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监管法律

2024-10-26

境外投资监管法律(精选8篇)

境外投资监管法律 篇1

国企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制的缺陷分析与完善

[摘要]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在比以往更加动荡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竞争,面临的国际投资和经营的风险明显加大,对其的法律监管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企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体制的现状和缺陷分析,以及对主要贸易伙伴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体制的比较研究和借鉴,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管立法的构建和完善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DF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12-0187-03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对外投资经营的外部环境。新环境、新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一方面要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国内的政策压力,这不仅不利于境外投资企业的顺利运营,而且造成企业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最终将企业拖垮。所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出台相关的政策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投资保驾护航,这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企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体制的现状和缺陷分析国企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2000年10月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此开始了境外直接投资监管体制的深入改革,这个改革始于1999年财政部、外交部、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联合出台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境外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保障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2003年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出台《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该条例的出台,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谓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的里程碑。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新监管体制以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导思想,用核准制和备案制替代原有的审批制,强调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政府不再干涉境外投资经济、技术方面可行性的决策。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新的境外投资基本操作模式。商务部2004年10月也出台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替代了原来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试行稿)》,制定了境外开办企业的新规定。

随着我国从原先严格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备案制,以及国资委的建立,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制可以说初步建立,形成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模式,即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的以国资委为主,涉及境外直接投资的以商务部管理为主,其他管理机构为辅的管理模式。国企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制的缺陷分析

(1)多头管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虽然初步建立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模式,但是,职能交叉和混淆而形成的多头管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有学者指出:“在现行部门职能分工中,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财政部等部门表面上均是对境外投资负责,各司其职,但审批内容重叠,职能交叉,权力的转移并未使前置程序与内容发生实质性改变。这反映出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的内在缺陷以及改革的迫切性。审批权的横向转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简化审批的问题,有时甚至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2)政企不分的固有弊病并未解决。有学者指出:“商务部负责我国对外投资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但目前境外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组建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当承担起出资人的角色,负责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国内母体(总公司或者集团)进行管理。”但是,根据国资委的职能,国资委既是监管者又是出资人,这很难让国资委有效地行使出资人的职责,实质仍然是政企不分。境外国有企业是境内国有企业的全资、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如果作为其股东的境内国有企业政企仍然不分,那么境外的国有企业也就无法做到政企分开。而且境外国有企业既要受到我国的监管体制管理,也要受到投资东道国法律体制管理,如果仍然政企不分,必然与某些法制健全的投资东道国的管理相冲突,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未来如何实施有效监督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才匮乏。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国有资产所属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国有资产所有者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也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境外企业是在不同的国家背景下活动的,需要全面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并要充分估计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缺陷,缺乏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常常是在对东道国各方面状况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以及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就盲目地选定项目或合作伙伴,结果往往是导致重大决策失误。“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我国的监管体制应当在借鉴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二、主要贸易伙伴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体制和借鉴美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开放式监管体制。美国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境外直接投资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但美国非常注重境外投资立法,其境外投资国内立法主要体现在《对外援助法》及其多次修订法和1970年的《财政收入法》之中。内容涉及境外投资保险,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甚至信息服务等内容,并且通过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合格投资和投资者”的规定,对中小企业的境外投资予以多方面的资助,对于不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或产业采取不予承保和不给予优惠等措施,间接地对本国境外投资进行监管和产业布局的调控。由此可见,美国境外投资国内立法采取了间接性综合立法的监管体制。

另外,美国对境外投资基本不实行管制措施。美国投资者在国外或国内进行直接投资无须得到批准。美国对居民或非居民由国外汇入或向国外汇出资本,不实行外汇管制。对于一些特殊国家,如古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等进行的交易则受到限制。可以说,美国的货币当局对于美国本国货币资本的输入与输出基本不实行管制措施。它并不鼓励美国居民将其存款转移至外国银行,除非转移是必要的。日本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有限监管体制。从1969年开始,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投资的自由化政策,政府不仅放宽了严厉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同时也给予了许多鼓励措施。日本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不是仅靠一个部门来独立行使,而是通过各个部门分工协作来共同实施的:(1)对企业最高负责人的任命和劳务制度有决定权。(2)制定有关严格的制度干预企业财务活动。日本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预决算、资产处置、资金筹措、剩余资金的动用等均受到政府的制约。(3)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来确定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权利和义

务。(4)对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行政监督。日本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的开设、业务范围、投资范围、业务方式、事业计划、收费标准和停业等重大事项都受到政府和国会的控制。日本法律规定主管大臣有业务监督权,除军事工业外,对国有资产经营企业拥有监督、命令、现场检查的权限。因此,日本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作为所有者的职能较多,国有资产经营治理主体的自主权较少,对国外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管体制的借鉴。通过对国外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管体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开放监管体制和有限监管体制等类型。不管各国采用哪一种监管体制,我国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1)加强境外直接投资立法,明确监管范围。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各主要的资本输出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用以规范和管理本国的境外直接投资。如美国1948年制定并几经修改的《对外援助法》,日本1978年修订的《输出国保险法》,韩国1978年颁布的《海外资源开放促进法》等。许多国家的境外直接投资立法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明确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范围。市场经济国家为避免国有企业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保证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一般通过立法将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在法律上作出界定。市场经济国家的国会对国有资产以及国有企业的立法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国有资产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二是确立对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审计监控及其有关机构;三是确立国会中专司监管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机构。

(3)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性管理相结合。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的发展中国家都通过设立专门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来统一协调该国的境外投资管理。例如日本的通商产业省,韩国的境外投资事业审议委员会。此外,各国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且明确地划分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职权范围。在该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涉及境外直接投资的专业时由专门的境外管理机构负责,涉及综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时,则由国有资产专职管理部门负责。这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优点是使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独立于政府的行政系列,直接对议会或国会负责,这样可避免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混淆,以减少行政干预。

(4)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行为。境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是投资的主体,无论采取何种经营和管理方式,国外政府都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赋予国有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给予国有企业相应的参与境外直接投资的自由权。作为国有资产代理人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是以投资者的身份从经营的角度对企业的境外投资发表意见,参与经营活动,而不是行政性的命令和管理。

三、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监管立法的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管立法的若干原则。通过对国外监管制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监管制度的现状分析,构建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法律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应坚持六个基本原则:一是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管的国内法律与国际条约及东道国法律相互协调;二是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监督管理法律与鼓励促进类法律相互协调;三是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法律与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监管法律相互协调;四是境外直接投资开办时的监管法律与开办后的监管法律相互协调;五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比民营企业更为严格的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法律制度;六是将司法监管的监督、救济与制裁功能相结合,尽快建立制裁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违法的机制。加快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或新兴发展中国家对于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都具备较为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境外直接投资这一法律行为。我国要建立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体系,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发展状况,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立法模式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先单行法后基本法,单行法与基本法并行。具体内容应包括投资企业开办项目管理立法、投资出资立法、投资税收立法、投资保险立法和投资企业运营管理立法等。关于立法形式,无论是单行法还是基本法都可以有三种形式选择:一是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订法律,如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境外直接投资保险法》等;二是由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如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条例》、《境外直接投资保险条例》等;三是由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制订部门规章,如商务部、发改委、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等,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境外直接投资保险办法》等。三种立法形式因其不同特点各有利弊,综合比较来看,法律是最好的立法形式,能够更好地调整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关系。因此,最终应采取法律来完善立法。不能因为法律的立法周期较长而忽视甚至拖延立法工作的进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限监管体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价值取向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发达国家资本雄厚,技术优势明显,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相对宽松,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协调经济的发展,因此多采取投资自由化政策。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严格监管。因此,除了中国香港等实行自由港政策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全面的投资自由化政策。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差异,我国在借鉴别国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机制的先进经验时,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不能一味的照搬模仿。重新定位我国行政监管机构的职能。在目前初步建立的综合性管理与专业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模式下,境外投资管理机构的最大问题在于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而又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一个针对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行政部门。因此,就境外投资的管理而言,需要统一由商务部进行归口管理,而其他部门进行配合。所谓归口管理,就是要改变现在的各部门各管一块的局面。凡涉及境外直接投资的核准、促进、保护、指导与扶持、年检、统计等后继监管都应当由商务部进行统一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的局面。而各部门予以配合,则要求各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之内做好本职工作,协助和配合商务部对境外直接投资的管理。

对国有资产管理而言,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出资者与监管者的重叠。因此,要将这两者的身份予以分离。只要国资委仍隶属于国务院,仍然作为政府直属机构存在,就难以有效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因此,国资委的出资人代表身份应予以剥离,应定位为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机构。通过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授权,设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专门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将国有资产投入到各类国有企业中,建立其国资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三级授权经营机制。

综上研究,在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体制方面,一是要尽快形成以商务部为主的统一归口管理。调整发改委等部门对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平行核准职能,改由商务部统一对境外开办企业和对外投资项目实行核准;二是要加强国资委在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中的监管职能。建议由国资委在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后续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

[责任编辑:昱文]

境外投资监管法律 篇2

关键词:境外投资,投资问题,法律保护

一、境外投资的概念

境外投资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和权益或提供担保, 获得境外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活动。境外投资按投资的形式与性质, 以及对投入资本的管理方式不同而将境外投资分为境外直接投资和境外间接投资两种类型。

二、我国境外投资的法律保护

(一) 现存的境外投资保护制度

1.我国现存的保护制度

为了对境外投资活动进行管理, 我国已颁布了一些法规。如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了《外汇管理条例》, 商务部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等。这些法规对于我国境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还将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法规体系, 制定专门的境外投资管理法规, 以适应发展境外投资的需要。

2.国际上现存的保护制度

国际上现存的境外投资保护制度主要可分为国际保护和国内保护两种形式。国际保护形式是指通过国家间的双边条约, 区域性协定, 投资保护专门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保护, 目前较发达的国际保护方式主要是MIGA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 WTO的ICSID (投资争议解决中心) 。

(二) 我国境外投资立法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引进、利用外资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立法也较为健全。但我国的海外投资活动还发展比较缓慢, 立法工作就显得比较缓慢。因此, 对我国境外投资立法进行完善、对境外投资进行法律保护非常迫切。我认为, 首先我们应改革现行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实现政府职能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变;其次改革审批制度, 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 简化核准手续, 并且改进政府监管方式, 实现以监管境外投资项目为对象到以监管境内投资主体为对象的转变;再次建立和健全境外投资企业的服务制度, 政府应运用其优势为海外投资提供情报服务和技术援助;最后完善鼓励海外投资制度, 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境外投资的一些重点行业进行外汇、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三) 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自20世纪二战后至70年代, 一些主要的资本输出国都先后实施了投资保险制, 我国也于2001年开始实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形式上看, 海外投资保险制与一般民间保险相类似, 但实质上看, 海外投资保险制与一般民间保险有不同特征: (1) 海外投资保险是由政府机构或公营公司承保的, 不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以保护投资为目的。 (2) 海外投资保险的范围只限于政治风险, 如征用险、外汇险、战争险等, 不包括一般商业风险。 (3) 海外投资保险的对象现阶段只限于海外自然人直接投资, 并且这种海外投资不仅要经过东道国批准而且必须要对资本输出国经济有利。

(四) 健全双边投资条约

近年来, 双边投资条约发展迅速, 包括贸易、投资、服务、争端解决等许多事项在内, 投资规则的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入世后, 又与一些国家签订或重新修订了某些先前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 这更好的保护了我国境外投资, 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尤其, 双边投资条约中规定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公平公正与全面保护以及征收、利润汇回等更好的保护我国境外投资者的利益, 提高境外投资的积极性, 促进境外投资稳步增长, 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 建立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依懒性越来越强,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影响着全球经济和发达国家的经济。但外国投资者对发展中国家非商业风险的忧虑, 使外来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更为困难, 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六) 境外投资争端解决

近年来, 随着我国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活跃, 投资争议越来越难以消除, 妥善解决投资争议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我国境外投资争议?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协商和谈判解决; (2) 东道国当地救济, 即我国投资者在东道国依其国内法设立的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和仲裁机构中, 依照东道国的程序法和实体法寻求救济, 解决争议; (3) 外交保护, 即由我国政府代表投资者通过外交途径向东道国提起国际请求, 两国政府之间或是通过外交谈判或是通过仲裁或通过国际司法诉讼 (国际法院) 解决; (4) 国际仲裁, 包括利用一般的国际商事仲裁和专门的投资仲裁机构仲裁; (5) 提交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 (ICSID) , 该中心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缔约国与他缔约国国民的投资争议提供调解和仲裁的便利, 以此增进相互信任的气氛, 促进私人投资, 使投资争议的解决非政治化。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123.

[2]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234.

境外投资监管法律 篇3

关键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风险;防范;案例分析

根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的营运模式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从单纯传统的经营理念,转变成为面向世界的改革,面对世界的投资方式,让企业发展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挑战。针对我国企业进行的境外投资工作来观察,大多数和国外的境外投资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为地域文化和国家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上面产生的问题。本片文章就针对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上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帮助中国企业进行预防问题的方案,也能在出现问题后进行及时的解决方法。

一、企业境外投资的概念

要了解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首先要理解境外投资的概念,境外投资能够有效的促进世界经济的沟通,是拓展世界经济进步的有效途径。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所以发展让世界能够进行沟通的经济共同增长模式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通过对企业资本的整理和归纳,进行在外环境中的投资理财,通过资本流动的方式获得不同空间内的利润提升,并且有效的开拓了全球市场经济的交流,是境外投资给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带来的巨大提升。

中国一直紧紧跟随世界发展的脚步,不甘落后的中国企业奋起追赶,在自身国内经济发展良好的趋势下,也进行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尝试。很多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企业境外投资理财事业中去。在国内的企业会选择有利润空间,又能够完成正面有益的世界交流的企业进行合作投资,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占据世界舞台的重要一角。

境外投资是指能够充分的利用企业中可以流动的资金进行货币、证券以及其他形式的资本投资,可以进行知识产权、商品等资本的拥有权益,进行以资本的转换为盈利的目的。我国的境外投资历史比较短,和很多西方国家比较,还有很多操作上的不足,原先保留的都是相对经营模式不大的状态,但是伴随时代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发展事态越来越好,越来越能够影响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法律现状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根据境外投资的人文环境和经济法律约束力不同,导致出现了许多关于有高深难度和巨大风险的投资行为。因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位置进行大量资本的转移投资,明确的法律规定更加能保证境外投资的顺利进行。

我国法律规定要对企业在境外的投资进行投资程序的审核,还要对投资的内容进行指导,在外汇转换和交流的过程中还要进行货币的管理。这些法律监管程序的进行要依附国家机关共同审核,国家发改委、外汇管理局等都属于国家法律制定和监管部门,还有国务院其中的一些国际监管部门等,针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范畴。大多数国家法律制定和监管部门都是笼统的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有理论上的约束,但是实际监管力度不足,不能够完善检查的实际工作内容,致使法律实施不能够及时准确。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权益保护主要来源于中国政府,单方面的保护不能蔓延到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中去,让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产生风险。

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法律风险监管主要来源于中国方面的保护,还有双边的维护投资的协议,或者是多边合作中的维护公约条例。在中国企业对外进行境外投资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双边关系核定,还有将近一百个国家多中国的征收税务放松了政策,确保了企业的利益。

在中国企业进行的境外投资中,境外环境对中国企业的对待有着区别不同的对待方式。例如,中东国家等地对石油输出的提高了税收的要求,大洋洲国家也要求提高矿产的收益额。在外方环境维护角度观察,西方国家能够进行公开的选择制定程序,不但可以维护良好的法律要求,还能够增加国家的利益收入。对待出国劳务的细节中,很多亚洲国家都遇到了被拒绝劳务申请的困境。当并购的投资形式出现时,很多国家面临着法律细节的缺失,进行了对制定部门的反抗,让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受损。

三、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估及防范措施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风险有很多,在突发的政治事件中,或者是政府行为引起的投资环境变动,对我国的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达成以及企业自身利益的所带来某种程度的影响,尤其指的是这些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投资盈利的需求,在进行境外投资时会存在着国际货币之间的流通与兑换,货币兑换中出现的大量资金转换,同时货币的升降范围不均,就会给对外投资企业对外汇的运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还要在企业自身的管理、经营和技术层的不足,也会导致企业投资的失误。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劣势逐渐转化成为优势,能真正加强我国边际产业的深层次转移,并带动企业向国际化道路发展。实现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把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速度进行提升,以转换、投资的方式进行企业境外的投资手段,对待发达国家应该以并购、合资为主等投资方式,有效的减少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

四、结论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境外投资法律风险评估,进行投资局势和模式上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加强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的思考 篇4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尽管重庆市国有企业“走出去”已经取得初步成绩,但还存资产监管体系不全、管理手段不够规范、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等问题。笔者对加强境外企业监管思考如下:

一、加强投资风险防范

企业在投资前应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投资咨询公司评估等方式,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优惠政策等进行综合评估,开展尽职调查。实行境外企业本地化战略,多雇用当地员工,尽量实现采购本地化。加强对投资所在国的公关策略,注意塑造自己在当地良好的“公众形象”。通过加入保险等方法减少境外投资风险,当损失发生时可以申请国际赔偿,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国际保证。对资源开发等敏感领域的投资,根据所在国情况可以债务形式出资,通过产品分成获得收益,避免直接取得控股权所带来的国有化风险;在加强经营风险的防范上,要完善境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健全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规范账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委托中介机构或内审部门开展境外企业审计,防止将国有资产和外汇资金用于境外投机性炒作。在境外企业的董事会中引入当地债权银行的代表和独立董事,以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监督。设立专门机构,对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的内部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加强管理的同时注重保持境外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防止权限过大,又要避免管得过死;在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上,要开展风险监测,及时掌握风险走向的第一手材料,及时灵敏地反映风险的变化,及时筛选和处理风险信息,强化风险管控,风险警情发生后,根据预先制定好的各种风险处理计划和方案实施有效控制。

二、健全资产监管体系

一是改进和加强境外管理。明确政府境外投资主要主管职能部门,改变多头管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营造境外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强信息交流、沟通与共享,在积极促进、大力服务、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减少外贸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境外产权管理有关规定,推动国有产权有序流动。严格境外产权转让,所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转让持有的境外国有产权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多方比选意向受让方竞价转让。加强代持者的选择和变更审批,境外国有产权代持者应是我国或所在国家(地区)承认的民事主体且信誉良好并具备代持的行为能力。

二是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境外企业的监管制度,如建立境外出资管理制度、离岸公司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大额资金调度管控制度、外派人员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报告制度、审计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等。完善境外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性现金流量等指标比重,同时将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质量、安全和产量等指标纳入考核。推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票否决制,对没有实现保值增值的,扣减基本薪酬,取消绩效薪酬;对触犯法律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监督。整合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等监督力量,围绕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开展效能监察;贯彻监事会工作指引,在开展年度集中监督检查、半年财务监督检查、全面监督检查、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时,主动向境外企业延伸,重点围绕境外企业领导人员收入分配、职务消费、非主业投资、高风险经营,产权转让等开展监督,同时评价境外企业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完成经营指标和高管履职情况;积极开展境外企业负责人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年度目标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实现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全覆盖。

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境外企业要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加强风险管理,对其运营管理的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以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机构,建立议事规则,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以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作用,做好审查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和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工作。

二是积极开展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梳理境外投资、资产管理、流程控制风险点,采取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对业务流程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有效分离。采取授权审批控制,在境外企业日常授权基础上,明确特别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对重大业务和资产管理事项,实行集体审批或联签。采取会计系统控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采取运营分析控制,定期开展经济运营分析,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采取绩效考评,开展定期考核和评价,作为员工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沟通强化监督。加强境外企业与母公司的信息沟通,特别要加强财务和资产监管信息沟通。结合资产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性质和产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向所在企业决策层、监督层和经营层报告。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申请破产或者变更企业组织形式,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发行公司债券或者股票等融资活动,收购、股权投资、理财业务以及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对外担保、对外捐赠事项,重要资产处置、产权转让,开立、变更、撤并银行账户等重大事项必须及时向出资人报告。

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一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缺乏高素质人才是重庆市外贸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重庆市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素质不高,有些不懂技术,不懂当地法律,不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甚至不懂外语,严重制约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大与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开展合作,培训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惯例、深谙国际经营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

二是建立外派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纪律、明确工资薪酬。建立外派境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定期述职和履职评估制度。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统筹境内外薪酬管理制度。不具备属地化管理条件的,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属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外派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加强对境外企业中方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开展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切实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外派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使外派人员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境内机构境外投资审批流程 篇5

一、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审批程序概述

在通常情况下,中国企业投资者必须获得至少三个政府部门的登记或核准,分别是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商务主管部门(“商务部”)、外汇管理部门(“外管局”)其职权和管理事项分别为:

1、发改委,负责规划、监管和协调中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政策,主管对外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

2、商务部,负责具体境外投资事项审批,并发放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3、外管局,负责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登记及备案。

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需要经历的流程环节如下图所示(图略)

首先,中国企业投资者需获得发改委对项目的核准。如果项目涉及能源开发或使用大量外汇,则需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履行上述审批程序后,中国企业投资者还需获得商务部门的核准,取得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对于某些国家或行业的投资,还需获得商务部的核准。

最后,中国企业投资者需到外管局办理外汇登记,以将外汇汇出中国。

对于境外并购类项目,投资者需根据规定履行向商务部及外管局前期报告的义务。

如果一切顺利,整个审批流程可能要花费数月的时间。

二、具体审批流程及要点

(一)境外投资立项核准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境外投资项目应经国家发改委或其地方机构核准。在取得发改委核准之前,中国投资者不得签署任何具有最终法律效力的文件。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做好境外投资项目下放核准权限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并将审批权限下放至地方发改委。

1、审批权限

依照现行规定,根据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的不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主管机关为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具体权限划分如下:

地方企业实施的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以下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特殊项目除外),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对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以上至3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至1亿美元以下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在下发核准文件前,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登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收到核准文件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地方重大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登记单》。经登记的项目核准文件是办理相关手续和享受相关政策的依据。

中央管理企业实施的上述境外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及以上的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前往未建交、受国际制裁国家,或前往发生战争、**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以及涉及基础电信运营、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土地开发、干线电网、新闻传媒等特殊敏感行业的境外投资项目,不分限额,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或中央管理企业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

2、项目信息报告

中国投资者在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时,对于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收购和竞标项目,应在投标或对外正式开展商务活动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书面信息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收到书面信息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出具有关确认函件。

3、报批文件

(1)项目申请报告;

(2)公司董事会决议或相关的出资决议;

(3)证明中方及合作外方资产、经营和资信情况的文件;

(4)银行出具的融资意向书;

(5)以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权益出资的,按资产权益的评估价值或公允价值核定出资额。应提交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师、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或其他可证明有关资产权益价值的第三方文件;

(6)投标、购并或合资合作项目,中外方签署的意向书或框架协议等文件;

(7)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应报送信息报告,并附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具的有关确认函件。

4、审批时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项目申请报告后,应自受理项目申请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或向国务院提出审核意见,如20个工作日不能作出核准决定或提出审核意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批准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项目申请人。

根据《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地方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依据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核准管理办法,因此,各省级发展改革委对于属于其管辖的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程序由其自行制订,各地的程序和审批时限等不完全相同。

(二)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审批

在取得发改委的核准后,中国投资者还应当取得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2009年5月《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生效,极大的简化了商务部和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境外投资的审批,并减少了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重复审批事项。除了部分大型和敏感项目的投资管辖权外,大部分项目的审批权都下放给了各地方商务部门。

1、审批权限

(1)第一类:商务部核准项目

1)在与我国未建交国家的境外投资;

2)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具体名单由商务部会同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确定);

3)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

4)涉及多国(地区)利益的境外投资;

5)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

(2)第二类:省级商务部门核准的项目

1)中方投资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

2)能源、矿产类境外投资;

3)需在国内招商的境外投资。

(3)第三类: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其他项目

央企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企业、或通过合并或收购的方式收购境外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权或其他权利的,由商务部核准;非央企的境外投资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

商务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后,一般都会征询中国驻该国或地区的使领馆的意见,再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获得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后,中国投资者还必须在中国驻东道国或地区使领馆进行登记,并向原审核部门报告所要求的境外投资的经营和数据信息。

商务部门的核准不适用于中国投资者通过已有的境外机构进行再投资的项目。在此类项目中,中国投资者或其投资的境外机构只需在完成相关法律程序一个月内将再投资相关情况在原核准的商务部门进行网上备案即可。

2、申请文件

(1)第一类和第二类项目需提交以下文件:

1)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境外企业的名称、注册资本、投资金额、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投资资金来源情况的说明、投资的具体内容、股权结构、投资环境分析评价以及对不涉及《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第九条所列情形的说明等;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境外企业章程及相关协议或者合同;

4)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5)并购类境外投资须提交《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表》;

6)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文件。

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要提交“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文件”,承认了其他监管机构事先核准的必要性。这样规定有利于分清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减少重复审批程序。

(2)第三类项目的审批

中央企业总部通过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打印申请表,报商务部核准。地方企业通过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系统”按要求填写打印申请表,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

3、审批时限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按照商务部委托核准的权限,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

需报商务部核准的,自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同意后上报商务部。商务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

(三)外管局外汇登记

外管局自2009年1月起启动了全新电子平台处理所有境外投资事宜,所有与境外投资项目相关的外汇程序,包括批准、核准、登记和备案等均需通过该平台进行处理,投资者将获得IC卡外汇登记证(“IC卡”),取代之前使用的纸质证明。所有与投资者境外投资相关的批准和记录,都将被记录在投资者的IC卡上。

投资者可以使用自有外汇资金、符合规定的国内外汇贷款、人民币购汇或实物、无形资产及经外汇局核准的其他外汇资产来源等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利润也可留存境外用于其境外直接投资。

境内机构在向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时,应说明其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情况;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及其形成的资产、相关权益应当在外管局进行登记备案。

境外投资外汇登记

1、管辖

(1)中方外汇投资不超过1000万美元的,由外管支局登记;

(2)中方外汇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由外管支局受理并初审,报外管分局批准登记。

2、报批文件

(1)书面申请并填写《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申请表》;

(2)外汇资金来源情况的说明材料;

(3)境内机构有效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4)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对该项投资的核准文件或证书;

(5)如果发生前期费用汇出的,提供相关说明文件及汇出凭证;

(6)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3、审批时限

现有规定并未明确外管局审批时限,根据各地外管局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正常情况下,外管局受理申请材料后在20-25个工作日内核发外汇登记证。

境外投资外汇登记的变更、备案及注销手续

境内投资者应在如下情况发生之日起60天内,持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证、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及相关真实性证明材料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变更或备案手续:

1、境内机构将其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利润以及其所投资境外企业减资、转股、清算等所得资本项下外汇收入留存境外,用于设立、并购或参股未登记的境外企业的,应就上述直接投资活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2、已登记境外企业发生名称、经营期限、合资合作伙伴及合资合作方式等基本信息变更,或发生增资、减资、股权转让或置换、合并或分立等情况,境内机构应就上述变更情况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变更手续;

3、已登记境外企业发生长期股权或债权投资、对外担保等不涉及资本变动的重大事项的,境内机构应就上述重大事项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备案手续。

另外,境内投资者持有的境外企业股权因转股、破产、解散、清算、经营期满等原因注销的,境内投资者应在取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60天内,凭相关材料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注销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汇出

在国际收购的竞标中,招标方一般会要求投标方提供担保存款或竞标保证金。对于在境外没有外汇账户的中国投标方而言,想要在竞标规定时限内获得外管局的核准并购汇汇出存在困难,许多中国投标方也因此错过了好多机会。在其他类型的境外投资或并购中,中国投资者初期也需要资金投入,如办公场所的租赁及办公设备的采购等。

为解决此类问题,外管局规定中国投资者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申请或投资意向后,在获得正式批准之前,可向境外支付与境外投资项目相关的前期费用,这些费用包括:

(1)收购境外企业股权或境外资产权益,按项目所在地法律规定或出让方要求需缴纳的保证金;

(2)在境外项目招投标过程中,需支付的投标保证金;

(3)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前,进行市场调查、租用办公场地和设备、聘用人员,以及聘请境外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所需的费用。

中国投资者向境外汇出的前期费用,一般不得超过中国投资者已向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申请的境外直接投资总额(以下简称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含),并持下列材料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

(1)书面申请(包括境外直接投资总额、各方出资额、出资方式,以及所需前期费用金额、用途和资金来源说明等);

(2)中国投资者有效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3)中国投资者参与投标、并购或合资合作项目的相关文件(包括中外方签署的意向书、备忘录或框架协议等);

(4)中国投资者已向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报送的书面申请;

(5)中国投资者出具的前期费用使用书面承诺函;

(6)外汇局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对于汇出的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确需超过境外直接投资总额15%的,中国投资者应当持上述材料向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含外汇管理部)提出申请。

(四)前期报告制度

为及时了解企业的境外并购情况,为企业提供境外并购及时有效的政府服务,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5年3月31日发布了《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商合发【2005】131号,以下简称“报告制度”),规定了境外并购的前期报告制度。

报告制度适用于企业境外并购类投资项目,具体是指“国内企业及其控股的境外中资企业通过购买境外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包括参股、股权置换等)获得该企业的资产或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境外并购前期报告的对象为商务部门和外汇部门。

具体来说,企业在确定境外并购意向后,须及时向商务部及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地方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其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企业直接向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其他企业向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分别向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转报。

企业在就境外并购事项进行前期报告时,应填写并提交《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表》,主要内容包括:境内投资主体的相关情况;实施具体并购行为的子公司的相关情况;境外并购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并购背景;拟并购的资产、股权或业务的情况;预计投资总额;交易方式;资金筹措方案;初步时间安排;潜在风险及应对方案;需政府提供的服务等。

三、特殊审批情况

(一)境内金融机构境外投资审批

依据《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设立或者收购境外金融机构的审批管理机关为人民银行。在境外设立或者收购境外金融机构,须由其境内投资单位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境外中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设立或者收购境外金融机构,须事先由其境内投资单位征求商务部意见后,报人民银行批准;其他情形则可直接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并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获得行业内监管组织,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批准。

(二)以“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审批

为确保国有资产不会被浪费或遭受价值剥离,境内投资者有意以国有资产在境外投资的,应当履行更多审批程序。

根据规定,投资者在进行境外投资前后均需向国资委办理登记,填报“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立案)登记表”,且国资委的登记是前置程序,应当在发改委立项前进行。另外,使用国有资产进行境外投资涉及实物资产的,还应当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的相关规定,对该等资产进行评估并报国资委备案或核准。

四、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企业再投资

在中国投资者已在境外有机构的情况下,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可以选择以境外机构再投资的方式进行。

以境外机构再投资的方式操作,其是否触发境内主管政府机关的审批,取决于用于境外投资的资金是否来源于境内。如用于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境外机构经营积累的自有资金,或者在境外取得的融资,根据现行规定,无需境内主管政府机关的前置审批,中国投资者或其投资的境外机构只需在完成相关法律程序一个月内将再投资相关情况在原核准的商务部门进行网上备案即可;如用于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中国投资者境内资金,则就境内资金购汇汇出的程序,一样要履行发改委立项,商务部门备案,外管局办理外汇登记等相关审批手续,并且在完成相关法律程序一个月内将再投资相关情况在原核准的商务部门进行网上备案。

外汇新规:不得用于境外投资 篇6

刚刚进入新年,2017外汇新规出台,不得用于境外投资、买房,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近年来,不仅仅是加拿大,世界各地的都出现了神秘的中国炒房团,买完美国、日本、加拿大的房子,又去了澳洲,又去了柏林,几乎无所不在,导致大量的资金外流,因此,这次新规的诞生其实也是必然趋势。

不过,请扶稳站好,管制远远不止这些,但是那个《个人购汇申请书》就足以让人抓狂:

根据中国国内报道,从1月1日开始,中国境内无论是网店柜台购汇、网店自助购汇、还是通过专业版网银、手机网银购汇,都必须填写一张内容详细的《个人购汇申请书》。新版的购汇申请表除了购汇人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增加了预计用汇时间栏目和每种用途的`详细相关信息。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个人,外汇管理机关依法将其列入“关注名单”,当事人当年及以后两年都不再享有5万购汇额度,还可能面临逃汇金额30%左右罚款,以及5万元以下罚款。

在此之前,一般情况个人因旅游等去银行购汇,柜面工作人员会口头询问购汇用途,然后在银行系统内录入,并不需要个人填写相关表格。

必须填写预计用汇时间

在本次新规出台之前,个人因旅游等私人原因去银行购汇,柜面工作人员会口头询问购汇用途,然后在银行系统内录入,并不需要个人填写相关表格。但如今,则必须填写这份《个人购汇申请书》。

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申请书》显示,个人经常项目下的购汇用途包括:因私旅游、境外留学、公务及商务出国、探亲、境外就医、货物贸易、非投资类保险、咨询服务及其他。

小编个人使用的是以招商银行,通过网银登录进入,点击“购汇委托”,就会显示出《个人购汇申请书》,点击“下一步”后开始填写,除了购汇人的基本信息,还增加了预计用汇时间栏目和每种用途的详细相关信息。

比如,因私旅游,要填写预计停留期限,是跟团还是自由行;如果是境外留学,要填写学校名称、留学的国家、年学费金额和年生活费金额;境外就医,要填写停留期限和境外医院名称。

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写购汇用途时,“预计用汇时间”填报项为必填项,填写预计使用购汇资金的日期。

在此之前,个人去银行购汇,并不需要说明自己究竟打算何时使用所换的外汇。

同时,再填写个人购汇用途时,只能单选,个人应根据实际用途勾选购汇用途项目,并完整填写所勾选项目涉及的全部细项。个人一次购汇存在多种用途的,应按金额从大原则填报。如果你的个人实际用途不在《申请书》明确列明的八项购汇用途项目之内的,应勾选“其他”项,并详细说明交易对方名称、具体购汇项目、交易所需金额/币种等事项。

柜面版申请书

注意:购汇禁忌诸多

根据最新的个人购汇说明书,境内个人在办理个人购汇业务时的六项禁止行为,分别是:

1.不得虚假申报个人购汇信息;

2.不得提供不实的证明材料;

3.不得出借本人便利化额度协助他人购汇;

4.不得借用他人便利化额度实施分拆购汇;

5.不得用于境外买房、证券投资、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等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

6.不得参与洗钱、逃税、地下钱庄交易等违法违规活动。

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个人,国家外管部门会依法将其列入“关注名单”管理。而如果被列入“关注名单”,个人当年及之后两年不享有个人便利化额度,同时依法移送反洗钱调查。如果违反规定办理个人购汇业务的,相关信息将依法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新规或重创炒房土豪

据悉,外管新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境内通过控制现金交易额度加强反洗钱和反恐,甚至反腐败(大额现金的存取将很不方便,而转账方式必然留下痕迹)。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外币跨境流出,对缓解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起到一定作用。

不过无论如何,这样的规定对于海外房地产买家来讲,都是一种打击。尤其是对出国留学,此前在中国向境外汇款购汇额度的5万美元可以同日一次完成,而现在为了避免被“大额交易报告”,必须要分6次才能完成5万美元(每次最多9999美元)。对留学生家长换汇后自由缴纳学费,家长赞助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的留学生投资置业,以及各种移民行为显然设置了障碍,“蚂蚁搬家”式的把资金汇往境外将更加困难。

事实上,加拿大从去年8月开始,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纷纷出台限制外国买家的新规,联手打击过热楼市。其中最狠的是BC省,中国买家在温哥华买房必须额外缴纳房价的15%外国买家税。现在这批中国买家会更加郁闷,不单联邦政府排斥,连中国也出台新规,购汇用途不得用于境外买房,这简直可以称作内外夹击。

境外投资监管法律 篇7

一、外国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法律监管体系的比较研究

1. 美国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分析

美国各州具有保险立法权, 因此, 保险业主要由美国各州负责立法并要求各州级保险监管局进行监察管理。当各州无权对某些领域进行立法监管时, 由联邦政府进行立法管理。与此同时, 各州保险监管局还联合组成了美国全国保险监管协会, 提出和制定各种保险管理法律条例以供各州立法机构和联邦立法机构参考。

2. 英国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分析

英国保险公司监管体系经历了较长的改革历史, 形成了较为严格的风险资本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这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与此同时, 由于英国成立了保险业行业组织, 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企业自身的自律性使得英国保险业在政府没有进行过多的管理下健康迅速的发展。总之, 英国保险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的管理较松, 公司依靠行业组织条例和自身的自律性, 管理风险资本偿付能力, 同时, 保险公司每年将财务会计报表上交英国工贸部进行审核, 英国政府不再进行额外规定限制风险资本偿付数额, 保险公司自身决定风险投资的比例以及最低资本偿付能力数额。

3. 日本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分析

日本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监管是通过金融监督厅来完成的, 由于日本政府对于保险业的严格管理, 日本保险法对于投资偿付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投资的有价债券主要包括:金钱债券, 有价证券, 不动产信托等。对于国内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限制为30%以内, 对于金融厅确定的有价债券和抵押贷款的偿债能力要求可以降低到总资产的10%。同时, 为配合日本政府对保险业改革, 日本《保险业法》于1998年进行了修订, 这进一步加大了日本政府对保险业有价证券投资的监察管理。

二、各国保险公司法律监管研究体系对比分析

1. 监管手段不同

各国对保险公司监管主要有三种手段, 即行政手段, 立法手段, 和经济手段。以行政手段进行监管的主要代表国家是日本, 所有保险公司的有价证券投资需要经过日本金融检察厅的监察批准方可进行, 同时, 日本金融检察厅还对资本比率以及资产率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立法监管手段为主的代表国家是美国。美国各州及美国保险业协会对保险公司的各方面有价证券投资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这包括投资方式, 投资内容, 投资额度以及比例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 美国各州还对投资产品质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和规定。使用经济手段进行监管的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虽然英国对于保险业投资的法律监管较为宽松, 但是在经济方面制定了详细完备的成文条例和制度, 以此起到监管监督作用。由于英国政府只制定法规约束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而具体的投资品种和投资事项由保险公司自行决定。

2. 监管模式不同

多数国家对保险也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模式。除了对投资种类, 投资比率进行约束外, 还制定了对违法投资的惩罚办法。如美国各州和行业协会制定了相关法规条例, 明确规定超过规定投资比例及投资产品品种的保险公司进行不同程度的整改和惩罚措施。但是, 英国对保险业投资监管较为松散, 除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风险资本进行立法管理外, 对于具体投资品种和投资事项不做过多约束, 而是依靠保险公司自律来达到预期效果。

三、不同国家保险公司法律监管体系对我国保险业立法的启示

1. 制定符合国情的债权监管管理模式

国际风险资金监管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即严格监管, 松散监管, 和折衷式监管三种形式。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还处在发展阶段, 应适时使用严格监管模式, 当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市场经济达到较为成熟阶段, 可以适时调整监管模式为松散式监管, 比如英国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律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松散式监管制度。

2. 我国保险业公司对投资产品和品种要进行适时调整

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投资品种和比例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保险公司要根据经济情况对投资比例进行适时调整。比如日本1947年对地方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不超过20%, 而1998年则对该比例取消了限制。

3. 我国应注意结合使用行政, 经济, 法律等监管手段对保险公司进行调控管理

保险业金融监管必须结合使用行政, 经济, 法律等手段, 其中, 由于行政手段主要被用来突发事件和管制外资企业竞争, 因此过多使用行政手段不利于市场经济稳定。其次, 要加强立法, 加强对于违规保险公司处罚力度。我国制定的保险法对于违法期间资金如何处置出现监管真空, 而美国保险法则明确规定再取得听证后, 保险人可立即处置违规投资资产。因此, 我国可借鉴美国相关规定, 处理违法资产, 这可以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提高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偿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祁祥 于小东等:制度变迁中的中国保险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357-376

[2]黄亚辉 周俊峰 孔雪: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 济南金融2004[6]:137-151

[3]张洪涛:美日英韩四国及台湾地区保险资金运用的启示, 保险研究2003[5]:191-212

境外投资监管法律 篇8

一、是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认真贯彻施行发改委12号令,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诚信记录等信息的横向互通制度,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的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外商投资项目可查询、可监督,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管理办法,为完善全国性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积累新经验,探索新途径。

二、是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利用外资产业和区域结构。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进行补充修订。积极引导外资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开放,有针对性地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三、是统筹软硬环境建设,改善重点领域投资环境。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创新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上来,致力于形成产业配套、国内市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行政服务等各类要素综合新优势。

四、是加强境外投资宏观指导,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区域投资规划。重点鼓励有利于满足国内能源资源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带动设备标准和服务输出的各类境外投资。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引导企业在境外依法合规经营,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加强境外投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制定和出台《境外投资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最大限度减小核准范围,简化核准手续。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允许个人投资者开展境外投资。

五、是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强化财税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健全对外投资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建立政府层面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大力培育和支持国内资产评估、法律服务、会计服务、投资顾问、设计咨询、风险评估等相关中介机构。支持行业商(协)会积极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下一篇:酒店餐厅传菜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