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效率

2024-06-30

资产管理效率(精选12篇)

资产管理效率 篇1

与其他任何经济问题的研究一样, 对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研究同样是有规律可寻的, 有关这一经济领域的知识以及我们针对有关问题所设想的解决方案决不是零碎的, 而是系统的。也唯有确信这一点, 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一以贯之,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有可能步入良性的轨道, 而不致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顾此失彼 (毛程连, 2001) 。而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的是, 必须首先掌握切实有效的成体系的理论工具, 并以之作为了解与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意义

国有资产顾名思义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的共有资产, 从理论上看, 全体人民应在其中占有均等的份额。问题随之而来, 为什么这些资产需要由国家来占有而不是由社会中的其他利益主体来占有呢?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是:履行国家的职能需要这些资产。问题也可从另一方面来提出:当履行国家应有的职能不需要某些资产时, 这些资产是否还需要国家来占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既然国家履行其职能不需要这些国有资产, 那么这些资产理所应当被其他的社会经济主体来利用, 这样社会多少将产生一块增量的产出, 社会将显然因此变得更好。所以,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 “国有资产应是国家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资产”这个结论是确定无疑的。国有资产在规范的意义上应包括下述的内容。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 首先, 一些组织负有提供全国性纯公共品的职能, 而纯公共品在实物形态上是无法像私人品一样分割到每一个人的手里的。这样, 纯公共品就应归属于国有资产, 由国家指定某些非盈利性组织代表全体人民来拥有它的公共产权, 这些国有资产包括政府、高校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装备、实验设备等公共设施和环境等自然资源。

其次, 许多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品也可作为纯公共品来处理, 根据与上述同样的理由也应由国家指定一些组织如高校作为国有资产来拥有。这些物品包括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资源, 等等。另外, 有些物品属于混合产品, 如国道性质的桥梁、高速公路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或采用政府提供并部分收费, 或市场提供政府加以管制并给予适当补贴, 或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经营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等方式来提供, 并根据不同的提供方式来确定国有资产的形成范围。政府还负有着提供优值品的任务, 为此, 同样需要政府掌握相应的国有资产, 比如在高等教育中提供服务, 并相应地将相关资产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占据并进行管理 (毛程连, 2001) 。

二、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费用

国有资产管理的本质目的是帮助组织节约资源, 争取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组织形式。那么怎样才符合整体效益最优化呢?当组织追求其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就是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的。单就在一般市场状态下的竞争性组织而言, 我们确信这些组织只要能够很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就是在最好地帮助组织实现效率的目标。这是因为在市场的条件下, 只要每个经济主体都从利益最大化 (这个利益包括自身的和社会的利益) 的动机出发去进行组织活动, 那么通过“看不见的手”的机制, 整体效率将达到最优。有人会认为, 如果组织都从整体利益着眼的话, 会比之于组织将目标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对整体利益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影响。但是这种希望组织发扬无私精神与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想法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是不能被证实的。首先, 这一想法势必使得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所作的贡献和收益产生不均衡的状况, 而这是不符合使利益主体的贡献和收益相对称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其次, 组织是社会再生产的细胞, 如果只有付出而没有所得, 那么再生产就无法进行组织。归根结底, 组织它只能从它所擅长的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唯有这样, 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如果我们认定组织追求利益 (包括自身和社会的利益) 的最大化是使得国有资产管理运作方向符合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唯一正确途径, 那么剩下的问题是, 当组织完全具备了这种动机时, 是否就适合以此处理一切的事务了?显然不是这样的。这有一个市场与组织形式的互相比较与替代问题。为什么有的经济过程需要不同的组织通过市场的连接来完成, 而有的过程则需要非市场化的组织内部的连接过程来完成?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回答是采用何种组织形态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既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任务, 客观的过程就会选择哪一种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形态。组织的国有资产管理从本质上来看, 这仍然是一种交易行为。虽然从表现上来看这和一般的交易有所不同, 但在本质上而言, 都存在着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实际利益交换, 只不过后者是通过明显的市场化方式以直接的货币交换来进行的, 而前者只是在通过利益分配以较隐蔽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国有资产运作过程之后, 终究会产生一个组织实际分配到了多少经济利益的结果。站在社会经济效率最优化的角度来看, 我们关心的是国有资产管理采取何种方式所花费的交易费用最小。所谓交易费用, 指的是为了完成交易行为所需要发生的对于社会资源的损耗, 由于这些损耗, 将有相应的经济资源不能用于其他任何方面来增进社会效率。

另外,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 成本和收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因此, 如果交易费用过大, 我们也可以将假设交易能达成所得到的收益计入交易成本中去。

对国有资产管理来说, 其交易费用表现为我们需要一整套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来确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利益主体所应获得的份额。对于这些份额的分配如果是合理的, 也就是组织的所得与其所作的贡献是相称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效果, 反之就会产生利益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流失。为了使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得以很好地完成, 显而易见, 从组织内部到外部都会花费相当大的代价。比如, 在组织内部需要有很多人员从事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从交易的角度来看, 管理制度实质也就是一种交易制度) 的工作, 以及按照制度规则所进行的日常管理工作, 其相当大的任务就在于确定各利益主体所完成的工作量, 以及他们应得的报酬。

总之, 在国有资产管理发生以至运作的过程中, 都会发生大量的交易费用。组织到底是否需要采取哪种形式来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取决于哪种方式下所发生的交易费用相对较小, 而且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会自动地完成这种选择,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经济制度下, 通过竞争, 那些采用了不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组织形态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综上所述, 要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运作符合社会效率最优化的方向, 不仅要从组织内部努力完善治理结构, 尽量使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利益主体向效率最大化的方向努力, 尽可能减少交易费用, 而且有必要站在组织外部来考察市场行为。

三、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实现

我们既要防止在较早的时候, 在谈论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时, 过度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成本问题的倾向, 也要防止只注意收益问题, 而完全忽视了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成本问题的另一种倾向。国有资产管理正是在成本与收益这一对矛盾的交织发展中向前演进的。

当然, 既然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目标是指向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 那么, 如何更好实现效率?改进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产权设置或许是一个较好选择。所谓产权, 指的是经济利益主体获得某种经济利益的权利。要使得国有资产管理符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就必须尽可能地使各利益主体的运作趋向利润的最大化, 而要做到这一点, 又取决于能否通过构建一个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也就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中, 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规则) , 使得活动在国有资产管理这个舞台上的所有利益主体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潜能。显然, 这需要被设计出来的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各利益主体严格地按照各自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入分配份额, 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讲, 我们可以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路径归结为“明晰并保证产权”。而之所以要明晰产权, 就在于为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各利益主体奠定一个可交易的坚实基础, 否则, 因为产权不清而导致的巨大的交易费用将导致组织产生巨大的利益漏损。所以, 明晰产权的目的也正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费用。

事实上, 仅仅确定产权的边界还是不够的, 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现实存在交易费用的世界。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界定产权的问题, 而且还面临着如何界定产权的问题。明晰产权和在不同的明晰产权的方案中作出改进的选择也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像我们前面所论述过的那样, 为确保各交易主体的产权明晰, 就需要设立各种机构来加以保证和进行调整, 如设立科技中介机构、产权交易机构。这样一来, 就有可能发生两方面的费用:一是有关机构的设置和运转所需花费的成本, 二是当这些机构的运转发生错误时所需发生的成本。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同样如此。为确定各利益主体的贡献及其相应获得的报酬, 就必须设置一系列机构和人员来行使该方面的职能。这同样面临着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这些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所付出的成本, 二是这些机构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正因为面临着这两方面的问题, 所以在考虑交易费用现实存在的前提下, 对各方产权明晰的程度也应有一个适度的把握。产权的明晰同样存在着一个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 当递增的成本超过了因产权明晰而带来的收益时, 那么对产权明晰的努力客观上就应停止下来。

总之, 一个好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首先要尽可能地保证产权是明晰的。其次, 如何具体地界定各方的产权也是重要的。同时, 在明晰和界定产权的过程中, 有必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将会发生的成本与选择适当的改进途径。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阮班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思路》, 《中国财政》2007年第3期。

[3]马忠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8期。

资产管理效率 篇2

(一)根据同仁堂连续三年的资料,进行历史比较分析,该企业各指标如下表。指标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总资产周转率 0.6722 0.6743 0.6338 流动资产周转率 0.9173 0.9685 0.9531 固定资产周转率 2.8549 2.4519 2.1608 长期投资周转率 60.1351 74.1973 64.8145 其他资产周转率 32.6855 34.2653 19.8806 应收账款周转率 6.4851 5.8488 7.0457 存货周转率(成本基础)1.0493 1.1192 1.025 存货周转率(收入基础)1.7910 1.8752 1.7266 1.总资产周转率: 2008年比2007年略有上升,表明企业总资产运用效率的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减弱。

2.流动资产周转率:2007年最高,但2008年比前两年略下降,表明企业流动资产运用效率依旧没有改善,企业运用流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3.固定资产周转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营成果。

4.长期投资周转率: 2008年比2007年下降幅度较大,周转速度变慢,则需要补充流动资金参加周转,会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5.其他资产周转率:2008年比2007年略有下降,虽然其他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但只有对企业的收入或收益有贡献的时候,企业才该持有它们。

6.应收账款周转率:2006年最高,2008年较2007年小幅度上升。应收账款的收回加快,减少企业的营运资金在应收账款上,从而推进正常的资金周转。7.存货周转率:2008年比2007年略有下降,企业存货周转得变慢,会导致企业经营不畅企业的销售能力减弱,营运资金占用在存货上的金额也会越大 总的来说,北京同仁堂的资产运用状况发展趋势还可以,200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外发生诸多重大事件,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都受到涉及,经济相对困难,但2008年又是国内医药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仁堂在2008年通过加强对供销商的管控力度、保证销售政策的实行、巩固销售渠道,销售有了明显成效。该公司总资产、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其他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可以看出虽然该企事业各方面的资产,大部分有所增加,但该公司的管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根据同仁堂2008年资料,与云南白药、华润三

九、华北制药、千金药业进行比较分析。云南白药是以中成药为主的药品生产经营和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三九医药主要销售化学原料药、西药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营养补剂等,华北制药主要制售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维生素及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等,千金药业主要制售妇科千金片、舒筋风湿酒、补血益母颗粒、养阴清肺糖浆等。这几个企业同属医药行业。

指标 同仁堂 云南白药 华润三九 华北制药 千金药业 总资产周转率 0.67 1.47 0.67 0.72 0.75 流动资产周转率 0.92 1.63 0.95 1.47 1.07 固定资产周转率 2.85 19.80 4.57 1.79 5.15 应收账款周转率 6.49 32.19 10.52 4.12 34.40 存货周转率 1.05 3.42 4.33 3.78 3.86

1、总资产周转率:同仁堂在五家药品企业之中属中等水平,距离行业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资产运用效率仍有待提高。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一般,可能会影响其盈利能力。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加大管财力度,对那些确实无法提高利用率的多余、闲置资产及时进行处理,以提高总资产的周转率。

2、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长期资产、其他资产的周转率较高,固定资产的占用相对同行业占用较少,从而导致流动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

3、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未能充分利用,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不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差。不过由于企业之间机器设备与厂房等主要固定资产在种类、数量、形成时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较难找到外部可借鉴的标准企业和标准比率,所以此指标的同行业比较分析相对参考价值不大;

4、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且同时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说明同仁堂未能很好地注重信用政策的调整,应收账款的占用相对于销售收入而言太高了,应进一步分析企业采用的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的账岭,同时加强应收款项的整合、加速对应收的款项的回收、合理计提应收账款的折旧,以便于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

5、存货的周转率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说明存货相对于销售量而言显得过多,企业的变现能力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率大大受到了影响。

管理效率之梏 篇3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而效率和策略则是达成优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效率与策略的运作方式并不相同。企业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前提是它能建立并持续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它必须给客户更高的价值,或以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当的价值,或两者兼备。策略回答的问题是解决企业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无论书本上如何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都会同意这样一个简单的解释,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用两个标准衡量:一是你的产品不可替代;二是你的方式别人无法模仿。效率回答的问题是解决企业如何获得系统能力的问题。对于系统能力似乎无法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我力求可以简单描述,系统能力是指企业在数百项活动之后,能够比同行更加有效。从策略的角度来看,策略是让企业更充分地利用资源,运用资源在竞争中获胜是策略的精髓,因此企业策略的活动意味着企业需要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以使企业具有差异性。而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效率使企业组织中的各个要素很好地协同起来,以及如何获得更高的产出。

策略与效率各自贡献自己的价值。提供商品更好的价值,让企业可以要求更高的产品单价,或更高的效率可导致更低的平均单位成本。前者可以称之为策略的贡献,后者可以称之为效率的贡献。所以不能够因为企业的产品取得好的收益,就简单地认为是效率所导致的成本的贡献,也许是源于价值提升的策略贡献。而当无法在市场上提升价值的时候,在内部提升效率就是最为关键的“策略”了,因为此时成本会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要素。

企业在成本或价格上所有差异,都是源自数百项活动的最后结果。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开发、生产、销售和运送产品或服务,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看企业在特定活动上是否能比竞争对手表现得更有效率。同样,差异性来自企业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因此,效率意味着,企业进行相似活动时,效益比竞争者来得更佳。

在一个企业外部不容易获得增长的市场环境中,管理效率的差异是竞争中决定获利程度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和差异化的程度。

整个20 世纪80 年代,日本企业挑战西方企业的核心手腕,就是管理效率上的差异。这段期间,日本人之所以能领先竞争,在于他们提供了品质更佳、成本更低的产品。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当前有关竞争的思维,很多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在有新技术、新材料或新管理方法问世后,创造管理效率的区域会向外推移。互联网重新定义了销售作业上的管理效率,创造出将销售与订货流程、售后服务支援等活动之间更丰富的关联性。同样,涉及整个活动的精简生产,也使得制造上的生产力和资产的使用率获实质的改善。至少在过去10 年间,经理人满脑子都在思考如何改善管理效率。通过类似全面品管、时间竞争、标杆学习等计划,经理人改变活动的表现方式,以淘汰没有效率的部分,改善客户满意度,并达到最佳表现。为了不落在同行变化之后,经理人又在拥抱持续改善、授权、变革管理和所谓的学习型组织,但是他们却忘了这一切追求管理效率的努力,反而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

很少有企业能长期以管理效率为基础,而在竞争上大获成功,即使要维持领先竞争对手,都变得愈来愈难。最明显的理由是,最佳实践会快速扩散,竞争者很快就能模仿到相同的管理技巧、新技术、改善材料以及以更卓越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越具备通用性的解决方案,扩散的速度也越快。

当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时候,每个企业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尽管这种竞争引发管理领域相当大的改善,但也导致无人能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当遭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地震海啸,整体来说汽车行业的利润在持续下降,丰田公司一如既往地具有管理效率,甚至超越于之前的管理效率,依然在2011年把保持了30年的全球第一的地位损失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全新的价值策略,而仅仅依赖于管理效率的贡献。

经过30年在管理效率上的长足进步,持续改善的观念已经烙印在经理人的脑海中。逐渐地,让管理效率取代了策略。结果造成价格无法提升甚至下降,成本压力又在上涨,而牺牲了企业长期增值的能力。

资产管理效率 篇4

一、强化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 推动事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按照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的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三级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承担不同的职责, 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负有具体管理职责, 主管部门对其下属单位的资产则负有监督管理职责, 财政部门履行综合管理职责。

1. 做实财政审批工作

在近几年的资产管理实践中, 大连市财政局在审批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认真审核单位资产处置事项的财务及相关资料, 分析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 提出规范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行为的具体要求, 指导单位解决了多年来形成的账实不符、决算失真等问题, 帮助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管理人员提高了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增强了管好本单位资产的责任意识。

2. 强调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虽然审批职责授权主管部门的条件还不具备, 在资产处置工作中, 他们还是非常重视调动主管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工作中的牵动, 使主管部门逐步进入监管本部门所属单位资产的角色。这不但树立了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权威, 也做实了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通过以点带面, 推动了部门整体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资产所在单位全程参与资产处置过程 (包括实物的处置) , 切实承担起了资产的具体管理职责。通过全过程参与, 资产管理人员熟悉了业务和政策, 一些不规范的问题的解决, 也使单位清楚了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优势和不足之所在, 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由于资产管理规范后, 底数清晰了, 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了, 过去应配置的资产, 不需配置了, 节约了资金, 将不现实的财力变成了实际的资金效益, 单位管好资产的内在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搭建资产处置平台, 资产处置实现市场化

大连市财政局共搭建了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大连市的产权交易所。资产处置事项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 清单直接转交产权交易所, 由产权交易所对照清单与资产所在单位交接资产, 并履行实物资产的公开拍卖程序。拍卖后, 相关资料及处置收入也由产权交易所直接上缴财政;第二个平台是大连东泰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 该公司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报废的电子、电器产品进行无害化拆解处理。

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电器设备在事业单位的使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些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各项工作运转的效率和质量, 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由于电子电器设备含有多种重金属, 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环境。而避免或尽量减少实物处置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一直是大连市财政局对实物处理过程的核心要求。

事业单位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无害化拆解处理, 从根本上杜绝了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财政部门率先将环保处置引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工作中, 在全市各类经济组织和市民中起到了导向作用, 各区市县政府、驻大连市的一些中直单位纷纷响应, 对本区域、本单位的电子产品实行无害化拆解处理。此举经大连电视台报道, 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了城市环境。

两个平台的设立, 使大连市的资产处置工作真正实现了财政审批, 单位参与, 实物资产市场化处置。在资产处置过程中,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平台企业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 工作上的配合、衔接关系客观上也形成了相互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保证了资产处置过程的严谨和科学, 避免了处置环节违规现象的发生。由于处置收入形成在平台企业, 便于其直接上缴财政, 也使处置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由管理难点变得顺理成章。

三、增强服务意识, 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

几年来, 按照局党组的要求, 在履行资产管理职责时, 大连市财政局以单位为中心, 注重换位思考, 用财政部门所具有的政策优势, 出主意, 解难题, 协助许多单位理顺了多年遗留的问题, 减少了工作阻力, 使财政部门的管理更容易被单位接受。

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离不开资产所在单位和其主管部门, 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目前的资产管理还没有脱离过去的框架, 大连市财政局在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上还不能改变资产管资产的状态, 要管好资产, 避免资产流失, 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是做不到的。研究过去资产管理的经验教训, 大家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理念、手段和方式的不足决定了资产管理的结果。由于多年来未经批准, 事业单位投资设立企业, 车辆报废等等现象的存在, 使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缺乏论证, 兴办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如人意, 单位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普遍, 资产遗失难以查实。

为解决上述问题, 大连市财政局与工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车籍管理部门等反复沟通, 协助财政部门把住资产的出口。目前, 财政部门与上述部门均建立起了工作协调机制, 基本做到了没有财政部门的批准手续, 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过户手续, 工商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新设企 (事) 业单位的设立手续及增减资等相关事项。

资产管理效率 篇5

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往往认识不足。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有这么一种误区:谁都可能承认自己不懂科技,不懂经营,却绝少有人承认自己不懂管理。涉及到科研、经营方面的问题,谨慎一点的人往往三缄其口、谨言慎行。而一谈到管理,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行家里手,或信口开河,指手划脚;或固执己见,自行其是。一些不在管理岗位上的人们总觉得管理工作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居然让这些管理者弄得如此艰难、漏洞百出,实在是无能之极:由此也可看出,管理工作又是一件非常难做的、常常坐在被告席上的工作。一般人对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的轻视倒还是次要的,如果一些领导也存在重科研、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就有可能影响全局了。

事实上,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看似轻松,实则艰辛;看似风光,实则委屈;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企业灵魂所在。就象国家一样。几乎人人都承认科技专家、经营专家的工作难做,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对非属自己行当的专业视若畏途;然而却极少有人从内心承认国家管理、政治活动是一门更为艰深的学问。似乎专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官员却是谁都可以当得好的。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一样,管理得不好,管理者固然难辞其咎,难逃众人的口诛笔伐;管理得好了,人们又看不到管理者的作用,觉得管理者可有可无。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值治乱之世,人人痛骂昏、暴之君;值太平之世,人们又击壤而歌,不知有尧,不知有舜。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管理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是一种综合性学问。拿一个高科技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既要对科研、经营和管理三方面都既有所了解,又能撮举其要,提纲挚领;又要对这三方面善于综合、善于协调,使其能围绕公司的总体目标发挥其最大能量,产生最大限度的合力。其次,也是因为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一种艺术。管理工作没有一定之规,它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自古以来,有治人无治法,说的就是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以上两点,就要求管理者既是通才,对所管辖的工作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又要善于综合,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这就象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样,既要十指齐动,又不能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要弹出优美和谐的音乐来,否则就只会产生噪音。同时又要求管理者的头脑十分灵活,善于权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管理工作的艰难,才谈得上如何搞好管理工作。正是因为一些人不能真正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和艰难,所以对管理工作未能认真对待、认真研究、认真措置。走上管理岗位的人们,都有各自的独特经历。有的人来自内地,有的人来自特区,有的人来自国外;有的人来自机关,有的人来自研究院,有的人来自高校,有的人来自工厂,有的人来自其他公司。这种种人的管理,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自己以往经历的色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由于来自科研单位或高校,工作中就不免带有浓厚的纯科研单位中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搞课题的特点,难以适应企业搞科研的特点和要求;有的人来自机关,其行事就不免带有机关色彩,有时就流于形式主义,文牍主义;有的人来自内地国营企业,其作风不免死板、僵化、迟钝、缓慢;有的人来自小公司,工作上往往表现得缺乏大公司应有的胸襟和魄力;有的人来自商贸公司,其工作中往往带有太多的商人气息和商人作风……如此等等。这种种人的工作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但如果不认真研究自己现在所处企业、所处职位的特点和要求,盲目地以经验主义的态度来管理公司或者自己所处的部门,必然是管理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一方面认真钻研现代科技企业管理理论,摈弃经验主义,把自己以往可贵的、适合本公司和自己职位要求和特点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本企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同时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台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资产管理效率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资产管理;效率

石油企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实体资产占据较大的份额,为了较快地发展石油行业水平,必须以油气田为中心,在该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下,规范企业的资产投资方式,提升资产管理效能,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降低资产成本,有效提升其资产使用效率。在石油企业庞大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本的规模下,石油企业存在地域广、品种多的特点,为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增加了管理难度。

一、石油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与现状难题分析。

石油企业是一项特殊的行业,在资源紧缺的全球化竞争态势下,它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管理上的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1、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制保障缺失。我国的国有企业资产较为庞大,尽管有一些诸如:《国有资产管理法》、《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庞大的资产管理方面,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使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在执法的角度上,没有得到全面的、及时的监督与法制保障,无法全面遏止石油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

2、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由于存在多头管理、源头复杂的因素,因而其资产管理工作分散而芜杂,各部门之间由于地域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无法进行资源的优化与组合,没有同步地做好协调管理等工作,因此,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3、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为了达成石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首先应该要将企业的资产管理进行目标定位,否则,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就如同无头苍蝇一般,缺乏目标而呈现无序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4、石油企业的闲置资产较严重。由于石油企业分布地域广泛,而且品种繁多,企业内部的闲置资产比例日益增大,这种因技术变更换代、产品结构调整而产生的闲置资产,使石油企业的实物资产处于呆滞状态,缺乏流动性,无法创造其使用效能,从各方面给企业带来负担。这些不良资产有:债权类、股权类、实物类和债务类等不良资产,其中较为严重的即是实物类的不良资产,诸如:废旧钻机、泥浆泵等,这些闲置资产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提升资产效益的措施与路径。

针对上述石油企业的难题及现状剖析,需要从各种途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强化管理,合理运用其资产,提升其使用效率,已是石油企业的当务之急。

1、要健全企业的资产管理法制保障。从法制保障的角度来看,健全而完备的立法和执法程序、制度才是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效率化管理的有力武器。由于法制的健全使资产管理制度具有不可侵犯性,为石油国有企业的资产的范围进行了立法的界定,不可随意更改。其次,健全的国有企业资产法制还要以国有资产的效益为核心,考虑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实施路径,合理使用好国有企业的资产,并切实查处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处理方法。再次,健全的国有企业资产法制要从立法的角度,实行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样才能明晰责任、分清主次,达到对资产的权限的界定,才能更好地促进资产的使用。最后,健全的国有企业资产法制还要完善其监督职能,用法制的监督手段,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组织与落实。

2、完善国有企业出资制度。首先,国有企业的管理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要明确分开,这种政企分开的制度有益于企业在职能明确的前提下,完成其资产管理;其次,要将石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股份化,当然,这种制度是在股权法制完善的前提下,依法依规进行的一种产权明晰的股权制度,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促使石油国有企业在其股权管理制度的推动下,合理高效地运营其企业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3、明晰企业的资产管理目标。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是石油国有企业的生存理念和目标,为了在法制法规保障的前提下,有效地完成其经营理念,需要企业将其资产进行目标确定,以整体的、明确的资产管理目标指引其运营和使用,促进企业资产的目标化管理。

4、强化石油企业的不良闲置资产处置管理。石油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不良闲置资产状况,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其一,是调剂优先的处置原则,要先内后外,优先调剂石油企业内部的资产;其二,是公开处置原则,这是石油企业法制渠道的公正和公平性的体现,只有在法制、规范的环境之下,才能最大化地处置石油企业的不良资产;其三,是效率优先的原则,由于企业的利润化目标,在处置不良资产时,也要优先选择对企业利益有利的处置方案。

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石油企业的闲置不良资产要加大清欠、清理和追索的力度,同时,还要健全石油企业内部的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在这个责任制度的督促之下,从上到下的工作人员才能在日常参与过程中负责认真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最后,在实施完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制度之后,还必须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以其约束机制规范责任人的行为,认真负责地落实每笔不良资产的处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是牵涉到社会与企业各方面的重要环节,其资产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利润与管理资产管理效率,而且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稳态的发展与运行,我们应当将其视为经济发展之重,从法制、目标和资产管理的不同角度,明晰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资产结构的优化配置,推动闲置资产的产能最大化,推动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水平不断升级,使企业在轻负荷的状态下实现资产运营最优化,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云计算模式下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

[2]李军芳.浅析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08)

管理规范化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篇7

关键词:规范化,综合,管理

0 引言

“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善于摘选,学会优化是综合管理员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卓越的重要能力。综合科业务总体来看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杂”、“繁”、“活”、“随”、“全”。“杂”指工作内容多事务性,多对口部门,涉及各个部门五花八门;“繁”指工作任务繁重,许多工作(如总结、计划等)都必须由综合口汇总把关,肩负责任重大;“活”指工作对象灵活多变,各级要求多样,有些工作可做、可不做,有些工作可以敷衍交差,也可以创新卓越;“随”指工作时间随机,对口部门出的新思路、新任务,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迎难而上;“全”指工作性质承上启下,起桥梁作用,同时综合科工作业绩优劣映射中心整体管理水平高低。

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到综合业务管理形散而神不散、杂而有规呢?规范化管理是关键,规范化管理变无序为有序、变杂乱为系统、变零散为整体。让我们的工作日常化、规范化是减少随机、突击事件带来工作压力的重要手段。

规范化管理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1) 系统的思考:贯彻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 (2) 员工的参与: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以保证其理解、认同和支持。 (3) 体系的完整:有完整的思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协调。 (4) 制度的健全:有能构成企业组织运行游戏规则,健全组织成员行为激励诱导机制的管理制度。

1 分门别类、化繁为简;集中精力,精益求精

综合科就像中心的“桥梁”,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呈,综合业务上行传达、完成各级领导指示及各处室的工作安排;下行主要为单位各部门及个人;平行与各招商单位沟通、协商谈判。经粗略归纳综合科业务类型主要分为行政管理、党政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计划统计等六大模块,36项常规工作及一部分随机工作。如何摆脱多头领导,多对口管理庞杂、纷乱的工作局面呢?综合管理者需要学会石中拨玉、去繁就简、避虚就实、先紧后松。我想综合管理的重点在于先“理”而后“管”,即:先把工作分类别整理、整顿,理清出业务的轻重缓急,那些事属于常规、那些事属于偶然,然后再来有的放矢、分类而管,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事情,用有限的时间、精力来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1.1 给工作排序

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程度分为四个层次: (1) 重要而且紧迫的事情。这类事情需要优先去做,合理高效地解决能够保证其他业务顺利进行; (2) 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这类事情需要具备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业绩优异化; (3) 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依据事情的紧迫程度和时间空余合理安排完成标准,时间多则精细化提升管理形象,时间紧张则常规处理; (4) 不紧迫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放置在工作之余,用来提升自己工作处理能力。

1.2 简化问题

简化问题是简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接受任务先思考,问三个问题:“我曾经做过没有?”“与我手头工作有哪些关联?”“可以用什么简便方案来执行?”找到问题切入点再快速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1.3 细节管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你所做的工作是否长期有效稳定成长为业绩, 所以做好细节管理是让你能够快速及时找到要用的资料和工具。例一及时整理文件夹 (包括电子的) 和清理办公环境, 做到“物有其位”、标识清晰准确。例二合理利用记事本、备忘录, 及时归类整理一日、一周、一月工作情况, 做到每一项工作在时限完成, 不遗漏、不慌乱。

1.4 避免冗繁

冗繁是效率大忌,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处理问题是高效前提。因此,汇报工作简单明了、直切主题,避免装饰修辞扰乱视听;制度规范注重可操作行、执行力,让员工明确控制自己的办公行为,自觉按规范执行;流程设计简练、实用,行一遍即可以指导他人行为。

1.5 突出重点

理清工作重点,放重要精力攻克重要工作,力求精益求精,特别是首次任务更要全心做到卓越,为以后同类工作提供范本和思路,利用这些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工作,创品牌绩效、口碑效益,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做个会利用时间的“巧媳妇”

达尔文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而同一时间的产出却可能是无限的。想要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学会管理时间。我们把可控环节规范化、常规化,节约问题处理的周转、思维时间;把可预计的工作提前计划、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和任务质量;把意外的工作条理化、归类化,参照规范模式,避免失误与遗漏。

2.1 学会时间集中化和分散化技术

提高实效的时间管理方法要根据事件特点决定聚焦时间还是分化时间,任务类似、思维顺势的活动任务安排在同一个集中时间点来完成,可以节约来回跑趟的时间和思维转换的时间;而另一类大型任务,在一个时间整点内完成很困难,也不符合综合业务特点,因此分散时间,在某个集中时间点完成相应的工作部分。

2.2 为自己预留时间空白

不能把时间安排的很满、很紧张,特别是领导交办的任务一定要预留时间用来修正和改进工作结果,否则你会产生疲于奔命的感觉,为完成工作不停地加班,这些都会造成压力和紧张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以办公用品发放为例,对2011年度办公用品的发放记录做了个简单统计,得出二个较明显趋势:一是中心科所领取频次高于各保险事务所;二是人数多的科所领取频次高于人数少的科所。简单归因领取频次取决于领取物品的方便程度和远近度。以平均每月20个工作日,一年24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至少需要3次发放办公用品,从综合科办公室到库房以极速完成发放一次20分钟计算,那么发放人员每天至少需要1个小时时间来做日常办公用品的发放,一个月则需要20个小时来做这项工作。从发放记录领取项目分析,办公文具的领取频次远远高于其他用品,一方面是文具属于易消耗品,另一方面分析领取人签字可以看出,文具领取基本呈现出单人服务趋势,即:个人领取个人所需(这一特点在中心科室较为明显)。如果我们改变这种随机的发放模式,采用计划配给统一发放模式将会大大减少发放用时,节约时间成本。例如:各科、所填写计划用量表,发放员依据表单每月定时统一发放一次办公用品,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发放员利用闲余时间按照表单计划先配给好各科、所所需办公用品,集中时间各科、所统一领取,估计领取时间不会超过2个小时,那么每个月将节约18个小时来完成其他工作项目。

2.3 计划会让工作事半功倍

时间管理是提高一个人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武器。一个人工作是否有效率,是否能圆满完成任务,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合理计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在最少的时间做好最多的事。有计划的工作,有目的的分配时间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手段。计划是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出击,如何才能在纷繁的综合事务中提前计划好自己的工作呢?任何岗位都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工作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部门以及相关活动,找到领导安排工作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做到提前预知、提前准备。综合工作计划可以分为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大事件依据油田公司、矿服总体目标以及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把大事件细化在每一个月中,按计划表提示领导或挑自己空闲的时间来执行、实施。计划实施过程要不断反馈、记录事件进展、问题等,遇到受阻或时间冲突则推延或取消,但要有解释和后期建议(如是否以其他形式开展或者选择其他时间等)。小事件、领导临时安排工作则需要找空余时间,插空办理。这样不至于大事小情同时袭来而手忙脚乱、临阵应付。如此而来,在没有突击事件时,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计划内事情,把工作做到完美、卓越,成为一年工作的亮点。

3 规范化综合管理细节,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规范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追求效率和效益。综合管理规范化、常规化要求使管理体制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把琐碎的综合业务变成一个个模板,为后面的工作提供便捷的工作思路和操作范本。细化管理规范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细、量化,有利于落实到行动中。综合业务庞杂繁琐,需要用细心、恒心把每一项工作归类细化并标准化,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3.1 对应于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标准条件和资源条件,是组织架构设计管理的规范化。

这也就是通过明确地确定每一个岗位角色所要承担工作的内容、质量要求,以及所能支配的资源,使之按照既定要求和标准,对所授予获得支配、使用权的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选择,行使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决策的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

3.2 对应于圆满地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条件,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

流程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系统分析了企业运行的所有事务工作,对企业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做出了非常具体的界定,让管理者不再茫然无序,让员工不再不知所措。事件流程化、标准化不仅可以让主持操作事件人员更快的进入事件发展流程,还可以让事件应对人员很快的接受事件规范并做好准备。减少事件进程中解释、重复、纠错的成本。

3.3 对应于零碎的管理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规范化。

“习惯成自然”,把高效而又标准的作业方式变成工作习惯,即通过自主进行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构建,创造一个认同的企业文化,以推动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员工自觉维护、自主成长。

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综合工作随机性强,主控力差,然而我们坚守“甘于平凡,拒绝平庸;积极心态,朴素做事;立足岗位,创造卓越”,把每一件小事做到细致入微,把每一次服务做到周到贴心。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创新、改进,让综合工作如常青之树,春生秋实,年年有新意,日日展新颜。

参考文献

[1]张浩.新编办公室事务管理执行标准.蓝天出版社, 2008, 1.

[2]张学民.没有平凡的岗位, 只有平庸的员工.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1.

[3]吕晓滨, 孟丹.要有一颗进取心[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10.

[4]郭海平.时间是管理出来的.金城出版社, 2008, 7.

浅谈设备效率管理 篇8

1 设备效率管理及特点

设备效率管理,日本专家把它定义为,测定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并使之提高的一切管理手段。在我国,通常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实施企业的劳动定员定额和改进劳动组织等方法,以提高工作,生产效率(或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消耗的一系列活动。

设备效率管理与传统设备管理方式不同,过去的设备管理工作一直是围绕保证设备完好与可靠,以及控制设备的故障,使设备少发生故障,或零故障,或偶尔发生故障马上组织抢修,全方位控制设备计划外停机时间,竭力减少停歇台时,主要是以设备故障管理来开展工作的,而设备效率管理是以主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效率损失为目标来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从而使企业设备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它能较快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设备的效率损失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所以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设备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设备效率管理方面上来。

比较这两种设备管理方式,可以从设备效率的损失来进行分析。造成设备效率损失因素如图1所示。

2 影响企业设备效率管理的主要因素

(1)企业设备的数量利用情况。

(2)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情况。

(3)设备有效利用率。

(4)人是影响设备效率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

(4)设备综合利用率。

3 设备效率管理的实施途径

(1)提高认识,转轨变型。将设备效率管理工作纳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深刻认识设备效率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设备一般占固定资产的6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2)设备资金投入的控制和管理。不论是基建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配套,以及单台设备的更新或补充增加,在设备资金投入前,都要做好经济技术论证并侧重做好设备资金投入,产出的分析研究,制定几个方案实施进行效果比较,采用最佳方案。设备配备一律实行有偿占用,是解决企业贪大求洋、大而全、小而全、争投资、争设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3)企业已配属的设备进行需要量的重新核定。核定时可采取工程科学管理方法,要考虑确保产品质量、生产任务的稳定发展等因素,以提高各生产环节相协调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按定额分别核定,统一平衡。通过核定、平衡,及时增加短缺的关键设备;封存、出租、转让多余、闲置不需要的设备;对非生产性设备比重偏高的进行调整、压缩;对利用率低、设备浪费、使用不当的设备,以及吃老本等问题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使现有设备发挥更好的效能。

(4)制定以经济为中心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并以财务决算和日常统计为依据,按季(月),年,各系统、部门、企业、岗位进行考核、分析,以实际完成情况与本期计划,上年同期水平,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甚至参考国外水平同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根据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促使设备管理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设备效率管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列入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加强对设备管理目的的组织领导,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这是提高经济效益,搞好设备管理的途径。

(6)设备效率管理方法要求对设备的各项损失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提高设备效率。设备效率管理对设备的损失控制范围如图2所示。

4 设备效率管理的实施效果

目前,在我国,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设备效率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中,工作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企业不再重视完全恢复性的修理,而重视设备的技术改造。不仅只注重追求和考核设备的完好率,降低设备故障停机率。更注重和追求考核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并用评价指标检查评定;不仅要求提高维修工素质,更注重提高操作工的素质。将设备管理的重心从过去的故障管理调整到了设备的效率管理方面,从注重故障停机率转移到注重设备综合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企业设备效率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运行中还会遇到不少困难或者新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创新。可以预见随着设备效率管理得到普及和推广,我们国家的整个国企的老旧设备,闲置以及在用重点设备等等,都将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为摆脱国企目前的困境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敏.设备管理与维护[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2]徐扬光.设备工程与管理[M].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92.

[3]虞靖, 李航.设备的效率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1999, (7) :9-10.

[4]张翠风.工业企业现代设备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浅议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措施 篇9

当前, 由于高校的发展, 使得高校的资产增长很快。高校的资产管理要能够跟上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使得高校资产能够发挥应有的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职能。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要不断探索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法。高校更应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更好地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的发展需要, 重视对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益, 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和资产使用权益。要将高校资产管理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协调, 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 避免工作上的重复, 浪费了高校的资源。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如土地、房产、设备等;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等。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资产进行管理和提高管理的效率, 高校应完善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 加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对资产进行清查等。

二、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高校的资产管理比较混乱, 对资产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 不能有效地使用资产, 造成了高校资产管理的低效率。

首先, 高校资产比较复杂, 管理职责不清。当前, 高校不但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 同时还有校办企业。这使得高校资产就包括了非营利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高校资产就包括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这给高校的资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高校资产由于具有多样性, 而资产对应的管理部门也不同, 这容易出现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高校通常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和责任管理, 资产处统管、使用部门专管、领用单位 (人) 保管使用的模式。但是, 在实际资产管理过程中, 接受上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委托管理中, 存在“委托代理激励不相容”问题。资产使用部门希望购置更多的设备来满足本部门的发展, 但是, 忽视了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高校对于轻于对资产使用的监督管理, 往往对资产的保养和维护比较少。高校资产对现有资产动态变化的掌握缺乏及时性。

其次, 高校资产的产权管理处于薄弱环节, 易造成资产流失。对于高校的无形资产缺乏科学的评估, 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下, 就造成了资产的流失。由于出现了高校资产的流失现象, 高校资产的安全保管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应加强产权管理, 按照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等工作流程, 来明晰产权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也才能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使用和防范流失现象的出现, 但是, 一些高校对产权管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缓慢。还有的高校在办学规模上扩张比较快, 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对多个校区或部门进行协调, 资产管理难度加大, 对资产管理的职责没有真正落实, 也会造成高校资产的流失问题。

最后, 高校资产缺乏价值评估和规范的处置程序, 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的资产由后勤集团统一管理, 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经济主体。但是, 高校对投入购买的资产缺乏准确评估, 没有形成科学的资产处置流程, 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资产还存在着账实不符的问题, 包括有账无物和有物无账的现状。有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 或者固定资产设备没有及时移交, 固定资产报废没有进行注销, 这些都能造成固定资产失去了保值增值。固定资产缺乏定期清点, 也容易出现账实不符。对具有一定办学模式的高校进行固定资产清点, 需要大量的人力, 这使得资产清查难以全面实现, 只能对小范围进行每年一次的清查, 长期累积下来就会出现资产账实不符。

三、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高校的资产管理必须实行科学管理, 重点是加强资产管理效率, 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定, 通过严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

首先, 要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对高校资产进行及时的财务分析, 在财务管理中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对高校固定资产从形成、使用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确认和计量。要建立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 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要对资产分类管理, 责任到人。要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实施严格的资产采购、使用、转让以及报废手续, 杜绝资产的闲置与流失现象。加强资产管理的岗位培训, 按照资产管理的操作流程, 使资产管理工作清晰,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发挥高校资产的效用。高校资产管理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只有管理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素质, 才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高校资产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业务培训, 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资产管理和优化配置, 实现资产管理的最大效益。

其次, 要建立高校资产管理机制。高校在完善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后, 就应建立资产管理的机制, 发挥科学的管理机制作用。要建立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和处置制度, 做到程序规范, 权责明确。对低值易耗品类资产的采购权下放, 具体可采取经费定额或者使用量定额, 由使用单位自行采购, 本年度结余下年度可以留用激励使用单位节约使用。对金额较大的设备按规定程序统一采购, 并对固定资产使用进行监督。要对资产设备采购、使用以及保管采取评价制度, 对浪费固定资产的行为给予惩罚, 这样才能加强对资产管理的重视, 形成责任意识, 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

最后, 要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资产十分庞大, 资产类别也十分庞杂, 为了能够适应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 就必须采取高校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从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入库, 到查询、报废报失处置、资产的调拨实行系统网络化管理, 不但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 对固定资产实施动态化管理, 能够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调配, 提高资产是管理和使用效率。此外, 资产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加强清产核资工作, 减少资产的流失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通过对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措施进行探讨, 得出加强高校的资产管理效率能够有效保障高校不断扩大规模的发展趋势, 也能够为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领导要重视资产管理, 制定严格和规范的资产管理措施。高校的资产管理要形成责任管理模式, 加强对资产管理的部门协调工作, 对资产管理统一领导, 分层管理, 落实到人。此外, 高校的资产管理还应运用EVA指标管理国有资产。依据EVA指标建立EVA管理系统, 运用EVA指标进行考核。高校通过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对资产管理的正确行为, 解决了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绩效管理,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摘要:当前, 高校的发展十分迅速, 其资产数量变得庞大。这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本文指出了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资产比较复杂, 管理职责不清。高校资产的产权管理处于薄弱环节, 易造成资产流失。高校资产缺乏价值评估和规范的处置程序, 难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要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建立高校资产管理机制。要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和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效率,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新梅.新时期优化高校资产管理的建议[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7) .

[2]凌振华, 邵积荣.浅谈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1, (2) .

[3]师秀清, 余成格.实行科学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3) .

[4]欧阳明, 欧阳军.运用EVA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J].企业活力, 2011, (2) .

资产管理效率 篇10

医院应根据财政部、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收费票据使用管理办法》和医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单位的医疗票据管理制度。应从制度规定、岗位设置、各项工作流程的设置、风险防范等环节加强管理, 实行刚性制度、强化责任落实、设置合理的工作流程和稽核制度, 实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票据管理体系。

医院应设置票据专管员, 负责票据的领购、保管、发放、核销等工作。票据专管员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票据专管员工作, 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票据专管员设置岗位责任制, 明确岗位职责, 设置工作流程, 明确工作要求, 使其按工作职责和规范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推广, 医疗票据实行信息化管理, 在电脑系统中就能监控票据使用票据情况。票据专管员应定期检查HIS系统中各收款员的医疗票据使用情况, 防止有未使用的票据长期存放的情况。医疗票据分为医疗门诊收费票据, 医疗住院收费票据、医疗预交金收据。发放医疗票据时应按收款员, 将票据起始号码录入系统中, 收费员只能使用自己领用的且与微机系统中票号相符的发票。医疗票据的使用实行谁领用、谁使用、谁负责的票据管理制度。收款员在使用票据前应核对发票票号, 防止不小心使用了别的收款员的票据。

医疗票据信息化管理中应注重使用者权限的设置。收款员只有收款、退票的权限, 无修改结账后形成的日报表的权限或其他权限。如因系统出错等原因造成日报表等信息错误, 只能由结算科科长、组长或票据审核员提出申请, 由信息管理中心根据提出的申请从后台进行修改更正。收款员原则上无补打发票的权限。如出现错误, 实行退票处理。但通过本医院在票据管理的过程发现一律禁止补打发票存在一些问题。出院结算, 发生无法打印发票时, 做退票处理, 医保系统退票后重新传输数据, 结算后容易出现差错。所以, 针对不同的情况, 可以采取不同的授权方式, 门诊收款员、住院预交款收款员应无补打发票的权限, 出现错误, 做退票处理, 同时将与系统中相同票号的发票空出, 由结算科组长等管理人员在发票上签字说明。办理出院结算的收款员设置补打发票的权限, 但票据审核应设置更为严格的审核流程。

医疗收费票据退票的管理, 是医疗票据管理的重要环节。退票流程的设置, 一方面应考虑医疗收费资金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应考虑患者方便、流畅地进行退票。现退票中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收费员有意或无意将已收款在电脑系统中做退票处理。二、患者将与做过检查或治疗等的票据又到收费处进行退票处理。三、不法分子骗取病人的票据, 尤其是住院预交款收据到收费处退款。四、有的医护人员将病人的票据拿到收费处退款。医疗票据分为医疗门诊收费票据, 医疗住院收费票据、医疗预交金收据。设置医疗票据时应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 设置不同的退票流程。住院医疗, 患者的身份基本确定, 医疗费用早已产生。因计费错误, 或者患者及其家属先按照自费进行医疗费用结算, 现要求按医保结算等原因进行住院医疗票据退票。因计费错误, 应由主管医生通知收费员, 收费员进行身份确认后收回原收据, 在HIS系统中做退票处理, 主管医生更正费用后, 收费员再重新进行结算。先按照自费结算, 后要求按医保结算的, 只要符合医保结算的相关规定, 收费员确认身份后收回原医疗收据, 按照医保结算的相关规定重新进行结算。对住院预交款收据的退票, 为保障患者资金的安全, 对办了入院手续又不住院需退预交款的, 应由主管医生签字说明, 收费员确认身份后收回原收据, 退款并在HIS系统中做退票处理。不能只退款而HIS系统中还留有预交款记录。门诊患者人员较多, 人员信息很难采集, 首先患者看完病做完检查、治疗后, 医护人员一定要收回门诊医疗票据的记账联, 谨防患者看完病后又到收费处退款。当日的退票, 为方便患者及家属退票, 只要收据联、记账联、处方齐全, 并出示医保卡、身份证等相关身份证明, 收费员就可以做退票处理, 隔天、跨月的退票, 必须到科室签字确认, 并出示相关身份证明, 收费员收回收据联、记账联、处方可做退票处理。特殊情况, 不能出示相关身份证明的, 由检查、治疗等科室领导签字确认未做, 收费室组长审核签字确认也可以做退票处理。

票据的稽核是票据管理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医疗电子信息化建设在各医院迅速发展。利用电子信息化, 在HIS系统中设置票据审核系统, 票据审核系统设置病人的姓名、住院号或ID号、预交金、现金、银行转账、POS刷卡、记账、工伤、减免、各项医保、收款员、结算日期等信息。以上审核系统以收款员结账序号进行查询。这样改变以前手工打账核对票据的方式, 做到了票据审核方便、快捷、数据准确。

医疗票据应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即收费员、收费组长、会计稽核员三级审核。收款员缴款日报表的设置应包含退票信息, 即包含退票收据号、患者姓名、退票金额、退票日期。还应包括本次结账已经使用的发票的起始号码。门诊收费员结账前应对照交款日报表全面进行审核, 发现信息不符, 及时更改, 及时解决。门诊收费组长应对照收款员日报表各项目, 核对收款员汇总日报表,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会计稽核员应对门诊收款员个人报表、收款员汇总日报表各项项目进行全面审核, 尤其应注重退票信息的核对, 应将收款员个人日报表上的信息与原始票据进行核对, 并严格按照退票的相关规定审核退票的原始票据。同时应注意核对各收款员结账号内已用发票的起始号码, 并及时、准确核销已使用票据。经过核对的报表与实际如不相符, 应调整报表, 按照调整后的报表入账。如条件允许, 应调整HIS系统中的数据, 从HIS系统中重新取数入账。门诊票据数量太大, 对照审核系统一一核对, 工作量太大, 且结算流程相对简单, 医保结算出错率低 ( 出错时, 结账前应解决) , 可对照审核系统进行抽查核对。前面谈到, 因医保清算等原因, 住院医疗票据设置了补打发票的功能, 住院结算与门诊结算相比更为复杂, 住院预交金金额较大, 根据重要性原则, 住院医疗票据和住院预交金票据应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核控制措施。收款员在结账前应核对票据, 在条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经行全面的审核, 包括医保结算信息的审核。如票据太多, 应核对现金、银行转账、工伤、记账、POS刷卡、退票票据等信息。收费员组长应将收款员个人日报表与收款员汇总日报表一一进行核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票据审核系统下进行全面审核, 发现数据有误, 及时更正。会计票据稽核员, 应将各收款员结算的与日报表相符的票据记账联与HIS系统中票据审核系统中的各项数据一一进行核对, 尤其应注意住院医保结算的票据各项医保数据的核对, 如果俩者不符, 联系相关人员及时更正, 必要时进行重新结算。汇总日报表应根据HIS系统更正后的数据取数入账。这样做到账单相对 ( 收款员个人日报表与医疗票据收据相对) , 账单相符, 账账相对 ( 收款员个人日报表与汇总日报表) 、账账相符。提高了审核速度, 增强了工作效率。

通过医疗票据领购、发放、使用、稽核等环节的控制管理、尤其是重要环节、关键环节的控制, 实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做到医疗收入数据真实、准确, 以保障资金安全, 提高医院经济运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周爱珍, 蒋翔.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7) .

减少管理层次 提高运作效率 篇11

重组改制的主要内容

通过资产、业务、机构和人员的重组,强化公司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按照上中下游相结合、产供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主业与辅业相结合、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重组后,资产得到优化,业务得到整合,核心业务更加突出,机构和业务框架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强化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立党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决策层、监督层、管理层按照工作规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决策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实行扁平式管理,简化管理层次,缩减并逐步取消二级法人;财务集中管理;全面推行战略预算体系,以严谨的市场及竞争形势分析为基础,作为每年规划、计划、预算程序的起点,总部通过对战略的质询指导业务部门发展,通过每季度的经营情况质询会推进预算的完成,战略预算每年进行审核并向前滚动修正,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员业绩考核,建立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的股票期权、强制性长期持股计划和员工储蓄性股票等方式在内的薪酬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香港整体上市,分步实施。利用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组织结构设计及主要原则

总部设8个职能机构,行使4大管理中心的职能,即总部的财务计划、财务管理与投资中心,人事管理与培训中心,战略发展与规划管理中心,区域、海外及关联企业管理中心。

5个经营中心,负责中粮公司日常的经营日常管理:

中粮粮油。主营粮、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出口,致力于成为国家粮食经营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谋机构和国家粮、油、糖商品的贸易前沿。

中粮国际。主营食品的贸易和生产加工,形成生产企业为基础,国内外市场为目标,上下游产品齐全,贸易、生产、销售、网络和品牌建设一条龙的行业产业链。

鹏利国际。主营地产开发、酒店和物业管理,致力于成为最佳物业公司之一。

中粮发展。主营肉食品、包装产品、船务及其它综合贸易;培育、发展公司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使其成为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清理整顿拟退出的领域和行业。

中粮金融中心。主营保险、期货、信托、财务公司,为公司资产经营、资本经营提供平台。

设计组织结构时,我们主要遵循了6大原则:

结构清晰。总部对下属业务经营部门的管理以业务为主线,确保战略的一体化。主营业务明确,以业务单元为战略及运作管理的基础单位。

责任明确。将职能部门与业务经营部门分开,职能部门为费用中心,业务经营部门为利润中心。业务部门对经营业绩负责,责任及权限明确,不能跨业务经营。

机构精简。职能部门设置力求精简,并尽可能分享资源。避免过多的法律主体。

控制有力。财务、审计两个职能部门归总部一条线独立领导,以确保控制。

流程完善。制定战略规划、业务计划及经营运作的关键程序,明确岗位责任及汇报关系。总部对业务单元的领导、管理通过管理程序实现,而不是对日常经营活动的具体干预。

业绩至上。明确业务单元、职能部门及岗位的具体责任和经营目标,并通过严格的战略及经营计划质询和考核评估经营业绩,实施奖惩激励。

减少管理层次的具体做法

取消多级法人,集中财务管理。突破多极法人体制的束缚,取消二级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法人资格,将分公司、子公司作为现代大公司基本的组合与控制方式和内部生产经营单位,统一纳入总公司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体系,服从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和战略计划,其重大投资、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重要经营决策按照总公司议事决策规则研究决定或股份公司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定,形成“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协同作战”的阵容,有利于总公司整体战略意图的实现。

通过取消多级法人,只为上市在经营中心建立法人实体,获得了以下优势:由总部、经营中心对业务单元的战略及计划进行直接控制和协调;汇报关系及管理职责清晰、简洁,有助于快速决策和及时反应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职能重复,提高效率;面对迅速变化的消费品市场,进出或合并业务领域都不存在法律障碍;不同业务单元之间可以利用税收整合,及时调配资金等。

当然,取消多级法人肯定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当时那些即将要被取消掉法人资格的法人代表们有的有不同意见,表示不方便经营。过去作为独立法人,权限很大,取消后就没有那么方便,所以有牢骚。面对阻力,我们采取两种办法,第一条就是劝说他们服从大局,减少二级法人是大势所趋;第二条,我们申明,你不干,就请别人来干。只有这两条,没有别的。

我们重组改制方案的设计也充分吸纳了各单位的意见。在咨询公司设计方案前,我们就提出了设计的原则和详细的要求。咨询公司完成初稿后,方案的最终敲定经过了公司领导班子、有关部、室、子公司和咨询公司几上几下的讨论,并提交职代会征求了职工代表的意见,在业务上坚持实业和贸易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设计,数易其稿,最后才形成我们今天的机构业务重组改制实施过渡方案。可以说,这个方案,是公司上上下下共同讨论的结果,是中粮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智慧的结晶。这个方案,基本反映了中粮公司的当时状况和未来几年的业务发展要求,既遵循了国际惯例,又突出了中粮公司的特点,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通过吸收合并,缩减二级法人单位。中粮公司在吸收原二级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四个业务群为独立法人。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吸收合并中粮糖业杂品进出口公司,为第一业务群—“中粮粮油”。中粮粮油饲料进出口公司吸收中粮果菜水产进出口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更名为中粮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为第二业务群—“中粮国际”。中粮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更名为中粮鹏利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为第三业务群—“鹏利国际”。中粮贸易发展公司吸收中粮畜禽肉食进出口公司、中粮包装实业贸易公司、中粮广告展览公司,变更为外资企业,并更名为中粮发展有限公司,为第四业务群—“中粮发展”。

中粮酒业有限公司、中粮工业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变为外资企业,以上两公司与中粮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均因企业商品专营权问题暂保留法人地位。

吸收合并过程中,人员随所从事的业务归属相应经营中心、业务单元,原各二级公司所承担的债务则由其所归入的新机构承继。我们还报请工商、海关、税务等部门批准,在新机构正式运转后,将原二级法人注销时间宽限半年,期间其原有名称、财务专用章、已签合同等继续有效,专门用以处理其原有业务,以保证重组过程中业务的连续性。

重组改制后,公司二级法人由33个减少为7个,砍掉了26个二级法人,过去二级法人各有账户,现在财务实行集中管理,简化了管理程序,控制了业务风险。

不设“虚置”的副职,避免人浮于事,责任不清,同时开展两项特别的人事制度改革。总公司班子成员由过去的分工管理变为直接负责,同时各级机构不设虚职。公司领导班子的副职都是经营中心、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业务群和职能部门的副职也兼任下一级机构的实际工作,这样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使他在职责范围内、决策权限内切实负起相应的责任,便于激发主观能动性,明确经营目标,减少盲目性,形成业绩至上的经营理念,也为实施业绩合同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0年,我们推出了两项特别的改革,中层干部男的55岁、女的50岁以上,不再担任实际职务。同时,对所有的干部职工重新评定岗位级别,在评定过程中不论资排辈。这两项改革措施出台后,一批老同志因为年龄原因退居到了二线,一些老同志则从年轻人的领导变成了副手。有的老同志对此思想上想不通,特别是给年轻同志当副手的老同志,他们说,他进公司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副处长,甚至是我把他从学校招进公司的,现在他反过来成了我的上司,心理上无论如何难以接受。发牢骚的有,哭鼻子的有,骂大街的也有。公司班子很理解这些老同志的心情,但是班子认为,如果大家都抱着“官本位”思想,抱着级别、名分、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如何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何增强企业的活力?尽管遇到了不小阻力,但是我们没有退让。实践证明,走上重要岗位的年轻同志也都比较争气,没有辜负公司领导班子的希望。

通过资产、业务、机构和人员的重组,实施业务整合,强化公司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出主业。整合后,对公司主营的粮油贸易、食品贸易、油脂、酒业、巧克力、面粉等业务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并扩大市场;对酒店、物业和地产加强管理。整合奠定了提高营销效率和效能的基础,效益明显提高。

遵照有进有退原则,加大清理力度,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产整体收益水平。对不符合公司主业发展方向的业务及投资项目,通过股权转让、清算、吊销、解除合同、解除联营、有偿销售、法院判决、股权置换等办法,逐步清理退出。个别企业由于存在着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法律诉讼或债权债务等问题,致使清理工作暂时无法继续。

资产划转。继吸收合并后,对评估确认后部分资产划转至中粮香港,中粮香港将其中11家企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中粮国标”。

人员安置的几点做法

确定逐步清理的企业77家,目前已经清理完毕40家,并对京外公司1455名职工置换了国有身份,终结了他们与中粮的劳动关系。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按照法律程序,主动争取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采取聘请法律顾问,事先咨询有关劳动、社保、经贸委、体改委、劳动监察部门、劳动政策部门等方式,使方案完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使整个程序符合相关规定,并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具体作法是:

1.聘请熟悉劳动法等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2.在认真调查摸底、反复研究安置方案、正式报集团公司领导审批前,均由法律顾问对相关文书起草或把关,并经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法律部会签。

3.在通知有关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时一律采用书面通知(由法律顾问协助拟写定稿)的形式,按法律送达的方式交给职工本人。

4.职工到公司办理相关手续,在解除劳动关系等文书上签字并领取补偿时,法律顾问到场。一方面对部分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另一方面起到现场见证的作用。这样职工更踏实、放心,公司则避免了后遗症,整个工作完全按法律规定进行。

5.对有些地方规定要求的或人数较多的情况,公司会同法律顾问在安置工作正式启动前,将安置方案送当地劳动部门备案。

6.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签字后,公司及时到当地劳动部门、社会部门办理转移备案手续。

认真研究、严格执行国家与地方的有关政策。职工安置涉及到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每一个公司清理工作正式开展之前,都按程序调研摸底,认真收集、研究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各类人员可以享受的相关政策反复研究,有时还专门走访当地的劳动、社保等部门,以便弄清某些具体执行时可掌握的尺度。方案反复修改后,还向当地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做好思想说服工作,向职工耐心宣讲相关政策。我们努力让相关企业的职工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了解享受这些政策对应的条件,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比如珠海中粮改革前,职工思想波动很大,议论纷纷。我们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和个别谈话,把政策交给职工,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狠抓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篇12

1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活动

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是危险有害因素。成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安全检查表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培训,发动职工查找身边的危险有害因素,发动单位查找本单位的危险有害因素。由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活动领导小组划分三个单元进行汇集整理,得出单元的危险有害因素见表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活动领导小组在分析火灾因素时,根据火灾产生严重程度、后果等不同,又进行了细分。档案库房、资料室存有大量纸质、胶片等实物资料,划分为一类火灾,定为后果很严重;因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存放量少、用量小,实验室的火灾爆炸,划分为二类火灾,定为后果严重;勘探开发研究单位,主要是所用资料、图纸、微机等,划分为三类火灾,定为后果较严重。

将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用风险矩阵图表示如图1。

纵坐标表示失效可能性,横坐标表示失效后果。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归类,主要分为三类,一类红色区域主要是交通车辆伤害、现场施工伤害、档案火灾等,称为高风险区域;二类黄色区域主要是实验设备伤害、触电、中毒、火灾爆炸等,称为不可接受风险区域;三类棕色区域主要是火灾、触电等危险有害因素,称为低风险区域。

2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将划分出的三类危险有害因素落实到基层单位,对号入座。存在一类危险有害因素的单位划分为一类安全管理单元,以此类推。将5大板块28个基层单位划分为三类安全管理单元,一类有4个、二类有8个、三类有16个。

一、二类安全管理单元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程度明显高于三类安全管理单元。根据安全管理单元的类别不同,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

(1)领导承包责任制。

一、二类单位由院领导和室领导两级干部承包安全。院领导每月至少到承包单位检查安全1次,院HSE委员会每月对院领导承包情况考核1次;室领导每月至少到承包的班组检查安全1次,并协助院领导搞好检查工作。院每月检查考核1次。三类单位由室领导承包安全,院HSE委员会每季度检查考核1次。

(2)落实职工承包安全责任制。

一、二类单位将安全生产重点区域划分为安全责任区(房间、设备等重点部位),由室领导、班组长、职工承包,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三类单位也划分安全生产责任区,在室领导承包班组的基础上,由职工承包。一、二类单位形成网格密集的安全管理网络,三类单位形成网格相对大的安全管理网络。

(3)安全教育。

一、二类单位每周以班组形式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在月度安全检查考核时一并考核。三类单位在保证职工每周有时间进行安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至少每两周组织职工学习一次,季度检查时考核。

(4)建立安全重点部位档案。

将一、二类单位的危险有害因素所在部位、设备等,作为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登记建档,加强管理。三类单位不设这方面的工作。

(5)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

针对一、二类单位的危险有害因素,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如交通车辆伤害,采取每周交通安全例会制度,院领导和安全部门负责人每周一参加交通安全例会,利用例会进行驾驶员安全教育,实行长途车审批制度,车辆“一日三检”制度,车有“病”不能上路,人有病不能上车,有效预防了交通车辆伤害事故。对现场施工伤害因素,在做好预案的基础上,召开班前安全风险分析会,落实领导带班制度,落实安全防护用品等。

3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划分安全管理单元后,安全管理有侧重、有重点、更全面。月度监督检查考核针对一、二类单位,三类单位不作为重点;季度监督检查考核所有单位。日常管理中,下发文件、通知召开会议、开展活动等都是有针对性的。对于安全管理人员来说,在纷繁复杂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调研、有安排、有监督检查、有考核讲评,超前考虑安全工作,超前安排安全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部门的权威。这样基层单位对做哪些安全工作很明了,知道不是什么安全工作都做,但要做的必须做好。克服了基层单位不知道安全工作从什么地方下手的弊端,从而减轻了基层负担。

从1998年实施三类安全管理单元划分管理以来,在安全管理人员少的情况下,没有发生责任交通车辆伤害事故和责任工业伤害事故。

摘要:应用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等方法,查找出了石油科研单位的车辆伤害、现场施工伤害、火灾、实验设备伤害、触电等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这些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将石油地质科研单位划分为风险程度高、风险程度较高和风险程度一般三个安全管理单元。针对不同的安全管理单元采取领导承包、重点要害部位建立档案、加密检查次数和安全活动次数、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等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上一篇:油藏水平井下一篇:艺术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