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1
一、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利好
在我国, 虽然研究全面风险管理在保险业中的应用时间并不长, 却是现代风险管理研究的新趋势。
(一)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COSO (2004) 委员会认为,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企业的四种目标:第一, 战略目标, 高层次目标, 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第二, 经营目标, 如有效和高效率的利用其资源;第三, 报告目标, 即报告的可靠性;第四, 合规目标, 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Sim Segel (2005) 指出, 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是组织为实现提升股东中长期价值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利用、融资和管理的过程。整合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提升股东的中长期价值。
一般而言,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险公司价值最大化, 即从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出发, 预防和控制风险发生, 紧密联系公司战略, 寻求风险优化。
(二)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利好
保险公司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较传统的风险管理, 存在如下利好:第一, 可以优化公司资本配置, 提高公司资本效率;第二, 可以优化公司战略决策, 提高公司绩效水平, 如税收节约 (债务的税收盾边际作用) 、再次融资减少财务困境的成本;第三, 可以增强公司经营一致性, 建立利益相关者信心;第四, 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实现风险管理成本优势, 如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范围经济效应、风险管理成本的相对稳定性。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一) 保险公司重业务轻管理,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长期以来, 保险公司绩效强调保费的增长, 致使业务员只注重业务规模的增长, 而忽视业务质量, 核保不完善, 承保风险突出。领导层普遍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效益观念, 不采取长期风险管理措施。以财险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各大保险公司, 风向管理能力并不靠前。如人保财险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 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分别排名第一、第一、第二和第二, 但风险管理能力排名却在32名 (1) 。
(二) 费率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今年8月份保监会正式启动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 开放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定价利率, 推进寿险费率市场化, 但超过3.5%的仍要有审批的过程。其他产品定价仍未放开, 过于标准化, 这样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三) 缺乏完整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完整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这样有利于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 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然而, 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风险信息系统尚不完善, 分散的信息不能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 不能为风险防范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 缺乏风险管理人才
虽然我国已经对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但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方法仍然比较传统, 缺乏整体、战略和长远的思考, 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大多来自于银行或其他行业。
三、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 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已有几年, 但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未建立, 主要是由于下述挑战的存在。一是保险公司内部缺乏发挥协调作用的全面风险管理团队和相应的技术人员培养;二是保险公司领导曾缺乏整体风险管理的风险意识;三是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较高、人力、资金等资源投入成为全面风险管理试实施的主要障碍;四是风险管理本身复杂性, 是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存在技术困难;五是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不尽合理等。
(二) 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
1. 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文化的培育
国外保险公司致力于在企业内部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让员工谨记风险的隐患, 形成深刻的风险管理意识, 牢记风险与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 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时不存在的。在我国, 保险公司应转变重业务忽管理的理念,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的宣传, 确立全面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特别地, 应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培训, 在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价值中起到表率作用, 进而促进公司形成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氛围。
2. 要健全合理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国外保险公司致力于建立以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直接领导, 以各个部门为独立的风险管理单位, 但又各个部门相互联系的风险管理系统, 来确保风险管理的高效与完整。我国影响国外学习, 建立合理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增强员工责任意识, 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违规操作风险的发生。同时, 也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协调运作, 从整体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3. 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可分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其中, 目标设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必须考虑公司的风险偏好或风险容忍度;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监控是为了更好的改进全面风险管理。每个环节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4. 要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样就跟不上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 所以要加快培养引进风险管理人才。一方见面, 要引进外部人才, 尽快投入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去。同时也要将可塑人才送出去学习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另一方面, 加紧与高校合作对在职人员进行再培训教育, 同时培样高素质人才, 构建风险管理人才成长通道。这样, 将会明显提升现有风险管理队伍的水平, 为全面风险管理的进展提供人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新立, 董峥.论我国保险公司的整合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 2003, (2) :31-34.
[2]Sim Segal.2005.Ualue-base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he Actuary, p33.
[3]洪梅, 黄华珍.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国际经验视角[J].保险研究, 2012, (11) :30-41.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2
发布时间:2015-08-19 11:06:05 作者:李杰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随着健康保险市场热度不断提升,各家公司也加大健康保险创新力度,“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的业务模式不断升温。一直以来,健康管理都是健康保险业务的热门话题,保险公司经常将健康管理作为健康险业务拓展的工具,作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形式,还用作VIP客户增值服务手段。为了推动商业健康险市场发展,国务院制定健康保险支持政策,明确鼓励开发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一下子,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地位格外突出。但是,回顾健康管理多年来的发展路程,健康管理表面上轰轰烈烈看上去很美,但实际的市场状况仍然明显受到局限。保险业的健康管理,依然在探索中。
□李杰
美国健康管理简介
1、发源于保险公司,成为专门独立行业。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被保险人患病率、减少理赔,专门聘请医生采用健康评价的手段,指导病人自我保健,这种做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医疗费用大幅降低,最后发展成为健康管理行业。
有别于传统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健康管理是以健康为中心,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提出健康改善计划,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2、医疗费用下降明显,成就了管理式医疗。
在美国的管理式医疗中,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医院全力加强健康管理,积极进行疾病的早期预防,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水平,这是管理式医疗的精髓所在。据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会的统计,由于健康管理公司的出现,健康保险公司的直接医疗开支降低了30%。数据显示,从1988-2007年,美国的传统医疗保险所占市场份额已经由73%下降到3%;相应管理式医疗保险所占份额已经由27%上升到97%,成为绝对主流。
3、健康管理自成体系,保险保障成为主角。
美国健康管理产业开发时间较早,到现在仍保持快速发展,产值甚至占到GDP的10%以上。据美国劳动部的测算:在1998年到2008年之间,健康管理业每年增长速度为67%,仅次于计算机及数据处理服务业(117%)。在美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业是健康管理业的最大买单者。
4、长期有效教育促进,社会效益回报丰厚。
美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提出一个论点,即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存在着“90%和10%”理论。具体来说就是,90%的个人和企业接受健康管理之后,医疗费用降至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未接受健康管理,则医疗费用比原来的费用上升90%。
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参加人员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药物与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参加人员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美国健康管理的初步成果是: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病率下降50%,人均寿命延长10年。
5、信息系统功能强大,支撑快速运行分析。
健康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其有效运行离不开一个资料完整、资源共享、更新及时的信息网络平台。美国奥巴马新政的重点之一就是投入巨资进行健康信息化建设。美国建立的“全民健康管理系统”,承担着国民的医疗健康管理,并在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52个数字化健康管理信息交流中心,为全球1.2亿人建立了健康管理档案。
HMO、PPO等管理式医疗机构都具有强大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网络信息系统不仅能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财务往来,提高工作效率;并建立电子档案和查阅系统,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验;还能及时为医生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监测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专家会诊,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等。
6、支持政策长期稳定,健康管理深入人心。
1969年,美国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尼克松政府降低了医疗保健中的政府职能,将健康管理服务推向市场,并且使原来单一的医疗保险赔付担保,转变为较全面的健康保障体系,并于1971年为HMO健康维护组织提供了立法。1990年美国政府制订了“健康人民”的健康管理计划,口号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每10年1次,循环反复,旨在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水平。
现在美国对于健康管理产业发展不遗余力,重点是维护健康,管理健康,对疾病的治疗已经转为附属性的服务;很多美国的大企业和保险公司采用这种健康管理方式。在美国超过9000万人使用健康管理服务,这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
中国健康管理现状
(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1、健康服务业前景广阔,各省市加快步伐。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和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
浙江、陕西、江苏、福建、吉林、河南、山西等省市都加快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步伐。2014年12月,浙江省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隆重举行,共推出健康服务业项目214项,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090亿元,涉及社会办医、健康旅游和文化、健康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相关支撑产业、中医药保健服务和健康信息服务7个领域。
2、商业健康保险重任在肩,剑指健康管理。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
3、健康管理产业前景广阔,保险优势独一无二。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异常迅猛,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其中健康管理相关服务业将突破1万亿。截止2013年中国已有超过6000家各类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其中有数家已经获得数千万美元巨额投资。预计境内外资金超过10亿美元会投入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
中国健康管理公司主要依靠高端客户或个别企业来买单,消费群体过小,使得产业发展很慢。保险行业的海量客户群体、资金实力和健康保险管理经验有着巨大的行业优势。
(二)健康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内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行业发展基础薄弱,供给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健康管理缺乏统一认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不足,供求矛盾突出,即便在大中城市也没有做到全面覆盖。行业鱼龙混杂,无序竞争,对人们的健康消费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帮助。东部地区在人才供给、经营服务理念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总体上优于中西部地区。
以健康管理服务相对成熟的北京市场为例,一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公司一年最高服务容量一般也就一万到两万人,满足北京两千万人口至少需要1000家健康管理机构。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仅300家,其中大型国营和民营机构只有150家左右,其它均为小型的健康管理机构,最多也只能为250万人提供服务,无法全面满足北京市民的需求。
2、行业先天不足,缺乏学科理论与技术标准。
健康管理是一门从西方引入的新兴学科,国内缺乏系统研究和数据资料,缺乏精准、权威的理论支撑。健康管理的机构、学科建设滞后,科研与学术研究薄弱。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整体行业标准与规范,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健康评估、维护、管理没有统一标准,技术装备、手段参差不齐,行业服务没有统一规范。对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不够,服务模式与路径陈旧。
3、行业服务内容单一,价值链不完整。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市场还不成熟,大多数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目前全国已经有几千家健康管理公司,但大部分都以体检为主要营业项目。
目前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系统全面进行健康管理的服务机构还是凤毛麟角,在科学的健康评估能力,有效的健康干预手段,完整的网络支持平台,医疗机构的合作支持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对于以人的“个性化健康需求”为目标,建立系统、完整、全程、连续、终身解决个人健康问题的服务体系,中国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
4、政府部门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机构无法发挥作用。
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产业,不仅需要产业政策扶持,而且与健康管理产业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关联,诸如国家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资金投入等,目前这些均没有明确规定。而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健康管理的落实单位,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仍是以疾病诊治为重点,投入在预防保健、健康促进方面的精力不够。社区医疗机构没有系统的健康管理工作流程,无法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缺乏可以量化的生活干预手段和疾病管理工具,无法行使慢性病管理功能;社区健康管理更多的是迫于政府的要求而开展,还仅仅停留在科普宣传上,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对人们缺乏吸引力。
保险业健康管理战略
(一)保险业健康管理战略
根据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配合我国医疗体制的发展变化,保险行业应积极参与健康产业,构建由健康管理、健康产品、管理式医疗、药品供应、体检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价值供应链和利益共享链,发挥销售人员队伍、精算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优势,搭建健康管理服务网站,建立线下医疗服务网络,合作生产健康医疗产品,在个人营销市场、高端客户市场、社区市场、企业市场、政策保险市场,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健康体验,达到提高客户粘性,延长产业链,促进保险主业的目标。
(二)保险业健康管理服务
1、搭建健康平台,吸引海量客户。
保险行业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健康咨询、激励机制等服务;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分为免费和付费两个层面,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对接每一位客户的健康需求;针对接触客户的不同场景,通过电子化手段,以APP、网络、可穿戴设备、电视等形式,快速推广健康平台;通过性价比高的服务,快速形成保险行业健康管理的品牌,达到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目的。
2、提供贵宾服务,争夺高端市场。
开发基因检测或单病种健康产品,根据客户基因检测和体检的结果,结合客户未来主要的慢性病发展趋势,向客户推荐相应的健康保险产品;通过客户个人健康档案,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反复跟踪,帮助客户解决健康、生活上的问题;以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机构为依托,提供权威的专家资源库、专业的健康咨询、绿色就医通道、上门服务家庭医生、保健养生与调理等全方位服务,为高端客户创造价值。
3、占领社区管理平台,强化地利优势。
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已证明,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非常有效。截至2008年,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都已经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224个。
保险行业以开展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社区居民开辟一个线下的健康管理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健康平台,为客户提供更深入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在向居民普及健康知识的同时,建立融洽的交流关系,取得更多客户的个人和家庭信息,再针对客户需求推荐保险产品。
4、建立企业EAP计划,加强关系营销。
据了解,目前世界500强中相当数量的企业建立了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华为公司于2008年首次设立首席员工健康与安全官,以进一步完善员工保障与职业健康计划。除此以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健康指导中心,规范员工餐饮、办公等健康标准和疾病预防工作。一大批外资企业尤其是IT企业,如惠普、摩托罗拉、思科、爱立信、可口可乐、杜邦、宝洁等,纷纷启动了它们在中国的EAP项目,对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管理和监督。
保险业参与企业的健康管理,帮助企业建立EAP计划,运用保险业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管理网站或在企业设立医务室,对企业员工提供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服务,控制职业危害,不仅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高员工对企业福利的满意度,还能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支出,加强企业与保险业的紧密合作,同时可以深化职场营销的渗透,获得优质个人客户。
5、推行全员择优培训,建立专业队伍。
2005年我国才设立健康管理师职业,到目前国内尚无一家医学院校设立培养专业。现在的健康管理师都是经过培训机构短期培训,获得健康管理师职业证书,就可以在健康管理机构担任健康管理师。
保险业要发挥现有培训资源优势,和国家行业协会合作,取得健康管理培训资格,建立健康管理培训标准,优先培养保险业销售人员的精英,获得健康管理技能,争取健康管理的先发优势。
(三)保险业推广健康管理的优势
1、创立保险业医院,占领优势资源。
保险业采用参股、购买或投资的方式,在全国创办保险业医院,可以是中心医院或社区医院,达到几个目的:有效地评估病人和实施健康管理;为客户提供优惠的医疗服务;在与医院信任的基础之上,建立管理式医疗模式,开发新型的健康险产品;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良好作关系,获得社保医疗数据;提升防范逆选择的能力;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2、利用精算优势,预测投入产出。
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条件落后,推行健康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广泛收集专项数据,更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现在制约当前我国健康管理发展的瓶颈,正是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计算、健康管理效果的评估、成本效益的分析。面对庞大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对象,要想有效地整合分析特征数据,并对管理效果进行量化测算,需要精算技术的支持。
保险行业拥有大量的精算人才,在特征模型分析、经验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过硬的技术资源和丰富的精算经验,可以对健康管理的投入产出进行详细测算。这对持续稳定投入资源、扎实推进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产业话语权。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主要有三类: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目前这三大类信息系统还没有较好的整合。随着国家健康管理相关标准的设立和国家健康数据中心的建成,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必将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发展。
利用保险业在客户数据、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以IT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开发整合内外信息资源,建立健康管理业务核心系统;以服务管理为模式,获得客户全部健康信息,实施全面健康管理;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深化与医院、体检机构、药厂、健康厂商的合作。通过数据分析,为保险业、医院、政府医疗主管部门提供数据分析和咨询服务;帮助政府制定健康管理规划,确定健康管理行业标准,优化医保方案。
4、深化管理式医疗,探索医改新模式
管理式医疗保险就是将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成功集合的一种组织形式。保险业与网络医院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借助大病保险、企业医疗保险、保险业个人医疗保险的大量病源,与网络医院合作控制医疗费用。如果医疗险赔付额度小于净风险保费,盈余部分由双方按约定比例进行分配;反之,如果赔付额度大于净风险保费,亏损由双方按约定比例进行承担。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保险业可考虑全面推行管理式医疗,探索医改新模式。保险业向网络医院支付“人头费”,为参保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当病人需要做重大治疗项目时,由保险业和病人共担费用,将费用支付给医院。保险业为病人指定医生和医院,病人按规定程序找指定的医生治病时,可享受优惠。保险业联合医院对医生的行医过程进行复查。
医疗健康类别的 App 有哪些推广方法
作者:如果
链接:http:///question/21092480/answer/303180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系统的讲一下APP 推广过程的方法。
1、应用市场的推广
由于进入的时间比较早,用户积累比较多,有用户群集中、用户质量高、数量庞大、表现形式最为专业、应用最为集中等特点。
业内的推广公司有,第三方电子市场,比如360、百度91、应用宝、豌豆荚、安智等等;手机厂商,比如OPPO的可可商店、联想的乐商店、小米商店等等;移动MM、联通沃商店、电信天翼的电信运营商。
跟这些渠道的合作方式无非两种,第一种是免费合作,主要是首发、活动等合作,跟渠道的运营搞好关系给个免费的位置,第二种是付费合作,大多数市场会有对外公布的刊例,跟市场运营谈好价格付费推广。
市场首发
首发时间的确定(确定渠道给的位置);
按照首发要求提前做好包(首发LOGO、截图、微博微信配合、应用内推荐); 软件测试;
传包到首发平台(进行广告宣传,查看首发的位置,量级变化); 首发过后更新其他渠道的包(包括官网,手机下载页的包); 首发数据总结。
市场活动
来源:关注开发者活动版块;负责活动渠道负责人;和别家app联合、节日活动、专题活动和小编推荐等; 微博、微信宣传配合;
确认活动位置,排名、banner(需要设计要提前设计好); 数据监测;
关注竞争对手的活动。
换量
可以跟其他app或渠道换量,最好是跟量大于自身的去做换量
评估下要不要换,用户群是否一致,是否竞争关系,对方的品牌形象; 按照换量要求,交换素材上架; 后台数据监测带量情况; 查看对方APP,确认位置;
根据数据调整位置、或者要求对方调整位置等。
2、网盟推广:
网盟带来的量比较大,而且见效很快,成本适中,但是卸载率高,沉默用户多。banner 又叫横幅广告、通栏广告、广告条。是目前最普遍的广告展现形式,通常出 现在顶部和底部,绝大多数广告平台都支持,比如帷千、多盟等。此种形式的广告身量小,收益也比较平稳,大多数开发者也会选择此种类型的广告。Banner优点在于展示量大、媒体覆盖面广,缺点是点击率转化率相对其他广告形式较差。
插屏
又叫插播广告,使用App时动作触发全屏/半屏弹出或嵌入,手游适合采用这种广告形式,点击率、转换率、用户活跃度表现都有不错的表现。
以在应用开启、暂停、退出时以半屏或全屏的形式弹出,能够巧妙避开用户对应用的正常体验。因为尺寸大、视觉效果震撼,所以插屏广告拥有非常高的点击率,广告效果佳。
积分墙
在一个应用内展示各种任务(下载安装推荐的应用、注册、填表等),然后用户在嵌入有积分墙的游戏内完成任务以获得虚拟货币奖励。按照CPA(每行动成本,Cost Per Action)计费,只要用户完成积分墙任务,开发者就能得到分成收益。
这种方式起量快,效果显而易见,但是大部分用户不是真正的因为软件好、有需求下载使用,所以存活率不高,造成推广成本加大,适合大型有资金、需要尽快发展的团队。
正常情况下android的积分墙不建议做,原因是android不像IOS只有一个应用商店APPStore,它可展示的资源相对较多,无需通过积分墙来冲榜。如果你的KPI是激活用户数量,且只要是真实用户也可以通过积分墙刷榜。
PUSH 作为重要的手机应用程序运营手段,推送越来越受到手游运营商们的重视。
当把同一个内容发给所用用户、不分时间的推送、推送的表现一成不变,当用户多次收到这样没有目标性的推送之后就会逐渐厌烦。然而用户厌烦的并不是推送功能本身,与推送发送的数量也并没有太大关系,重要的是发送的内容。
3、换量推广:
通过BD合作的方式互换流量,你用我的,我用你的,大家相互置换用户。
内容合作
通过优质的内容,吸引到精准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从而实现营销的目的。
开屏
打开App时全屏/半屏展现,在一般情况下同一用户不会频繁启动单一App,因此与其他广告形式相比,同等数量的广告展示下该类广告能覆盖相对更多的独立用户。
弹窗
一种会在应用开启时弹出的广告形式,效果不错,但是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焦点图
可简单理解为一张图片或多张图片展现在应用内就是焦点图。在应用内很明显的位置,用图片组合播放的形式,类似焦点新闻的意思只不过加上了图片。一般多使用在应用首页或频道首页,因为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所以有一定的吸引性、视觉吸引性。
应用内推荐
换量不一定要找单独的应用,有很多软件是专门推荐应用或者有软件推荐栏的。应用内的推荐,如果位置比较深,且对方的用户量不大,基本上不会有效果。除非是那种用户规模过千万甚至是过亿的App而且位置比较明显,才可能有效果,否则不要将精力放在这块。
作者:小若临
链接:http:///question/21092480/answer/366843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5年挑食EatQ推广计划
一、推广目的
新年伊始,为了进一步推广企业发展,顺应移动健康管理互联网化趋势,更好地推广“挑食EatQ”,目的是通过以下各种方式方法建设推广渠道,拓展用户群体以及用户数量,培养优质用户,为企业未来创造更多商业价值。
二、产品定位
根据“挑食EatQ”的产品内容,这款产品主要面向是有健康需求的人群,面向的消费者主要是购买食品的人群。
三、目标人群
1、主要面向为20-40岁之间的人群,会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并会自我搜索手机App等软件,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主要面向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群,如:减肥、糖尿病、母婴用户等。
四、线上推广
线上推广的主要是以电子市场合作、第三方广告公司合作付费推广为主,能迅速带来一定的下载量,但是后期用户的运营以及留存压力比较大,需配合活动策划一起来做推广。1.应用市场的推广 A.安卓市场
维护各个电子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与电子市场的合作关系与能力。包括付费推广、焦点图、专题活动、市场优化等。
专题申请:找到类似应用,建立联系表格、讨论组、微信群,建立联系并熟悉该市场应用。市场优化:新品首发结束后,精选3-5个主要市场刷量、评价、评分、分类榜收录排名。换量准备:找到5个确定的用户基数差不多,同时目标受众一致,不含竞争关系的换量应用。B.苹果市场
展示内容、ASO优化、产品评价、研究市场。产品完善:用户使用路径,用户反馈。
市场优化后的数据监测,查看市场以及产品的吸量能力。
研究专题合作产品,熟悉他们的功能、用户群,努力找到合作点。2.换量
换量即应用内互相推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流量,增加曝光度和下载量,每天量级虽然不大,但曝光度不错,适合品牌推广以及用户下载。目前360、应用宝市场有第三方换量联盟平台,适合“挑食EatQ”有一定的宣传以及用户量后,与其它平台开展换量工作,这样会带来一定可观的用户量。3.积分墙
“积分墙”是在一个应用内展示各种积分任务(下载安装推荐的优质应用、注册、填表等),以供用户完成任务获得积分的页面。用户在嵌入积分墙的应用内完成任务,该应用的开发者就能得到相应的收入。
积分墙起量快,效果显而易见。大部分是采用CPA形式,价格1-3元不等。但以活跃用户等综合成本考量,成本偏高,但是适合前期需要迅速推广并打开一定知名度的CP。4.刷榜
目前,在国内非常的受欢迎,毕竟绝大部分苹果手机用户都会实用APPStore 去下载APP。如果APP排名靠前,当然可以快速获得用户的关注,同时获得较高的真实下载量。所以,在前期想迅速获得用户,以及曝光率,刷榜还是很有必要的。
5.新媒体推广(微信、微博、论坛、百科等)
A、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推广需要一定时间沉淀,在推广上有很大的帮助与作用。结合产品做内容聚合推荐,内容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并 且符合微信号的定位,积累粉丝后,定期发布精品内容与策划活动推广。
B、微博虽然活跃率不断下降,但是作为一个媒体的传播,还是有一定的曝光率。所以微博坚持做优质内容,可以适合配合大型活动推广。6.论坛
建议推广者以官方贴、用户贴两种方式发帖推广,同时可联系论坛管理员做一些活动推广。发完贴后,应当定期维护好自己的帖子,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搜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以便下个版本更新改进。从2014年12月机锋网论坛活动效果来看,还是带来一定的下载量。论坛可以挑选一些比较优质的安卓论坛,如:机锋论坛、安卓论坛、安智论坛、魔趣网、安卓论坛、魅族论坛、木蚂蚁论坛等。7.活动策划
挑食EatQ在第二版,将会开发会员积分系统,届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策划一些针对用户的专题活动,留住优质用户,吸引新用户。如固定每月或每季度,策划积分兑换活动,或者线下优质会员见面会活动。
广泛推广中的家庭医生服务 有人叫好亦有人不买单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定南正在询问居民的血糖情况。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摄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2016年医改将着力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到2016年底,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下一步,家庭医生将走进更多居民家庭。
“虽然不在妈妈身边,但有家庭医生照顾她,我很放心。”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双桥街道的胡先生说。他的母亲身患糖尿病多年,但胡先生在北京工作,不能随时回老家照看。现在,胡先生通过手机就能收到签约家庭医生对母亲血糖的检测情况,让胡先生放心了不少。
胡先生所使用的是社区医院在阿里健康平台上开展的“家庭医生血糖管理服务”。在阿里健康APP中,糖尿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关联了患者子女账号后,只要使用智能血糖仪检测血糖,血糖数据就会被自动上传至家庭医生手机上,家庭医生及时为患者进行血糖监控分析,调整血糖管理方案并提供问诊服务,而这些内容都会同步传给家属。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定南是“家庭医生血糖管理服务”的一位血糖管理家庭医生,他说,“家庭医生模式有助于医生和病人更好地掌握病人的病情”。
近年来,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送上家门的健康服务。除北京、上海等地出台政策大力推广家庭医生诊疗服务外,在陕西西安,已有超过250万人签约家庭医生,而在辽宁,超半数农民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服务患者零距离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有专家表示,中国医疗改革的总体设计是要形成适应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体现在基层首诊,患者因疑难杂症经大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术后康复、复健可转回基层,由家庭医生负责帮助康复。这既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也有利于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此外,在社区基层,医疗不仅仅是看病,更多的是“防治一体”,不仅提供基本医疗,还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推进防疫、保健等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介绍,从患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看病难,实际上是到大医院求医难、看知名医生难,而到基层医院就医、看普通医生并不难。患者由于对就医渠道不熟悉,不管大病小病都要跑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看病难”的困境。今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后,家庭医生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初步诊疗,小病当场治疗,大病或是疑难杂症及时上转,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成为缓解“看病难”的有效渠道。
上海市自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截至2015年底,共签约常住居民1027.3万人,签约率达44%。“‘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大医院、康复再回社区’,这是上海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方向。”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介绍,家庭医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还将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把社会上的健康管理机构、先进的穿戴设备、符合条件的个体家庭医生等吸纳到这个平台上,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此前,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功能萎缩,所以县级医院看了本该在乡镇卫生院看的病,三级医院看了应该在县级医院看的病。我国开展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系列改革方向正确且明确,当前重要的就是在政策调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和技术水平,真正使资源‘放得下、接得住’,老百姓主动签约,合理分流。”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说。
诊疗水平待提高
尽管家庭医生模式受到多方赞誉,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家庭医生模式还不完善,仍然存在培养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家庭医生要想真正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北京为例,早在2010年,北京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并曾计划在2012年将其普及。截至2015年11月底,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累计签约359万户、740万人,与普及目标差距较大。曾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的邓小虹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2012年退休后,她在家门口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起了签约家庭医生。医院给每一位家庭医生都配备了手机,然而一年多的时间里,只有3名患者来电咨询,这大大出乎邓小虹的预料。“这种情况反映的不仅仅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推行之难,更显现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尴尬处境。”邓小虹说。
出现家庭医生遇冷、市民不买账尴尬情况的还有山东烟台市。根据烟台市卫计委发布的消息,烟台成立了1628支家庭医生团队,与65万户家庭签订服务协议,0至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得到优先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规范。但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数年来,烟台市民“小病不出社区”的就医习惯仍然没有形成,大家生病了还是愿意去几家大医院就医。在签约过程中,有些市民甚至会直接拒签,不信任家庭医生的工作能力。
除去群众的观念亟待改变外,家庭医生本身也存在着数量少且水平不高等情况。来自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按照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约需28万至42万名全科医生。即便按照30万的目标测算,还缺13万人,每年至少还需培养2.6万人。目前,城市社区的临床医生拥有大专学历的约为40%;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师大专和中专学历约占84%,且大多数都是通过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在目前家庭医生总量中,经过5年医学专业学习并通过3年严格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医生极少,也就是所谓的“5+3”全科医生。而他们的诊疗水平相对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明显要高。
强化培训提质量
突破家庭医生所面临的发展瓶颈,真正实现医改强基层的目标,需要一揽子配套制度支持。专家指出,应建立严格的家庭医生职业准入制度、加强规范化培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通过保证医疗质量来解决百姓信任问题。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认为,我国目前主要通过转岗培训、“3+2”住培、“5+3”住培和农村订单定向等几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全国共有599余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担任培训任务。“基地主要依托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对学员进行培训,专科医生一般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会习惯性地用专科思维培训学员,这种培训意识需要改变。”曾益新强调,还要尽快制定师资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尽快培养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
针对家庭医生面临的待遇低问题,专家建议,必须提高家庭医生的薪酬、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保障全科医生的相应权益。“国家卫计委曾计划在2015年招收1万名全科规培生,但是报名并不踊跃。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全科医生的工作前景不被看好。”曾益新认为,如果不提高岗位吸引力,招不来规培学员、留不住全科医生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为此,他和其他一些专家共同建议,可以采取国家特殊津贴形式解决家庭医生待遇低问题。
专家还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做好宣传,扩大家庭医生的影响力;家庭医生也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严格按照签约协议书的规定在既定时间内落实服务责任。为调动签约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主要应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此外,为避免家庭医生“中看不中用”,还要吸收更多资深医院、医生走进基层为群众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推广健康卡要过几道坎(政策聚焦·关注居民健康卡(下))按照卫生部的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居民健康卡持有率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同步达到80%。实现这个目标有困难吗?除了让看病更方便,健康卡还将有哪些功能?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卡上功能如何完善
“居民健康卡,看似一张很简单的卡片,但支撑健康卡运行的后台环境十分复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卫生局副局长王琳琦介绍。“按照设想,居民健康卡除了个人基本身份信息、健康信息直接存储在卡片本身的芯片外,其他海量信息实际上都是在后台运行。”
鄂尔多斯市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软件建设,包括为乡村统一建设和安装了“基层卫生院管理系统”和“新农合报销系统”,以及为旗区及市级医院安装了“亿元管理系统”、影像传输系统、检验管理系统、基本药物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新农合报销系统等应用软件;投资1600余万元完成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本市各医疗机构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
广东省佛山市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通过发放居民健康卡实现实名就诊,确保居民健康信息的真实性。
河南省济源市组成了16个信息采集小组,将持续3个月,采集约50万人的相关健康信息。对外出打工人员,在返乡后集中到辖区医院进行采集,对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人员,还将组织专门人员上门进行采集,确保采集信息的真实有效。
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认为,随着试点的拓展,健康卡持有率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的提升,未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公共卫生信息与居民健康状况的掌握将更为迅速与全面,例如流行病的暴发区域与变化等。这将为政府制定健康政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带来积极而有效的帮助。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如果加强预防与早期诊断,国家用于疾病的医疗费用将大大减少。未来健康卡的推广使用不妨出台配套措施建立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强化居民的个人健康管理,将有利于医疗机构为居民的疾病预防与保健提供建议。
推广范围如何扩大
河南居民健康卡的办理将先从全省7800万农民开始,然后逐步覆盖城市居民,预计2015年年底在全省全面铺开。河南将充分利用居民健康卡识别、获取和查询的功能,加快发卡进度,尽快替换现有的就诊卡、新农合卡。
佛山将以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为突破口,完成以共享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居民健康卡示范建设。加快推进试点医院的信息系统改造和实施,拟在20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扩大居民健康卡的受理范围。
顾海指出,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新农合”归卫生部门管理,城镇职工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由社保部门管理,因此健康卡的试点未能包含全部的社会成员,例如目前鄂尔多斯市主要针对92万农牧民发放健康卡,今后如果扩大覆盖人员需要在政策层面作更多的协调与衔接。可以尝试推进医疗费用的异地结算、医保关系的异地转移,甚至实现“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一卡通式的跨险种转换。如果能在健康卡这一信息平台上实现这种转换,将拓展现有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区域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政策目标,将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工程。
钱从哪里来
《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居民健康卡首次制卡经费按照地方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原则解决。补办居民健康卡的成本经费由居民个人承担。
在河南,居民健康卡发卡费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制卡费用,全省7800多万参合人员人手一张,约合7.8亿元;其次是信息采集费用,主要包括持卡人信息录入、系统改造、后期维护等成本,约合1.56亿元;此外是读卡终端费用,按照每个县3家公立医院(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15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部署2台计算,约合1800万元。全省居民健康卡工程共计需要投入资金约9.54亿元。根据发卡计划,目前已具备发卡条件的有10个县(市、区),参合人员约600万人。
河南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采取“银行出资”的形式,各个市或县(区)要与承担项目建设费用的银行进行谈判确定,谈判的进度快慢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健康卡的发放与实施。
佛山市卫生局通过与中国银行佛山分行的协商,明确了双方在金融接入形式、设备准备、医院(银行)端的改造等问题责任与分工,共同为佛山全市居民免费发放基于国家卫生部标准且加载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佛山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田园介绍,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投入5000万元开展被称为“佛山健康E园工程”的智能卫生建设。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及推广“治未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不合理膳食等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或加重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烟草及其他不良行为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与此同时,生存环境和方式带来的种种客观压力导致人们身心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精神空虚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导致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增加,给疾病预防带来新的问题。此外,全球化与城市化使得疾病传播更为迅速;流动人口成为疾病预防的脆弱人群;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变化对健康和疾病已经并正在产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职业危害与伤害事件频发,成为公共卫生突出问题之一,都给疾病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家在此严峻的形势下,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发挥其疾病防控作用的一系列举措便应运而生。
1.防患未然:治未病降低医疗费用
据30个市和78个县(县级市)死因(ICD210)统计,2005 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0%。对重大疾病高危人群的筛选、预防是防止这些疾病发生、降低病死率、减轻医疗卫生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在谈到20 世纪公共卫生取得的十大成就时指出:20 世纪,公共卫生让人信服地提高了美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25 年。同时提出:公共卫生是对我们国民健康和安全的积极保护,是通过可信的信息增进我们的健康抉择,以及通过与基层政府、组织的伙伴关系增进健康。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上个世纪成就的总结所得出的结论,也可看作是对未来公共卫生工作的一种企盼。同时,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减少其他危险因素是避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减少不必要的卫生保健支出的最好方法。全国十省市卫生需求调查显示,无论是从社会人群调查还是从医院统计,无论是在医院或卫生院、村卫生室:每一门诊人次和每一出院病人的费用都是中医中药低于西医西药。传统中医药治未病有着丰富的预防保健资源,大力推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基本医疗成本,缓解我国目前看病贵的医疗难题。
2.雪中送炭:治未病扩大服务范围
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重视注意行为和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开展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广泛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 %、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 ,使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同一时间医疗费用的1/10。中医治未病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相比之下更多的理论内涵、更多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更加具有低廉的成本。对于我国目前医疗预防资源的相对紧缺和分布不平衡,应用治未病来实现中国人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和低收入社区,解决广大农民和社区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目前医疗卫生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也雪中送炭有效地发挥预防保健作用。因此,完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促进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促进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及普及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中医医疗服务对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
3.锦上添花:治未病丰富服务手段
应当说,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趋向于预防,然而就预防的手段和方法仍然不脱窠臼,单一针对病因的对抗预防远远不能支撑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的需求。而中医治未病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治未病内容和手段,浩瀚的中医古籍中也蕴藏着历代医家临床的宝贵经验, 尊重传统思维原则要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经典理论是临床经验的升华,医案医话刊载了历代医生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活的教材。”这为实现现代医学的预防内容和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性。《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提出要“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临床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拓展服务领域、提升防治能力和学术水平服务”同时将“加强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方法”和“个体化诊疗方案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列为优先发展领域。这对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和规范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手段,为预防保健的需求和实践锦上添花——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广东推广“家庭医生”签约付费模式面临挑战
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摄 一个周末的晚上7时许,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社区服务中心谭美红医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这是孔伯打来的。他患冠心病,突然因胸闷坐立难安,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谭美红。连接医患的电话线,很可能是一根“生命线”。
经验丰富的谭美红冷静指导气喘吁吁的孔伯,用仪器测量血压,得知血压正常后,她又让孔伯服下一片硝酸甘油。十分钟后,孔伯的症状缓解。谭美红如释重负。
作为家庭医生,谭美红常遇到如此“惊心动魄”的时刻。大多数时候,她能化险为夷。
家庭医生服务是近年在国内逐渐兴起的一种医疗模式。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担任。医生和居民签约,形成“一对一”的定向服务关系,为签约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保健、健康教育和指导等。省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每万人口有家庭医生1.41人,而目标为每万人2—3人,所以仍存在缺口。
今年的5月19日,是第六个“世界家庭医生日”。约3年前,广东开始推动家庭医生服务试点。运作至今,在让群众获益的同时,一些挑战也让谭美红等家庭医生感到迷茫。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符畅 通讯员 王慧 家庭医生之益 不仅是医生也是依靠 5月的一天,早上10时不到,77岁的孔伯脚步轻盈走出家门,来到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奔二楼。
这是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片“特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有200多平方米,八间全科诊室,采用蓝白色系为主的装修。因患者看病都经过预约,与区域外的一般门诊比较,这里显得安静、有序。
孔伯是冠心病老病号,每两周找谭美红看一次病。他们的关系是签约病人与家庭医生。
他们结缘十来年了,签约是在三年前。彼时,广东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第一批尝鲜的医疗机构,全科副主任医师谭美红便成为了“最先吃螃蟹”的家庭医生。作为老病号,孔伯自然“忠诚地”成了她的签约病人,也成为沙园街第一批签约的居民之一。“当时也没搞太清楚签约是什么。”孔伯说,后来发现,签约后和谭医生的联系“更紧密了”,“像亲人一样”。
两年前的一场病,让孔伯对此有了更深感触。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因腰腿疼痛,行走不便,从家走到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分钟的路程,硬生生被拉长至20多分钟。
孔伯的儿子很担心,劝他赶紧去医院做手术。孔伯一辈子没进过手术室,说什么也不肯。儿子没辙,只好求助谭美红。
谭美红一问才了解到,原来孔伯有心结:一怕手术失败走不了路;二来,由于孩子没住在身边,他担心老伴儿——常年卧床的郭阿姨没人照顾。
“有些事情急不来。”看老人态度坚决,谭美红采取了“缓兵之计”,建议孔伯先用药物和物理治疗。可惜,几个月下来,疗效并不明显。
谭美红劝说孔伯:“这个手术很成熟了。您别怕,现在做了,将来就健步如飞;至于阿姨,有我们呢!”
几经思量,孔伯点点头:“好好好,听谭医生的!”
谭美红刚帮孔伯联系好了上级医院进行手术,立马又开始安排郭阿姨的诊治工作。郭阿姨也是谭美红的签约病人,患有肥胖症,伴高血压和关节病变,走路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出门了。
考虑到郭阿姨的实际情况,谭美红特意给她建了“家庭病床”——这是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之一,专门为因疾病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好几次下班后,谭美红便带上助手,背着药箱,上门为郭阿姨量血压,测血糖„„在做常规检查之余,还帮助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孔伯的手术很成功,加之冠心病控制得不错,如今他健步如飞,腰板儿笔直,说话也中气十足。“没有谭医生,就没有今天的我。”孔伯说,在他心里,谭美红不仅是医生,更是亲人般的依靠。家庭医生之困 家庭病床上门诊疗仅收17元
和谭美红签约的病人有700多个,除了健康群体,还有相当一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需要经常提供服务。
每逢周一和周三,她都会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值全班。一天下来,要看40到50个病人。下班并不意味着一天的工作结束。由于还签了几张家庭病床,她和助手还得上门,“自己辛苦点儿没事,力所能及,尽量做得更多更好。”
为了方便病人,她把自己的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都打印出来,贴在病人的病历本上。一旦有需要,病人可随时找到她。她还专门建了微信群,开设个人公众号,普及健康知识,为病人答疑解惑。去年,海珠区评选5位“首届星级家庭医生”,谭美红是其中一个。但谭美红也有烦恼,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收费。
目前,居民享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是全免费。病人挂号看病,也只会收取10元一般诊疗费。工作时间外提供的咨询服务,均为免费。
至于家庭病床,以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共建了40多张。每次上门,病人只需给每位医护人员支付17元的出诊费。然而他们在患者家里至少得花半小时以上,并提供诊疗服务。
近一年来,收费制度改革的呼声高涨。对此,谭美红有期待,也有顾虑——“原来免费,如今收费,究竟什么价格他们才能接受?若不接受,这个让百姓获益的好项目,能不能继续开展下去?”
王戎昕是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他介绍说,目前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生35名,完成年均出入院1500人次、年均门急诊诊疗32万人次及辖区约10万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现已与6000多位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
要为这么多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就诊、健康管理、用药指导、转诊及家庭病床等服务,工作负担很重,人才短缺的问题突出。“不断有人才流失,一方面觉得收入少,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觉得在基层晋升难、压力大。”王戎昕感到有些无奈。家庭医生的出路 签约付费制度呼之欲出
省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每万人口有家庭医生1.41人。截至目前,全省城乡家庭医生服务试点范围已经由36个扩大到70多个县(市、区)。
其中,东莞、中山、广州萝岗三地先行一步,开始探索按签约人头付费给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方式,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5月19日,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目前,有14个市正在与医保、物价等部门,协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指导,仍处于停滞状态。
在王戎昕看来,虽然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了一些经验及效果,但如果没有政策的进一步支持,这项工作很难进行复制和推广。“在国内,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很早就推行了家庭医生式服务,目前都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些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王戎昕说,譬如宁波市的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就建立了签约服务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三方承担,现阶段暂定每人150元/年,经绩效考评分配发放并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今年初,中山市卫计部门便计划向财政部门申请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经费600万元,用于镇区2016年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目前,中山市小榄镇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实现了“普惠型”的转变,由政府购买服务,免费为居民提供预约、随访、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服务。
记者从省卫计委独家获悉,省卫计委已起草《关于全面建立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目前,省人社厅、省发改委已进行现场办公,实地调研,将以惠州和中山作为突破点,尽早出台签约服务费,再带动全省各市出台。
此外,省卫计委也正与省中医药局组织制定差别化有偿签约的多种类型、多种档次的服务包,满足不同需求层次,丰富签约服务内涵。争取到2016年底,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30%以上;到2017年底,城乡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
至于人才问题,王戎昕认为,首要是调整“指挥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像筛子,能够处理的病情,就尽量处理;不能处理的,就尽快帮助转诊,这样既可以节省医疗资源,也帮助患者省钱。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不应该有高低之分,因此在职称晋升通道上,应予以更合理地考核。” ■政策背景
我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超70个
4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23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4月27日在国务院医改办电视电话会议上,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已列为2016年医改重点。
自2013年底开展全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至今,我省启动城乡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试点县(市、区)超过70个。为指引基层服务模式向家庭医生式服务方向转变,做到理念先行,规范引路,做好基层顶层设计,并试点探索创新。省卫生计生委共制定了15个相关文件,以指导全省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首诊、可及性、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可及性,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引导全省所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功能全面、内涵丰富、全人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功能转变。■相关问答
五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一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好处是什么?
答:签约形式促使家庭医生成为家庭的健康守门人,不仅单纯治疗疾病,还会主动帮助家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问:签约后,有什么具体的服务内容?
答:(1)健康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对签订服务协议的签约对象,收集基本信息及既往病史、近期就诊信息等动态健康信息,完善健康档案。根据签约对象个体情况,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并根据服务情况及时更新。
(2)健康知识的传递与咨询。提供签约对象健康咨询,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其树立健康意识,引导其学习并掌握心理卫生、膳食搭配、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指导处理健康应急事件。
(3)健康行为的干预与指导。培养签约对象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其维护与改善自身健康,对其实施健康管理风险评估,对亚健康状态及不良生活行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其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4)初诊与分诊。接受签约对象就诊预约,为其提供基本诊疗和护理服务。指导签约对象定期清理家庭药箱及合理用药。提供区域内各医学专科的转介、分诊服务,并建立会诊通道。
(5)对需要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的签约对象,根据家庭病床收治标准设立家庭病床。三问:哪些人(家庭)可以享受家庭医生式服务?
答:凡是在城乡居住半年以上的,包括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家庭)都可以与辖区内的家庭医生进行签约。
其中,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亚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等目标人群为重点。
四问:怎样与家庭医生签约?
答:辖区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医疗服务时,或医务人员提供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服务时,或自行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签约。
五问:签约后,医生是否都会上门看病?
答:不是。广东省推行的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主要是通过医生服务团队,对辖区常住居民提供直接的健康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医生”是一种职业的称呼,仅仅对于有需求的、行动不便的人,才提供上门服务,按标准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一般是通过保健咨询和预约诊疗实现“一对一”的医患服务,并进行健康管理。国家力推健康医疗大数据 互联互通难点在利益分配
国家力推健康医疗大数据 互联互通难点在利益分配
记者 马晓华
[ “通过平台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多功能插座,无论什么样的插头,你往这儿一插,电就可以过来,这就是平台的主要作用。” ]
从受精卵到一抔黄土,生命的整个过程都将被记录在数据轨迹里,它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就医的便捷、自我管理、个性化治疗,还将推动生命科研的进步,这样的一份医疗大数据,即将到来。
数据轨迹解决医改难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
我国的医疗改革已经进行了七年,但是不少人还是抱怨看病难,不少医生还是一号难求,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互认,医保报销困难重重,而这些问题,未来都有可能被大数据迎刃而解。
“当前很多患者不管是什么病,都涌到大医院,导致原本针对疑难杂症的医院和专家,每天都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诊断感冒发烧,这其实是在于我们的体制没有一个很好的分流,老百姓对医学健康知识的匮乏,所以才导致今天看病难依然存在。”一位医改专家向记者表示。
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感受,仍然是医改的一个重要领域。
“未来,如果能够把老百姓就医的数字医学足迹很完整地记录下来的话,可能也有利于构建一个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管理一体化的电子云服务,也就是老百姓以后去看病或者有不舒服的时候,可随时在社区就能解决问题,其他问题在就近的医疗机构,一些难点的问题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分级诊疗这种方式更加好一些。”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司副司长张锋表示。
《指导意见》首先将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二是集成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支持系统,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等便民惠民应用,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三是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立健康档案等基础数据库,规范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大数据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既关系到医疗,也关系到民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非常重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该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特别广,有惠民方面的健康医疗服务的数据、卫生政策决策的数据,还有科学研究的数据,比如精准医学、个性化治疗、个性化预防都需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主任委员代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代涛表示,这是三个大领域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隐私保护特别重要。在健康医疗服务中,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分级诊疗等健康咨询、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这些都需要健康医疗大数据。另外,在决策方面,医院的临床决策支持、行政的决策支持,都离不开数据支持,原来都是报表数据,现在都是事实生成的数据。科学研究方面,精准医学是医学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和发展趋势,精准医学未来是颠覆性的创新,包括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
融合贯通面临挑战
在大数据发挥作用之前,最先起步的是大数据的融合贯通。虽然当前每个医疗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融合贯通并不容易。
“每个医疗机构对医疗信息的标准都不同,虽然这么多年来一直提倡要标准统一,但是至今没有统一,所以大数据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规范病例标准,同时医生随意写病历的情况也需要修正。”一位医疗信息的专家向记者表示。
毋庸置疑的是,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布局看,无论是个人就医、保健、医保、科研都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解决医改难题、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已经“时不我待”。
事实上,医疗信息化的工作2009年就已启动。“现在终于到国家级文件推进平台开发了。通过平台开发促进信息共享,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和一个发展策略,跟其他国家相比也不一样。”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介绍称,“但是,要做到„统一‟、„权威‟,压力还是很大,因为平台主要作用是一种实现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的作用,不同的系统,再大也不可能包罗万象。”
“医疗数据做完了,也管不了社保的信息,即便管得了本地信息也管不了外地信息,但是患者是移动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需要通过平台来实现这种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多功能插座,无论什么样的插头,你往这儿一插,电就可以过来,这就是平台的主要作用。”王才有称。
当前,各级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医疗信息系统,但是面临统筹规划不够、数据融合共享渠道不畅、产业自主创新实力不强、运行机制缺乏、政策法规缺位等瓶颈问题,亟待集聚各方合力、顺应新常态、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业态、建设新机制。
“融合存在很大的困难。第一个层面是保证互联互通,第二层面是机制、体制政策的问题,是保证参与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位、付出和收益,要让他们责任和权利一致。”代涛表示。
代涛解释称,目前国家对于实施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除了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还要抓紧资源目录和标准规范的建设,重视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另外还有非常难实现的一点是体制,包括它的利益机制,为谁所有,为谁所用。健康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当事人,这三个层面中,生产者是医院,使用者可能是企业,其中的利益分配非常重要。”代涛表示。
如何让躺在医院的那些信息活起来,如何调动拥有这些信息的人的积极性,将是促动大数据融合的关键。代涛认为:“需要通过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推广应用,形成示范带动,让大家看到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如何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降低成本,如何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的,如何为政府决策提供事实的支持数据,然后才是组织实施。”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机制、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个事情很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跟每个人关系密切。你自己的生命周期,基因的诊断,这个非常有意义,这只是开始,通过这个文件的发布,后面再配套文件。”代涛表示。
事实上,创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不仅体现在医疗领域的作用,它已成为经济增长点的“新领域”。从全球情况看,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是当前重要趋势,欧美国家已迈出实质步伐。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技术市场年增长率保持在14%以上,移动医疗市场增速高达20%以上,大数据将会撬动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健康产业、医药、金融、物流、养老、保险、教育、健身等产业潜能释放。
保险业顾客抱怨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 顾客抱怨保险服务抱怨管理系统
在保险服务众多的质量管理环节中,顾客抱怨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环。保险产品的高度无形性,使得服务产品的传递受到更多的非产品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服务失误的几率非常高,因此经常发生顾客抱怨的现象。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服务失误和顾客抱怨的及时补救,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积极的口碑宣传,增强顾客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和承诺,强化未来的购买意图,从而为公司提供长期的盈利能力。因此研究顾客抱怨的有效管理方式,有助于保险管理人员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控制,实现长期的市场目标。
一、顾客抱怨的产生与分类
根据Singh(1988)的研究,把顾客抱怨行为分为三类:直接抱怨、私下抱怨和第三方抱怨。直接抱怨指顾客向其社交圈以外的,并与这次不满意的购买直接相关的对象进行抱怨(例如,向保险公司客服中心投诉);私下抱怨是指顾客向其社交圈以内的,并与这次不满意的购买无直接关系的对象进行抱怨(例如,向家人和朋友抱怨);第三方抱怨是指顾客向其社交圈以外的,但与这次不满意购买无直接关系的对象进行抱怨(例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从内容上来看,在保险服务业中,顾客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对公司制度和保险代理人两个方面,从业务环节上来看,对于理赔的投诉占主要比重。从对顾客抱怨管理的角度来看,依据保险公司的可控性,从操作上可以把顾客抱怨处理分为投诉型的和非投诉型的顾客抱怨。投诉型的顾客抱怨信息直接反馈至企业,而且常连带着索赔的问题,容易引起企业的重视。非投诉型的顾客抱怨往往仅仅表明对公司服务的总体态度,其信息也不直接反馈至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很容易忽略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这种非投诉抱怨,则很有可能导致负面口碑。
二、顾客抱怨管理的程序
对于抱怨处理的过程,美国技术援助研究规划研究所TARP公司曾提出顾客抱怨处理的IANA过程,即确认(Identify)、评估(Assess)、协商(Negotiation)、处置与行动(Action)等几个环节。Cathy和Ross根据对汽车修理、航空旅游、牙医、餐饮四种行业的研究,提出有效抱怨处理的步骤为:先道歉,承认自己的疏漏;其次是倾听,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是给予实质性补偿。Zemke和Schaaf提出的服务补救计划包括:道歉、紧急修复、补偿和跟踪。针对保险行业顾客抱怨的性质和内容,保险公司顾客抱怨处理至少应包括下面环节:
1.向顾客真诚的道歉。当顾客提出抱怨时,接受顾客抱怨的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对顾客进行道歉。即使有的服务失误不完全是由于公司原因引起的,保险公司也要向顾客真诚地道歉,这是缓和顾客情绪,有助于问题后续解决的第一步。
2.确认问题所在,及时解决问题。根据顾客投诉内容,弄清问题产生在哪一个环节和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地进行解决。即使所投诉的问题解决比较漫长和困难,也要把问题的进展情况及时通知顾客。因为有服务业的相关研究表明,抱怨处理的等待时间和顾客在问题解决中的主动性地位都会显著影响顾客的满意度。
3.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分清责任,做出适当补偿。对问题责任的界定要客观,既不轻易揽责任,也不能轻易推卸责任,并结合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损失的大小,对顾客进行补偿。补偿的方式可以针对失误的性质进行确定。
4.跟踪调查。保险公司可以采用口头询问、电话回访、信函或电子邮件等手段对接受顾客抱怨处理的顾客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抱怨处理的效果如何。
三、保险业顾客抱怨管理系统
顾客抱怨管理作为服务质量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险企业日常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保险公司应该建立对顾客抱怨处理的完整流程,并纳入到日常管理流程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基于顾客抱怨类型的保险业顾客抱怨处理系统。
1.建立以顾客投诉型抱怨处理流程为主要内容的顾客投诉管理子系统,其功能是接受顾客投诉,并把顾客抱怨的信息传递给服务提供系统以修正服务提供体系,同时还提供给服务补救反应系统,如果需要进行补救,则由补救反应系统做出处理决定,并由数据库反馈给抱怨接受系统,以及时把信息传递给顾客。此外,顾客投诉管理子系统还应该对抱怨处理的结果进行跟踪,并把顾客对抱怨处理的反应反馈给抱怨管理系统。
2.建立以非投诉型顾客抱怨调查方案为主要内容的顾客满意度管理子系统。由于各种原因,有许多顾客产生了抱怨情绪之后不会进行投诉,所以保险公司应该对未投诉的顾客进行调查,通过了解顾客的满意状况来达到全面了解企业自身不足的目的。该系统的调查结果应该反馈到保险服务提供系统,用以修正和完善服务提供体系。
3.建立支持顾客抱怨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由顾客抱怨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顾客需求信息,或是关于保险产品与服务缺陷的信息。针对前面两个顾客抱怨子系统获取的不同类型信息,采取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处理程序。这些信息将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的持续改进。
四、保险业顾客抱怨管理运行机制
上述分析提供了保险行业顾客抱怨管理地完整系统,并分析了各自的功能,但只有对这些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运转,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下面对对顾客抱怨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次上,保险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顾客抱怨管理的重要性,把顾客抱怨管理作为提高顾客忠诚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顾客抱怨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应用在产品开发与创新,服务流程的设计与改造等方面。同时,高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顾客应该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方面形成系统的信息,以此作为对顾客抱怨处理的依据。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对一线员工的顾客抱怨处理的授权,使一线员工能够针对抱怨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同时应该把顾客抱怨情况和对抱怨管理的过程以及结果,都纳入到对基层管理人员和保险代理人的考核中,形成对业务人员的激励机制。
总之,经过保险产业的快速成长,在消费者收入差距加大的中国市场上,一味的采用粗放式的业务扩展模式,已经不能象以往那样能给公司带来大量的优质客户了,而致力于顾客保留则能够节省保险公司的营销费用,营造良好的口碑与公司形象。顾客抱怨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提高顾客保留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不应仅局限于一线的日常管理,应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纳入到公司的宏观管理中。本文提出的顾客抱怨管理体系通过上述几个分系统的独立与综合的运转,加上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驱动,可以使保险公司充分了解顾客的不满,对保险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对非投诉型顾客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顾客的满意度和保留率提高,从而实现保险公司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范秀成:顾客满意导向的服务企业顾客抱怨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2]付宜强:新环境下保险企业的客户忠诚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3]文腊梅:如何建立企业顾客抱怨管理体系[J].特区经济,2005,(4)
[4]赵平莫亚琳:中国耐用消费品行业顾客抱怨行为研究[J].清華大学学报,2002,(2)
[5]Steven A. Taylor. Assessing the Use of Regression Analysis in Examining Service Recovery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Relating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Trust [J]. Journal of Insurance Issues, 2001, 24, 1 & 2, pp. 30–57
[6]Homburg, Christian, Fürst, And Andreas. How Organizational Complaint Handling Drives Customer Loyalty: An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tic and the Organic Approach [J]. Journal of Marketing, 00222429, Jul2005, Vol. 69, Issue 3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4
一、以风险为导向的反洗钱监管模式的特征
目前, 我国的反洗钱监管实践体现为一种“合规监管”模式, 即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明确反洗钱义务人的义务空间, 当法律制度中列举的特定情况在业务过程中出现时, 义务人必须履行法定反洗钱义务, 按要求进行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督促义务人履行义务, 通过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义务人的反洗钱义务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并对未按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相应的处罚。合规监管模式适用于反洗钱工作的初级阶段, 其制度基础是标准主义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强调单一义务的履行, 在该模式下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多为防御性报告, 即义务人为在法律规定的义务范围内免除受处罚的责任, 对特征性可疑交易采取“宁多勿漏”的防御性报送策略, 导致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 效率不高。
风险监管则体现为监管者利用风险工具对经济体、行业或金融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进行测算评估, 根据风险分配监管资源,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被利用洗钱风险的大小对产品、服务等进行分类, 并按照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核心是实施主观主义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对发生洗钱事实的金融机构实施重罚。该模式的特点是检查义务人在符合法律规章要求的基础上, 是否有效控制风险, 并对发生风险的处以重罚, 强调对整体风险的防范。实施风险监管的前提是监管者有足够的经验支持, 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有深入和完整的了解, 能够判断被监管机构面临的风险, 根据风险分配监管资源和实施监管策略, 并根据经验不断更新风险评价。在该模式下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是经过反洗钱义务主体经过风险评估后甄别、筛选的评测报告, 监管者可以根据这些报告有效率地配置监管资源。
由此可见, 以风险为导向的反洗钱监管模式是在合规监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监管者以风险控制为重点, 通过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 按洗钱风险的高低对义务人进行分类, 并据此实施差别性监管的方法。风险监管充分利用了经验监管信息, 根据风险状况从整体上有效配置监管资源, 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二、保险业反洗钱风险的分类
利用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 是指洗钱分子将非法所得及其收益购买保险产品, 并通过理赔、退保等方式掩饰、隐瞒其来源或性质, 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保险业反洗钱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3个方面。
(一) 固有风险
反洗钱中的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管理控制的情况下, 发生洗钱活动的可能性。固有风险的评估, 主要根据保险业金融机构或业务类型被洗钱分子所利用的成本大小、便捷程度以及隐蔽性来决定。具体可分为:
1. 国家/地域风险。
保险业金融机构在不同地区开展业务, 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客户开立账户所承担的洗钱风险是不一样的。实践表明, 洗钱活动猖獗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存在较高洗钱风险, 如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所列的国家和地区, FATA定期发布的不合作国家和地区, 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发布的国家和地区。
2. 产品/服务风险。
不同类型保险业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的产品/服务内容不同, 面临的洗钱风险存在很大差别。保险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总的来说, 再保险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保险公司, 被洗钱分子直接利用的风险较小;财险的保险标的是有形或无形的财产, 进行核保、办理投保手续较复杂, 洗钱风险相对较低;寿险由于其投保手续简单、标的特殊 (人的身体、健康) 、退保成本较低等特点, 相对而言存在较高的洗钱风险。
3. 客户风险。
金融机构的客户风险是由客户的国籍、行业、职业、职位、背景、组织架构、规模、信誉等因素决定的。存在较高洗钱风险的客户具体体现为外国政要、政党要员、国企高管、司法和军事高级官员;洗钱风险较高的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或从业人员;被政府及相关部门列入“黑名单”的客户;被怀疑其经营活动或资金来源合法性的客户;有犯罪嫌疑或其他犯罪记录的客户;已经或正在接受行政或司法调查的客户;保单实际受益人异常更替的客户。
(二) 控制风险
反洗钱控制风险是指发生洗钱活动时, 没有被反洗钱义务主体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与反洗钱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具体包括:
1. 内控风险。
指由于反洗钱义务人没有针对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制定一套独立、完整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或虽然制定了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从而不能发现洗钱事实的可能性。《反洗钱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对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负责;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从现阶段反洗钱监管实践来看, 大部分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内控制度仅仅是照搬照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没有结合本机构的业务、产品、服务客户、地域、交易规模等特点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现存与反洗钱工作相关的部分规定大多是针对业务合规性、支付合法性以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而设立的, 并没有针对反洗钱工作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制度。
2. 业务风险。
由于保险业是以最大诚信原则和保险利益原则作为控制风险的准则, 即各保险公司主要从控制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角度出发, 围绕保险风险标的, 按照投保人、被保险人、投保标的、理赔案件等方面的不同风险, 由相关部门控制业务风险。而反洗钱风险的控制重点在于客户身份识别和资金交易监测, 以防止客户身份和资金异常, 这与保险公司控制业务风险有明显不同。风险控制的目标、重点的耦合度不一致, 加之缺少基于风险的反洗钱实施细则的指引, 导致在保险业务流程的投保审核、保费缴纳、现金价值的支取和转化等重点业务环节,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洗钱风险。
(三) 检查风险
反洗钱检查风险是指某一机构或业务存在洗钱活动, 但监管部门通过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未能发现洗钱活动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反洗钱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监管者无法对义务人所有交易进行详细检查, 或选择了不恰当的监管程序、现场检查方法执行不当等, 监管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三、建立风险导向型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模式的方法
风险导向型的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模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监管者从整体上对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各类型洗钱风险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二是根据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评估结果, 分配监管资源, 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 风险评估
执行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监管的前提是, 首先应确定一定的标准来评估金融机构潜在的洗钱风险。风险识别和评价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开展交易的全过程。识别和评价风险的目的是依据风险的大小来采取相应的控制程序, 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这就需要在对洗钱风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量化风险, 并根据所评估的风险值大小合理配置监管资源, 对风险评估系数较高的义务人, 投入较多的监管资源。
评估金融机构洗钱风险高低的值可称为洗钱风险系数, 该系数代表某一机构或业务所面临的最终洗钱风险的大小。洗钱风险系数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洗钱风险系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一定时期内, 监管者通过执行适当的监管程序和现场检查方法, 可以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因此, 要使洗钱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以内, 只有降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整体水平。据此来引导义务人按照整体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加强对其持续监管力度, 并对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发生洗钱事实的义务人实施重罚。
洗钱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
(二)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 包括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通过评估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的高低, 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有效配置监管资源。
1. 对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频率, 对其高风险业务环节开展专项检查, 加大处罚力度;指导该义务人实行更为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在投保审核阶段对可疑客户提高审批级别;加强对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账户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等。
2. 在非现场监管中, 对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增加其提供反洗钱数据材料的频度, 建立高风险金融机构数据库和反洗钱预警指标分析系统, 预警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1) 定性指标。包括区域内洗钱案发情况;客户尽职调查存在问题情况;保单第三方代理;保单异常批改;保险标的与投保者弱关联预警指标;保费第三方支付;多账户来源交费;早期终止合同履约;付款方式异常;客户异常表现;投保者犯罪背景;受益人异常更替;以趸交方式购买大额保单与其经济状况不符;明显超额支付当期应缴保费并随即要求返还超出部分等。
(2) 定量指标。包括大额现金异常交易;超额交费预警指标;高频率账户交易指标;上限保额预警指标;短期退保率指标;资金往来账户相关系数频繁交易指标;保费明显超过客户收入水平指标;出险期限预警指标;投保者与保险人关联交易预警指标;高佣金率预警指标;寿险合同的存续期异常等。
四、完善风险导向型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模式的配套机制
1.健全的反洗钱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保险业反洗钱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反洗钱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保监会《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制裁、打击洗钱犯罪的法律条款等, 均属于综合性法律法规, 且《保险法》也未在《反洗钱法》出台后进行及时修订, 增加相关反洗钱工作的条款。应尽快出台关于保险业的反洗钱条例或操作指南, 以及基于风险监管的反洗钱实施细则指引。
2.便捷的反洗钱信息系统平台。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尚未建立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内部信息库和预警系统, 金融机构对反洗钱工作制裁名单仍处于人工核对的状态。信息手段的滞后, 为反洗钱义务人识别和评价客户风险带来了难度。应尽快建立金融机构联网、通用的反洗钱信息系统平台, 加强各监管部门和反洗钱义务人之间信息共享, 以便于对高风险客户实施全面监测。定期将黑名单数据库和政治敏感人物数据库发送至各金融机构, 并及时发布高风险国家/地区名单和应重点关注的交易和客户信息, 为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科学的反洗钱风险评估系统。应尽快建立采用数据集中、分散管理的风险评估、预警类信息采集及交换系统平台, 使监管者能采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相关信息, 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其反洗钱风险能力和成效进行评估预警。监管者通过对金融机构录入的反洗钱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结合风险评估要素对反洗钱义务人防范洗钱风险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防范风险能力低及风险隐患较高的机构进行预警, 最终建立有差别的反洗钱分类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葛志强.反洗钱风险监管理论及应用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8) .
[2]高增安.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机制探讨[J], 证券市场导报, 2007 (10) .
[3]施建祥, 吴瑛.我国保险业反洗钱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J].浙江金融, 2009 (8)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2006.
我国保险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商业信用将普遍存在并在保险业中广泛应用,由此对企业经营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日益凸现。本文将分别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分析保险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不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信用风险;保险监管;诚信建设;偿付能力;保险中介
孟子曾经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之重要,犹如一支足球队,如果缺少守门员,注定要在市场竞争中吃败仗。就保险企业而言,同样需要诚信的约束。全国政协委员马志伟在“两会”的提案中认为,要充分发挥保险业的各种功能,就要积极推进保险业诚信建设。保险信用对于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保险机构纷纷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状况下,加强我国保险信用建设更是刻不容缓。
一。我国保险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存在着四种经济利益主体,即保监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投保人。保监会代表政府对我国的保险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险公司作为保险市场的服务供给方,一方面,担负着承担各种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又“履行着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天职”;保险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信用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以及信用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机构主要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也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投保人,作为保险产品的需求方,他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转移尽可能大的风险。因此,在保险市场上,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信用平衡状态。假如有一方失衡,就会形成信用危机。
下面将分别从四种角度分析我国保险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1.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是引发信用危机的原因之一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其次是完善相关法规中的有关失信惩罚的内容,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偿付能力监管。保险监管机构通过对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有效监管,了解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提醒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以切实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最近几十年,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险公司经营多样化策略,激烈的竞争以及为弥补承保业务的亏损进入高风险领域投资,大大增加了保险业风险度,许多保险公司变得没有偿付能力,导致对被保险人信用缺失,偿付能力监管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质量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等法规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有了实质
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完善偿付能力监管机制。
2.保险人的诸多“缺陷”是造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国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保险人对投保方的不合理要求加以迁就,助长了投保方信用风险行为的发生。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大数法则的作用下,保险人需要巩固并提高市场份额,以分散经营风险,提高承保利润,确保企业生存。于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产生了重业务承保、轻风险防范;重业务发展、轻质量管理等错误倾向。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发了投保方信用风险的发生。
保险人缺乏完善的制度也是投保方发生信用风险行为的重要原因。尤其承保、理赔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不利于对信用风险的防范。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人承保理赔制度不够严谨科学,由于自身专业人才的匮乏,在新业务承保时或原有业务续保前未能对保险标的进行科学的风险检验与评估。发生赔案时,第一现场查勘率不高,等等,给保险诈骗活动以可趁之机。
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有些员工擅自泄露公司业务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商业秘密;有些员工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内外勾结进行保险欺诈。这同时也是保险人信用风险的体现。
3.保险代理制度固有的缺陷是引发信用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保险活动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保险商品强烈的专业性与技术性等意味着投保人需借助保险人及中介人来了解它。保险人则需要借助投保方与中介人来掌握保险标的的信息。
委托代理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代理人不用对他的行为的全部后果负责。这是中介人发生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就保险代理人而言,一方面,代理人为获取佣金,常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投保方规避法律及保险合同条款的约束,助长了投保方的信用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代理人本人也不断发生着侵害保险人与投保方利益的信用风险行为。
4.民众法律意识不健全,道德观念缺失是信用风险发生的又一原因
对被保险人而言,如果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受益人)从保险人那里获得的保险金远远超过投保人所交纳的保险费。可见,这种不确定性成了引发积极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低成本高收益在客观上给保险欺诈提供了动力源泉。
伴随着社会转型,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日渐势微,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加上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观念的泛滥,诚信基础被严重削弱,信用风险问题突出起来。再加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众法律意识淡薄,骗保,诈保事件层出不穷。
二.保险业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要全面推进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必须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对策,全面提高保险业诚信水平,防止失信带来的危害,夯实保险业长期、快速、稳健发展的基础。
下面同样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加强保险诚信监管。
首先要完善法制建设。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制订公平使用保险信息的有关法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用、保险中介服务信用和投保人信用等,这些法规可以容入到我国的《保险法》中。加大保险人和投保人的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从监管政策法规和制度上防范和制止误导欺诈、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发生。
同时还要建立偿付能力监管机制。偿付能力监管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监管监测;第二,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和资产进行限制;第三,建立向无
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提供索赔保障的保证基金体系。通过偿付能力监测和控制达到降低无偿付能力的风险。
2. 培育保险诚信文化。
要大力倡导诚信观念,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理念,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使诚实守信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创建“最诚信行业、最优质服务”。一要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二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三要加强道德规范约束。四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3. 建立保险诚信体系。
一要建立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系统。健全统一的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开通信用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允许市场参与者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共享客户信用信息资源。二要构建保险信用评价体系。根据规范统一的业务数据及相关信息,对保险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进行科学评级,确定不同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建立审慎的保险信用评价制度。三要实行信息透明公开。允许投保人通过多种渠道充分了解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息情况。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外公开保险公司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偿付能力、诚信情况等,使信用中介机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形成有效的公众、媒体监督机构。
4.强化诚信奖惩机制,健全投诉信访工作制。
在现阶段,可以建立一整套的个人信用记录,对保险需求者按照个人信用等级的不同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投保人才能在保险合同订立前,按最大诚信原则向保险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在保险合同订立后,按合同约定履行缴费、变更通知等义务。
同时要发挥诚信的正向激励作用,严厉惩处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建立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孔合,《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尹颖,《论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3.王曼怡,《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4.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论保险业如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篇6
关键词:保险业;资产负债;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
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2)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与风险曲线的综合分析,找寻出最佳的投资组合点,使得投资组合达到整体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保险公司既定的经营目标下,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思想,确定负债方保险产品和投资方投资产品的优化组合结构,实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总体组合的最优。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只对资产方进行单方面考虑不同,在保险业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是将资产与负债同时作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获得保险产品以及资产投资的优化结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参数,计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风险价值技术。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始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两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资本是企业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确定保险企业至少应保留的自有资本,即测算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要求,对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采用的风险价值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规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负债市值,以保证资产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1)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目前,我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远未达到保监会许可的限额。导致保险资金对于直接投资A股市场较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严重,只有真正改善国内股市,才能刺激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优化资产的结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结构都不尽人意。短期和超长期的债券发行都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尤其是长期债券缺乏,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应当积极改进债券发行,开发出更多的长期债券。
(2)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积累的外汇资金已初具规模,利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优化资产的期限结构成为必然的要求。2005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以平安为代表的少数保险公司已积极展开外汇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期限长,资金规模大,收益稳定的特点,对保险公司改善资产结构非常有利。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不动产领域十分普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于2003年3月21日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业投资实业领域进入操作阶段。因此国内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刘彪:资产负债管理与我国银行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3,(11).
[2]刘森雄徐忠:资金运用的风险防范[J].江苏保险,1995,(04).
保险业洗钱风险防范及对策研究 篇7
保险类金融产品, 不仅是一种防范社会风险的工具, 也是一种投资手段。作为投资手段具有品种多样, 时限灵活、操作性强, 市场监管较宽松等特点, 从而为洗钱者隐瞒犯罪所得创造了条件。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了以下几点保险行业潜在的洗钱风险。
1. 洗钱者通过缴付保单以隐瞒资金来源带来的风险。
如果客户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或者业务员只顾个人销售业绩没有按照投保规则对投保书进行逐项审核, 甚至答应客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做出保险责任以外的承诺, 就会为洗钱者提供可乘之机, 增加洗钱风险。
2. 保险人选择或评估申请保险保障的个体并做出承保决定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核保人员要审核投保资料, 通过投保书了解审核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基本情况, 必须查询被保险人以往所有投保记录、保全记录、理赔记录等信息, 根据系统信息对投保件进行审核。在核保环节经常会发现的洗钱可疑点有:保险期限短、返还保额大、资料不真实等。
3. 保全业务存在的风险。
保全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为了维持人身保险合同的持续有效, 根据合同条款约定及客户要求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相关的洗钱可疑行为有以下几种: (1) 宁愿损失投连险 (投资连结保险, 兼具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 缴费灵活, 受到市场垂青) 等产品的初始费用执意解除合同。 (2) 短期内分散投保、集中退保或者集中投保、分散退保。 (3) 一些相对灵活的追加保费的保险产品, 客户在犹豫期内解除合同、犹豫期后解除合同, 频繁变更受益人, 或者突然要求改变原来银行转账的方式而要求改用大额现金或支票追加大额保费, 却不能给出相关证明文件或不能合理解释原因。
4. 保险中介机构存在的风险。
保险经纪人、中介公司和代理保险业务的银行机构是独立于保险公司的金融机构, 现有法规中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履行保险机构的客户身份识别等义务, 只是要求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 因此容易出现以下风险:一是中介机构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效益而疏于客户身份识别, 但保险公司在一般情况下对中介机构做出的客户身份识别是认可的, 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难以或者无法直接获得客户身份信息、资金来源信息和账户信息等;二是保险中介机构代理的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取是以公对公的方式由中介机构的账户转账到保险公司账户的, 银行代理网点容易忽视客户资金的真实来源, 所以保险公司就难以对保费资金来源进行有效识别。
5. 由“地下保单”产生的风险。
地下保单”就是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而在内地销售的境外保单。境外保险业金融机构非法入境或通过代理商向内地销售境外保险业金融机构的产品, 内地居民在境内签署投保单、缴纳保费, 然后由销售人员将投保单、保费带到境外, 最终由境外签发保单。如果洗钱者在境外退保或者将保单质押, 就可以顺利拿到“洗好”的钱, 实现将“黑钱”转移到境外的目的。
6. 保险欺诈存在的风险。
“欺诈洗钱”是指洗钱者用黑钱购买奢侈品, 并分别向不同的保险业金融机构进行投保, 然后制造保险事故要求保险业金融机构予以赔偿。由于是分散投保, 单个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财富和收入状况不可能全面了解。从而洗钱者便可名正言顺的获得巨额赔款以达到洗钱的目的。
二、当前保险业反洗钱现状
1. 国际保险业反洗钱状况。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在对全球保险业洗钱风险研究中显示, 目前各国和各地区对保险业洗钱行为的识别程度和对保险业洗钱风险的认知程度都很低。国际上保险业反洗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国保险业反洗钱规定适用范围较宽, 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要求保险人履行整套的反洗钱职责, 其中包括客户识别和审查, 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报告;二是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相对较少, 从1999-2003年金融情报中心收到的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占总报告的比例中发现, 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的数量较少, 有观点认为这是保险业洗钱风险低得可以忽略不记的表现,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较低或是反洗钱规定执行情况较差的表现;三是保险业存在的洗钱风险, 有可能给保险公司声誉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保险洗钱案例调查显示, 犯罪分子主要利用人寿保险产品清洗犯罪所得, 此类案例约占案例总数65%, 利用普通险产品洗钱的案例约占30%, 利用再保险业务洗钱的案例约占5%。
从保险业在整个金融行业内的相对规模来看, 保险业洗钱风险和犯罪分子侵蚀保险业的风险比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所显示的风险要大得多。
2. 国内保险业反洗钱状况。
一是保险机构开始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反洗钱机制、机构以及规章制度, 现有保险法体系中的一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已涉及整套的反洗钱职责客户尽职调查、交易记录和资料保存等反洗钱措施。有关资料显示, 截止2007年末, 保险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4000余份, 可疑交易报告4000余份。全国96家应履行反洗钱报告义务的保险业报告机构 (不含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有39家正式报送, 占机构总数的40%。二是有待正确把握成本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反洗钱法》的颁布很大程度上克制了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松对洗钱的防范和控制, 但金融机构不会轻意抛弃成本的最小化, 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反洗钱工作的各种资源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足的。三是保险机构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动力略显不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刑事立法、有关金融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构成的反洗钱法律规章, 但保险机构在执行法律法规方面还需加强学习。原因之一是由于保险代理人无法正确对待反洗钱工作与业务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为在有限的市场中争取更多份额, 担心严格执行反洗钱法规有可能失去保费收入, 还会增加核保、监管、报告等成本, 而这些成本并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原因之二是部分保险机构的经营者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还未形成反洗钱工作日常化和制度化。四是保险业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较低。导致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有: (1) 部分报告机构对可疑交易存在单纯依靠计算机抽取报告, 而缺乏人工判断的现象; (2) 保险公司开展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无制度约束。如对客户身份资料审查不严, 对入保人的资金及其来源的合法性判断不清, 不能及时上报可疑交易报告等。
三、保险业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 认真学习《反洗钱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树立反洗钱工作。
责任感。保险业机构应认真学习《反洗钱法》以及人民银行发布的相关办法和制度, 增强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自觉性, 树立加强反洗钱工作, 预防打击洗钱犯罪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反洗钱的义务, 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自身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以反洗钱工作大局为重, 克服单纯追求利润的偏向。坚决贯彻落实《反洗钱法》, 维护法律的尊严。
2. 尽快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体系, 以控制洗钱活动在业内发生。
一是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保险机构应尽力确定所有要求提供服务的客户的真正身份, 应订立有效合同, 以获取可证实的有关新客户身份的资料;应制订、明确管理制度, 保证机构不会与未能提供真实身份证明的客户进行重要的商业交易。在展业、承保、理赔、退保等与客户接触的各项业务环节中, 应针对不同客户类型, 认真识别客户身份, 收集客户信息。通过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 应确保第三方已经采取符合有关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对于没有血缘和姻缘关系的受益人要进行密切监控, 使“问题保单”无所遁形。二是保存交易记录制度。保险机构应实施具体程序, 以保存内部交易记录, 以便司法机关审查洗钱嫌疑人所有有关交易的资料, 包括由拟订保险合同的投保单时已审核的资料, 到合同期满处理有关合同的证明, 因期满、赔付或退保而结算的保单。记录保存最低期限应符合反洗钱规定要求。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保险机构应制定行业自律规范, 确保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符合高度的道德标准及有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于有足够理由怀疑是与洗钱相关的交易应当拒绝提供服务。四是与司法机关保持合作。保险机构对于司法机关依法进行的反洗钱刑事司法侦查, 有义务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资料和其他协助, 不得以“为客户保密原则”为由对抗司法机关的侦查活动, 确保反洗钱工作的协调统一。
3. 转变保险业工作人员反洗钱工作意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反洗钱工作素质是防范洗钱行为的前提。保险业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反洗钱宣传力度。首先对内要加强培训, 提高员工的反洗钱意识, 全面提升员工及聘用代理人的反洗钱技能, 使之尽快能够基本适应反洗钱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反洗钱法律法规是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 而对洗钱防范和控制却离不开保险业务人员的慧眼和职业防范意识。由于对可疑交易的识别不能脱离人工主观判断, 更凸显反洗钱岗位培训、意识教育以及技能传授和经验推广的重要。同时要让全体员工对反洗钱工作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积极营造反洗钱氛围, 才能在工作中不会漏掉线索或可疑交易;其次对外应积极扩大反洗钱工作宣传力度, 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反洗钱知识, 才能给予企图洗钱犯罪的人以警示, 有效地降低洗钱行为的发生。采取这种双管其下的措施, 全面开展反洗钱宣传工作, 必定会提高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 建立适度的激励机制, 奖罚并举, 促使保险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反洗钱工作。
由于保险业实行垂直管理, 基层机构反洗钱部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反洗钱培训等业务由其上级机构组织安排进行, 经办机构缺乏自主权, 基层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更加注重自身的业绩指标完成情况。保险业机构要有效防范洗钱活动, 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对严格执行反洗钱相关制度规定, 不断推进反洗钱工作的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那些为了拉客户, 随意降低开户标准, 忽视客户资料审查, 不执行反洗钱相关制度的保险机构, 应依据相关制度。严惩不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推动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5. 建立健全保险业反洗钱监控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一是掌握退保受益人与投保人的全部信息, 对于没有血源和姻缘关系的受益人要进行密切监控;二是对保险代理人进行制度约束;三是对提前退保的团体险, 尤其是涉及国企和国企控股公司的提前退保团体险, 保险公司更应密切关注其资金来源去向等相关信息;四是对身居要职的公务员和国企高管层, 禁止在外资保险公司投保;五是保险公司应对大额退保、赔款建立档案制度, 保留线索。基层保险机构应充分利用“总对总”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系统, 结合行业特点, 完善自身反洗钱数据系统。系统应能够及时收集可疑保单信息;容纳每笔异常交易主体所需的全部信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甄别与监测;同时设置明确的监控预警指标, 为监管部门提供跟踪检查线索。促使保险机构在满足反洗钱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同时, 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效率。
6. 加快保险产品的创新, 巩固保险业声誉。
一是完善保险产品的设计, 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可能被洗钱者利用的漏洞进行监督、预防, 制定严密的防范洗钱的处理程序。二是完善保单条款, 如对退保理由进行核查, 并设立不同等级的解约防范措施, 杜绝黑钱从保险系统流过。三是积极研发出更优质的, 且能有效预防成为洗钱工具的新型保险产品, 增强保险产品的竞争力, 积极有效遏制“地下保单”的盛行。
7. 建立反洗钱联合互动工作制度, 提高保险业反洗钱监管效率。
为加强保险机构的反洗钱工作, 保险业监管部门要与银行业、证券业等监管部门加强配合, 互通信息, 形成合力。按照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合作有序、规则透明、讲求实效的原则, 结合各地反洗钱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使政策和工作协调一致, 及时研究解决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跨行业的复杂问题, 保证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
跨越多个行业, 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和贸易手段洗钱, 已经是洗钱者常用的手法, 他们将多种洗钱方式组合, 行为也越来越隐蔽。所以,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加强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欧阳卫民.中外反洗钱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8
一、货币紧缩政策对保险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一) 传统背景下保险业的资金管理模式
纵观传统背景下国内外保险业资金运用的实践, 保险资金管理的传统模式主要集中在:存款 (银行存款和信托存款) 、债券 (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 、股票 (优先股和普通股) 、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和抵押贷款等, 这些管理模式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上各有千秋。传统背景下的保险业根据自身资本持有量、业务能力、风险偏好度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合理选择若干资金管理方式, 建立科学的投资组合。这使得在传统背景下保险业迅猛发展。从产品角度归纳看来, 一方面, 保险业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 人身保险中的投资型产品成为主要的增长点;另一方面, 投资型寿险成为保险业最强有力的增长点, 同时这类保险产品高度依赖资本市场, 这进一步加深了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密切度。
(二) 货币紧缩政策对保险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滞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 力图从降低流动性过剩入手, 抑制物价飞涨的趋势。相应的, 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 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挫折, 更大程度上来讲, 货币紧缩背景下保险业拥有更大的发展契机和发展动力。
(1) 从负面角度来看, 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 降低投资和消费总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上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鉴于我国保险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差异, 公司财产保险、工程保险等保险产品并不是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人身保险、投资型寿险才是保险业保费收入的核心所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企业的投资力度、工程数量等, 这也就会相应的减少公司财产保险、工程保险等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 但考虑到他们并不是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这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并不大。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和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基础货币的减少, 这会刺激消费者减少消费需求。相应的, 消费者对机动车的购买数量和机动车保险的需求量也就下降了。但是, 出于保障性的动机, 消费者对短期保障性产品、长期性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并未下降, 反而处于上升趋势中。可见, 消费者需求的降低也并不是绝对的减少了保险产品的需求。因此,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经济景气指数下跌、经济发展适度降温, 但这对保险业的负面影响并不大, 考虑到结构性差异, 某些险种可能会上升。
(2) 从正面角度来看, 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也在资金管理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紧缩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切行业都面临降温。相反, 某些行业却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发展的。如农产品价格高升, 推动了CPI的涨幅达18%, 这就使得农业发展面临天赐良机。那么, 相应农产品的保险产品和资金投入可能是下一轮的增长热点。同样, 基础能源如煤炭原油的价格攀升, 这可能会进一步引导保险行业的资金流向基础资源的期货交易等中。其次, 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幅缩水。伴随经济复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难以满足, 这就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 那么保险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会发生很大程度的调整与变化, 保险业就会适时加大对企业的直接投资, 股权形式的投资和债券形式的投资可能会成为主要的资金管理模式。再次, 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然而通货膨胀正是企业处在购买力下降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表现, 那么在货币紧缩背景下, 企业会更多的购买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和利率敏感型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保险行业会将资金更大程度上投放在投资理财、保值增值上。最后, 后金融危机时代, 汇率的波动使得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使得出口企业成本上升,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为了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 提供贸易融资, 优化贸易结构, 出口信用保险这一风险管理产品将在当前形势下发挥重大作用, 为出口企业的海外业务保驾护航。
二、货币紧缩背景下保险业资金管理的策略
(一) 开发全新保险产品,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货币紧缩背景下, 结合国家对行业发展的鼓励和优惠政策, 保险业应围绕农业中的粮食产品、蔬菜产品、肉类食品等积极开发全新保险产品, 同时结合基础能源价格持续走高, 保险业应开发围绕基础能源的保险产品, 对基础能源进行套期保值。这样, 保险业将资金管理模式导入到国家引导的重点产业中去。
(二) 加大保险资金直接投资
通货紧缩减少了银行的信贷规模, 然而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仍然大范围内存在, 为保险资金提供了高回报的路径。所以保险业会加大直接投资, 股权形式的投资和债券形式的投资可能会成为主要的资金管理模式。早在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已经为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开闸, 然而国内保险资金的直接投资也正处于试点阶段。目前监管机构也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根据保险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稳步拓宽保险业资金投资渠道,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的资源配置。正是货币紧缩这一大背景, 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保险资金的直接投资。
(三) 立足于投资理财、保值增值
在货币紧缩背景下, 企业会更多的购买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和利率敏感型产品, 以降低购买力下降的风险。所以投资理财、保值增值也就成为保险业资金管理的根本落脚点。在通货紧缩的背景下, 面临负利率的压力和风险,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更加关注和青睐投资型保险产品这一新兴的金融投资工具。投资型保险产品具备了保障与理财的双重功能, 兼顾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和便利性。投资人承担的风险小, 既有保障性收益, 又有可能获得较高投资理财收益, 而这正是银行储蓄、股票、基金、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投资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 这类产品满足了一定人群的投资理财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投资人的部分投资需求空白。目前, 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分为三类即分红险、投资联结险及万能险。
(四) 全力打造出口信用保险
货币紧缩背景下, 国家大力支持出口业务来抵御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顺差减少和外汇储备缩水。保险业应全力打造出口信用保险, 将资金管理的重心放在出口信用保险上, 这样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五) 加强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战略联动性
在货币紧缩的背景下, 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必须强调的是, 保险业需谨慎介入证券市场。传统意义上保险资金介入资本市场的具体方式有:一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 充当战略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 即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直接从事证券投资。二是保险资金间接入市, 通过拆借市场或者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三是通过设立定向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入市, 即由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共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从事证券投资, 这是一种介于间接入市和直接入市之间的入市方式。因此, 在加强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战略联动性时, 必须从风险和收益并存角度进行权衡, 充分考虑到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以及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 从而为保险资金入市的选择最优的路径。
参考文献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9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合规管理,意义,措施,研究
前言
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从其的发展体系上分析。现代的银行业、保险行业、证券行业等均是其细化发展的产物, 而其它金融业与保险业的融合是指保险业进行各项业务时, 包括财务保险及民生保险等, 逐渐渗透至其它金融服务业, 传统的银行、证券与保险分业经营界限较为明显, 而现在则逐渐模糊, 各项业务的穿插于融合逐步增多。该状况即是现代保险业的发展方向, 对其尽心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1.1 业务更加专业
相较国际上专业化的保险公司, 在经营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方面, 中国保险公司与之的差异十分明显, 但是西方国家存在校对专门的寿险、产险方面的保险公司, 如专门针对车险的公司、专门针对健康险的公司, 专门针对农业险的公司、专门针对火灾险的公司等。我国现代的金融保险体制正在逐步进行创新及改革, 许多政策性质的保险业务的独立性加强, 逐步从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中脱离, 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成立的政策性专业保险公司。以后车险业务、火险业务等专门的保险公司也会越来越多[1]。
1.2 制度不断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国际形式的变化, 使得我国的保险制度出现较多的不适应, 制度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极为流行的发展趋势, 且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与革新的主要动力。现代我国的保险只哦度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人员任用制度、业务管理、人员管理、激励机制、服务质量、服务项目、组织机构、薪酬分配等, 不断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提升综合竞争力。
1.3 市场更加系统
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的架构体系分析, 原保险市场较为广阔, 再保险市场较为狭窄, 市场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保险中介也十分混乱, 且相应的法规与监督的发展并没有与市场的发展保持一致, 违纪情况也较为严重, 而官方管制、权力运作则造成了各类保险主体的市场地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国家对其也十分重视, 颁布了《保险法》, 且设置了保监会, 不断的构建并完善现代的保险市场体系,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保险市场体系[2]。
2. 合规管理
2.1 合规管理的重要意义
保险公司内部长期实施科学的合规管理, 能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也能够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各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公司制度的执行力得到强化, 更好的发挥出合规管理的作用及功能。对于金融保险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在合规管理的过程中, 各类从业人员的和会意识能够逐步被强化, 积极配合或者主动的将合规管理渗透至各项工作中, 强化内部控制的力度, 促进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与高效运行, 各类员工也会得到良好的收益, 调动其工作热情,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
2.2 合规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
现代社会形势的变化及经济形势的发展, 各个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保险公司在企业内部实行合规管理是其发展的基本条件, 能够有效的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使得企业的运行更加高效、有序, 实现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 且按照国家的法律规范对企业进行合规管理是金融保险公司的基本义务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保险市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包括业务造假、销售误导、财务数据不清晰、不全面等, 使得客户、公司、国家的利益均受到了较大的损失, 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强化宣传力度, 或者企业在内部做好宣传工作, 强化合规管理的理念, 树立该项意识, 监管部门还需要根据现代保险行业的市场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将合规管理落实到位[4]。
总结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在不断的蓬勃。传统的金融保险业逐步分化出各种行业, 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 且其各个分行业之间的存在的明显业务界限被不断打破, 形成了现代金融业的新形势, 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金融保险业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其也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不断进步, 需要采用合规管理的方式进行约束, 避免出现各类管理漏洞, 并优化管理制度, 使之能够健康发展, 形成稳定的行业体制, 提升各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津.金融合规管理对住房公积金的指导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04) :114-115.
[2]巩天凤.论我国金融保险业状况和发展[J].大众商务, 2010 (04) :65.
[3]金英笋.中韩金融·保险业投资环境比较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93-98.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10
一、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1)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保险业从不成熟逐步向成熟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保险整体普及率仍较低, 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看来, 国民的人均保费较低, 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这与人均收入有着直接关系。近十几年来, 国民的保险意识呈现增强趋势, 现今普及率仍较低, 但收入水平与保险普及率紧密相关, 相信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 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也是现今众多保险公司各类产品和业务逐步创新的一个原因。
(2)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有待调控。在我国保险行业中, 各公司分布存在着不均匀现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各大保险公司总部和分部分布紧密, 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 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较多, 各类保险的普及率相对较高, 能够很好地提供各类服务和产品, 而相比西南部地区, 经济较为落后, 市场普及率较低, 也造成发展幅度较慢, 呈现不均匀状况, 长远看来不利于金融保险业的全面发展。
(3) 保险业务呈现多元化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 呈现出各公司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的局面, 相比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保险市场仅由中国人寿一家经营, 中国的保险市场在逐步发展和壮大, 各大险种逐渐丰富, 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升级。例如本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第一家采取"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财产保险公司, 在致力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中, 不断丰富业务品种, 在个人、家庭和团体中力争提供专业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创新中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保险行业的资金获得不仅应用于银行储蓄等, 还更多地开始拓宽到金融债、基金、股权、境外投资等多个领域, 保险资金的运用呈现多元化。
二、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针对现有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国民对于保险意识的逐步增强, 未来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将呈现各位专业化、系统化、创新化的趋势。
(1) 业务更加专业化。为满足客户不同类别的需求, 随着各类险种的丰富, 经营业务也将呈现更为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各大保险公司同时提供各类保险和服务, 相比国外提供专一保险险种的公司, 对其中一类保险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可能有待加强。而随着国民对保险意识的增强和需求的加大, 未来的中国保险市场可能会呈现出更多仅提供专一保险险种的保险公司, 例如车险、火险等。
(2) 金融保险业系统更为有序化。随着各大保险公司众多保险业务的开展, 其中中国保监会的监管力度势必会加大。近年来,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扩大, 客户对于保险业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各大保险公司为提升竞争力, 开展创新产品的同时, 对于不同险种的价格、适用要求等的制定将更为规范化和合理化, 在保监会的大力监督和治理下, 加大惩罚力度, 整顿保险业务市场, 违规行为和不合理行为将逐步得到改善, 未来的金融保险市场必定会更为有序化。
(3) 金融保险业务和制度将进一步创新化。我国的保险普及率相比国外而言, 仍呈现出降低的状态, 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均收入的提高会相应带动保险业务的扩大。各大保险公司在进一步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 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键。因此, 随着保险业、证券业和金融业的进一步融合, 为适应更高的市场要求, 业务的创新化是未来趋势。同时, 产品和业务创新离不开更合适的技术、人才、制度。更先进的技术开发、更合理的人才招聘和激励、更契合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机制, 都将是未来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态势。
三、推动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经营管理
(1) 合规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经营管理, 意味着保险业的经营业务和服务要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应要求, 与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性, 这对于促进金融保险业进一步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对金融保险业而言, 是与客户互利共赢的举措, 规范化的经营过程既可以提高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又能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增强客户的信任感, 客户利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由此客户宣传率和回购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公司的口碑上升, 最终整体效益也会提高。因此, 这对于金融保险行业而言, 具有互利共赢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经营管理, 各公司业务人员素质得以规范, 员工自觉增强合规意识和贯彻合规行为, 增强业务的规范化, 在长期的规范和治理下公司能够有序和健康发展, 高效运行创造合理收益, 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金融保险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2) 合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合规化的经营管理是有效规范金融保险业各项经营活动、提高运行效益的必要举措。现有市场范围下, 各大行业竞争激烈,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和提高行业有序、高效的可持续化发展, 同时遵守法律规章, 是国家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维护客户、公司甚至国家的利益, 针对现有一些公司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业务不清、业务造假、财务造假等, 公司应增强合规管理的意识, 做好有力的监督和控制, 做到诚信经营、规范经营, 这对于整个金融保险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合规经营管理的措施。一方面, 对于金融保险行业本身, 首先应增强合规经营的意识, 从行业、公司、员工三方面树立合规意识, 强化观念是强化行为的重要基础;其次, 各公司要着力改善公司现有的不合理、不规范行为, 着力解决和改善客户反映的不规范问题, 对于不合规行为, 金融保险业的各公司应当自觉更正和改善, 以客户为中心, 及时维护客户利益;最后, 应当针对现有不规范化行为, 公司应建立合规化的管理系统, 建立合规化的产品和服务, 从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 做到产品、服务、流程的规范化, 并针对隐患问题及时做出防范, 做到公司内部的及时监督和有力控制。另一方面, 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强化合规经营管理观念的宣传工作, 强调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强调金融保险业的各项业务开展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应法律规范;国家相应部门要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 各监管部门要及时监督, 对于违规的不合理行为, 及时纠正, 对严重违反规定、损害国家和客户利益的行为要加强惩罚力度, 及时遏制。
参考文献
[1].魏珊.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研究.才智, 2014 (05) .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11
摘 要 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金融风险,如何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針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保险风险 利率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避金融风险隐患。
一、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围绕经营目标,对保险经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措施。
二、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状况
作为保险公司,主要的风险因素有保险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一)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每份保单的风险在于承保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引起的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从每份保单的根本性质来看,上述风险是随机发生的,从而无法预计。对于按照概率理论进行定价和计提准备的保单组合,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实际赔付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价值。
(二)资产与负债期限未能有效匹配可能带来的风险
保险投资在技术层面的最终目标应是保持保险公司的技术偿付能力。资产负债不匹配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技术偿付能力出现问题。所谓资产负债不匹配,简单来说是指保险公司不能保证其在未来时间中资产变动与负债变动的一致性。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的资产负债随时间、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其各种资产、各种负债对各种条件的变化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各自增加、减少的比例也就不相同,资产的变动与负债的变动之间可能产生缺口,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还体现在久期上。久期指保险公司持有各种金融投资工具时间的加权平均。理想的状况是资产的久期与负债的久期相等。
(三)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境外市场,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
(四)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的变动而使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体现为长期投资资产大量提前变现风险和利差损风险。长期投资资产大量提前变现风险就是指保险公司为了筹集大量资金以应对非常规现金支出,而不得不在一定损失的情况下变现其资产的风险,此风险一般发生在利率增长的时候;当公司发行保证利率的保单的时候,就会面临利率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公司实际的投资回报低于保单的保证利率。特别是当公司从保费收取到资金上划一直到最终的投资之间的延迟时间较长的时候,此风险会更加严重。
为了给客户提供较高的保证利率,保险公司一般会投资于较长期的资产以赚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但同时,客户可以在保单未满期时退保或者以保单作抵押向公司贷款,因此使公司面临利率风险,特别是在利率增长客户有再融资需求的时候。在市场利率非常低的时候,公司的投资回报会大大低于其保单的保证利率,从而面临严重的利差损。如何有效地化解利差损不仅是保险公司,也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五)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交易的一方或某金融工具的发行机构因不能履行义务而使另外一方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二是违约行为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数额。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资信,后者取决于金融资产自身价值的高低。
(六)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筹集足够资金或不能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将资产变现以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指投资项目具有变现能力,保险公司在需要时可以抽回资金,用于满足现金流出量的要求。流动性作为保险投资的原则是由保险经营的特点决定的。
三、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健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架构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要在金融活动的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从战略角度管理金融风险,把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金融风险管理框架之中。一个基本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一是政策和监管层,对公司的所有风险都负有政策制定和指导监控的职责。二是高级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负有责任。三是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并确保这些战略得以实施。四是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由于风险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会涉及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业务部门在掌握信息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这些业务部门建立和实施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二)资产与负债的失衡风险控制
保险资产组合由保险负债的性质和期限决定。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受严密监控,务求将资产到期日与预期赔付方式相匹配。
由于保险公司在特定时点上的负债要受到公司内部因素(处理能力、接受程度等)和外部因素(契约、法规等)的制约,公司的管理者对本公司负债的影响力较小。考虑到相应的交易成本,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的结构使资产和负债相匹配,减小保险公司技术偿付能力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达到理想的久期凸性匹配,即资产的久期与负债的久期相等。
随着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宽及中长期投资品种的丰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组合和进行战略性资产配置等手段来改善资产与负债期限的匹配状况。
(三)市场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为每类资产设定风险最高限额,以控制市场风险。设定这些限额时,公司充分考虑其风险策略及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限额的设定亦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公司可以运用各类方法量化市场风险,包括敏感性分析及计算风险价值,风险价值是一种运用历史市场价格的简明扼要的统计计量工具。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历史财务数据,在中国现时市场环境下运用风险价值方法具有局限性。
(四)利率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利率风险,比如:投资于与其负债资金流匹配的资产;通过退保惩罚制保护退保的自由度;退保惩罚因子一般会随着保单年度而逐渐减小,比如第一保单年度退保惩罚因子为10%,第二年度为9%……第十保单年度为1%,以后各保单年度为无退保惩罚;退保时根据资产的市场价值对退保金进行调整。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利率风险政策,规定其须维持一个适当的固定及浮动利率工具组合,以管理利率风险。有关政策亦应规定公司管理计息金融资产及计息金融负债的到期情况。
(五)信用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与场内交易、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发放贷款及垫款、债券投资、权益投资、与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安排、保户质押贷款等有关。本公司通过使用多项控制措施,包括运用信用控制政策,对潜在投资进行信用分析及对债务人设定整体额度来控制信用风险。
(六)流动性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在运作时,坚持流动性原则。公司从可用资金的性质出发,把长期性资金运用到流动性较弱的项目上,把短期性资金运用在流动性较强的项目上,使投资结构合理,从而保证总体上的流动性。这样能有效地规避因部分保单退保、减保以其他方式提前终止保单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匹配投资资产的期限与对应保险责任的期限来控制流动性风险及确保公司能够履行付款责任,及时为公司的借贷和投资业务提供资金。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稳定的存款基础等方法来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贺宏.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对商业银行投资组合的现在影响.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7).
[2]聂兴凯,徐海燕.面对金融风险,你准备好了吗?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9).
保险业风险管理 篇12
1.1 农业保险方面
苏州市的农业保险近年来创新不断, 如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科技类的专业保险公司, 创建了农产品的行业监测体系、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在全省首创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等系列制度;农业保险品种日益多样化, 形成了国、省、市、县四大层次, 14大主要险种进行了推广, 给苏州地区近30万户次农户提供32.3亿元风险保障, 并针对地区农业的特色品种进行开发, 推出了例如“种桃”保险、内塘螃蟹养殖保险等等、适应苏州地区的新型农业险种, 在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领域开展了积极、富有成效的工作, 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1.2 养老医疗健康险方面
苏州市政府联合保险公司率先开展保险的养老服务探索, 首创了居家养老责任保险。该保险险种完全针对我市老年人养老所需进行设计, 将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及服务对象都纳入了保障范围。另外, 针对养老机构责任险, 苏州地区保险机构也进行了改进, 秉承“广覆盖, 低保障”原则, 控制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保费成本, 优化保费计算方式, 简化投保手续。而对于传统的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将年龄限制由80周岁降至70周岁, 使得受益人群由17万跃升到60.5万, 大大扩展了民生保障的范围, 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了关爱和保障。保险机构还积极针对街道、社区的养老服务的风险隐患提供创新险种, 如对享用“骆驼担”爱心助老餐的老年人在往返途中的意外伤亡提供“就餐险”, 既解决了社区街道的后顾之忧, 又为老人提供了风险保障, 而保费全部爱心企业捐赠。此外, 以保险公司的商业健康险去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方式———“太仓模式”, 成为了我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的重要范本。
1.3 化解社会矛盾, 理清社会责任方面
2013年, 苏州市财产保险公司一共为6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162000多户家庭、3330000多辆机动车辆, 提供了总额超过9万亿元的保障。苏州地区保险机构还通过发展多层次责任保险, 加大了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力度。2012年度, 苏州地区的保险企业提供环境污染责任保障达到了六亿元人民币, 提供校园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和旅行社责任保险等责任险种, 覆盖全市大中小院校665所、医疗机构405家、旅游企业71家, 极大保障了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1.4 促进产业转型,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
在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 苏州地区保险企业还积极参与投融资活动, 直接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截止2013年保险业资金在苏州地区的投资, 5年累积超400亿, 其中2012年新增105.5亿元, 江苏省各城市中排名第二。另外, 各类保险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58.1亿元, 并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等险种保障了苏州地区的外贸企业的业务增长。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苏州的保险机构给予科技型小微企业2亿多元人民币的直接融资, 承揽科技保险险种保费收入近三千万, 这对苏州地区企业的升级和转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苏州市政府近期还与中国人寿合创建了苏州市城市投资发展基金, 总值高达100亿元, 这些举措都对苏州地区经济的平稳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2 苏州保险行业社会管理功能特点
2.1 参与项目面广量大, 服务层次多样化
2014年保险收入311.8亿元, 同比增长15.6%, 占全省总保费的18.5%, 连续四年蝉联江苏省内第一。2013年产险业务累计实现承包利润6.3亿元, 占江苏省产险承包利润33.83%, 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保险主体数达72家, 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在地市及设立的保险法人机构———东吴人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为苏州保险市场上居民认可度靠前的保险公司, 市场占比分别为30.4%、29.3%、14.5%。苏州地区成为全国主体最多、层级最全、业务量大、发展迅猛的重要地市级保险市场。
2.2 社会管理功能创新不断、效果日益提升
以东吴保险经纪公司为例, 其推广的苏州农险的险种最初只有水稻一个品种, 而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包括大闸蟹、碧螺春等本地特色产品共计25个具体保险品种, 保费总额从最早的1700万增加到2014年近1.2亿。其中光是高效设施农业就有4800万左右保费。在2012年, 该公司为小麦种植过程中受灾的农户提供了7000多万人民币的保险赔款, 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责任险方面, 创新地推出一项阳光惠民保险, 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同时覆盖对护理对象和护理人员的双重责任, 这一创新获得了国家老龄委和省民政厅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 惠及200多家养老机构, 95个街道和60多万70周岁以上老人。当期理赔超过1500余人次, 金融达到300万元。
2.3 政府高度重视, 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在保险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履行过程中, 政府推动功不可没。有多项民生项目纳入到苏州政府的保险采购服务外包项目。例如民生方面, 在民政局老龄办的授权委托和大力支持下, 保险机构对苏州养老机构等为民服务组织进行了充分调研, 并结合民政部门的惠民政策, 提出了涵盖70周岁以上老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责任等三项保险的一揽子建议方案, 在2010年短短1年时间里就完成了立项、审核、招投标和实施等一系列流程, 首年保费300余万元。到2015年, 这三项保险已经实施到了第五年, 保险额扩展到900万元。有如, 旅游业一直是苏州重要产业, 关乎苏州的形象。苏州市政府力推的旅行社保险“苏式统保”这个极富特色的统保平台已经五年了。这个平台覆盖了苏州大市范围内189家旅行社以及650个网点, 涵盖旅行社责任、游客意外、雇主责任、导游意外、小型办公场所财产损失、公共责任、雇主携款逃跑等多项风险。这种“五位一体” (旅游局、协会、旅行社、承保公司和经纪人) 共同服务于所有旅客的苏州模式发挥了极大作用, 使得苏州连续多次获评全国游客满意度排名第一。
3 苏州地区保险行业社会管理功能实现过程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1 进一步提升保险的深度和密度, 放大保险的社会服务功能
2012年, 苏州地区的保险深度为1.98%, 比江苏省平均水平低了0.43%, 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 车险中商业三责险投保比例为55.1%, 企业财产险承保率仅为17.7%;2012年苏州人均寿险保单持有量为0.29件, 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期水平为人均1.5件, 与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的水平差距明显。
对此, 政府还是需要鼓励和支持保险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积极开展“保险创新集聚区”发展战略, 重点引进有技术实力的专业保险机构、保险公司职能总部和后援中心入驻苏州, 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持续出资能力的民营企业和优质境外资本投资设立或参股保险公司, 以竞争促发展, 拓展保险的深度和广度。
3.2 兼顾好保险行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管理的社会效益
作为企业, 保险公司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需要长期的培养, 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同时, 参与社会管理的初始投资成本较高, 限制了有些保险公司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业务方面, 很多保险公司只是在零星的小范围内开展了相关业务。由于参与保险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品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政府应提供税收优惠等相应的政策支持, 弥补企业在这块业务上的部分运营成本, 才能有效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
3.3 提升保险行业的服务能力, 不断满足和服务政府、社会需求。
虽然近年保险品种不断增加, 但是面对居民不断变化的保险需求, 依然存在品种少、额度小、范围窄等等问题, 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居民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普遍不高, 尤其对于医疗险理赔方面, 部分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一些保险公司存在惜赔、滥赔现象, 服务质量离顾客满意还有一定距离。保险公司需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推进保险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深化与医疗卫生、电子信息、旅游等行业的合作, 建立特色化客户服务平台, 加强保险服务创新力度。
3.4 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提升政府及全社会的对保险功能的新认识
部分政府机构对保险机构的作用认识不深, 还没有完全转变过去以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观点和习惯, 运用商业保险这一金融工具的意识薄弱。这会造成地方政府承担过多的风险和责任, 一旦发生类似天津大爆炸这样突发事件, 政府承压严重。其实, 及时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巨灾保险体系,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当前政策的许多领域仍为空白, 社会保障、基层管理、社区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相信商业保险机构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实现社会管理功能。
摘要:苏州地区的保险积极参与、创新模式、不断探索, 已经形成了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民生综合保险等大量成功的案例和积极的社会成效。在新常态下, 总结苏州的实施探索为进一步认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提升保险行业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州,保险,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惠人.苏州保险市场发展对策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3年6月.
[2]梁誉.“保险——服务”一体化:社会服务供给模式的新朝向[J].学习与实践, 2015年2月.
[3]钱振伟, 王翔, 张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理论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 2011年2月.
【保险业风险管理】推荐阅读:
保险业洗钱风险09-05
保险业运营风险10-10
保险业竞争环境管理论文09-02
保险管理05-30
新型保险管理10-23
企业保险管理10-29
保险契约管理10-02
德国保险业风险防控的经验与启示08-16
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09-30
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申报管理办法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