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结构与绩效(精选12篇)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1
文章将EVA绩效评价指标与资产结构的研究相结合, 以沪、深、港三市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高速公路行业资产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高速公路行业资产结构与绩效存在显著的关系, 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是提高高速公路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背景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各种类型资产的比例构成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绩效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结果。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是否相关?相关程度如何?怎样科学安排资金和资产, 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最终改善企业绩效, 是资产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
高速公路行业是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 近几年, 随着高速公路大规模且迅速的投资, 因资产投放不合理、资源配置失衡等原因导致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日渐凸显, 对高速公路行业进行资产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 文献回顾
资产结构与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 资产结构的不同安排将影响总资产的获利能力和周转效率, 从而影响企业绩效、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此外, 某项资产过剩, 必然会挤占其他资产的资源空间, 一方面资产闲置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 另一方面也影响资源在盈利能力更高的项目中的投放。
Czyzewski和Hicks (1992) 通过对28518家企业资产结构和资产收益率相关数据的研究认为, 增加现金和流动资产的比重会带来较高的资产收益率。王宗萍 (2004) 认为, 资产结构会对企业的风险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影响。赵林华 (2006) 认为, 恰当安排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 是企业总资产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陈妍 (2004) 的实证研究表明, 电力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刘猛, 王婵 (2005) 的实证研究表明, 净资产收益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成正相关关系。
本文立足于高速公路行业, 以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为样本,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高速公路行业资产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进而为高速公路公司优化资产结构, 改善资产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
(二)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高速公路行业属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高速公路企业的核心资产, 其盈利性强, 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力量。核心资产中, 除高速公路资产和经营权外, 还包括收费所站房产、收费设施、管理和养护设备及车辆、收费、通讯、监控系统、办公房产及设备等固定资产。该部分资产为高速公路收费及管理服务, 本身并没有获利能力, 减少服务性资产的投资, 避免资产闲置和浪费, 有利于提高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由此提出:
假设一: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与绩效正相关。
2.资产结构的不同安排会影响总资产的周转效率, 流动资产比例高的企业总资产周转率较高;资产利用率提高, 总资产周转率就会增加;若闲置资产较多, 总资产周转率就会降低。总资产周转越快, 对绩效的贡献就越大。由此提出:
假设二:总资产周转率与绩效正相关。
3.不同的高速公路在收费、养护、管理方式、专业人才、需要配置的资产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共性, 在一定的管理幅度内, 随着管理里程的增加, 每公里边际成本下降明显, 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资产规模还会影响组织结构、决策能力及管理水平, 进而影响绩效。由此提出:
假设三:资产规模与绩效正相关。
三、实证研究
(一)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1.被解释变量
基于经济增加值 (EVA) 的绩效评价指标, 因能考虑到股东投入资本的成本以及风险估计, 能反映企业真正创造的价值等优点, 为现阶段国内外学者所推崇。本文将EVA绩效评价指标与资产结构的研究相结合, 采用EVA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作为被解释变量Y, 来衡量高速公路企业的绩效。
2.解释变量
结合对高速公路行业资产结构的分析, 并考虑避免解释变量间出现多重共线性, 本文选择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 (X1) 、总资产周转率 (X2) 及资产规模 (X3) 三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来衡量高速公路企业的资产结构。
3.模型构建
为考察资产结构各个方面对绩效的综合影响, 本文构造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μi
其中, β0代表模型的常数项;βt (t=1, 2, 3) 代表各变量的参数;μi代表随机误差项;其余符号如前文所述。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在沪、深、港三市挂牌的22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经审计财务报告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各大交易所网站之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以及万得 (Wind) 资讯金融终端。
(三) 实证分析及假设检验
本文利用SPSS软件, 对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绩效及资产结构指标五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
从表1可见, 调整后的R2等于0.647, 方程拟合度较好, 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Durbin-Watson值等于1.461, 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
从表2可见, F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表明模型总体线性是显著的, 模型通过方程显著性检验。
表3显示, 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规模以及常数项的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3, 0.004, 0.044, 0.001, 均以小于5%的概率显著。各解释变量的容差值都接近1, 表明变量间多重共线性较低。
通过回归分析, 可得出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
企业绩效=-0.464+0.171×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0.201×总资产周转率+0.012×资产规模
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 表明各解释变量与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与本文研究假设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因此肯定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
四、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高速公路行业资产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证明: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资产规模均与绩效显著正相关。高速公路企业通过增加高速公路资产的投资比例,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减少资产闲置, 加强业务整合和规模化经营, 可显著提高绩效。
(二) 资产结构优化建议
1.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 是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高速公路企业应不断寻找符合投资回报率要求的主营项目, 以扩大核心资产投资;另一方面, 应致力于提高服务性资产的科学管理, 加强资产购置的可行性分析, 推广定额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条形码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以降低服务性资产在核心资产中的占比。
2.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可显著提升企业绩效。要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一是适当增加周转率高的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二是加强宣传和增收堵漏、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营业收入;三是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和融资管理, 提高核心资产的含金量;四是研究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闲置的措施。
3.研究结果表明, 积极进行资产整合和规模扩张, 有利于提高绩效。除增加高速公路项目投资, 扩大资产规模外, 改变“一路一公司”的分散投资和经营管理模式, 依据管理幅度, 分区域全面实行委托经营, 对资产进行内部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集中、统一、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 也是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2
现代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组委托代理契约的组合:股东大会委托董事会就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董事会委托总经理管理企业、执行决策;股东大会还委托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等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企业内部的层级组织也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的集合,总经理与副总经理之间,副总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部门经理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之间,下属单位负责人与普通员工之间,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这些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
企业内部为什么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需要和条件所决定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经营者完全独立地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受到他们的精力、专业知识、时间、组织协调能力的限制,从而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高效率的、专业化的层级组织来取代过去个人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简单管理组织,即委托下属的专业人员代理执行监控企业的职能,这便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正如詹森和麦克林所指出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所有组织,所有合作活动中——在公司的各级管理层中”。另一方面,层级结构的出现,也是生产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为节约代理成本而实行的对单层委托代理的替代,它是一个多重委托代理——监督的组织结构。
迄今为止,层级结构在组织结构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层级结构已经暴露出一些固有的缺陷:部门之间充斥着竞争和不信任;员工在工作中思维是片段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渠道不畅通。在市场环境变化剧烈的背景下,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代理成本激增也是惊人的,一方面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有效运作,比如IBM最高决策者的指令要通过18个层级才能最后传递到最基层的执行者那里;另一方面,与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相对,企业层级结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速感应能力和适应性的严重阻碍。
二、企业层级结构的契约化改造
层级结构的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之而来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新概念新名词充塞着学术刊物与教科书,然而这些新名词未必与层级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削减了管理层次,但实质上仍是层级结构。矩阵式组织违背了亨利·法约尔在他的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中“统一命令,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今天,层级结构赖以存在的背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已势在必行。
无论是层级结构、扁平式结构,抑或是其他形式,其组织结构中上下级之间都是权力关系,或者说是行政控制关系;企业外部是市场关系、契约关系,而企业内部是官僚关系、权力关系,这是一对矛盾。市场关系比官僚关系更有效率,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能以契约关系代替权力关系,即签订正式的代理契约,将会给企业组织结构带来全新的变革。权力意味着控制,是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委托代理理论习惯上只是“隐藏行动道德风险模型的别称”,其强调“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侧重对结果的考察,即员工应侧重于“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即侧重于效果而不是效率。所以,从本质上看契约化改造提倡的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企业层级结构的契约化改造应立足于项目管理方式。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必须是有利于企业成员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组织。项目管理就是这样的一种新兴的组织结构,其在高科技企业(尤其是IT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明确地告诉我们知识经济时代将是项目管理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其经营特点,这些企业对团队的需要十分迫切,项目运作成了这些企业内部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
在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总经理处于这一委托代理链的最末端。一方面,他代表企业向项目投资、委托项目经理进行实施,项目经理向总经理提供项目收益。项目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设立,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一个具体的商业目的。因此,从契约经济学的观点看,总经理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经营者——任务承接者”的关系。另一方面,项目运作是通过团队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像层级结构中通过组合各部门的职能来完成的。采用项目方式所引起的重大变革除了将权力关系转换为契约关系外,也将原先通过职能部门完成的任务交由团队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部门完全废除,而是转变了部门存在的价值。在契约式的组织中,部门存在的价值主要是向团队提供专业资源(技术、人员、设备、标准、规范、方法等)。因此,部门经理在培育足够的专业资源方面要向总经理负责,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经营者——资源培育者”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看出,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的契约关系是“资源需求者——资源供应者”的关系。“知识”员工,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资源。部门经理负责培育项目组成员以使其更适合项目的需要,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员工设计并实现其职业生涯,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是“资源——资源培育者”的关系;在项目周期内,作为所属部门“提供”给项目经理的“资源”,项目组成员要受项目经理的指挥和考核,他们只对项目经理负责,他们只有一个上司,而不是两个上司。项目经理才是他们的“上司”,部门经理则由“上司”转变为“顾问或教练”。所以,项目经理与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是“任务承接者——任务执行者”的关系。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由契约关系连接而成的组织结构超越了层级结构,也超越了矩阵结构,它是网络式的,其主要特征是:企业在构成上是由各项目团队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项目组成员在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一旦项目完成,员工间的关系则可能需要重组;项目组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因为职位大多是平行的,而非纵向排列的),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三、契约化改造与企业绩效管理
企业层级结构的契约化改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契约代替权力的过程。委托代理理论表明,最优契约能使委托代理双方形成激励相容,从而使得代理成本最小。激励约束条款是最优契约的核心,其能有效地降低委托代理双方的激励不相容程度,因此对最优契约的追求就转化为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到企业组织,就是要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如果说,在现代企业的形成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企业绩效评价产生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在企业层级结构的契约化改造过程中,绩效管理就旨在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种契约达到最优。
第一,绩效管理是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签订的基础和执行的保证。代理合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定义代理人的经营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对称安排,促使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相一致,实现委托人目标的最大化。合约中规定的报酬激励属于显性激励,如工资、奖金、股权和实物奖励等;而将具有不确定性的利益事实还原给代理人,由代理人自己作出理性的选择,实现基于经营绩效基础上的外在利益,这称为隐性激励,如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代理人的市场竞争实力以及未来预期利益的扩大。这就可以解释有时候代理人获得的显性报酬尽管低于其代理绩效所应得收入,却并不影响其积极性。然而,代理人无论是获得显性报酬还是隐性报酬,都要建立在对代理人经营绩效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兑现合约规定的物质激励需要以绩效结果为依据,同时代理人的自身价值也需要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加以证明;与此同时,绩效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约束手段,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过程。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3
摘要:文章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目标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居民资产结构
一、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变。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适应且高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对公司财务的格式化审核等局限性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型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十分薄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显得较为突出。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者天生较高的风险偏好恰好能够满足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升级版的进程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资金盈余的主要部门,其消费和投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可见,一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似乎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社会融资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的现状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在最后给出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50.2亿元,只占整个世界生产总值的1.8%;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9 665.51亿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将近17%,38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2%,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2元,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到了2015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更是突破5万大关,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图1显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10多年的适应调整期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较低,并且长期稳定在7%左右,意味着我国基本告别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时代。此外,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长期实行的惠农政策是分不开的。其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1年的61.1%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37.1%;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从91年的32.2%稳步上扬到2015年的57.7%,并且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标志着当下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后工业化时代,一国的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逐步由高速增长下降到中高速增长,而经济结构则逐渐由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的这一转型尚未顺利实现,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的巨大风险。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供不应求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7%,相比2009年的81.12%,下降了将近14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的典型代表-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则由2009年的3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 036亿元,6年间增长了将近144倍。传统与新兴产业供需现状的巨大反差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效率较为低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下以及未来较长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限制和削减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积极培育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三、 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发展和培育“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但是,相比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意味着这些产业在蕴含着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并且初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來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以及对于公司财务过于严苛的格式化审核使得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意愿均十分薄弱(Black & Moersch,1998;Boot & Thakor(2000))。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仍为国有性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银行业优质的金融资源,导致其产能过剩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变。长远来看,这非但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经济转型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另一渠道,其灵活的制度安排,较高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适合成为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特性的新兴产业的融资来源。并且,作为风险管理和交换的场所,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合理公平的金融契约设计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投融资主体双方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过剩和落后的企业来重新整合经济资源,从而有利于真正高成长的行业和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率先实行并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然而,表1显示,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若不考虑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70%;而以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虽然近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整体上其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融资体系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优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风险资本流向代表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四、 我国居民当前的资产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一国的金融系统视为由全体投资者所作投资决策自然形成的系统,那么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资产的选择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不同层次风险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2显示了一个简化的两部门经济的资金流动状况。在这一简化经济中,只存在住户和企业两个部门。首先,社会资金以工资和股利的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向住户部门,于是形成了住戶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其次,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通过居民消费回流企业部门,二是通过金融体系为企业部门提供融资,而提供融资的方式也有两种,即要么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要么通过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支持企业发展。最后,企业部门通过银行体系或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从社会资金的流向来看,居民投资者是社会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其对于各类资产参与和配置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表2显示,2000年~2011年,在社会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结构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社会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虽然从67.5%缓慢下降到60.8%,但是在社会三大部门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表明我国住户部门是社会资本供给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居民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发展将带来重要影响。例如,若银行存款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较高,则表明通过银行体系的潜在资金供给较为丰富,有助于降低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融资需求上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体系的繁荣和发展;相反,如果股票债券等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那么意味着企业较易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外部融资,因此企业可能会增加股票融资或债券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使得资本市场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因而,若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比重,必须研究居民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据有关数据表明,通货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结构中的比例从1993年最高的22.4%下降到2013年的4.2%,中间虽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比存款以及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流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可以发现,除去2007年,存款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总额比例一直远远高于证券类资产,且其平均比例达到71.7%,而证券类资产的这一数值只有10.4%。这表明在扣除实物消费部分后,居民部门倾向于将增加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配置于银行存款,而在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比例较低,这也是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部门在证券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引导居民减少银行存款等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增加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不仅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大部分仍然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新兴行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居民资金仍然以存款的形式大量沉淀在银行系统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从而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不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ck S W, Moersch M.Financ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J].Competition and converg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German and Anglo- American models,1998:157-174.
[2] Boot A W A, Thakor A 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79-713.
[3]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4]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5.
[5] 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分析——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8-14.
[6]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号:14ZDA046)。
作者简介:杨朝军(1960-),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王渊(1986-),男,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家庭金融。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4
自MM定理的提出后, 人们渐渐把对最优资本结构的探索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联系起来。上市公司的管理决策行为一向备受公众关注, 且上市公司资本形成的基础是资本市场, 运作方式和管理手段也更加符合资本结构研究对象的特点要求, 因此本文选择研究上市公司。
二、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一)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样本为本人随机抽取的江苏省的30家民营上市公司和30家国有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数据, 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数据处理均通过excel2003与SPSS.20完成。
(二) 变量指标
1. 被解释变量为公司绩效。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值。其中净资产收益率 (ROE) 公认为评价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报酬率最具综合、代表性的指标, 本文也拟选取R OE来度量企业的经营绩效。
2. 解释变量为资本结构, 包括负债变量和股权变量。
对于负债变量, 资产负债率 (DAR) 可以用来综合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 但是, 非融资行为而产生的负债的介入会影响该指标的可靠程度, 所以, 本文还选择了长期负债比率 (LDAR) 作为重要补充指标。对于股权变量, 本文度量指标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CRl) 。
3. 控制变量。
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公司的规模和成长性的衡量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分别定义为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 (Lnsize) 与营业收入增长率 (Gro) 。
三、研究假设
根据MM理论, 当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来获取所需项目资金时, 会首先考虑公司原有股东权益, 先利用内部融资, 然后是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可见债务融资比例越高, 证明公司价值越高, 也就是公司经营绩效水平越高。这么说,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应该呈正相关, 但是我国已有的研究却有不少相反结果, 这说明虽然我国努力完善资本市场, 但现行资本市场仍不吻合最佳的理论状态。假说1为: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
短期负债流动性更强, 与长期负债相比, 更能约束管理者滥用职权胡乱做出坏账等。假说2为:长期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的经营绩效可能有优势, 股权集中也有利于公司的稳定, 假说3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公司规模和成长性越好, 其市场竞争力越强, 公司绩效越好。假说4为:资产规模与成长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四、回归模型
(一) 模型的建立
本文为了测定出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并从中找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选择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模型假定:随机扰动项均值或期望为0;随机扰动项互相独立且方差相同;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各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随机扰动项服从正态分布。
(二) 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本公司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模型为:
五、假设检验与结论
表中显示DAR和LDAR的系数分别为-0.133和-0.563, 假说1和假说2均成立, 理论上的资产结构结论在当前中国仍然呈现着无效性。T值与P值的结果则表明DAR和LDAR对ROE存在显著影响。
CR 1系数为0.006, 假说3成立。T值与P值说明它对R OE的影响不显著。这也许因为集中度过高可能使大股东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而不利于公司的行为。
Lnsize与gr o的系数分别为0.041与0.079, 假说4成立。两者的T值和P值说明它们对ROE的影响比较显著, 这可能表示目前江苏省的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仍处在上升阶段, 尚有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娟, 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2 (08) .
[2]李嘉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04) .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5
资产房产管理系统是以学院管理为重点,以使用部门、资产使用人为中心,以资产管理员为主体的新型校园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房屋资产与设备资产的数据联动,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提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全面提升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功能要求
(一)土地管理
对宗地信息进行登记、查询、统计。包含所有土地的权属管理:宗地号、宗地名、图号、土地权利人名称、座落、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土地权利证书编号、取得土地时间、土地使用期限、用途、使用权面积、土地等级、宗地四至、测量情况、发证机关、所属校区等信息。上述信息可通过点击地图来操作弹出对话框,标注精确的校园土地红线。
(二)房产资产管理
1.建立基于智能图形的校园公用房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图形技术,将学校楼栋图、道路图、环卫绿化图等分图层叠加呈现出来,并能进一步浏览公用房分层图、公用房房间套型图等,并具备类似于百度地图的定位查询功能。
2.学校公用房信息的维护功能。包括:土地信息、校区信息、楼栋信息、房间信息、灭失建筑物资料库及相关多媒体资料(照片、批件、视频、CAD文件等)的上传、链接设置。
3.简单直观的“楼盘表”管理模式。根据颜色区分房间的不同状态;可以实现房间信息链接至该房间电子地图并高亮闪烁,实现无缝链接的图文一体化操作模式;二级部门登录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该部门所管理的楼栋和房间。
4.结合学校房屋管理工作,将工作进行体系化、流程化管理。包括:房屋分配、房屋租赁、变更管理、改造管理等。
5.在线图形编辑功能。新增建筑后用户可直接方便在校园矢量地图上编辑增加;建筑拆除用户可直接删除矢量地图上该建筑。房间出现加隔断或者拆除以及新增加房间的情况后,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傻瓜式操作在线编辑更新图形,并且实现数据库完全对接。
6.公房定额分配功能。能体现学校、部门、单个公房使用面积,结合学校公房核算指标,用户可自行设定核算参数,实现公房定额分配。
7.租赁提醒功能。依据涉及的相关合同,针对公房租赁起始和截止时间,提前30天自动提醒合同快到期,以便管理者提前安排好房屋的高效使用;同时自动提醒超过合同截止时间仍未处理的合同,提醒管理者尽快处理。
8.多种条件查询功能。可全图展示学校公房信息,按条件、自定义等多种查询方式,可按照校区、楼栋、房间、房屋类型、使用单位、房屋入住历史,按照人员使用房屋历史查询;查询功能中需要可通过点选设置进行历史/现状情况对比功能,向房产管理人员直观展示房产的历史轨迹。
9.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包括:公房使用明细表、单位公房使用情况总览表、公房用途统计表等。支持生成高基511校舍情况表、高基521资产情况表、教学行政用房及教学设备、生活用房等。可以实现查询统计结果排序功能,结果可以导出到EXCEL表中。
10.台帐管理。包括购建、入账、确权的房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实现与财务、资产的台帐表头数据对接;需要和学校资产系统对接实现一键上报。
11.全景功能。对两个校区和公共用房,如会议室、报告厅等,教学用房,如实验室、实训室、大师工作室、多媒体教室、标准化考试教室等,都要考虑全景拍摄和展示,让房产管理员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房间的布局,方便突发事件时做应急参考。
12.房间建筑面积自动测算功能。三维建筑模型的精度平面精度满足1:500地形图要求,高程中误差不高于0.8米。利用楼栋使用面积系数方式系统可以自动计算房间的建筑面积,并且该楼栋所有房间建筑面积和楼栋总建筑面积一致。
(三)设备资产管理
实现与现有资产管理系统对接功能。通过校园房产地图、设施布局图,图文交互地查看各个资产、使用部门、使用人员的分布及它们拥有的各种资产信息,实现了可视化和形象化的校园设施、设备资产、人员、家具等资源定位和导航。通过楼栋分层图查看房间中的详细信息,显示房间内的使用人员信息,同时列出房间内的设备资产、家具清单及人员归属,点击加载的该房间全景照片中的设备资产、家具,可以弹出小框,显示资产卡片信息。并且实现房产系统和资产系统的双向修改操作。
(四)与现有排课系统对接功能
根据房产地图,突出相关建筑及房间,鼠标在建筑及房间悬停后可以出现明细的排课信息和使用率信息。能实现全校、系部、单个教室和实验实训室利用率可视化展现。
(五)能实现统计全校和系部生均实训室面积、生均设备值功能。
(六)定期数据备份功能。定期自动备份数据,备份数据可以在电脑、移动硬盘保存,管理员可对指定日期数据进行恢复。
(七)外业测绘及内业数据处理
1.2.5D三维虚拟仿真地图:提供两个校区2.5D 三维虚拟仿真地图模型数据的采集制作。
(1)数据采集:中标方通过现场采集获取校园的相关建筑数据以及地理环境信息;
数据普查范围:涵盖校内的组织机构、校内道路、绿化、水系、构筑物及建筑物。
数据普查内容:各类POI的名称、位置、相关照片。(2)三维地图制作,数据要求如下: 地图规格
比例: 最大级别1024象素=350米;参数:俯视角度45度。北方向:北方向顺时针旋转30度
地图比例:地图比例参照地图按照图像效果,缩放等级设置4级缩放,每一级比例尺比上一级放大一倍,以此类推
地图内容:仿真三维电子地图内容包括建筑、河流、湖泊、道路、地板、绿化、景观、公共设施、山体、桥梁、树木等。
(3)校园实景制作。
2.校区航拍地形图:分辨率不低于1:1000的正射影像图。
影像数据,作为大比例尺应用环境的背景图,非常形象、直观的反映校园的实地情况,与其他数据叠加展示能够增强地理参照与定位的准确性和应用环境的真实感。DOM数据建库的范围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两个校区,对影像数据要进行入库处理,满足本项目的应用需求。
3.分户图测绘普查:公房各个楼栋分层图测量及画图工作;公房每个房间的使用信息及面积普查测量工作。
三、技术要求
1.采用B/S结构设计,必须同时适合Linux和Windows的跨平台操作系统。2.开发语言:采用JAVA设计。开发技术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相互依赖性减至最低,以符合运行环境和更好地与数字化校园平台整合。
3.数据库:采用Mysql、SQLServer或Oracle 10G/11G等主流数据库。
4.中间件:适应WebLogic、WebSphere、JBOSS、Tomcat等主流中间件。5.服务器端:Linux或Windows Server 2003/2008。
6.客户端:安装Windows 操作系统,支持主流浏览器,免装插件。
四、项目实施及售后服务
(一)项目组织管理
1.建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由专人负责,明确项目的组织机构和参与人员,确保其经验丰富、人员稳定、充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进行。
2.项目实施过程中,中标人应严格按照投标文件中承诺提供的项目人员,不得随意更换。若有特殊原因需对项目人员调整,应在采购方审核同意后进行。
3.项目建设过程分为计划、设计、实施、安装、测试、验收、试运行等阶段。4.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各阶段应符合信息工程监理的相关规定。5.系统平台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有关方法进行组织。
6.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实施、测试、验收、试运行等阶段分别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7.应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在编制系统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时,中标人应深入分析和充分考虑采购人对本系统现在及未来发展的要求,设计出完整优质的方案,完全满足采购人需求。
8.要合理安排项目进度,合理划分项目实施阶段,明确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及每个阶段完成后提交的资料及文档。
(二)项目完成时间及实施地点
1.完成时间:在合同签订后90日历天内完成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平台的开发、安装、调试及验收。
2.实施地点:(用户指定地点)。
(三)售后服务要求
1.中标人须对本项目提供免费的系统安装、调试,直至系统运行至最佳状态,且各项功能参数符合用户要求。
2.质量保证期为贰年,质量保证期内中标人负责对系统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及更换或维修,保修期外,也会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及服务给予用户完善的服务。
3.免费提供完整的系统平台配套的产品资料,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手册、系统功能模块说明书、用户使用手册、帮助文档。
4.中标人须定期上门拜访服务(每学期至少一次)。并在投标文件中提出具体的维护方案,应急处理措施等。
5.对于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故障,报障后,响应时间为2小时内,在24小时内解决问题(如有需要须提供免费上门维修服务),恢复正常运行。
6.《房产资产及绩效评估系统》应是成熟可靠的软件产品,采购人将采用“系统采购+本地化改造”的模式来应用本系统,对产品成熟度及相关服务要求如下:
投标人如具有已经上线运行的《高校数字化房地产管理系统》或能提供实际用户使用过的同类案例,可在中标后提供给采购人参照,以便进行本地化修改。
五、培训要求
1.投标人应根据项目内容,在投标文件中提出全面的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并在合同签定后征得采购人同意后实施。
2.投标人应派出全面掌握系统与软件的原理、安装、维护、应用等各种知识与技能的技术人员对采购人相关人员(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免费提供培训资料。
3.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系统原理讲解;
2)系统功能的应用(包括后台、管理者功能); 3)系统日常维护及调试; 4)简单故障的判断与排除。
六、产品演示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 篇6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 F830.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1—0083—06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化农村金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在农村金融领域展开了新一轮改革。2006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将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如何?市场绩效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体系SCP分析范式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因素,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及制度与各要素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SCP 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应用,上世纪90 年代SCP 范式被运用于金融产业的研究中。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主要研究成果有:何广文认为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草根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的最佳选择[1]。郭沛发现政策性壁垒降低以后,更多的资金将流向农村地区,更多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网点[2]。周孟亮等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门槛准入放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信社垄断地位,应通过政府支持、监管,引导完善农村金融市场[3]。张正平发现改革之后的农村信用社依然处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但垄断势力有所下降,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4]。朝克、吴彦惠研究认为普惠金融推行以后,市场份额趋于农信社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平分秋色的多元格局,市场绩效明显改善[5]。闫章秀、高锁平研究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产权相对明晰,绩效更高,农村信用社的绩效提升并不明显[6]。汤自军,张莹得出由于缺乏竞争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都相对较低[7]。黄慧春等运用2000-2007年间的数据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村信用社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8]。熊德平对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研究问题进行了述评[9]。黄建欢对制度与SCP的关系及金融产业组织研究中应用SCP 范式做了探讨[10][11]。总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绩效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已有文献多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单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献分析了市场结构与绩效间的关系,基于SCP范式的研究大多是简单和直接套用SCP,将制度因素引入SCP范式来分析农村金融的文献很少,本文从该视角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二农村金融组织SCP分析框架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哈佛学派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SCP研究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三者存在单向的因果联系。同时哈佛学派强调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改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显然,SCP理论在分析中涉及了制度因素,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制度与市场结构、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将重点放在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关系上。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年第1期赵雪梅: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
在我国经济转轨背景下,农村金融组织受严格管制,市场结构、行为以及绩效深深打上了政策制度的烙印。因此,在运用SCP框架分析农村金融市场时,应该引入制度因素。引入制度因素后农村金融组织SCP分析框架:1)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SCP分析仍然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2)农村金融制度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机制主要由一条主线和两条副线构成。主线是:制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制度影响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最终影响市场绩效。一些制度直接影响市场结构,例如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退出制度等使农村金融市场发生增量调整,从而影响市场结构。但在更多情况下,尤其是在长期中,制度间接和逐渐地影响着市场结构。一条副线是:制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即制度影响市场行为,最终影响市场绩效,如业务管制。另一条副线是:制度——市场绩效,如价格限制方面的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绩效。总之,农村金融SCP的环境基础是农村金融制度,各种农村金融制度从不同层次和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3)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具有内生性,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等对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生产制度时需要“原材料”,农村金融制度来源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
因此,在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分析时,传统SCP分析框架应该引入制度因素,充分考虑包括政策在内的制度因素的影响,分析其与SCP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制度因素不是要否定SCP之间的关系,而是更全面认识其关系及其动因,加强模型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同时也能厘清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以改善结构、规范行为和提高绩效。
三 实证分析
(一)市场结构
SCP分析框架中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等指标。在我国,制度是市场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1.进入壁垒及其相关制度
在我国,进入壁垒主要是政策性壁垒和成本壁垒。金融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资本投入主体的限制、业务范围限制等是政策性壁垒的表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设置了较高的准入壁垒,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使农村金融体系竞争力不足。为此,2006年《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新制度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适度放宽了政策性壁垒,目的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各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条件见表1。
农村金融机构另一个进入壁垒是成本壁垒。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农村,主要贷款对象是“三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收集上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再加上政府给予在位者的政策优势, 使进入的成本壁垒再次加大。
2.放宽准入后的市场份额与集中度
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制度,降低了进入壁垒,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市场原有份额被分割,市场竞争有所加强。衡量市场结构特征的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
本文中,市场份额是指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和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MS=Si/S,其中Si表示第i家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S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机构的贷款余额总和。市场集中度反映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本文测量市场集中度选用赫希曼—赫尔芬达尔指数(HHI),实际运用时通常将计算结果乘以10000放大HHI值。本文中选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份额和HHI指数见表2。
由表2可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农信社,其次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农信社支农主力军地位突出。在2006年—2013年期间,各金融机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支农机构,涉农贷款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达到最大值,并在之后处于下降趋势。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都是后续加入农村金融市场,其市场份额持续增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在2006-2008年处于不稳定波动期间,2009年HHI指数达到最大值0.389959,从2009年开始,市场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我国近些年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已见成效,大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高度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但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公布的HHI值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判断,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属于高度寡占市场,且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
3.制度约束下的产品差异
随着市场结构多元化,产品差异化程度也在提高。但是,因受制度约束,各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差异化程度总体还是较低。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主要负责“粮、棉、油”的收购信贷,它不可能深入到农民生活的各个环节。农业银行以“三农金融事业部”为依托,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涉农贷款产品。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致力于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种类更为丰富与细致。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了针对个人和单位的多种产品服务。小额贷款公司从事贷款业务时间短,涉农贷款产品单一,主要服务于“三农”及中小微企业。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信贷产品见表3。
(二)市场行为
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行为除受市场竞争因素影响外,还受农村金融制度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新政实施以来,高度寡占的市场结构正在被逐步打破,市场结构趋于竞争。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积极的市场行为来应对市场竞争。另外,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价格及业务管制。因此,制度对市场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市场行为主要包括定价行为及产品创新。
1.价格管制放松后的利率
近年来,为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逐步放松了涉农贷款利率的管制。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根据给定的浮动幅度加成确定实际利率。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有一浮到顶和差异性适度浮动两种模式。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率定价模式逐渐由一浮到顶过渡到差异性浮动模式。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个人、企业等不同贷款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水平、贷款需求,以及贷款期限、担保方式、信用评级等情况的不同,采用差异性浮动利率。农村金融机构享有越来越大的利率定价自主权,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更佳的利润,而且也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准入壁垒降低后的人力资源
随着农村金融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降低了准入门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08年-2013年农业发展银行机构数相对稳定,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机构数呈现下降趋势,各减少了2.15%和63.69%,而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3年比2008年机构数和人员数分别增加了8.76%和183.01%。对于各机构人员数,除农村信用社逐年递减,其余机构均稳步增长,小额贷款公司人员数增长率高达209.40%。可见,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不断精简机构、缩减人员,提高效率。小额贷款公司无论机构数还是人员数都呈现高速增长状态。具体情况见表4。
3.业务管制下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
一方面,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近年来,农业发展银行在“一体两翼”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业务,新增咨询顾问业务、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等。农业银行不断创新完善三农信贷政策和抵押担保方式,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畅通“三农”金融服务渠道。截止2013年,农业银行已形成“益千家”、“益新农”、“益企富”、“益商达”等八个系列623项产品,其中“三农”专属产品增加到了118种。邮政储蓄银行主要提供了个人小额贷款和部分公司信贷业务。近年来,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设施农业贷款、烟农贷款等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其贷款业务种类细致,各省市根据其不同的“三农”特点创新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因监管部门担心可能的风险,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一直持谨慎态度,相关方面的制度性约束,加上农村金融组织自身的原因,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程度相对还是较低。
(三)市场绩效
农村金融市场绩效是相关制度、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直接或间接交互影响后的结果。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资产利润率、不良贷款率三个指标分别从机构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三个方面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绩效。
1.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指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反映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如表5。
由表5可知,农业发展银行资产负债率在2007-2013年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09年达最高值98.49%。农业银行在2009年前无规律波动,之后缓慢下降。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负债率过低,不利于其经营。从整体可以看出,尤其是前四家涉农机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均高于90%,且都有所下降,说明抗风险能力增强,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2.盈利水平
资产利润率是指净收益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组织的盈利能力越强。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2007年-2013年农业发展银行资产利润率稳步上升,2008年出现了小幅下降,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银行在2007年-2013年这7年中,资产利润率一直在逐步上升,并在2011年、2012年、2013年达到1%以上,优于同期其他机构。2009年-2013年邮政储蓄银行资产利润率也是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农村信用社资产利润率2007年-2010年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开始高速上升。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利润率高于其他涉农机构。从总体来看,2007年-2013年间,各涉农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大体呈现上升趋势。
3.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中不良贷款所占的比重,它可以反映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见表7。
由表7可知,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表明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邮政储蓄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近几年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贷款余额激增。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有明显改善,从2008年的7.9%下降到2014年3.8%。小额贷款公司整体资产质量良好。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制度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市场准入壁垒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发生增量调整,市场集中度总体略有下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程度加剧。但农村金融市场HHI指数仍然较大,属于高寡占型市场结构,说明市场竞争程度还有上升空间。
2.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行为受市场竞争和制度的双重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积极的市场行为。但因监管部门担心可能的风险,相关方面的制度性约束,使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及业务创新程度较低。
3.农村金融市场绩效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规范组织行为,进一步改善市场的绩效,促使农村金融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政策建议
制度与SCP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制度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整个农村金融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反过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和市场绩效也是农村金融产业制度变迁的动因。
1.进一步改善城乡金融市场二元分割的局面, 构建有利于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农村金融机构新体系和制度新体系。只有统筹发展城乡金融市场,促进城乡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偏离“三农”而“偏向”城市,才能真正建立起富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2.进一步放松进入壁垒管制及价格管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创新的自主权。放松进入壁垒,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培育和支持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在农村地区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合作机构,持续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改革,优化市场结构,将有利于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12]。另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和业务创新,使农村金融机构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快抵押担保和保险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高风险、高成本是农村金融的特点,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降低其服务成本及风险,农村金融机构作为“理性”经济主体,才能真正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民营化、低门槛的“准入政策”应包括如保险业、担保业、证券业等本属于农村金融的其他领域。因此,应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7,(8):11-16.
[2]郭沛.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准入壁垒分析[J].银行家,2007,(5):105-106.
[3]周孟亮,李姣,孙良顺.基于SCP视角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60-166.
[4]张正平.我国农村信用社市场结构与行为的SCP范式分析[J].现代财经,2010,(10):28-35.
[5]朝克,吴彦惠.基于SCP范式的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26.
[6]闫章秀,高锁平.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SCP范式研究[J].农村经济问题,2009,(2):60-65.
[7]汤自军,张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SCP分析[J].兰州学刊,2010,(2):96-100.
[8]黄慧春,褚保金,张龙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村信用社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0,(2):81-87.
[9]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3,(1):17-22.
[10]黄建欢.制度与SCP的关系基于中国证券业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1]黄建欢,尹筑嘉.SCP分析范式在金融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7-51.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7
(一)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从1958年MM理论的提出开始的,之后形成了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我国学者分别以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得出不同的结论。(1)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多:陆正飞和辛宇(1999)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获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期末数)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表明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吕长江、韩慧博(2001)的研究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负债率的提高,资产利润率与每股收益都呈下降趋势;刘清江和漆鑫(2009)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对公司股价具有负面效应。得出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文献有: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以总资产和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和盈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愈大或盈利能力愈强就愈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王娟和杨凤林(2002)指出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财务拮据风险相应较低,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2)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金永红和何鹏(2009)以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牛建高等(2009)将河北省民营企业分为乡镇集体企业和乡镇私营企业,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张兆国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业绩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产结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反映了资金存在状态的比例关系。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资产结构的文献较少。Sorensen,Henrik与Reve,Torger(1998)探讨了公司选择适宜的资产组合的必要性,强调公司战略发展中要把资产的安全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刘百芳和汪伟丽(2005)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覃智勇和刘卫(2009)对广西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流动资产占比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固定资产的占比水平和无形资产的占比水平和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顾水斌(2009)实证研究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普通机械制造业2006年的数据,分析显示流动资产占比较大,其比率与企业绩效不显著相关,这说明流动资产对企业绩效并不能产生系统性贡献,得出我国机械制造业工艺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由于选用样本、衡量指标等原因,实证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在选用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时,大多数文献选用了单一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而较少考虑债务来源结构和债务期限;在选用反映资产结构的指标时,由于受信息披露的限制,研发投入数据和专利权等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那部分无形资产数据无从获取,无法就科技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出详尽分析。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借此反映其融资渠道和资金投放运营状况,为加强公司治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其2008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样本选取:(1)本文以被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剔除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5、300006、300015、300022、300027)。根据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均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2)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绝大部分是自然人控股或一般法人控股。考虑到不同产权性质的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在其目的和行权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因而会对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不同影响(赵蒲等,2003),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剔除国有控股的两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3、300034)。经过以上筛选后,本文共获得43家样本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所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会计信息,并经过手工整理,数据分析处理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
(二)变量定义
(1)资本结构度量。资本结构的界定基本上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短期债务资金纳入资本结构的研究范围。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绝对优势,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选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度量指标。由于不同的债务来源和债务期限也会影响到企业绩效,考虑到债务资本内部的结构,本文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细化为流动负债率、非流动负债率、商业信用比率和银行信用比率,充分论证不同性质的负债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由自然人或一般法人控股,因此不再考虑产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资产结构度量。本文选用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和无形资产比率作为资产结构度量指标。鉴于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增长动力,有必要分析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无形资产包含的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不属于高科技,不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资本化但尚未开发成功的部分——开发支出代表着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技术,代表着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绩效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中无形资产价值的计算扣除了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加上了开发支出。(3)企业绩效度量。企业绩效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是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营业利润率等。虽然托宾Q值采用市价衡量,克服了账面价值脱离实际的缺点,但由于重置成本难以衡量,并且样本企业刚刚上市,市价波动剧烈,因此不宜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包含了营业外收支,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营业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以反映总资产的使用和盈利情况。(4)控制变量度量。控制变量是遏制或控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的变量。本文以企业规模和成长性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为分别考察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尽量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对企业绩效与各个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以下四个固定模型并采用标准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见(表1)。
模型1:OPAR=α+β1DAR++ω
模型2:OPAR=α+β1SLLP+β2BCDP+β3GROW+β4LNSIZE+ω
模型3:OPAR=α+β1SDAR+β2LDAR+β3GROW+β4LNSIZE+ω
模型4:OPAR=α+β1FAR+β2CAR+β3IAR+β4GROW+β5LNSIZE+ω
式中,β1—β5为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α为截距项;ω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1)样本企业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平均值为23.50%。经计算,另一个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37.61%,即使是最小值16.76%也远高于我国证监会规定的配股资格中净资产收益率10%的要求,这说明并不是个别优质企业造成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较高,而是样本企业绩效普遍良好。此外,样本企业2008年平均净利润为36665 135.62元,最小值也有15 535 959.68元,2008年平均营业收入为207 736 499.44元,最小值也有9 7331 435.59元,远高于创业板上市条件中的盈利要求。(2)资本结构方面,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44%,最小值只有7.85%,负债率较低。从债务期限看,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高达93.05%,非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只有6.95%,其中有18家企业没有非流动负债,有33家企业没有长期借款。从债务来源看,商业信用比率平均值为48.10%,银行信用比率平均值为27.21%,商业信用主要由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构成,只有15家企业有应付票据,银行信用主要由短期借款构成。由此可见,样本企业流动负债比率过高,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更具有约束力、更能促进资金融通的商业汇票也很少使用,这也部分印证了Cosh和Hughes(Coshand Hughes,1994)提出的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先“自己”钱(私人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然后短期借贷(亲人、朋友、银行),再长期借贷。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比率平均值为62.56%,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企业征信体系缺位造成外部债权市场融资的缺乏,而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由于新股发行是稀缺资源、不担心价高没人买、股权融资成本低、股权二元结构等而导致的股权融资偏好。(3)资产结构方面,固定资产比率较低,平均值为17.01%,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平均值为70.15%,这与高新技术企业以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特征一致,不同于以规模经济、扩大产能、低成本优势获取利润的制造业。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平均值仅为2.15%,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研发费用在2007年之前全部费用化。从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和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看,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平均值分别为5280854.6元、8694978.02元、10881571.11元,呈逐年增加趋势;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平均值分别为6.17%、6.04%、5.68%,呈逐年减少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企业销售额的5%~15%,在欧洲,这一数字更是高达8%~25%(绎明宇,2001),相比之下,样本企业的研发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注:“*”代表 10%的显著性水平,“**”代表 5%的显著性水平,“***”代表 1%的显著性水平
(二)回归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见,四个线性回归模型是显著的。(1)模型一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靠自身利润积累和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解释力。中小企业负债绝大部分由流动负债中的商业信用和短期借款构成,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研发投入等长期资产更多是依赖内源融资,由于资金有限,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研发受到了资金约束。(2)模型二和模型三中,银行信用比率、商业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流动负债比率没有进入模型,被剔除。其中银行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这同样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在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构成中的适用性。商业信用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关系,表明虽然商业信用尤其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是无息债务,无法产生债务税盾,但由于融资渠道有限,企业只能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并且业绩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客户信任。(3)模型四中,固定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一般而言,当固定资产被充分利用时,固定资产比率越大,企业的规模经济越明显,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绩效越好,但由于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平均为10年,最短的只有4年,加上资金瓶颈,固定资产积累有限,规模经济尚未发挥,也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的现象。企业的流动资产风险小、收益低,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符合传统理论。而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表明无形资产效益不仅没有显现,反而拖累了企业绩效,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快速转化,这与现代高科技企业特征是不相符合的,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样本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专利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真正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明专利很少。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创业板前四批上市的43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08年数据研究表明:(1)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符合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在融资时先使用私人储蓄和内部盈余,然后向亲戚、朋友或银行短期借贷,再长期借贷,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之所以偏好内源融资和以民间商业借贷、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的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位和企业征信系统的缺失,可供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较高等原因没有建立长期信任合作关系。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其需求转向民间借贷和商业信用。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认为,与金融机构间的债务融资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实现控制权的有序转移,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由于样本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尤其是上市后,可能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2)由于长期资金来源的缺位,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创业板的设立无疑为这些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长期资金,尽管开盘后市盈率偏高、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暴涨暴跌市场动荡,但由于创业板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全部流通的股权结构和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等制度优点,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应当会避免出现主板市场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通过高度透明的信息和制度安排,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技术潜力,提高无形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率;在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与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使银行等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以破产机制、退市机制激励监督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偏好内源融资和以商业信用、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由于长期资金的缺乏,流动负债比例偏高、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效率不高。尽管上市后这些企业可以进行股权融资,但更应借助上市平台,增加债务融资,使得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2]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3]刘清江、漆鑫:《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对股价影响的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4]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王娟、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6]金永红、何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6期。
[7]牛建高、曹敏、邹必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张兆国、何威风、梁志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2期。
[11]顾水斌:《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12]绎明宇:《高科技企业总体战略选择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8
关键词:战略导向,资产结构,财务绩效
一、引言
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价值。因此,如何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转换成战略目标并落实到公司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即如何建立公司财务目标与战略目标的融合,是一个重要问题。战略目标是指在公司战略指导下的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绩效指标的期望值。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财务目标时常被看作公司战略目标的具体表现,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相匹配的财务目标,并将财务目标模式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本文将财务绩效界定为企业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为最终的经营业绩作出的贡献,并尝试构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的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以此判断企业战略能否有效引导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生物制药产业密切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生物制药行业肩负着庄严而重大的使命。本文将以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资产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的安排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对于资产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下面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司资产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Stefano Denicolai等(2014) 以290 个在西欧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发现更多无形的知识资产会对公司的国际业绩产生积极影响。Antonio Miguel Cruz等(2014)对764 家医疗设备公司和62 家医疗设备维修服务商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产专用性显著影响公司治理的财务绩效。贺琼、胡雅琴(2010)选取沪深两市2007~2008 年47 家上市发电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发电企业资产结构与绩效具有相关性,但不显著,其中流动资产比例、无形资产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弱负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例、长期投资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弱正相关关系。邱书明、冯建民、凌海怡(2011)以我国电子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固定资产、长期投资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关系微弱;流动资产内部结构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应收款项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存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楼敏、黄涛(2012)以沪、深、港挂牌的22 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07~2011 年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核心资产中公路资产所占比重、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规模均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贺浩淼、汪倩(201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公司绩效与固定资产结构之间无显著关系,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低的结论。杨远霞(2013)以2003~2012 年间湖南省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资产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率与公司绩效呈弱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公司规模、总资产周转率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薛芳芳(2014)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资产结构、资本结构、资产管理能力主要财务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负债比率、流动资产比率、存货占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通过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不难看出企业资产结构主要表现为资产总规模及资产内部构成,学者对企业资产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涵盖了二者的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等关系。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生物制药行业的具体特征,从生物制药行业的资产结构分类、公司财务绩效衡量等方面入手,对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以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生物制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合理的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通常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该企业的绩效也会越好。资产的内部结构主要体现为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构成比例关系。资产的流动性与其收益呈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投资过剩意味着更多的现金闲置,如果流动资产占用过多的资金,那企业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投资资金势必会短缺,因此过高的流动资产比重反而会降低企业的财务绩效。长期股权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负面影响。固定资产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固定资产的质和量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适当增加固定资产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生物制药行业的最大特征是创新性较强,无形资产属于该产业的重要资源,对企业价值提升有着重大贡献。无形资产在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适当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资产总规模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2: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占比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H3:生物制药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H4: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占比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H5: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比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依据中国证监会(CSRC)的行业划分标准,本文选取沪深两市140 家生物制药公司为研究对象。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剔除2010 年后上市的以及存在数据异常或缺失的样本,剔除ST和PT类公司共49 家,收集筛选后的91 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2010~2013 年共1456 个样本数据(包括每一季度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财务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反映公司财务绩效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公司需要建立的业绩度量指标包括战略度量指标和财务度量指标。战略目标致力于不断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长远业务状况;财务目标致力于获得满意的公司财富增长。本文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参考我国学者傅元略主编的《公司财务战略》一书中关于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指标选取如表1 所示。
(2)解释变量。公司资产结构为本文的解释变量,参照其他学者的做法,本文从资产总体规模和资产内部构成两方面对公司的资产结构进行研究,具体选取的变量见表2。
(3)控制变量。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营运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基础上,本文引入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营运状况。
(三)构建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检验各个解释变量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本文设计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α1为常数项;βi分别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μi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ε1为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因子分析
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单一指标很难对其进行全面反映,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适用性检验。首先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接着对其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以确认变量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检验得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6504.07,相应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KMO值为0.738,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与命名。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 的特征根数目,得到解释方差总和,结果如表3 所示,选取的特征值大于1 的前5 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8.003%,能够较好地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
接着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后对因子实行进一步旋转,如表4 所示。从中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表征着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因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其中的载荷占比显著高于其他指标,可将其命名为产品竞争能力因子(Y1);销售毛利率、市场附加值在第二个因子上占有绝对比重,可将其命名为公司形象评价因子(Y2);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在第三个因子上的载荷较高,可将其命名为市场占有率因子(Y3);第四个因子在市盈率指标上的比重较高,反映的是企业股票价格提升的能力,可将其命名为顾客满意因子(Y4);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的载荷在第五个因子上占有绝对比重,经营现金流入持续增长说明公众肯定公司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革新,因此可将其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Y5)。
(3)因子得分计算。将因子进行命名后,利用回归法求出表5 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然后由其得出5 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
再以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 个因子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即可得到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得分。构建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函数如下:
(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在自变量较多时,其中部分因素可能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自变量的筛选,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效果会更好。逐步回归对全部因子按其对自变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逐个地引入回归方程,并随时对回归方程当时所含的全部变量进行检验,当所有变量都有显著作用时,才考虑引入新的变量,直到再没有显著因子可以引入,也没有不显著的变量需要剔除为止。本文选取逐步进入回归方法,进入变量的显著性概率选为0.05,而移除的概率取0.1。共进行4 次逐步回归,回归平方和随着逐步回归的过程不断增大,随着逐步回归中模型的改进,已解释变差越来越大。截取逐步回归结果如表6 和表7 所示。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我们先检验实证结果的有效性。从逐步回归结果表中可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对应的F值十分显著,说明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较好。由于本文采用的是逐步回归法,可以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总规模、固定资产占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变量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1,μ1= -1.213<0,β1=0.087>0,μ2=0.285>0,β4=-0.883<0,说明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占比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资产总规模、总资产周转率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模型移除了流动资产占比、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和无形资产占比三个变量,虽然流动资产占比和无形资产占比对因变量有正向影响,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对因变量有负向影响,但均不显著。
六、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探讨公司资产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资产总体规模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规模和财务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资产内部构成方面,固定资产占比和公司财务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占比和无形资产占比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二)建议
(1)采取发展型投资战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生物制药行业属于高投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额资金。从实证研究结果看,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资产总规模会为企业财务绩效带来显著的正向作用,可见其有发挥出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公司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发展型投资战略,平稳扩大企业资产规模,并利用企业的资源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优化资产结构,完善企业的投资战略。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公司资产结构的安排应充分体现企业的投资战略。实证表明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占比对财务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在确定流动资产总额及其结构时,必须与其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同时必须衡量权益和风险,使企业既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又避免资产闲置浪费;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与财务绩效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公司的长期闲置资金并没有被有效利用,实际上,如果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就不应将自有资金大量投向其他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假设不符,说明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安排不尽合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或固定资产已陈旧落后,没有形成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3)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实施资产专用性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实证结果显示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比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但作用不显著,说明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还没有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生物制药行业属于高创新产业,需要重视技术创新,创造企业持续获取超额收益的专用性资产。
参考文献
[1]贺琼、胡雅琴:《发电企业资产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年第6期。
[2]邱书明、冯建民、凌海怡:《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自电子制造业》,《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12期。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9
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到财务学的公司财富最大化目标, 绩效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重点, 也是困扰企业界多年的难题。在现实中, 形形色色的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绩效, 即使属于同一所有制、处于同一产业和地区, 企业绩效也表现出明显差异。那么, 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如何将有限的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产生最大的效益, 这些问题始终是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绩效进行了研究分析, 也形成了各自的意见。综合已有文献, 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仅从某一角度或某个侧面对绩效影响进行分析, 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些分析可能会造成模型中残差的影响显著, 结论会受影响;笔者还发现很多研究利用大样本, 即将不同的行业进行综合分析来总结。但不同的行业性质所采用的资本结构和形成的资产结构有很大差异, 产品盈利模式也存在悬殊。此外目前对于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多, 但很少从资产结构的角度研究绩效的影响, 企业作为资源的集合体, 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 本文将从股权结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再结合著名的杜邦结构体系构建综合模型, 选择占中国经济一定比率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普通机械制造业为样本, 探讨这些因素对绩效的影响, 为机械制造业进一步提高盈利绩效提供参考, 也为其他行业的研究绩效提供借鉴的方法及示范效应。
二、文献综述
(一) 资本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
资本结构强调配置债权与股权的比例, 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自从Modigliani和Miller第一次提出MM定理开始, 国内外便对资本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 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以MM理论为基础, 着重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二是以MM理论为基础, 着重研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对于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阶段, 利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及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研究的结论却大相径庭。是一些研究观点的典型文献: (1) 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外的实证研究大都表明财务杠杆与公司绩效正相关。Lys和Sivamakrishman、Cornet和Travlos、Dann等和Israel等的实证研究表明, 财务杠杆与企业价值正相关;Masulis (1983) 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与其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介于0.23与0.45之间。国内学者洪锡熙、沈艺峰 (2000) 采用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为解释变量, 得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负债水平越高的结论。王娟、杨凤林 (2002) 则将实证结果和权衡理论相结合, 指出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财务拮据风险相应较低, 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资本结构比率, 所以盈利能力与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吕长江、王克敏 (2002) 以托宾Q为解释变量, 也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这一结论。 (2) 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Jesen, Solberg and Zorn (1992) 在研究管理者和负债关系时得出公司获利能力与负债比率呈负相关关系。Mohd, Perryand Rimbey (1998) 研究表明公司绩效与负债比率呈负相关关系。陆正飞、辛宇 (1998) 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为解释变量, 研究发现企业获利能力与负债比率显著负相关。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 (2000) 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结论: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短期债务比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李义超、蒋振声 (2001) 应用混合数据采用截面分析与TSCS分析方法, 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两者之间负相关的结论。廖勇 (2002) 通过对我国有代表性的45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 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其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高鹤 (2003) 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分析, 发现我国沪市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的状态。
(二) 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
关于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Berle和Means (1932) , 但正式研究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作用应始于Jeasen和Meckling (1976)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 公司绩效受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等公司治理结构因素的影响。Morck、Shleifer和Vishny、Meconnell和Servas、Hermalin和Weisbach、Shleifer和Vishny以及Steen和Pedersen等研究表明, 大股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Shleifer Vashny (1986) 等学者提供的证据表明,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的联系。我国学者陈晓和江东 (2000) 等学者提出的证据表明国有股比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陈小悦和徐晓东 (2001) 等学者提供的证据表明国有股比率与公司业绩不相关;而张红军 (2000) 等学者提供的证据表明国有股比率对业绩有正面影响, 但相关性不显著;许小年和王燕 (1998) 等学者认为流通股和公司绩效负相关;王冰洁等 (2005) 研究显示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可以促进公司绩效, 而非流通股比例过大, 则会使公司绩效降低。
(三) 资产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
当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是研究“资本结构”, 很少研究“资产结构”, 这是该研究领域需要加强的。资产结构理论是研究企业资本配置过程的相关理论, 涉及企业资金投放和运营的各环节。资产结构是企业经营策略的结果, 强调盘活存量, 用好增量, 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和盈利能力。Sorensen, Henrik与Reve, Torger (1998) 探讨了公司选择适宜的资产组合的必要性, 强调公司战略发展中要把资产的安全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郭志东、苏红健认为资产支持企业经营的任务决定了资产结构必须与企业经营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经营目标与任务, 这个任务通过价值链落实、体现企业必须配置与价值链相适应的资产, 使之保持合理结构。孟丽丽 (2003) 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资产结构, 这些研究只是从整体上阐述了资产结构对企业绩效是有影响的, 没有深入阐述资产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具体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流动资产的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相关
流动资产更多的是作为帮助实现销售收入的形成, 并最终形成销售利润的资产;而流动资产占整个企业资产的比重越大, 则其流动性越高, 相应的收益能力也下降了, 最终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根据经济学原理, 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企业单位生产成本在降低, 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规模大的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优势, 因此绩效相对较高。根据杜邦分析体系, 总资产周转率是用于分析企业全部资产使用效率的指标, 资产结构的不同安排会导致总资产周转次数的不同。一般情况下, 总资产周转次数越多, 对企业的利润贡献就越大。
假设2: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
负债高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债务杠杆提高公司绩效;债务可以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层, 减少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较低的委托代理成本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
假设3:非流通股越高, 绩效越差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很大的特殊性, 非流通股中国有股的成分占绝对地位, 然而投资者缺位也尤为明显, 监督的效应也相应变差, 因此非流通股越高, 绩效越差。近年来大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股权分置改革, 但是非流通股需要经过多阶段才能逐步流通, 目前未解禁的还占绝大多数, 研究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股权结构仍具有意义。
(二) 样本选取
上市公司的优化代表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对非上市公司优化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本文选择在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普通机械制造业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剔除ST和一些与机械制造业关系不是很紧的上市公司及2006年新上市的公司, 同时对于存在一些奇异数字的公司样本进行删除, 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最终采用49家样本进行分析。所有资料均取自证券之星网站 (http://www.stockstar.com) 和巨潮资讯网 (http://www.cninfo.com.cn) 。
(三) 参数及模型设定
变量设定及含义如 (表1) 所示。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Y=a0+a1X1+a2X2+a3X3+a4X4+a5X5
四、实证及结果分析
(一) 股权结构数据分析
如 (图1) 所示, 从两市普通机械制造业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重看, 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绝大部分是非流通股, 比例集中在55%~70%之间。
(二) 资产结构数据分析
如 (图2) 所示, 从两市普通机械制造业的资产结构分布图看, 其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资产不是固定资产而是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比重分布在60%~80%之间, 而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份额则非常的小, 基本控制在10%的水平, 固定资产比重集中分布在30%左右。
(三) 资本结构数据分析
如 (图3) 所示, 从两市普通机械制造业的资本结构看,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40%~60%之间, 平均为50%。股权和债权的资金利用水平相当。
(四) 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结果如 (表2) 、 (表3) 、 (表4) 所示。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 (表3) , F检验sig值0.003, 方程的线性回归效果十分显著, 表明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从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看 (表4) , 模型中非流通股持股比率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 且统计检验显著;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的绩效呈负相关, 且统计检验显著;总资产周转率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 且统计检验显著;流动资产比率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 但统计检验不显著;资产对数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 且统计检验显著。
从前述回归结果看: (1) 非流通股与公司绩效成显著正相关, 这主要是目前在企业监督和控制力上, 中小流通散户仍处于弱势地位, 流通股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一般是通过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和接管控制功能来实现。我国股票价格背离价值程度较高, 资本市场是弱型有效, 且控制权转移又难以发挥作用, 中、小股东既无监督公司的动机, 也无监督公司的能力, 因丧失“话语权”, “搭便车”、“用脚投票”现象普遍。相反在某种程度上, 致使相对较集中的非流通股, 在一定程度上较流通股呈现出一定的监督控制优势, 从而形成非流通股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的现像。 (2)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 进一步说明资本结构信号传递模型在我国可能不适用。在我国出现“逆优序融资顺序”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绩效佳的公司内源融资充足、有股权融资的优先权和偏好, 因而缺乏利用负债融资的动力。我国目前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规定和会计制度中, 没有关于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支付现金流的硬性规定, 在现有资本市场弱有效性和投资者理性不足的情况下, 股权融资成本这种软约束带来的软成本在某种意义上是零成本。而且股权再融资在我国需要一定的利润比率要求, 也致使利润好的公司更有机会进行股权再融资。这些原因使得公司绩效较好, 有能力通过股票市场获得资金的公司没有动力去利用长期负债的利息税盾功能, 从而形成了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的负相关关系。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破产法》的不完善使债务不具备硬约束的功能, 降低了公司负债经营的风险, 加上行业扩张的动力, 使业绩不佳的公司依然有强烈的提高财务杠杆的动机。 (3) 流动资产的比率与公司绩效不显著相关, 这说明流动资产对企业绩效并不能产生系统性贡献, 然而从前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在资产结构中, 流动资产占绝对主体地位。按照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及投资理财学有关理论, 企业应该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利润率最高的资产上。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工艺水平不高, 仍属简单粗放加工型, 产品附加值低, 利润率较低, 利润总额主要靠量来支撑。这种加工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占用在产品及材料的购置上, 设备销售需要对卖方实施分期付款等销售方式,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现象显著, 再加上宏观经济的政策的影响, 买房信贷和产品需求出现萎缩, 致使存货周转缓慢, 商品出现积压, 造成流动资产结构比率过高。大型企业由于规模效应及其市场份额较高, 再加上品牌等影响, 较规模较小的公司呈现出绩效优势。总资产周转率与绩效表现出正相关, 这与杜邦分析体系的结论和原理一致, 随着资产的运转得越快, 企业收回成本的效率越高, 从而绩效越好。
a.Predictors: (Constant) , 资产对数, 流动资产比率, 非流通持股率, 总资产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b.Dependent Variable:ROA
a.Dependent Variable:ROA
摘要:绩效是企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的问题, 不同的企业表现出迥异的绩效, 深入研究影响绩效的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将多个元素同时引入到线性模型, 杜绝了现有研究中仅对单个因素进行分析, 残差影响过大的弊端, 同时引入了资产结构变量, 对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后发现:非流通股与公司绩效显著相关。
关键词:资产结构与绩效,资本结构与绩效,股权结构与绩效
参考文献
[1]王冰洁、弓宪文、李传昭:《经营者股权、非流通股权和公司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
[2]姜硕、庄新田、陆培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3]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管理科学》2005年第6期。
[4]孙琳、武模敬:《资本结构研究述评》, 《财会通讯》2007年第12期。
[5]Williamson, Oliver.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Finance, 1988.
[6]Wiwattanakantang, Yupana.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Thaifirm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999.
股权转让与资产并购绩效比较研究 篇10
并购存在着不同的动机, 美国J·弗雷德·威斯通等人总结了一系列的理论来解释企业并购的动机, 如效率理论, 信息与信号理论, 代理问题与管理主义理论,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理论, 市场力量、税收理论以及再分配理论等, 这些理论涵盖了国际上流行的关于企业并购动机的观点。我国企业并购除了具有上述一些动机因素外, 还存在具有中国特点的企业并购动因, 也体现了我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特征。比如针对国有企业的并购, 其动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通过并购消除亏损的“扶贫”动机以及通过企业并购转变经营机制的动机, 体现出了一定的体制障碍特征。
资产收购是指一家公司以有偿对价取得另外一家公司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的民事法律行为, 是公司寻求其他公司优质资产、调整公司经营规模、推行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股权转让是指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他人, 使他人成为公司股东的民事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股东行使股权经常而普遍的方式,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通过法定方式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股权自由转让制度, 是现代公司制度最为成功的表现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有企业改革及公司法的实施, 股权转让成为企业募集资本、产权流动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
一、样本选取
本文将考察资产收购和股权转让两种并购模式的绩效, 样本企业将选取2008年进行并购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共4052起并购重组事件, 再在这些事件中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筛选:
并购模式为资产收购和股权转让的;
数据资料在锐思和国泰安数据库中齐全的;
并购活动的主并方为上市公司的;
2008年内同一家公司发生两种及以上并购模式的剔除;
主并公司是2008年上市的以及2008年并购后不再存续的公司予以剔除;
2008年为ST, PT的公司剔除;
通过上述筛选标准, 选取了556起并购事件作为实证分析的总体样本。其中资产收购模式的为343家, 股权转让为213家。
二、并购绩效研究方法选取
目前对上市公司并购前后业绩好坏的衡量方法有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要求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较强, 而会计研究法要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较强。Tobin’s Q值法 (Tobin, 1969, 以下简称“Q值”) 是国际上经常采用的事件研究法之一, 其是根据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来判断企业的业绩。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其有效性还不强, 但它正逐渐走向成熟与规范, 逐步向有效市场迈进, 股票的价格也日益反映了股票的价值。因此, 本文将借鉴此方法。下面是其计算公式:
Q=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1)
该公式中, 企业的市场价值包括企业普通股、优先股和债务的市场价值;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为总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我国股市的特殊性, 股本构成中普通股包括了非流通股 (国有股、法人股) 和流通股 (A、B、H股等, 但重点论述的是A股的公司, 所以B、H股在此忽略不计) 。关于股本的构成, 在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初, 上市公司的股本就被人为地分为国家股, 法人股和个人股, 概括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当时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 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从1998年开始, 我国先后进行了国有股减持, 股权分置改革, 大小非解禁等的尝试, 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正在或者将被改革成为市场上可以流通的股份, 今后, 随着证券市场的规范与成熟, 上市公司的股票将会实现全流通。另外, 优先股在我国股市中发行数量很少, 也不加以考虑。故均衡考虑上述因素后, Q值公式可以简化为以下形式:
Q= (非流通股市场价值+A股市场价值+负债账面价值) /总资产账面价值 (2)
将非流通股转变为流通股后, 公式变成:
Q= (全部股票市场价值+负债账面价值) /总资产账面价值 (3)
在对这556家公司的Q值进行计算的时候,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和数据来源是556家样本公司2005~2010年的年报以及相关的原始资料。“全部股票的市场价值”计算过程为总股数分别与该股票2005~201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乘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分别取2005~2010年每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上所记载的资产和负债总额。由以上分析, Q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三、不同模式并购绩效比较研究
第一, 计算两种模式下各公司各年度的Q值及Q均值。根据公式 (4) 分别计算出各上市公司2005~2010年的Q值, 再计算不同模式并购企业2005~2010年的Q值平均值。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 计算Q均值的增长率。根据各类型2005~2010年Q均值分别计算各类型的Q均值增长率。如2006年的Q均值增长率= (2006年Q均值-2005年Q均值) /2005年Q均值, 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
为了便于比较并购模式不同的企业并购前后绩效的增减情况, 在表2的基础上, 取2006、2007年的Q均值增长率平均值作为“并购前Q均值平均增长率”;将2008年的Q均值增长率作为“并购当年Q均值增长率”;取2009、2010年的Q均值增长率平均值作为“并购后Q均值平均增长率”。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第三, 不同并购模式的绩效比较。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并购前股权转让类和资产收购类企业的Q均值增长率差别很小, 股权转让类企业的绩效比资产收购类企业略低1%。通过采取不同的并购模式, 并购当年情况开始发生了改变, 以股权转让作为其并购模式的企业Q均值增长率为-53%, 而资产收购类的企业Q均值增长率为-55%, 前者比后者的增长率要高出2%;并购后情况更加明显, 股权转让模式的Q均值平均增长率为42%, 资产收购模式的增长率为33%, 说明股权转让并购模式相比较资产收购并购模式更为有效。
并购当年的平均Q值增长率为负, 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和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外需和内需的锐减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获利水平, 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下跌, 故以股票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公司平均Q值下降。2009年、2010年我国正处于经济复苏阶段, 股价持续低迷, 公司绩效仍受到较大影响。由于本文只是对各并购模式绩效增长率做对比分析, 因此此因素对本文数据处理分析影响不大。
四、并购绩效产生差异原因分析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 股权转让并购模式比资产收购并购模式更为有效, 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这两种并购模式为并购企业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 并购的成本不同, 所承担的并购风险有差异以及税收上的差异等, 从而导致不同的并购模式产生不同的并购绩效。
第一, 并购模式不同产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差异。股权转让是股东依法转让股份的行为, 受让方根据所占有的股份份额行使相应的权利责任。如果股份转让使得主并方成为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 那么并购方就成为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对其投资方向, 经营管理等方面享有决策权, 主并方可以改善目标公司的投资结构, 也可以把自身的企业文化注入到目标公司, 对目标公司进行整体的调整;而资产收购模式下, 主并公司仅仅只能对所收购的部分资产显示决策和管理的权利, 而无权干涉其余未收购的资产, 因此只对收购部分享有权利和责任。
第二, 从并购成本来分析, 股权转让的成本相对较低。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 进行股权转让时, 尤其当机构投资者是受让者时, 如果机构持股比例达到发行在外股份的30%时, 要发出收购要约, 由于证监会对要约股份转让方式持鼓励态度并豁免其强制收购要约义务, 从而可以在不承当全面收购义务的情况下, 轻易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 大大降低了收购成本。另外,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进行了国有股减持, 股权分置改革, 大小非解禁等的尝试, 但是短期内“同股不同价”的现象还比较多, 国家股、法人股股价普遍低于流通市价, 通过协议收购非流通的公众股不仅可以达到并购目的, 还可以得到由此带来的成本的节约。
第三, 股权转让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资产收购模式下, 收购企业要直接参与被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承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 如采购风险、资产储备风险、销售风险、决策风险、资产储备风险、运输风险、、投资风险、纳税风险等等。而股权转让只承担投资收益风险, 决策风险, 整体上来说比资产收购所承担的风险小。
第四, 两者存在税收支出的差异。在股权收购中, 纳税义务人是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股东, 而与目标公司无关。根据《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8号) 的规定, 以及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 目标公司股东要缴纳股权转让所得税, 对股权转让的公司不征收营业税, 尤其是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 不征收营业税。而在资产收购中, 纳税义务人是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 因此税收也影响了公司的并购绩效, 使得股权转让的绩效稍好于资产收购。
另外, 对于股权收购行为, 国家的相关法规还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47条第2款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股份, 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该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公司负责人利用职务便利获取公司的内部信息, 从事内幕股权交易, 以致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这对公司并购的绩效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Tobin’s Q值法, 从2008年进行了并购的4052起并购事件中筛选出556起进行并购模式的比较研究, 根据锐思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的资料, 目前资本市场上常用的并购模式为资产收购和股权转让,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得出股权转让模式的绩效比资产收购的绩效更好的结论。并购绩效差生差异的原因在于种不同的并购模式为并购企业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 股权转让并购模式的并购成本相对较低, 所承担的并购风险较小等。望此结论能为今后资本市场上的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文考察的是并购当年及其前后各两年的数据, 对于企业的绩效考察来说显得稍短, 属于企业并购的短期绩效, 今后还将加强对并购的长期绩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11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委托代理;利益相关者
从具体形式来看,公司治理结构一般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构成的公司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其目的在于控制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偏离企业的长远规划和最终目标,提高企业绩效。此外,企业的生存还依赖于内外部环境中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和约束,包括企业雇员、债权人、工会、社会组织、国家行政机关等等。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上述4个相关的利益主体在权力上的分配和利益的协调,以及相应的激励与约束体制的建立。在此,将公司治理结构划分为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各方利益相关者这4个主要主体,分析它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股东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股东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权力的利益相关主体,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所有决策都应该以维护股东的利益为标准和目的,企业中所有的治理机制也都应该以维护股东利益为目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除了利用股东大会和监事会或者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外部的公司控制市场对其进行制约和影响,或者加入公司董事会亲自参与公司治理(当然,只有大股东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认为,小股东是广泛分散且不干预公司运营的缺位所有者的同质集团。因此,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程度越低,对公司绩效可能越有不利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股东对提升企业绩效和价值的影响力相对于董事会和经理层来说更加趋于宏观和间接。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匹配,股东中持有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东和机构股东会比小股东更有动机去监督管理者作出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从而对公司的绩效实现过程施加影响。
可以看到,积极的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愿意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并最终影响公司的绩效。
同时,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存在负面作用。大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并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或者外部股东类型比较多元化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以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通过追求自利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事实得到验证。首先,大股东可能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将股份公司作为自己的“提款机”,从而损害众多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过多地干预使股份公司的管理层名存实亡,影响股份公司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实现。其次,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是机构性的代理人。作为“被动的投资者”,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公司能付给他们多少红利上,而不在乎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好坏;另外,机构投资者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往往会制定投资组合策略,分散投资,同时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机构投资者对于其中某一家公司经营管理绩效的关注程度。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实现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有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上他们能够对公司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他们投资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得他们可以和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董事会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 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积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依据是委托代理理论,即股东按所拥有股份的多少选举出董事会,将其资产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再选择总经理,将资产委托给总经理负责。
股份公司实际上是“资合”公司,这就决定了资产及其拥有者在股份公司及其董事会中的地位,资产的大小决定了其所有者拥有权利的大小,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就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实际操作中,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为经理层提供建议、顾问和积极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过程来实现。从微观管理角度讲,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手段还包括对公司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这可以通过董事会对于公司经营管理的事前控制体现出来,例如对重大经营决策(如重大投资、兼并、收购等)进行参与、审查和批准,决定经理人员的聘用等等;或者是事中控制,例如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战略实施;最后还体现在事后控制上,例如根据公司绩效的实现情况决定经理人员的替换与奖励等等。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入认识,董事会在制定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管理中决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已经由股东大会的附属机构转变为股东大会无法干预的独立权力机关。
由于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因而提高董事会的质量就成了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任务,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消极作用。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董事会是股东的代理人,代表股东利益,要尽到信义、注意和忠实三项义务,是降低经理层代理成本的重要机构。但是,这种代理关系使得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股东之间也出现了代理成本。董事会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理层往往采用各种手段控制董事会。这样,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就会被破坏,甚至出现董事与经理“合作”的情况,损害公司与股东的利益,结果就是公司的经营决策与公司的绩效和长期战略相背离。
3. 经理层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经理层对公司绩效的积极作用。按照企业契约理论的观点,传统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是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拥有授予剩余控制权,经理拥有实际剩余控制权。经理层负担着通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维持并发展企业,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经理层作为公司治理结构链条上的中心环节,其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公司内外部信息的接收中心和过滤、发送中心,经理层比其它任何环节都更了解公司整体的资源使用情况、经营业绩情况。而且董事会构成中一般包括经理董事。因此,虽然在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里董事会是公司真正的战略决策制定者,经理层只是战略的执行人,但是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很多具体的经营战略决策最终要由经理层来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也是董事会与经理层协商并共同制定。
除了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之外,公司经理层还是所有决策具体的实施者以及风险控制者。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是公司的经营者、管理者,同时还是公司文化、道德、价值观的代表者和领导者,经理层的风格往往会左右公司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由此可以看到经理层在公司经营管理和绩效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经理层对公司绩效的消极作用。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两权分离的特点,企业股东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即最大的正现金流为投资目标,而经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时还要考虑个人权力、个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个人成就感以及个人的工作保障程度等因素。在委托代理理论有限理性和经济人自利的假设前提下,经理层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可能并不是围绕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是选择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战略,因此有可能损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企业绩效和长期发展。例如,经理人员为实现自身利益过度增加自己的报酬;为提高个人社会地位、权力和工作成就感而盲目进行购并以扩大企业规模;为保障自己的工作而拒绝实施有风险的经营决策等。
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下,经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几乎不可避免。因此,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构架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4. 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指与企业拥有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群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者,政府和社区等。
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形成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应。实践说明,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忽视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20世纪80年代,西方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思想,指出经理层应该系统考虑那些能够影响并且受到公司影响的集团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企业的价值链逐渐被拉长,以战略联盟形式为代表的协作型竞争成为20世纪末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关系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企业绩效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仅仅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原则是不够的,需要更加着重考虑企业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样有利于公司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公司的绩效实现和长远发展。
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我国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型跨国企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如何理顺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提高企业绩效,使企业效益最大化以应对这种挑战,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9,(6).
2.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1,(5).
3.王智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邱亿如,长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梁树安,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孙伟,中原石油勘探局建筑集团。
资产结构与绩效 篇12
目前来看,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 GDP增长率由2011年的9.5%逐渐回落到2015年的6.9%, 未来几年仍然可能维持在7%以下的增长率,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要素导向和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变的时期。
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企业生产也应由依赖自然资源和非技术人力资源等初等生产要素向依赖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转变, 企业成长模式也将更多的由规模扩张走向创新发展。但是, 从企业创新的实践中也发现, 企业成功地研发制造出一个新产品或新服务并不等于它就能获得商业上的利益;而是否能占有创新的经济利益及占有的程度, 又直接决定着企业创新的热情。美国战略管理学家Teece在1986年提出互补资产的概念, 用来概括这些资源。他把处于企业技术创新下游的, 有助于企业获取创新利益的配套资产称为互补资产。目前, 互补资产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角。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创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投入生产体系。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在创新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Lucas (1988) 研究证实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王孝斌 (2005) 在对企业家和技术研发人员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后发现研发人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推动力量。David等 (2000) 研究发现, 政府补贴和企业投入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的作用可以相互替代和互补, 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来替代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Lanjouw A, Mody (1996) 第一次分析了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证明, 环境规制对创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向促进研发技术的发展。Hamamoto (2006) 研究了日本实施的严格的环境规制规定在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发现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2.2 互补资产相关文献综述
1986年, Teece提出了互补资产 (Complementary assets) 的概念。Teece发现, 一种创新的成功商业化要求这种创新和其他资产或能力同时被使用。她把创新商业化所需的营销能力、制造能力和售后服务称为互补资产。在提出互补资产的概念后, 学术界围绕互补资产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做了以下研究。Herbert Dawid (2003) 研究发现, 在给定的市场条件下, 创新投入水平与企业的盈利是正相关的, 而在这一关系受到互补资产的可获得性的影响。Miller等人 (1998) 研究发现,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创新机制, 其目的是协调企业内部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关的互补资产投资, 以及协调生产互补产品的各相关企业的互补资产投资, 提高创新的协同性和效率。
2.3 文献简评
本研究分析后认为, 虽然对于互补资产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研究, 但是, 还很不全面和系统, 其中还有大量的研究空白需要去填补。因此, 以互补资产为研究视角, 研究探讨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技术创新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3 理论假设
本文主要是研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所获得的新产品数量、专利数量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化销售情况。因此, 对于既往研究中学者们采用的财务指标、工艺指标等就不再采用, 而是沿用Teece, Robert.Cooper等人的观点, 从技术创新的成功商业化角度出发, 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划分为研究开发数量和技术商品化程度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在谈到互补性资产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时, Teece (1986) 研究认为, 企业可以通过拥有开发互补资产而获得较好的技术创新绩效。Rothaermel (2001) 通过对众多的医药企业实证分析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李宏贵, 熊胜绪 (2010) 提出了一个关于互补资产、突破性创新能力和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认为互补性资产主要通过影响技术创新能力, 进而影响创新绩效。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H1.1:互补资产对研究开发数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假设H1.2:互补资产对技术商品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收集
本论文的数据收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并辅以部分企业的实地调查, 问卷所涉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20余省市。问卷调查于2015年12月开始, 于2016年7月结束, 共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本文用SPSS19.0进行回归分析。
4.2 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4.2.1 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以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 互补资产为自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常数项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649>0.05, 说明常数项与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常数项不应该进入回归模型;互补资产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5, 互补资产进入回归模型。因此, 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且回归系数为0.197。因此, 假设H1成立。
4.2.2 互补资产与研究开发数量关系分析
以研究开发数量为因变量, 互补资产为自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常数项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2<0.05, 说明常数项与0存在显著性差异, 常数项应该进入回归模型;互补资产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5, 互补资产应该进入回归模型。说明, 互补资产对研究开发数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 假设H1.1成立。
4.2.3 互补资产与技术商品化程度关系分析
以技术商品化程度为因变量, 互补资产为自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常数项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5, 说明常数项与0存在显著性差异, 常数项应该进入回归模型;互补资产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5, 互补资产应该进入回归模型。说明, 互补资产对技术商品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 假设H1.2成立。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且回归系数为0.197。在具体的维度关系对应上, 互补资产对研究开发数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其回归系数为0.274;互补资产对技术商品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其回归系数为0.255。通过系统的论证分析, 其研究结论为: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并且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子维度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5.2 政策建议
具体来讲, 本文对企业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5.2.1 企业应意识到企业互补资产的重要性, 并积极获取互补资产
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产、知识资产、关系资产和组织资产都属于企业互补资产的范畴, 他们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机器设备、资金等互补物质资产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产品转化过程的各个阶段, 应该有效甄别, 区别对待。把那些有利于创新的资源融入创新网络中, 而把那些不利于创新的资源就剔除掉, 或者是重新成立新的企业或部门进行安置, 或者直接解雇人员、解散部门。并且,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 仅仅依靠少数的部门和人员是难以应对的。这样就需要对企业内部所有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以系统、整体的力量参与创新。
5.2.2 建立敏锐的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企业反应速度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运作。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信息市场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是信息数量不足和不对称, 企业需要做的是想法设法的搜寻信息、掌握信息;而现如今, 信息大爆炸, 对企业来讲, 问题不是信息如何搜寻, 而是面对海量的大数据, 如何从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企业应当建立敏锐的管理信息系统, 配备相应的人员, 提高信息系统的地位和职权提高企业对外部变化的反应速度。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David PA, B H Ha11.A Toole.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 2000, (29) :497-529.
[3]Lanjouw A, Mody.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 1996, (25) :549-571.
[4]Hamamoto.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6, (28) :299-312.
[5]李宏贵, 熊胜绪.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管理, 2010, (7) :64-71.
[6]Lucas, 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3-42.
[7]王孝斌.企业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 (6) :214-215.
[8]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ent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 Journal, 1997, (18) :509-533.
[9]Herbert Dawid.Uaining the Competitive Edg Us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illovers;A Dynamic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3, (11) :2171-2193.
[10]Miller, C.Chet., Linda M.Burke&William H.Glick.Cognitive Diversity Among Upper-Echelon Executives: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 :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