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性

2024-06-19

学科专业性(共12篇)

学科专业性 篇1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理想志向等, 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批准, 经过一定程序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组织, 可以分为理论研究性社团、社会公益性社团、兴趣爱好性社团、学科专业性社团四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专业性社团因其较强的专业性质而区别于其他三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在独立学院中, 学科专业设置多, 学生整体素质相对有限, 因此, 给学科专业性社团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三个有利于”彰显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的意义

1. 学科专业性社团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知识。

每年大一新生入校时, 学校的各类社团都会开展招新活动。在学科专业性社团的招新中,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学科性质, 招新的对象往往都是具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 由于入校新生只按照大类招生, 暂不划分专业, 因此, 新生都急切地想要了解相关专业学科情况和学科知识, “学科大类中有哪些专业”、“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等是新生常提的问题, 从而为下一步专业选择做出合理规划。很多新生在选择社团时都会参照专业学习背景, 例如, 计算机类学生参加“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协会”, 轻纺类学生参加“大学生服装爱好者协会”等, 这都体现出新生想要了解专业学科情况和学科知识的急切心理。学生参加社团后, 通过与专业老师交流、同学学习探讨、专业知识讲座等, 快速了解相关专业学习情况, 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 学科专业性社团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水平。

学科专业性社团是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 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避免学生只是单纯地关注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际应用。与重点本科院校、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相比, 独立学院学生理论水平有限, 但是思维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因此, 学科专业性社通过邀请学者专家、社会企业人士、优秀毕业校友等, 组织报告或者讲座, 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深入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各种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强化理论学习成效, 提升专业学习水平。

3. 学科专业型社团有利于学校营造学术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学科性社团就具有此优势。学科性社团往往能够聚集一批对本专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学术科研活动, 深化理论学习,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在独立院校中, 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可以通过学科性社团, 挖掘具有专业学习潜力的学生, 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活动, 成为其科研学术的助手, 既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二、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社团活动专业性强但开放性有限。

学科性社团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于学科专业, 因此并不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参与的, 往往都是相关专业学科的学生才会参加此类社团。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参加学科性社团, 部分专业学习困难或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参加, 而其他可能对此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 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知识, 也被挡在了门外。2000年以后, 大学的精英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招生率的提高逐步转变为普及教育, 划分细致的专业让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学科学习, 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广度。学科性社团立足学科专业开展活动, 其针对的活动群体往往是具有一定专业学习能力的学生, 而忽略学困生、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对其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学生。

2. 社团成员有热情但活动成效小。

担任学科专业性社团的干部及社团成员, 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定的活动, 活动的形式各异, 如社团成员招新、社团干部换届竞聘、师生经验交流、专业讲座、学科竞赛, 等等, 这些都体现出社团成员的活动热情。以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为例, 全院共有13个学科专业性社团, 每个社团一个学期都会组织2~3次活动, 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真正体现学科性社团成效的指标除了学生活动参与度、活动形式多样化外,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 即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术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小到校内外的各种学科竞赛, 大到省级、国家级的“挑战杯”比赛、科技创新竞赛, 等等, 这应该是学科专业性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指标导向, 以此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但在实际中, 一些学科性专业性社团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只是走走过场, 缺乏学科专业建设立足点, 不能够以学生学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 活动成效甚微, 成果有限。

3. 社团组织独立性强但管理薄弱。

学生社团是按照一定程序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组织,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学科专业性社团中的组织部门机构健全, 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社团干部职位一应俱全。但由于是学生自治的团体组织, 其管理也相对薄弱:一方面, 学科专业性社团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但是, 专业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有较大的教学科研压力, 往往只是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解释一下, 有活动的时候参与一下, 有竞赛的时候指导一下”, 没有系统地指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科研。另一方面, 社团挂靠在学院团委或者各系团总支下, 缺乏对社团干部的管理培训, 社团干部往往在要开展活动的时候, 按照程序找相关部门报批手续, 而对社团管理还是缺乏经验。

三、独立学院学科性社团建设的建议

1. 点面结合, 确保发展方向。

社团活动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相关专业的学生, 如果相关学科专业性社团活动只是走走过场, 缺乏普及型和针对性, 则会打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无法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水平。因此, 在学科性社团活动中, 应当注意学生层次, 采取点面结合、梯队培养的方式, 确保学科专业性社团建设的持续发展性。在大一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中, 定期以教师专家讲座、朋辈经验交流等形式, 普及专业知识, 以兴趣培养为主;针对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 在大二、大三时可以通过校内外各类竞赛, 帮助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 应注意团队培养, 例如在以团队形式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相关活动时, 队中除了要具有较强专业水平的大三、大二的同学, 还应当注重挖掘具有潜力的新生, 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梯队建设和培养, 从而保障学科专业性社团的长效发展。

2. 立足学科, 提升活动成效。

学科专业性社团是检验学校教学水平的一块试金石。学校教师教学良好, 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 实际动手能力强, 具有一定科技创新和科研学术能力, 学科专业性社团才能够出成果。因此学科专业性社团的建设, 应该纳入到学科建设当中, 成为专业学科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一方面,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具有学术科研能力的人数相对有限,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走上工作岗位, 因此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学科专业实践活动, 培养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让专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应当注意挖掘、鼓励并指导“学有潜力、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术科研、科技创新等活动, 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又能成为教师科研助手, 更能成为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科研的有效“渠道”, 这样才能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3. 加强指导, 健全管理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这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专业性社团的管理可以概括为“师生结合, 教师指导, 学生自治”。学科专业性团的管理应该注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鼓励并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科专业性社团活动, 给予其计算一定的课时量及适当的报酬, 将其纳入专业教师考核机制、评聘机制中, 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个层面则是对社团的管理, 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管理培训, 学科专业性社团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但是其日常管理并不涉及学科专业性, 因此, 可以由团学教师指导其进行常规管理, 通过完善社团相关制度, 实现学生自治管理。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学科性社团能够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学科知识, 提升专业水平,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作者以所在独立学院为例, 针对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科专业性社团,意义,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关呈俊.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 (2) .

[2]曲明慧, 席一政.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J].中国轻工教育:2011, 5.

[3]卢颖霞, 黄志平.对建设高校学术性学生组织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2) .

[4]周恩远.按专业设置优化高校社团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工作架构[J].当代教育论坛:2011 (13) .

学科专业性 篇2

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背景下,我们除了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时,也要想想“人”这一最根本要素的作用。

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亟须提高。

《专业标准》要求我们要借鉴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广泛征引,并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实现课堂上师生的灵活互动;改变忽视实际的、刻板僵化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与多元化;改变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主体性更强的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功利性很浓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以学生个体全面、均衡发展和培养其创造性为指向的立体化评价。

根据以上要求看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在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因此语文教师要抱定终身学习的学习目标,即要深入探究,又要广泛涉猎;即要深入研究教材,又要关注社会时事动向;即要注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又要注意时下的流行文艺对学生心灵和思想的影响。在教育发展的驱动下,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此重点说说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语文《胡同文化》涉及建筑知识,《石钟山记》涉及到地理知识,《我有一个梦想》涉及到的历史和人权的问题,《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知识,《神奇的极光》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二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为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立足之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事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语文是常教常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时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常读、常写、常练、常翻工具书。要有扎实的功底和敏锐的视角,要善于发现和思考。只有专业知识牢靠,才能实现教学严谨,才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教师要淡化经验的影响,要注意科学的探究,要走出“教书匠”的传统角色,而是追求做“学者型教师”,只有怀抱这样的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要有较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习惯,了解了学生知识储备中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的落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试想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呢?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能够灵活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

五、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他们的责任更大,时代要求教师的标准更高了。教师既是常人,又不是常人。教师不能用常人心态情感对待教学中的问题,应从教师角度去审视处理,教师要找准自我,要学会自我纠正自己的行为,要学会反思。思考、反省、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语文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能细心而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能正视和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缺点、和不足,能亲切适时的给予引导和鼓励,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使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表现出十足的信心,拥有健康的学习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在问题面前不慌乱、逃避,而能正确的看待,这样才能遇到挫折不苦恼,摔倒之后不灰心。反之,如果老师的心态不健康,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成年的不良影响对小孩子影响相当大,因此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拥有乐观、豁达、健康、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以健康的心理教学环境影响教育学生,将会收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机械专业学科建设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机械学科;教育方向;培养计划;引导;改革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建设或基础建设之一,其目标是建设高水平学科,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可见,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通过学科水平来标定,学科的高水平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输出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概然性。

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计划.促进机械学科建设

1.1机械专业教学对象

对许多机械专业学生来说,报考该专业并非首选,专业入学分数在相应的分数段中是相对较低的,加上扩招影响,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方面与社会对机械专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黑、大、粗”的概念上有关,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机械专业、尤其现代机械的认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国内一些企业的研发能力不高,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水平,因而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各高校已在竭尽全力将精品课程、特色教育、证书与能力结合等各项教改活动展开。

1.2教学方向定位

面向市场的就业形势决定了专业培养方向必须定位准确。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结合各校情况,以服务于制造业发展、服务于当地经济、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不同的定位,也意味各种教学资源的不同组合与配备。办学定位准确、比较有特色学校的学生就业明显好于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想象中的专业人才与实际的毕业生很容易对号入座。

1.3培养计划与教学内容

面对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形势,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内容,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的内容,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教学方法、形式单调,课程教学仍以“满堂灌”为主,缺少启发式教学,教与学两方面缺乏互动。尤其是专业课,往往教的辛苦、学的枯燥,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内容。将实验教学放在一个次要位置,实验内容仅是验证性的,缺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验设施不足,工程背景的实训不足,缺少实习基地,实习内容和时间大大“缩水”。这些方面欠缺都会对学生专业素质造成“硬伤”。现代设计制造很大程度上是在传统的内容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机械与电子技术、控制论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出现一系列的新的设计、制造、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各高校机械专业培养计划中已有所体现,但在教学中还处于一个课程“孤岛”状态,有关内容与机械专业相关课程融合得不够。

2.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不同定位的教学侧重面不同

“研究型人才”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时分配需适当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倾斜,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深入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技术型人才”培养计划就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大机械专业课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2.2对学生的专业引导

业内权威专家蔡惟慈、张曙等人一直在呼吁,制造业也是高技术。从研究、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机械大相径庭,产品的质量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美观性等要求大为提高;现代机械面临着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交货时间大为缩短,要求品种多甚至是要求个性化产品,产品的功能增多、结构复杂等因素使设计与制造面对更多的困难,高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机械的标志。澄清机械专业学生的模糊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具有很大意义。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需要对学生做好专业引导,通过讲座、案例教学、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工程实际问题。可以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专业思想和学习情况评判依据。提倡批判式、比较式学习思路,培育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对所学知识、观点不盲从,对疑惑问题不轻易放过,对相似的知识、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将来发展可能是至关重要。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设计内容

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起到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实验内容很大程度限于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规范化”的验证,还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设计型”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过程,对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机械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大量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训练,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积累宝贵的设计经验。综合性模拟课题是基本的要求,来源于工程实际的课题才是“大考”。

2.4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有教育专家、工程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要考虑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训练;对各课程的知识点和掌握程度作出要求,理顺课程顺序,避免知识点的盲区和重叠区。面对制造业高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局面,机械专业教学要把握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教学中,甚至在某些方面抢占先机。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传统课程适当合并删减,补充一部分反映现代制造内容的课程。

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摆正学分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学分是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结果。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使考核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的实情。

2.5努力建设一支跨世纪的优秀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没有优良的师资,难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不能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办学的关键在教师。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整体配合好、整体实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大计。教师是青年一代的培养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对教师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首先要加強师德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发扬无私奉献和献身精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其次是要潜心钻研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台,达到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此,对教师应扶政治表现、教学水平、科研项目、获奖成果、论文数目、社会工作等方面进行年度业绩考核

3.密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 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信息科学技术,使机械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机械工业只有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依托,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才有可能赋予新的生命力,否则将作为传统工业日趋淘汰。

机械学科也必须借助于电子学和信息学等新学科,不断地在改造、完善、丰富、发展自身。未来机械学科的变革不仅体现在所设计制造机器的功能上,而且還将使机械设计方法产生质的飞跃。现代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工业艺术设计、价值工程、反求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相似设计等。而这与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是分不开的,它使设计人员摆脱了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及徒手作业,并达到较高的设计精度,这些先进的设计方法在2 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更加完善、科学。

目前的机电产品一般是由传统的机械系统、动力系统、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在这样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连接方式是多样化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多层次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表现为多个物理过程相互交错,界面是各个子系统的连接桥梁,是影响整个系统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类复杂机电大系统基本规律和本质特性,给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不仅需要研究机械、动力、信息和控制各个子系统,更为重要是要研究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即各个子系统耦合机制。因此,机械学科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方向发展。

4.工业设计是机械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各种机械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它为人类服务。人类物质文明愈发达,生活愈富裕,对各种机械的需求就愈多,乃至人类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由机器人来料理。到那时,可以说人类将以机器为伴,生活在机器之中。人类的本能不可能喜欢与傻、大、笨、粗、带棱带角,令人产生威胁感而无法接近的机器为伴生活工作。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各种机器的设计要讲究造型艺术,设计成由园弧和曲线组成具有美观的实体;要注意色彩设计,应采用明快鲜艳,与环境协调匹配的色调装扮机器,使机器具有一些“绅士”风度;更要注重机器外表的清洁,使其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总之。未来设计的机器要美观精巧,讨人喜欢,在实现其功能的同时,将成为人类生活环境的精美点缀。

5.展望

国家机械学科专业设置要求将机电一体化、包装机械、工业设计作为重点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研为最终目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开拓进取,追踪高科技的前沿,抓好机械学科的建设,好争取早日实现硕士申报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抓住机会,做好做细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工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施的投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才能迎来机械专业教学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森,唐振科.面向2l世纪机械学科发展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OOl(12):13.15.

[2]胡粥成,黎淋.建设大学高水平学科持续发展高科技产业[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0(10):10-13.

[3]遇立基.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学科发展的回顾及思考[J].制造技术与机床,l999(5):5-8.

[4]郭永松.论发展交叉、边缘学科与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3):53-54.

学科专业性 篇4

一、学科专业引领的含义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从普遍意义上讲,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与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同义, 泛指是一切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导向性、牵引性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包含学科性引领、专业性引领和学科专业引领。普遍看来, 学科性引领、专业性引领和学科专业引领三者似乎没有多大差别, 而事实上, 这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学科性引领, 主要以改善所教学科知识结构和体系为目的, 以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习方式的认知构建、学科精神的培养等为主要内容;专业性引领, 主要以改善教师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为主要目的, 以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儿童心理与发展原理、教育教学技术、职业道德素养、职业心理素质等为主要内容;学科专业引领则是学科性引领与专业性引领的有机整合, 是基于学科教学实践并回归学科教学实践的专业发展引领。

学科专业引领不仅具有学科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而且具有融合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征。所谓融合性, 即指学科性与专业性的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在学科性与专业性有机整合过程中, 学科性是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 专业性是重要保障。学科专业引领的融合性要求我们, 在引领实践中对问题或困惑进行分析与判断时, 既要考虑学科性知识的因素, 也要考虑专业性知识的因素, 在组织引领内容、设计引领方案和实施引领行为过程中, 不能让学科性与专业性分离。学科专业引领的合目的性, 指学科专业引领将学科性和专业性引领的目的整合起来, 共同生成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具体的学科专业引领实践中, 融合性起着维系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作用, 合目的性是学科专业引领的核心价值所在。

学科专业引领实践, 不仅基于学科教学实践, 而且回归学科教学实践。学科专业引领能否从学科教学的实际出发、回归学科实践, 能否有效地发挥学科专业引领应有的作用与功能、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化协调发展, 虽然涉及的问题很多, 但是, 引领机构和引领者能否树立学科专业引领的意识和理念,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规范学科专业引领活动和行为, 至关重要。

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例,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1] 。不难看出, 这是基于具体学科教育教学实践, 并且要回归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培训, 而不是普遍意义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对象应该是相同学科的教师群;培训者应该是相应学科的教研员或培训教师, 不仅要对相应学科教学实际比较熟悉, 而且要具备信息技术实践的能力。然而, 有的地区却搞成培训对象学科不分, 培训者学科不分 (只考虑计算机操作能力强) ;搞成普遍意义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 没有从实际出发, 目标和要求也难以达成。这不能算是学科专业引领, 所以, 普遍的参训教师表示“不满意”。

二、学科专业引领的主要内容

学科专业引领涉及的内容较具体, 包含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技术与技能、教育理论与观念、心理知识与素养等等。笔者仅简要概括如下:

1.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与设计

引领机构或引领者, 要对具体学科教师群的学科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心理状况、学历状况、教育能力、年龄结构以及专业发展需求等进行专业调查、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帮助其进行具体专业发展规划与设计, 并进行规划与设计的目标管理和指导。

2.对所教学科本质的认知

要使该学科的所有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本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或了解。对学科本质的认知, 包括对学科的性质、价值、构成学科知识的体系、该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与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的认知。

3.对所教学科教学内容的认知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度是提高教学效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包括对基本内容的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前后知识的相关联性以及思维方法等的认知。

4.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认知

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知和理解, 不断克服陈旧和过时的教育观念,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5.对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这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群体共性与个性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6.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功及能力的训练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意外的处理等训练。

7.教学监控能力形成的训练

主要指教学计划、教学测量、教学评价、信息反馈与调控等的训练[1] 。

8.教育、教学研究状态的形成性训练

主要指“在教学的状态中研究, 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的训练。

9.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充实

这里的相关, 主要指与所教的学科相关, 与青少年、儿童教育相关。农村教师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 因此, 普通教育学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 应该是学科专业引领中不可缺失的内容。

10.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实践证明, 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和职业心理品质, 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千万不容忽视。我们不仅要帮助农村教师正确地进行职业认知、专业认知, 还要有效地进行自我认知,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求自我更新, 追求主动发展。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并非彼此孤立, 而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

三、学科专业引领活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诉求的原则

学科专业引领的目的, 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最终形成专业素养。对于农村教师来说, 虽然专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很多, 但是, 有的困惑不具有普遍性, 并且是暂时的, 通过主体自身一定程度的努力完全可以解决;有些困惑具有普遍性, 是主体自身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完全解决的, 如果学科专业引领缺失, 可能长期制约其专业发展。作为引领者主要关注的应该是后者, 要解决普遍存在并且可能长期制约其专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主体自身清楚、明白, 也许不很清楚明白, 引领者要善于把握和激发。也就是说, 引领者首先要“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需要, 激发并维持专业发展的动机, 还原引领的本意 (引领本意为形容盼望的殷切) , 只有盼望的殷切和恰当的引领, 才可能是有效地引领。

2.坚持学科性与专业性有效整合的原则

学科专业引领从操作层面上讲, 可以是课题研究引领、教研活动引领、理论培训引领、课程改革引领、教学实践引领、名师帮带引领、组织行为引领、专家指导引领等等, 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是, 内容上必须是学科性和专业性的有效整合, 必须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走回归教学实践的路径, 促进农村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精神、心理素养等的和谐发展。

3.必须坚持发挥农村教师主体性的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特别需要主体能自觉地认识并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使自己能够沿着既定目标坚忍奋进。可以说, 主体性越鲜明, 专业发展行为指向、目的和方式就越明确。因此, 学科专业引领不仅是学科内容与方法、教育技术与技能、教育理论与观念、心理知识与素养等的引领。引领者要善于调动教师主体的积极性, 使农村教师感到有成就感;要帮助农村教师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保持应有的专业发展效能感和专业发展热情。在具体的学科专业引领过程中, 切忌把学科专业引领搞成知识的存储与记忆。引领者与被引领者要共同追求引领过程的主动性、创造性、审美性, 通过学科专业引领实现共同发展。

四、学科专业引领的策略

1.深入教学实际, 把握引领诉求

深入教学实际、把握引领诉求是学科专业引领活动的重要内容。要使引领真正有效, 首先要深入教学实践, 贴近一线课堂, 了解学科的教学实际, 了解教师的实力。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引领诉求, 才可能确定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引领目标。

2.尊重引领诉求, 精心设计方案

一个好的引领方案, 可以说就是引领成功的一半, 所以, 认真策划和精心设计必不可少。引领方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 但是, 至少应包括对象分析、引领目标、引领内容、引领方法和信息反馈等。学科教师的引领诉求是制订引领方案的基础, 是引领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在策划和设计引领方案时, 必须尊重学科教师的引领诉求。

3.加强信息沟通, 进行引领反思

信息沟通包括事前沟通和事后沟通以及过程中的沟通。信息沟通是促进引领反思的条件和依据, 有效地信息沟通是有效反思的保障, 所以, 在设计引领方案时, 要认真地设计信息反馈的措施, 确保信息准确和可靠。引领者要建立与被引领者相互畅通实用的信息沟通方式, 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学科教师QQ平台, 实现网络沟通, 开展网络教研引领。

4.加强理论学习, 增强引领智慧

引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与学科教师一样, 要做好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没有较高理论素养支撑就难以通过问题的表象把握问题本质, 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就有可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就不能“深入浅出”, 就难以有所创新。

5.拓展引领活动, 创新引领方法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适当地扩展和延伸, 因此, 学科专业引领需要活动的拓展延伸和方法的创新。拓展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活动更具生命力, 更加物有所值, 而并非是标新立异, 所以, 拓展和创新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合作”和“互助”, 否则就不能算创新。

6.关注生命价值, 构建和谐关系

和谐的引领关系是学科专业引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和谐必须以民主、平等为前提和条件。学科专业引领, 对于引领者和学科教师来说, 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要达到双赢就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引领关系, 切勿居高临下。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引领关系必须关注学科教师的生命价值, 尊重其人格, 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科教师, 要从本质上唤醒农村教师的生命意识、启迪农村教师的精神世界, 构建适当的专业发展方式, 使专业发展成为实现农村教师生命价值活动的载体。

摘要:学科专业引领是基于学科教学实践, 学科性与专业性有效整合的引领;它与学科引领、专业引领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学科专业引领具有融合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征, 更符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的实际需要。学科专业引领没有固定模式, 但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其基本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根据学科特长选专业 篇5

高考咨询中,很多同学提到自己没有特别的兴趣与爱好,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个性、未来职业定位不很清楚,在选择专业时,这部分同学应该多参考自己的学习特长,根据高中学习的课程,选择大学专业。

在学习内容上,大学的专业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延续。高中课程与大学专业对应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与数学对应的专业,或者是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第二类是与物理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此类专业数量特大,主要集中在工学专业之中。第三类是和化学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第四类是和生物对应,以化学为工具的专业,生物和化学是分不开的。

第五类是和语文、外语对应的专业,此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这类专业数量较多,文科生选专业时,主要集中在这个大类之中。第六类是与历史对应的专业。

第七类是与地理对应,或与地理对应,与数学物理有交叉的专业。第八类是与政治对应的专业,包括哲学类专业。此外,还有一类是要求有绘画基础的专业。

还有一些专业是交叉学科,比如说对物理、生物、地理,或者是对地理、数学、物理都有要求的专业。

与数学对应或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数学分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纯粹数学只关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于它是长方形场地的面积,还是长方形木门的面积,都无关紧要,大家关心的只是蕴含在这种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有区别。应用数学是要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高中期间的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都是应用数学。

与数学对应的专业集中在理学、经济学类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与数学对应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大学数学专业课程,一部分是数学在教育、经济领域的应用。与高中阶段数学相比,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变化很大。“集合论”成为数学各分支的基础,“数学结构”,如代数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等,是主要学习内容。大学数学各分支内在联系越来越深,纯数学抽象化势头越来越大,分科越来越细。喜欢纯粹数学的同学,数学专业可以满足这些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现象的复杂,数学模型被引入了经济分析中。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保险精算、金融工程这些专业,需要以数学中的微积分、概率统计、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大学数学教材分为4个等级,很多院校经济学专业选择难度最大的A级,作为数学教材。保险精算、金融工程这两个专业对数学计算能力要求尤其高,在这两个专业中,计算已经变成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为了突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一些大学开设了经济学基地班、实验班,或经济学数学双学位班。这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经济学家,因此,数学学习内容与数学专业是一致的。

除经济学类课程以外,理学专业中的统计学也是与数学对应的专业。统计的对象就是数

据。统计学的课程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课,主要是各种数学课程。第二部分是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学习阶段,这两个方向差别不大。第三部分是统计学专业课程,如计算方法、市场调查、多元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实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的课程。统计学专业主要有两个方向,数理统计方向和经济统计方向。

除上述专业外,一些专业需要学习一些数学统计的方法,在作作业、做调查时,都要用到这些工具。如社会学、心理学、农村区域发展。这几个专业需要用到的是简单的统计方法,需要学习数学公共课程。

与物理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如果一位同学喜欢学习数学物理,他们可选的专业是最多的。与数学物理对应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专业和理学专业中。

物理与数学是分不开的。他们二者的联系在高中的物理课程中就能体会到了。如果数学计算能力不过关,物理是不能得分的。大学期间也是如此,物理的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

机械结构类

大学物理类专业的一部分是与机械结构对应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包装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此外还有汽车运用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这两个专业也是与物理对应的,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这些专业的专业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由这几部分组成。首先是数学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物理课程,如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机械结构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计算机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制图;电子电路类课程,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习实践课程,如金工实习等。

从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机械与数学,机械与电子结合的非常紧密。机械行业也在逐步摆脱过去的体力劳动形象,已经进入了电气化、数字化的计时代。

着重介绍一下汽车运用工程:

汽车运用工程是与物理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什么是汽车运用呢?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进入到汽车后时代,2008年,我国国内汽车销售量为938.05万辆。中国成为汽车大国。我国需要大量的汽车后市场人才。汽车后市场是指从汽车下线进入用户开始,到整车报废为止。在这个阶段,汽车的维护和保养要使用零配件,及相应的服务。这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汽车零配件销售和汽车修理服务、汽车美容人才。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了物理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路分析等。

理学专业中的物理类专业

理学类中有一部分是与物理对应的专业。如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应用气象学等。

天文学、应用气象学是交叉学科。天文学是物理、数学、计算机三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天文学开设大量的普通物理课程。如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普通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些课程与物理专业的课程是重叠的。学习天文学要学习处理天文数据的方法,同时还要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这样

才能把一系列的观测数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应用气象学与天文学有相似之处,也需要处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要学习计算机编程及数学知识,它是集物理、数学还有计算机三个学科为一身的一个应用型专业。

与电学对应专业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还有一部分电学内容。有很多同学非常喜欢学习电学知识,学到了电路、电阻、欧姆定律以后,对电学非常着迷,喜欢摆弄电路,看到电路图就会很兴奋。这样的同学可以考虑学下面的这些专业:

第一个就是测控技术与仪器,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还延伸出一个软件工程专业。

这几个专业都是以学习电学为主的,电学里面这几个专业还分为强电类专业和弱电类专业。弱电类专业即俗称的电子类专业。

电类专业的课程主要为四类,数学类、物理类、电子类、计算机类。

数学类主要有: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以应用为主,证明推导的要求不高。

物理类:主要是大学物理,其中包括电动力学、光学、热学、力学、量子力学等其他理工科普遍学习的内容。

电子类:电路分析、电气技术实践、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路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类:C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Matlab等专业软件的使用等,目的是培养基本的编程能力。

与力学部分对应的专业

和物理力学部分对应的专业有很多,比如,土建类专业土木工程,还有从土木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专门针对水工建筑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通俗地说,土木工程是在陆地上造房子,水工建筑是在水中造房子。

土木工程、水利水电、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是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源头是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主线为数学—力学—结构。

数学主要指大学数学课程。力学部分课程的基础是三大力学,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考虑到建筑结构需要,还开设了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及空气动力学等力学知识。结构类课程包括地基基础、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结构抗震。同时辅以工程制图、CAD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结构电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需课程。

此外,与力学对应的专业还有工程力学。航空航天类的一些专业,像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等等,学习的内容包括力学知识及机械结构方面的知识。

与化学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

与化学对应的专业,对数学能力也有要求,是与化学对应以数学为工具的专业。这一部分专业主要有化学、应用化学专业,还有资源环境与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专

业、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环境,以及药学等等。

在课程设置上,这些专业都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化学课程这是这些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升入大三之后,会根据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课,如材料专业会开设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电化学、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物理冶金原理、现代材料研究技术等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开设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基础、化工技术经济等技术等等。

与生物对应的以化学为工具的专业

生物学研究对象大到生物体个体,小到细胞内分子。第一类是用生物名称冠名的,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产品,比如酸奶、面包;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明为基础,在医学领域中,生物技术药物、基因重组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农业领域中,转基因农作物、杂交水稻都是生物技术的产品。

生物工程对应的是制药行业、发酵行业、生物能源。在制药行业,生物制药的比重很高。发酵的应用也很广,比如啤酒、食醋,是传统发酵的产品;很多抗生素和一些疫苗也是用发酵工程的技术获得的。

第二类集中在农学专业、医学专业之中,就是说针对动物、植物,包括我们人体的学科,都属于生物范畴。比如说农学类专业。农学类专业是非常多的。比如,农学就是专门面向大田作物的。有人谈农色变,认为农学就是种庄稼。这确实低估了农学专业的知识含量。农学专业的知识,都是围绕遗传、育种、高效栽培模式展开的。农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大到种子繁育、栽培模式、储藏加工,小到微生物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要把这个专业弄好,是需要知识含量的。

与生物对应的专业,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分为很多专业类。如,针对植物的,如园艺、植物保护、草业科学;针对动物的,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还有针对人体的,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检验、中医学、针灸按摩等等。与语文、外语对应的专业

与语文外语对应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专业之中。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文学类专业、新闻学专业、艺术类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文学史类课程,如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又分的很细,如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主要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如欧美文学史;亚洲文学史等。另一部分是语言类课程,学习中国语言的一些规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

上课听讲,课后阅读,是文学专业的学习特点。

外国文学史的课程大致为两类,如语言课程,主要围绕一种语言的听说读写展开。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授课方式很有趣,除了使用教材这种图书载体,还会有视听课,课堂讨论,课后语言实践等很多形式。语言资料也包括报刊新闻、国外影视剧、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比高中单纯学习语法阅读,信息量要开阔很多。另一类是语言文化课程。介绍使用语言国家的人文情况。

很多学校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要,还开设了经贸类外语课程,学习基本的经贸类外语词汇。

新闻学类专业是按照传媒形式分类的。如针对报刊杂志平面媒体的新闻学;针对广播电视的广播电视新闻学;还有摄影、广告学、编辑出版。

艺术类专业也有一些可选择的。如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

与历史对应的专业

与历史对应的专业很简单。主要是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这几个。

与地理对应,或与地理对应,与数学物理有交叉的专业

此类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学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和工学的地矿类专业中。

地理科学中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与地理对应的专业。

地矿类专业中的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这些专业都是面向能源领域,与岩石、矿石打交道。需要部分地理知识。同时,因为涉及到矿物资源的查找、勘探,要学习物理勘探方法。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又涉及到机械知识,这些专业也要开设机械类基础课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这两个专业在分析岩石结构、分析矿物资源储备情况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所以也要用到数学知识。

要求有绘画基础的专业

有一部分专业对绘画基础有要求,但是并不列入美术类专业。如建筑学、园林、工业设计。

与政治对应的专业

学科专业性 篇6

一、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因素

1.培训行政导向产生政策需求,教师培训主体需要被弱化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大都自上而下开展,部分由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安排,这样易使培训形成一种行政导向,在教师需求与培训需求之间产生一种政策需要,如果政策需求超过教师的自我需求,那么培训教师的主体需求会随之丧失,培训将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培训时教师思考的是“需要我做什么,具体要求怎样”,而忽视了“我需要什么,从培训中获取什么及培训可帮助我解决哪些需求”,把培训当作心理上可做可不做、行动上非做不可的事。因此,尽管教师期望通过培训达到“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各级各类地理培训也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参与式培训,可培训的行政导向却使培训过程很难呈现双方积极的互动交流。

2.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教师学科专业素养难以提升

当前地理教师培训内容多注重通识培训,主要以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体,教育理论知识占很大部分,培训过程较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偏少,地理特色培训如电脑绘图、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指导等内容较少,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科专业素养提升效果不明显。

笔者曾参加市专家型教师培训,培训期间聆听了多场专家讲座,如“基础教育应破解的若干问题”、“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与教师专业发展”……在与专家研讨、交流对话中,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素养令人钦佩,但在具体操作和理论应用方面,因时间、场所等限制,教授们难以示范深化。虽经过培训,学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大为改观,但在校本研究和课堂观察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些缺憾。参训的不少学员教学风格独特、学科知识见解独到,如果培训时能提供师生实践平台,结合学科教学展示课例,让专家和学员共同研讨、交流评析,对培训者和受训者来说都是一个共同成长和进步的难得机会。

3.培训学习方式大多雷同,实际运作效率有待提高

地理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类学习形式。专家引领或依托高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在职进修,或把专家请进校作学术报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这些途径虽能强化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但仍是从外部对教师发展进行强制性推进,难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专家们很难长期深入基层学校,用先进理论改变现实困境,对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

同伴互助主要指学习他人经验以促进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不愿或不好意思将自己的教学问题公诸于众。培训期间要参与培训所在地教育教研实践难度较大、交流较少。部分专题研讨、听课评课由于同质性过多而陷入低水平的重复,难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目前同伴互助培训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许多蕴含规章制度的活动(研讨沙龙、合作讲坛等)应运而生,成为规范教师合作的固有方式。不过,这也成为一柄双刃剑:这些活动带有强制意味,易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加上我国现行教学评价制度实质没变,考试成绩仍是主要评价指标,这必定使部分教师对于互助有所保留,难有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

二、提高地理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1.重视教师培训主体性

教师培训主管机构应尽可能把行政导向对培训的影响削减到最小,避免产生政策需求,应尽可能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培训条件的创设和对培训效果的监测。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主体需求,使培训过程成为一个合作性的积极互动过程,而不是为完成培训任务的被动学习过程。

2.加强培训方式针对性

笔者曾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训,收获最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的“教育科研论文中研究问题的确定和表述——地理学科教学经验谈”:袁教授用深入教学一线采撷的生动案例指导学员撰写教学论文,内容具体、深入浅出。他以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案例“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为例,举一反三,系统介绍教育科研中如何确定研究问题:从专业领域选择确认有兴趣、有价值的范围(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将这范围再细分成几个次领域(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培养基准、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等),然后选一个最想研究的次领域(如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理清研究想要解答的各个问题(地理视角对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发展有何影响等),形成研究主要目标(探讨地理视角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具体目标(探讨渗透地理视角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尊重自然规律态度形成的影响)。再从时间、资源、技术、自身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目标评估,以确定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最终确定研究问题。

由此可见,袁教授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经验、深厚的地理学科素养、多年的地理教育科研经验让他洞悉了中学地理教师真正的培训需求,他的培训也因此更具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培训效果不言而喻。

3.提升学科培训专业性

近年来,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科加强了学科培训的专业性,从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能力、地理教育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等方面着手,组织人员开发出地理学科系列培训课程:教学专业技能与高效课堂、典型课例观摩与教学反思、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科研方法指导、地理绘图与习题命制等。厦门市地理学科培训也因此更系统化、多样化——专家讲座、名师课堂、观摩研讨、案例交流、课件评选、教学技能培训(电脑制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科评课、试题研究、课程开发指导、科研选题、论文撰写、地理考察)、送教下乡……培训过程大多是一线优秀教师的专业展示过程,实用、高效。导师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学员耳濡目染、大胆质疑。这样的学科培训为全市地理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交流的实践平台,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融会贯通,促进了全市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厦门市地理教师的培训因此卓有成效:地理教具制作“白鹭日晷”、“日出日落时刻及太阳高度速查盘”、“可拆式经纬网仪”等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一(三)等奖,多名地理教师在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涌现出李依铭、罗秋官、杨思窍、李纲、陈聪颖、李智等多位地理名师,全市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福建省位居前列。

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篇7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可以关注的视角,可我却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即教师的学科素养。小学教师必须对任教学科的学科素养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对学科本身的认识深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品质和内涵。当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法知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关注也在不断强化, 但是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关注却明显不足。 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小学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目前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应该不是问题。一直身处教学一线,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欠缺。小学教师不能仅仅知道小学课本里的那么一点知识,学科素养不够,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呈现出一种浅表化的迹象。小学教师应该了解课本里这些知识背后的“源”与“流”,这样教师才能在更高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才可能走向一种 “简约而不简单”“生动且深刻”的境界。 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谈一谈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 “应该怎样写 ”。 类似地 ,一些名师的经典课例也正向大家说明着“应该怎样做好老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有一节经典课例《圆的认识》,曾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欣赏完华老师的完美教学之后, 我感叹于华老师的精妙设计,同时我也试着追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我为什么没有想到? 华老师的优秀是全方位的,但华老师深厚的数学学科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因之一。 难怪华老师有底气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数学!

华老师课始设置了一个寻找宝物的游戏情境: 宝物在距离脚3米远的地方,让学生在平面上描出宝物可能的位置, 平面上距离脚3米远的这无数个点就构成了一个圆。 后来,华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宝物一定在草地上吗? 有没有可能在头顶的大树上? 有没有可能埋在地底下? ……宝物可能的位置就拓展到以小朋友的脚所在的位置为球心,3米为半径的球面上。倘若没有对圆的本质的深刻认识, 华老师是设计不出这样的教学的。华老师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看到的那个描述性的概念“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而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所谓球,其实也就是 “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揭示圆的特征,华老师主要是借古人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教学画圆的技能时, 华老师则围绕古人的那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中心展开。 课末,华老师展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篮球场中间的圆形发球区、 马路上的窨井盖、汽车的轮子等,这些都是利用了圆的本质特性,最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景更是对课堂意境的一种升华。这些都源自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应用。

倘若数学教师都能够像华老师一样真切地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深度关注数学文化,那么大家的数学教学品质也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的数学教育也一定能够留给学生们更美好的“数学记忆”。长期坚持下去,华老师能够想到的,我们也可能会想到!

谈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就是要洞悉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教学才可能走向“生动且深刻”的境界。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理解到什么层次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其教学能够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倘若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 那是其他一切努力都无法补偿的。

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几道方程,然后老师选了一些典型的(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发现学生没有写到带不等号的式子,于是老师自己也写了两道(含有不等号的)。 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所谓 “方程 ”。 这时 ,老师带着学生讨论 、辨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含有未知数”“等式” 这两个方程的关键形式特征。 应该说,上述教学过程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似乎并没有关注到方程的数学本质。教材对方程给出的描述性定义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但这不是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本质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怎样才能教在方程这个概念的本质上?我们再看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老师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 学生说,11岁或12岁。 这时老师选定一个特定的学生,小明今年12岁。 老师指出: 小明的岁数告诉我们了,这就是一个“已知量”。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学生说,不知道。 老师指出:老师的年龄不知道,这就是一个 “未知量 ”。 你们能猜到老师多大吗 ? 我给你们几个提示,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老师的年龄。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大于35(或者小于35)。 学生说,不行,这样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岁。学生说,您47岁。 老师问,为什么现在就能知道老师的准确年龄了呢?学生说,知道“您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就可以推算出您的年龄了。 老师说,像这样的关系就是“等量关系”……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谈话,恰恰指向了方程的本质“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对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的揭示简约、无痕、深刻。

只有将概念的数学本质理解透彻了,我们才可能真正上出有数学味的课,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可能真正教在数学的本质上而不仅仅是在数学的浅表,甚至是外围做文章。 评价一节数学课,首先就是看它是否教在数学的本质上。 当然,因为我们是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格外注意用 “生动的形式”来诠释数学学科“深刻的内涵”, 而不能简单地、“深入深出”地呈现数学本质,这样所谓的“深刻”就容易走向教学的对立面,从而让数学教学变得“面目可憎”,不具儿童特质。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会“用‘有意思’来表达‘有意义’”。

关注数学学科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了解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逸事等。 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原始形态是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学术形态是指数学家在发表论文时采用的形态:形式化、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它呈现出简洁、冰冷的形式美,把原始的火热思考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教育形态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启发学生高效率地进行火热的思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体系。先生的这段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了解在教学中的意义,只有教师对数学的原始形态、学术形态都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数学的教育形态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深刻。

最近, 我设计并执教了一节研究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 刚开始,我觉得告诉学生关于“列与行”的数学规则,然后让学生类比着去完成一些练习, 这节课的教学似乎挺简单。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了人类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大致历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尝试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整节课的主体部分就以“在教室内确定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为素材,带领学生经历 “不能确定位置 ”“能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能准确确定位置但是表达方式很繁杂, 交流不便利”“作出统一的数学规定, 使得交流更便利”“抽象出更为简洁的数学化表达” 的完整过程。 经历这样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用数对确 定位置 ”其 “规定性 ”背后的 “合理性 ”。

教学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会用到“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这一素材,但常常仅当作一段趣闻介绍而已。我认为对这段素材应当努力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而不能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在学生研究了用数对表示类似教室内的学生座位这样规范整齐的行列排列之后,我又出示了室外看似杂乱无章的几个景点请学生用数对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这时学生遭遇了困难,我就问他们:现在你们觉得难在哪里? 学生说,因为它们的排列杂乱无序。 我就揭示:数学发展史上确实遭遇过大家说的这种 “ 麻烦 ”, 然后再出示 “ 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 说明笛卡尔受此蜘蛛结网的启发想到在这些杂乱的景点上也布上一张“网”,这样就能确定这些景点的位置了。如果在网格的外面还有景点,只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大些就行了, 如果景点之间还有小的景点, 则需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密一些。 最后得出 结论 :只要将这 张 “网 ”铺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密”,那么平面上的任 何一个景 点都会被 这张网 “一网打尽 ”。 这时 ,这段史料就不仅是一段 “点缀 ”,它就具有 了生长性 和教育性。

弗赖登塔尔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 有了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史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才可能更好地带学生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可能的“再创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有这样一段史料,更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 否则,很容易演变成“贴标签”,一旦走入这种形式化的误区,那就得不偿失了。

懂数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尤其重要,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直观,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尽可能贴近儿童的这种思维特质, 努力实现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关的论述有很多,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我只想强调一点,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直接应用层面,更应该关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以上文提到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为例,直接应用规范的数对表达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是这种数对思 想的应用 却又那样 广泛 ,例如:飞机上用数与字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座位,地球仪上用经纬度确定位置,棋盘上的位置格点等。

现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大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然后走上教学岗位的,对高中数学知识、 高等数学知识储备得相对不足,导致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这是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需要慎重面对的一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科素养的提升。 现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不能只关注 “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它决定了整个教学的品质和价值取向。 小学教师教的是小学,但是小学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能退化成小学水准。教学和其他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对知识理解得真正“深入”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真正的“浅出”。数学教师拥有了专业的学科视野,数学教学的境界和品质才可能有大的提升。

论专业与学科及其相互关系 篇8

专业和学科的概念混乱、本质不清、界限不明及这种大面积的对专业与学科的自觉缺乏, 必然造成办学中思想混乱、理念缺失和工作不力, 必然造成办学中对专业和学科的把握不准、建设不足、发展不够, 必然使学校没有风格, 没有特色, 必然影响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 这是一个与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极有关联的问题, 也是大学办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什么是专业

专业是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分成的学业门类。

设置专业是大学办学的头等大事, 不能随心所欲和凭空想象。一个具体专业的设置和开办, 要深入分析, 科学论证, 严格把关, 审慎进行。

关于“专业”一词, 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献帝纪》中:“今耆儒年逾六十, 去离本土, 营求粮资, 不得专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 叔通怀笔以专业, 既暄之以岁时, 又煎之以时日。”

在这些记载中, 专业的含义基本上指的是从事的某种学业或职业, 如《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愿精选五经博士, 增其员, 各专业以教胄子, 此风化之本。”

大学学业虽然根据社会分工而设, 但绝非简单或完全对应社会职业。由于社会越来越发达, 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也就越来越多, 但大学资源有限, 能力有限, 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和全部满足, 因此大学在办学中只能做到基本对应、相对对应, 尽量对应。可以说, 纵观全球高等教育, 没有一个国家的专业设置可以做到完全对应社会分工。

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职业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即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专业。这也是大学专业设置目录经常修订和调整变化的原因所在。

办学中, 专业表述这样简单的事情也很难, 例如, 专业目录中有些专业就直接用学科名称表述, 如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法学专业、人类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有些则不用学科名称, 如税务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

什么是学科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 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再依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特征的不同, 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类科学进一步分解分类, 就可分成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大门类。再将这13个大门类进一步分解分类, 每个门类下又会设若干个一级学科, 如教育学门类下就有教育学、体育学两个一级学科。当然每一个一级学科也会分成若干个二级学科, 每个二级学科也会分成若干个三级学科, 三级学科甚至还会继续分解为四级学科……这就是学科分解分化。

根据以上情况, 我们是否可以给学科作出下面这么一个简单的定义呢: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 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当然它也是下一个下位的下位概念。

这个概念是学科的一般概念。

除此之外, 在高等院校, 学科还有第二层含义:指大学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 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例如大学的“教学科目”, 俗称课程。应该说, 在大学谈学科建设, 其中的“学科”含义侧重于这一层, 当然与学科的一般含义也紧密联系。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大学, 大学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 离开了学科, 就不可能有人才培养, 不可能有教师教学, 不可能有科学研究。

科学分类尽管都会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但毕竟是人为的, 所以, 常常也处于一个动荡不定的变化过程中。

另外, 分类也是人们无奈的一种表现。因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们已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它, 只有分成不同的领域和分支, 相对而言容易把握和认识。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专业与学科的关联异同

专业与学科是高等院校办学的两大关键要素。明确了它们的概念, 认识了它们的本质, 理解了它们的功能之后, 搞清它们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对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6]。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完全可以把专业与学科这两个复杂东西简单化理解, 即:

专业———大学里的学业门类, 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摇篮。专业解决的问题是专门人才的培养。衡量专业建设的水平, 是看其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学科———科学知识的分类, 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既可以说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又可以说是大学里的一种教学科目, 还可以具体说是一门学科课程。学科解决的问题是学术问题。衡量学科建设的水平, 是看其对学术的发展和促进或者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实际上, 把专业和学科说得很清楚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虽然说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人才, 学科的目标是发展学术, 但它们二者之间常常是如影随形, 形影不离: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实际上是学科专业, 也就是按划分的相应学科直接设立的专业, 具体说就是按二级学科设立的专业, 所谓的“学科专业”。而院校层面则基本上是按照门类学科或一级学科的划分去建立的, 如: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理工大学、军事学院、艺术学院等。

设置了一个专业, 靠什么去办呢?靠什么去支撑呢?也就是说用什么东西去培养人呢?当然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教育教学这种形式去实现了, 而这个一系列的“课程”不正是一系列的学科吗?也就是所谓的“学科课程”了。

说得直白一些, 一个门类科学或者一个一级学科, 可能就是一所院校;一个一级学科下位有若干个二级学科, 高等院校基本上正是根据 (依据) 这些二级学科去办的专业;每一个专业又需要一系列与其相关的三四级学科 (课程) 支撑办学。这就是专业与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内部关联和基本关系。

综上所述, 高等院校的专业和学科, 既有紧密联系, 又有本质不同;既不能断然分开, 又不能混为一谈, 的确需要很好斟酌, 认真把握。

1.必须把专业与学科区别开来。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虽然专业是根据学科或者依托学科设置的, 专业的名称就是所根据或依托的学科名称, 但学科名称变成了专业名称, 其概念、内涵、功能、特征、作用及形态结构与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已经不是原来的学科, 完全由学术类别变为学业类别了。因此, 把二者区别开来不仅极有意义, 而且非常重要。

把专业与学科适当区别开来也是可能的。

首先, 可以从目标和结果方面去区分。

专业目标是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学科目标是发展学术水平。

专业的结果是培养专门人才, 学科的结果是科研成果。

其次, 专业与学科的构成要素不同。

专业的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

学科的构成要素是研究对象与领域、理论体系、方法论。

还有, 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有关领导与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

从事学科工作的人员则是科研人员、有关教学人员。

2.不要把专业和学科的区分绝对化。

专业与学科之间有内在统一性, 即有紧密关联, 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区分陷入绝对化, 未必真能分清, 未必有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在高等院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专业就是根据学科或者说依托学科设立的, 甚至专业的名称也往往就是学科的名称, 实行的是“学科专业”。由此可见, 没有学科就没有专业。

同时, 举办一个专业, 支撑一个专业, 其核心的东西是必须靠一系列的相关课程, 而这些课程其实就是“学科课程”。由此可见, 没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支撑, 任何专业都是办不起来的。

这样说来, 岂不就是:专业是依托学科设立的;专业又依靠学科来支撑。

反过来说, 由于根据或者依托学科办专业, 学科就是专业的前提;又由于专业需要学科的支撑, 学科又是专业的基础。

在高等院校, 学办得如何, 靠办专业, 办学就是办专业;专业办得如何, 靠学科, 没有学科支撑就没有专业;专业人才质量如何, 靠学科建设, 靠学术水平, 靠学科水平。

认识了专业和学科的这种内部统一性, 即内部联系, 就不至于区分绝对化了。

3.在高等院校, 从课程角度理解学科, 就更能凸显学科的地位, 彰显学科的作用, 也更能说明专业和学科的关系。

办学实践告诉我们, 要办出一流的专业,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 就必须要有一批一流的专业课程、一流的基础课程、一流的公共课程 (当然这里不能排除诸如管理等教育因素) 。没有一些或者一批一流的课程, 办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课程是什么呢?简单地说, 基本上就是支撑专业办学、满足专门人才需要的一些二级学科 (专业) 的下位学科。因为要培养一种专门人才, 就要根据这种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 选择相应的学科知识去装备专门人才, 这些相应的学科最终以课程的形式实施 (开设) , 开展教育教学, 达到塑造专门人才的目标, 实现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就是课程把学生和教师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学科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 在理解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时, 不可忽视了课程这个因素。从课程角度去认识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或许更容易让我们认清专业与学科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密不可分的内部联系。

4.在高等院校, 学科是许多工作、许多活动的渊源, 牵扯面广, 影响重大, 应高度重视。

在高等院校, 学科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 学科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 除过像院校设立、专业设置这些东西都直接与学科息息相关外, 广大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部活动无不与学科连在一起。可以说, 离开了学科, 大学就办不成, 专业就办不成, 课程就开不成, 科研就搞不成, 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不存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所以说, 大学的许多工作、许多活动都受制于学科, 服从于学科。这也是大学的一个实际, 又是大学的一大特色, 更是大学的一条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 办大学一定要有学科观念, 提倡学科意识, 遵循学科规律, 突出学科地位, 加强学科建设。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办学思想。

专业和学科是大学办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也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两个非常特殊的支柱, 在办学中具

有真正而重大的战略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目前, 各国高等院校仍然是培养专门人才。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 实施的是专业培养, 培养的是专门人才。既然是专门教育, 培养的是专门人才, 专业问题就是办学中绕也绕不开的问题。

高等院校办学, 其实际和本质是办专业, 办学是通过办专业去实现的。专业是办学的核心, 专业是办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办专业是办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没有具体的专业, 根本就谈不上办学。只有办好了专业, 才有可能办好学。所以说, 大学办学就是办专业。其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设立了专业, 不等于就是造就了人才。设立了专业, 只是培养人才迈出的第一步, 只是说搭起了培养人才的架子, 建起了培养人才的平台。究竟如何去培养专门人才, 用什么东西去装备专门人才, 这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质, 才是专门人才能否培养出的关键所在, 这个东西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 就是具体的专门知识。没有科学技术, 没有专门知识, 即便有了专业这个美好愿望, 想培养出专门人才也是一句空话。

在大学, 除过专业和专业人才凸现一所学校的存在和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可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呢?通过什么去发展科学技术呢?显然, 这就是学科的责任了。也就是说, 学科担负着装备学生的艰巨任务。因为学科既是科学技术的载体, 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通道, 没有了学科这个载体和通道, 科学也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学术水平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无稽之谈。

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是教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是知识。这个知识是通过一门一门的课程来表现和进行的, 这个一门又一门的课程实际上或基本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的学科。这就是大学教学的又一特点———学科课程。可见, 学科最终是物化成课程去联系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

说到这里,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大学, 没有专业, 没有学科, 还是大学吗?还能办学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2]教育部.授于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

[4]刘大椿.科学活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5]科技部.学科分类域代码, 1992.

学科专业性 篇9

建立学科专业数据库在资料搜集方面要挖掘本院图书馆和各学院的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专业, 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特定的学科, 由于专业学科日常工作的需求, 图书馆和各院都购买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 有的已经整理、分类、归纳、但是在学科专业改革方面的还比较少需要充实加强。尤其是对本校特色的、前沿的科研、项目。比如我们农学院院土壤学的技术成果应用在盐碱土改良、棉花平衡施肥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灌溉干旱区使农作物高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2007年9月草业科学专业被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使新疆农业大学产生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牛羊育肥添加剂、饲料酸化剂使农牧区高效养羊成为现实。生产优质奶牛肉牛技术等一批科研成果已经在全疆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可观。还如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已在新疆区内外推广也经济效益显著。这些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是在市场运作中已被证明的良好的可取的, 其反应这方面的信息也是专业学科改革、参考借鉴实用的源泉。对这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书馆都应该及时收集整理并归纳储存以供专业改革之用。

建立学科专业数据库在资料搜集方面还要瞄准西北新疆本地的市场:新疆地大物博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新疆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已收藏建立了一批数据库, 并且也购买了一些的数据库, 但适合专业学科建设改革的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新疆大开发类的专业主题相对较少。这类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为西部大开发新疆大开发服务同时也是为学科专业改革服务的前提。虽然新疆每一所高校都有几十个专业其改革需要的信息之广, 但现代信息浩如烟海如何搜集对口的、前沿的、特别是容易就业的专业资料就比较茫然。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强, 尤其对公路、铁路、水利、水运、民航、油气管道、主要输电通道和联网、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还强调特色农业、旅游, 优势产业、能源、资源的布局和开发深加工、优势资源转化为战略资源、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高校专业的改革不仅要利用本院馆藏和特色科研项目, 同时也要看准国家十二五指出大的发展趋势项目。图书馆要未雨绸缪应提前搜集整理加工这方面的资料。还比如在建设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相关的资金、产业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必要支持;新思想、新方法、新机制、必要的行政手段;ISO14000认证、引进国外资金、退耕还林 (草) 、退牧还草、湖泊冰川河流退化、粗放农业、大规模污染与防治、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产品结构调整转向等等这些信息和学科专业改革建设发展都有关高校图书馆都应当及时收集整理储存, 已备专业改革之用。

建立学科专业数据库在资料搜集方面还要对网上资源进行搜集整合:网上信息资源庞大有的数据库是正规的、有的是随机的、零散的、有的数据库软件属于商业化, 它们在网上时隐时现甚至被重组, 图书馆员必须对它们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及时收集整理储存。也可以通过万维网建立图书馆自己的专业学科主页来连接国内外各高等院校、信息情报机构、科研院所等进行互联互访以增加互通性互补性。同时要学会全文主题分类检索和特殊信息检索, 对网上数据库也可用多种形式收集整合如用“文字型 (包括指南、书目、专利、文摘、辞典和全文数据库) 、数值型、事实型、图像型、超文本型、多媒体型、软件型等。现在100万条以上的超大型数据库有数百个。光盘出版物已超过上万种。”对这些资源整合和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图书馆必须配备相应学科馆员。

要配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科馆员: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学科馆员那么再好的专业改革数据库、再有特色的馆藏, 仅凭用者自己去找去查去看, 也很难使这种资源做到准确及时快速服务与科研项目, 更谈不到有效跟踪服务于专业学科改革的建设, 所以必须配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科馆员。究竟学科馆员具备什么条件才算有一定专业素质, 根据现在许多资料分析其要求大致如下:

(1) 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信息学、市场学、管理学等。

(2) 有一定的学历或职称:现代图书馆经常组织馆员参观、学习、举办学术讲座研讨或进修等, 并且制定工作职责以完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有的因专业岗位的需求, 特招对口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3) 要有一定的英语实用能力:不但能主动有针对性地收集翻译馆藏关于学科专业改革方面的信息, 也能及时跟踪国内外对口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新观点、热点问题以及代表性论著等进行搜集翻译。

(4) 能对文献进行评价:对搜集的信息能过滤、聚类、分析、提取精华做出知识性的评价 (包括馆藏文献评价、本院文献资源的评价、西北新疆开发相关文献的评价、网络相关文献的评价等) 、并能编制出二、三次文献。

(5) 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链接的方式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目录式学科资源数据库, 为学科专业者提供信息资源导航。能熟悉相关电子板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 并了解学科专业电子板业务工作的内容、流程信息服务特点起到导航的作用。应能指出重点中外文献是否有馆藏并能提出采访建议、推介和提供服务等。

(6) 能做有效跟踪式的服务:始终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信息, 能及时了解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 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主动了解课题、及时提出待查文献等, 热情服务于专业学科对口的人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专业学科决策人。对重点科研项目能提供全程跟踪式定题检索, 掌握相关学科的建设规划、长期发展规划、善于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需求信息的范围和侧重点, 能快速的为其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能开通多种信息渠道, 对用户不仅做到到馆立项目电子文档, 及时报道最新信息、提供立项课题论证、前沿学术论文成果、报告、课题进展情况等, 并能从数据库中提炼对应的文献做学科信息报告, 以及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创新去设定服务方案、定期及时推送服务等。

(7) 能对数据库学科专业使用者进行使用教育:指导使用者如何使用信息工具找到必要的学科专业信息资源, 使他们能对获得学科专业信息后进行鉴别与评价从而节省时间可针对性去查阅提炼相关资料, 并且要教育使用者了解相关法律、经济等知识, 去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

(8) 能平等的对待用户和学科专业式的服务:爱馆藏、爱读者、爱图书馆业务、能协助学科专业人员检索解答科研、项目、专题上的问题。也能利用网络不受地点资源条件时间限制的特点, 和庞大网络资源、多馆资源、资深馆员的学识进行在线服务, 如原文传递、专业文献检索、提供参考咨询等。能平等尊重对待每一位读者, 不因其身份、经济、身体的缺陷、残疾、个性的差异、感情的亲疏而厚此薄彼或区别对待。也不因他们的国籍、种族、肤色、宗教、语言、年龄、地位或教育程度而歧视他们。不但能服务一般用户还应对学科专业改革者采取某些特殊服务, 如专题库室服务、文献调研评价、专题知识数据库、专题书目索引、专题资料汇编、学科导航、学科文献检索及其培训、学术报告、学术快报、定题情报服务、情报综述评析、原文传递、课题查新、跟踪服务以及成果评价或社会反映信息搜集提供等服务。这些都是图书馆工作专业性、学术性的实质。馆员必须了解掌握才能更好服务于学科专业的改革建设。

结语

高校图书馆专业信息的搜集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前提, 学科馆员的配备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驱动力。图书馆只有科学的挖掘搜集本院图书馆与各学院的信息资源, 挖掘搜集西北新疆市场的信息资源以及网上的信息资源, 配备学科的馆员对搜集的信息资源进行过滤、聚类、分析、提炼、整合、储存并能对文献进行评价, 以及对科研、项目、学科建设有效及时快速准确的跟踪服务, 才能更好促进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摘要:高校图书馆专业信息的搜集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前提, 学科馆员的配备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驱动力。图书馆只有科学的挖掘搜集本院图书馆与各学院的信息资源, 挖掘搜集西北新疆市场的信息资源以及网上的信息资源, 配备学科的馆员对搜集的信息资源进行过滤、聚类、分析、提炼、整合、储存并能对文献进行评价, 以及对科研、项目、学科建设有效及时快速准确的跟踪服务, 才能更好促进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新疆高校图书馆,专业信息搜集,学科馆员,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新平.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绩效评价.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十二五规划, 第十八章

[3]高艳君.津图学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拓展, 2004年第06期

[4]江苏警官学院图书馆馆员.公安院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

[5]杨冬梅.高校图书馆工作.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建设, 2011年4期

[6]朱建亮.论专业化服务.来源:http://eweb.zslib.com.cn/.2006-5-15

[7]孙振国, 张蕾, 徐迪.公共图书馆应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中美学科专业目录比较及其启示 篇10

一、中美学科专业目录理念上的比较

首先从编制学科专业目录的目的来看,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带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指令性。在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就明确说明, 该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又是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依据。也就是说, 我国各级高等教育机构只能按照这个学科专业目录来招生, 不在目录内的专业不得招生。而美国CIP的根本宗旨是收录全国中学后教育机构开设的学科专业, 进行分类的同时赋予代码, 从而及时地报道、组织学科专业信息, 为所有需要和使用这方面信息的人服务。

其次从编制的程序来看, 我国学科专业目录的确定大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即我们是根据某个文件的精神来确定指导思想, 进而确定学科专业目录, 然后要求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遵照实行。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征求了少数单位和专家的意见, 但总体上还是按原先的指导思想确定的, 一经确定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就必须无条件实行。而美国CIP的编制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因为它是在全国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上经筛选和整理而形成的。列入CIP的学科专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联邦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最近3年内至少有3个州的10个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授予至少30个该学科专业的学位; (2) 在联邦调查统计中提出新增学科专业代码的书面申请; (3) 由该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提供证据证实该学科专业已经存在; (4) 通过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证实该学科专业的发展潜力与可能性[2]。应该说这些要求并不高, 因此列入CIP的学科专业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CIP的编制过程体现了开放的民主精神, 在CIP的前言中就明确说明, 对于CIP中那些可能改变的地方 (包括新增、删除和整合) 给予广大的使用者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评论, 最终在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本。为了与以往分类系统保持连贯, 也为了让使用者乐于接受新的CIP,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CIP的编制者) 将适应期定为至少两年。

二、中美学科专业目录分类上的比较

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目录, 对专业的涵盖面不够。比如在心理学一级学科下只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3个二级学科。这3个学科过于宽泛, 不能满足实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因为在实际的教学科研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等专业。美国的CIP则是“专业”目录, 专业涵盖面非常广。比如心理学下就涵盖了从普通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22个专业。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3个层级分别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而美国CIP的3个层级分别是学科群、学科和专业, 分别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专业。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我国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更多的是“学科”目录, 而美国的CIP更多的是“专业”目录。

其次, 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与社会认同和人们的现实感受相差甚远。最为典型的是法学门类下除了法学这个一级学科外, 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4个一级学科置于其下都比较勉强。由于我国现行的学位授予制度是以学科门类来授予学位的, 结果就出现实际所学的学科与授予的学位相去甚远的情况。以法学门类为例, 不管你是学民商法学 (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还是中共党史 (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或者是人口学 (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抑或是中国少数民族史 (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最终你获得的学位都是法学硕士或法学博士, 显然这与人们的现实感受相去甚远。类似的情况还有, 把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置于文学门类下, 把心理学和体育学置于教育学门类下, 等等。而美国的CIP由于是根据一级学科来分类, 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第三, 某些二级学科的学科归属定位不清晰。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 有不少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可授予两类甚至两类以上的学位, 如心理学一级学科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可授工学、理学或医学学位, 二级学科中如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或医学学位, 等等。同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可被授予不同的学位, 而且这些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又是由各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自行决定的, 这就必然会对这些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工作造成混乱。更为严重的是, 这会给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招生、培养以及学位授予等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也会给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就业带来混乱。

三、中美学科专业目录形式上的比较

我国目前各学历层次的教育都有各自的学科专业目录, 除1997年修订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之外, 还有1998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及2004年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这几个单独设置的学科专业目录不仅给人们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而且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学科建设等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这4个目录中以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最为接近, 但仍然存在很多不相衔接的地方。首先两者在3级层次的名称上有差异。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3个层级分别称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而本科专业目录却分别称为学科门类、类和专业。虽然两者在实质上没多大差别, 但在名称上未能统一。

其次两者在一些学科专业的归属上以及涵盖的专业上相去甚远。比如民族学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置于法学门类下, 而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置于历史学门类下。心理学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被置于教育学门类下, 而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置于理学门类之下。类似的还有材料科学、力学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置于工学门类下, 而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置于理学门类下, 等等。此外, 还有一种情况:在本科专业目录中, 法学类下只有法学一个专业, 而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 法学一级学科下包含了法学理论等10个二级学科。也许这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在本科阶段学生着重于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 因此专业要宽泛一些;而研究生阶段学生就要偏向于某一个具体方向的研究, 因此专业要相对细化一点。但颇让人费解的是,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 艺术类下包含了20个专业, 而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却只包含了8个二级学科。为什么本科的专业设置反而比研究生还要具体和细化呢?

第三, 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即一些专业都带上了特殊标记。带“*”的表示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带“△”的表示需从严控制设置的专业, 带“Y”的表示引导性专业, 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带“S”的表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对于一些专业面较窄而社会需求又不大的专业实行一般控制乃至从严控制, 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目录外专业和试点专业则是考虑到新兴专业或交叉学科而专门设置的, 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当时被列入目录外的专业或试点专业如今已成为高校中的热门专业, 考生争相报考, 而社会上对这些专业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因此, 可以说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一些专业做出这几类区分属实必要, 但为什么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却没有这些区分了呢?

因此我国各学历层次教育分别设置的学科专业目录存在着诸多弊端, 而美国CIP中的大部分专业可以提供不同学历层次水平的教育, 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技术的专业分类打通, 避免了学科专业代码和学位授予混乱的状况。

四、中美学科专业目录内容上的比较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乏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我国目前的学位大致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学位和职业应用型学位两大类。前者主要授予学术和科研型人才, 而后者主要授予职业应用型人才。这两类人才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理应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同等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精英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使得人们片面地看重研究型学位。这反映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就是绝大多数的学科专业都是研究型专业, 而职业应用型专业则几乎没有一席之地。由于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对人才培养起着强大的规范作用, 这就更助长了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视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却极其忽视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一般职业应用型专业要比研究型专业多得多。如在美国CIP的学科群中, 大约有1/3适用于学术型学位高等教育, 1/3适用于应用型和专业学位高等教育, 还有1/3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2]。事实上这也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 任何一个国家对高端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毕竟只占少数, 而大量需要的则是那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并能把高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我们已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 从国家来说, 已明显地加强了对职业应用型专业的重视, 使得各种职业应用型专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从社会来说, 人们逐渐认识到那些职业应用型人才, 由于社会适应能力强, 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而一些研究型的人才则由于高不成低不就而很难就业。我们相信这些都会促使人们改变对职业应用型学位的成见, 相信职业应用型专业必将在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另一个缺陷是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 也没有在学科专业名称和代码中为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这无法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 也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事实上, 交叉学科将逐渐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前沿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 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因此, 在学科专业目录中理应给交叉学科留出空间。比如, 在美国的CIP中, 专门设立了一类交叉学科群, 其中包括生物与自然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心理学、行为科学等20个交叉学科, 并且为今后可能增加的交叉学科留有充足的代码空间。除了设置单独的交叉学科群之外, CIP还在其他各个学科群内设置了交叉的一级学科, 在很多学科内部又设置了交叉专业。据统计, 美国2003-2004学年一些学科群内部综合、交叉、新兴类学科学位授予数占本学科群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已相当高, 其中农学、教育学、法学的比例分别达到12%、15%、17%, 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学科群的比例高达67%[3]。

五、美国CIP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中美学科专业目录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 给我们将来修订完善学科专业目录至少提供了4点启示:

1. 转变编制学科专业目录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大致可以分为指令性、指导性和统计性3种类型, 并认为我国目前应制定指导性的学科专业目录[4]。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制订指导性的学科专业目录在编制程序上就要更加开放和民主, 要充分征求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使得最终出台的目录具有广泛代表性, 能被普遍接受。此外, 尤为重要的是要增强服务意识, 诚如美国学者舒尔曼所指出的, “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他们内心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 有义务以道德理解为起点来运用复杂的知识与技能”[5]。我国今后制订的学科专业目录除了发挥规范和引导功能之外, 要着力加强主动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

2. 增强学科专业分类的科学性。

由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的设置带来了很多问题, 有学者建议取消学科门类, 适当增加一级学科的种类, 并且按一级学科名称授予学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原来学科专业划分逻辑不清晰、归属不准确的弊端;另一方面学位按一级学科名称授予就能与人们的现实感受更加接近, 也便于人们区分人才培养的类别。笔者认为这种建议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不取消学科门类, 那么也必须做到学科专业的划分逻辑清晰、归属准确。

3. 整合不同学历层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

整合我国现行的各级学历层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 一方面能避免各个目录不相衔接甚至互相矛盾的情况出现, 便于人们使用;另一方面也将给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体化的参照依据。

4. 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内容。

调整主要是指大大增加职业应用型专业的比重, 从而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是指把已有的交叉学科补充进来, 并且给交叉学科将来的发展留出空间, 使学科专业目录既有规范性又有发展性。

摘要: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与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在理念、分类、形式和内容四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更多的是“学科”目录, 而美国的CIP更多的是“专业”目录。借鉴美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具有包容性、开放民主、涵盖面广等特点和经验, 完善我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 在编制理念上要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转变, 增强学科专业分类的科学性, 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内容。

关键词:学科专业目录,CIP,分类,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关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08) .

[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2000Edition (CIP-2000) [EB/OL].[2009-03-17].http://nces.ed.gov/pubs2002/2002165.pdf.

[3]赵文华, 程莹, 陈丽璘, 等.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01) .

[4]李霞.对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7) .

学科教学知识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篇11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PCK;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32-03

在一次培训中,著名学科教学论专家顾冷沅教授强调指出: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个课堂既是教学的小课堂,也是整个社会的大课堂。顾老的话一语中的!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正在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广大青年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理想更高远一点?让自己事业的脚步更稳健一些?这就十分有必要了解学科教学知识并用其指导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198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研究团队提出,教师除了应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把PCK描述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 。舒尔曼的实证研究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

1990年,P.L.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解析为四部分:①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②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性知识,上述四部分的核心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见韦恩图解)。从图中可见:PCK就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的知识。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

二、PCK的特点及与中学学科教学的关系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独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性条件。其特点有四:

专业性:学科知识作为PCK产生的基本要素决定其必然带有很深的学科烙印,是学科教学的基质,不同学科的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异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传授不同的知识内容、实现学科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情境设置等方面也总是会体现出一定的学科专业性。因此, PCK虽然在教学知识层面上有共通之处,但其核心内容却具有较大差异,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知识。

个体性:PCK是教师在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以及对学生知识这些内容综合理解的基础上重组而形成的,而这种重组已经加入了教师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对课程的认知,是由教师在总结、反思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而言,教师从教能力高低、教龄长短是其教学反思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越强、教学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PCK的建构。

实践生成性:PCK并不是一种静态知识,它是在教师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生成的,是教师对原有知识的再造和重组。PCK的生成性意味着内容结构的动态变化,意味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于教学实践中出现,并在教师的主动建构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整合性: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积累只有在持续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为教师所真正领会,成为新的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经过教师建构、重组的知识改变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间那种无序、独立状态,使它们融合为学科教学知识结构。

结合上述四个特性,再联系中学学科教学的指向,我们可将格罗斯曼所解析的PCK的四个方面分解成如下指标:

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学教师的PCK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有关学生知识、有关情境知识整合的结果,是在与真实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建构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无固定模式可直接传授给年青教师。同时,中学教师的PCK又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相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本质上不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

三、发展PCK有助于中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学专长形成的必要条件。由于教学问题的高度复杂性,教师掌握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青年教师不经过大量的、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不可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在《专长发展观的教师成长心理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新手一般指从教五年以下的教师,新手从教后的第五年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变得成熟了,教师的成长就进入到熟手型教师阶段。

实证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有规律的。一般新手型教师成长比较快,一旦成长为教学操作熟练的熟手型教师后,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很容易停滞在此阶段。熟手肯定是昨天的新手,但不一定是明天的专家。许多教师的成长往往停滞在熟手型阶段,直至教师职业生涯结束也未成长为专家。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此阶段的教师很容易自认为对课堂教学套路熟悉了、学科知识也熟练了、基本教法也知晓了,自感教学工作的挑战性减弱、幸福感不断降低。因此,引领处于熟手型教师“高原期”的青年教师学习PCK理论,并以其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由熟手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学科教学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建构,在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如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学习某一知识过程中容易发生误解和混淆的问题,就能促使教师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预设,探索将特定知识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才会从内心感叹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才能真诚地与学生“对话”;青年教师要通过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回顾,去发现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的案例和技巧等,对这些知识的编码和显性化有助于PCK的丰富和发展,进而促进教师成长为本学科专家型教师。

在教研实践中发现:衡量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准有多种,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多条,概括起来可表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历和历练——在“知行合一”中学习与成长。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中“知”与“行”的同步交互与“悟性自足”,包括了学、问、思、辩四要素。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既体现在教师的学习经历、课堂教学实践、同事间的观摩和交流、接纳领导和专家的听课、评课意见、自主的理论学习等,又体现在探索改革常态课堂、剖析精品课例、解开高效课堂密码等教研的历练中成长。

第二,重反思——在问题驱动下学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思考。”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要从现实面临的问题出发,并最终回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与策略上来。所以,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反思应当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反思自我教育教学行为,根据教学实录和具体案例分析并对照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找准薄弱点并弥补它、改善它、完善它、才能实现提高自我。实践反思作为连接行动和认识的中介,能帮助教师不断地发现实践中的不完美,促进教师从自发成长走向自觉发展。只有经历反思才能积累和沉淀经验,在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引领教师从一般走向卓越。

第三,看态度——在校本教研中发展自己。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态度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教师在德性视野层面对教学的体会和认识,学科教学知识涵盖着道德态度这一维度。教学须研究。青年教师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学科平台,从实践问题入手,与同行一道开展小课题研究、知识树构建、教学重难点“引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事件研究、合作学习实效研究等草根性研究,与同行教师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智慧,共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转化成发展、进步的推动力。这种源于实践的教学思考与研究能极大地丰富青年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能力、水平与成效。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型”教师引领中学各学科教学,需要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努力理解、丰富和内化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们领悟本学科的精神与重要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信念,才能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李﹒S﹒舒尔曼(著),王幼真,刘捷(编译),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37

[2]方菲菲,卢正芝,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焦点:学科教学知识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8,(3):31~34

中美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比较 篇12

本文将以美国为例, 分析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组成及功能, 并与中国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分析

(一) 高校内部的调整机制

美国高校具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治权, 学科专业调整主要在高校内部进行。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科专业调整的决定一般由教授团体做出, 通常为学术评议会 (Academic Senate) 。学术评议会负责本校的学术规划, 是高校内部学科专业调整的核心组织。如果没有得到学术评议会的同意, 大学的行政部门不能批准新的学位。二是在高校内部校、系 (院) 两级的关系方面, 学科专业调整的重心一般在系 (院) 的层面, 系 (院) 有一定的学科专业发展管理自主权。三是在学科专业招生方面, 美国高校内部有学生专业再选择机制, 学生入学后, 可根据自身的学术能力与兴趣, 重新选择学科专业进行学习。

(二) 政府的调整机制

1. 联邦政府层面的调整机制

美国联邦政府不介入具体学科专业调整事务, 主要通过间接方式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调控, 引导办学者调整专业设置, 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施加影响。联邦政府对高校学科专业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三方面:一是监管认证机构, 联邦政府通过对全国8个区域性认证机构及66所学科专业认证机构的认可, 能够间接调控全国高校学科专业的布局结构, [1]形成了认证机构认证高等院校和学科专业, 联邦政府再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管的一个调控链条。

二是管理学科专业分类目录 (CIP) , 联邦教育部通过建立学科专业国家信息服务系统间接影响全国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布局, 通过对学科专业分类系统 (CIP) 专业名称的增加和删减, 提供学科专业调整的信息服务。

三是联邦研究基金在高校设立研究课题, 支持重点学科专业的发展。联邦政府设立了研究基金, 能够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业施加影响。由于联邦政府研究需求的变化, 联邦研究基金的年度预算也处在变化中, 从而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关心的重点领域主要有国防、卫生、基础科学、空间、自然资源与环境、能源、交通等七个大项, [2]其中用于国防的预算支出超过一半。

2. 州层面的调整机制

各州州长提出预算案草案, 通过调控预算, 能够直接影响公办高校的师资队伍规模、学生规模等的扩大或减少。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 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拨款没有相对固定的比例或机制, 经费预算每年制订一次, 存在着波动性的特点, 因此能够对高校办学产生调整作用。

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本州高等教育的管理, 主要是对公立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施加影响。以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后教育委员会 (the California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mmission) 为例, 该委员会是加州政府的公共高等教育协调和咨议机构, [3]负责拟订本州的高等教育规划建议方案, 向州长和州立法机构提供政策建议, 编制高等教育预算的优先建议方案, 促进州立高校为本地经济社会服务。

加利福尼亚州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办高校具有不同的调控重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型大学, 学科专业调整着重于基础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型院校, 重点放在本科阶段的教学;第三个层次是社区学院, 重点在于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方面, 调整更注重灵活性。

(三) 认证机构的调整机制

在美国, 认证机构实际上扮演着高校学科专业调控中枢的角色。认证机构通过认证行为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发挥影响作用。而且, 政府的资助与认证挂钩, 只有经过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和专业才能获得政府的资助以及就业市场的认可。

认证机构包括机构性认证 (Institutional Accrediting) 和学科专业性认证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ing) 两个层面。[4]机构性认证是对高等院校资格的承认, 美国对普通高等院校的机构性认证由区域性认证机构实施, 美国一共有19个被政府承认的机构性认证机构, 负责全国7000所各类高等院校的认证。[5]学科专业性认证是对学科专业办学资格的承认, 目前被联邦政府承认的学科专业认证机构有66个, 承担全国近2万个专业或项目的认证事务。

学科专业认证机构对于已经存在的学科, 通过认证的有效期来发挥调整作用, 每隔若干年的周期, 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 办学方需要重新申请认证。如果到期不提交申请, 则自动取消被承认的资格。对于申请开设新学科, 办学方需要向本学科领域的认证机构申请专业认证, 并提供令人信服的办学市场和需求信息的报告, 包括学生需求、劳动力市场需求、商业市场调查、劳工部公布的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内容。此外, 还必须提及本州其它公、私立学校或临近州高校同等或相关专业的基本办学情况, 以此证明本校举办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认证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组织团队进行分析评估, 如果学校的申请理由充分, 办学条件具备, 则可以获得本学科专业认证机构给予的认证。在退出机制方面, 对于停止招生的学位项目, 办学方则需要提前提交通知, 将其列入被淘汰的专业清单;考虑到社会需求和本校办学条件的可能变化, 办学方亦可申请延期。

(四) 市场调节机制

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市场和充分竞争的就业市场。学科专业的调整以教育和就业两市场的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学生入学时有比较充分的学科专业选择权, 入学后可以自主调整专业, 毕业时在就业市场竞争择业。

在市场机制中, 信息的完善和开放对市场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美国建立了先进的就业市场信息预测机制, 教育市场与就业市场的信息衔接良好。联邦劳工统计局每两年发布一次未来10年的就业趋势预测, 对新增岗位的数量和职业类别等进行预测。[6]就业趋势预测对美国高等教育,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规模和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国各州还致力于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及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例如, 加利福尼亚州开发了“学校与就业通道系统” (School To Employment Pathways System, 简称STEPS) , [7]将加州的学位、课程信息与职业信息建立关联, 显示并分析学位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映射”关系。通过查询该系统, 可以了解加州高校各学科专业在本州已颁发的学位数、本专业在就业市场的职业类型及数量, 从而帮助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就业出路方面做出判断。该信息系统能够影响高校各学科专业的报名数量, 进而影响到学科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 从而对高校各专业的招生规模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二、中美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比较

从高校内部调整机制、政府调整机制、行业性调整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四个方面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学科专科的动态调整机制。

第一, 高校内部调整机制的比较。美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以内部自主调整为主。学校具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 密切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 教授团体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内部具有专业选择机制。中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相对较低, 高校内部的调整机制不完善。

第二, 政府调整机制的比较。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举办高等教育, 公办高校由各州举办。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均难以实施行政性的直接调整, 对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主要是间接调整, 通过监管认证机构, 管理学科目录信息, 设立研究基金等方式进行。我国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在全国有计划地统一实施, 省级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在全国的统一政策下进行。

第三, 行业性中介调整机制的比较。美国政府不直接干预具体的学科专业调整事务。认证机构作为中介性的非政府组织, 在美国的学科专业调整中发挥核心作用。政府通过对认证机构的监管, 实施间接调控。美国的认证机构是行业性的、非政府的中介组织, 在高校、政府、社会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美国认证机构一般以行业为基础, 如医学专业认证机构、法律专业认证机构等。我国的同类中介组织尚处于萌芽状态, 目前对学科专业的调整仍以政府的调整为主。

第四, 市场调节机制的比较。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高等教育和劳动就业两个市场, 学生有充分的学科专业自主选择权, 市场的信息服务机制完善而透明。我国正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市场作用在逐渐增强, 但高等教育市场和劳动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还不够完善, 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匹配。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美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是多层次、多方位、以高校自主调整为核心、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间接调整机制, 其优点是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尊重, 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 调整机制比较完善;缺点是政府行政力量软弱, 政策制定的效率低下, 中央政府无法对全国高等教育实施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我国的学科专业调控, 其优点是能够制定全国战略, 集中优势资源, 高效实施政策。缺点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不完善, 高校内部的调整机制、行业性调整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 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分工格局不合理。

从近十余年的发展趋势看, 美国联邦政府正在逐步集中学科专业调整的权力, 从1996年开始, 美国教育部加强了对认证机构的监管, 政府对学科专业调控的影响不断增强。而中国在则在逐步降低重心, 逐渐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正在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三、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中美两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比较为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通过对比可以进一步分析我国高校学科动态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面临的问题

第一, 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就业两个市场的发育不完善, 市场的基础性调节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缺乏学科专业的自主选择权。当前的高校录取制度限制了学生选择学科专业的自由, 难以有效利用高等教育市场的作用对高校的学科专业进行调节。二是市场信息机制不完善、信息开放程度低、服务水平低。职业需求与学科专业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三是从深层次原因看, 中国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一个是“体制内”的就业市场, 另外一个是“体制外”的就业市场, “体制内”就业市场的开放程度比“体制外”低。

第二, 行业中介性的调整机制缺位。高校的学科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点, 对其调整必须建立在对行业的深入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我国缺乏类似的认证机构, 目前以行政指令方式为主, 政府管理的负荷较重。

第三, 高校内部调整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内部在学科专业调整方面, 教授团体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学生自主专业选择机制不健全。

(二) 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的对策

我国应从单一的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调整机制, 发展为政府、高校、市场、行业等多方面、多层次共同协作的间接调整机制。

一是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完善高等教育与劳动就业两个市场的调节机制。建设教育与就业的信息机制, 加强教育市场与就业市场的信息对接, 建立制度性的职业需求与学科专业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 提高教育与就业信息的开放程度, 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二是要培育行业性中介组织或机构, 建立起非政府性的学科专业调整调节机制。逐步由各学科专业的中介组织承担具体的学科专业调整事务。政府应转变角色, 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中主要发挥宏观管理和制度监督的作用。

三是要鼓励高校改革内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充分发挥教授团体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的学生自主专业选择机制。高校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主动进行内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建设。

四是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格局中的分工。中央政府应把重点放在研究型大学和基础学科, 省级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应用型和教学型院校的学科专业, 省级应建设以服务本地为主、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学科专业机制。

参考文献

[1][5]Jeffrey Alstete.College Accreditation:Managing Internal Revitalization and Public Respect[M].New York:PALGRAVE MACMILIAN, 2007.

[2]Richard J.Bennof.Proposed Federal R&D Funding for FY2011Dips to$143Billion[N].InfoBrie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0-09.

[3][7]Richard Richardson.Policy and Performan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4]Judith S.Eaton.Accredit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Washington, DC: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2008.

上一篇:精装修施工管理下一篇:新常态下的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