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结构

2024-09-26

学科专业结构(共12篇)

学科专业结构 篇1

自改革开放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2012 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情况见表一和表二。

综观表一和表二提供的数据, 可以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轨迹如下。

1 第一产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的份额下降。1978 年中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8.1%和70.5%, 1978 年以后这两个比重都持续下降, 到2012 年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10.08%和33.6%, 其中产值比重下降18.02 个百分点, 而就业比重下降了高达36.9 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趋势, 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 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不断减少。

2 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部门。1978 年,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44.4%和17.4%, 之后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是稳中有升, 期间有过小的波动, 逐步趋向稳定。在1990 年之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上升的, 到1990 年该比重稍有下降, 为41.6%, 该年的就业比重为21.4%, 高出1978 年4 个百分点;2001 年产值比重为近些年的新高, 为50.1%, 当年的就业比重为22.3%, 略有下降。到2012 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5.5%, 而2012 年时就业比重为30.3%。上述情况说明, 第二产业产值趋于稳定, 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但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的人口比重在逐步上升。

3 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改革开放初期,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3.7%和12.1%, 此后两者都快速增长, 到1995 年, 产值比重为31.1%, 就业比重为24.8%, 分别增长7.4 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到2012 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44.42%, 而就业比重在2012 年时, 也达到了36.1%。这些变化说明,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经济总量增长, 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就业, 称为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

总的来说, 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规率是相吻合的。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尤其是第一、二次产业的变动基本上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就业人口的情况也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所预言: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1]。

二未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

世界正在走向新经济时代,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新经济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迅速地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 加速知识化进程, 提高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一) 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

新经济指的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新经济时代, 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是科学技术之源,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 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就是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弱小, 一般低于10%;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 一般占2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 其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以美国为例, 1980 年美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达到69.1%, 2001 年已经上升到72%, 相反,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为2%和26%。2012年, 美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21.9%、76.9%。另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第四次产业革命, 新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支撑美国产业结构竞争力提高的核心。

2 产业结构“软化”, 知识服务性和经济咨询性特征明显。产业结构的“软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生产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 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中, 日本和美国是比较明显的, 它们的服务化经济占据了GDP比重的50%以上;二是在所有产业结构中, 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 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 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相对应的, 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的6%~8%以上, 科学技术的研发投资达到了3%以上, 科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

3 高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新经济的产生是与世界科技, 尤其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高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及其产业化, 使得高科技产业成为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高科技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其对经济的贡献分别只有14%和4%, 而高科技产业的贡献却达到了33%。二十世纪90 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持续7 年的稳定增长, 正是得益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新经济时代, 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例, 20 世纪80 年代的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5.79% , 第二产业占34.25%, 第三产业占59.96%。三十年来, 美国工业部门工人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从33%下降到17%。将要就业的职工中有90%的人属于“知识型”员工。美国采取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多结构的教育体制,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到2012 年美国就业结构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2.4%、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75.2%[2]。

三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本, 还包括人力资本。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人力资本价值;为教育培训成本;为劳动力迁移的费用;为接受教育和培训而放弃的收入, 即机会成本[3]。可见, 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必须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教育培训。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 必须要充分考虑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对应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也逐步走向市场化, 即国家赋予高校较大的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高校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申办相应的学科专业。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于1998 年, 所以我们统计了1998~2012 年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各学科毕业生的数据 (详见表三) 。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从总体上看, 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如对应第一产业的农学毕业生人数比重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 1998 年比重为3.49%, 后来逐年递减, 到2012 年降至1.83%。而对应第三产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毕业生呈现递增趋势。1998 年经济管理学科毕业生比重为16.02%, 到2012 年增加到26.80%, 增长幅度超过10 个百分点。但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到, 我国专业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不一致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如从全球范围来看, 第二产业的比重是在逐渐降低的, 但我国的学科分布中, 工学学科毕业生的比重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再如基础性学科专业 (如理学) 毕业生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也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不一致的, 因为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需要一大批创新性人才, 而创新性人才主要来自于基础性学科专业。可见, 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结构如果不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和调整, 不仅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还将造成大量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四基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思路

1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设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从霍夫曼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到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罗斯托的成长阶段论, 再到库兹涅茨的变动趋势研究、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以及日本学者的“雁行形态论”等, 都论证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说, 从三次产业结构转换看:第一产业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就业人员看, 其所占份额都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 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则首先是迅速增长, 然后趋于稳定, 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一直增长, 存在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趋势。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主导产业依次更替为农业、轻纺工业、以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虽然各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具体演进过程和变化速度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一国 (地区) 的现有经济基础、资源状况、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等,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该国 (地区) 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具体过程。根据上述规律, 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 需要进一步扩大适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 如金融、贸易、市场营销、保险、医疗卫生等学科专业;适当压缩适应重工业发展的学科专业, 如冶金、采矿等学科专业;重点建设适应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信息类、生物类学科专业。

2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当前,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 迫切需要依靠人才资源的支撑, 所以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必须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以解决问题为重点, 使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工作实际。[4]2013 年, 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0%, 比上年略微下降0.1 个百分点, 比重基本持平, 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明显提高, 达到46.1%, 比上年提高1.5 个百分点, 比第二产业比重高2.2 个百分点, 这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体现在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所以,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医疗、清洁能源、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 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根据区域经济特征和高校自身优势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一是虽然发展不平衡, 但东西部经济增长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二是区域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三是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产业集群特征明显[5]。区域教育结构是否合理、恰当, 是否与区域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吻合, 是涉及到区域产业结构能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 教育根据产业需求反馈设计合理的教育结构, 为其培养人才, 实现产业劳动力类型和层次的最佳配置, 以满足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 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另一方面, 教育根据产业调整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地区经济发展潜能, 主动地调整教育结构的类型和层次, 这样通过培养的人才群体, 主动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6]。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与特征与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不一致。如, 一是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雷同, 各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不强。二是各校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虽然高校学科专业经过了专家认证和市场调研的程序, 但用人单位的参与度不高, 最后能否开设的决定权也不在企事业单位。三是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没有实现有效协调, 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缺乏前瞻性,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正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我国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太适应, 使教育资源和人才浪费, 教育的社会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实现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方向应为: (1) 国家发改部门要和教育部门联合研究, 出台一套科学完善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政策体系, 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对接提供制度保障。 (2) 各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主动体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当前我国产业分工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好、环境承载力较强、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 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不同地区的高校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自身优势, 在学科专业结构方面打造特色, 适应产业转移。 (3) 是建立区域行业组织与高校的沟通机制, 使得地区行业组织广泛、深入地参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全过程, 让市场信息和用人规格准确、及时向高校反馈, 从而保障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律性。

参考文献

[1]Clark: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1940:87

[2]陈耀.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J].经济纵横, 2007 (8) :54-56.

[3]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源投资[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42-44.

[4]杨建武.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实施成教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2) .

[5]祁京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面临问题[J].财经界, 2011 (2) :35-37.

[6]袁岳驷.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2) :45.

学科专业结构 篇2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1年9月13日)

居住地:南京

电 话:15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6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土建结构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土木工程

学 校:南京理工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土建结构师

工作经验

/4 — /10:XX有限公司[6个月]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工程部 土建结构师

1. 协助完成现场勘探及相关技术资料的收集、设计招投标工作。

2. 负责本专业施工图纸的审核,提出审图意见努力把图纸中的问题在施工前予以解决。

3. 参与工程项目招标工作,负责拟写本专业技术要求,牵头协调各专业管线安装与土建配合,避免互相影响。

2014/6 — 2015/3: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工程部 土建结构师

1. 负责审核各项目结构技术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协调设计院进行技术优化。

2. 负责组织协调本专业的设计变更工作,严格控制工程成本。

3. 负责协调处理本专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与设计公司协调和解决问题。

教育经历

/9— 2014/6 南京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本科

证书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优化课堂结构,展现学科魅力 篇3

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呢?这就需要教学的组织者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使学习变为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故事、童话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新课引入时,设置巧妙的学习情境,恰到好处的找着切入点,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

比如,我在教学“算盘的初步认识”时,先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喜欢。”然后出示谜面:“一家分两院,两院子孙多,多得倒比少得少,少得倒比多得多。”学生开动智慧的脑筋,骑着思想的野马,猎取谜底,短暂的思考后,有人举手发言,猜出了谜底:算盘。部分学生豁然开朗,但部分学生眼睛里布满了问号。我继续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的,该生又接着回答:“因为算盘分上栏和下栏,上珠少,下珠多,一个上球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说明多得倒比少得少,少得倒比多得多。”回答很精彩,既猜出了谜底,又道出了算盘的基本构造,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算盘。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杠杆,激发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特点不断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

二、设计适当的活动方式,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新知的学习中应设置恰当的活动方式,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使课堂成为充满探索、充满激情、学生生动发展的场所。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事先给每组学生发了三张完全相同的圆片。然后编了一个个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把第3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圆片试分一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得出猴甲分得这块饼的,猴乙分得这块饼的,猴丙分得这块饼的,在圆片上已反映出==。“那它们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规律呢?”经过自主探索,学生会很快找出分子、分母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此时学生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己得出的结论,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性

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持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从培养观察能力着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因为观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形象思维是探索活动的准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比如,学完角的分类后,学生已有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拿出钟面,“在钟面上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你争我抢地回答说:“3时整与9时整分针与时针成直角,6时整分针与时针成平角,12时整分针与时针成周角,而且时针每经过1小时都与分针形成2个直角、1个平角、1个周角。”从学生的回答中显示出我的准备有些不足。单一的钟面蕴含了如此多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其他奥秘呢,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吧!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以崭新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使课堂真正成为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殿堂。

学科专业结构 篇4

(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意义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及各种自然资源、资金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内在经济活力与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学家认为, 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因素有投资因素、就业结构、技术结构、贸易结构、供求结构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得以逐步形成, 费希尔在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 将经济发展过程与产业变化联系起来考察, 阐述了他的三次产业划分思想。书中写道:“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的, 在初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 商业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第三产业开始于20世纪, 大量劳动力和资本不是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 而是不断流入旅游、娱乐、政府和个人服务、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活动中。”费希尔的论述说明,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内在反映, 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趋势。

(二) 湖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纵观经济的发展历程, 三次产业的发展及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从湖南省经济发展历程来看, 三次产业结构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即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方面, 如下页表1所示。表1的数据显示了1950~2013年湖南省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构成。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 最初湖南省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最高, 但改革开放后迅速下降, 从1980年的77.0%下降到2013年的41.0%, 虽然下降了36%, 但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与湖南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相符合。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先上升、后相对稳定的趋势, 具体而言, 由改革开放前的12%上升到2000年的23.5%, 近十多年来总体保持平稳。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75年的7.1%上升到2013年的35.1%, 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 从劳动力比重变化来看, 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趋势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 并且表现出最终将向“三、二、一”格局发展的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整理得出, 表2、表3同

表2反映了湖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情况。湖南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改革开发初期的46.4%下降到2013年的12.2%, 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1977年的38.4%上升到2013年47%, 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1977年的18.3%上升到2013年的40.8%, 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 湖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2.2%、47.0%、40.8%, 可见我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正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通过与1982年以前的数据相比较, 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产值从不断上升到基本趋于稳定, 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据此可预测未来第三产业的产值将持续上升, 产值结构的发展趋势将符合从“一、二、三”向“三、二、一”演变的规律。

二、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个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及地位。我国学科专业分类的基本依据是专业目录, 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笔者选择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进行分析。改革开放后, 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4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由于笔者搜集的是1998年版专业设置政策背景下的相关数据, 所以, 仅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分类标准进行分析。该目录共设置11个专业大类, 71个二级专业类别, 249种专业。笔者统计了湖南省2011—2013年普通高校各学科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 (本科生) , 如表3和表4所示, 并以11个专科大类为统计口径进行分析。考虑到考生入校后部分学生不能正常毕业、或是更改专业, 所以既统计了招生数据, 又统计了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出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单位:% (GDP=100)

(一) 从整体上看, 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的演进特征既存在一致的关系, 亦存在不一致的关系

在11个一级学科专业中, 可以将农业对应第一产业, 将理学、工学对应第二产业, 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管理学对应第三产业。从招生数据来看, 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2011年为1.34%, 2012年为1.44%, 2013年为1.38%;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2011年为44.2%, 2012年为43.67%, 2013年为41.97%;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2011年为54.46%, 2012年为54.89%, 2013年为56.65%。从就业数据来看, 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2011年为1.54%, 2012年为1.53%, 2013年为1.65%;对应第二产业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2011年为41.44%%, 2012年为41.7%, 2013年为44.51%;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2011年为57.02%, 2012年为56.77%, 2013年为53.83%。表1、表2的数据表明, 我国三次产业中, 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特征,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例呈现逐年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特征,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特征。从湖南省本科生各学科专业招生数据来看, 湖南省学科专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是一致的。但从湖南省本科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 湖南省各学科专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又不完全一致。

(二) 从湖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来看, 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政策既存在一致的关系, 亦存在不一致的关系

从新型工业化视角来看, 新型工业化一是要求比重、二是要求质量。湖南作为中部崛起大省和“两型社会” (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 型建设的试点区, 新型工业化建设虽然进展顺利, 但严重滞后于较为发达的地区, 新型工业化发展基础薄弱。从工业化率变动情况看, 1978—2012年, 湖南工业化率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 且提高幅度不大, 仅有5.9个百分点。从表3、表4的数据来看, 湖南省高校专业结构中, 对应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 虽然与产业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但仍不能很好地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资料来源: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表4同

从农业现代化视角来看, 农学专业毕业生比例呈现相对稳定并略有上升的趋势, 但上升幅度非常小。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 以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由于当前农业相关专业人才人数不足, 而且增长幅度非常小, 极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从新型城镇化视角来看, 当前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因为服务业对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要求较低, 并且可产生吸纳就业比例高的社会效益,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现代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如果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对应生产性服务业, 将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对应生活性服务业, 从表3、表4可以明显看到, 对应生产服务业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专业学生比重有所增加, 其中法学专业、管理学专业增幅较大, 达到14%以上, 这是比较符合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的。但是, 对应生活性服务业的学科专业学生比重总体上在下降, 其中文学、教育学下降幅度比较大。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同时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 从湖南省学科专业结构来看, 还存在诸多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

三、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建议

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关系较为复杂。首先,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因素较多, 而且产业发展本身就有很大的波动性, 导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难以把握。其次,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个缓冲过程, 从而导致高校专业结构的滞后性。再次, 高校学科调整自身周期较长, 而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而且变化较快, 所以不能要求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同步。最后, 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需要全面把握市场信息, 但市场信息在层层传递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信息失真及传递滞后。所以,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必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与手段。

(一) 根据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改革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从全球来看, 产业结构朝“三、二、一”方向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湖南省基本上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但还停留在“二、三、一”的阶段。与国内发达城市和发达国家相比, 湖南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过小。纵观发达国家,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例大大超过我国。如2001年美国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是2.3%, 18.5%, 79.2%。目前,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从2012年末的33.6∶30.3∶36.1转变为2015年末的28.3∶29.3∶42.4,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三年来提高了6.3个百分点。从表1、表2看出, 我国虽然第一产业产值在下降, 但比例还过大, 而且农业从业人口还是过多。所以, 要推进城镇化、市民化, 必须提高农业人口素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这就要依靠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因此, 必须适当提高农业相关学科专业学生的比例。

湖南省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由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与第二产业有关的高校学科专业, 只有培养足够多的产业需要的相关人才, 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推动产业创新, 形成新的经济优势。因此, 必须适当提升理学、工学学科专业招生人数, 并优化各二级学科专业的结构与比例, 特别是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等学科专业。

新型城镇化要求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内涵,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湖南省第三产业比重、就业人口及相关专业学生人数非常少。2014年,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美国为75.3%, 日本为68.1%, 韩国为55.1%, 法国为72.4%。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 当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6.9%,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5%, 比第二产业高出29.3个百分点, 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由于湖南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和从业人口比例明显偏低, 因此应大力调整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结构, 特别是适当发展某些与生活性服务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

(二) 通过改革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引导全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高校的学科专业也会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些产业的发展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老化, 需要不断优胜劣汰, 吐故纳新。大学与产业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理论说明, 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过程, 其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基础更新所引发的结构性改进, 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引用, 从而引起高新技术不断发展, 提高其资金、产值和劳动力比重, 引导传统产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技术含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技术进步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的直接动因。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人, 是各个产业的劳动者, 而高校学科专业能够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劳动力。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就经历了从分隔到有限联系、主动适应、产前引领的历史演变过程。可见,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除了适应产业结构外, 还要主动改革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 截至2016年5月30日, 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 595所 (含独立学院266所) , 湖南则以123所的总数排名全国第五, 其中本科院校51所 (含15所独立学院) 、专科院校72所。2015年, 湖南省GDP总值为29 047.2亿元, 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可见, 相对高校数量排名而言GDP总量较为落后,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不够。

湖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 全省仍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 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质升级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消费主导型的需求结构、服务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城镇主导型的城乡结构形成过程中,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高度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融合, 释放新需求, 创造新供给, 必然带来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所以, 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和任务,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引导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主导产业的更替依次为农业、轻纺工业、以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根据上述规律, 发挥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 就要根据上述阶段适当地反其道而行之。要优先发展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学科专业, 如新能源、信息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学科专业;适当压缩对应落后产能的学科专业。应据此思路出台改革措施, 改革学科专业结构, 以引导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服务于湖南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

(三) 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紧密对接的体制机制

实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 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产业发展与学科专业设置相关数据的统计发布机制, 二是要建立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及需求的预测机制, 三是要建立产业发展政策与专业设置政策调整的协调体制。建立这些机制需要一定的体制予以保障。首先, 发改部门要和教育部门联合研究, 出台一套基于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政策体制。其次, 要建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政策改革的论证与听证体制, 教育部门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要广泛听取发改、人社、统计、工商、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见, 使学科专业设置政策符合整个区域发展战略;同时应广泛征求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使市场信息和用人规格准确、及时地向高校反馈, 从而保障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律性, 更加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再次, 要建立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评价与反馈体制, 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能够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实现动态优化。

摘要: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既存在一致的关系, 亦存在不一致的关系;与产业发展政策既存在一致的关系, 亦存在不一致的关系。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既要适应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又要引导湖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此, 应建立湖南省产业结构改革与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改革的对接体制与机制。

关键词:湖南省,高校,产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琼.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3 (18) :112-114.

[2]湖南省统计信息网.关于湖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的思考[EB/OL].[2016-08-02].http://www.hntj.gov.cn/fxbg/2013fxbg/2013jczx/201311/t20131127_105783.htm.

[3]景跃军.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变动分析[J].东北亚研究, 2006 (1) :111-113.

[4]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状况[EB/OL].[2016-08-04].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3/t20160308_1328215.html.

[5]中国排行榜.世界20国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排行[EB/OL].[2016-07-30].http://www.phbang.cn/general/12345.html, .

[6]许剑毅.前4月我国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EB/OL].[2016-05-18].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5/t20160518_1357806.html.

[7]武学超.国外大学与产业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 :66-67.

学科专业结构 篇5

2012年1月15日下午,能评专业委员会结构专业小组在设计院进行了首次技术交流活动。在此次交流中,各能评机构的结构专业评估人员对这一年中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肯定了能评工作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的同时,针对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一些技术问题达成了共识,为今后各机构统一评审奠定基础。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业主和设计单位应该提供完整的初步设计图纸。

2.希望结构能评能体现节能评估的特色,如节能评估应体现节能

方面的设计强条,而现结构评估过程中往往可能与审图工作重叠或混淆,体现不出节能特色。

3.设计院提供初步设计中的结构设计说明在能评内容中不予修

改,各机构对结构设计说明做出相应的评估。

4.结构体系这块内容,主要是评定结构的概念性方案,还有应对

非常规性的结构需要设计院提供论证依据,应对基础这块内容加以重视,各机构可根据勘察资料以及周边环境对桩型(包括挤土与非挤土桩,桩直径等)、持力层的选择做出评定。

5.建筑建材方面,主要对预拌混凝土以及高强钢筋的评估。同时

要对围护结构的强度、耐久性、安全性做出评估,以及复核建筑结构材料的统一性。

6.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结构主体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及耐久性做出

评定。

7.在相关措施和建议的内容中,对于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应纳入必

须修改范畴,对于需要优化建议此类的内容应纳入宜修改范畴。

8.各机构一致要求能评专家库增加结构专业人员,以便大家以后

更好的开展工作。

对于技术上达成的共识,各机构代表均表示在今后的评估过程中 按照此共识要求来进行。

节能评估,随着能评工作的不断深入,行业内部的统一技术标准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能评工作水平,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但是结构能评工作中遇到一些尴尬,结构是一项细致的专业技术问题,我们组也希望扩展结构部分的内容,需要专委会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增加结构内容,也建议专委会提供与兄弟城市交流的机会,互相吸取经验,共同提高能评的水平。

能评结构专业小组希望得到专委会更大的工作支持,与会人员均表示以后更加努力工作,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技术交流,以期不断提高评估和服务质量。

我国行政学学科体系及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我国行政学;学科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9-02

一、行政学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不乏有行政管理思想。并且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行政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

然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学它在我国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应该属于“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行政学研究一直走着一条曲折、缓慢发展的道路。当行政学在世界上获得普遍关注并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对行政学的独立研究却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众所周知,在1952年高等院校系调整时,由于“左”的错误,政治学、行政学等专业及相关的课程被取消,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学者很少对行政学进行研究,即使做了一些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把其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行政学的发展进程,这是我国行政学的一大损失。

可以说,我国行政学的学科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是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议上,在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篇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学会成立,作为政治学一个重要分支的行政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引起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1984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发起召开了“行政管理学研讨会”,号召各省、市、自治区高度重视行政学的研究,并于该年年底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1988年10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并发行了会刊《中国行政管理》,这标志着行政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获得公认并确定下来。

二、我国行政学在学科体系构建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

回顾我国行政学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行政学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波折,它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单纯的引进西方行政学的理论知识到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理论探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业已建立起行政学的体系架构,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地位被确定下来了并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教材水平随着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也得到不断提高,教材种类也不断完善。二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行政学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创新的渐进发展过程,适时地提出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时代要求,为我国行政改革,构建和谐的政府组织形态和创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支持。三是在理论研究队伍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行政学的教学科研体系已基本形成并逐渐完善,并且该学科领域的理论队伍不断壮大,各个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系列也已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行政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

1.我国行政学在研究上还存在着本土化不足的问题

虽然我国行政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有了,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学发展至今不足三十年,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因此,我国行政学无论是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环节受西方传统行政学的影响较为明显。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尤其是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所研究的一些理论应该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所以它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来进行研究,研究必须具有本土化。我国的行政学研究,或行政学论著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单纯的引进西方的行政理论,因此,我国现有的行政学著作或行政学研究“含金量”还不够大,原创性思维和理论更为少见。

2.我国行政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缺陷

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行政学只注重对行政主体的分析,而忽视对行政客体的研究,从而使行政学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从研究方法上看,长期以来,不单是我国行政学界,我国社会科学界普遍对方法论问题一直不够重视,而行政学研究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在行政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对质的分析,而忽视了量的研究;习惯于静态描述,而忽视动态分析;重视规范化,而忽视实证化研究。我们很少能够在我国行政学著作中找到关于方法论方面的研究,更别提有关方法论的课程。

3.我国行政学学科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因素

我国行政学历经多年发展,科研和教学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这也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学科队伍中有实际经验的极少,教学和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者相当一部分是从20世纪80年代或之后的政治、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界转变而来的,这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政治学、法学的学者来说是很痛苦的事。因为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所限制,这些学者要想重新学习一个新的专业知识,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造成我国行政学学科队伍总体质量不高的状况。其次,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像夏书章教授等著名的行政学者和专家很少,且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越来越少,呈老龄化趋势。学科梯队中还存在年龄结构断层的现象,还有高学历的人才比例较低,这些都说明行政学学科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三、我国行政学学科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1.立足我国国情,着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从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他们都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行政管理问题。尽管行政学具有社会性,其阐述的理论对于不同国家的行政管理实践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同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任何国家都不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他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模式,而是应该要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并指导本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本土化”问题。而要解决好行政学“本土化”问题,首先应该坚持一个理论指导的原则。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德诺曾说,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因此,行政学的研究必然受到本国主导思想和理论的制约。而中国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所以我国的行政学必须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这也是我们构建行政、学理论体系,进行行政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所在。其次,我们应该实现研究重心的转移。反观中国行政学研究,国内许多学者都将研究重心放在对国外行政学,特别是美国行政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我们必须实现研究重心的转移,把精力集中到我国行政学,特别是我国行政生态环境和公共行政实践上来。使行政学研究扎根中国的土壤,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最后,我国行政学研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我国行政管理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现象,并将其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更好的指导我国行政管理实践。

2.拓展我国行政学的研究领域,改进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我国行政学的研究内容,研究领域,我们不能只注重对行政主体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行政客体的研究。事实上,现代政府除了重视对政府自身内部的管理,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对自身的管理还是为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所以说,加强对行政客体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而作为政府管理的客体,社会公共事务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忽视对社会公共事务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行政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行政学不仅要研究行政主体,更要研究行政客体,研究行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对于研究方法,我们不但要重视对质的分析,而且应重视对量的研究;不但应该重视从静态描述,而且要注重从动态来分析;不但应该重视对行政学的规范化研究,而且要重视行政学研究的实证化。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学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和比较行政研究的力度。行政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交叉性综合性,这也是行政学的学科优势。它可以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行政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从多重视角和不同层次对行政管理进行跨学科的整体研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至于比较行政研究,我们既应进行共时态的比较研究,也应进行历时态的比较研究;既应开展中外行政管理实践的比较研究,也应进行中外行政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既进行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又进行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只有在不同层面的比较研究中,才能够寻找出更适合我国行政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3.加强我国行政学学科队伍建设

我国行政学学科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为此,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采取引进和培养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校内学术队伍重组等方式,全力支持行政学学科队伍建设。其次,应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再次,要不断改善现有人才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应不断优化行政学学科队伍的学历、年龄等结构。尤其是重视行政学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因为他们是中国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后备人才。同时,还要防止学科梯队中年龄断层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行政学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永桃.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丁煌.行政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金太军,等.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魏永忠.现代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调整专业结构抢抓发展机遇 篇7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我省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甘肃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意见》精神,紧紧围绕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抓住专业建设这个“牛鼻子”,在产业结构调整变革中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能不能抓住这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做好专业调整转型的定位是关键。为加快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人研究。

首先是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转型的问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属性,就是说职业学校办学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有着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如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服务的途径就不相同。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当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每个地区劳动力基本上是一种地区性的生产投入要素,在地域空间上这种要素虽然有所流动,但流动是非常有限的,绝大部分是“自产自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当地劳动力向外转移提供教育和培训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在地域空间上这种人力资源以流动为主,只有一部分是“自产自销”。

在前一个时期,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通过把当地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按国务院《意见》,“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速将达到两位数,经济社会将有一个大发展。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必须按我省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改造,从以向外“输出”型转向内需“供给”型,这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职业学校专业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和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支持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框架意见提出了“一个都市圈、两个增长点、两大新基地、四个试验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发展思路。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中,要注意研究这样几个新形势。一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形势,第三产业比重将加大。在现代化国家,第三产业一般占整个GDP的50%左右。目前美国是70%,印度是50%,我国还不到40%。二是产业振兴和调整升级的形势。调整升级就是结构调整,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势。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空间海洋开发。四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现代农业包括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服务业、对农业的综合服务等。五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形势。最近人力资源社会部公布了一批新的职业岗位,如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宠物医师、礼仪主持人、室内环境治理员等。这些新职业的出现,反映的就是消费升级。六是低碳经济带来的全球产业浪潮。

第三,关于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将要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的充分认识问题。

学科专业结构 篇8

1 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1.1 专业满意度内涵

满意度(satisfaction)源于营销领域的Cardozo(1965)的顾客满意度研究。Shank等(1995)认为,学生可以看成高等教育行业的重要顾客,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感受和评价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心理期望与实际经历相比较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即学生对于某个学校的学习、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满意程度(刘选会等,2015)。

专业满意度本质上是学生满意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学术研究领域,专业满意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因为在西方国家,学生通常是进入某所大学,而不是某个院系,经过一两年的学习之后,学生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具体专业,而且确定专业之后还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金项兵,2006)。学者们在其研究中一般使用“学生满意度”,而没有“学生专业满意度”一说。在我国,虽然有学者开展了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但要么继续沿用西方学者的“学生满意度”(刘寒梅,2014),要么采取较宏观的理论描述专业满意度的意义、价值,而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以往并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的专门研究。

本研究中,营销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所读营销专业的一种感受或情感反应,是学生对自己所学营销专业的理性认识后,从营销专业软硬件、教师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等角度对营销专业培养合理度的一种评价。

1.2 专业满意度的结构维度

相关学者对专业满意度的结构维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如,赵叶珠等(1997)在其研究中强调了专业满意度的师资力量等维度;赵宏斌(2004)、赵锦山(2006)则强调了“专业就业前景”。周敏(2008)、马利军等(2009)、杨瑞等(2003)等学者结合具体专业研究了专业满意度维度,除了强调专业师资满意度维度外,他们还提出了“专业实力”、“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教学管理”等维度。李红梅(2011)在其研究中涉及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考核方式、教师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刘寒梅(2014)提出了“实践实习”、“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专业前景”、“学风建设”五个专业满意度维度。综上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共涉及的专业满意度维度有:师资力量、实践实习、课程建设、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教学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专业实力等,这些研究可供本研究的营销专业满意度做重要理论参考。

2 研究设计

由于以往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维度的专门研究,所以本研究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先采取文献研究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营销专业满意度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了营销专业满意度调查量表初稿。然后,请相关专家对该量表进行主观评定,以此形成预调查量表,并对在校营销学生进行了预调查。

第二步,对专业满意度维度的验证性研究。在第一步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进行正式调查。2016年4月,我们随机抽取南方某高校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

第三步,对营销专业满意度量表的预测效度分析。以往研究表明,满意度影响承诺行为(Oliver,1991)。由此推测,学生专业满意度会影响其专业承诺。因专业承诺对大学生学好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所以本研究选择专业承诺为因变量,来检测专业满意度各个维度对之的影响,以此检验营销专业满意度量表的预测效度。

3 数据分析

3.1 信效度分析

首先,基于135份预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对专业满意度进行了信、效度分析(见表1)。系数为0.925,表明量表是非常可信的。KMO的值为0.884,说明样本充足度高,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本问卷及其各因子组成项目的构建效度好。

3.2 因子分析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专业满意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最大变异法作为正交旋转,把特征值大于1作为提取因子的原则,提取了营销专业满意度7个独立的因子,7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达到70.105%。经过语句分析,因子F1—F7依次为“专业教师”满意度、“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专业就业前景”满意度、“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能力培养”满意度、“专业教学管理”满意度、“专业认识”满意度。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基于420份正式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LISREL8.7软件对营销专业满意度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来看,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46,低于0.0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3,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标AG-FI为0.91,基准拟合指数NFI为0.92,非基准拟合指数NNFI为0.93,相对拟合指数为0.95,都在0.9以上;x2卡方值/df为2.1,这个值小于3,这说明专业满意度7个维度与数据拟合情况良好。从具体各个测量语项与因子之间的标准化估计来看(见表2),标准化因子载荷值一般都超过了0.4且达到显著水平。这些表明专业满意度为7个维度结构。

3.2.3 预测效度分析———专业满意度对专业承诺的影响

为了探索专业满意度七维度结构的重要性,我们分析专业满意度各维度与专业承诺的关系。专业承诺分为专业情感承诺、专业意向承诺两个维度。情感承诺“我很喜欢本专业”等语句来测量,意向承诺“我不会转专业”等语句来测量。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余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4表明,专业满意度的七个维度与专业承诺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我们进一步专业承诺作为因变量,以专业满意度七个维度变量为自变量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注:所有变量都在0.000或0.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4可看出,第一步进入的维度(自变量)有“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就业前景”、“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认知”,第二步进入的维度(自变量)有“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教学管理”。说明这些维度(自变量)对学生专业承诺有重要的影响。七个维度中既有和以往研究有一致的地方,如“专业教师”满意度对专业承诺有显著的影响,也有维度体现了营销专业的特点,如“专业认知”对专业承诺有显著的影响。

4 研究结论及讨论

基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专业满意度有七个维度:“专业教师”满意度、“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专业就业前景”满意度、“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专业能力培养”满意度、“专业教学管理”满意度、“专业认知”满意度。这些维度既有一般专业满意度的维度内容(如“专业教师”满意度),也有营销专业满意度的特色内容(如“专业认知”满意度)。本研究首次专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为专业满意度理论发展和推广做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开发的专业满意度量表具有信效度,可以供营销专业满意度调查使用。本研究也为如何推动市场营销专业满意度、专业承诺建设提供了实证基础。营销专业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各个方面的建设,以此提高专业承诺与专业忠诚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加强“营销专业的正确认知”对营销专业承诺有显著作用,提示我们在营销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管理。

参考文献

[1]Shank,M.D.,Walker,M.,&Hayes,T.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Expectations:Do We Know What Our Students Expect in a Quality Education?[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1995,(13):71-89.

[2]刘选会等.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5,6(2).

[3]李红梅.辽宁省高等院校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刘寒梅.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学科专业结构 篇9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教学质量

自1999年,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来,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9%提高到2010年的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选择。

一、地方高师院校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范教育历来有“工作母机”之称, 在教育事业中处于先导地位。地方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1999年, 全国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87所 (其中, 教育部属高校6所, 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81所) 。经过合并、调整、升格与重组, 到2009年, 全国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45所 (其中, 教育部属高校6所, 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39所) 。在139所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 教育部“211工程”高校有3所, 办学总体情况良好。地方高师院校在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地方高师院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

地方高师院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我国师范教育源于鸦片战争之后, 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为1897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 而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真正开启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之路。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逐步形成包含以培养新教师为主的师范院校和以培训、提高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 (教师进修学校) 两个系统, 现已形成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学院) 三个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发展至今的139所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形成了较好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色。

2. 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适应教育大发展的客观要求。

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是国家教育大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的强盛, 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靠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质量恰恰是由承担教师培养的相应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所决定。可见, 高师院校在提高全民素质, 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对所需人才规格的变化, 必然要求我们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重新调整, 以适应新变化对培养新型师资的要求。

3. 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地方高师院校的整体规模在稳步扩大。1999年全国有师范大学、专门学院87所, 2009年增加到145所;高师院校的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344177人, 增加到2009年的687515人, 增长了99.8%;在校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845354人, 增加到2009年的2384314人, 增长了182.0% (见图1) 。以广西为例, 1999年, 全区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2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 之后相续增加了玉林师范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所。其中, 广西师范学院全日制本专科生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885人发展到2008年的2779人, 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3519人增加到2010年的11341人, 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了214%和308%。可见, 近10年来,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高师院校专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 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数量大幅度增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各地方高师院校纷纷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积极发展新专业, 尤其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非师范专业。以广西为例, 广西普通高师院校本科专业总数由1999年的30个发展到2009年的150个, 10年间增长了400个百分点。在11个学科门类中, 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 涵盖了基础教育所有的学科。1999年, 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19个二级学科类, 到2009年增加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材料类、机械类、环境与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二级学科类, 使本科专业达29个二级学科类, 形成了多科性综合化发展的格局, 见表1。

2. 教师教育专业仍为地方高师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地方高师院校长期办学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及其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联系, 就在于“教师教育”。广西现有的4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拥有的19个自治区级重点 (建设) 学科多数集中在教育学科类, 其中广西师范大学拥有全区唯一一个教育学原理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广西师范学院拥有全区唯一一个教师教育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此外, 在拥有的20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中, 有15个是师范专业;11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 有8个是师范类专业, 涉及基础教育的数、理、化、地、生、中文、历史、政治、教育、外语、体育等全部学科专业, 教师教育专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3. 地方高师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发展迅速。

在表1中的数据显示, 广西4所高师院校近10年来新增的学科专业以应用性学科专业为多, 其中, 管理学类专业点增加了19倍, 工学类专业点增加了4倍以上, 经济学类专业点增加了2倍, 此外, 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专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 截止2011年底, 全校有普通本科专业51个, 较之1999年增加了42个, 其中, 非师范专业25个, 全部为1999年后的新增专业。2011年, 全校在校本科生11473人, 其中非师范专业人数4591人, 占40%。基本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并举,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4.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出现趋同现象。

各所地方高师院校在总体结构上特色不明显, 趋同现象比较严重。以广西高校为例, 据调查, 广西高师院校所开办的专业, 在广西其他高校中均有开设。在专业布点上, 4所师范院校中均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传统师范专业在广西高校中专业布点数分别为9、15、26、14、16、11、10。其他专业, 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也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类高校的常见专业。

三、地方高师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面临的挑战

1. 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发展博弈的“两难”困境。

师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及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 高师院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 以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为出发点, 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适度发展非师范专业, 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综合性学科。通过学科专业调整解决发展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及专业结构失衡的矛盾。历经长期的师范办学历程, 在传统师范专业中汇聚了一批知识渊博、理论丰富、教学精湛的教育专家、学者, 他们有着稳定的教学梯队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次, “培养教师”被社会普遍公认为是师范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教师教育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外标榜的优势特色, 其结果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强化了师范专业的重要性。非师范专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打破单一学科专业格局, 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对已形成的师范专业优势地位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好坏, 取于教师教育学科与非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之间的博弈。

2.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带来教学投入上的困境。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重点变化的过程。可以说, 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造和调整是对学校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的财政拨款力度不够, 且师范院校学生学费标准普遍低于其他院校, 导致地方师范院校教学基本投入相对不足。这种不足, 在推进地方师范院校大众化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显得更为严重。在教学投入增长比重保持不变, 而学校新专业不断增加,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势必在教学过程中会损害学生的利益, 影响教学质量。

3.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师资困境。

2009年, 广西高校生师比约为17.4∶1, 略高于全国高校平均师生17.27∶1, 而个别师范院校、个别专业则更高。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校办学规模扩大速度远远高于师资引进力度, 师资数量不足, 原有师资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新专业增长速度过快, 特别是一些应用性非师范专业, 对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新的高要求, 虽然部分学校通过安排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培训、考证等“回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但是, 必须承认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师资缺乏仍是制约地方师范院校新办专业发展的瓶颈。

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 决定人才培养的成效, 关系着高校发展的前途命运。广西师范学院这所拥有58年师范办学历史的地方师范院校在向多科性综合化大学迈进的过程中, 主动应对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调整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 依托优势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专业生长点。

广西师范学院通过“十一五”、“十二五”建设, 现拥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及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新学科专业设置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即适应性原则和稳步推进的原则, 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又要有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依托良好的学科基础, 促进新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上, 学校依托已有的重点学科优势, 改造传统专业, 建设新学科专业。如新办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是在学校长期开展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所取得新的成果及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等硕士点的人才与设备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与环境信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授权点在师资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 有效地保证了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依托汉语言文学和英语等广西高校优质专业支撑新办的泰语、日语、对外汉语、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进一步满足了我区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对小语种、经贸、商旅、法律等人才的需求, 增强了学校的服务能力。

2. 发展学科新专业提升传统老专业。

学校在科学专业建设中非常注重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 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 以新促老, 使传统专业与时俱进, 增强竞争力。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积极地整合改造, 增设了两个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方向, 重点在汉语言文化鉴赏与应用方面加强培养, 以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化宣传、写作等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 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与外国语言文学类复合型专业方向, 重点加强涉外文秘、商务等方面的培养, 以满足我区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需要。从调查反馈的招生信息来看, 2011年, 这两个专业方向计划招生70人, 实际录取人数为78人。可见, 上述两个专业方向符合社会对汉语言人才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挥了传统师范专业的优势。其他的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班, 英语专业中开设了翻译方向, 在美术学专业中开设了书法教育方向等, 进一步拓宽了专业服务面向, 提升了传统专业的内涵。

3. 凝练专业特色, 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专业建设必须要强化内涵, 形成品牌和特色。学校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向为: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学科优势, 着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服务体系。在专业建设与人才规格培养上实施特色战略。如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以行业认证标准建设,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为特色;再如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 以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项目为平台, 开展地理特色教学研究与改革, 走产学研发展之路, 做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强”, 进而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目前, 学校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 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 确保专业建设发展后劲。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 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通过大力构筑学科平台,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加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 特别是一些新专业师资的引进, 选拨和培养优秀教学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 强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措施, 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756人, 其中高级职称者351人, 占46.2%;硕士及以上学位者500人, 占66.1%;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八桂学者”2人, 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2人,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逐步形成了队伍稳定、结构合理, 发展趋势好的教学梯队, 确保专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5. 改善教学条件, 营造良好的专业建设环境。

教学条件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 是保证专业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十一五”以来, 学校先后投入了1.6亿多元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 建设了理工综合楼、体育综合楼、艺术教学楼、新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和6栋学生公寓, 扩建了长岗校区图书馆、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等, 极大地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十二五”期间, 学校将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指标为依据, 坚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 优先保障教学投入,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办学投入, 切实落实四项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总额的30%的要求,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011-7-6.

[2]199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

[3]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

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篇10

一、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宏观分析

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联系纽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区域范围内,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都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其人才培养类型的具体化表现。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机构以及劳动就业结构实现基本匹配。当二者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作出适度调整。顺应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天津高职教育科类专业目录结构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间专、本同类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该阶段,我国并没有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专门独立设置相应的专业目录体系。从历史来看,我国最早设立的具有高职院校性质的学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以及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适应经济建设以及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首先创建的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然而,由于缺乏高职高专教育专门的指导性专业目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科基本趋同,没有突出自身“职业性”专业的特色。因此,许多高职教育基本上就成为“短期”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应有的技能性和对于特定岗位的针对性特点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所以,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本科教育相近或相同。从教育部网站[1]上获得的统计数据得知,1998-2003年,我国高职院校中工学与文学类专业毕业生数最多,分别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9.5%、17.9%;经济学与理学类专业毕业生次之;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门类,管理学出现得较晚,但高职教育中管理类专业招生人数却增长很快,毕业生人数迅速超过教育学、法学、医学等传统大类学科,仅2003年毕业生就达到120351人。高职教育专业中,毕业生数最少的是哲学,仅占0.03%。

(二)2004年以后的高职科类专业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凸现。2004年以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设立的较为详尽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目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基本是直接借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甚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导致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与实际相去甚远,学科专业代码相互脱节,专业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最终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育教学活动不容易掌控、招生以及就业等工作不合理、不规范。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标志着我国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体系的构建有了新标准。该专业结构体系的重大变化就在于突破了以前的本科专业学科划分的限制,学科大类变为19个。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在高职专业目录中几乎不存在了。该“高职教育目录”专业结构体系中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并且关注到与本科专业目录的衔接。

2004年以后的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体系中,没有出现严格的“学科”概念,而是以“类”命名。相互的层级关系摆脱了本科教育当中的“学科——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而是冠以“大类——二级类——专业”,该“目录”共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2004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与普通本科教育学术性联系显著降低。高职教育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专业结构模式,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目录体系。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在专业大类以及每一大类内设专业数方面都有别于原来套用的本科专业目录。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入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均以专业作为统一的统计口径,也就是说专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并非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专业是“虚设”的。因此,高职教育新专业目录体系设置如此数量庞大的专业目录大类及二级类,可能使得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过分“专一”,而缺乏“宽厚”的基础,这样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免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微观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总体概况

来自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7年版)》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天津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共有35所。从2005年到2007年,天津高职教育专业设点数分别是541个、601个、615个,专业设置涵盖了三大产业门类的19个专业大类。2005-2007年,各专业大类设点情况分别是,财经大类平均设点85个,位列第一;电子信息大类与制造大类平均设点数为82.33个、74.33个,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艺术传媒设计大类平均设点47.33个,列第四位;文化教育大类平均设点47个,排第五位。其他专业设点情况依次为:土建大类平均设点33.33个,生化与药品大类平均设点21.67个,交通运输大类平均设点19.33个,医药卫生大类平均设点17.33个,轻纺食品大类平均设点1 1个,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平均设点9个,公共事业大类与公安大类平均设点均为7.33个。专业点数设置列后5位的是:水利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法律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平均设点数分别为1个、3.67个、5.33个、6.3个、7个[2]。

(二)高职院校分产业专业设置情况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性十分明显。因此,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影响高职教育各专业门类设置的重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2],天津高职教育专业覆盖第一产业的比例为2.6%;覆盖第二产业的比例为31.09%;覆盖第三产业的比例为66.32%。第三产业类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排前3位的依次分别是交通运输类、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与财经类专业,比例分别为10.36%、10.36%、7.3%。艺术设计传媒类专业也达到6.7%。

第一产业涵盖的大类专业总数为45个,但开设的专业数仅为5个,所占比例为11.11%;第二产业涵盖的大类专业总数为211个,开设的专业数为60个,所占比例为28.44%;第三产业涵盖的大类专业总数为546个,开设的专业数为128个,所占比例为23.44%。

可见,天津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三产类专业占绝大多数,而天津经济机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所以三产类专业设置比例如此之高,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乃至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如此,从各产业大类专业开设情况来看,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仍缺乏多样性,重复率较高。

(三)专业设置重复率统计

以2007年为例,按照分专业大类专业设点数与招生专业数的比值,可以从整体上对专业设置重复率有所判断。通过计算发现,专业设置重复率最大的是财经大类,为6.28%;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重复率达5.71%;制造类为3.61%。

此外,对2007年天津35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按院校重复设置专业进行统计,得出重复率居前10位的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有17所院校设点,重复率达48.57%;计算机网络技术有16所院校设点,重复率为45.71%;其次是电子商务与商务英语,均有15所院校设点,重复率为42.86%;电气自动化技术有13所院校设点,重复率37.14%;数控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置重复率都是31.43%,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与软件技术等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也较高,均达到28.57%。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分集中和趋同,必将使得专业建设的规模、特色和发展空间都受到相互牵制,不利于差异化发展。

三、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策略及建议

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属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城市之一。《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为此,天津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区域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区域主体功能的发挥集聚足够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具体而言,结合《规划》对天津的主体功能定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一)立足产业结构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二产”类专业的建设

滨海新区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总体上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来看,天津产业结构明显呈“二三一”的状态,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类专业所占比重却大大超过第二产业。未来一个时期,天津将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1]。因此,人才需求必然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转移。天津高职教育要立足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与未来需求,增强与全市六个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建设力度。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分层发展、错位发展,增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多元化的开发“三产”类专业

天津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1]。未来,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和长远目标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加其比重。但由于当前天津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任务还很重。因此,在短期内,仍应坚定不移地走第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3]。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天津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与制造业一道成为经济增长两个重要支撑,对于优化天津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深远[1]。目前,天津第三产业中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传统服务行业为主,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此类专业明显较少。为此,天津高职教育一方面要紧紧把握就业导向这个核心任务,多元化开设此类专业;另一方面,要加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以质量和速度为基本约束性指标前提下,稳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专业服务人才的规模,为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和支持。

(三)以优势产业为主导,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对天津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老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结合《规划》的主体功能定位,紧密围绕天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在扩大专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开展本科、适度尝试开展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立足天津滨海新区,面向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与世界,创建一批特色品牌专业。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真正形成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区位优势”,起到示范性院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总之,采用分层培养、错位布点、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专业建设与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基本同步,适当超前,避免软性专业、热门专业开设过程中的盲目追风,把普适性的核心技能与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是天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为该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1998-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www.moe. edu.cn/edoas/website18)。

[2][3]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2007年版)》随书光盘整理而来。

[1][2][4]景虹.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和对策建议[J].天津经济,2010,(2):40-43.

学科专业结构 篇11

【关 键 词】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问题;对策

县级职教中心采取什么样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不同地区县(市)级的职教中心是不同的。2005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阵地。文件精神及建立县级职教中心的基本功能,都是服务“三农”、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基本要求,各地的县(市)结合地方的实际,已基本建立了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那么,经过几年的运行,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到底怎么样,是否发挥了它的作用呢?

一、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经济欠发达的大省。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吉林省紧紧围绕农村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同时兼顾升学的办学方向。一方面,依据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要求,搞好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经过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多年探索、实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省特点的县级职教中心课专业程结构模式。由于县(市)级职教中心的资源、环境的不同,县级职教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农村型”、“城镇型”、“综合型”、“单一型”四种基本模式。农村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如双辽市职教中心;城镇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如德惠市职教中心;综合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如集安市职教中心;单一型——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围绕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经济而设置的单一专业,如通化县职教中心。成功的办学模式带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 面向“三农”准确定位,实现了三个转变。多年来,吉林省各地牢牢把握城市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了单纯抓升学教育,完成升学任务的观念,树立了努力抓好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完成双重任务的教育观。二是转变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了学有一技之长回乡就业的合格毕业生也是人才的人才观。三是转变了升学率高才是质量高的质量观。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当地政府、学校、农民的目光放远了,对办学模式的认识更深刻了。

2. 增加县级职教中心活力,有效地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通过大胆尝试办学模式改革,锐意改革课程结构,构筑升学教育的“二元结构”,实施一校两制,即“抓好基础教育求升学,开办职业教育谋就业”,为将来学生“就业有门路,挣钱有技术”奠定基础,做到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喜欢,变被动为“主动回流”。

3. 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多年以来,县级职教中心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初中毕业生走向了农村,在建设家乡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成为农民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和农村经济活动经纪人。

4. 促进农业,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门路。县级职教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了三级衔接、三级办学、资源共享、城乡互动、互利互惠、多方受益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机制,调动了农村中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为农村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农村中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宽的就业出路。

二、县级职教中心课程结构模式存在的问题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县级职教中心课程结构模式存在很大缺失。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只能在县域层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重心偏低,县与县之间、县与市之间无法统筹。特别是县级政府可调控的资源有限,很多问题县域内无法解决。而县与县之间差距很大,只能是富县办富职业教育,穷县办穷职业教育,甚至有些经济特别欠发达县即使加上中央、省及市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仍难保证本县职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县政府办学积极性不高,对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脱节,没有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专业与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关度不高。同时,部分县级职教中心所开设的部分专业也因缺少硬件、师资、企业或行业支撑,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专业含金量少。有些县市职教中心设置的专业不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尤其是骨干专业和热门专业。从结构上看,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不高,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国家建立县级职教中心的宗旨。如果不根据当地实际设置专业,就不能为当地经济服务,就有可能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 在教育投入制度上,各地普遍重视基教、轻视职教。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各级政府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级为主”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然明确了中央和省各自的经费保障责任,但是对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保障责任仍不够明确。有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推卸教育经费投入责任的现象。另外,由于县域、地区差别,地方财政状况差异很大,致使各地对职教中心教育经费投入不大。由于制度原因,县级职教中心教育投入存在巨大差距,好的县(市)对职教中心投入的多一些,大多数县级职教中心经费严重短缺、教学条件简陋,导致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培养目标,实训课程成为空想。

3. 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由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造成教师在质量水平和条件待遇上的巨大差距。在教师资源配置上,长期以来倾向基教。首先,满足基教需要,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更是如此,导致职教中心教师资源十分短缺,优质教师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在人事制度上,存在着职教中心教师编制少、职称名额少、晋升难、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难以保障、教师培训缺少制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致使职教中心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出现年龄老化、代课教师等问题;造成教师结构性短缺。如,既能教文化课又能教实际操作的教师严重缺少,不得已用其他专业教师顶替;大多数职教中心的教师未参加过上岗培训,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未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及计算机培训,即使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也大多认为培训内容不切合农村教学实际;职教中心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如无附加政策很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职教中心担任教师,相反,却存在着农村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问题,给专业课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

三、加强职教中心专业课程结构建设的对策

1.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县级政府应履行职责,管理好当地职业教育。“政府应成为教育体系的规划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在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开发、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场加速民主化进程与文化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等承担责任,在对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县级职教中心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职教中心以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同时,加强对专业设置和管理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专业设置审批制度,统一专业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审批标准,避免任何形式的各自为政,逐步建立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从而推动职教中心的整体发展。

2. 在教育投入上,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投入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县级职教中心教育条件的好坏。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悬殊。为使县级职教中心在办学条件上具有制度上的保障,应建立统一的办学标准,对教师、设备、经费、校舍、图书、实习实训场地等配备作出明确规定,使每一所职教中心都能按照法定的办学条件标准,实现职教中心教育规范办学。为了保证办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县级职教中心要以全国统一的办学模式和质量标准为基础或作为其基本框架。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考虑不同区域所采用的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不同,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比例的不同,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材设计也应因地有别。为此,职教中心要依据自己的优势,紧贴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县级职教中心在市场上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立足当地、服务当地。

地产公司结构专业审图要点 篇12

1 技术原则的确定和方案比较

1.1 提前确定技术原则

甲方必须提前重视和确认的技术原则:

设计单位的《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或《结构设计指引》《结构设计总说明》《结构标准设计和构造做法》。设计过程中, 甲方必须控制的关键环节:1) 结构体系的确定及主要平面图;2) 基础的选型、设计参数和计算简图;3) 电算模型及计算参数的取值、计算书;4) 标准单元的样板界面及配筋图;5) 地下室的布置及样板配筋图;6) 结构转换层的布置及配筋图。

1.2 主楼方案的选择

由于地震区烈度不同, 地质条件不同, 对于委托当地设计单位设计的项目, 在选择地上主体与基础方案时, 当地设计公司往往有较为成熟与合理的方案, 此时, 应充分尊重当地设计院的意见, 避免甲方照搬异地经验, 而不适合本地情况。对于委托地产公司自有设计院或外地设计院的项目, 应在充分熟悉当地地方规范的前提下, 通过与当地设计院的沟通学习, 选择适合本地的方案。

表1列举了笔者参与设计或设计管理的若干城市的结构与基础方案的比较。由表1可见, 不同地区结构形式与基础形式有相当差异, 务必因地制宜, 精心考虑。

1.3 车库方案的选择

车库顶板可选择:单向次梁, 十字梁, 井字梁以及无梁楼盖。由于覆土从600 mm到1 500 mm不同, 可抽取几跨的单元进行试算, 从而可得到较节省的方案。车库顶板覆土满足当地绿化率的要求下尽量减薄, 或者与景观公司提前沟通, 按覆土薄厚划分区域来计算荷载, 且在施工图中注明区域允许覆土厚度。

1.4 含钢量等经济性指标的理解

对于高层剪力墙住宅, 控制X向, Y向各自的层间位移比尽量接近1/1 000;由造价咨询公司提供的成本测算, 应注意其是否含有二次结构, 若地产公司的限额表中不含二次结构, 而成本测算报告中含有, 则会显示含钢量超标, 此种情况应剔除二次结构的量;作为地产公司, 在设计任务书中, 对地上、地下的含钢量, 混凝土含量的限额应客观。从严的话可取下限值, 此举仅是激励设计单位可以最省最优, 并不可一味以低于正常值的含钢量要求设计单位, 设计留有考虑施工失误等的安全冗余度是正常的。

2 施工图内审要点

2.1 设计总说明

规范需及时更新至新版本, 因新版本对于设计、施工的要求都与旧版有所差异, 且需加入项目所在地的当地规范, 这点常被忽视。采用桩基时, 桩身检验的方法与数量应仔细核对, 地标有要求时需按地标。降水停止的时间, 需与设计单位沟通, 施工到地上某层时停止的时间, 满足抗浮即可, 可节省水泵抽水的台班。钢筋强度, 依据建设部推广高强钢筋应用的文件, HRB335钢筋已经淘汰, 不应再出现在图纸上。HPB300代替HPB235可取决于市场供货的充足程度。HRB400作为主力钢筋, 应积极应用于各地的项目。对于抗震钢筋的争议, 《抗规》《混规》中强条:按1级, 2级, 3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 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强屈比、屈强比、总伸长率的三项要求。规范中提到的带“E”的抗震钢筋完全符合这三个要求。抗震钢筋每吨比普通钢筋贵50元~100元, 为节省成本, 在一般住宅项目, 尤其是剪力墙项目上, 应按规范, 只针对框架和斜撑构件提此要求;而且普通钢筋也可达到此要求, 应对供货方提出要求。但在武汉市等地, 当地建委认为时下普通钢筋多不满足三项要求时, 明确发文要求采用带E抗震钢筋。对于填充墙的强度, 宜执行GB 50574—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程表3.2.2-3中, 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最低强度等级MU3.5, 用于外墙和潮湿环境的内墙, 不应低于MU5.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最低A2.5, 用于外墙时, 不应低于A3.5。对于沉降观测, 需注意:对于地基基础为甲级建筑物, 软弱地基上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 应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2.2 梁板配筋图

应校核卫生间、厨房的降板和建筑图是否统一。烟道、管井位置标注清楚。在不影响建筑风格的同时, 通过协商, 尽量减少建筑的立面线条,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2.3 墙柱配筋图

层高表中, 嵌固端的位置若在基础顶面, 底部加强区按照《高规》宜下延至基础面, 约束边缘构件相应下延。2010版《高规》1级轴压比不大于0.2, 2级, 3级不大于0.3, 可只设构造边缘构件, 这一点可以充分利用来节省配筋。Lc长度宜在图中标出, 以方便施工。

2.4 基础配筋图

筏板上下贯通配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有时设计单位按0.2%, 应检查计算是否需要, 避免浪费。车库有抗浮要求时, 优先选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 或者筏板加柱墩。用CFG桩做地基处理时, 应考虑埋深修正。对于非大面积压实填土地基,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0。这样既满足结构的承载力要求, 又可以适当减小地基处理的造价。

2.5 楼梯配筋图

楼梯图相对简单, 宜被忽视。对于框架结构, 应注意休息平台的层间梁不要遮挡窗户;对于建筑上需做钢梯的情况, 由于钢梯的设计由钢结构厂家完成, 其往往在主体完工后才介入。故应提前考虑钢梯是否会落在车库或主楼地下室顶板上, 将钢梯荷载提前加上, 并预先考虑钢梯梯柱加设的位置。

2.6 人防结构图

人防结构顶板应对比不同板厚的方案, 保证经济性;人防区域与非人防区域设计由于通常由两家单位完成, 故在交界位置应仔细核对, 避免重叠或遗漏;车道在作为人防出入口的时候, 应按人防设计, 此种情况容易忽略。

3 结构优化的关注点与施工配合

3.1 抗浮计算

抗浮措施作为对车库等纯地下部分, 针对水位上涨的安全储备, 对于成本影响很大, 需仔细计算, 利用结构自重消除水浮力。武汉某项目, 因地下水位较高, 设计院最初在车库每个区格布置9根锚杆, 但经计算后, 车库不需锚杆即可满足抗浮要求, 从而节省了大量费用。另外可利用PKPM, YJK等软件在柱墩下、筏板中部等不同位置设置抗浮锚杆, 对比筏板厚、配筋, 并通过与素混凝土压重的方案进行对比, 最终得到受力合理, 经济最省的方案。

3.2 通过试桩优化

结构专业的桩基设计一般采用地勘单位提供的地勘报告中的参数。地勘单位在确定桩侧和桩端阻力标准值时, 依据桩基规范查表, 结合经验确定, 其取值往往偏保守。结构专业在使用地勘报告时基本没有优化的空间。所以, 建议甲方或由甲方主导进行试桩, 是非常科学有效的优化方法。天津项目, 直径600的后压浆灌注桩桩长由试桩前的最长34 m, 优化为试桩后的30 m, 平均节省4 m桩长, 只一个组团即节省100万元。

3.3 超高层结构

对于超高层, 应关注墙厚, 必要位置加设钢骨, 控制墙厚与墙体数量。中震阶段的设计方法有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两种, 按中震弹性方法:设计的主要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按中震不屈方法:主要构件处于弹性极限, 即将屈服。两者相比, 中震弹性设计安全储备更大, 抗震要求更严。丙类中震不屈服设计较小震设计剪力墙混凝土用量将提高48%, 中震弹性设计较小震设计剪力墙混凝土用量将提高72%;按中震不屈服, 中震弹性设计的剪力墙钢筋用量较小震设计将分别提高101%和159%。一般对结构竖向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及框架梁、连梁的抗剪承载力应符合中震不屈, 结构竖向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宜符合中震弹性。

3.4 施工配合

结构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 施工配合的情况较多。现场常遇到构件混凝土标号不达标的情况, 此时可由设计人复核, 若能满足可省去加固的麻烦。重庆的项目, 独立基础直接入岩, 入岩需采用水钻破除岩层, 所以入岩深度对于施工难易程度影响很大, 需采用重庆地方基础规范的公式仔细核算, 不要采用过多的入岩量。主楼的摩擦桩基施工, 桩基施工结束后, 常会有桩基偏位超过施工验收规范许可值的情况, 此时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复核分析。在同一楼超标桩数量较多时, 必要时由甲方组织召开专家会, 采取经济合理的加固措施。

4 结语

1) 统一技术措施, 把分歧消化在设计初期。前期投入越多, 后期越省力。完善产品线, 补充制定本专业设计管理流程, 选取较成功的项目制作标准蓝图。重视方案比较, 督促设计单位进行方案比选, 地产公司结构专业也可独立进行。2) 结构全套施工图有不同的审图侧重点, 在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总结。3) 结构优化是近几年的热点, 无论是自己优化还是优化他人, 都应找好突破口, 往往一个参数的选取合理与否就可显著影响到成本。做优化时宜重点关注地基基础。

摘要:阐述了地产公司设计管理部结构专业的审图要点, 通过对各种审图要点的讨论, 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 对实现结构的经济性、合理性的方法给出了建议, 力图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环保与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双赢。

关键词:审图,结构优化,设计管理,方案比较

参考文献

[1]魏利金.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与审图常遇问题及对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2]孙芳垂, 汪祖培, 冯康曾.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受力分析下一篇:椅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