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模式

2024-05-19

教师参与模式(精选12篇)

教师参与模式 篇1

2015 年6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 明令禁止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规定》的发布是针对目前在职教师到课外补习机构兼职盛行的回复。 另一方面根据对北京市昌平区某示范中学的访谈,得出依然会有部分教师到课外补习机构进行有偿补习。《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中明文规定“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 ”因此,对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府或学校应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对处理好在职教师与政府和学校间的博弈冲突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课外补习内涵及现状

课外补习又可称为影子教育或私人补习,“课外补习” 作为一个教育概念最早由史蒂文森(D.L.Stevenson)和彼克(D.P.Becker)提出。[1,2]它是指学生接受除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辅导和培训活动。[3]Bray和Kwok对课外补习内涵的论述主要是指出了其“非正规性”, 即他们认为课外补习是区别于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一种有偿的补充性教育活动。 关于课外补习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使用最多的是Bray, M. ,& Kwok, P.(2003) 的观点, 他们认为课外补习(education supplementary tutoring)是指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进行的正规学校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活动。[4]

目前, 课外补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比较盛行。 在发达国家,法国有25%的初中生和33%的高中生接受补习; 德国有110 万学生经常参加补习,占学生总数的14.8%;西班牙6~18 岁的学生中,有20%的学生接受校外辅导;英国的比例是27%。[5]补习参与率最高的希腊达到74.9%, 最低的挪威也达到8.2%。[6]在我国,根据北京大学“985”项目资助、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长追踪调查2012 年数据(CFPS)的分析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已经达到24.6%, 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私人成本占参与补习家长纯收入的10.41%,占参加补习家长教育总支出的44.29%,[7]即将达到家长教育总支出的一半。由此可见,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成本占家长纯收入的比重较高,并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可能会因此导致家庭内部的矛盾。除此之外,课外补习还导致城乡间和大区域间教育差距的扩大,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平。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使他们相对于没有参与课外补习的同学更容易升入重点初中、高中和大学,这会导致社会分层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相关政策文件梳理

(一)各级政府层面文件分布情况

文章对国家层面、省(直辖市)层面、县市层面历年颁布的有关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共整理了相关政策文件751 份,具体文件分布情况如图1:

从图1 中我们可以得出, 在各层面中以县市级政策文件最多,所占比例为55%,份数为412 份。 在省级层面上, 共颁布相关文件313 份, 所占比例为42%。 中央层面颁布文件的数量较少仅有26 份,所占比例为3%。 可见在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管理上以县市级政府为主, 中央层面主要以引导性和纲领性政策文件为主。 这启示我们在处理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问题上县市级政府应积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本县市的教育投入和发展情况合理处理和正确引导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

(二)各省政策文件分布情况

根据图2 可知, 各省关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文件中浙江省位居第一, 源于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富裕程度相对较高,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重相对较高, 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现象可能较多。而西藏自治区居于末尾,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现象较少,因此相关的政策文件也极少。

各省关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文件排名前十名中,东部地区省份有5 个(依次是浙江、福建、海南、山东和上海)、中部地区省份有3 个(依次是安徽、湖北和湖南)、东北地区省份有1 个(辽宁省)、西部地区省份有1 个(四川省)。 从各省文件前十名的分布来看,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占据50%的席位,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这说明经济发展情况对在职教师是否参与课外补习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天津、江苏等省份相关文件数的排名处在中等, 这也很好地说明了除经济因素外各省对教育的关注度、投入、监管等的不同,也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有着一定影响,这也为“四大政策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各政策文件针对性分布情况

本文对所搜索到文件的具体针对内容进行了整理, 其中涉及到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管理类文件所占比例为50%,位居第一;将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与职称、 评优等相关联的文件所占比例为28%,位居第二;而文件名明确以在职教师补课等命名的文件所占比例为6%。 这说明目前在我国各省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文件多是夹杂在对在职教师进行管理、晋升等文件中,专门性、针对性文件较少。从对各文件针对性的整理中可以看出,目前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文件较为分散, 涉及的内容较宽泛, 需要进一步加强文件的针对性,禁止、规范或引导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行为。

(四)各文件时间分布情况

本文对各文件颁布的时间进行了统计, 根据表1 显示, 我国首次出现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进行约束的政策文件出现在1997 年,并是在以加强在职教师师德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文件中出现的。由表1 可知,2012 年政策文件数达到最高值, 以后开始递减, 但是明确以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命名的文件数出现递增,并在2015 年达到最高值13 份,最高值的出现可能是受2015 年6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影响,各省市开始制定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政策文件, 这也说明政府在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上的政策文件由分散开始逐渐趋向集中, 针对性增强。

单位:份

三、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策模式分析

本文根据政府或学校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程度和财政保障力度, 将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划分为公务员管理模式、被动管理模式、道德约束、市场化管理模式四个类型(如图4)。

(一)公务员管理模式

公务员管理模式是指政府或学校基于高财政保障的前提, 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采取严格的行政化管理。 也就是说该地区或学校在高财政保障和高行政化的条件下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政府按照管理公务员的方式, 严格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课外补习, 即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采取禁止的政策。

2015 年6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文件,就是一典型的“公务员管理模式”类的文件,该文件颁布的目的是加强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 并以行政文件明令禁止。但文件中提到“各省级教育部门请于2015 年底前将《规定》的实施方案和处理办法报送我部教师工作司,并向社会公布”,这说明各地方政府有权对《规定》做出本地区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模式,不能是绝对单一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应允许多个模式并存,每个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被动监管模式

被动管理模式是基于当地高财政保障的政府实行的对教师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 之所以称为被动管理模式是因为政府对在职教师的管理是跟随市场化的, 即政府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是不明令禁止的,但当在职教师在补习市场上出现事故,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后,政府才会去管理。对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主要是以投诉为主,即政府接到投诉,且相关投诉较为集中时政府才会去监管, 所以是被动监管模式。

华商报记者通过暗访了解, 西安市存在一些课外补习机构通过“贿赂”班主任,将本班学生介绍到相应的课外补习机构, 或者高价聘请在职教师到课外补习机构兼职培训,这些现象被曝光后,西安市教育局于2009 年4 月18 日发布了《关于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活动的通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内蒙古乌海市, 该市也是针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的投诉较多和媒体的曝光, 于2009 年7 月20 日发布了《多措并举治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乱收费》的管理通知,这就是很典型的被动监管模式,主要在于事后的弥补,缺少主动性。

(三)市场化管理模式

在当地政府对在职教师实行的是低财政保障的情况下, 政府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采取的是一种默许的态度, 即政府希望在职教师通过课外补习获得更多的收入,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因财政不足而带来的在职教师的不满。 这种模式对在职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市场的调节,政府干预较少。

这类政策模式主要集中在部分西北部省份和地区,如青海省教育厅2013 年2 月1 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其中说到“决定对全省中小学在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家庭小课桌有偿补课,或在社会办学机构有偿兼课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文件中“决定”一词,说明青海省之前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所采取的政策,不是“禁止”的,而是一种模糊和宽松的态度。 2014 年兰州市教育局发布《全市中小学范围内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看似严格的“禁令”,被兰州晚报报道出“表面严厉,私下有偿补习依然很严重”,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这也很好地证明了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存在。 这些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四)道德约束模式

当政府既没有足够资金保障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又想对教师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时,其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 来减少或者限制在职教师外出参与有偿补习。 这时政府主要是以道德为核心来教育教师,进而达到管理在职教师的目的。

根据目前课外补习的现状, 从政府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情况来看, 我国目前整体处于被动监管模式向公务员管理模式转变的趋势。因为,我国目前对教师财政的保障已经相对比较充足,对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但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市级相应出台了文件, 逐渐加强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

道德约束模式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即不管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用于教育保障的投入如何、 也不管采取其余三种政策模式中的哪一种都应与道德约束模式并存。 原因在于道德约束是对教师、 学生家长以及课外补习机构发展的基本要求,不管何种模式或情况,一旦缺少了道德,必将对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政策模式启示

(一)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态势长期存在

各级政府在制定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时,要明确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必要性和意义。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对待教育态度的不同, 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这些差异化影响下, 各地区应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管理模式。中央及省级政府在制定指导性政策时,应减少“绝对化”,给各县市政府留有制定符合本区域发展情况的政策的空间。 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基本现状, 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义务教育以县市级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方式所影响, 在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教育投入保障缺乏的国情是客观和长期的,所以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态势也将长期存在。

(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政策影响较大

上文中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策文件数前十名的省份中有50%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地方政府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措施。

因此, 我国在制定整体的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时, 应根据不同省份的具体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指导。 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应采取公务员管理模式, 因为这些地区拥有足够的财力去保障教师的收入; 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应采取被动监管的模式, 允许部分收入较低的教师参与课外补习,融入到市场中去,保证其一定的生活、发展需要;在西部地区应以市场化管理模式为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多数教师的工资收入较低,部分甚至无法得到保障, 在这些地区政府应以市场化管理模式为主, 默许在职教师通过参与市场化的补习获得一些额外收入,来保障其正常的教学和生活,同时这些老师的收入得到提高和保障后, 有助于其专于教学, 对这些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国家应明确不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采取何种政策模式, 都应将约束模式为辅。 加强师德宣传, 强调师德底线是不能动摇的, 也是必须的, 在对教师的道德约束上应坚定不移。

(三)投入水平是政策模式选取的基础

虽然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策模式的选取有很大影响, 但同一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未必对教育投入大,同一省份不同县市间对教师保障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上文中我们知道现有政策文件中55%是来自县市级政府,所以各县市在选取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模式时, 应根据自身投入情况选取符合本县市实际发展情况的政策模式, 这样既能更好地引导教师的发展,又能提高本县市教育的发展水平。 所以,县市级政府在选取政策模式时,要避免盲目跟风,也要避免盲目执行上级政策, 应在上级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本土化”,使之更加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和教师发展要求。

(四)由被动监管模式向公务员管理模式转变

我国目前多数省市实行的是被动监管模式,即因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出了事故或被媒体曝光,政府才会去查处或干涉, 才会主动加强原有政策的实施,在管理上缺少主动性。但近期因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 各级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管理,所以仅2015 年全国关于在职教师参与补课的文件数就达到13 份,创历年最高,这说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教师权益和工资收入得到保障, 被动监管模式在逐渐被公务员管理模式所取代。但尽管如此,仍需要注重道德约束模式的使用, 同时个别省市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5]朱洵.教育全球化中的课外补习与文化资本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51~55.

[2][3]李娜.课外补习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54~57.

[4]Bray,M.,&Kwok,P.(2003).Demand for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and socio-economic patterns in Hong Kong.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2,611~620.

[6]SOUTHGATE DARBY.Determinants of Shadow educatio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9.

[7]曲颖,薛海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私人成本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21~26.

教师参与模式 篇2

1、使师生教与学的观念得以更新,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转变”。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它使教育者认识到:课堂上必须注重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学中应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能在参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从为分数而学的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表现自我,为成为具有“三自”精神而学。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三转变”,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2、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的能力

学生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过程,它使学生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与交往过程,这里既有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还有学校与社会的交往,多种交往使学生心胸开阔,提高了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3、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价值实现在于组织、集体、他人、社会的认可、肯定、承认自己的劳动、创造等。学生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更增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因此,他们感激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2.如何实现参与式教学: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即充分尊重学生、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参与探究学习。

其次不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些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给学生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让知识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四是在教学中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情绪酝酿,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最后,要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如何组织课堂活动: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教师活动特征:导入兴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当然,这种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基本做法有:(1)导入兴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前,我将《喜爱音乐的白鲸》一文的课件和《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的课件重新组合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听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大自然声音丰富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这些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赠花卿》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教师参与模式 篇3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培训者,我愿意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式的培训基础之上,存在着培训观念落后并与培训方式相脱节、忽视教师的主体性、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缺陷。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等等。 针对上述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不足,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参与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期冀这种培训模式能给一线老师带来更大的益处。

通过报刊杂志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参与式”培训方式在国内外均有人研究。而且,在国外,“参与式”培训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师培训中。在国内,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也采用了“参与式”培训方式。但从新课程省级培训的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培训资源的限制,“参与式”培训还没有成为全国普遍采用的教师培训模式。所以,有效的教师培训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措施。而且教师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方式,“参与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培训模式自然是最恰当的选择。经过座谈,我了解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与教师培训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学员们其实愿意接受继续教育,更希望通过培训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且也愿意体验“参与式”培训模式。

我认为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才能使教师建立起自信,遇到问题“向内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寄希望于“专家”。目前,教育界提倡的“行动研究”、“校本教研活动”等教师培训方式也是参与式培训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采用参与式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培训的问题。为了有效的推行新课程,确保本次课程改革的成功,国家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师培训,特别应重视参与式培训资源的开发。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的推行者,让我有强烈的责任感,探索出一套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模式,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乐于探索“参与式”培训模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人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需要“参与式”培训模式。成年人的学习倾向于实用,经验是成年人学习的最丰富的资源,成年人有很强的自我导向意识,他们希望在培训中能开拓思维、提高技能。

(2)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教师培训基本上一种“输血”型的培训,对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教师没有真正“卷入”培训活动中,其结果也是難以在教师中形成“造血”机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参与式”的培训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参与式”培训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培训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

(4)新课程提倡参与式教师培训。“参与式”培训过程,其实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新课程教学的具体演练。“参与式”培训为教师体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研讨新课程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氛围。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教师扮演新课程要求的角色,体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以及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心理学的观点提到,人的需要可分为内在性需要和外在性需要。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与此相反,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通过查找资料以及自己的实施,总结出参与式教学可借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热身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使参与者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2.角色扮演法,是指运用或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让参与者进入相关角色,进行模仿、比较、反复演练,以求升华理论和提高能力。

3.头脑风暴,是使每个人都能提出新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集体训练法。要求只规定一个主题或要解决的问题,让每个组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关键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与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

4.小组讨论。参与者可以自由地交换观点和意见,有利于学习者理解知识,运用技能,改变态度,但讨论可能偏离主题,组内可能参与不均衡。适用于参与者熟悉但又带有一些疑难的问题。要求教学时间宽裕,参与者之间比较熟悉,人数以30人以下。另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常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5.案例分析,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向参与者提供背景材料,由参与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参与模式 篇4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个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是影响活动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要使培训有成效, 培训的主体必须是学员而非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 学员应该在培训师引导下进行“学习”, 而不是被“教”。因此, 培训的挑战在于培训师和培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学员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 挑战自己的头脑, 形成自己的结论, 并且最终运用到现实环境中去。培训必须以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为出发点, 使学习者对学习活动产生由衷的兴趣和欲望。参与体验模式注重教师主体经验的发挥与整合, 强调学员始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自觉对学习实施检查和评价, 通过培训者与学员双向以及多向交流、互动, 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参与体验式培训中, 学员起主体作用, 培训者起主导作用, 这两种作用是辩证的统一体, 学员的主体作用以培训者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培训者在授课时不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 而是引导、启发学员主动思考, 学员在培训者的引导下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小组讨论、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 不断地内化培训内容。这种培训方式能充分激发学员的热情, 使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 对发挥每个学员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而大大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二、优化各类资源, 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 借助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资料, 通过人际间意义建构得到的, 在学习中, 教师是帮助者和促进者, 不是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主动建构者, 不是被动接受和被灌输的对象。专家讲座式的培训, 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 当时听了很受启发, 但由于没有亲身的参与和体验, 在实践中就会脱节。而参与体验式培训, 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索学习, 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 带来了课程教学新的变化, 由单一转向多样, 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 让学员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 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 在活动中体验不同角色, 从而使每位教师成为培训主体参与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在参与中理解教学方法, 在理解中使用这些方法, 更好、更快地将这些先进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得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创设交流平台, 大力提高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与体验式培训打破传统, 让学员参与到培训中, 这是以新教学理念为其理论背景、以对学员的亲和力为基础的。这种培训模式增强了学员与培训者的交流与合作, 也使学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培训中, 学员可以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在每个人身上学到自身欠缺的东西。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分享的过程,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成为课堂中的优质资源, 学员之间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彼此之间的认识更加深刻。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后, 学员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可以与其他教师一道设计教学, 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习共同体关系的逐渐形成, 也为为集中学习后的继续研修提供良好的互动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 参与体验模式可以使教师的学习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让培训回归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有效的探讨和研究, 从而使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同时, 教师在参与体验中, 逐渐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 将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共性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得以解决, 并转化为课题, 通过资源共享,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 参与体验式模式是提高教师培训成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它真正做到了培训教师的过程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摘要:参与体验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 应用于教师培训当中, 不仅可以充分突出参训者的主体地位, 而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使培训立体生动、成效显著。本文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过程, 从学员的真实感受出发, 探讨参与体验模式在教师培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参与体验模式,教师培训,成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莉;中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实施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李远芳;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5月1日

[3]关培兰;“体验式学习法”在培训中的应用;新资本;2003年02期

教师如何参与评课 篇5

教师如何参与评课

作者:李淑荣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别让执教者称为“沉默的羔羊”》的文章,感触颇深。作为我们执教者——教师,不能再像文中所说得那样,上完课,扮演“小媳妇”,等待评课者——领导挑剔;评课中扮演“被告”,任专家、领导们“数落”、“审判”……

那么,我们教师在评课过程中究竟是扮演什么角色,放在哪个位置呢?

我想,领导要客观、公正、科学评价教师的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愉悦参与评课,这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评课前要认真反思

一节课下来,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虽不像预设的那样成功,但经历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有的预设目标已经达成,有的预设目标虽未达成,但这是必然的,因为预设与生成毕竟有偏差。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哪些成功之处,还存在哪些不足,学生在知识生成时还需要哪些指导与帮助,或者其它手段支持。

二、评课中要平等参与

评课是评课者与执教者共同参与、平等交流的过程。作为执教者,不能认为自己是“被告”,是接受“审判”的对象,而要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一分子,要热情参与,学会倾听,敢于质疑,善于交流。首先,学会倾听。我们在评课时,特别是面对领导评课,要尊重他们,虚心倾听,不要随便插话,对他们评课要做好记录,对有分歧或领导重点强调的内容要着重标记好,待领导评完后,让自己发表意见或见解时,要以恰当的语言、方式与领导进行交流、探讨,达成共识。

其次,善于质疑。领导评课,一般来说是公正客观的,但毕竟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水平不同,领导评课出发点以及对教材掌握程度与我们讲课教师不一样,评课必然存在分歧,有时也难免存在片面性。为此,我们不要听之任之,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而要不卑不亢,敢于质疑,善于交流。对于领导恰当的、对我们今后教学有指导和帮助的评点,要适当以示谢意,对有争议或者有错误的评点,要委婉提出,并请其他领导给予自己的课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评课后要及时反馈

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今后的课堂教学。为此,在参与评课后,教师对领导给予肯定和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和特色的优点,要在今后课堂之中继续发扬下去;对于领导提出应改进的方面,经过我们认真查找、研究、论证,要寻求有效途径,重新设计一节课,进行验证和改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初中体育的主体参与模式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主体参与模式;教师素质;教学环境

目前,改革和创新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主旋律,主体参与模式逐渐融进初中体育课堂,成为体育教学中提升教学成效的新模式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主体参与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它在增添体育教学工作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主体参与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实施背景

初中体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是单向的教学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动作的示范,而学生则单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激发出来,最终导致处于低位徘徊的教学成效长期存在。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提出主体参与模式,希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机会。

二、主体参与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实施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初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成败,所以教师提升总体素质是必然。初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拴羊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才是必走之路。再加上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差异性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找到合适学习方法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差异性的特点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

2.学生参与空间的拓展

首先是搭建课外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常规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组建体育课外兴趣小组,并对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专门的训练活动指导,以这样的课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使学生更高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延伸与深化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是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竞赛形式中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是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在重点项目训练完成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目的,在体质能力相似的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游戏,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参与性和教学实效性上得到提高。

3.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会产生运动欲望,所以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可以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得到激发。如,团体越野,它可以把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丁庆珠.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教师参与模式 篇7

其实,这些评论或理解并没有切中旧住宅区改造问题的本质,甚至是皮相之见。鹿丹村的成功,并非“定地价、竞容积率”之类操作方式的成功,这种方式仅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一项操作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而已,甚至有破坏行业生态、未能带来多赢格局之嫌。鹿丹村拆迁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法规、政府政策条例在旧住宅区拆迁改造中的有效运用。鹿丹村改造苦苦挣扎14年,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曾经一直处于无计可施的状态,实际上是对公共资源、政府公信力的极大浪费。幸在此届以李廷忠为局长的市住房和建设局,能够高屋建瓴、依法行政,才终于在鹿丹村改造问题上找到了突破口,为政府在鹿丹村成功突围。说到底,2013年市住建局遵循《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制定了《鹿丹村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土地整备征收补偿方案》,才真正找到了打开旧住宅区拆迁难题之锁的金钥匙。鹿丹村拆迁成功的核心在于采用政府征收模式,也就是充分运用法律优势和政府权威,杜绝了市场行为的漫无边际和无所约束。

一、拆迁工作必须依法有据,政府征收模式是解决目前旧住宅区拆迁改造瓶颈的必由之路。

深圳的旧住宅区改造尝试过市场主导模式,木头龙、南苑新村等旧住宅区至今难获成功,关键在于市场主导模式直接表现为开发主体与权利主体之间的直接博弈,没有在立项的同时明确规定彻底解决最后10%未签约业主的方案措施。开发商受制于物权法,除了经济手段以外根本无计可施,投入巨资却又不得不陷入泥淖之地,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已签业主与未签业主矛盾日益激化。

旧住宅区改造的瓶颈,就在于改造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就在于有效平衡业主与开发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在于妥善解决业主的签约问题、遏制极少数业主毫无节制的奢求和贪婪。实践证明,再优厚的赔付政策也无法满足100%业主的要求,要赢得100%业主的满意,只是奢望和梦想。90%以上业主基本满意的政策,就是到位的、成功的政策。找不到钉子户问题的解决方案,旧住宅区宁可不立项、不改造。利益问题触及灵魂,必须找到加以节制的办法。鹿丹村拖时长久,问题在于政府此前的墨守成规、庸政懒政,也在于政府放弃了自身的资源优势,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既然旧住宅区改造的模式还只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那么鹿丹村模式也应该及时检视其成败得失,尤其是改造的实际效果、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状况、回迁业主的满意程度、开发商的成本核算与效益统计。政府在鹿丹村改造上倾注了太多的财力和精力,长达14年的深度困扰,在制定旧改方案的无数场合、业主与政府签约的关键环节或者矛盾的交汇阶段,都能看到领导亲力亲为、废寝忘食的身影。政府俨然成了精打细算、殚精竭虑的开发商;开发商在鹿丹村改造中又成为政府游戏规则下和业主博弈的斗牛士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建造商。每个角色都在错位,其间还未计入业主在危房中艰难度日的纠结。而每平方米4万元的楼面地价,真不知道是该给智慧高超的政府决策者和甘于奉献的开发商点赞,还是该为政府行为所间接纵容的高房价感到沮丧。

在完善法律体系,彻底解决钉子户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上,目前的政策和法规并非无计可施。《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对此已有明确规定“政府通过公开方式确定项目实施主体,或者由政府城市更新实施机构直接实施。涉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执行”(第三十三条);“属于以旧住宅区改造为主的改造项目的,区政府应当在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制定搬迁补偿安置指导方案和市场主体公开选择方案,经占建筑物总面积90%以上且占总数量90%以上的业主同意后,公开选择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与所有业主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后,形成单一主体”(第四十六条);“市场主体通过房地产作价入股、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房地产收购等方式,已取得项目拆除范围内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90%以上且权利主体数量占总数量90%以上的房地产权益时,可以申请由政府组织实施该项目”(第七十三条)。而现实状况是,虽然法规和政策有了如此明确的规定,但似乎各界都对那最后未签约的10%业主无“计”可施、有“计”不敢施。

城市更新关乎城市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也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最后10%上取得突破,就失去了运用法律推进城市发展的先机,也浪费了立法权的优势资源。城市更新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立法领域宽广,实践价值巨大。中国的各大城市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在城市更新领域探索出新的立法和执法经验,或者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作用必将突破作为地域概念的深圳本身,而将极大地示范于内地的城市更新实践。

在追求全面签约上,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贯穿根本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也就是不能因为权利主体的复杂化而忽略、破坏公平和公正。法律的完善就是要在保障权利主体实际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对少量欲望过高甚至贪婪无度的业主,有章可循。对于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钉子户,一方面要求开发企业开展自身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认真听取业主的合理诉求,尊重业主的合理愿望,从而赢得业主支持,促使业主签约,另一方面又必须借助法律途径,对通过思想工作仍未奏效的业主,加以合法解决。

二、旧住宅区改造过程中,政府的威权不能毫无节制,业主的正当权利应该得以彰显;开发实施主体应该通过多数决的民主方式,由业主选择产生。

我们无数次耳闻的是,业主与开发商势不两立,拆迁现场充满争执,给社会留下深久的伤痛,成为开发之殇、发展之殇。政府视拆迁为畏途,群众将开发商当作猛兽,开发商望钉子户而胆寒。为什么?是因为拆迁改造一直是开发商与业主在进行利益的博弈,政府又不能在政策面上予以明确的引导、法律的规范。一部中国当代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利益博弈、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历史,没有和谐、没有快乐、没有尊严。

政府征收模式在鹿丹村改造中的成功运用,就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和公权力,体现政府意志,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少量业主不切实际的利益幻想,实现和谐拆迁,从而大大提高城市更新的效率和水平。说到底,钉子户是由不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培育的,只有通过强化公平公正、依法依规,才能加以彻底解决。但是,政府不应陶醉于鹿丹村模式的成功,应该在制度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

业主是城市更新的主人。城市更新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业主的核心利益,发挥业主在旧改中的民主决策作用。政府应当注重以人为本,以业主为先,而不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更不是与公平公正原则背道而驰。市场、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和法律,政府要乐见其成、举重若轻。政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市场的适当距离,把更多精力放在制定规则、指导监督、规范运行上,不应该既当裁判,又进场踢球,否则政府就类同于开发企业了。

政府的政策法规始终是为业主服务的。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才会在制度设计上,把业主的意愿放在更高的位置。旧住宅区利益主体分散,诉求众多,观念多元,必须始终贯穿民主化的原则;只有民主的决策过程,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对整个旧改进程起到引领作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成功的旧改进程就是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在城市更新实践中,要着重解决好开发实施主体的选择确认问题。开发实施主体应该通过公开方式产生,但未必是招拍挂方式,市场主体以及开发实施主体的选择权、决定权归于物业的权利主体;政府要始终把公正性放在首位,但这种公正性不是抽象的,需要市场的灵活机制加以补充,才能得到业主的广泛支持。政府对于业主思想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这些年来道德滑坡的现象,要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吸纳业主广泛参与,采取自主决策式的确定方式,才能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下,让最具有资质条件、最受业主接受和欢迎、最能够与业主在拆迁补偿安置上达成一致的企业成为开发实施主体,才能减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才能提高效率,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业主的民主参与过程,应当贯穿于意愿征集、开发实施主体选择确认、补偿安置标准的确定、规划方案设计、施工监督和回迁分配的全过程。

必须指出,包括“定地价、竞容积率”在内的招投标方式决定开发实施主体,只是技术上的创新,并非选择开发实施主体的唯一选择;地价、容积率本就是规划和国土部门的职责,自有其科学性,没有必要拿来竞争。一方面,政府不是旧住宅区物业的权利主体,不能全盘代理业主行使权利主张,否则吃力不讨好,也难以凝聚业主共识;另一方面,在竞标过程中,如果按照价高者得的规则,实力不够、不讲诚信的企业会孤注一掷以求中标,然后把代价转嫁到降低工程质量标准、违背对业主的承诺条件、延长开发建设周期上;如果评标议标,又容易滋生腐败,难保公平;如果向下竞容积率,政府逼迫开发企业血腥厮杀,最终中标的开发企业沦为建造商,甚至不惜亏本经营,有违正常的商业生态。

在开发实施主体的选择确认办法上,我们面临的不是城市更新难度的挑战,而是自身执行力的挑战。城市更新利国利民,应当追求共赢,一家独赢或者有一家未赢,就不是正确的决策。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才会在制度设计上,更多把业主的意愿与选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深圳拥有先进的市场理念和完善的营商环境,政府部门不应过于强势,追求独赢。开发企业希望运用资金力量、品牌效应、工作优势,在旧住宅区改造领域发挥作用,获得效益,政府应当善加保护,有效引导,与开发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让开发企业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为民生服务。

实践证明,旧住宅区业主众多,意见纷纭,业主在民主选择开发企业过程中,会格外关注开发企业的经济实力、品牌效应、诚信记录、设计水准和管理水平,只有一流开发企业才有资格问津旧住宅区改造。政府应当顺势而为,对有志从事旧住宅区改造的开发企业,设定较高门槛,在开发资质、注册资金、银行存款、年度竣工量、年度销售额、信用记录等方面设置较高标准,必须符合苛刻条件,才有资格参与竞争,接受业主遴选。

三、旧住宅区改造的最佳模式,应该是政府依法征收模式与业主民主参与模式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深圳市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利的重大举措,成为这座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更新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创新、程序更为优化的过程。如何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城市更新的法律困境、制度困境和技术困境,成为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如果我们无法在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城市更新工作就会遇到瓶颈、受到局限、遭到制约,从而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要求。

政府不应陶醉于征收模式在鹿丹村的有效运用,并由此断定旧住宅区改造所适用的模式非此无他,无须创新。鹿丹村的拆除成功,与其说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和公信力的成功,毋宁说是开发模式选择的成功。但是,鹿丹村项目动用的政府资源过多,掩盖了诸多矛盾,也不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原则。在旧住宅区改造进程中,只可慎用,未可全用,必须创新。

城市更新工作最大的矛盾和冲突,不来源于开发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不来源于业主与开发企业之间的的利益博弈,而来源于开发模式的选择,亦即制度的创新和法规的完善。正因如此,政府必须明晰自身在城市更新改造乃至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规则、指导监督、规范运行上。

政府依法征收模式必须同时具备两大前提,一是改造的必要性,亦即住宅区的拆除重建改造乃由房屋建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起,改造涉及的是公众利益;二是改造的合理性,改造必须确保业主的正当利益,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业主不仅能够通过改造获得生活环境和居住安全的根本改善,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改造的红利。政府征收模式的法理基础一旦存在,签约的瓶颈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与政府征收模式并行不悖的是业主民主参与模式,亦即业主实现权利主张、民主参与改造全过程的运作模式。业主民主参与模式,尊重了业主物业权所赋予的相关权利,同时又能够成为凝聚业主共识、维护业主权益、提升改造效率的有效途径。政府依法征收模式、业主民主参与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彻底解决旧住宅区拆迁改造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目前环境条件下旧住宅区改造的最佳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更新是一场革命,既是政府思维方式和行政手段的革命,也是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的革命,更是业主生存环境与人生命运的革命。城市更新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涉及到政府体制改革的各个领域,更涉及到当今政府官员思想和理念的扬弃、更新和解放。旧住宅区改造关乎城市命运,关乎市民福祉,人们不能不对政府寄予厚望。

“鹿丹村的成功,并非“定地价、竞容积率”之类操作方式的成功,这种方式仅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一项操作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而已,甚至有破坏行业生态、未能带来多赢格局之嫌。”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模式探究 篇8

20世纪70年代, 随着西方国家经济下滑、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 新公共行政学兴起。随之, 新公共管理学、企业家政府理论、服务型组织理论都相继产生, 尽管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阐述各方观点, 有些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如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的企业家政府具备的十项特点进行了一一批驳, 但他们是站在同一立场之上的思想碰撞, 即他们都认为政治和价值应再度回到行政组织学的核心位置。由此, 公共管理进入“服务行政”时期。所谓“服务行政”, 是一种以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为导向, 强调社会治理方式以服务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的角色从控制者转为服务者, 政务的重点由单纯地追求经济和效率转变为重视公共管理与非公共管理、民主与效率的关系, 开始思考如何以“服务者”的角色采取诱导性和服务性的管理方式为社会快而稳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服务行政”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必然回应:要求回归传统价值, 重建规范。它不仅对政府的角色转变提出了要求, 还对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提出了期望, 期望政府、公民、社会三者良性互动。如, 新公共服务理论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 政府的职能既不是掌舵也不是划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是要建立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当今社会, 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 政策方案是许多不同意见和利益的混合物。政府的作用不只是提供服务, 更是调停者, 与私营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一起, 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服务行政”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府实践,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在政府的角色转变之中调动起来。在广州, 打响了“广州公共观察”的旗号, 它是在“服务行政”大背景之下产生的一个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典范。

二、“广州公共观察”的模式分析

2013年, 由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创立了“广州文化观察室”, “广州公共观察”的名号就是由这个观察室打响, 这里是一帮“刺头”的聚会场所, 被称为“刺头联盟”。广州市大小事务, 大到城市债务、路桥规划、出租车价格, 小到停车场收费以及公交站牌如何摆放, 只要事件曝光, 这个“刺头联盟”就会“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从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和角度进行批评。他们批评, 政府就听;他们提建议, 政府就同他们一起商量;一直到商量出合适的解决途径, 才算是完结。然后, 他们又开始下一轮的“挑刺”。

“广州公共观察”在广州已经打响旗号。群众拥护, 政府支持。广州的社会土壤, 孕育并包容了“公共观察”, 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对抗化作对话, 使“协商民主”从纸面走到地面;另一方面, 这个“刺头联盟”使整座城市充满正能量, 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提升了城市品位, 拓宽公共的边界, 使公权力一刻不敢懈怠, 使公民社会茁壮成长;可以说是一种“弱政府强公民”模式造就了其成功。这里的“弱”不是真的弱, 不是指功能不强大, 相反, “弱政府”是一个回应力强、公信力强、接近有限政府的强政府。之所以称之为“弱政府”, 是因为这样的政府在公民面前没有过多的强势, 不是以政府享有国家权力的高姿态将其压服, 能够直接面对并接受公民的质疑与批评。这里的“强公民”并不是指一帮暴徒采取暴力方式抵抗政府政策, 无端生事, 而是有着强责任感、强公民意识, 并且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 “强悍”到为公众利益挺身而出并能为政府甚至是同政府一起出谋划策的公民。

1. 低姿态的“弱政府”

格罗弗·斯塔林将“政府回应”定义为:“回应意味着政府对民众对于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民众要求做出的反应, 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在我国, 行政管理学者将“政府回应”定义为“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 对公众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减弱, 国家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 公众对国家、政府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舆论“井喷”, 公众需求显得越来越急迫。以往面对公众舆论的以“堵”为主的传统手段不再适用, 相反, 政府应该正视公众的合理需求, 回应公众的迫切需求, 疏导公众的不满情绪, 认真思考解决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升政府回应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2012年, “广州公共观察室”成员韩志鹏在两会上发声:“同德围是广州的耻辱!”同德围在广州, 占地3点多平方公里, 约有30多万人居住, 公共卫生是其主要问题, 环境恶劣, 就像广州的一个疮疤。韩志鹏的发声引起了市建委等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他们立即采取实地调查活动, 并与之商议确定综合整治工作, 在整个整治过程中, 职能部门将身段放到最低, 主动与韩志鹏及咨监委进行沟通, 每个月通报一次整治进展。这样低姿态的政府, 看似弱, 实则强, 是一个具有强回应力的政府。

强回应力的政府才可能成为强公信力的政府。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增进政府抵御风险、化解矛盾的能力, 建立两者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政府, 应当扎根于民意之中, 只有政府对民声能够有效回应, 政策掷地有声, 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和解决, 群众从政策实施中有获得感, 才能够改善人民与政府的关系, 才能够真正地激起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才能提升政府公信力。

近些年来, 随着信息的透明化, 腐败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使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有所下降。面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缺失, 应设法尽快将其恢复。政府的合法性存在基础主要是靠公众的认同和信任来维系的。集权统治之下, 公众对政府只是服从和依附关系, 这是基于政治强制力的结果, 谈不上对政府的信任。而在当今社会, 当政府无力满足公众的愿望和要求, 又无法疏导公众的不满情绪时, 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就会加深。相反, 如果政府具有强回应力, 政策拟定征求公众意见, 给群众一个建言的机会, 给群众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 重视公众的想法, 公众就会慢慢恢复对政府的信任。

2. 具有公民意识的“强公民”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形态系统, 有它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着的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公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公民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公民的意识;公民的护宪、守法的意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公民应具备现代文化的心理素质。从本质上讲, 强的公民意识表现出来就是高度责任感。

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州公共观察”得以存在, 因为这个群体的努力是正面和真诚的, 是有公心的。他们愿意锲而不舍地去对话、不断地按照程序去质询, 因为他们内心相信民主法治社会是需要每一个个体去争取的, 而这股争取的力量和信念正是捍卫和信任法律精神的体现, 这也是公民的护宪、守法意识的体现。

另外, 参与社会管理, 并不是简单发牢骚, 也不是一味地宣泄情绪, 而是在发现问题之后, 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并能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这才是“强公民”的表现。“广州公共观察”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 他们不仅能挑起事端, 还能够提出建议。“广州公共观察室”的每一次讨论和发声, 不仅仅说说问题, 而是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一定的路径送达政府有关部门。观察室成员曹志伟在面对问题时, 都是自己先把相关政策法规吃透, 在调研时, 先去听各个部门的意见、难处, 等提案完成了, 再征求部门意见, 甚至在部门采纳了建议之后, 还要去跟踪推进。这些参与者都是抱着满腔的热情在做事, 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都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表现。

三、关于构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有效模式的思考

要建立类似“广州公共观察”的“弱政府强公民”模式, 在全国推出更多的“公共观察”, 需要从建立合适的土壤和培育高素质的公民、培育自治性的社会组织等方面着手。

首先, 政府必须是一个开放的政府和一个接近有限政府的政府。作为一个开放的政府, 要给公民自由言论的空间, 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宽松的环境, 为全国培育更多的“公共观察”提供丰沃的土壤。“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 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愿意“听话”的政府, 要接纳公民的批评, 保证公民言论自由。政府更要主动了解民心, 只有倾听民心才能解开民心之结才能促使政府和人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

政府还应该成为有限政府。约翰·洛克在其重要著述《政府论》中, 明确提出“有限政府”的概念, 强调以基本人权 (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 来为政府行为设置“底线”以法治和人民的“革命”权来抗击政府强权。有限政府是西方社会背景和政治体制的产物, 我们固然不能照搬西方理论, 但有限政府所体现出的对政府强权的反对、对人民利益的维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公民社会, 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政府不应该过多的干涉, 政府要放下“强权拥有者”的高姿态, 转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低姿态, 这样不仅能保证政府的合法性, 还能保证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次, 公民素质决定公民言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而良好的公民素质的培养与形成要靠教育, 包括公民意识的教育, 责任感的教育, 更多的是对解决问题思路和建议、方法的培养。教育的途径有多种, 而学校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是为个人成长打下基础、提供最最基础的知识和培养情感认同, 高等教育则能够将个体纳入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轨道之中。因为大学不仅培养人才、传授知识, 也具有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大学培养的是具有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精神, 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创造性精神的人, 只有具备这种精神, 才能成为具有“类意识”的独立主体性的现代化的人。这种人是教育当中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所要追求和实现的理想性的人。教育应关注心灵对可知世界的把握, 教育是引导的艺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 知识本身并不能成为力量, 知识要转化为真理的认识和主体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成为力量, 才能显示其无穷的力量。因此, 通过对公民的教育, 将知识内化为学识和能力, 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本质力量, 从而将高素质的公民纳入到公共管理的坚实力量之中。

再次, 要注意培养独立的社会组织即非营利性组织的重要性。非营利性组织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而产生的, 它是联系政府和公民的桥梁, 是政府与社会的“黏合剂”。只有大量的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务中, 才能有效弥补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 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治理”的结构, 从而推动传统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 我国非营利组织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总体看来, 在我国特定背景之中建立与成长起来的非营利组织, 对政府依赖程度高, 受政府影响和控制, 独立运转能力差, 严重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 难以有效承载由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我们应继续推行简政放权的改革, 理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 培育可承担部分公共服务责任的自治性、服务型的非营利组织。

参考文献

[1].蔡岚.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政府回应力.党政论坛, 2010 (03) .

[2] .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1 (04) .

[3] .朱光磊, 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03) .

[4]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南京社会科学, 2006 (07) .

教师“瑕疵”处的有效参与 篇9

一、如何面对教师的“瑕疵”

无论教师掌握教材如何熟练, 预计如何精心, 动态的体育课堂还是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 此时教师的处理方式, 将影响着本次课堂的走向, 决定最终的效果, 出现师生关系交融或恶化的两重境界。

首先, 教师要敏感自我出现的瑕疵, 积极思索应对的策略, 最好能及时承认失误, 教师真挚的情感能打动学生, 诚信的品格会熏染学生, 心灵交融的良机就被教师瞬时抓住, 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其次, 教师可以耐心倾听学生的议论以及个别学生的牢骚;再说, 学生能指出教师的错误本身值得欣赏, 他们的不满意正是对教师的完美企求, 这是教师参与的良机, 教师可以采取表扬学生、征求意见的方式参与, 也可以采取幽默的方式参与。比如学习前滚翻的一节课, 教师没有做好准备, 造成一向拿手的标准示范动作变成了倾斜滚动, 本想重新示范一次, 听到学生的议论:“就这样的动作呀, 我也能做。”于是教师放弃了立即示范的做法, 而是诚恳地提出:“老师对这个动作确实没把握, 谁来演示一下?”一个学生圆满展示后, 教师请他说说想法, 引领其他学生分析两个动作的得失, 一切水到渠成。后来教师提出:“老师也想按照这位‘老师’教的, 重新做一次, 可以吗?”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师也做了一次精彩展示, 学生喝彩。学生羡慕, 大家立即进入新的尝试中, “小老师”更是认真, 不断地指点同伴。教师第一次示范的“瑕疵”, 引发了连锁反应, 接着学生的演示促使教师的语言、体态等一系列的参与, 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二、如何处理学生的“瑕疵”

个性不一的学生, 在课堂上会展示不同的风采, 出现“瑕疵”的情况很多, 教师如何参与, 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无疑是最能动的因素。

1. 教师及时参与的言行, 要体现宽容学生“瑕疵”的意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坦然面对“瑕疵”。

2. 教师恰当的言行参与, 可以创造学生互相关注的磁场, 让学生互动, 进入良性轨道。

3.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得失之处,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同时, 教师辅导出现“瑕疵”的学生, 当时机成熟, 再让该生在大家面前进行演示, 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时教师的参与很有针对性, 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刍议 篇10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 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 而且注重强化人本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 “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人得到发展”等。因此, 学校要针对实际, 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 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 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 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能力, 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参与式管理, 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 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 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 引导老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 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 而是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 感到安全和舒适, 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 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 参与式管理中, 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 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 有教师的参与的决策, 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的执行, 从而在工作中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 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发挥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 教师参与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由自发地传递给别人, 简直是一种损失。所以, 教育的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 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不但会改变学校的组织的本质, 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类型关系或感情。更有资料表明,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这样做, 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十分利于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 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 教师成为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 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 无需教师参与进来, 而呈现出许多问题, 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 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 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 将近一半的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心理障碍, 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 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疾病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 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 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 教师很少参与进来, 即使参与进来, 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 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 有时是无效的劳动, 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比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 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 教师的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 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 也明确教师“主人翁”, 教师是主体, 但在实际操作中, 仍以严格的制度, 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 以量化考评为主, 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圈定老师。实质上, 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从而造成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

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做法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 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 所有学校决策, 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 一般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 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 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老师们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 即使是学校重大的事件, 教师也会漠不关心, 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 就会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情等将评优树先的标准置于不顾。

另外, 让教师参与管理, 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 它涉及到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 虽然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 但是不同的岗位导致工作量的不同, 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定量, 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 需要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 必然又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出现, 所以教师广泛的参与决策, 意见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与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因此, 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 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 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等其他条件, 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 同意赞成教师的参与管理, 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内心受到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 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在这种参与氛围中, 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 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 如果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 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 甚至成为一种走过场, 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 事实上却对组织的最低度的信任和保持怀疑态度。

因此, 学校要为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其一是要具备同理心, 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 互相信任, 杜绝话语霸权主义, 反对一言堂作风, 通过交流, 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和冷漠, 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与管理活动。

3. 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让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 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 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 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 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召开各种会议。所以, 提高教师的参与有效性, 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 提高会议的效率, 避免教师在作无效的陪伴式劳动, 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

5. 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 其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 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既不受时间的限制, 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 较受教师的欢迎。对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 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 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 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 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 接待来访的教师, 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 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 促进情感的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 经常性地“下基层”, 缩短与教师们的心理距离, 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 嘘寒问暖, 可以聆听到教师们真实的声音, 获取到一线教师们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 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 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设立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 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 可以灵活召开一些听证会, 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 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 对原定的方案及时调整, 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 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 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另外还可以设立意见征询簿、QQ群问题反映、提案征集、智囊咨询等等途径, 学校要依据实际情况, 灵活采取参与方式, 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云宝, 孙文生.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研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2]刘芳.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权力的行使.文教资料.2010 (16) .

[3]符宝军.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调查分析.科技资讯, 2010 (27) .

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动力反思 篇11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从事校本教研,是新时期基层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虽然有关方面想方设法从组织教研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教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实际需要,满足广大教师的“口味儿”,但是通过近年来笔者多次亲临各级教研工作会议现场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似乎对当前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校本教研工作并不满意。在他们之中,或者感觉研究工作“高不可攀”,与己相去甚远;或者感觉“廉颇老矣”,无力而为;甚至还有“逼上梁山”、“疲倦乏味”、“走走过场”等表现。这样,使得有关方面精心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陷入了“事倍功半”的窘境,主要原因何在?

比如:时下拥有驾驶执照和私家车是一种时尚,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学教师也开始热衷于此。笔者观察到,为了学习驾车,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每天坚持到指定地点参加驾校培训,为期一个月。在他们之中,有“少壮派”者,但多为年龄接近中年和退休者,男女人数相当。练车时间每天早上大约6~8点钟,下午5~7点钟,基本上是在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休息时间。教练员对学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不时就能听到教练员对学员的大声训斥之语(教练员的年龄要比很多学员年轻的多)。按规定,结业时要求学员参加笔试和实践测试,合格者方能取得驾照。所以,全部学员在走向车下之余,都会非常认真的抓紧时间自学有关教材、记忆有关理论知识以准备理论考试。

看到如此情景,笔者感慨不已:平日里各级业务部门鼓励教师们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自觉加强有关新课程理论学习,经常会遭遇教师们的一片“诉苦声”。而那些挂在教师们嘴边上的“搪塞之词”在这里是听不见的,那些难为之情也是看不到的。在这里没有了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知识基础、工作时间、记忆理解能力、家庭困难、教师(教练员)的教学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学员的学习态度都很积极认真:互相鼓励与自我鼓励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学员们对获取驾照所需考核的知识与技能都可在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就能理解掌握,所以,学习效果非常好。

由此笔者产生了疑问:这样高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序列中?进而是否可以推广延伸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其它工作领域中?最让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方法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是经常使用的,然而效果却不好。据此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一些学者们论述的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初,帝在兵闲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攵毛,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文中东汉时的光武帝刘秀对待朝政勤劳不怠,天天与有关大臣议论国事,兴趣盎然至半夜,太子和其他人劝他应该“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可是光武帝却说自乐于此,不觉疲倦,这便是成语“乐此不疲”的出处。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再认识 篇12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定位

教育乃立国之根本, 兴国之大业;然而半个世纪以来, “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情地滞束了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弊端和失败之处。主体性教学, 最早在1982年, 由钱梦龙同志首先提出, 它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 ,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尝试;也是人的发展观的变革。一直以来, 在教育者的心中, 总认为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很少人能认识到, 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时代, 我们的学生已不同于以往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 学生自主猎取的各种知识, 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思维想象等, 都可以成为老师的教学资源, 这一段时间对“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理解中, 我渐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起初接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时, 我有点不太认同, 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 似乎找到了那么一点点感觉, 发现同学们课堂上积极性是高了, 主要是因为每节课都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上课, 声形并茂, 也避免了以往做哪些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给学生带来的恐惧。物理是一门科学, 属于科学的范畴, 初中物理教学是引导学生初涉科学的大门, 其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习惯的养成在这一时期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种学习背景下运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不仅符合教学要求, 更符合学科本身要求。

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物理学科因其学科特点更看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体实践, 针对物理教学而言,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本学科教学的一个合理而恰当的诠释。这是从小处认识, 从大处认识, 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符合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必须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 因为主体性集中体现在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而长期以来, 教育不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 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 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体性理念的创立前提就是人具有主体性, 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 从承认和尊重出发, 引发激励、激发的各种教育措施,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能力, 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的主人。从而靠学生的实践体验, 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等。也就是说, 首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的施加于每一个学生,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完成被动状态所完成不了教育目标和宗旨。主体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开展, 要以激发主体意识为起点,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 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里所涉及的“学”, 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 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在这一环节中, 首先, 教师要确定内容和进度;其次, 要给出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如果让学生的预习更多的通过活动去进行 (这里的活动基本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 必将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情感和兴趣, 调动自身资源参与预习, 这样的预习才是真正的学, 否则教师看到的是学生的“假学”。另外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 我们把学生预习的必学那部份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 做到“下有保底, 上不封顶”, 这样就能有效的祛除部分后进生的抵触心里。因此,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要求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 指导学生为主体的自学。

三、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过分使用多媒体淡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

新课改之后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可厚非, 但过分依赖它, 逢课必用, 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播放课件和简单的介绍, 这样的教学, 吸引学生的不是课堂生动鲜活的内容, 更多的是设计精美的声、像、动画、滚动的字幕等形式的东西, 有时候反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顾此失彼, 降低了课堂效率。传统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方法自有其生命力, 切不可失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而淡化了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精华的继承。

2.过分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化

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下, 基本要求堂堂课用课件, 但有些内容则无需使用, 或者说不能滥用, 我觉得如果是有毒、有危险或者是抽象的不便于学生操作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声像理所当然, 例如在做氢气、氯气光照爆炸实验前可播放动画演示爆炸的情景, 从而加深学生对危险实验的认识, 又使学生得到启迪, 使实验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这就显示了多媒体教学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如果化学上一切内容都用课件代替, 长期以往, 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从哪里来呢?所以切不可用之失度, 否则将会导致教学手段的单一化。

上一篇:电工电子实训感悟下一篇:电力系统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