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管理

2024-11-07

不良资产管理(共12篇)

不良资产管理 篇1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不良资产犹如一道影子始终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而其累积到一定程度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巨大威胁。本文深入分析了在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中, 包括法律诉讼、货币债权实物化、实物资产股权化以及目标股权收购者的选择等在内的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风险和问题, 并根据实际情况, 在保证各方面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前提下, 总结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化解风险和矛盾。

一、企业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原则

1、市场化。

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有企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经济的产物, 大部分是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但是, 它的处置则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法则, 坚持市场化导向。只有通过公开化的市场机制,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竞争、公平处置, 才能最大限度地通过市场发现资产的真实价格。

2、专业化。

由于不良资产规模庞大、种类众多, 既有权益性资产, 也有实物资产;既有单项资产, 也有整个企业;还有的资产附带一定的人员。其处置涉及投资银行、财务会计、法律政策以及其他专业知识, 加上坚持市场化原则, 都需要用现代投资银行等专业化手段来处置, 这就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来参与处置。

3、公开化。

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的过程和信息必须公开化, 做到“阳光操作”, 把处置工作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避免道德风险,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1、外部环境恶化。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可以说是不良资产形成的直接原因。此外, 也不能忽视外部的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间接影响。由于中国担保法律方面的漏洞, 关联企业的违规担保现象十分普遍。

2、公司治理不当。

我们知道,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为投资者或者股东创造价值。但是, 企业创造价值的前提是投资者的出资到位并且制定明确的经营目标。但我国很多国有企业自成立伊始, 就存在出资不实、公司实际控制人不明的问题, 使得经营者没有明确的负责对象, 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制约。因产权不清, 使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目标不明确, 这对管理者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成了极大的挫伤。而股东管理权行使的缺位也无法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能力和尽职问题。实际上, 公司治理的意义, 就是通过各种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机制, 使所有企业应该发生的事情都能够发生, 使经营者的自利动机得到必要的抑制, 保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3、银行管理不当。

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银行资金财政化和银行自身经营体制存在缺陷。我国国有企业的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很多企业尽管其负债率高, 企业财务负担远远超过警戒水平, 但是银行仍旧源源不断地向其注入资金, 从而形成不良资产居多的局面。至于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问题, 表现得就更突出了。

三、不良资产会计管理的措施

1、实物资产股权化。

债权实物化的初衷在于盘活银行不良资产,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最大限度地救活一个企业, 对国家、社会、员工负责, 从而达到“多赢”的理想境界。然而, 债权实物化的风险与收益并存, 它一方面化解以物抵债带来的风险, 也可能化解一般债转股所带来的部分共性风险;另一方面又可能滋生新的风险。笔者认为, 通过司法途径实现实物资产股权化可以有效地控制新的企业, 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也就容易经营管理和发展, 更不会让企业产生赖账预期。企业通过债转股, 不用再支付银行利息, 这就使企业成本降低, 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或者减少了企业的亏损。

2、债权实物化。

单纯意义上的债权实物化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物抵债”, “以物抵债”这一处置方式本身并不利于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损失最小化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的目标。本文所说的“债权实物化”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以物抵债, 而且是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选择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步骤, 本步骤设计既是化解前一步骤托管风险最有效的方式, 也是托管这一步骤优势适用的最佳结果。当然, 本文所说“债权实物化”包括通常意义上的以物抵债是指具有以物抵债所固有的风险, 而这些风险有时很难化解, 即使化解也是成本过高, 直接进行抵债资产出售或转让很难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损失最小化的目标, 其主要原因在于抵债资产单独出售或转让不能实现资产的经营价值, 实现的只是资产的清算价值。

3、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企业在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中, 要以不良资产重组为契机, 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第一, 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促进产权流通, 按照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 加快企业的改造, 明晰产权;按照市场法则和交易的内在要求培育和建设资本市场, 除现有的一板市场和二板市场外, 在全国选择数个中心城市建立三板市场, 为大量的中小股份制企业提供产权流通的通道。第二, 建立不良资产重组基金, 专门用于有希望盘活的不良资产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为了增强重组基金吸引力, 可以采取财政保最低固定收益的鼓励政策。第三, 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和拓展潜在的购买群体,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促使企业尽快摆脱困境, 增强企业的购买力。

4、其他措施。

企业要尽职调查待处置不良资产项目, 合理选取资产处置方式。参与处置项目的人员要对处置项目进行充分、尽职的调查, 明晰贷款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贷款方式归类、贷款本金大小、企业经营的历史和现状、企业所属的产业特征和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 遵循以回收率为最大效率的原则来选取合理的资产处置方式。同时积极利用和动员国内外的社会力量, 以打包方式为主, 实施集中、批量处置。加强对具有行业关联、产品关联、企业关联、资产关联的不良资产项目的整合和集约化处置力度, 加快与此相关的资产调研、资产选择、资产整合、处置方式、市场定位的工作进度, 初步形成能够充分体现优化资产重组、优化整合方案、优化处置方式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集约化的处置体制。

不良资产管理 篇2

目录

1总则

2资产剥离(转让)和收购尽职要求

3资产管理尽职要求

4资产处置前期调查尽职要求

5资产处置方式选择与运用尽职要求

6资产处置定价尽职要求

7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批和实施尽职要求

8尽职检查监督要求

9责任认定和免责

10附则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5〕72号)

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行为,明确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工作尽职要求,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制定了《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此文及时转发至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等有关法人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OO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

总则

编辑

第一条 为规范不良金融资产处置行为,明确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工作尽职要求,防范道德风险,促进提高资产处置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下统称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指引中的不良金融资产、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是指:

(一)不良金融资产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

(二)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开展的资产处置前期调查、资产处置方式选择、资产定价、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核审批和执行等各项活动。与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相关的资产剥离(转让)、收购和管理等活动也适用本指引的相关规定。

(三)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收购、管理和处置的相关人员。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时,应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规定,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处置净回收现值最大化。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全面规范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业务规章制度,完善决策机制和操作程序,明确尽职要求。定期或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发生变化时,对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业务规章制度进行评审和修订。

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指引有关规定。

第七条 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与剥离(转让)方、债务人、担保人、持股企业、资产受让(受托)方、受托中介机构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或经认定对不良金融资产形成有直接责任的,在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中应当回避。

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不得同时从事资产评估(定价入资产处置和相关审核审批工作)。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问责制,规定在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收购、管理和处置过程中有关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指引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资产剥离(转让)和收购尽职要求

编辑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转让)不良金融资产:

(一)剥离(转让)方应做好对剥离(转让)资产的数据核对、债权(担保情况调查、档案资料整理、不良金融资产形成原因分析等工作;剥离(转让)方应向收购方提供剥离(转让)资产的清单、现有全部的档案资料和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剥离(转让)方应对己方数据信息的实实性和准确性以及移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做出相应承诺,并协助收购方做好资产接收前的调查工作。

(二)剥离(转让)方应设定剥离(转让)工作程序,明确剥离(转让)工作职责,并按权限进行审批。审批部门要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

(三)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应在资产转让协议中对有关资产权利的维护、担保权利的变更以及已起诉和执行项目主体资格的变更等具体事项做出明确约定,共同做好剥离(转让)资产相关权利的转让和承接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转让)资产不应附有限制转让条款,附有限制转让条款的应由剥离(转让)方负责解除。

(四)自资产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剥离(转让)方应征得收购方同意并根据授权,继续对剥离(转让)资产进行债权、担保权利管理和维护,代收剥离(转让)资产合同项下的现金等资产,并及时交付给收购方,由此发生的合理费用由收购方承担。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金融资产:

(一)收购方应对收购不良金融资产的状况、权属关系、市场前景以及收购的可行性等进行调查。调查可以采取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方式。当缺乏大规模现场调查条件时,应将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相结合,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资产价值和风险。当涉及较大金额收购时,收购方应聘请独立、专业的中介机构对收购资产进行尽职调查。

(二)收购方应设定收购程序,明确收购工作职责,按权限严格审批。审批部门要独立于其他部门,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

(三)收购方应认真核对收购资产的数据、合同、协议、抵债物和抵押(质)物权属证明文件、涉诉法律文书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核对应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接收转让资产,并进行管理和维护。

第十一条 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在不良金融资产移交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与协作,有效管理不良金融资产,联手打击逃度债行为,共同防止资产流失和债权悬空,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

第十二条 剥离(转让)方在剥离(转让)不良贷款过程中,应当对拟剥离(转让)不良贷款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包括贷款调查、贷款审批和发放、贷盾管理、资产保全是否尽职等进行认定,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存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并将结果抄报监管部门。

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发现剥离(转让)方违规发放贷款,贷后管理、资产保全不尽职,剥离(转让)中操作不规范,弄虚作假,掩盖违法违规行为,隐瞒损失等情形的,应及时向剥离(转让)方反映,由剥离(转让)方进行责任认定和处理。同时,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应将上述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确认,并抄报监管部门。

剥离(转让)方和收购方应当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如果剥离(转让)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报失等情况的,收购方可以要求剥离(转让)方予以纠正,也可以拒绝接受该项资产。

资产管理尽职要求

编辑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明确管理职责,做好不良金融资产档案管理、权益维护、风险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资产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和调整。

第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全面搜集、核实和及时更新债务人(担保人)的资产负债、生产经营、涉诉情况等信息资料,搜集、核实的过程和结果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记载并归入档案。对确实难以搜集、核实相关信息的,应提供必要的佐证材料和相应的记录。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对不良金融资产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不良债权管理。

(一)认真整理、审查和完善不良债权的法律文件和相关管理资料,包括对纸质文件和相应电子信息的管理和更新。

(二)密切监控主债权诉讼时效、保证期间和申请执行期限等,及时主张权利,确保债权始终受司法保护。

(三)跟踪涉诉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主张权利。

(四)密切关注抵押(质)物价值的不利变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因客观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力而无法及时发现和补救的,应做出必要说明和记录。

(五)调查和了解债务人(担保人)的其他债务和担保情况以及其他债权人对该债务人(担保人)的债务追偿情况。

(六)及时发现债务人(担保人)主体资格丧失、隐匿、转移和毁损资产,擅自处置抵押物或将抵押物再次抵押给其他债权人等有可能导致债权被悬空的事件或行为,采取措施制止、补救和进行必要说明,并报告监管部门。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股权类资产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股权管理制度。根据持股比例向持股企业派出(选聘)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等人员,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建立股权管理授权制度。派出(选聘)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应定期总结报告其在持股企业中的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定期对派出(选聘)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

(二)密切关注持股企业资产负债、生产经营和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及其变化。

(三)依法维护股东权益,采取措施制止损害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督促持股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努力实现股权资产保值增值。对阶段性持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实现退出。

(五)根据持股比例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六)当持股企业因管理、环境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导致持有股权风险显著增大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实物类资产管理。

(一)遵循有利于变观和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不同类实物类资产的特点制定并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

(二)明确管理责任人,做好实物类资产经营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重要权证实施集中管理。

(三)建立实物类资产台账,定期进行盘点清查,账实核对,及时掌握实物类资产的形态及价值状态的异常变化和风险隐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贬损或丢失。

(四)建立实物类资产信息数据库,及时收集、更新和分析管理、处置信息。

(五)抵债资产非经规定程序批准不能自用,并须按照有关规定尽快处置变现。

第十八条 不良债权主要包括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收的不良金融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政策性债转股、商业性债转股、抵债股权、质押股权等。

实物类资产主要包括收购的以及资产处置中收回的以物抵债资产、受托管理的实物资产,以及其他能实现债权清偿权利的实物资产。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定期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分析,选择有利处置时机,及时启动处置程序,防止资产因处置不及时造成贬值或流失。

资产处置前期调查尽职要求

编辑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前,应对拟处置资产开展前期调查分析。前期调查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档案资料和日常管理中获得的各种有效信息。当现有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出入或重大变化时,应进行现场调查。对于经法院裁定终结执行、破产或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的债务人及其他回收价值低的资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调查、重点调查或典型抽样调查。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记录前期调查过程,整理分类并妥善保管各类调查资料和证据材料。重要项目要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前期调查资料和调查报告应对后续资产处置方式选择、定价和方案制作等形成必要的支持。

第二十二条 负责调查的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应保证在调查报告中对可能影响到资产价值判断和处置方式选择的重要事项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并已对所获信息资料的置信程度进行了充分说明。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前期调查主要由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或参与。

资产处置方式选择与运用尽职要求

编辑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在法律法规允许并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业务许可范围内,积极稳妥地选择并探索有效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方式。

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选择与运用资产处置方式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和风险控制原则,合理分析,综合比较,择优选用可行的处置方式,并提供相关依据。

第二十六条 对债权类资产进行追偿的,包括直接催收、诉讼(仲裁)追偿、委托第三方追偿、破产清偿等方式。

(一)采用直接催收方式的,应监控债务人(担保人)的还款能力变化等情况,及时发送催收通知,尽可能收回贷款本息。当直接催收方式不能顺利实施时,应及时调整处置方式。

(二)采用诉讼(仲裁)追偿方式的,应在论证诉讼(仲裁)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债务人(担保人)的财产情况,合理确定诉讼时机、方式和标的。并按照生效法律文书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债务人(担保人)履行或申请执行,尽快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对违法、显失公平的判决、裁决或裁定,应及时上诉。必要时,应提起申诉,并保留相应记录。

(三)采用委托第三方追偿债务方式的,应在对委托债权价值做出独立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委托债权追偿的难易程度、代理方追偿能力和代理效果,合理确定委托费用,并对代理方的代理行为进行动态监督,防止资产损失。采用风险代理方式的,应严格委托标准,择优选择代理方,明确授权范围、代理期限,合理确定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等内容,并加强对代理方的监督考核。

(四)采用债务人(担保人)破产清偿方式的,应参加债权人会议,密切关注破产清算进程,并尽最大可能防止债务人利用破产手段逃废债。对破产过程中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裁定应及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第二十七条 对债权进行重组的,包括以物抵债、修改债务条款、资产置换等方式或其组合。

(一)采用以物抵债方式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重点关注抵债资产的产权和实物状况、评估价值、维护费用、升(贬)值趋势以及变现能力等因素,谨慎确定抵债资产抵偿的债权数额,对剩余债权继续保留追偿权。应当优先接受产权清晰、权证齐全、具有独立使用功能、易于保管及变现的实物类资产抵债。在考虑成本效益与资产风险的前提下,及时办理确权手续。

(二)采用修改债务条款方式的,应对债务人(担保人)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谨慎确定新债务条款,与债务人(担保人)重新签订还款计划,落实有关担保条款和相应保障措施,督促债务人(担保人)履行约定义务。

(三)采用资产置换方式的,应以提高资产变现和收益能力为目标,确保拟换入资产来源合法、权属清晰、价值公允,并严密控制相关风险。

(四)采用以债务人分立、合并和破产重整为基础的债务重组方式的,应建立操作和审批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转让的,包括拍卖、竞标、竞价转让和协议转让等方式。

(一)采用拍卖方式处置资产的,应遵守国家拍卖有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督拍卖过程,防止合谋压价、串通作弊、排斥竞争等行为。

(二)采用竞标方式处置资产的,应参照国家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竞标程序。

(三)采用竞价转让方式处置资产的,应为所有竞买人提供平等的竞价机会。

(四)当采用拍卖、竞标、竞价等公开处置方式在经济上不可行,或不具备采用拍卖、竞标、竞价等公开处置方式的条件时,可采用协议转让方式处置,同时应坚持谨慎原则,透明操作,其实记录,切实防范风险。

(五)采用拍卖、竞标、竞价和协议等方式转让不良金融资产的,应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与转让资产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转让过程的透明度。

(六)转让资产时,原则上要求一次性付款。确需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应将付款期限、次数等条件作为确定转让对象和价格的因素,在落实有效履约保障措施后,方可向受让人移交部分或全部资产权证。

第二十九条 采用债权转股权或以实物类资产出资入股方式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应综合考虑转股债权或实物类资产的价值、入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以及转股股权未来的价值趋势等,做出合理的出资决策。

第三十条 对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处置的资产进行租赁,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在不影响资产处置的情况下,合理确定租赁条件,确保租赁资产的安全和租赁收益。

第三十一条 对符合条件的不良金融资产损失进行内部核销,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核销业务操作规程,严格核销程序和条件,审查申报材料的合法性和其实性,建立监督制度和保密制度,防止弄虚作假行为。对已核销不良金融资产应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并择机清收和处置。

第三十二条 接受委托,代理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应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并按照协议勤勉尽职处置。委托代理业务应与自营业务严格区分,分账管理。

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聘请中介机构为资产处置提供服务,应引入市场机制,审查其行业资质,优先选择业绩良好的中介机构,同时注意控制成本费用。

资产处置定价尽职要求

编辑

第三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制定不良金融资产定价管理办法,明确定价程序、定价因素、定价方式和定价方法,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规范合理的不良金融资产定价机制,严格防范定价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对定价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实现不良金融资产定价的量化管理。

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负责评估、定价环节的部门在机构和人员上应独立于负责资产处置的部门。

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适用会计准则或审慎会计原则,定期(至少半年一次)重估不良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第三十七条 不良金融资产定价应在综合考虑国家有关政策、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法律权利的有效性、评估(咨询)报告与尽职调查报告、债务人(担保人)或承债式兼并方的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企业经营状况与净资产价值、实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交易案例、市场招商情况与潜在投资者报价等影响交易定价的因素,同时也应关注定价的可实现性、实现的成本和时间。第三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债权、股权、实物类资产等不同形态资产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采用适当的定价方法。

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列入评估的资产范围和具体的评估形式。选聘中介机构对处置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评估的,应遵守有关行业准则。

对不具备评估条件的不良金融资产,应明确其他替代方法。对因缺乏基础资料,难以准确把握资产真实价值的,应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广泛招商以及交易结构设计等手段,利用市场机制发掘不良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四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评估(咨询)报告应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发现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和适用方法明显不当等问题时,应向中介机构提出书面疑义,要求其做出书面解释。

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不应简单以评估(咨询)结果代替自身进行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工作。在评估结果与招商结果、谈判结果等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分析原因,并合法、合理认定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

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审批和实施尽职要求

编辑

第四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应规定操作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程序或减少程序进行处置。

第四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金融资产,除贩户扣收和直接催收方式外,应制定处置方案。方案制定人员应对方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承诺不存在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

第四十三条 制定处置方案应做到事实真实完整、数据准确、法律关系表述清晰、分析严谨。主要包括:处置对象情况、处置时机判断、处置方式比较和选择、处置定价和依据以及交易结构设计等内容。还应对建议的处置方式、定价依据、履约保证和风险控制、处置损失、费用支出、收款计划等做出合法、合规、合理的解释和论证,并最大限度地收集能支持方案合法性、合规性及合理性的证据材料。

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不良金融资产信息,提高资产处置透明度,增强市场约束。

第四十五条 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关联方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应充分披露处置有关信息;如存在其他投资者,向关联方提供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投资者。

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资产处置审核程序,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

(一)应建立和完善授权审核、审批制度,明确各级机构的审核和审批权限。

(二)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与审核分离机制,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对处置方案进行全面、独立的审核。

(三)资产处置审核人员应具备从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和经验,诚实守信、勤勉尽职,独立发表意见。

(四)资产处置审核人员应对处置方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审核机构和审核人员对审核意见负责。对资产处置审核情况和审核过程中各种意见应如实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第四十七条 除接受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有终局性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裁决的资产处置项目及按国家政策实施政策性破产、重组外,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方案须由资产处置审核机构审核通过,经有权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已批准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项目,要严格按照审批方案实施,如确需变更,条件优于原方案的,应向项目原审批机构报备。劣手原方案的,应重新上报审批并取得同意。有附加条件的批准项目应先落实条件后再实施。

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处置项目应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件,并确保法律文件合法合规。

第五十条 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方案实施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可能影响处置回收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跟踪了解合同履行或诉讼案件进展情况。

第五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处置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为阻力或干预,应依法采取措施,并向上级或监管部门报告。对无法实施的项目应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处置策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资产处置管理,确保资产处置过程、审核审批程序和履约执行结果等数据资料的完整、真实。

尽职检查监督要求

编辑

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检查监督制度,设立或确定独立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检查监督部门或岗位,并配备与其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明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制定尽职检查监督工作程序,规范尽职检查监督行为。

第五十四条 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应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监督能力和相关工作经验,并不得直接参与不良金融资产剥离(转让)、收购、管理、处置、定价、审核和审批工作。

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支持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独立行使检查监督职能。检查可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特定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审计工作,并出具独立的尽职审计意见。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不得授意、指使和强令检查监督部门或检查监督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和隐瞒违法违规情况,不得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

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处置等工作进行的尽职检查监督应至少每半年一次。重大项目应及时进行尽职检查监督。

第五十七条 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指引相关规定对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进行独立的尽职检查监督,评价各环节有关人员依法合规、勤勉尽职的情况,并形成书面尽职检查报告。

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发现的问题,应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纠正或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跟踪整改结果。

第五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对尽职检查监督工作的监督机制,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至少每半年一次)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尽职检查监督工作情况。

责任认定和免责

编辑

第六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责任认定制度和程序,规范责任认定行为,并执行相应的回避制度。

第六十一条 责任认定部门和人员应根据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检查结果,对不良金融资产工作人员是否尽职进行责任认定。责任认定部门和人员应对责任认定结果负责。

第六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并报监管部门。重大违法、违规、失职责任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监督。

第六十三条 具有以下情节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一)自资产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剥离(转让)方擅自处置剥离(转让)资产,放弃与剥离(转让)资产相关的权益,截留、隐匿或私分基准日后剥离(转让)资产项下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

(二)资产剥离(转让)后回购剥离(转让)资产,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利用内部信息,暗箱操作,将资产处置给自己或与自己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机构或人员,非法谋取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四)泄露金融机构商业秘密,获取非法利益。

(五)利用虚假拍卖、竞标、竞价和协议转让等掩盖非法处置不良金融资产行为。

(六)为达到处置目的人为制造评估结果,以及通过隐瞒重要资料或授意进行虚假评估。

(七)超越权限和违反规定程序擅自处置资产,以及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更改处置方案。

(八)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放弃不良金融资产合法权益。

(九)伪造、篡改、隐匿、毁损资产处置档案。

(十)未按照本指引规定要求尽职操作,致使不良金融资产的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值。

(十一)其他违反本指引规定要求的行为。

第六十四条 对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故意隐瞒违法违规和失职该职行为,或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的机构和人员,应认定并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第六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在检查监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河私舞弊的,应认定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其责任。

政府不良资产“解药” 篇3

从理论上讲,金融企业所谓不良资产或“有毒资产”,俗称“呆坏账”,例如银行发放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贷款)、 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贷款)、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贷款)以及由担保方式衍生的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等抵押资产。而实业企业所谓不良资产是指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面对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点石成金,让不良资产重新创造出最大效益?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管理体系,以化解经营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关心、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良资产也和其他市场化资源一样,不仅在形成机制方面有规律可循,而且在处置和管理过程中同样有规律可循,同样适用于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为不良资产管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多年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是一些金融或是实业类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

1是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应建立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约束机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自的组织结构设计、权责利益之间相互制衡关系而构成的。在建立治理结构过程中,公司应当严格根据企业章程规定,建立起完善的经理、经理办公会等决策和治理机构。其次要完善治理机制。也就是将关系人等直接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体系中,在完善治理结构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和强化决策、执行与监督三者的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最后需减少管理层级。目的是缩短管理链条,将经营层次控制在母子公司两级, 至多不超过三级的架构内。

2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形成由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审计部门等组成的内部约束体系。通过一系列控制活动,防范经营风险,而且这一控制活动,应由各级董事会(下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

3是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风险管理系统。首先应明确可量化和可衡量控制目标;其次遇到风险,有可能对企业的现实目标或潜在目标造成影响的,需及时定位风险,找出根源,研究其是由内部因素,还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再次,根据自身条件、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选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补偿、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总体策略;最后通过系统的管理程序或活动,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实施。

4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信息应以完整、及时、准确的方式,向投资者及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披露。让所有相关利益者通过透明、真实、公允的信息了解金融或企业类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给各相关利益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或对话的渠道和桥梁,使其能够对公司的价值和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尽量减少投资风险。

5是发挥内部监督机构作用。首先建立监事会约束机制。监事会要履行其权力、责任和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将董事和管理层的经济行为“暴露在阳光下”,形成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其次应由审计委员会进行独立审计。审计委员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在董事会授权下,利用其职权的独立性,对公司和董事会、管理层的经济行为进行全面审计,并负责聘任、考核、监督社会专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师和律师等开展工作,而且需要对审计报告等签署意见,然后直接将审计报告等上报董事会;再次,由财务总监进行审计。财务总监接受董事会委托,对公司和管理层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计,需要利用其财经专业知识、业务经验优势及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全面了解,更有效地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督,并准确把握公司财务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降低财务风险;最后由专职审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审计部门是受管理层委托,对公司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日常工作进行的监督审计,即对财务收支及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需要将监督审计事后工作落实到事前、事中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以防微杜渐、及时纠错。

6是建立起激励机制。可以选择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将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减少代理成本,并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投身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营造和培育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抑或选择董事激励机制,由于外部独立董事的权威性、专业职能性、社会地位等,愈来愈被企业相关利益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认可或推崇。因而,建立董事激励机制将成为提高治理组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此外,还可建立监事激励机制。由于监事会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代表中小股东行使监督权,对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行为均有一定约束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功能。但在实际中,监事会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地提高和加强监事会功能作用,一方面必须在组织结构、职能定位方面保证监事会功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监事会成员也要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在制度上保证监事会成员行使监督权的积极性。

构建专门管理体系,建立起不良资产

约束的长效机制

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外部体制原因,也有内部管理原因。多年实践表明,对容易多发和产生重大资产损失的管理薄弱环节,如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高风险投资业务管理、境外不良资产管理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堵塞漏洞,具体措施是:

1是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已出台了《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已经造成的资产损失应当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而建立不良资产管理约束机制,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资产损失责任认定工作程序、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等加以实现,从而明确资产损失责任认定分工,明确职责权限。这一系列机制就是要在查清资产损失责任,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分清经营管理责任、违纪违规责任和违法经营责任。同时,还要建立资产质量监测预警机制。

2是建立健全不良资产管理机制

形成不良资产后,需要加强过程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不良资产档案管理、不良资产日常监管和资产损失日常处理等制度。用制度将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从而构建不良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财务核销不良资产,并不等于不再管理这部分资产,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不良资产催收追缴和清理回收的工作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不良资产集中处理的模式和清理追索的有效方法,建立必要的清理追索激励机制。遏制或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仍需从基础管理抓起,一方面要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投融资重大决策制度等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重大资金管理和使用控制,明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责任,严格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加强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是多管齐下开展效能监察

紧紧围绕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良资产处理责任,开展不良资产管理效能监察工作。通过对责任人不良资产处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时效性的监督检查,督促对不良资产的规范管理,维护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的客观公正,保证实现不良资产管理的预期目标,促进提高不良资产管理的效益。

通过重组整合,让不良资产创造

最大经济效益

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式是债务追偿、资产租赁、债务重组、资产拍卖和破产等。实际工作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也很灵活。有竞价拍卖、捆绑出售、整体出售、全额承包、租赁经营和依法处置等,但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归根到底却主要有两种:

一是创造现实现金流模式

通过让渡手中的不良债权和抵押实物,获取现实现金流的模式。即首先,把需要处置的资产通过评估后,委托给拍卖机构,由拍卖机构刊登公告,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开拍卖。其次进行债务重组,即把对方企业的债务根据双方确定的债务重组方案,进行一定的减免或者折扣,让债务人归还一定比例的现金或一部分可变现的实物、股权等。对于专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公司而言,也可以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些企业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包里的资产也是经过评估,经过投资者调查,或者谈妥一个价格,按照商定的价格在充分竞价的基础上进行出售,以获取现金等。还可以可通过资产置换,把债权变成物权,也可以把债权变成股权。置换后,再对置换以后的资产进行处置。处置的具体方式有资产租赁、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破产、清偿、诉讼等等。

二是创造预期现金流模式

通过让渡手中的不良债权和抵押实物,获取未来现金流的模式。主要采取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即通过将债权转换为股权(股票)或债券,谋求未来的增值收益,获得更大的现金流。

不良资产管理 篇4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对于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但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却不断显现, 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 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重要阻却性因素, 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长期以往, 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运行。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 解决我国金融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成立了长城、华融、立信达、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以专门处理我国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这是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分析, 可以得知, 在我国范围内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的是经国家批准设立、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条件十分严格, 而且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对象都是特定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说, 银行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现实依据。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

1. 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创新性不足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之时, 较为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诉讼、拍卖、租赁。然而, 就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而言, 证券营销往往是其主要资产管理手段。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极其分散的不良资产债权, 拍卖、租赁等传统手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接手这些不良债权的对象仅限于一些实业投资者, 接受的规模有限, 显然, 这与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希望通过一单或几单协议, 快速实现对大量资产大批量的处置愿望不符。在诉讼程序中, 资产管理公司一般都稳操胜券, 但漫长的审理和追偿过程, 以及较低的追偿率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回收成本。据报道, 诉讼追偿能收回的现金一仅在20%左右。

2. 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前,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较为不成熟, 加之与之相对应的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使得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外。具体而言,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过多, 当前, 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国企的重组, 政府都必然参与到其中, 这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水平。二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十分有限, 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很难吸引较多外资收购资金。三是我国国内债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债券市场规模很小, 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也很难采用债券的处置方式。

3. 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存在的一重大问题就是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使得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困境。而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仅员工少, 而且大部分是相关的银行系统中调入, 虽然这种做法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尽快得到管理人才, 但由于它与银行的各项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商业银行这种文化环境内培养出来的人员其素质是难以满足资产管理公司要求的。

三、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能力的路径选择

1.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上,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具备开放性的视野, 除了充分发挥传统诉讼、拍卖、租赁手段的作用之外, 还应积极国外先进的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制定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具体而言, 这些创新型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针对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收入的不良资产, 可以采取此种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二是债转股。从实质上分析, 债转股并不会对企业形成实质性的帮助, 只是会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因此,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采取此种方法之时, 需要积极推动企业的改组改制, 使得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最终能够安稳退出。三是建立虚拟超市。使得不良资产也可以进行该挂牌交易。四是组建中外合资公司, 以应对国际性的不良资产处置。

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之下,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才能顺利开展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第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行为理应由市场自主决定,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宏观的引导, 但不能干预过多, 否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二, 我国应充分发挥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扩大开放, 使得外资也能介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第三,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 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 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与其他类别的公司相比,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类知识高度密集型的企业, 其业务范围涉及到企业管理、证券业、投资银行业等多个领域, 因此,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需要具备资产评估、证券、投资、法律、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 而且如果员工只具备上述的某一项专业技能, 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实质的作用, 而是需要员工具备上述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基于此, 资产管理公司要成功地处置不良资产, 最重要的是能够创建一种全新的人才使用机制, 不能沿用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用人制度, 更不能照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 将具备多种金融知识、管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公司, 以保障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却存在着手段创新性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性人才缺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不良资产,对策

参考文献

[1]石茂胜.不良资产处置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不良资产管理办法2013 篇5

1.1为进一步规范公司不良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1.2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本部和各子公司。

1.3本办法所称账销案存不良资产是指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程序确认核准为资产损失,进行账务核销,但尚未形成最终事实损失,按规定建立专门档案和进行专项管理的债权性、股权性及实物性资产。

1.3.1债权性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短期债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

1.3.2股权性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等。

1.3.3实物性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

1.4本办法所称事实损失是指公司有确凿和合法的证据表明有关不良资产发生了实质性且不可恢复的灭失,已不能给公司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1.5账销案存不良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不良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清理清收和处置,账务核销和销案等。

1.6本办法中“以下”含本数,“以上”不含本数。

2职责分工

2.1资产财务部负责公司不良资产的账务处理、账销案存不良资产的账务核销和销案、不良资产资料的归口报送等工作;负责公司股权性不良资产的申报和确认核准、日常管理和维护、清理清收和处置。

2.2机电制造分公司等各实物资产管理单位负责公司实物性不良资产的申报和确认核准、日常管理和维护、清理清收和处置。

2.3项目管理部等各债权管理单位负责公司债权性不良资产的申报和确认核准、日常管理和维护、清理清收和处置。

2.4法律事务部负责公司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过程中的法律事务指导和处理。

2.5审计办公室负责对公司不良资产的管理和销案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2.6纪委监察办公室负责对公司不良资产工作的效能监察,参与重大不良资产项目的处置方案和销案的审查和监察。

3不良资产的确认、核销及管理

3.1资产清查

3.1.1资产财务部每年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对公司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查。

3.1.2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定期组织进行资产清查。

3.1.3根据企业改革改制的需要组织进行专项资产清查。

3.1.4根据国资委、集团公司等主管部门要求进行清产核资或资产清查。

3.1.5各单位对资产清查要全面彻底、归属清晰、账实相符、不重不漏。

3.2不良资产的认定、审批、核销及管理

3.2.1不良实物资产

1)各实物资产管理单位对清查出来的淘汰、闲置、积压、毁损、报废及边余料等实物资产形成不良实物资产明细表,不良实物资产明细表中应逐项说明形成不良资产的具体原因。

2)各实物资产管理单位牵头组织公司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降本办公室、纪委监察部门等人员对不良实物资产明细表中的资产进行逐项鉴定,对确定已无使用价值不需要再留用的资产,按照《不良实物资产处置审批表》(见附录A)报批。

3)由各单位或各库房根据《不良实物资产处置审批表》将审批同意纳入

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实物资产在ERP系统中进行移库操作,实物资产转入废品库管理,因各种原因实物资产无法转入废品库统一管理的仍由原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保管。

4)资产财务部根据审批同意的《不良实物资产处置审批表》进行账务核销。

5)废品公司、资产财务部要分别建立不良实物资产明细账进行管理。废品公司应将不良实物资产集中存放、分类保管并制作专门的名称标识,对其他部门保管的不良实物资产要跟踪查验,要确保不良实物资产账实相符。

6)废品公司要严格按照公司招议标程序对管理的不良实物资产报请处置。

3.2.2不良债权资产

1)各债权资产管理单位对清查出来的确实无法清收和收不抵支的债权资产形成不良债权资产明细表,不良债权资产明细表中应逐项说明形成不良资产的具体原因。

2)各债权资产管理单位牵头组织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纪委监察部门等人员对不良债权资产明细表中的资产进行逐项鉴定,必要时由法律事务管理部门进行函证或现场查证,对确定已无法清收和收不抵支的债权,按照《不良债权资产处置审批表》(见附录B)报批。

3)资产财务部根据审批同意的《不良债权资产处置审批表》进行账务核销。

4)经账务核销后纳入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债权,除收不抵支的债权可以根据《不良债权资产处置审批表》直接销案以外,其他由各债权管理单位、资产财务部分别建立不良债权资产明细账进行管理。各债权管理单位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组织清收。

3.2.3不良股权资产

1)资产财务部对清查出来的确实无法清收和收不抵支的股权投资形成不良股权资产明细表,不良股权资产明细表中应逐项说明形成不良资产的具体原因。

2)资产财务部牵头组织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经济运行管理部门、纪委监察部门等人员对不良股权资产明细表中的资产进行逐项鉴定,必要时由法律事务管理部门进行函证或现场查证,对确定已无法清收和收不抵支的股权,按照《不良股权资产处置审批表》(见附录C)报批。

3)资产财务部根据审批同意的《不良股权资产处置审批表》进行账务核销。

4)经账务核销后纳入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股权,除收不抵支的股权可以根据《不良股权资产处置审批表》直接销案以外,其他由资产财务部建立不良股权资产明细账进行管理和清收。

3.2.4各不良资产管理单位应每月核对不良资产明细账,要确保不良资产账实相符,要不定期对管理的不良资产进行自查,在自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报资产财务部进行处理。

4账销案存不良资产的销案

4.1账销案存不良资产是公司资产的组成部分,公司各资产管理部门对不良资产明细账中的资产销案要有销案证据。

4.2账销案存不良实物资产的销案证据

4.2.1不良实物资产按照公司招议标程序进行处置,应当取得已拆除、报废或变现的依据。

4.2.2其他足以证明实物资产已确实发生事实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4.3账销案存不良债权、股权资产的销案证据

4.3.1债务单位(或被投资单位)宣告破产的,应当取得法院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及执行完毕证明。

4.3.2债务单位(或被投资单位)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被有关机构责令关闭的,应当取得当地工商部门注销、吊销证明,或有关机构的决议或行政决定文件,或债务单位(或被投资单位)的清算证明文件。

4.3.3债务人失踪、死亡(或被宣告失踪、死亡)的,应当取得有关方面出具的债务人失踪、死亡的证明及其遗产(或代管财产)已经清偿完毕或确实无财产可以清偿,或没有承债人可以清偿的证明。

4.3.4涉及诉讼或仲裁的,应当取得法院或仲裁机构的相关证明文件。

4.3.5与债务单位(或被投资单位)进行重组的,应当取得债务重组协议及协议执行的相关证明。

4.3.6其他足以证明债权、股权资产已确实发生事实损失的合法有效证据。

4.4账销案存不良资产的销案程序

4.4.1不良实物资产按照公司招议标程序进行处置的,资产财务部根据处置审批文件及相关销案证据直接进行销案。

4.4.2收不抵支的债权、股权,资产财务部根据《不良债权资产处置审批表》、《不良股权资产处置审批表》及相关情况说明和销案证据直接进行销案。

4.4.3有证据足以证明不良资产已确实发生事实损失的,各不良资产管理单位提供合法有效的销案证据,牵头组织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经济运行管理部门、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委监察部门等人员对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对相关销案证据进行审查,形成不良资产销案建议意见,按《不良资产销案审批表》(见附录D)报批,资产财务部根据审批同意的《不良资产销案审批表》及相关证据文件进行销案。

4.5资产财务部应根据国资委、集团公司要求报送账销案存不良资产有关报表及报告。

4.6各不良资产管理单位对账销案存不良资产的销案情况要建立档案进行管理。

5不良资产的监督及责任追究

5.1审计办公室、纪委监察办公室负责公司不良资产的监督检查和效能监察。

5.2审计办公室、纪委监察办公室在监督检查和效能监察中发现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报公司按程序审批后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6附则

6.1本办法由资产财务部负责解释。

个人不良资产过年关 篇6

Lamia的烦恼

鞠兵李江南

从外企财务到电视台编导,职位的变换都没有影响Lamia对各种提包、衣服的喜爱。一旦遇到喜欢的东西,Lamia的开销总是很大。2007年,25岁的Lamia忽然意识到,该是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了。

“一去不回头”的投资:“我自己对投资基本没有什么意识。”2007年10月,Lamia正式进入证券市场。迄今为止,她的投资达5~6万元,账面亏损60~70%。

“欠条”,遗忘或者记得:朋友之间出现小额借贷也很常见。Lamia朋友间互相帮忙的小借款,一年下来接近5000元。但是总有些欠款会被记得,那就是信用卡。“最多的时候我有7张信用卡,在2007年决定理财后,就注销了一部分,现在只保留2张。”但是,这仅存的2张信用卡还是被喜欢购物的Lamia“物尽其用”。

为了充电,Lamia参与了一些技术课程。自己手上的积蓄不到10000元,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消费水平,年底的学费就要吃紧了。

定投形式减少不良投资损失

>采用定投的方式投资,既可以买入更多的基金份额;又可以为自己的各种计划做资金储备。基金定期定额投资额,可以先少再多,现在是每月工资的5%,一般此类投资占月工资额的20%为佳。为了防止现金支出过大自己难以控制。把工资卡当作基金投资的扣款,每月发工资后五天内,先扣出固定的资金做基金定期定额投资。

不良资产问题及解决方案

1信用卡消费超过个人还款能力,2张信用卡花费5000

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利用最小的损失换得还款时间

·用当月工资付清最低还款额,避免损失个人信用记录

·当月动用存款还清余款的70%,保留利息最低的信用卡,另一张注销。

·用下月工资还清信用卡(余款+利息+新消费)

2投资被套牢,存款大部分被套牢在股票和基金中坚持保本的前提下,寻找长期投资机会的原则。

·梳理个人投资结构,明确股票、基金的基本情况,行业动向,具体投入金额、亏损额度。

·清理“垃圾投资”,寻找出中长期仍不会有明显利好消息的股票、可以赎回的基金。根据损失情况考虑抛售或赎回,换得资金的流动性。

·参考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利用所得资金进行长期、有计划投资,以获得较稳定收益,弥补既成损失和对证券市场不了解的缺失。定投额度可从5%逐步提高至20%。

3私人债务,同事小额借款不能归

采用计提个人债务准备金方式避免继续产生不良资产。

4闲置资产,购入超量提包,衣服

清理积攒提包、衣物,保留常用项。将废弃不用、不适用等物品通过网店等方式拍卖、交换,取得流动资金、所需物品减少保养等相关费用支出。

快乐身后的财务阴影

鞠兵李江南

作为某杂志的首席编辑,Echo工作干练,专业。生活中也是一个乐活女性。但是与她井井有条的工作不同,她的财务总是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构成了Echo快乐生活后的财务阴影。

信用卡之围:2004年,Echo申请自己的第一张信用卡。Echo逐渐“把信用卡当成自己的钱”,在高额的手续费下仍会选择信用卡提现。2005年,首张信用卡额度上升到9000元,“自己总是满额度使用,每个月只选择最低还款额,已经记不清为此付出的高额利息有多少了。”“我对信用卡采用‘鸵鸟’原则”自己基本不看账单,只还最低还款额,也不去查余额,直到不能刷卡为止。

多重债务之困:朋友的一个公司委托给她管理,自己需要垫付一些费用;几万元储蓄,但套牢在朋友的一个私募中。Echo本人在港股、A股都有一些投资,现处于套牢状态;Echo和朋友间经常性的小额借贷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数目上可以互相抵消的“三角债”关系。

购物之忧:Echo在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中无法控制自身购物行为。见到喜欢地东西出手总是很大方。

不要欠银行信誉

>Echo目前的消费状态。可以用“卡奴”来形容。尽管年薪近10万元,但是每月的信用卡消费达到3200元,占每月消费比例30%。虽然可以每次“转危为安”,但不免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想要贷款置业,就离不开银行的房贷。若因信用卡的小失误而损伤信用记录,也会导致银行对Echo的不信任而不放房贷。即便存够一定存款交出首付,Echo和银行的“战斗”还要继续下去。Echo面对信用、债务、购物之困。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是第一条,而全力维护自己的银行信誉是她在处理个人不良资产时的最大综指。

不良资产问题及解决方案

1信用卡账目危机,同时担负个人信用贷款重组信用债务,信用战争目标——维信、珍息、减危。

·维护信用记录。坚定完成信用卡(2张)每月最低还款额,银行个人信贷每月全部还款额任务。

·珍惜利息支出。“知己知彼”,重回研究信用卡免息期,及利息差异。利用信用卡免息期以卡还卡,减轻利息支出,杜绝提现行为,还卡账不足处由个人收入支付。

·降低信用危机程度。在以卡养卡、不提现的过程中,逐渐过度到一张信用卡消费,或降低信用额度,减少自身提前消费途径。

2私人债务,身陷三角债

计提债务准备金、明确三角债结构。

3被套牢投资,全部储蓄套牢于证券市场;实业投资不见收益。

适当重组投资结构,利用流动资金获得短期收益。由于Echo对投资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除了友情赞助式投资外,其他套牢资金大多属于受大市场变动影响。为了维护自身信用记录,保持稳定的还款现金,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专业优势寻找短线获利机会,盘活部分资金。

个人不良资产年末整理手册

鞠兵

对2009年,Echo和Lamia都有着不同的愿望,但今年所累积的个人不良资产正成为她们新计划的绊脚石。要想完成对今年个人不良资产的梳理,首先要明确生活中哪些属于“不良”资产。

信用先行

在商业社会中,信用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生存资本。它主要包括,信用卡账单、个人信用贷款、房贷以及车贷等。解决信用贷款类负债的根本措施是控制超出个人支付能力消费,集中资金保证房贷、车贷等必要贷款还款,必要时可以通过注销多余信用卡、降低信用额度的方式强行控制不必要支出。

计提私人借贷准备金

私人借贷是人们财务生活中最容易出现呆坏账的环节。很多借款属于“人情借贷”,一般没有任何书面凭据,借款数额较少,易忘。当面对不得不支出的私人借贷时,人们可以通过计提私人借贷准备金的方式为个人财务体系做好准备。

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2%、25%、50%、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在私人借贷中,也可以根据此标准计提准备金。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规定,银行在使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自身信贷管理。其中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以上标准同样适用于私人借贷。但解决私人贷款引发的不良资产的根本办法是,“亲兄弟明算账”。亲朋好友在发生借贷活动时一定要留下借贷凭证,归还日期。清晰的借贷对双方都是一种财务解脱。对于那些不抱有归还希望的借款也要及时计提准备金,不要因延误和遗忘造成财务漏洞,避免积少成多。 “拍卖”不良资产,盘活资金

获取流动资金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将手头的不良资产卖掉,用一定的价值损失换回资金流动性。

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采用调整投资结构、租赁、抵押等方式获得流动资金。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割肉”方式获取或负。

重整不良资产

重组贷款,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将“重组贷款”应用到个人不良资产处理中就是对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调整,以降低收益等方式为资金盘活赢得更大的机会。在不良投资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结构,降低风险,摊薄成本,保障投入成本的最大程度安全。而对于部分可追回借贷,则可以通过降低利息。延长时间,变更还款方式等办法盘活资金。但是在重组后,仍要保持对此部分不良财产的关注,避免因调整不及时而产生更大的损失。

不良资产管理 篇7

1 不良资产的含义

1.1 如何界定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的主要内容有: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和企业内部的不良资产。银行内的不良资产指的是:银行内的金融管理部门和机构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以一定方式 (购买等) 获得不良信贷或非信贷资产, 例如不良股权、债权和实物形态的资产等等, 因此银行的不良资产也叫做不良金融资产。而企业的不良资产指的是企业没有及时将资产潜亏和净损失处理完全, 同时没有按照财务会计相关制度的规定对应提取却未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具有一定问题的资产损失额度。本文目的在于对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和管理进行探讨。

对不良金融资产 (不良资产) 进行处置, 指的是在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公司以及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中, 针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处置, 那么在处置之前, 就需要对相关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细致调查取证, 从而选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进而制定资产价、设立处置方案, 最终对方案进行审批和实践。

1.2 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

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例如第一阶段:1988年之前, 我国各行业接收着财政部对于金融保险企业财务规定, 也就是所谓的四级分类:逾期、呆滞、呆账 (一逾两呆) 。通过该方式对贷款进行提取, 损失金会少很多。而到了1998年后, 我国将资产分为5类, 即关注、正常、可疑、损失和次级, 这就是所谓的四级分类。到了1999年,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相关条例, 条例中规定目前提取的专项准备金的比例为:2%的关注、50%的可疑、25%的次级和100%的损失, 其中除去关注之外, 均为不良资产。

1.3 我国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现状

1999年起, 东方、中国信达、长城和华融4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 同年, 债转股也启动起来, 对我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开始了统一化解。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通过几年的处理, 截止到2009年年初,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682亿元, 较2008年相比, 下降值为7000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2.45%, 较2008年相比下降值为3.71%。

2 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机制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 能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存在, 其运行机制为: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所有环节, 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不良资产的流动力度和盈利水平, 将处置和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以便降低其价值损失。以下的公式就能明确反映出不良资产的处置、管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该公式中, △V末指的是资产在处置时所体现出的价格;而△V原指的是

接收不良资产过程中所实现的价格。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时, 公式中△V的数值越大越好, 意思就是说在处置之前, 需要首先明确这些不良资产所包含的原始价格水平 (V原) , 然后就需要以最合理的处置手段对其价值进行提升, 最终将V末进行最大化提升。

因此可知, 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能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 发现价值;第二, 提升价值。那么在对其进行处置和管理的同时, 就应该借鉴最合理、最多元化的系统理论, 并以发展着看待不良资产, 避免变卖回收资金的错误做法。只有做到对不良资产进行最合理的处理, 不良资产价值才能有效呈现, 对其的影响才能深化, 才能收获更多的盈利, 提升其升值空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价值的损失。

3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的对策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的方式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原则, 即最大力度提升不良资产价值, 同时降低其损失。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环节有以下主要步骤: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对不良资产的常见处理、最适当的处置策略。

3.1 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

由国内外相关经验可知, 不良资产若占总资产的80%, 那么其价值连20%都很难达到;如果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20%, 那么其价值甚至会到80%, 这一点就是所谓的“二八原则”。所以可知, 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前, 相关部门应该细致了解接受资产的质量、企业的发展情况、变现程序和管理弹性等方面, 采用先进的统计手段, 将资产分类后找出最大的那一部分, 以每一层资产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管理和处置, 还能大大提升处置效率。

3.2 常见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比较

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时经常用到的方式有:以物抵债、债权转股权、依法清收、资产证券化、破产清算等等。应用的方法不一样, 那么对资产进行清算所出现的问题、所清算的范围和后果都会有差异, 那么相关清算人员就应该分析常见的处置方式, 结合不良资产的性质和特点, 采用最科学的方法选择最合理的处置方式并投入使用。

3.3 选取最合理的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

在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分类和一般处理后, 可采取如下措施更进一步处置和管理。

第一, 我国不良资产的特点是资产规模较大且业务质量低下, 而不良资产中的损失部分较多。资产的损失如果放置时间越长, 那么资产就越不值钱, 因此对于此类不良资产的最合理处置方案应该选取快速变现的方式;

第二, 如果有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还款能力降低, 而企业本身依然主动、积极清偿款项, 那么就可依据政策规定, 通过以物抵债、资产置换等相关方式清偿企业债务;

第三, 若企业对不良资产进行转让, 那么竞标、协议转让和拍卖等方式就能够成为最合适的处置方法。具体做法:可与中介机构合作, 将地产、房产、厂房、生产设备、产品等以抵资产进行价值评估, 进而委托拍卖行对上述资产做出公开的转让和拍卖;

第四, 如果企业的短期效益不足, 然而这些企业具有比较强大的发展潜力, 且所生产的产品与市场比较融洽, 质量优秀且有潜力打响自身的品牌, 竞争力强大, 这些企业在处理不良资产时, 就可以采用债转股的处理方法。

4 结束语

总之, 只有客观、系统地了解不良资产, 遵循不良资产运行机理的原则, 合理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与手段, 正确掌控处理不良资产的时机, 同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强化道德风险管理, 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更好地利用不良资产实现盈利目标, 提升不良资产的应用价值, 将由不良资产而产生的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史军伟, 卢金钟.我国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传统模式与创新分析[J].商情, 2013, (07) .

[2]谈佳隆.从四大银行业务转向地方不良资产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赚翻了[J].中国经济周刊, 2013, (09) .

[3]唐莹.安徽潜山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管理中心运营效果良好[J].中国农村金融, 2012, (21) .

[4]胡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问题[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12, (10) .

不良资产管理 篇8

关键词: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处置策略,研究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的不良资产一定会会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相伴相生, 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当企业不良资产出现管理问题时, 目前最常见的处置方法有法律诉讼、实物资产股权化以及货币债权实物化等形式, 并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风险问题, 在保障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减小损失。

一、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企业的运行实践来看, 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般而言, 企业存在的主要价值是为股东及投资者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基础在于投资者的实际出资能够及时到位,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些明确的目标。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国内很多的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存在着出资不实的情况, 或者没有明确的控制者, 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明确的义务对象、缺乏制约;因企业的产权不清, 而导致管理层对企业的治理目标存在着认识不明确的现象, 同时也对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及其主动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企业治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使企业经营者的私利动机能够得以有效的抑制, 并保证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2. 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

企业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直接导致企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出现;再加上外部法律等环境带来的影响, 使得企业存在不良资产问题不可避免。就当前我国担保法人员,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相关企业不断出现违规担保之现象。

二、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处置策略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处置策略。

第一, 要不断地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在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处置过程中, 应当以不良资产的重组作为发展契机, 并不断地推进资本市场的建构。首先, 要进一步加快对产权制度的改革, 并不断地加快产权的流通, 在遵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基础之上, 加快对企业的改造与创新。同时还要不断的对企业的产权进行明晰, 即按照当前我国的市场法则以及交易内在需求进行培育和建构市场, 从而为国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产权流通通道;其次, 要加强对企业不良资产的重组基金管理, 并将其专门用在有盘活希望的不良资产的股份制改造与重组之中。实践中, 为有效地提高企业重组基金的能力和吸引力, 可通过财政保最低收益的方式及鼓励政策予以实现。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 培育并拓展企业潜在的购买者, 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尽快使其脱离困境。

第二, 以物抵债。当对企业的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进行处置时, 可以采用“以物抵债”的处置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然而, 以物抵债自身对于实现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减少损失并不有利, 而只是对保障损失的最小化与债权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帮助。对于债权实物化这一策略而言, 它不但包含着通常意义上的以物抵债, 而且还是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选择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步骤。该步骤设计,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上一个步骤托管所造成的风险, 另一个方面也是托管这一步骤优势适用的最佳结果。从实践来看, “以物抵债”的风险有时候是很难化解的, 即便是化解了其成本也非常的高;而且直接进行抵债资产出售或者进行转让, 都很难实现企业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 并实现其损失利益的最小化之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抵债资产出售过程中所得到的东西通常要比实际价值低一些, 这样做只是可以挽回一少部分的经济损失。在具体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并且制定统一的处置标准, 可以说, 不良资产变卖的过程中也是价值发现和转化的一个过程。

第三, 其他的一些有效策略。除以上两种主要策略外, 企业还要对待处置的一些不良资产进行调查, 选取合理的处置方式;具体参与人员应当对处置的资产项目进行调查、研究, 尤其要对贷款企业的性质以及贷款形式、贷款金额、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产业特征与所属区域的实际经济状况, 进行严格的核实和明晰, 在坚持最大回收效率原则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与资源;要注意加强对行业、产品、企业以及资产的关联性研究, 尤其要加大对不良资产投资项目的集约化处置力度, 对相关的资产进行调研、选择、整合、处置方式以及市场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集约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同时, 企业还要把回收复用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 充分挖掘“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 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企业不良资产的会计问题的处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同时也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处置方式方法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次品车问题”与银行不良资产 篇9

一、次品车问题

“次品车问题”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艾克勒夫 (GEORGE AKERLOF) 提出的经典经济学范例, 它阐明了逆向选择的具体特征以及如何影响市场有效运作问题。由于它与二手车市场中的次品车问题相似, 所以这个范例被称作“次品车问题”。

乔治·艾克勒夫 (GEORGE AK-ERLOF) 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 二手车市场的买主常常不能估计车的质量, 因此他们只愿接受介于次品车和好车中间的价格。与买主相比二手车的主人更了解车的好坏, 如果是次品车他自然乐于出售, 如果是好车他就不愿出售。这种逆向选择的结果使市场上很少有运行良好的二手车, 极少有人愿意购买, 市场交易量很小, 二手车市场运作很差, 急需交易媒介, 二手车交易商因此应运而生。他借入资金, 购买大量价格合理的二手车, 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真正的二手车需求者。从而获取利润。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商, 银行吸取存款, 利用自身信息优势, 分辨信贷风险的高低, 寻找好的企业贷放出去———购买合适的二手车。一定期限后收回贷款并收取利息———一出售二手车并获利。二手车市场上交易商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买到价格合理的好车, 而银行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银行是否能够找到好的企业发放贷款并按时收回本息。

二、不良资产的产生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企业比银行更了解自身的情况, 银行又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和动态。这样就增加了贷款的盲目性, 如同二手车交易商胡乱在市场上购买汽车, 他获利的希望自然十分渺茫, 更重要的是那些高风险、低收益的公司或个人以各种手段, 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贷款, 他们请客送礼, 甚至以惊人的金额向贷款权人行贿, 使相当大一部分贷款发放给了那些风险最大、最不可能归还贷款的公司。而那些信誉良好, 愿意归还贷款的公司在计算了贷款的种种额外费用后却望而却步了, 这是典型的逆向选择。此外银行还要面对道德风险, 即企业不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 而是运用到一些风险很大的项目比如股票、期货、房地产投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 流动资金不足, 流动资金主要靠贷款。

三、不良资产的危害

不良资产过多直接导致资本金比率降低,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投入和自身积累, 银行不良资产过多导致其盈利能力下降, 同时不良资产又带来很多呆帐、坏帐, 需要用银行资本金冲减, 这使银行的资本金比率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国有资本不少于风险资产8%的要求相距甚远。

过多的不良资产还阻碍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前面谈到过多的不良资产必然带来资本金不足,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而且流动性很差, 使银行无法向社会注入更多的资金, 造成投资萎缩, 使总体经济水平下降。80年代末, 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 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 银行资本金大幅下降, 大批中小银行倒闭, 正常经营的银行为了达到日本银行的资本金要求, 也为了自身安全的需要, 限制贷款的发放, 致使投资急剧萎缩, 大大延缓了日本经济的复苏。

可供贷放资金减少, 不良资产增加和因此产生的对企业的不信任, 造成了银行的惜贷心理, 导致优质企业申请贷款时, 银行也顾虑重重, 甚至百般挑剔, 以至于常常使优质企业错过生产的最佳时机, 甚至根本得不到信贷支持, 这样给本来不很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又卸了一把火。就如同在二手车市场上交易商手里压了一大批次品车, 现在即使有很便宜的好车, 他也不敢买, 甚至没钱买, 这样二手车市场自然难以维系。

四、消化不良资产的对策

1、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消化不良贷款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国家发行金融债券或由财政直接出资购买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另一部分银行不良资产可以直接转化为其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中发展前景较好有一定基础的同行业企业合并重组, 将难以经营的企业直接出售或拍卖, 也可以直接将购得的贷款证券化。

2、贷款证券化和资产出售与互换

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的贷款以证券的形式在证券市场出售, 资产出售与互换是指银行间贷款的流动。贷款证券化和资产出售、互换的好处是可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解决银行流动性不足问题, 增强不良资产的变观能力。另一方面两个银行之间通过贷款互换对各自贷款起进行整合, 也便于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管理。

3、加强和完善金融立法

金融法律法规必须适应金融市场现状而充实和完善, 还应根据当前经济形式的需要相应改变。比如我们要实现金融资产证券化就一定要有现实的投资者, 贷款证券潜在的购买者只有企业、保险公司和其‘已机构投资者, 而现行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保险法》不允许企业和保险公司购买企业债券及抵押贷款。

4、银行自律与央行监管

不良资产交易结构设计探讨 篇10

目前非金融不良资产交易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行业的应收账款领域。例如:甲开发商开发住宅小区, 工程主要由乙、丙两家单位施工, 完工后, 乙、丙施工单位分别应收工程款1亿元、0.8亿元。由于住宅小区售房难, 甲开发商发生财务困难。此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丁公司介入, 以8折收购乙、丙公司应收工程款, 收购价款分别为0.8亿元和0.64亿元。同时与甲开发商签署债务重组协议, 约定甲开发商在满足收购条件后的第10个月开始分6个月向丁公司分别支付重组款0.3亿元, 共计1.8亿元, 同时以开发的住宅小区作抵押。

从上述交易结构分析, 甲开发商发生了财务困难, 乙、丙两家施工单位对应收施工款作出了让步, 符合债务重组约定的条件。为此, 债权债务方可以按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其中, 乙、丙两家施工单位应分别计0.2亿元、0.16亿元的重组损失, 丁公司应计0.36亿元的重组利得, 甲公司一方面要计对两家施工单位的0.36亿元的重组利得, 同时要计对丁公司0.36亿元的重组损失。

以上交易结构忽视了一个难以满足的重要前提, 即施工单位对债权做出实质性让步。以上述为例, 丁公司支付的应收款对价1.44亿元不是给了乙、丙施工单位, 而是给了债务人甲开发商。同时, 甲开发商实际应付的工程施工款仍为1.8亿元。这种情况下, 乙、丙施工单位并没有同意甲开发商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1.8亿元的金额偿还债务, 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之间不符合债务重组的条件。在甲开发商与丁公司的交易中, 丁公司没有对现时支付的1.44亿元债权让步, 而是追加债权金额到了1.8亿元, 也不符合新会计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条件。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以下矛盾:

一是交易结构的设计与操作实务的矛盾。二是收购方与债务人对追加债权认识上的矛盾。三是收购方与债务人在纳税事务上矛盾。四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与实务的矛盾。

结合上述分析, 本着尊重现实交易的需要为前提, 现提出非金融不良资产交易结构设计的改进思路。

解决债务人财务困难的直接手段是发放贷款。但目前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能从事贷款活动。因此, 需要尽量避免出现实质性贷款的现象, 始终以不良资产收购、管理与重组为主业, 以不良资产经营利得而不是债权利息收入为主营业务收入。

在界定不良资产经营利得 (或损失) 和债权利息收入方面, 应该以进行实质性债务重组为依据。如果发生了实质性债务重组,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经营利得 (或损失) =债权重组所得价款-收购债权支付的对价。

如果没有实质性债务重组, 则应界定为融资发生的债权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项目终了收到债务人款项合计-收购债权支付的对价。

新会计准则仅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 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因此, 要满足债务重组的条件, 在债务人发生实质性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关键是如何设计债权人让利条件的问题。

实务中, 在原债权人不发生账面损失的情况下, 要满足债权让步的条件,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债权转让前修改债务条件, 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将债务资金成本及有关费用等计入总债务, 重新签订债权债务合同, 然后债权人按原债务金额转让该合同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债务人签订债务重组合同, 重组价界于收购价款与总债务之间。

仍以上述为例, 改进方案第一步, 乙、丙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原债权金额分别签订高于1亿元、0.8亿元的债权债务合同, 假设为1.25亿元、0.98亿元。高出原施工款的金额, 债权人可计为施工款收入, 债务人可计为开发成本, 债权人向债务人开具发票。第二步, 乙、丙施工单位将该债权债务合同按1亿元、0.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丁公司。乙、丙施工单位分别计0.25亿元和0.18亿元的债权转让损失。丁公司计1.8亿元的不良资产收购成本。第三步, 甲开发商与丁公司签置债务重组合同, 约定甲开发商在满足收购条件后的第10个月开始分5个月向丁公司分别支付重组款0.4亿元, 共计2亿元款项付清后豁免剩余0.23亿元债务。同时以开发的住宅小区作抵押。债务人款项付清交易完成后, 甲开发商累计计0.23亿元的债务重组利得, 丁公司累计计0.2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收益。

不妨将原交易结构称为折价收购, 将修改后的交易结构称为溢价收购。相比较而言, 折价收购程序上相对简化, 但无法满足实务中原债权人没有实质性让利的要求, 从而导致债务重组不成立。溢价收购相应增加了事前修改应收款金额的程序, 但解决了几大问题:

一是满足了新会计准则下关于债务重组的限制性要求。二是统一了不良资产转移的交易性质, 避免了类似交易属于简单的融资行为, 进而需要计算利息的模糊认识。三是有利于税收征纳与管理。

但同时, 溢价收购下, 债权债务事先增加, 相应增加了债权人收入和债务人成本, 对原债权人而言, 流转税相应也有增加。在交易结构设计中可以考虑对债权人进行相应补偿。

只有对其进行以上改进方法, 才能克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会计处理和税收缴纳方面的矛盾, 有利于促进其业务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看看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 篇11

先看对银行的作用。剥离大量不良贷款对四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有明显的助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是改善了四家银行资产状况,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剥离后,2000年当年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就下降了9.2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减少了加权风险资产,间接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确保了四家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化解了四家银行大量历史包袱,改善了财务状况。四家银行在收益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和损失准备是此增彼减的,用于损失准备的少了,体现利润就必然增多。三是为四家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深化改革赢得了腾挪的空间。剥离不良贷款使四家银行盈利状况大为改善,为精简机构和人员等一次性费用支付提供了可能。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加快了四家银行信息披露进程,维护了公众的信心。

再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了专业化资产处置的优势。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特许化的政策条件、专业化的技术操作、规模化的经营管理,提高了资产处置效率。二是培养了资产处置的专业人才。经过近三年的资产处置实务锻炼,已经形成了一批专业化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处置不良贷款,事实上促成了一个资产转让交易市场,为外部资金介入我国不良贷款处置提供了可能。四是探索了资产处置的有效手段。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资产处置方法和手段,通过收本收息、公开拍卖、打包出售、资产重组、折扣变现、诉讼追偿、全风险代理等多种处置方式,使资产处置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对一大批企业的影响的深远的。通过债转股,促进了一批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根据四家公司的测算,自2000年4月转股债权停息以来, 80%的债转股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债转股直接改善了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债转股,统计内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由73%下降到了50%以下。债转股还推动了企业改制进程,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此外,通过对其他非债转股债务的处置,促进了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据统计,除用于债转股贷款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接收了10471亿元其他不良贷款。接收的贷款中涉及约14万户国有企业,贷款近5000亿元;涉及27万多户集体企业,贷款2400多亿元。截至2002年6月底,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债务重新安排、资产转让、清算破产等手段处置不良贷款2100多亿元,占收购资产总额(剔除债转股)的20%。累计回收资产7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454亿元,资产回收率34.15%,现金回收率21.6%。

在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剥离不良资产的最大成果恐怕在于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企业重新签订合同,达成债务重组协议,为一大批企业提供了生存和新的发展机会;处置一批破产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在没有剥离前,不良贷款体现为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债权关系下,一方面银行没有足够的损失准备金来核销呆账,另一方面企业在没有清除与银行的债务关系前,也不能顺利进行破产。通过不良贷款剥离,既减轻了银行提呆的压力,又为企业破产提供了可能。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优先安置职工,等于资产管理公司间接为财政承担了部分改革成本;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起诉和债务追偿等手段,促成大批经营不善、扭亏无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企业退出市场,解决了一些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调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招标、拍卖、协议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推进计划外兼并和收购活动,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当然,在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如何进一步压缩成本开支等都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完善。但总体看,我以为中国现行的剥离不良资产的模式基本上还是有效的。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 篇12

(一) 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广义上是指在现实条件下, 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狭义上是指处于经营状态较差, 流动性、盈利性欠佳, 难以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不良资产的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较多。与优良资产相比, 不良资产的特点在于: (1) 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出入较大。这是由不良资产价值不明确和市场价值波动较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产生; (2) 不良资产相关历史资料缺乏完整性。大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引起的, 操作过程规范性不足, 造成了贷款合同不完整。同时, 对这些贷款的后续跟踪也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数据不完整; (3) 不良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省份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较多, 内部不存在一致性, 因而不良资产的质量在各个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 (4) 不良资产涉及到的相关人在法律层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情况。我国银行贷款在初期发展阶段时, 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合同不严谨等相关漏洞。这种漏洞的出现, 以及历史资料的欠缺, 形成了在法律层面追究相关责任人权力和责任的不明确。

(二) 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其未来现金流入是可见的; (2) 证券化是基于信用增级工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证券化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 满足不同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3) 具有资产担保的证券能够在金融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资产担保证券具有稳定收益。其收益来源于该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投资者购买资产担保证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二、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在商业银行的改革道路中, 如何处理巨额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此, 为了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隐患, 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商业银行发展, 其中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等。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减轻,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较高。根据国际银行业的标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应当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而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 在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 其不良资产不得高于0.5%, 若不良资产的比重超过1%, 则表明银行资产质量水平较低。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5 年9 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 这与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

2、银行贷款增速快, 信贷风险增加。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正保持“双降”态势, 银行资产质量有一定提升, 但资产质量并不能够对银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不良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造成的, 这与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资产涉及范围很可能进一步扩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且总额仍在不断增加。近些年, 我国政府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 以及银行对剩余资产的回收等存在下降的情况, 且回收难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依旧艰巨。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阻碍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良资产的产生来自于以下方面:

1、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起伏较大的时期, 容易引起不良资产形成。银行业发展遭遇挫折, 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繁荣期与萧条期周期交替影响。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经济形势良好也是普遍认可的, 但是我国在转型期留下的种种遗留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经济问题的遗留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从而增加银行贷款回收难度增加等。同时, 大量国有企业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面临负债经营, 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在受到市场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波动变化后, 大部分国企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银行巨额贷款难以回收, 加重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此外, 目前我国是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2、社会信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足, 基础薄弱, 内部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 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贷款原则上要求物资保证性, 即申请贷款的企业必须以相应资产进行担保。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通常为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我国社会信用对银行不良资产影响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 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惩罚力度不足, 极大地打击了其他企业按时还贷的积极性, 并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危害;第二, 全社会信用系统网络化水平不足, 企业违约成本低;第三, 我国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度评定的准确性存在较大缺陷;第四, 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 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 无形中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三、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建议

(一) 技术策略

1、合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 (SPV) 。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前提。SPV的设立应当由一部分政府参与, 同时独立于其他专业机构, 达到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规范证券运作, 进一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不良资产池的现金流。不良资产是资产难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定额回收, 并非资产本身毫无价值。因此, 在构建不良资产现金池中, 应当注意:第一, 做到资产价值与其证券价值向适应;第二, 做好资产变现与证券偿付之间的衔接工作;第三, 保证证券本息能及时、定额支付, 降低资金流不足的发生率。

(二) 配套制度建设

1、规范并发展金融中介业务。金融中介业务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水平。目前, 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服务的相关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的金融中介机构运作规范性差, 整体水平较低。这必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带来影响。规范金融中介业务,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由政府设立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构, 或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 选择一家或几家资质和业务水平较高、运作机制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之中;第二, 颁布规章制度, 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 有效降低信用评级中道德风险发生率。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 资产证券化难以得到健康持久的运行。这一点, 我们不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吸收优秀经验, 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制定符合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四、结语

目前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处于如何处置阶段, 未来对不良资产的关注重点应当转向如何防范。通过不良资产相关机制的建立, 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证券化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还应当从源头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绍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3.1.

[2]高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2.

[3]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2.

上一篇:武术的养生之道下一篇:美术展览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