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2024-10-12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共11篇)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1

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中明确规定要理解人类价值, 价值是一个人坚守的信念, 反映在行动中, 专业价值体系是实践的基础, 它引导护士与患者、同事其他专业人员和公共的关系。护理专业具有自己的专业特性, 在专业知识, 专业实践, 专业的社会地位及自主性方面都有明确规定[3]。

提高个人素质, 有助于理解专业特点, 从事护理专业的人, 除了具有专业技能以外, 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

1以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效沟通, 欣赏多元文化, 减少文化和语言障碍。

2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

3发展个人的价值标准, 以衡量新的观念和经验。

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胜任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护理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护士的专业素质为3“H”。

1手 (Hand)

2脑 (Head)

3心 (Heart)

护士的职业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2文化科学素质

3业务素质

4心理素质

5体态素质

护理教育专家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一名护士具备了必需的护理知识, 并不能保证其扮演好护士这一角色, 只有具备了护士的职业情感, 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才能有效的扮演好护士的职业角色。

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个人素质很重要, 因为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人, 因疾病折磨而致形体丑陋或失去理智或情感变态的患者, 有时连家属都难以接受, 甚至都不敢亲近, 而护理人员要带着爱护、关怀、同情、体贴和克制、不厌其烦的为其护理、治疗, 还要使患者感到亲切、平静、安全, 这一点本身就需要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首先心理素质必须好, 护士也是人, 也有个人的喜怒哀乐, 但特殊的职业要求护士上岗以后就要在身、心两方面给患者以帮助, 因此护士必须克服自身的不良情绪, 满腔热忱的投入工作, 另外, 护士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护士只有身、心两方面都健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专业素质的要求。

专业素质要求与个人素质要求息息相关,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各不相同, 如个人自身人品正直, 那么专业思想素质就很容易做到, 如果个人素质低下, 人品有缺陷, 那思想素质要求就很难做到甚至做不到, 这种人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会打折扣, 很难做到“慎独”精神, 如果个人素质中学习发展能力强, 她就会学会尊重, 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自重, 只有尊重患者才会维护人类的尊严, 才会做患者的代言人, 有知识的人才能达到理解, 个人素质高的人才会懂得关爱, 对患者对同事才会关心, 才会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因此, 护士素质教育贯穿护理教育和继续教育之中。

综上所述, 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人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对专业素质的理解和掌握, 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 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群。因此, 必须提高素质教育, 加强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达到专业素质的要求, 使护理从业人员热爱护理专业, 使护理专业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11月第42卷第11期.

[2]《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4月第41卷第4期.

[3]张景龙主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2

本学期我担任17春学前教育班幼儿游戏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能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写比较实用性的教案,教案中体现学法的指导。

2、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精心设计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力求每一次练习都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4、做好学科培优转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注重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学习和探究;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困难的学生,从基础知识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再一次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促使他们可以逐渐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

5、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授课后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能够比较真实地从教法的选择、教师的备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加以分析,寻找问题出在哪里,并能提出今后的改革措施。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6、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备课组教研中积极发言,在教学目标,教材处理,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学校的教研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之,我将继续专研专业知识,用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求来要求自己,坚定自己的教师梦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3

关键词:机械专业;专业素质;教学内容;就业教育

随着我国机械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对机械专业中专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从往届机械专业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狭窄,实践知识相对欠缺,对实际生产中机械加工的感性认识更少,这些因素造成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够理想,工作能力的欠缺,学生下企业后普遍感到所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因此,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发展后劲。

一、合理选择专业教学内容

学生要为实用、有用、管用而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而教,否则中专学生教育就失去了特色和生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中专的专业教学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但目前中专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生产实际相左,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

1.专业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教学内容选择的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眼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顺利就业,着眼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即既要以科学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又要考虑所学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基础条件;(2)综合性原则,即要尽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应用,进而形成能力,提高素质;(3)差异性原则,即在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4)实用性原则,即应当面向实际经济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5)创新性原则,即所选教学内容具有时代前沿性、先进性。

2.专业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1)及时更新职教理念

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当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将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旋律,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

(2)切实满足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并尽可能覆盖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必须贴近生产实际,贴近职业岗位,满足专业相关岗位或岗位群核心技术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要求,以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专业教学及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

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根据时间和地点来分,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学校里进行,二是在企业里,在实践中进行。这两种情况各有长处与缺陷,因而需采取优化组合的方法。

1.在学校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

在学校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主要是完成基础理论和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的学习。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教师的悉心指导,学校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基础教学的质量也能得到切实的保证。其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对生产实际了解较少,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就业岗位实际的应用能力不易得到保证,也受到学校实施设备的限制。

2.在企业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

在当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双向选择职业背景下,这种专业教学和学习为广大学校所采用。其特点是:虽然学生的实践知识丰富,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学习,但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相当的难度,教师的指导难以得到保证,学习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必须采取如下两项主要措施:

(1)严格企业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关度的选择审核

对企业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关度,专业教师必须从适合度、实用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必要时指导教师到生产现场,会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审核,以确保企业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关度能达到专业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2)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

必须建立学生定期回校的制度,汇报学习进度,解决学习中碰到的疑难;必须建立教师定期回访制度,教师利用多种机会到企业检查学生实践学习进度,并根据实际,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以及时解决日常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疑难。

三、在专业教学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1.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企业,一项工作往往由几个人,甚至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因而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相当重要,因此必须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在专业教学和学习中既可以体现合作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又可以增强合作者之间的竞争

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积极创设质疑环境,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其次,通过多角度思考进行疑问、逆向思维提出疑问、联系实际引发质疑等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仅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而要学会应用知识,更要学会创造性地应用知识。首先教师应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囿于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思维;再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予以肯定,并在成绩的评定上给予激励,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四、重视中专学生毕业设计的效果和答辩的成绩

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中专学生毕业设计的效果和答辩是教学最后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检验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必要方式之一,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具有毕业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还是检验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好坏与指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更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机械职业教育,2002(5):12-13.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顾春.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

[4]李成.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2009(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邳州市分校)

如何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篇4

笔者认为, 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应该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传播法律精神

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中国, 传播这种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精神, 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我们的国家也才能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进步。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可以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在短时间内完成, 但一个国家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却需要很长时间。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往往是由民众的法律意识决定的, 而不是法律制度。向法律专业学生传播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 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并通过他们向一般民众传播这种精神, 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制度的规定时要深入分析, 讲清楚法律规定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 不能只对法律规定作简单的介绍, 因为学生理解法律规定比记住法律规定本身更重要。

2. 注意传播现代法治意识

现代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就是普通民众是国家的主人, 民众通过共同制定法律的形式来治理国家, 国家以工作人员负责把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付诸实施。所以,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是制定出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 并使制定的法律真正得以实施。基于此, 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将现代法治意识贯穿于整个法律制度的讲解过程中, 并以现代法治意识作为理解和讲授法律规定的基础, 而不是以专制等意识作为理解法律规定的根基。例如, 要向学生讲解“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于民众即是自由、对于国家机关即是禁止”等法治精神。

3. 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现代法律既然是人们共同制定的、为保护人们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行为规范, 就应该得到人们的遵守。规则意识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习和研究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专业学生, 更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另外,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除了理论上的讲解,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例如, 教师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规则和标准, 并询问学生对此标准和规则是否有意见, 在大多数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就应该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规则执行。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要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二、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局限性

1. 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界限

刚接触法律的人往往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实际上, 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 对一些社会问题是无能为力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很多事情法律无法规范。法律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纪律、道德、教规、思想教育等社会调整方法。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开的、外显的社会行为, 而很难控制个人隐秘的行为, 更无法控制人们的思想。那些试图控制人们私生活和思想的法律, 如控制人们婚外性行为的法律或者强制人们信仰某一思想的法律, 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

(2) 法律规范本身有很多疏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疏漏的法律, 这就使得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社会关系没有被规范, 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整。

(3)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是相对稳定的、静止的, 社会生活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法律规定落后于社会生活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是暂时无法运用法律来调整的。

讲解清楚法律的界限, 就能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进行无谓的尝试。

2. 使学生了解现实因素的限制

不可否认, 近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法治社会。

(1) 由于一些法律规定脱离社会现实, 因此, 在基层按照法律规定对一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未必比按照习惯调整更有效、更公平。如果强行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整, 就只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 并从根本上违背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

(2) 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时候, 法律只能在权力挤占下的有限空间运行, 而这种现象只能慢慢改变。

使学生明白中国的法治现实, 能防止学生在进入社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从而使法律专业毕业生能够为此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积蓄能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 随着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批判性思维课程率先在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大学课堂。进入21世纪以来, 批判性思维教育更是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他们主张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法律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际上, 批判性思维就是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 法律人需要借助概念、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处理复杂的事务, 并且发现推理中的漏洞, 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告诉学生, 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都可能有错误, 并培养学生发现课本和教师讲解错误的能力。教师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上, 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以说理式批评教育为主, 允许学生辩解。总之, 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将来做法律人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能力和“入乡随俗”的能力

所谓“法言法语”, 就是交流时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往往有自己准确、固定的含义, 这样交流起来能够避免歧义, 使得用语准确、逻辑严密。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法律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对法律的学习、训练, 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法律上的概念和术语进行交流。一个法律人“法言法语”水平的高低, 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所受到的法律专业训练水平的高低。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同法律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交流时, 要提倡使用“法言法语”, 就是所谓面对“内行”不要说“外行话”, 否则, 交流起来就会出现用语不准、歧义、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因此, 法律专业学生应该刻苦学习法律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言法语”水平, 以使自己毕业后能够直接与其他法律人交流, 顺利地处理法律事务。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用“法言法语”授课, 以培养学生运用“法言法语”的习惯。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 教师还要使法律专业学生学会“入乡随俗”。一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 处理法律事务时常常面对一些普通民众, 这就需要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法律术语。因此,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 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5

《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应保持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并强调,教师要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该标准强调,小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该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标准还具体要求,小学教师应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标准指出,小学教师要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实施建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小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制定小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小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绩效管理机制。

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观点

“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终身铭记。”江苏南京游府西街小学辅导员郭莉,很为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意见稿叫好,对小学教师来说,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教育的唯一途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质,提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月桥在其著作《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要的,这就是历史的专业素质。这种素质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即最基本的要求,具备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第二层次,具备较广、较深的通史性知识。第三层次,具备专题性和断代史、国别史的专业知识。第四层次,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研究的成果,具备能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部分是次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素养,这就是要具备与历史专业有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所牵涉的领域很广,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科学的,又有艺术的,因此历史教师的眼界要开阔,涉猎要广。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缺项,重新学习语言、文学、哲学、经济、科技、音乐、美术等非历史学科,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还达不到上述要求,也就是说,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相对于新课程的要求是普遍偏低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以为,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新课程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应该将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新课程体系下合格教师的主战场,应当为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尽量为教师适应新课程铺设道路。但对教师来说,这些仅仅是客观因素,要克服前面谈到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科的专业素质,保证自已能够迅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一、加固学科功底,丰富文化底蕴

恩格斯曾经说过:“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确,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很难想象,一个专业知识贫乏的历史教师能把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至理名言说明了历史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要肯下功夫读书。那么,要读什么书,怎样去读呢?于友西等学者在《历史学科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中学的历史教师们无论如何应该就范文澜(后由蔡美彪先生接着完成他的修订工作)、郭沫若、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专著中选择一套,作为自己精读的著作,理解它、熟记它,别家在某个历史问题上与他所选定的精读专著有什么不同,他应该一看就觉察到,并能有自己的想法。对世界通史也应如此。……此外,还应经常阅读《历史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刊物及《光明日报》的史学专栏的有关文章,以便随时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掌握历史战线的科研和斗争脉搏。如果某位教师除此之外,还能进行一些历史专题的研究,那就更好了。”这里提及的书目和期刊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教师在高校教育阶段都曾长期接触过它们,但目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历史教师恐怕并不太多,高遗忘率和低更新率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书刊重新摆放在案头,细细研究,一一攻克。

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因而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对于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塑、绘画、宗教、法律、音乐、军事等,同样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埋头研究。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思维。

二、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动机,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不断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历史教育理论成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教师并非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只是这种思考多为即时思考,瞬间即逝,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这就是科研意识不强的表现。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日常这些点滴思考和实践效果记录下来,并从理论的层面进一步挖掘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历史教师要在科研上有所作为,要做到三勤:一是眼勤,即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脑勤,即善于反思和总结;三是手勤,即随时随地记录自己思考和总结的结果。为此,历史教师不妨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事本,随时记录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注重技巧,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及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具备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甚至还要学会使用现代电化教具,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摸索出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高一年段针对学生比较好强的年龄特征开展竞赛式教学法,在高二年段则进行乐学教育法,对于高三年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式教学法。经验丰富的教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海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教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四、兴趣广泛,寓知于教

一个兴趣广泛并有所特长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受到欢迎,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他们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进而产生“崇敬”心理,这对于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一个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教师也可藉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探索心理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广大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宽厚的专业知识、勇于进取、敢于钻研的精神,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二版.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7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最初的理念阐释到现在的实践探索, 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新要求, 教师职业的新任务和劳动特点, 体育教师如何在一节课里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 正确合理地安排他们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调动其运动兴趣, 提高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育体、育心以达到增强体魄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并且在组织管理方面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值得我们去深思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 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方向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手段, 通过新课程改革这一新的时代要求, 对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 结合现阶段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并从观念意识、政策体制、教师的专业素质三个方面, 提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一般认为, 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就是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学识素质, 教育技能素质, 科研能力素质, 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

第一,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体育教师影响体育教学环节的质量, 一个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一个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意识、引导技巧和实践经验, 也就是教师要在意识上对体育教学有奉献、钻研、创新精神, 要有专业发展意识, 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的进步, 还要有分析、设计、判断以及语言表达、示范讲解、应变等教学基本能力, 同时还包括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都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高, 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就好。

第二, 新课改下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1) 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的工作比较辛苦, 而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报酬往往又难以相等, 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深厚的感情, 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体育教育事业。

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好手段就是尊重、理解、信任, 并提倡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锻炼的合作意识, 身体力行,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 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现代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要从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转变为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服务;要从只有升学才能成才、只有运动尖子才是人才转变为指导全体学生各自成才;要从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要从重尖子轻全体、重灌输轻启发转变为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学会学习的教学。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是教师所具有的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的规律, 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使自己具有与时代步伐吻合的新的教育观点, 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4) 具有过硬的语言艺术素质。教师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 就能使教学锦上添花。首先是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超的语言艺术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挖掘学生的智能、体能, 语言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的变化, 通过听觉中枢刺激动觉中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良好的身体语言能力, 即标准的技术动作示范, 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向往,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为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 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是只懂得运动技能的教师, 而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好的文化修养、兼具各学科的知识, 特别是健康理论知识及运动保健常识, 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教育技术 (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 , 会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使用信息为教学、科研服务。

(6) 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素质。较其他学科而言, 体育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涉及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综合性学科。体育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是人类健康的工程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 更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 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 总结教学、训练经验, 并有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偏低, 特别是一些城乡学校和偏远山区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状况较明显。具体表现有:

1. 思想认识不够, 心理素质不足

由于社会偏见, 体育还没有被社会真正认可, 经济实力不足, 体育教学条件较简陋。由于体育教师的付出还未能够在精神、物质待遇方面获得应有补偿, 因而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 导致心理不稳定, 特别是在物欲膨胀的今天, 如有的体育教师怨天尤人, 马虎工作;有的满足于师范教育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 缺少积极上进、开拓创新精神, 甚至丧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2. 知识结构陈旧单一

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 部分教师自认为只要学历达标就一切都好, 缺乏继续学习研究的动力, 忽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功利甚至认为只要能出几个好学生, 在比赛时取得几个好名次, 凭现在的经验、能力就可以上岗, 在这种错误认识下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考试内容的教学, 忽视了其他内容的教授, 忽视了教师育人的目的, 忽视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加上体育教师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学习修养、继续教育意识不足等原因形成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陈旧单一的现状。

3. 大环境下片面的人才观

在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学校通常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在体育教学方面则把学生在运动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因此, 学校体育教学出现了放弃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片面追求少数体育尖子运动技能的提高的做法, 背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另外, 许多学校认为体育学科是副科, 为了节省经费,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 有关专家也很少来学校指导工作, 使教师失去了学习机会, 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 大多数的体育学习仅靠一份专业刊物获得, 这些无疑会限制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 使体育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师表作用受到损害。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在新课改下,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扮演好体育教师的角色, 就要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重视职后的自我“充电”和自我教育,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是教师的专业化。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这就使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努力与这一方向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相一致。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观念意识是基础, 其次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体质作保障, 然后才能谈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依据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探索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倡导新的发展理念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以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为取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性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应该是内发性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 增强学习和发展的针对性。

2. 向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迈进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组织模式、教学模式、教育内容, 应充分考虑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体现以人为本, 体现不同层次参与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 对刚走上岗位的教师的立足点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转变;工作5~10年的教师立足点是能形成教育教学理念、个性风格和管理思想, 成为一名胜任学校的常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对工作10~15年的教师立足点是提升品位,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完全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 应该加强培养和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 可以尝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筹建体育教师专业学校, 重视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还要保证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和时间。

3. 深化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制度

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 任用实施证书化制度, 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形象日趋凸显, 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质量认定也应该形成评价制度。这样, 既体现了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 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 立足课堂教学, 完善知识面, 加速自我成长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如“金字塔”, 既要有精度、高度, 更要有宽度、厚度, 不仅要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而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恰恰就是体育教师扩大知识面的基本途径。教学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积累、创新和持续生成的结果, 教学经验的积累通过教师在每一节常态课中获得, 认真对待常态课, 将积累的经验充分运用到公开研讨课以及优质比赛课中, 并经常参与此类活动, 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 加速教师自我成长。

5. 体育科研——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提高科研能力不仅要有创新思维, 还要时刻关注体育课程改革, 努力探索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不断总结体育教育中的问题与经验, 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与应对策略。

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加强体育,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奋斗目标, 全面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必经之途。

学科专业素质论文 篇8

(一)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

1. 故障诊断由维修技术人员自己或借助于某些诊断仪器判断。

现代汽车故障的处理过程中, 关键的环节是诊断。这就需要维修技术人员在检查的基础上, 将故障产生的机理与故障的表现形式、性能检测结果和仪器设备诊断参数之间联系起来, 做出有一定理论及经验依据的确切分析及判断。

2. 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技术人员需要经过正规的、系统的培养。

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面对的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汽车, 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培养, 是没有办法进入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队伍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身份和职责使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保证。

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目前, 国内汽车维修企业较低的人员文化素质已经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汽车维修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有鉴于此, 好的汽车维修企业正积极改善从业人员的构成, 主修人员原则上从专业教育的中、高职校中选拔和培养, 直接从事主修工作, 从抓维修技术骨干入手, 从根本上改变维修技术人员的构成, 适应市场经济和汽车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4. 能吃苦耐劳, 不怕脏和累。

从事汽修这行, 只有过硬的技能还不行, 还要能吃苦耐劳、不怕脏和累的精神。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汽修单位条件差, 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靠手工作业, 且连续作业时间长, 必要的时候甚至昼夜工作。而汽车特别是柴油机的零部件笨重, 作业场地也较脏, 工作环境不是很好。没有吃苦耐劳、不怕脏和累的精神, 是不能胜任的。

5. 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

汽车修理与驾驶是有机结合的。修车前要检验, 特别是路试很重要。因为有一些故障驾驶员叙述不清, 不够准确。维修技术人员不亲自试车, 是很难判断, 找出故障并排除的, 修复的车子也要路试检验。因此, 熟练的驾驶技术是汽修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

6. 具有相对应的资格证书。

鉴于发达国家的经验,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施行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消费者利益工种 (职业) , 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取”。

(二) 当前中职校汽车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低的原因

1. 教材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中职校都使用旧版教材, 教材写得没有针对性, 重点介绍的车型也是以前的较多, 正在使用的少, 落后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形势。学生在教材上学的没有用到实际, 专业素质很难提高。

2. 实训设施落后。

目前大多数中职校由于经费问题, 实训用的车型都是淘汰的报废车, 没有或很少正在使用的较先进的车型。检测设备更加落后, 甚至没有, 只能纸上谈兵, 得不到这方面的操作实训。

3. 实训的教学方式、方法滞后。

(1) 实训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实训教学方式是老师先讲授、接着示范, 然后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操作, 这样严重制约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 实训实际的东西过少。学校没有对外修理厂、学生接触不到使用车辆的维修。只能维修旧车辆、旧总成, 得不到实践的检验。 (3) 理论与实训脱节。学校的教学与课本上介绍的不相符。书本上介绍的学校没有。另外, 理论课的教学进度过快或者落后实训课。受设备限制, 有时理论课上了很久, 实训没有进行, 理论知识已经忘记。有时理论课没有上就已经实训, 实训课超前。

4. 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大多数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但是没有汽修企业经历, 没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 没有将理论实践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

(三) 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教学, 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能力的学生

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教学将会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历浅谈几点:

1. 设置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模块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 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 很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 不能适应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现以本校汽修专业为例,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 授课时间为四周, 每天六节课, 每两节课休息一次, 每一次课主讲教师讲解理论的时间大约20分钟, 余下时间为实践。由两个教师带一个班, 操作时分组进行。四周时间中穿插该门课程内的每一个系统 (或机构) 的考核。单项考核采用“实操+问答+平时课堂训练表现”, 课程考核为每个“单项考核分数X该项目比重”之和+学生手册完成情况, 不再另行理论考试。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必将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2. 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配套教材

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 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 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 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同时, 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 教材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 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 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 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 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学生将来做什么, 学生要学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2) 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 力求反映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 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 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 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 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

(3) 遵从中专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 强调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 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4)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注意穿插职业素养要求, 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不断强化职业素养, 做到技能和素养“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通过我校汽配专业将近3年的实践应用, 这套不断完善的教材 (分教材和实训手册两本) , 其理论知识删繁就简, 通俗易懂, 实践技能便于操作, 实用性强, 现已被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开出版, 深受很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3. 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实训中心要有足够的工位, 必需的教学环境, 如黑板或是多媒体教学设备。

如我校汽车专业实训车间, 在汽车实训中心内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汽车仿真实训室以及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美容的各个工位。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主讲教师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场所, 理论讲解完后一部分学生可以在仿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练习, 另一部分到实训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之后互相交换。整个教学过程由两位教师一起负责, 在实操的过程中不断按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因此该理论实践一体化实习中心为教学师生双方教、学、做,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 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 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 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 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可以由三个渠道进行: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 让他们先到企业锻炼后回学校教学;二是向社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 让他们取得教师资格以后, 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利用假期让在职教师进工厂进行顶岗锻炼, 参加技能培训或是技师培训等, 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广西物资学校之所以在全区中职校率先开展一体化教学, 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成为广西区内很多中职学校学习的对象, 完全得益于领导、专业带头人的远见。近几年, 我校不断引进有企业经历的优秀人才, 同时注重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定岗锻炼, 注重专业内部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为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做了最有力的保障。

(四) 结束语

新时代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专业发展 篇9

1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一即学科专门化

学校的各门学科,要想教好,决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教师首先要有精深的本学科的专业造诣,对讲授的重点、难点心中有数,追求讲授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社会作用。也熟悉本学科与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科学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所教的学科常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机,也可使学生不断学到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

2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1未来的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的大众化教育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24~28位。这和国民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据统计,2007年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是8年,而日本早在1900年就达到了14年,差距是何其大。从绝对人口看,我国100人中,仅有9个大学生,大学生的数量远远不够。而过去的教育,是牺牲大多数,造就少数人,这对我国经济的腾飞极为不利,因此,我们现在强调对每一个儿童负责,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的教育,并且倡导终身教育。教育也属于服务业,只要人们需要,可以进行学校之外的各种教育形式:上海有地铁学校——地下教育;各种各样的函授教育——空中教育;此外还有超市教育、广场教育、网络教育等等,只要愿意学,教育都会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目前最先进的网络教育,人们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点击网站,你需要的知识应有尽有,学生有名师指导,坐在家中,可以感受北京最著名的学校和老师讲课,这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好方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大力推广。

2.2未来的教育是多价值的教育

孔子儒学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过去一直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人们只有单一的价值取向,就是考上大学,读博士,才是最有价值的。随着时代发展,分工的差异,我们应转变为多价值的教育,教师一定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擅长体育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向体育方向发展,如打球、踢球、拳击、柔道、摔跤、射击、田径等;擅长文艺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跳舞、唱歌、吹奏、弹琴、表演说相声、演小品等;擅长理财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往工商方面发展,只要学生能在将来的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有生活的能力,可以创造价值,我们都要对之进行相应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比如:跳水女星伏明霞,在各种比赛中为祖国争得了很大荣誉,功成身退后,重新进入大学深造。如果,当初伏明霞学跳水时,老师、家长都制止她,让她考大学,那么后来,伏明霞也就创造不出那些有价值的奖牌了。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在各行各业上有价值,使所有的人都获得成功。

2.3未来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3.1随着电脑的普及,使资源共享,未来的硕土、博土可以通过网上付费学习,拿学位。

2.3.2和国外著名学校建姐妹学校,互相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提高教师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

2.3.3和国际接轨,建立网上课程,实行网上一对一教育。

2.3.4教师思想要开放,上课的地点不一定全在教室里,地点可以转换,可带领全体学生登登泰山,让学生体验和课文《雨中登泰山》的作者心情有何不同?

2.3.5上课时,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反对死记硬背,在交流的过程中,开发学生努力,而不是满堂灌,给学生学习的自由,教师学会倾听,适时点拨,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而不死气沉沉。

2.3.6教师尽一切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准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指导;告诉学生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2.4来来的教育是高绩效的教育

绩效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国是穷国办教育,投入少,产出的质量高。把教育看作可经营性的产品,调动所有的力量参与教育事业,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全面发展,根据个性,得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人离开学校后走到工作岗位,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李素丽、袁隆平、邓亚萍等。学生毕业不一定全进清华、北大,我们不看考上大学,看他们以后在社会中的贡献,为社会贡献大,我们的教育就取得了高绩效。

3合理运用教学策略

3.1教学准备要充分

教师要认真钻研语文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培养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学之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来达到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和培养思想品德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分析、钻研教材内容,划分出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重新组织,将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收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受益匪浅的教学效果。

3.2课堂主要教学行为得当

教师传授知识、表达思想,以德服人等,在课堂上主要用语言表达,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关系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还是提问、指导阅读、练习、讨论,教师都应注意语言表达既要简洁明白、通俗。易使学生接受,又要准确规范、句子完整,快慢适中,富有节奏,合乎语法;既要循循善诱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又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忌拖泥带水,模棱两可,重复罗嗦。

4教师的专业发展

4.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包括教学素质、管理素质、个性与经验。其中教学素质又包括: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

4.2专业发展的途径

4.2.1入职辅导:成为教师前受到专业教育。

4.2.2师徒制:青年教师要虚心拜老教师为师,多听老教师上课,少走弯路。

4.2.3基于专家的校本培训:和高校建立伙伴关系,定期请高校老师做报告,听课、评课、说课,促进教科研发展。

4.2.4脱产进修与培训: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有条件的脱产一到半年学习,接受教学新理念,感受别人怎么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4.2.5自学:教师要自觉的多读一些经典的教学书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3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反思我们进行的教学,只是围绕教学内容传道、授业、解惑、属于彻头彻尾的教书匠。今后我们应当做到:

4.3.1多注重教育理念的学习,掌握所教学课的知识,掌握教材教法的知识,注重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预见课堂出现的问题,合理运用教育策略,利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

4.3.2多进行教学研究:对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不能简单的机械的照搬,要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要重视教学研究,记录自己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的感悟、失误与成功。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社会多做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改革时代对教育和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重点对新时代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专业发展问题加以探究。

谈导医护士的专业素质 篇10

1仪容、仪表、仪态的规范

1.1仪容:导医护士要淡妆上岗,精神饱满,热情大方,笑容要亲切适度,眼神要友好坦诚,让对方有一种信任感。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举止要文雅大方,态度要谦和,倡导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1.2仪表:工作服要大小合适,美观得体,胸牌要挂于第二个纽扣上沿,头发用发网盘起,燕尾帽用白色发夹固定。护士鞋应干净、洁白、穿肉色袜子。

1.3仪态:举止要端庄大方,按护士的规范站姿、坐姿、走姿、拾物姿、推车姿、端盘姿、持病历夹姿进行培训,做到步伐稳健适度,动作敏捷轻巧。

2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2.1导医这一行业的确定,体现了医院的良好形象,同时把护士从繁杂的非护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因此,要培养导医护士的主人翁精神,树立病人至上的观念,做到工作热情主动,服务有口皆碑,让病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医院的文化特色,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经济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z.2定期请各专科医生给导医护士授课,全面辅导扩充护士知识面,让每一个导医都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及时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且能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将患者正确分诊。另外,导医对门诊病人的护理仍然是导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要护理到位,就要细致和善于观察病人。

2.3对医院的新仪器、大型设备、专家教授等情况要重点掌握,对一些辅检价格也要熟悉,及时准确地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病人的权利,让病人满意。

2.4便民措施:在导医台设立饮用水机,方便病人及家属,遇下雨天负责将病人的雨具用塑料袋装好,防止雨水打湿一楼大厅,并提醒病人小心滑倒。

3掌握护患沟通技巧

作为窗口第一线的导医,必须善于与病人沟通,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掌握沟通技巧,融洽护患关系,以提高工作质量,为医院赢得更大的医疗市场。

3.1语言沟通:护士应使用亲切美好的语言,委婉温和的音调与患者交流,善于察言观色,因地制宜地让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意图,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同时,在沟通中要注意语言的礼貌性,要尊重病人;说话的语速不要太快,要采用中等语速;谈话内容要有针对性,如文化层次较高的病人,可用医学术语,但与不懂医或农村病人交流时,则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今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外国患者也会增加,因此要求导医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以方便与外国患者交流。

3.2非语言沟通:导医护士应保持自己的美好职业形象,有时无声的动作要比语言沟通效果更好。出于对专业的需要,对病人接触或触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它可以使不安的病人安静下来,脆弱的病人变得坚强,特别对听力和视力不佳的病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搀扶,使病人感到平等、尊重、关怀和温暖。

发挥专业素质促进课程整合 篇11

关于整合的定义, 相关的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使用说、融合说、环境说和效果说4种。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各个中小学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人员构成以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一定教学技能的专业人员 (如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为主, 它的主要工作包括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校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与维护等。

1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作用

1.1课件的开发与制作

帮助其他任课教师制作优秀的课件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主要任务之一。

如何制作出好的课件, 这一直是个困扰广大任课教师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 很多任课教师难以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融入课件制作当中;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 大多不符合实际的需要, 需要进行修改, 但是修改的工作对于任课教师来说, 或许也是一项很难的任务。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 向小组提出自己对课件制作的要求, 来得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课件。小组成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教学活动完成后, 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 对课件进行修改,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1+1>2”的效果。

1.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本职工作”。本文在此就不再叙述了。

1.3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帮助提高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技术辅助小组义不容辞的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 当人们遇到了问题的时候, 总是希望能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指点, 而且, 与虚拟的计算机世界相比, 人们也比较相信自己身边的人们所提供的信息。情况同样使用于中小学教师, 如果中小学教师遇到了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最希望得到的也是来自身边专家的指点和帮助。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人或者机构, 来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因为困难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 你不能总寄希望于很久才可能进行一次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如果问题当时不能得到解决, 很多人会选择遗忘或回避, 造成教师的信息素养难以提高。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可以随时向他们寻求帮助, 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提高信息素养。小组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 来提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 提高广大教师的的信息技术能力。

1.4校园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是校园网络设备使用、管理与维护的不二人选。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中小学的计算机硬件建设, 购买了很多计算机的设备, 这些设备具有两个相同的特点, 一价格昂贵, 二管理与维护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 各学校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很是头疼。

有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学校就可以将校园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交给他们负责了。小组可以对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划管理,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并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维护。还有, 小组可以通过网络将学校教师开发的课件发布到网上, 丰富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 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规模和结构,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意愿来确定。

如果本学校对课件的制作要求高, 可以设置专门的课件制作小组;如果本校的网络设备众多, 管理复杂, 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小组等。

2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好处

2.1软件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国教育软件开发的历史不短, 但在开发的过程中, 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术机构, 都是失败的多, 成功的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教育资源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学校方面, 广大任课教师由于技术水平所限, 难以作出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方面, 由于各个学校的差异, 单一的课件难以获得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和购买, 缺乏广阔的市场, 而课件的开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下, 许多企业更是对它敬而远之。

其次, 知识产权问题, 进一步说是经济问题。现在很多教师需要课件, 就从网上免费下载, 课件制作人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对于课件制作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教育资源建设困难重重。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设立可以轻松解决第一个问题, 即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问题。信息技术辅助小组设立以后, 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课件制作的主体。他们的工作就是制作并发布课件。由于经济得到工资的保障, 他们不会太担心经济问题, 能够专心制作课件, 并保证一定的质量。另外, 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奖项, 对优秀的课件制作者给以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

2.2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北京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京郊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 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经费, 4年免费培训2万余名农村教师;浙江省2005-2007年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 全省共计投入3.9亿元, 对全省21万农村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008年启动实施面向农村教师的“领雁工程”, 计划用3年时间, 为农村中小学培训3.3万名骨干教师, 形成省、市、县三级农村骨干教师梯队。但是, 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辅助小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和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来逐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2.3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 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多是形式上, 教师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教学活动相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广大任课教师由于缺乏有关的知识, 不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及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我认为需要秉持两颗“心”, 一是课前的精“心”设计, 二是课后的细“心”修改。

信息技术辅助小组可以帮助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 实现课前的精心设计;至于课后的细心修改, 可以通过任课教师与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成员的交流实现。

2.4教育技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由于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社会需要大量的信息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培养下一代信息素养的重任, 但是由于体制上和认识上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中小学可有可无的角色, 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调来的, 他们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生硬地搬给学生, 根本不具备专业素质。现在各学校只有一两名信息技术教师的名额, 因此, 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很不乐观, 一些毕业生已经放弃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 而转教其他学科, 更多的是放弃教师职业, 另找他路了。

本文希望通过设立信息技术辅助小组来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 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构成, 提高其专业素养。

3结束语

本文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思考, 提出了信息技术辅助小组的概念, 希望广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素养,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晶.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方法———对2004年京郊骨干教师培训的反思[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5 (4) .

上一篇:员工参与下一篇:资源开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