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

2024-06-28

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精选11篇)

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 篇1

一、学校资产管理概述

学校资产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受到重视, 不少学校致力于改变资产管理现状, 减少资产浪费、资产闲置、账目不清等不良情况。总的来说, 学校资产是指法律上认可的、学校本身具有或使用的经济资源当中能够以货币计数的总和, 学校资产有中小学校和高校的分类。由于国家对科教兴国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又提出了相应的合理配置资源的理念, 学校资产总量不断攀升, 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 这一发展环境又给学校资产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比如在统计估算方面需要考量的地方有所增加, 为了适应不同的教育要求, 学校资产也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还有就是如何创新资产管理的制度与模式, 提高资产效益, 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是目前我国学校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学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资产的保护不当与闲置浪费

学校所需要的购设的设备属于资产。然而不少的学校对于这些已购资产表现出忽视的态度, 不仅没有善加利用, 甚至连日常的维护管理也是缺失的。学校的这种行为使得学校资产不能发挥其自身价值, 造成资产流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对需要的资产没有进行充分了解, 盲目购置设备, 没有考虑到实际需要, 造成不少资产被闲置, 进而使得学校资金流动出现问题;二是学校使用设备时没有小心加以维护, 使用过程中操作随意, 或过度使用, 导致资产的使用时间剪短, 利用效率降低;三是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学校资产不得成为获利工具, 但不少人在暗地里利用学校资产谋取私利, 或是进行租赁, 或是归为己用。这些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对学校资产进行良好保护所致。

(二) 学校管理意识与人员素质较低

学校资产管理一般为学校领导总管, 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学校领导往往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学校教育这一块, 认为资产管理是次要甚至不重要的事情, 因而管理意识薄弱, 不仅没有留意学校资产的使用购置情况, 甚至在资产分管人员的选择上也不加以重视, 更多时候是直接将资产分配到每个次一级部门便了事。这样的管理意识一来使得资产报废情况加剧, 二来直接影响到下一级资产管理人员的意识与行为, 造成整个管理系统的效率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资产通常不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 或是在聘请管理人员时要求很低, 只起到一个看守资产的作用而并非看护的作用。这既是学校高层管理意识不强的体现, 也是社会管理漏洞的体现。对于素质不高或是身兼多职的管理人员来说, 并不能保证学校资产得到充分的保护, 一是自身条件不足, 二是处理事务太多。这样一来, 资产管理就成为了空谈, 学校管理的质量水平甚至整个学校的素质水平都难以保证。

(三) 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

在管理过程中, 一处产生管理漏洞容易导致整个管理出现问题, 上述提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即是导致账实不符的一个因素。鉴于学校的资产数目庞大, 统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不少学校对于自身的资产总数并不了解, 甚至从来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统计。这就导致了以下缺漏:一、对资产购置缺乏有效的监督, 资金流动去向不明, 或是部门自有资金购置的资产没有即时上报;二、缺乏完善的登记制度, 报废资产与入账资产登记不及时、漏登等情况时有出现, 对于外界捐赠的资产随意放置, 进行资产核算时便出现与账目有出入的情况;三、凭证保管一块被严重忽视, 在报损或报废时, 资产入账的原始帐页与凭证早已不知所踪, 因此即使账目不实也难以追究。

(四) 资产管理手段缺乏创新

当今社会正是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形态, 学校资产在此大背景下不断增加, 其复杂程度也日渐提高, 因此很需要学校进行相关管理手段的革新, 以适应时代要求。然而不少学校忽视了资产的发展, 仍然采用旧的管理手段。该种资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 如何能在实践中创新, 增强管理秩序, 是当前学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考量。

三、如何改进学校资产管理

(一) 增强学校管理意识

从总体来说, 人员因素是进行管理最为重要的因素, 只有管理人员的意识增强, 才能保证作为学校教育保障的资产得到良好的利用与维护。提高学校资产管理意识首先要从学校高层做起, 要求学校领导不能只顾学生的成绩水平或是学校的科研成果, 还要重视学校资产的采购与管理, 在做好自身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全校员工关于资产利用与管理的思想觉悟水平, 使其能充分了解学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进而减少公物私用、公物私占等情况, 保证学校教育、研究等事业的顺利进行。只有把学校资产管理提上管理日程并时刻提醒各部门人员对其的注重, 才能发挥到学校资产的最大作用, 减少浪费情况的发生。

(二)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中, 良好制度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有相应的制度可依, 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落到细处、落到实处。要对资产进行充分的管理, 首先要从采购抓起。上述提到学校在购置资产时往往不了解已有设备和自身实际需求, 造成不必要的闲置与浪费, 因此在资产构建时要事先做好计划并通过具体的审批考察方可继续, 以此确保资产的利用性;其次是资产的登记工作要规范, 具体落实到资产购入、使用、维护甚至资产调拨、报废、转让等一系列程序上, 对于整个业务流程必须做到登记在案, 明确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 在处理学校资产时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制度;还有就是要及时、定时对学校资产进行清查核算, 以便尽早对资产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 找出具体的原因, 并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 实现对学校资产的安全监督与保护;最后就是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快落实, 使学校资产管理具有一定的约束, 鞭策其无论是哪一环节都能正确而良好地运行。

(三) 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学校资产管理应摒弃以往把资产分归到下级部门分散管理的错误方法, 实施统一专业人员形成专门部门的管理, 设置相应的管理科目, 达到系统统一的效果。如此, 不仅能更好地组织协调学校资产管理工作, 同时也有利于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的科学管理与监督, 管理责任清晰明了, 有效降低传统管理中疏忽工作的现象。

(四) 增强管理人员素质与创新能力

学校资产管理队伍素质有赖于在引入管理人员时的是否注重其专业素养, 学校既要提升资产管理这一块的工作效率, 就不能沿用以往的招聘标准, 而必须有计划地招进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才, 并使其尽快熟悉学校资产的购置与利用情况。在选入人员后加以培训, 并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工作, 并从实践中探讨适合该校的新型管理手段, 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全面发展。

四、结语

要做好学校资产管理工作, 并非依靠一时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以管理者的重视为前提, 不断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能力, 建立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 再加以对创新模式的探索, 来实现学校资产管理这项复杂工程的完善, 进而使学校资产利用效益达到最大, 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校管理问题逐渐受到多方关注, 近年来, 学校越来越注重管理组成中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鉴于资产管理关系到学校教育设备水平, 并随之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能力, 因此, 如何对资产管理模式进行规范、解决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是目前众多学校着手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将分析学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探讨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校管理,资产管理,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汤文莉.现代高校资产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究[J].现代商业, 2013, (36) .

[2]周丰年.强化学校资产管理意识创新教育资产管控模式[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3, (3) .

[3]王贺成.新形势下学校资产管理的模式与方法创新[J].经营管理者, 2014, (6) .

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 篇2

管理哲学基本问题刍议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哲学的研究现状做以梳理,同时对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构架以及形上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作 者:沈伟鹏 张耀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1)分类号:C93-02关键词:管理哲学 理论构架 形上学

刍议学校精细化管理 篇3

精细化管理主要来源于泰勒博士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戴明博士的质量管理理论。泰勒主要侧重科学管理,即减少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戴明主要侧重质量管理,即重视过程、注重体系。自古以来,注重细节就是人们处事立业的一种共同追求,《道德经》强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斯在《谏逐客疏》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汉武帝刘彻说:“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今很多学者专家也提出了诸如“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精细管理是认真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等观点。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学校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责任分明,思路清晰;二是高效节能,提升效率;三是重过程管理,重质量评价。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学校发展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实质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精”就是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就是具体扎实、认真细致。主要体现在分工责任精细、操作服务精细、质量效益精细等方面,归纳起来讲,学校精细化管理就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学校工作进行提升与深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的管理方式。简单地说,精细化管理就是八个字:“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其基本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细分对象、细化分工、细分职责、细化制度。

三、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化繁为简,专注细节;二是流程管理,理顺体系;三是培养习惯,细节入手。其要义如下:

1.注重“细”,“细”是前提。只有对一项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考量,做到细化计划、细化分工、细化职责、细化机制,才能做到避重就轻,删繁就简,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突出“精”,“精”是核心。要求在管理中要不断思考,学校的管理方案设计、方法选择、措施落实等都要做到周密、精当。学校工作点多面广,因此要抓住主要矛盾,理清工作思路,优化管理过程,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目标。就学校管理来说,“精”体现在:一是思路要明,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明确,教师工作起来才能方向清晰;二是督导要准,出台的方案制度要科学全面,建立科学的执行体系,实现人性化管理;三是考核要公,出于公心,公开透明,这样的管理才能服人。

3.抓好“实”,“实”是关键。再好的计划、安排,都必须要实实在在地贯彻执行,这样才有成效。因此,学校管理的关键一环就是:抓好落实。习总书记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贴着地面步行,而不在云端跳舞”。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布置要实、执行要实、检查要实、反馈要实、整改要实,才可取得切实的管理效益。

4.实现“优”,“优”是结果。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过程最优化、人员最优化、团队最优化、成果最优化。精细化管理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哪些进步与提升,是否实现了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潜力的充分激发,这就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和归结点。

四、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误区

1.小事放大化,把本来就很小的事情放大处理,既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管理成本,以致小事不细,效益不精,得不偿失。

2.本末倒置化,没有把握学校工作的重点,把次要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不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管理中“平均用力”现象严重,导致学校管理效能低下,工作无特色。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问题刍议 篇4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征服世界的世纪,21世纪是文化创造新世界的世纪”。如今日新月异的军事武器革新已经普及全球,高杀伤性的武器已经是人类生存的潜在危机,军事战争已经成为了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在人们的共同呼吁中,“和平、发展、合作”深入到每一个国家,成为了我们所共同坚守的归途;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了来自生态主义危机、绿色文明、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等的回归,过分追求的物质享受已经转向幸福的追求、心灵的归属。在这种情况下,今天的人们已经把军事的战争转向文化的争夺,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题。19世纪中叶及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中,由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失陷造成了中国人对整个中国文化丧失了信心,在“五四运动”和“文革”中中国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许多人提出全盘接受西方而舍弃传统。在20世纪下半叶,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基础的改变使文化的建设被重新提到日程上来,文化的发展重新走上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道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就把民族文化建设提到了党的日程上来,十七大更把民族文化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修改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武术文化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所具有的修身健身价值及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伴随着华人在国外的教授、表演队的出巡、各种文化的交流及功夫电影等方式的向外传播,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它国家的人们谈到武术、功夫、太极拳、少林武术等就会想到中国。武术文化同中医和京剧被合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从古代到现代学校教育中都有武术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作为培育中国未来主人的重要场所,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如今,学校武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宣传部、教育部的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教育问题正逐渐的走向完善。当然,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从当代武术教育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观察,谈谈笔者对学校武术教育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2 对当代武术教育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概念赋予经验以形式,并使明确表达成为可能。甚至在我们试图说清楚自己的观点之前,概念就已经使我们可能去认识世界中的事物了。[2]我们所无法达成一致的是概念,而概念又反过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概念是主观认识选择下的概念,因为,“如果科学的真是基于经验总结和实践的客观,那么经验总结和实践的客观已经带有某种主观的意向,客观已经打上了主观的烙印,最终问题是:客观问题本身会不会是主观的。”我们所无法达成一致的是概念,而概念又反过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站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样。人们对当代武术教育的看法即是如此,所以在写对武术教育看法的时候,首先要对当代武术教育的概念有一个认识。以下从当代、武术、教育、当代武术、武术教育、当代教育的逻辑顺序为切入点,进而推导出“当代武术教育”的概念。

2.1 当代武术的概念

“当代”即当前这个时代。[3]一般是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大体时间可界定为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武术即源于中国的一种围绕技击发展起来的人体运动技术。[4]其内容包括:以武术为核心、包括武术在内的、围绕武术发展起来的众多的武术文化内容,如: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影视武术、舞台武术、舞蹈武术、健身武术、武术道德、武术哲学、武术伦理等内容。其特点是:寓技击于人体运动技术当中、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并具有:健身养生、制敌防身、娱乐观赏、培养品德等多种功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有广、狭之分,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5]从以上对当代、武术、教育的定义推论,当代武术应该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到现在的围绕武术或技击发展起来的人体运动技术;武术教育也即是把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武术这一载体来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或方法。狭义的武术教育即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武术活动,主要指学校武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主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过程。注:本文中武术学校属于学校武术的一部分。

2.2 当代武术教育的概念及教育对象

当代武术教育也即:从新中国成立来发展到现在,把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武术这一载体来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或方法。狭义的当代武术教育即指当前这个时代,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武术活动,主要指学校武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主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过程。人的一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生到死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自主或被动的去学习,即便是你独处一个空空的小室,寂静的处地、冰冷的空气等环境变化,会使你的思想有所更新,会使你对这个社会产生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经验,进而传递新经验。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性组织。所以,武术教育的对象也就包括从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人群在内的群体和个人,由于人的生理结构等问题,从少年到老年又可分为:男、女两群体(实际还可按照不同的职业细分,在农业文明中却不需要这样的细分。)。当代武术教育对象,包括男女两类的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青年、中老年等人群。按照当前学校与社会的二分法,武术教育可分为:学校武术教育(包括武术学校教育)和社会武术教育(其实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教育还应该包括回归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容———人的自然属性教育)。各阶段的武术教育应该根据生理解剖结构、社会经验、职业、年龄等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武术教育。这样一来武术教育就成了一个大系统,就要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武术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这样武术教育的内容就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教授不同的内容,并使其连贯成整体相互联动的一个体系。

3 笔者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看法

3.1 从“以道御术”说起

把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可以用“以道御术”来说明,“道”即是事物的规律、原理;“术”即是方式、方法;“道”就是基本原理,“术”就是操作方法。“以道御术”就是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的统一,不变的规律和万变的应用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根干和枝叶和统一。[6]这是中国哲学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像“月映万川、理一分殊、殊途同归、兵法:心法源于阵法,以心法御阵法”等思想的体现。教育即是“道”、武术即是“术”,用“以道御术”来说明武术即是用武术这种“术”来到达“道”的目的。但“术”有千万种,而“道”唯一贯。“道”最终要通过“术”表现出来,可以不同形式的“术”达到教育的“道”的目的。(教育包括促进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化中再返璞自然———出世、入世,包括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劳”等)。然而,作为武术教育的“术”是不是实现“道”的最佳方式呢?这就要看武术教育比起其它教育方式有什么优势所在,比起其它项目武术教育能给教育受众带来什么价值。在当前把武术作为体育项目进入学校教育的形势中,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的优势突出的表现为技击性、表演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但只有优势并不足以支撑其一定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大规模的武术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个项目,因为学校教育不只是技击一种,虽然武术拥有其它体育项目的功能,但和某些体育项目相比武术在塑造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要比专门性的体育项目差。所以,武术除了要拥有自己的特征外,还要有,对于学生某一素质的培养来说能和其它体育项目达到同样的效果。现今的武术教育,比起其它的体育项目的针对性功能,其不足性显而易见。

3.2 学校武术应围绕“教育”进行“武术”的重构,即围绕“道”进行“术”的重构

按照洪浩教授在《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中所论述的“特殊本质”与“一般本质”的关系,那么应用到本文武术的“特殊本质”即是教育,一般本质是技击。也就是说“武术”要服从于“教育”,为教育服务,这样就要求我们了解“教育”,了解教育对象,了解教育对象的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提供武术服务。要进行“术”的重构,就要对“道”进行了解,也即对“教育”进行分析、了解。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少年和青年。儿童的年龄一般是指6—12岁,少年一般指12—18岁,青年一般指:18岁到25岁。一般情况下6—12岁是小学阶段,12—18岁是中学阶段,18—25是大学阶段。这几个时期和阶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怎么样选择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武术人对儿童、少年、青年的解剖生理结构、心理特点、价值观的养成等进行了解和把握。表1以身体素质进行说明:

当代武术教育应该抓住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充分利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利用武术中能够使儿童少年的这些素质得到提高的技术动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形成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针对一种身体素质的练习,使儿童少年经过这个系统的练习之后各项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最终使儿童少年的各项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如:可以利用武术中的推手动作、对练动作等来发展反应素质;利用武术中跑的动作及要求快速发力的动作来发展速度素质;利用跳的动作来发展弹跳能力;利用转动的动作来发展儿少的前庭控制系统;可以改造一些投掷类的器械来发展儿少的投掷能力;可以改造一些专门发展儿少神经系统发展的动作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儿少生长发育规律、解剖生理结构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有利于武术自身体系建设的,受儿少欢迎的武术动作、武术项目都应该纳入到儿少武术体系当中来。

4 笔者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看法

4.1 武术教育在技法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

要针对儿少、青年的解剖生理结构、心理特点、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等进行内容重组,并赋予相应的文化功能。体育是身体的教育,培养人的最基本的运动功能包括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滚翻、跌打等多种内容,武术要作为体育,作为身体的教育,就必然要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人体基本功能的特征。《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武术的重构还要为课程标准的目标服务。

4.2 练习内容上要具有层次性

武术的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其内容大体相似,没有明显的级别感与层次性,除了动作变的协调、技术组合增多外,但这并不会以使人产生足够的新鲜感。

4.3 内容要包括武术技法、道德等的全面性,也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内涵

目前从事学校武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不是专业的武术教师,他们对武术文化、武术道德、方法论、训练体系等的了解甚少,很多武术老师都只是教武术技法等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

4.4 增加趣味性

目前唯套路的武术学习与练习,很少能将武术的“有形”转化为“无形”,以运动到实践中去,使得学生对武术的兴趣降低。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网络游戏,赋予武术新的功能。“三国杀”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需要将名称转化为动作就可以进行比赛、游戏与练习了,谁掌握的动作多,谁获胜的机会就越大。

4.5 降低规范性

对动作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反感,学校武术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是以培养他们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滚翻、跌打身体功能为主,所以应该降低像竞技武术那样的规范。

4.6 增强集体参与性

武术教育除了对练套路外,几乎没有集体参与性,这方面古代军事教育中的阵法应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武术表演项目,舞台剧可以补充到学校武术教育中。

4.7 武术器材缺乏针对性改造

武术素有18兵器之总结,但武术的兵器远不止18种,还包括有很多,但目前的武术器材却没有针对儿童少年进行改造。根的长度,安全性,刀、枪、剑、爷、越、杈等怎么样才能进入学校教育中。

4.8 以竞技武术、影视武术为参照,使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敬而远之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习得性无助实验”,即: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某一件事时,就会在心理上厌倦,行为上选择放弃。

4.9 建立区别于竞技性的比赛形式

学校武术比赛,一定要区别于竞技武术比赛的方法;要突出全体参与,特色展示;以培养学生对武术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情为主,技能的学练作为重点补充。

4.1 0 增加武术优质课的评选活动

政策的导向很重要,学校武术没人教的问题,还可以突出增加或特设武术优质课的评选来推动当代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概念入手,指出由于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对象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武术教育在技法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练习内容上要具有层次性;内容要包括武术技法、道德等的全面性,也即要强调武术的文化内涵;增加趣味性;降低规范性;增强集体参与性;武术器材缺乏针对性改造;以竞技武术、影视武术为参照,使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敬而远之;建立区别于竞技性的比赛形式;增加武术优质课的评选活动。

关键词:当代武术教育,教育,概念,学校武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家国等编.普通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4.

[2][美]所罗门著,张卜天译.简明哲学导论.大问题[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9.

[4]杨建营.武术的现代化演进对其本质和定义的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

[5]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教育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6]艾丰.以道御术——如何成为卓越领导者[J].企业研究,2009(10).

学校管理激励机制刍议 篇5

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教师的激励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及有效措施,提倡小学质量与薪水挂钩的制度等把他们的最佳状态激发出来,实现个人利益与学校高标准的统一。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及方案都应该是从全方面发展的,本文以实践为出发点,认为对小学管理方法实施重点应通过以下几点。

一、物质及精神激励要同时进行

人有很多种需要,而且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人们把管理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以物体或奖金等方式对其进行奖励或惩罚以约束及激发他们的行为为物质激励。而精神激励需要表达的方式很多,主要包含表扬及批评奖励等。而这两种激励机制的动力有所不同,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是在物质激励的外动力推动下进行的,而相对应的内动力是以精神激励为基础的,能让老师的积极性保持长久。现如今,学校管理部门对老师的想法及需要没有考虑到,只是感觉老师只在乎工资的多少,采用课时计费的方法,老师的工资虽然多了,但他们其他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学校管理者在实施物质激励机制时对老师的情感需求没有考虑到,老师之间的沟通有所欠缺,这种普遍的奖励制度不能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导致忽视精神激励,在根本上不算是有效的。

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才能把老师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学校管理者要注重两者的相互联系,绝不能偏离任何一方。

二、正激励和负激励要适量

在管理过程中,要奖罚分明,奖励为正激励,惩罚为负激励。学校的管理者根据相关部门和学校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做出了对工作的肯定给予奖励或对工作的否定给予惩罚的管理方法,从而把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对老师工作的表扬、肯定、晋级职称等行为为正激励,相反的对老师工作的批评、处罚及开除等行为为负激励。人们的行为动机应从正、负激励两个相反方面进行调整、约束,起到应有的作用。

员工们在工作中要得到领导对其工作的肯定,而小学老师在各方面的待遇相对来说较稳定,假如只是推动正激励方式的话,就会使这些奖励手段有一个必然的措施,老师们会认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造成他们期望值增加,这种奖励刚开始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把这种待遇看做应有的,限制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原本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如今却成了他们最低的保障,失去激励和鼓励应有的作用,让整个激励机制失去平衡。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正激励方法时,应注意一定时期的效果和次数,不定期进行奖励。负激励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挫折感及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负激励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把他们存在的侥幸心理彻底消除掉,让他们自觉地改掉不良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目前小学学校管理者普遍存在偏重正激励措施的问题,造成工资只能加不能减的想象,还有老师认为工作好坏没区别,让他们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少原本的激情和活力。

三、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不可偏废

个体激励是学校针对每个老师的情况,把他们作为奖励的对象,对他们个人进行奖励以实现个人与团队意识的一致。团队激励主要以教师群体为激励的措施审核标准。个体激励是以老师在平时工作中倾注的心血及优异的成绩为参考进行奖励的,对他们积极性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团队激励注重的是教师整个集体的成绩,每个老师都应有合作的理念,合作过程中的任何想法都是有益无害的。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把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前学校管理中团队激励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而如今团队激励被很多人关注,不仅能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对那些成绩一般、对工作不认真的老师施加压力,团队荣誉会让他们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所以,在学校管理中要把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的有机结合为根本,提高教师们的整体素质及团队意识思想。

四、外部激励与内部自我激励要同步进行

外部激励制度是在任务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外力推动下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内部性自我激励是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与自身不良行为及消极状态做斗争,化不足为力量,超越自我,是促进老师积极性及自觉性的最有效方法。外部激励的实施对老师们的好处很多,能提高老师们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在各方面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但是外部激励作用因人而异,其效果的有效期限是有限的,以老师对工作的质量及速度为评价标准,这样只能对他们的工作效率有所促进,但是这种努力的付出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带有强制性。这种方法会造成教师的逆反心理,与激励目的恰恰相反。所以,管理者要从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的内在作用着手,把他们充分利用起来,现实中还有很多管理者只注重外部激励,使内部性自我激励和外部性任务激励之间失去平衡,致使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 篇6

一、存在问题

1.家长包办。大多数中职生对于专业没有概念, 对于如何选择专业、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缺乏认知, 更没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完全由家长主导、代替或包办决定, 学生基本不参与。

2.追求热门。有些中职生事先也会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 看看哪些专业是当下比较“热门”或“流行”的专业, 作为自己选择专业时的首选, 千方百计地往“热门”专业挤, 如近几年先后出现的会计、计算机、数控、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报读热潮就是这种问题的集中体现。

3.盲目跟风。部分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还会把同学、邻居、身边熟人所选择的专业作为自己选择专业的依据, 人家选什么专业, 他就跟风报读什么专业, 对该专业缺乏深入了解。

4.城乡差别。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体现出明显差别, 城市学生一般选择职业环境较好的专业, 如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公共管理类专业;农村学生一般选择就业相对容易, 或者薪酬较高的专业, 如加工制造类、土木水利类、交通运输类等。

5.学校制约。中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还受到学校的制约, 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决定了专业招生名额有限, 各专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学生录取时实行高分优先、录满为止的招生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职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一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育, 受年龄、经历、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对专业、职业缺乏基本概念和了解, 对家长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倾向。二是就读中职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 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 少数学生甚至抱着到学校混日子的态度。三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缺乏准确认识, 对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缺乏应有的思考。

2.家长层面。一是某些家长与子女缺乏交流沟通, 对子女了解不全面, 包括对子女的学习基础、薄弱环节、学习潜力、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人意向等没有清晰的了解,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读职业类学校是无奈的选择, 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家长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和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对专业学习的内容、今后从事的职业方向等了解不深入, 停留在专业名称的字面理解, 专业选择缺少有效依据。三是理想化的矛盾心理作祟, 既要好就业, 又要就业好, 还舍不得子女吃苦, 希望子女今后从事工作轻松稳定、环境舒适、薪酬又高的职业。

3.学校层面。学校在确定专业招生计划时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需求和学校办学资源等多种因素, 招生计划明显带有名额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录取学生时一般通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往往很少考虑其他因素, 这种唯分数的现象看似平等, 对于学生的专业选择不一定合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招生难, 学校考虑专业生存和教学资源利用等因素, 往往将服从专业调整的学生安排到“冷门”专业, 造成学生“被”服从。

4.社会层面。社会对中职生选择专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有高低之分, 甚至对某些职业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二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冲击, 造成在专业选择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三、对策建议

(一) 学生与家长专业选择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俗话说: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中职学生虽然年龄小, 知识、阅历不足, 但他们是学习和今后就业的主体, 在选择专业时, 家长应该是个参谋的角色, 要带着子女一起了解专业情况, 让子女全面参与专业选择的过程, 充分听取、尊重他们选择专业的意见。

2.兴趣性原则。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学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尽可能优先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或者相近的专业就读, 但要防止绝对化, 兴趣至上的倾向。

3.适应性原则。中职校的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必须考虑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身体条件是否基本符合这些要求, 如果自身条件与专业要求相适应, 学起来就会相对轻松, 比较容易成功, 反之就会造成学习困难, 甚至完不成学业。另外, 学生的性格特征、职业潜能对专业的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还要考虑这些方面是否与所选专业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就业教育。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作出判断, 从包括社会的需求、就业的领域、产业的变化、行业的发展、薪酬回报等方面进行预估, 辩证地看待这些方面的变化, 充分考虑学生的可塑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专业。

(二) 学生与家长专业选择的方法

1.了解专业。首先, 认真阅读招生简章, 对学校和专业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初步筛选出若干有意向的专业。其次, 就要走进校园, 进入实训场所, 实地考察学校的办学情况、办学实力、生活设施等, 有针对性地了解专业教学现状及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向学校招生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或该专业学生进行咨询, 听取意见建议。再次, 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解所筛选出的专业今后的就业领域、就业状况及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或资料, 也可以到相关企业了解情况, 甚至可以向社会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寻求帮助。

2.认识自己。准确分析自身条件是合理选择专业的必要基础。在全面深入了解专业的同时, 学生要对自身的条件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 认识真实的自己, 家长也要对子女的状况有客观的认识, 主要包括初中阶段的学业基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身体条件、性格特征和发展潜能等方面的状况。

3.理性选择。在全面深入了解专业和准确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和理智判断, 是合理选择专业的关键。家长应和学生一起, 对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研究分析、权衡利弊、比较得失, 在初步筛选出的专业中排除一些明显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然后对剩余的专业进行排序, 得出选择专业的优先顺序。

(三) 学校为学生专业选择创造条件

1.转变观念。《教育法》规定学校应“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学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服务学生应从学生选择专业开始, 为学生合理选择专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提供详细的专业介绍, 安排工作人员或教师提供咨询服务, 开放实习实训场所, 为学生和家长实地参观了解学校和专业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2.改革办法。中职校应参考部分高校的做法, 积极创造条件尝试按专业大类招生, 在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 再选择确定具体专业。没有条件实施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学校, 要构建学生转专业的通道, 规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条件和实施办法, 还可以实行专业主辅修的办法作为补充, 改变过去那种一次选择定终身的做法。学校要积极争取实行自主招生, 不把学生的考分作为学生选择专业的唯一条件, 而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

总之, 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既重要又复杂,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非易事, 学生与家长要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遵循一定的原则, 掌握正确的方法。学校和社会也应主动转变观念, 改革创新, 为学生合理选择专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沙特金, 等.看性格选专业[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万卷出版公司, 2012.

学校文化管理刍议 篇7

一、文化管理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超越

管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伴生物, 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以来至今, 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等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

透视人类管理思想的演变和管理模式的迭变历史, 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四条线索:

1.管理目标由低到高提升。泰勒的科学管理还主要局限于车间管理, 着眼点也仅限于操作层面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的侧重点也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文化管理却主要关注人, 关注“真人”、“活人”, 而非是“物”。

2.管理范围由内向外扩展。

3.管理重心由“硬”到“软”, 如从注重管理战略、结构、制度和科技到关注人员、作风、价值观和形象精神等因素。

4.管理中人的角色在转变, “物化的人”返璞归真成为“活性的人”, 从人被“物化”到“物也人化”。其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文化管理。总之, 纵观管理发展史可以看出:思想演进与模式迭变中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跨越, 这就是文化管理的标志。所以说, 文化管理超越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 文化管理在于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和积极发展的组织氛围, 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 进而实现潜力的外化, 从创新发展和自我实现到实现“人是管理的目的”。

二、文化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时代性可能

1.社会已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发展进程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时代 (土地加劳力) 、工业经济时代 (机器加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加经济) 。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与经济互动互赢, 而且知识在其发展中日益生产出大量的经济因子, 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也成为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知识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 像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八大知识产业群———科学技术产业群、信息情报产业群、文化教育产业群、传播娱乐产业群、智能智慧产业群、规划管理产业群、咨询策划产业群、思想设计产业群。一句话, 知识经济时代完全摆脱了前两种管理模式下的生产方式, 呼吁着新的培育人的创造精神的文化管理方式的生成。

2.社会主体已由“群氓”转变为高素质的文化人。现代人的学历水平、知识层次、文化素质空前提高, 同时这个时代是人才竞技的时代, 是创造性人才主宰社会发展的时代, 世界各国、各个企业出现了空前激烈的人才大战, 教育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 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于是, “工具人”、“经济人”的假设与时代相悖, 社会的主体已变成一种“新人”———“文化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所以, 对“文化人”的正确解读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3.文化是一种可延续的精神式样, 而且具有传承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管理学家苏东水教授认为, 东方管理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乃天”和“事人如天”。他在总结了东方管理文化, 特别是儒家管理文化的本质是“修己安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管理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人为为人”的思想使东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 使东方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行为科学得到很好的衔接。由此可见, 实行文化管理模式, 是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基础的。

三、文化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时代性必然

1.现代管理呼唤富有人情味的组织。现在是一个软性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 随着教职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 人才流动性成为必然, 为此, 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重视教师, 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2.人的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选择了文化管理, 而非文化管理选择了人。

中职学校绩效评价管理刍议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绩效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标准

中职学校对教师考核管理的预期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和管理, 推进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当前中职学校对教师考核管理中流行的绩效考核方式, 是在学期结束时,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其着眼点是教师工作的“过去”, 着重点是管理者单向判断, 考核结果是注重奖励和惩罚, 问题解决方式是评后发现问题, 管理形式上是专制管理, 很多教师对这种片面的评价产生抵触情绪。最终, 考核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 即总结教学成果由此改善教学质量,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反而极易造成负面结果。

原因分析

之所以造成负面结果, 主要有评价制度、管理决策及教师自身等几方面的原因。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标准单一中职学校普遍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不是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仅以书面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 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 无法做到公正和全面, 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侧重点放在抓学习成绩上, 忽略了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

缺乏科学判断准则和激励措施评价的结果有优劣之分, 其目的是要激励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以达到最初确立的教学目标。然而很多学校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评判标准和在奖惩上没有做好度的把握, 使得奖惩变成评价的最终目标, 好像评价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最后因年度总成绩落后而遭处罚, 保守行事, 不敢进行教学创新。奖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不可本末倒置, 使评价成为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确立科学公正的评判准则并使之与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

与教师缺乏交流, 管理不够人性化一般情况下, 对评价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都是学校领导, 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会不自觉地偏向“裁判员”, 其所谓的管理总有种咄咄逼人的态势, 以至于出现命令式的管制, 很容易与被评价和监督的教师之间产生冲突, 使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即使与被评教师没有正面冲突, 当这种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造成一些心理障碍时, 也会阻断两者之间的交流, 使得管理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修正, 导致教师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 甚至扼杀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这种评价监管方式严重扭曲了教学评价的“促进、改善、提高”的最初意愿, 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必然会遭到拒绝和抵制。

教师对评价制度不满意, 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因素, 除了客观激励外, 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教师抱怨教学生活一成不变, 枯燥无味。究其原因, 多是教师不满意学校的评价管理制度, 觉得自己做得再好也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此外, 为了提高升学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以及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上八条原则是指导教育评价的准则。各方不按原则办事, 各行其是, 就会盲目行动, 使评价失去价值。应通过群众座谈、学校调研等民主方式, 制定出学校学期 (或学年) 工作计划, 并按部门将目标层层分解, 最后确定教师个人的工作目标, 让每个教师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知道以后将根据什么来评价自己。为此, 评价者与教师需要达成评价共识, 明确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谁来跟踪检查, 什么时候开始和完成, 怎么样做等等。最后根据工作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对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应针对不同个体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工作性质, 不同的计划目标, 不同的学科特点, 还有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还要注意各类评价所占的比例, 切忌平均主义。例如, 如果学生的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那么就应该考虑在教学质量评定中学生的评价应该占较少比例, 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调研成果若能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质量这部分就应该占更多的比例。相同道理, 同事可能更了解该教师的学科特点, 对其教学水平可能进行更加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那就要考虑在相应的考评部分同事评价占稍多比例。

理论终究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验证其正确性。科学的绩效评价过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各方紧密配合, 方能使整个评价和管理体系成功运作,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梁兵.绩效技术在职业学校中的应用探究[J].职教论坛, 2006, (10) .

刍议学校工程项目管理 篇9

关键词:学校工程,管理,造价控制,进度监控,质量保证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学校办学硬件指标要求提高, 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 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工程管理人员的工程管理控制难度。作为学校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 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 对工程项目提出实现功能与观感和价控制平衡、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造价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为实现这些目标, 笔者认为必须从有效的技术把关、有效进度监控、质量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等方面着手。

一、学校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属于公共事业性单位, 其基建工程不同于其他房地产建设项目, 具有特殊性, 大部分建筑都属于公共性建筑, 不是追求近期的经济效益, 而是追求社会价值。在学校管理体制上也与其他建设单位有本质的区别, 例如:不能像其他建设单位一样具备比较齐全的专业管理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笔者根据个人长年的工作实践经验, 将学校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 在学校工程管理过程中, 较难充分的理解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技术把关

在设计阶段, 向设计院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是学校根据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和校园总体规划和提供的, 这些使用功能要求是由设计院去实现, 但设计院在实现这些功能的技术细节和总体技术平衡、造价控制平衡等需要学校去把关, 学校往往难以做出充分的理解和技术上的有效把关。

2. 总体进度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

根据学校基建的总体目标, 需要学校实施和监控整个进度, 但各个目标环节难以做到合理的衔接、工作的穿插、统筹平衡。

3. 质量难以监控到位

进度和质量在有的时候是相互制约的, 几乎无法达到两者的同时兼顾;由于学校专业力量的欠缺, 很难通过学校管理人员的技术经验和专业水平去判断控制工程质量;很难做到让所有师生对质量观感的满意和使用时的一致认可。

4. 安全方面较难做到有效方法防范

虽然在安全方面主要由总承包单位去落实, 监理单位和学校去不断的检查和监督,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时检查, 但是每次检查都不断会有安全隐患, 并且有时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 没有很好的方法做到有效的防范和提前控制。

二、学校工程项目管理要点

1. 充分的理解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技术监督 (实现功能、观感、造价控制平衡)

针对学校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技术把关工作, 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处理:

(1) 通过对设计意图的理解和把握, 寻求各专业的最佳平衡点

在施工前工程管理人员应对设计作充分的理解, 对整个工程项目全面了解和整体控制, 整合不同的工程专业, 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从而实现整个学校的造价控制。例如:某学校图书馆设计为保证楼体幕墙及外立面美观, 增加了外墙干挂, 使外墙减少了窗的面积, 这样会损失20%的新风量, 但同时也为降低楼体消防等级, 楼体中间采用中空试风井设计, 楼体开口消防车道进入中庭, 这样不但增大新风量也降低了消防等级, 减少造价。另外为保证负压平衡及降低的消防等级消防报件能通过, 在风井通过两面钢结构玻璃顶棚交错式开口设计, 使顶棚既不封闭, 又能挡雨, 新风面积也增加, 并保证了消防报件能通过。上述实例在功能、观感、造价中寻求了最佳平衡点。

(2) 外聘专家组织论证设计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此问题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后, 调整原方案后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判断, 不同工程服务主体之间的意见分歧, 使得设计无法保证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兼顾。作为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 就是要把握住可靠性方案在学校、设计、施工之间平衡, 找到衔接点, 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例如:某校图书馆是在开挖后的山体建设, 原设计地基采用预应力管桩, 桩长大于4米为有效桩, 在压桩施工到70%时开始出现不能有效沉桩的情况, 设计院到现场查看, 提出了两个修改方案:方案一、此部分变更为独立基础并在部分基础下设置抗滑移锚杆, 此方案造价会过高。方案二、变更为冲孔桩, 但由于原地质钻探资料布孔较稀疏, 建议每一个基础补探明详细地质情况, 此方案需要补勘察, 实施时间过长, 会出现施工人员窝工。这两个方案的权衡需要建设单位来总体把握, 因此学校通过另外聘请专家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开专题论证会论证方案的可靠性和可实施性, 最终认同方案二来实施, 不过多的增加造价, 窝工的问题现场通过交叉作业来处理, 既能保证设计的可靠性又可以实施。

2. 总体进度有效控制

学校基建工程的进度要求, 不仅是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 而是贯穿于工程立项、设计、报建、招标、办理施工许可证、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等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在进度监控过程中, 本人认为应把握如下两点:

(1) 做好整体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

学校在项目启动决策后, 立即根据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编制详细的工作时间计划安排表, 并根据不同的工作和时间节点列明具体的工作内容, 整理交叉完成的时间安排, 并根据以往经验注明实施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难点;完成后根据学校工程管理人员不同分工, 分别分配任务实施, 在实施时会有不同单位 (如招标代理、勘察院、设计院、监理、施工单位等) 分阶段介入, 做好各单位和各阶段工作的穿插配合工作;将设计、招投标、报建、施工、竣工备案等工作的进度同时整合进去, 各类工作的介入节点及互衔接。

(2) 施工阶段的进度监控

施工阶段主要分为: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和主体工程完成后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根据工程进度计划表实施监控, 掌握关键线路和工序, 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如是否使用财政资金、进度款是否能及时支付、需要洽商确认工作、设计变更等) , 需要提前解决, 如发生某一个环节影响造成滞后, 必须要求相关单位在下一道工序或施工段将滞后工期抢回来。如进度没有办法避免肯定受到影响, 需要各单位人员群策群力, 在法律、学校制度规定内灵活解决。

例如:某校学生宿舍基础工程由于连续暴雨造成基础工程延误, 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安排, 一定需要提前或按时交付使用, 可在下阶段的主体结构施工时增加人员和周转模板, 在满足施工规范的前提下, 由计划的10天一层改为7天一层, 把滞后的工期抢回来。在主体结构完成后的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 除了总承包单位, 还有很多分包单位入场工作, 此阶段的协调和进度监控工作复杂, 主要是统筹、协调, 使得进度计划按照学校的目标正常进行。须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因不同工序或不同单位之间交叉作业冲突和技术的问题, 使工程正常进行。

3. 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恰当的技术整改

作为学校的工程管理人员, 其质量要求主要面向政府工程主管部门和学校师生, 主要内容是各专业验收合格、功能实现、观感要求, 为保证这一目标实现, 除了在施工全过程监控并对质量问题及时的矫偏以外, 还应该在下面3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目标。

(1) 基础及主体结构验收阶段 (直接涉及安全使用, 间接实现质量观感)

基础及主体结构质量涉及到整栋楼的安全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于监理单位及时发现、及时监控、及时督促整改, 并及时与政府工程主管部门沟通, 以期达到更有效的事前监控。基础及结构主体完成以后, 无论是水电及设备安装、还是门窗安装、精装等工作, 均以主体为基础, 其质量的好坏, 对后续工作有很大影响。影响后续工作的平整度、垂直度、门窗口方正等方面问题, 都要详细准确的统计, 并彻底的逐条整改, 如能落实到位, 因主体结构产生的质量观感问题将被消除。

(2) 各专业分项验收阶段

在所有工程施工基本完成后, 将进入规划、消防、人防、防雷、环保、供电、工程资料入档等专业分项验收阶段, 此验收主要由政府各专业主管部门组织, 在此项验收中, 主要验收设备试运行、设备联调、是否按规划施工、建筑物形象和环境是否具备使用条件等, 在上述各项验收中将发现问题整改完成达到使用要求, 会使项目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3) 综合竣工验收阶段

在项目完全落成并交付使用之前, 须进行综合的竣工验收及竣工备案, 此工作为工程项目开发全过程中最完善、最正式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参与的、涉及的单位最多的综合性验收, 对功能实现、观感质量、资料齐全等方面均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在综合竣工验收时, 完整而详细的逐条检验, 发现问题后逐条记录, 过后整改落实, 使得项目情况达到学校的接收标准。

4. 工程施工安全控制

对学校工程建设来说, 安全生产大过天, 一但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 不但会停工整改, 而且会对学校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作为业主方的学校, 怎样去督促和帮助监理和施工方去防范并落实安全文明生产问题, 如何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 未雨绸缪, 是学校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核心点。

(1) 增强安全意识, 开展安全教育

在施工现场无论是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管理人员还是施工第一线的工人, 都应加强安全教育, 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是增强其安全意识的必要手段。学校管理人员应督促现场项目部定期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组织班组、班组组工人层层的集中学习和培训。建筑法中明确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健全劳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安全生产是开展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同时, 不但对作业人员本身造成人身伤害, 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做好安全防范

学校管理人员和监理都应在工程开工前对场地及周边安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 尽管如此, 若要对安全问题从源头上进行控制还需从施工组织设计入手。该组织设计中是否制订了符合各专业工种或各施工部位的措施、是否包括了安全技术措施、以及该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等相关问题。

三、小结

作为学校自有的工程管理人员, 应清楚自己在工程管理个个环节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以及自己所负责范围的工作重点。工程管理人员应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 明确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和重点, 通过有效的技术把关、有效的进度监控、质量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控制, 继而整合各方的意见和资源, 推动工程项目朝着学校的战略规划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毕星, 翟丽.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34-239.

[2]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3, 65.

[3]黄世建, 冯占春, 舒坦.部属医学院校基建资金来源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3) :48-49.

[4]王全增.业主的风险管理[J]经济师, 2001, (6) :185.

学校资产管理问题刍议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衔接教学;组织;管理

物理学科是一门伴随着实验而进行的学科,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于普通学生,其在心理感受、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对枯燥的文化课没有兴趣,所以对这类学生的物理教学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物理衔接教学就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一个难题。

一、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物理教学中,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是需要一种顺应和同化的。顺应主要是指“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经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而同化是指“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模式之中”,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扩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中学毕业之后就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而他们在初中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很多时候,学生仅凭着主观感受和想象就能够总结出正确的物理知识,但是,职业学校所涉及的知识相对要抽象,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这就需要职业教师做好物理知识的衔接教学,要进行物理知识的顺应和同化,这也是教师把学生原有的旧知识同现有的新知识进行衔接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当中,教师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并根据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导课的方式顺利地实现新旧知识衔接。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

基础教育中的物理教材同职业教育的教材是显然不同的,基础教育的物理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很多知识的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而职业学校中学生培养方向是职业技能,也就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所以,面对着两种重点不同的教材,职业学校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材的衔接工作。

职业教育中物理教材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每堂课的知识点内容较多,教材语言严谨简练,表达方式比较抽象和概括,所以理论性相对比较强。对知识的描述也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文字表述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还有公式表述、图像表述。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表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物理知识的理解。由于职业学生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空间思维等能力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面对职业学校的新教材時,一时会很难接受。

因为职业学校物理教材具有这种特征,所以需要教师做好物理教材的衔接,而这部分工作也是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完成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物理的直观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没有想象的简单;物理现象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材衔接方式,其能够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实验教学,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公式、图像等用实验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感受。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对于物理知识来说,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方法通常比较直接,而职业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推理和演示。

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演示推理,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减少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比如,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收集、总结、分析、概括等能力,进而为实验的成功收集更多的可用资料,最后,把实验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实验报告并上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选题、分析、制订方案、结果分析最后实验报告都会伴随着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拓展了学生物理知识解决的思维和能力。

知识的增长需要稳固的基础,对于职业学校物理知识来说,要想保证学生能够具有长远发展的未来,就要根据学生、教材、教法等的实际情况做好衔接教学,为学生打好稳固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本文只简单地对该部分知识进行了论述,还望对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珍国.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05).

[2]李敏.中职物理教学难点及对策分析[J].职业,2011(02).

农村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技巧刍议 篇11

一、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树立班主任的崇高威信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提升自己的自身修养。班主任自身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要弘扬正气, 是非分明, 立场坚定, 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给学生以可信任感和可钦佩感, 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班主任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学生的表率。班主任的一言一行, 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 左右着班级的气氛, 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 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如学生做错了事, 违反了校规校纪, 该批评的就要批评,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 该处理的就要处理, 否则, 班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有奉献精神, 对班主任工作有热心, 把班主任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用心投入, 用心学习, 用心探索, 用心工作;对班级管理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班主任工作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积累经验;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常言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就要求班主任更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以博大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吸引学生, 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除了专业知识外, 还要注意加强班主任素质修养, 以高尚的品行增强“身教”的功能。

二、严慈相济, 一视同仁, 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班主任要把真情送给学生, 要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班上每一位学生, 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宝贝。学生生病, 及时询问病情;学生请假, 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学习有困难, 悉心指导;放学回家, 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天气变化, 提醒学生增减衣物;学生取得成绩, 多加表扬;学生有违纪, 委婉提出, 及时改正……这些虽是小事, 但对融洽师生关系, 增强师生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贯穿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包含着“爱”的灵魂和内容, 只有高尚纯洁的师爱, 才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亲其师, 方可信其道, 继而乐其道, 进而导其行。

三、选贤任能, 树立正气, 建立一支团结向上的班级骨干队伍

要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 一支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在选班干部之前, 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确定出部分学习较好、守纪律、责任心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 使这些学生率先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 成为班级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在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及时发现他们中出现的好人好事, 抓住机会进行表扬, 树立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 而这种威信又能督促他们更进一步自觉自愿为同学为班级服务, 进而使这种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长此以往, 一支团结向上的班级骨干队伍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就会逐渐形成。

四、按章办事, 奖罚分明, 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

细化班级管理工作, 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班主任首先要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 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 该奖则奖, 该罚则罚, 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 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出勤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 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 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的同时, 一定要讲究方法, 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促膝谈心, 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他们, 用诚恳、真诚的话语打动他们, 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

五、立足就业, 面向未来, 及早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大部分的中职生毕业以后就要面向就业, 为了我们的学生不被社会、企业所淘汰, 班主任应从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道德。比如有些企业人事主管反映很多学生喜欢频繁跳槽或不辞而别,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也有企业反映学生一拿到企业年终红包后当即辞工, 企业相当反感。所以学生在校期间, 班主任就要努力增强学生以德立身、诚实守信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引导学生平时能讲信用, 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去做,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自律自爱, 完善自我,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学生。再如有许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打电话给班主任反映“一天站八个小时”, “晚上还要加班”等等对于企业来说是正常现象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学生以后接受职业教育乃至就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上一篇:频率-性能模型下一篇:SaaS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