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设置

2024-08-25

学科专业设置(共12篇)

学科专业设置 篇1

现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体现在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强力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2020年规划新增5569公里, 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人员数为50—80人计算, 10年内城市轨道行业所需人员数为28—45万人, 这样每年平均新增就业人数为2.8—4.5万人, 运营管理人才占1/3。由此可见, 运营管理人才在全国城市轨道行业中每年需求量大约为0.9—1.5万人。根据城市最新规划, 目前我国内地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未来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在全国城市轨道行业的基层岗位都是大量急缺。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规划的“十二五”中强调了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民生, 二是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 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是每个大中城市将面临的严峻问题, 解决交通拥堵则成为每个大中城市的重要民生问题。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大运量、污染小、效率高、运行时间稳定、乘坐安全等优点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 而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2015年, 长春轻轨1号线将开通试运营, 计划全线开通17个车站, 按每个轻轨车站配备站务以及票务人员20名, 则就需340名左右。此外, 还将需求大量站务人员在3号线和4号线。

把握地方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机遇, 2011年1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 确定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2010年,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将为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供电与维修专业100名学生, 到2015年, 将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票务、站务等专业为企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1. 政府主导型为主。当前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是由政府出面规划负责进行的, 在建设中也是由政府组织负责资金的筹措, 工程的实施和建成后的运营工作。

2. 轨道交通线路既没有形成网络, 也未和现有的公交系统, 大交通系统形成联系, 无缝连接的综合运输体系, 基本上是单线路方式行驶。

3. 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设备需求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 轨道交通车辆和信号在国产化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国产化率比较低。

4. 从资金角度上来分析市场上融资的少, 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三、企业调研的主要内容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

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 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为使所制定的2013版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 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专业团队采用访谈、网络交流、专题研讨、问卷等形式, 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专家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专业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上都很短缺, 在规划、建设、运营、经营等各环节都缺乏高素质的群体, 对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长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综合规划中确定:市区基本建立以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长春市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主要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的。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5条放射线为地铁线 (1、2、5、6、7号线) 和2条半环线为轻轨线 (3、4号线) 组成放射式的线网。线网总长度256.9公里, 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8公里/平方公里, 核心城区线网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

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 轨道交通的职工配置为每公里16名职工, 按技能型人才占职工的2/3计算, 届时仅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就需技能型人才1909人。加上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规划目标, 必将带来对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

六、学校毕业生从业的岗位群及岗位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设施, 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 具备客运组织与服务、接发列车、调车及列车调度指挥能力,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根据调研, 企业反映目前毕业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有:忠诚度和专一性、吃苦耐劳精神、分析批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 建议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使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企业调研分析

结合专业调研分析结果, 由学院领导、企业工程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 结合学院和本专业的师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发展规划, 调研结果的基础研究讨论, 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标准。

调研中总结企业员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高级管理人员;二是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是高级技能人员;第四部分是普通工人和后勤保障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就是高技能人员。先进制造技术企业这部分人才的比例越高, 其企业运营成本越低, 效益效率越高。

综上, 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服务于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和轨道车辆生产行业, 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八、结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的不断高涨, 各校纷纷开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主要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人员的配备标准, 每一公里轨道交通线路, 至少需要60名轨道交通专业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 约需要各类专门人员1000余人。由此可见, 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 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状况的了解。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适合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 以及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建议, 为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学生就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业定位,行业现状,职业岗位,课程标准开发,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1) .

[2]招晓菊, 李健艺, 葛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4) .

[3]徐淑华, 马艳, 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12) .

[4]姚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国有色金属, 2010 (5) .

[5]高皖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 .

学科专业设置 篇2

※ 哲学、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行政学、国际文化交流、国际事务、党政管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欧洲事务与欧洲关系、国际关系等专业

※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类:卫生管理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家政学、家政服务、人类学、女性学、人口学、民俗学、民政管理、行政管理、应急管理、海关管理、保密管理、商检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青少年工作与管理、青少年工作、人民武装、国防教育与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涉外事务管理、妇女工作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服务、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科技成果中介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社会救助、戒毒康复、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应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管理、社区管理、社区康复、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环境规 划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管理、电子政务、劳动关系、城市管理、村(乡)镇管理、农村行政管理、农村行政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业技术与管理、林业信息工程与管理、林业经济信息管理、都市林业资源与林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高校教育等各类管理,体育馆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等各类管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航运管理等各类交通运输管理,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和开发区管理

※ 卫生管理类: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学文秘、医院管理等专业

※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财政金融类、会计与审计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环境经济、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经济信息管理学、资产评估、公共经济学、服务贸易学、经济统计学;金融管理与实务、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产权交易与实务、农村合作金融、机动车保险实务、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商务经纪与代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林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硕士、食品经济管理、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工业经济、劳动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国际贸易、工业外贸、理财、投资经济等专业

※ 财政金融类:财政学、财政、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税 收学、税务、涉外税收、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数学、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金融与证券、金融管理、经济与金融、金融保险、保险学、保险、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投资学、信用管理、证券、证券与期货、证券投资、证券投资与管理、投资与理财、期货、货币银行学、资产评估与管理等专业

※ 会计与审计类:会计学、会计、审计学、审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会计或财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会计与统计核算、会计与审计、审计务实、统计务实、财务信息管理、工业或企业会计等专业

※ 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市场营销教育、旅游管理、商品学、审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物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资产评估、电子商务与法律、商务策划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招商管理、采购供应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家具与市场营销、市场开发与营销、营销与策划、医药营销、广告经济与管理、市场开发、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物流工程、国际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专业;

※ 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类:系统理论、系统科学与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产品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管理科学工程等专业

※ 数学与统计类: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理基础科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统计学、计划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统计与概算、国土资源调查等各类专业统计调查

※ 法律类:法学(含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环境资源法、财税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方向)、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诉讼法、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法律、刑事司法、监狱学、律师事务、涉外经济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行政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法律文秘、司法警务、法律事务、书记官、海关国际法律条约与公约、公安法制等专业

※ 汉语言与文秘类: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应用、对外汉语、华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古典文献、古典文献学、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以及各类语文或汉语言;秘书学、文秘学、文秘教育、中文教育、现代秘书、司法文秘等各类专业文秘或秘书

※ 新闻传播类: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媒体创意、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数字出版、广告学、广播电视技术、影视艺术技术、摄影摄像技术、音像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影视广告、主持与播音、新闻采编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制片管理等专业

※ 历史学与文物考古类:历史学、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文化人类学、海洋史学等专业

※ 图书与档案学类: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情报学、档案情报学、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图书档案管理等专业

※ 音乐类:音乐学、作曲、音乐指挥、音乐表演、民族音乐、交响乐、声乐、歌剧、戏剧戏曲音乐、音乐剧、钢琴、管弦、各种乐器演奏、现代器乐打击乐、音乐科技与艺术、音乐教育、音乐工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和电脑音乐等专业

※ 美术类:美术、绘画、中国画、油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雕塑、书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木偶表演与制作等专业

※ 计量测量与仪器仪表类:计量技术、测量技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几何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无线电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仿真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网络系统管理、网络工程、各类计算机或软件技术、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或工程、各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科学工程或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 机控制技术、各类计算机通信、各类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科技防卫、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影视艺术技术、系统理论科学或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地球或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与经济管理、计算机硬件或设备、电器与电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技术、软件测试等专业

※ 电子信息类: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子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声像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微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制造工程、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技术、电信工程与管理、信息物理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科学防卫、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信息显示、信息对抗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光电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电磁场技术、电磁场与无线电技术、真空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通信工程、通信网络、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水声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有线电视工程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专业

※ 化学化工类: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工、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摧化、化工设备等专业

※ 生物科学类:生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系统工程、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应用生物教育、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动植物检疫、轻工生物技术、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安全、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

※ 动物科学类:动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物生物技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防疫与检疫、动植物检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特种动物养殖、畜禽生产教育、畜牧兽医、畜牧、兽医、兽医医药、蜂学、昆虫学、蚕学、饲料与动物营养、兽药生产与营销等专业、※ 医学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实验技术、眼科学、眼视光学、眼视光医学、听力学、医学技术、医学实验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医 学信息学、医学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呼吸治疗技术、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精神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急诊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学、医学营养、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医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各少数民族医学类、卫生监督、卫生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全球健康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护理学、护理、助产、护士、涉外护士、产假护士等专业

※ 药学类:制药工程、制药学、临床药学、药理学、药学、应用药学、药剂学、生药学、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药物制剂、海洋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化工与制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等专业

※ 食品类:食品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艺教育、食品营养与检验、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机械与管理、烹饪与营养、乳品工程、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粮食、粮食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畜特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专业

※ 测绘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矿山测量、工程测量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专业

利用学科特点 增强专业能力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演歌;学科特点;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49-02

我国《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如此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也就对未来的幼儿教师量和质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现在的学前教育行业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但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就凸显出来。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语文课堂对这些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就成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最好的锻炼场地。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际能力的平台,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幼教语文课本有《阅读与写作》、《儿童文学》、《听话与说话》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课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所减弱,但在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加强了,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技能训练,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训练,提高专业技能,比方说讲故事、口语表达、诗歌诵读等。那么如何做到这几个方面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龄前儿童,理解语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对其加强口语表达教学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加强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口语训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当前学幼教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所以让学生开口说、说什么也是课堂上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平常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幼教专业学生的口语训练:一方面是以文本为载体,加强口语训练,读课文、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编故事,并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大胆讲述;第二是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为了解除学生的顾虑,我有时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大胆地张嘴说话;每节课上课之前,我都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自由谈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学校生活、上课学习、同学相处、宿舍矛盾等,都可以是谈话的内容,虽然有时有的学生只说一两句话,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很多学生都从中受益,慢慢地恐惧心理克服了,敢开口说话了,这样也就为我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以读促写,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即席讲话,用于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无疑是较好的形式,但那样有时更多的是停留在临时性的感性思维层面上。只有写作,才能使人们的思维更具体、更条理、更清晰、更严谨、更高级,更具有保存借鉴运筹深化的价值;人们的思维,只有到了可以写在纸上的层面,才可以说是从零碎走向了规整,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感性走向了理性,从肤浅走向了深刻。往往我们有时想得似乎很完美,但真正写出来有时却又语塞了。“真正的智者见于其思想”。所以,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写出来是更重要的。为此,我所教的每一届学生我都让他们在大量阅读开阔眼界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日记、写周记、写生活片段,写即景即情作文,把用笔写点什么做为学生的常课。开始时,我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方法,只让学生写一两句话,慢慢地在增多,进而再写自己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地提升其对问题的认识水平,这样读和写相互影响,增强了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未来教学中的实际能力

对于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能够说话写作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各种能力,听、说、读、写、操、歌、舞、弹、唱、画一样都不能少,为了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真正的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指的是在未来的教学当中实际操作能力,掌控课堂,实施教学等),把语文课堂延伸为学生的舞台,把各种能力融会贯通,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比方举行讲故事比赛、童谣表演、演绎儿童话剧、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儿童诗创作比赛等。在讲《鸿门宴》、《荷花淀》——“女人探夫”时,我让学生排练话剧,分别演绎鸿门宴上的惊险与计谋和女人们的可爱与“口是心非”;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我和学生一起深情地演唱;讲到毛泽东的《沁园春》时,我让学生画出他们想象的北国风光;讲到诗歌单元时,我举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讲《幼儿文学》的时候,我对各种文学样式深入思考,举行了讲故事比赛、儿童诗创作、童谣表演比赛、儿童话剧表演比赛,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一点点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而这些也正是作为幼儿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也就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采用3+3+3+1模式,增加对学生实际能力考查比重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升学为目的(初中和高中最为典型),但对于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当以就业为目的,所以真正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应该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首要选择。因此,我大大减轻了只能体现书面知识掌握的试卷考试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对于学生实际能力考查的比重,对于学生的最后考察,我采用了3+3+3+1的模式。所谓3+3+3+1的模式指的就是试卷考试占百分之三十,学生的实践能力(讲故事、话剧表演、演示童谣等)占百分之三十,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课文诵读、儿童诗朗诵、演讲、辩论等)占百分之三十,学生课堂的表现(上课的状态、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等)占百分之十,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种认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时更重要,这样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五、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堂上的动口动手能力转化成真正的实践能力——模拟幼儿园课堂与幼儿园实习、见习相结合

实战和纸上谈论总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真正的把课上的训练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为了让学生找到为人师的感觉,我利用我的课堂模拟成幼儿课堂,让学生放手训练,这也就为学校组织的真正的幼儿园见习、实习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培养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只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在将来的竞争和从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幼儿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挥洒自己的青春,为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教育艺术》,2010年第3期。

学科专业设置 篇4

一、学科专业引领的含义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从普遍意义上讲,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与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同义, 泛指是一切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导向性、牵引性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包含学科性引领、专业性引领和学科专业引领。普遍看来, 学科性引领、专业性引领和学科专业引领三者似乎没有多大差别, 而事实上, 这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学科性引领, 主要以改善所教学科知识结构和体系为目的, 以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习方式的认知构建、学科精神的培养等为主要内容;专业性引领, 主要以改善教师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为主要目的, 以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儿童心理与发展原理、教育教学技术、职业道德素养、职业心理素质等为主要内容;学科专业引领则是学科性引领与专业性引领的有机整合, 是基于学科教学实践并回归学科教学实践的专业发展引领。

学科专业引领不仅具有学科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而且具有融合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征。所谓融合性, 即指学科性与专业性的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在学科性与专业性有机整合过程中, 学科性是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 专业性是重要保障。学科专业引领的融合性要求我们, 在引领实践中对问题或困惑进行分析与判断时, 既要考虑学科性知识的因素, 也要考虑专业性知识的因素, 在组织引领内容、设计引领方案和实施引领行为过程中, 不能让学科性与专业性分离。学科专业引领的合目的性, 指学科专业引领将学科性和专业性引领的目的整合起来, 共同生成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具体的学科专业引领实践中, 融合性起着维系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作用, 合目的性是学科专业引领的核心价值所在。

学科专业引领实践, 不仅基于学科教学实践, 而且回归学科教学实践。学科专业引领能否从学科教学的实际出发、回归学科实践, 能否有效地发挥学科专业引领应有的作用与功能、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化协调发展, 虽然涉及的问题很多, 但是, 引领机构和引领者能否树立学科专业引领的意识和理念,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规范学科专业引领活动和行为, 至关重要。

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例, 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1] 。不难看出, 这是基于具体学科教育教学实践, 并且要回归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培训, 而不是普遍意义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对象应该是相同学科的教师群;培训者应该是相应学科的教研员或培训教师, 不仅要对相应学科教学实际比较熟悉, 而且要具备信息技术实践的能力。然而, 有的地区却搞成培训对象学科不分, 培训者学科不分 (只考虑计算机操作能力强) ;搞成普遍意义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 没有从实际出发, 目标和要求也难以达成。这不能算是学科专业引领, 所以, 普遍的参训教师表示“不满意”。

二、学科专业引领的主要内容

学科专业引领涉及的内容较具体, 包含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技术与技能、教育理论与观念、心理知识与素养等等。笔者仅简要概括如下:

1.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与设计

引领机构或引领者, 要对具体学科教师群的学科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心理状况、学历状况、教育能力、年龄结构以及专业发展需求等进行专业调查、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帮助其进行具体专业发展规划与设计, 并进行规划与设计的目标管理和指导。

2.对所教学科本质的认知

要使该学科的所有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本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或了解。对学科本质的认知, 包括对学科的性质、价值、构成学科知识的体系、该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及与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的认知。

3.对所教学科教学内容的认知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度是提高教学效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教学内容的认知, 包括对基本内容的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前后知识的相关联性以及思维方法等的认知。

4.对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认知

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价值、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知和理解, 不断克服陈旧和过时的教育观念,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

5.对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这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群体共性与个性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6.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功及能力的训练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意外的处理等训练。

7.教学监控能力形成的训练

主要指教学计划、教学测量、教学评价、信息反馈与调控等的训练[1] 。

8.教育、教学研究状态的形成性训练

主要指“在教学的状态中研究, 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的训练。

9.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充实

这里的相关, 主要指与所教的学科相关, 与青少年、儿童教育相关。农村教师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 因此, 普通教育学原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 应该是学科专业引领中不可缺失的内容。

10.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实践证明, 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和职业心理品质, 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千万不容忽视。我们不仅要帮助农村教师正确地进行职业认知、专业认知, 还要有效地进行自我认知,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求自我更新, 追求主动发展。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并非彼此孤立, 而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

三、学科专业引领活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诉求的原则

学科专业引领的目的, 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最终形成专业素养。对于农村教师来说, 虽然专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很多, 但是, 有的困惑不具有普遍性, 并且是暂时的, 通过主体自身一定程度的努力完全可以解决;有些困惑具有普遍性, 是主体自身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完全解决的, 如果学科专业引领缺失, 可能长期制约其专业发展。作为引领者主要关注的应该是后者, 要解决普遍存在并且可能长期制约其专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主体自身清楚、明白, 也许不很清楚明白, 引领者要善于把握和激发。也就是说, 引领者首先要“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需要, 激发并维持专业发展的动机, 还原引领的本意 (引领本意为形容盼望的殷切) , 只有盼望的殷切和恰当的引领, 才可能是有效地引领。

2.坚持学科性与专业性有效整合的原则

学科专业引领从操作层面上讲, 可以是课题研究引领、教研活动引领、理论培训引领、课程改革引领、教学实践引领、名师帮带引领、组织行为引领、专家指导引领等等, 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是, 内容上必须是学科性和专业性的有效整合, 必须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走回归教学实践的路径, 促进农村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精神、心理素养等的和谐发展。

3.必须坚持发挥农村教师主体性的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特别需要主体能自觉地认识并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使自己能够沿着既定目标坚忍奋进。可以说, 主体性越鲜明, 专业发展行为指向、目的和方式就越明确。因此, 学科专业引领不仅是学科内容与方法、教育技术与技能、教育理论与观念、心理知识与素养等的引领。引领者要善于调动教师主体的积极性, 使农村教师感到有成就感;要帮助农村教师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保持应有的专业发展效能感和专业发展热情。在具体的学科专业引领过程中, 切忌把学科专业引领搞成知识的存储与记忆。引领者与被引领者要共同追求引领过程的主动性、创造性、审美性, 通过学科专业引领实现共同发展。

四、学科专业引领的策略

1.深入教学实际, 把握引领诉求

深入教学实际、把握引领诉求是学科专业引领活动的重要内容。要使引领真正有效, 首先要深入教学实践, 贴近一线课堂, 了解学科的教学实际, 了解教师的实力。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引领诉求, 才可能确定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引领目标。

2.尊重引领诉求, 精心设计方案

一个好的引领方案, 可以说就是引领成功的一半, 所以, 认真策划和精心设计必不可少。引领方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 但是, 至少应包括对象分析、引领目标、引领内容、引领方法和信息反馈等。学科教师的引领诉求是制订引领方案的基础, 是引领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在策划和设计引领方案时, 必须尊重学科教师的引领诉求。

3.加强信息沟通, 进行引领反思

信息沟通包括事前沟通和事后沟通以及过程中的沟通。信息沟通是促进引领反思的条件和依据, 有效地信息沟通是有效反思的保障, 所以, 在设计引领方案时, 要认真地设计信息反馈的措施, 确保信息准确和可靠。引领者要建立与被引领者相互畅通实用的信息沟通方式, 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学科教师QQ平台, 实现网络沟通, 开展网络教研引领。

4.加强理论学习, 增强引领智慧

引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与学科教师一样, 要做好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没有较高理论素养支撑就难以通过问题的表象把握问题本质, 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就有可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就不能“深入浅出”, 就难以有所创新。

5.拓展引领活动, 创新引领方法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适当地扩展和延伸, 因此, 学科专业引领需要活动的拓展延伸和方法的创新。拓展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活动更具生命力, 更加物有所值, 而并非是标新立异, 所以, 拓展和创新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合作”和“互助”, 否则就不能算创新。

6.关注生命价值, 构建和谐关系

和谐的引领关系是学科专业引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和谐必须以民主、平等为前提和条件。学科专业引领, 对于引领者和学科教师来说, 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要达到双赢就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引领关系, 切勿居高临下。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引领关系必须关注学科教师的生命价值, 尊重其人格, 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科教师, 要从本质上唤醒农村教师的生命意识、启迪农村教师的精神世界, 构建适当的专业发展方式, 使专业发展成为实现农村教师生命价值活动的载体。

摘要:学科专业引领是基于学科教学实践, 学科性与专业性有效整合的引领;它与学科引领、专业引领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学科专业引领具有融合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征, 更符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的实际需要。学科专业引领没有固定模式, 但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其基本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学科建设 专业细化 篇5

我院:学科专业细化服务患者

5月28日,来至建阳市麻沙镇的柯阿姨很开心的向我院泌尿外科医务人员告别出院了,困扰了她几年的肾结石病痛终于解除了。

原来,柯阿姨在2003年就检查出有肾结石,由于当时在当地做这种手术需要开腹,创伤比较大,而微创手术要到南平或者福州,路程远、费用多,家属照顾不方便,所以就这样一直拖着。今年听说建阳市立医院新成立了泌尿外科,开展了很多微创手术,于是她特意前往我院泌尿外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后第四天她就治愈顺利出院回家了。

中职旅游专业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 篇6

一、中职旅游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招生困难,社会认同度不高

就笔者所在的城市,由于学生和家长不认可旅游专业现有的就业模式和单独以升学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读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无法组建一个满员的班级。很多家长对旅游专业存在很大偏见,认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就是“吃青春饭的”、“端盘子的”、“太吃苦了”,这直接导致中职旅游专业招生越来越困难,而市场上队旅游从业人员需求的缺口很大,供不应求。

2.专业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博而不精,学生学习的知识过多过杂,没有侧重,忽视了“旅游职业”的特征,没有针对性,体现不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职业性特点,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行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性人才,将来能够胜任旅游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都是沿用老一套以知识为本位的模式,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问题很多

(1)实践教学观念落后、与行业脱节、缺乏前沿性

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行业职业技能发展速率远远超过了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发展速率,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仍未脱离传统学科体系教学的束缚,没有结合市场需求,没有为学生创设旅游工作的真实情境下探究学习的环境,实践技能教学跟不上行业发张的步伐,滞后很多。例如:一些教师专业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将实践教学和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意识不足;一些专业技能如西式铺床、部分餐巾折花在行业中已经淘汰,但还是花很多时间认真的组织学生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训教材也跟行业滞后或者脱节,无法跟上行业发展和体现专业特色。

(2)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堂实训时间严重不足。

中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经常没有与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步,课程体系陈旧,前瞻性不够,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已经落伍,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实训时间不足切分散,往往某项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实训就结束了,无法确保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学生看似什么都学,其实是学而不精,蜻蜓点水,这样人才培养的质量肯定就不能适应行业的要求了。

(3)毕业顶岗实习环节贯彻落实不到位,内容形式单元,影响学生实习积极性。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之间主要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联系,这样的校企合作关系不够稳定和可靠,比较松散,在吸收实习生时,相关企业也是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学生,这会严重的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大多数实习工作以重复简单的劳动为主,学生普遍感觉所学和所用不一致,没有实习激情。

(4)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不长,我们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的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或者是文化课老师改行过来的,即使在工作后的业务培训也基本上是由上级部门组织在高等院校里进行,但是旅游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每一天都在更新着。我们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常年在学校里埋头教学,这就使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离真正合格的行业技术人才隔了很大的距离。

二、破解旅游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对策

1.加强旅游专业引导推广,结合时代发展,开设专业性强的特色班级。

针对中职旅游专业招生难,社会认同度低的难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推广,引导家长认同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特别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和拓展人脉的平台,领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其次是根据社会发展,拓展思路,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社会热度高的特色班级,例如空乘班、会展班、高尔夫班、茶艺班等,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来满足学生在对不同细化专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学到真正的特长,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专业吸引力。

2.根据市场要求明确专业定位,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中职旅游专业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的旅游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只要简洁实用、够用就行了,一定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根据市场要求,我们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旅游人,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综合这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针对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体现旅游教育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联系时代发展,强调实用性,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例如可以开设符合时代要求的会展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等新型课程。同时对以前的一些过于庞杂的课程进行整合,淡化学科界限,减少重复学习几率,提高学习效率。

3.构建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位实践教学体系。

(1)解放思想,改变老一套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以“行动体系”为中心实践教学模式。

学科体系关注一条主线,以知识理论为主线;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很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行动体系课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位,整合知识内容,既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又兼顾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2)联系实际岗位要求,重组课程结构。

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与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步,兼顾前瞻性,必须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在和实际真实工作要求的技能同步。在专业基础认知课程的前提下,加强专业实践课的设置,延长实训课程课时并提倡实训课尽可能集中授课,避免蜻蜓点水,能够学精学深。同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才进校开展讲座等指导工作,让学生直接面对行业发展前沿,第一时间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进而形成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梯次布局的实训基地,形成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更加规范到位。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三年级的校外顶岗实习时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相当重要。因此要发挥各种力量寻找尽可能多的合作企业,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出面和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签订多边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不同工种的旅游行业实际工作中,增强专业教师、企业能工巧匠对学生实习的监控指导,让学生更好的轮岗熟悉各细化的旅游市场业务、引导其职业发展方向。校企联合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实战的场所,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我们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虽然面对众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改变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梯次完整的实验实训基地,就一定能够开创中职旅游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7).

[2]王玮.基于PBL的旅游专业教学新模式[M].旅游学刊,2005(4).

学科专业设置 篇7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 专业的设置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专业设置政策为我国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了指导思想,是我国大学专业设置的指南。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 )、“专业”(二级学科 )三个层次设置。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艺术学和管理学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置一级学科,共110个(不包括军事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共375个。如管理学门类下设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 ,其中工商管理下又设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中国大学学科专业, 每个专业都有十几门专业课程。对于博士和硕士学位,授至二级学科,通常我们说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数目。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即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科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 在自我状态符合的情况下,进了校门就可以一直从本科读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是,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 则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的多少。这些,对于我们选择理想的院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多学科视角中的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1.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

目前,对于许多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各个大学、院系部门从不同方向加以研究,大家缺乏交流,只顾埋头专注于自己所属的领域,从而忽视了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割裂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该学科的深入研究与长期发展。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部分,选修课程是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学校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学; 必修课程是指对于形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并由学校明确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显然,现在很多学校的现状是轻选修重必修, 这样的结构不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专业实际发展的需求。致使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重知识传授,缺少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片面,缺乏系统性,难以胜任较高层次的工作。

2.我国传统文化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国,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曲折发展, 到如今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完整性与统一性过分强调,导致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样强调求宽、求全的思想。为了在院校评估中获得好成绩,取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学校往往盲目扩充、增加专业, 导致各类高校专业设置整齐划一、覆盖范围广,忽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以至于形成了各高校争相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巨型院校的格局。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建议与方向

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对于在课程设置上, 学生重视必修课而忽略选修课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即二者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对于个人在专业上的造诣无主次之分。其次,我们可以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种类,更多迎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视之为一种学业上的负担。同时,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系统结合。为此,我们可以成立相关专业的兴趣小组,定期与不同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相互交织,融合与发展,势必会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取得质的飞跃。当然,对于学术研究,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本土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化视野也是我们所要追寻的,中西结合、去粗取精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国际前沿性内容,将课程设置置于国际化的视野中研究,并积极参与本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

2.区 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成为地方高校建设努力追求的方向

不同的地方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时, 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 根据实际建设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专业;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获得他们在政策、资金及设备等方面支持。坚持“贴近市场、突出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最快最好地培养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例如,我所在的大别山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终日云雾环绕,水源充足,土壤呈酸性,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而茶学正是我母校的一个王牌专业,每年学校定期组织茶学专业的老师学生一起前往大别山区的茶叶种植园,深入了解茶叶从种植到成品的各个过程,这些,为他们以后投身于茶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对我们地区茶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合作必将成为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努力方向, 从而促进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红伟.新世纪我国高校面临的新课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篇8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可以关注的视角,可我却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即教师的学科素养。小学教师必须对任教学科的学科素养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对学科本身的认识深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品质和内涵。当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法知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关注也在不断强化, 但是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关注却明显不足。 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小学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目前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应该不是问题。一直身处教学一线,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欠缺。小学教师不能仅仅知道小学课本里的那么一点知识,学科素养不够,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呈现出一种浅表化的迹象。小学教师应该了解课本里这些知识背后的“源”与“流”,这样教师才能在更高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才可能走向一种 “简约而不简单”“生动且深刻”的境界。 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谈一谈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 “应该怎样写 ”。 类似地 ,一些名师的经典课例也正向大家说明着“应该怎样做好老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有一节经典课例《圆的认识》,曾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欣赏完华老师的完美教学之后, 我感叹于华老师的精妙设计,同时我也试着追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我为什么没有想到? 华老师的优秀是全方位的,但华老师深厚的数学学科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因之一。 难怪华老师有底气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数学!

华老师课始设置了一个寻找宝物的游戏情境: 宝物在距离脚3米远的地方,让学生在平面上描出宝物可能的位置, 平面上距离脚3米远的这无数个点就构成了一个圆。 后来,华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宝物一定在草地上吗? 有没有可能在头顶的大树上? 有没有可能埋在地底下? ……宝物可能的位置就拓展到以小朋友的脚所在的位置为球心,3米为半径的球面上。倘若没有对圆的本质的深刻认识, 华老师是设计不出这样的教学的。华老师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看到的那个描述性的概念“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而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所谓球,其实也就是 “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揭示圆的特征,华老师主要是借古人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教学画圆的技能时, 华老师则围绕古人的那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中心展开。 课末,华老师展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篮球场中间的圆形发球区、 马路上的窨井盖、汽车的轮子等,这些都是利用了圆的本质特性,最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景更是对课堂意境的一种升华。这些都源自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应用。

倘若数学教师都能够像华老师一样真切地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深度关注数学文化,那么大家的数学教学品质也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的数学教育也一定能够留给学生们更美好的“数学记忆”。长期坚持下去,华老师能够想到的,我们也可能会想到!

谈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就是要洞悉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教学才可能走向“生动且深刻”的境界。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理解到什么层次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其教学能够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倘若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 那是其他一切努力都无法补偿的。

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几道方程,然后老师选了一些典型的(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发现学生没有写到带不等号的式子,于是老师自己也写了两道(含有不等号的)。 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所谓 “方程 ”。 这时 ,老师带着学生讨论 、辨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含有未知数”“等式” 这两个方程的关键形式特征。 应该说,上述教学过程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似乎并没有关注到方程的数学本质。教材对方程给出的描述性定义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但这不是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本质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怎样才能教在方程这个概念的本质上?我们再看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老师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 学生说,11岁或12岁。 这时老师选定一个特定的学生,小明今年12岁。 老师指出: 小明的岁数告诉我们了,这就是一个“已知量”。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学生说,不知道。 老师指出:老师的年龄不知道,这就是一个 “未知量 ”。 你们能猜到老师多大吗 ? 我给你们几个提示,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老师的年龄。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大于35(或者小于35)。 学生说,不行,这样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岁。学生说,您47岁。 老师问,为什么现在就能知道老师的准确年龄了呢?学生说,知道“您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就可以推算出您的年龄了。 老师说,像这样的关系就是“等量关系”……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谈话,恰恰指向了方程的本质“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对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的揭示简约、无痕、深刻。

只有将概念的数学本质理解透彻了,我们才可能真正上出有数学味的课,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可能真正教在数学的本质上而不仅仅是在数学的浅表,甚至是外围做文章。 评价一节数学课,首先就是看它是否教在数学的本质上。 当然,因为我们是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格外注意用 “生动的形式”来诠释数学学科“深刻的内涵”, 而不能简单地、“深入深出”地呈现数学本质,这样所谓的“深刻”就容易走向教学的对立面,从而让数学教学变得“面目可憎”,不具儿童特质。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会“用‘有意思’来表达‘有意义’”。

关注数学学科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了解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逸事等。 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原始形态是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学术形态是指数学家在发表论文时采用的形态:形式化、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它呈现出简洁、冰冷的形式美,把原始的火热思考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教育形态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启发学生高效率地进行火热的思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体系。先生的这段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了解在教学中的意义,只有教师对数学的原始形态、学术形态都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数学的教育形态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深刻。

最近, 我设计并执教了一节研究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 刚开始,我觉得告诉学生关于“列与行”的数学规则,然后让学生类比着去完成一些练习, 这节课的教学似乎挺简单。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了人类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大致历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尝试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整节课的主体部分就以“在教室内确定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为素材,带领学生经历 “不能确定位置 ”“能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能准确确定位置但是表达方式很繁杂, 交流不便利”“作出统一的数学规定, 使得交流更便利”“抽象出更为简洁的数学化表达” 的完整过程。 经历这样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用数对确 定位置 ”其 “规定性 ”背后的 “合理性 ”。

教学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会用到“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这一素材,但常常仅当作一段趣闻介绍而已。我认为对这段素材应当努力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而不能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在学生研究了用数对表示类似教室内的学生座位这样规范整齐的行列排列之后,我又出示了室外看似杂乱无章的几个景点请学生用数对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这时学生遭遇了困难,我就问他们:现在你们觉得难在哪里? 学生说,因为它们的排列杂乱无序。 我就揭示:数学发展史上确实遭遇过大家说的这种 “ 麻烦 ”, 然后再出示 “ 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 说明笛卡尔受此蜘蛛结网的启发想到在这些杂乱的景点上也布上一张“网”,这样就能确定这些景点的位置了。如果在网格的外面还有景点,只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大些就行了, 如果景点之间还有小的景点, 则需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密一些。 最后得出 结论 :只要将这 张 “网 ”铺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密”,那么平面上的任 何一个景 点都会被 这张网 “一网打尽 ”。 这时 ,这段史料就不仅是一段 “点缀 ”,它就具有 了生长性 和教育性。

弗赖登塔尔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 有了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史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才可能更好地带学生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可能的“再创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有这样一段史料,更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 否则,很容易演变成“贴标签”,一旦走入这种形式化的误区,那就得不偿失了。

懂数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尤其重要,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直观,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尽可能贴近儿童的这种思维特质, 努力实现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关的论述有很多,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我只想强调一点,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直接应用层面,更应该关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以上文提到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为例,直接应用规范的数对表达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是这种数对思 想的应用 却又那样 广泛 ,例如:飞机上用数与字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座位,地球仪上用经纬度确定位置,棋盘上的位置格点等。

现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大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然后走上教学岗位的,对高中数学知识、 高等数学知识储备得相对不足,导致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这是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需要慎重面对的一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科素养的提升。 现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不能只关注 “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它决定了整个教学的品质和价值取向。 小学教师教的是小学,但是小学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能退化成小学水准。教学和其他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对知识理解得真正“深入”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真正的“浅出”。数学教师拥有了专业的学科视野,数学教学的境界和品质才可能有大的提升。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篇9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以学科为依托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和主要的特征。然而,何为学科,在不同层面、不同语境中有着不一样的涵义。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他的《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提出,学科包含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方面的涵义:一是作为一门门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我国有学者认为: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1]。也有学者将学科引申为一种规范制度。认为学科是知识规范化的结果,人们必须经由一定的学术与行为规训,才能成为学科中的成员[2]。不论何种表述,学科的涵义都离不开知识和组织这两种形态。从知识形态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组织形态来看,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是一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创造、应用、传承与传播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本源,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

目前,各重要辞书及教育著作对“专业”一词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辞海》对专业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相类似,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专业”译自俄文,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majo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没有出现专业一词,对应出现的是“课程计划”(program)。我国学者在对专业的涵义进行的探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周川认为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可以指任何一种职业;狭义的专业是指从事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的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则是指高等学校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通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构成的基本教育单位[3]。赵康从专业社会学的角度将专业称为专门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并且认为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a scientific knowledge base)[4]。谢桂华认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5]。从以上对专业的解释与论述中,我们可以对专业归纳为以下几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是我国向前苏联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产物,是一个实施人才培养的实体性组织;专业与从事较高脑力劳动的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对应;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因而必须以一定的学科为依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依据特定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以相关学科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要素相似

学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高等学校工作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到目前为止,对学科建设的定义尚未有一致认识。陆军等人认为,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6]。洪世梅、方星认为,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7]。当然还有许多学者对学科建设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在此不一一赘述。综合学科的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方面的涵义及学者们对学科建设的有关论述,我们可将学科建设的内涵归纳为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两部分:结构性要素包括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功能性要素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从专业的涵义可知,高等学校的专业处于学科及其分类与特定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具有职业性和学术性双重特性。从专业的学术性看,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主要承担学科的人才培养职能。从专业的职业性看,专业建设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己任,需要高等学校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累专业优势,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专业建设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主要内容。从以上分析可知,专业建设就是依托一定的学科,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将专业建设的内涵归纳为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两部分: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优化师资队伍、构建课程计划、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功能性要素主要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既包括学科队伍,也包括专业师资队伍,两者一脉相承,互为补充。高等学校的教师既是学科建设的承担者,又是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是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础力量。通过学科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和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同时也为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造就教学名师、大师提供了可能。

凝练学科方向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一致要求。任何学科都有若干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凝练学科方向,不仅要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自身学科优势的范围内选择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领域;同时还要考虑学科方向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凝练学科方向,不仅是选择研究领域,形成学科特色的过程;同时也是汇聚学科队伍、积累研究成果、形成优良学风的过程。这些都将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为专业特色的形成奠定基础。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本需要。平台建设既包括学科平台的构建,也包括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学科平台建设在表象上为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等,其实质就是学科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构建高层次的学科平台,既是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需要,也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使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成为可能。专业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既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条件保障,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新的途径,为学科平台建设开拓新的思路。

课程是专业与学科联系的重要桥梁。在西方,专业的概念是主修或课程计划。因此,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来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一方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等可以促进教师丰厚自己的学术修养,通过开发设计、研究性实验可以促进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成果可以用来开发新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学科前沿性的讲座,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层次。

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基础。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对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教风、学风建设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在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认识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中的活水源头的作用。

统筹规划是关键。从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建设看,除了各自的主管部门外,还涉及若干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就是要在对学科、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缜密思考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合理确定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目标,并在分解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任务时统筹考虑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学院(系)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主体,因此,学院(系)也必须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的意识,自觉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科建设的规划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同时提升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水平。

机制建设是保障。首先,要建立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的机制。需要建立学术带头人承担专业建设任务的机制;学科、专业共享研究基地的机制;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开发新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以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纠正当前高等学校重学科、轻专业,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轻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其次,要建立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的资源保障机制,提高大学人、财、物的管理水平,平衡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效,物尽其用”。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要适当压缩管理和教辅人员编制,并将一线教师编制按专业课程所属学科核算到学科所在学院(系),打破按学院、系、专业独立配备教师的壁垒;在学科与专业平台建设方面,要根据学校的主干学科情况,加强学校通用平台建设,建设若干个面向全校开放的校级研究中心和学生实验实习中心,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在产学研基地建设方面,要同时考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让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融合到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之中。再次,要建立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要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双重评价,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科与专业建设;要制定科学的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体系,调动学院(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制订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的激励措施,鼓励运用研究成果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平台建设、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等,并对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奖励。

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两者既相互依存,又各有其侧重点。其中学科建设涵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侧重于学术研究的功能建设;专业建设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应该包含于学科建设之中,但侧重于学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既直接反映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在对学科、专业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内涵要素阐述的基础上,从教师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平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通过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统筹规划、构建机制来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7(12).

[2]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3]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01).

[4]赵康.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计[J].教育研究,2000(10).

[5]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09).

[6]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6).

学科专业设置 篇10

建立学科专业数据库在资料搜集方面要挖掘本院图书馆和各学院的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专业, 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特定的学科, 由于专业学科日常工作的需求, 图书馆和各院都购买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 有的已经整理、分类、归纳、但是在学科专业改革方面的还比较少需要充实加强。尤其是对本校特色的、前沿的科研、项目。比如我们农学院院土壤学的技术成果应用在盐碱土改良、棉花平衡施肥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灌溉干旱区使农作物高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2007年9月草业科学专业被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使新疆农业大学产生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牛羊育肥添加剂、饲料酸化剂使农牧区高效养羊成为现实。生产优质奶牛肉牛技术等一批科研成果已经在全疆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可观。还如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已在新疆区内外推广也经济效益显著。这些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是在市场运作中已被证明的良好的可取的, 其反应这方面的信息也是专业学科改革、参考借鉴实用的源泉。对这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书馆都应该及时收集整理并归纳储存以供专业改革之用。

建立学科专业数据库在资料搜集方面还要瞄准西北新疆本地的市场:新疆地大物博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新疆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已收藏建立了一批数据库, 并且也购买了一些的数据库, 但适合专业学科建设改革的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新疆大开发类的专业主题相对较少。这类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为西部大开发新疆大开发服务同时也是为学科专业改革服务的前提。虽然新疆每一所高校都有几十个专业其改革需要的信息之广, 但现代信息浩如烟海如何搜集对口的、前沿的、特别是容易就业的专业资料就比较茫然。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强, 尤其对公路、铁路、水利、水运、民航、油气管道、主要输电通道和联网、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还强调特色农业、旅游, 优势产业、能源、资源的布局和开发深加工、优势资源转化为战略资源、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高校专业的改革不仅要利用本院馆藏和特色科研项目, 同时也要看准国家十二五指出大的发展趋势项目。图书馆要未雨绸缪应提前搜集整理加工这方面的资料。还比如在建设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相关的资金、产业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必要支持;新思想、新方法、新机制、必要的行政手段;ISO14000认证、引进国外资金、退耕还林 (草) 、退牧还草、湖泊冰川河流退化、粗放农业、大规模污染与防治、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产品结构调整转向等等这些信息和学科专业改革建设发展都有关高校图书馆都应当及时收集整理储存, 已备专业改革之用。

建立学科专业数据库在资料搜集方面还要对网上资源进行搜集整合:网上信息资源庞大有的数据库是正规的、有的是随机的、零散的、有的数据库软件属于商业化, 它们在网上时隐时现甚至被重组, 图书馆员必须对它们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及时收集整理储存。也可以通过万维网建立图书馆自己的专业学科主页来连接国内外各高等院校、信息情报机构、科研院所等进行互联互访以增加互通性互补性。同时要学会全文主题分类检索和特殊信息检索, 对网上数据库也可用多种形式收集整合如用“文字型 (包括指南、书目、专利、文摘、辞典和全文数据库) 、数值型、事实型、图像型、超文本型、多媒体型、软件型等。现在100万条以上的超大型数据库有数百个。光盘出版物已超过上万种。”对这些资源整合和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图书馆必须配备相应学科馆员。

要配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科馆员:没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学科馆员那么再好的专业改革数据库、再有特色的馆藏, 仅凭用者自己去找去查去看, 也很难使这种资源做到准确及时快速服务与科研项目, 更谈不到有效跟踪服务于专业学科改革的建设, 所以必须配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科馆员。究竟学科馆员具备什么条件才算有一定专业素质, 根据现在许多资料分析其要求大致如下:

(1) 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信息学、市场学、管理学等。

(2) 有一定的学历或职称:现代图书馆经常组织馆员参观、学习、举办学术讲座研讨或进修等, 并且制定工作职责以完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有的因专业岗位的需求, 特招对口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3) 要有一定的英语实用能力:不但能主动有针对性地收集翻译馆藏关于学科专业改革方面的信息, 也能及时跟踪国内外对口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新观点、热点问题以及代表性论著等进行搜集翻译。

(4) 能对文献进行评价:对搜集的信息能过滤、聚类、分析、提取精华做出知识性的评价 (包括馆藏文献评价、本院文献资源的评价、西北新疆开发相关文献的评价、网络相关文献的评价等) 、并能编制出二、三次文献。

(5) 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链接的方式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目录式学科资源数据库, 为学科专业者提供信息资源导航。能熟悉相关电子板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 并了解学科专业电子板业务工作的内容、流程信息服务特点起到导航的作用。应能指出重点中外文献是否有馆藏并能提出采访建议、推介和提供服务等。

(6) 能做有效跟踪式的服务:始终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信息, 能及时了解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 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主动了解课题、及时提出待查文献等, 热情服务于专业学科对口的人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专业学科决策人。对重点科研项目能提供全程跟踪式定题检索, 掌握相关学科的建设规划、长期发展规划、善于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需求信息的范围和侧重点, 能快速的为其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能开通多种信息渠道, 对用户不仅做到到馆立项目电子文档, 及时报道最新信息、提供立项课题论证、前沿学术论文成果、报告、课题进展情况等, 并能从数据库中提炼对应的文献做学科信息报告, 以及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创新去设定服务方案、定期及时推送服务等。

(7) 能对数据库学科专业使用者进行使用教育:指导使用者如何使用信息工具找到必要的学科专业信息资源, 使他们能对获得学科专业信息后进行鉴别与评价从而节省时间可针对性去查阅提炼相关资料, 并且要教育使用者了解相关法律、经济等知识, 去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

(8) 能平等的对待用户和学科专业式的服务:爱馆藏、爱读者、爱图书馆业务、能协助学科专业人员检索解答科研、项目、专题上的问题。也能利用网络不受地点资源条件时间限制的特点, 和庞大网络资源、多馆资源、资深馆员的学识进行在线服务, 如原文传递、专业文献检索、提供参考咨询等。能平等尊重对待每一位读者, 不因其身份、经济、身体的缺陷、残疾、个性的差异、感情的亲疏而厚此薄彼或区别对待。也不因他们的国籍、种族、肤色、宗教、语言、年龄、地位或教育程度而歧视他们。不但能服务一般用户还应对学科专业改革者采取某些特殊服务, 如专题库室服务、文献调研评价、专题知识数据库、专题书目索引、专题资料汇编、学科导航、学科文献检索及其培训、学术报告、学术快报、定题情报服务、情报综述评析、原文传递、课题查新、跟踪服务以及成果评价或社会反映信息搜集提供等服务。这些都是图书馆工作专业性、学术性的实质。馆员必须了解掌握才能更好服务于学科专业的改革建设。

结语

高校图书馆专业信息的搜集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前提, 学科馆员的配备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驱动力。图书馆只有科学的挖掘搜集本院图书馆与各学院的信息资源, 挖掘搜集西北新疆市场的信息资源以及网上的信息资源, 配备学科的馆员对搜集的信息资源进行过滤、聚类、分析、提炼、整合、储存并能对文献进行评价, 以及对科研、项目、学科建设有效及时快速准确的跟踪服务, 才能更好促进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摘要:高校图书馆专业信息的搜集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前提, 学科馆员的配备是高校学科专业改革、生存发展的驱动力。图书馆只有科学的挖掘搜集本院图书馆与各学院的信息资源, 挖掘搜集西北新疆市场的信息资源以及网上的信息资源, 配备学科的馆员对搜集的信息资源进行过滤、聚类、分析、提炼、整合、储存并能对文献进行评价, 以及对科研、项目、学科建设有效及时快速准确的跟踪服务, 才能更好促进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新疆高校图书馆,专业信息搜集,学科馆员,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新平.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绩效评价.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十二五规划, 第十八章

[3]高艳君.津图学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拓展, 2004年第06期

[4]江苏警官学院图书馆馆员.公安院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

[5]杨冬梅.高校图书馆工作.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建设, 2011年4期

[6]朱建亮.论专业化服务.来源:http://eweb.zslib.com.cn/.2006-5-15

[7]孙振国, 张蕾, 徐迪.公共图书馆应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 篇11

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定位的依据

1.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高校的学科、专业定位是其办学目标定位的下位层次概念,学科、专业的定位必须以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依据。学校应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现有条件及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潜在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明确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定位和建设发展的。

2.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学科和专业的立身之本和科学定位。因此,要对一个学科和专业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来界定。多年来,学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每一个学科和专业从其设置、属性确定到其发展目标定位,无不朝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富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的目标而努力。

3.学科的发展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受其制约和影响,现代学科的发展目前正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纵横交错、相互促进的趋势,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形成分化与综合的高度对立与统一,这是现代学科发展规律的本质所在。鉴于此,现代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而学科的交叉融合、层级分化必然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由此决定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定位必须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科专业定位的科学、合理和准确性。高校在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工作中,一向都坚持以学科发展规律为基本准则,严格遵循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定位和建设。

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

1.有特色

第一,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才能形成学科专业的品牌效应。学科特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组合。研究方向是在考虑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的,它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历史的积累,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实与未来的把握,体现“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静动结合。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就要注重有特色研究方向的理性选择。研究方向如何确定对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学科在考虑自己的发展规划时,都需要首先考虑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只有凝练研究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集中学术力量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凸显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学校学科建设致力于整合学科资源,强化特色,突破重点,凝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第二,产生有特色的科研成果。科研在学科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名校的优势在于能不断推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科研任务产出科研成果并转化为学术成果,形成一批标志性、能充分体现高校学科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从而带动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广效益,既服务于社会,又有利于学校扩大知名度,取得更高的社会声誉。因此,高校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着重于加强科研力量整合,把不断推出标志性科研成果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努力并予以突破,不断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体现学科专业特色。

第三,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这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作为一所财经类高校,究竟该如何打造有特色的学科,培养有特色的人才?经济市场化对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大量熟悉现代经济、财务、金融、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能够针对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政策性建议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实践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时代发展潮流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学校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前沿理论,并有能力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有特色、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2.多科性

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单打一”的水平上,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建设应按照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做强优势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瞄准国际学科和学术研究前沿,着眼于国内实际,调整和考虑新的学科设置。通过调整学科布局,达到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和培植新的优势学科,促进主体学科与支撑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的目的。因此,为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的多科性发展,逐步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中心的“涟漪状”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

3.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科建设不断向国际化迈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日益注重与世界学科发展趋势接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科和专业。频繁的国际学科交流能进一步促进学科发挥引领时代、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使学科建设在国际格局中担负起对外传播民族文明、对内完善时代文化建构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学校的学科建设立足于国内发展现状、瞄准国际前沿,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国际化学科和专业,在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社会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国际相关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不断提升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国际化程度。

4.应用性

重视应用课题的研究,积极寻求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强调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高校学科建设立足实践,承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来自中国经济实践的变革与创新为中国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也为高校学科和专业定位指明了方向。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能学以致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理论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应用性科研的推广,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立足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对应用学科的发展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围绕学科前沿问题和关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的精英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中美学科专业目录比较及其启示 篇12

一、中美学科专业目录理念上的比较

首先从编制学科专业目录的目的来看, 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带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指令性。在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就明确说明, 该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又是学位授予单位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依据。也就是说, 我国各级高等教育机构只能按照这个学科专业目录来招生, 不在目录内的专业不得招生。而美国CIP的根本宗旨是收录全国中学后教育机构开设的学科专业, 进行分类的同时赋予代码, 从而及时地报道、组织学科专业信息, 为所有需要和使用这方面信息的人服务。

其次从编制的程序来看, 我国学科专业目录的确定大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即我们是根据某个文件的精神来确定指导思想, 进而确定学科专业目录, 然后要求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遵照实行。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征求了少数单位和专家的意见, 但总体上还是按原先的指导思想确定的, 一经确定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就必须无条件实行。而美国CIP的编制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因为它是在全国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上经筛选和整理而形成的。列入CIP的学科专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联邦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最近3年内至少有3个州的10个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授予至少30个该学科专业的学位; (2) 在联邦调查统计中提出新增学科专业代码的书面申请; (3) 由该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提供证据证实该学科专业已经存在; (4) 通过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证实该学科专业的发展潜力与可能性[2]。应该说这些要求并不高, 因此列入CIP的学科专业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CIP的编制过程体现了开放的民主精神, 在CIP的前言中就明确说明, 对于CIP中那些可能改变的地方 (包括新增、删除和整合) 给予广大的使用者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评论, 最终在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本。为了与以往分类系统保持连贯, 也为了让使用者乐于接受新的CIP,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CIP的编制者) 将适应期定为至少两年。

二、中美学科专业目录分类上的比较

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目录, 对专业的涵盖面不够。比如在心理学一级学科下只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3个二级学科。这3个学科过于宽泛, 不能满足实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因为在实际的教学科研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等专业。美国的CIP则是“专业”目录, 专业涵盖面非常广。比如心理学下就涵盖了从普通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22个专业。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3个层级分别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而美国CIP的3个层级分别是学科群、学科和专业, 分别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专业。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就决定了我国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更多的是“学科”目录, 而美国的CIP更多的是“专业”目录。

其次, 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与社会认同和人们的现实感受相差甚远。最为典型的是法学门类下除了法学这个一级学科外, 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4个一级学科置于其下都比较勉强。由于我国现行的学位授予制度是以学科门类来授予学位的, 结果就出现实际所学的学科与授予的学位相去甚远的情况。以法学门类为例, 不管你是学民商法学 (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还是中共党史 (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或者是人口学 (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抑或是中国少数民族史 (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 最终你获得的学位都是法学硕士或法学博士, 显然这与人们的现实感受相去甚远。类似的情况还有, 把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置于文学门类下, 把心理学和体育学置于教育学门类下, 等等。而美国的CIP由于是根据一级学科来分类, 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第三, 某些二级学科的学科归属定位不清晰。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 有不少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可授予两类甚至两类以上的学位, 如心理学一级学科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可授工学、理学或医学学位, 二级学科中如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或医学学位, 等等。同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可被授予不同的学位, 而且这些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又是由各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自行决定的, 这就必然会对这些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工作造成混乱。更为严重的是, 这会给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招生、培养以及学位授予等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也会给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就业带来混乱。

三、中美学科专业目录形式上的比较

我国目前各学历层次的教育都有各自的学科专业目录, 除1997年修订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之外, 还有1998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及2004年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这几个单独设置的学科专业目录不仅给人们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而且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学科建设等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这4个目录中以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最为接近, 但仍然存在很多不相衔接的地方。首先两者在3级层次的名称上有差异。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3个层级分别称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而本科专业目录却分别称为学科门类、类和专业。虽然两者在实质上没多大差别, 但在名称上未能统一。

其次两者在一些学科专业的归属上以及涵盖的专业上相去甚远。比如民族学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置于法学门类下, 而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置于历史学门类下。心理学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被置于教育学门类下, 而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置于理学门类之下。类似的还有材料科学、力学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置于工学门类下, 而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置于理学门类下, 等等。此外, 还有一种情况:在本科专业目录中, 法学类下只有法学一个专业, 而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 法学一级学科下包含了法学理论等10个二级学科。也许这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在本科阶段学生着重于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 因此专业要宽泛一些;而研究生阶段学生就要偏向于某一个具体方向的研究, 因此专业要相对细化一点。但颇让人费解的是,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 艺术类下包含了20个专业, 而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却只包含了8个二级学科。为什么本科的专业设置反而比研究生还要具体和细化呢?

第三, 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即一些专业都带上了特殊标记。带“*”的表示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带“△”的表示需从严控制设置的专业, 带“Y”的表示引导性专业, 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带“S”的表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对于一些专业面较窄而社会需求又不大的专业实行一般控制乃至从严控制, 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目录外专业和试点专业则是考虑到新兴专业或交叉学科而专门设置的, 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当时被列入目录外的专业或试点专业如今已成为高校中的热门专业, 考生争相报考, 而社会上对这些专业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因此, 可以说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一些专业做出这几类区分属实必要, 但为什么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却没有这些区分了呢?

因此我国各学历层次教育分别设置的学科专业目录存在着诸多弊端, 而美国CIP中的大部分专业可以提供不同学历层次水平的教育, 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技术的专业分类打通, 避免了学科专业代码和学位授予混乱的状况。

四、中美学科专业目录内容上的比较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乏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我国目前的学位大致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学位和职业应用型学位两大类。前者主要授予学术和科研型人才, 而后者主要授予职业应用型人才。这两类人才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理应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同等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精英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使得人们片面地看重研究型学位。这反映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就是绝大多数的学科专业都是研究型专业, 而职业应用型专业则几乎没有一席之地。由于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对人才培养起着强大的规范作用, 这就更助长了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重视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却极其忽视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一般职业应用型专业要比研究型专业多得多。如在美国CIP的学科群中, 大约有1/3适用于学术型学位高等教育, 1/3适用于应用型和专业学位高等教育, 还有1/3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2]。事实上这也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 任何一个国家对高端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毕竟只占少数, 而大量需要的则是那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并能把高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我们已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 从国家来说, 已明显地加强了对职业应用型专业的重视, 使得各种职业应用型专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从社会来说, 人们逐渐认识到那些职业应用型人才, 由于社会适应能力强, 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而一些研究型的人才则由于高不成低不就而很难就业。我们相信这些都会促使人们改变对职业应用型学位的成见, 相信职业应用型专业必将在我国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另一个缺陷是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 也没有在学科专业名称和代码中为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这无法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 也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事实上, 交叉学科将逐渐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前沿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 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因此, 在学科专业目录中理应给交叉学科留出空间。比如, 在美国的CIP中, 专门设立了一类交叉学科群, 其中包括生物与自然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心理学、行为科学等20个交叉学科, 并且为今后可能增加的交叉学科留有充足的代码空间。除了设置单独的交叉学科群之外, CIP还在其他各个学科群内设置了交叉的一级学科, 在很多学科内部又设置了交叉专业。据统计, 美国2003-2004学年一些学科群内部综合、交叉、新兴类学科学位授予数占本学科群学位授予总数的比例已相当高, 其中农学、教育学、法学的比例分别达到12%、15%、17%, 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学科群的比例高达67%[3]。

五、美国CIP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中美学科专业目录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 给我们将来修订完善学科专业目录至少提供了4点启示:

1. 转变编制学科专业目录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大致可以分为指令性、指导性和统计性3种类型, 并认为我国目前应制定指导性的学科专业目录[4]。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制订指导性的学科专业目录在编制程序上就要更加开放和民主, 要充分征求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使得最终出台的目录具有广泛代表性, 能被普遍接受。此外, 尤为重要的是要增强服务意识, 诚如美国学者舒尔曼所指出的, “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他们内心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 有义务以道德理解为起点来运用复杂的知识与技能”[5]。我国今后制订的学科专业目录除了发挥规范和引导功能之外, 要着力加强主动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

2. 增强学科专业分类的科学性。

由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的设置带来了很多问题, 有学者建议取消学科门类, 适当增加一级学科的种类, 并且按一级学科名称授予学位。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原来学科专业划分逻辑不清晰、归属不准确的弊端;另一方面学位按一级学科名称授予就能与人们的现实感受更加接近, 也便于人们区分人才培养的类别。笔者认为这种建议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不取消学科门类, 那么也必须做到学科专业的划分逻辑清晰、归属准确。

3. 整合不同学历层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

整合我国现行的各级学历层次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 一方面能避免各个目录不相衔接甚至互相矛盾的情况出现, 便于人们使用;另一方面也将给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体化的参照依据。

4. 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内容。

调整主要是指大大增加职业应用型专业的比重, 从而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是指把已有的交叉学科补充进来, 并且给交叉学科将来的发展留出空间, 使学科专业目录既有规范性又有发展性。

摘要: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与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在理念、分类、形式和内容四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更多的是“学科”目录, 而美国的CIP更多的是“专业”目录。借鉴美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具有包容性、开放民主、涵盖面广等特点和经验, 完善我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 在编制理念上要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转变, 增强学科专业分类的科学性, 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内容。

关键词:学科专业目录,CIP,分类,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关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08) .

[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2000Edition (CIP-2000) [EB/OL].[2009-03-17].http://nces.ed.gov/pubs2002/2002165.pdf.

[3]赵文华, 程莹, 陈丽璘, 等.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01) .

[4]李霞.对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7) .

上一篇:斯氏艾美耳球虫论文下一篇: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