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产问题管理(精选6篇)
保险资产问题管理 篇1
摘要:从分析森林资源资产类别和灾害种类出发,明确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对象和范围,探讨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的两种技术途径以及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基本要素及其特殊性,为开展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理论研究和批量评估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森林保险,资产评估,批量评估
目前我国森林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袁红萍(2013)认为以按“亩”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为核心内容的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缺陷是阻碍森林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并认为以“林木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计算保险费和保险金额、损失理赔费计算依据”为核心内容的森林保险制度改革,是破解森林保险困局的关键所在[1]。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自动评估模型(AVM)和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CAMA)开展物业税评估工作。21世纪初,国内在房地产交易征税上借助批量评估技术开展税收评税及其征管工作。批量评估具有高效率、合时性、一致性、持久性、可解释性和透明性特征[2]。国内很多学者论证了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一致认为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可行的。因此,批量评估技术是解决大面积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的有效且可行的技术方法。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分析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多种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1)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2)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3)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
森林资源生长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干扰,由此遭受自然灾害、社会不可抗力等因素的侵害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主要灾害有以下三种:(1)火灾。 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最大森林灾害,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2)病虫害。病虫害对林木及其果叶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很难估算,因此对病虫害目前暂不承保。(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风灾、雪灾和洪水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
按照评估技术手段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IVS(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2005)认为,批量评估是在特定日期,应用统一的系统,考虑到统计检验和结果分析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以评估多个财产的活动[3]。
批量评估(Mass Appraisal)是相对于单项资产评估(Fee Appraisal)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某单项财产的市场价值时, 该评估业务通常被称为“单项资产评估”,而一次性评估大批量财产的评估业务则被称为“批量评估”。批量评估区别于单项资产评估的关键在于:批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定估算大量资产的价值,其一次性评估的对象是一批或一组资产而不是单项资产,并应用统计检验来校正批量评估模型以保证评估质量。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基本要素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一样, 有10个评估基本要素,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价值类型、评估假设、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依据和评估程序等。下面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要素的特殊性加以分析讨论。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主体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实行的是“政策性森林保险为主, 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辅”的森林保险体制(简称“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这种“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必然有多方森林保险主体的参与,其中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森林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管者, 履行森林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管职责,如果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则超越其行政职责权利范围。森林保险企业是森林保险服务提供商,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势必导致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森林经营者是森林保险服务的消费者,由于其受到缺乏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具备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的专业能力。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不具备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需要利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工作协助其完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总而言之,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与森林保险相关的主体都不能很好地胜任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来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职责。
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资产》(中评协[2012] 245号)的规定,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和评估人员是具备资产评估资质的专业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管理、资源核查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要具备相应的林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应该是独立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 森林经营者之外的具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专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该机构可以是盈利企业,也可以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借鉴国内外物业税评估机构设置情况和机构性质,笔者建议组建从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工作且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简称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提供 “政商结合”森林保险制度要求的批量评估中介服务。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应该有下列专业人士组成:(1)注册资产评估师;(2)林业专业技术人员;(3)计算机专业人员;(4) “3S”专业技术人员;(5)保险专业技术人员;(6)其他辅助人员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对象与范围
森林保险目的的评估对象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在现行的森林保险制度下,由于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林地、动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不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因此,不能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的对象纳入其评估范围。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目的和价值类型
森林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如何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件发生后,履行赔付或给付的最高责任限额。就保险一般规律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依据和计算基础。因此,正确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保证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前提。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目的之一是确定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可保险价值,从而决定购买多少保险额才算充分,以保证投保林木资产不受损失。可保险价值是指可能因危险造成损失的森林资源资产的重置或重建成本。可保险价值是保险单条款中记载,或认同的某项森林资源资产损失,或森林经营者的整体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损失的一部分。可保险价值是林木资产占有方、债权人、保险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所关心的。
如果保险额是以重置形式提供的,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按照更新重置成本来计算。按更新重置成本计算可保险价值是以更新重置成本为依据,扣减去陈旧贬值;如果保险额是以市场价格形式提供的更新重置成本,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选择树种、树龄、立地条件等因素类似的林木资产所需更新重置成本外加适当运费、税负等计算出可保险价值。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目的之二是,当森林保险标的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满足森林保险损失结算需要所做的评估,其具有非常特殊和有限的目的,即证实资产价值是根据保险单条款规定确定的,可称之为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保险损失结算价值类型与保险评估确定的可保险价值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损失结算所做的评估是在损失发生以后进行。
归纳起来,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评估目的和价值类型有两个,分别是:(1)满足森林保险投保行为需要确定的可保险价值;(2)满足保险损失结算行为需要确定的保险损失结算价值。可保险价值和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一致,只是评估基准日不同而已。
(四)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资产的价值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资产评估是确定资产某一时点(评估基准日)的静态价值,并非确定资产每时每刻的价值变动过程和变动趋势。
在森林资源资产占有方投保森林保险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就是森林保险的购买日,或者森林保险合同签署日。
当林木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损失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应该是保险事项发生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都不宜作为保险损失结算评估基准日。因为,如果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日期作为评估基准日,其评估结果必然不符森林保险合同的规定,也违背了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原则。
根据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规定,森林保险以一年为一个保险周期。一般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系统的评估周期一般应与森林保险周期一致,即批量评估周期为一年。从林木资产的生长周期来看,在国民经济状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一年生长期对经济林以外的林木资产的价值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周期可以是一年或一年以上,具体评估周期可以根据林区主要树种生长阶段确定。
(五)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途径方法
1.批量评估的成本途径评估方法,是根据成本法的评估原理构建批量评估模型的方法。评估师在选择该模型对林木资产评估时,采用成本法(更新重置成本法)评估保险目的林木资产的价值。更新重置成本是指采用新的设计、新的标准、 新的造林技术、新的经营水平,以现行价格新造相同林木资产所需的成本。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受林分组成、树种、生长状态、生产材种、产品品种、市场价格、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批量评估林木资产价值时具体考虑的是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和管护成本等。林木资产生产成本可能受到林木资产树龄、树种、面积、森林蓄积、经营方式、物价因素、区域因素等影响。
在采用成本法评估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时,还要考虑林木资产的增值(贬值)问题。林木资产一般不存在贬值,反而因林木材积生长使之增值。当然有些林种、树种、某些年龄段的林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也的确存在。譬如过了盛产期的经济林,产量明显下降,甚至收不抵支,存在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用材林和防护林如林木年龄达到过熟年龄或防护成熟龄,其林木生长功能衰退,生产能力下降,防护功能下降,产生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 由于森林经营或林木年龄的问题,其增值(贬值)的速度有快有慢,量有大小,在评估中需要注意调整。对于经济林,还有一个有别于用材林资产的问题,即其生长过程分为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阶段,盛产期有较高的产出,过了盛产期产量明显下降,有一个经济寿命的问题,即存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成新率问题。其成新率计算公式是:
2.批量评估的收益途径评估方法,是按“以利求本”的基本思路,将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此估算评估对象的合理价格或价值的评估途径。其计算公式:
式中,V———评估值,n———年份(第一阶段每年净收益不等的总年数),Rt———第t年的净收益,An+1——第n+1年开始每年净收益相等的年净收益,r1———折现率,r2———资本化率。
采用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评估时,关键是要确定折现率、资本化率、年净收益和折现时间。其中折现率、资本化率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 加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折现率与资本化率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
3.批量评估的市场途径评估方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类似资产”是指在用途、结构、位置等方面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比较的评估途径。 目前在批量评估中,有两种市场途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一是可比销售法(间接评估模型)。它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先建立一个确认可比销售样本的模型;然后再根据可比销售林木资产样本与目标林木资产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其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SPC表示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销售价格,ADJC表示对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调整。传统的可比销售法的调整原理,采用的是非统计校准的样本分析,即在模型中设定两个销售样本的特征在其他方面都相同,根据两个销售样本中某一特征的差异反映销售价格的差距。这种方法较为原始,可靠性不足。因此,可比销售法虽然构造简单,易于被使用者和法庭接受,当其精确度难以与市场法媲美。
二是目前在批量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直接市场法(Direct Market Method)。直接市场法模型通常是采用了统计校准技术的愿望模型(Hedonic Models)。它以当地市场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为基础,需要采集有关林木资产具体特征的信息以确定价值。当地市场上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用于估测评估对象的价格。
四、结论
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依据可以是森林面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或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成本。而最能真实反映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依据的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征和可能遭受灾害的情况来看,目前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就是林木资产,除林木资产以外的森林资源资产不宜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
从评估技术角度来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可以采用单项资产评估与批量评估两种评估技术并用的模式。
从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来分析,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目的、评估对象与范围、价值类型、评估原则和假设、 评估途径方法、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等评估要素,都与单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一致,它们的区别在于评估效率和评估费用的不同。另外,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与单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也不一定相同。
论保险业如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篇2
关键词:保险业;资产负债;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
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2)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与风险曲线的综合分析,找寻出最佳的投资组合点,使得投资组合达到整体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保险公司既定的经营目标下,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思想,确定负债方保险产品和投资方投资产品的优化组合结构,实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总体组合的最优。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只对资产方进行单方面考虑不同,在保险业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是将资产与负债同时作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获得保险产品以及资产投资的优化结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参数,计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风险价值技术。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始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两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资本是企业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确定保险企业至少应保留的自有资本,即测算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要求,对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采用的风险价值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规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负债市值,以保证资产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1)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目前,我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远未达到保监会许可的限额。导致保险资金对于直接投资A股市场较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严重,只有真正改善国内股市,才能刺激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优化资产的结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结构都不尽人意。短期和超长期的债券发行都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尤其是长期债券缺乏,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应当积极改进债券发行,开发出更多的长期债券。
(2)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积累的外汇资金已初具规模,利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优化资产的期限结构成为必然的要求。2005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以平安为代表的少数保险公司已积极展开外汇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期限长,资金规模大,收益稳定的特点,对保险公司改善资产结构非常有利。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不动产领域十分普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于2003年3月21日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业投资实业领域进入操作阶段。因此国内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刘彪:资产负债管理与我国银行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3,(11).
[2]刘森雄徐忠:资金运用的风险防范[J].江苏保险,1995,(04).
略论保险资产管理及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保险资产管理,风险,控制
一、保险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 保险资产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险资金是发达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极其发达的美国, 保险公司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的持有人。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刺激并满足资本市场主体的投资需求, 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提高资本的流动性, 刺激资本市场主体的成熟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保险公司进行保险资产管理运作中, 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过程中对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需求非常强烈, 而这些需求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且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是崇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的市场, 因此, 保险资金投资能够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促进产品创新, 实现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无论与国际同行相比, 还是与发展目标相比, 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结合当前发展实际, 走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路子, 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创新资金管理模式, 必须把握产品创新这个核心, 进一步明确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基本职责, 发挥各自的创新潜力, 增强产品创新的合力和引力, 并以此带动经营理念、运作机制、销售方法、盈利模式的变革。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统计, 2005年全年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高于6%, 单家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票的最好成绩高达20%。目前, 我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相比较于国际保险业还是很低的, 因此, 保险资金入市, 有利于保险公司拓展新业务, 提高投资收益, 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资产管理的未来发展立足于创新, 取决于创新, 我们要实施制度、机制、产品和服务创新计划, 找准突破口, 发现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抓住发展机会, 拓展发展空间。
(三) 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2004年底, 中国保险监督治理委员会联合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治理暂行办法》, 许可保险机构投资者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12月底, 保险资金投资证券的投资基金总额达1099.2亿元, 比2004年同期增加63.3%。保险资金投资在使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空间扩大的同时, 也使各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因此如何防范投资风险是保险业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明显、发展迅速, 推进资产保险新产品, 强化保险资产管理意识, 设立资产管理公司, 都是国家对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引导思路。
二、现行保险资产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起步较晚, 且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期, 因此相较于其他保险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 我国的保险资产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风险, 可以说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是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源, 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 外部风险
1. 行业界限日益模糊导致监管真空。
尽管目前已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均由保险公司发起设立, 并且主要受托经营管理保险资金, 但是它不是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结构的日益多元化, 资产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不断创新,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业界限将日益模糊。因此, 在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 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仅仅由保监会监管很容易造成金融监管真空。
2. 缺乏对风险控制监管问题处理和事后持续监测制度。
政府监管的目的是加强资金运用的有效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交流, 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持续监督公司事后的整改行为。否则政府监管的目的就会落空。此外, 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涉及的财务会计制度、操作细则和估值方法并没有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使得各家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缺乏可比性。另外, 除几家上市保险公司定期披露投资收益等报告外, 保监会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家公司定期向社会披露其投资及收益情况。
3. 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仍未完善, 未能对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有效约束。
保险公司在信用评级过程中, 可以将其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不到位, 或严重缺陷反映出来。目前, 全球5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中, 已正式评级的有35家, 进行公开信息评级的有12家, 未进行评级的只有3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没有进行信用评级。
(二) 内部风险
1.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业务起步较晚,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 保险被视为回笼货币的有效途径。因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形式较为单一, 资金运用率也不高, 结构不尽合理, 在资金运用的比例结构中,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例高, 虽然近年来在证券投资中比重有所增加, 但仍然在40%以下, 并且在有价证券中, 政府债券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这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 也加大了对银行存款利率的依存度。
2.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中的问题。
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 资产负债的管理存在着中短期投资与长期负债的期限不匹配。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能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管理还很少。有些公司迫于投资收益的压力, 将保险资金投入到收益较高但风险相对也较大的短期资产, 造成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由于数据缺失、人才匮乏、市场环境差异等原因, 保险公司很难运用免疫理论和现金流测试等相对复杂的期限匹配技术。这些因素使得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难以从技术上解决。此外, 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工具在期限结构上的局限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三、保险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
保监会可以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核心, 建立起科学的监管制度, 对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制定指导性规则, 增强监管标准的可操作性, 从机构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规则建立等方面实施严格的监管, 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有序性。要全面推行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 建立投资决策、投资交易和资金委托三分离制度。除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外, 还可通过独立的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 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价。加强保监会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建立动态的保险资产管理的风险监控模式, 确保我国保险业和资本市场实现良性的互动发展。
(二) 建立保险投资管理体系,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保险投资管理体系, 要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 提高保险投资管理水平, 树立正确的经营投资理念和意识;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的组织结构,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推行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 综合考虑资金运用方式与资金来源的性质;培养和引进具有保险、金融方面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内部管理。多数国家都规定禁止或限制保险资金投资于高风险和流动性差的非上市股票以及未经担保的贷款, 如美国各州对投资于普通股票的最高限制在总资产的2%~20%之间, 对不动产投资限额一般不超过20%, 对投资于抵押贷款的最高限额一般为40%~50%。因为保险关系到千家万户, 如保险公司进行高风险投资而引发亏损甚至倒闭, 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 在保险资金渠道进一步拓展后, 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应同时建立, 以规范保险投资, 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同时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保险投资管理的偿付能力, 以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同时成立由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精算、财务、投资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参加的投资决策委员会, 建立投资品种与资产组合管理部门, 研究部门的分工合作体系, 在风险管理方面建立透明的授权授信制度, 成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
(三) 允许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基金和信托公司
建立保险基金制度。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进行专业化投资。保险资金投资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保险公司自己作为机构投资者, 直接从事证券投资;二是保险公司将资金委托给其他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三是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从事证券投资。长期以来, 由于保监会没有制定具体管理规定, 所以保险保障基金一直分散各公司进行管理。中国保监会应根据保险法的授权, 制定并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建立统一集中的管理制度, 对其的使用进行专项化的管理, 并形成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实质属于信托业务。因此建议可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行成立信托公司, 拓宽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以便其能更好的行使自身的受托功能。
资产管理作为保险业务发展的两翼之一, 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增强综合竞争力, 进行优质高效的资产管理, 大力拓展金融服务领域, 提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为公司增加价值, 提升品牌服务, 从而成为保险事业发展的坚固基石和强劲发动机。
(四) 建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200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 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向企业投资”修改为“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 我国保险公司以此为契机, 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目前, 我国总共成立了九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促使保险资金管理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 即委托人 (保险公司) 、受托人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和托管人 (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专业金融机构) 。它们之间职责清晰, 分工协作, 运作透明, 相互制约。保险公司作为委托人, 主要负责资产负债管理, 制定战略配置指引, 选择专业管理机构, 督促管理机构履行职责。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 负责管理运用、处分受托资金, 但实际不接触受托资金;托管人负责保管资金, 并根据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指令办理结算事宜, 但是无资金的使用、处分权。这种机制能有效地防止保险资金的挪用。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可以拓宽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渠道, 并且可以吸收保险资金以外的其他社会资金, 参与金融市场的运作, 这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下无疑是混业经营的有益尝试。
四、结语
保险资产管理是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 是保险公司乃至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需要从业者在广泛研究保险资产管理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 着力防范风险, 积极推荐产品创新, 完善制度建设。这对借鉴国际资产管理发展的先进经验, 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国良保险资金管理人民出版社2005
【2】邓凯成向东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全球视线2006
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 篇4
国际上的人寿保险业已经经营了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来,人寿保险业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经济等事件的冲击,这些冲击考验着人寿保险业如何在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应付未来的责任。在我国,人寿保险从七十年代恢复业务以来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使我国的人寿保险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但我国的人寿保险公司也面临着如何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下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考验。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寿险业竞争愈加激烈,在各家寿险公司抢占市场份额的背后,资金运用水平的高低成为能否赢得这场竞争的关键。如何运用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构建科学的投资策略,是保证人寿保险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
人寿保险公司提供了范围广泛的产品,包括:定期、终生、死亡、疾病、伤残等有关的人身保险和与退休有关的年金保险等等。这些产品都是通过趸交或期交保费来得到将来对死亡、疾病、伤残或退休获取保险利益的赔付或给付的承诺。这种对将来利益赔付或给付的承诺就是人寿保险公司的负债。寿险公司负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期限较长,期限结构多种多样;二是流动性要求较高,必须保证满期给付、保险金支付、退保金支付等现金支付能力充足;三是负债是有成本的,即发生保险事故的赔付、给付或期满按预定利率本金红利的返还。因此,人寿保险公司资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长期性,有的保险合同期限达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二是具有信托资产的特点,储蓄型业务到期需要返还客户,必须进行资金积累;三是要求收益性,以满足预定利率和支付红利的需要;四是要求安全性,必须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如何保证人寿保险公司在长期的经营中保持足够的偿付能力,确保在将来有充足的资产来匹配负债,是人寿保险公司成功经营的关键。
在经济动荡的年代,由于利息的变化、股票的下跌、不动产的贬值,会使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都会给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危险。特别是当保险合同签订时人寿保险公司承诺了过高的预定利率,而利率的下调使公司的投资回报达不到预期目标时,人寿保险公司将会承受巨大的利差损。分析利差损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关键还是缺乏资产负债风险的管理意识,大量长期资产短期运用,以及高风险品种占比较高等。如果利差损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导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寿险公司将面临被托管甚至破产的风险。人寿保险公司的性质决定其经营要受到许多风险的影响,所以在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如果资产负债不相匹配,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占比过高,则大量短期资产的经营将受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导致经营的不稳定性,长期负债形成的长期资产在运用形态上遭受无形损耗。因此如何对与投资以及负债有关的风险进行管理、使资产与负债相互匹配,以同时满足人寿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与盈利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人寿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二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指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要针对不同产品负债的要求,包括期限要求、收益要求、流动性要求、风险承受能力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指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一是对销售量的控制,如果资金运用收益无法达到产品设计要求或投资
保险资产问题管理 篇5
关键词:保险,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一、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 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 我国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已超过100家, 仅2009年上半年, 全国保费总收入近6, 00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7万亿。近十年以来, 保费收入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占市场规模超过七成的寿险公司, 在进行大规模结构性调整的同时, 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同时, 由监管机关主导的业务结构调整成果初现, 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7.9%, 高于规模保费增速14.3个百分点;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29.2%, 占新单保费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 其中5到10年期新单期交保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5.4个百分点;个人代理业务同比增长14.5%, 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寿险公司的业务品质、内涵价值和持续经营能力得到提升。
(二) 资金运用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09年6月底,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0.4%。其中, 债券投资占比50.2%, 较年初下降7.7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占比31%, 较年初提高4.5个百分点;股票和股权投资占比9.8%, 较年初提高1.9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占比6.8%, 较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其他投资占比2.2%。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快速提升。随着政策不断放宽, 投资收益主导的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自2000年至2006年, 保险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1%、4.3%、3.14%、2.68%、2.87%、3.6%、5.8%。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行情, 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2007年保险投资收益达2791.7亿元, 超过前五年总和, 投资收益率高达10.9%;在加息通道下, 占据保险资金运用最大份额的债券投资和仍然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 都为保险业带来不错的收益。虽然在2008年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深度调整使当年投资收益骤降到1.91%, 但2009年上半年回升到3.44%。
(四) 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面对政策支持不断放开的投资市场, 保险公司纷纷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门机构进入相关领域, 完善和优化了保险资金资产管理体系, 使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在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上迈上了新台阶。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大型基础建设投资项目上取得突破, 也极大提高了行业延伸能力和影响力。
二、资产管理外部环境逐步改善
(一) 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不断放开。
自2003年以来, 政府连续而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愈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业内热盼多年的投资渠道、投资比例等限制相继松绑。2003年, 国务院批准保险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由4个行业扩至所有AA级以上企业债券, 投资比例由不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至20%;2004年获准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6年,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国十条”) 鼓励提高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境外市场、资产证券化、不动产和创投企业, 鼓励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2007年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由5%增加到10%;2008年“金融国九条”释放投资不动产信号, 到今年4月监管部门正式下发投资指引和细则, 获准扩大投资主体和规模;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保险法》从法律层面正式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开闸。
(二) 宏观经济企稳为资本运营再次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经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深度调整的中国市场在2009年二季度重拾升势, 并在三季度进一步确认了这一趋势, 保险市场在大范围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资本市场方面,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保险资金在一级市场拥有两大优势, 一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配售, 保险机构无疑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之一, 这种优先权是其它机构很难与之相提并论的;二是充足的现金流使保险公司可以快速调配巨额资金参与网上申购。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种有望继续稳步增长。2009年新股发行仍保持了较高的获利空间, 充分参与一级市场基本仍然是机构投资者稳妥而高效的投资选择。在固定收益市场方面, 在国际市场利率下行和国内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 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压力逐渐趋于缓和, 保险资金需要适时把握投资机会, 将挖掘稳健、优质的企业债、公司债投资产品作为2009年固定收益投资的重点。此外, 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长期债券的替代品, 稳健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三) 资金运用和保险业务销售实现良性互动。
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且不断壮大的投资资金。同时, 良好的投资收益推动了产品创新, 产品的价值链得以延伸, 尤其是具备投资收益分享功能的新型理财型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保险市场已进入成熟期的欧美市场不同的是, 中国寿险市场刚刚起步, 当前并无太大的支付压力, 资金运用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使投资收益得以快速增长。投资收益开始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 并推动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快速增加, 并改善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使快速发展中的偿付能力压力大为改善, 保险公司的综合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三、保险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 政策因素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由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一定困难。相对于成熟市场而言,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很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 只能在发展中寻求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如占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新股配售问题;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问题;A、B股市场统一问题等等。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或不确定性都会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保险公司目前已经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大规模进入了股市, 因此这些政策性因素影响着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的稳定。
(二) 利率敏感性过强, 实体投资仍未迈上正轨。
目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局限于利率性产品, 实业投资处于一事一议的阶段, 所占份额很小, 一旦利率变化, 对保险公司的存量资产及增量资金都有着重要影响, 利率持续走低, 保险公司将面临再投资收益风险;而如果利率持续走高, 保险公司存量固定收益债券则面临投资风险考验。
(三) 投资工具仍然缺乏。
投资工具的缺乏使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困难, 难以完全做到资产与负债相匹配。我国的寿险资金绝大部分是长期性的, 而在保险可投资的工具中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品种。在目前限制保险公司投资实业、股市及海外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各保险公司无法做到投资资产与负债的完全匹配, 形成了较大经营风险。
(四) 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源配置水平的束缚。
国家宏观政策及资源的配置水平, 决定了社会整体资金运营能力。主要表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筹集与分配资金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资金大量闲置之间的矛盾;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例偏低的同时大量认购国债的矛盾;贷款、上市筹资难与企业发债被严格限制的并存。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缺乏, 使资金及债券的价格失真, 也给国民经济资源造成浪费, 影响着保险资金的有效增值。
(五) 公司自身的管理风险增加。
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后, 要求保险公司加强自身投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资金运用管理体制, 通过资金的专业化运用, 以及有效的内控制度建设, 使投资决策更加规范化, 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六) 行业监管风险增加。
保险资产问题管理 篇6
目前, 我国保险产品不断创新, 保险公司负债现金流对利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更为敏感, 保险公司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也不断拓宽, 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分散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 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风险。单纯地进行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无法全面控制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从而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资产负债管理则注重资产与负债关系的协调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和控制, 目前已成为保险公司风险管控与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资产负债管理源于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并提出各类模型。在传统模型中, 最主要的有缺口模型、现金流匹配模型和免疫模型。Koucherlakota等人阐述了现金流匹配技术, 并对古典现金流匹配模型进行了拓展, 将再投资因素引进了模型[1]。Fong和Vasicek则假设利率期限结构变动不影响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大小和时间,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免疫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免疫模型[2]。国内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也大多采用免疫模型。李秀芳、王海燕分别对现金流匹配模型和免疫模型进行了讨论[3,4]。随着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这些模型所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 众多学者运用更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进行了探索, 如随机控制、随机规划等, 建立了适合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以保险公司为例, Niesen和Zenios以两阶段随机规划为基础, 构建了一个趸缴保费延期年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5]。模型考虑了利率波动及被保险人的退保行为这些随机因素, 并将这些随机因素以二叉树这种离散方式表示。Hoyland和Wallace应用多阶段随机规划, 为挪威的寿险公司建立了资产负债模型[6]。模型以公司期末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通过累积惩罚成本反映公司的风险厌恶, 并在模型的限制条件中考虑了资本充足性及偿付能力要求和监管法规的限制。Consilglio等人则以各资产投资比例决策变量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拓展到多阶段模型, 在模型的约束条件中引入了非线性因素[7]。
下面, 本文将分3个部分探讨我国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首先概览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 其次讨论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模式, 最后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发展建议。
2 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解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概念可认为是监督和管理资产和负债, 以确保在具有稳健偿付能力的前提下, 获得较好的经营利润。广义的概念则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分析资产和负债所面临的风险, 是企业整体目标和战略指导下的重要内容。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包括技术体系和组织决策体系两部分, 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及其相关的其他风险, 如环境风险、利率风险、经营风险等, 它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狭义的理解是指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配置, 来规避利率风险。广义的理解是指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策略来配置资产, 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本文所讨论的资产负债管理主体是保险公司, 属于资产负债管理广义概念的范畴。
2.1 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流程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协调资产与负债决策的管理活动, 是在给定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及其他约束的条件下, 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资产负债决策的过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提供保险产品、为股东创造合理的利润、保持资本充足并在长期内维持偿付能力。实务中的目标还包括一些价值指标或收益指标, 例如内含价值、期末净资产以及资产收益率等。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持续完善、调整的动态过程, 对资产和负债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建模、监控和反馈, 具体流程包括:
(1) 分析预期收益, 设定保险公司的目标、风险容忍度和限制条件;
(2) 识别与资产负债相关的重要风险, 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指标;
(3)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并计算各备选策略下指标的取值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取值;
(4) 考虑公司要求, 结合实际业务情况和专业判断, 确定最佳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5) 对结果进行监控, 在必要时对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模型等进行修正和调整。
2.2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
资产负债管理最初是由控制利率风险发展而来的, 早期的研究和实务主要集中在现金流匹配和免疫等方面, 后来则引入了风险价值的概念, 动态财务分析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资产负债管理中常用的工具, 并分析每种方法的优劣。
2.2.1 缺口分析方法
缺口分析方法通常是在一定考察期内, 度量保险公司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之间的绝对差异, 将该差异定义为到期缺口。由于到期缺口没有考虑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时间, 也没有考虑不同期限利率变化的差异, 因而当考察时间较长时, 用到期缺口来估计利率波动风险就会非常不可靠。改进的做法是根据资产现金流和负债现金流的发生时间, 将考察期间分为若干个较短的时间段, 再分别度量各时间段的到期缺口, 最后将各时间段的到期缺口累计相加。
2.2.2 现金流匹配方法
现金流匹配的基本思路是, 通过构造适当的投资组合, 使每一时期从投资组合获得的现金流入与该时期约定的负债现金流出在时间和数量上保持一致, 从而规避利率风险。从理论上来说, 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相匹配可以完全消除利率风险, 但追求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完全匹配也会有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保险产品期限很长, 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相应期限的资产;包含选择权的资产项目, 持有人可提前赎回债券。现金流完全匹配的要求对于投资组合管理来说过于严格, 这样会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诸多的限制, 降低了投资效率和灵活性。
2.2.3 免疫
免疫也是一种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 其主要思路是匹配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 使盈余不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减小。构建免疫投资组合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同;资产的现值大于负债的现值;资产的凸性大于负债的凸性。以上3个条件成立时, 无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 盈余都会增加。免疫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将未来各期的现金流匹配简化为现值的匹配, 简化了计算要求。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不会严格按照上述免疫条件进行投资组合构造, 而是通过控制资产负债久期和凸值的缺口, 降低可能的利率风险。
久期的计算口径有很多种, 目前常用的包括麦考利久期、修正久期、有效久期、关键点久期和货币久期等。久期的概念最早用来衡量债券的利率风险, 上述久期可以表示利率变化1%时, 债券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利率和现金流的假设及计算方法。
凸值反映的是债券价格随利率变动的变化速度。凸值越大, 到期收益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升得越快, 收益率上升时债券价格降低得越快。通过调整资产配置使资产久期与负债久期和凸值相匹配, 可以使利率变化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相互抵消, 从而降低利率风险。
2.2.4 风险价值 (Value at Risk, Va R)
风险度量工具Va R开始逐步被市场了解和应用, 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利用这一技术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监控, 同时采用风险价值计量模型来评估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 将其资本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 以促进其高效、稳健经营。
对于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 风险价值 (Va R) 为在一定概率水平 (置信度) 下, 金融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用公式表示为:
即投资组合价值在未来Δt时间内损失超过Va R的概率为α。其中:ΔP表示某一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Δt的价值损失额, Va R为给定置信水平α下的风险价值, 即可能的损失上限。
风险价值是一种全面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 它将原先彼此独立的资产和负债放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 其优点主要包括:第一, 风险价值将未来损失的大小和该损失发生的概率结合起来, 管理层不仅可以了解损失的规模, 还能清楚其发生的概率。第二, 风险价值不像久期凸值等指标仅仅适用于利率风险, 还适用于衡量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资本市场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 以便于保险公司各业务部门对于有关风险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层的决策。第三, 通过调节置信度水平可以获得不同置信水平下的风险价值, 方便了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需求。
风险价值虽然具有以上优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不适用于风险分布偏斜度较大的情况。风险价值技术可以结合情景分析和其他动态模拟技术进行资本配置、风险业绩评价等。
2.2.5 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包括确定性情景分析和随机情景分析。确定性情景分析是使用预先设定好的一组情景进行测试, 选择的情景可以代表管理者认为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况, 也可以是一些较为极端的情况, 后者也被称为压力测试。压力测试通过模拟极端情况下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 并判断公司能否度过危机, 针对可能的危急情况事先设计好应急方案及措施。随机情景分析则需要模拟未来情景的具体分布, 通过随机情景发生器生成一系列情景。
对于情景分析法来说, 建立的基础是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充分研究和判断。其中, 随机情景分析的假设分布选择需要谨慎, 应对假设分布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严格测试。另外, 随机情景分析模型参数的估计和对结果的解释有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2.6 动态财务分析 (DFA) 方法
动态财务分析是一种整体性的财务建模方法, 它通过对公司未来生存环境和经营结果进行模拟, 显示公司经营如何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战略决策变动的影响。动态财务分析主要包括初始条件、经济情景模型、财务计算器、优化方法与结果几个部分。
(1) 初始条件是指公司过去的经营情况以及总体的经济环境。进行模拟前, 一般需要确定动态财务分析的目标值, 进而寻找影响动态财务分析目标的经济变量, 在此基础上, 以公司历史业绩的变量值作为初始条件开始分析。
(2) 设定情景模拟是动态财务分析的核心, 情景包括一般的宏观经济变量等, 利用经济情景发生器产生所需情景。
(3) 财务计算器将在不同的经济情景下计算初始条件中设定的财务指标值。财务结果会因会计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度量可以在不同的评估准则下进行, 例如一般会计准则 (GAAP) 、法定评估准则等。
(4) 优化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财务指标值对多个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最后通过模拟得到一组结果及其概率分布, 并指出哪些变量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变量。
动态财务分析法与情景分析法有一些相同之处, 而动态财务分析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动态财务分析是一种整体的分析方法, 区别于静态的、传统的分析方法, 它体现了随机性和动态性的思想, 能够模拟不确定性环境下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未来的经营结果, 为高层管理者控制经营风险、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3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选择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负债主导和资产主导。负债主导的理念是资产管理活动应调整资产组合以适合负债组合的本质, 即资产管理过程应该由负债组合的本质来主导。负债主导模式是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 首先考虑市场需求, 投资组合应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负债主导实际上包含了市场主导和客户主导两种管理方法, 其中, 市场主导是指公司的管理过程要关注市场的变化, 如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客户主导是指管理过程要以客户为中心,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负债主导是一种有竞争力的策略, 也是当今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多数采用的模式。
另外一种模式是资产主导, 以投资组合为出发点, 产品设计时考虑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和金融市场的资产状况, 即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要考虑到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及市场可利用的投资工具, 并根据公司的资产投资能力来设计产品。资产主导模式要求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部门要更多地与资产投资管理部门沟通, 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有可能造成产品开发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使公司错过发展的好机会。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保险业发展之初, 市场竞争不太激烈, 金融市场不太完善的情况。
如图1所示, 经济情景将作为选择资产模式或负债模式的基础, 资产负债策略主要模拟公司业务或投资方面的策略, 最后对输出结果进行加工汇总,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
世界上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基本都是负债主导型的, 一般是公司的负债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再去选择适当的资产组合与不同类型的负债相匹配, 或者选择适当的套期保值以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显然, 负债主导模式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及极强的投资管理能力。目前, 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不完全适用中国的保险业, 主要原因如下:
3.1 外部因素束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
首先是金融工具期限结构偏短。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主要的长期投资是债券和协议存款, 而存款金额和存款期限制较大, 流动性较差。债券的期限大多为3~5年期, 长期债券不多。保险的负债大多是长期的, 金融工具期限结构偏短使保险的资产负债匹配存在很大困难。
其次, 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限制。发达国家保险资产管理的发展, 得益于现代金融理论的进步, 特别是现代金融组合理论和期权定价模型, 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借助数理金融模型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美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衍生工具实现的, 而中国保险业在衍生工具的使用方面才刚刚起步, 因此中国现阶段完全采用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
3.2 内部因素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
由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主要包括债券、协议存款和一定比例的证券投资基金, 资产结构并不理想, 资产期限偏短, 长期可投资资产较弱, 给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带来巨大困难。
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不是简单地选择负债主导或资产主导, 事实上负债主导和资产主导很可能同时存在于公司的管理过程中。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吸收国外保险公司的经验, 而没有全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的特点, 那么简单的负债主导即是以完全的产品市场主导为基础, 开发的产品对资产组合的要求可能使投资管理部门无法实现。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投资管理落后于产品的发展, 即产品基本以市场为主导, 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几乎没有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与定价之中。另外, 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较差, 特别是在实现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相匹配的投资管理方面, 这也是保险公司目前最大的潜在风险。这种状况限制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使得现阶段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
4 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模式与展望
目前阶段中国采用完全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并不可行, 但也不建议完全采用资产主导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产品的开发, 约束保险公司的发展, 损失公司的预期收益。保险公司应采用负债主导与资产主导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投资组合的管理, 同时在产品设计和定价过程中, 充分分析投资能力, 尽可能回避或减少资产负债不匹配的可能性。对于投资能力较强或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公司, 可侧重市场主导的产品开发。而对于规模较大或投资能力相对较差的公司, 则更应该注重资产负债的匹配。
保险公司产品开发部门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保险产品, 确定的定价标准能够满足公司的预期利润要求 (或资本盈余的要求) , 投资管理部门则按照负债的特点及现金流的状况进行相匹配的资产组合, 或采用适当的套期保值以实现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的现金流匹配, 既满足了公众的要求, 同时也实现了公司的资本盈余目标。当中国的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投资管理能力更加成熟时, 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可逐步过渡为负债主导模式。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和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保险行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资产负债管理不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运用不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对其资产和负债做出适当安排, 以达到降低风险、增加盈利的目的。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尚缺乏成熟、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因此, 本文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入手, 阐述模型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分析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选择, 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资产主导模式,负债主导模式
参考文献
[1]Kocherlakota R, Rosenbloom E S, Elias E S.Algorithms for Cash-Flow Matching[J].Transactions of Society of Actuaries, 1988 (1) :477-484.
[2]Fong H G, Vasicek O A.A Risk Minimizing Strategy for Portfolio Immu-nization[J].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9 (5) :1541-1546.
[3]李秀芳.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68-81.
[4]王海燕.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72-92.
[5]Nielsen S S, Zenios S A.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Model for Funding Single Premium Deferred Annuities[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6, 75 (2) :177-200.
[6]Hoyland K, Wallace S W.Analyzing Legal Regulations in the Norwegian Life Insurance Business Using a Multistage 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 Model[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4 (2) :293-308.
【保险资产问题管理】推荐阅读:
保险资产管理实务07-04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10-19
保险资产管理多元路径06-23
人寿保险资产研究管理08-12
国有资产管理问题07-31
高校资产管理问题10-02
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06-28
金融资产的计量问题05-14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