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绩效管理

2024-10-15

资产绩效管理(共12篇)

资产绩效管理 篇1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现状

1.固定资产的认定。高校的固定资产, 是指高校占有或者使用的, 在法律上认为是国家所有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它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高校固定资产按性质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事业财务规则》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 对于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大宗同类物资, 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当前, 固定资产的合理购置、存量盘活和使用效益的考核也纳入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范畴。

2.高校固定资产的特殊性。高校的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寿命期内不计提折旧进行价值补偿, 其价值随设备的存在而存在, 伴随设备的报废而消失。但高校固定资产多次反复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 在使用寿命期内, 其服务潜力随着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衰竭或消失, 却不核算成本。

3.经营性与非经营性没有具体边界划分。高校属行政事业单位, 从性质上讲, 高校是从事社会管理活动, 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它是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等专业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属事业法人, 与企业法人有别, 但在具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 情况较为复杂。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经营性活动, 甚至以非营利组织之名, 行营利之实。因而目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之间的具体边界划分不够清晰。

二、高校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高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措施不到位, 固定资产使用长期不计成本, 不提取折旧费, 无偿使用, 多占多用, 占而不用等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

1.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以账、物相符的行政管理方式为主, 部门行政管理方式的几十年一贯制。很多学校对购置设备经费的预算安排是比较重视的, 而对已形成的实物性固定资产如何做到集中管理, 余缺调剂、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则考虑得不多, 造成各部门、各学科重复购置, 不讲使用效率, 不讲投入和产出, 低效使用。校内各部门将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混为一谈, 把分配到的资产占为己有, 对资产只是实物的绝对占有和储存。在资产管理过程中, 除少数大型仪器设备实行系 (科) 共用外, 绝大部分设备都属学校各部门所有, 有些系 (科) 为了自己使用方便而不愿共用, 使购置固定资产只从本单位使用方便考虑, 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分析研究, 使用效率不高;使用部门一般都不考虑经济责任问题;有的部门对用预算外资金或专项资金购买的资产不登记入账, 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2.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固定资产的添置不容置疑, 特别是随着高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高校都十分重投入, 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购置设备。然后在设备购入后, 使用效率如何, 仪器操作中是否违规, 日常维修保养怎样, 却没有统一的管理考核机制。很多资产管理员缺乏责任心, 仪器出现小毛病不维修或者维护不当, 大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的设备低用高配, 有的设备自购买后就束之高阁, 使用部门几年未打开包装, 从不使用, 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

三、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不进行成本核算, 无偿使用固定资产。形成“谁购置谁拥有, 谁使用谁保管”的现状。这种多样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就是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评价考核, 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资产管理效能。对固定资产进行绩效评价, 就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于定量考核, 考核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是否充分利用, 有无闲置、不用的, 可在单位院、所内部调剂的固定资产, 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从量化指标上规范管理, 从而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高校领导可通过评价结果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调整管理方式, 以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四、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固定资产一定时期的投入、使用、安全完整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和解释。为达到此目的,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内容全面、客观公正、操作简便、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符合的基本原则, 要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 资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采用“客观公正、操作简便”原则, 从体制上规范、从管理过程中控制, 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有定量指标, 也要包括定性指标, 两者结合共同分析, 才能对固定资产作出全面的评价, 并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在构建指标体系时, 本着定义明确, 概念清晰, 易于理解的原则设计, 具有可操作性, 操作简便的原则。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可以从现有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中采集到。

五、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定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主要针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考核, 考核各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 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方面对使用单位作出评价, 主要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评价:

1.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考核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健全, 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规定是否熟悉。

2.固定资产投入的依据。考核资产采购程序是否正规, 投入的规模是否合理, 投入的方向是否符合科研课题需要。

3.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考核购置、上级调拨或接受捐赠资产是否登记入账, 账实是否相等, 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资产清查和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

4.资产处置。考核是否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固定资产报废、出让是否报批, 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5.维修保养。考核资产使用部门是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保养, 尤其是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 能否及时消除隐患, 降低固定资产的故障率, 延长其使用寿命, 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6.固定资产奖惩措施。考核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 考核奖惩措施执行落实情况以及对固定资产责任损失的处理制度是否健全。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1.固定资产率:它是结构相对指标, 即固定资产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该指标一般在0~1之间, 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 它是描述固定资产总体特征的重要指标, 是分析固定资产在单位各部门分布情况的基础数据。其公式如下: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

2.各部门固定资产率:它是结构相对指标。高校固定资产可以按用途分为:科研究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后勤服务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因此, 要计算各部门固定资产在单位的占有率, 可以了解各部门用固定资产占单位固定资产总额及单位固定资产的分布情况, 固定资产结构是否以科学研究事业为主, 从而反映了固定资产配置是否合理, 做到有侧重、精细化的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公式如下: (1) 科研究部门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科学研究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 (2) 行政管理部门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 (3) 后勤服务部门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后勤服务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

3.可用固定资产率:该指标是结构相对指标。是指具有完整的已投入使用或随时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 它是反映固定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越大, 说明可用的固定资产多, 其公式为:可用固定资产率=已投入使用或随时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

4.固定资产年更新率:该指标反映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 是指新增固定资产总额占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 能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固定资产的年更新率高, 说明单位的硬件条件有较好改善。其公式为: (1)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年新增固定资产/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额或= (年末固定资产额-年初固定资产额) /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额。 (2) 科研用固定资产更新率=本年新增科研用固定资产/上一年科研用固定资产总额。

5.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该指标主要从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和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来考核, 是考核科研仪器设备在用情况的指标, 指标值越大, 说明闲置固定资产越少, 该指标要求记录设备的实际使用工时 (天) 数。 (1) 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年内实际使用工时 (天) 数/核定年度使用工时 (天) 数。 (2) 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指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该指标反映单项设备在一定时间内 (通常为一年) 使用的工时数与该设备核定的年度使用工时 (天) 数之比, 公式为: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本年内实际使用工时 (天数/核定的该设备年度使用工时 (天) 数。

6.固定资产共享率:该指标反映高校管理之间和院、所内部课题组之间共享固定资产的指标, 只有资源共享, 才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实现固定资产效用的最大化。公式为:固定资产共享率=已调配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可共享固定资产的数额;该指标要在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评价, 需全面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通过以上考核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发挥效率的指标, 可以反映闲置或不用固定资产的规模, 以便及时调出, 统一调剂余缺, 调配给需要的所、室、课题组使用, 做到物尽其用,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六、加强制度建设, 为绩效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涉及资产认定、登记、使用、处置、核算、统计、评估等诸多环节, 各环节都需要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而现行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较为陈旧。因此, 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快《固定资产法》的立法步伐, 加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法律制度执行的监督,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对绩效管理的主体、管理权限、绩效考核方式等关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健全和完善认定、登记、使用、处置、核算、统计、评估等行政法规体系, 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提供具体操作规程。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 彻底打破部门封锁, 作为高等学校, 首先, 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市场经济意识;其次, 要彻底改革旧的行政管理模式, 建立新型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 以促进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 在观念转变和体制改革后, 最根本、最紧迫的是要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

3.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 强化职能监管体系, 坚持“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 分级负责”的原则, 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的购置、配备、使用、维护、报废的具体实施细则等) ;制定自负盈亏经济实体, 有偿使用固定资产的制度等等。财务部门要强化一级核算, 设置数量金额总账, 侧重于掌握固定资产总值, 实行总量控制;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地产、家具;图书馆负责管理图书资料;各职能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人员, 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资产数据库档案, 对固定资产进行二级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则实施三级管理, 做到账物相符, 管与用清楚, 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使用。

4.进一步落实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购入增资、领用出库、报损报废、调拨转让等制度, 财产定期清查制度, 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等等。凡是大型贵重设备的购置, 大额款项 (5万元以上) 采购, 必须坚持严格的论证决策制度和法人审批制度。特别是引进贷款资金购置设备尤其要多方求证、反复论证, 要有健全的设备采购论证制度来约束, 确保购入的资产是学校教学科研所必需的, 并且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和经济价值, 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为降低大型设备的采购成本, 学校必须制定项目采购申报审批制度, 政府招标采购制度, 同时, 为确保固定资产的有序购建, 学校还应编制设备采购近期规划 (1~3年) 和中远期规划 (5~10年) , 做到资金有预算、筹资有计划, 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贯穿于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高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要提高办学效益,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 厉行节约, 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资金投入上不能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 要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在具体管理上要运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相结合的办法, 合理配置, 有偿使用, 通过全方位的科学管理, 使高校的资产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道国, 邵渊韬, 范作冰.雷达图分析法在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1)

[2].孙玉祥.基于WEB的枣庄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3].温束成.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4].万良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学术理论与探索, 2009 (11)

[5].赵敬瑜, 谢茜.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2009 (9)

[6].王献.试论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资产绩效管理 篇2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现状

1、固定资产的认定。高校的固定资产,是指高校占有或者使用的。在法律上认为是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高校固定资产按性质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事业财务规则》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对于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大宗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当前,固定资产的合理购置、存量盘活和使用效益的考核也纳入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范畴。

2、高校固定资产的特殊性。高校的固定资产在其使用寿命期内不计提折旧进行价值补偿,其价值随设备的存在而存在,伴随设备的报废而消失。但高校固定资产多次反复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不改变其实物形态,在使用寿命期内。其服务潜力随着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衰竭或消失,却不核算成本。

3、经营性与非经营性没有具体边界划分。高校属行政事业单位,从性质上讲,高校是从事社会管理活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它是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等专业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属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有别,但在具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情况较为复杂。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经营性活动,甚至以非营利组织之名,行营利之实。因而目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经营性与非经营性之间的具体边界划分不够清晰。

二、高校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固定资产使用长期不计成本,不提取折旧费,无偿使用,多占多用,占而不用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

1、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以账、物相符的行政管理方式为主。部门行政管理方式的几十年一贯制。很多学校对购置设备经费的预算安排是比较重视的,而对已形成的实物性固定资产如何做到集中管理,余缺调剂、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则考虑得不多,造成各部门、各学科重复购置,不讲使用效率,不讲投入和产出,低效使用。校内各部门将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混为一谈,把分配到的资产占为己有,对资产只是实物的绝对占有和储存。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除少数大型仪器设备实行系(科)共用外,绝大部分设备都属学校各部门所有,有些系(科)为了自己使用方便而不愿共用,使购置固定资产只从本单位使用方便考虑,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分析研究,使用效率不高;使用部门一般都不考虑经济责任问题;有的部门对用预算外资金或专项资金购买的资产不登记人账,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2、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固定资产的添置不容置疑,特别是随着高教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都十分重投入,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购置设备。然后在设备购入后,使用效率如何,仪器操作中是否违规,日常维修保养怎样,却没有统一的管理考核机制。很多资产管理员缺乏责任心。仪器出现小毛病不维修或者维护不当,大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的设备低用高配,有的设备自购买后就柬之高阁,使用部门几年未打开包装,从不使用,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

三、构建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无偿使用固定资产。形成“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谁保管”的现状。这种多样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评价考核,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资产管理效能。对固定资产进行绩效评价,就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于定量考核,考核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是否充分利用,有无闲置、不用的,可在单位院、所内部调剂的固定资产,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从量化指标上规范管理从而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高校领导可通过评价结果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调整管理方式,以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四、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固定资产一定时期的投入、使用、安全完整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和解释。为达到此目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内容全面、客观公正、操作简便、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符合的基本原则,要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资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采用“客观公正、操作简便”原则,从体制上规范、从管理过程中控制,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有定量指标,也要包括定性指标,两者结合共同分析,才能对固定资产作出全面的评价,并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本着定义明确,概念清晰,易于理解的原则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操作简便的原则。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可以从现有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中采集到。

五、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定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主要针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考核,考核各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方面对使用单位作出评价,主要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评价:

1、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考核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规定是否熟悉。

2、固定资产投入的依据。考核资产采购程序是否正规,投入的规模是否合理,投入的方向是否符合科研课题需要。

3、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考核购置、上级调拨或接受捐赠资产是否登记入账,账实是否相等,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资产清查和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

4、资产处置。考核是否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固定资产报废、出让是否报批,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5、维修保养。考核资产使用部门是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修保养,尤其是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能否及时消除隐患,降低固定资产的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6、固定资产奖惩措施。考核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核奖惩措施执行落实情况以及对固定资产责任损失的处理制度是否健全。

(二)定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1、固定资产率:它是结构相对指标,即固定资产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该指标一般在0—1之间,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它是描述固定资产总体特征的重要指标。是分析固定资产在单位各部门分布情况的基础数据。其公式如下: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

2、各部门固定资产率:它是结构相对指标。高校固定资产可以按用途分为:科研究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后勤服务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因此,要计算各部门固定资产在单位的占有率,可以了解各部门用固定资产占单位固定资产总额及单位固定资产的分布情况,固定资产结构是否以科学研究事业为主,从而反映了固定资产配置是否合理,做到有侧重、精细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公式如下:(1)科研究部门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科学研究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2)行政管理部门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3)后勤服务部门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后勤服务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

3、可用固定资产率:该指标是结构相对指标。是指具有完整的已投入使用或随时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固定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可用的固定资产多,其公式为:可用固定资产率=已投入使用或随时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

4、固定资产年更新率:该指标反映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是指新增固定资产总额占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能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固定资产的年更新率高,说明单位的硬件条件有较好改善。其公式为:(1)固定资产更新率=本年新增固定资产,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额或=(年末固定资产额一年初固定资产额)/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额。(2)科研用固定资产更新率=本年新增科研用固定资产,上一年科研用固定资产总额。

5、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该指标主要从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和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来考核,是考核科研仪器设备在用情况的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闲置固定资产越少,该指标要求记录设备的实际使用工时(天)数。(1)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年内实际使用工时(天)数,核定使用工时(天)数。(2)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指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该指标反映单项设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使用的工时数与该设备核定的使用工时(天)数之比,公式为: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大型单项科研仪器设备本年内实际使用工时(天数,核定的该设备使用工时(天)数。

6、固定资产共享率:该指标反映高校管理之间和院、所内部课题组之间共享固定资产的指标,只有资源共享,才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效用的最大化。公式为:固定资产共享率已调配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可共享固定资产的数额;该指标要在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评价,需全面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通过以上考核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发挥效率的指标,可以反映闲置或不用固定资产的规模,以便及时调出,统一调剂余缺,调配给需要的所、室、课题组使用,做到物尽其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六、加强制度建设,为绩效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涉及资产认定、登记、使用、处置、核算、统计、评估等诸多环节,各环节都需要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而现行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较为陈旧。因此,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快《固定资产法》的立法步伐,加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法律制度执行的监督,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对绩效管理的主体、管理权限、绩效考核方式等关键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健全和完善认定、登记、使用、处置、核算、统计、评估等行政法规体系,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提供具体操作规程。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彻底打破部门封锁,作为高等学校,首先,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市场经济意识;其次,要彻底改革旧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以促进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在观念转变和体制改革后,最根本、最紧迫的是要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

3、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强化职能监管体系,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的购置、配备、使用、维护、报废的具体实施细则等);制定自负盈亏经济实体,有偿使用固定资产的制度等等。财务部门要强化一级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侧重于掌握固定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地产、家具;图书馆负责管理图书资料;各职能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资产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资产数据库档案,对固定资产进行二级管理;实物的具体使用部门则实施三级管理,做到账物相符,管与用清楚,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使用。

4、进一步落实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固定资产管理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购入增资、领用出库、报损报废、调拨转让等制度,财产定期清查制度,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等等。凡是大型贵重设备的购置,大额款项(5万元以上)采购,必须坚持严格的论证决策制度和法人审批制度。特别是引进贷款资金购置设备尤其要多方求证、反复论证,要有健全的设备采购论证制度来约束,确保购入的资产是学校教学科研所必需的,并且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和经济价值,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为降低大型设备的采购成本,学校必须制定项目采购申报审批制度,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同时,为确保固定资产的有序购建,学校还应编制设备采购近期规划(1~3年)和中远期规划(5~10年),做到资金有预算、筹资有计划,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资产管理的全过程,高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要提高办学效益,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厉行节约,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资金投入上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具体管理上要运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合理配置,有偿使用,通过全方位的科学管理,使高校的资产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道国,邵渊韬,范作冰.雷达图分析法在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新西部(下半月),2009(1)

2.孙玉祥.基于WEB的枣庄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中央财经大学会共管理研究中心

3.温柬成.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4.万良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学术理论与探索2009(11)

5.赵敬瑜,谢茜.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09(9)

资产绩效管理 篇3

关键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效益

当前,在部队国有资产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钱轻物、重建轻管、管用脱节等问题,资产的利用率还比较低,重复购置、结构性浪费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武警部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部队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和评价,促使各级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部队资产管理效益。

一、国外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研究概况

(一) 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起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界,将绩效管理思想应用于财政领域中的研究很多。有关政府财政绩效理论的论述,是伴随着财政支出效益理论的研究进行的。早在十八世纪就有学者开始涉及财政手段、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范围的规范研究。自泰勒(Taylor)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有关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研究一直是经济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之一。其后,庇古(Pigou)(1877—1959)提出政府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类,对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活动进行了研究,其中设计到了财政支出绩效的问题,由于国有资产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也隐含了对国有资产管理效益问题的探讨。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彻底动摇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根基,凯恩斯(Keynes)(1883—1946)理论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政府部门在凯恩斯(Keynes)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大量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由此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日益扩展,支出迅速增长,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公共支出问题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问题,期望政府能用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西方国家经济学界真正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财政支出效益理论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经济学家Levitt(M. S. Levitt)和Joyce(M. A. S. Joyce)的《公共支出增长与效率》(The Growth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Spending)为代表著作。该书主要是在分析美国等国家政府支出增长变化的基础上,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财政支出效益问题。但其中没有专门就国有资产管理效益进行研究。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提出,使得西方各国相继兴起了一场以追求“3E”为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主要特征。这一阶段的绩效管理可为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前提指导。

(二)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

由于部队国有资产包括相当大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所以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面的情况是非常值得研讨与借鉴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西方国家一般称之为公有资产(PublicOwnedassets),政府资产(Governmentassets)或非营利性资产(Nonprofit assets)。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世界各国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日韩模式、德澳模式、美加模式和巴西模式等四种模式。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具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和透明度,一切按法律章程办事;二是有完善的政府资产管理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三是实行政府资产预算和财务报告制度;四是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制度健全。邵秉仁(2003)指出,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实现对公有资产的管理,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

二、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研究对武警部队的启示

(一)绩效导向的资产管理模式是部队资产管理发展的方向

部队当前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资产管理上忽视“绩效”,只重视“钱”分下去,而忽视“绩”。要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用,就必须充分重视部队国有资产的管理,这也就要求我们对部队国有资产的运行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为部队的非经营性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而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并且由于处在非竞争性领域,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缺乏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可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深入研究部队国有资产的运行绩效,是资产管理工作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鉴于此,部队未来的资产管理发展也将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重视资产与预算的结合管理,重视投入与产出的对应,重视资产结果的评价。

(二)资预结合的资产管理模式是部队资产管理开展的新道路

近年来,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部队财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上的贯彻。但是,经费支出管理的漏洞并未完全堵住,资金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资产质次与价高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没能有效地结合起来,“摁下了葫芦又起了瓢”。资产管理效益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资产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忽视“绩效”,在编制预算时,只重视如何将“钱”分下去,而忽视了“绩”,造成相关执行部门通常认为,经费分到了单位就成了自己的钱,使用起来随意性很大,导致最后忽视了资产的“效”。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作为部队科学理财的“两架马车”,是经费支出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联系紧密。

(三)树立绩效文化的资产管理模式是部队资产管理发展的基础保证

任何一项新制度必须与组织文化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二者互不相容甚至互相抵触,那么新制度是很难正常运转的。通过对西方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树立绩效文化是资产管理发展的必要条件。绩效评价的有效开展,必须以树立注重“绩效”与“结果”的文化为基础,才能保证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有一个支持与强调资产管理责任与追求资产绩效的制度环境。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资产决策者和管理者才会有压力和动机去接受和运用绩效信息,执行人员才能真正对主管项目的绩效负责,主动促进降低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时的阻力,从而建立有利于绩效信息使用的授权机制,并提高公众对绩效评价部门的接受程度,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实行提供广阔的政策空间。因此,部队推行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也必须首先重视绩效管理,树立绩效文化。

(四) 高层的支持和完善的法规是部队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绩效导向型的财政改革无一不是由各国的中央政府发起的,决策者的强势支持和立法层面的有力保障,是财政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早期的绩效财政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获得立法部门的支持,而后来美国实施新绩效财政时,通过颁布《首席财务长官法案》、《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等一系列的法律、法案,为财政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因而推行情况比较顺利。离开高层的支持和法律制度作保障,资产管理规则及其实施机制将缺乏严肃性和强制性。虽然目前,军队已经颁布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等法规。但迄今尚未出台一部有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面的法规。因此,部队若想要顺利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必须要有高层的大力支持和完善而严肃的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五)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式是部队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行之路

从外国的经验看,每一种新的改革方式都是孕育在旧的体制方式之中的,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不能跨越式发展,而应当循序渐进。在2008年末召开的全军资源节约会议上,总后廖锡龙部长指出,要努力把改革经验上升为政策制度,从试点突破转向全面铺开,抓紧在全军范围内构建以资产配置标准化、资产管理动态化、资产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购置与经费预算安排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统筹”机制。因此,对武警部队来说,资产管理工作应当先要科学制定资产标准、查清现有资产底数、规范预算编制方法以及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这些关键环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积极的相结合,逐渐将绩效管理融入部队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三、结论

从经费供给来看,武警部队经费供需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必须统筹经费和资产资源,在充分挖掘资产潜力上下更大的功夫,提高保障效能。而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提高资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势必要成为部队管理资产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国外对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军内,特别是武警部队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比较缺乏,而且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定量分析较少。所以,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在部队尚属新鲜事物,因此,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高旭伟.适应形势需要 加快改革步伐 积极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相结合的新路子.军队财务.2008年2月

[2] 侯俊锋.抓重点 破难点 稳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军队财务.2009年1月

[3] 孟春,张更华执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国外公共资产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4] 张其好.推行军队存量资产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制度中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军队财务.2007年6月

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绩效管理 篇4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财务改革的开展, 高校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效率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有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初步建成内部管理体制, 硬件设施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 并开始引入资产信息管理平台。但是长期以来, 高校资金主要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 资产则由国家拨款购置或无偿调拨, 对资产的具体使用状况也不进行后期管理和评价。无需对高校资产承担经济责任的现象, 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重用轻管”, 使得高校资产在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1. 产权不清、账实不符。

不同资金来源渠道形成的资产缺乏相应的对账机制和管理措施, 对于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划分不明确,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由于管理主体存在多元化管理现象, 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 使各部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更无法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和监督, 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等问题。

2. 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利。

在制度层面上, 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大多是以“暂行办法”、“暂行条例”或“管理办法”等形式存在。如: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等, 存在立法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等现象, 对资产的形成和配备两个重要环节都没有作出相关规定, 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严谨性、可操作性, 制约了对资产的管理效果。

3. 管理不善、效率不高。

高校资产在购置、使用及处置等各环节都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学校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和设备的更新, 资产购置存在盲目购置和重复购置等无计划性的行为。在使用过程中, 部门间缺乏协调沟通, 造成部分资产重置、闲置、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处置方面, 一些资产未及时报废, 一些报废的资产又未及时办理报废手续, 从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添置设备, 影响了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运行。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绩效管理

1. 财务绩效管理的分类。

对于经济管理领域内的“绩效”, 更偏重对活动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或个人为实现其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不同方面的有效输出, 即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资源, 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财务绩效管理, 主要指资金投入的产出和结果, 是对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反映资金投入产生的效果和效率, 评价资金使用和产出效益状况。其效率关注的是高校财务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而效果则是从成果方面分析财务资源发挥的功能, 也就是高校财务资源的运用对实现财务目标的贡献状况。

2. 财务绩效管理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金筹集、资产购置、资本融通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在厘清了财务绩效管理的含义之后, 可以发现其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1) 管理目的上, 财务管理是从组织的宏观目标出发进行的管理, 而财务绩效管理则更针对微观的财务活动或财务行为; (2) 管理内容上, 财务管理涉及筹资、投资以及分配等环节, 而财务绩效管理关注的是资金的运用情况, 大体对应于财务管理的投资管理部分; (3) 管理方式上, 侧重效率评价的绩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 是为良好地进行财务管理服务的; (4) 由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价值或财富的最大化, 财务绩效管理更强调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对于高校这不是为了追求利润, 而是为了提供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固定资产管理依照财务绩效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更为合理。

3. 资产管理与财务绩效管理。

高等学校的财务绩效管理包括资金的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和资产管理, 表面上资产管理是财务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然而实际上, 财务绩效管理和资产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 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资产管理主要是从资产的实物形态出发, 突出资产的保全、维持和完整, 包括资产购买前的招标、论证以及购买后的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管理工作, 是涉及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物使用效率管理。而固定资产的财务绩效管理, 则更多地偏重价值形态方面的资金流运用效果和效率的管理。

由于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可以进一步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运行、维护以及处置四个阶段深入分析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区别, 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关注资产管理, 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需求并更好地保持资产状态, 但是经济效益不高;但是单从财务绩效管理的目的出发, 则忽略了资产具体的使用情况, 片面追求资产利用的高效率, 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 笔者认为, 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可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和进行。

三、固定资产财务绩效管理的方式

1. 建立“资源”意识。

无论是资产还是资源, 都有经济资源属性, 具备排他性和价值性, 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对于资产定义中的“交易性”和“获利性”, 与高校持有资产的目的并不完全相符, 大部分资产都不是通过等价交换取得, 也不会通过等价交换增值。相对而言, “资源”的外延更广泛, 不仅包括内部可以控制的资源, 也包括外部可加以利用的资源, 涵盖资产, 具有可转换性。高校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以及非通过交易获得的资源, 比如人力志愿性资源、古籍图书资源等。虽然某些资源并不能用货币计量或者不能准确计量其市场价值, 但是同样可以为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就财务绩效管理需要反映和控制的资源而言, 强调的是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而不单是资产的购置;强调不同业务活动的投入和产出, 而不太关注后续持有期间提取折旧等问题, 考察的是产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因此, 资产的价值周转模式并不完全适合财务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 使用资源管理概念更为恰当, 可以更好地反映高校可利用、可投入的资源。

2. 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绩效管理相结合。

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财务状况反映的是资产经营结果, 资产状况反映的是财务管理水平。但是由于资产管理是依照教育部对资产分类的16个标准, 而财务核算则遵照财政部颁布的现行高校财务制度的11个分类, 二者的口径并不一致。从财务绩效管理的角度出发, 应将教育部给出的16类固定资产合理转换到财政部对应的分类标准中, 规范并统一资产的确认范围和价值计量方式。

高校财务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具体使用资产的各二级学院应及时协调沟通资产的使用和持有情况, 定期进行资产账务核对, 按照资产分类标准组织资产盘点、清查、处置等工作。同时, 建议财政部联合教育部结合高校具体情况制定统一分类标准目录, 以便高校资产管理更好地进行。

3. 引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强化绩效观念。

高校应当以评价体系为依托, 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科学、规范、合理地财务绩效管理, 但大多高校都未建立以部门或项目为基点的资产效益分析体系, 缺乏资产使用效果的考核制度, 所以无法根据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对部门进行考核。

高校应结合资产管理建立财务绩效管理指标的体系, 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绩效管理结合, 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与管理理念和管理特点, 甚至管理能力相配套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细则, 强化法人资产的形成、使用和处置的责任观念和绩效观念, 对资产评估、收入管理等新的业务内容进行界定和规范, 以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资产绩效管理 篇5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外国研究学者近几年来对无形资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仅有从理论角度出发的,也有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的。既有定性的分析,也有定量的分析。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国外的一些学者开始集中研究其价值相关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其大量结果表明,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很大的相关性。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最开始我国学者致力于研究无形资产的性质、内容、确认、计量以及信息的披露问题,主要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实证方面的支持,说服力较弱。直到后期逐渐有学者开始采取实证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的适用以及信息披露以及其对企业盈利的相关性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及模型建立

针对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我国学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实证研究。薛云奎、王志台对1995-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平均每单位的无形资产比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所做的贡献大。黎玉琴()以我国沪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无形资产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微弱程度的正向贡献。钭志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将无形资产结构这一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还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纳入模型的考虑范围之内,建立了如下模型:本文以此模型为基础,并将企业的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界限,对比分析新准则实施前后,企业经营绩效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根据理论分析,提出假设: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无形资产的结构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为分界点,以-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的对比年份,以-作为新会计准则施行后的对比年份,选择沪深两市A股主板和中小板信息技术行业的11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尽可能的消除异常样本对本文研究的影响,所以本文又进一步进行了数据的筛选:1、提出ST或者PT类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异常,将其纳入研究范围,会影响结果的可信性。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于CSMAR数据库,并采用Excel和Stat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回归结果的分析。

(三)变量定义

其中Y代表净资产收益率,X1代表无形资产比率,X2代表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X3代表总资产周转率,X4代表资产负债率,X5作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的规模。

三、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占比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不同公司间的差异仍然较大,从0.00%波动到25.12%,说明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结构占比仍然处于调整阶段。同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行后出现了相当幅度的下降,均值达37.94%。信息技术行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呈现了一定的变化。

(二)相关性分析

首先对2002-20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的变量其相关性程度都较低,不会产生过度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因此模型的设置是适宜的。新会计准则实行后,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有所提高,说明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认定、记录和处理的细化,使得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针对性加强。而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不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而可知本文模型的设置较为合理。

(三)回归分析

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向关系,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正向影响,且结果较为显著,说明公司资产周转越快,其经营绩效越好。但是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但虽然都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一定的正负向影响,却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研究结论与思考

本文以2002-20沪深两市A股主板和中小板信息技术行业144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并以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分界点,验证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力,并同时辨析新准则的实行是否会使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解释力增强?在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之后,总结出了如下研究结论:

(一)无形资产在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即使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所占比重平均值也仅为3%,表明我国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度还偏弱。

资产绩效管理 篇6

一、资产重组的绩效研究

对于资产重组绩效的分析,综合来看可分为两类:超常收益法和会计指标体系。超常收益法又称剩余价值法,是通过股价的市场反映来衡量重组绩效的典型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对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进行绩效分析,比较重组前后会计指标或财务指标是否得到改善来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由于资产重组本身行为的多样性和我国证券市场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单纯以收益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财务指标体系过分重视和维护短期财务结果,使得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由此进行的资产重组只是为了提高报表上的业绩指标,而其实质反映上市公司价值方面的指标不能很好的提炼出来。因此,本文针对资产重组的特点,大胆地引入了非财务价值因素,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资产重组绩效的有效性。

(二)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中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为准确考核资产重组是报表性重组还是实质性重组,在指标选取上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而且还包括非财务指标;不仅包括当期指标,还包括发展指标。

2.可控性原则:作为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各项指标,其数值的高低是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能够加以控制或可预期到的,否则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3.具有可操作性。非财务指标不易计量,对于这类指标,可以设置一些数量标准。

4.指导性原则:整个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是对资产重组的事后评价,而是可以纳入上市公司整个战略目标中,是实质性资产重组预计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

1.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构建

适用于所有资产重组类型的财务指标

对于资产重组事件来说,资产重组能够加速资本集中,实现规模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进行资产重组,成败的关键在于重组的质量和重组后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真实绩效、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股本扩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1)真实绩效。公司价值是公司各期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总和,经营现金流量是公司现金流量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本文在真实绩效方面选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率和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指标综合性高,不用对当期由于资产重组发生的意外现金流入或流出进行调整。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率反映了利润中现金的含量,可用来衡量利润的真实程度和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真实和全面的衡量公司的业绩。

(2)资产管理能力。经过资产重组的公司,其资产管理能力也应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上市公司的销售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越大,说明存货的流动性越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越快。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上市公司年度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周转率越高,意味着收回的速度越快。

(3)偿债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应该良好,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都应比较强。因此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后,资产质量的提高应表现为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较重组前有了显著性的提高。本文选取“股东权益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来分别反映上市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高,表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强,一般认为1.5:1比较适当;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配合使用,可以判断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大小,一般速动比率的适当值为1:1,同时注重前后期比率的比较。

(4)股本扩张能力。本文通过“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这三个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是公司的“最后储备”,它既是公司未来扩张的物质基础.所以,其指标越高表明股本扩张能力越强。

针对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的补充财务指标(前后期指标对比分析)

(1)扩张类重组:扩张类资产重组有同行业扩张和跨行业扩张两种形式。不少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时并没有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术水平,致使其核心竞争力下降,所以,应选取“主营业务鲜明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来评价。主营业务鲜明率这个指标,用来反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鲜明状况,并且主营业务鲜明率越大,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也就越突出,盈利能力也就越有保证。净资产增长率等于(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比值。是代表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2)收缩类重组:“管理效率”和“管理激励”理论说明收缩类的资产重组应该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本文选用“管理效率和主营业务鲜明度”来评价。管理效率、主营业务鲜明度是适度性指标,过低会导致企业经营过度分散,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过高则不能分散经营风险和激发开展新业务的潜力。

(3)控制权转移类:控制权的转移主要是管理效率和管理风格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产生的绩效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收益指标中显现出来,具有长期战略影响。本文选取“创新和学习能力及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评价效果。

(4)战略转移类:战略转移这种类型的资产重组其实质上是公司经营方向的转变,可以选取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来评价。

2.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非财务价值因素构建

由于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公司试图通过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来拓宽指标体系。非财务指标能很好地弥补财务指标的短视性,深刻挖掘市场竞争环境中所有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财务因素,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综合指示器。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有: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如研发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及市场份额等。

市场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市场绩效方面的指标高低反映了上市公司竞争能力的改善程度,是极其重要的非财务指标,为此,本文从市场份额、市场保持和市场拓展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构建。

价值能力评价(定性分析)

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必须能够提升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同的上市公司应结合自己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行业特性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非财务指标。

(l)竞争能力评价:企业内部业务绩效来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保持持久市场成长能力的关键技术、策略及营销方针等。企业应当清楚自己具有哪些优势,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资金来源、优秀的管理人员等等。评价资产重组的绩效要看上市公司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是否得到巩固,市场交易成本、操作成本、运输成本及服务成本等是否得到了降低,产业链是否得到了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否更加合理等,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应考核的非财务价值因素。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在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非财务价值因素中,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内容则强调了企业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的能力;因此,资产重组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评价其绩效所应予纳入的内容。评价时应着重在"部门机构的效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内部进行系统整合能力"等方面,着重分析是否从长远上支持了企业的整体使命和战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诸如管理有效性、员工满意度、中高层管理人员忠诚度、信息系统创新与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方面来评价。

三、综述

资产绩效管理 篇7

1. 政府资产管理未实现全覆盖

目前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外, 政府经管资产、企业国有权益管理方面还有很多资产或单位未纳入监管范畴。如城投公司受市政府委托投资修建的大量公共基础设施, 因政府未能及时回购而长期摆在在建工程中, 如道路、学校、体育场馆等大型资产早已投入使用多年, 但一直未移交到相关资产使用管理部门, 导致这些优质资产城投不愿管、使用单位不好管、财政和国资委管不了的尴尬局面, 游离于政府资产监管体系之外。时间一长, 这些资产的产权归属、安全完整、维护保养职责就会混淆不清。又如政府授权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直企业有42家, 但目前国资委实际进行资产登记监管的企业只有12家, 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没有纳入国资委资产登记监管范畴, 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和国有资产总量规模极不般配, 充分说明市直国有企业全覆盖管理还较为欠缺。

2. 政府资产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建设滞后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预算法》的实施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的强力推进, 现行政府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综合管理体系缺失。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从中央到地方、从入口到出口的管理架构虽已搭建, 但最后一公里的具体操作实施办法还不健全, 很多制度亟待修订更新;政府经管资产管理刚刚起步, 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目前还缺乏解决各自为政的管理碎片化状况的明确思路, 还没有成熟的政府经管资产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协调监管方式和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关系模糊, 管理对象、范围、职责不清, 缺乏编制全口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制度。

3. 政府经管资产家底不清, 管理碎片化

政府经管资产中占最大份额的公共基础设施大都由政府投资形成, 分布在各个部门, 由各部门进行维护管理。因而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建立政府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完整的政府资产台账, 更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 如公共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有的只反映价值量, 有的只反映实物量, 有的价值量和实物量均无法准确统计, 同时由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 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行政区划, 导致很多政府资产权属市、区、县重复交叉, 或统计口径不全面、不完整, 有的甚至出入很大, 以至于政府经管资产究竟有多少, 仍然是一本糊涂账, 家底远未摸清, 呈碎片化管理状态。

4. 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不明, 财政、国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

很多单位认为政府资产产权属国有, 管理职责是政府, 是财政部门、国资委、主管部门的事, 单位只负责使用, 加之重钱轻物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的观念导致工作上的轻视, 部分单位领导对占有、使用的资产以及政府委托经手管理的资产根本不重视, 导致资产管理分级责任制缺失, 管理机构不到位, 管理人员处于应付状态, 导致顶风违反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管理的行为时有发生。另外, 由于财政、国资部门在政府资产管理方面缺乏沟通, 管理边界不清, 导致要么该管的都没有管, 要么重复交叉管。如2015年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有56家,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10多家, 其单体经营性资产规模虽然不大, 但资产总量不容小觑, 这部分资产目前仍处于管理空白地带。又如像城市规划设计、水产管理、事业单位投资兴办的宾馆、酒店等单位, 财政、国资委均将其纳入资产登记管理范畴, 导致管理交叉, 资产重复登记。

5.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

很多单位财务账与资产账两张皮现象在这次资产清查和政府资产报告编制中暴露无遗, 显示出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的状况。如有的单位20世纪九十年代初购置的电脑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仍然存在。很多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机构分设, 各自为战, 长期互不核对,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卡片信息多年以不变应万变, 并没有运用到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各个环节、各个部门, 对资产新增、处置没有及时登记、核销。资产系统数据基本沦为摆设, 丧失了作为单位进行资产及财务动态管理的工具作用。大多数政府经管资产均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资产账, 只是由各个内部业务部门进行粗略统计。

6. 对违反资产管理规定的单位处罚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的不断深入, 大部分单位都能自觉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但仍有少数单位往往采取先斩后奏或阳奉阴违的方式, 未经批准随意处置车辆、擅自出租出借, 违规签订租赁合同、不按配置预算新购资产, 极力逃避或规避财政部门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 我们一般要求单位进行整改, 也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处罚措施。

7. 资产清查工作未实现常态化

按照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规定, 年度终了各单位必须及时进行财产盘存, 也就是对单位占有、使用的所有资产和政府经管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 做到财务账、资产账、实物三相符, 这应该是各单位必须定期做的常态化规定动作。但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单位都未完成规定动作, 导致本次资产清查出现巨量的盘盈、盘亏资产, 这与资产管理实时监控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提升政府资产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笔者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建立统领全局的政府资产监管机制

建议通过顶层设计, 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逐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府资产监管分工合作协调机制, 承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企业国有权益、政府经管资产等类别的综合管理和联动协调, 确保各类资产管理无缝对接, 构筑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政府资产监管体系, 从而做实政府资产负债率的分母, 为真实、准确地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基础。

2. 明确资产监管职责, 强化主体责任

建议政府进一步统筹确定财政、国资及相关部门单位在政府资产监管工作中的各自职能边界, 实现资产监管全覆盖, 填补管理空白, 消除重复交叉, 减少互相推诿, 构建政府部门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财政、国资部门代表政府负责政府资产的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单位政府资产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占有、使用资产和受托经管资产的日常管理。将所有国有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 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相对独立的经营性资产统一划归国资委进行登记管理。在确定职能的同时, 还必须强化各自的管理主体责任。凡政府资产管理出现违纪违规行为, 部门单位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相关人员必须也应追究相应责任。

3. 完善监管制度, 实现流程再造

根据不同类别政府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差别, 分类制定和完善各类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和内控机制, 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相结合。根据政府资产保机关运转、保公共服务、保资本营运的特点, 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4. 建立政府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以目前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国资部门的企业国有产权登记台账系统以及政府经管资产涉及部门建立的各种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 实现整合利用,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实时监控。

5. 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破解政府资产回购难题

目前在已公布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 已列入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类别, 这就为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从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手中回购早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大型资产铺平了道路, 通过规范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解决政府资产回购不及时、资产登记管理缺失的老大难问题。对由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 采取建管分离方式无缝对接。项目完工后, 承建方要及时办理竣工决算, 与购买方办好资产移交手续, 将新增资产资料及数据尽快移交给资产使用维护管理单位, 资产接收单位对经管资产管理负主体责任。

6. 加强政府经管资产监管, 探索管理新方式

将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代表政府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经管资产纳入政府资产管理范畴。进一步明确经管资产的范围, 摸清底数, 界定管理权责, 逐步建立经管资产的登记、核算、统计、评估、考核等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经管资产存量、增量与政府债务管理相结合机制, 逐步建立涵盖各类国有资产的政府资产报告制度。

7. 以管资本为主, 加强企业国有权益管理

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 以管资本为主, 建议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具备条件的进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暂时不具备条件的, 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 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 加强和规范监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8. 建立全口径、全覆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办法

修订完善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 将政府授权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所有国有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和相对独立的经营性资产全部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畴, 扩大经营预算规模, 解决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不匹配的问题, 消除管理真空, 防止资产流失,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摘要:2016年, 财政部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和政府资产报告试点工作, 湖北省被财政部选取为全国八个试点省市之一, 荆州市已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 完成政府资产报告试编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通过试编政府资产报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等工作, 发现了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资产绩效管理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原则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科学评价国有资产使用结果,有利于正确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寻找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及其原因,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基础管理和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同时为各级政府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国有资产政策和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供依据。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绩效评价工作基础数据,主要依据被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财务报告、评价指标报表、财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等资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内容全面、客观公正、突出重点、操作简便”的基本思路制定,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为主要核心,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采取多因素的方式方法,实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 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是配置资源,提供符合行政事业任务、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运动过程。国有资产使用活动和绩效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绩效水平,就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各相关因素和有关环节的、能综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须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进行全面评价,但对一些特殊时期、特定目标的国有资产使用,也要充分考虑其产生效益的局限性。

2. 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可用绩效评价因素中可量化的太少,如国有资产使用后公众的满意度、直接经济效益状况等。此外,单纯使用定量标准或定性标准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评价,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因此,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包括定量评价因素,又要包括定性评价因素,要遵循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国有资产的性质、特征、关系和使用过程的客观,体现在把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绩效评价本身的正确性、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各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

4.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内涵、指标的数量的构成等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频繁变动。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只是从静态考虑是不全面的。所以,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方式和方法的适用性,其指标体系也需要随着经济环境、政策依据、单位情况和绩效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5. 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实施时的可行性、能实行的预期和经济性。可比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绩效评价结果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在满足绩效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从我国各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评价指标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数据采集和因素收集要易行,绩效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便于实际操作。

6.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并举的“3E”原则

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实践中总结出“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用性(Effectiveness)为政府全新管理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也应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这“3E”原则。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范围很广,单位的性质、资产占有使用情况不尽相同,国有资产使用所要完成的行政事业任务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也就不同。但是都要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的统一,否则就不是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资产使用行为。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仅仅重视经济性评价,而忽视效率性和效用性的评价;或者仅仅偏重财务评价,而忽视了一些非财务评价。总之,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并举的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须兼顾政治、社会和经济多重目标,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通用的评价方法;二是设置有效的评价指标;三是借助合理的评价标准;四是需要创立公认的结果量化或一般化的表达方式;五是建立评价工作的法规和制度;六是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设计既要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共性,又要兼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实现评价的目的。

1. 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思路

一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起源入手,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应坚持的原则和方法。二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的需要入手,分析我国当前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紧迫性,比较国外开展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主要模式和比较国内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总结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基本情况,提出我国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问题和配套措施。三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对象入手,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作出分类,设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创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结果的计量方法。

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随着政府规模的逐渐扩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也成倍数扩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微观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宏观管理的政府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需要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者的管理进行绩效评价,以评价是否符合管理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存在着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无法通过收费等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提供,因此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往往不足,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自由竞争虽然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市场失灵会危及社会公平,影响整体的效率和效用,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介入公共产品的提供,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平、效率和效用。这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者责任和公共产品理论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基础理论。

3.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对象和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项目、单位、部门和综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标准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的基本尺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组成不同,评价依据的标准也不同。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标准可分为计划标准、经验标准、部门标准、行业标准等。

4.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总体研究框架设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是完整的,是在一定的目标和评价准则的指导下,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通过相关指标体系来反映模型中的参量,从而得出符合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

5.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内容的复杂性、效益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必须依赖多层次、全方位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类为基础,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分别建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指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和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绩效,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因为资产使用的绩效信息是通过指标体系来体现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的绩效指标不仅关系到绩效评价活动的具体开展,也关系到评价对象绩效的改进,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很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反映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用性状况。指标内容要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3E”原则,不仅包括评价单位是否有效利用了国有资产,执行了国有资产政策,还包括单位完成行政事业任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考虑设计以下几个方面指标:①基本指标。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资产总额、资产负债、净资产、负债率;单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其他资产等的总量、所占比重及增长率;各大类实物资产的数量、价值及其比重,即土地、房屋、车辆、大型设备等。②规模指标。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支出总额及增长率,国有资产支出占GDP的比重及增长率,国有资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及增长率。③结构指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所有国有资产中所占比重及增长率;分中央、省、市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及增长率;分行业口如经济建设、农林水、文教卫、公检法、行政管理、党派团体等国有资产存量及增量结构。④配置指标。如资产配置标准、定额定员标准、设备配置、设备购置、资产配置效率、政府采购占总支出的比重、资产是否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资金使用公开程度等。⑤使用指标。如资产完整率、资产完好率、资产利用率、资产使用寿命率;资产出租、出借率;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收益率、主要固定资产构成指标;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资产闲置率。⑥效用指标。如公共产品公众需求量和供给量的比例、行政单位发展指标、事业单位发展指标、公众的满意程度、对国民经济的推动程度、环境保护和改善程度、人力资源效用指标、就业率、技术进步率等。⑦公平指标。如单位人均国有资产占有量、贫富差距缩小程度、相同行业部门单位国有资产占有量、同一区域部门单位国有资产占有量、新增国有资产配置合理程度等。

6.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无论是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评价结果的具体应用都须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尚处于分散和探索状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和绩效管理意识的增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管理的要求和规定须体现在不同制度规范中。因此,要建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可考虑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方法及工作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制度。

7.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工作流程

一是要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评价组织体系是组织实施评价的工作系统,包括评价管理机构、评价组织机构和评价实施机构。二是要搞好有关试点工作。明确规定评价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是各级财政部门,具体日常事务工作统一归口各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三是评价工作组织流程可采取以下程序:

四是评价实施流程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8.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资产绩效管理 篇9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有了显著提高, 国有资产在其中的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校资产结构、资产管理方式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并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但是在促进高校发展的同时,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 阻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必要性分析

高校国有资产的标准定义是指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已经被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资产的总和。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更要环节,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加上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大多都由国家进行扶持建设, 国有资产的比重相对较高。虽然国有资产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同时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 产权问题。

根据公共产权理论, 由于公共产权主体不明确, 所以会导致非常高的监督成本, 同时因为公共产权的外部性, 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国有资产的产权属于国家或者全体人民, 但是因为资产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权利义务的不对称, 资产产生的收益与损失也无法与管理者的利益直接挂钩, 因此常常会出现高校管理者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短期化决策, 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个人化行为严重, 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不清、全责不明。

2. 约束问题。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机构设置、职能管理方面建设不健全, 长期以来都缺乏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 同时, 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因此在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中, 滥用、私分、变卖国有资产的情况屡有发生, 且无有效地追偿、惩罚措施,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3. 运营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对国有资产的使用都是无偿的, 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者对资产的运营效率并不关注,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观念落后, 再加上管理运营机制的不健全, 因此在现实中, 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基本无法实现, 资产在发生减值、亏损时, 也无法追究责任。

科学、有效地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者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工具, 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者的权、责、利进行规范和明确, 才能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有效地规范、监督、约束, 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最终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内容

1. 建设原则。

(1) 评价指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着重考虑资产的质量、安全、利用效率、保值增值等方面内容, 考核指标的要符合SMART原则, 即评价指标需要具备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以及时限性。

(2) 评价实施。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时, 对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需要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和低成本, 绩效评价要能够可系统化实施, 评价时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时效。绩效评价完成后, 应该将评价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者, 以便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资产管理状况, 利于其修正管理措施、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建设。

2. 绩效评价内容。

资产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资产管理者提供资产管理实效的信息, 为管理者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的安全性, 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是资产管理绩效评估的最基本内容, 只有高校国有资产在安全完整的前提下, 才能谈到对资产的使用和保值、增值等其他内容;二是资产的经济性指标, 主要是指对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的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比如资产的处置价格、租金、博物馆门票收入等等;三是资产的社会性指标, 高校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 因此, 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需要考虑社会效益方面的贡献情况, 比如运动场馆的使用率、图书馆的使用人数等等;四是资产的目标性指标, 高校国有资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为高校的人才综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因此, 在进行高校国有资产评价时, 需要对国有资产利用的最终结果进行考核, 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均应该作为高校国有资产评价的内容。

为了使高校国有资产的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法也至关重要, 绩效评估的方法首先是要制定好绩效考核的目标, 科学有效的考核目标才能使得绩效考核变得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绩效评价是为了更好的运营、管理好高校国有资产, 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因此对绩效评价本身的监督也非常关键, 要保证绩效评价的过程中的公正、廉洁。最后, 绩效评价后的反馈和改进是绩效评价重要的内容, 必须根据评价结果对过去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分析和总结,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才能使绩效评价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产生应有的促进效果。

三、结语

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 管理者必须从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经验, 有效推动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稳.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探讨[J].技术经济, 2002 (10) .

[2]霍轶.如何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J].管理视野, 2011 (3) .

资产绩效管理 篇10

(1) 缺乏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和预算约束。资产配置应与单位履行职能、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由于缺乏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及预算约束, 行政事业单位间国有资产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拿办公设备来说, 预算宽松的单位, 在资产配置的档次和数量上就与预算较紧的单位要高, 这种资产配置的不公, 会直接导致有的部门资产配置相对过剩, 而有的部门资产紧缺, 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就直接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和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

(2) 资产使用效率低, 未能按照项目绩效运行。目前,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估和绩效考核办法, 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使一些资产占有使用单位疏于管理, 重购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 单位在编制资产配置预算时, 绩效目标粗放, 定性多于定量, 无法有效地按照绩效目标运行, 导致资产不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3) 资产处置不规范, 造成资产流失。还有少数单位对国有资产的概念不明确, 在处置国有资产时, 不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 而是随意处置。有的单位处置程序不规范, 资产处置结束后, 才向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申请处置;有的单位对处置资产不评估, 处置收入不上交, 坐收坐支时有发生, 财政部门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更严重的是, 少数单位把国有资产看成是个人财产, 不向财政部门报批, 甚至直接将国有资产转变为个人私有财产, 这些不规范的处置行为, 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 缺乏绩效考核机制。部分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和明确资产管理人员, 单位往往只注重向财政争取资产配置资金, 而忽视存量资产的管理和有效利用。虽然有的地方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办法, 但考评指标设定得不科学, 往往只停留在单位内部制度建设、资产配置是否纳入部门预算等一些浅显的指标上, 未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新增资产预算的合理性、资产有效利用率等一些深层次的指标进行设定, 导致无法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深入的评价, 更无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两张皮。

二、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预算绩效管理是通过支出结果来考核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是从国有资产配置及使用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为满足工作职能的履行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而配置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活动。从二者的管理活动中可以看出, 它们相辅相成, 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资产配置的绩效管理

(1) 申报资产配置计划。按照国有资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国有资产配置应当按照科学规范、公平合理、厉行节约的原则, 并与单位履行职能、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 各单位应在编制部门预算前, 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 根据单位的资产存量情况及下年度拟处置的资产, 提出下一年度的资产配置计划, 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根据单位的工作重点、人员编制、现有资产存量等情况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的下达资产配置批复, 纳入资产配置项目库管理, 作为部门预算审批的依据。

(2) 建立资产配置绩效目标评审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个单位需要配置多少资产、如何配置, 就需要建立起资产配置绩效目标评审机制。同时应确定资产配置绩效评审的目标, 根据单位履行职能、社会服务保障、单位人员数量等各方面情况来决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多少资产;根据过去资产使用绩效及服务对象对服务单位的满意程度来决定单位是否应该新增或更新相关资产。确定评审目标后, 成立由财政部门牵头, 人大、相关职能部门、社会专业人员、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的绩效目标评审小组, 对预算部门资产配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进行全面评审, 按照主管部门汇报、现场质疑答辩、综合评审等流程, 围绕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绩效目标实现所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及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要资金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集中评审, 完善资产配置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多方评审机制, 实现资产配置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编制过程全面融合, 增强预算部门资产配置的绩效意识。

(3) 编制部门资产配置预算。对已审核通过的资产购置计划, 预算单位可按照履行职能的需要和预算收入情况编制部门资产配置预算。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以及资产配置评审结果,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状况等情况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审核未通过的资产购置计划, 不得纳入资产配置编制范围。

2. 优化整合资源, 注重资产运行绩效

在配置资产时, 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存量资产, 可通过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同时, 建立资产调剂制度, 加强同行业、同部门的资源整合, 也是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也可推行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机制, 促进行政事业资产共享共用机制的建立。开展国有资产使用绩效评价, 改变过去重分配、轻管理的状况, 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为基础, 通过严格控制增量资产, 不断加强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

3. 完善资产配置管理制度, 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为使国有资产能科学合理分配, 节约、高效使用, 在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时, 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按照资产类别分类制定本地区的资产配置标准, 便于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有一个较科学的配置规范和标准。同时, 不断完善资产配置管理制度, 并与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有效对接,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行为, 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有机结合提供制度基础。

资产绩效管理 篇11

【关键词】家电公司;资产结构;经营绩效

1.研究背景

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它影响着企业的行为特征以及企业的价值。研究资产结构,优化资产结构,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和提高企业的价值。因此,对资产结构的研究一直备受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来自于企业运营各项资产的结果,因而企业所有的资产中各项资产所占的比重也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如果企业资产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某种资产占用过多,则该项资产中实际持有量超过真实需求量的部分,就可能形成资源闲置,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某种资产持有量不足,也可能意味着企业资产存在短缺的情况,这会增加企业资产的短缺成本,这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

2.家电行业发展现状

家电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80年代到现在,家电企业的竞争,走过了从质量到成本、到规模再到市场的历程。在家电业蓬勃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家电企业几乎都在巨额利润的推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以及行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90年代末到现在,许多企业陷入产品库存急剧上升、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之中。家电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数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家电生产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大企业集团在质量、成本、生产规模等方面的相对优势逐渐减弱,家电行业面临以市场和客户为核心的新的一轮竞争。

3.家电公司的现状分析

3.1家电行业的特点

(1)技术密集。家用电器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体现,各相关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很快在家用电器产品上得到应用。

(2)产品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更新换代,以新取胜。

(3)大批量专业化生产。零、部件实行专业化生产,总装厂实现生产连续化、自动化,产品系列化、多元化。

(4)生产与销售职能分离,销售渠道和方式多样化、体系化,销售业务种类较多,使用各种促销方法和价格政策。

(5)设立区域性维修服务机构,强调售后服务和跟踪。

(6)家电行业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家电产品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多数国家颁布了家用电器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有些国家还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布了家用电器的安全规则。中国规定家用电器的国家标准等同或等效采用IEC的安全规则。

3.2家电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

资产结构,是指各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本文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进行研究时先将资产结构划分为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长期股权投资占总资产比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四大方面,然后再将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三个项目细分出来,分别研究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存货占总资产比重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一些企业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的比例。从盈利性来看,基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盈利能力上的差别,如果企业净营运资金越少,意味着企业以较大份额资金运用到盈利能力较高的固定资产上,从而使整体盈利水平上升;但从风险性看,企业的营运资金越少,意味着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越小,则到期无力偿债的危险性也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如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前期的固定资产上,极有可能引出流动资金紧张,无力进货,拖欠职工工资,短期偿债能力下降等恶果。资产结构管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经营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

4.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经营绩效的建议

(1)加强现金收支管理,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企业应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在此基础上制定货币资金收支的中、长期计划,通过实施一些推迟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和加速货币资金回笼的销售等政策高效地使用货币资金。

(2)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应收账款占比不是越高越好,公司应将其控制在一个适合本企业的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3)强化存货管理,引进先进的存货管理方式。家用电器的电子元器件等存在老化风险,家电产品搁置的时间越久,其贬值则越厉害。所以企业应在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尽量将存货数量降到最小。

5.小结

本文以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家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最后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经营绩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朱辛华.析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辩证关系[J].广西会计,1998(10):19-20.

[2]余坚.试论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J].财会研究,1998(2):100-102.

[3]郭志东,苏红健.企业无形资产与资产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70-71.

[4]倪红霞,许拯声.资产结构与企业经营业绩内在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110-111.

[5]孟丽丽.从系统论角度看资产结构优化[J].资产财会,2003(10):54-55.

[6]吴树畅.融资结构、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3(8):60-96.

资产绩效管理 篇12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内容概述

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 主要针对于资产数量以及相关业务量进行评估, 通过绩效评估, 对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更好地实现资产优化目标。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优化时, 要注重优化配置与履行职能进行匹配, 避免资产长期闲置造成的浪费[1]。同时,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 要注重对国有资产的清查, 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

( 一) 资产清查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内容中, 国有资产的清查, 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进行资产清查过程中, 对房产、设备、交通工具实现全面清查,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在清查过程中, 针对于盘盈盘亏问题, 要进行责任分清, 并对清查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记录, 加强管理, 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二) 资产清查结果汇总

在资产清查过程中, 对清查结果的汇总, 是了解资产清查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同时, 资产清查结果的汇总, 也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在资产清查结果汇总时, 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特征, 需要围绕保障条件和管理能力两方面内容进行, 对运行结果以及清查的最终结果进行有效地数据统计, 考虑到服务过程中的耗费资产数量清查, 并对这一信息进行明确记录[2]。同时, 还要考虑到资产管理制度的构建以及实际的资产管理能力, 保证在公共职能履行过程中, 对资产进行有效利用。清查结果汇总以及分析过程中, 要注重行政事业单位并非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要注重对其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估, 从社会效益、公众效益、经济效益等多个角度, 对资产利用效率问题进行考量。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分析

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值过程中, 其关键点在于考虑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本质特征, 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效益对其进行考虑, 要注重权衡多方面利益, 对国有资产管理绩效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3]。本文谈到的赋值标准,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内容:

( 一) 资产保障水平指标

资产保障水平指标 (A1) , 反映出了单位存量资产信息。这一指标衡量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资产需求情况, 并对比单位公共职能实现保障程度, 对其进行绩效衡量和评价。

( 二) 资产规模指标

资产规模指标 (B11) 主要侧重于国有资产的配置情况, 主要从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占比等指标进行反应。

( 三) 资产结构指标

资产结构指标 (B12) 反映出了国有资产中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对外投资资产的构成情况。

在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值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管理能力问题, 而国有资产管理能力, 主要涉及到了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员配置以及信息化程度四个方面内容。其中, 组织机构主要是指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机构、办公室与财务部门结合的管理模式、不存在资产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 在进行赋值过程中, 赋值分别为100 分、70 分、50 分;制度建设过程中, 制度设计非常好为100 分, 较好的赋值80 分, 一般的赋值60 分, 较差的赋值为50 分;人员配置过程中, 主要考察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考察期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一来, 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 根据赋值情况,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流程

综合现阶段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发展情况来看, 一些单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 由于实施流程较差, 导致绩效管理水平较低, 不能够对国有资产应用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 导致了国有资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 在实践过程中, 如何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水平, 采取有效地办法进行绩效评价, 在实施流程过程中, 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认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 可采取以下流程。

( 一) 建立绩效评价目标

绩效评价目标的建立, 是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一个先决条件, 只有参照这一评价目标, 进行评价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点, 对问题进行突出反应。对此, 可基于绩效评价组织视角对问题进行考虑, 根据评价的实际需要, 由部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 选择评价目标。在评价过程中, 以评价目标作为导向, 对评价范围进行明确。例如资产类别、评价时间跨度等相关信息[4]。同时, 评价机构设置后, 还要注重构建主管部门, 对评价机构实现有效地监督。对此, 可由专家委员会设置评审小组, 评价指标体系、方案的构建, 都由专业性较强的专家小组进行完成。

( 二) 注重细化各个部门的作用

在进行评价过程中, 可设置第三方评价机构, 并由这一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在进行绩效评价时, 财务部门要注重立足于本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绩效评价进行有效指导,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要注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规定, 保证绩效评估在这一标准下进行。在进行评估过程中, 要保证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将数据信息进行传递, 上报给财政部门。在对绩效评价信息衡量过程中, 要注重对信息的全面审核, 以综合角度, 对上报的信息进行评价。

( 三) 加强信息核查和取证

在进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 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与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 在评价时, 必须要加强信息核查和取证工作。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在对难度较大信息进行收集过程中, 可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或是进行实地考察, 以多种调查方式对信息进行取证。同时, 财政部门在进行信息核查时, 可以对第三方提供的相关信息作为参考, 这样一来, 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取证, 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这对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可靠性来说,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 信息核查和取证完成后, 要注重对评价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意见进行公开, 让被评价的事业单位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进行积极地改正。

四、结束语

总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 要注重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并能够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自身特点出发, 对其进行有效地绩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要注重建立评价指标, 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赋值, 保证每一个要素都能够充分进行考虑。评价时, 还要注意构建相应的实施流程, 并对流程细节进行有效地考虑, 构建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专业评价机构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 以评价指标作为载体,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进行评价, 保证评价效果。这样一来, 才能够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效率性和质量性。

参考文献

[1]赵爱玲, 潘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 2012 (02) :232-235.

[2]谭静, 李艳芝.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经济研究参考, 2015 (33) :25-40.

[3]王湘, 李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9 (01) :17-21.

上一篇:中学教学课程平台研究下一篇:新建支线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