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诚信问题

2024-06-25

保险业诚信问题(精选11篇)

保险业诚信问题 篇1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代理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代理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代理人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代理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代理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代理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代理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傅夏灵.我国商业保险个人代理人营销中的诚信问题[J].就业保障,2007,(9).

[4]赵会庭.论保险诚信与保险发展[J].保险研究,2007,(12).

保险业诚信问题 篇2

【关键词】

寿险; 营销模式; 创新; 保险商品; 网络营销; 媒体营销;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已从垄断市场变为竞争性市场。传统保险营销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无疑对当前的保险营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调整营销策略,对激发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寿险营销模式概述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 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 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二)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决定寿险营销模式的因素很多,如 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 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 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代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代理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代理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 道。总体看,目前 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代理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员直销和兼业代理为主导的营销模

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 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渠道单一。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在行业代理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而经纪、直销等渠道所占份额微不足道,既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又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二).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现有销售模式下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产品,出现同一 客户拥有同一公司不同销售渠道的多张保单,同一公司多头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保险企业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也不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忠诚客户群。不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还造成保险企业间的经营方式雷同,各保险企业间没有明确 的市场细分目标,产品大同小异,以同一产品应对各个层次的客户,体现不了个性化的营销特征。

(三).中介严重不发达、不规范。由于体制及观念的原因,中介特别是经纪人在我国一直 处于空白,近年虽然开始发展,但举步维艰。与国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成立时间短,经验少、规模不大,专业人士缺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处于求生 存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因素等原因,中介的发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兼业代 理的强制保险、乱收手续费,经纪人缺乏合理的佣金标准等,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发展。在现有营销方式下,保险公司地级市以下的分支机构主要行使展业职能,与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职能重合,形成的是一种竞争,而不是合作关系。

(四).个人代理人定位不明确。从法律定位讲,个人代理人与保险公司属委托代理关系而不是劳动合同关系,但由于个人代理人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方面采 取了一些类似员工的管理形式,如培训和考勤等,有的公司为了留住特别优秀的个人代 理人,还采取了代为办理养老保险的措施。这使得社会上对个人代理人的定位产生误解,加大了保险企业对个人代理人的管理难度。

(五).人海战术,经营粗放。由于个人代理人队伍的增长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而目前 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跑马圈地的策略。令人担忧的是,在保费快速增长的压力下,个险盲目增员的方式也开始波及到团险队伍的发展管理,对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极为 不利的影响。

三、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思路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 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 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一)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现在中国保监会已经放开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的限制,使保险公司可以结合本公司实际,根据当地业务情 况,决定是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还是采取组合各种销售渠道的方式开展业务,而不是仅仅靠层层设机构、铺摊子、上人员来开展业务,这有利于保险公 司,尤其是新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拓展业务,有利于保险公司将核心竞争力转到产品设 计和服务创新上来。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将有利于鼓励保险公司走集约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利用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大大地减轻了保险公司在营销管理方面的压力。显然保监会决心要改变 目前 保险中介弱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过多的局面,这个政策从客观上给了保险中介机会,而对一些老牌公司的老网点有较大冲击。

(二)发展网络营销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代理网点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在信息 电子 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 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 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求和 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3.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 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 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三)大力拓展其他营销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将被中国寿险界首次引入。

1.媒体营销。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 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一改寿险业过去几乎不做广告的传统,通过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吸引目标客户。

2.电话营销。这种方式将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代理和团险营销模式,而引用 “电话营销”手段。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营销人员将致电客户、介绍保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3.方案营销。传统的销售是以

产品为导向。而方案则创造了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 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的险种最适合你的家庭,公司提供这样一个解决的方案给你。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

四、结论

虽然个人代理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寿险营销主流地位,但国际寿险界现有的各种营销方式却将在中国陆续出现。多层次营销方式并存,借助各种手段营销模式创 新将成为寿险界的发展趋势。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中国寿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破,新的模式正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如何选择适当的寿险营销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国寿险业营销策略步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推动中国寿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小哈罗德著,荆涛等译,《国际风险与保险》,机械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要靠诚信来改善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篇3

一、诚信缺失是导致保险行业形象不佳的根本原因

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保险行业社会形象欠佳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是:(1)我国保险业仍处于规模扩张的低水平发展阶段,保险公司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疏于内部管理,有的为了扩展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违规。(2) 从1992年开始沿用至今的营销员管理体制,对中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其管理粗放、营销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开始凸显。

笔者认为,上述原因无疑都会对保险行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但根源是诚信缺失。正是那些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甚至欺骗等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在损害保险行业的形象。诚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为了改善当前保险业的形象,还是追求长期发展,保险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自身的诚信建设。

二、防止保险失信的对策建议

防止保险失信需要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的强力约束和规范,但仅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市场主体失信动机与失信行为产生的可能,还需要提高道德水平。由此,防止我国保险业的失信问题,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更需要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

1. 保险行业必须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普遍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标准。诚信是建立、延续和扩展保险关系的前提条件,失去了诚信,就失去了保险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保险业应根据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和对从业人员的约束。不仅仅是把“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招揽客户的口号,而是切实作为每个保险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2. 保险行业应加强诚信教育。只有让所有保险从业人员充分认识诚信对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诚信经营、 诚信服务的自觉性, 才是防止保险失信的最可靠保障。因此,加强保险行业的诚信道德建设,就必须抓好诚信教育。(1)诚信教育应该体现生活化的特点。即将保险行业诚信的道德要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之中,构建一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方式,使保险企业、从业人员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之中,培育诚信的品质。(2)教育方式应多样化。除专门组织学习培训外,还应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专题文艺活动等方式进行诚信教育,使人们在广泛的参与中提高对保险诚信的认知水平。(3) 诚信教育要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大家遵守诚信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 强化保险失信惩戒机制。道德规范的遵守需要靠人们的自觉性来自我约束,否则任何外部约束手段都不可能完全有效, 但同时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保险业的诚信建设除了通过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个人自律、公司自律和行业自律的能力外,还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构建强有力的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惩戒力度应能够足以让绝大部分试图违规、违法者望而却步。

浅论我国保险业中的诚信问题 篇4

我国对保险代理人实行就业准人制度, 即每一保险代理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然而现实是, 保监会曾于2003年降低从业门槛, 只要初中学历就可报考代理人员资格, 从业考试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门槛”的降低使很多人可以进入这个行业, 于是大量的下岗工人, 或是家庭妇女, 或是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都可以去到保险公司。这样做的后果是, 保费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就涉及到专业的保险问题时, 因为从业人员素质有限, 很难做到“最大诚信”。代理人在转换保险公司时, 没有对续期佣金的牵挂, 而一份寿险保险期限往往长达二三十年, 代理人流动频繁, 影响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往往受利益驱使难免会出现代理人故意诱导、欺骗被保险人的现象, 使代理人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鉴于我国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还未走上正轨, 虽然保险代理人属于自由职业者, 但是保险人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有其必要性, 将保险代理人定位于自由职业者有利于保证其独立平等性。对保险代理人可以设定代理人的福利, 并对业绩优良的代理人实行奖励, 开展各种竞赛, 建立稳定、持续的晋升和激励机制, 物质的激励会使得他们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对现有的保险代理人佣金制度进行改革, 严格各类保险代理人的佣金制度。适当降低首期佣金支付率, 提高续保期佣金比率, 促使代理人提高后续服务, 增加投保人满意度。对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新手和长期从事代理业务的保险营销人员, 提取不同比例的佣金。也可以考虑从佣金中提取部分作为每月固定的收入, 或作为底薪以保持代理人队伍的稳定性, 促使保险营销人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此外, 保险代理人大部分都是原失业或未就业人员, 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国家应从税收制度上给予扶持。国内一些省份的地方保监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步骤地适当上调营业税的起征点,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保险代理人税负过重的问题, 有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 保险人有必要根据观测到的营销业绩变量, 设计一个激励合同对代理人进行奖惩, 以促使代理人选择有利于保险人的“诚信”行为。

对于我国的保险行业, 我国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改革现在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 由以前简单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改为资格考试, 从各方面去考察保险代理人的资格, 比如个人教育的程度问题, 道德品质问题, 和实际销售经验问题, 最重要的是职业素质不同, 通过这种提高入门的门槛, 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保险业的人员良莠不齐的现象。提高大众对于保险代理人的认同感, 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保险品种, 各种销售人员的不同工作阶段, 进行不同的人员培训和考试进行资格确认。把那些道德败坏, 素质不高的销售人员进行劝退, 取消之前的合同。加强保险行业培训教师的建设, 探讨建设一个保险代理人的教育网络, 让他们能时时受到教育培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 保险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大保险公司在争城掠地中, 要大量的招收保险代理中介, 这些中介中进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靠的就是保险代理人。保险公司对这些保险代理人进行培训, 这些保险代理便可以出门发展业务。由于各种制度的不完善性, 保险代理人的素质不均衡性, 也导致了百姓对保险行业的质疑和不信任。所以本文对保险代理人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

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篇5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一)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保险法》强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5条;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二是相关法规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全国各地保监办、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理念中,均能突出强调诚信。如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泰康人寿认为“诚信在保险行业至高无上”;新华人寿在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领导公司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安保险公司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获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为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诚信状况有所改善,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公众,因而可以说他们的诚信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保险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2.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3.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4.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2002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

1损失;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在广州的“车贷险”骗赔案中,曾经发现一家保险公司的6个支公司同时为一部车办理了保证保险。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够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且不论这个指标是否经过科学测算,是否实事求是)不但有物质奖励,还可能加官晋爵,否则,就会遭到惩罚,甚至丢掉“乌纱帽”。同时,基层公司可支配的费用也仅仅唯系于保费收入,多收多花,少收少花,不收不花。这种政策导向驱使基层公司以保费规模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5.保险营销机制不完善困扰着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诱发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的构想

(一)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家六部委于2003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省市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可以说,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保险业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

(二)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高度保护诚实守信行为,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要在保险业内逐步形成“有信者昌,无信者痛”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要统筹全行业的信用法制建设,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落实。现阶段,应尽快出台《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信用管理办法》等法规。

(三)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1.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在制度建立上,某寿险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明确规定营销员不得收取客户的现金作保费,必须由客户将保费存入银行,公司直接与银行结算。这种做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收费环节的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营销员挪用、诈骗保费的可能性。

2.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及披露,可以参照英国做法,由行业协会进行。在投保人投保时,保险公司有权通过行业协会获得该投保人的资信状况、履约守诺及遵纪守法情况。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数据的管理制度,现阶段可由行业协会采集投保人的投保及理赔记录。对保险人的信息披露,除在指定刊物上定期详细如实公开其经营管理状况外,各保险公司还应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的平台,如专线服务电话、专业网站等,对投保人提出的有关公司的任何问题,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均应如实全面解答。

(四)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注入动力

经济主体只有考虑长远利益,才有积极性建立一个不欺骗的信誉。而要使经济主体重视长远利益,必须有明晰的产权。因为产权制度直接决定着信誉的收益权,如果收益权归别人所有,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未来收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可以把经济主体建立信誉的积极性归结为产权问题。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时,作为“经济人”的决策者没有理由重视企业的信誉。因而,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运行机制是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

(五)完善保险营销机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增添活力

保险代理人诚信之医疗环境 篇6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百忙之中为我社编辑出版的《大众理财实战宝典》系列图书所作的序中,对整个金融诚信大环境特别是其中保险业的诚信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指引,保险代理人作为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诚信构建与维系同样要靠行业自律、个人参与、政府监管、舆论引导多管齐下。

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已占全国人口的19%左右,并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0%左右。中国人的财富,逐渐到了非理不可的阶段。中国经济的腾飞催生了国人的理财需求。

投资也好,消费也罢,离不开健康的理财环境。一方面,市场竞争使得各类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让百姓拥有了相机抉择的广泛空间;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却屡见诚信意识、诚信文化及信用管理缺失的现象,也在吞噬着百姓的信任。

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以投资者的信心为基础的市场。信任危机下的“财”,怎一个“理”字了得?

曾一度位列海内最富的晋商500年不衰,其钱庄、票号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业。创造这个财富奇迹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就是晋商视为生命线的诚信。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基础。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金融秩序,避免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理财环境的基石。

诚信可贵,贵在难能。金融诚信体系的构建与维系远非一夕之功、一人之力,要靠行业自律、个人参与、政府监管、舆论引导多管齐下,形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互动。

——金融机构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始终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企业活动的每一环节之中,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精品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兴业之本、生存之根。

——个人作为消费和投资的主体,首先要加强对诚信的认知度,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建立一种无形监督的、社会化的信用管理,使失信行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同时,伴随着财富的增长,个人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也要快速增长,唯有师理财知识,长理财技能,富理则实践,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方能克服轻信,避免盲从。

——政府要加强监管,不断健全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把加强金融行业诚信建设、强化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以及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媒体作为舆论机构,首先应切实坚持诚信原则,维护自身形象,增强公信力,做有良心的新闻媒体。同时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积极宣传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作为指导百姓理财的财经媒体,同样肩负着监督金融行业诚信建设、广泛传播诚信理念、普及理财知识的重任,通过编辑出版《大众理财实战宝典》系列图书促使诚信意识及健康理财观念深入人心。

保险业诚信的重要性及对策路径 篇7

诚信, 就是指有诚意、守信用。众所周知,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 要想获取成功, 各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一种游戏规则, 那就是诚信原则。讲诚信, 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原则。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今天, 保险业的社会功能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其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将是社会和谐发展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但是由于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需要进一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因此, 必须要加强理论研究, 指导其和谐有序发展。此外,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能有效提高保险业在人民信中信用评级。为此, 保险企业要以诚信为本, 充分依托城信之源泉, 积极推进保险业实现其内涵式发展。

1. 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

诚实守信为了达到某种意愿而共同约定并相互遵守的一种社会理念。其虽然归属于伦理道德范畴, 倘若“视小而不为”, 任其发展下去, 就可能失信与人、严重时会招致法律事件, 就会逐步丧失立业之本。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保险业要以诚信为本, 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 诚信已成为一种高悬的警示灯, 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讲信誉、守承诺、是商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是保障经济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对保险行业来讲, 守法经营、维护诚信底线, 注重售后服务质量就能在取信于客户端, 只要靠诚实守信才能博得客户的好评与认可, 才能在确保保险企业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

2.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之基

质量是生命、信誉是保险企业的在市场营销中的脸面。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 是以保险企业的信用向客户所做出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赔付保险金的责任承诺。因而, 保险企业是否诚实、是否守信用, 在保险消费者客户端的购买决策中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客户端只有在对保险企业信任的基础上才会出资, 也只会向其认为有信用度的保险公司投保。可见, 保险企业的信誉度, 就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保险公司只有讲诚信, 践承诺,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理念, 才取信于客户端, 进而在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基础上, 新老客户相续推荐与购买, 才能在确保保险企业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

3. 诚信是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的之举

影响保险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是多维的, 其中保险企业的市场声誉作为一种“活广告”, 是保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筹码, 也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的市场关键因素。我国加入世贸后, 外资大型保险企业也合法地进入了中国的保险市场, 不仅要与中资保险企业争夺重要的人力资源, 还要争夺有限的保源, 外资大型保险企业以其良好的品牌形象, 科学的管理水平、优质的售后服务来吸引和说服客户端, 来抢占国内有限市场。正因如此, 国内保险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视诚信为生命, 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提高市场竞争力。

4. 是促进保险行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之需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强调的是优化内部结构、提高质量, 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发展。调查显示, 个别的保险企业在内部管理上, 最求利益的最大化, 过于侧重眼前利益, 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导致了保险行业的不和谐因素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战略发展。为此, 保险企业要落实内涵式发展的深切内涵, 应该在抓住机遇、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控制公司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遵循市场规律,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积极推动以诚信为核心的保险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树立以诚信促发展的经营理念, 为本企业的内涵式发展, 打下坚实的人脉基础并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对策路径

1. 加强保险企业员工的诚信思想教育工作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保险业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 强化保险业市场诚信意识”。实践证明, 只保险企业所有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诚信二字对保险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做到内化于行, 逐步提高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的自律性, 才是防止保险企业失信与人、失去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 加强保险行业的诚信道德建设, 就必须以广大企业员工的诚信教育为抓手。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诚信教育应该贴生活。即将保险行业诚信的道德要求体现在具体的日常生活细节和行为之中, 使保险企业的从业人员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之中, 形成诚信的品质, 养成守诚信的行为习惯。二是诚信教育方式应多元化。除专门组织诚信专题学习外, 还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诚信知识讲座、诚信专题文艺汇演活动等, 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来提高对广大员工对保险诚信的认知水平。三是诚信教育要注重实效, 可通过多媒体展示, 结合社会保险业真实案例, 警示从业人员要守法和遵守诚信道德规范, 提高自律性。[1]

2. 确立以政府监管为重要手段的外部诚信监督体系

保险业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与调控。一是要建立健全信用披露制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强客户端对保险企业的知情权。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保险信用评级体系。为此, 政府部门应通过相关法律部门、审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机构, 按照十八大会议精神, 科学统一信用评价标准, 对保险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综合量化评估, 然后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于众, 使消费者最及时了解各保险企业的信用状况, 为保障投保人的切身利益, 提供安全便捷的社会信息服务。三是完善代理人信誉评价体系。目前国内部分保险企业在内抓管理上, 围绕信誉评价进行了规章建制, 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此外, 一些保险企业对优秀代理人的选拔与聘用工作, 也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也得到管理层的认可和肯定。总之, 上述做法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管。[2]

3. 建立强有力的保险诚信内部管理制度

法律制度是通过刚性的管理来保证实施, 但保险业必须同时搞好内部管理工作。首先保险企业在其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建制, 建立明确的管理细则, 具体落实在每一项细分化的工作制度上, 且要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例如对营销员不得经手保费的规定、对保险代理人的信用与业绩等级考核等、理赔过程中的及时性、客户端的满意程度等, 通过内部的科学管理, 规避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企业风险。同时, 通过内部企业管理方案的实施, 加强对保险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诚信文化建设, 为本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保险市场营销人员的利益机制上,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例如营销员与公司签订雇佣合同, 工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浮动工资两部分构成, 并享受“五险一金”。这样无形中就提升了营销员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稳定了保险企业的人力资源, 通过建立代理人的个人形象与公信度, 有效遏制了保险代理人误导、欺诈客户而引发法律纠纷事件的发生。[3]

4. 建立失信行为的公示与惩戒制度

建立失信行为的公示与惩戒制度, 可以将那些信用不良者逐步出信用消费市场, 提高社会诚信的整体质量。因此, 在保险诚信建设过程中, 非常有必要引导、推进建立信用的记录、评价、公开制度, 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 让消费者择善为友, 从而使失信者失去市场, 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 失信惩戒机制要具备可操作性,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允许运营联合征信平台的机构能够收集失信企业和个人的不良记录, 并通过政府渠道和征信机构, 合法地将其公示给有需要的授信机构。将企业或个人的失信记录列入黑名单, 向全社会公示。同时, 失信惩戒机制还建立“红名单”专栏, 因为红名单企业多是长期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政府政策可以向被列在红名单上的企业和个人倾斜, 各类授信人也可以考虑给红名单上的企业和个人以各种优惠和奖励, 一方面降低守信者使用信用工具的成本, 另一方面要建立失信行为公示制度, 所公示信息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要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以确保在公布数据的同时不侵犯企业及个人的正当合法权益。[4]

5. 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理念, 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专家指出:市场经济越发达, 对诚实信用的指数要求就会更高。一个不诚信的企业或个人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 都应该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重要关系, 树立与维护诚信行为的企业发展观, 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社会是个大环境,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与宣传工作, 面向社会个阶层, 培育诚信理念, 使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理念, 为保险业的诚信经营与发展提供适宜的沃壤。其次, 保险企业应将诚信文化作为打造企业文化的核心, 坚守诚实守信的行规阵地, 用为诚信行为树立行业品牌, 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再次, 在保险企业员工职后再教育与及对保险代理人的专业培训工作中, 应重视诚信教育工作, 渗透诚信理念, 增加诚信内容教育, 大力宣传诚信对保险企业、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诚信不仅仅体现在保险的营销、勘验与理赔的工作上, 而且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管理措施与伦理道德教育的训化与约束, 强化诚信意识, 在社会上起模范带头作用。[5]

参考文献

[1]李树利.要靠诚信来改善保险业的社会形象[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2, 3:67-67.

[2]高智.诚信建设是保险企业的立业之本[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3:69-70.

[3]曹邓.保险诚信问题分析与保险诚信体系建设[J].金融与经济, 2005, 11:24-26.

[4]蔡洪根等.加强当前保险业诚信建设的策略取向[J].金融与经济, 2007, 9:59-64.

保险业诚信问题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险,大学生,诚信教育

近年来, 国内有近30所高校相继开设医疗保险专业, 目前已有8届超过千余名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通过对国内最早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的几所大学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的四类毕业去向中以商业保险机构比重最大,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保险业由于特殊职业需要, 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度要求很高, 医疗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保险行业工作, 成为保险业的新生力量, 对诚信教育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某大学医疗保险专业1997级至2007级十届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7份, 有效回收率为94.8%。其中男生134人 (56.5%) , 女生103人 (43.5%) 。

1.3 研究内容。

参考国内高校相关文献及专家咨询的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医疗保险专业大学生诚信调查表》, 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表分两份, 调查表一是调查学生的诚信概念认知与诚信态度;调查表二是调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济、工作、交友、网络等诚信缺失问题, 采用五级记分制。

1.4 资料统计。

运用Excel2003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诚信概念的认知。

我们从道德、法律、制度、经济和市场五个层面了解医疗保险专业大学生对诚信概念的认知, 每个层面有两个答案。从表1可看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较多停留在道德、制度和法律层面, 其经济、市场层面的诚信概念还较淡薄, 最高的诚信道德层面概念比例分别为90.3%和77.6%, 而最低的诚信市场层面概念比例只有10.5%和9.3%。值得注意的是本题设计为多选, 其实每一选项均是对诚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概括, 全选的学生只有12人, 只占有效问卷的5.1%。

2.2 大学生整体诚信状况。

医疗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状况一般, 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回答“一般”为63.7%, 占大多数;“很好”与“较好”频率之和为14.7%, 较“较差”与“很差”频率之和 (21.6%) 低7个百分点, 表明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状况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认同 (评价以一般、较差为主) , 自我的诚信迷失情况值得我们关注。见表2。

2.3 在校期间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医疗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在校期间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持认同态度, 有90.7%的同学表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 只有3.4%的同学表示没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60名毕业生全部回答很有必要或有必要, 说明大学生结合就业体会, 认识到基于保险行业对诚信的高要求, 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在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专门的行业诚信教育。见表3。

2.4 不同年级的诚信缺失选择。

把诚信缺失偶尔发生与经常发生放在一起看作已经发生, 从表4可看出:一年级的诚信缺失主要集中在学习不诚信, 以考试作弊和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为常见;二年级的诚信缺失主要集中在学习不诚信和生活不诚信, 以考试作弊、课堂作业抄袭、假借各种理由请假、寝室内偷用电器为常见, 网络道德虚拟排序上升;三年级考试作弊现象最严重, 同时许多学生沉迷网络, 网络道德虚拟排序第二, 交友不诚信的比例也较其它年级高, 最值得我们关注;四年级大学生因面临实习和就业, 工作不诚信最严重, 主要表现为实习期间擅自离岗、求职自荐材料注水、面试时浮夸陈词等;毕业生的问题主要是学习不诚信, 不少同学反映因在校期间上网不普及, 网络道德虚拟现象不明显。

3讨论与建议

3.1

调查中显示医疗保险专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与国内其他高校的调查结果相比, 同样存在诚信概念认知不足、诚信素养不高、对自身群体诚信状况不认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许多问题[2,3]。但结合随机个别访谈表明,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他们积极认同诚信的重要性, 对社会和校园内各种不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 希望拥有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同学认为在校期间进行诚信教育很有必要或有必要, 尤其是60名已毕业的大学生全部认可, 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对诚信教育的高度重视。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符合特定社会领域的需要, 是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的目的与核心[4]。医疗保险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商业保险公司工作, 相对于保险行业对诚信的高要求而言, 保险专业的大学生理应在诚信方面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楷模。要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应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配合德育教育, 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做好大学生将来到用人单位后的诚信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发挥高校在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中的积极作用。

3.2

大学生对诚信概念的认知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较多停留在道德、制度和法律层面, 其经济、市场层面的诚信概念还较淡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校诚信教育不够是主要原因。美国著名学者查理德·T·德乔治对“诚信”如下解释:诚信是时时处处使自身行为符合道德原理与规范[5]。而这种道德原理与规范无疑是具有时代性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诚信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多年来我们只把“诚实守信”当作道德、法律规范教育, 忽视了诚信的经济观和市场观的传输, 致使大学生对诚信整体概念认识淡薄, 为此要尽快树立科学诚信观, 采取灵活多样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法, 帮助大学生澄清模糊的诚信认识。

3.3

调查中反映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诚信缺失的选择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年级情况最好;考试作弊现象及网络道德虚拟随年级递增而加重, 三年级表现尤为明显;四年级大学生因面临实习和就业, 工作不诚信最严重。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人生课题, 实施诚信教育更要针对不同的思想成长过程, 采取不同的培养定位。因此建议:一年级阶段主要是认知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解决的是稳定专业思想, 适应大学生活, 诚实面对学校管理, 诚实展现自我。可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 上好诚信教育第一课, 严把诚信教育关, 尽可能避免诚信缺失现象进一步恶化。二、三年级阶段, 主要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需要端正学习态度, 提倡公平竞争, 杜绝作弊, 赋予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诚实评价自我, 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逐步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同时学校以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为契机, 作好诚信教育, 避免学生沉迷网络以及交友时持游戏态度、逢场作戏、未婚同居等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毕业阶段, 是平时诚信教育的持续和深入, 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讲信用、会合作, 诚实推荐自己,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詹长春, 周绿林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6) .

[2]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J].高教探索, 2005; (4) .

[3]陈晓辉, 高超等.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

[4]汤质如, 胡志等.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 .

诚信原则在保险中的发展与适用 篇9

关键词:诚实信用原则,保险法,适用范围

一、保险法诚信原则之体现

保险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民法之诚实信用原则当然适用于保险法, 保险法诚实信用原则实为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领域之具体体现,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我国《保险法》第5条亦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险合同作为商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自然也受该原则的指导约束。但较之一般合同而言, 保险合同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 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 具有风险性。所谓射幸合同, 即当事人全体或其中的一人取决于不确定的事件, 对财产取得利益或遭受损失的一种相互的协议。[1]射幸合同是传统民事合同的一种形式。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及如何确定保费依赖于事物的客观情况, 保险以风险的发生为交易条件, 即只有发生合同所约定风险事故时, 作为保险合同当事人一方的保险人才须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风险的大小和发生与否与当事人行为密切相关。对于保险人而言, 如果风险不发生, 则其主要合同义务——支付保险金将无须履行。因此, 在保险合同中, 双方当事人对于风险发生的态度经常并不一致。保险却是一种“分险”机制, 保险人与众多的投保人签订合同, 向他们收取保险费, 并将该保险费作为特定保险合同中保险金支付的费用来源。所以保险合同要求当事人切实遵守最大诚信原则。

其次, 保险合同当事人处于一种明显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即交易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的信息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知, 从而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在保险合同中, 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或人身了解比较充分, 而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人身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其二保险人是专业保险公司, 保险合同条款是由其拟订的, 所以保险人对保险条款内容、当事人权利义务至为了解, 而投保人一般不具备保险专业的保险知识, 其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处于相对无知状态, 对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尤为如此。因此, 如果没有对投保人或保险人高度诚信要求, 保险人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受利益驱动而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危险行为将缺乏有力的监督手段与自我保护措施。

最后, 保险合同对价的悬殊性。保险业是根据大数法则来分摊损失的, 这就要求多数人中每人缴纳较少的资金来建立一个基金, 然后对损失予以补偿。投保人所交纳的保险费与保险事故发生后所能获得的保险金相比微乎其微, 这容易导致投保人欺骗或隐瞒, 导致保险人判断失误甚至上当受骗。

最大诚信是随保险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初的海上保险合同中, 保险人无法了解船货的情况, 如果投保人采用欺诈手段订立合同, 则保险人势将受损, 故而要求投保人有最大的诚实信用。早在1766年, 英国的曼斯菲尔德法官就在Carter Vboehm (1766) 一案的判词中强调:“保险合同是射幸性合同……投保人不得保留任何事实, 否则将构成欺诈, 导致合同无效。”[2]后来的Jessel MR在London AssuranceV. Mansel (1879) 一案中又阐明:“无论是人寿, 火灾保险, 还是在海上保险中, 诚实信用均构成保险合同的基础。”[3]

最大诚信原则最早在成文法律中得到确认的是1906年的《英国海上保险法》, 该法第17条规定:“海上保险合同是建立在最大诚实信用的基础上成立的合同:若一方不遵守最大诚实信用, 他方得宣告合同无效。”[4]此后, 各国相继效仿, 均在其保险法中作了相应的规定。

保险合同不仅要求当事人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而且要做到最大诚信。最大诚信原则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运用, 就是保险人要履行说明义务, 投保人要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以及要遵守保险合同中的保证条款等。这些规定包含了我国民法诚信原则与公平原则的内涵。

保险法诚信原则之所以确立, 首先即为矫正投保人不如实告知, 隐瞒而造成的对保险人不公平的结果。由于保险条款是格式条款, 保险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法律, 这时保险法又规定了保险人说明义务, 以此矫正对投保人不公平之结果。于弃权与禁止抗辩亦然。其次, 对保险行为予以诚信与否的评判, 不能只限于行为人主观方面上而为判断, 投保人并没有违反善意之要求, 那么依据保险法诚信原则对其评判时, 应从主客观两方面考察方可得出妥当结论, 以追求保险法诚信原则之公平。从保险法在发展史上几次变化可以反映。保险法诚信原则内涵有所不同。早期为改变保险人不利处境, 防止恶意欺骗保险人, 始设最大诚信原则以平衡双方利益。然而随着保险业的壮大发展, 保险人凭借优势地位, 于保险事故发生时, 随便找个理由, 指责被保险人违反最大诚信原则, 逃避自己支付保险金的义务。这样就造成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极为不利的后果, 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被滥用了。为了平衡双方利益, 保险法又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及弃权与禁止抗辩制度, 另外, 还对投保人的告知义务作了限定, 从无限告知逐渐向询问告知, 同时加重了保险人的调查义务。所有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保险法诚信原则从偏重合同自由到平衡双方利益, 再到平衡当事人双方及社会利益这样一个公平、正义观念变化事实。

二、保险法诚信原则适用的界限

在研究保险法诚信原则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必须提及, 即这一原则适用范围只限于保险合同法还是适用于保险法全部或其他部分。传统上保险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险法既包括保险公法, 也包括保险私法;狭义保险法只是指保险私法。所谓保险公法, 就是有关保险公法性质的法规, 即调整在国家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保险关系的行为规范, 主要指保险业法和社会保险法;所谓保险私法, 就是有关保险的私法性质的法规, 即调整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之间保险关系的行为规范, 主要指保险合同法和保险特别法。[5]

我国2002年10月28日修改《保险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保险, 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 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所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 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6]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保险只调整商业保险行为。所以从立法体例看, 我国的社会保险不属于我们所研究的保险法范围, 而应归属于社会保险法的范围。我国多年来的保险立法采取保险合同法与保险业法分立体制, 先后颁布了《财产保险合同条例》和《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两个单行法规, 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采用了合并立法体制, 内容上包括了保险合同法和保险业法。

关于保险法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 认为只是保险合同的应用原则, 如孙积禄认为:“长久以来, 最大善意形成了保险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被各国立法采纳。”[7] (2) 认为是整个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如李玉泉认为:“所谓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是指贯穿于保险法之中的, 人们在保险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8]笔者认为, 保险法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应为保险私法, 具体包括:保险合同法、保险特别法。因为诚信原则起源于债法, 后扩大于整个民事法律关系。诚信原则在实际运用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关系, 而保险公法主体地位不平等, 属于经济法领域, 具有国家强制性。而保险法作为民法之特别法, 保险法诚信原则作为民法诚信原则具体化虽然有其特别, 但作为私法领域之基本原则的性质并无变化, 诚信原则之所以有其重要之意义, 仍在于私法, 尤其在于债法, 当无疑义。现今为了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我国保险立法采取分立体制,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业法》。

海上保险合同是一种专门性合同, 各国海商法有关海上保险的规定就是典型的保险特别法。我国《海商法》第12章对此作了专门规定。但是在处理海上保险合同时, 也不能仅仅以《海商法》规定为限, 如关于保险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 我国《海商法》第12章海上保险合同一般规定就没有这两条重要原则, 而最大诚信原则最早在成文法律中得到确认的是1906年的《英国海上保险法》, 这无疑是我国立法漏洞。作为投保人在保险订立前必须如实告知。对于海上保险合同适用, 我国《保险法》第147条规定得很明确:“海上保险适用海商法有关规定;海商法未作规定的, 适用本法有关规定。”《保险法》是《民法通则》的特别法, 《海商法》海上保险合同条款又是《保险法》特别法条款。在适用海上保险条款上, 应优先适用《海商法》;《海商法》没有特殊规定的, 再适用《保险法》;《保险法》没有规定的, 适用《合同法》, 《合同法》没有规定的, 最后适用《民法通则》,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适用国际公约或国际惯例。

诚实信用原则是不确定规定, 属于弹性条款。确定的规定详尽无遗地、具体和全面地规定了权利义务承担者的行为条件, 并未给司法机关运用自由裁量权。而不确定规定并不对权利义务各方的行为模式和保证手段的内容和要件作十分确定的详尽无遗的规定, 而是运用模糊概念, 授予司法机关以自由裁量, 考虑具体情况解决问题的权力。[9]在处理具体民事案件时, 要禁止“向一般条款的逃避”而确保民法基本原则的权威性、指导性。所谓“向一般条款的逃避”, 在法解释学上是指关于某一案件, 法律本有具体规定, 而适用该具体规定而适用诚实信用原则。此种现象应予禁止。换言之, 在适用法律具体规定与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均可获得同一结果时, 应适用该具体规定, 而不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弹性条款。

参考文献

[1].刘宗荣.保险法.台中书局出版社, 1993

[2].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6

[3].李双元, 温世扬主编.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4].史尚宽.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9

[5].施文森.保险法总论 (台) , 1985

保险业诚信问题 篇10

关键词:社会,社区,行业,保险职业诚信教育,介入,路径

0 引言

保险高等职业院校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阵营, 在这一领域着重实施诚信教育, 对塑造学生的职业观念、全面提升保险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保险职业诚信教育要不断拓宽与外部环境的交流通道,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本体能动性, 全面调动可行性教育资源。本文从影响保险诚信教育的因素出发, 整理诚信教育实施的推动力量, 提出将社会、社区及行业资源引入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路径, 致力于以多元化手段促进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实质进展。

1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影响因素

保险教育与社会及行业联系紧密, 受教育者在职业追求中, 形成具有行为及认知共性的同类群体社区, 社会、社区和行业构成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外部背景及内生环境,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在实施中受到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 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法制及道德水平的整体进步, 促进了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改观。一方面, 我国保险法律监管逐渐完善, 职业诚信规范化, 丰富了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制度内容。另一方面, “诚信问题标在保险业, 本在全社会”[1], 社会道德水平大幅提升, 公众的主流价值认同基本统一,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其次, 受到社区因素的影响。保险学生的教育场所是他们最重要的社区环境, 该社区的形成依赖于具有共同理想追求的群体, 社区内的成员在文化理念、专业态度、生活秩序、竞争意识等方面存在互动。在家庭环境中, 家庭成员的素质、长辈言行的示范效应、家庭的贫富状态, 则可能影响个体诚信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再次, 受到行业因素的影响。保险公司注重自身企业文化建设, 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这些正面成就为职业诚信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示范。面对失信问题, 企业已然着力应对, 并努力提升队伍素质, 职业诚信教育这种趋势下不断更新理念, 加深与企业的合作, 提高教育质量。

2 社会、社区及行业资源介入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保险职业诚信, 是普遍诚信道德在保险领域的特殊价值定位及角色要求。在教育实施中援引外部力量, 通过社会、社区资源的介入, 夯实学生基本道德, 通过行业资源的介入践行职业诚信, 完成普遍到特殊的积累。

2.1 社会资源介入有助于夯实职业诚信的道德基础

社会资源是基本道德的发源地与支持力量, “诚信观的培养必然要传达社会道德变迁的信息和取向, 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道德的要求, 帮助个人内化既有的社会道德规范系统”。[2]保险职业诚信教育需要借助社会伦理的正向影响, 夯实职业诚信的道德基础。因此, 基本道德观念的培养是职业诚信培养的前置工作和必经阶段, 践行保险职业诚信, 首先要求个体具备基本道德素质, 做到爱国守法、诚实守信, 才能以正确的价值标准评判职业领域的人和事。

2.2 社区资源介入有助于诚信价值观念的同类互助

社区中的同类群体处于共同的生活领域, “人们将面临相同的生活结构所提出的道德价值问题, 为人们彼此的价值沟通和价值认同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背景”[3]。保险学生在学校共同的教育环境中获取信息, 相互学习, 相互激励, 可以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在家庭中, 亲属通过共同的生活传递善良风俗, 成员间相互关爱施受, 有利于培养博爱情怀和责任理念。因此, 校园及家庭是诚信价值观念塑造的有利资源, 群体间的良性影响在诚信意识构建中起到同类互助作用。

2.3 行业资源介入有助于提升职业诚信的践行能力

保险职业教育需要在行业环境中体验、思维、并得到审验。“业界所拥有的各种保险实践资源, 是学界所稀缺的, 也是学界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的”[4],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要提升诚信观念的践行能力, 应当借助行业资源搭建操作平台, 协助学生完成职业诚信追求与行动间的转化;行业资源还具有将职业诚信向个体传递的直接优势, 企业通过展示诚信经营的正向意义, 表达保险业对诚信的主流态度和行为实证, 深化诚信理论的说服力。

3 社会、社区及行业资源介入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路径

3.1 社会资源介入路径

“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引导, 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5]。社会资源介入保险职业诚信教育, 着重通过社会典型引导、社会服务参与及社会角色体验路径, 传递责任意识、荣辱意识, 深化学生诚信品格。

3.1.1 社会典型引导

社会职业道德先进典型的行为, 代表了守法敬业、爱岗奉献等当代价值取向, 是学生树立明理、博爱、守信等普遍道德理念的引领力量, 更是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珍贵资源。学校要发挥社会典型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组织中, 将道德范例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传媒资源, 接触社会正面力量, 促进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把握。

3.1.2 社会服务参与

参与社会服务, 是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关心公共福利, 向规范公民迈进的有力措施, 也是保险职业诚信教育链接社会资源的路径选择。通过关怀弱势群体、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等社会服务载体, 促使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 真诚对待他人。当这些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 则会激励他们主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增强人格管理的自觉性, 对道德教育的接纳由被动约束转化为主动认同。

3.1.3 社会角色体验

社会角色是个人参与社会的身份, 角色内容中包含着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大学生通过社会角色体验了解社会期待, 领悟自我的人生价值。社会角色体验方式包括社会兼职、社会大型公益活动参与等, 学生通过实践锻炼,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形成奉献意识, 在角色转化中, 进行社会与个人价值目标的互动, 完成个人与社会价值追求在理念上的契合。

3.2 社区资源介入路径

社区资源介入保险职业诚信教育的目标, 在于关注社会道德及诚信意识在微观环境中的积累和提升, 路径选择落实于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家校诚信教育互动、组建同类互助群体, 着重改善学生诚信道德的内生环境。

3.2.1 营造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需要得到校园整体文化力量的推动。首先, 要营造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 以校园活动丰富诚信教育载体;其次, 在组织课堂教学、应试备考、师风师德建设的过程中, 积极突出诚信的思想指导地位;再次, 引导学生将诚信水平纳入个人发展规划中, 将诚信深入到意识范畴和行动领域。诚信理念培育应当作为学校一项常态化、持续化的工作, 并与保险专业教育相衔接。

3.2.2 形成家校诚信教育互动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要通过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的方式, 形成家校诚信教育互动。在措施选择上, 既要加强家校沟通, 又要避免影响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可以通过定期向家长发送交流函, 介绍保险职业诚信要求, 倡议家庭形成和谐、文明的环境, 建议家长正确引导学生的物质需求及人际交往态度;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建立对话平台, 密切关注特困家庭、单亲家庭及社会优势家庭的教育环境, 及时发现学生诚信道德成长中的困惑及干扰。

3.2.3 组建同类互助群体

保险专业学生基于相同的学习、生活背景, 在理念上易于趋同, 行为上易于仿效。在职业诚信教育中, 要积极发挥群体内部的良性影响作用, 组建同类互助群体。首先要组建职业诚信学习团队, 培养骨干成员, 在团队中发挥行为带动作用;其次, 经常性开展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等团队活动, 培养学生协作、奉献、自强、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 要发掘优秀毕业生资源, 用同龄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自豪感, 树立诚实展业意识。

3.3 构建行业支持网络

保险职业诚信教育要形成以行业支持为背景的校企职业诚信教育网络。行业资源介入保险职业诚信教育, 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道德在保险领域的个性内容及操作方法, 深化学生对保险职业规范的理解。

3.3.1 入学初期着重形成保险职业诚信的实践认知

学生入学初期是职业认知的形成期, 此期间积极利用行业资源, 宣传保险的社会功能, 树立行业正面形象, 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对职业诚信形成实践认知。在入学教育中, 邀请行业专家讲授保险业的社会贡献, 在正式开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短期见习;在学生管理中, 聘请行业模范作为思想导师;在授课中实施开放教学, 带学生走进保险公司感受企业诚信文化理念, 关注自身诚信道德塑造与专业健康发展的关联, 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 加深学生对保险诚信的良性感知。

3.3.2 学业中期加强保险职业诚信的实践操作

学业中期是培养职业诚信素质的关键时期, 校企合作是该时期行业资源的介入路径。在教学中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完成课程任务规划及案例设计;实训中增加工作接触深度, 了解岗位分工对诚信的区别性要求;同时, 将职业诚信教育落着于学生的生存需求, 因为职业诚信相较其他道德内容, 与个人利益交织更为繁密。“道德教育必须与个人合理的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 要使人明白, 道德不仅仅意味着吃亏、奉献、牺牲, 也意味着获得”[6]。在实训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劳动与利益获取的共存意识, 传授学生处理利益冲突的正确方法。

3.3.3 顶岗实习期积极共建校企职业诚信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期学生将全面进入职业领域, 企业能够及时发现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距, 反馈教育的不足。因此, 在学生顶岗时期, 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 围绕增进教育、行业有机融合的目标, 共建职业诚信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岗位忠诚度、客户服务能力、挫折应对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矛盾处理能力等与职业诚信水平相关联的能力要素, 作为职业诚信评价指标, 对职业诚信素质较高的学生适当留用, 通过外在评价系统的运行, 增强学生践行职业诚信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谒基胜.再议保险文化之核心—诚信[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 (12) :40-42.

[2]王东.诚信观培养: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学, 2008 (1) :82-85.

[3]魏长领, 喻岚.简论道德价值认同的内在路径与外部机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2) :1-4.

[4]徐春红.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3) :38-39.

[5]胡薇, 王立仁.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3) :66-68.

一个保险诚信建设引领者的行与思 篇11

构建金融保险业诚信建设

1998年的谢清顺还是一名国有银行从业者,在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的道路上,他发现了人力资源培训在保险行业中的潜力和发展的意义。自此,谢清顺开始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对保险行业进行细致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保险行业当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行业地位认可度不高、行业诚信问题严峻、专业程度亟待提高等。

令他感到痛心的是,正是由于以上行业问题,不少具备实力且拥有很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保险精英正在渐渐地离开这个行业。“保险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在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行业发展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不仅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在当时,唯有建立专业的行业培训体系,构建行业诚信建设,才能将这个行业拉回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谢清顺这样说,他同样也是这样做的。

1998年,谢清顺创立北京国风共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保险培训本土品牌之一,致力于为行业精英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打造最专业的金融培训机构。为了实现自己构建行业诚信建设的职业理想,2007年8月,谢清顺创立了中国金融保险业唯一的诚信品牌——九鼎奖。

树立诚信经营标杆

“打造保险品牌,倡导诚信行风。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服务、品牌化制胜”就是九鼎奖的宗旨,谢清顺说:“在今天的保险市场上,保险从业人员的归属感不强,老百姓的接受度低,行业的整体格局还有待提升。针对中国保险业诚信的问题,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品牌建设、提高行业地位和形象,在保险业内知名人士,如秦道夫先生、卓志先生、江生忠先生、魏华林先生,以及保监会领导周道许先生、吕宙先生、王建先生、姚庆海先生等人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推出中国金融保险业诚信服务奖项——九鼎奖。”

随着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参与主办,九鼎奖进而升级为中国金融业诚信大奖。众多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都参与到九鼎奖对于金融保险业诚信品牌的构建当中,这其中,成思危、周道炯、侯云春、张文魁、汪国真、庄则栋和卢勤等,都曾参与颁奖,并为诚信建设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

九鼎奖在评奖机制上重点突出了诚信服务对于衡量保险从业者良莠的作用,这是其有别于MDRT等其他保险行业奖项的最大特点。不同于其他评奖将目光投向保险从业者的业绩,九鼎奖的首要评选指标是客户投诉率。在客户投诉率以下,才是客户数量、从业时间、保单收入的衡量。“客户投诉率是最能直接反应客户满意度的数据,改变了以往行业中以业绩为导向的风气,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只有当这样的指标确定后,才能在行业中树立起诚信经营的标杆。通过提高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客户满意度来最终降低客户的高投诉率,才能真正建立诚信经营的行业之风。”谢清顺说。

在当下的中国商业环境下,诚信的缺失是很多行业都存在的痼疾,而在金融行业,这种缺失就更为致命,甚至可能演变为行业危机。诚信更是每个保险机构的立业之本,唯有不断完善诚信建设、树立诚信楷模、优化诚信环境,才能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这正是谢清顺和他创立的九鼎奖所励志实现的事业,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热爱金融服务行业、保险营销工作的人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打造九鼎诚信品牌

九鼎奖成功地在行业内树立了一个标杆,这是谢清顺和他创立的国风正确地把握行业脉搏的一个表现。在国风13年的公司发展史上,几乎每一年都会为市场带来一些新的元素。从2001年开始,国风就主动进行服务营销,为国内保险公司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举办了中国寿险高峰会议。

据谢清顺介绍,在2001年,他牵头举办中国寿险高峰会的初衷,就是希望构建行业的共识,树立中国寿险业的标杆。而之后的多届营销精英交流大会也为国内优秀的业务精英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舞台。随着参会人员的增多以及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业内迅速成长起来了一些顶尖的业务高手和优秀的讲师,所以在第四届时,谢清顺又将交流大会升级为高峰论坛,希望提供更多的舞台给保险精英去展示他们的才华与成绩。

2006年12月,国风在大会升级的过程中加入了“品牌”的元素。谢清顺认为,大多数的保险从业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还在进行简单的产品销售而不是品牌经营。所以,为了协助保险营销人员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内涵价值,国风开始在保险营销管理高峰论坛以及常规的培训服务中加入了“品牌”的概念。

之所以这样做,谢清顺介绍指出,保险代理人的生涯规划需要从一个简单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推销,过渡到第二个阶段——为客户提供服务,未来还需要上升到第三个阶段——创造客户的需求,也就是成为客户的企业和家庭的理财规划顾问,而最高境界就是品牌经营。只有当中国的保险营销人员开始关注品牌,开始进行品牌经营的时候,保险从业人员才能真正获得尊严,获得社会的理解与认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把握保险业时代脉搏

谢清顺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远不仅如此,在银行保险低迷的那几年,是他牵头组织银保行业的研讨会,甚至还将美国银保专家克林顿请来进行演讲分享,希望为行业注入发展的动力。通过各种行业内诚信楷模的故事和成功案例,来激励业内从业者,把诚信建设融入到实际的培训服务当中,将银保行业的规模从最初的几亿元发展至数于亿元的量级,真正推动了中国银保行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谢清顺针对寿险业发展的瓶颈,提出了通过收展制解决孤儿保单、队伍稳定性及提高寿险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并出版了《收展制和客户关系》一书。可以说,从深度进入保险培训行业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到推动银保行业发展,再到通过收展制解决寿险行业瓶颈问题,谢清顺的每一步都紧扣保险行业的脉搏,站在行业的关键点上推动了行业的进程。

上一篇:教育局长的工作心态下一篇:成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