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课程

2024-10-21

素质课程(共12篇)

素质课程 篇1

校本课程研究要符合学校特色,为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如我校语文校本课程编写组编撰的《读写365》专集《辩证思维与哲理感悟》就是结合我校办学特点、生源情况而形成的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校本课程。下面我将结合我校校本课程研究情况谈谈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素质发展的问题。

一、明确校本课程侧重,紧扣学生发展需求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国家课程于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经过学校和教师通过甄别、筛选、整合和提升等形式,使得国家和地方课程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满足本校学生素质素养的提升的需要。另一类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学校老师的努力,开发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我们泰州第三高级中学,办学历史不够悠久,学生生源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不很强。因此在现时的高考模式下,我们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理论的运用、基本技能的发挥,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占优势。因此,学校领导经过认真调研,决定开设丰富多样、层次鲜明的校本课程以满足我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业、成长和升学以及成才等方面的需要。在不断研究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校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发掘校本资源,促进师生与学校协同发展的特色化办学之路。在方向鲜明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引领下,我校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发展,校本课程推进井然有序。

二、不断调整研究重点,凸显以生为本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要充分考虑本地、本校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思考这些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联系点,结合校情和学情加以有效利用。我们学校根据教师研究能力、水平和个人的爱好特长,组建了多个校本课程研究小组。如我们语文组就有两个研究不同校本课程的小组,分别对不同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状态进行充分调研,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通过对泰兴孔庙、希董堂茅公祠和岳王庙堂文化古迹的参观、学习,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另一方面,我们不断研究、调整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融洽度,比如开展《我美丽的校园》等作文比赛,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感受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内容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参观完孔庙之后来学习苏教《〈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游览岳王庙之后学习《指南录后续》等等。

将校本课程形式多样地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如此,不但能丰富我们的课堂,还能培塑学生的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注重素质能力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素质的提升,从而具有个性化的成人成才。我校的《读写365》校本课程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研究的,因为我校的学生底子比较薄,所以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加强的必要;因此《读写365》校本课程由浅入深,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能力,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另外,我们注意到校本课程开发要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意形式多样,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师生都很累但却没有什么效果。我们的校本课程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如通过课外收集、校报展示和比赛评比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参与和研究的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当然,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的目标明确、要求到位,一方面呵护他们的自主、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加强指导,鼓励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给学生留下个性化发展的自由空间,如校本课程的开设常态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也可以布置一些可供选择的作业。这样,学生的个人爱好就不会被钳制,能力方面也会有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认真看待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课程才能富有成效。

总之,学生的素质提升是校本课程价值的重要标准,只有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以展示才能证明我们校本课程开设得成功。我们学校的教学业绩不断攀升、校风学风日益浓郁,这些无不证明我们学校以校本课程研究为抓手的特色化办学之路的正确性。这也证明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素质提高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扬.开发创新型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天津教育, 2011 (01) .

[2]陈怀敬.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浅谈[J].文学教育, 2012 (06) .

素质课程 篇2

乔丹,一个曾被踢出高校篮球队的运动员,直到他遇到了教练费尔·杰克逊,他才成为了最好的篮球手。我们都知道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教练,就算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滋,也需要教练,因为他懂得教练的价值,教练可以指出他看不见的,而且可以激励和挑战他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即使是像乔丹、泰格·伍滋这样一流的运动员,也需要教练来成就他们在竞赛场上的辉煌业绩!其实,人生旅途上,也是一场一场的竞赛,如果像运动员一样,也有一位教练陪伴着我们,相信我们能摘取更多的人生金牌!

同时,如果我们能懂得教练的技术,像教练一样带领我们的团队、企业,则我们的团队自然可以赢取更多的辉煌成绩!

一、为什么要学习领袖素质训练课程

你是不是觉得指挥别人做事越来越没有效果?

也许你很忙,作为一个企业家,你是企业的CEO,销售经理,人事经理......太多的职责,太多的工作,你感到力不从心,很忙,很累!时间好像永远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学习领袖特训营?其实,正因为你忙、你累,你才需要学习领袖特训营。

你忙、你累,是因为你承担了本该是你下属的工作,因为你觉得他们没法办好,你只能自己做,越是这样,下属就越不能把工作做好,你就越忙,越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跳出这一循环,最好的办法是将教练技术引进你的管理工作。

你见过运动场上又忙又累的教练吗?运动场上,忙于奔跑、冲刺、拼搏的,是运动员,而教练,永远是一个运筹帷幄的角色。

试想一下,如果你掌握了领袖特训营,你便可以从更多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少的精力,更少的时间,更少的支出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你的感觉如何?你的企业又会怎样?

1.运用教练技术可以帮您钱赚多一些,生活过好一些,企业做大一些。

2.一项报纸调查,《财富》500强的首席执行官十有八九把他们的成功部份归功于教练的积极辅导。

3.克林顿总统在职期间,曾聘请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作为私人教练,以辅助自己的事业。

4.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认同自己是员工的教练,而且这种现象还在呈上升趋势。

5.2002年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教练所能带来的投资回报率是520%。

6.全球第一CEO 杰克·韦尔奇是最出色的企业教练,他退休后仍热衷于做一名教练

7.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聘请私人教练帮助提升业绩,已是一种趋势,因为,教练技术绝对可以提高下属的表现能力 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聘请私人教练帮助提升业绩,已是一种趋势,因为,教练技术绝对可以提高下属的表现能力。

二、教练技术是什么

“教练技术”源于体育,是运动员夺冠军、拿金牌的有效支持。在国际上“教练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及个人生涯 规划;经过3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架构。教练技术是透过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有效问题和对话,启发被教 练者的思维,引导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盲点,发掘自我潜能智慧,探求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从而更加快捷、容易地解决问题,达到和超越自己的目标。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聆听、观察、强有力的问题等专业教练技巧,帮助当事人清晰目标、激发潜能、发现可能性、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以最佳状态去达成目标。

专业教练技术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具革命性和效能的管理技术,已成为当今欧美企业界提高生产力的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

我们的导师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所以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教练理念,同时在运用上更融入了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中国人自己的教练技术。

三、课程收益

1.将领袖特训营应用于管理,管理工作会变得轻松、2.有趣而有效,让你从又忙又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3.你会发觉很多人愿意向你靠近,你的影响力大增,4.因为学完课程后的你会不知不觉的让你身边的人进步;

5.你会掌握行动的奥秘,知道如何去推动自己和他人;

6.你会掌握思考的奥秘,知道如何思考和引导别人如何思考;

7.在课程中掌握的对话技巧能有效提升你的沟通、谈判、8.说服能力,使你拥有圆融的人际关系;

9.如果你是一个不满18岁孩子的父母,参加这个课程会

10.让你的孩子一生感激你,因为你学了这个课程会因此改变你孩子的一生。

四、谁要上领袖素质训练课程

●也许你才起步,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你甚至都可以看到未来是什么样的。可是,很快你就发现:○你无法找到新客户;

○你陷入了日常琐事,而几乎忘记了该往哪里去;

○你开始感觉到被套进了另一份工作;

○你开始看到你在被自己的生意牵着鼻子走。

●也许你已经实现了部分的梦想,可是你突然发现:

○过去的那种命令式的领导方式不起作用了;

○惯用的增加工资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激励你的员工了;

○随着同类产品的增加,你的产品优势不再是吸引客户的法宝了;

○你开始怀疑你的下一步该迈向哪里了。

●也许你已经小有成就,可是你常常为自己超负荷的付出而懊恼:

○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你不能和家人一起共进晚餐;

○数不清有多少个假日你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你的办公室;

○你不断的问自己,当初创业想换来的那份自由支配的时间哪里去了.●也许你在事业上功成名就,可是你的孩子却让你筋疲力尽:

○你可以指挥企业里的千军万马,唯一对孩子无可奈何;

○你也许为了孩子你可以付出所有,可是真正付出了你的全部却依然无能为力。

★不管你现在站在哪个位置,你都不想被继续套下去,如果你想:

☆找到更省时,更省力的工作方法;

☆让你的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实现财务自由的同时,获取自由支配的时间;

那么,《领袖特训营》课程可以帮你!

五、课程提纲

领袖素质训练程共分三个阶段:

领袖素质训练基本课(第一阶段)

领袖素质训练深进课(第二阶段)

领袖实践之旅LP(第三阶段)内容介绍

领袖素质训练基本课(第一阶段)

为人力素质管理心理学范畴,是一个提高参加者挖掘自身潜能,有效运用个人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体验式课程。基础课让您亲自去探索 您对现状和您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对您的影响、感受自我挑战、体验过去一切限制您个人或企业发展的固有态度和习惯。反省自己的心智模式、行为模式和管理模式。由此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挖掘出企业基本的成功元素——人的无限潜能;也会让您初步掌握领导力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教练的能力。这些都会让学员在思想上产生延续性创造力,跨越障碍,缩短行为与目标的差距。最后以积极、负责任和感恩的全新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上去。

课程形式

1)60%体验式学习+30%理论讲解+10%感悟分享

2)采用全封闭式的形式,营造严谨的学习气氛。

领袖素质训练深进课(第二阶段)

是实现自我成长突破的训练课程。课程着重引发和调动学员内在的能量的释放。对学员成长过程中的欠缺和不完整做出重点重塑和再造。第一阶段是让人在感悟和觉察中反省自己的心智模式、行为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调整心态,获得提升素质和改进行为方式。而第二阶段则是通过行动打开您的智慧之窗,从而得到彻彻底底的震撼和蜕变。蜕变之旅让学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醒觉之旅能量的20倍,也让他们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后,会更有弹性地从容面对困难和挫折,内心将更和平,更有能量去创造可能性,创造人生成果。

课程形式

1)60%体验式学习+10%理论讲解+30%感悟分享

2)采用全封闭式的形式,营造严谨的学习气氛。

领袖实践之旅LP课程(第三阶段)

LP为leadership practice(领导力实践)的英文缩写。目的是让参加者将第一、第二阶段中的发现和体验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实践并且创造切实的成果;将认识突破、行动超越阶段的体验化为习惯;设立明确的个人及团队目标,不断修正完善计划,最终养成高品质生活习惯,全力以赴去创造成果,成为一名初级的专业教练。第三阶以成果为重,参加者将会拟订目标与计划,通过不同的训练、评估去清晰目标和状态,检视行为的有效性,不断调整心态,以便更有效的达到目标。第三阶段将以个人和团队的目标为导向。引向性的锻炼参加者的综合素质,提升领袖力。参加者需要不断主动创造、自我超越,以次在过程中去发掘承诺的力量以及承诺与成果的关系。在第三阶段中,教练与团队也会挑战和支持参加者追求卓越,创造佳绩。参加者将会体会到领袖特训营如何激发潜能和创意,促进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此过程中参加者将提升自己的感召能力,去支持、鼓励他人完成自己的目标及团队的共同目标,并将此精神贯穿与整个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共赢。

课程形式

1)60%体验试学习+20%理论讲解+20%感悟分享

2)采用全封闭的形式,营造严谨的学习气氛

3)时间:3个月(共有3个周末的时间集中体验学习其余时间通过教练支持、小组会、大型公益活动、日计划、月计划的方式达成目标。)

六、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领袖特训营课程

1.我们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教练理念,同时在运用上更融入了中国的本土文化;

2.课程导师及教练均为领袖特训营高级执行师,有深厚的教练技术功力,这样会让学员更迅速的产

生效果;

3.课程导师及教练均有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课程更适合企业界;

4.有别于其他机构我们的服务提供100%满意保证。这表明了我们的自信和对你的信任。

七、课后服务

1.本公司将会经常举办教练实践心得分享会,以增进学员的友谊与交流,让学员的学习效果更为持久和

有效。

2.参加本课程的所有学员都有望成为我们公司在潍坊成立的领袖俱乐部的会员,我们将定期举办大型培训课程服务会员

潍坊杏坛文化传播公司

联系人:王邦倡

电话: 0536-8865937 /***

传真:0536-8588044

新课程新挑战新素质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师;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65-01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这种变革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任何变革关键在于实施。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根本保证,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我校近年来尤其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提高有效教学的措施方面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赛”“时时研讨,课课备好”“篇篇善写,题题会解”“生生教通,人人成功”“教师的赏识性评价”等一系列深化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教学有效性的活动。本文针对如何使自已成为一名具备良好基本素质的高中物理教师提出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

俗话说:“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脱离理论的教学实践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解读课改理论,提升境界,让观念转变为理念,让理念转换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让新课改的理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落实。为了推进本次新课程改革,各级教育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和教育,做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次全面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教育理念的机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综合学情,积极思索,认真反思,争取在学习培训中取得最大的收获。

二、加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受制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水平,高中物理教师的学科知识,既要注重本学科内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更注重于本学科知识内容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从人文价值、学科价值、历史过程、社会背景、物理学史、物理典故、物理经典实验等方面加强储备。即软化学科界限,淡化细节了解,强调学科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科内的难度。从而树立整体化的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自觉订立“文化营养套餐”,做一名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观察自然的人,实现科学文化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整合。

三、擅于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多样化,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必须具备发现、研究和解决教与学中的新问题的能力,争对新的事物,具备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学习探究与校本教研,提高教育科研素养

教育科研素质指的是教师具有科研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科研的特殊能力和科学品质。这种素质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培养和体现。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认知能力,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目前高中教师普遍存在教科研意识不足,对教科研缺乏足够的认识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教育科研素养,牢记教师工作是带有研究性的工作,教师的教学是科研性教学,时时研讨,才能课课上好。我们要把教科研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向教科研要质量。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提高教学效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校本教研。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及时汲取经验教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及时反思,悉心研究,“留心处处皆学问”;同时积极参加公开课、说课、评析课等各类教研活动,联系教学实践,确立研究专题。多参加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和提高自已的科研素养。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维持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当今知识爆炸、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尤其做为高中物理教师,如果不能积极进行“终身学习发展”,满足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最新自然科学进展,了解最新物理前沿知识与发现,则势必要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总之,教师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不懈的研究、探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把自已培养成为一名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

素质课程 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 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 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 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 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 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 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 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 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 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 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 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 学生受益良多。第二, 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 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 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 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 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 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 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 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 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 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 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 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术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 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 是最基本的基石, 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 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 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 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 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 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 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 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 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 重点训练教师礼仪, 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 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 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 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 心灵充实, 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 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 教师既尊重学生, 又关注自身, 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 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 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 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 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 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 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 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 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 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 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 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 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 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 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 通识———专识———特识, 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 针对职业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 主要针对教师职业, 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 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 针对幼儿教师职业, 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 再到幼儿教师职业, 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 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 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 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 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 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发展学生优良个性, 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 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 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 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 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 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其中, 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 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 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 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 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 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 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新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5 (7) .

卓越素质课程心得体会 篇5

昌乐外国语学校

学校卓越素质课程开展了半年之久了,自己在这个工程中有收获,也有待改进的地方,现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述如下:

自从下半年,我们学校开设了卓越素质课程,对于美术来说,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教国家课程那本教材了,而是细分了几个门类,比如国画、陶艺、剪纸、书法、素描、儿童画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艺术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们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艺术门类。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这样做的不足。就拿国家课程中的美术教材来说,一本书中有绘画、有手工、有欣赏课、有泥塑,可以说是种类齐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乏味,卓越素质课程就不是这样了,它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有厌学情绪。你想啊,让你每天都干一样的事情,你不烦吗?所以说,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学生会受益匪浅,如果处理不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老师来说,开设卓越素质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还可以提高老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我为例,我大学主修的专业是西洋画中一种——油画。但是,这学期分给我的任务是教国画。怎么办?完全是零基础啊!以前,自己一直想学国画,但是一直无从下手。这下好了,不会也要硬着头皮上,从哪入手呢?根据教学计划,教什么就学什么!好在自己有书法和造型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也逐渐的入门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开始喜欢上画国画了,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在教国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国画学习不像文化课,它需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笔、墨、纸、砚、水、笔洗、毛毡、调色盘等。所以,以上国画课,学生的桌子上都摆的满满的。小学生上国画课纪律的维持是一大难题。画着画着,一个学生的墨瓶倒了,倒了一地的墨汁,不让他打扫吧,淌的地上到处都是;让他打扫吧,半节课都打扫不完,而且弄得班里的纪律特别的乱。小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尤其是接触国画颜料和墨汁,总有女生上课告诉老师某某同学把墨汁甩她脸上了、衣服上了等等。这些小问题出现是正常的,还没等老师管呢,监控处就给老师扣分了,说是纪律乱。美术课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像文化课那样四平八稳的去上每一课。当然,出现了问题,老师也不能推卸责任。从下一学期开始,我将严抓纪律,强调好工具的使用细则,力争将这个问题解决掉。

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篇6

关键词 职业素质 训练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由于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通用职业素质训练(基础阶段)》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本学期四个班级共计76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为便于教学,将四个班的学生分为2个教学班,即一个为大教学班,共5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均未经过顶岗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为小教学班,共1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经过顶岗实习。两个班均每周各1次课,每次课程2课时。

(2)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发现了两个问题较突出:一是学生对职业素质认识尚处于入门阶段。尤其是在未经过顶岗实习或无其他从业经验的学生中反映比较突出,对这类课程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容易接受;而小教学班的学生普遍经过顶岗实习,对课程较重视且教学内容较易接受。二是两个教学班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两个教学班普遍较喜欢体验式活动性教学内容,在人数较多的大教学班中,气氛尤其热烈;而对于思辨性或理论认知性教学内容,人数较少的教学班级中开展较顺利,学生较容易接受。

(3)课程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增进了职业素质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在逐渐提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思、议、训、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活动体验分享当中去,一些原本不愿学、混课程、坐后排的学生,能逐步坐到前排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能对一些职场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和寻找破解途径,并能掌握一些关于工作心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逐渐减小。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要我回答问题”,逐步转变为“我要回答问题”,由“要我参加训练”,逐步转变为“我要参加训练”。四是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显著增强。尤其在团队合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互帮助,群策群力;一些小组出现了一人受“罚”全组接受,“我是组长,我应当承担责任”等的感人现象。通过实践证明,该课程能与学生取得良好互动,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主要做法

(1)课前调研。一是企业招聘调研。收集整理2010年以来,深圳企业公开发布的招聘技工信息100份。经分析,深圳企业普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实践专家调研。根据现代物流专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情况,在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突出强调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教学专家调研。通过向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等学习和请教,对教学场地的选取、课堂组织、教学内容解析等进行了设计。四是学生课堂调研。观察了部分班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对于互动性教学内容兴趣较高。

(2)内容设计。在调研基础上,参见人社部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发布的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教材和理论书籍,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了三个模块:工作态度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每个模块涵盖6个训练任务,共计18个训练任务,每个训练任务2学时,共计36学时。

(3)教学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训练中体验职业素质。二是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既定任务目标,使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沟通、积极行动等,在训练中提升职业素质。三是以团队为平台,适应学生班级教学的需要,选取适用于班级教学的训练任务。四是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基本面,具体训练项目均为综合性训练(包括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但教师侧重于突出某方面职业素质的具体授课。

(4)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讲授、讨论、训练、作业四个环节。其中,讲授设计,以案例教学为主;讨论设计,小组讨论,分组陈述,计入成绩;训练设计,设计试训、训练、竞赛、分享四个环节;作业设计,以课后回顾与总结为主。

(5)成绩考核。根据课程探索需要,学期初设计了过程化考核方案,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尝试。基本做法是:①总成绩 = 作业(20%) + 考勤(20%) + 过程考核成绩(60%)。②过程考核成绩 = 模块测评成绩 €?50% + 课堂项目训练成绩 €?50%。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性地制作了考勤表、作业成绩表、过程记录表和项目测试,作为成绩记录依据。通过成绩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学生间职业素质的个体差异。

3 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与培养对象的把握。本课程目标原设定与专业技能人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方法的认知与培养;实践中,学生尚处于职业素质认知的入门阶段,对于基本概念与职业情境尚缺乏认知,因此,学生在方法领会方面,显得较生涩。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是原教学章次内容的设计较注重全面性与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章次内容的典型性,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二是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安排上,注重以知识为主体,能力训练服从知识学习的思路,即能力训练是为了知识学习,有悖于知识学习为能力提升服务的规律。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课堂组织问题,较易出现某些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简单或过于繁复的问题,如出现个别学生课堂纪律性不强,或对活动规则不熟悉,或参与不积极等情况,教学活动进行不顺利,阻碍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模块(单元)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的设计。原模块教学目标的设定较抽象和笼统,一方面,未能清晰区分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部分目标设定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目标设定高于学生可达到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因此,在考核标准设定上,出现了部分考核指标设定无效的情况。

4 几点思考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定。一是课程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定位于基础阶段的通用职业素质的训练。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典型情景的认知以及简单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二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定位,设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单元教学目标区分为知识认知目标与能力提升目标。具体目标设定力求学生可达到和可操作。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定。一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认知,力求将知识点模型化和图表化,让学生有兴趣、容易记、易理解;另一部分为能力训练,力求在学生自我能力认知和活动训练提升两方面下工夫。二是教学过程设定。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讲授,服务能力训练。

素质课程 篇7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 是由军队的海事培训发展而来。1995年, 拓展训练第一次被引入北京, 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首开拓展课程之后, 从此开始了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快速普及与发展。 特别是2002年大学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一系列拓展课程。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的开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准绳的, 开设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 超越自己”, 从而在步入社会后, 更加具备竞争力。

2、素质拓展工作在高校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素质拓展工作有利于优化学校的教学结构, 并能够建立健全学校的科学育人体系, 提高育人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现在有很多学校对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没有给与相应的重视, 甚至有些学校只是将其作为课余活动的一部分, 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相隔离, 而没有积极的参与进去, 合力不足也影响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而且这也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2.2、创新性略显不足

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实效性不强导致了其在部分高校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均处于较低水平。 究其原因, 首先就是素质拓展工作在开展的形式上过于老套, 缺乏创新性, 这些就造成了素质拓展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举步维艰, 学生并没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只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有了“一本拓展证书”而已。

2.3、成果的认可和采纳缺乏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至今已有十二年的历史, 有很多高校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去, 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 这无疑推动了学校素质拓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 但是, 我们也发现也有很多高校只是将素质拓展工作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部分或者校园文化的辅助部分并没有对其可以取得的成果加以评定和认同。学生参与了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 学校却并没有在学分上、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明示, 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校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3、素质拓展工作实施的有效路径

3.1、学校要提高重视, 为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要重视 、 学生要参与 、 社会要认同是素质拓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高校首先应该对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引起相应的重视, 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在工作方法方面, 都要进行不断创新, 使其能够进一步的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高校要将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来, 并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来对其进行保障, 例如, 加大其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比重, 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学分制度建设等, 对学生形成吸引力, 吸引其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课程中来,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3.2、创新拓展载体形式, 以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创新学校素质拓展工作的载体形式首先可以通过改革学分制来进行。 将高校素质拓展工作进行课程化的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随意性, 但是要对学生的吸引力足够强, 除了要在组织形式上加以创新之外, 重要的是将其纳入到学分制的认定中来。 再加上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 学生必然会对其产生高度的兴趣, 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3、优化组织结构, 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将高校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去并不是全部, 如何对其进一步优化, 以提升其竞争力也是学校素质拓展工作开展的重点。 优化素质拓展工作实施的组织结构, 打造出一条由校———院系———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链, 层层推进, 有利于素质教育以学校拓展课程体系为载体在学校当中的发展。学校可以将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学生的就业推荐体系中来, 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使素质拓展工作得到科学化的最终开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从而达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摘要:素质拓展, 又被称为体验式培训, 作为一种学生自我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已经开展了十几年, 尤其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2002年的颁布实施, 更为素质拓展教学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到如今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得到贯彻实施的重要阵地。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课程的方式有很多, 一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等方式来进行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至今, 纵然发展迅速, 但也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 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并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有效路径, 将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8) .

[2]乔慧.浅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德的应用[J].学理论, 2010, (19) .

加强课程领导实施素质教育 篇8

一一、落实国家课程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国家课程共设10门 (国家课程) , 我校认真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 (综合与分科) 安排表 (试行) 》文件落实课程, 努力做到开全、开足、开齐。

二二、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了新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就在于拓宽教育内容和渠道, 构建符合学校发展、适应学生成长、利于教师创新的新型教育平台。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为最优先的考虑, 但校本课程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做加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与国家课程形成内在的联系与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与国家课程构成完整的体系。我校校本课程正是以上述为原则进行开发和建设的。

(一) 校本课程的设置

目前我校共开发6门校本课程, 分别是:生活英语 (一、二年级开设, 每周2课时) , 硬笔书法 (一、二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国际象棋 (二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围棋 (三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陶艺 (三、四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心理 (四、五年级开设, 每周1课时) 。

(二) 教材建设

在认真研究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实际, 成立校本教材编写领导小组, 组织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师参加, 经过定稿、论证、试行、修正等环节, 现在已经投入使用, 效果良好。

(三) 课程意义

1. 校本课程《生活英语》是对小学国家课程《快乐英语》的补充和延伸。

它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为目标, 以听说为主要内容, 经过两年的学习, 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文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够顺利过渡到三年级的英语学习中。

2. 校本课程《国际象棋》和《围棋》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拓展。

2001年,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 我校从实际出发, 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把围棋和国际象棋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棋类具有教育、竞技、文化交流和娱乐功能, 开展棋类活动, 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下棋是很好的挫折教育手段, 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棋类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3. 校本课程《陶艺》是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提升。

三四年级开课, 每周1课时。通过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学习, 小学生已经了解了线条、形状、色彩的组合与变化, 并能够尝试运用线、形、色描画心目中的美好世界, 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了运用常见的工具和身边易找的材料, 采用折、剪、贴、揉、编、接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进入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手更灵巧, 创作欲望更强, 在陶艺的世界里,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现象变为现实, 《陶艺》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4. 我校于2005年开发的校本课程《心理》与初中开设的国家课程《生理》课程相呼应。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学习任务变得繁重, 上课时间更长, 课后作业更多, 再加上独生子女适应性较差, 缺乏独立性, 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普及心理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化解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 让学生掌握情绪自我调节和疏导的技巧, 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这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之外, 我们还成立了“心灵之家”心理辅导室, 设立爱心qq, 面向学生及家长开放。

5.《书法》是我校开发最早的校本课程, 它既是对

语文学科课程的发展, 也是我校语文特色教学的一部分。多年以来, 我校坚持以校本课程为纽带, 以教师为指导, 实施“写字教育”工程,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书写潦草, 不规范的问题, 从中培养一批书法尖子。尽力使书法教育成为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努力打造一个美丽的“书香校园”。

三三、丰富活动课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 用课程关照每个学生的成长,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校构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正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和选择性, 从而创造出既适合所有学生, 又适合不同学生的适合的教育。

我校的兴趣活动坚持以培养学生良好兴趣为出发点, 采取“超市”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卓有成效地开辟了男女篮球、体操、轮滑、健美操、陈氏太极拳、跆拳道、速写、黑白版画、百人合唱、管乐、民乐 (二胡、竹笛、琵琶、葫芦丝、胡琴) 、国际象棋、英语角、书法、舞蹈、电脑制作、科技制作、陶艺、心理训练等23个门类近30个兴趣小组。学生的兴趣活动在每周三午后进行, 两课时。

活动课程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他们踊跃报名, 认真策划活动方案, 积极开展活动, 有效地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广大的家长朋友更是对学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随着我校活动课程水平的拓展和提升, 其影响力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大, 许多知名机构和老师也纷纷来校洽谈合作业务, 将来我们的活动课程会更加丰富多彩。

四四、重视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型教育现象, 有助于弥补作为正规教育现象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不足。通过优美和谐的校园物态文化和融洽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 在耳濡目染中默化产生, 从而对学生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实施育人功能。

(一) 学校的物态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建设管理中注意每一个细节, 力争使校园整体布局合理协调, 建筑物错落有致, 校园四季整洁;使花草树木、设施、宣传栏等各“就”其位, 恰如其分;使室内布置各得其所, 恰到好处;使墙壁厅廊有主题、有内涵、会说话。

我们追求学校物态环境的美丽、洁净、舒适和人性化, 充分体现我们百年老校的外表文静、内心丰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理想, 使校园成为无声的教科书, 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良好物态环境。

(二) 学校的精神心理环境建设

对校园精神心理的设计, 我们做到了:提炼百年历史传承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因校制宜地提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的历史名校;建设以培养反映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建立校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大队会、校庆;制作校歌、校旗、校徽、校服;开展歌声满校园活动……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 以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每一个学校成员。

(三) 建立开放型学校

时代的变迁传递出一种趋势:教育越来越从封闭走向开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的合力。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 定期举办家长学校, 如讲座、报告、辅导、交流、教学开放周等, 学校事务让家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午餐质量听证、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教学质量投诉、加收费用, 都经过家长委员会的民主评议, 协商产生共识。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公共机构和执法部门的支持,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环境,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并确保活动开展有效。

生物统计课程与学生素质培养 篇9

1构建生物统计课程体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推断思维

生物统计课程的中心是样本推断总体,围绕这一中心设置的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描述统计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样本数据的描述,即数据的整理、汇总和特征数( 集中特征和离散特征) 的描述,其基本构件即样本统计量(、S、P等)的计算和应用; 二是总体数据的描述,即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分别是随机变量和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特征,其基本构件是样本统计量( t、F、χ2等) 和总体参数( μ、σ、ρ 等) 。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推断统计是生物统计的核心内容,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统计推断的过程就是描述统计中的基本构件统计量和参数的具体应用,即课程的核心内容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的具体过程。生物统计课程内容前后紧密联系,浑然一体,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整体。

描述统计的课本内容相对简单,缺乏挑战性,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讲授描述统计的内容,只告诉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的分布特征,而不联系生产实践和后续统计推断内容,课堂就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失去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描述统计中数据资料的整理实质是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制订生产标准和规范的过程。如课本例题仔猪死亡情况的频数分布表,由表格数据可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生产管理不规范还是工人责任心不到位,用以指导仔猪的生产实践。又如确定每周龄、日龄蛋鸡的采食量,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然后整理数据,找出数据的集中特征和分散变异特征,从而制订蛋鸡采食量的生产标准。使学生认识到畜牧专业上的具体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工具得以解决,统计工具可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指导生产实践,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

概率分布是概率论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生物统计课程的基础,可以归为描述统计中随机变量和统计量的总体分布特征的描述。该章节的内容有更多的数学特征,是总体的特征分析,可以说它不是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如果不对该章节详细论述,对统计推断的原理认识就不会清晰。统计推断就是样本推断总体,因此样本信息和总体的信息同等重要。同时推断的依据是概率,因此概率的概念在统计推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概率分布中概率和利用概率进行推断意识的建立直接关乎统计推断、假设检验的认识和掌握。 如牛的产奶量x ~ N ( 7 000,1 0002kg /305 d) ,计算产奶量处于7 000 ~9 000 kg /305 d的、高于9 000 kg / 305 d的牛各自占的百分比。该题在概率论中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计算已知正态分布总体中任意取值范围的概率,而在生物统计课程上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牛群产奶量的大概率范围( 正常值范围) ,以及产奶量不正常的太低和较高的小概率范围( 不正常值范围) 的确定。关于二项分布,明道旭[1]主编的生物统计教材中有关利用二项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进行推断的例题,15 头家畜用某疫苗免疫后有1 头发病,假设该病自然感染的概率为0. 2,如何评价该疫苗。通过该题让学生初次接触如何推断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尝试推断思维的逻辑训练。另外,补充推断某人是否具有特异功能、某药物的疗效是达到标准等例题,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推断,推断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明确了推断的理论、学会了推断方法是一件令人兴奋和快乐的事情。这些思维训练为推断统计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2 微机室开放性授课,手脑并用学以致用

生物统计课程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课,课程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不同于纯粹的数学课,也不同于描述性质的畜牧专业课,它应用概率推断畜牧生产研究中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即要求有数学的逻辑思维,又要有专业的具体应用。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2]。

笔者曾尝试过多种授课方式,如课上演示Excel/SPSS中统计推断的具体实现,学生分享课下在图书馆阅读文献时了解到的各种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等,但都没有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微机室开放性授课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已经实行两个学期,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每台电脑都安装生物统计学的多媒体课件、Excel和SPSS程序。教师讲解时,学生参考课本、对照课件,并且能利用统计软件操作完成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到了、看见了,并且动脑动手操作了,学习起来有理有据,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这种授课学习方式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微机室开放性授课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技术,把生物统计学中抽象的统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使其变得可操作、可视化。

如讲解描述数据资料集中性和离散特征统计量时,每讲解完一个统计量,学生利用课本数据和Excel函数自己操作计算其数值。在讲解概率分布时,引导学生利用随机变量X的数值及其概率密度函数值,绘制出正态分布曲线、二项分布曲线等曲线图,使学生真切地看到概率分布曲线随参数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并能自己动手做出不同X的概率分布函数值,更清晰地理解掌握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函数的关系。在讲解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后,学生将课本例题数据输入Excel表格,利用其中的统计分析工具运算结果,分析推断得出结论。

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单是教师教的过程的体现,关键是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过程的建立。课上学生面对的是电脑、课件、书本,耳边听到的是教师的讲解,需要在自己头脑中勾勒出各种分布图形,思考否定域、接受域在分布图中的区域,通过X的概率大小勾勒出X在分布图中的位置。只有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概率与推断的关系。如二项分布中疫苗与发病率的关系推断( 前面提及) ,要首先想象出15 头家畜( n = 15) ,疾病自然感染的概率P = 0. 2 这样的二项分布曲线图; 然后推理: 已知疫苗免疫后出现的事件X = 1,通过这一事件来推断疫苗是否有效,如果这一事件是n = 15,P = 0. 2 的二项分布总体的正常事件,那么说明疾病自然感染的情况下,15 头家畜1 头感染是能够正常发生的; 如果该事件在这样的二项分布总体发生的概率是小概率事件,则认为该事件不是自然感染造成的,那就是疫苗起作用的结果; 其次思考: 小概率区间在二项总体中的位置。疫苗起作用该是降低发病率,所以n = 15,P = 0. 2 的二项分布总体左尾部区域是感染头数少的取值范围,事件X只有落在左尾的小概率区间才是疫苗起作用发生的情况; 因此,推断疫苗是否有效,将n = 15,P = 0. 2 二项分布的左尾5% 取值范围定义为否定域,右侧95% 的取值范围定义为接受域; 最后计算并推断得出结论: 计算X≤1 的概率,而不是X≥1或X = 1 的概率,这仍然需要思考确认,通过Excel中的函数Binom. dist获得X≤1 的概率P = 0. 167,P >0. 05,所以X = 1 这一事件没有落在n = 15,P = 0. 2的二项分布总体左尾部的5% 的小概率区域,那么X = 1 在这一二项分布总体中能够正常发生,是自然感染情况下能正常发生的事件,疫苗没有降低疾病感染的概率,疫苗没有起作用。这一推理过程一环扣一环,即动手又动脑,整个过程稍有间断就会前功尽弃,不知所云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微机室开放授课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生物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统计思维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得以强化,这是教好、学好生物统计课程的必经之路。

3 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过程模式[3]。在和谐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轻松、思路清晰才能迸发出灵感,发现认识问题的新角度或事物间的联系;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强,学习效率更高。

生物统计课程内容前后联系紧密,描述统计做铺垫,推断统计为上层建筑,并且各种假设检验的方法相互联系区别,因此在每次课前或课程结束时,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或点名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或关键点,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为后续课程铺垫,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微机室上课过程中教师随时走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听不懂、跟不上的学生,及时调整课堂节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间沟通交流的开放授课方式,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的空间,完成软件操作、函数计算等。面对不同层次的二本、三本和专科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存在差异,在对同一问题的讲授上,不仅要调整语速以迎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对问题的剖析层面上也要适时调整。

生物统计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授课教师在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不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求知、求新等心理诉求和能力特点,生物统计课程一定会讲好,培养高素质畜牧人才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兰会,周荣艳,李祥龙,等.《生物统计》课程教学心得[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6):94-96.

素质课程 篇10

高级英语课程是基础英语课程的延续, 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 在夯实英语专业各项基本技能的同时, 高级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人文素质要求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突破语言障碍, 充分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环保意识、科学意识、政治意识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要求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还应具备综合人文素质, 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 要求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把课文变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素材, 引导学生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进行深刻的反思, 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思维辨析的习惯,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因此, 如何通过课文素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论文尝试从文学审美意识、国民意识以及科学意识三个角度为例进行思考。

1 文学审美意识培养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级英语课程“通过阅读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体现了对学生文学审美意识培养这一时代要求的重视。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 更是审美的媒介, 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学习是死板僵硬的, 缺乏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文学将语言学习者提升到审美高度。高级英语课文选材具有一定专业性, 文化底蕴深厚, 但由于课文语句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分析课文句式语法或是讲解背景知识上, 课程结束, 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仅限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远不能领会作者的深层写作意图。

文学作为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 本就是自然形态的东西, 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 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 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 对客体的美关照、感悟和判断。高英教材《新编英语教程》第五册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生活对我意味着什么》 (What Life Means to Me) 是一部自传性作品。文章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写作, 反衬的却是作者悲惨的人生经历和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冷酷和残暴。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给我们揭示的主题及其人文主义关怀。课文中作者的坚强生活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反思自身遭遇, 以便更好地投入生活。仔细阅读文本, 我们还可发现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尼采超人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想的存在。《我有一个梦想》 (I Have a Dream) 不仅是言辞优美的演讲文稿, 更是一篇陈词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在种族主义、白人优等论的迫害下, 黑人在痛苦的边缘苦苦泅渡, 平等和平是耗尽了多少青春和牺牲了多少生命才换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关照语言, 体验文本的张力, 文字的组合绝不是冰冷单一的呈现, 而是情感的凝结, 是张力的蕴具。单词并不是只局限在辞典意义中, 而是文本所指的无限延宕, 把自己重新融入作者的时空, 去体验作者选词造句的动机, 深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这一方式,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作者受时空的影响, 其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他的文字中, 措辞的喜好、地域、社会背景及思维等在作品中皆能管中窥豹。同时尝试让学生把自身读者的角色转换成作者的角色, 对比自己与文本作者思维的不同及根本原因, 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等。

2 科学意识培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类学科相互渗透融合, 社会的信息化以及知识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世纪之交给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 各类高校都在纷纷开设各种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该类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此类课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情况, 培养科学精神, 并熟悉常用的科技词汇。

当今世界属于“巨科学”时代, 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 关系到所有生命和整个地球的生死存亡, 而正确的科学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科学意识指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一语中的》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让我们思索, 在用科学的严谨方法去遣词造句, 去表达自己和创作作品的同时, 也启迪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各种问题, 只有正确科学的表达方式才能让读者最直观最准确地透过语言认清作者的写作本质, 将科学意识运用之语言学习可事半功倍, 突破文本意义将科学意识着眼于社会生活, 意义重大。《我的朋友, 爱因斯坦》 (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 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伟大科学家质朴的人格, 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 在社会竞争意识强烈的今天, 没有领先的科学技术, 没有先进的创新意识, 势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而对于个体而言, 同样也缺少发展的潜力。然而科学意识是以人本意识为基础的, 任何极端的科学精神也势必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勇敢地承担起整个社会及自然平衡稳定的责任, 人类才真正堪称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贵、最有价值的生命。大学生肩负祖国未来, 接受高等教育绝不等同于仅有的专业教育, 而应该跳出时代的限制, 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 高瞻远瞩, 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高级英语教学应该紧扣教材, 呼应时代要求,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性的思辨, 不断拓宽知识面, 加深思想深度, 让学生成为新时代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相关科学知识并能用科学意识进行思考的复合型人才。

3 国民意识培养

国民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大学生作为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全面开放背景下的重要群体, 对于具体的国家利益观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大学生国家利益观偏差的主要原因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向的影响, 国家间开放交往而类比的影响, 社会改革与转型诸多问题凸显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阅历与认知缺失的影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低效性的影响。大学生在处于观念成型、知识增长时期,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国民意识, 至关国家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 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文本中牵涉的环境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等与我们息息相关, 大学生处于向社会转轨的过渡阶段, 应该更好地具备国家利益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这样才能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一次性社会》 (Things:The Throw-Away Society) 展示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资源的疯狂耗费导致能源的枯竭。能源问题以及严峻的生态污染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让我们触目惊心。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重大问题之一。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 所需能源巨大, 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 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 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切实可行的小事做起。《为大学做准备》 (Preparing for College) 等课文让我们反思国民教育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急功近利地逐名逐利, 而是心怀天下, 遵循自己的本心, 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除以上能力外, 根据高级英语教学的具体课文, 还可找出更多的能力培养方式, 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文本主题向学生的兴趣领域、生活领域、情感领域延伸, 发展学生多角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该研究要求教师自己要对课文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有所把握, 而且要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充分发挥教材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学习压力,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化人文素质, 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 并使她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通过对文本人文知识的掌握及主题的思索, 引发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反思, 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同时, 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 深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经验智慧的认识, 具备在较高层次使用双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以适应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摘要: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把课文变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素材, 引导学生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进行深刻的反思, 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思维辨析的习惯, 以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突破语言障碍, 从文学审美意识、科学意识、国民意识等方面着手, 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

关键词:高级英语,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荣芳, 李泽坤.试论高级英语课程中的文学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186-187.

[2]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 (第三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3]张向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海外英语, 2011 (8) :89-90.

[4]张宇.高级英语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 2007 (3) :55-57.

[5]张伟.当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14 (1) :236-239.

运用潜在课程概念提高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课程;潜在课程;教育;素质教育

一、潜在课程概念的由来及其界定

美国课程论先驱博比特(F.Bobbit)和查特斯(W.W.Charters)自20世纪初以其课程创世之作开辟课程领域以来,课程理论的研究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当我们回顾20世纪世界课程研究领域的历史轨迹和展望课程的未来发展走向的时候,我们的视野无法回避课程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潜在课程”及其有关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课程方面的专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除在学校的安排下和教师的指导下从课堂和教科书中学习知识外,还从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集体活动、校风学风中受到教育;某些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不同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堂纪律和学校规范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无不受到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束缚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研究和论证,专家们认为除了这种传统规范化的课程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无形的课程,它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发生着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目前对潜在课程的概念众说纷纭,尚无一致的表述。国内教育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三类课程”说。刘佛年认为,潜在课程既不是课内学科,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环境、气氛、学校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潜在课程概念界定陈述于下:

潜在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

潜在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

潜在课程指的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指对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间接起着影响作用的那些隐蔽的、无意义的、非正式的因素;

潜在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

潜在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二、潜在课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

1.潜在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大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潜在课程在其间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潜在课程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无论它以何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都是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发生作用且更多的是无意识发生作用的。学生在潜在课程的环境中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即外界刺激通过人无意识发生作用,产生无意识心理活动。心理学家实验证明,感情因素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想像力也在无意识心理活动中有它的根据,就是理性的发明和逻辑思维这类活动也有赖于无意识的某种反应。许多创造发明的“灵感”和“领悟”也就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定状态中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获得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一种潜在学习和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要充分利用潜在课程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去开发学生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二,创造性社会心理学认为,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创造性影响关系最大,尤其是涉及到潜在课程的教育。学校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个性和行为,尤其是教师的创造性榜样力量和人格及教育方式等潜在课程因素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影响。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规定的情景和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稳固的思维方式。而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却常常被这种思维方式所禁锢,无形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想要释放潜在的创造力,因此,心理学家的作用就是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潜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潜在课程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康的集体舆论、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以及课内外的言行举止,作为潜在课程的要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强烈的约束力和惩罚力;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教师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言行,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身教,是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道德教育方法。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型文化,偏重于学生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经验的获得——即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无疑有助于认识性心理活动的发展,从而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乐学情绪,提高学习效果。

三、潜在课程的教育设计

潜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潜在的、隐形的、无意识的,而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目的、可设计、可预见结果的。传统的潜在课程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美化校园,环境育人

一位美学教育家曾经指出: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兴趣、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

2.优化校风,教书育人

校风是学校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并受一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的集体行为作风。是集体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优良的校风既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校风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

3.利用网络优势,发挥学生潜能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潜在课程的概念也愈来愈广泛。网络化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恰到好处的利用互联网可使正式课程的潜在作用无限扩大。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相关文章时,就可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这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就会去查阅。另外,E-mail、bbs都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都是无形的潜在课程。

4.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

一提起课程,大家都会和学校联系起来。我觉得潜在课程既然是一种概念,就不应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应为学生架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一个学校如能和一些其它社会部门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那么在其它领域有所成就和建树的人就会乐于走进校园,学生也能在走出校园时,有锻炼的地方。例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讲自己如何创业的经历就远胜过一场德育课的简单说教。

四、结论

潜在课程既然不是具体的课程,而是概念,那么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潜在课程的研究中来,使其更为全面有效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彩红.潜在课程与德育.

[2]卢增粮.潜在课程:素质教育的软件工程.

[3]王桂林.潜在课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教育探索,2003(6).

[4]张海,李杏林.在远程教育中建设潜在课程.

素质课程 篇12

一、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人文教育课程以“服务专业、重视学业、关注就业、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成就事业”为改革理念, 基于学校专业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双元开发的基础, 以“系统整体设计、开放动态管理、持续更新发展”为模式, 整合国内外优秀人文教育课程资源, 构建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为一体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建设“授课实践+自主学习+反思改进+环节监控”四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库, 为学生搭建“立体学习、动态开放、知行合一、反思改进”的学习平台, 全面创新人文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 构建职业导向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以“职业为导向”为建设原则, 构建“三四五三三”制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三四五三三”制即:“三维素养培育、四类课程设置、五种能力融合、三方平台建设、三年学习贯通”。以培育“职业精神、职业心念、职业人格”三维素养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出发点, 对应设置人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文艺术修养课程、人文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就业与创业教育4类课程 (群) 模块。以融合“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人文思维与科技思维、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人文道德与职业规范、人文精神与创新创业”为设计理念, 对应设置“自我认知与体验学习、活动熏陶与自主学习、内化修为与开放学习”三方实践平台, 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将贯通学生三年学习全过程, 确保不断线、不掉链。

(二) 设置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课程内容

以“知行合一”为建设原则, 跨学科交叉、跨课程知识线索整合设制人文教育课程内容。首先, 在“四类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教育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音乐、美学、文学、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设计、职业与专业认识、就业环境与就业需求、创业学习与实践”等43门课程;其次, 在“三方平台”的基础上, 设置13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其中, 专题实践一“自我认知与体验学习”教学平台包括:主题班会、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挂职锻炼;专题实践二“活动熏陶与开放学习”教学平台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党课;专题实践三“内化修为与自主学习”实践教学包括 (每学期) :读1本经典书籍, 诵1首经典诗词, 唱1首经典歌曲, 写画1篇字画, 熟悉1位成功人士创业事迹。人文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共通, 共同构成人文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内容。

(三) 建立职责清晰的人文教育课程构架

以“分类管理”为建设原则, 构建以“设计、运行、服务”为职责任务的人文教育课程组织新架构。以“设计、开发、营销、监控、培训”为职责任务, 思政与人文社会科学部负责编制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讲义 (教材) 、学生选课指南、教师教学指导手册、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 负责任课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建设工作;以“组织、管理、实施、评价、反馈”为职责任务, 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文教育课程的选课排课调课、师资安排、教室安排、实践教学管理、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建设工作;以“协作、参与、承担、评价、反馈”为职责任务, 学校各相关教辅部门负责课程体系评估、组织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及学术讲座等教学任务。

(四) 建设进退有序的人文教育课程机制

按照“确保精品”的课程建设原则, 首先, 构建校校合作、行校合作、校院合作、团队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 最大范围地利用整合区内外人文教育界优质机构的优质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 构建高效的校级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收集、开发、整理平台。其次, 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及课程的末位淘汰机制。在人文教育课程必修课程中, 每学年淘汰更新20%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人文教育选修课程实行双“淘汰”制, 每学年淘汰选修人数不足20%的课程模块 (群) 及课程, 每年淘汰更新20%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的2项国家级及区级教学成果奖成果、2门区级精品课程及其他适用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优秀成果, 遵循系统设计、整体解决, 把握共性、体现个性, 逐步完善、持续更新的基本思路, 按照“组建多元合作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建设理念与资源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构建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文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制定人文教育课程运行指导文件→推广试用→持续更新”的技术路线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持续更新。

(一) 系统设计、整体解决

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考虑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课程特色与特点、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保障及课程资源再建设、再开发等各方面的因素, 而不是将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优质资源的简单叠加。课程建设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要及实现可能性, 首先建设满足最迫切需要的课程资源, 然后再逐步建设其他资源。同时, 遵循边建边用的原则,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各类课程资源。

(二) 把握共性、体现个性

在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 针对专业教育及岗位素质要求, 建设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 还需要重视形成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特色特点, 并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课程框架设置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不断丰富发展, 积极营造灵活、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三) 逐步完善、持续更新

人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繁杂、内容庞大, 需要跟踪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与先进做法, 不断完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建设机制。因此, 学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滚动发展、不断充实的动态过程。

三、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内容

(一) 课程开发

对应课程模块 (群) 组建相应的校级人文教育课程专业教学团队, 同时在全校的范围开展人文选修课程设置相关问题调研, 以此确定人文选修课程名称及主要内容, 限时完成课程开展工作, 计划在2013年春学期完成全部必修课程开发, 计划在2013年春学期前至少完成人文选修课程6门课程的开发工作, 2015年秋学期前完成全部人文选修40门课程的开发工作。

(二) 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一是课程调研报告:主要包括课程需求情况调研问卷及调研分析报告等内容;二是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规格及课程体系构建等内容;三是学生选课指南:主要面向学生, 介绍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师、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内容;四是实践教学指南:主要面向实践教学教师, 以实践教学指导书为形式, 介绍实践教学项目及内容、规定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考核等内容;五是教学任务指南:主要面向各职能部门, 设计相关主题的教学项目, 供各职能部门确认教学任务;六是教学资源指南:面向教学教师, 介绍教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测试题等教学资源;七是课程教学任务书:主要面向教师介绍教学规范及教学要求;八是课程评价:主要针对课程设置质量进行评价, 包括以行动导向的教师课程评价、学生课程评价、相关部门及人员评价等专项内容。

(三) 教材建设

对于人文教育必修课程, 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使用指定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 要进一步丰富、优化指定教材内容, 并把呆板的教材语言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教学语言, 实现教材课程体系向教材教学体系转化。对于人文教育选修课程教材分三个阶段建设:一是临时选用阶段。即选用国内优秀人文教育课程教材;二是校本教材编制阶段。即编制校本讲义、校本人文教育课程教材;三是正式教材出版阶段。即在校本教材建设成为校级优秀教材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建设成为公开出版正式人文教育课程教材。

(四) 网站建设

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建立课程网站, 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情况、教学情况、学术研究、人员构成、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网络课件、使用教材、学习方法、作业习题、课程特色等相关内容建设成网络资源, 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四、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教学监控与评价

(一) 课程监控

由“监测机制+监测方法+反馈机制”等为要素构建人文教育课程监测反馈平台, 即思政与人文社会科学部将选聘人文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专职干事1名, 负责期初、期中、期末课程计划、课程运行、课程检查、课程评估与信息反馈等工作, 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员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正解决, 以保证课程质量, 保持课程资源的持续更新等。

(二) 课程评价

每学期, 根据人文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情况, 对人文教育课程进行等级评定。对于连续2个学期达不到选修总人数20%的选修课程模块及课程, 确定为不合格课程模块及课程, 需要课程再开发、再构建、再设置;对于连续2个学期课程考核分值处于末位的必修课程教学专题, 评定为不合格课程专题, 需对课程内容再整合、再构建、再设置。

(三) 评价运用

对于连续2个学期达不到选修总人数20%的选修课程模块及课程, 确定为不合格课程模块及课程的, 连续2个学期课程考核分值处于末位的必修课程、评定为不合格课程专题的, 分别给予1个学期的整改开发试用期, 在整改开发试用期内仍达不到考核规定的, 面向全校重新聘任课程负责人。对于专业教学团队中必修课程不合格专题内容连续2个学期达到30%以上, 选修课程不合格课程连续2个学期达到60%以上的, 面向全校重新聘任专业负责人。

摘要: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主要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及功能定位把握不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迟缓, 以及没有把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等问题。

上一篇:绕组电流下一篇:内部会计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