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特征

2024-10-23

幼虫特征(共6篇)

幼虫特征 篇1

自2003 年以来,明亮长脚金龟(Hoplia spectabilis Medvedev)成为高原牧草及林木的重要害虫之一,在青海省布哈河流域连年重度发生,特别是2005—2012 年发生尤其严重,年发生面积达5 000~12 000 hm2,主要危害对象为柽柳(Tamarix chinensis)、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水柏枝(Myricaria germanica)等植物,严重影响流域两岸灌木林及天然草地的生长,造成林木成片枯死。朱占祥等[1]和杨启青等[2]先后报道了明亮长脚金龟在天峻县布哈河流域灌木丛中的发生危害、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简述了成虫的形态特征;农向群等[3]对明亮长脚金龟的成虫及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附有相关形态特征图片。国外研究方面,Branco等[4]修订和澄清了单爪鳃金龟属(Hoplia)的种类,并确定Hoplia farinosa Linnaeus是模式种。但这些报道和研究主要是关于成虫的,对于幼虫和蛹,尚缺乏幼虫、蛹阶段的特征及形态描述。

为了有效控制明亮长脚金龟暴发和对林木的危害,该文对天峻县布哈河流域发生的明亮长脚金龟幼虫和蛹的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描述,幼虫和蛹的特征为首次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特征图片,以期为该虫幼虫和蛹的识别、习性研究、防治等研究提供基本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采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明亮长脚金龟的幼虫和蛹的虫态标本,当地海拔3 495 m。采集时间为每年的5 月初至10 月底,采集方法为挖土采集法,每隔10 d采集1 次,每个样方面积1 m2,取土每10 cm 1 次,取土至深度50 cm为止,仔细寻找和捡出土壤中的幼虫和蛹。

对幼虫、蛹等进行观察和照相后,一部分保存于75%酒精中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拍照记录, 另一部分放在带土容器中。每个虫态的标本采集数量不少于30 头。活体样本进行饲养实验,以观察蜕皮确定各龄虫态,测定相关尺度。羽化后的成虫标本请有关专家鉴定,确定是明亮长脚金龟无疑。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形态

幼虫蛴螬型,头部呈浅黄至黄褐色,胸腹部乳白色,自然状态下身体弯曲呈“C”型,有3 对胸足。幼虫共3 龄,1 龄幼虫体宽1.0~1.9 mm,体长2.0~3.9 mm,头壳宽0.5~0.9 mm;2 龄幼虫体宽2.0~2.9 mm,体长4.0~5.9 mm,头壳宽1.0~1.5mm;3 龄幼虫体宽3.0~3.5 mm, 体长6.0~12.5 mm, 头壳宽1.5~2.1 mm(图1 A、B、C、D;图2 A)。

注:A、B、C为1龄、2龄、3龄幼虫,D为1龄头壳宽度,单位为mm。

老熟幼虫头部黄褐色,有近长方形唇基,心形上唇,唇基部顶角处有短刚毛2 根或黑色基窝2 个,前中部有长刚毛4 根,后部两侧各有刚毛1 根。唇基和上唇均被上颚包住,上颚端部黑色,基部黄褐色(图2B)。下颚须3 节,其中以第1 节最长,占总长的1/2 以上,下唇须2 节,有8 个黑褐色刺位于端节周围边缘。

有粗短褐色刚毛覆盖腹部背面前几个体节的皱突上,呈成行排列(图2A)。腹部背板两侧可以看见新月形气门孔(图3)。

倒三角形肛板,边缘和中央分别有刚毛,肛裂门孔呈“人”字状三射裂。肛裂后端有淡黄色长刚毛,臀叶上有2~4根淡褐色短粗刚毛。腹部末端有稀疏排列成圆形的黑色刚毛(图2C、D)。

注:A为侧面观;B为头正面观;C、D为臀节腹面观及肛裂。

2.2 蛹的形态

蛹态为离蛹,蛹长7.5~8.0 mm,宽3.0~5.0 mm,蛹色白至淡黄(图4A)。腹面观,有黑褐色齿3 个位于前足胫节端部,钩状前跗节,端部达腹部中央;粗棒状中足前跗节,端部与鞘翅芽等长,达腹部2/3 处;后足爪分化不完全,粗壮稍弯曲,直达腹部末端;腹部尾节末端呈现燕尾状分叉(图4B、E)。背面观,有锥状突起位于翅肩部,腹部从第1 节起有6~7皱起(图4C),侧面褐色气门明显,腹部端部约1/2 较平(图4D)。

3 结论与讨论

有关明亮长脚金龟的形态特征详细描述和清晰图片资料较少,幼虫和蛹的资料则是首次公开报道。鞘翅目金龟子总科中,有700 余种长脚金龟科昆虫,现已归入鳃金龟科,而明亮长脚金龟则属于其中的单爪鳃金龟属(Hoplia)。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农科部门汇编的《川西北高原金龟甲》,首次明确记录了我国的明亮长脚金龟[5]。

注:A、E为腹面观;B为尾节末端;C为背面观;D为侧面观。

综合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资料[6,7,8,9,10,11],报道内容主要集中于明亮长脚金龟成虫和卵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活史以及它的相似种的命名、地理分布等方面,对于一个完全变态(成虫、卵、幼虫、蛹)的昆虫,缺乏其幼虫和蛹的相关资料,这种研究是存在极大缺憾的,期待该文能对该虫的更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明亮长脚金龟于1952年定名,一直少有其发生危害的记载,自2003年以来该虫在我国青海省天峻县布哈河流域暴发成灾。2009年农向群等对明亮长脚金龟成虫及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但对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尚未见报道。该文对明亮长脚金龟幼虫和蛹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特征的图片。

关键词:明亮长脚金龟,形态特征,幼虫,蛹

幼虫特征 篇2

一、材料与方法

小蜻蜓尺蛾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的观察主要是浸渍于75%酒精中的标本。

首先用10%KOH溶液清除幼虫体内的内含物, 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并制作玻片标本, 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形态特征。

幼虫体刚毛和感觉孔的命名引用Hinton (1946) [11]的术语, 幼虫头部的上唇、下颚和下唇复合体及上颚的命名引用Heinrich (1916) [12]和Grimes及Neunzig (1986a, b) [13,14]的术语。蛹的命名引用Mosher (1916) [15]的术语。

二、幼期形态特征

1. 老熟幼虫 (图1-8)

一般特征:体长为30~38毫米, 头宽为3.1~3.5毫米。头部黑褐色, 正面有1条黄褐色横条纹和2条纵条纹;胸部和腹部有黑褐色和黄褐色相间的条纹。背中线黄褐色, 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为黑褐色, 亚背线、亚腹线和腹线为淡黄褐色。腹部第10节乳白色, 中央有1个大的黑褐色斑纹, 并生有2对背刚毛, 前方有1对小的黑褐色斑纹, 并省油1根亚背刚毛。胸足第1节淡乳白色, 第2和3节褐色, 爪黑褐色。腹足黄褐色, 侧面有3个黄褐色斑纹。

头部:头部两侧分别有6个单眼。从头顶到额侧片顶点的距离为从额顶点到额侧片顶点距离的2倍;额高为头高的7/12。刚毛A1、A2和A3形成一个直角。

口器:上唇有浅弧形缺刻, 深度为上唇长的1/1;中央刚毛M2位于M1侧下方;侧刚毛L1位于L2的侧上方。内唇有无刺。上颚具有11个齿, 第4~7个齿大而顶端平, 无内齿。下唇有膜质的亚颏节, 其中央有2根刚毛;颏骨化并褐色, 中央具2根小刚毛, 颏节的中央有膜质吐丝器, 两侧有下唇须, 吐丝器长度约为宽度 (最宽处) 的2倍。下颚有明显的轴节, 大部分为膜质, 在基部有钩状骨化片;胫节膜质并有2根刚毛;负颚须节骨化并生有1根刚毛;下颚须:第1节有1根刚毛和1个叶 (lobe) , 在叶上端部有2个栓锥形感觉器、3个毛形感觉器、1个锥形感器和1个感觉孔;第2节和第3节长度相等。

胸部:第一节, 刚毛SD1靠近SD2比XD2;刚毛L和SV各2根;刚毛SD1和L2细小。第二节和第三节, 刚毛D1和D2位于不同的毛片上, 刚毛SD1、SD2和L3位于同一毛片上, 刚毛L1和L2位于同一毛片, 刚毛SV为1根。胸足, 基节有6根刚毛, 第一节有2根刚毛, 第二节有6根刚毛, 第三节有4根刚毛, 其中1根刚毛似披针状, 2根似铲状。

1.幼虫;2.头 (正面和腹面) ;3.下颚和下唇;4.上颚 (内侧) ;5.上唇 (左) 和内唇 (右) ;6.腹部第4~5节趾钩;7.腹部第6节趾钩;8.胸足;9.雄蛹第8~10节 (腹面) ;10.雌蛹 (腹面) ;比例尺:图1~8 0.5毫米, 图9~10 1.0毫米

腹部:在A1-8上, 刚毛D1位于D2的前上方;刚毛SD1位于气门前上方;刚毛L1位于气门后下方, L2位于气门前下方;刚毛L3位于刚毛L2的后下方。在A9上, 刚毛D2、D1、SD、L排列成一列;L刚毛1根。SV刚毛在腹部第1、2、7、8及9节上出现的数量比通常为2:2:2:1:1。腹部第4-6节及第10节出现趾钩, A4和A5排列成单序二横带式, A6排列成双序中断中带具匙状叶。

研究标本:2013年5月2日幼虫采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中国计量学院东校区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叶片。

2. 蛹 (图9~10)

蛹长度为14~21毫米, 蛹宽度为3.0~5.0毫米。蛹体长椭圆形, 呈棕红色或黑褐色。

头部:下唇须和下颚须无;喙延伸至腹部第4节的中央, 喙长度为前翅长度的7/8;触角长度短于中足。

胸部:胸部布有许多刻点;胸部长度为蛹体总长度的1/2;中胸气门出现。前足长度为前翅长度的10/13, 延伸至腹部第3节的末端;前足腿节无;中足与复眼不相接, 其末端达下颚末端的后方, 中足长度短于前翅, 并延伸至腹部第4节的2/3处;后足在前翅末端之间露出一部分, 且到达前翅的后缘;前翅达到腹部第4节的后方。

腹部:腹部第5和6节无退化足;腹部第4~10节具1对深色斑纹;腹部第2~8节各节具1对气门;雌蛹具2个生殖孔, 各位于腹部第8和9节腹面, 第8节上为交配囊孔, 为1条细沟, 将第8节腹板分隔, 第9节中央为产卵孔, 为1条短粗沟;雄蛹只有1个生殖孔, 位于第9节后缘, 生殖孔椭圆形且黑色, 中间有一条凹沟;肛门在第10节腹面, 大且近圆形, 中间具1个细沟;腹部末端稍延长, 臀棘稍延长, 其上有不规则的纵条皱纹, 有刺4对, 腹面3对, 背面2对, 其尖端弯曲, 末端中央1对比其他刺粗大。

研究标本:采集的幼虫进行人工饲养后待其化蛹后所得。

三、小结

柞蚕幼虫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篇3

虽然柞蚕幼虫的食用现今较为普遍,但还未被国家定为普通食品,它的食用对机体是否有毒性,未见资料报道。急性毒性试验是毒理研究的早期阶段,对明确新资源食品的毒性很有意义。为了进一步探索柞蚕幼虫的食用安全性,我们进行了柞蚕幼虫的急性毒性试验[4,5],给柞蚕幼虫综合利用及开发新资源食品提供毒理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柞蚕实验种场5龄后期的柞蚕幼虫,饥饿12 h后,-18℃冷冻,再经冷冻干燥,粉碎后即为试验样品。

1.2 实验动物

SPF级ICR小白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 g,饲养温度20~22℃,相对湿度55%~65%。

1.3 测定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1~15193.21—2003)中GB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的最大耐受剂量法。

试验设20.0 g/KgBW一个剂量组,取16.7 g受试物溶于蒸馏水至50 mL容量瓶混匀定容,采用经口灌胃方式给予受试物,间隔4 h二次灌胃,每次灌胃量为0.3 mL/10 gBW。

将小鼠禁食16 h(当日16时30分至次日8时30分),不限制饮水,按体重要求选用雌、雄小鼠各10只,称重、染号、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

灌胃后观察14 d,主要观察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躯体运动有无改变姿势、叫声异常、运动失调等;胃肠系统有无气胀,腹泻或便秘等。记录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如果动物有死亡,记录死亡数、死亡时间,对死亡动物做大体解剖。在第14天称量体重,计算增重。

2 试验结果

将试验结果统计列表,见表1。

由表1可见,受试柞蚕幼虫粉灌胃小鼠,试验期间各组小鼠无改变姿势、叫声异常、运动失调等;胃肠系统无气胀,腹泻或便秘等,未见中毒症状、死亡数为零。

3 结论

经口给予雌、雄小鼠20.0 g/kgBW柞蚕幼虫粉,小鼠不出现死亡,则可认为柞蚕幼虫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0.0 g/kgBW,即雌、雄性小鼠:MTD>20.0 g/kgBW。按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3],该样品属无毒级,表明了柞蚕幼虫的食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柞蚕[M].辽宁:辽宁科技出版社,2003.

[2]苏秀榕,李太武,欧阳芬.柞蚕蛹蛾营养成分的分析[J].蚕业科学,1996,22(4):265-266.

[3]田兰英,朱兴友,刘隽彦,等.柞蚕幼虫营养成分研究[J].北方蚕业,2011,32(3):11-12.

[4]胡福良,陈盛禄,林雪珍,等.工蜂幼虫和蛹的急性毒性试验[J].养蜂科技,1999(4):2-3.

蜜蜂幼虫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篇4

鉴于此, 本研究拟选用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 工蜂幼虫为材料, 分离、纯化出中华蜜蜂幼虫中的抗菌肽, 并研究其性质和抑菌特性, 为进一步研究中华蜜蜂幼虫抗菌肽的产生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

1.1 蜜蜂

蜂群来自宜春市袁州区彭氏蜂场, 选取2日龄的中华蜜蜂幼虫作为试验材料。对蜂群中蜂王采取限制产卵的方式, 获取同日龄的幼虫。

1.2 供试菌株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氨苄敏感型转质粒大肠杆菌、面包霉、根霉和酵母, 均由宜春学院江西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 以上菌株均于-30 ℃低温保存, 用前活化。

1.3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培养基:NA培养基 (用于培养细菌) 、PDA培养基 (用于培养酵母和霉菌) , 均由宜春学院江西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自制。试剂:80%甲醇、100 μg/mL 氨苄西林 (Amp) 溶液、2 mol/L NaCl溶液、1 mol/L NaOH溶液、1 mol/L HCl溶液, 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抗菌物质的诱导

采取饲喂诱导的方法, 选取2日龄幼虫, 幼虫王浆中加入10 μL大肠杆菌 (1×107个/mL) , 继续培养幼虫48 h。

2.2 抗菌物质的粗提取

用75%乙醇消毒诱导的虫体后以无菌水冲洗, 再用无菌滤纸吸干并剪破幼虫;然后用毛细管收集幼虫体液, 并将体液集中到冰浴上的离心管中;加入缓冲液, 随后将收集好的体液置于100 ℃恒温水浴箱中水浴;取出后立即以4 ℃、10 000×g离心30 min, 取上清液置于冰箱保存, 备用。

2.3 抑菌试验

2.3.1 含菌平板的制备

将各种待试菌活化, 挑取单个菌落至5 mL相应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置于37 ℃、醇母和霉菌置于28 ℃以120 r/min摇床培养12 h;取100 μL, 稀释10倍后取100 μL菌悬液至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并涂匀。

2.3.2 无菌滤纸片的制备

将滤纸用打孔机打成直径为6 mm的圆片, 121 ℃高压蒸气灭菌30 min, 烘干保存;将滤纸片分别在抗菌物质的粗提液、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纯化水中浸置10 min (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和纯化水为对照组) ;之后用无菌镊子取出, 风干后贴在含菌平板上;每皿4片, 每种菌重复做6次;将细菌置于37 ℃、醇母和霉菌置于28 ℃条件下培养12 h, 测定滤纸片的抑菌圈大小。

2.4 抗菌物质的酸、碱、盐处理

盐处理:加浓度为2 mol/L NaCl溶液20 μL于100 μL抗菌物质粗提液中, 混匀。碱处理:加浓度为1 mol/L NaOH溶液10 μL于100 μL抗菌物质粗提液中, 混匀。酸处理:加浓度为1 mol/L HCl溶液10 μL于100 μL抗菌物质粗提液中, 混匀。

2.5 数据统计

采用Duncan’s法对样品抑菌效果进行多重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蜜蜂幼虫抗菌物质的抗菌效果

3.1.1 对细菌的抑制

通过抑菌圈试验法研究蜜蜂幼虫粗提液、纯化水、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在各细菌培养基上的抑菌效果, 结果见图1和图2。

1.诱导后的4日龄幼虫粗提液;2.1日龄幼虫粗提液;3.纯化水;4.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

1.诱导后的4日龄幼虫粗提液;2.1日龄幼虫粗提液;3.纯化水;4.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

由图1、图2可知, 诱导后的4日龄幼虫粗提液和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有界面清晰的抑菌圈, 而1日龄幼虫粗提液则没有出现抑菌圈, 这可能是由于1日龄幼虫粗提液中抗菌物质浓度太低。

利用4种指示菌, 比较蜜蜂幼虫粗提液与100 μg/mL氨苄西林溶液对细菌的抗菌活性, 记录每个抑菌圈半径, 具体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 诱导后的4日龄蜜蜂幼虫粗提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是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典型代表。由此可反映出, 蜜蜂幼虫粗提液可能是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良好抑制剂, 具广谱抗菌能力, 但稍逊于氨苄西林溶液。

由表2可知, 诱导后的4日龄蜜蜂幼虫粗提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而对其他3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则差异不显著。

3.1.2 对转氨苄西林抗性质粒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氨苄敏感型转质粒大肠杆菌摇床培养12 h后, 取100 μL菌悬液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涂匀, 进行抑菌圈试验, 37 ℃温箱培养24 h后, 抑菌圈半径为0.70 cm。可见蜜蜂幼虫粗提液中的抗菌物质对氨苄敏感型转质粒大肠杆菌也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能抑制氨苄西林所不能抑制的细菌。

3.1.3 对酵母和霉菌的作用

在酵母和霉菌平板上都没出现明显的抑菌圈。酵母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的模式生物, 说明蜜蜂幼虫粗提液不会对真核生物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提示用蜜蜂幼虫粗提液有可能开发出一种安全的抗菌物质而应用到食品和医药中。

3.2 酸碱盐对蜜蜂幼虫抗菌物质的影响 (见图3、图4和表3)

1.正常条件;2.加1 mol/L NaOH溶液。

1.正常条件;2.加2 mol/L NaCl溶液;3.加1 mol/L HCl溶液。

由图3和图4可见, 在酸性、碱性、高盐条件下, 蜜蜂幼虫粗提液在含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都能产生抑菌圈。

由表3可知, 在分别含有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上, 蜜蜂幼虫粗提液在酸性、碱性、高盐浓度下产生的抑菌圈半径与正常条件下差异不显著。说明蜜蜂幼虫粗提液具有耐酸碱性、耐盐性。

4 讨论

蜜蜂幼虫粗提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和氨苄敏感型转质粒大肠杆菌都具有抑制作用;而对面包霉、根霉、青霉、黑曲霉和酵母无抑制作用。诱导产生的蜜蜂幼虫粗提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谱抗菌能力, 是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良好抑制剂, 而对酵母和一些霉菌无明显抑菌活性, 并且该抗菌活性物质耐热、耐盐、耐酸碱性。

抗菌肽在昆虫先天免疫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同种类的昆虫抗菌肽可以抵御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肿瘤细胞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抗菌肽类物质在医疗、农业、食品等许多方面都凸显出它的优越性, 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已从昆虫如天蚕蛹、黄粉虫、果蝇、麻蝇, 动物如牛白细胞、猪小肠及人的白细胞等中分离到多种抗菌肽, 而蜜蜂幼虫抗菌肽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试验的结果还只是初步研究,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系统研究蜜蜂幼虫抗菌物质的作用。首先, 对其抗菌谱进行广泛研究, 弄清楚蜜蜂幼虫抗菌物质到底对哪些种类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对原虫、病毒是否有同样的效果;其次, 应对蜜蜂幼虫粗提液进一步提纯, 并对抗菌成分进行分析, 测定其分子质量、氨基酸序列, 研究抗菌机理, 分析其基因结构。

参考文献

[1]KATAR'NA B, JAROSLAV K.Identification of honeybee peptide active against Paenibacillus larvae through bacterial growth-inhibi-tion assay on polyacrylamide gel[J].Apidologie, 2002, 33:259-269.

[2]郭冬生, 周永隆.饲料中添加蜂胶对康乐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 (9) :57-58.

[3]TAKENAKA T, ECHIGO T.Proteins and peptides in royal jelly[J].Nippon Nogeikagaku Kaishi J, 1983, 7 (12) :1203-1209.

[4]FUJIWARA S, IMAI J, FUJIWARA M, et al.A potent antibacterial protein in royal jelly[J].Biol Chem, 1990, 265 (19) :11333-11337.

[5]肖静伟, 王戎疆, 李绍文.蜂王浆中一种有抗菌活性的小肽[J].昆虫学报, 1996, 39 (2) :133-140.

幼虫特征 篇5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摇蚊幼虫,污染

1 供水中“红色小线虫”污染经过

9月16日, 南宁供电段玉林铁路给水所供水水质发生污染。为了找出原因, 控制事态, 我们前往事发现场进行调查。

根据南宁铁路供电段化验室主任和玉林铁路给水所工长的介绍, 玉林铁路给水所供水水质发生“红色小线虫”污染情况, 大约是在8月16日, 他们先在玉林地区幼儿园消防栓放水时发现有白色透明、胶状、节节状物, 后来又在水所管网放水中也发现有, 给水所一直在查找污染原因。直到22日在给水所的沉沙池、过滤池、清水池墙壁上发现有大量的摇蚊。摇蚊→产卵→虫卵→幼虫 (红虫) , 虫体的一头吸附在水池墙壁上 (水面20~30cm处) , 另一头挂在水面上。给水所上午即配制饱和盐水冲洗水池墙壁, 下午观察发现效果不理想, 这样来回配制不同浓度的饱和盐水冲洗水池墙壁两周多。9月4日又改用石灰水浸泡清水池, 每4小时更换1次石灰水, p H为11, 后又改为浸泡3~4d更换1次石灰水, 9月7日方才显示有些效果。我们到达给水所时还见到给水所职工正在清洗清水池。

2 给水所及水源周围环境地理情况

前几年, 给水所周围的平房一直出租给个体居住或做仓库。后来南面的平房拆出后地面未硬化, 有杂草并有积水, 是蚊子孽生的良好场所, 8~9月正是夏季天气热, 给水所的水来自槎江地下水, 温度低, 水凉适合摇蚊息聚、产卵, 虫卵孵化成幼虫, 因此大量摇蚊集聚沉沙池、过滤池、清水池池壁 (水面20~30cm处) 息聚繁殖。槎江水源及水泵房周围环境地理情况良好。

3 水样水质检验结果

经与南宁供电段化验室主任商量, 在玉林槎江水源地水泵房内分别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带回柳州做p H、耗氧量、硝酸盐氮、氨氮, 水质检验结果见表1。

在玉林铁路给水所放管网水、车间消防栓放水、家属区四区五栋消防栓放水用铁桶接水观察红色幼虫情况, 虫体呈红色, 长约0.5~0.8cm。同时用500m L玻璃瓶接水样带回柳州做继续观察。

给水所管网水和家属区四区五栋消防栓水接装的幼虫于29日死亡, 车间消防栓放水中的幼虫于国庆后的8日上班时发现死亡。

经查证国内记载的资料, 此次供水的红色小线虫为摇蚊幼虫。

4 控制措施与建议

生活饮用水水质发生污染时, 供电段应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以确保职工家属饮用安全卫生水。

给水所的管网供水正常情况下出厂水余氯应保持在0.3mg/L, 末梢水余氯应保持在0.05mg/L;当水质发生污染或是下大雨水质混浊度高时应适当加大余氯量, 不利于管网内微生物等生长繁殖。

搞好给水所周围环境卫生, 硬化地面, 美化环境。

清水池定期清洗、消毒, 每年2次。

参考文献

[1]赵虹.汉口给水所生活饮用水受摇蚊幼虫污染的调查报告[R].湖北预防医学, 2001, 5:23.

幼虫特征 篇6

1 方法和材料

1.1 材料

1.1.1 试验地点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

1.1.2 试验时间

2014年6月9日至2014年7月24日。

1.1.3 农药

高效氯氰菊酯 (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 、敌敌畏 (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 、椒喜啶虫咪 (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 、腐酸·硫酸铜 (山西宝元化工有限公司) 、甲基硫菌灵 (山东百士威农药有限公司) 。

1.1.4 工具

刮刀、医用注射液、医用碘伏、脱脂棉、注射器、铁丝、毛刷、水杯。

1.2 方法

1.2.1 农药的配置

将不同杀虫剂用水稀释到有效成分为2%备用, 用水将甲基硫菌灵稀释到有效成分为10%备用, 腐酸·硫酸铜不进行任何配制。

1.2.2 田间防治

寻找有新鲜粪便排出的花椒树, 找到最低处的排粪口, 用刮刀将树皮挂掉, 露出虫道, 伤口面积约3cm2左右, 用铁丝穿刺排粪口, 然后用注射器将配置好的农药1m L注射到排粪孔中, 最后用毛刷将杀菌剂均匀的涂抹到伤口上, 挂标签, 处理见表1, 每个处理做10个重复, 过15和45d调查并统计结果。

1.2.3 计算公式

2 试验结果

1) 在用药后15d进行了防治效果的调查, 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椒喜啶虫咪3种杀虫农药对花椒天牛幼虫的杀虫效果都达到了100%见表2, 对照均有新鲜粪便排出, 说明幼虫未死亡。除处理7以外的其他处理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胶现象。

2) 在45d后进行了再次统计, 发现3种农药注射过虫孔的花椒树均未出现新鲜粪便的排出, 而未注射农药的处理中也有一些花椒树没有新鲜粪便的排出, 涂抹腐酸·硫酸铜的4个处理发病率较低, 分别为10%、20%、0%、40%;其中处理7没有发现发病花椒树, 涂抹甲基硫菌灵的发病率10%、40%、30%、50%;未涂抹杀菌剂的发病率60%、80%、70%、80%。见表3。

3) 试验结果表明, 3种农药对花椒天牛幼虫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 但以处理7效果最好, 即用有效成分为2%椒喜啶虫咪1mL对花椒天牛幼虫进行虫孔注射毒杀, 并用腐酸·硫酸铜涂抹伤口, 既能杀死花椒天牛幼虫, 又能防止花椒干腐病的发生。

3 讨论

1) 通过注射杀虫农药对花椒天牛幼虫的防治率极高, 但是除处理7以外的其他处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胶现象, 可能原因有:农药浓度过高、田间试验时温度过高、农药用量过多和花椒树大小不一, 以后应该进行农药的不同浓度和用量, 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树龄的花椒树进行试验, 找到最佳的防治办法。

2) 未注射杀虫药的花椒树出现了没有新鲜粪便排出的现象, 可能因为幼虫已经羽化出洞。流胶出现的树体有不同程度的发病, 说明干腐病的发生与花椒树流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防止流胶能降低干腐病的发生。树体伤口涂抹过两种杀菌剂后发病明显低于不涂抹杀菌剂, 说明杀死花椒天牛幼虫时在伤口涂抹杀菌剂能很好地防止花椒干腐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华, 齐香君, 史卓强.β-环糊精包合花椒挥发油的新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7) :11630, 11655.

[2]曹雁平, 张东.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花椒挥发性成分[J].食品科学, 2011, 32 (8) :190-193.

[3]吴亮亮, 石雪萍, 张卫明.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花椒中多酚含量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0, 29 (6) :54-56.

[4]陈春叶.陇南花椒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13 (1) :46-48.

[5]李彦东.花椒树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河北林业科技, 2004 (6) :39-40.

[6]杨晓凤.花椒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北方园艺, 2007 (3) :200.

[7]王振动, 张保福, 羽鹏芬.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陕西林业, 2004 (2) :41.

【幼虫特征】推荐阅读:

事件特征07-16

水泥特征07-18

底层特征07-19

特征因子07-19

词汇特征07-22

特征测度10-14

物性特征10-14

生理特征10-14

重要特征10-15

优势特征10-19

上一篇: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下一篇:改制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