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化管理(精选12篇)
资产化管理 篇1
0 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逐步落实,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中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攀升。但是,国内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还不是很好,例如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工作没有过硬的基础、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投资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一方有资金不足,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又有资产闲置与浪费的问题。不仅要加大对高校建设经费的投入,而且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 高校资产管理的内容概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和力度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规模、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高校投入的经济性、效益和效率性,它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中必然包括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加强。
《高校学校财务制度》第29条提到:“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因为各种资产向货币资金转变的时间是有差异的,《高校学校财务制度》将高校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超过500元,专用设备超过8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若是单价不符合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了1年的同类物质,也可作为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可从以下6点来考察:一是土地、房产和建筑物;二是专用设备,即为教学科研所配置的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器械;三是一般设备,如办公及交通工具等;四是文物与陈列品,如其他组织或个人无偿赠给学校教学科研的物品等;五是图书资料;六是其它校属资产。固定资产在属性上分,可分为两部分,即不动产与动产。不动产主要是指学校所建的房屋等,除此之外的其它固定资产均属动产。
到了21世纪,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很快,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在高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及其办学形式上等,都体现了多元化发展。由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对于教科研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却内能更好的重视资产管理。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以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使资产的保值增值得以实现。
高校资产管理就是管理高校资产运动各个环节及其过程,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清查、评估、运作、处置、监督等环节的管理。管理的环节比较繁琐,包括的内容也不少,各式各样的管理方法,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产权管理,是优化配置高校经济资源。
2 高校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对高校资产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资产管理实践中出现疏漏和失误
在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情况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成为实体。跟普通的国有资产经营单位是有差异的,高校后勤实体的目标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后勤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高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种类型。大部分高校没能清楚的认识到这点。
2.2 高校资产多头管理,相互脱节,造成资产流失
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由校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监督,基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或者没能很好的执行这些制度执行,再加上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模式让各部门间没能清楚的区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教育成本核算和节约意识非常薄弱,导致固定资产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无从体现。
2.3 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要有一定的制度,才能根据制度去实行。高校资产管理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缺少相关工作人员,致使不能进行规范的资产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不明确不统一,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通常就是对自己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样就会造成管理混乱等情况,进而不容易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使一些固定资产入账慢,甚至可能出现漏账现象,这样就使得某些固定资产在名义上是有的,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4 盲目购置,配置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
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效率不高、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某些大型教学科研设备比较优秀的高校。一方面,学校要进行教学、科研,为此买进某些大型的高精尖设备、仪器,但是基于当下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现出的种种弊端,不能很好的集中管理固定资产,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调剂余缺,各个部门、课题组买了一样的设备仪器是完全有可能的。某一教学、科研项目完成后不再使用这些设备仪器,那么他们就将成为二级单位或课题组的资产,长期不再使用。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设备仪器的也处在快速更新中,若不能很好地改善其早期使用率,那么就会造成这些固定资产的浪费。另一方面,虽然某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但是又没能很好地对其进行日常管理维护,进而减少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同样也是对固定资产的浪费。
3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实行高校资产价值化管理
高校资产的价值化管理关注的是其价值大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从价值上认识资产,对其所占用的资产的价值,能够承担起该有的责任,运用有偿占用资源等相关,达到资源集中有效管理及使用的目的,使资源能自主的流向创造效益那些单位或者部门,进而使学校整体资产的效益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价值化管理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做到能够认识价值世界变化趋势,从而进行科学决策,使学校资产能够优化配置。要改善高校资产使用效益,进行价值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办学效益的改善。
3.2 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研究和宣传
任何一所高校若想很好的发展下去,高校的资产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校的高层领导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在动用大额资金时,要三思而后行,对重大决策要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慎重决策的原则,以免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要正确处理资金、实物、无形资产三者的关系。客观上要避免盲目需求,消除重复购置的情况。要注重对购置资产的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完整度。存量资产必须盘活,以便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3.3 加强机构建设,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有效的管理机构以及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不断推进高校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因此,首先,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要把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列入学校整体规划,选拔思想进步、作风踏实、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人才管理高校资产,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其次,扎实完成资产管理的每一个基础工作。最后,建立资产信息资料库,建立起动态监管体系,使资产信息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3.4 加强设备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
基于当下我国电子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高校购置使用的投影仪、打印机等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常常发生损坏情况,因电子产品标准不统一,型号不一,更新换代快,维修技术较落后,需要更换配件,导致维修成本过高。所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与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3.5 建立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
建立赔偿制度,防止资产名存实无、不经允许就外租外借、便宜处理等事情的发生。在管理中若有人表现得非常好,要对给予其奖励,若有人因管理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或者盲目购建导致资金浪费,要对其进行行政和经济双重惩罚和责任追究。
4 资产在采购、使用、淘汰时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4.1 计划购建期采取的措施
科学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对于保证投入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时期,资产的性质、用途与规模正处在论证之中,没有形成实体,因此有没有充分的论证,对资产使用效能的发挥起到前瞻性的作用。
4.2 正常使用期采取的措施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管理制度、相关体制与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实现其预期效益。建立健全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努力解决因管理体制造成的资源对外开放受限、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低等问题。
4.3 淘汰期采取的措施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固定资产残值的再利用和回收。很多因素都会导致资产进入淘汰期,但无论哪种因素,都要努力使这一时期来的晚些。还需强调的是,处置资产时,需要按照资产的处置程序,严格审批变卖环节。
总之,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配合工作,各司其职,一起努力,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摘要:论文介绍了高校资产的定义、管理的范畴,分析了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我国高校资产的管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学校资产管理手册[M].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3.
[2]张惠军.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6(23):39-40.
[3]王浩浩.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1,16(30):250-250.
[4]李道东,易娣.高校资产管理的滞后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学报,2006,4(5):84-87.
[5]柳军.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及其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资产化管理 篇2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
旨在提出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这个课题,以期引发政界和旅游学界对该课题的`重视和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之后提出了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与基本原则,最后对公共旅游资源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作了简要评述.
作 者:马波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年,卷(期):12(2)分类号:F590.3关键词:公共旅游资源 产权 资产化管理
资产化前置工作亟待提高 篇3
16万亿元的潜在需求是什么概念?“如果到2020年我们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依然能够满足16万亿元中的25%,也就意味着艺术品市场规模会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北汉艺术品交易所总经理霍磊告诉《经济》记者,“然而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交易额只有500亿元人民币,即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交易额在10年之间能够增长10倍,依然会存在3.5万亿元的缺口。那么这个缺口正是艺术品资产化所存在的发展空间。
规模如此庞大的艺术市场,让人怦然心动。但同时文物艺术品的泡沫风险极高,又让很多人在叫喊资产化的时候戛然而止。那么让市场戛然而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确值标准难把握
2010年画家白庚延作品《黄河咆哮》曾创下18个交易日发行上涨1870%的纪录,然而之后的跌势就没有停止过。截至同年9月16日,该作品份额价格只有3.38元,而其上市开盘价格高达7.47元,由此导致高位套牢的资金数达上亿元。与此同时,北京某艺术金融交易机构曾经投资2200万美元购买了16幅名家书画作品。但在3年后,该机构对外出售这套投资组合的艺术品,作品最终成交总额比购买时还少了800万美元……
对此,主要服务文物艺术品法律案件的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劳业彬表示,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确值标准存在不确定性。
文物艺术品是非标资产,所以资产化评估较之一般的资产要困难和复杂。“因为文物艺术品的评估作价是应以上一次的交易价格、拍卖价格、艺术家作品市场单价、专家鉴定估价还是以其他价格为基准,目前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某件文物艺术品在两三年内价格忽涨忽跌的情况也不罕见。”劳业彬认为。
同时,“文交所曾经还在做份额化交易的时候,文物艺术品估值又不透明,常出现同一文物艺术品场内场外价格存在天壤之别的情况。”劳业彬说道,所以资产评估方面最后也经常引发法律纠纷。
中国文物鉴定与评估委员会会长陈钢也秉持同样态度。他讲道,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估对象,它的历史属性、艺术属性不能用一个价钱就能断定其价值,所以无法采用单纯的财产评估方式来进行估值是文物艺术品成为资产化第一道门槛儿和风险源。
例如,上海某成立不到一年的艺术品投资顾问公司,其在2014年注册资本仅100万人民币。后期公司与管理人共同设立了一只估价7500万元的艺术品信托产品,由投资顾问的关联公司提供艺术品质押,信托资金再放给关联公司。虽然这只艺术品信托产品项目设置了到期回购,但到期这个企业是否有实力进行回购,不能回购的时候这批质押的艺术品是否还值最初的7500万元估价,仍是疑问。
所以,艺术品评估标准作为艺术品资产化前置的基础环节,是促进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不断繁荣发展的技术保障。但据记者了解,很多文化产业经营者在接触艺术金融过程中都深感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鱼龙混杂制约了文物艺术品进入金融资本流通领域,并且这样的持续导致市场无法繁荣。
那么如何缓解文物艺术品评估标准难确定的尴尬?
陈钢认为,艺术品金融业务急需第三方估价系统。“虽然这种金融评估服务机构已充斥市场,但是权威而健全的艺术品评估体系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只有成熟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才能打破现行文物艺术品市场评估靠少数专家“一家之言”决断的局面。
事实上,欧美的评估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劳业彬解释:“在国外很多国家有专业的评估师,并且这些评估师都要进入文物艺术品的评估协会。作为自己终身职业,评估师不可能将价值一千万的艺术品评估成一个亿。”但反观国内,完全没有对评估师建设的标准体系。市面上的很多鉴定师仍是街边培训班培训出来的,并且即使评估失误,国内的评估师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所以,在国内评估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目前资产评估的关键只能看交易双方的心理预期。”劳业彬总结道。
确真市场混乱
2014年5月某信托公司到期的一款艺术品信托,最终投资者只拿到本金的10%,投资收益全部没有支付给投资者。除了兑付问题,这里还涉及文物艺术品为赝品的风险事件。记者由此注意到,这起由于确真失误导致的风险事件并不是艺术品金融行业首例。早在2012年,北京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曾和几家信托公司发行了8.7亿元的艺术品信托,后来发现抵押的艺术品实为赝品。
近些年,为满足民间收藏组织和机构对文物真假的鉴定需求,民间鉴定机构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但据记者了解,真正具有国家鉴定水平和标准的机构并不多。“以景德镇为例,目前民间鉴定机构大大小小也接近十多家,但这些机构当中是专业鉴定某一种文物艺术品的专家却凤毛麟角。可想而知,其鉴定结果的权威性无疑会受到诸多业内人士的质疑。”陈钢如是说。“特别是近年来文物金融化的发展,受市场诱惑和混杂影响,部分民间鉴定机构把真文物说成是假的,把假文物说成是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陈钢表示,目前文物艺术品鉴定只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民间鉴定机构来认定。“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只能对国家馆藏和发掘的文物进行鉴定,并不承担民间收藏组织和机构的文物鉴定工作,所以民间需求的文物鉴定工作只能由民间鉴定机构来承担。”陈钢说道。但令人尴尬是,民间鉴定机构作为民间组织,无论是从能力还是职业道德上讲,鉴定结果显然不足以作为“打假”的依据。
也许很多人对这些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和相关文物艺术品管理部门并不认可,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执法监管权,也只能“听之任之”。
“国家权威的鉴定机构不负责民间收藏文物真假的认定,民间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又不具有权威性,文物艺术品资产化首先就面临着没有权威认定的尴尬。”陈钢总结说。
另外,文物艺术品鉴定一直以来以目鉴为主,属于主观判断。“就算是同一件文物让业内高手或专家鉴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每个专家的眼力高低和学识是不同的。”陈钢说,“那么试问连文物艺术品的真假标准都无法确定下来,还如何去做文物评估,又如何进行文物艺术品资产化?
对此陈钢分析,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加强鉴定管控机制。“例如,在每次鉴定时都应由两位民间实战鉴定专家和一位文博系鉴定专家分别独立对一件藏品背对背鉴定并签字。并且对于专业型鉴定专家出错率高于百分之十的,应该清除出鉴定队伍。”
其次,要求文物鉴定师必须持证上岗,绝非任何人都可以挂牌鉴定。
再次,还应大力推行第三方责任鉴定。杜绝一些国有鉴定机构存在“走后门”的行为,使鉴定时效性、客观性深入人心。并且鉴定专家需对自己的鉴定结果终生负责,同时国家司法机关应严厉监督第三方责任鉴定部门,防止失信行为发生。
除此之外,陈钢也提醒市场,目前仪器鉴定的科学性不可否认,但因仪器鉴定还存在局限性,故只能作为鉴定人员眼力鉴定的辅助工具,不能武断地依靠仪器妄下定论。
“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时代的确已经开启,但确值、确真、确权是文物艺术品资产化的前提保证。只有把这3点完善后,文物艺术品才能健康地通过抵押、按揭、信托、基金等方式介入财富管理。”陈钢最后总结道。
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的提升 篇4
为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国网保定供电公司以计量信息平台为依托, 通过梳理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要求等措施, 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 逐步提升了电能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水平。
1 实现计量信息平台与SG186系统无缝对接
计量信息平台作为国网保定供电公司计量资产的管理平台, 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 具有网络化操作功能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软件, 主要对电能表、互感器、终端设备等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可以极大地提高资产的可利用率, 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它以资产条码为纽带、网络为平台、电子工作任务单为手段, 进行资产统一管理, 实现电能计量资产全业务全周期管理。
计量信息平台与国网SG186系统采用中间库技术进行无缝接口, 在业务流程上通过任务工单相互支撑, 真正实现业务流程的相互整合以及数据共享。计量信息平台所有入库业务流程来源于营销系统, 营销系统在执行入库操作后, 将自动发送入库任务单到中间库, 计量信息平台在中间库读取数据后, 根据工单明细执行入库操作, 执行完毕后上传中间库, 再次流转至营销系统进行归档, 完成整个入库流程, 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计量信息平台所有出库业务流程来源于营销系统。营销系统在设备出库环节, 点击按钮发送出库任务需求工单到中间库, 计量信息平台在中间库读取该出库工单后, 根据工单条件和数量配置合适的资产, 并将出库资产反写中间库, 营销系统提取后推进流程, 如图2所示。
2 实现定位管理, 提高出库、盘点工作效率
由于电能表、互感器、采集终端的厂家、型号种类多, 数量大, 在库房管理、检索以及仓储、配送上十分不便, 劳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而且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供电企业的工作需求。
资产定位管理是通过把库房空间立体化, 按模块形式划分为独立的储位, 每个储位上放置一个空置托盘, 按排、列、层给每个储位编号, 当选择某一储位出库时, 系统自动把选定储位上的托盘通过堆垛机输送至出口, 然后把放置到该托盘上的计量资产与储位号进行绑定来实现资产定位管理, 因而当资产管理员想把库房中的某计量资产找到时, 只需要查询该计量资产的存放位置, 便可轻易操作系统把存放该计量资产的该托盘从储位上输送出来。电能计量资产定位功能的实现更加有利于计量资产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资产定位对计量资产信息进行跟踪, 实时查询计量资产信息及存放位置。
(2) 资产定位后, 资产盘点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大大提高, 减轻了劳动强度。
(3) 计量资产定位可以根据出库条件自动筛选符合该条件的资产, 实现计量资产的批量出库, 大幅减轻领用计量资产的工作强度, 缩短计量资产领用时间。
(4) 计量资产定位可以准确查找某一计量资产的存放位置, 通过与客户异议资产进行再次检定, 缩短了查找时间。
(5) 定位的计量资产由于前期已经扫描过资产条码, 资产信息已绑定储存, 在计量资产批量领用时不必再逐个扫描条码出库。直接通过系统中的批量出库功能便可实现计量资产整托盘出库, 极大缩短了计量资产的领用时间。
3 强化需求分析, 科学制定需求计划
计量资产需求分为日常更换、新装需求以及临时性工程需求两方面。临时性工程需求可以通过施工单位上报的使用数量统计, 但是日常更换、新装需求却不好确定。利用计量信息平台可以对上年度计量资产领出方式及领用数量进行汇总。计量资产实现“集中检定, 统一配送”后, 应力争保持合理库存, 既要保证新装、改造、故障轮换等业务的资产需求, 又要保证库存时间不超过检定周期 (超过检定周期的资产需进行库存复检, 增加检定工作量) , 计量资产需求计划准确性则是关键所在。
资产需求计划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资产类别、类型、规格分别按照任务名称、流程分类、用表数量、月平均数量进行统计, 然后根据每年需求递增数据公式计算出下一年度各类业务开展后的需求数量。这样既能满足业务开展需求也能很好地控制计量资产存放时限, 为科学制定计量资产需求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持。
4 实施效果
资产化管理 篇5
浅谈水价改革的资产化管理与帕雷托效应
本文通过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理论、经济学帕雷托效应理论,探讨水价的.改革.
作 者:邢俊英 徐晓刚 XING Jun-ying XU Xiao-gang 作者单位:邢俊英,XING Jun-ying(辽宁省水利学会,辽宁,沈阳,110003)徐晓刚,XU Xiao-gang(辽宁省水利工程技术设计审核中心,辽宁,沈阳,110003)
刊 名:吉林水利 英文刊名:JILIN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F405 关键词:水价 改革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 帕雷托效应资产化管理 篇6
在中国,尽管投资市场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受压资产”策略,但安全问题频发的食品企业、环境侵权或灾难多发的矿业企业等,已然呈现出受压资产投资标的的特征。而因这类突发事件影响带上“ST”帽子的上市公司,也是一类较典型的中国式“受压资产”,从其被“ST”到去“ST”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式“受压资产”投资路线的大致脉络,以期为正致力于寻求投资策略差异化的中国机构投资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本刊研究员??文芳/文
2011年8月30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称,在之前被认为不会再发生地震的核电站周边地质断层中,发现可能存在14处活断层,可能会引发新的地震。这再度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放眼各类媒体的最新报道,全球各种灾难频发,而在中国,最受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爆出,味千中国的“骨汤门”是最新的一例。
抛开天灾人祸的巨大负面影响不谈,仅就投资的角度而言,上述事件发生之时,也恰好是一些对冲基金大展拳脚之际。在美国,已形成了专门针对这类受灾难冲击的公司的成熟投资策略—受压资产策略(distressed strategy)。尽管从公开资料很难全面了解对冲基金的布局,但从东京电力等典型的受压资产的特征分析中,我们仍然可以管中窥豹,把握对冲基金的投资逻辑和赚钱脉络。
典型性受压资产
表面上看,导致东京电力股价巨幅下挫的原因是地震造成的机组损毁,但实际上,却是其公司债营运和扩张模式因评级连降5级而难以为继。换句话说,一旦资金问题得以解决,东京电力恢复盈利能力的可能性非常高。
日本福岛地震后,东京电力(9501.TYO)所辖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被永久关闭,5-6号机组和福岛第二核电站的4个机组均处于闲置期,是否重新启用视安全检查情况而定。从震后第二天即3月11日至6月10日的短短三个月间,东京电力股价从2121日元/股一泻千里至190日元/股,跌幅91.04%(图1)。
在此期间的5月31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和贝莱德(BlackRock)等主要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大幅增持东京电力股票。而投资东京电力,能否成为“受压资产投资策略”的又一次完美演绎,还有待时间验证。不过从目前看,东京电力的确具有“受压资产”的主要特征。
资产勾销
未在根本上损害装机容量
被毁损的装机容量仅占6.44%,且被勾销的4个是已经或者即将至退役期限的反应堆,也就是说,就算没有地震,这几个反应堆也要相继进入退役期。
如果安全检查合格,东京电力在震后被强制闲置的6个机组将恢复运营,那么其可发电的反应堆包括13座。考虑到被闲置的6个机组的服役期限最早于2018年到期,距离退役之日尚有7年,所以恢复正常运行的可能性非常高,不过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新建7-8号机组的计划就此搁浅。
按照2005年对东京电力调研的装机容量数据计算,其核电总装机为17308MW,柏崎·刈羽核电站的1-5号机组均为1100MW,6-7号机组为1356WM,福岛第二核电站的4个机组均为1100WM,福岛第一核电站以780WM计算,恢复正常后的装机容量可以达到13392WM,占比77%(表1)。换句话说,东京电力在此次核危机中所损失的装机容量占其核电装机容量的比例为23%,但占其电力总装机容量(包括火电)的比例仅6.44%。由此可见,勾销的4个已经或者即将退役的反应堆及其所报废的产能对于东京电力并非致命性。就算没有地震,这几个反应堆也相继进入了退役期。
破坏根基的
公司债扩张模式休止
东京电力真正毁损的不是震中被破坏的有限资产,而是构建在生生不息的公司债扩张基础上的稳定盈利环路。实际上,在核危机之前,由于东京电力在东京地区居于资源垄断地位,经营稳定,每年产生的营业收入稳定在5万亿日元左右(图2)。
与此相对照的有两组数据:一是稳定的营业收入与逐年下降的电价。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1994-2004年,日本国内的平均电价以1.8%的年平均速度降低,10年共降低16.9%。二是与营业收入一样稳定的公司债水平。
1995年,日本电力自由化改革开始之后,国内电价持续下降,对此,东京电力着力削减成本。1997年,东京电力折旧费用为10226亿日元,至2009年时缩减至7098亿日元;设备投资额从1994年的15672亿日元减少至2009年的5921亿日元;运营维护费用从1995年的6326亿日元减至2009年的3739亿日元。
然而,电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长期资本的支持。基于成本控制能力之上的良好经营状态,保证了东京电力公司债拥有近乎国债的高信用评级。2010年,四大评级公司均给予其AA或AAA的评级(表2)。
由此,东京电力形成了以公司债为核心的融资体系,这可从其债务结构的变化看出。1996年至今,东京电力银行负债趋于减少,而与营业收入一样稳定的是公司债水平,一直接近6万亿日元(图3)。
依靠公司债市场的低成本资金供给,东京电力维持了高稳定盈利状态。1998年至今,东京电力15-20年期限公司债的票面利率基本在2%以下(图4),源源不断的公司债融资为东京电力提供了良性的资金回路。日本I-N信息中心(东京)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底,日本国内公司债的发行余额约为6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万亿元),10家电力公司的公司债余额约为13万亿日元,占两成,其中仅东京电力一家就占据了绝对支配性的8%。
2011年5月30日,标准普尔将东京电力的长期信用评级从“BBB”连降5级至“B+”,该级别在全部21个级别中居第14位,属于“垃圾级”。2011年6月20日,东电债券也被穆迪公司评为垃圾级。被降级之后,东京电力丧失其赖以维持的发债筹资能力。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包括东京电力在内的日本10家电力公司于2011年4月没有发行公司债,是4年多以来首次停发。
债多不压身,政府援手度过破产关
最高可达12.75万亿日元的巨额赔偿以及废堆处理费用,将是未来5-10年内悬在东京电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不过,对于东京电力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企业,政府出手相助是必然的,也因此其破产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这也是对冲基金敢于低位进场的核心逻辑之一。
当灾害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利空释放殆尽,东京电力的股价也跌至历史低位。在这一期间,众多共同基金及对冲基金均看好东京电力的潜在盈利能力,蜂拥而至。据日本经济新闻2011年5月31日报道,富达投资和贝莱德等主要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已大幅增持东京电力股票。其中,富达投资对东京电力的持股从2010年12月底的13万股激增至183万股,贝莱德的美国和英国分公司也合共增持东京电力19%股份至1374万股,美国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的持股也增加5%至893万股。
投资东京电力,到底是资本盛宴还是飞蛾扑火?关键还看其能否度过资金难关,重构公司债发展模式。
巨额支出:赔偿额+处理废堆成本+新增火力成本
对受损资产勾销带来的损失较容易估算,最大的难点在于估计赔偿金额和废堆处理费用。因此,在赔偿方案出台之前,关于东京电力将会破产、被出售或被国有化等传言甚嚣尘上,其股价因而也一直未能企稳,曾于6月10日创下190日元/股的历史低位。当日本政府2011年6月13日正式决定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赔偿方案时,其股价从190日元/股反弹至329日元/股,3个交易日内大幅反弹73%。
根据日本政府的内部估算,需要支出的费用包括:第一,仅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废堆费用就需1.5万亿日元;第二,为弥补供电缺口新增火力发电的燃料费每年大约1万亿日元,修复受损火力发电站需 2500亿日元,共计1.25万亿日元;第三,对核事故受害者的赔偿金额3-10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测算,以东京电力每年向赔偿支援机构缴纳2000亿日元、其他电力公司每年合计负担2000亿日元计算,赔偿年限将持续7.5-25年。这三项支付需要即时生效执行,共计5.75-12.75万亿日元。
东京电力还需为延续数十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拆除埋单,据称,这一成本将达到20万亿日元。另外,东京电力现有有息债务近9.5万亿日元,包括5万亿日元公司债,未来3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分别为7690、9728和8969亿日元,总计超过2.6万亿日元(图5)。
公司对策:削减成本,筹集资金
面对巨额债务和各类费用,东京电力最初的应对方案是削减成本和筹集资金。2011年3月23日,东京电力宣布,取消2011年下半财年30日元/股的分红。同时,5-10年内将可能停止派发股利,以便将更多的盈利用于赔偿。同时,公司将劳动力成本削减500亿日元到3750亿日元。2011年4月底,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以及瑞穗金融集团向其提供了2万亿日元紧急贷款。
2011年5月20日,东京电力公布重组计划,将出售5000亿日元(61.9亿美元)的资产以筹集赔偿款,这些资产包括其持有的KDDI股份(东京电力持有36万股、约合8%的KDDI股份,市值约1800亿日元,约合21.7亿美元)、不动产、以及集团公司中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海外资产。但这些即将出售的资产不包括:1)位于日本东北部的Oze国家公园的大部分土地,这座372平方公里的公园横跨东京北部的4个县,包括福岛,东京电力持有这片土地的40%,如果这片土地被出售,环保主义者认为将会导致很多重要的栖息动物的消亡;2)位于菲律宾的能源投资。
政府援手:以优先股方式注资
东京电力凭借削减成本和出售资产所筹集的资金,在天文数字的赔偿额和处理废堆费用面前只是杯水车薪,政府必须做出救援。
东京电力手上握齐了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首先,日本电力公司为区域垄断,这源于1951年二战盟军最高司令部下达的一纸命令:将日本列岛(不包括冲绳地区)分为九大区域,并指定一家企业承担一个区域内的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业务(9家公司为:北海道电力公司、东北电力公司、东京电力公司、北陆电力公司、中部电力公司、关西电力公司、中国电力公司、四国电力公司、九州电力公司,1972年冲绳电力公司成为日本第十家私营电力公司)。东京电力也因此形成对首都圈“1都7县”(东京都、群马县、枥木县、茨城县、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山梨县)以及静冈县的富士河以东地区的电力垄断地位,垄断了东日本电力供应的半壁江山。一旦东京电力经营陷入混乱,势必影响首都圈在内的东日本地区供电安全和经济活动,因此,政府必须想方设法保障各区域电力供应企业的正常运行。
其次,东京电力最大的两块债务是银行贷款和公司债,而其公司债的主要买家仍是金融机构。而且,东京电力在公司债市场影响巨大,事故后致使日本公司债收益率迅速上升,并导致了另外9家日本电力公司放弃本年度发债计划。
最后,当企业进入破产并清算后,受偿顺序依次为:员工工资、社保和税收;抵押债权;普通债权;最后是优先股和普通股。对受害人的赔偿属于普通债权,东京电力需支付完员工工资、社保、税收和抵押债权之后,才能支付赔款。
临时国有化也曾是计划中的一部分,这或许会打破延续了60年之久的电力运营区域垄断格局。不过,首相菅直人支持政府将电力生产和电力传输分拆为两个部门的动议,只获得一小部分政治家的支持。目前看,最终赔偿方案的出台否定了国有化的方案。
根据日本政府的事故赔偿方案,政府将通过一个新设的赔偿支援机构向东京电力注资。这一机构将根据东京电力的实际赔偿能力,通过认购其优先股等方式向东京电力提供资金支援。2011年6月14日提交到日本国会的法案,希望帮助东京电力向事故受害者支付赔偿。它会建立一个机制,使日本政府能够将大量的资金转到东京电力手中,再由东京电力将资金补偿给核事故的牺牲者。而这笔资金将由东京电力来逐步偿还,其他的核电运营商也会帮助这一目标实现。新设的公用事业公司可能会购买东京电力公司的资产。一个内部人士认为这会导致部分国有化。另外,有人估计新实体会买东京电力新发行的债权,满足东京电力公司的责任。8月3日,日本议会通过东京电力公司对核事故受害者的赔偿方案。
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以购买优先股形式向东京电力注资的方案,显然还有着来自银行债权方的博弈压力。有了政府注资,使得东京电力即使在面临破产时,银行债务还有政府资金来垫底。
事实上,政府注资将东京电力拉离破产边缘。不到万不得已,日本政府不会允许东京电力走向破产的道路。
据报道,日本政府内部讨论过一个方案,可能先由政府接手监管东京电力,继而着手重组和拆分。依照该方案,一旦东京电力赔偿金数目确定、福岛核电站辐射泄漏处理成本估算完成,就可以进入破产程序。政府制定出特别措施法,将东京电力置于政府监管之下,为破产重组铺平道路。同时,东京电力将重组为一家控股公司和数家子公司,分别经营发电和输电业务。在发电部门中,火电和水电部分将逐步被出售。最终,东京电力将变身为一家输电企业,规模远远小于现在。有日本政府人士说,拆分可能在制定特别措施法两年或三年后开始。最终,这份方案没有获得批准。另有日本官员表示,“关于东京电力破产重组的方案仅在总理官邸和国家战略室内部讨论。”
不确定性:远比表面的复杂
政府出手是拯救东京电力的关键一步,而其走出核危机阴霾,恢复盈利能力、股价回升的时候,股东们的春天也就不远了。不过,实情况远比表面复杂。如果赔付年限延续8年,也就是到2019年,东京电力的赔付义务才能基本完成。然而,研究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5-6号机组也恰好分别于2018和2019年到期,届时东京电力又将面临资产勾销带来的冲击。
对于已购进东京电力股票、等待获取其恢复盈利后股价回升暴利的对冲基金来说,何时才会兑现在东京电力上投资收益,我们将持续进行跟踪。
不过,过去的很多案例表明,受压资产投资策略“玩的就是心跳”,投资者能否如预期般获得巨额回报,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一个也不能少。这从结果完全相反的德尔福和通用汽车的案例中可以明确看出。
资产化管理 篇7
一、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基本理念
构建全院网格体系, 将每一个使用固定资产的部门作为一个网格单元, 明确网格单元内部管理责任人、责任体系;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推进制度落实;建立固定资产网格信息系统, 随时可查询使用状态、实际监管人、资产现值、效益情况等信息;完善监督考核评价, 促进网格管理规范化运行;推进网格信息利用, 服务经营管理。
二、实施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的操作路径
我院2012 年启动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工作, 按如下几个方面的步骤推进:
( 一) 资产盘点, 摸清实物原值、净值、现状态, 建立信息化原始资料
通过较为系统的资产清查, 我院摸清了所有固定资产情况, 包括资产购置年份、原值、已提折旧、现值、使用科室、目前状况, 并录入信息化系统和固定资产明细帐, 形成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资料库。
( 二) 设置网格单元, 明确网格管理责任人、责任体系, 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报请院主要领导同意, 并经院领导班子会议研究, 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网格及网格单元。网格即全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 明确一名分管院长负总责, 主体管理部门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 监督管理部门为核算办、审计科、效能办。全院每个使用固定资产的科室为一个网格单元, 作为网格一分子纳入网格统一管理, 网格单元内明确一名兼职管理人员, 负责网格单元内固定资产的接收、日常维护保养、流动情况报告、参与科室内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事务。
( 三) 建章立制, 系统培训, 规范网格化管理运作机制
参照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结合医院实际, 我院制订了一整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包括固定资产购置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购置效益分析、验收入库、盘点、清查、日常维护、监管、报损、出租出让、租赁、考核评价、折旧等制度及残值计价办法等。为推进制度落实, 强化管理责任, 规范管理流程, 我院专门举办了网格化资产管理培训班, 全院所有网格单元资产管理员参加培训, 培训内容以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为中心, 包含资产管理员怎样管理科室固定资产, 如何发挥资产效益, 资产管理员日常管理责任等。培训同时编发了固定资产管理手册, 签订了院科两级固定资产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培训, 系统强化了网格一体化管理的运作方法, 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目的、意义, 明确了院科两级管理者应尽职责、监督考核办法, 效益评价方法, 规范了网格运作流程, 为推进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夯实了工作基础。
( 四) 动态监控, 常态化考评, 保证网格化管理持续推进
我院明确每年6 月底进行一次全面固定资产管理考评, 每年年底开展一次全面固定资产清查, 以监督考核的方式,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 评价资产运行状况及效益状况。上半年的管理考评工作由分管院长组织, 固定资产办、核算办、审计科、效能办参与实施, 主要对资产管理员履行职责情况、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发全院通报, 对工作成绩优异的资产管理员提出表扬, 同时予现金奖励, 以履责不力者提出批评。上半年的考评主要对“人”, 以评价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绩效为主, 而年终的资产清查主要针对“物”, 是固定资产现状的全面清查, 由分管领导牵头, 除上述部门人员外, 还抽调部门优秀的网格单元资产管理员参与, 清查结果用于调整帐务、订正资产管理系统数据、检测日常管理成效、分析评价网格单元及网格资产效益情况。资产清查结果及资产利用信息在资产清查结束后半月内公示全院, 方便每个网格单元核对现状、查询净值, 分析资产创效情况, 有助于科室充分挖掘资产潜力, 推进精细化经营, 创造最佳效益。
在日常工作中, 作为主体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办公室负责受理固定资产添置更新申请, 参与可行性研究分析, 办理资产验收、入库、登记、做好固定资产流动登记、调整固定资产台帐。不定期深入科室抽查资产管理现状, 检查资产管理员履责尽职情况, 对资产效益发挥不理想及闲置资产进行调研, 协助科室循根溯源, 协调解决影响资产效益的具体问题, 促进资产效益发挥, 促进资产效用最大化。监督管理部门核算办、审计科、效能办负责在职责范围内发现、报告、协助处置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
三、固定资产管理网格化的成效
资产化管理 篇8
由于将草原作为资源管理, 只利用其使用价值, 而忽略或不谈其它方面的价值造成管理草原的观念是草原无价和在开发利用上不计草原资源的培育成本, 政府和个人在不花任何费用或少花时就可以开发利用, 使对草原的利用状况为开垦和掠夺式经营, 再加上现实生产中没有按价值规律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草原资源补给机制, 使我国现存的草原管理结果是:一方面草原资源大量消耗, 另一方面现有的草业生产缺乏“再造血”功能, 从而使草原面积急剧减少, 草原植被的质量急剧下降, 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草原的现存管理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有偿流转机制, 使得目前草原的生态补偿无从谈起, 再加上草原投资的效益低, 草原资源在长时间培育, 经营过程中只有大量投入而不能及时产出, 投资回收期长, 再有国家政策因素的不确定, 使欲投资者望而却步, 久而久之形成了只能靠国家单一投资的局面。
由于对草原资源价值量的系统研究滞后, 直至现在基本还是一个空白, 使人们对草原资源资产定性认识, 尤其是定量认识严重缺乏, 在草原管理上没有按照草原实际的价值规律去管理草原, 忽略了草原的整体价值, 体现在草原管理缺乏科学合理性。为此, 研究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体系,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是摆在草业经济研究工作者和管理者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草原的土地资源作为草原资源中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 它是生物群落 (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存的基础条件, 也是草原环境资源形成的基础条件,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土地, 草原资源也无从谈起。但是, 长期以来的草原管理, 没有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 再则, 我国草原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 实行无偿划播, 人们只管无偿使用草原, 而不给予回报, 致使草原退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草原,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创新和运用, 在草业经济现实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经济现象, 如草业生产中的合作、合资、股份制经营、使用权的有偿流转等, 这一切均涉及到草原的土地, 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为搞活草业, 促进草业的可持续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同时也迫切要求草业经济理论研究者, 行政主管部门摆脱原有的旧的草原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束缚,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草原资产管理办法。因此草原资产化管理研究的目的应是: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反应草原资产特征的, 合理合法的草原资产化管理体系提出可行理论, 为构建我国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等做出贡献。具体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提出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 符合我国有关法律规范的草原资源资产产权涵义和产权制度理论。
1.1.2 创建一套科学, 合理, 简便易行的草原价值核算和会计核算体系。
1.1.3 构划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草原资产市场和草原资产评估方案。
1.1.4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 简便有效, 易操作的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
1.2 研究意义
1.2.1 改变草原管理长期以来形成的草原资源无价或不按价值规律办事、无偿占有和使用草原的观念, 杜绝政府和个人随意改变草原用途的活动, 明确草原资源资产产权的涵义和产权制度, 维护草原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
1.2.2 丰富社会主义市场内涵, 发展我国市场要素, 推进草原资产合理, 有序流转, 促进草原资产的优化配置, 草业改革的深化和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通过草原资源资产化研究, 构建草原资产中牧草、土地两大类资源性资产的价值核算体系, 为建立完整的草原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为草原管理资产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准备条件, 填补现行的草原资源经济评价缺少价值量核算的空白, 对加强草原资产化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
2 研究原则和方法
2.1 研究原则
2.1.1兼收并举, 博取重长的原则
坚持研究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广泛吸收世界各国资源与环境核算的创新成果。
2.1.2依法务实的原则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及国家相关财经法规, 在草原法规规定的总框下, 研究探索现实中的草原资产化管理问题。
2.1.3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在研究中, 特别是在草原资产核算, 草原市场化管理体系设计中, 既考虑各省经济发展情况, 又注意到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
2.1.4坚持科研必须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原则
在各类方法设计时, 努力做到科学性, 合理性, 实用性, 可操做性相结合。
2.2 草原资产化管理研究方法
草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 作为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型的工作, 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和管理影响因素, 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复杂工程。因此, 开展此项研究不仅在研究人员组成上注意吸纳教育科研人员、政府部门行政和业务管理人员、基层生产单位财会人员共同参与, 而且在具体研究中要坚持辨正唯物论的观念,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 吸收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综合运用经济学、政策学、会计学、统计学、草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开展, 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全国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宏观微观分析并举。明确研究的主线应为:草原资产产权和产权制度-草原资产价值核算-草原资产会计核算-草原资产市场-草原资产评估-草原资产管理。在此基础上, 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技术路线, 通过上述研究, 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 为进行草原资产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3 草原资产化管理研究内容
3.1 产权制度的研究
目的是通过产权制度的研究, 把握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中产权制度的发展动态, 对草原资源资产管理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设计提出总体设想。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和产权制度在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和明晰的产权关系, 草业资产化管理就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 根本无法进行, 而明晰的产权关系, 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实现。产权制度如果存在缺陷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形式, 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经济绩效。因此, 产权是草原管理的前沿和基础, 开展该问题的研究可为草原资产管理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草原资产价值核算的研究
目的是把草原资源管理从实物量管理模式变成价值量管理模式, 从而为资产与环境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草地与牧草的价值如何确定是我国草原资源由实物量管理转为资产化管理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我国草业深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活动, 如草原使用权有偿转让, 作价出资或入股, 草原租赁, 国有集体牧场股份改革等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因此, 必须对草原资产的特性及价值特性进行研究, 进一步确定草原资源资产的价值核算。
3.3 草原资产的会计核算的研究
在完成草原资产价值核算的基础上, 还要对其会计核算进行研究。其主要内容为: (1) 草原资产的核算, 包括合算对象, 计价确认, 核算范围, 核算期限等; (2) 草原资产折耗的分别处理; (3) 草原资本核算; (4) 草原资产的财务报表的编制; (5) 草地资产与牧草资产的关系等。
3.4 草原资产市场的研究
市场是草原资产化管理的重要载体, 是草原资产化管理的前提, 其研究内容应为市场的主客体体系, 价格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 市场运行体系, 监督管理体系, 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构建草原资产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3.5 草原资产价值评估的研究
它是草业资产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解决草原资产价格计量的主要方法, 其研究内容为: (1) 草原评估的现状问题; (2) 确定好的评估方法; (3) 评估队伍建设; (4) 评估机构的管理; (5) 评估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等。
3.6 草原资产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资产化管理 篇9
一、主要措施和成效
1. 注重归口管理, 实现了收益征管的专业化
为进一步理顺职能, 明确分工, 构建科学、高效的资产收益管理框架, 按照体制、机构、职能和人员“四个到位”的要求, 对财政内部的职责分工进行了调整, 把国有资产收益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实施归口管理, 2009年7月正式组建“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 (以下简称“省征管办”) , 为省财政厅直属的正处级参公管理事业单位, 与厅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合署办公 (一个党支部) , 统一承担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使用、闲置资产调剂和资产处置等工作, 并配备了10名专职征管人员, 针对性地开展了资产收益征管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度办法制定、业务流程设计等基础性工作;9月, 省政府专门召开省直国有资产收益征管会议, 进一步强化了省征管办作为资产收益征收主体的地位, 为省直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 注重制度建设, 促进了收益征管的规范化
加强资产收益征管工作必须坚持制度先行、做到依法征收。为此, 武汉市财政局把制度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按照“征管范围延伸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覆盖到哪儿”的原则, 先后出台了《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收缴业务操作规程 (试行) 》、《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启用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专用票据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的制度文件, 明确规定了资产收益征收的范围、职责、管理权限、管理方式、操作流程和收益使用等内容, 规范了资产收益征收行为。
3. 注重环节控制, 提升了收益征管的精细化
为创新资产收益征管方式, 做到源头控管、以票控收, 武汉市财政局建立了“四统一”的征管工作体系。
(1) 统一征收范围。对所有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收益, 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以及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对外投资上缴收入、经济实体利润分成收入、特许经营权收入等资产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益全额上缴省级财政专户, 纳入预算管理。
(2) 统一合同管理。印制了规范的出租出借合同文本, 对出租出借行为严格按照统一的合同文本签订, 对合同期限长、价格偏低等问题合同进行了全面清理, 已签订的合同必须报省征管办备案, 作为年度国有资产收益征收的依据。
(3) 统一票据管理。印制了“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专用票据”, 明确了使用范围, 实现了票据购领、缴销与监督收益入专户的“三位一体”, 达到了“以票管收”的作用。
(4) 统一财政专户。设立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 专门用于归集、记录、清算国有资产收益, 对资产收益按照“收支挂钩”的原则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管理, 既减少改革阻力, 调动了多方积极性, 又规范了资产收益收缴行为。
4. 注重全程监督, 促进了收益征管的预算化
为强化资产收益征管手段, 武汉市财政局探索了资产收益征管与部门预算有效结合的机制, 实现资产收益征管的全程监控:
(1) 严把资产收益部门预算编制关。从2009年起, 湖北省将资产收益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 在省直2010年度部门预算文本中增加了“国有资产收益安排的拨款”科目, 由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和征管办负责核定单位年度国有资产收益计划和审核单位资产收益部门预算项目支出, 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的重要依据。
(2) 严把资产收益部门预算审核关。单位缴入省级财政专户的资产收益原则上纳入次年单位部门预算安排使用, 实行“两不变、三不用”, 即:资产收益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变, 主要用于缴款单位按标准发放津补贴、事业发展支出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财政部门不调剂、不平调、不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3) 严把资产收益部门预算支出关。资产收益的使用实行以收定支, 由缴款单位根据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项目, 提交用款计划, 再由行资处 (省征管办) 审核项目支出使用范围、收益缴库情况和拨付额度后, 提交国库集中支付, 从严监控资产收益使用和拨付。
5. 注重信息管理, 提高了收益征管的科学化
(1) 建立资产收益信息数据库。联合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占有、使用和收益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 对资产收益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对省直各单位的资产收益相关信息纳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2) 建立“财政下达征收指标、单位开缴款书、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 以“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 增加了收益收缴、票据管理、统计报表、实时查询、清算划缴等功能, 对事业单位资产收益项目、合同编码统一管理。
(3) 搭建了网上办公平台, 实行了动态监控。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事项的网上申报、合同录入、审核、备案、信息发布等网上业务, 保证了资产收益信息畅通, 提高了资产收益征管效率。
6. 注重优质服务, 做到了收益征管的人性化
(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征管环境。运用新闻媒体宣传、业务培训和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手册》等多种方式, 把资产收益征管的意义讲清, 把政策讲透, 把作法讲明, 资产收益“国有”意识深入人心, 资产收益财政统管的理念逐渐被部门单位理解、接受和支持, 为资产收益征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精心组织, 分工负责。将资产收益征管工作常态化, 变年度征收为日常征管, 对征管人员进行分片包点征收, 责任到人, 采用编制收益报表、印发催缴通知、合同定收、查账核收等方式, 对重点收入单位上门催缴、跟踪监督收入解缴情况, 使资产收益征管工作落到实处。
(3) 分类指导, 协同征收。积极探索直接征收与委托征收相结合、直接缴款与集中汇缴相结合的方式, 对实行垂直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收益由垂直管理部门统一收缴再划解财政专户, 既充分调动主管部门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征管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然, 全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资产管理的体制不顺畅、制度体系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 资产收益征管难以做到全覆盖;资产收益征管与预算管理尚未实现无缝对接;资产低价出租、暗箱处置、资产收益坐收坐支等情况仍然突出,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资产收益征管的手段弱化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 究其根源在于资产收益征管的制度不够完备、体系不健全和监督约束机制薄弱。
下一步, 武汉市财政局将紧紧围绕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资产收益征管体系建设, 创新手段, 分类推进:
(1) 健全一个制度框架。进一步完善资产收益征管的相关工作机制, 不断提升资产收益征管制度的执法层级。
(2) 抓住两个重点。充分挖掘资产收益征收潜力, 重点抓好对外投资和无形资产收益征管, 逐步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
(3) 打造三个平台。全面实施资产分类管理营运, 打造“公开拍卖、闲置资产调剂、政府投融资”等三大平台, 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资产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问题,对策
搞好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变经济优势, 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当前对于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a.对森林资源资产界定认识不清。传统的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认识, 只停留在林木资源, 林地资源价值上的认识, 认为有了森林资源就有了森林资源资产, 两者不等同的。森林资源资产是从森林资源中分离出来的列为经营对象进入市场化经营。森林资源资产具有以下:有清晰的地域边界, 在闭合的边界内森林类型基本一致, 经营目标一致, 经营措施基本相同, 构成均一的经营实体;经营主体明确, 经营权要落到劳动者主体手中, 经营者有相应的经营技术及能力;森林资源资产客体数量准确, 已经过资产清查各项技术指标经测量记载准确, 便于确定保值与增值指标;经过资产评估指标, 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量有完整的会计资料, 可作资本投入经营。达到以上条件的森林资源财产才能为森林资源资产, 否则, 那些数量不清, 价格不准, 经营主体未定, 边界位置未定的森林资源就不能构成森林资产, 只能是受到国家保护的森林资源处于储藏状态, 尚未进入经营状态的森林是资源而不是资产。
b.对森林资源价值的认识不清。对于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 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 森林资源的价值和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束缚, 学术界普遍认为自然资源是无价,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由于劳动而人有用的情况就是这样”, 森林资源主要是自然产生的, 只有使用价值, 这种错误的理解与认识使林业建设几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失误, 从而导致森林资源的锐减和森林环境的破坏,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把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自然发展战略体制, 从根本上转变自然资源业的运行的机制, 变无偿占用和使用自然资源为有偿占用, 使森林资源具有着价值的存在。
c.对森林资源资产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估。目前, 尚未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 在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时往往只是注重林木, 林地资产的评估, 而且缺乏评估监督, 对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评估无定性定量的指标, 导致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其价值, 另外, 缺少评估人员, 资产评估人员缺少林业知识, 懂林业技术, 缺少资产评估知识, 致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发展不平衡, 阻止森林资源资产化的进程, 出现有森林资源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局面, 制约有森林资源的林业企业经济窘迫的局面。
d.缺少立木市场。缺少立木市场, 立木市场没有培育, 难以使现有的森林资源的主体———立木, 不能进行立木市场交易, 将有生命的立木困置, 不能做为商品买卖, 要到主伐时才能有经济效益, 在东北林区至少要三十几年到四五十年才能进行主伐, 使一些管理者难以长期经营, 端着金饭碗无饭吃的局面。立木市场交易规范不健全, 各种调整系数没有统一规范, 操作时难以掌握, 阻碍立木市场的发育。
e.思想观念守旧, 不善开拓进取。由于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认识不足, 导致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宁守旧摊子, 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办法管理森林资源资产, 守本位, 思想禁锢, 缺乏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经济方向不明, 思想不清, 对林业发展定位缺乏系统研究, 在规划经营方案等方面存在盲目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对策如下:
a.尽快出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条例。我国除了有《森林法》以外, 各地方 (省级行政单位) 也制定了地方性森林管理条例, 这些法规主要目的是用法律手段保证国有森林安全, 至于森林的经营, 如何在市场竞争的氛围下, 如何提高效益, 保证林业的兴旺发达, 尚缺具体的林业法规, 出台制定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条例, 界定森林资源资产, 把森林资源资产从森林资源中分离出来, 列为经营对象进入市场化经营, 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的产权管理,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产权留转的程序, 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原则, 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不能涵盖和取代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法规, 森林资源资产是典型生物资产, 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国有林区必须出台适合于当地《森林资源资产的管理条例 (办法) 》, 有了此类法规, 森林资源资产的经营才能纳入法制轨道, 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水平。
b.培育立木市场, 使森林资源进入商品交易。使森林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同其它商品一样进入市场交易, 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只有森林资源转变的商品木材才能进入市场局面。建立立木市场, 使森林资源变为一种森林资源资产进入资本运营, 搞活森林资源资产, 增加市场交易的机遇, 培育森林资源资产新的增长点, 变立木资源为立木资产, 把“绿色银行”、“定期存款”为“活期存款”, 可以抵押, 转让, 租赁, 联合经营, 股份经营, 合作合资, 资产担保。森林资源是双向增长, 一是随着时间的延长, 森林蓄积在不断的增长, 二是随着木材的需求的紧缺价格在不断的增长, 立木市场前景广阔。
c.全面深化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认识。森林资源资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是林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对其依赖性强, 它对人类的贡献大, 其发挥作用, 特别是在生态方面作用是其它任何资源不可代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的标志。森林资源资产可持续发展是良好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加快发展提高生态质量, 以成为人们的强烈愿望, 搞好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充分挖掘森林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才能更好地壮大和发展林业经济, 才能加快推进林区人民早日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d.建立完善系统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 成为资产评估领域一个较为独特的分支, 其操作遵循资产评估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准则的前提下, 要结合森林资源资产本身特性的生长规律及独特的经营技术, 通过全面科学系统适宜的方法, 使评估客观, 公平, 公正反映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管理经营森林的积极性, 集聚社会力量, 加快林业发展。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暂行规定》, 对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工作, 防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 推动林权制度改革,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 约束政府行为, 避免人为随意干预, 促进林木和林地流转,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产生重要作用。
资产化管理 篇11
关键词:资产管理员 存在问题 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73-01
如何管好用好仪器设备,让其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除了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外,也是一名资产管理员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在校资产处工作数年,一直和资产管理员打交道,现从资产管理员队伍存在问题出发,简单谈谈如何做好一名合格,或者说是称职的资产管理员。
1 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员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仪器设备数量及种类的不断增多,各高校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也逐年上升,资产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目前看来,资产管理员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简单列举如下。
1.1 责任意识差
因受定岗定编的影响,不少高校的资产管理员往往由办公室主任或者实验室主任兼任,或者由部门快退休的老同志或新来的年轻同志兼任,这部分人员要么因为平时工作量已经超负荷,无法分出额外的精力管理资产;要么因为感觉已快退休或刚参加工作而不愿多管。在该种情况下,必然导致部分资产管理员会抱着混日子的想法管理本部门内部资产。
1.2 职责不明确
固定资产需要经历从申请到报废的过程,每一环节都与资产管理员息息相关。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利用不同经费采购,涉及的程序也不同,用课题经费采购设备,需要科技处或者教务处批准;用部门经费采购设备,需要部门领导批准。而不少资产管理员往往因为对预算执行制度的不理解而无视自身职责,以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签字了事。
1.3 待遇相对较低
大部分高校对资产管理员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未明文规定资产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义务及权利,当然更谈不上报酬。而且在大多数领导的心目中,认为资产管理员的工作就是知道本部门资产数额、在资产购置或报废的时候签签字而已,把资产管理员的工作定义为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范畴。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资产管理员的报酬就是每年500元,报酬和付出不成比例,导致了部分资产管理员在工作中会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2 提高资产管理员工作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2.1 领导加强重视程度
各高校应切实加强资产管理员的队伍建设,把该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人事部门在定岗定编时应专门设置资产管理员岗位,并明确规定该岗位的聘任条件和考核机制,把岗位责任和工作绩效相结合,通过各种手段吸引一批有想法、有工作能力、有志于资产管理的人员投身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本校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资产管理工作等同于财务管理工作来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只有领导重视程度提高,才能使得各级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提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2.2 积极做好培训工作
首先从资产管理员聘任来说,部门领导在选拔资产管理员时,就应该从严把关,挑选真正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人员来担任。同时资产处及资产管理员所在部门领导也应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资产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平时可以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把资产管理员带出去学习,将外单位优秀人员请进来做报告,开讲座等办法切实提高资产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资产处应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专款供资产管理员培训学习之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鼓励资产管理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才能对资产管理员队伍的加强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2.3 调动资产管理员积极性
领导的重视和增加培训机会,说到底都是外力作用,真正能提高资产管理员自身业务素质方法的还是得靠资产管理员本身。各高校应想方设法调动资产管理员的积极性,从资产管理员内部挖掘其前进的动力。笔者认为,提高资产管理员的积极性,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应提高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各高校从领导到员工,都应将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学校重点管理范围之内。各部门在申报下一年度或将来几年内设备购置计划时,部门领导应首先听取本部门资产管理员的意见,对本部门目前的用资产做到心里有数。同时部门领导确定上报计划时,应让资产管理员充分了解本部门将来需要购置资产的名称、用途、所发挥的作用等。在做市场调研时,也应让本部门资产管理员参与,只有在资产申报、调研、购置等环节将资产管理员的意见纳入,增加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意识,才能调动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明确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情况是各级领导对财务管理很严格,但对资产管理却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松懈的状况,各级领导应注重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管理,明确资产管理员的职责分工,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职资产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兼职资产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此外资产处、各部门也应定期联合相关处室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讲授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和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各高校存在的经费多、管理难等实际问题,从多方面提高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切实提高资产管理员的工资待遇,提供晋升平台。专职资产管理员的岗位设置应明确所需职称范围,将工资待遇和职称相挂钩,对兼职资产管理员也应明确工资报酬。同时,各高校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各种途径拓展资产管理员的晋升平台,只有资产管理员感受到自己的得到和付出成正比,才能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做出该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亚云.提升自我素质,争做合格仪器设备管理员[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76-77.
[2]沈月领,赵增锋,韩永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4):488-489.
[3]杨静.关于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探讨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41.
[4]林晓霞.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管理成功:教育,2011(5):178.
通胀凶猛:货币加速资产化 篇12
43岁的银行家刘先生更为灵活一些, 他当前的现金分配结构是:40%固定资产、40%股票、20%备用资金。而与他同等阶层的朋友们, 普遍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他们目前讨论最多的是, 合伙投资整套写字楼或者底商或者购置高端住宅。
通胀的气息越发凝重。上述中富或者小富阶层们, 有一种共识是, 将货币加速资产化。
刚需已经被排挤在外的房地产市场, 调控留下的发挥空间现在属于中富阶层。而最近, 部分地区别墅市场的悄然热销以及写字楼、商业地产成交的逆市上涨, 都冠上了资金避险的旗号。
货币资产化之战
对通胀气息最敏感的, 是社会的中富阶层们。
李强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因为通胀预期购买了一笔黄金。最近, 并不善于投资的他, 对于通胀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他甚至开始规劝身边的好友, 将手中的现金全部换成固定资产, 而他自己, 甚至还利用信用卡购买了相应的红木家具。李强认为, 只有固定资产才能抵御通胀, 而通胀越强烈, 借钱就越划算, 提前还贷都是吃亏的。
银行家刘先生身边的朋友更具代表性。刘先生身边的朋友投资方向分为三类。第一, 保守的。会在拥有二三套房产之后, 再购买一些黄金, 然后将部分存款放进银行。第二类, 资产投资占主流。调控之前, 大家都会投资房产, 但调控之后, 投资商业变得越来越多。第三类, 拥有固定房产之后, 将钱全部投向实业。
“不管哪一类,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别看这些人身家都是千万级别, 但手里的现金可能就几万块钱而已。随着通胀预期加大, 对于固定资产的追逐, 中富阶层们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刘先生看来, 各类投资收益中, 降低风险是最主要的。他的投资原则是, 绝不进期货, 依然看好房产。“3到5年内, 房产的价格还能涨20%到30%。”这是刘先生身边朋友的普遍看法。
最近, 刘先生的朋友们又燃起了对写字楼和底商的投资兴趣。“就在最近, 我的几个朋友合伙在SOHO买了一整层商业, 然后租给了四川的一家餐厅。然后, 按照各自的投资, 各家收取各自的收益。”
“现行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解决经济领域的根本问题, 资产泡沫被压制的同时, 商品泡沫传导现象俨然已经出现。”在“北京别墅热销解码与走势研判”论坛上, 万通天竺新新家园项目总经理丁泰表示, “在基本经济要素未发生实质变化的趋势下, 消费者、投资者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市场规律而动。目前相当规模的投资者入场, 或许只是在为他们的资金资产寻求避险工具。”2010年9月底二次调控重锤落下后, 万通天竺新新家园看盘的人虽然有所减少, “但并没有出现太多客户因为二次调控而放弃换签的, 也就是说退房者不多。”丁泰说, 因为这段时间房地产业内人士以及金融人士的购房者占据了大部分。“可能是这两类人群与其他类人群对形势的看法不一样。”在丁泰看来, 这两类人群对于通胀的感受以及货币资产化的意识更强。
被解救的别墅市场
丁泰的看法可能代表了绝大部分开发商。她认为, 房价早已变成了一种货币现象。房地产在货币贬值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当高的增长幅度, 从而保证了价值未被稀释。投资者如果5年前把这部分钱不是投入房地产, 而是投入货币类资产, 例如保险或债券, 恐怕今天其财富只有被稀释。
上述北京某品牌地产公司老总很忌讳别人问起自己有几套房产。在他看来, 尽管调控当下, 但既能保证收入, 又可以变现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房子。“我放在银行的流动资金只有几十万。大部分资产都在房产上。”这位老总从2008年开始就不断买房子。
越来越凶猛的通胀预期, 似乎解救了原本可能会面临大量退房潮的高端住宅开发商。被冠上保值升值的高端住宅在2010年底突然成交上涨。
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11月第三周, 北京别墅市场成交经历量价齐跌后, 出现大幅度上升现象, 成交金额和成交面积上升比例均超过25%, 成交均价也有上升, 升幅达507元/平方米。其中, 中高端别墅 (总价600万元以上) 占62.32%, 而经济型别墅仅占27.54%。北京城区内的中高端住宅, 也在当月表现出成交上扬的趋势。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表示, 高端物业所起的作用, 就是领涨止跌。豪宅产品有别于其他普通商品住宅, 其买家群体相对比较独立, 投资豪宅产品, 保值增值能力非常明显。
资产泡沫化之忧
房地产调控也因为通胀变得愈加复杂。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认为, 通货膨胀主要是货币发行太多造成的, 对中国来说主要是输入型的通胀。
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执行董事娄刚近期也表示,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将是资产泡沫化, 急需解决。面对泡沫化的趋势, 他认为, 在房地产方面, 政府应有一个全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打通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不再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来支持地方财政;其次要减免发展商的隐性费税, 要对高端物业征收重税, 增加其持有成本, 挤出其中的投机资本。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记者表示, 通胀背景下, 首先就是要把资产泡沫控制住, 人们才敢消费。如果央行利率水平过低的话, 就会导致社会资金配置发生扭曲, 大家就会认为, 有钱也不要存在银行里面, 同时利率过低, 就会使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一些资产的炒作上, 炒房, 买房, 不利于增加消费。随着后续紧缩政策持续出台, 资产价格上扬的预期可能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