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思考(共12篇)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1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 试图从教学生命的价值、认识、实践三个层面审视和思考教育信息化对其主要的践行者——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的影响, 以及随之而来所面临的观念变革、角色定位、能力与素养提升三方面的挑战, 并结合自我发展的实际, 提出寻求教学生命突破和实践创新智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挑战,应对策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的出台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现代化信息技术走上教育改革的前台, 推动更为深入的教育发展, 而所有改革的成果将对教育者的生存与发展发起挑战, 尤其是其践行者——信息技术教师, 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不断思考如何将教育信息化所承载的价值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行动与行为,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和教学创新的智慧。
一、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当我们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态度走近时, 我们走近的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更加丰富的交互联系构成的教育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实际, 从价值、认识、实践三个层面思考它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价值层面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无论它如何变化, 也改变不了教育的最根本内涵: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使人成为人, 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同伴合作的态度、学科认同的态度和自我学习的态度都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态度上, 要做到尊重生命, 关注个性, 将对教育教学的虔诚升华为教师的理性、爱与良知[2];对学生的态度上, 要做到情真意切, 以情动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科的态度上, 要做到有阳光心态, 在实践与创新中尽享学科的真实体验与独特感悟, 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与生命成长的命运相连, 从而让师生在相互平等的关系中身心敞开, 更有利于教学生命的突破;在对自我学习的态度上, 要做到认清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树立危机意识, 提前打算, 自我追求,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 终身学习。
(二) 认识层面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具体到每一个不同学科以及相同学科不同的教师, 其理解和思考都不相同, 但从教育改革都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解上是一致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促进学科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帮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学科价值和教学内容尚在不断探索之中。新课程标准提倡“联系学生的实际”, 这个实际并不仅仅指社会、生活, 也包含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课程。在实践教学中, 许多教师觉得素材难找, 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更难找。如果教师平时善于发现和挖掘, 不断积累、加工, 甚至自主开发和创新, 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科学的学科整合, 将是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最好最直接的手段。
信息化环境支持的技术、手段、方法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媒介由粉笔、黑板到投影、白板, 由阅读纸质教材到可阅读的电子教材、有声教材, 由口授、手写到多媒体与网络的交互应用;教学观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心中有学生, 采取尽可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 在互动中交流体验与感悟, 在分享中交换经验与建议;教学方式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面对面的讲授中偶尔夹杂着微视频、伴以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讨论, 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转变为演示中插入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伴以更多的示范和展示;教学内容的挖掘上注重“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的教学理念, 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等显性内容少而精, 解决问题的步骤 (过程) 、策略 (方法) 等隐性内容要进一步展开、深化[3]。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简单、通俗, 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
技术不能自行融入教育教学。如果没有好的教师将教学策略与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 那么, 再好的信息化环境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当它已内化为教师的真实体验、内心的共鸣、生命的感悟, 对教学产生一种有力的支撑时, 才会激发教师与学生产生使用的激情和深入探究学习的兴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历的每个阶段与过程的变化都充分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结论。从仅仅为了“点缀一下”而强行“塞入”教学, 到针对教学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的“弥补”而“加入”教学, 再到作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支撑教学的“要件”而“嵌入”教学, 到教师设法施加影响, 创构一种全新的教学时空,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价值选择”而“融入”教学[4]。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校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主动地肩负重任, 尽力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解决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创新性教学, 协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计算机作品制作等评比活动, 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在自我发展与实现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 实践层面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只是一种环境。它能否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创新教学理论, 与适切有效、符合教学属性的方法一起被教师深层次地整合到教学中, 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发现, 体验与感悟。同时,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与学科文化逐渐适应、思维转变和文化变迁逐渐提升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它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要重点关注教学的“开放性”, 不能让学生受范例、教材甚至教师个人一味地说教的影响而被框住创新的灵动;要敢于适当放手, 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更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交流分享作品的好的想法与做法;将师生的创意、灵感与经历通过分享、交流、合作, 相互启发、彼此点拨;课堂因为思维火花的点燃而变得“百花齐放”。
如何确保技术被用好、用巧, 这不仅要遵循简单、适用的原则, 更需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试想, 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就能轻松解决的事却非要花很大力气借信息化教学环境, 结果收效甚微, 得不偿失。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广播、监控、分组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同步教学, 小组讨论与合作, 因此成为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广播次数多, 切换频繁, 介入时机不对, 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 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引起学生不满, 从而产生抵触、烦燥的学习情绪, 教学效果受到负面影响。
“班班通”的互动课堂动态地展示了教学过程, 弥补了静态文本的不足, 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仅仅把它当成播放课件的工具, 不考虑实际, 一放到底, 学生眼花缭乱, 来不及思考与想像, 一节课下来, 除了几幅跳动的画面依稀可记, 再也找不到可以交流与分享、体验与感悟的东西了。这样的互动, 其实也只是手动、身动而不是心动、脑动, 有人将其讥为“满堂动, 满堂问, 满堂放, 满堂夸”的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5]。
“校校通”的网络已经连接, “人人通”的网络空间已经创建, 为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提供了充裕的条件。遗憾的是, 这些环境并未很好地被融入教学应用中。如果打开教师的网络资源平台个人空间会发现, 大多数教师并不将互联网与个人网络空间用于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的交流、分享, 以及组织活动和备课等, 即使是在职培训, 他们也仅习惯于在工作时间, 或者在办公桌旁, 或在培训现场参加修习, 很少在家、上班途中或休息时间在线学习, 因为他们不想让在职培训打乱了个人生活。
二、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合理地转变、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将权威的一言堂的统一指挥者角色转变成平等、对话、交往、协助的指导者角色;如何在信息无穷大、技术无穷变、网络无穷宽的信息化环境下, 达到知识技能不断新、能力素养不断升、角色作用不断变的效果;如何将适切的技术合理地融入教学,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如何选择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认知水平, 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 教育观念变革的挑战
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 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他人的交往学到很多教师不知道的东西。过去强调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的知识储备的观念引起了现代人的质疑, 今天的教师所拥有的水应该是不断更换的、常清的、流动的, 应根据不同学生所拥有的不同大小形状质地的杯子的要求而变换倒水的位置、姿势和水的总量[6]。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 才有可能走在前面。在今天, 学习、应用、创新已经合三为一, 学习就是建构, 建构孕育创新, 为了创新而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
当学生自己也能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时, 教师应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学会什么?教师应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的效果如何?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新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新技术如何更方便学生的“学”, 如何让教师“教”得信息化?如何让学生“学”得信息化。另外,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 每周只有一节课, 教师能否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直接挑战着教师的教育观。
(二) 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
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很久以来就是在不断地超越之中, 就连哲学家也慨叹: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起到什么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也一直在追问。
互联网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和重新配置, 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易得性让学生获得想要的信息成为可能, 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 而是带着各自的资源和背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由“发号施令”的统一指挥者角色向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 学会意义建构, 学会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转变;由教书育人的角色向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角色转变;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 以研究者的行动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做到如何不唯教材、不唯结论、不唯方法, 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习惯和求新、求异、求奇的思维意识。因此, 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的职责更多了。除了本职教学工作以外, 还兼网络管理、计算机设备维修、“三通两平台”的运行与维护、信息的发布与网站管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多种角色, 教学几乎成了“副业”。如何充分合理地规划时间, 处理角色冲突, 做到教学、学习、学校信息化工作三不误, 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 能力与素养的挑战
11.技术素养与能力的挑战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时时更新。可以清楚地看到,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信息技术素养的逐步提高, 有的学生已成为计算机高手, 要想指导他们, 教师不仅要“专”, 更要“技”高一筹。其他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依赖也慢慢减少, 很多本该信息技术教师领先一步的东西,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更新得不及时, 或知之甚少, 甚至从未涉足;渐渐淡忘的教学基本理论, 缺乏灵活运用的教学基础技能,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育科研能力桎梏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动力。
教给学生的知识究竟教多深, 教多少才合适?教深了, 学生不懂;教浅了, 学生无兴趣;教多了, 消化不良, 教少了, 学生不解饥渴;如何教得不深不浅, 不多不少, 恰到好处, 既适应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这个教与学的最佳组合问题, 对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挑战[7]。
2.学科教学素养与能力的挑战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洞察力。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充其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生命性的“原材料”, 如何让这些非生命性质的“物性”资料通过教师的能动作用, 结合学科的性质进行一定的补充、整合和选择。有效地转化成为真正的教学资源, 并与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生命性”教学资源一道形成教学合力, “内化”与“活化”是教师的教学智慧[8]。这无疑是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与素养的一种挑战。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短板, 因此要关注如下问题。如何围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正确规范地表述, 及时地调整和加工可能出现的“大而空”、“窄而浅”, 甚至人为地“割裂”或“机械套用”的三维目标?如何根据学情从学生的自主需要、个体差异出发, 灵活恰当地取舍和替换教学内容而不致迷失在花样翻新的形式上,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善于选用和重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知识内容, 过滤过时甚至已被淘汰的知识?当教学进入新一环节时, 如何注意新旧知识间、前后环节间的关联性、拓展性, 使它们环环相扣成一个有机整体, 而不会因为知识的零散和琐碎, 导致学生思维的断层, 不利于迁移和应用。
信息化教学如何被合理地评价, 一直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而技术、能力和素养往往又无法像传统学科那样, 简单地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 所以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如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通过课堂观察、举手统计、形成性测试、小组检测和必要的评价记录, 对学生的作品不断改进、完善;如何利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灵活选用, 多元评价,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如何注意评价的语言艺术, 尽量多用陈述性评价, 少用主观感受性评价;评价时如何抓典型, 以点带面, 让学生从“共性问题”中了解自身作品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如何注意在评价结束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改进的时间和空间, 而不是评价结束, 整堂课也随之结束, 使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真实深刻的信息化教学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财富。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应静下心来细想,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 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 重难点是否突出?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还需要调整、改进?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 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把这些想清楚, 然后记录下来, 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长期积累, 教师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9]。
3.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挑战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对新信息敏锐的直觉, 时刻追求新知识的热情, 拥有能正确检索、组织、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辨别、选择、创新的核心素养。除了不断学习新技术外, 还应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 多阅读报刊、杂志, 多从网络学习。任何一种信息媒体都会有创新的表现形式, 都可能被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让更多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于课堂, 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策略
思考和挑战指向的可能是一个深刻的事实和自我省察, 而实践和行动所展现的才是动态、开放、深厚和丰富的意义与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
(一) 要要有有阳阳光光心心态态, 活出生命精彩
在我国, 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走进中小学才十几年的时间, 相比其他学科, 还很年轻, 学科地位刚刚呈现。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不只是呼吁、批评,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 以乐观、开朗、阳光的心态和博大情怀坦然面对工作、学习、生活境遇中的苦与乐, 失与得, 以生命自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绽放活力, 活出自己生命与职业的精彩。
(二) 积积淀淀文文化化底底蕴蕴, 提升基础性素养
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是教师教学品质丰富和学习创新发展的前进动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 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信息媒体都会有创新的表现形式, 这一切的创新表现形式都可能被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文、史、社、哲等的人文素养, 美术、摄影、音乐欣赏、建筑设计等的艺术素养, 组织、传播、管理等的管理素养……这都构成了教师的基础性素养。这些能使拥有者读懂人生与世界, 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能保持精神生活的活跃与更新, 能学、能做和能克服由专业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智力发展的局限和视界的窄化。而这些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在修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完善的,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基础性素养是一锅“文火”慢慢炖出的汤, 靠“急火”猛攻是出不来的, 它是教师一辈子自养自怡的过程[10]。
(三) 重视自我发展意识, 提升专业素养
地图,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到各地去做特殊的旅行, 但是, 它并不能告诉旅游者走向何处去, 只有旅行者的愿望和计划才能决定他的旅行目的, 就如同旅行者自己早先的愿望和计划决定了他现在所到的地方以及他现在要从哪里出发一样[11]。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动力, 信息技术教师更不能例外, 应主动转变思想观念, 正确定位角色, 重视自我发展的意识, 制定自我发展的人生规划, 并努力实现。而这需要行动的勇气和不屈奋斗的精神作支撑, 用终身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关键还是自我提升, 它是最具活力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11.搜搜集集资资源源,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优势,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硬件资源, 如教学软件、课件、CAI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 再对搜索到的众多物化资源进行一定的筛选、调配、转化、整合的优化, 最后确定为适合不同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有可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的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 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以博客、空间、论坛、电子邮箱、微信等通讯方式与他人实时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烦恼, 通过在线学习网站、电子百科全书、数据库和微课视频等资源自主学习, 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2.积积极极参参与与教教育育科科研研, 勇于实践, 努力创新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是教师教学活动“常教常新”的魅力保障, 是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的有效手段, 能使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的实践和行动研究, 结合校本教研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通过集体备课、同伴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 资源共享, 共同成长。通过问卷、教学日记和调查访谈、教学观摩、案例研究,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 不断解决这些问题, 改进教学效果, 提升自我能力。
33.积积极极进进行行自自我我评评价价、自我反思
教师自评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条件之一, 对照评价规则和标准, 以开放的心态正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分析教学成效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 只有经过艰苦卓绝、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和钻研, 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为年轻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必须静下心来, 守住心灵, 处处、时时观察学生生命的灵光闪动, 聆听学生生命拔节成长的声响。实实在在地从改变自己开始, 以积极的自我意识, 主动学习的愿望, 坚强的意志, 借助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再反思的动力, 不断寻求教学智慧的突破和自我发展成长的超越, 做一个有意义的教学生活的主动创造者。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2
酉阳县万木乡铺子小学校 李鼎明
【摘要】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机制建设、观念更新、有效培训、网络研修常态化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
【关键词】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资源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大势已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全国“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使用热情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受到制约。因此,学校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研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其实施办法有,一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必学必测内容,以评促学,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二是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纳入优质课评价体系;三是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积分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二、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在《认识如何学习》中指出“只要适当地使用技 术,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教师教学上具 有巨大的潜力”。将理论融于技术,用技术促进教学绩效已成必然趋势。农村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不是信息技术控制学习者,也不是学习者恐惧 信息技术,而是学习者控制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形 成一种智能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化的人机关系,形成学习者与信息技术最优化的智能整合。其次要积极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坛上走下来,变先知先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究的顾问、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
农村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提升自主发展的内驱 力,自觉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使自己的职业 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教师要具有乐为人师的志趣,要明白自己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和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也是农 村民众文化的传播者;要逐渐形成乐于奉献、为农村 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
钻研本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关爱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充满期待,并竭尽所能地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要努力追求终身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改进教学实践,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 作,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专业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过程。
三、组织有效师资培训,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多种维度、多种角度,分层次进行培养与训练、反思与交流。
(一)全面培训,侧重于操作应用的层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普及、推广,首先要有一支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电脑扫盲”活动,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word应用技能、excel应用技能、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电教设备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过关以后,再进行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cooledit)和网页制作等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
(二)重点培训,侧重于专业制作层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光有只能操作的广大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 “提高型队伍”。学校要选拔一批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进行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先让这部分教师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列,带动其余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织这些“提高型队伍”和其他教师结对子,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站,开通博客等。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与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 G.J)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借助网络,加强校本网络研修常态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为 “教育研究者”,农村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 者”的观念。对农村教师来说,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 式之一就是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 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 员共同参与。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之一,丰富了学校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网络研修突破传统的研讨方式,建立了依托网络开展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学校要以校园网为依托,设立“网上案例剖析”、“网上教学评课”、“网上集体备课”、“教育随笔”、“金点子冲浪会”、“亮点发布会”、“资源上传”等多个论坛专区,教师把各自的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读书心得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可利用业
余时间围绕论坛主题,交流、点评、发帖、跟帖。网络校本教研改变了教师单调和枯燥的生活,解决了以往教师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困难,由过去那种“独学无友”封闭的成长状态,进入“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境界。
农村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网络研修方式,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与学校教师,利用博客圈、QQ 群、朋友圈和教师网联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提高教研水平。这个共同体中,不同地域的同学科在参加研修的过程中,教师或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求助方式提出,以期得到同伴的指点和帮助,或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引发讨论……在利用网络进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论坛主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使个体实践研究转变为个体与集体互动实践研究的格局。这种开放的机制,不但拓展了教师展示交流的空间,同时大大丰富了网上培训资源,进而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为教师培训增添了生命活力。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充实了每个教师成长的步伐,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多样化的网络教研活动,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向开放、引向深入,在活动中教师们传递着教育信息,共享着教育资源,实现了同伴互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校本教研中,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整合应用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要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举行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建立更开放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引领教研走向深入,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既要继承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立足农村教育实践,又要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面向未来,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职业竞争力和提升社会地位、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导向;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身专业发展氛围,利用信息技术取得和城市地区教师同步发展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新机会基金项目的特点比较[J].重 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22-124.[2] 张华.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8,(10):99-100.[3] 金陵.应用主导区域教育信息化率先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27-30.[4] 曼燕霞;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之教学实践探索 [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8期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推动力,这不仅是因为网络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广泛使用,更是与人们生活的数字化息息相关。网络对于人们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门重点。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主要进行的是计算机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辦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任何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既能增强自身教育素质,又能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低下,对其运用和操作更是远远无法达到教学任务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目标有关。因为一个好老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他的教学方法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不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视而不见,根本就无法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太过于注重自身的教育要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行为方面,往往不能更好地从头至尾地贯彻自己的教学方针。这些因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不佳,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
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相关意见
1.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学校的积极推进作用。学校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教师的反思动力,让他们重视自身教学的不足。学校推进教学反思活动,让教师定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反思成果进行组织交流,加强他们对教学反思知识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对自身整体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都有一个完整的反思过程。学校也可以积极构建起教学反思平台和组织,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有相应的人对他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教师必须重视反思工作
反思工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教师明白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尽善尽美,总会有不足的地方。对于不足之处,就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善。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反思意识,对于课程开展过程中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结合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认真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他们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人无完人,没有谁是没有一点缺陷的,我们需要通过反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反思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真正需要,学校方面也要积极出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水平,从而使教师自身不断地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王绍斌.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4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学校, 小学 (含办学点) 66所, 教师86人;初中34所, 教师57人;普通高中7所, 教师31人。
(一) 学历层次及专业匹配
表1反映不同教学阶段,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历、所学专业的变化及比例分析, 如小学阶段, 学历为本科, 专业对口的信息技术教师只占6.97%。
(二) 任教学科与年龄
表2主要分析任教学科有差别的教师在不同阶段所占比例及变化, 如主要教学其它学科, 兼教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小学、初中、高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8%, 23%, 0%。表3反映不同阶段, 教师的年龄分布与变化趋势。
(三) 信息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
通过实地调研、试卷考查、技能比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多次考察, 在此基础上, 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检索、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较强, 没有明显差距;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均衡, 从考查结果看, 小学教师的合格率为72.46%, 尤其是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合格率偏低, 初中和高中的合格率分别是88.45%和96.50%;计算机硬件装配与维护能力差距比较明显, 能熟练安装和维护的占56.72%, 基本不会的占2.04%;办公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普遍较高, 小学、初中、高中优秀率分别为95.5%, 97.42%, 98.6%;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软件使用能力有一定的差距, 小学教师合格率较高, 占86.3%, 初中较低占48.42%, 高中占65.8%;编程能力普遍较差, 高中教师合格率只有28.6%, 其它都低于15%。
在教学获奖和论文发表方面, 2008年以来, 参加省、市教学竞赛获奖的教师, 小学有6人, 初中3人, 高中1人, 其中省一等奖1人, 二等奖1人, 市一等奖4人, 其余为二等奖, 获奖者中, 农村学校教师只有3人;论文发表或获奖共有80多篇, 其中省级21篇, 市级35篇, 其余为县级。
(四) 现状分析
1.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差异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较强, 具备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资源提供, 资料整合能力, 这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观察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发现三个学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性, 尤以小学阶段最为明显, 这将导致部分教师无法从深度或广度上整合教学内容,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的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 差距较大, 说明不少教师还不能熟练驾驭计算机, 不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软、硬件故障及时处理, 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编程能力,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是相当重要的能力指标, 无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 还是教学软件资源的制作与开发, 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技能, 从调查情况看,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达标。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从数据统计来看, 获奖人数少, 获奖层次偏低, 说明教师们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过程中, 虽然有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研究质量和有效性上还没有整体的突破与提高, 缺乏一种浓烈的研究氛围。
2. 学历和专业差异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显性因素
简析表1我们发现, 总体而言, 学历层次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提升而提高, 专业匹配情况也同步好转, 但仔细分析, 除了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和专业基本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外, 小学和初中阶段则有较大差距, 尤其在小学阶段, 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师, 占76.74%;初中阶段, 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师也占到59.66%。调研过程中, 通过对这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发现他们自身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信息素养比较单薄, 在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等方面, 缺乏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与能力, 客观上造成了学校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均衡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3. 多学科教学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的多学科教学是我们一些学校的现状, 在农村中小学, 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由表2可知, 在小学阶段, 专职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师只占12%。主要教学其它学科, 兼教信息技术的占68%, 初中阶段这种现象有所好转, 但仍接近1/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学科配置不均衡, 缺少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 另外, 有些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相对简单, 用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也能完成教学任务。经调研发现,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 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 信息技术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节奏, 跟其它学科有差异之处, 有些教师将他们教学其它学科的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教学上, 造成了“水土不服”。原因之二,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 教师们在忙于其它主要学科教学的同时, 没有充分精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这就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年龄结构优势明显, 是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
从表3可知, 在小学阶段, 在20觸39岁之间的人数有74人, 占总数的86.05%, 初中阶段20觸39岁间的人数有47人, 占总数的82.45%, 相应的高中阶段小于40岁的人数占80.64%, 由此看来, 信息技术教师的年龄结构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年轻, 他们容易接受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稳步提升。
二、发展策略构建与探讨
(一) 分层培训
由上分析可知, 县级信息技术教师构成相对复杂, 信息技术或相近专业毕业占比不高, 信息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明显存在。为了有效地提升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专业培训, 给合教师本身的能力特点, 合理分层, 进行分层培训。分层培训的方法策略为以下几项。
(1) 对非信息技术及相近专业毕业,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弱的教师,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技能培训, 提升其信息能力, 一般由县、镇为主组织培训。
(2) 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较低, 难以适应或符合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教师, 以县级培训为主, 在可能的条件下参加县级以上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 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
(3) 对有一定的学科综合素养, 但能力结构不均衡的教师, 通过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专项培训, 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 集中研讨
学科培训固然对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但由于培训时间短, 培训内容多, 参培人员有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从整体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还有不少困难, 所以, 我们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 通过集中研讨, 来帮助教师提升学科素养, 缩短能力差距。采用的方法为以下几项措施。
(1) 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 定期集中, 以调研案例、学科教学、专业技能等为研讨主题, 研讨过程中, 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探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 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的即时通讯交流平台 (QQ群) , 鼓励教师通过平台讨论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通过互帮互学, 促进整体提升。
(三) 任务引领
“任务引领”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但在这里, 我们把“任务引领”看作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任务设置, 来激发、引导、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研究、提升素养和能力的一种途径。任务设置一般从“课题研究”、“教师比武”、“学生竞赛”三个方面展开。
(1) 课题研究。我们将它视作一个学习、提高的阶梯,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申报或参加不同层次的课题, 并进行研究, 如经验或能力一般的教师可从“微型课题”入手, 自主选题、自行研究, 能力较强的教师申报或参加其它级别的课题研究, 得出成果。
(2) “教师比武”。根据学科计划, 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操作技能两方面设置, 一学期安排各学段教学能力或操作技能比武至少一次, 通过学科知识测试、说课、上课、操作等形式, 让教师通过现场比武寻找差距, 确定努力目标。
(3) “学生竞赛”。以全国信息学奥赛,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为着力点, 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辅导, 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操作技能, 增强教学指导、创新设计等综合能力。
(四) 个体研修
我们可以将“个体研修”理解为教师个体提升学科素养和行为能力而进行的自主研究学习。个体研修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师个体根据自身学科素养和能力并结合努力方向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的学习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从知识到理念更新速度都非常快的学科, 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要精通专业操作技能, 所以, 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个体研修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 我们要求本县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对自身的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认识, 联系工作实际, 以信息技术“微型”研究为载体, 确定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制定小目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 扎实、有效地研究, 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种“小步快行、短期见效”的研究方式, 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自信和形成研究的良性循环氛围,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五) 教学协作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缩小差距, 促进均衡, 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研究、学习之外, 相互之间的帮助、协作必不可少。我们以全县各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组为单位, 鼓励教师结成“互助团队”, 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究、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完善与提高。同时, 我们还以本县每年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和送教下乡为平台, 以“个体———集体———个体”为研究模式, 开展互助协作。具体而言, 由教研员组织, 全县信息技术教师参与, 确定教学课题, 教师首先进行自主研究, 形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研员结合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集中探讨与研究, 确定最优方案, 课后再集中探讨, 总结得失, 并安排任务, 由教师个体进行反思, 得出研究结果。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年经的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采用了多种途径与方法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教师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还需要我们和信息技术教师一起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S], 2003.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S], 2005.
[3]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 .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5
有人说:课堂像舞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已经在这个舞台上辛辛苦苦“演出”了十余载,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饰演的角色总是在变,而且都具有双重性。尽管我扮演的角色很渺小很普通,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但却记载了我曾经走过的教育信息化教学道路。故事是从十二年前开始的。
求知者
首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大学时代,学的是BASIC,每周仅有半小时的上机时间,简陋的机房,落后的286,再加上五六个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无法满足我的
求知欲。托人找关系,找到一家小小的计算机公司去学习。经过几次练习,我已经能用BASIC编出自己的名字,看着显示在屏幕上的“王卉”二字,我感受到计算机的神奇魔力。正是缘于对计算机的这份“执着和偏爱”,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尽管从城东跑到城西,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坚持周末去学习,进一步自学了FOXBASE等程序设计。
毕业后,我来到全市闻名的大明湖路小学担任计算机教师。领导对这门新兴的学科十分重视,多次派我到省、市电教馆学习,使我较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让我有机会聆听了祝智庭等专家的讲座,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做好一个教师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一个必经途径。为了提高专业水平,除进修计算机本科以外,我还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订阅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中小学电脑报》,这些报刊至今仍是我教育教学的良师益友。
计算机教师兼微机室管理员
1997年,学校建设第一座机房,校内唯一会使用计算机的我自然成为管理员的最佳人选。从硬件组装到试用,我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微机室使用的是无盘工作站,三十台学生机,安装DOS系统。而最“高档”的那台教师机,配置为32M内存、win95系统。教给学生的是WPS汉字输入和LOGO语言。记得初登讲台时,除了书写详尽的备课稿,每晚我还要一遍遍地把授课内容讲给爸妈听,以作演练。为了让学生能听懂LOGO的抽象命令,我总要提前一小时在黑板上又写又画,多边形、五角星,尽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讲台上的我手拿教杆,手舞足蹈地连说带比画,唯恐学生听不懂。后来,微机室安装了NEWCLASS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的优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我及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陆续也有些
论文在市、区比赛中获奖。2002年6月,我的教学案例《让教学更生动》刊登于《中国电脑教育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电教示范校,学校舍得投资,总是紧跟时代配备符合潮流的计算机设备,从教十几年,我先后跟随建设了五个机房。随着信息化发展,机房配置从最早的无盘工作站发展到现在的单机配置赛扬双核,1G内存,160G大硬盘,终端连接互联网,百兆交换到桌面。为了不影响教学,寒暑假成了我打造微机房的最好时间。我学着制订微机室建设计划,设计拓扑图,跟着一起组装计算机、走网线、建机房,谁说“女子不如男”,动手能力很差的我竟然也成了一个“电脑硬件专家”。只可惜为了维修时行动方便,那些美丽的长裙只能压在箱底,让我无法再飘逸如仙。另外,作为一所名校,学校也经常有接待参观的任务。微机室作为当时的“高科技”产物,自然成为参观的热点。于是我的工作量除了每周十六节课加机房维护
外,还要制作宣传片,向来自大江南北的朋友介绍我校微机室,我在宣传学校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CAI课件制作者兼培训教师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6
一、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基础发展的认知平台
信息技术是21世纪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也必须掌握,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学校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社会,而且更要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所以,教师若不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就无法适应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要求。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资源平台
信息时代的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省市先后进行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并加以考核,这更加促进了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教师们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的制作技术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操作为主讲授为辅、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教师学以致用。
三、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实践平台
现代教育普遍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有:自主学习、进修访学、听课评课、实践反思、教学研究。教师借助网络,参与诸如“远程教育培训”、“教育在线”、“网志”、建立家校联系网络、班级网络管理、进行电子备课、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等等,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
四、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永恒平台
1更新观念,正确认识。
教师自身所学的知识是“过去式”的,而所教的知识是“现在时”的,要培养的人才是“将来时”的,未来的社会是高科技社会,没有信息技术就相当于现在的“文盲”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理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才能“要给学生一杯鲜活水,自身需有长流水”。信息技术培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实践操作。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路径,调整培训计划。通过从网上收集教学素材,在学习中激发教师的互动通过绘画、拍照、录音、录像等手段共同收集制作素材,丰富素材库内容。
3强化整合,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并不是将之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种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融合。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7
提升工程的实施, 《能力标准》、《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执行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向纵深发展, 使应用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也必将引领各类培训机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 帮助广大教师提升技术素养, 提高应用能力, 促进专业发展。
针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从2004年开始曾实施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以下简称建设计划) , 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比较建设计划和提升工程两项培训工作的异同, 对做好提升工程具有很好的启示。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
通过对《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比较, 我们认为在培训内容上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 内容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专业发展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训, 教师学会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两者都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注重“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重点是关注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理解各种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形成灵活变通的教育技术技能, 开展教学实践。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升级版。更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 重点培训教师在教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的各个环节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转变教学方式,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课程设计考虑了教师和环境的差异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对象包括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涵盖了整个教育系统。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参加培训或者不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的教师笼统地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教材进行培训, 很难激发教师对培训课程的兴趣, 也使得一些教师虽然接受教育技术培训了, 但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能力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延续、细化和提升。关注的对象更加集中, 主要针对一线教师。《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研制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差异、装备差异和不同教师的水平差异。虽然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多的发展,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数字化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中小学既有计算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也有触控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在一些发达地区, 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上网本、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平板电脑的网络环境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环境也在运用。《能力标准》根据这些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差异, 提出教师在简易多媒体和交互多媒体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教学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 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培训课程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科 (领域) 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确定培训课程内容, 运用典型案例, 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因此《能力标准》更加凸显了面向应用, 关注差异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差异性, 以满足各学科教师的需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实施主题式、案例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由教育部审定课程资源, 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 (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和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 , 有具体的网络平台支持, 采取培训和测试相分离的培训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由教育部制定《课程标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 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实现了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目的。
《课程标准》将培训课程分为技术素养类课程、综合类课程、专题类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 共27个主题。技术素养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 学会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技术。综合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专题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标准》对27类主题课程从主题描述、内容要点、学时建议、实践任务、案例资源、考核评价建议、课程示例7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因此, 培训机构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组织、设计课程资源, 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搭建课程运行平台, 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的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 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听专家的讲解, 观看相关课件和微视频, 还能与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交流研讨;不仅能观摩别人上课, 更能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学习、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强调过程评价, 培训测评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8
一、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应予重视的问题
新的改革发展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涉及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完善、能力的提升、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多个方面, 这对于教师而言,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教师的自我发展, 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笔者认为, 促进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发展, 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成长和进步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在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上, 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1]的发展目标要求。然而, 当前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更新专业知识和提升技术水平上, 而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等方面却认识和重视不足, 因而导致自我发展不够全面。
(二)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规划中, 也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的观点, 并启动和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技术教师有其自身的技术优势, 但在实现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和创新,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 却有“技术能力有余, 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
(三) 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的意识问题
一方面, 深化课程改革, 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 包括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等, 推进课程改革,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显然, 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是适应和应对新的改革发展形势、完善自身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主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思考
(一) 明确新的改革发展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与要求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要促进自身发展,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教师专业标准, 树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的理念,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其发展的特点, 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
例如, 在教师道德行为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就要自觉遵守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 并努力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合法合规、健康安全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典范。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 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也包含着众多的分支。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中, 就包括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等五个选修模块;在应用领域方面,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等成为当今的应用热点。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应对不同的分支和应用领域有适应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 可能既是“程序员”, 也是“网络工程师”、“电脑作品大师”、“数据专家”、“电脑机器人教练”等。同时, 信息技术教师应成为通过网络坏境和数字化手段不断更新、丰富和拓展专业知识、突破时空限制加强交流与互动的楷模。在专业能力上,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在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开展和实施诸如“任务驱动”、“Web Quest”、“网络协作学习”、“翻转课堂”等优化和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和能力。要成为运用信息技术环境和手段,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 有效实施教学的榜样。
(二) 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 也是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更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落实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一是技术素养高, 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划、设计和实操能力相对较强。二是常常承担诸如其他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参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 (多为公开课的技术应用部分) 、协助甚至负责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件制作、学校信息化的技术维护和操作等, 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较有经验。三是整体相对年轻,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相对较少, 学科教学没有带着“升学枷锁”, 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也更愿意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这些优势, 为我们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发挥好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优势, 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一是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内涵与实质, 充分认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形成主动融合的动机与动力。
二是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 包括上好课和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养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生活的意识与习惯。
三是利用好信息技术优势, 努力打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包括平台与资源的建设、各类信息化工具 (特别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支持工具) 的运用、氛围的营造等。
四是主动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途径、方式方法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深度和水平,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 本身也是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和需要。一方面,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优化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三) 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是要提高对深化课程改革新形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 价值追求更加多样, 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
二是要积极参与和探索课程改革, 使自己成为课程的主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程改革, 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 树立应有的课程意识, 促使自己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借助于信息技术优化、改变与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变革教学评价, 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 韶关市的信息技术教育在结合传统优势活动 (如青少年信息学竞赛、虚拟机器人竞赛和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等) 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特色发展。
三是要发挥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功能。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 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团结协作意识、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意识等。例如在教育学生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 要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注重信息安全, 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负责、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等。
三、结语
以上在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的改革发展形势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拙谈了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当前应予重视的问题和如何积极应对的思考。教师自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 显然,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加强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这一过程的实效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源于对时代、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们相信, 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样, 立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甘于铺垫和乐于奉献的信息技术教师, 能在新的改革发展形势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师专业素养, 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摘要: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步入快车道的新形势下,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使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改革发展形势, 本文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 介绍了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自我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教师[2012]1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发[2010]12号) , 2010.7.8.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9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 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 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 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 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 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 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 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 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摘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 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 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 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 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 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5, (17) .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5) .
[5]吕艳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05.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10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锋的战场上旷日持久地打拼;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特别是教师的持续进修,我国各种培训方式太多,从以前的班级培训到现在的网络培训,都显示教师必须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可能发挥技术的作用,但是那种大规模的一般性的技术培训能否帮助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我们需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式,教师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技术使用的性质,等等。为此,对教师进行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教师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祝智庭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命题,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后,教师有更多的新角色。它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课本的知识和教师的课堂讲解。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已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被动的培训班式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网络式学习者。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原因。
2. 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师培训
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师范院校存在信息技术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的现象,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等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区现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业余培训的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忽视了学科教师特点和教师差异。部分培训者长期脱离学校实际,培训内容无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造成培训形式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专家报告、网上指导等方式,系统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引导并帮助教师全面思考和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通过各种形式改变教师被动学习者的角色。
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实现教学设计的合作。教师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通过教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要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各组要向全体教师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教师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缩短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四是案例展示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经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个变化当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最本质的含义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不断增强专业能力, 提高专业水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 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要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 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顾小青, 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教师角色;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55-04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1]从文献资料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是个多面手,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但笔者所在的区域,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正逐步回归单一学科教师角色,专业发展回归学科本源。
一、各时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描述及分析
1.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总库”中,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为关键字段,搜索到28篇文章(2003年-2012年)。和角色相关,指向现状文章,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现状”为关键字段,搜索到55篇(2002年-2012年)。和角色相关,所指向专业发展文章,题名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关键字段,搜索到74篇(2004年-2012年),地区覆盖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均有。
2.文献摘要
上述文献筛选和整理后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角色描述类似,选取代表摘要如下:
2008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对全国教师,通过网络得到有效问卷207份。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其他繁杂的工作,包括机房电脑维护、学校电脑维修、网络管理、技术辅导(做课件)、校信息中心工作、其他工作(信息学奥赛指导、校园电视台管理、学校闭路电视维护、文印等工作)。[2]
2010年杨煜:(上海浦东新区)自实现“校校通”后,网络管理员由信息科技教师兼任,他们在任教本学科以及保障全校的网络正常运行之外,往往还需承担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维修与保养、信息技术培训、专用室的管理维护和清洁、教育教学活动录像拍照、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科教师遇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制作课件等。[3]
2011年曾兰芳、金冬梅:北京城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承担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管理工作、教师培训工作、解决计算机故障、网络维护、帮助做课件、行政工作。[4]
2012年周喜萍:(吉林省初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机器维修员,或者还是打字员、课件制作员、网络管理员,甚至还要完成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维护与使用及教师的培训。[5]
3.总结分析
文献普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实角色为:“主角色”,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副角色”,工作繁重且兼职与信息技术一切有关任务的教师。
(1)“主角色”不被重视。外部原因:政策不支持、学科边缘化,无中考、高考、评价(评奖、评优、职称)不认可,领导、同行关注“副角色”等;内在原因:学科背景复杂、学历低、数量不足、忙于各类工作、培训机会少等。
(2)“副角色”工作繁重。“副角色”好听的称为“信息技术的专家”,普通一点“教务人员”,差一点则为“勤杂工”,无非就是电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制作员……;“副角色”是影响“主角色”的主要因素。
(3)改变角色的做法。一线教师有着非常朴实的做法(图1):通过个人专业发展,改变角色。这样角色的改变主要归于教师个人努力,并不是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都能做到,同时带来的是将自己的副角色转嫁给其他信息技术教师。
(4)改变角色的策略与重定位。一般策略:期望重视、政策支持、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网络研修、专业培训、教研实践、完善评价等。对应角色的重定位:“主角色”加“高级”的“副角色”,即有学者认为重定位角色是“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定位为教师,需要站好讲台,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另外,当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定位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的助推器,这其中可能会扮演着教辅人员的角色,但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6]
综上所述,凡是描述现实角色时,无一例外“苦大仇深”,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已有10多年,难道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真是如此?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就是“主角色”加“高级”的“副角色”吗?笔者仅仅认同“主角色”加“副角色”是必须经历的过渡,但“副角色”必将消亡。因为事实反映,笔者所在区信息技术教师“主角色”身份正不断强化,“副角色”正弱化,乃至消亡。在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一个优质均衡为标志的高位发展历史阶段;敬业善教的教师队伍既是支持基础教育高位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位发展的必然结果。松江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高位发展,正发生着改变(如图2)。
二、信息化大发展: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
1.区级教育机构信息化服务功能增强
(1)全员培训、兼顾特色
区教育信息中心承担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多年来,大规模全员培训和兼顾个性化培训带来两大变化:一是全区教师基本都能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减轻、减少,培训员的角色极度弱化;二是全区教师已能独立制作质量较高的课件,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不参与课件的制作,制作员的角色消亡。
(2)整体应用、共享资源
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信息化资源和应用,如中小学门户网站、教育资源库、综合管理平台、教师教育平台等,有效推进区域各校信息化均衡发展。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都可自行完成管理调配和功能应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员、信息化建设者的角色逐步弱化。
(3)统一申报、科学采购
学校每年向区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申报第二年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其统一审核,报财政审批。采购由区教育装备中心负责,学校不再参与。例如,笔者学校需要采购网上阅卷软硬件,区批复仅允许学校购扫描仪,不必再购服务器和软件,要求使用区统一的阅卷系统,学校安排教务员扫描试卷入网即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无任何参与,而在以往无疑又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由此说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谋划的角色逐步弱化。
2.社会力量参与,外包服务到位
学校信息化设备难免需要维护,以往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而现在,资产管理员联系公司安排维护。设备采购时,签署维护协议,协议到期后,再购买服务,直至报废。这些公司定期到学校检查、保养设备,比原信息技术教师仅知道坏了再修,做得更专业、更科学,更易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学校计算机维修员、多媒体管理员角色基本消失。
3.学校内分工明确,岗位专业化
尽管外在力量已实现区内每所学校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并适度满足个性化发展。但区内有些学校信息化水平高,聘请了非教师职务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分工明确。但不得不提到的是,原先学校普遍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摄影摄像师,其实从工作质量角度,还不如说美术教师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适合摄影、摄像工作,美术教师拍摄选光、用景、构图更专业。当然随着基本设备的普及,学校下属各部门都有数码相机,需要课堂实录到录播教室完成,无须借助外力。各类大型活动的摄录任务,学校则可向区教育信息中心申请,邀请专业人员。一句话,术业有专攻,专业事,让专业的人或部门来做。
需要补充的是,有学者提出信息技术教师“高级”的“副角色”是“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能力扩散做助推器”。[6]笔者不能认同,这种“副角色”的定位,是基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谈的。信息技术教师所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并不等同于教育信息化领域规划、建设、管理、应用水平的高低。所有学科教师对此领域有着共同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基于在此领域多年参与积累而成。对于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无法做到的,或者做得好的也是少数。目前松江区学校信息化项目申报后,评审邀请的是专业人士、项目专家,很少再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笔者认为应属于“主角色”的职责范畴。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版中就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了要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在2012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46点,对每位中学教师也提出“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综上所述,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副角色”兼职工作正逐步弱化。随着信息化的大发展,若干年后全国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也将会如此,将有更多的时间安安稳稳在办公桌边“做学问”,定定心心在五尺讲台“讲学问”,强化敬业善教的“主角色”。
三、回归学科专业发展: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角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角色”即敬业善教的学科教师角色,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升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文概括为《专业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六十多点。其已成为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1.善教: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面
(1)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处于重中之重
关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式、策略、模式等研究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师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高。有学者论述,“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成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地位自我确立的前提,而能力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获得外界认同和支持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能力条件”。[6]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极至。
(2)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在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岗位不再是转岗教师的“收容所”,而是应届生眼中的“香饽饽”。2013年长三角师资招聘会上,松江区某初中招聘1名信息技术教师,收到应聘简历118份,其中大多还是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时松江区开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安排信息技术见习教师浸润至优质学校、优秀团队跟岗学习。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10年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已成为主力军,组成10多个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研修共同体,成为教学骨干,逐步实现“善教”。
外在的需求,促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同高考9门学科一起,纳入上海市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其重要性在上海逐年提升。但在区教研员的带领下,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这种功利化的外需“逼迫”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长久之计,而始终要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将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外在需求。满足外需的同时教学相长,逐步实现“善教”。
2.敬业:专业理念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标准》中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有着要求的具体表述。查阅资料,众多文献将专业理念与师德直接归纳为专业理念或专业情意。
(1)专业理念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实现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内驱力的发展即专业理念的形成和提升。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则是无源之水。有学者也发现“现实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更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对他们来说,专业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情意问题,而情意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认同。只要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认同感,辅以他们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专业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7]
(2)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理念的关键词:认同
在2013年3月、8月,笔者访谈松江区2所高中(1所示范性、1所非示范性)、3所初中(1所民办、2所公办)、3所小学(1所农村、2所城镇)17名信息技术教师,发现可以用“认同”来表述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理念发展的状态。
①身份认同:我是一名学科教师。
在松江区,“副角色”的弱化、“主角色”学科教师身份的强化,让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明确,“我是一名学科教师”。身份的认同,让每一位受访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
②文化认同:我是学校中一名学科教师
大多信息技术教师谈到了个人与学校发展的文化认同,教师个体价值取向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趋向一致,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同伴的互助、导师的指导以及学校的帮助;学校评价机制已能做到合理、科学;绩效改革已能做到公平、公正。言谈中,充满着我是学校主人翁的那种自豪感、幸福感,学科价值被承认的满足感。
③发展认同:我是学校中一名敬业善教的学科教师
松江区教育局组织教师发展阶梯工程,发展分为教坛新秀、学科名师、首席教师三个层次,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名师比例逐年提升。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类似的自培工程,例如,受访的区某高中校组织青年教师“合格”、“升格”、“风格”自我成才“三六十”的达标活动,在骨干教师中开展“学习名师、争当名师”活动。该校信息技术组成为上海市文明班组、松江区优秀教研组,10人次获得区级以上先进称号。“只要有作为,一定有地位”,松江区每一位敬业善教的信息技术教师看到了自己发展的目标。
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还不平衡,但从上海市松江区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改变,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希望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J].现代校长,2007(9):23-24.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5-7.
[3]杨煜.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9):102-103.
[4]曾兰芳,金冬梅.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6):73-75.
[5]周喜萍.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 新课程(下),2012(2):76.
[6]蒋志辉,刘斌.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109-115.
[7]张文兰,刘斌.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1):43-49.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 篇12
一、调查分析、深入了解、明确需求
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进一步提高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区域内开展调查问卷和交流访谈等形式对区域内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 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我区信息技术教师从学科教龄上整体呈年轻化, 信息技术学科开课仅有近十年时间, 与其他学科相比, 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 他们教龄普遍较低, 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少, 青年教师缺少有经验的老教师来带领他们成长。
通过调查还发现, 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在学校里承担非常多的琐碎事务的情况。虽然有进行教育科研的愿望, 但能够有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科研与实践的教师非常少。
各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数量较少, 无论是按教研组划分还是按年级组划分, 都很难开展有效的校内交流与教研, 教师们非常需要这种小范围的、随时的交流。
二、立足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训活动
1. 以理论培训为先头, 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
当下, 一线教师缺少的不是实践的时间, 缺少的是支撑实践开展和提升实践质量的理论基础, 缺少的是实践之后总结提炼的理论依据。因此, 在区域研训活动中选择用理论来武装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研训活动的先头。针对教师的需求与特点设计了外请专家的专题讲座、学科骨干教师的外出学习汇报、研训教师的知识讲座、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 以及教师的自主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学科教学的前沿发展以及学科的专业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充分的理论铺垫, 通过长期地、并行地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一批有思想、能总结的信息技术教师脱颖而出。
2. 行为跟进式的课堂观摩, 让大家共同丰收
有了理论支撑, 教师们的出拳更有力了。在区域内学科教学能手联合起来, 组建了学科专家组, 共同对全区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在进行课堂观摩实践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开展行为跟进式的指导, 笔者将一堂课划分为课堂导入、有效的任务布置和监督与学业评价三大重点内容。在研训活动中, 做课教师现场就某一项内容进行说、讲课, 由全体教师进行点评, 再由学科专家组进行点评, 在此基础上, 做课教师进行现场修改并重新说课。一次研训活动过后, 做课教师跳出了自己原来的小圈子, 有了更多的视角、更宽广的思路, 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拓展了思想的宽度与广度;每一位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在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迸发出了更多的思想的火花。这种活动让全体教师在思想与实践上共同丰收。
3. 以比赛为契机, 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的, 从而使他们自身的外在能力得到提高, 在区域的研训活动中, 就是要用比赛来充分地挖掘教师的潜在能力, 让教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快速提升。
行为跟进式的课堂观摩将课堂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进行推敲与研摩, 同时在研训活动中搭建比赛这一平台来充分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针对各个不同教龄阶段教师的比赛活动, 例如针对新岗教师的“新苗杯”教学大赛;针对教龄1~3年教师的“新星杯”教学大赛;针对教龄5年以上的“能手杯”教学大赛, 还有说课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不同的比赛形式, 积极争取参加市、省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各种比赛活动, 以此为契机, 快速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参加比赛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共同的感受, 通过比赛感觉到脱胎换骨, 有了质的飞跃。
4. 以科研课题为牵动, 带领全区教师共走科研之路
在“问题课题化, 课题课程化”的宏观思路指引之下, 我们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将它们作为课题仔细地加以研究, 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然后实施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在研训活动中, 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 展示成功的教育教学科研案例, 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能够主动地走上科研之路, 并以市级课题“提高区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载体, 带领更多的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让他们感受科研之美, 享受科研的乐趣, 体验科研的成就感。在区研训活动的引领之下, 一批批的区、市、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之下成功展开与结题, 一篇篇科研论文成功发表, 教师们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发展在其中, 乐在其中。
三、立足教师, 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
如果说集体教研这种研训活动是大型发动机, 以大马力推动教师前进, 那么教研联合体活动可以说是一台永动的小型发动机, 能以它的“微小”之力不断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动力。
教研联合体活动以它形式丰富, 时间相对灵活, 沟通比较容易等优点, 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全区各中学教师自由组合, 结成教研联合体, 将18所学校划分为四个教研联合体, 采取自由组合的目的在于减少“沟通损耗”, 提高活动效率。每个联合体都在大的研训主题之下确立“子主题”, 进行符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更强的研究与实践。
各联合体要定期公布活动的时间安排、内容与研究进展, 以方便对活动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在各联合体中, 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比起集中式的研训活动, 他们交流得更透彻, 产生的成效更加明显。这个“小团队”的活动使研训主题的实施从单进程向多进程发展, 使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主角的位置, 使行为跟进式的活动开展得更深入, 使教师的发展又多了一个助推力。
四、应用网络平台, 拓展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实现资源共享
搭建网络平台, 使沟通交流实现即时、快捷。除了即时的交流研讨, 信息技术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运用摄像机等设备将自己的课记录下来, 放到网上;教师们将自己反复修改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资料在网络上共享, 使全区达到教育资料的最优化, 为自己和他人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五、实践之后的思考
【教师信息技术思考】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师09-13
教师信息技术09-03
信息技术高职教师05-13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12-18
教师与信息技术12-02
教师招聘信息技术面试08-26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10-21
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师德05-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05-15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