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结构

2024-10-19

资产负债表结构(精选12篇)

资产负债表结构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非常重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 国家统计局作为这项任务的牵头单位, 通过认真研究和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沟通, 听取意见, 于2014年4月下旬制定了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实施规划。

2015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 进一步提出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要求确保基础数据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各项数据真实准确。规定试点工作从2015年11月开始到2016年12月底结束, 提出修订完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的建议。

根据国家的具体部署,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陆续启动了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一些概念和技术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 影响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我们必须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研究, 深入开展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的探讨, 推动森林资源资产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原则, 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国内外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国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探索

从国际上看, 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增长,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研究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与各国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前沿领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联合国层面及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机构和一些国家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上对其研究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

1.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

1993年, 联合国统计署等组织编写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这套体系以《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环境估价为核心, 借助卫星账户, 对环境资产进行全面核算, 以提供系统性的实物型和货币型数据支持。

2002年, 欧盟统计局编写了《欧洲森林环境经济核算框架》, 总结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森林环境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 以《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为基础, 提出了进行森林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

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写了《林业环境经济核算指南》, 其对森林环境经济核算框架的构建更加明确, 而且着眼于应用, 对森林环境经济核算的探讨更加有的放矢。

200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 把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4大类20多个指标, 确立了评估的基本框架, 并首次对全球生态系统开展了多尺度、综合性评估。

2012年2月,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框架”, 期望世界各国将来如同采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样执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框架。

2013年,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进一步采纳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试验性生态系统核算”。2013年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第十届大会呼吁, 各国要将森林产品和服务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贡献, 以及森林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对城乡社会的影响, 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各级政策规划之中。

2. 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

目前, 国际上虽尚未明确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概念, 但各国对自然资源核算进行了诸多研究, 涉及自然资产负债表的许多内容。很多国家也在积极寻求超越GDP的核算体系, 探索生态系统核算的方法与应用机制, 一些国家开展了自然资本核算的试点。这些研究探索初步建立了生态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类型评估方法, 值得我们结合国情参考借鉴。其中:在自然资源核算要求下, 挪威统计局运用实物计量首次编制了自然资源核算账户, 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实物资源 (如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 和环境资源 (如空气、水等) ;芬兰在森林资源核算中建立了详实的核算框架体系, 核算内容包括森林区域的开发、生物多样性数据、木材数量、空气污染核算等;墨西哥政府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内, 并实现对自然资源核算要素进行实物和货币计量;借鉴SEEA-2012, 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展开核算, 分别用实物量和价值量构建诸多报表体系, 从不同角度对土地、水资源等进行反映;英国针对本国“环境账户”提出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纳入该账户中, 并且对部分自然资源资产进行计量, 如石油、天然气资源等, 并运用市场公允价值进行核算。

(二) 国内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探讨

从国内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党、全社会形成的重大共识,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受意识形态与政治环境影响, 中国一度采用MPS,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完成了由MPS向SNA的转变。同期我国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处于借鉴、仿效和摸索阶段, 相关研究零星破碎, 但已引起有关部门和部分学者的注意。进入21世纪, 我国自然资源核算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其中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研究起步较早,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不断组织课题攻关, 国内一些学者对森林资源资产核算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而且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进入了试点阶段,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 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

从国家层面看,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非常重视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工作, 不断组织课题攻关, 立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及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 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理论体系, 取得了可喜成果, 推动了研究的不断深入。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研究, 可追溯到2001年, 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02年国家统计局编写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尝试编制了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的实物量表。

2004年, 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核算研究”项目研究, 组建了一个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核算研究”的总报告和“中国森林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森林的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和内容”等5个分报告, 开展了森林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提出了森林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完成了林地、林木以及林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 实现了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 取得了丰富而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5月,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在原有研究基础上, 充分吸收参考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改进和完善了核算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利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相匹配的全国生态定位站网络观测数据, 对全国林地林木资源价值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2014年10月23日, 两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向社会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此研究成果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015年4月2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举办了国内首届“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借鉴相关领域国际经验和对不同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界定的基础上, 设计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和报表体系, 试编了中国2002年、2007年、2012年三年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量表和价值量表, 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了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并通过专家组的验收。这是全国第一张比较系统全面的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示范意义, 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些省市先后启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试点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贵州省初步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基础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研究三个研究报告, 形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共四个方案。

2. 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学者研究层面看,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森林核算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1989年, 孔繁文等就开始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2003年, 张颖对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方法、分类和框架进行了总结;2014年, 王妹娥、程文琪对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进行了探讨;2015年, 江泽慧提出加快研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应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在生态资源核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

随着自然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 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升温, 对如何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 其理论基础与框架结构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梳理相关文献可知, 国内部分学者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从编制目的、意义及编制主体等理论热点问题入手, 提出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若干设想。很多学者主张以微观会计理论为前提, 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进行确认、计量, 运用实物与价值两种计量模式, 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有的学者提出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结构中应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存量及其变化核算表、自然资源负债核算表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三张报表, 从而循序渐进列报自然资源生态循环过程。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中明确资产、负债、净资产包含的内容, 重点提出运用现金流动制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进行计量。

有的学者在自然资源核算基础上, 提出了主要由自然资源分类实物量表和综合价值量表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设想。

有的学者以生态系统为主线, 针对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大系统, 提出了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体系, 包括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实物量核算、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价值量核算和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总核算三大核心账户。

综上所述, 国内外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发表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但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国际规范样式, 且编制框架内容较为零散, 虽从不同视角探讨构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的框架, 但尚未具体回答在编制框架体系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因此我们应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在生态资源核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三、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原则

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 必须坚持与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 实现多学科理论的有机结合, 多种计量方法相互依存的原则。

(一) 必须与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以森林资源为对象, 因此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必须与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才能制定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

森林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以及动态、复杂、多样等鲜明特点, 准确量化森林资源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较大的难度, 对森林资源不同功能的估价也是当前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我国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进展非常快。特别是在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面, 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是, 目前仅发布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还在研究中, 研究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森林资源。在已发布的成果中, 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核算的林地价值有可能低于林地的真实价值。在我国森林资源经营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背景下, 无论林地租金还是林地市场流转价格, 都不能完全反映林地的真实市场价值。核算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只是在目前技术手段条件下可测量的生态服务, 而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还远不止这些。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 报告选择的指标尚不能完全涵盖森林生态系统的所有服务内容。即使是某个单项指标, 也不能完全代表森林生态系统在该指标方面的全部服务功能。同时, 森林资源核算的相关技术方法, 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量的核算技术方法、生态产品核算的技术方法等尚未形成规范、成熟和普遍认可的方法体系。

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必须与当前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生态服务指标方面, 应选择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类13项服务指标。这套评价指标是在借鉴美国、日本、联合国等较为先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依据目前科学研究水平、技术手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出来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些指标反映的仅是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主要服务。还有很多服务功能, 由于基础数据、技术手段等限制, 目前还无法量化和货币化核算, 因此, 不能纳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内容。同时, 核算的某些单项指标, 也没有对其全部服务功能进行核算。例如, 森林防护服务, 不仅仅体现在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方面, 也包括沿海、沿江防护林对农业、房屋、道路、动物栖息地等的重要保护作用。森林的这些功能都真实存在, 并惠益人类, 其价值还远不止这些, 所以纳入核算的这些指标包含的内容也不全面。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的指标体系, 只能从当前的核算水平出发, 规定相应的核算内容。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森林资源生态服务指标以及其他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内容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指标也将得到充实和丰富。

(二)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

在编制内容上,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必须与目前的森林资源统计体系相对接, 使其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不仅在于全面、真实地评价森林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更重要的是反映经济活动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以及所付出的代价, 因此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必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绘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它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 传统的GDP指标因其固有的缺陷而显得不合适宜。2004年4月9日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开展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 对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投入体系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森林核算的框架和具体方法。2013年5月,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 启动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已经初步完成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不仅阐明了核算的基本思路、理论与方法, 而且明确了核算范围、内容和技术规程及组织机构, 制定了基本核算表式, 规范了核算程序, 建立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绿色GDP核算研究取得的成果, 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 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支持, 圆满完成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任务。

(三) 要实现多学科理论有机结合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涉及的内容很多, 不仅仅是一张财务报表, 而是管理报表, 仅凭财务数字是不能完成的, 涉及生产经营、资源管理、森林资源再生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内容。

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内容很多, 需要多学科理论的支撑。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设计, 必须是多学科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学科基础上不仅要依靠会计学, 更要实现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耦合, 还要依靠生态学、林学、森林资源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 才能建立一个能够全面科学反映森林资源拥有、消耗、增长变化的系统化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四) 多种计量方法相互依存

在计量方法上, 坚持以“实物计量和价值计量”多属性计量, 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连清技术, 全面反映报告期内森林资源产量、消耗量、结余量情况, 形成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多种计量方法相互结合的方法体系。

由于缺少成熟经验且存在估值技术与计量方法的难题,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设计要遵循“先实物量核算后价值量核算, 先存量核算后流量核算, 先分类核算后综合核算”的原则, 由点到面, 由浅入深, 渐进推动, 逐步扩大核算范围, 提高核算的精度。

尽管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生态服务核算进行了研究, 但总体而言, 还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目前, 我国利用森林生态连清体系进行森林生态服务核算, 描述我国森林生态服务的动态变化, 为完善森林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在梳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依据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原则, 本文尝试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组织体系出发, 涉及到编制目标、基本假设、基本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列报与披露等方面内容, 探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结构, 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主要思路。

(一) 组织体系

林业企业作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是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核算主体。森林资源是林业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对象, 由于森林资源分类的多样性, 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森林资源由多个部门管理, 其中抚育更新等生产经营活动由营林部门负责,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实物量数据由资源科提供, 投入产出的价值量数据主要由财务科掌握。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必须是相关部门配合的产物。而且很多数字是企业本身无法提供的, 例如森林生态数字必须依靠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各野外森林生态站长期、连续观测研究的基础数据。又如反映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二类森林经理调查不是林业企业的森林调查设计队所能完成的, 林业企业的森林调查设计队只能承担企业更新造林和采伐作业的生产调查, 森林资源生长变化的基本数据是由省级林业调查设计院完成的。因此,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组织体系是由林业企业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组成的共同体。

(二) 编制目标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目标, 一方面反映林业企业以权益主体的身份, 作为森林资源受托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责任落实情况, 另一方面, 有利于国家制定森林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决策, 提高社会各界对森林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效率, 最终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三方的需求, 满足社会公众保护森林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 推动森林资源产业等利益相关者的转型与升级, 强化政府治理与国家治理, 旨在促进森林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三) 基本假设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假设即森林资源核算的基本前提, 是指为了保证森林资源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基本信息的质量, 对森林资源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

借鉴会计基本原理, 依据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特点,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假设包括:责任主体假设、核算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多种计量假设。

1. 责任主体假设

责任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核算的空间范围, 明确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森林资源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森林资源的经济业务、生态文化、社会服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森林资源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2. 核算分期假设

核算分期假设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成核算期间, 分期核算经济活动和报告经营成果。核算分期假设奠定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核算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分期编制, 以便于国家对一段时间内的森林资源的状况有详细、直观、及时的掌握。

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 称为会计年度。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情况, 不仅依靠会计核算资料, 还要依靠生产经营统计资料, 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目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实物量指标, 不仅要反映存量, 还要体现流量, 这只能依靠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必须依据森林资源调查的具体情况确定核算分期。

以林地、林木以及林区范围内生长的动植物及其环境条件为对象的森林调查, 按现行森林调查的政策规定, 依据调查的地域范围和目的, 森林资源调查分为:以全国为对象的一类调查;为编制规划设计而进行的二类调查;为作业设计而进行的三类调查。这三类调查上下贯穿、相互补充, 形成森林调查体系, 是合理组织森林经营, 实现森林多功能永续利用、建立和健全各级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计划体制的基本技术手段。

3.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森林资源会计核算应以林业企业等权益主体与森林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持续正常进行为前提, 使责任主体按照既定用途使用森林资源资产并承担相关的森林资源负债。

4. 多种计量假设

由于森林资源种类繁多, 采用多种计量假设便于进行各类森林资源信息的编制、汇总与比较, 这是森林资源核算的特点所决定的。森林资源不仅要采用价值计量, 还应采用数量反映;不仅要计算经济价值, 还要计算生态和生态文化效益;以立方米反映森林蓄积的变化, 以平方米 (或公顷) 反映林地的基本情况。森林生态服务是一个流量概念, 范围广阔, 归类方式不同, 例如环境保护、吸纳污染物质服务比较复杂, 涉及土壤、水循环、地下水、小气候、噪音、生物多样性、固氮、各种污染物的吸收和沉淀等等方面, 更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来反映。

(四) 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 森林资源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森林物质资产、环境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

(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条件

①产权明确。通过明确森林资源资产的归属, 赋予相关责任主体管理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动力, 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节约利用。

②范围确定。森林资源可以纳入资产化管理的范畴, 并进入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系统, 对其加以反映和监督。

③可计量。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计量应采用实物量与价值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必要时还可辅之以文字说明。

④效益可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应满足能给各类使用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条件。

(2) 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目前对于资源性资产主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 并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作出严格的限定。天然林资源资产由于历史成本获取难度较大, 且存在活跃市场的资源种类较少, 因此, 应在与国际准则趋同, 以未来利益增加为计量方向的基础上, 逐渐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同时结合目前种类繁多的替代方法, 针对不同资源的生态特征选取相应方法具体计量。人工林则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种类繁多, 物质形态各异, 不仅有林木资源、林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 还有微生物资源, 以及生态效益资产等等, 采用单一的计量属性难以适用全部森林资源资产。因此, 应根据其自身特点确定适当的计量属性。森林资源资产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以及市场价格法、年金资本化法、立木价格法等多种计量方法。生态效益价值属准公共物品, 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交易, 相应地, 也就不能获取交易凭证或证明。可以由森林监测中心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并出具评价证明, 按照凭证认定的数据确认。

2.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森林资源负债从经济本质上看, 就是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上应承担的森林资源“现实义务”。该“现实义务”是人类在利用森林资源过程中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责任。森林资源负债是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森林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尤其是当这种影响无法通过森林生态系统自身予以恢复时, 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 导致环境责任产生的活动事项就是森林资源负债。

森林资源负债通常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计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无论是采用公允价值还是最佳估计法计量, 计量难度均远超过其他负债。

(1)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确认条件

①责任可以确定。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是基于将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而确定的, 企业等权益主体过去的不利监督、不当决策行为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不合理的开采和使用, 由此产生了森林资源负债。

②很可能发生性。只有与现实义务有关的损失或代价很可能被偿付时, 才能被确认为森林资源负债。

③可计量性。森林资源负债应当满足货币计量的条件以使政府部门通过征税、处罚等手段规范相关不当行为。

(2)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计量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森林资源在开发和使用中产生的森林资源负债主要是由于在短期内不合理使用, 使其开采量大于森林资源的再生速度而导致森林资源短期内难以恢复造成的。

森林资源负债一般应选择现值或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并在实物计量的基础上, 采用市场价格法进行森林资源负债的价值计量, 如实际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森林资源负债应至少包括环境超载、过度开采的生态补偿成本、污染治理成本、资源与环境恢复成本以及资源与环境的维护成本。

对于森林资源负债中预计未来需要偿付的潜在义务的核算可借鉴预计负债的概念, 在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时, 评估由此可能产生的环境负债的最佳估计数, 计入预计负债, 待该项成本发生时, 视偿付形式不同, 作为资产的减少或费用的增加;对于需要偿付的现实义务, 根据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分别计入相应的负债。

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条件:①相关主权明晰。目前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净资产的计量主要局限于国家实质上拥有和控制的森林资源。②地域范围的无争议性。③可计量性。④权益的权利性。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计量能够反映和揭示国家所享有和控制的森林资源价值量。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反映为森林资源资产与森林资源负债的差额, 其计量属性与计量方法取决于森林资源资产和森林资源负债。

森林资源净资产, 它在数量上应该等于森林资源资产减去森林资源负债后的净值。

(五)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列报与披露

按照“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负债+森林资源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列报与披露, 能够反映出国家、企业等权益主体或某一地区对森林资源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是企业领导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也是国家绩效考核与评价以及政府治理的关键所在。

借鉴自然资源核算与编制的国际经验, 应在森林资源资产和负债分类的基础上, 遵循“以点到面, 由易到难”的思路, 由实物量入手, 逐步探索编制价值量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张颖.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方法、分类和框架[J].林业科技管理, 2003 (2) .

[2].操建华, 孙若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 2015 (10) .

[3].胡文龙, 史丹.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研究---以SEEA2012、SNA2008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一种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8) .

[4].耿建新, 胡天雨, 刘祝君.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初探---以SNA2008和SEEEA2012为线索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5 (1) .

[5].陈艳利, 弓锐, 赵红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基础、关键概念、框架设计[J].会计研究, 2015 (9) .

[6].杨世忠.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 2010 (8) .

[7].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组.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8].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9].张颖.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资产负债表结构 篇2

陈宜民1

(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山东 枣庄 277100)

摘 要:枣庄市创新开办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新业务,挖掘和提高了中小企业自身抵押担保能力,突破了钢结构厂房资产动产性质认定的瓶颈,符合政银企各方利益诉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复制性,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产品;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

Abstract:Zaozhuang established the steel structure’s mortgage,which excavating and increasing the SMEs’collateral capacity,breaking through the buttleneck of the movable steel plant’s constraints.Zaozhuang’s practice is operable and reproducible,so that it has promotional value to break out the SMEs’financing problems.Key Words:SMEs,credit products,the steel structure’s mortgag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7-0031-04

一、当前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困局 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现实选择中,一般采取三种路径:一是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实施外部增信;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机构进行正向激励;三是挖掘企业内部资源潜力,扩大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近年来,为促进中小企业增信融资,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受担保基金来源有限性和内部风险收益失衡问题的制约,担保机构的增信融资能力不可能无限放大,而担保公司等商业性担保成本高,企业不堪重负,且在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的环境下,担保机构的生存能力遇到了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在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方面,受财政资金投入及利益权力转移制约,往往是宣传的多,实施的少,文件规定的多,落到实处的少,总体效果没有达到各方预期。因此,各方进一步认识到,提高企业自身抵押担保能力,才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选择。基于此,在实践层面上,应收账款质押、物流监管动产质押等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动产抵质押贷款新品种,被不断创新出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枣庄市积极挖掘中小企业动产抵押潜能,将中小企业合法拥有的、可移动、易变现的钢结构厂房资产视为动产进行抵押,让企业实物资产“活”起来,探索开办了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突破了中小企业因普遍 1 作者简介:陈宜民(1964-),男,山东枣庄人,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缺少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及其他有效抵押物的融资瓶颈,开辟了企业动产抵押新渠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广。

二、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实践

(一)发现市场需求

枣庄市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快、数量多,全市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达2492家,实现产值、利税占全市的2/3以上。但受土地使用审批权限制约,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土地使用证、房产证“两证”不全问题,在银行贷款抵押偏好中,抵押担保难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个别中小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2008年下半年,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枣庄中支”)在对全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调研中发现,许多中小企业普遍拥有钢结构厂房资产,但受缺乏两证限制,企业守着“财富”却不能抵押融资,抵押物不足与资产闲置并存。如对这些市场价值较高、能移动、易变现的钢结构厂房进行抵押,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能力不足问题。据统计,全市拥有钢结构厂房的企业达402家,钢结构价值高达36亿元,如按30%—50%的抵押率计算,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10—18亿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二)试办面临登记瓶颈

就在枣庄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准备大规模开展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的时候,市工商局却以钢结构厂房作为动产抵押登记缺乏法律依据为由,不予进行抵押登记。市工商局在《关于对钢结构厂房抵押登记事宜的有关意见》的答复中指出:钢结构厂房应当属于不动产,工商部门无权办理该项抵押登记;《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有明确的规定;工商部门可以办理钢结构厂房建设之前的钢材等原材料的动产抵押登记。在钢结构厂房建设之前的钢材、屋面墙面板材等原材料,属于《物权法》中规定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范畴,工商部门可以办理这些形态动产的抵押登记,不能办理钢结构厂房抵押登记事宜。同时由于钢结构厂房没有房产证,房产登记部门也不予抵押登记。至此,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开展陷于困境。

(三)法院确认

为跨越钢结构厂房是动产还是不动产,能否抵押,由哪个部门负责办理抵押登记及其登记效力这些贷款新业务必过的“门槛”,枣庄中支积极向市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协助市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由市法院、中小企业局、工商局及银行机构参加的协调会议,研究钢结构资产性质及抵押登记的有关法律问题。2009年2月20日,市法院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关于加强钢结构抵押贷款法律适用问题 探讨依法促进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发展》的报告,报告认为,钢结构厂房尽管名义上或形式上称“厂房”,但其本质或实质不是“房”,不具备不动产的特质,是为生产作准备的,因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应视为动产。而且,房产部门也未将钢结构厂房纳入房产登记管理范围,将其作为动产办理抵押登记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四)政府支持

对市中级法院形成的调研报告,市委书记于2009年2月23日批示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枣庄中支会同市法制局、工商局、中小企业局及部分银行业机构起草制定了《枣庄市钢结构资产抵押授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并上报市政府。2009年3月17日枣庄市市长亲自签发,明确规定中小企业的钢结构厂房经评估,由企业注册地工商部门办理贷款抵押登记手续。

(五)工商登记

根据市法院关于钢结构厂房资产动产性质的认定和《暂行办法》的规定,市工商局于2009年3月24日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职能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市)工商局对企业、个体工商户以钢结构厂房、大棚、塔台等钢结构资产抵押融资的,及时给予办理动产抵押登记。

(六)实施金融跟进

根据《暂行办法》,凡是在本市登记注册并办理年检手续、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产品有市场、拥有钢结构厂房资产的企业均可申请抵押;钢结构厂房资产价值由贷款人与借款申请人或抵押人协商确定,或由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确认;贷款额度按不超过评估价值50%的比例进行确定;对所抵押的钢结构资产价值有明显减少足以危害贷款人权利的,可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担保;贷款未能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钢结构资产。

(七)开展联合推介

2009年3月26日,枣庄中支联合市法院、民经委、工商局及各家银行机构,组织召开了全市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启动仪式,加大对钢结构抵押贷款业务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启动仪式上,市商业银行、恒泰农村合作银行向5家中小企业发放了1200万元的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标志着枣庄市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引起社会各界较大反响。《齐鲁晚报》以《铁厂房抵押贷出全国第一单》进行了专题报道,山东省政府称其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创新”,中央电视台等10余家知名媒体进行了宣传。

(八)业务推广进展顺利

各级政府对贷款业务开办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不同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至2009年5月末,市工行、商行、恒泰合行和农信社已全面推广开办了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全市已累计发放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1.69亿元。

三、钢结构厂房资产抵押融资功能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指出: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账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反向选择效应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枣庄钢结构资产抵押释放企业资产抵押潜能,是贷款抵押品正向选择效应的成功案例。

(一)钢结构厂房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的可行性分析

抵押品是一种保证履行义务的资产,通常是还款的第二来源。银行发放贷款时抵押品会降低银行的风险。银行所认可的抵押品范围很广,只要证明它能发挥实质性的、一致的和可靠的减少损失的作用,都可作为抵押品。抵押品共有的特征包括:耐用性、确定性、可交易性、价值稳定性及标准化。

钢结构资产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标的,是对企业厂房建筑物的虚拟分割,从建筑物中分离出最有价值部分,而单独设定的抵押权。从钢结构资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考察,其具备担当抵押品的特性。一是钢结构资产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又称物理性质,是指与物质实体或物理形态相联系的性质,它是钢结构资产社会经济性质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它表现为具有特定用途和明确属主的实体物,具有充当保证抵押品的耐用性、标准化、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二是社会属性。是指钢结构资产的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即权属问题)。经济属性表现为它的单一商品属性。商品属性是由钢结构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经济决定的,它具有几方面的实质性内容:钢结构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得以实现的,钢结构资产的买卖、租赁、抵押,使用权的出让与转让都是体现其商品性的具体方式,表现为它的可交易性和保值、增值的价值稳定性。法律属性表现为:企业厂房建设物由于缺少土地证、房产证,未获法律产权,通过资产虚拟分割,产权重新界定,使钢结构资产获得的所有权不仅是一项单项权利,而且是一个权利束,拥有多项权能,如租售、抵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的权利体系。在这一权利体系中,各种权利可以以不同形式组合,也可以相互分离,单独行使、享有。从以上特性观察,钢结构资产具备充当担保品的特征,与银行贷款抵押担保的目的相吻合,按照信贷配给正向选择效应,可以通过增加抵押品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账的风险。

(二)钢结构厂房资产抵押的有效性分析

资产抵押登记的目的是防止重复抵押,保障抵押权的实现。钢结构厂房的建设无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及房产证,目前没有任何规定将其作为房产进行登记管理,房产部门无法办理登记。

枣庄市对钢结构资产实施抵押操作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将钢结构厂房认定为动产,主要基于钢结构“拆移方便,移动不会损害其价值”,不是地上定着物,这种观点较易被大多数人接受。二是在将钢结构厂房界定为动产后,能进一步将其认定为企业的生产设备,从而也在物权法上找到了法定的登记部门——工商机关,从而排除了其后顾之忧。三是金融部门对开办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业务的担忧主要是民经委等部门没有办理抵押登记的经验与条件,公证部门的登记效力又显然弱于作为政府部门的工商机关。由工商机关办理登记能得到金融部门的首肯与支持,从而能激发其开办此类新业务的积极性。四是钢结构厂房是一种“新兴事物”,现行法律法规尚没有将其明确为房产类不动产,也即尚未将其纳入房产登记的范围,将其作为动产对待,至少从目前来看,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三)钢结构厂房资产抵押的安全性分析

抵押贷款是抵押人以其合法的资产在不转移占有方式的前提下,提供贷款偿还的担保,由金融机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当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从而实现抵押权的法律行为。抵押资产对银行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降低违约概率;减少风险暴露的余额,降低违约损失。良好的抵押物应具备以下特征:抵押物未来可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资产的抵押物具有较高的变现价值或效用;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和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对抵押物具有广泛的需求。

一是安全性。抵押贷款以安全性为首要目标,应该保证抵押资产在贷款全部还清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具有物质保障的功能。钢结构厂房为地上定着物,为企业的厂房建筑,有不动产属性,相对固定,方便银行处置和保全。二是持续有效性。抵押贷款是一个较长期的、具有确定性的商业行为,抵押资产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并对未来出售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和判断。在评估时必须以整个贷款期间的价值有效性为基准,考虑抵押资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钢结构资产自然损耗少,移动、拆装不会损害其价值,价值偏离度相对较小,银行资产保全度相对稳定。在抵押价值评估中,钢结构资产价值是按市场价值评估,市场价值反映的是公开市场上在某一时点存在的最可能实现的价格水平。由于钢材的技术常识,市场价值和市场供需信息透明度高,银行不需相应的专业评估机构和人才,就可对抵押物的变现作出准确判断,方便风险管理。三是可变现性。即抵押资产的未来可出售性。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以处置抵押的资产变现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而保障债权的实现。钢结构厂房“搬移方便,回收无污染,环保性好”,钢结构厂房在移动后,钢材可能不贬值,还可能会因为钢材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升值。实际操作中,以不超过评估值50%的比例发放授信额度,即使钢结构厂房拆为钢材作为废品处置,仍可保证贷款受偿。

四、制度优势:降低交易费用 枣庄市钢结构资产抵押制度创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契约成本和银行的搜寻成本、监督成本,与其他担保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减少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契约成本。交易费用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原因之一。在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确定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契约成本主要是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中小企业担保抵押融资涉及到多个利益关系和多份合同,需要更高的契约成本。担保融资中,企业要向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手续和担保基金;抵押融资要经过评估、验证、登记等许多中间环节,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及税务等多个部门,手续繁、费用高。钢结构抵押模式由于钢结构厂房结构简单,材料单一,市场价值容易确定,一般不需要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银行和企业协商确定资产价值,工商部门无偿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企业而言,是零交易费用下的最小交易成本机制。

二是减少了银行的搜寻成本。中小企业规模小,其信用信息非常分散,且正规金融的记录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征信系统,银行要深入调查寻找最佳的贷款对象,就要付出巨大的搜寻成本。钢结构厂房资产抵押模式可以有效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解决信贷投放的后顾之忧,开辟银行信贷投放的新领域,减少银行对贷款对象的搜寻成本。

三是节约了银行的监督成本。中小企业动产抵押由于“动产易动”,及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而导致储存、保管不易,长时间存放会引起自身价值贬值甚至灭失而失去担保价值,危及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而不动产抵押中,银行在处理不动产抵押物变现时,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较高。钢结构厂房相对固定,市场价值较高,除受钢材价格变现影响外,自然损耗少,移动、拆装不会损害其价值,容易变现,银行管理也比较容易,减少了银行对抵押物的监督成本和抵押变现成本。

五、结束语

(一)须对钢结构厂房资产性质进行法律确认

此项贷款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把缺乏房屋产权证明、具有不动产自然属性的钢结构厂房视为动产进行抵押,其地方法规确认主体是枣庄市人民政府,故制度效力有局限性。要在更大范围推广该信贷产品,还需更高层次政府机关或法律法规的认可。

(二)银行要全面开展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实践

在现实操作中,个别拥有房屋产权证明的钢结构厂房资产很容易被银行作为不动产进行抵押,而经过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认可的“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是对没有房屋产权证明的钢结构厂房资产作为动产抵押的一种“法律确认”,在本区域内与前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信贷资金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因此,银行应积极开展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实践,促进银企双赢。

(三)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价值

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业务,盘活了中小企业现有资产,提高了资产使用价值,开辟了一条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的新路径,是破解其贷款抵押难问题的现实选择,符合企业、银行、政府各方的利益诉求,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无“资”可抵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业机构“贷款难”问题,实现了多方共赢。钢结构厂房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其使用具有普遍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仅经济园区拥有的钢结构厂房资产就达1050亿元,如按30%—50%的抵押率进行贷款,可为中小企业提供300—500亿元的信贷支持。因此,这种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新产品具有需求大、易操作、可复制的优势,具有较大的市场推广潜力。参考文献:

美国寿险资产配置结构及其特点 篇3

美国寿险资金的配置情况

美国寿险资金主要通过两类账户(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进行管理,根据资金性质不同,两种账户分别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和制定不同的收益率目标。一般账户所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传统寿险保单,资金主要用于保险赔付,对投资的收益率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一般账户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性,通常采取较为保守的配置策略进行投资。而独立账户管理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投资属性较强的寿险产品,例如变额寿险、变额万能险等,由于这类产品的投资风险是由保单持有人承担,所以独立账户采取的投资策略相比一般账户要激进许多。

从美国寿险公司设立独立账户的情况和管理的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13年年末,NAIC(美国国家保险委员会)2013统计全美806家寿险公司当中,有177家(占比21.0%)公司设有独立账户,管理资产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31.2%。规模最大的100家寿险公司当中,有84(占比84.0%)家设有独立账户,管理资产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34.8%。其余706家公司中,有93家设有独立账户,管理资产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28.1%。(见表1)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第一,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产品相对齐全,开设独立账户的数量远高于中小寿险公司。第二,从全美寿险行业来看,独立账户管理的资金规模仅是一般账户的1/3,美国寿险仍以传统保险业务为主。

主要配置三大类资产

美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较高,可供寿险资金投资的金融资产种类也较多,但从2013年美国寿险资金的配置情况来看,全部5.5万亿美元配置债券、股票和抵押贷款三类资产比例最高,合计超过87%,其中配置债券的规模约为2.9万亿美元(占比52%),配置股票的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占比28%),配置抵押贷款的规模约为0.34万亿美元(占比6%)。表2列出了美国寿险资金配置各类金融资产的具体情况。

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的配置策略不同

表2不仅反应了美国寿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情况,还能够看出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对三大类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账户配置债券的比例高达71.9%,股票2.3%,抵押贷款9.2%,而独立账户配置债券的比例只有14.0%,股票却高达79.13%,抵押贷款为0.52%。

不难理解,两类账户存在较大的配置差异主要源于资金的负债特性。独立账户中的资金主要来自投资性寿险产品,保单持有人希望通过购买产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又因为投资性产品的风险由保单持有人承担,所以独立账户的配置策略较为激进,高比例配置流动性好,收益较高的权益类资产。一般账户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传统寿险产品,保单持有人希望该产品首先起到保险赔付的作用,同时享有较低的收益,所以一般账户的配置风格相对保守,主要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很少配置权益类资产。此外,鉴于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资金来源存在差異,美国监管部门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两类账户进行分类监管,这也是导致账户投资策略明显有别的原因之一。

一般账户持续低配权益类资产

美国各州保险监管机构对寿险一般账户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限制在20%左右,但实际情况是,2012年寿险一般账户权益类配置比例仅为2.3%,如此低的比例突显出一般账户极度保守的投资风格。另外,从近10年的数据看,寿险一般账户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一直不高,金融危机前最高达4.7%,危机后下降到2.5%或更低水平。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寿险行业协会做出的解释是,一般账户低配权益类资产是寿险资金投资理念和监管法规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寿险本就不是博取高收益的投资产品,相反其主要功能是保险赔付,所以账户管理人追求的是承受最小的价格波动,同时锁定在偿付能力之上的绝对收益。

从一般账户配置债券的期限结构来看,主要以中、长期的债券为主,期限在1年以内的债券比例不超过10%。这样的期限配置结构主要是根据传统寿险资金的特性而定,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角度考虑。具体来看,一般账户对不同种类的债券也有不同的期限配置策略,政府债券主要以中、长期为主,占比超过50%,企业债券的期限大部分在1~10年之间,占比超过60%。资金融危机之后,一般账户整体提升了期限大于20年的债券配置比例,相应减少了对1~5年期债券的配置。

美国寿险行业协会下设证券评估办公室(Securities Valuation Office,SVO),主要对寿险账户中持有债券的信用等级进行监控。SVO将债券的信用等级划分为6个级别(从SVO1至SVO6),其中SVO1和SVO2为高评级,SVO3为中评级,SVO4到SVO6为低评级。SVO与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对应关系如下表3所示。

根据SVO的评级分类标准,美国寿险一般账户持有的绝大部分债券均属于高评级债券(占比95%左右),其中SVO1级和SVO2级分别占比65%和30%左右,中等评级和低评级的债券持有占比仅为5%左右。可以看出一般账户通过配置高比例的高信用等级债券,对保险偿付形成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这类债券也能够满足保单持有人对收益率的要求。

根据美国寿险2011和2012年对不同信用等级债券(本统计不包含政府债券和机构债券,因为这两类债券涉及国家主权信用,绝大部分评级均为AAA级)的买入情况来看,评级为A和BBB的债券均属于投资级,同时又享有一定的信用利差,所以这两个级别的债券买入量占比最高,两年合计均超过60%。中等以下信用级别的债券基本没有买入,两年合计占比均不超过5%。从卖出情况来看,由于A级和BBB级债券的信用等级较高,收益率水平适中,存在较大的交易空间,所以这两个级别的债券卖出量占比也较高,两年合计占比均接近65%。另外,从买入/卖出净额(买入-卖出)方面也可以看出,美国寿险账户通过买入高评级债券,卖出低评级债券,不断提升账户持仓的综合信用等级,而不是通过持有低评级债券博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抵押贷款的配置比例降低

抵押贷款作为美国寿险资金的第二大类配置资产,历史上一直享有较高的配置比例,高峰时期超过40%。近20年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创新性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导致寿险配置抵押贷款的比例逐渐降低,截至2012年年末,该比例为9.1%。虽然抵押贷款的流动性相对较差,但其可以向寿险资金提供期限较长且相对稳定的收益(以30年房屋抵押贷款为例,其年化收益率高于同期限美国国债60-80个BP左右),所以抵押贷款符合寿险资金的配置需求,是仅次于债券的第二大配置工具。

资产负债表结构 篇4

关键词: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设备管理,资产树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对于拥有高价值资产的企业来说, 资产维护已不再局限于成本范畴, 更成为获取利润的战略工具, 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EAM) 及其成功实施和应用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EAM系统是以企业资产及其维修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 因此为EAM系统合理设计资产树结构体系和建立正确的维修管理业务流程, 是成功实施和应用EAM系统必须解决的两大重要问题。

1. 以资产为中心, 计划为主导的业务模式

对成功的EAM系统采用以下定义:成功的EAM系统=先进的管理思想+成熟的EAM产品+优秀的实施方法理论, 成功的标志在于PDCA (计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 的流程得以实现并不断的完善, 实现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经实践检验, 图1给出的以资产为中心, 计划为主导的业务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在以资产为中心, 计划为主导的业务模式中, 以资产为中心, 以工作申请、计划、批准、执行、汇报、分析和数据决策优化为主线, 按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及RCM等维修维护模式和多种维修管理思想, 对设备资产进行多角度跟踪, 操作维护和维修管理;结合物资、工具、人员等资源安排管理, 以及物资备件计划请购管理, 对资产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

2. 资产树层次结构

资产是指为确保生产而对其管理的对象, 其核心是设备,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系统、功能位置、设备单元 (单体设备) 、子设备、部件 (可维修件) 和备件, 资产层次结构就是对各个资产对象的层次结构描述, 各层次关系描述如图2所示, 对每一层级的定义说明如表1所示。

上述资产层级, 每一层级都可独立进行层级分解, 针对某个具体的企业, 资产树结构体系并不要求上述所有层级一一具备, 要根据企业资产管理的特点设计。有些企业比较淡化地理位置, 有些企业无需在系统和功能位置上进行严格区分, 而有些企业必须建立全部资产层次, 才能满足其资产管理要求。

层级1到层级3称为位置层次结构, 通过位置层级结构包含工单中填写的所有位置, 实现跟踪资产移入和移出位置的整个过程。

层级4到层级7称为设备层级结构。在资产树结构体系中, 以设备单元 (单体设备) 作为管理对象和以设备部件 (可维修单元) 作为管理对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以设备部件 (可维修单元) 为对象进行管理, 可将设备的点巡检、润滑、故障管理、维修和备件等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量化管理, 为实现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维修策略优化、库存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持。图3和表2以设备单元 (单体设备) 发电机为例阐述了设备层级结构如何建立。

(1) 发电机边界定义, 如图3所示。设备单元 (单体设备) 之间通过某种或几种方式连接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的功能目标, 因此必须先对设备 (单体设备) 进行边界定义, 为建立设备层级结构建立基础。

(2) 发电机设备层级结构定义 (不包括备件层级) , 如表2所示。

3. 资产树结构层级与数据关联关系

将设备管理、工作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资源管理及成本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 是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条件, 为此, 相应的数据与特定的资产树结构层级关联是必须的。表3和表4分别给出了预防性维护/预测性维护数据和可靠性数据与资产树层级关联关系。

4. 结束语

笔者提出的以资产为中心的资产树结构体系, 包括资产树的层级设计, 相应的数据与层级关联关系, 能够帮助将设备管理、工作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资源管理及成本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EAM系统中, 帮助实现对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德峰.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技术与方法 (三) [J].中国设备工程, 2004 (4) .

资产负债表结构 篇5

【摘要】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带来的“挤出效应”日益显现,大型优质企业开始更多地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贷市场开始面临渐趋收窄的局面。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资产业务结构调整,面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要将外在的市场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机制和体制创新,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关键词】企业债券,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转型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金融资产规模逐年扩大,金融机构更为丰富多样,整个金融市场实现了平稳、规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逐步显现,尤其是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现象相对突出,引起了社会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稳步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进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所带来的“挤出”效应将迫使商业银行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客户我国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阻碍了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构建,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随着2005年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和2006股市恢复融资功能,直接融资发展失衡的局面有所缓解,但间接融资的比重仍然明显偏高。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通过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6890亿元,占融资总量的19.8%,其中企业债发展较快,全年融资量为2010亿元,占比从2004年的1.1%上升至6.6%。2006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通过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7187亿元,占融资总量的18%。在这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间接金融占绝对比重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容易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很大程度上由银行承担,从而带来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大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和收益最大化的需要,必然将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风险相对较小、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型优质企业上,从而形成了在优质客户群上业务过度竞争,而忽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局面。直接金融发展落后,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直接融资所带来的“挤出”效应将迫使商业银行必须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客户,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传统的企业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补充资金需求的渠道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从1965-1982年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总量中内部积累平均占到61%,债权融资占到23%,而新发行的股票平均每年只占到2.7%。这一数据表明,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仅仅依靠股权融资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才能有效降低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和韩国都经历了企业债券市场蓬勃发展、银行信贷存量明显下降的过程。日本企业在1994年-2004年的十年间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从45万亿日元增加到80万亿日元,增长近一倍,而同期银行系统信贷余额从430万亿日元下降到260万亿日元。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系统的信贷规模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在韩国,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规模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挤出”现象。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重组力度,企业债券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企业债券的市场规模从1997年的90.1万亿韩元增长到2004年的153.3万亿韩元,私有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的筹资额在其总债务中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16.7%上升

到2001年的21.7%。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信贷业务的挤出效应,一方面有效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减轻了金融风险向银行系统的积聚程度;但另一方面信贷规模的压缩也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日益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将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来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由于企业债券市场一般具有较为完备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进入门槛较高,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债券市场都主要为大型优质企业获取直接融资服务的。以韩国企业债券市场为例,1997-2004年韩国的企业债市场规模从90.1万亿韩元发展到153.3万亿韩元,增长了70%,而同期韩国中小企业在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规模从未超过5%。由于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方式和期限相对灵活、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大型优质企业往往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弥补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需求。一方面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1997-2001年韩国私营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就从121.3万亿元增加到179.9万亿元,增长48%,债券融资在企业总融资额中的占比从16.7%提高到21.7%。另一方面,通过债券融资来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趋势日益明显。从韩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上看,银行贷款的总额和占比仍在不断上升,但上升幅度低于债券融资增长速度。票据融资的规模和占比明显下滑,表明韩国企业部分短期融资需求明显已由债券融资替代。这一点从韩国企业债券发行用途可以得到印证。1997-2004年韩国企业债券中66.7%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需求,而只有31.2%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韩国经验表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大量减少企业对银行流动资金的需求,并对银行中长期贷款业务带来一定冲击。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当大型优质企业开始更多地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将逐步下降,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贷市场将面临着渐趋收窄的局面,普遍的流动性过剩、存贷比偏低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和资本权益收益率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同时,WTO后保护期即将结束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向前推进也将带来银行业竞争加剧、对大型企业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商业银行未来面临大型客户净利差收窄、利息收益下降的压力。新的形势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走出传统业务、传统市场的圈子,必须进一步面向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随着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带来的挤出效应已经逐步显现。截至2006年年底,共有210家企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321只,累计发行规模4343.8亿元。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归还银行短期借款。可以预计,随着企业债券市场中长期产品的推出,企业直接融资将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更大冲击,挤出效应带来的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将更为显著。

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企业直接融资,特别是大力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将有助于改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现状。挤出效应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市场,促使大型优质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广泛运用直接融资工具;二是商业银行体系将外在的市场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机制和体制创新,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市场,推动直接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就债券市场建设而言,一是应鼓励金融创新,丰富债券品种,适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包括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中长期产品,满足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求。二是应构建完善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有利的融资策略以降低融资成本。目前短期利率期限已基本完备,各期限银行间回购品种、央票和短期融资券利率已经能够为短期券种的定价提供有效参考,并能综合反映市场对1年内不同期限利率趋势和不同风险溢价的预期,充分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但是就中长期而言,企业债、金融债和国债的期限品种十分有限,在二级市场交易不太活跃,难以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从而使得企业和金融机构无法对创新产品实现准确定价。三是适当扩大投资人范围。从目前来看,尽管投资者主体的规模和种类正

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投资者主体的结构较为单一,对投资品种的偏好较为接近,不同投资者之间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不明显,致使市场整体的波动性未能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应适当扩大投资人范围,一方面可以引入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和金融专业知识的自然人群体参与到银行间市场上来,另一方面扩大各类理财产品投资银行间市场的品种范围。四是建立银行间市场的产品创新机制。银行间产品的创新机制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的监管方式和手段、符合企业需要的创新产品、充分完备的信息披露机制、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及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等。

(二)商业银行应从机制创新入手,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除了强化外部约束和市场力量外,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会计统计信息不透明等弱点,商业银行必须在原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对经营组织架构、信贷流程、产品及服务手段等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以下方面:

1、商业银行应加大贷款营销的力度和效率,关键是发现和培训潜在客户。针对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采取“量身定做”的方法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尽快完成从创业型、成长型向成熟型转变。

2、商业银行应学会合理利用资金定价手段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核心是定价,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正在加速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将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空间基本放开。商业银行在与中小企业业务谈判中较之大企业更处于有利地位,可以通过风险定价,抵补风险,实现收益。按照风险收益最优化原则和差别化原则,综合考虑客户评级、贷款担保情况、客户信誉、综合贡献等因素,实行差别化定价策略。

3、商业银行应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资产处置和后台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现有的信贷管理制度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实行统一法人制度,决策链较长,很难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频率高、用款急的需求。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法人集权管理有利于集中控制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同时商业银行应发挥好立足当地、贴近社区、贴近借款人的优势,尽量减少信贷决策环节,缩短决策链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二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与大企业有较大差异,商业银行目前“大而全”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不能体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计统计信息披露等特点。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价机制,加强在贷款审查、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程序、资金定价机制、贷后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大型企业融资渠道不断增多,商业银行在外部市场约束力量日益强化的条件下将被迫转换经营思路、改变竞争战略,并最终将市场竞争的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上来,从而为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辟出新思路。我国中小企业不仅数量众多,且其中不乏经营业绩好、诚信度高、成长性良好的优秀企业。这一群体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对银行信贷也有着更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我们相信,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可以在中小企业领域找到广阔的市场,中小企业也可以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运行情况;

资产负债表结构 篇6

关键词:资产质量 融资结构 影响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43-03

一、资产质量定义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资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兴衰和成败。截至目前为止,资产质量还没有确切定义。王生兵、谢静(2000)提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小。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周转能力,其核心是变现能力。资产的安全性是指资产盈利和流动的不确定程度。李树华、陈征宇(2000)提出,资产的实质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特征是确认资产的最重要标准。从理论上讲,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及递延资产的经济实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或者其效用潜力已经消失,应将其作为调整项目。张新民等(2003)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观点关注的角度不同,王生兵关注资产的盈利能力、流动能力和安全能力,李树华关注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张新民关注资产的变现能力、利用效率和与其他组合增值的能力等。每个观点各有侧重,并不能全面地概括资产质量,因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企业的资产不但具有单一资产的物理特性,同时也具有作为企业整体资产的系统特性,因此,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资产的物理质量是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在描述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尤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整体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先进质量和盈利质量(现在盈利质量和未来盈利质量、单一盈利质量和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质量)等方面。从财务角度考察资产质量,更关注后者,即资产的系统质量。

二、资产质量特征

根据资产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存在性、先进性、收益性和变现性四大特征。

资产的存在性是指符合资产定义的资产是否真实客观的存在。因为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的会计存在属性和实际存在属性有差别。例如,变质的存货,企业的会计账目上还反映其存在,而实质上对企业的经营已经不存在。从财务角度考虑,只有存在的资产才有意义。

资产的先进性是指存在资产的更新度和周转度。主要指固定资产的更新状况和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资产也面临着快节奏的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流动资产则面临着周转速度问题,流动过缓的资产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资产的先进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的更新度和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更新度高和周转速度快的资产则代表资产的先进性好。

资产的收益性是指资产的收益能力特征,包括现在的收益能力和未来的收益能力,以及和其他资产组合的收益能力。资产的收益性即盈利能力要从资产的整体来看,不仅面对现在,更要面向未来;不单考察单一资产,还要考察企业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才能综合判断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

资产的变现性是指具有物理形态的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属性。

资产的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资产的存在性是先进性、盈利性和变现性的前提,先进性是盈利能力的前提,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衡量企业资产质量,要进行综合分析,从多角度进行衡量。

三、融资结构定义和理论

融资结构主要也称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不同比例的组合。债务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融资渠道;权益融资包括留存利润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主要是指股票的初次发行、配股和增发。

关于融资结构的理论,主要有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旧资本结构理论包括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和权衡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包括激励理论、信号理论和控制理论。

四、资产质量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1.资产收益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资产收益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主要依据权衡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融资结构权衡理论放松了MM理论关于无破产风险的假设,在考虑负债带来的减税利益的同时,引入了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对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在负债的税收利益和财务拮据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trade-off),当两者之间的权衡使总成本最低时,就是最优资本结构。根据权衡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性大,则公司破产风险就小,财务拮据成本就小,进而可以使得企业负债的承受力向右延伸,即可以承受较大的资产负债率,预期资产收益性与资产负债率是正的相关关系。

融资优序理论是Myers和Majluf于198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首先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当企业需要外部资金时首先会发行债券,股票发行只是放在最后关头,这个优先次序的产生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不可能被投资者理解为一种坏预兆。如果企业内部人比投资者拥有较多的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则股东权益被低估时,经理是不愿意发行股票进行项目筹资的(假设经理的行为是为了满足现有股东价值最大化),只有在股票价格高估时才愿意发行股票。投资者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因此,认为股权融资是不好的信息,将会降低股票的价格,这是经理不愿看到的。因此,在面临项目融资问题时,企业更喜欢采取内部融资或无风险举债融资或非高风险债券融资,而不采取发行股票融资,即融资优序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再融资时,首先考虑内部融资即保留盈余,然后才采用外源融资。对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而言,会存在更多的保留盈余,相应它的外源融资需求就少。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性强的企业,其负债比率较低,除非在其项目需求的融资很大时,内源融资不够,需要进行外源融资,首先是负债融资,负债比率有所提高。即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负债比率是负相关关系。

由上述分析知道,如果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负债比率是正相关关系,则支持权衡理论,否则支持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中,陆正飞、辛宇(1998)、吕长江、韩慧博(2001)研究发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负债率负相关;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本结构形成的可能因素加以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盈利能力对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与资产负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洪锡熙、沈艺峰(2000)以1995年-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业类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盈利能力与企业负债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在我国资产收益性对负债比率的影响并不存在一致的结果。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不同的学者采用的样本不同;二是盈利能力对杠杆的影响不是单独作用,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并没有对样本进行细分,以区别不同盈利能力、不同规模等进行分析;三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许多企业融资偏向于股权融资。

2.资产变现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资产变现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信号理论和Myers的模型。将不对称信息理论较早地引入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来是Ross(1977)。Ross在MM定理的基础上放松了完全充分信息假定,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MM定理完全不同的结果。他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一般只能从企业公布的信息如财务报表等来了解、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及发展前景。而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动情况就是其中的一个信号机制。经理人通过企业资本结构在Ross模型中,每个经理均了解其企业收益的真实分布,而外部的投资者则不知道。由于破产的概率与企业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所以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视为高质量企业的一个信号。也就是说,低质量的企业无法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务来模仿高质量的企业,因为同等条件下,低质量企业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较高。企业质量的高低是通过资产质量的高低得到体现,资产收益性、资产变现性等都是资产质量的重要表现,具体到资产变现性,主要指企业资产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低于资产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的能力(Keynes,1930)。资产变现性好,则资产售出的价格越接近其内含价值,企业面临破产时,其破产成本就小,对负债的偿还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较高的负债水平来传递企业资产质量好坏的信息,即资产变现性与资产负债率是正向相关关系。

HarrisandRaviv(1990)在其model中得出,清算价值和资产负债率是正相关关系。在其模型中,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可以利用负债信息对公司经营策略在必要时进行决定,特别是公司有违约情况时,投资者权衡违约清算成本和继续经营的潜在收益。随着资产变现性提高,违约成本下降,投资者可以利用负债信息来获得公司质量的信息。可以看出,资产变现能力高起到了对负债的担保作用,即资产变现性和资产负债比率是正向相关关系。

资产负债表结构 篇7

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及其结构实际上是该企业理财行为的结果, 具体而言:投资决策决定了其资产的数据及结构, 融资决策和股利政策决定了其右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数据及结构, 而所有这一切又决定了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的数据、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 可以清晰地、完整地了解一个企业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财务政策, 进而判断其理财行为是否合理和财务状况的优劣。

二、中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了20家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我国钢铁公司, 和18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美国钢铁公司为研究对象, 对它们2009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两国钢铁行业经营特征、筹资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并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其中, 我国钢铁行业公司的报表数据分别来自于上交所、深交所网站公开的A股年报, 美国钢铁行业公司的报表数据是从雅虎财经网站手工收集获得。

(一) 资产结构分析

钢铁行业是传统的重工业行业, 一般其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重较大, 而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比重较大。我们选取了六项指标反映企业的资产结构, 这些指标的均值及方差见表1:

从表1我们观察到, 两国上市公司中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比较接近, 分别为37.9%和39%。但流动资产的分布却不相同:中国公司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所占比重为21.1%, 而美国公司的却高达30.2%;存货都是流动资产中比重最大的项目, 但中国公司的存货比重为48.8%, 明显高于美国公司的34.9%。显然, 美国公司流动资产的结构要合理一些。而在非流动资产的结构中, 比重最大的是固定资产, 分别达到了78.2%和65.5%。另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无形资产的比重, 美国公司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为11.2%, 远高于中国公司的3.7%。无形资产往往与企业的研发能力等“软实力”有关, 所以美国公司可能更注重技术能力的开发。

(二) 资本结构分析

所谓资本结构, 是指企业从各种不同渠道所筹集的资金占总资本的比重, 主要是指企业债务筹资占总筹资的比率。其主要指标的均值及方差见表2:

从表2可知, 中美两国钢铁行业公司负债比例基本相同, 分别为64.5%和57.8%, 但中国公司负债大部分由流动负债构成, 其比例高达73.4%, 而美国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只有33.8%, 相比而言美国公司负债结构更稳健, 财务风险小。流动负债中, 美国公司主要是业务往来的应付款项, 占69.2%, 而中国公司只有49%。长期负债中, 中国公司大部分是向银行借的长期借款, 占69.6%, 而美国公司只有55.3%。在所有者权益的结构中, 美国公司投资者原始投入的股本只占到17.6%, 而公司积累的留存收益却高达58.3%。中国公司的股本占32.9%, 而留存收益却只有24.6%, 显然中国公司的积累不够。

(三)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 我们选择了几个常见的偿债能力指标, 对中美钢铁行业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简要分析。

从表3来看, 美国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明显强于中国公司。中国公司的平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都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值, 说明我国公司财务状况较为恶劣, 财务风险较大。但考虑到我国企业一般财力单薄, 资金有限, 偿债能力稍低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两国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基本一致, 说明长期偿债能力相差不大, 都比较接近理论上的最优值。从长远来看, 没有一个企业长期偿债能力高而短期偿债能力总是低的, 只要我国钢铁行业公司能够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公业的财务风险就会被有效控制。

三、优化报表结构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美钢铁行业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我国钢铁行业公司普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结构:大量资金占用在流动性较差的存货上, 不能为企业偿债能力带来足够的保障。流动负债成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 这极不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 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财务结构。所有者权益的积累不够, 既不利于企业提高偿债能力, 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钢铁行业公司的管理层应该积极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以降低风险。

按照现代财务理论, 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了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进而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 流动资产所起的作用只是协助固定资产实现了最大生产能力, 其本身并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对企业价值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在不影响资本投资项目效率的情况下, 在不减少企业营销规模的情况下, 流动资产占用越少越好。为此, 一方面, 企业应当科学合理地确定现金余额、保持最佳的库存结构、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稳健地进行有价证券投资;另一方面, 企业应适度负债并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消除不必要的短期资金来源。同时, 企业应注重经营过程中的资本积累, 并应有一个合理的产权结构以确保财务结构的稳定性,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本文是湖南省社科基金《基于湖南产业集群的省域融资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批准号:2010YBB050)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汪平.财务理论 (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2) 陈共荣.财务报表分析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研究 篇8

一、近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基本变化是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在增加,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1978年居民金融资产只有手持现金和储蓄这两种形式, 现在除这两种以外, 还有债券、股票和居民保险等。债券、股票等非货币金融资产在居民金融资产中从无到有, 并且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储蓄存款仍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占很大比例, 基本维持在55%的水平以上。

(一) 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在上升和M2占GDP比例在上升

居民金融资产的数量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的金融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 随着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渐向居民部门倾斜,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资产存量核算资料初步测算, 截至2005年底,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 达到20.9万亿元, 比2004年增长16.2%, 扣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增长14.2%。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由1978年的380.20亿元, 增加到2005年的208994亿元, 增长了549倍, 人均金融资产相应由1978年的40.0元增加到2005年的15983.51元, 增长了399.59倍, 增长势头迅猛。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家庭富裕资产的增多, 以及金融市场改革探索的推进, 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和人均拥有量将会继续增长。

1980—1996年, 每年我国M2增长率均超过当年GDP增长率约15个百分点。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持续增长, M2/GDP比值呈快速上升趋势, 从1978年的31.98%直线上升到2005年的184.9907%。

(二) 手持现金比例在下降

我国居民手持现金数量在上升, 但其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在下降, 由1978年的44.6%下降到2004年的10.2%, 因为其他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比手持现金的增长速度快。现金拥有较高的流动性, 但安全性较低, 收益性较低甚至为零。近年来, 金融机构开发创新多种金融工具, 如信用卡的大量发行, 替代了相当大部分的现金。据中国银联统计, 截至2006年底, 全国银行卡总量11.75亿张, 同比增长23%。其中借记卡11.19亿张, 增长22%, 信用卡5600万张, 增长38.9%。2006年全年银行卡交易额预计超过60万亿, 其中消费金额超过1.61万亿, 同比增长70%以上。

(三) 储蓄存款仍占较大比重

储蓄存款在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在55%以上, 可见储蓄存款仍作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 其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从1984年的63.6%到1995年的74.7%, 2000年下降到65.4%, 但减速不明显, 近几年又有所上升, 2004年为71.3%。

(四) 非货币金融资产比重总体成上升趋势

非货币金融资产是指除手持现金及储蓄存款之外的其他金融资产。由表1可见, 其他金融资产从无到有, 品种逐渐丰富, 1982年债券出现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 1985年, 居民保险和外币储蓄出现, 1987年股票出现;1987年, 非货币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8.4%, 到2000年末, 其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已提高到23.3%, 2004年末, 其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为18.5%。

二、近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成因

(一) 国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根据储蓄理论, 收入水平影响着居民储蓄水平。储蓄率的提高使居民金融资产存量规模迅速扩张。金融资产的收益对于居民财务状况的影响逐渐加大, 居民对金融资产收益的需求日益显现, 金融资产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3645.2亿元, 增加到2005年的183956.1亿元, 增长了50.47倍,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 增加到2005的10493.0元, 增长了30.56倍,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 增加到2005年的3254.9元, 增长了24.36倍, 增长速度之快, 为居民选择金融资产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 居民金融意识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居民在选择持有金融资产时, 不仅考虑其安全性, 而且对流动性、收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但收益率也较低, 手持现金还有较高的持有成本, 而储蓄的目前收益率也较低。而非货币金融资产虽然风险相对较高, 但也具有较高的收益。

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的量入为出等的传统消费观念, 将可支配收入全部存入银行等观念逐步改变, 新的消费、理财观念对大多数人产生深刻影响。人们不再简单地以手持现金和储蓄等两种形式保有金融资产, 而希望把金融资产结构多样化,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安排各金融资产之间的比例, 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 有效分散风险和更大程度的增值, 投资理财意识逐步增强。

(三) 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和金融深化程度提高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年来, 金融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资本市场功能升级演进的进程中, 资本市场创造出一系列金融工具成为实现其金融功能的载体, 这一系列金融工具的运用过程同时也是居民进行资产选择的过程, 由此推动了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进程;另一方面, 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的变迁, 也内生地促进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两者相互推动, 形成良性循环, 共同推动整体经济的高效、稳健运行, 提高社会参与者的整体福利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 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是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趋势的制度背景。改革开放后, 随着拨改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全面实行, 财政逐步退出了生产领域, 银行间接融资方式占据了主体地位。直接融资的制度和技术特征使其相对于银行融资具有某种比较优势, 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储蓄不再是居民的唯一选择, 为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

(一)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近10年来的金融相关比率保持在0.13-0.77之间。按照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结构演化理论, 金融相关比率在0.2-1之间表明一国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金融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形成可参与世界金融业竞争的实力,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根据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演变的历史可知, 在市场经济国家, 金融发展对一国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 金融结构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中孕育着盈利性的机会, 而金融系统能通过有效动员资源来提供一种盈利性的工具使这种机会成为现实, 优化配置资源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此外, 直接通过动员社会储蓄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创造金融资源支持经济增长。

(二)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各参与主体的影响

1.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 意味着作为联结居民储蓄与企业投资枢纽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终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现阶段,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储蓄存款占了主要地位, 从银行角度看, 储蓄存款是对居民部门的负债, 而且这种负债是硬约束的。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储蓄存款向其他金融资产形式的转化, 缓解了过高的储蓄存款给银行造成的存款压力, 相应的利息支出的减少, 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证券资产的增加, 银行以企业贷款为主要形式的资产结构得以改变, 相应的证券持有比例会提高, 使银行对企业贷款的依赖减弱。这使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增强, 与其负债在期限结构上更加对称, 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

储蓄存款目前仍是我国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大规模的储蓄存款, 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存款压力和利息支出, 为此不得不采取措施增加贷款数量, 以减少存差压力。而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储蓄存款的分流, 银行的存差压力就会相应减少, 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更多地强调对信贷风险的控制, 出现惜贷现象, 信贷规模减少。

2.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保险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居民对保险单 (特别是人寿保单) 的需求增加。寿险保单兼具投资增值功能与风险保障功能, 在利率水平不断降低的情况下, 寿险保单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现。居民对保险单特别是人寿保险单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保险公司发展潜力巨大。保险公司可以针对居民客户需求开发兼具保障和收益性质的保险产品, 增加保费收入。

3.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政府的影响。

居民金融资产的变化支持了扩张的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 用于国家基础设施与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居民对国债的踊跃购买, 使政府部门顺利完成数千亿元国债的发行任务, 对于增加政府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及重要工程的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

4.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储蓄存款的分流,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范围将主要集中在企业短期资金需要和部分长期资金需要, 而属于企业自有资本金的部分将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 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来筹集。长期以来, 特别对大中型企业来说, 内源融资比率较低, 外源融资比率较高, 并且严重依赖银行贷款, 这种单一的债权融资形式使得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报告, 1980年初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为38.7%, 1995年上升到76.1%。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使得企业的利息负担过重, 经营效率下降。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会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证券市场筹集社会资金, 有助于提高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 解决国有企业过高的负债率, 根本出路是将国有企业对银行的一部分负债转化为居民对企业的股权。居民金融资产中证券资产比重的增加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寻求稳定的资本性资金来源, 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提供了可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改善对外资产结构管理关键何在? 篇9

这两年国内讨论的所谓外汇储备话题, 实际上是讨论对外资产问题。一个国家的对外资产划分为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包括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资产) 、储备资产四大类, 其中前三类属企业和居民个人所有, 系民间资产, 储备资产则是政府持有的官方对外资产, 储备资产进一步划分为四类: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因此, 官方储备仅仅是一国对外资产中的一部分, 外汇储备又仅仅是官方储备中的一部分。

讨论外汇储备怎么用, 仅仅涉及一个国家怎样调整他的外汇储备中各个币种、各类证券的比例构成;讨论官方储备如何调整, 还涉及在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四种储备资产之间如何调整安排;讨论对外资产结构, 才涉及民间资产和官方储备之间的比例结构等问题, 而这两年我们社会热议的所谓“外汇储备管理”实际上指的是最后一个问题, 基本概念不清、不同口径数据搅成一锅粥的所谓“辩论”注定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口水战, 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不仅如此, 一国外汇储备并不是单纯的财富, 同时也一一对应着中央银行 (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银行) 的负债。因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发展较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 中央银行发放货币的主渠道是外汇占款, 外管局管理的每一美元外汇储备, 都对应着社会上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储备减少, 通过这条渠道投放的人民币相应减少。所以, 我们不能将外汇储备视为可以众人争食的大饼。

明确了上述基本概念, 我们才能开始讨论对外资产结构优化问题。过高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已经是有目共睹, 优化对外资产结构的方向是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民间资产的比重, 这也已经成为共识, 中国大规模的对外采购和海外直接投资热潮, 更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既然如此, 我们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应该实施这种转变, 而是如何才能平稳完成这种转变, 保证副作用最小化。30年来, 我们已经多次目睹经济领域狂热的运动如何将本来有道理的调整变成了灾难, 我们不能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辙却不吸取任何教训。有鉴于此, 我们目前更需要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 无论如何优化对外资产结构, 前提是国家必须保证足够规模的外汇储备, 否则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将时时刻刻面临国际收支危机冲击的风险。考虑到中国贸易收支可能发生从顺差到逆差的逆转, 我们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关于如何优化资产结构的思考 篇10

一、优化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间的结构

(一) 资产配置应随企业经营情况调整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资产配置结构是否完善, 不仅关系着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顺利运行, 同时还关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发展, 因而在企业整体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企业的经营情况作为企业一些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 是维持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由此就需要在企业资产配置的过程中, 结合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才能保障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 资产配置要与资金来源相适应

企业流动资产应用短期资金 (如短期借款等流动负债) 来源进行配置, 企业的长期资产应用长期负债 (如长期借款) 或权益资金 (如发行股票) 来源来配置, 以降低偿债风险。如果用长期资金配置流动资产, 会增加资金成本;用短期资金配置长期资产, 使注册规模的资产有稳定的资本保证, 防范偿债风险, 降低资金成本, 增强企业活力。

(三) 资产配置应与企业管理水平相适应

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不仅决定了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 同时还决定了企业今后的发展。而在优化企业资产的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进行优化。针对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管理人员, 可以将有限的资产发挥在“刀刃”上, 在减少资产损失的同时, 还能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此外, 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 还决定着企业资产的回笼以及企业的生产力。因而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火车头”的作用。

(四) 资产配置应与经营方式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作为企业整体经营中的核心模式, 不仅占据了企业大量的资产, 同时还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而在其优化的过程中, 若资本经营占据了大量的资产, 将会增大企业长期资产的配置。换而言之, 若企业生产经营占据了大量的资产, 则会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由此就需要企业在优化资产结构时, 能充分结合企业的经营方式。

二、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结构

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间的结构, 不仅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 同时还关系着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习惯将资产配置重点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上,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的无形资产。然而在企业实际发展中, 无形资产是一个企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同时还是一个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在21世纪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重用,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无形资产途径。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能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优化资产质量结构

(一) 优化货币资产质量结构

在企业的整体财务活动中, 货币资产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 同时还关系着企业市场发展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而在货币资产质量优化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在优化货币资产结构的过程中, 应减少货币资产中的不良资产, 例如:假币、残币。其次, 针对企业运行中的现金进行规范, 减少超定额储备或储备不足。

(二) 优化债权资产结构

在优化债权资产结构中,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在分散企业资产回收风险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增加企业资产的债务人数。其次, 增强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降低资产回收风险。由此可见, 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在债权发生时, 能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 将死账、坏账的发生程度降到最低。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不良债权的发生, 才能优化企业债权资产结构。

(三) 优化实物资产结构

在优化实物资产结构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针对企业固有的资产进行优化, 提高资产的优化质量以及企业的生产力。其次, 针对企业半成品等存货进行质量优化,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 防止出现潜亏、账实不符等现象。最后, 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 在日常经营中, 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四) 优化递延资产的结构

优化递延资产结构,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 会计人员在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核算, 避免将当期损益费用纳入递延资产中去。其次, 在优化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摊销, 保持法定或合理的配比, 使其余额不虚增或虚减。

摘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优化企业资产结构, 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 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结构,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媛媛.优化资产结构的意义与对策[J].会计师, 2010, (12) .

[2]孟丽丽.从系统论角度看资产结构优化[J].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 (10) .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结构优化之策 篇11

【关键词】农信社;信贷资产结构;优化

当前是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口,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复苏不明朗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实现发展稳定大局,对信用社来说至关重要。决定企业盈利水平不仅是信贷投放总量,还包括信贷资产结构优化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农信社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走向的同时,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信贷投向,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持。那么农信社如何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使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凋整相吻合,真正实现服务三农的日标呢?

一、坚持原则是关键

要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就要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就必须坚持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1.坚持“三性”原则。信用社信贷资产结构优化调整要遵循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自身经营环境变化,作出相应侧重点的转换,实现三者的动态协调,才能够保证预期盈利目标实现的实现。

2.坚持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原则。农村信用社发展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走向。其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也应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按照国家对金融行业规划和部署,准确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动态,时刻关注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积极主动地调整客户结构和创新贷款品种,提升贷款质量,多吸收低成本存款,确保贷款向高收益低风险的经营目标前进,才能在经济波动的大潮中稳步前行。

3.规模控制,比例管理原则。坚持规模控制、比例管理原则就是要求信贷资金的投放要以存贷比比例适当,信用贷款、抵押贷款、银团贷款等种类丰富,占比结构合理为前提,实现贷款总量增加有序,贷款资金运营合理,贷款收益明显上升、贷款风险明显下降的日的。将信贷资金向优势产业、优良客户倾斜,为信贷资金获利找到可靠的载体,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明确本地的优势行业、优质客户和潜在的优良市场,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投入获得最佳效益。

二、信贷产品创新是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牢同树立“质量求生存,产品求发展”的意识,努力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加强信贷产品种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对此农信社要充分开展“走进企业、走进商户、走进农区”的“三进”活动,在了解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白身特点,开发出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同时对现有信贷产品进行有效整合,重新设计完善功能,对各种贷款的适用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对办理程序尽力简化,并实现贷款制度、贷款流程、贷款操作的透明化,同时加大组织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的知名度,打造出能够唱响农信社品牌的优质信贷产品。

三、信贷风险管控是保障

在信贷工作方面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于,大力夯实信贷业务管理基础,扎实做好贷款“三查”制度,坚决杜绝贷款“三查”“走过场”“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行为。把客户的第一还款能力、信用记录、行业风险以及抵押担保作为贷款的主要条件,切实纠正只注重抵押物不考虑客户偿还能力的错误认识;严格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遵照标准化要求,规范信贷档案管理。贷款发放前,不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审批时,不做好贷中审查;贷款投放后,不加强贷后管理,那么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贷款结构优化调整时,要做好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和风险的预警防范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和客户风险排查力度和频度,并建立风险实时预警系统平台,实现对贷款客户经营状况和信贷资金用途的监控,随时掌握项日进度和资金回笼情况,准确、及时、严格地了解信贷资金流向,并对贷款风险事项及早发现、及时化解,安全、稳健地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四、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是手段

由于历史原因,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贷款,这也是阻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清收不良贷款是关键,不良贷款清收要取得有效成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要依靠行政于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勤请示,多汇报,争取政府对信用社的支持和理解,将不良贷款降低放到地方政府日标考核之中。充分利用行政于段,并做好宣传工作,实现不良贷款的快速下降。二是借助司法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威慑力,大力宣传不良贷款清收政策,提高群众对偿还不良贷款的正确认识,及时核对不良贷款的期限,严格按照催收程序对贷款人员进行催收,合理选择起诉户,提高案件的胜诉和执行率,对于有意拖欠或恶意逃债废债的贷款者坚决诉诸于法律,争取达到“诉必胜,胜必果,打击一个,震撼一方”的效果。三是合理运用政策,做好不良资产盘活和呆账核销工作。农信社要充分利用上级有关政策,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和有关部门加强协作,争取上级部门的理原和认同,并采取多种方式,有力支持呆账核销和不良资产盘活工作,切实有效减轻历史包袱,促进农信社资产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欣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金融网,2014.8

浅析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类型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类型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企业, 其经营管理与一般工商企业迥然不同。虽然企业资产结构的一般原理和理论适用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研究, 但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在经济金融中的地位等都不同于一般企业, 所以必须对其资产结构进行专门的审视和探讨, 这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资产结构及其优化的认识和思考。

一、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一) 概念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都不可能只拥有或控制一种或少数几种类型的资产, 而是拥有或控制着多种不同类型和功用的资产。这些不同类型和功用的资产, 构成了企业的整体资产, 同时也产生了资产的结构形态。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是指其资产类型、各类型资产的规模及其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 以及不同类型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资产结构用各类资产的价值来表示或表达。

(二) 特征

同其他任何企业一样,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1. 整体性。

商业银行各类资产都是其全部资产的一部分, 都是资产总额的构成项目。换句话说, 各类型的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占比之和必然也始终为100%。在资产总额不变的情况下, 一类资产的增加, 必然会引起另一类或多类资产的减少。

2. 协同性。

不同类型的资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有着不同的功效, 只有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不同类型的资产合理地配置在一起, 形成科学的资产结构, 才能产生“1+1>2”的作用。

3. 层次性。

商业银行全部资产可以从流动性、质量状况等多种角度进行划分。每种划分都包含有若干大类, 每一大类还可以继续细分为若干小类或项目。这些大类及其包含的小类 (项目) 就是资产结构的层次性。

4. 动态性。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从某个时点看是静态的, 但从某段时期看却是变化的。同一类型或单项资产在不同时点的规模大小、在全部资产中的占比都不尽相同。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类型

理论和实务中, 企业资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流动性, 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按有无实物形态, 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些划分门类事实上也就形成了企业的不同角度的资产结构。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企业, 其资产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 每一类型都有着各自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 资产的流动性结构

按资产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构成一种角度的资产结构, 即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结构。该结构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流动性”原则。此外, 商业银行只有准确划分出资产中的流动性资产, 才能正确计算流动性比例。这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的和法理的, 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需要强调的是, 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标准与一般工商企业大相径庭。一般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那些可以合理地预期将在一年或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内转换为现金或被耗用、出售的资产, 即一般企业确定资产流动性的时间标准是“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而商业银行的这一标准是“一个月内”。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吸收了大量的存款, 随时要满足储户的、不确定时间和金额的提现需要, 其流动性不足可能招致挤兑, 引发声誉风险和信用危机, 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的倒闭, 引发更剧烈的金融和社会动荡, 所以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对银行的流动性标准和要求特殊而严格。中国银监会在其设计的《流动性比例监测表》中, 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进行了界定, 具体有9个项目组成, 分别是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证券投资 (不包括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的有关项目) 、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 (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 。

(二) 资产的盈利性结构

按资产能否产生利息收入, 商业银行资产可分为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生息资产是商业银行以收取利息为条件 (或隐含利息条件, 即虽不收取利息, 但其价值却受实际利率影响, 如买入的零息债券) 对外融出或存放资金而形成的资产, 主要包括: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各项贷款、拆放同业、债券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其他能够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概括的讲, 产生的收入在其利润表中计入“利息收入 (如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项下的资产均属于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此外, 商业银行还有一类资产也能够为其带来收入, 但不是利息收入, 如对外股权投资资产。这类资产与生息资产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资产。

除生息资产外,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还需要办公大楼、营业场所、设备设施等各类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这些资产不产生利息, 属于商业银行的无息资产, 亦即非盈利性资产。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绝不可或缺无息资产。同时银行占有某些无息资产是其法定义务, 如, 银行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的设立与变更、银行开办外汇业务和增加外汇业务品种、开办现行法规未明确规定的业务和品种等的基本条件就包括:“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具有必要、安全且合规的信息科技系统”等。盈利性资产和非盈利性资产 (即无息资产) 构成了商业银行资产的盈利性结构。

(三) 资产的质量结构

商业银行是高杠杆、高风险经营的特殊企业, 资产质量和安全状况对其经营发展、风险防控乃至经济金融稳定都极为重要。根据我国的监管制度, 银行资产以资产价值的安全程度为核心, 根据不同的核心定义和标准, 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其中前两类合称为正常资产, 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全部资产在五级分类上的分布状况, 即是其资产的质量结构。这种资产结构能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需要补充的是, 商业银行对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资产, 依照账面价值法一般可认定其为正常类;而对信贷资产 (这是商业银行资产五级分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和买入返售资产、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等资产, 需要根据核心定义和标准、风险和损失程度, 采用恰当的分类方法, 进行五级分类, 结果未必为正常类。

(四) 资产的项目结构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19条规定了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的资产项目, 共有11个。为了规范并便于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列报, 以及保证同一银行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银行财务报表的相互可比, 《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格式进行了规定。其中资产项目有17个, 分别是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贵金属、拆出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利息、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其他资产。另外实务中,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还设有“应收款项类投资”这一资产项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左方的18个资产项目的各自规模、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 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就是商业银行资产的项目结构。

三、结束语

上述四类资产结构都是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一个侧面。每类资产结构包含的具体项目之间及四类资产结构之间都是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系统立体的资产结构。对于经营货币和风险的、在经济金融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商业银行, 全面深入剖析其资产结构类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有利于其拓宽和丰富资产管理视野, 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资产战略;有利于其遵循和把握“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法定经营原则;有利于其配置资产和优化资产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俊瑞, 薛旺辰, 武立用.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 (2) .

[2] .朱小平, 陈仲威, 娄欣轩.企业资产结构的概念与会计计量中的若干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10, (3) .

上一篇: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下一篇:天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