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论文(精选5篇)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论文 篇1
健全的学校管理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而教师参与式的学校管理构建, 对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更是举足轻重。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 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 而且注重强化人本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 “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人得到发展”等。因此, 学校要针对实际, 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 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 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 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能力, 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参与式管理, 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 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 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 引导老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 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 而是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 感到安全和舒适, 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 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 参与式管理中, 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 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 有教师的参与的决策, 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的执行, 从而在工作中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 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发挥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 教师参与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由自发地传递给别人, 简直是一种损失。所以, 教育的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 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不但会改变学校的组织的本质, 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类型关系或感情。更有资料表明,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这样做, 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十分利于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 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 教师成为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 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 无需教师参与进来, 而呈现出许多问题, 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 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 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 将近一半的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心理障碍, 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 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疾病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 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 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 教师很少参与进来, 即使参与进来, 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 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 有时是无效的劳动, 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比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 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 教师的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 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 也明确教师“主人翁”, 教师是主体, 但在实际操作中, 仍以严格的制度, 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 以量化考评为主, 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圈定老师。实质上, 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从而造成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
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做法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 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 所有学校决策, 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 一般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 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 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老师们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 即使是学校重大的事件, 教师也会漠不关心, 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 就会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情等将评优树先的标准置于不顾。
另外, 让教师参与管理, 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 它涉及到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 虽然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 但是不同的岗位导致工作量的不同, 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定量, 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 需要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 必然又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出现, 所以教师广泛的参与决策, 意见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与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因此, 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 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 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等其他条件, 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 同意赞成教师的参与管理, 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内心受到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 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在这种参与氛围中, 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 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 如果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 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 甚至成为一种走过场, 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 事实上却对组织的最低度的信任和保持怀疑态度。
因此, 学校要为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其一是要具备同理心, 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 互相信任, 杜绝话语霸权主义, 反对一言堂作风, 通过交流, 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和冷漠, 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与管理活动。
3. 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让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 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 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 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 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召开各种会议。所以, 提高教师的参与有效性, 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 提高会议的效率, 避免教师在作无效的陪伴式劳动, 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
5. 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 其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 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既不受时间的限制, 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 较受教师的欢迎。对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 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 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 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 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 接待来访的教师, 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 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 促进情感的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 经常性地“下基层”, 缩短与教师们的心理距离, 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 嘘寒问暖, 可以聆听到教师们真实的声音, 获取到一线教师们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 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 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设立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 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 可以灵活召开一些听证会, 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 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 对原定的方案及时调整, 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 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 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另外还可以设立意见征询簿、QQ群问题反映、提案征集、智囊咨询等等途径, 学校要依据实际情况, 灵活采取参与方式,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云宝, 孙文生.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研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2]刘芳.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权力的行使.文教资料.2010 (16) .
[3]符宝军.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调查分析.科技资讯, 2010 (27) .
[4]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学校管理创新的根本.才智.2009 (30) .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论文 篇2
王秀凤
老师们在平时交流学生情况的闲谈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些对话,班主任老师常常会说“我们班如何如何、我们班某同学又怎样怎样”,而其他非班主任老师则总是说“你们班如何如何”,这些对话听起来似乎很平常,其实反映的问题却是很深刻的。对一个班来说,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不自觉地认为,班主任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其他科任老师只不过是“教书匠”,而没有尽到育人的责任。而科任教师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又常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热情关心,积极参与;二是被动应付、管而不实;三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上,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必然要同时担负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正所谓“师者也,教之以事喻之诸德也。”
一、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
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班集体。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核心,是连接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任教师以其优异的专业教学,良好的人格魅力等优势成为班级建设的催化剂。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健康成长,依赖于班级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科任教师关心和参与班级建设,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对于良好班风、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上,在课内外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会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质、理想信念、情感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科任教师绝不能置之不理,把它全抛给班主任,而应该及时地捕捉机会,对学生加以疏导,给予教育,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打动学生,达到教育与教学、育人与教书的完美统一,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班主任精力有限,只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对学生的全部教育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优势
班主任通过科任教师,可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喜怒哀乐、爱好与追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上课,在时间上,科任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加起来大大超过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所以,通过各科任教师是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
在空间范围上,科任教师接触学生远远超过班主任了解学生的空间范围,学生多数的活动空间是和科任教师打交道,科任教师可以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观察了解学生,这种了解更自然更全面。还有,学生在科任教师面前,一般没有思想顾虑,所流露的思想,所表现的行为,常带自然色彩,很少虚假现象。因此,科任教师了解学生更具有真实性,可以弥补班主任对学生了解的不足,从而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消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有着自己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途径
科任教师应当不计得失,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教好就行,教育学生的事可以不管;于是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就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于是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这两种
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科任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自己学科的特点,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比如科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时“跑调”,进行班风教育;利用试卷分析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不同班级的纪律、学习等状况;通过不同班级的特色和进步状况的介绍和班级之间的横向对比,鼓励班级之间开展竞争。搞好班级管理、教育学生虽然主要是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但为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科任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
科任教师应当关心他所任教的每一个班级,不要因班风的好坏而有所偏颇。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而且有利于加强对不同班级的了解,获得教育材料;有利于互通信息,鼓励不同班级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真正获得学生的信任。其次,科任教师不仅要关心班级的集体活动、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气氛,而且要关心不同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科任教师还应该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密切配合,了解班级各方面状况,共商治班对策,以便在不同的时期对学生要求的侧重点(思想或学习等)、对学生要求的程度(严格或相对宽松)、对学生教育的方法(用表扬或批评;或部分教师表扬,部分教师批评,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能达到有机的结合,以促进最佳教育效果的实现。任一教师的教育都是班级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教师相协调,各自为政只会削弱甚至抵消其他教师对班级的教育。如,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平时要把功夫全花到主课上,像历史之类对记忆要求高的学科只要临考前突击就行。这显然与历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合,从而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四、科任教师应正确处理与班主任的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管理的行政责任者和中坚力量。因此协调同班主任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科任教师应当尊重班主任的工作,和班主任团结协作,积极参谋,构建和谐班级。一是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状况,获取间接经验,以便自己的各项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及时向班主任提供信息,为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提供决策的依据。科任教师要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班级异象,去发现学生的动态,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及时跟班主任取得联系,以便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制定措施。二是对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出谋划策,共同探讨,让班主任集思广益,优化班级管理模式。三是参与和指导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主题活动搞一些拓展与延伸的活动,力争让班主任的主题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都是教学的管理者,参与班级管理,既可优化班级风气,又可密切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科任教师投入班级管理中去,可以赢得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之外的很多收获,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要求。要全面地培养现代新人,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才会相得益彰。
参与管理:教师发展新思路 篇3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都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教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地执行,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体现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因此,教育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间的关系。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有利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了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不允许教师参与管理,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的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付出的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学校管理仍旧走不出制度管理的怪圈。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教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三、促成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都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教师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就会因为某些人情等置评优树先的标准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计算,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采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会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即使教师广泛地参与决策,意见也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和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对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的方式,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力,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赞成教师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承受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这种参与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形式,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决定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与管理活动。
3.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教师成功参与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控制权。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民主的体现,但个别学校却人为误解教师的“参与”,表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的参与,但却对信息的传输给予限制,导致参与管理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对学校的决策制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参与,对教师而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参与,实质上是学校组织在推卸责任,通过控制信息而控制教师。因此,为了让教师有效地参与管理,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各种会议。实际上学校每一项决策的出台,必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无数次会议。但是其中有些会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参与教师对此极为不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在参加会议期间,常常会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会暂时中断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再参与无效的长时间的无数次会议,其损失可按倍数计算。一是教师参与管理的效率不高;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参与的有效性,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提高会议的效率,避免教师再做无效的陪伴式劳动,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工夫。
5.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还要对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即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很受教师的欢迎。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教师,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促进情感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出现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经常性地“下基层”,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可以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获取到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召开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可以灵活地召开一些听证会,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及时调整原定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另外,还可以通过意见征询簿、问题反映QQ群、提案征集、智囊咨询等,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参与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效率。
参与管理:教师发展新思路 篇4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都人得到发展” 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教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 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 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 有教师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地执行,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体现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因此,教育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间的关系。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有利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了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不允许教师参与管理,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的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 有时付出的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学校管理仍旧走不出制度管理的怪圈。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教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三、促成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都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教师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就会因为某些人情等置评优树先的标准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计算, 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采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会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即使教师广泛地参与决策,意见也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和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对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的方式,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力, 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赞成教师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承受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这种参与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 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形式,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决定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与管理活动。
3.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教师成功参与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控制权。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民主的体现,但个别学校却人为误解教师的“参与”,表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的参与,但却对信息的传输给予限制,导致参与管理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对学校的决策制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参与,对教师而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参与,实质上是学校组织在推卸责任,通过控制信息而控制教师。因此,为了让教师有效地参与管理, 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各种会议。实际上学校每一项决策的出台,必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无数次会议。但是其中有些会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参与教师对此极为不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在参加会议期间,常常会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会暂时中断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再参与无效的长时间的无数次会议,其损失可按倍数计算。一是教师参与管理的效率不高;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参与的有效性,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提高会议的效率,避免教师再做无效的陪伴式劳动,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工夫。
5.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还要对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即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很受教师的欢迎。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教师,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促进情感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出现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经常性地 “下基层”,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可以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获取到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召开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可以灵活地召开一些听证会,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及时调整原定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论文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 参与管理 教育决策
摘 要:目前,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处于被动局面,上面分配什么任务遵照执行。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只能听命行事,处于被动,更有甚者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应付,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让教师参与,给教师适当的权力,增加教参与性,才能搞好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工作。
学校组织的科层制取向,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草根式民主”的理念相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学校内部进行改革。
1 优化学校组织结构,促进对话交流
有沟通才有合作才有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也要求所有参与者通过交流沟通与合作,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是,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层层控制,信息交流不畅,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优化学校组织结构,使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来实现。“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就是通过破除组织中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将组织结构形态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圆筒型转化,从而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可以减少传统结构中层层控制的等级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缩短信息传递的路径,减少信息交流的阻碍,便于组织成员以及上下级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使每个成员都有权力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中,并且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激发了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运行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充分发挥。
要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搭建起数字化校园,实现公共数据和信息库的实时共享;其次,加强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教研室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培育群体协作的精神,把各个部门的员工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形成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再次,校长将权力下移,进行合理授权。校长要尽可能将权力向学校下层组织移动,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形成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组织。
2 转变管理方式,合理给教师参与的权力
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转移,并非随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一个实际的“权力释放”过程。有研究发现,地方教育部门把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后,出现了校长把权力截留的现象,校长的权力更大了,使一些校长在管理上更加独断专行,教师本来就很少的专业自主权更被损害,因此在学校内部需要“二次放权”,要求校长把权力下放给教师、学生、家长等,增加他们参与学校管理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2.1 校长要转变管理方式
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新的角色,要求校长要重新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自己应尽的职责。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校长将校本课程开发权力更多地下放给教师,让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校长要转变管理观念,变学校管理为学校经营,改变传统上“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能向下侵权,损害了广大教师的利益,将权力还原给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型管理强调校长对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进行赋权,让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决策过程中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种民主型的管理具体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般体现为:校长承认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的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与教师共同协商有关事宜,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成就,为了使教师能够顺利行使权力,提供具体的支持措施,包括保障教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给予教师物资上的帮助、为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等等,校长的管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2.2 校长应合理地为教师增加参与权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求校长要为教师赋权,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是校长为教师赋权并不是任意而行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校长为教师赋权要有依据。校长要赋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首先自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内涵等先要了解,然后依据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中为教师赋权的有关精神,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实践经验,确立为教师赋权的依据。第二,校长要清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内容。校长要为教师赋权必须清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究竟包括哪些,然后针对不同教师的能力赋予相应的权力,并且使教师明白自身拥有的权力范围。第三,赋权的同时赋予相应地责任。在享有每一种权力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应地责任,做到权责统一,这样有利于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和评价,也使教师形成权责意识,以免造成教师误用或滥用权力。
3 营造合作氛围,让教师在合作中参与校本管理
教师权力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合作、支持的文化氛围,缺乏交流与合作容易导致教师专业孤立,霍根(Hogan,P.)认为,赋权的关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通过这段时间,参与者才能认识到这种关系的价值。赋权的关系还包含着“联系”(connectedness)的感觉,这些感觉是在平等(equality)、关爱(caring)、目的和意图共享(mutual purpose and intention)的境遇下产生的。
教师的行为会受到整个学校组织环境的影响,要营造有利于教师群体合作的氛围,首先,要培养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教师群体合作的前提,在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才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拿出来共享,教师之间通过频繁的交流、共同理解、协同创新,在群体的帮助下使教师个体水平提高,教师个体的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发展。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之间不存在权威和绝对真理,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每位教师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讨论和交流,形成一种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
总之,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应给教师以管理、决策的权力,只有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能动性,更好地为校本教研出谋划策,也更能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成长,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产出率,从而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5).
[2] 朱祖林,钱立三,刘盛峰.基于的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论文】推荐阅读:
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论文06-03
教师参与10-09
教师参与模式05-19
参与式教师培训09-27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检查制度10-10
幼儿园教师参与名师工作室成长心得05-10
参与式管理措施论文06-27
参与式教学管理模式论文01-01
创造参与论文07-05
群体参与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