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管理科工作职责

2024-07-18

税源管理科工作职责(共8篇)

税源管理科工作职责 篇1

税源管理科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税源管理工作总体要求是:严格按照省局和全市税务工作会议对税源管理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税收分析为重点,以数据管理为基础,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拓展大企业税源管理,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工作,全面发挥税源管理工作为组织收入服务、为加强征管服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职能作用,促进渭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收入计划执行,加强对收入计划的分析、预测和督导,把握计划执行的特点和方向。

(一)加强调研,科学编排税收计划。按照省局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全市各项经济指标及经济税源状况以及重点税源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各县(区)经济、税源、税基状况。积极与市政府和发改委等部门沟通,科学预测本经济发展形势,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按照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从增减因素两个方面分行业、分税种、分单位预测税收收入情况,同时参考财政部门给各县(区)下达的2011年财政收入指标,科学制定2011年税收计划分配方案。

(二)科学落实收入计划,明确奋斗目标。按照税收增长比例要求,把税收计划按总量、按税种、按单位、按季、按月收入进度目标下达到各县(区)局及所有征收单位,将税种任务分解并提供给税政部门。并逐步实现上级下达计划到各征收部门提出 1

计划完成目标的转变。按照各级局领导分片包县(区)责任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夯实领导责任。使人人肩上有担子,部门有责任,考核有标准。

(三)认真做好税收计划执行分析。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对宏观经济走势及省市经济的影响,搜集分析全省、我市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趋势,各征收单位、各税种的收人情况和形势,及时发现收入异常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按月形成计划执行分析报告,全面地反映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和组织收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组织收入工作的要求和措施。

(四)加强组织收入的管理和督导。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落实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杜绝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减、免、缓税和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等违规现象。按照省局《关于加强税收计统工作考核的通知》和《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计统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收入工作的考核,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质量。随时关注全市收入进度情况,切实把握依法组织收入的主动性,确保全市阶段性税收目标计划的实现。

二、紧扣重点税源管理,建立基础的重点税源监控和分析机制,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人才库建设。

(一)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保证市局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的全部监控,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数据掌

握,逐步建立数据全面、监管到位的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推广重点税源数据网上直报系统,积极运用TRS报表系统,加强对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做好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和报表编制。今年省局在指标分析方面,添加了一张《企业主要涉税指标分析表》,编列了税负、能耗、财务分析等35项指标,专门反映企业相关指标同比增减情况及与同行业的均值的比较情况,各单位要认真做好重点税源监控各类报表的及时、准确报送。

(二)加强重点税源分析。充分掌握各种社会信息数据,认真发挥好第三方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工商、银行、统计等外部信息,充分利用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实现各外部独立数据与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运用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良性互动机制,查找征管疑点、比对申报入库数据、监控行业税负变动,定期发布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和疑点信息,撰写重点税源收入分析报告,及时发挥重点税源监控效能。

(三)开展多层次、多方式业务培训。重点开展基层重点税源监控岗人员、重点税源企业信息直报人员、税收分析预测人员业务培训,培训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和要求,重点税源监控信息化技术以及税收分析预测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全市重点税源管理的能力,组织召开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和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经验交流会,交流税源管理经验,锻炼税源管理分析人员工作技能,提高税源管理分析水平。

(四)探索建立“四库一平台”的重点税源风险管理模式。以数据管理库、风险特征库、分析模型库和税源管理人才库等“四个数据库”为支撑,实现重点税源数据、重点人才资源的区域集中,搭建以市局为核心的重点税源风险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比对、指标预警、模式分析,对全市监控的重点税源进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培养风险管理理念,凸显税源管理亮点。

三、深化经济-税收分析,揭示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增减规律,服务经济决策。

(一)全面掌握各类经济发展指标。广泛搜集利用全市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等与税收相关的经济和税收指标,深入了解经济指标与税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行经济-税收分析提供必要数据准备和理论支持。

(二)开展税收弹性税负分析。搜集掌握全市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对近三年来全市地方税收分单位、分行业税收弹性税负进行分析。反映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反映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力度,并据此对收入形势是否正常做出判断。通过剖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原因,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并解决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三)深化重点行业税收分析。在去年重点行业税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房地产业、煤炭调运业和石灰石资源利用等重要行业近年来税收收入进行深层次分析,结合宏观经济及省市经济

发展态势,运用经济-税收分析指标,科学编制《税源分析报告》;对地税部门管理弱化的部分行业,例如房屋租赁业等进行专题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真实税源状况,判断现实征收率,并据以查漏补缺,为完善征管措施提供依据。

(四)建立税源分析长效联动机制。市局税源科及各县(市)局税源管理部门每季度提交一份税源分析报告,并定期召开税源分析点评会。加强税收管理岗、计统、税政、征管、纳税评估、稽查部门等岗位的信息互通、工作协调和整体联动,提升税源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紧密度,提高税源分析的全面性、理论性、实用性和说服力。

四、加强税收会计统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统计工作要求,确保各项数据完备、准确,实施税收成本—收益核算。

(一)严格执行2011年税收会计统计报表制度。按照2011年税收会计统计报表口径的变化及要求,做好培训和安排部署工作,确保报表中各项税收数据真实、及时、准确地生成,以满足不断深化的税收分析工作对税收数据的质量要求。认真做好2011年税收会统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的报送工作。

(二)在加强对税收收入核算的基础上,实施税收成本收益核算。在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逐步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五、完善票证管理,加强票证领、发、用、存管理,强化内部监督,加大票证检查力度。

(一)做好税收票证的领发、填用、保管盘点和票证审核工作,确保票证安全。抓好票证管理人员培训,严格执行票款结报缴销“双限”规定,及时结报税款,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加强票证检查力度,在本组织一到两次大规模税收票证和税款缴库专项检查,加大对委托代征单位和扣缴义务人领用税收票证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清除票证管理死角,堵塞违规违法行为。

税源管理科工作职责 篇2

一、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问题

1.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 基本目标

一是税收目标。税源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要通过税源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 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收益, 改善税收遵从状况。二是社会目标。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收征管领域落实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 税务机关必须适应纳税人规模数量、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利益诉求的发展变化, 进一步优化服务, 公正执法, 公平税负, 促进遵从, 进而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 为创新社会管理大局服务

(2) 基本任务

通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就是要达到税源分类管理更加科学、税源管理方式更加高效、征管资源配置逐步合理、税收管理效能持续增长的目标。具体表现在创新税源管理方式、深化税源分类管理、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实施信息管税等多个方面。

2.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要素

(1) 明确征纳边界和征纳责任, 提高纳税遵从度

税源改革要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凡有纳税人发起的各类涉税事项, 要突出纳税人自主纳税的主体地位, 而不需要税务机关进行包办。对习惯在新模式中为传统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寻找位置的少数同志, 应进一步转变征纳责任, 从规范纳税秩序入手, 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2) 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 优化税源管理质效

可按规模+行业+风险程度等具体标准, 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 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和特殊事项进行分类, 实施税源分类层次化管理。以此为依据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提高税源管理质效。

(3) 做强风险评估, 突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作用

要把风险评估作为税源改革的中枢和引擎, 专门组建纳税评估团队, 主要负责风险信息的采集, 风险特征库的建立, 日常风险的归集、识别、排序及推送。对于风险点的应对, 可把低度风险推送到服务局进行提醒应对, 把中度风险推送到税源局进行应对, 把高风险推送到稽查局进行应对, 以此实现风险差别化管理。

(4) 优化资源配置, 推行机关实体化

逐步将省市县三级管理层转化为直接从事遵从管理为主的实体化税源管理机构, 并按照税收遵从管理的要求, 设置若干专业化管理部门, 逐步将大企业、国际税收管理、跨区纳税人管理、债务重组、改组改制、关联交易等复杂事项上收至省市税务局, 属地税务机关逐步转化为中小纳税人的管理机构。

(5) 加强数据分析, 搭建信息管税平台

信息管税按照数据流向主要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结果转化等几个方面, 要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 以“业务需求”推动“技术实现”。要将数据逐步向省级税务机关大集中, 下一步, 国家税务总局应尽快将国、地税数据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 做到信息共享;对外要加强同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深化数据分析, 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联动体系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不只是一种税收管理活动在组织分工层面上的一次变革, 而且还是对现行税务机关内部业务资源的重组和征纳关系的一次系统调整, 这样必然要求建立一个联动体系, 增强管理合力。

1.“三位一体”的税源专业化运作机制

首先是纵向互动。省、市、县税务局逐级上收原由基层税务机关负责的重要、复杂税源事项, 构建以风险为主线的纵向管理体系;其次是横向联动。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 建立“多个税种通盘考虑、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多个环节协调运作”的税源横向管理体系;另外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税源沟通协作, 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信息共享制度。

2. 简并和优化税源征管流程

简化纳税人办税流程, 压缩税务行政审批事项, 切实落实“两个减负”, 提高纳税人办税效率。改革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制度, 按照“信息采集—信息核实—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绩效评估”基本业务流程, 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责边缘, 使“征、评、管、查”各流程环环相扣, 提高工作质效。

3. 纳税服务要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

按照“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要求, 着力打造集咨询、受理、办税、审核、审批、服务为一体的办税服务载体, 最大限度地整合服务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 实现纳税服务专业化、集约化。

4. 税务稽查要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

科学界定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县四级税务机关稽查职责范围, 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稽查格局。目前可在市级税务机关层面上收稽查层级, 实行分级分类稽查, 强化执法刚性, 做到案源统一管理、检查统一实施、审理统一组织、人员统一调配;对经评估发现纳税人有逃、抗、骗税或其它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嫌疑的, 直接移送稽查处理。

5. 机关职能要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

重新明晰各业务部门工作职责, 形成无游离于税源专业化管理之外的部门。征管科技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承担涉税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提供和推送;税种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分行业、分税种的管理方法、风险预警指标、分析模型;规划财务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其他部门要提供好服务与培训工作等。

三、坚持把大企业税收管理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突破口

如果说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是点上的突破, 那么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就是线上的突破, 从而带动整个面上的突破。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应当为专业化改革起到引领作用。目前, 应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 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

要以省市局为主, 建立大企业服务、管理的专家团队, 发挥专业管理机构层级高、信息掌握全面、跨区域协调能力强的优势, 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要认真研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行业背景以及它的商业模式, 根据历史的征管经验, 找出带有共性的, 而且是易发、多发、频发的税收风险点, 系统研究防控策略, 分行业研究制定征管办法, 夯实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制度基础。

2. 加强信息化支撑, 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建立和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平台, 认真研究企业财务软件、物流软件及相关存储设备的报备规范及有效监管办法, 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行业特点等, 为税收分析和税源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3. 加强专业化团队管理

逐步提升管理层级, 上收税源监控职能, 实施专业化、立体化的团队管理, 把大企业集团跨地区的各个分支机构, 按照管理的功能和管理的规律有序地串联起来, 彻底改变过去分散、割裂、无序的管理局面, 形成一个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闭环。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纳税人的数量、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行的属地管户、各税统管的粗放式税源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管理的需要。深化税源管理改革, 必须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入手, 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体系和突破方向, 以进一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关键词: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宋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J].中国税务, 2011, (11) .

[2]李小平.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J].江苏税务, 2011, (9) .

税源精细化管理指标分析 篇3

关键词:税源管理;精细化;指标

一、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精细化对企业来讲是—个比较成熟的管理理念,但对于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却是一个新课题。与粗放式管理不同,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众所周知,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和切入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细化税源管理目标、规范税源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建立起内部岗责设置科学、工作任务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监督制约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税源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信息化网络优势,严密监控税源基础,加强税源信息静态与动态的分析、研究和应用。

简吉之,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指税务部门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指标

1精细化指标。(1)管理对象要细化,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以及不同纳税信用等级,进行层进式细化分类,贯彻“抓大、控中、定小”的征管思路,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强化对中型税源企业的控管力度,规范中小企业的核定征收管理。(2)管理内容要细化,实施全程税源监控。构建户籍动态管理和漏征、漏管防范清理机制。结合换发税务登记证加强漏征、漏管户的清管工作,全面推行国税地税一个税务登记证。加强日常检查,使管查并举,以查促管。(3)管理信息要细化,发挥信息技术效能。将信息采集分为内部资料信息采集和外部信息资料采集两类。各级地税机关在规范和提高内部信息质量的同时,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4)管理办法要细化,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在细化税源分类的基础上,从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人手,探索适合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管理的税收征管规律,制定管理办法。

2规范化指标。规范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精细化需要规范的制度、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标准。否则,精细化就难以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同样,规范不是为规范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精细化管理。因此,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把规范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各地税机关要强化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把工作重点放在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严密科学的岗位责任体系为基础,以严格有效的评议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形成对税收执法的全过程监控考核机制。

3动态化指标。要强化对税源的全方位、精确化监控,要求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专人或驻厂员重点税源企业“驻企管理”、专业市场“驻场管理”、中小税源“划片管理”的分类管理格局。特别突出对所管户活信息的采集,如企业工艺流程、工资计算方法、主要耗材、投入产出比、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情况等活信息。

4效率化指标。注重税源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各地税收机关在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中,把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亏欠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六率”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基础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税收征管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地税机关将税收征管工作细化,按税源有计划地开展日常管理性检查、宣传辅导等工作,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使其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配合税收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宣传相关的税收政策,有效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征管问题,增强了企业对相关税收政策的正确理解。

5数字化指标。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确定科学有效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作账实对比。

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管理制度,使代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查阅纳税人编码就知道该纳税人基本情况。如4113250102030001共16位代码,前6位411325代表内乡县纳税人,第7、8位01代表所隶属乡镇,第9、10两位02代表经济性质集体,第11、12位代表所属行业,后四位为纳税人编号。

税源管理分局工作总结 篇4

今年以来,围绕市局地税工作要点,结合分局工作实际,在做深做细日常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税源管理不断加强,税费收入持续增长

税务清结成效显著。今年税务清结系统由单机版变为联网版,系统变动较大,虽然方便了纳税人上报数据,但由于税管员隔天才能在系统中查询到数据,为数据的审核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分局按照“早安排、早部署、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在2月初就开始向各企业宣传相关政策,提醒纳税人着手准备税务清结。在新的税务清结系统上线后,分局又专门组织了宣讲会,对纳税人进行了辅导。5月中旬汇算清结即将结束时,又安排专人对分局的汇算数据进行了全面审核,保证了汇算工作的完成质量。这次汇算清结,分局共清结企业320户,自结应纳税款13.55亿元,日常申报已入库10.52亿元,自查应补3.03亿元,原已登记欠缴税款0.85亿元,汇算补报2.18亿元。

欠税管理日益精细。分局坚决执行了“申报必开票、开票必入库”的征收入库纪律,所有纳税人申报的税款,必须当即开具《通用缴款书》,未按时入库的,依法进行催报催缴,并加收税收滞纳金。对历史形成的欠税,全面、准确、完整录入欠税管理系统,加强对欠税的认定和核算,做到核心系统有记录、税收管理员有台帐、分局有汇总表、市局有分类账。与此同时,分局加强了对税款的压欠工作,通过下户协调、规范执法流程、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等方式,获得了欠税企业的支持和理解。今年年初欠税加上税务清洁累计欠缴税款达3.85亿元,截止到12月底,入库欠税3.35亿元。

12万元申报再创新高。去年底,对所辖320家建筑、房地产企业采取上门宣传的形式,一家一户面对面宣传到公司管理层、董事会成员、项目经理,同时将开票人员、项目、金额与申报信息比对,在3月31日前圆满完成12万元个人所得税申报工作,补缴税款2034万元,同比增长42%。

规费征收圆满完成。根据市局征收工会经费和残保金的要求,分局加强了自查力度,通过摸清户管情况,对不予征收的单管户注明原因,对应征而未征收的及时组织征收,对已征未征足额的及时补征入库。分局缴纳工会经费户数为104户,征收94.88万元,同比增长25%;残保金征收191.43万元。

税收收入持续增长。根据年初收入计划目标,分局制定了紧密严格的征收措施,税费收入增长明显,很好地完成了收入任务。截止12月份,分局实现各项税费收入14.10亿元,同比增长12%,增收1.53亿元。

二、项目管理不断推进,重点工作得到突破

房地产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精细化。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行业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为了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保持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分局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今年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团队化管理,集中力量突破工地增值税清算、房产土地信息清理等难点工作;二是积极下户调查,收集项目资料,规范流程管理;三是建立各个环节项目管理台账,并将台账的报送情况列入绩效考核。房地产一体化系统新录入项目95个。今年到目前为止,通过精细化管理,房地产企业取得收入23.31亿元,实现税收2.38亿元。

建筑项目管理日渐完善。今年分局继续贯彻“管理到企业、服务到项目”的建安企业管理理念,要求纳税人每月按时报送“四大台账”,即:发票台账、项目台账、入库台账和新增合同台账,并将台账与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比对,核实报表台账间的勾稽关系。对当期报表营业收入和开票金额不符的企业,要求税管员立刻核实企业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区外开票等情况,严防征管漏洞。通过对建筑业项目进行管理,建筑企业申报收入143.69亿元,实现税收7.79亿元。

土地增值税清算强力推进。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清算是市局布置的一项难点任务,也是分局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克服清算中存在的资料收集困难、税款难以入库、纳税人消极配合等问题,分局专门在年初召开了房地产项目土地

增值税清算工作强力推进会,总结以往清算经验,制定了“政策宣传到位、文书下达到位、时间设定到位、流程步骤规范”的“三到位一规范”的实施策略。组织纳税人自行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申报项目11个,清算税款1642.62万元,入库1589.58万元。通过土地增值税清算后续管理,对26个已清算过的项目进行了清查,查出尾盘销售面积47000㎡,销售金额1.37亿元,应补税款602.42万元,已入库596.86万元。

房产土地信息“地毯式”梳理。根据市局房产土地清理的要求,结合以往财产税的征收管理经验,分局制定了房产土地清理方案,对每一户的房产土地信息进行了详尽的统计,重新核定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尤其对自用房屋变更为租赁房屋、土地使用面积减少等情况进行严格把关,采集房产土地基础信息采集291条,调增土地使用税22539.45元;土地比对风险应对应完成140条,城市配套设施费补交入库契税182.03万元。

外出经营证明率先清理。分局结合今年的税务清结工作,采取分、分阶段的方式对2012年之前办理的外经证进行了全面清理。第一阶段:省局数据清理工作;第二阶段:数据比对,下达清结草表;第三阶段:下达清结表,组织征收。目前,通过纳税人自查和分局核实,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其中2013年办理的外经证已纳入税务清结,合计

1.23亿元。

总分包抵扣流程和通用发票使用得到规范。按照市局要求,分局对2012年至今的总分包抵扣和通用发票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核实,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部分纳税人使用通用发票不规范,应税收入开具了通用发票,但将其作为免税的往来款申报;二是申报表填报不规范,例如企业在当月开具了红字发票,应在申报时直接冲减当月“应税收入”,但部分企业在申报时将其在“应税减除项目金额”中进行了抵减,造成系统在比对时将红字发票冲减的收入当作分包抵扣的金额;三是分局在对审核企业分包发票时操作不规范,只要求企业提供了分包发票的复印件,未在发票原件上加盖“分包已抵扣”公章。针对以上问题,已要求纳税人进行了整改,并对分局征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自查。

新系统上线工作有序进行。新系统上线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分局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有序推进:一是信息清理,省局核心系统中申报未开票信息82条,开票未入库信息56条,非正常户信息2条,缴销发票5037张;二是信息录入,为了保证新系统上线后能够顺利运行,分局干部加班加点,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录入建安项目1884个,不动产项目129个;三是学习培训,将市局发布的各期《上线指挥部通告》中上线问题及解决方案摘录出来汇总,并结合分局工作实际组织干部进行学习讨论;摸清新系统的各项工作流程,重点

是申报工作流程(包括税款申报、财务报表申报、房产土地信息申报和项目申报等),根据新系统要求辅导企业做好电子和纸质资料的申报。

房地产项目巡查。分局组织房地产组到企业售楼部、财务部进行巡查,调查各楼盘的销售情况、门面出租情况。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门面出租未申报收入,销售台账和备案信息不匹配等问题,已责令企业改正。全年共巡查项目64个,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部分企业申报的销售金额与备案金额不符,企业申报的销售金额为17.95亿元,备案金额20.97亿元,差额3.02亿元。

三、绩效考核不断完善,队伍作风逐步提升

绩效考核全面实施。围绕绩效目标考核要求,分局制定了《分局绩效目标考核实施方案》,按照市局要求完善了绩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有过必究”,谁的责任谁负责,提升了分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今年以来,随着各类明察暗访的不断增多,对公务员队伍的工作作风要求也不加强。在参加市局的党风廉政建设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分局立刻召开分局务会,贯彻市局会议精神,并结合市局要求,制定分局晨会制度、考勤制度、外出登记制度、值班制度以及着装制度。以完善的制度作为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规范。

开展专项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和“回头看”,创新并修订完善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展“争做地税好干部”活动,激励党员干部严格遵循“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在此次活动中陈欣雪同志被市局评为“为民服务好干部”,分局被市局评为“清正廉洁好集体”。三是组织分局干部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每名干部撰写了6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拓展纳税服务路径。一是对重要税收政策实行宣传、解读、落实“三同步”,做到税法解读内容准确、口径同意、指向明确;二是围绕培训辅导、办税服务等,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办,将纳税服务细化到岗位;三是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工作,多渠道收集征集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纳税人需求的落实工作。新系统后申报系统有了较大改动,多家企业反映申报遇到问题。为了尽快解决企业的困难,分局选取了三家房地产和建安企业,现场为财务人员讲解了新系统上线后纳税申报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的处理方法汇总整理,发在分局的纳税人QQ群供纳税人参考。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下面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

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因循保守,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在税源管理工作中,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户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将更多的征管力量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很大的隐患。从我们近两年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企业出现问题的很少,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收废、用废企业等均不是重点税源的重点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回收发票等大肆偷逃国家税款的犯罪活动居多。其中大部分是征管基础不实,税源管理不到位、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税源管理“雾里看花”。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没有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只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

从内部来看,由于我们当前最为注重的是新的征管模式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没有特别注意研究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造成目前内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现象,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比如纳税人到办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因负责征收的人员不了解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只能就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但是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而是要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前台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脱节,如果

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无法及时发现,就给税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计算机监控不全面,税源管理“华而不实”。从税源管理监控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监控不全面,有些“华而不实”。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内数据的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计算机本身是发现不了的;我们强调要“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形成人管与机管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机内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四)考核办法不完善,税源管理“奖惩无据”。加强税源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强调和努力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税源管理一直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无据,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着眼全局。要从做好税收工作和改革全局出发,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收入、轻管理和基础”的观念,树立“组织收入与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并重”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保障收入工作,最关键的是重点户,也即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管理,就是要高度重视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大户和纳税异常户、外来投资者等企业的税源税基控管,特别是要将税制存在缺位、容易给偷逃税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管理部位和环节都纳入国税机关的监管之内,认真落实好在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的主要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要切实抓好已有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突出抓好责任区责任人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以求税源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做到税源分布一目了然,监控管理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评税、稽查各部门具有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

化应用程度,实现征收、管理、评税、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三是要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按照总局全面加强“一四六小”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化“人机结合”,人与机在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提高标准,务求实效。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税源管理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税源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指标,列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和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促进税源管理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日常税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各项征管基础建设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目前要切实解决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其经营状况变化反映能力差的问题;解决征管脱节、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征、管、评、查各部门间协作不密切等问题,着力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税源实事监控、跟踪管理的格局,提高税源管理的实际效果。

2.解决少数干部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当前就要通过各项制度及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为税源管理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税源管理科工作职责 篇6

今年全局税源管理工作的总的要求是:以省集中数据资源为依托,提高数据应用和税源监控管理水平,研究纳税大户税源监控管理,探索项目税源管理方法,强化征管业务数据质量管理,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根据省局税源管理处2010年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我们围绕着工作重心,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业务数据管理,逐步提高全局税收征管业务数据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加以执行,继续对录入到金税三期的征管数据质量进行监测考核。对税收征管业务数据的审核、采集、录入和修改等操作进行有效的规范与控制,确保征管业务数据的质量与时效,建立征管业务数据质量管理的检查监测体系。

2、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平台软件中的税收征管业务质量信息,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数据质量考核采取预警通报和考核追究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专项考核相结合等方法进行。以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预警信息为依托,进一步细化全局征管业务数据质量情况通报,丰富征管业务数据质量考核内容,不断探索数据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和途径。

3、综合数据平台增加功能后,直属分局对分局全员进行综合数据平台培训。全局全员有效利用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逐步提高征管业务数据分析水平。根据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提供的征管业务数据信息和所反映的当前分局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税源状况、挖掘税源潜力、提出管理建议和下一步工作要求,促进强化基层税源管理工作建设。

4、以数据平台预警信息为依托,分局坚持每月对税源管理情况进行月通报,对省局市局下发的预警信息及时进行核实,反馈。分科室对分局的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大户,非正常户稽核等相关信息进行通报,调查核实疑点问题。对纳税大户在“一户式预警”中发现的异常信息,做到问题发现及时、核实反馈迅速、管理措施紧跟、及时掌握税源动态,为领导决策服务。定期形成纳税大户税源监控汇总情况向领导报告,逐步建立全市纳税大户税源监控档案。对存在的预警问题预警问题及时反馈解决。截止至今,分局共进行征管质量通报二十二期。

5、在09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纳税评估试点单位的纳税评估工作,完成省局下达的纳税评估任务。依据试点单位的征管实际情况和纳税评估软件所反映的疑点问题,以“单户评估”为工作重点,制定下发纳税评估任务。

6、做好省局监控的分局纳税大户异常信息的督办、反馈、调查核实等工作。

分局下半年的工作安排依然严格根据省局市局的税源监控总体工作指示,切实做好分局的税源监控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不足,不断改善。及时准确对分局税收和社保费征收情况进行通报,认真反馈省局市局下发的预警信息核实情况。对分局的大企业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企业财务情况,聚焦省局市局重点税费大户。做到面面全,点点全。

XX分局XX科室

对中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分析 篇7

税源管理就是指税务部门进行税前监控、税中征收、税后稽查、负责将税款转交等行为。税源管理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 国际货币组织 (IMF) 财政事务部主任坦兹指出:“经济学家们已经建立了评价某一税制好坏的理论。奇怪的事, 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税收管理的方式”、“管理问题是税制改革的核心而不是辅助的问题”。与之对应, 税源管理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 也开始逐步浮出水面。众所周知, 税源是动态的,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 税源规模迅速扩大。

1994年中国税务部门管理的纳税户1 397万, 到2007年已扩大到2 017万。从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5 000亿元到2009年全年完成税收收入 (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63 104亿元。税收收入也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态势。

2. 税源结构日益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国有非国有、内资与外资、法人与非法人、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的纳税人都已成为中国税收的来源。这是税务部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管理环境。

3. 税源信息化程度日趋提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企业管理日益信息化, 而且借助信息网络技术, 还形成了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

二、税源管理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主流, 专门研究既定分工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 它坚持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 认为所有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税源管理同样是一项涉及多项分工的复杂体系, 面临组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由于分工原因会产生交易费用, 而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的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 如何有效控制各机构建的交易费用, 以确保税源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职能效用的最大程度发挥, 就成了税源管理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2.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论点是经济理论在政治活动或政府选择领域中的应用和扩展, 即把经济分析工具应用于政治研究领域,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去考察政治领域中的集体决策或其他非市场决策。对诸如“政府失灵”等现象导出了对政府进行必要的制度法律约束的观点。联系税源管理创新问题而言, 就是要加强税源管理法制建设, 确保税源管理在法制轨道内健康运转的必要性。中国的新《税收征管法》为税源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 但仍存在法律级次偏低、法律约束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3.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包括三个因素: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其中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可以看成是法律、法规。非正式规定包括行为准则、伦理规范等。联系税源管理来看, 要将税源管理制度的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以有效降低税源管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三、中国在税源管理和监控方面采取的措施

1.“金税”工程 (CTAIS系统) 。

1994年, 中国的工商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在听取了电子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汇报后, 指示要尽快实施以加强增值税管理为主要目标的“金税”工程。从1998—2003年底, 金税工程二期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期间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总局、省局、地 (市) 局、县 (区) 局的四级交叉稽核;把稽核和防伪税控原本相互独立的系统捆绑在一起运行, 做到数据共享、功能互补, 解决交叉稽核中由于人工录入数据造成的数据错误;同时把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纳入金税工程管理。 (2) 将增值税征管各环节都放在网络上运行, 尤其要采集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信息和税款缴纳信息, 以此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和监控。

2. 源泉扣缴。源泉扣缴是指以所得支付者为扣缴义务人,

在每次向纳税人支付有关所得款项时, 代为扣缴税款的做法。实行源泉扣缴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有效保护税源,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防止偷漏税, 简化纳税手续。

3. 纳税信誉等级评定。

纳税信誉分A、B、C三级AC级别享受不同“待遇”。根据《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税务机关以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情况为主要依据, 通过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誉等级, 设置A、B、C三个等级, 其中A级为良好纳税信誉等级, B级为一般纳税信誉等级, C级为不良纳税信誉等级。

4.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

根据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规程, 为了加强国际税务合作, 规范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 根据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关于对所得 (或财产) 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制定本规程, 自2006年6月12日起施行。

四、发展税源管理现存问题

1. 重点税源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总局2003年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的需要, 总局对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若干基本要求进行了修订, 进一步扩大了监控的范围。2003年上报总局的重点税源户标准为:增值税和消费税“两税”年实际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年实际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营业税纳税人。国际方面, 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 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 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实施跟踪监控。巴西的大户占总户数的3%, 而其交纳的税款却占全国税收总额的90%。乌拉圭成立了纳税人特别管理处, 监督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近70%的2 700个税源大户的申报和纳税情况。澳大利亚按涉水犯罪风险率把纳税人分为高、中、低三类, 其中高风险客户占17%, 其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80%。除此之外, 许多西方国家也都尝试建立大企业管理机构, 以掌握其信息, 进行税源控制。

2. 深化“四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

“四位一体”互动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以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 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 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又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 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

要实现税源管理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之间“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除了各子系统内部与外部、横向与纵向之间高效有序的互动运行外, 需要创新管理理念, 建立组织体系, 真正按照“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实施科学分工。征收中心主要承担本区域经济税收综合分析, 重点税源监控分析工作;各税源管理机构 (管理分局) 主要贯彻以纳税评估为核心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贯彻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 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 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理念;建立分级重点稽查体系, 即区分省级、市级、县级三级稽查重点, 实施有针对性稽查。

3. 转变考核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从完成任务到管理服务的理念的转变。从税务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对税源以及工作绩效的考核情况来看, 征管部门主要通过“六率”对各部门进行考察: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处罚率。首先, 对于“六率”的考核侧重于部门税收计划完成程度, 是绝对税额的考核, 而忽略了实际征收数额与预期税收征收的比值。其次, 此种考核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比如“入库率”是为了反映实际征收数与应征税收的比率。但为了提高“入库率”的得分, 尽管会计核算中会出现“在途资金”的情况, 一般部门会将应征数等于入库数, 从而实现了100%的“入库率”, 失去了考核的意义。最后, 在实际工作当中, 为了完成税收计划, 在税源充裕的情况下, 采取人为压税、缓税、欠税, 为后期任务“留一手”;当税收任务完不成的时候, 不惜“竭泽而渔”征过头税。

4. 建立健全外部信息征收系统。

外部信息系统是以征管业务系统为基础, 通过与税务系统以外的单位进行数据交换, 为税源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有效的实现方式。在实践当中, 海淀地税局精心设计开发了“海税通———纳税人个性化服务平台”, 该平台从功能设置到实际操作都更具人性化特点, 真正实现了税企互动式交流。纳税人不但可通过问 (提问) 、答 (解答) 、查 (查询) 三大功能模块实现所需, 更能利用廉政测评模块监督各项服务的落实情况, 以促进我局工作持续、规范、有序开展。

在国际方面, 澳大利亚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与银行海关及政府其他部门实行联网, 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澳大利亚交易报告和分析中心 (AUSTRAC) , 主要负责收集、保存、编辑、分析一场的金融交易记录, 税务官员还可以从这里调阅所需资料和数据。在意大利, 建立了税收情报信息系统, 在实现税源管理自动化的同时, 通过公共数据网络实现了纳税人、政府部门及欧盟各国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新加坡的金融部门、行业协会及公司注册局、移民局、公积金局、警察局也被要求同税务部门密切合作。

参考文献

[1]税源管理创新研究 (财政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项目) [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1.

[2]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当代税源管理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刘勇.税源管理实践与创新[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4]林杰.重点税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5]肖勇.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Z].

[6]崔昕.中国税源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Z].

[7]梅慧勇.中国现阶段税源管理问题研究[Z].

[8]邓华美.简论中国的税源管理[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税源管理科工作职责 篇8

关键词: 税源管理 重要性 缺陷 解决途径

一、为什么要进行税源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于1996年提出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时隔几年,在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30字的基础上补充了“强化管理”四字。强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税源管理,因为正是税源管理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了“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

税源,顾名思义,乃税收的源泉,它不仅是税收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税源只有通过税收征管才能转化为税款,税收征管水平对税源与实际税收的差距就有决定性的作用。既然税收征管是税务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税源管理就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税源管理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我国目前的税源管理水平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是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前者占有的信息较多,而且具体实际;后者占有的信息不仅较少,而且有部分内容虚假不可靠。对于税源管理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税源监控方式单一,监控范围过窄,监控内容不全等。然而在这些表面因素之外,是否还隐藏着关键因素导致税源管理薄弱呢?拨开表层去探寻事件本质时,往往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一)原则与实务的矛盾

这里所谓的“原则”,即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依法治税。原则重于泰山,全国各地各级税务机关理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征税,既不多收税,也不少收税,做到应收尽收。然而在实务中,相比征税的基础税法,税收计划对税款数额起到更具决定意义的作用,因为在强任务观念下,税务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税收任务上。此举可能会督促税务机关积极加强税源管理,保证税收数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有可能弱化税源管理。其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税源情况千差万别。在一个税源充裕的地区,如果税务机关年年可顺利完成税收任务,那么该税务机关相比其他地区更有可能懈于管理税源;相反,在税源贫瘠的地区,倘若税务机关年年都为税收任务发愁,那它就不得不采取措施严格监控本地并不充裕的税源。这种反差在全国范围内扩散便形成了各地参差不齐的税源管理水平。其二,出于对“鞭打快牛”的担忧,许多地方税务机关在提前完成年度税收任务之后便不再征税,因为本年度完成的税收收入越多,往往意味着下一年度的税收任务越重。税源充裕地区的税务机关宁愿选择“藏富于民”,以减轻以后年度的任务压力,如此一来,所谓“应收尽收”的“应该”,名义上是以税法为标准,实际上却是以税收任务为标准。从该两点可以看出,税收计划和税收任务间接影响着各地的税源管理工作。如果税收计划的编制严格遵循了依法治税的原则,能够保证应收尽收,那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我国税收计划的编制并不科学。编制的基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财政支出,主要方法是“基数增长法”,编制的过程往往不会将税法予以首要考虑,不科学的税收计划形成了脱离事实的税收任务,导致了不规范的税收工作,也影响了税源管理。

(二)制度改革的“后遗症”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地两税正式“分家”,在之后的10余年中,国税与地税总是调整不同的税收管理权限,税源管理却无法及时跟进。例如,国税局2002年接管了各地的企业所得税,接管之前企业的经营信息都由地税保管,这些信息能否及时移交给国税?因为国税与地税一直都缺少沟通与合作,对于诸多共享税的税源信息也未实现共享,往往是各自征收,各自稽查。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诸多小型企业极有可能在调整后由地税的“宠儿”沦为国税的“弃卒”。调整前出于保证税收任务的考虑,地税对小型企业也非常重视;在调整后,财大气粗的国税却容易忽视小型企业,任小税源“逍遥”于税法之外,导致税源流失,管理出现漏洞。

(三)高估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纳税能力

目前的税收征管模式要求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纳税,这对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纳税能力是一个挑战。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居民的纳税观念仍然十分落后。“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这类观点无法被普遍接受,甚至有居民认为匪夷所思。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纳税主体往往存在不诚信行为,该申报的未申报,应申报的不及时。另一些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纳税主体,不具备正确计算税收的能力,其已申报的税款也有可能不准确。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税务人员深入基层少, 难以了解纳税人的真实信息, 导致零散税源、隐蔽税源、非正常纳税户出现真空地带, 在一定程度上令税源底数不清。

(四)管理手段与形式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例如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收购、合并、解散、破产、撤销,股份制企业的分合经营、连锁经营,私营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 这些都使纳税人、纳税地点和生产经营、税源基础处于不断变化中。然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税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征、管、查之间的相互配合也不够。除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式外,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账目的设立以及网上交易的盛行都增加了确定应税业务性质和数量的难度。一方面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各地以自行開发的信息系统归类数据、比较数据的能力不强, 对数据的分析、监控、决策功能还有待拓展;另一方面,税务工作者操作信息系统管理税源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加强税源管理若干可行途径

加强税源管理,不仅仅是管理税源的问题,这其中还涉及税务机关及纳税人双方主体。怎样规范管理主体的行为,怎样调动纳税人参与管理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还必须更新管理工具及手段以提高效率。

(一)促进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税收观念

税务机关务必要坚定税源管理理念,在依法治税前提下,将编制税收计划与管理税源相结合,以缩小税源与实际税收的差距。税收计划的编制可在充分取得调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线形回归法建立科学的税收收入预测模型,使计划数额贴近各地税源。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可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税源管理,例如积极推行有奖发票,鼓励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通过增强发票管理加强税源管理。与其每年斥巨资进行税法宣传,还不如将资金用于提高发票中奖金额以提高群众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可先鼓励学生及知识分子家庭消费者向销售者索取发票,并渐渐提高整个社会消费者的自觉性。

(二)构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信用制度不完善,监控机制不健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大量隐性经济、现金交易等不公开、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客观上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税务机关及时获取纳税信息提供帮助。这就要求税务机关积极与工商﹑海关、外经贸等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广域网络的作用,构建连通各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社会综合税源管理。

(三)规范精准纳税评估系统

税务机关应根据税收经济关系的宏观分析、行业税负规律和特征分析的结果,建立预警体系,确立重点评估对象,进而实施具体的纳税评估。评估的核心是纳税申报的计税依据的真实性和申报的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合理性。为了提高评估的效率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规范的纳税评估系统,力求覆盖国税系统的增值税、消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查账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及所得税纳税人,覆盖评估的所有工作环节。

(四)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首先,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评价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税源管理分析通报交流会,通报交流税源管理情况,开展工作讲评和考核,并定期对税源管理质量组织测试。其次,在外部建立监督评议制度,设立群众举报和评价热线、开展纳税人座谈,通过媒体、网站和信件等方式向纳税人发布税源管理和服务情况的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纳税人对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行为的意见和评价。此外,还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岗位能级管理挂钩,奖优惩劣。同时,做好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控,对工作效率低者加大处罚力度,在考核、提高、再考核、再提高的往复循环中提升税源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新联,焦瑞进.掌握纳税评估方法加强税源管理[J].中国税务,2006,(11).

[2]林秀香.我国税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6).

[3]叶继选,洪文斌.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构建计划管理平台[J].经济师,2006,(10).

[4]侯晓枫.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7,(1).

上一篇:看杏花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请进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