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管理

2024-10-08

碳资产管理(共12篇)

碳资产管理 篇1

一、碳资产及其获得途径

(一) 碳资产

一种资源因为稀缺才具有交换价值, 有限的环境合理容量限制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变成了一种可以拿来交易的有价商品, 进而引申出碳资产的概念。碳资产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 (企业、民族、国家甚至全球) 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二) 碳资产获得途径

我们常说的碳资产主要有四大形态, 一是政府分配或进行配额交易而获得的碳资产;二是基于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 即CERs;三是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产生的减排额带来的收益;四是在强制减排体制下企业超额完成的减排任务。而目前我国企业的碳资产主要是指CERs和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产生的减排额带来的收益。我国企业碳资产的主要形态是由其获取途径决定的。

我国企业碳资产的获取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碳生产率来获得碳资产, 二是通过政府分配获取或者进行配额交易从外部购买碳资产。获取碳资产方式的选择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在没有强制减排和强制要求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外部环境下, 获取碳资产的主要途径是企业主动提高内部碳生产率, 自觉进行温室气体减排, 从而获得碳资产, 然后把获取的碳资产进行销售交易, 获得收益。

二、碳资产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碳资产管理

目前, 对于碳排放不能仅仅只从环保的角度进行单纯考虑, 而必须将其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管理。

所谓碳资产管理, 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涵二氧化碳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进行主动管理, 如:碳监测、碳披露、碳减排、碳交易, 以及在低碳时代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其他措施。这些行动的自愿或是强制属性, 将取决于企业所在的政策监管环境, 其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营及品牌价值。

碳资产管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资产管理一般包括碳检测、治理与战略、碳绩效评估与披露等。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将碳资产管理分为7个步骤:第一是准备工作, 第二是摸底监测, 第三是设定目标, 第四是信息披露, 第五是评估改进, 第六是实施计划, 第七是碳交易。他还强调, 碳盘查是碳资产管理中最关键的程序之一。如果一个企业要实施碳资产管理, 就应当清楚地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以及各业务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只有通过有效的碳盘查, 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 分析、计算企业那些看不见的“碳排放成本”, 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碳市场交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 严格的碳盘查至关重要。

(二) 碳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碳排放市场虽然尚未运行强制减排机制, 但是从全球的碳减排情况来看, 我国推行强制性减排将会是必然趋势, 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碳资产管理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我国碳排放机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所以企业碳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 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几乎都是空白, 关于碳资产方面的研究都滞后于发达国家, 相关研究也大都参照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性研究并不多, 对于企业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尚未能提供充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这就要求尝试进行碳资产管理的企业自身要慢慢摸索。

其次, 由于碳排放涉及到环保, 所以很多企业把碳资产管理的重要责任放在生产或者环保部门, 并没有将其纳入企业整体的管理系统中。

再次, 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认为碳资产的管理跟其无关, 并没有认识到碳资产相当于金融工具这一性质, 更没有注重碳资产管理对于碳市场价格、财务风险、税务以及对资产负债表和企业利润等各方面的影响。

另外, 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 对碳排放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工具了解不多, 也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碳资产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碳排放权, 忽略了碳资产包含的其他内容, 研究思路具有局限性, 限制了现代企业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最后, 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未成熟, 企业对于碳交易产生的收益并没有直观的感受, 同时边际成本高的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发生了额外成本, 这严重打击了企业进行勇敢尝试的积极性。

三、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案例列示———以硫酸行业为例

硫酸行业作为无碳能源行业, 其余热利用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碳资产, 特别是硫磺制酸所产生的热能。所以从无碳能源的角度, 整个硫磺制酸的热能源利用都可以视为碳资产。以下仅是以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 (CERs) 为例。

我国硫酸行业最先申请CDM项目的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双狮 (张家港) 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宜昌宜化太平洋热电有限公司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他们投资开发的项目均是硫磺制酸装置废热回收发电项目, 该项目利用我国大型的硫磺制酸装置的中高温余热, 引进美国孟莫克公司开发的HRS废热回收系统, 回收硫磺制酸生产过程中的废热生产蒸汽, 提高酸吸收热的回收率和整个硫磺制酸系统的热利用效率, 利用多余的蒸汽发电, 所供电量将全部用于满足企业自身生产装置的用电需求。对于该项目, 三个公司都是在2008年在联合国EB成功注册, 宜昌宜化太平洋热电有限公司在2010年获得减排量的签发, 而双狮 (张家港) 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也在2011年分别获得减排量的签发, 并且通过此次减排量的签发获得不菲的收益。随后, 在此基础上又都相继进行了第二次减排量的签发申请。

除了CER这部分碳资产之外, 在考虑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情况下, 双狮、宜化和重庆涪陵化工还可以对其硫酸装置的风机、水泵等大功率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降低电耗, 提高能效, 这部分的减排量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则和方法进行量化, 实现可监测、可报告和可核查, 成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四、完善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对策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环保经济将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在企业中推行碳资产管理, 使碳资产管理创造更大的价值, 政府和企业需要付出共同的努力。

(一) 政府

1. 充分发挥政府的权威性。

在我国政府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 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和权威性, 在碳资产管理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权威性, 实施必要的强制性规定和管理, 监督和敦促企业进行有效的碳资产管理。比如可以强制要求企业定期公布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加强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温室气体的监测与控制, 在产品上粘贴节能标签等。

2. 尽快制定碳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和标准。

企业碳资产管理在我国并未有深入研究, 因此其实施尚未有相关规范可依。为提高企业自觉进行碳资产管理的意识, 政府应进行相应的引导, 制定企业碳资产量化管理标准, 对相关标准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 建立健全企业碳资产信息数据库, 主动借鉴国外碳资产管理经验, 与国际接轨。

3. 建立相应的碳资产管理机构。

碳资产管理具有一定技术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所以这就决定了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 难度相当大, 这就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应该考虑建立必要的碳资产管理与咨询机构, 他们接受政府的委托和授权, 为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并进行一些前期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这样为我国企业碳资产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最有效的管理提供保障。

(二) 企业自身

1. 企业家应当形成低碳思维。

在低碳经济时代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下, 中国企业家需要用低碳的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问题。如果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该企业提出低碳要求, 企业家必须以低碳的思维对企业如何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碳排放政策、如何应对行业内部的低碳标准、如何应对消费者对产品低碳的要求、如何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用低碳思维对其进行改造等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思考, 这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

2. 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企业要进行碳资产管理, 需要企业员工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但是就目前我国碳资产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 企业相关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并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的要求, 这就需要企业对相关人员进行低碳培训。管理人员要对低碳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学习和掌握, 培养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能力;技术人员要掌握开发和运用碳减排、碳排放的核算标准和方法等;操作人员则需要具有具体执行和实施相关标准的能力。

3. 为碳资产管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层面, 还要积极主动地为碳资产管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经验, 积极主动地成立碳资产管理的民间机构, 企业间定期就碳资产管理提供良好提案。

4. 制定企业碳资产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

企业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碳资产管理程序, 并严格执行, 将碳资产管理落到实处和细节上, 积极开展碳足迹评估、碳资产会计处理、碳信息披露等研讨。

5.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国外目前很多企业已经采取的一项措施, 我国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习和借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性堪比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它是企业计算每年碳排放当量的表格。我们可以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对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找出其排放源, 在接下来的生产经营中进行针对性的碳减排。

6. 粘贴碳排放标签或节能环保标示卡。

国外企业除了编制碳排放清单以外, 还采取了在产品上粘贴碳排放标签或节能环保标示卡的措施。碳排放标签就是标示出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排放情况, 而节能环保标示卡则是一种低碳环保的标示。目前公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的生活, 因此他们在进行选购商品时也会倾向于环保性的产品。企业通过在产品上粘贴碳排放标签或节能环保标示卡, 可以向公众传递一种低碳的信息, 同时也是增加产品社会附加值的一种途径。

摘要:碳资产现已深刻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投融资、交易等各项经济活动, 碳资产管理也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碳资产及其获得途径入手, 对碳资产管理和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案例对我国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提升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

关键词:碳资产,碳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玉敏.民营企业发展碳金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 .林鹏.碳资产管理——低碳时代航空公司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民用航空, 2010, (8) :22-24.

[3] .万林葳, 朱学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探[J].商业会计, 2010, (9) :68-69.

[4] .张铭.管理好你的碳资产[J].新理财, 2011, (5) .

[5] .张亚连, 张夙.构建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考[J].新理财, 2011, (5) .

碳资产管理 篇2

当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总会有一些因素让我们选择辞职,这时候需要好好地写一封辞职报告了。那么辞职报告里该包含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碳资产管理中心人员辞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公司领导: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给予的机会,让我在碳资产管理中心工作;同时感谢部门领导给予的信任和栽培,让我在过去的一年里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原因,很遗憾向公司提出辞职。

回顾过去的1年,公司给予我们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学习机会,让我积累了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接触到行业领域的前沿。此外,在融洽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领导、同事们的帮助和认同让我深感幸福,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同事们一起愉快的工作是我初入社会的一段难忘经历,我常常为有这样优秀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感到无比的愉悦和骄傲,对大家在我工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无言以表,只能再次深深感谢!

在过去一个月中,我已逐步完成了工作交接等各项事宜。我保证,本人离职后遵守职业道德,绝不做出任何有损公司利益的事,也不泄密。最后衷心祝愿公司及部门业绩一如既往一路飙升!领导和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此致

金志国:碳资产管理的先驱者 篇3

早在2009年,青岛啤酒公司内部就提出了“从战略的高度考量实施碳资产管理”,该公司名誉董事长金志国明确表示,碳管理好了是资产,管不好就是负债,同时他深刻地意识到“低碳时代不再仅是点滴的环保实践,更应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他甚至将碳资产的管理形象地比喻为参赛权,即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和门槛。

碳税征收:大势所趋 准备做足

金志国如此说,并非夸大其词,而是颇具前瞻性。2011年3月17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称,为避免使美国制造业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美国计划征收进口商品的碳关税。随后的6月22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该法案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

而在国内,早在2010年5月,就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碳税专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包括碳税与相关税种的功能定位、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路线图,并指出,我国碳税比较合适的推出时间是2012年前后,且先征收企业,个人暂不征收。目前,我国碳税的实施征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

据悉,中国啤酒行业资源消耗和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使得国内啤酒业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40%,在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这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碳关税”、“碳交易”限制我国企业出口的借口。对此,金志国表示:“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我们将面临定价权、标准制订等方面的尴尬,也将削弱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不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时尚词汇,而是渐行渐近,形势逼人。

在金志国看来,与其让碳排放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不如以此为契机,实施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即从资源型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低能耗的集约式发展。他坚持通过“低碳运营模式”带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链,不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还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即从啤酒生产所需的大麦、大米、酒花,到成品包装所需的瓶盖、标签、纸箱,全程做到绿色、环保,这样才会使青岛啤酒形成强劲的“低碳竞争力”。

低碳运营:产量增加 能耗下降

为了迎接“低碳时代”,金志国率领的青啤一直坚持早介入、早行动、早受益。早在2003年,青岛啤酒就启动了《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该技术在其54家工厂应用后,千升酒成本降低152元,总节约价值12.45亿元。2009年,青岛啤酒又率先在业内引入“碳资产管理”。2010年,青岛啤酒再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定了啤酒行业第一份“低碳研究协议”,研究啤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最终为企业提供更加环保的生产模式,同期,青啤二厂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第一家“中国酿酒工业低碳体系(国际标准ISO14064)定点试点单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金志国的带领下,青岛啤酒的低碳运营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回报。2010年,青啤公司在所属50多家生产单位推行余热制冷、循环水汽化二氧化碳等51项节能技术,成本共节约3723多万元。当年,公司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综合利用价值达1.58亿元。

2010年,青岛啤酒增产43万升啤酒,但是排污总量比2009年有所下降,COD下降了19吨,二氧化硫减排了337吨。

据金志国介绍,二氧化碳是啤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同时也是啤酒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以往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技术处理后大部分都排放掉了。青啤公司在生产线上加装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压缩、净化、干燥、冷却、液化、储存,然后用于啤酒灌装、过滤等生产所需。现在这些“废物”在青啤人手中,又变成了可用于生产的原料,被重新回收利用起来。2010年回收的二氧化碳达到了8.7万吨,相当于种植了78万棵30年龄的树木。

低碳达人:理性规划 温情实施

自2011年起,青啤公司又制定出近三年的低碳规划:计划三年投资1.24亿元用于节能减排项目,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96万吨,沼气减排1.8万立方米;节电140万千瓦时;节标煤1.9万吨,啤酒生产综合能耗每年降低4.5%,未来三年单位啤酒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3%。

金志国表示:“我们的碳管理内涵,不仅仅是指碳减排,更是要建立一个‘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模式。”他呼吁,在未来的“十二五”规划中,应加大法规、标准等低碳经济配套体系的建设,推动低碳经济从单个的企业实践成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为。

作为企业家的金志国不仅是碳资产管理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颇有亲情味的低碳达人。2010年春节,青啤每位员工都收到了一张“过个低碳年,我们可以更快乐!”的电子贺卡。此外,熟饭前先将米浸泡一段时间,自然晾干替代洗衣机甩干……这就是金志国理解的低碳生活。

碳资产管理 篇4

关键词:碳资产,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权交易

随着气候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企业不得不面临日益严格的碳减排约束(IPCC,2013)。控制碳排放,管理碳资产成为每一个企业必然的选择。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碳资产管理的意识,但对于碳资产的本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等问题却缺乏清晰的认识,理论界也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此,本文就碳资产管理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碳资产概述

(一)碳资产的定义

虽然碳资产管理的呼声很高,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什么是碳资产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无疑将影响碳资产管理行业的深入发展。为了探索碳资产的定义,笔者拟借鉴环境资产定义和碳资源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提升碳资产定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环境资产的研究成果为碳资产定义提供文献参考

关于环境资产的定义,既有从宏观角度广义的研究,如联合国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United Nation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ants,简称UNSEEA)(1995)认为环境资产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土地和相连水面、生态系统等三种资源。同时,也有会计组织和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环境资产。如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nter-government Working Group of Experts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简称ISAR,2003)认为环境资产是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国内学者张以宽(2002)则根据现代会计理论中的资产理论,指出环境资产是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环境资源。张劲松、张健(2002)认为环境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特定的会计主体取得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

综述以上研究成果可知,不同的角度将导致环境资产认识的差别。总体而言,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将导致环境资产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资产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资源资产和人造环境资产。狭义的环境资产仅指人造环境资产,即指所有权已经界定、或管理主体已经明确,并能对其执行有效控制,通过对其持有或使用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许家林(2006)认为应当采用狭义的环境资产定义,即ISAR对环境资产的定义。因为该定义一方面与当前会计理论体系中的资产理论是内在一致的;同时界定环境资产的时空范围也有利于微观会计主体明确环境资产的具体管理对象,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理论上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将为环境资产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2)碳资源的明确为定义碳资产提供基本前提

环境资产虽可以提供理论借鉴,还必须明确碳资产的物质基础,即碳资源。所谓资源,资财之源,也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即“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石玉林院士认为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实物资源以及直接参与自然资源转变为实物资源的各种社会生产要素。因此,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碳资源的界定正是资源定义在气候科学内的延伸。

碳资源的产生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价物,CO2e)的排放密切相关。对微观企业而言,包括产品从原料取得、制造、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废弃这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称之为碳足迹。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于2003年发布的《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和报告准则》(Greenhouse Gas Protocol—Enterpris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Principle,简称《议定书》),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明确了碳排放的来源。根据碳排放产生的边界,将温室气体的来源分为直接和间接排放,并由此界定了三个范围。其中,范围1(Scope 1)核算产生于企业内部的直接排放;范围2(Scope 2)核算企业活动外购电力所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3(Scope3)则核算没有包括在范围1和2中的其他排放,主要是价值链上下游的碳排放(WBCSD,2004)。为了完整反映碳排放量,需要经过“碳盘查”、“碳减排”和“碳中和”等阶段。碳盘查,即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盘查其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移除情况,由此全面了解产品的碳足迹。碳减排,即在碳盘查分析的基础上寻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环节,并制定相关减排措施,对排放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碳中和,即通过从碳市场购买碳配额或信用的方式补足超额排放的部分,达到“零碳”状态。

根据碳排放的来源及特点,借鉴资源的含义,可将碳资源定义为“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1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2外购电力、热力资源;3碳排放权(配额或信用);4核算、鉴证温室气体排放而产生占用的人力资源等等。

(3)碳资产的定义

根据碳资源的特点,参考环境资产的狭义定义,可初步将碳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很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碳资源”。该定义除了符合资产的本质以外,最显著的特色是突出了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显然,碳资产是低碳经济的影响在企业中具体体现。当经济形态发生转变的时候,资产的功能和形态也会随之改变。同时,明确碳资产的本质也有助于企业明确减排的重点环节,并据此制定低碳发展战略,促使企业降低碳排放,培育低碳竞争力,实现低碳转型。

(二)碳资产的特征

根据碳资产的定义,可知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虽然有些碳资产在企业中一直存在,如使用的煤炭或石油等等,但有些碳资产,如碳配额和碳信用,却是因为国家气候政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规定而形成的。显然,是否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是碳资产与一般资产最大的区别;

(2)物质形态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煤炭、石油等碳资产是有形的,而碳配额和碳信用则是无形的;

(3)持有期限既包括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在一个经营周期内被耗用的化石能源称之为短期碳资产,持有期限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称之为长期碳资产,如为碳减排而购入的专利技术,购买的专用设备等;

(三)碳资产的基本分类

根据碳资产的定义及特征,可以将碳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类别,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碳资产的基本分类

由此可见,碳资产贯穿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是物质流和价值流的统一体。由图1可知,投入端的碳资产是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来源,碳核算、鉴证和报告是管理碳排放不可或缺的环节,碳配额的交易则是整个碳资产管理的一种调节手段,发挥着降低履约风险,减少碳成本的作用。

图1 全生命周期的碳资产管理

二、碳资产管理的案例分析及评价

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以及七大碳交易所的建立,碳资产已逐步从一种理论概念上的资源演变成为能实实在在影响企业成本收益的经济资源。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积极开展碳资产的管理。2015年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碳资产管理行业首家挂牌公众公司是中国碳资产管理领域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碳资产管理服务市场正逐步形成。

(一)国外碳资产管理的典型案例简介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公司制定了完整的低碳实施路径,并加大投入,促使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公司短期减碳措施包括减少火炬燃烧,热电联产,与研究机构合作等。长期来看,使用新能源和新技术为重点,如微藻生物柴油、氢能和生物质的使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的开发。此外,埃克森美孚的碳管理有非常明确的量化目标,其2009年碳排放比2008年减少了300万吨,幅度约为2%。其全球炼化厂2012年比2002年至少提高能效10%。

(二)国内碳资产管理的典型案例简介

胜利油田积极推进地热余热资源利用,完成的8个地热项目正取得良好进展。申报以景苑西区、鲁胜集油站两个污水余热利用项目为突破口先行申请。根据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过项目审定、注册、核证、签发的自愿减排量(CCER),可以参与自愿碳减排交易或用于填补企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不足问题。

(三)对碳资产管理实践的评价

从目前的碳资产和碳交易现状可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参与碳交易市场中来,也逐渐形成碳资产管理的意识。只是碳资产在我国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碳资产市场的培育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显然,现阶段碳资产的管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碳资产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碳资产,如何进行碳资产管理这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即使是我国首家碳资产管理公司———汉能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对资源的认识其实也是不全面的。这家起源于为清洁发展机制(CDM)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尽管目前的业务已延伸到CDM项目咨询、自愿减排(VER)咨询、中国自愿减排(CCER)咨询和管理等服务,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碳资产管理服务市场的不完善,对碳资产的本质以及碳资产管理框架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2)对碳资产的认识局限在碳交易市场中

目前,企业和市场都简单的将碳资产等同于碳配额。例如普遍认为企业获得“碳资产”主要有(1)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指标(配额);(2)通过碳减排项目而获得的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3)通过交易购买的碳配额或碳信用等几种方式。从上述碳资产的定义及分类可知,碳配额是碳资产的应有之义,但绝非唯一的碳资产。碳资产形成于整个生命周期中,只有采取全周期,全环节的措施,如控制碳资源的投入,提高碳资源的利用效率到最终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才能真正实现碳排放的减量化。因此,将碳配额等同于碳资产的看法是片面狭隘的,不利于碳资产的管理。

三、改进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碳交易的发展赋予“碳”以内在价值,使碳排放的权利从此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也使碳排放权成为具有多种资产存在形态的传统和新型并存的资产。当然,我国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还远不成熟,还需要从机构设置、法规制定、预算体系构建、参与碳交易以及借助于专业咨询机构等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规

建立管理结构是实施碳资产管理的组织基础。为此,中石化成立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专门负责碳资产管理。具体工作包括组织碳盘查及编制碳盘查报告,组织碳核查,公司碳减排指标的分解,清洁发展机制和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指导和监督,组织国内碳排放交易,中国石化“国家登记簿”管理以及公司碳资产统计。东风汽车公司的经营管理部是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经营管理部下专门设置了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处。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国际、国家、行业、涉及省市的碳交易政策及发展动态;与省发改委、交易中心的业务衔接;组织试点单位参与培训;为公司决策层提供碳交易应对策略等。各试点单位能源管理部门负责碳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查(MRV),财务部门负责账户开立、资金准备及交易运作等工作。与此同时,中国石化、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等还制定了《碳资产管理办法》。该文件除了明确碳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外,还明确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碳资产管理中的职责,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等内容。

(2)加强碳预算管理,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碳减排已经成为能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经济活动。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会因节能减碳而成为企业潜在的碳资产,为企业创造财富,也会因为超排而成为潜在的碳负债,给企业带来损失。显然,这在未来将有可能变成企业运营中的黑洞。因此.我国企业应在碳管理意识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碳资产核算体制,构建碳预算体系。

碳预算的理念源于全球和国家碳预算,即核算一个国家乃至全球在一定时期内允许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数量,将该理念延伸到企业层面,则要求企业除了关注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外,还应该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碳足迹”。即从产品设计、能源结构选择、低碳技术研发、投融资安排等各个环节发掘碳价值,提前预测企业未来的碳排放量。通过碳预算,一方面有助于制定低碳发展战略,优化配置碳资源,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发挥碳预算的绩效考评功能,激励和约束企业全员、全部门的节能减碳,共同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益,实现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3)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

随着7个试点碳市的稳步运行和全国碳市的有序推进,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容量有望达到40-50亿吨,配额价值有望达到1000-2000亿元。基于碳减排成本差异而设计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利用碳交易市场的价值规律,能有效的调节不同减排成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是有助于降低全国整体碳排放成本的一种市场机制。如某企业超排1000吨,如果必须通过引进减排技术等手段减排,则需投入10万元。而通过参与碳交易,如果碳配额价格为40元/吨,则只需要4万元即可,碳成本只是内部减排的40%。可以说,无论是超排购入碳配额,还是减排出售碳配额,积极参与碳交易都是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提高碳减排收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4)借助咨询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强化碳资产管理

目前,除了少数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碳资产管理外,绝大部分的企业并未形成碳资产管理意识,更别提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定相关法规了。而碳资产管理意识的缺失以及管理能力的限制,不但影响企业对碳资产价值以及减排成本的评估,最终也会在投资决策和预算制定方面影响整个公司。如在碳配额交易市场中,如果企业能够提前对自身的碳排放量及时盘查,随时掌握自己的排放量,不仅能大大降低企业的履约风险,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价格的上下波动获得碳交易收益。因此,对这些企业而言,借助碳资产管理专业机构提供的咨询服务进行节能减碳是非常必要的,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碳资源整合;整合碳资产管理工作,满足国内国际政策背景未雨绸缪;增加企业碳资产保值、增值机会,助未开发碳资产企业占领绿色经济新高地,这对于双方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参考文献

[1]IPCC.气候变化2013.www.climatechange2013.org.2013-10-30

[2]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www.cdproject.net.2011-2-25

[3]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www.cdproject.net.2013-2-25

[4]联合国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67~69

[5]张以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4~36

[6]张劲松,张健.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研究.商业研究.2001(2)10-12

[7]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编.刘刚译.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78-80

[8]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会计研究.2006(1)25-29

碳资产管理 篇5

1引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的结论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活动致全球变暖的可信度已超过95%。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甲烷来源是农业,多来自于牲畜的肠道与粪便以及水稻栽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显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17%来自农业,其中CH4和N2O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15%和92.47%。稻田排放的80%至90%甲烷是由生长在植物根部的微生物产生的;其中一些气体溶解于水,但大部分甲烷与水一道被植物的根吸收,随后传送到茎和叶,并最终逃逸到大气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方法学——“CMS-017-V01在水稻栽培中通过调整供水管理实践来实现减少甲烷的排放”(简称“指南”),并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自愿碳减排方法学。截至目前,清洁发展机制网站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网站还未发现该类项目的备案。本项目严格采用指南进行设计,以探索水稻栽培过程中碳减排作为自愿减排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项目位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河口镇内2个村委会3个自然村,分别为新村、金发、长家坝,总面积124.5亩。

2项目事前预估

根据方法学的碳层划分设计了项目基线调查表格,经整理走访农户基线调查表格,项目地块仅含2个碳层,分别为施用农家肥和不施用有机肥。根据指南,利用默认值估算减排量,即利用IPCCTierI方法推荐的默认值计算减排量,其计算公式见图。

3项目监测

3.1监测样本

根据指南,每个分组设置不少于3块观测样点,同时对应3块基线参照稻田,每个分组共计6个观测点,两种分组共计12个。由于小街与糯基存在地域差异,因此,两地各分两种分组,即需要24个观察点,按照碳层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3.2监测工具

根据指南要求,本项目对于甲烷气体的田间观测采用的是静态箱法。封闭箱体直径400mm,高1000mm,箱体为圆柱形箱体,箱体材料为白色PVC,具有反光隔热作用;箱盖依箱体而进行密封设计,防止不漏气;箱盖中央内部安装一个小功率直流电源风扇;风扇两侧分别设计2个小孔,一个用于温度计的密封固定,另一个用于在取样时的气体采集。

3.3监测采样

(1)采样时,为排除采用时的人为干扰,可在采样点周围搭设木桥,以减少采样时对采样箱内外水稻植株的损坏。(2)安放好采样箱后,分0、30、60min时进行采样,每次采100mL。(3)取气样时间选择上午,打开电风扇,使密闭箱内气体充分混合;第二次、第三次取样前5分钟打开风扇进行混合。(4)读取并记录箱内外温度。(5)打开取样孔,用100mL的注射器抽取箱内合甲烷空气,然后排空,第二次抽取箱内含甲烷空气,密封两端。(6)采集的样品,送到拥有甲烷监测资质的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高原湖泊中心——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进行分析。

4分析结果

根据每个样点每次监测的.甲烷浓度(ppm),首先计算甲烷单位面积排放量,通过excel拟合最佳拟合曲线,得到最佳拟合斜率,然后计算每次箱法观测的甲烷排放速率,最后计算每一区组甲烷平均排放速率,最终得到甲烷的减排量。新村单位面积甲烷减排量为19.26tCO2e,长家坝单位面积甲烷减排量为4.01tCO2e。与默认值单位面积减排量2.83tCO2e相比,以长家坝单位面积的减排量作为该次实验的单位面积减排量较为合适。因此,该项目124.5亩的稻田减排量为33.3t(计算公式:4.01吨/ha*8.3ha=33.3t)。

5结论及建议

5.1田间供水管理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基线对照样地应该一直有水覆盖,但基线样地出了一段时间的缺水,导致基线样地与项目样地的甲烷排放量基本一样,因此,项目执行过程中,供水需要严格按照指南进行管理。

5.2建议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求变 篇6

低碳经济起源于20世纪后期,全球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外生性(外生性相对内生性来说的,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规模的扩张。)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也进行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思,并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标志性事件就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于2002年9月3日通过签署京都议定书。

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哥本哈根举行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中国的这一减排目标,被国际社会评价为“认真而坚定”。

中国是有信心实现上述承诺目标的。据汉哲管理咨询数据平台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为12.26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2008年是9.47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3年时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就已经下降了22.76%。因此,实现上述目标两个基本途径就是:节能减排,减少“分子”;绿色增长,扩大“分母”。

同时,对中国传统的资源和劳动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说,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必定是“痛苦而艰难”的;对于习惯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企业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无疑是“严肃而艰巨”的。良药苦口,考验企业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新的增长方式也必然引发企业绩效管理新的变革,那么,企业传统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怎样应对这场变革呢?

低碳经济引领企业绩效管理变革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一个企业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中的生死存亡。所谓绩效(Performance)也称为业绩、效绩、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产生的成绩或成果。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员工进行奖惩激励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纵观企业绩效管理的各种方式和模型,总体来说都包含3个基本的方面: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方式和绩效奖惩机制。汉哲管理咨询观点认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这3个方面在企业新的发展模式下都面临着变革:

1.低碳经济引领企业绩效管理目标变革。

如果将企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黑匣子”,其本质在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实现增值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就是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在低碳经济日益影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所处的行业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就一定要率先制定符合竞争潮流的战略目标,而企业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正是要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低碳经济时代,随着低碳法律的出台和低碳标准的逐步严格,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也必须适应于战略目标而做出相应的变革。

2.低碳经济引领企业绩效管理方式变革。

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其中“成本”就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成本,而“效益”就是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绩效考核的方式也是基于此原则来衡量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业绩。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无论是基于“结果”的业绩考核,还是基于“过程”的流程管理,都服务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目的。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关注的关注点将不仅仅在于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而必须考虑增加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益”。因此,企业绩效管理方式需要做出变革,以更好的服务于新形势下的绩效管理目标。

3.低碳经济引领企业绩效奖惩机制变革。

奖惩机制是绩效管理落地的途径,也是企业低碳环境下实现新型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低碳经济下,随着绩效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绩效奖惩机制应相应做出变革。从绩效管理目标制定、方式选择,到考核指标选取、实现途径,都需要立足于企业新的发展模式,重新考虑绿色增长途径中的“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益”。在目标分解、岗位配置、流程优化等环节关注环境成本,作为绩效评估、奖惩兑现的依据。只有实施有效的奖惩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低碳绩效管理的成功实施。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有别于传统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区别。首先企业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在绿色文化的指引下,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各个子体系和流程进行管理;其次企业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绿色增长,综合考虑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而不是单纯的资本驱动、技术驱动或者劳动驱动等增长模式;再其次企业绩效管理方式强调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成本效益原则,关注各工作流程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情况,环保效应成为流程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新型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应以企业“低碳经济”和“绿色文化”为核心理念导向,如图2所示,并遵守以下5个原则:

1、倡导绿色文化理念。

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方向标,也是绩效管理的理念性原则。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实力、技术领先、业务规模等,节能减排能力、单位产值碳排放、产品低碳标准等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绿色品牌、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服务等新的企业运作模式将兴起。这些新型竞争力的实现都需要有绿色文化理念指引下的绩效管理作保障。

2、树立绿色增长目标。

传统的企业增长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的规模式增长,强调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规模性指标,而这些指标在低碳经济时代将遇到巨大的挑战。首先生产流程的节能减排达不到环保政策规定指标的企业将面临持续经营的问题;其次产品是否符合环保节能要求也将是市场检验的重要标准。总之,低碳经济时代,企业从生产过程到营销服务整个业务流程中,无论是部门还是个人的绩效考核管理,必须建立起绿色增长目标,这样才能在环保主导的新型市场条件下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3、强调系统流程优化。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各个业务流程都应注重节能环保,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自身优化资源组合、提升整体效能的要求。相应地,企业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应从流程优化的角度出发,设计具体的环保指标,以求达到节能环保的标准,同时也实现控制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效益的目标。

4、坚持动态绩效管理。

企业绩效管理不是各个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结构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因为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目标制定到实施,从考核评估到奖惩激励,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更应本着动态管理的思路,强调流程的不断优化,具体到每个部门、岗位和每个操作步骤,从中找出持续改进的空间,并形成正向评价流程与逆向反馈流程相互促进的形态。

5、重视考核评估改进。

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绿色增长目标的实现,而考核评估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保障,需要足够的重视。同时,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从最终的考核评价表中发现更多的价值。比如,某些节能环保考核指标说明了哪个环节或哪个岗位的问题?是企业的内控制度缺陷还是执行不到位?需要进行岗位设置调整、目标设定调整还是评价方式调整?这些问题的确定同时也都是下一步进行改进的空间。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具体措施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措施需要对传统的体系做出相应的修正,针对每个具体的环节,汉哲管理咨询提供以下5条措施可供借鉴:

1.企业目标制定鲜明体现绿色环保理念。

企业目标是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导向,对企业的增长模式和发展理念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企业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企业管理层应统一观念认识,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企业核心理念之一,并以文化宣贯等方式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宣导。必要时可以设立企业环保部门或岗位,专人专职负责。与此同时,绿色环保理念也应体现在企业各项制度、规定中,为后面的绩效管理环节做好铺垫。

2.绩效目标设定加强节能减排指标权重。

企业目标可以按部门、岗位分解为一系列的绩效指标(KPI),企业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各项绩效指标的实现作保障。因此,企业低碳经济的实现,必须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在各项绩效目标中具体落实,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设置。在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控制点,可以适当加大节能减排指标的权重,同时也可以用考虑单位部门(流程)产出/能耗等指标来控制能耗成本,将目标具体量化。

3.绩效实施过程关注流程优化与岗位责任明确。

绩效的实施就是企业各项绩效目标贯彻落实的过程,期间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绩效指标在落实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是否有需要修正的指标?二是现在的工作流程是否适应环保绩效目标的实现,是否有优化空间?三是目前的岗位职责与绩效目标是否兼容,是否责任到岗/人?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还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和沟通,才能有效保证绩效目标的落地,并且这也是下一环节绩效考评的基础。

4.绩效考评环节突出环保指标的落实。

绩效考评是一个事后检查性管理措施,通过事后检查来判断环保指标是否达标,考评依据是经过双向沟通而制定的环保绩效目标,考评手段是核对比较各项实际指标与环保绩效指标的吻合度。比如某一部门单位产出/能耗超过预设的环保绩效指标10%,则可判定此部门此指标得0分。实施这一措施的关键在于各项指标检查的严格性和检查结果运用的严肃性。

5.奖惩激励管理重视逆向反馈意见。

低碳图书管理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图书管理,低碳,环保,建设,信息化

“低碳”是一个时髦的概念、热门的词汇, 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其实并不神秘, 它无处不在, 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007年9月8日, 胡锦涛主席曾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令世人瞩目。自2007年11月15日联合国召开和平大会提出大幅度降低低碳经济的问题以来, 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对低碳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 发展低碳经济, 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推动。2008年10月1日, 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第531号国务院令) 正式生效。在管理运行的工作过程中, 图书馆也应履行职责任并实行低碳管理。

2003年, 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低碳, 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 (CO2等) 排放。所谓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 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

一、打造低碳图书馆

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低碳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起低耗能、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能源体系, 改变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工作和管理服务方式, 把低碳化理念融入到图书馆日常信息服务工作中, 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管理服务模式, 逐渐并最终实现图书馆的低碳化进程。

世界各国许多图书馆建筑都具备环保、节能、人性化等特点, 并采用了遮阳、通风、采光等系列绿色建筑技术, 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 高16层、总面积5800多平方米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被誉为“超级节能楼”, 它采用了一套温控分区系统, 为每个区域定制了个性化的气温控制方案。2004年11月18日, 正式开放的克林顿图书馆是美国第12个总统图书馆, 向来以环保闻名于世:黑色的地板用再生橡胶制造, 大部分来自于轮胎;天花板用再生铝建造, 75%的铝来自于易拉罐。因此, 该图书馆成为首座也是唯一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环境奖的总统图书馆。

2010年, 《中国房地产行业低碳标准》出台, 我国开始建立低碳运行的标准。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 必须根据低碳理念进行设计, 建立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评价系统。否则, 就造成能耗高、效益低。如号称“知识水晶宫”的天津泰达图书馆, 4000多平方米的玻璃幕墙结构, 外面没有窗户, 内部空间巨大, 耗能自然较高;加上玻璃幕墙导致阳光辐射, 室内通风差、光线过强, 造成空调负荷加重。还有流行高层建筑的图书馆, 如14层的武汉图书馆, 18层的重庆工学院图书馆, 自动扶梯全天候运行, 无疑增加了更多的能耗。

当然, 近几年来, 也出现了低碳环保的图书馆。最典型的就是位于风景秀美的沙湖之滨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 (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地下2层、地上8层) , 2011年6月30日竣工。不仅是国内单体最大的图书馆, 而且还是武汉市第一座节能“全覆盖”的低碳建筑。武汉建筑设计院为它设计了两种空调模式“接力”省电:中央空调冷热系统采用地源热泵, 节能40%。到峰谷电价最低值时, 再“切换”到冰蓄冷系统空调, 可以省电费30%。就连地下车库不需要空调的地方, 都进行了楼板隔温, 防止“丢失”能量。省图书馆因节能指标比国家规定50%标准还低, 成为湖北省节能示范项目和“最省电的公共空间”。新馆工程在设计开始全面贯彻节能设计的理念和原则, 先后采用了雨水回用技术、太阳能技术、绿化微喷灌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及各种节能产品和材料的运用等, 综合节能效果达到了新标准、高水平。

二、建立低碳图书管理体系

在管理过程中, 改进图书馆的能源消耗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漫长的系统工程。要对图书馆进行有效的低碳管理, 就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观念, 将低碳经济的核心价值融入图书馆的运行机制中, 确保有效控制水、电、气等能源的消耗。

1、低碳馆舍管理。

低碳的图书馆管理, 就是在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行中,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生活和工作中所消耗的能量, 降低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排放, 缩减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建设节约、高效、绿色、健康的阅读环境和工作氛围。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的低碳建筑, 建立能源消耗分项计量管理体系, 对重点环节进行控制, 以达到有效、经济的能源消耗目的。图书馆能源的消耗包括空间能源的消耗、电子阅览室电能源的消耗、图书馆能源消耗中流程消耗、管理员和读者对水能源的消耗及其对空气中碳的排放等。有效的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图书馆需要树立低碳阅读管理理念, 不断完善相关借阅制度, 即通过宣传低碳理念、制定规章制度、构建绿色生态馆舍、实施低碳管理和服务。

2、创建低碳环境。

倡导文明阅读, 创建低碳环境。树立“低碳意识”, 创立低碳化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 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如, 河北省图书馆新馆阳光大厅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低碳的理念, 利用自然光源, 大厅周围不需要或者最大限度少用灯具, 非常环保节能, 做到了低碳阅读。

3、馆员低碳办公。

图书馆员应尽量做到“无纸化办公”。平时学习、浏览资料时, 最好阅读电子版, 采用电子扫描将有关资料移到存储设备中, 尽量不使用纸张。实在需要纸质资料时, 可以将纸张双面都用来打印、复印, 这样既能做到低碳消耗, 又能降低办公费用。此外, 馆员平时不用电脑时应关闭或将其设置为睡眠状态, 办公室尽量吹自然风或电风扇, 节约使用图书馆电梯, 上下时尽可能步行上下楼, 这样既能锻炼身体, 又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4、采购低碳图书。

在图书采购方面, 必须购置低碳图书。“低碳图书”是指装帧设计简单规则、内容充实丰富、绿色环保的图书。尽量少购或不购异形开本的书, 不好摆放的同时也浪费掉了更多的纸张;不买留白和图片越来越多的图书。图书馆要积极引进数字资源, 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VOD点播、多媒体学习系统等, 逐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读者的需要, 为推广低碳阅读做好保障工作。当然, 书籍出版商也需要做好低碳出版工作。

5、做到低碳阅读。

据有关资料统计, 每年有20余万种新书上市, 加上旧版本, 销售图书达60多亿册。据说, 印刷书本的纸张, 一吨纸要耗费一立方米木材, 虽说现代造纸业多用人工造的工业原料林 (如北方的杨树、南方的桉树) , 并没有破坏原始森林, 但是, 仅这些原木料制成纸张、印成书本的过程, 就要耗费很多人工费用和资源, 排放不少的二氧化碳等等。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一样, 占比消耗等消耗同样都是能量最大的。所以提倡读旧书、借读书、换书读, 有效提高图书的重复阅读率, 节约金钱的同时保护环境;适时改变读书的时间、地点, 享受阳光享受阅读, 能让读者为“低碳”作贡献。

“低碳阅读”是以“无纸阅读”的“电纸书”以及装帧简朴的低碳读物为主的新型阅读方式。“低碳阅读”被广大的读友看作是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和时尚的阅读方式。“低碳阅读”, 不仅是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方面践行当代人所倡导的“低碳生活”的节俭简朴、节制实用的理念, 也是回归阅读的本意。读者选择阅读的图书本身应该是“低碳”的, 装帧设计和内容要绿色环保。读者必须节约使用图书馆水电等资源, 不在阅览室内吃零食, 乱扔垃圾, 保持环境整洁。让“低碳阅读”成为读者阅读人生中的优美风景。

无纸阅读的“电纸书”是采用电子纸显示技术进行阅读。“电纸书”, 即基于电子油墨显示技术, 继承了人类最传统的阅读感官, 呈现如宣纸般显示效果, 同时又摒弃了纸书沉重、不易携带, 手机耗电量大、屏幕小等弊端, 更为重要的是, 电纸书节能环保, 可预装大量的文件及图书资料, 节省纸张数以千万计, 符合人类的环保趋势。它与常见的液晶屏截然不同, 屏幕显示效果能与纸书媲美, 阳光直射下依然清晰可见, 久读不伤眼睛!无辐射, 低功耗, 充电一次待机15天、可阅读1万页, 字号大小可调节, 即使是年老的读者也不用放大镜。

如, 汉王电纸书就是电纸书中的一种, 可供读者进行低碳阅读。作为国内电纸书领域的先行者, 汉王电纸书在节能环保方面更是遥遥领先。它机身轻薄小巧, 在节能方面功能超强。丰富的图书资源既为读者节约购书成本, 又节省了大量的资源。

还有, 甘肃兰州的读者集团, 引领“低碳阅读”潮流, 尤其值得图书馆借鉴。从电纸书到云图书馆, 打造低碳时代数字阅读, 它推出的电纸书实现了有声阅读, 在低碳时代通过仿效墨水的显示技术, 可让电纸书像传统纸张一样达到阅读不伤眼的功能, 实现真正意义的“低碳”阅读。

参考文献

[1]黎炳明:《低碳经济与图书馆》, 《时代经贸》, 2010 (5) 。

[2]李后卿、罗倩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2) 。

[3]陈白帆:《国外“低碳”建筑节能先锋》[EB/OL].http://gzdaily.dayoo.

碳资产管理 篇8

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石油公司是化石能源 (石油和天然气) 的重要生产者和消费者, 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近年来, 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整体减排成本的经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等主体对在碳交易或节能减碳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金融属性的环境资产的经营管理活动, 就称为碳资产管理。2011年以来, 国家发改委安排北京、天津等七个省市开展了基于“总量控制和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纳入约2 000家管控单位, 其中石油石化企业约50家。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国家碳交易管理政策, 全国统一碳市场有望在2016年启动, 届时将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户面临碳排放的约束。同时, 国家发改委还积极推进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目前, 国内主要石油公司都提出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并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经验, 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碳管理, 并向统筹化、专业化的碳资产管理道路迈进。

二、国内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实践

国内石油公司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代表, 它们在碳资产管理及相关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 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指导节能减碳

中石油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战略, 制定了《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中石化把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公司六大发展战略之一, 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四项重要内容之一。中海油提出“协调发展、科技驱动、人才兴企、成本领先、绿色低碳”五大战略, 把保护生态环境, 创建资源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2010年, 中海油率先在央企发布《中国海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中国海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二) 发布碳资产管理文件, 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2014年5月,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印发《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办法 (试行) 》, 旨在加强碳资产管理, 实现碳资产价值, 推进绿色发展战略。2014年10月, 中海油发布《关于加强中国海油温室气体减排及碳资产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提出, 各单位应当把温室气体减排和碳资产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目前, 中石油尚未发布类似文件。

在组织建设方面, 大型石油公司往往拥有上百家下属企业, 统一的机构和平台是实施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条件。而且相关机构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程度, 并影响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体系建设、风险机遇识别和相关政策行动等方面的效率。2013年3月, 中石化正式成立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 这是央企首次专门成立负责绿色低碳、能源与环境管理的部门。《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办法 (试行) 》明确了中国石化集团碳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 (见下页表1) 。在中海油发布的通知中, 中海油决定赋予下属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温室气体减排和碳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 预计不久中海油碳资产管理平台建设将步入正轨。

(三) 开展碳盘查, 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碳盘查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学, 通过了解企业能源消费和生产经营的相关数据, 计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过程, 即编制企业的温室气体清单。碳盘查是企业摸清碳排放家底的手段, 是开展碳资产管理的基础, 也是应对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和消费者等碳披露要求的前提。在纳入碳交易试点范围后, 碳盘查工作可以通过政府组织的碳排放报告和第三方核查完成。大型石油公司业务规模大、产业链条长、排放设施数量和类型众多、排放强度较高, 开展碳盘查就更为必要。目前, 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只有部分企业被纳入碳交易试点范围, 今后各公司有望整体参与碳市场。因此, 它们都自主开展了集团范围的碳盘查工作, 完成了历史年份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并将碳盘查作为今后一项常态化工作 (见表2) 。中海油从2007年起就对所有海上油田启动了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2010年, 中海油成为国内第一个按照相关标准完成碳盘查的大型央企。

(四) 参与碳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 实现碳资产价值

参与国内外碳市场交易是国内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的重要业务, 是实现碳排放配额或核证减排量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现企业碳资产保值增值的核心手段。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开发CDM项目、参与国内碳交易试点和参股国内碳交易所等方式参与了国内外碳市场实践 (见下页表3和表4) 。通过这些实践, 三大石油公司将节能减排成果转化为了经济收益,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节能改造的成本;同时, 集团和下属企业了解了碳市场运行规则, 提高了参与碳市场的能力, 参与影响了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制订, 为在碳市场中争取有利地位把握了先机。

(五) 注重节能减碳技术研发, 拓展碳资产来源

三大石油公司都认识到, 除了经济与管理手段之外, 研究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开发相关项目也是碳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作为实现集团碳资产“开源节流”的优先方向。例如, 中石油通过二氧化碳驱油与埋藏技术利用、埋存二氧化碳,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石化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 (CCUS) 试验研究与工程示范;中海油则实施了CCUS研究、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 (PPC) 项目和食品级二氧化碳利用项目。

总之, 国内主要石油公司在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公司的影响已经有较为深入认识的基础上, 实施了碳盘查、参与国内外碳市场实践, 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开展碳资产管理并加强制度建设;同时, 它们还注重能源与环境的协同管理, 注重发挥技术对节能减碳的作用, 它们的碳资产管理正逐步走上正规化、专业化道路。

三、国内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实践的经验分析

(一) 碳盘查是开展碳资产管理的基础

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碳盘查, 三大石油公司掌握了各企业历史重要年份的碳排放水平, 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逐渐纳入公司的日常管理, 并且有将碳排放纳入战略决策和投资成本考虑的趋势, 而这些已是国外主要石油公司的通行做法。

(二) 相关制度和组织建设是实施碳资产管理的保障

对大型国企而言, 开展碳资产管理这项创新性活动, 制度建设是所有工作的基本保障。而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开展全集团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抓手。不过, 就市场化程度来说, 国内石油公司的碳资产管理机构主要是服务本企业集团, 没有达到一些电力企业成立独立的碳资产管理公司那样开放的程度, 金融化水平仍待提高。

(三) 参与碳交易是实现碳资产价值的手段

国内石油公司以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碳交易试点区域碳市场和全国统一碳市场方案研究, 这既是开展统一碳资产管理的现实需要, 也为今后全面参与国内外碳市场、增强碳资产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四) 温室气体减排、利用和封存等技术是深化碳资产管理的支撑

作为传统的能源生产行业和高耗能行业的典型企业, 三大石油公司都十分重视技术在节能减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将集团内的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开发作为碳资产开发的重点方向。

四、结论与展望

总体而言, 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覆盖了碳资产管理的碳资产识别、碳资产开发、碳资产运营和碳资产交易几大方面, 各有优势。但是, 各石油公司参与碳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完整的碳资产管理产业链尚未形成, 企业碳资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不过即便如此, 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已经同电力行业等若干重点国有企业, 走在了国内企业碳资产专业化管理的前列。

对企业而言, 开展碳资产管理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国内主要石油公司在学习借鉴国内外行业做法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集团统一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具体牵头、下属企业配合参与”的道路。但也要看到, 各公司的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大石油公司可以参考国内电力行业的做法, 加强交流沟通, 提升行业整体的碳资产管理水平, 增强应对国内外碳市场约束的能力;对于其他行业企业,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 可借鉴国内石油公司的做法, 在全国统一碳市场即将开启的形势下, 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尽早开展统一的碳资产管理。可以从碳盘查入手, 抓紧做好制度和机构建设, 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碳交易, 不断提升各方面能力, 化挑战为机遇, 管理好企业的碳资产。

摘要:石油石化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当前, 国内外碳约束日趋强化、碳市场持续发展, 国内石油公司通过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编制温室气体清单、参与碳交易市场和发展低碳技术等途径开展碳资产管理。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主要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活动的基础上, 对企业继续深化碳资产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碳盘查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2) 第1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

[3] .李雪玉.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将近总量控制与管控企业范围待定[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8-26.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7号[EB/OL]. (2014-12-10) [2014-12-15].http://qhs.ndrc.gov.cn/zcfg/201412/t20141212_652007.html.

[5] .李雪玉.全国统一碳市2016年试运行局部省市先入场[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9-21.

[6]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关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运行和开户相关事项的公告[EB/OL]. (2015-01-14) [2015-2-3].http://www.sdpc.gov.cn/zwfwzx/tztg/201501/t20150114_660170.html.

[7] .中国石化试行碳资产管理办法[N].中国石化报, 2014-05-21.

[8] .碳交易的企业路径[N].中国海洋石油报, 2014-10-17.

[9] .宁彬.统筹能源环境管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N].中国石化报, 2014-03-19.

[10] .阎慧蓉.中国石化:用行动呵护“碧水蓝天”[N].中国青年报, 2014-03-30.

[11] .刘萍, 陈欢.碳资产评估理论及实践探索[G].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碳资产评估若干问题探讨 篇9

一、碳资产评估研究现状

碳资产可以理解为由过去交易行为或项目产生的、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用于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或减排量额度,是碳交易市场的客体,比如碳排放权、相关衍生产品等。碳资产评估是根据碳资产的相关标准,通过一定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对包括碳排放权、碳金融衍生产品等碳资产进行的估值。

在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关于碳资产评估理论研究还不多见,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碳资产评估基本属于全新的领域。由于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并不活跃,所以有关碳资产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等问题的处理和运用期权定价模型确定碳排放权的定价问题上。碳排放权主要是通过政府无偿分配和碳交易取得,对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1,一种是认为碳排放权是某类特定的资产,如郑玲、周志方(2010)2,邹武平(2010)3,朱玫琳、耿泽涵(2011)4认为碳排放权基本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曾锴、王小波、陈程(2010)5认为碳排放权是对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一个代称,核证减排量符合持有的目的是为了出售这一基本特征,应当确认为存货;王艳、李亚培(2008)6认为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应确认为金融资产。另一种观点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碳排放权分别确认为不同的资产,如王艳龙、孙启明(2010)7根据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不同目的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

我国关于碳排放权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进行,如张宗友(2007)8构建了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陈晓红、王陟昀(2012)通过构建价格模型,研究欧洲排放交易体系中碳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并以此进行价格的估计9,由于我国尚未全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缺少相关的交易信息及数据,所以我国对于碳排放权交易运用期权定价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评估模型以及运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等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将碳排放权与无形资产进行对比分析之后,碳排放权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一是碳排放权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不具有实物形态。若企业取得碳排放权可以使其获得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需要,从而使企业获得相关的收益。如果企业拥有多余的碳排放权,还可以将此部分碳排放权进行转让,可以在碳交易市场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二是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并且在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拥有足够的排放权,企业则不能够生产足够数量的产品或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影响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三是碳排放权是一项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碳排放权的目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人类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碳排放权存在的意义就会消失,但这一过程尚需较长的时间,故碳排放权还将长期存在,属于一项长期资产。四是碳排放权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碳排放权是获得排放相应数量温室气体的权利,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如果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及能源结构,碳排放权的需求量减少,则其对于企业的价值就会很大程度上下降,故碳排放权就不再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其次,碳排放权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较大,进行碳交易所获得的收益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可以借鉴及利用无形资产的计量及评估方法,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及评估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二、碳资产评估的应用现状

(一)碳交易

1992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经过谈判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7 年,日本京都通过了该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为《京都议定书》,在该议定书中引入了市场机制,这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指引了新的方向,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作一种稀缺的有价商品进行交易。碳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所采取的一种市场手段,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减排目标的约束之下,以市场交易为基础,是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

碳交易的主要特点是对各个排放单位下发排放配额,各个排放单位要在约束的排放目标下进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若排放单位的排放量低于配额,排放单位则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将碳排放权有偿转让给排放量超过配额的排放主体。由于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在碳排放量及减排成本等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应根据情况灵活设置碳交易机制。目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分为两种类型10,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JI)是最主要的交易形式,是由发达国家的企业购买额外减排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用购买的这部分减排量抵消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两者都是基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而联合履约(JI)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另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碳交易,碳排放配额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下发,用来限定碳排放权持有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允许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若在该时期内,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下发的配额数量,则剩余的碳排放权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而那些实际碳排放数量高于下发的配额数量的企业则需要购买相应的碳排放权。

2011 年10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湖北及广东开展碳交易的试点,从目前各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以政府主导的配额交易为主,企业间参与项目交易的程度较低,并且市场不够活跃,成交价格普遍偏低11。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交易发展较为迅速,但存在碳交易成交价格低于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的情况。我国正在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交易项目,大力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并计划于2015 年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

(二)碳会计

Stewart Jones教授最早在2008 年就提出碳会计这一概念,将碳交易及鉴证等会计问题称为碳会计12。随着碳交易活动的不断发展,碳会计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根据现代会计的定义,并结合碳会计的特征,可以将碳会计定义为: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13。可以将评估的技术和手段引入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处理中,将资产评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引入碳资产的会计计量等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为碳资产的会计处理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提高碳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碳会计的市场化。

因此,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结合另一种无形资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具有同质性。第一,二者所有权的拥有者具有一致性。国有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同样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资源也归国家所有。第二,二者的取得方式具有相似性。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行政划拨、出让等方式下发给土地使用者,而碳排放权也可以通过国家免费分配、出售等方式取得。第三,二者在享有的权利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土地使用者依法享有使用、处置和取得收益的权利,同样的碳排放权使用者也享有类似的权利,如可以将碳排放权出售从而获得收益。第四,二者都具有稀缺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国家限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是有限的;另外二者都是有期限的及它们的价值实现方式也是相似。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借鉴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计量处理方法来探究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进行计量处理,公允价值就是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连接点,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借助评估的技术方法,这就需要引进评估的技术和手段。对于通过免费分配取得的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参照行政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应以评估后的碳排放权价值计量,以公允价值来确定其入账价值。利用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来确定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对于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为保证碳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需要引入评估的技术手段,定期对碳排放权进行评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针对碳排放权这一种新型的无形资产,提出以公允价值原则为指导14,引入评估的技术手段及方法,将资产评估服务于碳资产的会计处理,来探究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问题。

三、碳资产评估方法

(一)传统资产评估方法对碳资产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1.市场法。该方法是利用市场上同类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应用该方法过程中的评估资料来源于市场,且评估结果也可以接受市场的检验,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容易被交易双方所接受。市场法是资产评估中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应用市场法要满足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需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二是参照物资产与被评估资产之间要具有可比性,且公开市场上要有足够多的可比资产及交易实例。故应用该方法的关键是找到可比的交易实例,但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并不活跃,成交价格普遍偏低,可选择的交易案例较少,且案例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缺乏可比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碳资产交易价格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就会存在交易价格偏低的情况,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企业来说碳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程度较小,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较晚,对环境尚未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温室气体环境容量资源较大15,这些因素会使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碳资产交易价格偏低。

在某些发达国家,市场法会在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尚不活跃,碳资产的交易数量和交易价格偏低,缺少足够的可比交易实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市场法在实务操作中应用较少。

2.收益法。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进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以预期收益原则为基础,将被评估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以折现或资本化的方式来确定其价值。

运用该方法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能够预测并以货币形式进行量化;二是资产所有者为获取未来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可以测算,并能够以货币形态进行量化;三是被评估资产获取未来收益的时间能够预测。

采用收益法需要合理地预测碳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不仅包括碳资产进行交易所带来的收益,还应包括碳资产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科学合理地衡量碳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的价值贡献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碳资产对价值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确定其对价值的贡献程度较为困难。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活跃,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碳资产交易风险较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使得合理确定碳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及收益期限比较复杂。运用收益法对碳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较为复杂困难。

3.成本法。成本法是指在评估资产时根据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扣除各种损耗以确定其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

成本法的运用需要满足三个基本前提:第一,该方法以持续使用假设为基本前提,要求被评估资产处在继续使用过程中或假定处于继续使用过程当中;第二,成本法要求必须具备可以利用的历史资料;第三,应用成本法还要求被评估资产的预期收益能够支持其重置及其投入价值。应用成本法的关键是合理确定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及各种损耗,若要应用成本法来评估碳资产的价值,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判断碳资产的形成是否需要特定的投入,并且还要判断该投入能否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可靠的计量,以此来确定碳资产的重置成本,如果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应用成本法来确定碳资产的价值。但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碳资产的自身特点以及其重置成本及各项损耗的确定过程较为复杂,风险较大,故应用也较为困难。

(二)碳排放权的实物期权定价方法

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Stewart Myers(1977)在MIT时所提出的,实物期权是关于价值评估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思想方法。碳排放权给企业带来了一个实物期权,因为它给企业带来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选择某项具有潜在收益活动的权利。

1.B—S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是由布莱克与斯克尔斯在20世纪70 年代提出的。碳排放权可以看作是无红利支付的实物期权,影响其价值的因素有标的资产价格、期权的执行价格、资产收益波动率,到期期限和无风险利率16。

在上述假设下,设x为标的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k为期权的执行价格,T为期权的到期日,t为当前定价日,r为按连续复利计算的无风险利率,σ 为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率,定价模型如下:

其中N(d)是标准累积正态分布函数,对于给定变量d,服从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 的标准正态分布N(0,1)的概率。

碳排放权的标的资产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用处理单位碳排放量的平均成本来衡量;在理论上,碳排放权的执行价格应为单位碳排放的成本,由于碳排放权是以权利形式给企业的排污补偿,实际上,执行价格为零;碳排放权的到期期限是由相关政府部门来确定的;无风险利率一般则为相应期限的国债利率。

2. 二叉树定价模型。用二叉树定价模型可以计算碳排放权的价值,具体方法是利用无套利的思想,从第n期节点处的期权价值计算出倒数第二列节点的期权价值,依次类推直到计算出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价值17。假定,对企业来说每份碳排放权配额都是无差异的,并且碳排放权作为期权来说,其执行价格为零。假定每一节点的上升概率为q,下降概率为1-q,无风险利率为r,则二项式单期期权定价公式如下:

其中:C0———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价格;Cu———上行时期权的到期日价值;

Cd———下行时期权的到期日价值;U———标的资产的上行乘数;

d———标的资产的下行乘数;s0———初始单位碳排放收益。

根据无套利的思想,可计算出每一节点的上升概率,因为执行价格x为零,Cu(n)=UnS,Cu(n-1)d=Un-1d S,可得出Cu(n-1)=Un-1S,依照此方法推算到初始时期,即可得到C0=S0,在执行价格为零时,碳排放权配额的价值应为企业平均单位碳排放收益。

(三)碳排放权定价的影子价格模型

影子价格理论来源于线性规划问题的研究,是荷兰经济学家詹恩·丁伯根在20 世纪30 年代末首次提出来的。在当前倡导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资源,可以将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定义为:某一国家或地区或企业在碳排放交易中对其最优利用前提下的价格估计18。可以利用影子价格理论建立估价模型来确定碳排放权的价值。

为了构建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模型首先明确两条假设条件,即假设条件一:由于减排目标等因素的约束,确定当年地区碳排放总量为X,地区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企业一共有N家,各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初始配额为Xi(i=1,2,3…N);假设条件二:这N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单位生产规模的平均利润为,每年产值分别为Yi(i=1,2,3…N)。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单位生产规模与化石燃料使用数量成正比,故可以假设其生产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成正比,设平均比例系数为r,排放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Qi=Yi×r。

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是为了通过增加碳排放成本提高减排意识,减少碳排放。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碳交易的初始配置中,政府与企业的立场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政府是希望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意减少碳排放。因此在构建模型时可以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和有偿配置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将碳排放权视为一种生产资料,将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条件来构建模型。如下:

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求解,可得以下方程:

经计算,可得拉格朗日乘数

该乘数即为单位碳排放权的影子价格,表示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下实现其最优利用的单位碳排放权估价。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碳排放权的初始价值与企业单位生产规模的平均利润()成正比,与企业单位产值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系数(r)成反比。运用影子价格模型确定碳排放权的价值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统计指标数据会有不同,故在实务操作中可以用相近指标数据进行替代。上述定价模型有利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适用于我国目前企业整体生产水平不高且碳排放量较大的现状。

四、碳资产评估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碳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碳资产评估业务的需求程度日益增加,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碳资产将成为企业非常重视的一种新型资产,碳资产评估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碳资产评估既有一般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及企业价值评估的某些共性,但在评估对象范围的确定、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参数的确定等方面具有特殊性19。目前我国处于碳市场及碳资产评估发展的初期,还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碳资产评估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碳资产评估面临的挑战

1.碳资产评估工作基础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我国资产评估工作发展较晚,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入改革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时间不长,碳资产评估才刚起步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都还不成熟,基础薄弱,缺乏经验,2013 年正式发布的《碳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初探》是国内关于碳资产评估的第一部著作。并且国内碳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较为匮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行业专家较少,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也难以适应中国碳市场快速发展的诸多新要求,缺乏系统的人才教育培训,人才建设的滞后性使中国碳资产评估等工作产生阻碍。

2. 我国缺乏成熟活跃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制度有待完善。虽然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但多数集中于CDM项目,对于其他类型碳资产的交易涉及较少。对交易试点地区的碳资产交易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所进行的交易规模较小,交易数量不大,交易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交易价格波动较大。而且相较于欧盟等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交易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交易制度还不完善,交易细则缺乏较为明确的规定,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市场不活跃,这会影响市场信息数据的选取、风险的判断等工作的进行,制约了碳资产评估工作的发展。

3.有关碳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我国在2002 年批准《京都议定书》后便开始积极着手进行议定书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完善。2004 年,我国颁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在2005 年通过该办法对CDM项目加以规制。但大都是关于CDM项目的相关规定,所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且都属于规章层面。碳资产交易活动越来越广泛,碳交易市场也在不断发展,而我国对于交易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交易准则等问题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的引领,这势必会影响碳资产评估的正常发展。

4. 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欠缺。目前我国对碳资产会计信息的披露倾向于在三大财务报表中列示,即表内披露,然而碳资产自身具有的风险、不确定性及复杂性使得仅在表内披露是不充分的,不能将碳资产的取得方式、使用期限及计量属性等大量信息充分反映出来,这会使得在搜集碳资产评估工作所需要的相关信息难度较大,影响评估工作的正常进行。就保证碳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的角度来说,碳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表外披露制度,是对碳资产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不仅要包括传统会计报表所要求披露的碳资产的相关信息,还应该要包括其取得方式、使用期限等方面的信息,这样可以使得评估人员得到较为充分的信息,保证碳资产评估工作的进行。此外,应该充分发挥碳审计的监督作用,以保证碳资产会计信息的质量。

另外,中国建立完善的碳资产评估体系还要面临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等问题的限制。要建立起较为有效的碳资产评估体系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漫长过程,既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总结发展,还要善于学习吸收国外经验。

(二)相关建议

1. 加快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及交易制度。为促进我国碳交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内构建全国性以及地区性的碳交易市场非常必要,积极发展我国的碳资产交易。可以学习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等国外较为先进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碳资产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碳资产交易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基础,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要不断建立发展我国自主的交易平台,形成全国统一交易市场,逐步与国际碳资产交易市场接轨。

2. 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碳资产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碳资产的评估需要与被评估资产相关的信息数据,因此碳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对碳资产的评估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将碳资产评估服务于碳会计需要会计准则的规范与完善,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碳资产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保证碳信息的基本质量,从而保证碳资产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时,应该考虑将环境问题纳入准则的制定之中,并且相关的碳排放企业以及外部的碳交易市场都应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资产信息披露制度。

3.不断加强对碳资产评估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随着碳交易品种类型的不断增加,对碳期货等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碳资产评估市场日益活跃,对评估人员的专业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将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范化,建立人才认证制度,加强对人员的后续培养,以适应碳资产评估工作的新要求。

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篇10

(一)碳资产的定义

要从会计学的角度对碳资产进行定义,就必须遵循全面性、明晰性、重要性以及可计量性的原则,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对碳资产进行全面概括并突出其主要特征。笔者认为,碳资产是地球环境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容纳量通过人为的划分(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分配而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环境资源,随着企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碳资产也同时被消耗。

(二)碳资产的特征

1. 稀缺性。

碳资产作为一种环境资源,随着世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日益重视,其具有的稀缺性日益显露,具有的价值逐渐得到大家的肯定。碳资产具有价值,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产生经济利益:一是通过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换取经济利益的流入;二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消耗,间接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

2. 消耗性。

碳资产的最终用途是在生产中被企业消耗,这里的消耗又包含了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被持有企业所消耗,二是通过交易之后,被持有企业所消耗。可见,碳资产作为一种环境资源,消耗性便是它的一种本质属性。

3. 投资性。

在具有活跃碳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将碳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换取经济利益的流入,成为其投资性的表现。现在,在欧美等国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进行碳资产的相关投资性交易,并且还拥有具体的定价机制。在美国的产权法中,还赋予了碳排放权等同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并且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进行存储。

(三)碳资产的分类

碳资产是对一种环境资源的人为划分,它是制度的产物,所以,根据目前的碳资产交易制度,我们可以把碳资产分为两类:配额碳资产和减排碳资产。随着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其种类还会得到更加的细化和拓展。配额碳资产,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政府分配或进行配额交易而获得的碳资产,它是在“总量———配额交易机制(Cap-and-Trade)”下产生的。这种机制的特点是通过合理计算,同时结合环境目标,预先设定一定期间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的上限,即总量控制;在此基础之上,再将这一总量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分量,即“排放额度”,分配给各个企业,作为企业在这段时期内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企业通过政府分配或配额交易所得到的“排放额度”就是配额碳资产。减排碳资产,也称为信用碳资产,是指通过企业自身主动地进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而得到政府认可的碳资产,或是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信用交易而获得的碳资产,它是在“信用交易机制(Credit-Trading)”下产生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专业部门根据参与企业过去的实际排放温室气体的情况,制订一个排放基准线,并且在一定时期后对企业的实际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排放基准线进行比较。如果企业的排放量低于基准线,企业就会获得一种“信用”,即减排碳资产,它能够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信用交易,出售给那些温室气体排放超出限额的企业,用以抵消其温室气体超额排放的责任。

二、碳资产的确认条件

依据会计的确认理论,一个项目要作为碳资产进行确认,应当在符合碳资产定义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以下两个确认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碳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企业在确认碳资产时,需要判断与该项碳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与该项碳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则不应将其确认为碳资产。二是该碳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碳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只有当有关碳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碳资产才能予以确认。碳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必须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依据,并且具有可验证性。如果碳资产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则不能确认为一项碳资产。

三、碳资产的会计计量

(一)碳资产的初始计量

1. 配额碳资产的初始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有三个特征:一是无偿性,二是直接取得资产,三是不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政府分配的碳资产,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是能够直接取得的,并不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所以,企业得到政府分配的碳资产,符合政府补助的定义和特征,应当作为一种政府补助,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

2. 减排碳资产的初始计量。

企业通过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注册之后,每一年可以根据其项目所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通过专业机构的核证,得到相应数额的碳资产。由于项目从建设到完工、注册,并产生减排效果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前期的投入,应当将前期投入中与碳资产相关的成本、费用计入待摊费用中,然后按照项目的寿命进行分摊作为每一年得到核证碳资产的初始成本进行计量。

(二)碳资产的后续计量

1.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对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碳资产消耗的企业,由于碳资产要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消耗,其成本则类似于一种消耗品计入相应的产品成本中,所以对于该类企业所持有的碳资产要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由于碳资产具有投资性,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消耗碳资产时,可能出现透支碳资产(也就是超额排放温室气体)的情况存在,所以笔者运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拓展的移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碳资产的成本。其基本公式为:

碳资产的单位成本=[原有碳资产(或透支碳资产)的实际成本+本次获得的实际成本]÷[原有碳资产(或透支碳资产)数量+本次获得碳资产数量]

本次发出碳资产的成本=本次发出碳资产数量×碳资产的单位成本

月末碳资产的成本=月末碳资产(或透支碳资产)的数量×碳资产的单位成本

碳资产的期末计量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当碳资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碳资产按成本计量;当碳资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碳资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2.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对于没有碳资产消耗的企业,由于碳资产并不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被消耗,企业持有碳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获得收益,在具有活跃碳交易市场的条件下,其计量方式类似于一种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碳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资产负债表日,碳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 计量模式的变更。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碳资产的计量模式应当严格按照其是否是碳资产的消耗企业为标准进行选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在碳资产的使用方式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才允许企业对计量模式进行变更。碳资产计量模式的变更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变更时,碳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直接将变更时碳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成本。

(三)碳资产的处置

1.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碳资产的处置。

在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大部分的碳资产用于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这部分碳资产的成本是企业为使其产品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而发生的,应当计入产品的成本。如果企业采取了较为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使得其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碳资产减少,则企业可以在预先估计的基础上,在碳交易市场中出售一部分碳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则通过“其他业务”科目来衡量。还有一小部分碳资产是企业作为保险储备而持有以备用的,当超过其有效期限,碳资产就会失去其价值。所以应当在其有效期限的到期日,对剩余碳资产的账面余额全部计提减值损失,计入碳资产跌价准备中,然后核销这部分碳资产。

2.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碳资产的处置。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按公允价值出售碳资产,出售碳资产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四、碳资产会计处理案例分析

以下笔者以A企业与B企业为例,简要说明我国企业碳减排量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其中:A公司是生产、销售化肥的一家大型化肥企业,属于国家规定的碳资产消耗范围内的企业,碳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B公司是一家百货上市公司,其涉及的碳资产并不用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

(一)A公司碳资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A企业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审核,今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限额为12000吨。1月1日,政府部门无偿授予A企业有效期限为一年的碳资产12000吨,用于其在生产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即在一年以内,企业的生产可以排放温室气体12000吨。当日碳资产的市场价格为每吨10元,即企业目前的碳资产的初始成本为每吨10元。由于企业获得的该碳资产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的期间费用或损失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且当日A企业获得碳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元/吨×12000吨=120000元,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碳资产 120000

贷:递延收益 120000

1月15日,A公司预计企业本年温室气体的排放会超过政府规定限额,且判断碳资产价格在今年会持续上涨,于是从碳交易市场购进碳资产5000吨,当日碳资产的市场价格为每吨11元。则A企业取得碳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1元/吨×5000吨=55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碳资产 55000

贷:银行存款 55000

此时,A公司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碳资产的成本为:(120000元+30000元+55000元)÷(12000吨+3000吨+5000吨)=10.25元/吨。

1月份,A企业共排放温室气体1000吨,意味着A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碳资产为1000吨,其成本为:10.25元/吨×1000吨=10250元。同时,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所产生的递延收益应分摊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120000元×(1000吨÷12000吨)=10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 10250

贷:碳资产 10250

借:库存商品 10250

贷:制造费用 10250

借:递延收益 10000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10000

(二)B公司与碳资产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2008年1月1日,B公司投资建设一个节能减排项目N,并向相关政府部门申报注册该项目。6月1日注册成功,开始进行减排量的核定,项目有效期为5年。2009年1月1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核定,B公司N项目去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为6000吨,相应核证的其碳资产6000吨。从项目注册成功开始,与该碳资产相关的支出为10万元,其中与上年度温室气体减排直接相关的支出为20000元。则本期碳资产应分摊的投资成本为:(100000元-20000元)÷5年÷2=8000元,本期减排碳资产的成本为:20000元+8000元=28000元。当日碳资产市场价格为10元/吨,则B公司碳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元吨×6000吨=60000元,减排碳资产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待摊费用——碳资产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借:碳资产——成本 28000

贷:长期待摊费用——碳资产 28000

借:碳资产——成本 32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2000

1月3日,B公司估计碳资产价格会有所上涨,希望从中获利,于是从碳交易市场购入碳资产1000吨,支付手续费500元,当日碳资产市场价格为10元/吨,则购入碳资产的成本为:10元/吨×1000吨=10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碳资产——成本 10000

投资收益 500

贷:银行存款 10500

1月末,碳资产的市场价格为11元/吨,则B公司持有碳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1元/吨×7000吨=77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碳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000

参考文献

[1]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

[2]涂毅,郝玲.IASB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回顾及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2008(7).

[3]吕学都,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J).财经科学,2010(3).

[5]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11).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与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低碳旅游景区;云台山;管理研究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传统旅游粗放经营模式的根本性扬弃。现阶段倡导低碳旅游,首先应从旅游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旅游景区入手,将旅游景区建设作为低碳旅游的战略抓手,着力培育低碳旅游景区,坚持低碳开发理念,确保景区内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200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旅游,对旅游饭店、景区景点的节能减排提出要求,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而且可以成为低碳旅游业发展中的先锋和领跑者。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经营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环境问题。伴随着景区的人工化建设、商业化运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因此,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它能否打败“腐败奢华游”,从时尚旅游概念变身为主流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就是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既能益智益体,放松心身,保持优雅的生活方式,又在环境资源承载的范围内。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对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更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协调统一的旅游消费和旅游生产方式。

(二)低碳旅游景区

低碳旅游景区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在景区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以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科考等需求的独立空间区域。低碳旅游景区所具备的多个特征中,其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而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则是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长远目标[2]。低碳旅游景点一般是指那些具备低能耗、低污染、环保措施完善的景区景点,属于新兴旅游方式。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未来,低碳旅游是旅游的未来。我们提倡低碳经济下的低碳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大家身体力行。

三、云台山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云台山景区概况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太行山南麓、豫晋省界交汇处,总面积240 km2。云台山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被列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

(二)云台山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1.低碳的建设及运营成本高昂

景区从传统的方式中转变到低碳发展模式,需要大批的资金支持。首先,替换能源和交通工具需要大批资金。其次,由于很多国内节能等方面的技术并不成熟,不少低碳方面的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并需要国外技术的支持,这极大增加支出和运营成本。再次,大规模的投资增加了融资成本,这些因素都使低碳景区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极为高昂[3]。

2.低碳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技术难度大是景区低碳建设的首要难题。建设低碳旅游景区,要求景区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要达到最低,如运用低碳技术改变能源的消耗方式,大量使用绿色能源,如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淘汰使用汽油作为燃料的交通工具,改为使用电能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或者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增加低碳旅游服务,如饮食、住宿服务同时对垃圾的处理要进行分类回收等。这些改变对景区来说,需要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

3.游客低碳旅游意识淡薄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很多游客还不能适应低碳旅游这种全新旅游方式,没有形成低碳意识。低碳景区与传统景区相比有较多的改变,这些改变都需要游客进行适应,如云台山景区的低碳化发展,不允许游客自带的以汽油作为燃料的交通工具进入景区,一定程度会让游客感觉不便。这些改变对游客的适应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有些游客在没有形成低碳理念的情况下,很可能不喜欢这种方式,对景区的满意度降低。

4.现行景区体系相对滞后性

随着景区的低碳化发展,原有的景区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现在的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工业化标准,在对景区评价时,所采用的传统景区评价标准中不同程度地缺失低碳评价方面的标准,现行景区的评价体系需要与时俱进。

四、云台山景区低碳化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一)重科学规划与有序开发并进

云台山景区开发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支撑,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严格按照主体规划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

1.净化景区空气质量,优化景区环境

景区投资4000万元购买了70 部达到欧III标准的豪华观光大巴,专门用于景区内往返交通。2002 年云台山子房湖发现了珍稀动物桃花水母,为了给桃花水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景区关闭了湖水上游几十家餐馆、饭店,实行配送式快餐制;把景区内的2 个自然村迁出景区,切断一切可能污染水质的污染源,有效保护了桃花水母的生存环境。

2.淘汰落后产能,多措并举保护景区生态资源

云台山景区拥有多种独特的景观地貌: 太古宇基底的片岩、片麻岩,寒武系馒头组下部的页岩夹薄层灰岩,奥陶系底部的页岩等软弱岩层以及赤壁丹崖等。为保护景区原始的地形地貌,当地政府对全县采矿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画出3大禁采区,取缔了117 家采矿点。采用澳大利亚喷播技术对景区内遭受破坏的山体进行了植被修复。鉴于当地出产的岩石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景区道路设计放弃了“就地取材、减量利用”的原则,选用了一些普通石材铺设游步道,有效规避了旅游开发对地质遗迹的破坏。

3.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健全基础服务设施

景区每天雇佣300 余名环卫工人负责景区卫生,红石峡景区安排专职环卫人员巡游,捕捞水体垃圾杂物,确保水体景观资源的质量。为了从根源上治理景区的垃圾污染,景区先后购置了500 余个垃圾箱,合理分布在各个景点内,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景区建有5000个停车位的大型绿色生态停车场,停车场内实施全天候电子监控和24 小时保安巡逻制度,确保车辆安全。改造、新建星级厕所12 座,购置环保式厕所6 座,给游客提供温馨、舒适的旅游环境。在各个乘车点建设了高标准的极具人性化的吸烟点,采用绿色长廊式设计,使吸烟点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4.立足本地资源,开发旅游土特产品及纪念品

云台山依托当地特有的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 鸡头参和茱萸果等。土特产品实行就地采摘、现场售卖,减少了外销运输环节和人力成本,客观上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且商品加工成有机产品后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引领了健康、环保的低碳消费趋势。

(二)云台山景区开创低碳与高效的管理模式

云台山景区面积广阔、景点众多且分散,给景区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云台山创新管理模式,对景区实行数字化智能管理,成为全国首批18 家数字化景区建设的示范点。

1.电子门禁票务系统

原先云台山景区的票务管理采用人工模式,门票的印制、发售、查验与统计都是人工操作,成本高而效率低,是一种典型的粗放静态管理方式。电子门禁票务则有效地规避了上述缺陷,门禁系统主要由条形码门票、指纹认证、电子道闸、中央管理计算机四大部分组成。景区实行通票制,所购门票两日内有效,分景点指纹验票,每个景点不能重复进入。首次进入景区需要认证门票的条形码和指纹,进入下一景区时只需核对指纹即可。条形码门票小巧轻便,易于携带,同时结合电子、条形码、指纹认证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集售票、验票、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对各景点内的旅游流实施全方位监控和动态管理。另外条形码和游客指纹的唯一指向性也解决了逃票、假票、人情票等问题,减少了由于票款流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了管理成本,使管理更精细化、决策更科学化。

2.智能监控系统

云台山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掌握生态变化,保护景区环境,景区配备了完善的旅游环境监控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预测预报系统定点、定时、定位监测水文、地质、森林、空气状况。通过对监控到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及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景区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景区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LED 资讯传播平台

在营销宣传上,云台山景区摒弃了传统的印刷品、宣传册,代之以先进的LED 显示技术与卫星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电子系统,有效节约了纸制资源,同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山门两侧设置了2个大型LED 大屏幕,在旅游道路沿线建设了3 个跨路LED显示屏,是景区动态、法律法规、通告和旅游知识等信息的展示平台。LED 显示屏全天候地滚动播出反映云台山风貌的影像资料、科普知识、生态教育、购物须知以及温馨提示等内容,可帮助游客深入了解景区,对提高景区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作用,还能达到生动地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安全旅游、健康旅游的目的。

五、结语

低碳旅游是实现旅游景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和创新发展的要求,是景区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的水平受多重指标共同决定,但云台山景区低碳化发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来喜,桑海洋.低碳旅游发展展望.2010 (3):41-43

[2]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 (2) : 34-36.

[3]雷琼.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与管理探析.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 (9)18-22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12

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新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除了增加对低碳行业的投入外,还要求各企业采用低碳模式、发展低碳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外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迫使各企业将低碳之路作为供应链发展的战略方向,这进一步促进了低碳供应链的发展。

1 低碳供应链管理(Low Carb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概述

供应链是指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从传统角度上讲,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在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质量和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总成本最小。显然,供应链管理在传统角度上只体现出基于总成本最小化的整合与协调思想,没有考虑到环境,尤其是低碳对于供应链的要求。如果将低碳考虑进来的话,供应链管理就可以理解成在生产和生活中,将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以获得最大生态经济效益的方式,其本质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由此可知,低碳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信息流、知识流、物流等环节正常工作的保证下,对企业生产的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和技术融入供应链环节之中,其中包括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回收5个基本流程。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低碳观念落后

当前人们对低碳只是从现象上有所了解,但从观念上还没有根本转变。大多数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和成本代价,不重视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环保观念较为淡薄,不能从长远利益考虑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比较注重短期利益,对低碳经济的长期效益认识不同,因此也难以在市场运作中保持一致的战略。

此外,各节点企业也由于缺乏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专业人才,因此无法准确运用信息技术对供应链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从而难以实现对供应链运作过程的控制,阻碍了低碳供应链的快速发展。

2.2 低碳产品成本较高

在供应链中,碳排放主要发生在运输与配送环节之中,要降低运输与配送环节的碳排放,必须加大运输工具和装卸搬运工具的引进和研发,例如: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车等。而这些必将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低碳产品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首选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很多低碳产品开发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充分,科研人才欠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供应链发展的需求,也没有足够的资源致力于低碳产品的开发及推广,成为供应链企业向低碳转型的瓶颈。

3 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环节研究

3.1 低碳计划管理

供应链计划是指一个组织计划执行和衡量企业全面物流活动的系统,它包括预测、库存计划以及分销需求计划等基本组成。

低碳供应链计划就是基于最优效益基础上,按照最低碳排放的原则设计所有的供应链流程,包括产品设计、包装、仓储保管、配送网络、交付时间和方法、回收等所有环节,通过低碳供应链计划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设计和流程,从而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3.2 低碳采购管理

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

低碳供应链采购管理即意味着在上述传统供应链采购管理基础上,还要考虑选择绿色供应商、选择低污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

3.3 低碳制造管理

传统的制造管理就是对制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低碳制造管理就是要求在产品开发阶段把绿色设计理念考虑进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采用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设施;采用精益制造的理念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以及产品的可拆解、可回收性等。

3.4 低碳交付管理

传统的交付环节包括订单接受、订单处理、到收货、验货、仓储、分拣、包装、发货、运输等,其中运输和仓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实施低碳交付管理,就是将低碳和环保等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运用整个交付环节中,尤其是在运输和仓储环节,通过增加单位运量或降低单位油耗实现单位最小排放的目标。

3.5 低碳回收管理

回收管理是指对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的管理过程,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如果回收物品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空间利用,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因此,在回收环节中采用绿色管理和技术手段是实现低碳回收管理的有效途径。

4 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4.1 加强政府低碳政策的约束

目前,政府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还缺少全面、具体的政策导向,并且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这对于低碳供应链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政府首先应设定不同行业实施低碳的评判标准,明确具体的政策导向。同时针对不同企业设置短、中、长等不同期限的低碳绩效评价指标,并对于不同的评价结果,匹配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进一步促进供应链的低碳化进程。除此以外,政府应设立培训机构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或长期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提高企业人员的低碳化素质。

4.2 建立供应链战略伙伴之间的低碳文化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横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有的供应链甚至横跨全球,如何整合供应链战略伙伴之间的低碳理念就成为低碳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低碳文化倡议供应链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还要判断能否促进整条供应链的低碳化。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当然,要想推动全社会实现低碳化,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和响应,因此企业要在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中积极宣传低碳消费模式,使消费者选择并接受低碳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低碳文化的发展。

4.3 开发低碳能源的运输工具

目前,在供应链各环节中,运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例如车辆老化现象突出导致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严重超标;路线规划不合理,导致往返空驶率高、设备能耗高等。因此改善运输管理是实施低碳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可以改用混合动力或电动能源运输设备,以有效降低运输过程的碳排放。同时要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高运输车辆的利用率,降低往返空驶的可能性,提高供应链运输过程的低碳化。

5 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所需,供应链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之路,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并适时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保持市场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许笑平.绿色物流的发展障碍与推进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培培,徐旭.基于循环经济的低碳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13-14.

[3]包磊.低碳发展视角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13-14.

[4]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11(4):183-187.

上一篇:计量记录下一篇:工程概预算有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