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2024-07-29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通用11篇)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1

高中政治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高中政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良好的示范作用来渗透人文化的教学思想,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引言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化、整体化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文精神的融合。

1.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1.1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近些年,虽然社会上开始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在很多高中教学时仍只关注科技教学,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缺失。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更好的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课堂,没有突出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第 1 页 忽视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

1.2教师不注重自身人文修养的提升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或行动方式,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应该起表率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不仅要将政治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于课堂,还要适当的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人文关怀”理念的理解。然而事实上,很多老师或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教师忽视对自身人文修养的培养,进而导致在实际教学时风度不够或谈吐素养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3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不透彻

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不透彻。当然,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一味的讲解死板讲义,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行动去体会和总结,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目前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学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对于一些概念性知识理解不到位,从而使人文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2.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第 2 页

2.1 高中政治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向学生传递着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因此,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参与政治专业知识的进修培训班,提升自身的政治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2)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向学生传递朝气和正气;(3)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学来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借鉴政治事件来传递人文精神

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各种政治事件来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政治斗争的时候,可以借鉴日本侵华事件,还可以利用关于日本侵华的电影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当时的国耻,并提醒学生铭记残酷的现实,体会国家命运攸关时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渐树立正直爱国的价值观,最终使学生把这种爱国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成为栋梁之才,报效祖国。

第 3 页

2.3 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感知现象和积累知识,继而转变为理解现象和掌握本质的过程。因此,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仅仅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渗透人文精神来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4 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人文精神

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形态。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重点关注高尚的情操也成为政治课堂的教学重点之一。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人文事件以及人物经历等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情感、优良的道德情操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一点一滴的人文熏陶来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

第 4 页 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较低,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素养。

第 5 页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2

1 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人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部分, 很多化学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科学知识的“容器”, 只顾传授科学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有些教育家批评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方向”, “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化学与人文精神是相互渗透, 辨证统一的, 化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以呈现的形式表露于外, 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其内,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 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例如环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化学研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更重要的是, 需要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 需要广大人民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从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 才能解决问题, 而这一点则涉及到了人文精神, 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只有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2 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培养

化学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是化学课堂, 如何有效地通过化学教学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

2.1 通过化学史, 培养学生的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 经不起挫折, 学习上怕苦怕累,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 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 勇于攀登的品质。

例如: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又如氟单质的制取, 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很多人中毒,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仍是前仆后继, 毫不退缩。终于在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了单质氟。

2.2 通过化学家的往事,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

榜样是行为的目标, 无声的命令。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如:通过介绍候德榜制碱法的历史背景, 以及他谢绝国外高薪聘请, 毅然回国, 艰苦创业, 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垄断, 充分体现了候德榜的拳拳爱国之心。又如:居里夫人发现第84号元素并将之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还发现并提取了镭, 并将技术无偿公诸于世。以及将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作玩具等, 体现了伟大的科学家对名利和荣誉的淡泊, 这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较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力的抨击。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探讨人生的价值, 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3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 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2.3.1 充分运用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 在《自然界中的水》的正文中有以下描述: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 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一些地区严重缺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洗澡水冲洗厕所, 洗脸水洗脚、浇花, 漂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等。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 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 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 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 就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 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做起, 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2.3.2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危害, 臭氧层不断被破坏的危害的控制, 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 如让学生观看录像“带口罩的猴子”“北京的沙尘暴”等, 让学生从身边找有关环境污染的实例, 由于我校地处西岗的工业区, 学生反应很热烈, 每位学生都能举出很多实例:村庄周围的农药工厂, 电镀厂以及学校的垃圾堆焚烧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全球气候。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 (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中就讲到在教室中经常保持通风以保护环境, 如大量的植树造林和减少使用含碳燃料, 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和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禁止使用氟里昂这一致冷剂可以有效防止臭氧空洞的形成。工业上的废水、废渣、废气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 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及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和无铅汽油等等。) 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4 注重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是以客观表现的化学现象为依据进行的探究的科学, 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用实验事实寻找结果, 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高中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与美术教育

所谓人文,广义上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从狭义上说,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方面。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最终精神追求。它具体表现为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美术教育能发展完善人性,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正如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使美术教育的受众群体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陶冶精神情操,形成人文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从而使审美和创作水准得到提升,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因此,渗透人文精神也是美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内在要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斯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去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所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各个层面的美术教育都应该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把美术教育定位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来,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

二、当前美术教育中人文教育弱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误区,导致了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日趋严重。

1.过于强调专业化,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美术本质上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力的实践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所以,美术不是单纯的“图画”,美术作品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作者在社会大环境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不但不独立于其他人文学科,而且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这些学科的支持,美术活动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残缺的。

2.教学方法单一和陈旧,缺乏创新和创造

教学过程过多地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忽视个性教育。不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给学生改改画、自己做做范画,很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将人文精神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成了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的过程。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学生总是把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创造性思维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以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似工厂里的产品,往往缺乏生气,没有个性和创意。

三、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要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

作为教育者,美术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有效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新时期对美术教育的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以主体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重视主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浓缩人类历史,富含人的理想、情感、价值等人文特征。教师要帮助学习主体鉴赏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并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从而使主体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达到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的目的。教师可以创设恰当和多方位的主体审美情境,以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为基础,激发主体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其探究、质疑、创造的热情,提高其审美情趣。

3.在多元文化和生活环境中,体现美术人文精神

要充分挖掘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主动体验,让美术教育走进生活。美术教学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其自发体验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带领学习主体将美术活动从课堂走入生活,从生活中进行提炼后再走入课堂。让主体积极主动地体验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美术教育,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从而真正达到了解及理解他国或他民族文化的目的。《美术课标》就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美术遗产。通过学习各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作品传统的热爱,并引导他们了解及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世界优秀美术遗产,引导学生了解及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学习从全球化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各种美术潮流及其他文化背景的方法。逐步掌握理解多元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展现美术教育人文精神。

4.改变教学中传统的评价尺度

传统的教师主观单向地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冲突与对立,致使学习主体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要从学习主体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艺术表现,切忌过高、过难地要求和束缚学生,而是应在美术活动中及时、适时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启发和肯定,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正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德育.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4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课程结构上要确定一个人与其它专业的合理比例,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选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如开设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其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

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医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引人人胜的教育游戏或竞赛。使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信息,感受和见识。教给学生做有意思的事物;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读书、体育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医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根据医学生教育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近些年来各个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这个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的交界期、融合期,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学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个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篇5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首先十分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有陈词,下面请允许我为我方辩题破题立论:

首先我们来明确两个概念,何谓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几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我们都知道,大学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知识氛围,提高人际交流的质量,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并深入的追求探索知识,我们承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都很重要,但是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理由如下:

第一,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先学会做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人是立足于做事之前的。而大学是人们脱离学堂走进社会的“学前班”,在大学里,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价值,促使人进步、发展和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融入社会大家庭这个集体中。这就使得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的人文精神,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的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二,就两者受教育程度而言,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国的12年素质教育只是期待中的教育,努力中的教育方式,结合当今教育现状,我国还是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大多数中小学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我国教育制度下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就应该弥补先前教育的不足,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为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6

从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来讲,所谓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极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對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但是,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暴露出种种教学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的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和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视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欠缺的原因分析

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人文精神培养欠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政治教师认识不到位

初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到位是导致人文精神培养在初治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很多初治课堂,尤其是边远山区,很多政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够到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就让思想政治的课程开设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政治教师水平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意义,对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有些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关心,漠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这些,都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

2、未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及个性发展,不能灵活变通,实施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教学理念、方式落后

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笼统的课本知识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在初治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1、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目前,初治教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比之前一成不变的知识点,现在的教材增加了很多趣味的内容,不仅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的小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这些案例、社会现象及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都是极其有用的。因此,教师在初治的教学中,应当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本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当予以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本知识上没有的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实际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初治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基础,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需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和指导学生,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水平,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教师在初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其他教学方法不同,情境教学的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心灵深处的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特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根据教材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小实例或者近期比较热门的社会现象,来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初治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不断增加人文精神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国家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论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考试周刊,(A)I.

[2]侯江峰.浅谈初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3(12).

人文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培养 篇7

一、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这是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途径与方法。我们都知道, 《美术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从表现上看, 欣赏在四个学习领域中所占的分量相当少。实则不然, 在这四个学习领域中都或多或少渗透着欣赏的成分。

教师若想向四个学习领域中渗透欣赏, 课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上网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等, 然后将它们制作成课件。通过这些方式与手段, 学生的人文精神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这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学生在美术课上, 除了能看到我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 还能看到不少的国外优秀艺术作品, 这有利于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眼界, 同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无形之中, 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氛围

美术课堂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 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 能形象地表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 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和作者的审美意识, 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 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 因此, 美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所以, 教师首先可以抓住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来渲染课堂气氛。其次, 教师应着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三、在技能技巧传授中渗透人文精神

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技能的学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更直接、更主要的还是教师的传授。通过观看教师示范, 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 比如教师的情绪、状态、动作以及反映到技术上的笔触、线条、色调、构图、对画面的理解等, 都会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球, 并转化为最直接的情感,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 在传授技能、技巧的时候, 还要导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让学生写“学后感”, 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

所谓“学后感”, 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某课或某方面的内容后对该部分的感受或思想的认识, 并且必须是发自肺腑的体验和感悟。写“学后感”比较随意, 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文字的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独特认识的机会, 同时,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提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达到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美术教学评价是检验和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独特价值。因此, 要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首先, 要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 丰富评价内容。美术教师要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活动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能量化的部分, 可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如学生作业的评价, 可以打分、写评语, 也可举行小型的展览, 或建立成长记录袋, 等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在学生综合能力的生成中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 除美术文化外, 还蕴藏着哲学、历史、民俗文化等内容, 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趋向。正如陆机所言:“宣物莫大于言, 存形莫善于画。”美术是整个文化、思想观念、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 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蕴涵着那个时代、那个国度的人们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智慧、生存状态等人文特征, 而这一切内涵都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与体味、了解与思考。

六、建立教学常规,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10-02

在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其不仅承载着教化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为学生今后踏入高等院校奠定最为坚实基础的目标,还肩负着对处于青少年时期中的高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因此,在现行的高中教学体系当中,我们就应当合理利用语文这一课程,让教学者将人文精神的教学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计划以及内容当中,以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也可以让高中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兼具的优秀学子。

一、简析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三观,即:人身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存在着比较大差异。所以,不同的人形成的人文精神也都是大不相同的。在近现代社会中,从宏观角度上来看,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中西差异性,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文精神,也都是富有其自身的时代价值以及意义的。因此,面对我国千千万万的学子,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为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将中西方的人文教育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地提高我国高中生人文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可以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精神,并以此来引导其今后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去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探析人文精神的含义

1、西方侧重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不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当中,西方国家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且在西方文明当中,就针对人文精神,对其提出了教学的要求。在西方国家的教学中,学校都是通过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及带有个性化色彩的教学体验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而学生在接受知识以及亲身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也会潜移默化的拓展其个性,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他们大力倡导人格的自由化以及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以促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性以及才能等。而他们的这一教育理念,也在后期实践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使人与社会实现协调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因此,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实现均衡发展,并以此来促使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侧重于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贯穿其每一个方面。在古代的教学中,“人文”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即“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或许,我们难以读懂这句话中的深层含义,但是,从最后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精神”。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中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站在人文精神这一角度上来看,其一直都是我国人民所大力追求的,即把人文教育作为核心,提倡“人文关怀”,以促使社会的协调运作,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总而言之,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创“大同社会”。而这一点,恰恰也正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所极力追求的。

三、探究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是契合时代发展的必要以及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中,科技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都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实现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已经朝着现代化以及信息化迈进了一大步,使得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是越演越烈,致使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高中阶段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力度,成为了我国每一个高中学校的首要任务,以在最大限度之内,提高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教育的成效,并以此来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典型性人才。而语文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其在肩负传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为了符合人文教育的理念,我们应当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及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比如增加人文素质、爱国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完善自我”以及“提高人生境界”的两个目的。因此,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合理地融入到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就显得极其必要了。

2、语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当中,其涉及到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例如历史事件、文字、寓言、文言文、人物际遇以及形象信息等方面。虽然这些内容侧重的含义均不同,但是它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富含“人文精神”。与其他的课程相比,语文可以借助感人的话语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当前所具有的人文风气以及人文习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且在高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当中,也都蕴含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当学生在对这些课文进行阅读以及理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品格,潜移默化的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地改正,以达到完善自我、提高思维能力、挖掘潜在能力以及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论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9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中学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熟练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历史学科深化过程中对中学生历史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历史”在我国是中学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典型的社会学科,历史包含着:社会历史、人文历史和地理历史,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正视历史,还可以建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人文精神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真个人类文化生活内在的灵魂。

1、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内容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到人文精神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2、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又不同的体现形式,在历史的辩证中发展,名族精神会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是同时又是互相吸引、互相开放的。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个民族精神产品成为了公共财产,各个民族之间优秀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在各个环节渗透历史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展现人文精神。“渗透化教学”是现如今课改的发展理念,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审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高度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中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展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应该将“以情为主”作为教学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够让教师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同时教师应该落实“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将“以史为鉴”作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提炼教学精华,让学生对于历史有正确的观点,能够正视历史发展、懂得真正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中。

2、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灵活的运用教材,将人文精神能够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应该研究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课堂能设立教学情境是一定要紧密的结合教材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探索的重点,这样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就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展现人文精神,注重人生价值,奖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的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3、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站课堂的主导地位,主要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出于被动的状态。历史学科本身就是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降低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无法渗透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引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三、结语

人文精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精神,是历史发展重要的载体,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文精神,落实“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学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树立自信心、责任心与成功感,端正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熊文文、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40-

41[2]沈晓华、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4(04):55-56

高中化学人文精神培养 篇10

摘 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加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新课程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佑、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篇11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而进行的文化教育与思考。将人文精神渗透至高中美术教育,能够增进学生对艺术的思考、对美术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审美情趣,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与时代对于现代美术人才的要求。

一、当下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1.教育内容上缺乏人文文化

当下很多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便是掌握美术的技巧与技术,从而能够通过艺考。为了达到这种功利性的目的,学生往往便是参加各种美术速成班,进行强化训练。在这种教育之中,学生根本就不会静静地理解美术,理解那些好的美术作品。教师的教学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技术技巧训练,而不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把更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丢弃了。

2.教学观念上缺乏人文思想

由于高中美术教学通常只是技术技巧的训练,学生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好的分数,渐渐地便对技术技巧产生了依赖。而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完美”地通过艺考,更多的也只是进行技术技巧的训练。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思想观念都在技巧之上,人文精神变得可有可无。

3.教学关注度上忽视了人文教育

当前的高中美术教育之中,教学双方都觉得人文教育可有可无。自然而然的,教师与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不设置人文课程,全部的注意力都只是放在了所谓的专业课上。

4.教学情感体验上割裂了人文精神

艺术作品,不仅是优美的线条与完美的色调,更重要的是表达情感。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传递出创作者当时的心情与思考,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当下的教学,由于过于市场化与功利化,教学上往往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的情感。对于一幅作品,教师往往教授的是如何画,而没有注意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思考,进行情感上的体验。学生没有对作品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所以所画出的作品便也只是对原作的模仿而已,仅仅是形似,缺了神韵。

二、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对于教师

(1)增强人文意识。

作为高中美术老师,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人文意识,又怎么可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首先便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识与素养,以更好地对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2)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都在改变,而许多教师却仍旧守着以前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没有活力。教师教学生的更多是对作品的模仿,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也是把精力放在了模仿上。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学生所创造的作品也就缺乏活力与人文内涵。

(3)改变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是做一个辅助学生学习的“配角”,而不是“主角”。教师应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课堂回归学生。只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之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不仅学生学习效率更高,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可以大大地减小。高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多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传达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增进学生的美术素养。

2.对于学生

(1)摒弃人文知识无用论

在美术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地注重技术技巧,对于人文知识则兴趣不高,甚至认为人文知识没用。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艺术的学习,学生经过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所学到的仅仅是美术的皮毛,而没有掌握美术的实质。因此,对于一个学习美术的艺术生来说,应该本着既然学习了,就应该学好的想法,摒弃人文知识无用论,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2)注意联系其他学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都是独立地学习,缺乏融会贯通。学生要想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便应该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将各科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在对其他知识点的整合归纳中增进自身的人文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美学素养。

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出能画的学生,更要培养出会画的学生。学生不仅要画得形似,更要画得形神兼备。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不仅要注重技术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上一篇:注重“五个围绕”全面提升组织工作水平下一篇:红楼折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