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2024-07-18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通用12篇)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篇1

在我国的各大保险公司中都存在着保险代理人。保险代理人算是保险行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但是由于保险公司正式编制较少, 这些保险代理人, 只是简单的和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他们不属于保险公司, 而是保险公司的合作者。他们在保险公司工作时, 只是和保险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合同。合同中只是简单的明确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对与保险行业也许就是一个短期的经济行为。在真正发生问题责任时, 真的是责任很难得到落实。保险代理人的流动性也很大, 因为他们挣的是提成, 如果客户少了, 他们就会改行, 所以之前的客户维权很困难。保险代理人再保险公司只是介绍的是简单的培训。各种福利也是无法享受的。

我国对保险代理人实行就业准人制度, 即每一保险代理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然而现实是, 保监会曾于2003年降低从业门槛, 只要初中学历就可报考代理人员资格, 从业考试合格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门槛”的降低使很多人可以进入这个行业, 于是大量的下岗工人, 或是家庭妇女, 或是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都可以去到保险公司。这样做的后果是, 保费收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就涉及到专业的保险问题时, 因为从业人员素质有限, 很难做到“最大诚信”。代理人在转换保险公司时, 没有对续期佣金的牵挂, 而一份寿险保险期限往往长达二三十年, 代理人流动频繁, 影响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印象。往往受利益驱使难免会出现代理人故意诱导、欺骗被保险人的现象, 使代理人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鉴于我国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还未走上正轨, 虽然保险代理人属于自由职业者, 但是保险人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有其必要性, 将保险代理人定位于自由职业者有利于保证其独立平等性。对保险代理人可以设定代理人的福利, 并对业绩优良的代理人实行奖励, 开展各种竞赛, 建立稳定、持续的晋升和激励机制, 物质的激励会使得他们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起来。对现有的保险代理人佣金制度进行改革, 严格各类保险代理人的佣金制度。适当降低首期佣金支付率, 提高续保期佣金比率, 促使代理人提高后续服务, 增加投保人满意度。对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新手和长期从事代理业务的保险营销人员, 提取不同比例的佣金。也可以考虑从佣金中提取部分作为每月固定的收入, 或作为底薪以保持代理人队伍的稳定性, 促使保险营销人员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此外, 保险代理人大部分都是原失业或未就业人员, 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国家应从税收制度上给予扶持。国内一些省份的地方保监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步骤地适当上调营业税的起征点,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保险代理人税负过重的问题, 有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 保险人有必要根据观测到的营销业绩变量, 设计一个激励合同对代理人进行奖惩, 以促使代理人选择有利于保险人的“诚信”行为。

对于我国的保险行业, 我国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改革现在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 由以前简单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改为资格考试, 从各方面去考察保险代理人的资格, 比如个人教育的程度问题, 道德品质问题, 和实际销售经验问题, 最重要的是职业素质不同, 通过这种提高入门的门槛, 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保险业的人员良莠不齐的现象。提高大众对于保险代理人的认同感, 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保险品种, 各种销售人员的不同工作阶段, 进行不同的人员培训和考试进行资格确认。把那些道德败坏, 素质不高的销售人员进行劝退, 取消之前的合同。加强保险行业培训教师的建设, 探讨建设一个保险代理人的教育网络, 让他们能时时受到教育培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 保险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大保险公司在争城掠地中, 要大量的招收保险代理中介, 这些中介中进行业务发展的主要靠的就是保险代理人。保险公司对这些保险代理人进行培训, 这些保险代理便可以出门发展业务。由于各种制度的不完善性, 保险代理人的素质不均衡性, 也导致了百姓对保险行业的质疑和不信任。所以本文对保险代理人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保险行业,保险代理人,投资,诚信问题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篇2

摘要:近几年来,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人大代表的提案、政府官员的讲话中频频出现。本文从保险行业出发,以最能体现诚信价值的保险领域为研究对象,对日前国内保险业的诚信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出其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对它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

在我国,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在《合同法》,而且在《保险法》当中都作了特别的强调。《保险法》将诚实信用原则特意独立地规定为一条,其立法意旨就是特别强调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突出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地位。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产业也保险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石。

一我国保险诚信现状

目前,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单位忽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中的种种失信行为已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有些保险机构在任务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实行“一明一暗两本帐”,帐目数据失真,而且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提供假数据、假报表,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采取“卖单”、“埋单”、“鸳鸯单”等不法手段,向投保人出具假保,提供假收据,侵吞保费,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制假售假”行为不扼制,不但会损害当前利益,更重要的是造成行业信誉的缺失,为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埋下严重隐患。

2.违法违纪时有发生。有的保险机构无视财经纪律,不顾三令五申,采取截留、挪用保费,违规使用手续费,虚增赔款金额等隐瞒转移收入、虚列支出的手段私设帐外帐、“小金库”,还有的用于购置营业楼、汽车等帐外资产以及支付招待费等。

3.误导、欺诈客户行为相当严重。随着万能、分红等人身保险和投资保障型财产保险新型产品的上市,个别保险机构和一些保险营销员夸大产品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回避或者故意隐瞒险种存在的风险;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好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等,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广大被保险人的权益,使保险业信誉受到严重损坏。

4.相互诋毁现象呈蔓延之势。表现在有的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唆使个别媒体登载或转载对竞争对手不利的文章;将不利于竞争对手的材料复印后大肆散发;假借记者或他人之手发表文章攻击竞争对手;在企业内部发布贬低其他公司的宣传材料并利用网络散发等,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对保险公司的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5.大量非正式机构亟待规范。这些机构,游离于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监督之外,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必须予以彻底规范。

二、我国保险业诚信现状的成因

1.制度缺陷

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诚信的人会获得更多的交易和赢利机会;而在一个不守信用的社会中,守信用者却将付出代价。在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上,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的保证主要是基于人的伦理道德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利己主义动机,产生违反诚信原则的道德风险。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高速发展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目前,我国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约束机制软化,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从人格、伦理上进行谴责,这就难以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而我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无法实现对代理人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进而导致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各种有损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

(1)对于保险人而言

潜在的投保人总是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风险状态,保险双方存在信息差别。尤其是在保险定价中,保险人通常使用简便的分类计算法厘定保单价格,但却不能区别不同风险程度的保险标的,从而也就不能确定适合于投保人的保费水平,其最终结果是高风险类型消费者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即所谓的逆选择问题。另外,我国《保险法》采取的是询问告知形式,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保险人对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致使保险人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真实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或应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

(2)对于投保人而言

由于保险商品复杂多变,保险服务参差不齐,而人们的保险知识和法律知识又比较欠缺,因此,在保险过程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投保人事实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以致很难对保险公司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是保险公司事先拟订的,投保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之绝大多数保单条款在表述上所含专业词汇过多,致使投保人看不懂合同,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而且赔付时,一般由保险公司解释赔付的条件和拒赔的理由,投保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抗辩的余

地很小。所以,在保险合同的制定、履行、赔付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保险人利用其掌握的优势信息损害投保人利益的可能。

(3)对于保险代理人而言

目前,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实行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相结合(首期业务佣金较高,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代理人的违规成本太低、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等,这极大地诱发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使下,保险代理人在其业务中欺骗保险人、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阻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甚至误导投保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保险人、保险代理人以及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 对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1.打好信用信息建设这个基础。保险业的信用信息建设,首先要确定业务数据、市场运行和监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办法,扩大监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频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将保险公司的基本背景情况、财务数据、受处罚情况、偿付能力等信息对外公开,使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和市场主体能够公平、方便、及时地获得必要的保险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透明度。其次,要建立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建立起全方位的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信用中介市场,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保险征信体系和保险信用评价体系。

2.突出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规范经济行为主体诚信行为的制度保证,在产权制度明晰的条件下,交易者的诚信行为才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诱发企业短期行为或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要通过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推动股份制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保险公司为追求长远利益而恪守信用。

3.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只有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成本,才能促使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建立保险业的失信惩戒机制,要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机制,特别是发挥法律的惩戒机制。要严格按照《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惩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的相关失信行为。探索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行业信用。

4.培育保险业的诚信文化。要在保险业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市场上的各类行为主体都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倡导各保险公司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自觉把诚信建设贯穿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防止因管理不到位而影响公司的信用,自觉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法律、政策、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倡导各公司增强行业发展的责任感,为塑造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共同努力。

5.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建保险业的诚信体系。保险监管部门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下,重点做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保险业的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真正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水平;新闻媒体要对保险业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加强社会监督。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篇3

关键词:诚信 保险信用 保险信用产权 保险诚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42-02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为市场主体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关于这一观点,已经有许多学者利用博弈论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严重缺失,如果还不及时治理,就有可能爆发诚信危机,影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完善的保险诚信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学术界关于保险诚信体系没有明确的定义,袁建华认为保险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培育、保险产品的宣传、保险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这个定义只涵盖了保险人,没有包含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存在明显的不足。但从众多文献中看出,学者普遍认为保险人的诚信建设是整个体系的重要环节,认为应该包括保险诚信法制、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和保险营销机制等内容。笔者认为,作为保险市场制度重要的设计者,保险公司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是如何调动起保险公司制度设计的积极性。保险公司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只有当其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时,才有可能进行投资。换句话说,只有保险公司在诚信方面的投资能够转换成利润时,保险公司才有投资的积极性。所以在这些制度背后,有关信用产权的界定才是核心的内容。

一、 诚信问题的提出

诚信是保险业存在的基础,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险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营的对象是风险,风险的大量集中,客观上就要求保险公司尽量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尽可能避免欺诈等各种不诚信行为。诚信,即诚实和守信,表现为如实告知和保证。在各国的保险法中,都以最大诚信作为约束保险双方交易行为的首要条件。根据最大诚信的要求,保险双方在签定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诚实、遵守信用,互不欺骗和隐瞒。近十几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十几年,也是问题不断暴露的十几年,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现象严重。诚信问题也由一元性转变为二元性,在被保险人有不诚实守信现象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一方面,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存在欺骗行为,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不诚实守信的主要表现。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为减少保费支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在不满足投保条件的情况下,为获取保险保障而提供虚假信息、制造保险事故、伪造索赔凭证、故意夸大损失等。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保险骗赔平均比英美等发达国家要高出一倍。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存在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如实告知,误导客户和拒绝被保险人索赔要求。过去十几年,我国保险业一直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各家保险公司始终将业务规模与市场份额放在第一位,保费是考核公司领导的重要指标,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诚信行为。业务员在展业过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功能,突出保险责任而隐瞒除外责任,对条款的解释避重就轻,强调投资收益而不涉及风险,甚至欺骗客户,致使客户在索赔时发生困难,丧失对保险业的信心。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针对消费者对保险理解不深的弱点,拒绝被保险人合理索赔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此外,从宏观层面来讲,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积累风险过大,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也是不诚信的重要表现。

二、保险信用及其特点

保险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保险商品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保险商品是保险人对投保人的一种承诺,对被保险人将来特定事故发生进行赔偿的承诺。在一定意义上说,保险人销售的就是保险信用,这个过程也就是对保险信用的消费过程。保险信用具有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点,这决定了市场机制在保险信用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注定了保险人在诚信投资方面的动力不足。

首先,保险信用存在着明显的外部性,即保险主体的保险信用存在着非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相互间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保险信用的正外部性是指一个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信用建设并投入了相应成本的结果。正外部性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保险信用,还提升了整个保险行业的信用水平,并将这样做的好处无形中分给了其他保险公司;保险信用的负外部性是指保险公司不守信用的经营行为导致降低自身信用的结果。负外部性会给保险行业的信用造成负面影响,是整个保险行业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即各家保险公司的业绩下降。

其次,保险信用既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有着良好的保险信用时,保险服务就很容易被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接受,从而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作为公共物品的保险信用,由于占有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存在不可避免的“搭便车”现象,就是每个保险市场上的各家保险公司都倾向在保险信用建设上尽可能少地投入,而是依赖其他公司树立起良好的行业信用,为本公司发展保险业务服务。各市场行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搭便车”行为,必将导致整个保险行业运行效率的低下。这样极易造成保险信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整个保险行业信用水平下降的结果。

三、界定保险信用产权的作用

首先,界定保险信用产权对于设计合理的代理人制度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保险代理人接受保险人的委托,按照委托合同从事保险的推销工作。保险代理人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费规模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保险代理人完成。因此,各家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保险代理人制度,包括代理人的选用录取、代理人的薪酬制度和代理人惩罚制度等方面。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保险代理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保险人无法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难以被保险人观察到。合理的代理人制度应该能够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虽然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宣称只要规模不要品质的,但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寿险公司在量与质的均衡中,还是更多地注重业务规模,强调增长速度。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没有或者很少变成了保险人的额外成本,根本原因是保险信用产权的界定不清。如果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地界定保险信用的产权归属,代理人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都与保险人的信用产权相关,增加或者减少保险人的保险信用。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能在代理人薪酬制度中充分考虑诚信变量,设计出合理的委托—代理人制度,最大可能地杜绝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减少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对保险信用的侵害。

其次,界定保险信用产权有助于保险人自觉完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在保险公司日常经营行为中(保费收取、赔款支付、资金运用、员工管理和有关信息披露等)保险员工都应该诚实守信。所以,保险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诚信观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内心,形成以不诚信为耻、以诚信为荣的诚信文化;而且要在相关制度制定中考虑诚信变量,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并对违反诚信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很多事实说明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规章制度,但是保险公司在经营中还是暴露出许多不诚信事件,如违规使用资金、惜赔拒赔、不按时披露信息等现象。这说明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的软化或者不健全,至少在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制度设计中没有考虑其诚信行为,进一步是由于保险信用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者缺乏激励。如果对保险信用进行了产权界定,那么保险公司所有人就会对高级管理人员设计出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而高级管理人员就有动力完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并且采取措施保证其能够实施。这样,保险公司上下形成诚信风尚,培育出诚信文化。保险人将注重对被保险人的服务改善,及时履行合约。对外树立了诚信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保险信用产权的界定对于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个尔虞我诈的市场,不行使机会主义行为的人将被市场淘汰;同样,在一个守信用的市场,行使机会主义行为的人将受到应有的惩罚。通过界定保险信用产权,保险人减少了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诚实、守法经营。首先,可以减少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戒心,加强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其次,被保险人一次不诚信行为有可能对保险人发现,一经查实,可能面临拒赔、加收保费承保,甚至拒保的可能。因为这个时候任何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迁就就是对自身保险信用的侵害。

参考文献:

1.姜华.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保险研究,2004(3)

2.赵尚梅, 张文竞.保险诚信与制度建设.保险研究,2005(7)

3.张绪风,汤书昆.论保险信用及其产权界定.保险研究,2004(1)

4.袁建华.保险诚信体系建设探讨.特区经济,2006(5)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00)

论保险业经营的诚信问题 篇4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代理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代理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代理人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代理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代理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代理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代理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傅夏灵.我国商业保险个人代理人营销中的诚信问题[J].就业保障,2007,(9).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篇5

一、诚信对保险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作用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条件。信誉、信用、信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企业要讲诚信这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社会之间有一种根源源于诚信原则的承诺,不遵循这种承诺的企业,可以蒙混一时,但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在其发展中,诚信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保险公司的立业之本和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

(一)诚信是保险公司行为规范的重要方面。诚信即忠诚老实,遵守信用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做保险首先要学会做诚实守信的人,因此可以说,保险企业行为规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诚信。《保险法》明确规定从事保险活动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保险公司推行诚信原则的关键是用诚信价值观凝聚全体员工,用诚信服务规范约束全体员工,使员工的思维与行动成为体现公司价值观和目标的有机统一体。集体目标的实现来自于每个个体的 [!--empirenews.page--]1共同努力,个体理性是集体理性的必要条件,保险公司的良好信誉必须建立在全体员工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

(二)诚信是保险公司展业的基本准则,发展业务要以诚信为前提,对客户要真诚相待,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设计最合适的保险方案,核保理赔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的规定,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保险公司经营的是一种信任关系,以诚信为本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司的诚信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是提高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三)诚信是保险合同的基础,是保险公司维护信誉的基本要求。保险从其含义来讲是一种通过合同方式来处理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它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一中契约行为,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承诺,它为保户安排了一个可以理性预测和确定的未来,保险合同的确定来自于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标的的共同价值的认可,由于有关实际价值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为了保证保险合同的有效公平,双方必须坚持一种基于诚信的协商与合作态度。营销员要向投保人正确地解释条款,而不能误导客户,客户也要如实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是确保能够顺利履行的基础。

(四)诚信是保险公司品牌管理的核心。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扩大市场份额,培育和开发有潜力的未来市场,都离不开品牌建设。不论哪一家保险公司,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发展,都必须加倍珍惜,维护自己的品牌。入世以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将与国内保险公司竞争优质保源,争夺保险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通过其优良的品牌、先进的技术以及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保险经营的最高增界是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此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而品牌管理的核心是坚持诚信,保险公司唯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的忠诚。

二、《保险法》对投保人违背诚信原则的相关规定新的《保险法》为体现诚信原则的重要性不仅加大了对保险人的监管、监督力度,同时也对投保人的行为进行了约束,投保人一旦违背诚信原则进行“骗保”,保险欺诈,不但得不到保险金,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阐述2投保人违背诚信原则进行保险欺诈造成的后果及危害,从而进一步说明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故意不如实告知。《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具体来讲,就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投保前就有残疾,疾病或不适症状或正在服药治疗,或者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类别,业余爱好,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重要情况,这些情况是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附加条件承保,但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不告知保险人,而保险代理人为促成业务明知有隐情却不促其如实告知,而是与当事人互相勾结,待签订保险合同一段时间后即以在保险期限内发生保险事故为由申请理赔。例如:2002年4月5日,长春某保险公司接到报案,称被保险人陈某于2002年3月29日在家中死亡,申请死亡保险金37.5万元。因为案件涉及金额较大,该保险公司非常重视。理赔人员仔细审阅理赔材料,广泛调查,搜集证据,并请司法机关介入后,终于使这起涉案金额近50万元的带病投保骗赔案件告破。保险公司业务员与投保人及其亲属相互串通,故意伪造被保险人的健康和财务状况,隐瞒被保险人身患癌症的重要事实,采用代签名、代缴保费的方式来骗取保险金。[!--empirenews.page--]

(二)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保险法》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除有相关条款规定外,也不退还保险费。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具体表现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受益人违背社会道德为被保险人购买保险,然后恶意制造保险事故,以骗取保险金。由于此类保险欺诈行为往往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因此尽管此类案件较少,但其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却最严重。1997年[1][2][3]下一页 9月3日,刘某为其开出租车的妻子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一份终身还本保险,保险期限一年,受益人为刘某本人。根据条款规定,如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身故,保险公司将给付6万元的保险金。1997年12月14日上午,刘某因琐事与妻子争吵,早有杀妻之念的他,将妻子活活掐死,并用剪刀在其右胸部刺了一刀后,伪造现场故意翻箱倒柜,将妻子身上的金银首饰取下藏起来后,溜出家门。原本刘某希望邻居发现后代他向警方报案的。但他在外转了一圈回来后,家中仍无半点动静,无奈之下,刘某只好自己报案。警方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认为刘某有作案的嫌疑。为进一步取证,警方欲擒故纵,故意将已置留2天的刘某放回,发现刘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3到保险公司申请给付其妻子的6万元身故保险金。后经公安机关的审讯和进一步调查取证,一桩残忍的杀妻骗赔案终于告破。

(三)出具虚假证明或虚假发票。《保险法》规定,保险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伪造、变造的有关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假的部分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致使保险人支付保险金或者支出费用的,应当退回或者赔偿。具体表现在,被保险人出险后为了骗取保险金,一些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采取各种手段,从有权部门开具虚假的证明或发票。而一些有权部门往往因为各种社会关系或是接受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好处,或者认为“反正不要我掏腰包”,便不顾原则,玩忽职守,为保险欺诈大开方便之门。如在为被保险人进行伤残鉴定时,有意夸大伤残等级,被保险人明明是因自杀或疾病身故,却应投保人或受益人的要求开出意外身故的证明。证明被保险人原有的残疾是由保险事故造成的,虚开医疗费用发票等等,还有一些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为骗取医疗补贴或医疗费用保险金,故意小病大养,呆在医院不出来,或以住院为名行挂床治疗之实,或以保险事故为名治疗不属保险责任范围的疾病等,有的干脆挺而走险制造假证明、假发票。下面一起“骗保”案就属于这一类型。周某,男,某国税局职工,2002年初参加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2003年1月19日周向该县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处提出理赔申请,称其在2002年共住院7次,发生费用总额153146.22元。根据保险条款及协议规定,保险公司应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21000元后支付大额医疗费用108778元。经理赔部门人员审核,发现理赔材料中有3张医疗费用发票为手开发票,涉及金额140209.8元。理赔人员前往该医院调查,证实这3张发票均为自制的假发票,因为该医院实行电子化管理,根本没有手写发票。[!--empirenews.page--]

三、只有做好保险欺诈的有效防范才能将诚信原则落到实处以上的几个保险欺诈、保险骗保案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人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民族保险业要想持续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将诚信原则落实到每一笔保险业务中,并且需要全社会都要共同关注。因此,保险公司在发展业务的同时还要有效地防范保险欺诈,保险骗保。如果忽视了这种现象,将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让消4费者对保险公司产生误解,产生投保容易,理赔难的看法,对保险业的发展将非常不利,所以我认为将诚信原则落实到保险经营活动的每一项工作中,还应该做好有效防范保险欺诈、保险骗保、保险业应从以下方面来防范风险,才能确保保户利益,中国的民族保险业才能够做大做强。

(一)从保险公司内部着手

1、要完善保险条款,减少保险欺诈发生的可能性。尽管保险条款是由保险人单方面预先制定的,但是保险合同签定后,保险条款就转化为保险合同的内容,对投保人和保险人均具有约束力。因此,保险人在拟定保险条款时,必须用词准确、规范、明确具体说明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目前我国的许多保险条款均没有明确列明保险欺诈、保险骗保 除外责任,仅仅是在除外责任中笼统地规定对于因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显然没有包含保险欺诈的全部内容。为了更好地防止保险欺诈的发生,应该明确保险条款,完善保险合同的内容在除外责任中应列明欺诈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保险欺诈的发生。

2、提高理赔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理赔程序和规范理赔制度。必须按承保和理赔分离的原则,建立专门的、高水平的理赔制度。现场查勘,必须严格认真,以弄清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损失情况,对保险金请求人所提交的有关证明,要仔细审查是否齐全、属实。要建立健全核赔制度,对理赔实行监督。具体地说,保险公司的各级理赔人员,都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理赔。每一起理赔都必须经过主管领导或上级公司的审批,必要时还应经过专家论证。保险公司还要建立规范的理赔制度,实行接案人、定损人、理算人、审核人、审批人分离的制度和现场查勘双人制。做到人人把关,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严格防范,以确保理赔质量。同时理赔工作应严格按审查程序步步深入,并建立事故查勘报告档案,以备复核和总结经验教训。在理赔工作中,若发现以赔谋私或内外勾结欺诈的,必须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把好理赔关,有效地制止和杜绝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3、完善保险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严格管理,谨防疏漏。保险公司内部要建立承保核审制度,对所承揽业务的风险要按程序进行反复识别,评诂和筛选。以便有效控制风险。对承保审核人员要有相应的资格认定,评聘制度,只有具有系5统专业知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且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充当核保人。除此之外,还需建立承保核保档案和审核人员的岗位责任考评制度,以完善的管理确保承保质量。

(二)从保险公司外部环境着手[!--empirenews.page--]

1、加大《保险法》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保险欺诈行为。首先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和宣传我国新修订的《保险法》及其他有关法律,领会其有关保险欺诈规定的精神实质,并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使公众对参加保险有正确的认识,自觉地防止各种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要让公众知道,反保险欺诈不仅将使保险公司得益,广大被保险人也将从中受惠。同时应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可考虑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公开举报电话,利用知情人的求财心理,获取社会面的反欺诈情报。实践证明群众的举报对保险欺诈案的侦破非常有效,其次,保险人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保险欺诈行为作斗争。当保险欺诈行为发生后,保险人应积极向有关部门揭发、检举、督促他们对欺诈者予以行政或刑事处罚,决不能因为怕失去保户而姑息迁就,最后,司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正确处理好每一个案件,不仅需要办案的司法人员有扎实的法律功底,还要有全面的保险知识,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保险欺诈行为,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2、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反保险欺诈组织。欧美国家保险同业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成立了许多反保险欺诈的联合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借鉴。联系我国现状,可考虑在保监会的政策引导下,由保险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各保险公司参与,公安、检察机关配合,联络各保险中介组织,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类似“保险欺诈调查协会”的组织,要制定工作章程,规定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统一行动纲领,从立体层面开展综合治理。

3、加强保险行业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的联合,发挥各自特长。在目前条件下,合作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高层合作,也包括基层单位间的相互合作,可上一页[1][2][3]下一页 以是个案合作,也可以成立相应联络机构。合作内容可包括,编辑保险欺诈案例,交流和传授保险欺诈案的侦破方法,以及在保险欺诈案发生时,联合协同破案等。

四、如何打造诚信保险6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诚信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确很重要,但是面对入世后“洋保险”的进入,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应该怎么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也就是说应如何打造中国的诚信保险呢!除了上面谈到的有效防范保险欺诈外,我认为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保险理念。保险行为是以合同为纽带,以信用为保障的资源配置机制,保险人要以最大诚信原则为基础,把诚信作为一种与资金、设备同等重要的“资本”,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来参与竞争,与被保险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共守承诺的良好关系。

(二)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由于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中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制约和规范机制,一些代理人受到利益驱动,做出了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这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声誉。因此,在整顿、规范保险市场时,各保险公司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展业人员在展业技巧、服务手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对代理人、经纪人严把“进入”关。通过必要的培训,考核和行政、经济手段,使其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积极履行职责,为保险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empirenews.page--]

(三)提高服务水平。保险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有赖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每个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使服务理念渗透到保险业务的每一项工作之中。

(四)完善市场规则。新修订的《保险法》将保险业的诚信原则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人分别增加了在诚信方面的具体要求,还增加了保险公司在保险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了对保险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些规定对规范保险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保险公司必须更注重对员工的诚信教育。

(五)延伸诚信管理体系。保险人在打造保险诚信品牌的过程中,要建立起职责分明的内部管理体系。市场销售、财务、业务部门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人要认真执行保险诚信监管的各项规定,负责对投保人和展业人员进行评估建立起客户信用管理档案和诚信管理系统,制定保险业的诚信规则。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对理赔案件进行回访跟踪。

(六)建立真实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真实而完整的信息披露既有利于保险7人的自身发展和壮大,也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增加行业透明度。因此,保险人有责任和义务向上级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提供内容真实、材料翔实的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则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把关,制定相应对策,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篇6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诚信的观念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深层,甚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体系的建立与管理能增强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与最终发展目标的实现。诚信在现代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企业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人手。不仅仅在制度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力度,切实把工作做到实处。

一、招聘過程中的诚信

企业是否能取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经济时代,能够创造知识和财富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已经渐渐赶上并在超越物质资本。人已经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招聘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计划的进行。

招聘过程中的诚信是双方面的,这里不仅要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诚信,同时也要求应聘者的诚信。首先企业应该本着诚信的观念去吸引有实力的应聘者,从雇员的薪金、工作环境、为雇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雇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以及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果有的话) 等方面都应该使应聘者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应该采用诱惑的方式鼓吹企业,夸大其辞,出现信任危机。柳州某一企业为了招聘人才在招聘广告中承诺工程师的薪金是3800元, 但被录用的工程师在试用期满转正后得到的却只有2500元的薪水,这导致该雇员产生受欺骗的感觉,结果很多雇员提出了辞职另谋高就了。可见在招聘环节就丢掉了诚信,企业将很难取得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求应聘人员在应聘时也必须持有诚信的态度。你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如果你在应聘时就开始“造假”的话,那么即使你能够进入这家企业,一旦企业发现你的不良行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你将不会再有多大的空间与机会发展。

二、培训过程中的诚信

企业要始终保持对诚信建设的高度关注,紧密关注社会变革、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给雇员带来的影响;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对雇员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要加强指导和引导,随时校正企业及雇员的行为,始终做到按照企业的诚信原则和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对企业及雇员的诚信行为进行准确描述和定位,使雇员在诚信实践的过程中有据可依。结合企业发展的宗旨、目标以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要求等编制《企业雇员诚信工作手册》,对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诚信的表现及行为规范和要求、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和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并印发给企业每一位雇员深入学习和执行,使诚信渗透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广泛体现,使诚信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始终,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三、绩效考评管理中的诚信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又能够加强组织的团队建设。企业能否对雇员实施公平、公正、合理的考评方案,给雇员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雇员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1.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雇员绩效进行公正、全面的鉴定和评价,才能认定雇员的业绩贡献, 激发雇员的创新精神,改善雇员的工作方法,开发雇员的潜在能力,增强雇员对企业诚信观念,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效益双丰收。

2.对考评结果进行诚实、正确、有效的反馈。通过反馈一方面可以使考评双方在被考评者的表现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可以使雇员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既有利于被考评者制订合理的绩效改进计划,又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3.将考评结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雇员绩效。绩效考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应该重视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同时还可以检验绩效评估的有效性。根据雇员绩效评估结果对雇员的薪酬和职位进行调整,制订雇员的培训与个人发展的绩效改进计划,对能够持续改进绩效的雇员可以将其作为改善绩效的案例来分析,这样也可以提高雇员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诚信度。

为此,企业应本着对雇员诚信的态度,设计尽可能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使之具有效度、信度、敏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通过对雇员绩效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对企业的诚信度,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薪酬管理中的诚信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当一个人预期到某一行为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就采取这一特定的行为。雇员对薪酬的期望也是如此,如果他认为他的努力工作可以给他带来他所期望的薪酬,他将会保持或者加强努力工作的程度。但如果他的获得同他的期望差距较大,他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雇主的忠诚度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下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雇员在取得收入时会将自己收入和付出的比率与他人收入和付出的比率进行比较:如果两种比率相同或相近,则他会感觉比较公平;但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时,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对企业的诚信度下降,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可见,企业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会直接影响到雇员对企业的诚信度。

诚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意识,诚信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是企业制度规范、流程透明的最佳土壤,滋养着企业宽弘刚健的文化品格。有了完善的诚信体系,企业才能塑造出经久不衰的良好形象,形成品牌,在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雄鹰高婕:诚信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6)

[2]郑晓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从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科研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 篇7

什么是科研诚信?“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 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 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4]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反应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伟大事业, 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存在半点虚假。因此诚信显得格外重要, 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更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目前, 我国政府对科研相当的重视, 对科研的资金是大幅度的投入, 使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趋势。但是, 在这样繁荣进步的景象背后, 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为得到成果不择手段, 科研诚信问题开始浮现, 学术不端和欺诈行为频发。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 学术氛围浮躁, 研究目的不纯。现在一些科研工作者在投入科研时往往有强烈的个人功利的色彩, 并不是为追求真理解决具体问题, 而是被某一些利益所诱惑。从而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反复研究已出成果的题目, 只是单纯为了自己功利的目的。为了选题能够立项或发表, 就出现了“送礼走后门”等不正当的学术手段;2) 重数量不看质量, 虚假夸大科研成果。现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评价机制与论文、项目的数量挂钩。使研究者为了发表文章的数量, 就出现了一稿多投、截取发表等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或者夸大研究的重要性, 申报项目时过度包装, 对研究结果不完全的报道, 这些做法都严重扰乱了学术环境;3) 科研态度不端正。一些科研工作者没有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反而急功近利、信口开河。对待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积极解决, 反而得过且过, 认为责不罚众;4) 缺少批评性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质目的是为科研人员搭建批评、合作、交流的平台, 使科学观点、思想得到沟通和发展。现实中开展的学术会大部分过于形式化, 缺少批评的声音, 没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交流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展现出来。

“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 是因为它容不得半点虚伪和造假, 它是完完全全建筑在诚信基础上的一种事业, 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自然也应该以诚信为本。”[5]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人说, 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 是人格。”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科学之道诫之以空, 诫之以松, 我愿一辈子以实为终。”纵观科学的发展史, 科学家们都是秉承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这种的科学精神既是科学发展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动力, 它更像一盏明灯照指引着科学发展的方向。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启动, 科技的发展势必是国际竞争中胜负成败的关键所在, 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科研诚信正是科学的根基, 科研诚信影响着科技创新, 没有科技创新科学事业就无法前行。加强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如何加强科研诚信的建设?1) 高校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 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科研诚信对于提升大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和大学前景发展的重要性。比如, 在大学里开设关于“科研伦理”方面的选修课, 通过大量的教育来告诉学生科研精神以及从事科研工作者必备的职业道德。从学生的作业开始监督, 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是保证科研诚信的有力途径。学校里的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是为学生踏入社会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大学定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2) 建立科研诚信制度、重视科研文化建设。

科研诚信的建设离不开科研文化的制约。科研文化观念对科研责任的认知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科研责任决定着工作者能否将科研诚信的行为准则在科研活动中实现。在高校或研究所等机构, 各个部门要对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给予重视, 建立全方位工作体系, 使有关职能部门互相协调, 一起进展这项工作。首先, 要对政策进行调研和考察, 然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科研政策。大学要以优秀的科研诚信理念为指导, 成立专门针对学术道德管理的这样的工作部门, 通过各个部门的沟通协商, 制定出相关管理办法, 全面化的构建科研活动诚信制度。以科研诚信制度为基准, 全面建设科研文化。

3) 推进科研诚信法治化建设。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仅仅建立管理机构, 或依靠科技界和科学家本身的自律,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诚信问题。”[6]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诚信问题还需要法律手段的支持, 仅仅依靠自律和诚信规范是治标不治本的。我国科技基本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针对科研诚信建设以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都略显单薄, 应把科研诚信立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逐步完善科技基本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不仅对科研工作者有约束作用, 也使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科研不端行为的依法严格处理, 对科研工作者也会起到一个警示作用。有法律作为科研诚信建设的保障, 从源头是杜绝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 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保驾护航。

4) 改进重视数量的评价机制。

目前, 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评价、职称评定和业务考评等, 是通过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刊物的等级来评定。这种评价机制导致科研环境浮躁、功利化。论文的数量变成了科研工作者追逐和关注的焦点, 忽略了科研的真正目的。要改进这种以量化为主的评价体系, 给科研工作者一个公平积极的科研氛围。应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具有权威性的会议和专家以及同行的认可机制。同时也为优秀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5) 科研需要允许失败的环境。目前, 科研成果的成败关系着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这就为投机取巧的不端行为埋下种子。科学研究的本身决定了科研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阻碍的, 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实验一千多次, 或许只有一次成功。科研工作者的正经受着自身的精神压力以及外界给予的压力。正是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 更需要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的追寻成功。我们要允许科研的失败, 给予科研工作者鼓励和支持。科研需要的是一种不惧怕失败、承担风险的气魄, 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

6) 发挥社会舆论的督导力量。道德规范之所以具有约束力, 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 对不诚信不道德、恶劣不端的学术行为, 要及时在媒体上曝光, 将其案例最大化的透明让公众知晓。社会舆论会给予及时的警告, 并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 可以及时的制止或者将损害降到最小化, 也对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媒体对科技工作者科研状况的监督, 可以对一些大型的新的科研项目进行追踪报道, 不仅可以对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进行约束, 也为群众了解科学工作架起了桥梁。现在互联网消息传递的速度之快之广, 大众自己可以通过网络等传媒手段对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工作状况及时的进行反映、评价和监督。在对不端的科研行为报道的同时, 也应该宣传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事迹。还科研一个积极向上、洁净的氛围。

科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科研工作者对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诚信对科研活动尤其重要,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 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 2001 (5) .

[2]曹南燕.大学科研中的诚信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

[3]张晓安.试论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科研文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6) .

[4]余晶.对科研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1) :18-19.

[5]杨艳华.浅谈诚信与科学研究[J].安徽文学, 2011 (11) :294.

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篇8

一、当前我国会计行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 诚信是长久发展之本。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 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行业理念, 但当前大量会计人员都缺乏从业基本的诚信品质。在公司资金或企业资金问题上, 会计人员极易为了个人利益忽视诚信问题做出违纪违法行为, 例如:制造虚假会计证, 编造公司报表账簿等, 致使企业账目信息不真实。除此以外, 会计人员道德意识薄弱, 墨守成规的职业态度和缺乏积极创新的工作态度, 使会计工作缺乏诚信和活力。

2. 会计人员对职业法规不够重视

近年来, 我国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上投入了巨大精力, 其中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规的颁布实施。可是实际与理论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法规的颁布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社会调查和出现在经济案件中的违法行为来看,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诚信问题仍存在很大缺失。诚信品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会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制观念淡薄加之会计人员工作中不重视诚信问题做假账等原因, 使会计行业徇私舞弊和账目作假的行为有增无减。

3. 会计人员工作中造假现象严重

会计人员从业过程中, 部分从业人员无法抵制利益的诱惑加之单位领导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致使会计人员主动或被动违法会计职业法规, 忽视诚信问题, 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与此同时, 会计人员造假的手段随着外在环境和自身的需求愈演愈烈, 很多企业从业务造假升级到账目作假, 会计人员成为公司造假的主要执行者。部分企业的造假已从简单的凭证造假转变为实物和现金配合的造假, 降低收入、偷税漏税、利益操纵等违法乱纪行为也屡见不鲜, 已经严重损害到国家的利益。

二、探讨会计行业中诚信缺失的解决办法

1. 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会计人员执行和承担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的高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会计人员而言, 诚实守信的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会计人员应尽的义务, 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实事求是, 爱岗敬业,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会计人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弃自己的良好信誉, 面对外界利益的诱惑, 每个会计人员都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 严格要求自己, 追求上进, 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同时, 企业也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训,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更正会计人员错误的职业理念。与此同时, 企业需要加强会计人员对职业的敏感度和思考态度,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才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2. 企业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当前我国对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建设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和期望,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大企业单位都应该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严格监督会计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和态度, 同时也要制定适应各企业单位的监督体制, 以支持和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问题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会计人员工作中存在造假行为, 企业要根据制定的体制给予会计人员相应处置并记入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以儆效尤, 严格打击和遏制会计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与此同时, 企业要提高会计从业者的道德素质门槛, 加强对公司整体会计人员的监督, 充分发挥企业监督体制在会计人员工作中的作用,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诚信品质。

3. 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众所周知, 环境能够影响人并促进人习惯的养成, 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也能激发会计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同样,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来说也至关重要, 因此为会计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是提升会计人员诚信品质的关键。通过环境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品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企业监督体制的作用, 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使会计人员意识到职业诚信问题和道德修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二是企业针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有明确的奖罚体制, 为会计人员提供健康良性的工作环境, 使会计人员在他律和自律的约束下提高自己的诚信品德和职业素养。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 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 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从会计人员工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工作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会计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并给出有效的对策, 旨在解决会计行业中存在的隐患和诚信品质缺失的现状, 确保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 将中华优良的诚信品德传承下去。

摘要:诚信问题是会计职业道德构建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但目前我国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情况愈演愈烈, 严重危及到我国会计职业的道德建设。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我国会计行业中诚信缺失的主要问题, 透过分析给出有效解决措施, 旨在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 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体系。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问题

参考文献

[1]谢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3, 07 (15) :88-89.

[2]孙继田.探究会计职业道德优劣影响会计诚信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3, 28 (04) :214.

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篇9

一、诚信问题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诚信作为每位专业会计人的基础素质, 其在整体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也具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诚信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的角色, 是其它职业道德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在会计业务的往来和核算工作中, 必须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本准则之上, 才能够保障每笔业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在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中, 诚信教育是重要核心, 其能够引导每位专业会计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诚信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全面构建社会会计诚信体系

我国现阶段很多领域中都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高度风险, 因此在会计行业中需要对会计诚信体系进行高度的整合和完善。针对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来说,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 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情操, 提升诚信水平能够有利于引导整体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从而有利于构建全面的会计诚信体系。

2. 有利于提升社会会计整体道德水平

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 诚信作为重要的基本保证, 指引着会计人员走向正确和规范职业会计人的道路。为了更加完善我国会计环境和提升会计水平, 在提升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同时, 必须稳稳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 大力提倡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会计道德认知, 保证会计人员群体诚信水平, 从而提升社会会计行业道德水平。

3. 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项业务往来的交易与诚信和信任都密切相关, 而会计人员作为财务资产的“整理人”, 其需要抱着对信息保密、对业务坦诚的心态来工作。因此,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诚信方面的建设, 能够非常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 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化和绿色化。

三、我国当前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对自身职业道德并没有做出准确度定位和思考, 造成会计人员失信现象屡屡发生。据相关资料调查统计, 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平均学历水平在大专水平上下, 这同国外职业会计人的平均学历水平相比相差了很多。尽管说学历不会决定一个会计人的真实能力, 但是从普遍情况来看, 一些会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论体系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 从而使得在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诚信的重要性, 会存在一些有悖于诚信标准的失信行为。比如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 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诚信准则, 做出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较低, 同时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的工作态度等。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会计人员诚信水平的消极因素。

2. 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法规重视较低

就目前来说, 一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法规的重视程度较低, 无法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对相关的会计职业法规没有形成独立和正确的认识, 对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观念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化, 不注重对现有会计职业法规的更新。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后, 有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更新自我意识和知识, 仍是按照老套陈旧的会计职业法规和财务理念进行会计业务, 尽管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想企业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潮流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 但由于相关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使得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得不到很大的改进和转变, 并没有对新出台的会计职业法规树立正确的认识。

3. 会计人员工作中造假行为泛滥

在会计人员从业的过程中, 一些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在利益面前做出均衡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 选择了违背正常会计职业道德规定的标准, 做出了损害社会和公共利益的事情。这些违法违规、弄虚作假、忽视诚信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整体的诚信水平, 更是对社会中会计行业的诚信宗旨做出了狂妄的挑战, 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四、解决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问题的具体对策

1. 加强会计人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知

会计工作要求相关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诚信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但是, 随着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 关于财务工作方面的改革动作不断加大, 这种诚信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渐被利益所取代。加强会计人员自身诚信道德意识是很有必要, 如果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利益, 把会计职业道德抛之脑后, 造成会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诚信认知, 使得诚信方面的自律意识不强, 以及对会计工作准则的轻视等情况。所以, 专业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的会计业务核算以及整体会计工作中, 要注意“度”的把握, 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说, 时刻保持一颗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清醒的头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 还要注意在日常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有对诚信的自身认识,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对待每一笔业务都要做到明明白白, 让自己对会计岗位问心无愧, 做一个城市坦诚的会计人员。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工作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不能够为了经济利益, 就采用非法手段来获取信息。

2. 会计人员要提升对自身会计诚信的认识

会计人员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代言人, 有着保障企业财务权利、反应企业信息数据、引领企业会计体系绿色化、维护企业会计制度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业务重要的参与者,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必须对自身的会计诚信树立正确的认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会计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诚信责任, 因此强化会计人员对会计诚信的认识势在必行。只有让会计人员对诚信的责任有了充分的认识, 才能够将追求诚信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情况的发生。只有明确了会计人员自身具备的诚信重要性, 在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和职业道德造成一定的冲突时才能更好的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到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和会计职业道德统一结合。在会计工作过程中, 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利益冲突情况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需要明确记住自身对诚信认识的标准, 对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情况应该及时制止或者通知相关部门, 而不是为了获取一己私利而做出危害企业、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

3. 加强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监管力度

针对企业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监管工作中, 需要加强对会计成本管理控制和监督力度。企业财务部门在统计和控制企业内部经济流动时, 要在传统办事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重视监督部门的作用, 会计工作人员需要配合其工作。首先, 针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内部监督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 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提高经营效益及企业发展的战略。通过可靠有效的会计工作监督机制的建设, 来保证内部会计业务进行的绿色性, 规范相关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 营造了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从而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了制度性的依靠。其次,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手段, 比如可以采取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相结合的会计工作控制模式。企业为了更好的执行财务部门的职能, 应该根据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对企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 对会计人员自身的诚信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大力建设监管部门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的诚信测评与监督, 最终达到规范企业财务工作的目的。

4. 共同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相关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诚信认知和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 需要为会计人员营造良好会计诚信环境。一个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能够促进会计人员则无旁骛的进行财务工作, 不会受到利益的驱使和他人的左右, 从而更加激发起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非常有利于我国整体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良好发展。并且, 规范的会计诚信环境也能够促使会计人员对自身诚信标准的要求更加严格, 通过环境来提升会计人员对诚信道德的提升, 不断督促自身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的进步, 非常有利于整体会计工作人员的平均素养和诚信水平, 使我国会计人员群体在自律和他律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和会计职业道德。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会计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每个会计人员的支撑, 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整体会计环境的规范发展。诚信作为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环节, 是会计人员需要养成的基础素养, 作为会计人员自身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根本保证, 提升会计人员的诚信水平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证。以上通过深入探讨当前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道德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并对应分析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相关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促进我国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简非凡.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01:169-171.

[2]刘宇.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问题分析与防范措施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2:121+125.

[3]吴敬.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商业, 2013, 06:257-258.

[4]王莉.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性分析[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2, 09:37-38.

保险理赔中的诚信问题 篇10

保险利益是指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拥有的法律承认的经济利益, 一旦发生保险事故, 被保险人会因此遭到损失。人身保险是以人的身体或寿命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存在的前提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身体或生命之间存在利益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经济关系上的, 可以是血缘上的, 也可以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

在英美法系中, 以利益主义来判断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只要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经济利益, 就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保险利益。大陆法系在判断保险利益时以被保险人是否同意为标准。其中同意的内容包括对投保人、保险金额、指定和变更受益人、其他保险内容以及转让保险合同等方面。我国是以利益主义为主并辅之以同意主义。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本人;配偶、子女、父母;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除前款规定外,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2 我国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认定的缺陷

2.1 保险利益定义不明确

我国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的保险利益应当是合法的, 但并不是所有合法的利益都可以作为保险利益。法律承认的合法利益应分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利益, 物质上的利益比较容易用金钱进行衡量, 自然可以作为保险利益;但精神上的利益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 不能作为保险利益存在并进行投保。此外, 我国还将一些不违反社会公众道德和习俗、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但未明确被法律认定成立的关系看做不具有保险利益, 这些都是定义不明造成的。

2.2 保险利益主体列举缺失

我国的保险法虽然对人身关系进行了举例, 但是列举并不完善, 只包括了本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有赡养、抚养关系的亲属。这样的规定导致在实务中对保险利益的确定缺乏正确认识, 最终导致寿险公司在承保时思维保守, 对于未明确列举的人身关系不敢轻易承保, 如祖孙关系的储蓄型保险;再如商务关系, 债权人与债务人、合伙人之间;又如用人单位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公司的重要股东、经理等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由于公司高级职员在公司中发挥重要作用, 掌握公司机密, 具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利, 一旦这些员工发生意外, 可能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决策运转, 甚至造成股票贬值、经营中断等严重后果, 因此他们与公司间存在更明显的利益关系。

2.3 保险人欠缺审查义务

目前, 在保险利益的基础———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问题上, 我国保险公司的做法主要是要求投保人告知, 这样的做法无疑存在一些漏洞。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刻意有所隐瞒, 没有如实说明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保险利益而使合同无效, 这个责任自然要由投保人承担。但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时并不是故意隐瞒, 仅仅是因为不了解相关规定误认为自己可以为被保险人投保, 而保险人又因为没有严格审查而予以承保, 那么一旦保险事故发生, 保险人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拒绝赔付, 对于投保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2.4 保险利益存在时点的规定不细致

我国的保险法只简单规定若被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没有保险利益, 保险合同无效, 并未明确解释保险利益应当存在的时间点———是订立合同时还是保险事故发生时。人身保险是有其特殊性的:首先, 保险合同的存续时期较长, 一份合同时效达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很正常的事, 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 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发生变化, 如离婚, 即宣告保险合同无效的话, 会使保险合同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严重影响人生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的发展;第二, 很多人身保险都具有储蓄性质, 在长时间的合同履行期中, 投保人很可能缴纳了大量的保费, 如果因为保险利益的变动使投保人遭受巨大损失的话是很不公平的。

2.5 被保险人不明确

在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订立保险合同时未明确被保险人。这种合同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是无效的, 因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合同中, 获得被保险人的同意才表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保险利益, 如果被保险人尚未被明确, 就更谈不上同意了, 那么一旦发生保险事故, 赔偿的取得将会很困难。

3 完善我国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认定的建议

3.1 完善人身保险利益的定义

解决人身保险利益定义不清晰的问题, 就需要对人身保险利益的定义加以完善。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哪些利益虽然合法却并不可保, 将其剔除, 以避免在订立合同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那些既没有被肯定也没有被否定的关系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保险法也应该尽快明确, 以法律的形式给予确立。

3.2 补充人身保险利益的主体

由于我国并没有采取单一的同意主义或利益主义原则, 而是同意主义与利益主义相结合, 这种情况下对关系的不完全列举容易造成保险人不敢承保, 那么解决的关键就是尽可能的详细列举各种确定存在保险利益的关系, 扩大保险利益明确的主体范围, 无论是人身关系亦或是商务关系。

3.3 规定保险人的审查义务

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 应该尽职尽责的审查投保人是否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在必要的时候要求投保人提供相关证明文件证明与被保险人的关系, 对于确定没有保险利益的合同不予承保, 将防范道德风险的工作落实在最初, 尽量避免出现承保后拒付的情况。若在保险合同订立以后才发现没有保险利益, 也应立刻与投保人取得联系商量相关补救方法, 比如让被保险人补办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证明或与投保人协商解除保险合同, 避免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某敬老院员工在未征得敬老院老人同意的情况下为全院的100多位老人投保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并未认真核实被保险人是否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就与敬老院员工签订了保险合同。最终法院裁定该保险合同无效, 因为投保人未征得被保险人的同意违反了保险利益原则。在这个案例中。作为专业机构的保险公司在十分清楚保险利益原则的情况下仍然未尽职审核, 草率的签订合同, 最终被裁定无效的合同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4 细化人身保险利益存在时点的规定

要细化人身保险利益存在的时点规定, 《保险纠纷》为法律的修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订立保险合同时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存在保险利益则保险合同无效, 但若是在合同订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保险利益丧失, 一旦保险事故发生, 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不受影响。

3.5 严格按照保险法规定合法订立保险合同

在尚未确定被保险人的情况下, 不能明确保险利益, 应尽量避免订立保险合同。如果一定要订立保险合同, 应在被保险人确定后及时向被保险人介绍保险合同相关条款, 并尽快敦促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上签字表明同意以使保险合同生效, 防止保险事故发生时才发现保险合同因不具有保险利益而无效, 损害投保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并且应当明确合同的受益人使得一旦保险事故发生, 受益人可以得到补偿。

摘要:保险利益作为整个保险活动的核心要点之一, 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人身保险利益的问题上分歧众多, 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针对我国在保险利益认定方面存在的缺陷, 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身保险,同意主义,利益主义

参考文献

[1]马栋.论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8, (1) .

C2C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 诚信 C2C电子商务 支付宝 信用体系

近年来,C2C电子商务在我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诚信问题成了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各种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在C2C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建立我国C2C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为C2C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信用环境,对推动我国C2C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 C2C诚信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交易双方不实际接触,在货物和货款交付上就出现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空隙带来了网络欺诈的可能。解决货款交付时间差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第三方担保、支付,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是eBay易趣的“安付通”和淘宝网的“支付宝”,二者在费用收取、监管方式、结算时间等技术层面有着很多细节问题上的不同,但其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都是作为交易的第三方完成资金结算。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双方在网上是匿名的,由第三方就充当信誉证人即保护了个人隐私,又能实现公平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商家为网络商务的安全性头痛的时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针对网上交易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务,“支付宝”可在买家确认收货前,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因为收货后卖家才能拿到钱,所以不存在买家货款被骗的情况;而对卖家而言,交易资金实时划拨,点点鼠标就能完成交易。目前,“支付宝”已经同工、建、招、农几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资金安全和网络支付问题。通过约束买卖双方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起诚信经营环境。

采用了第三方支付和信誉担保方式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网络欺诈和交易投诉仍然不断,其存在的问题诸如:独立于网络之外的物流活动的诚信风险依然存在;影响电子商务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支付宝”业务防止网络商业欺诈起到的作用仍然停留在“防君子不防小人”层面上的;买卖双方对标的商品的描述认知的差异和卖方寄售低劣产品“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C2C网站自身的诚信问题可能导致电子商务流水线的雪崩。

二、提高C2C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对策

电子商务,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电子商务。要解决安全问题,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机制,兼顾平等、公正和效率,简要谈以下两点。

1.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一体化

由于“支付宝”等第三方信用支付手段的采用,C2C在信息流和资金流上的一体化已基本形成,但商流问题却成了C2C电子商务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C2C网站设法切入物流,构造物流联盟。这里所谓物流联盟,是指电子商务网站以及邮政、快递等物流企业组成的物流产业链(SCM),电子商务网站在其中扮演产业链的催生及带动者,对目前物流资源进行合理而高效的整合与利用。当然,让C2C来切入物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作为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C2C,如果把这一块工作做好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链,获取超额利润,挑战传统商业将只是时间问题。

2.第四方监管

实际上,尽管支付宝公司与工、建、农,招等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其协议内容只是停留在企业经营层面上的“托管”而非“监管”。这些银行对“支付宝”账户上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导致支付宝公司本身“类银行”的相关业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这给使用“支付宝”的资金安全留下财务隐患。因此,这就需要建立起对其的严格监管,即政府条件下的第四方监管,在操作实务上,可否参照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方式值得探讨。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对于电子商务领域,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声誉和资源。网络交易诚信安全建设未有穷时,但前途光明,这便足以为这个潜力无限的新生行业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杨坚争:电子商务营销案例子,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吕延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3]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Jeffrey f. rayport,bernard j.jaworski,introduction to e-commerce,McGraw Hill,2003

[5]Gary.P.Schneider,Electronic Commerce,Machine industry publisher,2003

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诚信问题探析 篇12

网络诚信就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在使用网络时应该遵循的诚信规范和诚信原则以及使用网络过程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在网络社会里, 大家都是平等的, 人人都有发言权, 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诚信必然是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近年来, 一系列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人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越来越重视。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中存在的网络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网络语言失范, 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表达充斥在网络舆情的各个角落; 二是虚假舆情泛滥, 大学生舆情的真实性开始遭到质疑, 各种虚假网络舆情现象不断涌现, 主要表现在由技术手段造就的虚假 “舆情”; 三是网络谣言与诽谤, 一些网民在网络中编造或者篡改社会事件, 或无中生有, 或夸大事实, 而不明事理的大学生则会通过转发的方式, 将这些网络谣言散布开来, 从而造成了大量网络谣言的出现; 四是网络舆情信息欺诈与信用危机, 大学生由于网络责任意识相对缺乏, 无法直接感知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更容易受不良舆情信息的欺诈。

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 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诚信建设, 相比较现实社会更具有挑战性。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教育环境、诚信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共同努力,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设大学生网络舆情诚信的对策体系。

1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 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网络虚拟社会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的自主性、开放性、自由性, 另一方面, 网络舆情信息的良莠不齐也放纵了大学生的某些行为, 一些大学生因缺乏自控力而造成网络诚信道德的缺失。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网络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 在现行学校道德教育体制中纳入网络诚信教育的内容。高校道德教育体制的确立不是单方面传授知识, 而是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网络诚信知识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 通过构筑真实的诚信冲突, 鼓励学生发表积极健康的言论, 让大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诚信活动中来, 促进学生正确诚信观的培养, 提升其诚信认知水平。

2 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

第一, 完善保障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包括涉及软件保护、网络安全、网络服务管理、著作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共计二十余部, 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复杂性, 有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并不强, 而且对于具体的网络活动等方面进行规范的不多。加强有关网络活动方面的法制建设有利于形成网络 “他律”的约束性, 那些 “自律”能力差一点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也能遵纪守法, 以促进大学生网络诚信观的发展。

第二, 形成网络诚信守则规约制度。网络诚信守则是为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而制定的用以规范、约束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 提倡大学生共同遵循、自觉遵守的行为信条和行为准则。通过在网络诚信方面提出规范性、提倡性的原则性要求, 以易于接受、简洁明了的形式确定下来, 有利于通过刚性的方式对大学生起到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同时它也能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行为范式,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觉遵守诚信规则, 并不断内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 从而减少直至消除网络失信行为的产生。

3 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诚信社会氛围

第一, 良好的网络诚信氛围的营造是规范网络舆情的必由之路, 也有利于为创造有利的环境应对网络失信行为。因此, 需要引导社会公民形成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念,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全民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舆情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营造社会良好的诚信意识与舆情氛围, 对于规制网络舆情中的不诚信行为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促进网络诚信的建设。

第二, 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发扬诚信传统美德。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 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 还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整合多元网络文化。通过培养特定优秀团体的团体文化的基点, 使其在网络中形成喜闻乐见的、浓厚的网络文化氛围, 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以抵制腐朽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大学还应该保持自身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的延续, 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 树立深入人心的校训, 积极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 使广大学生在品鉴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意识到自身繁荣校园文化的责任, 在和谐校园的氛围中塑造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

摘要: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 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诚信教育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网络诚信氛围等方面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诚信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舆情,诚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余玉花.思想道德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铁光.网络舆情管理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伦理学研究, 2015, 03.

[3]李庆波, 邵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提升[J].人民论坛, 2014, 20.

[4]李宁.曲阜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4, (17) .

[5]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12年3月.

上一篇:Mallat下一篇:水轮机座环的现场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