维权渠道,增强维权手段,做到敢于维权、善于维权、依法维权。四是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能力。要及时反映教职工的愿望与呼声,解决劳动关系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维护教职工队伍的稳定。五是切实提高工会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的能力。要善于把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努力解决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工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高校工会的新局面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珍贵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是推动高校工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

1、坚持理论创新

高校工会需要下大力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注重以新的理念为导向实行制度创新。

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基层,与教职工交朋友,拓宽信息渠道,扩展交流空间,把他们的需要和想法提炼到理性的高度,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形成浅显易懂、指导性强的理论依据,做到既能准确把握教职工的思想脉搏,又能及时向校领导反映群众的呼声,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和团结的纽带。在促进发展中搞好维护、在推动改革中搞好维护、在积极参与中搞好维护、在大力帮扶中搞好维护,加强工会实践对工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可通过实施工会研讨会制度,推动高校工会工作的理论创新。

2、坚持体制创新

要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必须按照适应环境,理顺关系,准确定位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工会与校党委和行政两个方面的关系,坚持工会体制改革。理念上要强化法制化建设步伐,以《工会法》、《劳动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维权、依法协调、依法治会;结构上可以调整组织行为,变更组织结构,推动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实施,从而形成工会组织新的功能和新的优势。

3、坚持工作创新

工会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个工会工作者决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新时期的工会工作,而必须树立创新的理念,大胆实践,勇于突破。要增强创新的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工作、认识工会工作、评价工会工作。要不断深化对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工会工作始终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工会工作在内容上的创新,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抓组织建设、维权机制的完善为重点,以保护和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根本,切实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以教职工为本,把高雅的审美愉悦和高尚的思想道德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高雅健康的活动方式传达到广大教职工心间,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工会工作在形式上的创新,就是指工会工作内容的涵盖面要广,实现形式要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发现新载体,挖掘新形式,采用新方法,逐步丰富和完善工会工作,努力扩大工会工作对教职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满足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积极创造一流的活动阵地、一流的工作业绩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工会工作在方法上的创新,就是指工会要变革影响其发展的传统方法,搭建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工作平台。在具体工作中,要把对上级负责、对党委负责、对教职工负责统一起来,将上级满意、党委行政满意与职工满意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真正使工会工作置于广大教职员工的监督之下。面向全校教职工,在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下,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总之,学校工会要自觉接受学校党委的领导,主动争取行政的支持,建立健全校工会向校党组织汇报工作和向行政通报工作的制度,始终围绕学校的大局,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实际,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指导方针,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始终坚持为教职工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宗旨,加强自身的改革,在创新中求活跃,在创新中谋发展,不断开创工会工作和教代会工作的新局面,切实把工会建设成为党委信得过、行政离不开、教工靠得住的有作为、有地位、有活力的教职工之家,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2﹞《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国劳动出版社,2000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4﹞《宪法》,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宪法》,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尚炳珍:兰州大学工会副主席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6

关键词:档案;行政权力;依法行政;权力清单

依法行政是法制社会对实施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国务院的部署,2016年将在全国市县两级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届时,全国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都将推行这一制度,开展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如何以法制理念、法制思维,看待和处理依法行政与档案权力清单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1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具有法律属性,但清单不等于法律

权力清单制度在一些省市已经实施了多年。学术界对权力清单制度的研究与讨论也颇为热烈,权力清单及权力清单制度已然成为理论界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在有关权力清单与权力清单制度的相关讨论中,出现了“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1]和“将‘依法行政、依清单行政的理念融入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2]的观念和认识。这种观念与认识将依法行政简单地等同于“依清单行政”,将两者混为一谈,应当澄清。

首先,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具有法律属性。关于行政权力清单的法律属性,法律界认为:“权力清单是具有严格的行政法属性的,不应当与行政政策相等同。”[3]“权力清单是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明显的法律属性。”[4]它强调权力清单具有行政法属性,认为权力清单具有行政组织规则的属性、具有行政行为规则的属性、具有行政实体法的属性、具有监督规则的属性、具有行政程序规则的属性。[5]“不应当与行政政策相等同,如果仅仅将其处理成一种权宜之计,就会大大降低权力清单在行政法治中的价值”[6]。据此,可以认为: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具有法律属性。

其次,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不等于法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具有法律属性,是不是说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就是法律,就等同于法律了呢?当然不是。虽然权力清单具有了法律的属性,但权力清单还不具备法律必要条件,要满足这些条件,还必须用行政法的相关理念和制度对其进行“构造”。“权力清单的行政法构造是指用行政法手段对行政权行使中的具体类型进行列举或者概括规定,进行许可或者禁止规定的一个行政法手段,通过该手段使特定行政主体所行使的行政权力反映在一个具有细目的清单之上,使这个清单能够为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提供依据,并能够通过该清单对行政主体的非理性权力行使进行约束”[7]。即用行政法明确行政主体资格、明确行政权力的概念、明确行政权力的微观内容;厘清行政权的职能权限、地域权限、层级权限、事态权限、幅度权限;通过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的权力、常态性与个案性的权力、羁束性与裁量性的权力、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进行构造。

再次,依法行政不等于依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在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时,不能把具有丰富依法行政内涵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简单地解读为依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至于“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 “依清单行政” “不属于清单列举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行政机关不得为之”[8]等认识,“不仅使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变成了‘依权力清单行政,更为严重的是,在使权力清单凌驾于法律之上、使权力清单的定位僭越法律的同时,将使行政机关和公众对权力清单的性质和功能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可能阻碍权力清单制度的顺利实施”[9]。

2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必须具有法律依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增减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具有法律属性,但这一性质并不是来源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本身,而是来自于授予这些档案行政权力的法律——“权力法定”。“权力法定”决定了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必须具有法律依据。但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一纸档案行政权力清单难以穷尽所有法律所授之权。从理论上讲,根据“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要求,只要将法律授予的所有行政权一一列举出来,就可以实现对全部权力的管控。问题是实践中很难做到对所有行政权力的穷尽列举。这是由于“行政权力的存在具有多维度的特点”。[10]“实践中,出于便利性考量,决策者制定权力清单往往只能从一个维度去界定并公布其权力而忽视行政权力的其他维度特征。一个理想的、穷尽的权力清单,不能仅仅是对权力的静态描述,还需要展示权力运行的动态过程”[11]。

其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力清单,使法外设权成为可能。有研究者质疑权力清单制度有“设立法外标准”之嫌,认为由行政管理部门来制定权力清单,会形成依法行政还是依清单行政的困惑。由于我国的行政依据非常庞杂,许多在实际工作中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或授权单位及有关权力实际拥有者,并不明确自己拥有的行政职权。很容易在制定行政权力清单时将本不属于自己的行政权力事项,列入到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之中。“权力清单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将自身法定的权力公布出来,它本身既不能‘新设权力,也不能扩大权力的范围。权力清单制度不是给政府一次‘自我设权的机会,而是要求政府厘清其己经获得的权力范围”[12]。在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任意设置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内容,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本身要具有“合法性”,任何与法无据或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内容都是违法的。

再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力清单,使通过放弃权力避责成为可能。权力清单的制定权是个双刃剑,一方面使法外设权、随意扩大权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有意回避权力、放弃权力,来逃避责任也成为可能。“现实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一些自身法定职责消极对待,尤其是一些繁琐、‘油水少的事项常常出现部门间相互之间推诿,‘互踢皮球的现象”[13]。因此,在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时,既要注意规范档案行政清单本身设置的合理性,防止遗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权,也必须明确档案行政管理的职责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的任何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都是渎职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得通过自设权力清单的方式,减少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总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必须具有法律依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增减权力事项,可以任性而为。“在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进程中,须谨防权力清单随意、滥用、异化等现象。不能借机把不在法定范围内的行政权力揽进来,把法定范围内的自身职责推出去,切忌变相为不依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的‘立法、修法。”[14]

3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是依法行政的手段,依法行政才是最终目的

首先,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是依法行政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权力清单使档案行政权力得以公之于众,使档案行政管理实施者和行政相对人,都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拥有的档案行政权力一清二楚。这样一来,既方便档案行政管理者行使权力,也方便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对档案行政管理者使用档案行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可能穷尽所有档案行政管理事务,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也不可能穷尽所有法律法规。因此,机械地“依清单行政”,“则会引起是依法行政还是依清单行政的冲突”[15]。所以,档案依法行政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依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依清单行政只是一种手段,而依法行政才是目的。

其次,依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行政是“表”,依法行政是“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和档案法定权力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实质上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标准。是否拥有法定权力是根本,列入清单的权力只是表现。依据清单行政只是表象,依法行政才是本质。依法行政必须表里如一,不能本末倒置。“权力清单本身不能和法律规范相冲突,清单的作用是使法律的规定以更加清晰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展示不是具有决定性的效力依据。”[16]

4 结语

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廓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的行政权力和权力的边界,约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保障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在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公开透明、服务便民、权责统一等原则,以法制理念、法制思维看待和处理依法行政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之间的关系,全面发挥出档案行政清单制度的应有功用,助推依法治档和档案依法行政建设,服务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省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4/4/22/2705045445466.html

[2]邓敏.深圳市龙岗区行政权责清单的建设与完善[D].吉林大学,2015.

[3][6][7]关保英.权力清单的行政法构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64~69.

[4]林孝文.论地方政府权力清单的法律属性[J].求索,2015,08:96~99.

[5]关保英.权力清单的行政法价值研究[J].江汉论坛,2015,01:114~121

[8]袁维海,姚玫玫.有权必有责 晒权要晒责——安徽省探索行政权力、责任清单制度[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01:26~32.

[9]申海平.权力清单的定位不能僭越法律[J].学术界,2015,01:126~134.

[10][11]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解志勇.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N].社会科学报,2015-09-10003.

[12][13][16]张茂月.权力清单制度认识的几个误区与纠正——兼谈制度完善的几点思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3:61~64.

[14]学者观点摘编[J].中国老区建设,2014,06:21.

[15]谭焱恒.衡阳市推进权利清单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5,32:14~16.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7

一、我国公路产业中经济行政法律关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 公路经济行政法律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公路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公路经济行政。近几年来, 我国的公路建设相当迅速, 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进行借鉴, 公路建设的社会关系也呈现复杂态势, 而复杂的公路社会关系会直接导致公路经济行政关系的复杂化。公路本身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设施, 其复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路建设对行政经济法律管理的强烈要求。

传统的公路建设一般是由政府进行投资, 也由相关部门管理和拥有。但是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贷款修路, 收费还贷”的模式逐渐成为了发展交通事业的推动力, 而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完善和规范, 公路收费制度逐渐形成。公路收费制度为公路的建设筹集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更多的资金, 但是各种主体的参与也给我国的公路经济行政管理带来了相当多的困难。

其次, 公路建设与经济行政法律管理的发展不对称。近些年来, 我国低水平的法制公路与公路高速建设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称态势, 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公路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却忽视了与之相应的法制公路建设。公路的管理和建设同样需要法治的文化环境。公路法治文化的缺失造成公路在建设、规划、经营、管理、养护和使用中混乱、无序的现象突出。

再次, 我国对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公路的经济行政法律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发展或者起步的阶段, 公路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相对于我国快速的公路建设来说, 还是比较滞后的。

二、我国公路产业经济行政法律关系的问题对策

(一) 完善公路产业法律规范体系

现行的公路产业法律规范体系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公路产业对法律的需求。首先, 随着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 存在于公路产业中的社会关系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 急需相关的法律规范调整这种新型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看, 公路产业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最终目标是填补公路法律规范的空白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颁布, 并不意味着公路产业在法律规范上已经完备了。公路建设、经营、养护、管理、规划以及使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善, 这些问题的完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作为基本的法律支撑, 相关的公路保护条例也急需出台。其次, 必须加强针对公路产业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建设, 使同类公路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管辖范围具备不同的内容和调整方式。要以法律的一致性为原则, 对相关的公路法规和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除。

(二) 对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公路法律意识进行强 化

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备相关的法律意识, 能够明确其对义务和权利理解, 是对我国公路产业中经济行政法律关系进行完善的根本性措施。现阶段的公路行政主体法制意识和观念还比较落后, 虽然有相关规定, 但是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仍然不明确, 可能会导致违法行政, 进而带来损失。公路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健全、完善的公路法律制度和体系, 还需要浓厚、良好的公路法制文化和观念。因此, 在这一方面, 一定要对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强化, 加强相关的法制教育, 扩大公路法制宣传。

(三) 在公路产业中要依法行政

违法行政, 势必会导致公路产业中公路经济的相对人和公路经济行政主体的权利范围变得模糊, 一方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进而使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变得混乱。在公路产业中加强依法行政, 能够对公路行政的有效性进行保障, 使公路产业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到明确。要想在公路产业中依法行政, 必须做到:首先, 对依法行政进行保障的前提条件就是公路产业中的经济行政执法主体要具有合法、明确的资格。没有这个前提, 其它一切都是空谈。其次, 公路产业中经济行政主体的行为要合法。公路经济行政法律主体必须基于一定的事实才能做出行政行为, 而且不能做出超越法律法规之上的行为。公路经济行政法律主体不仅要在行为上合乎法律的规范, 其执法过程也要遵循法律的要求。再次, 对于公路产业中处于弱势的公路经济行政相对人的权益要进行保护, 凸显公路行政中的人文关怀, 使执法对象和执法人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更重要的是, 还要努力提高公路经济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路产业中的经济行政法律关系, 并对这一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对公路法律规范一般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公路产业中经济行政法律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明确、完善的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有利于公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基础之一就是公路建设。公路产业的顺利发展能够极大的促进国民经济的提升。公路行政和公路产业二者息息相关, 从性质上说公路行政包括了公路交通安全、公路经济和公路军事行政等等多个方面。其中公路经济行政是指由法律委托或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依法进行决策、管理、调控和组织公路事业, 它是保障公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将简要分析研究我国公路产业中存在的经济行政法律关系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路产业,公路经济行政,法律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光植.试析公路经济行政保护制度[J].商业文化 (学术探讨) , 2011 (11)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8

行政法是调整围绕行政活动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配置并控制行政权, 确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各种法律规范之总和。这是目前国内法学界对行政法概念的一般通说。“现代行政法起源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是与行政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和行政法是两个衔接的法律部门, 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经济法中的规制。往往采取行政干预经济的方法。因此属于这种情况的经济法, 同时也具有作为行政法的特征。具体而言, 经济法与行政法存在如下的区别: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行政法调整的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 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之间、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同其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及有关国家机关的设置和组成、行政权的配置与控制、行政程序等方面的管理关系;其中包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各项活动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基本原则, 活动的权限、方式、方法等……而经济法调整的是需要由国家干预而产生的经济关系, 其本质是在市场自发调节基础上的国家调控, 是市场自发调节与国家行政意志相结合的经济关系。另外, 政府不能作为经济法调节的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政府只能作为居间中立的执法者, 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政府则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不同

两者都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但调整经济关系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强调国家干预宏观经济产生的社会关系, 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和宏观的角度, 即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它包括税收关系、金融关系、计划关系、财政关系等, 是对经济所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调整;而行政法从微观的角度, 调整微观经济关系, 是对个别、具体、特殊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规范的内容不同

行政法的规范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般行政管理涉及政治、治安、文教、卫生、外交等非经济领域, 此外也包括一些经济领域, 主要是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设置, 职责和权限范围的规范;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干部的任免、提拔、考核、培养、监督的规范;关于国家机关的部门关系、活动原则、方式和程序的规范;国家机关和其它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相互关系的规范。经济法的规范只涉及到经济领域, 内容主要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国家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去调节市场运行机制, 引导各个部门的企业微观经济行为, 从而建立协调、合理的国民经济比例、格局、结构等方面的规范。

四、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方法不同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远比行政法广泛, 经济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整, 经济法以国家计划指导, 经济杠杆调节, 采用利率、税收等经济手段, 间接影响经济法主体, 允许自主经营和实施经济制裁等为主要调整方法。行政法关系具有较强的行政隶属性和强制性, 主要依靠直接的调整方式, 以行政措施、直接管理和行政制裁, 以发布行政命令、批复、决定和决议等为主要调整方法;与行政法相比, 经济法具有较弱的强制性、隶属性。

五、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利益本位和目的不同。

行政法是国家本位法, 一般行政管理专于保障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正常进行, 以维护政治、治安及其它社会秩序。在经济法中,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是为了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产生的, 通过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 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障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在现有基础上更快地发展;二是为了防止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

六、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原则不同

经济法旨在保障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宏观管严, 微观搞活, 实现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建设任务, 以实现经济利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此, 它要求经济法主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兼顾各方的经济利益, 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 注重经济管理行为和生产经营行为的经济效益性。行政法着重保障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有效地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强调行政关系的贯彻命令与服从, 从属性和强调行政行为的制约性。

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价值取向不相同

公平与效率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的法律两大价值。行政法首要的价值是公平, 对效率的追求行政法只限于行政法自身的效率层面, 这与行政法追求公平的价值目标不能等量齐观。而经济法自从产生之日起, 就一直以追求效率而兼顾公平作为己任, 效率是经济法追求的最主要价值, 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实质上是一种非效率, 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干预正是为了使资源配置和资源运用得到理想的效率。

八、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程序不同

适用行政法是上下级的关系, 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即行政命令手段, 属于行政法调整范围内的行政纠纷, 纯由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而由经济法调整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纠纷, 则视问题的不同, 分别由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解决, 将来可能由单独的经济诉讼程序解决。

九、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主体不同

行政法主体的一方是政府及其非经济主管部门。由于经济调节的宏观性, 经济法的主体不限于行政机关, 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法主体则只限于国家行政机关。一般来说, 企业是经济主体而不是行政法主体, 但是也有所交叉和渗透, 就是说,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当他们参加行政法律关系时就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时就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十、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作用不同

行政法着重巩固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 经济法主要是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十一、结论

随着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不断精细和技术化, 行政法中对“事”管理的内容已经、正式或将要分化出去, 成为专门的法律部门或其他法律门类的组成部分。行政法最终将“纯化”为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行政救济法, 其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于行政法本身的发展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又经济法的内容和范围不限于经济行政, 还包括反垄断、制订和执行产业政策、货币和金融调控、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等历来不属于行政法范畴的内容, 其宗旨和原则则为平衡协调、维护公平和自由的竞争、责权利一致等经济内在要求在法律上的直接反映。

综上所述, 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范围、规范的内容、利益本位和目的、调整原则、价值取向、调整程序、主体、作用多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它们的划分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法曾经作为行政法的一个部分来处理。今天, 经济法具有本身的独立的政策目的, 并且还作为除了行政方法以外, 包括用调整方法制定的法规的总和, 因而, 脱落了行政法而获得独立的地位。它们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参考文献

[1]王克稳:《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 《中国法学》, 1999年第4期。

[2]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谢增毅:《经济法和行政法的角色分工和互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年。

[4]李昌麒:《经济法, 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9

一、地方行政环境的现状

当前, 发展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少地方把支持发展和行政执法对立起来, 这在服务与管理上的工作就不好开展。即便有些地方政府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但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不够全面, 使执法管理和执法环境建设出现了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

1、政治领域

从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来看,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往往会遇到政治民主化与政治一体化的矛盾, 处理不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主化进程。

2、经济领域

现代化战略的实现,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得到解决, 如经济发展起伏、经济结构的非均衡、国有企业效益下降、社会供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人口就业压力、城镇收入差距等, 这都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3、社会科技领域

近几年来, 各地政府在组织重大科技课题攻关, 开展高科技研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这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社会问题, 还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地方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辨证关系分析

1、辨证关系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这个系统中, 行政环境决定和制约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 这主要体现在行政职能对行政环境的改善和塑造方面。

目前,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项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政环境, 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了促进作用, 这正是行政管理的有效行为反作用于行政环境的结果, 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的客观要求, 也就是说, 行政职能的确定, 行政机构的设置, 行政系统运作的机制和方式等应与行政环境相适应, 以取得改造行政环境的实际结果。因此, 这种平衡既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又是行政管理具有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前提。

2、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了行政管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阶级出现, 国家产生, 才有了行政管理, 没有这种行政环境的需要, 行政职能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3、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在行政环境之中

构成行政环境的各种条件和要素在不同的地区, 其发展水平存在着其差异性。行政管理本身没有严格的好与坏的区分, 惟有适应其现状才是最理想的, 这是行政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之一。

4、行政环境的变化发展影响行政管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政环境也跟随着变化发展。行政管理要适应行政环境的发展方向, 是在对行政环境不断变化调整中达到平衡和适应的。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行政管理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的发展, 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三、优化和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系统与管理

1、转变行政职能

从目前地方政府行使职能来看, 对于管制职能、收费职能、审批职能、罚款职能还是很多, 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行业本位的现象仍有存在。为此, 政府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建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机制。

2、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识

能否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 将直接影响法律的社会渗入程度和实现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把民生放在首位, 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 解决人民群众最急迫、最需要、最现实的困难, 如再就业、社会保障、看病贵、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城市低收入住房等问题。

对于公共行政要民主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如进行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 让更多的民间企业和组织参与公共行政。

3、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知情权, 即公民有了解法规政策、政府运作信息的权力。现阶段, 科技发展, 信息化高度发达, 政府的信息要与公众分享。这样, 政府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 打破信息壁垒,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 变模糊管理为透明管理。

总之, 地方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时, 应该重视对行政境的研究, 根据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 在适应政环境的同时, 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在改造和利环境的同时, 促进行政管理向前发展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从当前地方的行政环境现状入手, 分析其原因, 然后通过行政环境和行政管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思路, 提出相应的措施策略。

关键词:地方行政,行政环境,行政管理,辨证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晓雯、丛建阁:《行政管理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程守艳:《贵州省行政环境中的非正规制度因素分析》, 贵州大学, 2006年。

[3]刘进才:《试论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Z1) 。

[4]杨慧敏:《论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3) 。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行政环境,行政系统,行政生态学,关系

1 行政环境概述

1.1 行政环境的定义

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是行政活动的空间, 同时也是行政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 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影响行政系统运行的因素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行政系统之外的环境, 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科技、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二是行政系统内部环境, 如行政体制、职能、领导者、人际氛围等。

1.2 行政环境的特点

1.2.1 多样性与复杂性

公共行政如想有效, “必须适合一个国家, 就像个人量体裁衣;因此, 对费城好的东西对巴黎可能是坏的, 对圣彼得堡则是荒谬的。”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行政管理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使得其呈现形式多样化。

行政环境的复杂性, 使得在具体行使行政管理之前, 要经过具体分析与研究之后才可以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1]。

1.2.2 差异性

行政环境在国家间、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差异,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政模式的不同, 行政的区域特色也由此产生。

1.2.3 联系性

环境的因素, 尤其对于社会的大环境来说, 是纷繁多样, 却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这样紧密的联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 某一处发生变化, 必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 在对待环境影响所带来的问题上, 我们需慎重谨慎。

2 行政系统概述

行政系统是有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组成的, 具有活力的行政现象和行政过程。在讨论行政系统之前, 应该首先明确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若干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组合而成具有特定某种功能的整体。系统是系统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系统科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 那么系统也自然成为了行政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任何系统的功能如果不大于要素功能之和, 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性”, 由此可见, 在研究行政系统中, 我们不难发现, 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行政系统内部即行政的各个要素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联系[2]。

3 行政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的关系

3.1 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关系

行政系统是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社会系统, 研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采取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优化行政环境, 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1.1 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相互依赖性

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

3.1.2 行政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 行政系统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例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形成阶级, 伴随着阶级的产生就需要适应阶级需求的行政系统的形成。

第二, 行政系统的组成要素需从外部环境输入。例如:组成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 人、财、物以及非物质要素, 信息等, 都需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第三, 行政环境制约着行政系统的性质、目标、职能、组织、效能、行为。

3.1.3 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选择和塑造

第一, 行政系统有选择的对外部环境接受信息以及能量, 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 抵制不利的环境因素。

第二, 行政系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 更能够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

第三, 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行政环境以及变化

4.1 影响我国行政环境的因素

4.1.1 国内环境

政治环境:权利体制、行政体制等;

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生产力、所有制等。

文化环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

4.1.2 国际环境

全球化、多极化。

4.1.3 我国行政环境变化所带来行政系统的变化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 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行政环境也是针对特定行政组织而言的, 不存在抽象性的行政环境。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行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根。 (2) 依法行政与法制国家的确定;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制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我国法治将经由法治国家进而向法治社会的纵深发展。 (3) 公务员的职业化也说明政府行政能力的科学化, 公务员职业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建设起一支具有公共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才能的高素质队伍[3]。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行政系统演变

我们通过对历史的纵向分析与观察不难看出, 行政环境的构成、影响都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当情况发生转变时, 环境因素可能会成为行政系统构成成分;反之亦然。相类似的, 行政环境内部结构也具有动态性, 对于同一行政系统的不同发展时期或者对于不同行政系统, 行政环境的内在结构都会有所不同。而且, 同一环境因素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也不同。比如, 同样的居民人口与素质结构因素, 对于自由放任时期与国家干预时期行政系统的影响性质及程度很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行政系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 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

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使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形成良性互动

6.1 行政系统的确立应以行政环境为基础

我们期待看到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形成良性互动的完美局面,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注意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 行政系统的确立、形成、发展应当与行政环境的性质相匹配;就我国国情来讲,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 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国行政系统应首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6.2 行政系统应当顺应行政环境的发展方向

行政系统应和当下的行政环境相适应;中国拥有悠悠上下五千的文明历史,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和传统文化的框架下, 行政系统的形成必然受其影响。其一, 在构成行政环境的各种因素之间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相关性。众所周知系统论的基本论点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相互关联。”但相互联系之间其相关度却大不同, 在特定行政系统的各种常见的环境因素当中, 政治、经济因素通常都是密切联系的。其二, 行政环境的各种构成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各种不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会体现在性质、方向和程度, 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但是综合这些影响来看, 它们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最终必然要以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行政环境影响上的综合性可以看成是环境因素之间相关性特性在与行政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体现。这样才能使得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5]。

7 行政生态学

7.1 行政生态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第一, 将“生态学”定位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所谓行政生态学, 就是指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 来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圈的相互关系, 即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

第二, 将“生态学”定位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和谐价值观。即认为生态学和行政学的组合目的就是使行政系统在其管理运行中达到动态平衡——这也是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三, 行政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其一探讨各国所特有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因素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

其二探究各国的公共行政是如何影响该国的社会变迁及发展。

7.2 研究行政生态学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发

行政生态学研究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有着现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行政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否取得行政改革的胜利, 取决于对改革的社会环境是否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行政环境。我国行政环境的主要方面是:在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立法、司法、行政系统等。在经济上, 近年来发展很快, 正在迈向市场经济, 不久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上, 教育、科学、文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科学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但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次要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政治上, 要认识到党政关系不顺、腐败风气盛行等对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影响;在经济上, 要认识到生产力水平偏低、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国有企业改革困难重重等对行政改革的阻力;在意识形态上, 要认识到教育科技水平总体落后的客观现实, 认识到传统文化思想对改革的阻碍以及西方外来思想对改革的冲击等。这些所谓的次要方面往往是造成行政改革停滞不前、寸步难行以至反复循环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6]。

8 结论

现如今,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大大加快,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日渐加深, 特别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巨大。我国现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此时, 政府的职责在于根据社会发展面临的具体情况, 通过相应的具体措施, 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而科学、有效的行政的前提是掌握现实环境状况。斯蒂尔曼在《公告行政学》一书中明确阐述:“如果自觉认识生态上的因素, 就可以使行政官员更明智地对待他们机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和挑战。因此, 掌握在行政官员手中的生态学可以成为一种诊断工具, 有助于行政者具体分析行政中的主要因素, 并为衡量这些因素中某个组织的影响提供尺度[7]。”由此, 可见我国的行政工作除了根据经济发展对自身内在结构以及外在表现形式提出的要求作出相应调整外, 更重要的是对于不断变化的国情作出全面的动态把握, 认清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 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政府行为确保社会转型顺利进行, 减少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杰伊·M·沙夫里茨《.公共行政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3]马孟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M].教育出版社, 1998.

[4]张昊天《.公共行政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5]马俊《公共行政学评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6]石建平《.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M].甘肃出版社, 2001.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11

行政指令与群众利益的冲突,这是几乎每一个基层干部都会遇到的矛盾,从各种指标,到硬性摊派,甚至是个别领导的个人利益,无论这些指令是合理或不合理,作为基层干部,很少有机会有能力进行硬性的拒绝,于是,如何处理好行政指令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成为每一个夹缝中的基层干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完成行政指令不能强迫群众

现在的基层干部越来越难当了,既要完成上面定的各项指标,又不能强迫农民干什么,作为村干部,我们只能在中间进行协调。一方面,对上级讲明情况,讨价还价,为村民争取最大的利益,总之是能省的就省,能争的就争。在完成这些指令的时候,还要注意了解村民的详细情况,不能只靠行政手段一味地催、压。有的村民不能完成指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找到了原因,帮农民解决了困难,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比一味地强制要有效得多。

(甘肃省靖远县某村支书卢大明)

完成行政指令要兼顾市场规则

经济利益是群众利益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在完成行政指令的同时兼顾群众的利益,就首先要保障大家的经济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在做具体工作的时候,要兼顾市场规则,尽量尊重市场规则以保护本地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以前是村干部上门催粮催款,现在则是帮着村民了解、分析市场的需求,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从供种、技术、销售等方面统一安排,调整产业结构,争取在上级指定的各项指标和市场的需求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河南尉氏县某村委会主任刘远华)

要做上级和群众之间的润滑剂

当上面的行政指示与群众利益发了冲突时,我们基层干部所处的正是矛盾的多发点、交汇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工作时,对上,要积极配合,并把群众的观点加以总结后有选择、有条理地上传,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整体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下,要充分解释清楚政策,安排好每一步具体工作,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并耐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问题困难。要善于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决不能在工作中头脑发热感情用事。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篇12

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 我国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或员工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 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者对立而统一。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反映企业文化的一面镜子, 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对行政管理存在积极的反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1. 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内在关系

一是价值观念的相互联系, 企业文化是为了树立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人本主义, 而行政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满足企业员工工作中的层次需求;二是功能的相互联系, 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调解公司内部各部门或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协调企业和其他竞争企业、社会相关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行政管理部门妥善解决各部门在工作日常事务上的矛盾, 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和睦相处、团结一致, 促进企业健康、稳妥的发展。调适功能是企业文化主要功能之一。企业各部门或每个员工之间, 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或纠纷, 需要各部门或员工自我调适, 有效地处理工作或生活中产生的摩擦;企业与消费大众、与其他竞争企业、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和谐的方面, 这也需要进行调适。企业文化内含的共同经营观念或行为准则使经营者和员工自觉理性地的调适自身, 合理解决不和谐之处。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约束和激励等四大主要功能理念始终贯穿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活动实践中, 并指导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工作实践, 逐步完善并增强行政管理功能的反作用。

2. 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创造了人类一切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 同时只要有人类的共同劳动, 有社会分工协作, 就需要管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文化和管理都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和生产实践活动中, 自从有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就不仅产生了管理, 也创造了文化。管理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方面, 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镜子, 企业文化在行政管理中集中体现, 形成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标准等, 另一方面, 行政管理为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环境, 对企业文化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继承创新, 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3. 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反作用于行政管理。企业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指引企业目标;凝聚人心,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拆除部门壁垒, 降低协作成本, 把企业升级进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心理的约束, 可以规范行为, 甚至能替代一些正规的约束;减少工作激励、工作监督所必须付出的高价费用, 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文化的优劣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 但是企业文化是抽象的, 必须借助实践管理呈现自身的典型特征, 通过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终催生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导向, 也是为企业行政管理指引方向。反过来, 行政管理积极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根源上构建两者高度互动的关系模型, 把握其间的互动关系,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和行政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一个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和行政管理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树立科学的态度,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透过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实践活动, 抓住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与联系。其次, 尊重客观规律,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并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型, 服务企业发展。最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 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支撑点和落脚点, 也是企业通往罗马的通行证。企业文化和行政管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指引, 从现代企业的实际出发, 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 同时科学地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逐渐优化企业内外环境, 提高企业软硬实力, 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爱云.论企业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9) .

上一篇:矿产资源补偿体系下一篇:计算机信息教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