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

2024-11-15

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通用3篇)

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 篇1

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

2012年09月26日 10:44 来源:《国有资产管理》2012年第2期 作者:刘向群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6

近年,在中央“走出去”战略实施下,越来越多的国际承包企业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境外设置机构及中标的海外项目逐年增多,境外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所占比重逐年加大,一些企业的境外资产已经占到企业资产总额的50%以上。企业在海外购置的土地、房屋及为工程项目所投入的施工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及办公设备等都是企业最优良的国有资产,为防止这些优良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固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对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已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海外企业境外资产管理现状

1.央企境外资产增长规模与管理水平不相适应。随着央企上市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央企境外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但与此相对应的企业境外资产管理制度和手段却仍较为缺乏,境外资产管理水准和境外资产监管力度都亟待加强,有的企业在资产管理和境外投资监管等方面甚至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2.企业境外资产情况复杂,客观加大了企业管理难度。企业境外资产存续海外,受驻在国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经营环境差异的制约,一些企业境外机构需要以私人名义在境外注册公司、投资参股、购置资产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还有一些境外机构在开拓市场阶段,由于规模小、人员少,难以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境外机构在工程项目完工后存在大量已提足折旧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给企业境外资产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3.企业境外资产管理缺乏明确主责部门。目前企业境外资产的实物管理主要由境外机构负责,公司本部财务部负责对境外资产进行价值形态的管理,包括境外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境外资产会计报表管理,而更多的资产实物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基本由境外机构自身承担。一些企业在管理制度中对境外资产的主责管理部门未明确定位,或定位模糊,给境外资产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深入开展带来一定影响。很多企业对境内资产管理、监督做的相对较好,境内资产财务管理制度也比较健全完善,但在如何管理和监督境外资产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尚在探索阶段,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管理经验,需要企业管理层、境外机构、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企业审计监察人员在实践中总结摸索。

4.境外机构权属、地产及房屋的产权管理不明晰。境外机构的土地及房屋取得方式各异,有的因历史原因以个人名义对外购买房产,有的房产系无偿转让形成但没有资产归属证明,还有一些境外机构以租赁方式取得,但租期各异,法律规定各异,境外机构的注册方式也因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存在很大差别。一些企业疏于对境外机构注册文本、营业执照、地契、房产合同等重要资产文本的管理和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规范,造成境外产权档案管理的漏洞。

5.境外机构产权变更登记不及时。企业境外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均周期性轮换,人员流动性较强。根据国资委新出台的境外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注册人员变更应及时在驻在国当地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并统一由中央企业向国资委履行产权登记手续。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的境外机构并未及时履行境外机构产权变更登记,造成注册人与实际法人情况不符。国有产权关系没有及时进行变更,不仅会给企业后续经营带来隐患,也不符合境外资产管理要求,加大了境外资产流失风险。

二、目前企业在境外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企业境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境外机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在境外资产管理方面已逐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在海外投融资和财务资金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在境外人力方面采取公司本部直接派驻和人才属地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等,但受传统管理体制和缺乏境外机构管理经验的影响,目前很多境外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仍缺乏健全机制,机构设置极不健全,企业管理极不完善,造成一些境外投资行为和国有资产管理长期游离于国资监管之外,一些企业对境外机构只要求其完成年度财务预算指标与年度经营任务即可,忽视对境外机构经营状况、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风险管理的关注和控制。目前很多企业的境外机构大多实行承包经营式的管理模式,在产权关系仍不明晰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很难保障国有企业出资人权益,容易使境外机构过度关注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对境外资产的环节管理和控制,造成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2.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内控体系缺失。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属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境外存续的特殊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又需要企业单独制定针对境外资产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和过程监督。但目前很多企业的境外管理制度要么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没有风险防控点,要么执行措施乏力,没有形成管理、监督、防控的境外资产管理体系。一些企业甚至在境外资产制度建设上仍是盲区,制度和机制的空白不仅给境外资产管理和监督带来难度,也极容易造成境外国有资产失控甚至流失。

3.企业境外机构财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仍不够规范和健全,给境外资产管理带来难度,同样造成了境外国资大量流失。目前,海外企业的境外机构大都建立内账、外账两套账务体系,外帐应对当地法律、财务和税务的相关规定,内账则反应企业真实财务、资产状况,并保证与境内母公司财务核算体系口径一致。两套账目体系的存在尽管有其客观理由的支撑,但一定程度上也给境外资产管理带来风险,加大了资产流失甚至出现违法现象的发生。一些企业境外机构利用两套账目违规设立“小金库”化公为私,或者以投资实体为名通过两套账非法、隐匿性转移境外资产;一些企业的境外机构甚至未设立专职财务人员,财务工作和报表汇总均定期由公司总部财务人员代为完成,公司总部仅以所属境外企业的财务报告和报表上的数字来了解其资产状况,造成境外机构的日常资产管理疏于管理和监督,企业总部亦无法有针对性对境外机构实施资产效益的考核和评价。

4.审计监察环节薄弱。受海外机构设置及人员的局限,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均未在境外机构设立专门审计监察部门,因此对海外机构及所属海外项目的审计监察均由公司总部审计部门行使,很多企业的审计任务繁重,真正对境外资产效益实施专门的审计较少;另外,由于企业管理链条长,实施企业境外资产监察的组织协调也较为复杂,造成企业财务审计和监察力度乏力,直至境外机构资产出现流失和海外经营出现重大漏洞或失误后,公司总部才开始介入现场审计监察及账务清理。因审计监察环节的薄弱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事例已经在很多企业中出现。

三、加强境外资产管理的措施

1.全面梳理企业境外资产真实情况,为后续管理和监督打下坚实基础。境外资产主要涉及产权归属、境外投资和固定资产,情况复杂,需要企业对境外资产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海外清产核资,摸清企业境外资产的实物存量和管理现状的真实状况,对做法不规范和制度建设缺失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制度建设,构建企业“促进企业提高执行力、强化内部管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体系和操作规程。2011年6月,国资委公布了针对央企境外资产监管的两份重要文件,对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做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表明维护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已纳入政府出资人的监管视角。中央企业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企业实际,在全面梳理境外资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制度建设和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总部层面深化企业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梳理健全境外资产管理制度、境外资产责任追究制度、境外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境外资产文件归档制度等相关管理办法,办法应涉及产权、财务、风险、内控、投资等方面,从制度上规范和加强境外资产管理,在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既符合固定资产管理一般要求又符合境外资产管理特殊要求的管理体系;在境外机构层面,应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构,加强内部制衡,保证境外投资决策程序的科学,从源头上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强化企业管理和风险管控。

3.企业应建立起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三个管理体系,切实履行和发挥对企业境外资产的管理职能。包括保障企业境外资产所有权,强化产权约束,控制产权变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等。企业境外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清晰部门管理权限,明确境外资产的主责部门,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部门之间应建立日常联动、协商的工作机制,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彼此控制,达到境外资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严格审批,责任到人,物尽其用,效益优先”的最终管理要求。

4.建立境外资产监管长效机制。中央企业在境外资产的监管方面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公司董事会进行监管,另一个就是公司内部监管。企业应加强两方面的监管力度,建立起境外资产监管的长效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及责任追究办法,并与惩防体系建设有效对接,重在预防,监督靠前,重点监督境外机构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情况,及时排查境外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及管理漏洞,及时纠正管理中的违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通过监管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努力使企业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同时,履行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社会职责。

5.加大企业境外资产专项效能监察和专项审计力度。效能监察和专项审计是公司内部监督部门融入企业发展中心,全方位履行对企业的监管职能,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和内部专项审计对境外资产的监督作用,把境外资产效能监察工作提到企业日程上来,对境外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审批、境外机构权属进行专项效能监察和内部审计,同时我们建议在对企业境外资产实施效能监察和内部审计时,应配备熟悉海外业务、熟悉财务、工程业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6.国有出资人和政府管理部门层面加大监管触角。建议作为央企出资人和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国资委和商务部应加大对央企海外业务指导和境外资产的监管力度,从政府层面出台完善境外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同时进一步推进并规范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行为,减少“走出去”过程中的盲目和激进,避免企业短期投资行为和过度竞争,保障境外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作者单位: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现状与缺陷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高校的国有资产规模迅速膨胀, 资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合理管好和用好这些资产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加强资产管理, 合理有效使用及合理配置国有资产, 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提高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迫在眉睫。

1 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和缺陷

高校资产的主要来源:一是上级财政部门调拨和办学收入;二是高校通过以原有资产或通过政府担保从金融机构贷款而得;三是国家每年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 由此所形成的大量无形资产;四是利用高校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等创收形成的大量资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国有资产出现了多元化经营型管理模式, 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暴露的问题就日益突出。

1.1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

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加大了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力度, 淡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 国资委只管理国有企业资产,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由谁监管, 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 高校的资产管理只归口于其主管部门的财务处, 缺乏有力的监管体系。

1.2 高校存在严重的资产不足和资产浪费现象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方面资产的不足体现的越来越严重, 一些理工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验课程, 教师的教学设备缺乏, 生均图书数量、生均住宿面积等均达不到要求, 各高校为了达到高校办学条件的评估工作的要求, 往往是“物不够数来凑”, 在账面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存在着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专用实验设备使用率不高, 甚至长期闲置;二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对设备的管理维护不到位, 使用期短, 损坏率高。

1.3 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陈旧管理体制

即形成了设备部门管理用于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物资、仪器;后勤部门管理房地产、办公车辆;图书馆管理图书资料;产业处管理“三产”资产等多头管理局面。由于管理方法不统一, 相对管理的责权划分不明确, 缺乏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 使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清, 加大了管理成本, 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益。

1.4 经营性资产运作缺乏规范性

高校在开展经营性活动中, 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 很少按照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申报,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 经营活动无偿使用国有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利用教学科研设备进行创收活动, 无偿占有国有资产。在校办产业中, 尽管有的给学校上缴部分利润, 但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相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 有的校办产业潜亏严重, 实际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1.5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各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 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 重视购置和更新, 忽视维护和管理, 认为资产与办学无关, 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普遍存在家底不清, 产权不明确, 账物不符, 账外资产大量存在等现象。

2 加强高校资产监管, 建立科学的资产监管体制

针对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为适应高校发展的新形势, 保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高校资产监管,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资产监管体制, 从根本上预防资产流失, 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第一, 提高各级领导的资产管理观念, 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由于受传统观念重钱轻物的影响, 资产管理者的资产管理意识淡化, 长期以来, 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随着高校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更要求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 才能更好发挥国有资产对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工作, 保证高校资产管理有序进行。

第二, 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机制。

根据财政部出台的《全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中央行政性资产的管理办法》《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以及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制定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细则的要求, 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资产内部管理体制, 建立从资产购置的审批、购买、保管、领用、使用维护直到资产的报废、变卖的管理办法以及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并按期检查实施情况, 做到归口管理, 各司其责。

第三, 从内部挖掘潜力, 使国有资产物尽其用。

各高校应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彻底清查, 核实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摸清家底, 做到账实相符, 合理调剂闲置资产, 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对部分设备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将收取的款项纳入学校综合预算, 以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不足。明确资产处置权限, 对资产处置实行分级监管, 各职能部门分别把关, 对有偿调出或变卖的资产由专家组评估, 以合理的价格作价处理, 所得收入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 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高校的校办产业已迅速发展, 面对长期以来产权不清, 职责不明确, “投入多, 回报少”等一系列问题, 各高校产业首先要理顺产权关系, 实行政企分开, 各高校产业应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有偿使用。一是作为投资的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的投入, 按投资比例取得收益。二是作为租赁形式, 学校应收取资产的应有价值的使用费, 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第五,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知识产权是高校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各高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 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无形资产的管理, 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 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总之,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也是保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如何实现科学的规范化的资产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关于对境外国有资产加强监管的探索与研究 篇3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立足职责职能,加强科技创新专项监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来x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国有企业落地见效。

1.加强科技创新监督的主要做法

全程参与,压实责任

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的工作方案,督促各级党组织将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深入科技创新部门及相关企业,通过列席专题会议、开展专题调研、约谈提醒等方式,对科技创新项目进展及时进行跟进,适时提出监督建议,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并逐步实现由“督促进度”向“督查问效”的转变。

过程把控,靠前监督

锚定监督重点,从提升科技创新意识、确保内部要素保障和实现外部要素落地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把监督科技创新政策执行情况作为监督的具体内容,实现专项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确保创新生态迸发活力。同时,强化力量统筹,整合起分散的内控监督力量,切实提升监督效能。比如,将对科研项目开展情况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作为政治巡察、“1+x”专项督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综合性监督检查的一项具体内容,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靶向治疗,抓实抓细

聚焦过程督导环节发现的薄弱环节开展靶向治疗,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精准灵活运用前两种形态,狠刹科研队伍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乱作为等风气,对发现存在反映涉及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等问题线索严查快办。并以点带面,督促推动企业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创新生态,整体提升创新能力。

2.制约监督效果的一些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一是重视程度不一。

各企业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讲话精神仅作简单传达,没有结合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开展研讨部署较少。二是创新动力不足。部分企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某些管理部门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没有将科技部门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三是产学研结合不深。多数企业的关注焦点在于科技成果能否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与高校、科研院签订完协议后互动较少,对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解决办法不多,未能实现精准合作。

2监督力度不够到位

一是求实能力弱化。

存在监督检查的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往往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走过场。泛泛的座谈了解、查阅资料多,深入一线调查,有针对性核实问题线索少。扩展线索来源,精准发现问题能力不够,分析研判、甄别筛选问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均不足。二是手段能力有限。对科技专业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导致监督重点不突出,监督方式单一。局限于“安排什么就干什么”“看好自己的自留地”,对科技创新监督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考虑不深不细。基本尚处于传统的谈话、记录、看材料、调研的状态。若没有来自信访举报的问题线索,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基本上就是力不从心。三是存在畏难心理。碍于都是同事,对发现的问题通常抹不开面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醒和批评教育的力度不够,担当作为、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不足。

3机制落实不够有力

一是激励有却不精。

除了工资收入之外,缺乏对科技人才其他方面的政策倾斜和环境支持。导致人才进得来,但留不住。比如,存在激励与实际贡献脱节、中长期激励缺乏的问题,不够科学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人才储却不强。总体呈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较强科技应用转化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企业技术人才和团队都比较匮乏。三是协作通却不畅。纪检监察与科技管理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不够顺畅,合作机制发挥不够充分,在线索移送方面协作不够,未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质量和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

3.要提的建议

1坚定立场积极作为

各企业只有把握变化、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育新机、开新局。一要提高工作站位。各企业总部层面要强化创新引领意识,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科技创新事项,出台激励政策,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要强化系统思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同向发力,推进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当前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把科技创新融入战略全局去谋划、部署、推进,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三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各项科技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引导方向,最大限度利用税收、资金及政策支持,推动成果落地转化。在业绩考核方面,要对研发投入过大影响效益进行充分考虑。在工资总额方面,对应获得的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不受当年工资总额限制。

2敢于担当善于监督

各企业纪检监察机构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要聚焦服务保障科技创新这一“国之大者”,督促科技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部署的科技创新任务,持续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专项监督,以三个“严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决策部署落实。一要在不敢上要严起来,保持高压、持续震慑。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紧制定内部巡察、内部审计、重点科技项目监督检查等计划,并抓好组织实施,以强化监督保障制度执行。二要在不能上要严起来,扎紧笼子、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纪检监察机构和纪检委员的作用,开展廉洁风险排查,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对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履责不力、作风不实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予以严肃问责处理。对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从严查处、露头就打。三要在不想上要严起来,加强教育、坚定信念。将纪法教育和警示教育作为干部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督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把握政策策略、贯通纪法情理,特别是用好第一、二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同时,推动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重视科技尊重人才

上一篇:标识重难点分析及建议下一篇:体育中考前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