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2024-10-14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通用8篇)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1

公司管理经营发展原则和思路

一、企业文化原则

xx之道”企业文化是公司多年以来企业生存发展实践的积累,是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各级干部员工要将企业文化贯彻落实应用于各项工作全过程,要不断地调整完善企业文化的内容,丰富、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按照“一业为主,产业整合,相关经营,介入多元,持续发展”和“不断地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经营企业。

按照“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大政府、小企业”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按照“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只宣传企业和产品、不宣传个人”,及时、全面、准确、有效地开展宣传工作。

按照团队管理模式,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团队优势,强化干部当家人、决策人、最后把关人意识。

开展危机管理,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危机感,防止出现企业衰败五步曲的情况(第一步,因现有的成功而骄傲自满;第二步,听不进不同意见,无节制地追求更大;第三步,否认风险,一意孤行进入危险状态;第四步,选择错误的方式解脱;第五步,解脱不成,企业关停倒闭。)。

按照“管理是绝对的,经营是重要的,专业是相对的”处理管理与专业的关系。

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亲属回避、优胜劣汰,无功就是过、无绩就是错”选拔任用干部。

按照“构架扁平化、流程简单化、优质高效”,完善管理流程和人员配置。

按照“规范化、人性化、半军事化”,“换位思考、关爱员工、尊重个人”和“大门敞开、来去自由”,开展人力资源管理。

按照“市场为导向,效益为前提,质量为根本,成本为基础”开展经营工作。

按照“高档次、高门槛、高效益”和“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按照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实施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开发模式、人才模式、产品结构和生产模式“六大”转型。

按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优势互补”,开展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相关行业之间的协作。

按照竞合原则,加强行业内交流沟通、平衡协调、互通有无,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竞合关系。

按照“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和“主动创新、群体创新、持续创新”,开展变革创新工作。

按照“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和“源头把关、事前控制、过程处理、达标排放、稳定运行”,开展安全环保工作。

按照“科学、安全、质量、环保、效益”,开展项目技改工作。

为建成一流的玻璃产业集团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思路原则

(一)高层团队

1、团队成员每一个人都代表集体形象,按照“明确分工、各有侧重、交叉参与、共同参与、分开活动、集体汇总、各抒己见、相互考评、团队决策”的要求开展工作。

2、轮值主持人通过主持工作学习、实践、锻炼,提高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能力;每一个人在轮值主持期间,大胆开展工作,敢于直面问题、指出问题、批评问题、解决问题。

3、团队成员注重分级与越级、间接与直接、垂直与交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必要时采用越级、直接、交叉管理,强化动态跟踪,形成“三点一线”和滚动循环。

(二)全体干部要强化市场独立竞争主体、当家人、决策人、最后把关人意识。一是高层团队、上层团队成员确保少发生、不发生“五步曲”中的任何一种情况;二是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认识到平台形成的来之不易,珍惜和爱护平台,主动做好自己各项工作;三是“珍惜、发挥、扩大”企业的平台优势,按照“团队、规范,认真、用心”,“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和“上算下算、左算右算、内算外算、正算反算、短算长算”开展工作。

(三)完善管理理念,向管理要效益。用管理指导一切工作,通过管理产生经济效益;按照“规范化、模块化、可视化、动态化、正常化”的标准、制度、流程开展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管理正常化,正常化管理动态化,阶段性重点常态化;发挥各职能条线、职能部门、职能人员的基本职责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管理重心下移到基层班组,通过垂直管理和同级交叉互动管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四)团队管理。根据条线、部门不同的分工内容,组建不同主题的管理团队,按照制度、标准、流程开展工作;团队成员通过互动、互学、互帮,履行横向交叉管理的职能,正确处理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体现团队和管理者的双重作用,形成团队精神和团队优势。

(五)调整完善构架、流程和人员配置。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生存发展需要,按照构架扁平化、流程简单化,调整组织构架、人员配置,缩短管理流程,实现优质高效。

(六)干部管理。一是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亲属回避、优胜劣汰的原则,采用上级提名、部门推荐、毛遂自荐、调查考察、测试考核、实例工作考评、综合评价的方式选拔任用干部,让政治素质、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好,有管理意识的人得到发现、培养和任用;二是通过提供平台、指导帮助、实践锻炼、动态跟踪、考评处理、整改提高,提高干部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能力;三是要求干部尤其是高层干部,心态不能浮躁,方法不能粗糙,工作不能急躁,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四是按照干部各类考核指标和无功就是过、无绩就是错的原则,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奖惩、分配方案,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使干部队伍素质提高的速度跟得上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

(七)体系管理。用体系的标准规范公司各项工作流程,各项工作都要讲究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缩短pDCA循环周期,持续提高管理水平;体系管理重在平时的执行,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指导、跟踪、考核、处理的力度,一切对规范、标准、制度负责;强化内审工作,内审的标准高于外审,内审的效果好于外审,通过内审水平的提高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八)人力资源管理。用企业文化激发干部员工的生活激情和工作热情,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按照“引得进、用得好、有发展”和认同、适应、融入企业文化,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各类人才,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二是提供平台、资源和环境,发挥个人能力,体现个人价值;三是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确保人才队伍稳定;四是请全社会的人帮助做好同一件事,让咨询人员做提高决策能力的事,让职能人员做分管的事,让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对各级干部员工进行脱产、半脱产培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缩小执行层与决策层的差距;对岗位的职责、职能、工作量进行梳理、核定,实行分配与绩效挂钩;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资产利用率、提高分配水平、降低成本。

(九)财务资金管理。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用好政策、灵活处置、防范风险、有效运行,增强财务人员法制意识、规范意识;强化财务、计划管理职能,将财务、计划、成本管理贯穿于经营及各项工作全过程,防范经营风险,起到把关作用;按照财务规范,强化财务审计工作,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用好各类平台资源,筹措低成本资金,按照“六个统一”调度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财务成本;指导各分公司按照独立法人单位的要求开展财务资金管理工作,提高守法规范水平。

(十)计划管理。以计划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一切内容贯彻于计划中,提高计划执行率,确保完成计划目标,计划实绩与财务实绩实现“两个统一”,体现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量化定性内容、细化定量内容,每天、每周、每月分析对比各项数据,按照业绩考核方案,分配与实绩挂钩。

(十一)以经营促主动、促发展。转变商业模式,一是发挥现有各类产品经营平台的作用,开展产品经营工作;二是所有产品以生产经营为基础,社会经营为主导,延伸产品经营的产业链,扩大上下游产品经营范围;三是利用现有产品经营平台和公司各个点上的资源开展社会化经营工作;四是与社会各类企业合作经营,形成市场积累、资源积累,形成社会化经营战略合作伙伴;五是扩大社会化经营的范围和经营规模,形成产品经营与社会化经营相结合,社会化经营大于产品经营的格局;六是发挥企业特长,帮助客户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平衡协调市场,共同把握机遇,与客户形成利益、利害共同体关系;七是与同行业兄弟企业形成竞合关系,主动交流沟通、主动平衡协调,加强市场合作,促进行业市场有序竞争;八是是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对口生产、专业生产,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九是扩大服务内容和范围,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体现服务价值。

(十二)以市场、经营为中心,各种经营工作首先是会算账,算清帐,实施销、供、产动态管理。按照“一手化、基地化、大型化、国际化”,调整完善经营思路和操作模式;主动向上下游延伸,强化降本意识,原辅材料降价速度快于产品降价速度。

(十三)产品结构。转变产品结构模式,一是主动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基本需求;二是产品结构差异化,最大限度减少相同产品的竞争,在原料、工艺、档次等方面,与同行企业拉开差距;三是适度超前开发新产品,引导市场消费,通过新品市场的逐步形成,领先一步赢得市场主动权;四是积极参与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把握市场主动权。

(十四)经营模式转变,一是销售对象向终端客户延伸,扩大直销比例;二是主业产品逐步由普通经营向大部分产品深加工后销售,由加工经营向配套产品生产经营相结合;三是由配套生产经营向安装终端工程项目经营相结合;四是由终端工程项目经营向提供设计综合配套局部总包经营相结合;五是利用集团公司平台物流资源优势,在包装物流上形成社会化综合配套,降低资源使用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十五)保持平常心态。市场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市场好时,不得意忘形、盲目乐观,市场差时,不悲观失望、惊慌失措;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处理解决市场变化过程中的问题。

(十六)开发模式转变。一是提取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三作为开发经费;二是按照主动创新、持续创新、群体创新,继续开展企业自我开发工作;三是利用国内外社会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加快科研成果转换速度;四是与社会专业机构和个人进行合作合资,联合开发,按照“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在主业上取得重大革命性成果;五是以主业为中心向产业链两头延伸,尤其是向光电产品延伸,适当增加品种,拉长产业链,改变原有单一建材产品结构;六是转变生产模式,通过科技手段将生产过程变得更容易、简单,降低对人员素质的依赖程度;七是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用法律保护成果。

(十七)审计预算管理。预算审计,一是预算审计工作以社会化专业机构为主,公司职能部门以对预算审计专业机构的管理、协调、审核为主;二是预算审计工作必须同时有两家以上的机构开展工作,再由管理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三是审计工作重点是事前和过程审计,把好事前、过程关,最后才是结果审计。

(十八)质监质检管理。按照“事前控制、过程跟踪、结果处理”,把质量监督、质量检验落实到各部门工作的实施过程;按照“客户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标准,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境界”,增强干部员工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客户质量监督委员会作用,通过客户意见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实施品牌经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以品牌增效益,以品牌促发展。

(十九)安全环保管理。一是强化安全环保监督管理职能,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主动按照规范标准和工艺技术设备配套方案开展安全环保工作,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安全环保绩效;三是将环保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面,通过环保工艺技术、设备配套、安装调试和检测手段的输出,形成相关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四是积极参与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二十)大物流工作。物流方式由企业物流与社会化物流相结合转变,一是继续利用企业物流平台和资源开展物流工作;二是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有机结合,把企业、客户、社会三大方面的物流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开展物流工作;三是通过社会化大物流的全面开展,形成公司的物流优势、服务价值和差异化竞争能力。

(二十一)增收降本工作。一是按照一切活动与成本挂钩,对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测算、对比、分析,将成本分摊到每个部门、班组;二是全员参与增收降本工作,制定无止境排除浪费的措施,有效执行,产生效果;三是完善增收降本的奖惩制度,增收降本业绩与分配挂钩;四是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应用技术等方面求突破,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五是节约成本从最小处做起,提高效率从最简单开始。

(二十二)项目管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上市公司的规范、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发展规划;按照政府、人文、资源、市场、综合配套五大环境原则选择项目基地,完善全国市场布局,按照“先进市场、后建工厂”的要求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预决算工作,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内外部审计,减少各种不合理的支出,把实施项目的过程变为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

(二十三)玻璃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档和产业化加工产品,由单纯建材产品结构向建材与光电产品相结合的产品结构转变,延长深加工产品产业链,并以主业产品为中心,向项目和终端用户发展;扩大深加工产品的比例,逐步形成70%的主业产品通过直接或间接加工后销售;按照“六个统一”,做好深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在总部及点上周边形成玻璃深加工产业群体。

(二十四)资本经营管理。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经营发展理念,结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上市工作和各类资产重组工作,参与金融工作。

(二十五)“六个统一”管理。履行职能条线、职能部门、职能人员的基本职责职能,在平台内合理调度资源,加强点与面、点与点之间的交叉互动、平衡协调,在企业文化,管理经营发展模式,干部、人力资源管理,金融、财务、资金管理,经营、物流和主业工艺技术上形成“六个统一”;各分公司对照标准、制度、流程开展工作。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2

1 广播广告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的广播广告发展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 此后, 电台内部广告经营的地位开始不断提升。广播广告的第二次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 广播电台表现为战略化扩张, 且在运行的过程中向着专业化的趋势发展。第三个发展时期就是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以后, 这一时期广播广告业务的难度不断增大,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真正地遇到挑战[1]。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人们逐渐对各种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广播广告在发展的过程中, 规模逐渐扩大, 覆盖面积逐渐变广, 因此广告媒体的受众也开始增多, 广播广告有了初步的效果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由于媒体市场的竞争的不断加大, 在激烈的竞争下, 我国绝大部分的广告媒体效果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最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逐渐降低了广告的投放力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播广告的发展。

2 广播广告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广播广告经营的实际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行业的进步, 现阶段我国的广播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良好, 且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多元化的经营优势也开始显现, 甚至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广告媒体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过程中, 多元化的经营趋势主要表现在行业代理、时段代理和品牌代理等。这些方式由于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不仅对我国广播广告经营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且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广播广告的整体发展水平[2]。

2.2 广播广告经营中的问题

2.2.1 广播广告的创意相对比较缺乏

现阶段, 由于形式相对陈旧, 同时受文化影响, 人们在实际工作和发展的过程中, 创新意识相对薄弱, 因此在广播广告的创意上也相对匮乏, 对于观众或听众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严重地影响了广播广告的发展。

2.2.2 经营的创新意识相对不足

我国的广播广告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在进行广播广告的经营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将广播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广播广告的发展。因此,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很难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充分使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事业的进步和发展[3]。

2广播广告经营的思路和创新对策

2.1打造品牌特色形象

作为一个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品牌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从在很大程度上讲, 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和忠诚度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 对企业的生存和今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播广告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打造更好的品牌效应, 还能使电台获得广告收益, 有利于电台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同时, 还可以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例如, 法国有一个著名的电台——“欧洲一台”, 这个电台在进行品牌的宣传过程中, 以“请您饮用欧洲一台”为宣传口号, 并通过与简单但富有趣味的户外广告相配合, 这个品牌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在当时更是法国时尚音乐广播电台中一个优秀代表。

在进行品牌的打造过程中, 也应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 重视区域差异, 而打造品牌特色的主要途径就是差异化战略。这不仅要求广播电台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 还要在企业形象建立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身特性, 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4]。

2.2重视广播广告的创意

在选择广播广告时, 首先应该选择具有更有创意的广告。在对这类广告选取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广告的表达过程中要求广告内容尽量简单明了, 利于听众理解;二是广告中相关的信息要求表达明确;三是广告中所要表达出的风格应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整体来看,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广播广告在创意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这就要求相关的广告策划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提高创新意识, 不断了解听众的需求,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将创意进行完善和发展[5]。

2.3 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广播广告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 创新经营模式是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创新, 不仅包括广告创新, 还包括对广播节目进行创新, 只有两个方面同时创新, 才能有效地提升节目质量, 提升广播广告对听众的吸引力。此外, 还应该完善激励制度, 适当奖励工作表现比较突出的员工, 在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广播广告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进行。

3 结语

在长期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广播广告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但我国在广播广告经营理念和相关创意上存在问题, 制约了广播广告等媒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现阶段广播广告经营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希望广播广告媒体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为新兴媒体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 广播广告行业也经历过困难和低谷, 但在媒体广告人的不断努力和发展下, 我国的广告行业仍然得到了极大进展。通过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我国也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广告发展的道路。本文针对广播广告经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进行研究, 希望能为我国媒体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播广告,发展思路,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沙日娜·秋卡.分析广播广告经营发展的思路及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36 (3) .

[2]周伟, 杨兆婧.互联网思维下广播广告的营销创新[J].中国广播, 2014, 12 (9) .

[3]高峰.有声财富无限传播:陕西广播广告的经营与发展思路[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5, 27 (9) .

[4]牛文.广播广告经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1 (2) .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 农村连锁经营经营管理农村市场

商务部发布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10年农家店要覆盖85%的乡镇、65%的行政村。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据统计,到2006年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建设连锁化农家店16万个,覆盖全国63%的县,使1.4亿农民受益,扩大农村消费约600亿元。预计到2007年底,将建成25万家标准化农家店,覆盖全国7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为了支持农村连锁经营发展,今年国家提高了对农家店的扶持补贴标准,同时适当提高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然而,我国农村连锁经营发展水平还很低。目前农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十分之一,农村市场连锁经营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通过对手交易销售的日用消费品占90%以上。在城市里已经形成网络并逐渐成为主流流通业态的连锁超市,距离广大农村还相当远。当前农村连锁经营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限制因素,应采取什么措施促进其发展,值得认真研究。

一、农村连锁经营的自身限制因素

1.缺少对农村市场的深入调查,简单克隆城市连锁经营方式。农村消费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农村市场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市场难度。现阶段很多农民仍有需求的高筒水鞋、猪油肥皂、传统糕点等在城市中已近绝迹,而在农村则很有市场,目前的连锁店很少经营。城市消费市场主要是生活消费,而农村消费有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之分,农民在进行生活消费的同时,有时候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消费,他们要购买农药、化肥、种子和拖拉机。目前农村连锁店、超市大多以经营日常用品和生活物资为主,对农村实用、急需的农资商品却极少经营。因为农村的生产资料购买行为地域差异较大,季节性强,旺销期短,连锁经营从采购到配送再到销售的周期长,往往跟不上市场节奏。而且农资连锁与生活品连锁在场地、规模、形式上就会有许多不同的要求,要因地、因时制宜,使连锁经营“统一”原则难以落实,这使得经营者望而却步。此外,与城市消费市场单纯的“买进”不同,农村市场还有一个“卖出”的问题。所谓让农民进市场,首先让农民进农产品销售市场,农民必须先把农产品卖出去才能买东西,而且购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卖价的好坏。农村贫困群体所持现金有限,如果没有配套的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其购买力受到限制,也反过来影响农村连锁店和超市的发展。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任何规模性开发农村市场的举动都必须要考虑在“卖”商品给农民的同时,能否“买”进农民的产品。然而,目前农村连锁流通企业很少开展双向物流经营。

2.管理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连锁经营虽是先进的经营形式,但其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能在管理方面下功夫。对农村市场而言,管理困难是突出的障碍,曾有不少医药、日化企业试图在农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却由于管理上的原因,或昙花一现,或半途夭折,这使得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时十分谨慎。由于农村市场差别比较大,商品结构不平衡,东部和西部、 沿江与内地差距太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操作方式,这虽是先天性因素,而问题是不注重城乡消费方式差异的研究,用城市的管理标准去衡量农村连锁超市,没有一套适合农村的经营管理体系,不能以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管理,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同时,管理人才匮乏也是突出的制约因素。如今城市的大卖场、超市以及连锁店均缺乏管理及技术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零售连锁行业的一个难题,在农村显的更为严重,即使有人才,很多人也不愿意下乡到农村,如何才能培养和吸引人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经营不规范,尚未杜绝假冒伪劣或过期商品。由于乡村市场庞大,监管困难,某些连锁店的供货方式在半封闭状态下运行,假冒伪劣和过期商品极容易通过某些渠道进入乡村超市。比如河南某县供销社系统和工商部门联合,在全县范围内搞农资连锁,运行一年后,农资经销商苦不堪言,纷纷退出。原因是供销社把10多年前的库存农资全部抛出,而且定价相当高,不论是在农业高新科技方面还是商品质量方面都不及其他经销商,于是出现了人散摊儿烂的局面。也有些由原“夫妻店”、“代销店”转化而来的连锁加盟店,总店只是对其收取加盟费,而不注重加盟协议的履行,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某些连锁店自行从一些不规范的渠道进货,极易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一些地方农家连锁店还存在标识服装不统一、店铺面积过小、店容店貌不整洁、语言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

二、农村连锁经营的外部限制因素

1.农民居住特点和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了市场成本,降低了盈利能力。由于农民居住分散,地域消费特征明显,商家将超市开进每个村庄的难度很大。在城市配送商品可以直接从厂家到各个超市,而农村要先将商品运往储备中心,再向各个集镇超市配送。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不利于商品尤其是大件商品的运输,另一方面增加了营销成本,再是给售后服务带来不便,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连锁企业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远离城区的农村连锁店、超市,特别是边远乡村、山区农村山高路远,人口分散,店铺大多经营规模小,商品统一配送运输成本和经营风险更高。现在中西部地区到乡村开店的配送成本比在城市开店高出2成以上,在城市投资与在农村等额投资毛利比约为3∶1,盈利空间极小。虽然商务部与财政部就加大农村连锁配送中心支持力度问题达成一致意见,2006年配送中心贷款贴息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由于配送中心建设规模不一,难以确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低下,加大了市场开发难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变化,逐渐地增加消费支出,和城里人一样开始接受时尚消费品,并且有逐渐缩小差距的趋势。但是不能过于乐观地估计农民的消费能力,虽然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具有7亿多的消费人群,但其消费潜力还很薄弱。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近几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留守人群购买力低下;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消费心理仍然保持谨慎、节俭态度,非必备生产、生活品不足以唤起其购买意识,农村居民购买力依然偏低。农村市场对使用价值较小的产品(如冰箱、空调等奢侈品)和其它生活奢侈品均拒之门外。此外,大多数农村家庭多子女是一个客观现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现象,这就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生存费用。在普通农民的消费选择排序中,一是为子女盖房、置家业,在农村这是首要的事情;二是子女教育费用,这是重要的人生投资;三是因农村相对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需积蓄医疗费用;最后才是农民对消费升级的选择。也就是说,消费升级是农民花钱的末位排序,这就对农村连锁超市的市场开发产生了制约。

3.部分农民消费习惯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削弱了连锁超市的竞争力。一是大多数农村居民追求价廉物美,甚至只求价格便宜,不管商品质量。无日期、无厂家、无保质期的“三无”产品在农村很有市场,对从正规渠道进货的农村连锁店、超市经营带来很大冲击。比如再生塑胶面盆1.5元/只,极易破碎,反而销量很大;3元~5元/只的熟胶面盆则少人问津。再比如单价在100元以下的电饭锅等小家电易销,100元以上的就很难卖。二是不少地方仍有年头打酒、年尾结账的赊欠习惯,部分农民对即买即结的超市经营模式不是十分适应。三是农村消费人群由于自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对广吿接受能力差,消费上盲从性大,且趋同心理强。要培养农民的品牌忠诚度,需要进行长期的宣传、示范,而效果较难把握,使企业宣传投入风险系数相应增大。四是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渠道及主体分散、良莠不齐,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经营者利用冲货、砸价等倾销方式,获取市场利润。而连锁经营重在规范,在采购方面力求质量,在农村这个以价格作为重要消费尺度的市场上,很难发挥品牌与质量竞争优势,造成许多商家对农村市场畏而远之。

4.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跨地域连锁受到很大限制。近几年来虽然国家支持零售连锁在全国范围内扩张,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来的地区割据与地方保护仍然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跨区域连锁的发展,农村地区尤甚。由于许多连锁超市实行集团内部统一核算方式,其产生的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收益也往往由总部所在地独享,由此也造成了设在外地的一些连锁机构不为当地政府欢迎,对非本乡本土的农村连锁店、超市有挤、卡、压的现象。农村全国连锁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面前往往无计可施,当地政府总能通过各种方式制造障碍,诸如布局不合理,没有经过批准等。不少企业在本地办理每个证件仅需一两百元,但在异地开超市办理每个证件需要两三千元的很常见。少数地方还存在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现象。

三、农村连锁经营的发展思路

1.做好市场调查,建立双向物流经营模式,引导农民消费。一是连锁总部要通过分布在农村每个角落的销售网络,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分析,及时了解农民需求,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发挥物流配送的功能,把零碎的小规模农村市场汇集起来,扩大市场份额。二是根据农村市场特点,建立配套的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收购农副产品,增加农民购买力。同时,将收购的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城市超市,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降低了总体经营成本,又满足了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需要。三是普及健康消费知识,引导农民消费。供给有时也能创造需求,我国很多地方农民长期形成的一些消费习惯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如过多食用腌渍食品,如果探索出适应农民生活习惯的营销方式,让农民放弃不健康的消费需求,实际上等于为连锁经营开拓了市场。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好商品产生的实惠,引导他们健康消费。

2.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降低销售价格。连锁经营要占领农村市场,没有低廉的价格是不行的。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农业生产资料还是日常消费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当大。只有连锁经营给农民带来价格上的优惠,农民才会认同它。要想降低价格就必须降低成本,在建立大型连锁企业时,只建立两个、最多三个流通环节,即以连锁总部为中心,直接面向各个分店。连锁企业要通过统一采购,低价进货,减少库存,降低流通费用等途径,降低成本和商品销售价格,做到同等质量不同经营主体的商品销售价格只有连锁经营企业最低。同时,农村居民消费不讲求时尚,主要是适用,连锁店应以满足大众化消费为主,多经营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中低档商品。

3.保障商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农村商品普遍出现质量问题,与农村个体经营在商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有很大关系。连锁经营要对个体经营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质量保证是最重要的。为此,连锁企业要在净化市场方面做出表率作用,加强配送中心建设,严把进货关,对于销售的商品要认真选择,统一采购,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对于分店或加盟店,尽可能确保由配送中心供货,至少主营商品绝大部分由配送中心供货,即使少量的自营采购也应由总部财务统一结算,便于有效实施控制。即将过期的食品及时下架并返回总店。要引导农村居民鉴别商品特别是食品真假,杜绝“三无”产品上市。

农村连锁企业一定要树立服务农民就是发展自己的新观念。针对目前我国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特点,连锁企业应设法送货上门,服务到户,收购到家。对于彩电、冰箱等大电器和农资销售必须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总部在服务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制定服务标准,并为分店和加盟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加盟店和顾客的需求。配送中心建设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只有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建设好,才能及时地把日常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及时地送到分店,保证分店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商品不积压、不脱销、不损坏、成本最小。它不但直接关系到连锁经营的效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最终服务好农民,满足他们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4.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企业运作。提高整个农村连锁经营体系管理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要重点培育当前最为缺乏的职业经理人和基层连锁店店长,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和业务素质,推进连锁企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规范运作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是确保企业信誉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连锁经营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分店因为运作不规范而出现问题,其影响对于整个企业连锁企业往往都是致命的。连锁经营的规范运作关键在于其统一性,无论是总部,还是分店,或者加盟店,给人的印象应是一体的。较高要求的连锁经营一般会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财务结算、统一规范服务、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商店标志、统一经营方针、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鉴于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情况,连锁经营的规范化可能还很难一步到位,可以边发展,边规范,走逐步规范化运作之路。为了规范连锁经营,必须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运作规程,总部依据规程要求对各连锁分店加强有效监管。同时,还要在发展中大胆探索,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农村连锁在县级市场有必要设立自营店,一方面,利用直营店的品牌优势、品种优势、环境优势和供应链优势,建立旗舰店和样板店,推动和吸引周边农村传统业态转型加盟,同时也起到带动示范作用,提升加盟店发展水平。在取得市场、形成品牌影响力后,再根据物流配送能力和管理监控能力,在一些大的乡镇选址开店,而后再由此进一步向下辐射,达到一些小的乡村。这样层层推进、层层控制,有效地促进农村店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5.完善政府支持机制,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农村购买力水平偏低、物流配送成本偏高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连锁经营盈利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开拓农村市场的风险仍然较大,需要各级政府给予积极支持。要摆正政府位置,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政府行为应限定在制定政策、确定扶持措施、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范围内,尤其是要采取措施打破地方保护,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投资环境。既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连锁经营,又积极扶持本地成长性好的企业争取成为连锁经营的总部,鼓励本地企业与引进企业重组兼并和公平竞争。要积极落实对农村连锁企业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为农村连锁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商建发[2006]535号)

[3]黄海: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扎实稳步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N].经济日报,2007-01-29

[4]程国强.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流通业 拓展商品连锁经营[N].市场报,2006-4-19

[5]程杰:“苏果”开始城市包围农村[N].江南日报,2005-04-13

[6]任鸣鸣:物流是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J].经济论坛,2004(08)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4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大股东;关联交易;股东财富最大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进行了公开上市发行股票(IPO),在募集到资金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公众公司,对于上市公司,其经营和管理必须严格执行《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但由于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或者控股集团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和关联往来,存在利益输出的可能,进而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就上市公司的“独立”经营和管理进行一些思考,探索出一些思路,本文主要是探讨财务方面的独立管理思路。

一、上市公司经营的独立管理

要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的独立,应该在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架构下,有效的实施研发、生产、管理和经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创造经济效益,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监督指导下,上市公司合法经营、合规运作,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上市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特别是对外的融、投资以及担保业务必须严格按照《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由经营班子共同参与决策,并报股东大会、董事会审议通过方可实施。要坚持上市公司独立经营的方针,彻底剥离上市公司以外的业务及相关费用,使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在业务管理与上市公司管理产生冲突,通过协调仍不能达成共识时,最后的决策应倾向于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规。

二、上市公司财务的独立管理

首先,上市公司要遵守《证券法》、《公司法》相关规定,合理减少并规范关联往来,做到财务机构、人员及会计核算的独立,并独立的对外签订财务合同,对关联往来应坚持从严控制和披露的原则,公充、客观反映上市公司财务及经营状况,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1.上市公司应高度重视、总体筹划关联往来,从而合理保持上市公司独立性,依法规避关联风险,在对外签订财务合同时,要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实现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

2.上市公司要设立独立的财务核算部门,梳理财务会计岗位,从形式上与集团、其他关联公司财务机构分离,拥有独立的核算体系,不与股东单位或其他关联单位混合核算,各自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财务部门要因岗定员,建立独立的工资管理制度,并在有关社会保障、工薪福利、部门费用等方面分账独立管理。

3.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规范上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事业部的会计核算制度,并独立进行相关财务决策,其控股股东、其他关联方应尊重上市公司财务的独立性,不干预公司的财务、会计活动。上市公司不与控股单位、其他关联公司互相垫付成本费用,依法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和履行缴纳义务。上市公司是独立法人实体,依法保护全体投资者权益,减少、规范关联往来,不损害、侵占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要求上市公司为其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期间费用,也不得互相代为承担成本和其他支出。

其次,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应严格按照有关的监管制度执行,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控制度。

1.上市公司对其及所属事业部的资金应遵循适度集权,对整体资金管理应做到以收定支,逐步实现现金流量预算控制管理模式,对其分级管理的货币资金统一调剂、有偿使用,以合理使用存量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

2.上市公司制订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筹划资金结构,加强对控股子公司及事业部的资金管理,明确资金周转率、合理规定资金库存限额,适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收益率,同时加强票据等有价证券及银行印鉴的管理,保证上市公司资金安全。

3.上市公司对资金的收支活动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审批人应当根据上级的授权,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业务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结果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未获批准的业务不得办理,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人员一律不得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对于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资金应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规范制度,制订、完善财务作业审批权限,加强对重大资金支出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行为。

4.上市公司的股东单位、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及其控股的公司不以任何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上市公司不得有偿或无偿地拆借公司的资金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不得代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偿还债务,不得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关联方提供委托贷款,不委托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进行投资活动,不为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汇票,不与控股股东订立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协议。

再次,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应坚持合理使用严格管理的原则,保证上市公司的资产独立完整、权属清晰。

1.上市公司应按资产类别制订、修订相关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系,使其符合上市公司对资产的管理规定。对于应收账款回款等指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合理控制、减少关联应收账款余额,降低财务风险;对于存货,应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尽可能减少经营占用资金,对关联存货的销售价格及会计处理应符合上市公司的公允原则;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应完善授权批准制度,合理控制资产置换、调拨、处置等关联交易;对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的管理要合理、最大限度的为股东创造经济效益。

2.上市公司根据所属子公司、事业部实际情况对其资产进行必要的整合、重组,以达到上市公司日后的独立经营管理要求,要与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公司的资产产权界定明确,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公司在其经营期内,不得抽逃、转移资产。

3.上市公司应通过必要的程序和措施确保资产关联交易和交易价格符合“三公”原则以及其信息披露的合法、完整。上市公司对于无法避免的资产关联交易,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其关联交易的价格或取费应不偏离市场独立第三方的公允标准,对于难以比较市场价格或订价受到限制的关联交易,应通过合同明确有关成本和利润的标准;初步建立财务经营信息披露的制度,适当保持经营和决策的透明。

最后,上市公司的对外融、投资以及担保业务,必须按照监管的相关规定通过评估、审核、会签、决议的流程进行实施。

1.上市公司根据资产、资本结构及其筹资成本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和筹资来源,依法进行上市公司的融资。上市公司的融资应严格遵守上市公司筹资流程,重大筹资应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授权,并根据其最优资金结构,同时充分考虑财务杠杆效应,以合理确定筹资数量、筹资时间及资金来源。

2.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应遵守有关法规规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相关决议,实现上市公司投资意图。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环节的控制制度,对对外投资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投资建议的提出、分析与论证,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对外投资决策科学、合理,要建立严格的对外投资业务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上市公司应对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投资进行科学管理,以增加收益,降低风险,达成投资目标,其对外投资额不得超过上市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原则上不得向资产负债率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公司投资。

3.上市公司不得为股东单位、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及其控股的公司、以及有利益冲突的个人提供担保,或将上市公司名义的借款、授信额度转借给前述法人或个人使用。如该担保或借款对上市公司有利,应采取反担保,并取得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中小股东的同意。

为了防止、解决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我们应该制度先行,独立地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经营决策,从而真正保障全体股东的权益,进而实现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5

创新提升担保经营思路促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湖北力邦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感谢湖北经济委员会给湖北力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这次机会,能作为本次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的经验交流单位,与银行﹑担保同业交流﹑学习,我们感到万分荣幸,机会难得而宝贵。

一、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汇报

自1998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级政府在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的步伐加快,以及专业化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迅速发展。担保业作为国内一个较为新兴的行业,必将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湖北力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成立的。

湖北力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注册资金人民币6000万元,属民营性质的商业性专业投资担保机构,力邦担保公司主要以信用担保管理领域经营发展为业务重点,采取向合作银行申请担保贷款业务额度开展业务基本运作。公司经营宗旨是通过运用信用担保和投资等经济手段,架起银企合作的桥梁,有效解决广大中小企业﹑个人融资难和银行放款难的“两难”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信用体系,同时为全体股东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

商业化担保机构与政府等部门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区别在于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出资社会化﹑经营市

场化﹑内控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市场竞争充分﹑专业化水平高等。力邦担保公司作为商业性专业化投资担保机构,从成立之初就遵循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经营运作,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包括监事长﹑总经理在内的经营管理层全部是来自银行﹑金融类投资公司﹑上市公司等重要岗位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专业工作经验。公司现有员工37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和投资决策发展委员会,专设业务部门有私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部﹑市场开发部、金融咨询管理部、风控管理部、投资项目部和财务综合部。

2004年力邦担保公司着重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营销渠道建立、银行等合作银行网络搭建、行业中品牌树立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业绩。截止到2004年底,私人类担保业务总担保金额2872.5万元,共计268笔,公司类业务总担保金额2560万元,共计6笔,金融管理咨询类业务签订企业及项目18个。全年实现担保业务收益92万元,金融管理咨询业务收益36万元,到2004年底无一笔担保业务发生逾期和垫款,取得授信及发生担保业务合作的银行7家。

在2004年下半年武汉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推出的中小企业贷款合作业务中,力邦担保公司积极参与和支持,成为武汉市被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审核确定的6家担保机构中唯一的一家民营担保企业。力邦担保公司同时也是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批准的湖北省第一批免税担保企业,在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发起设立的湖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的活动中,积极响应和支持,成为湖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二、公司的风险文化建设内容

银行经营的商品是货币,担保机构经营的商品是风险,因此担保评价决策的标准和程序、反担保措施的合理设计、风险控制和风险化解的能力是衡量一家担保机构是否专业的重要标准。力邦担保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工作,探索建立独有的力邦风险文化,它是在担保业务选择担保初审、评审决策、检查监控、催收化解的全过程中所形成的占支配地位的习惯做法、机构安排、思维方式的总和。力邦担保公司在具体的风险控制工作中贯彻以下九点工作原则:

(一)担保岗位设置应当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岗位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做到审评分离。

(二)建立有效的担保决策机制,包括设立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被风控委员会两次否决的担保申请项目,一定时间内不得再次提交风控委员会审议。

(三)根据风险大小,金额大小,反担保情况,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审批权限逐步采用量化风险指标。

(四)以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为基础,开发和运用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作为担保客户选择和项目审批的依据,并为客户信用风险评价、监管以及制定差别化的担保政策提供基础。

(五)防止对单一客户、关联企业客户和集团客户风险的高度集中,防止违反原则提供关系人担保和人情担保,防止担保信贷资金违规投向高风险领域和用于违法活动。

(六)建立统一的担保操作规范,规定保前调查,保时审查,保后监管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

(七)建立担保风险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

(八)建立在保企业风险分类管理制度,规范担保贷款质量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严禁掩盖不良担保贷款的真实情况,确保担保贷款质量的真实性。

(九)注意完善法律手段,重视重大法律问题。

力邦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主要表现在在保企业分类管理.担保公司要在风险中生存并发展,必需要稳健经营,包括稳健经营的理念,稳健经营的工作作风,稳健的操作程序,稳健的管理措施.而稳健经营的前提,是不仅要预防可能的风险,化解已经发生的风险,而且要及时识别和弥补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即内在风险.只有对在保企业管理通过连续分类过程才能及时了解在保企业存在的问题,因为它跟踪担保质量在担保期限内的变化情况,便于管理者分析原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力邦担保公司结合担保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银行的五级分类标准,制定了一整套在保企业分类管理的办法。通过在保企业分类管理的实施,为改善初审质量提供了依据,扭转了担保业务管理中的落后行为,强化和充实了力邦的风险文化内涵。

三.深入业务探索创新工作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内担保行业的发展,不仅在担保企业的数量和担保业务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在担保业务品种上也开始呈现多样化,除了贷款担保之外,还出现了商品交易履约担保、财产诉讼保全担保、工程建设履约担保、个人消费信贷担保等业务品种,表明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正步入轨道,中国担保行业雏形已经显现。

力邦担保公司在做好传统贷款担保业务的同时,密切关注随着市

场经济发展与信用担保结合而产生的更多担保业务契机。力邦担保公司在业务品种开发上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个人贷款担保业务领域开发了个人婚庆消费打包贷款担保业务、多思英语升级消费贷款担保业务等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担保业务品种。在公司类担保业务方面,除传统的贷款担保外,还成功办理了诉讼保全担保,商品贸易第三方担保等业务,积累了宝贵的品种开发和风险控制的经验。2005年力邦担保公司将尝试性地推出工程建设履约担保业务和有较复杂性的中小科技企业委托贷款集合担保业务.

信用担保体系是微观层面的操作,尤其是反担保的设定,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运作是否成功,关系到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对最终能否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风险可控的信用担保体系起到关键性作用。

除了在担保业务品种创新上勇于探索尝试之外,力邦担保公司在反担保措施的方案设计上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多数申请融资担保的中小企业都存在反担保资产不足值、无贷款银行认可的有效反担保条件的客观现实。如何能在有效控制银行贷款资金和自身担保责任的安全前提下,架起银企合作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反担保措施上灵活多样,多渠道立体化设计反担保方案。力邦担保公司配备有专职的律师和经验丰富的风险控制人员,在反担保方案的设计上,除了传统的抵、质押外,我们还设计了经营权抵押担保、浮动抵押担保、股权加个人连带责任担保、库存产品加财务监控担保、应收账款加财务监控担保等反担保方式。通过以上反担保方式的组合运用,真正起到了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担保业务成功率的作用。

四.倡导和积极推进业内合作

担保行业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信用担保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扶持,还需要担保机构在自身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强化行业协作。我们对担保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浮浅,远远不能适应担保业发展的要求,亟须加强与担保同业在担保理论与实物问题的研究和交流。目前,全国有4000家左右的担保机构,由于成立的时间不同、资本实力大小不

一、所处的业务领域和具体政策环境各异,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业务规范化程度不高,作为一个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不能得到正面的体现。同时,各担保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与业务合作的渠道不畅,虽然在同业机构的共同倡导下,缔结了旨在促进担保机构间交流与合作的“中国担保业联盟”,但由于各种原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探索中加强交流,互助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信用担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会更高,担保事业也将会处在全面成长的新时期。担保行业的各位同仁们,我们有责任一起共同努力,抓住机遇,不断地推动担保行业稳定、健康的成长。

湖北力邦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6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1-10-8

清涧县居于榆林市南端,这里沟岔交错、梁峁相衔,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沟壑土石山区。地下资源贫乏,地上生态脆弱,使得这里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然而,面对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清涧人不甘落后,在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奋发有为,立志图强,立足县情,创新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独特的清涧发展之路,被广誉为“清涧模式”。

一、没有资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思路

一个南部山区的农业县,在18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1.7万人。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将这里吹得山变绿了,人变勤了。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民穷县不富的现状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到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845元,财政收入只有704万元。一个大县比不了北部一个乡镇。因而,国家级贫因县的帽子一直端端正正戴在清涧的头上。条件差,怎么发展?2006年,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摆脱以往“清涧缺乏矿产资源,难以发展”的贯性思维,认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优势,一方水土不仅能养更能富一方人。原县委书记高永东说:”没有资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思路。是的,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在于创新。2006年清涧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了新的解放思想活动,集中智慧,谋划清涧的发展路子。经过上上下下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清涧虽然地下矿产资源贫乏,但地上资源独特。清涧红枣栽培已有3000年的历史,为世界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康熙《延安府志•田赋志》载:“红枣,出清涧。”乾隆《清涧县续志•田赋志》详载:“枣,东乡自店房坪(今老舍古乡芋则沟村)直抵黄河,约计一百余里。”清代.白庆纶《王宿里》称:“松涛翻翠摇青嶂,枣实凝丹映彩虹。”现在还有千年的枣树在王宿里存活着。同时,清涧还流传着 “清涧三大宝,猪肉粉条大红枣”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铺的炭”也是对清涧资源的描述。显然,红枣、粉条和石板既是清涧的资源,也是清涧的优势产品。且清涧县有三河和三大地貌特征区。黄河和无定河岸土石山区是红枣的优生区和适生区,清涧河流域区是鲜食枣优生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有种植洋芋和粉条加工的较好条件,西区和中东部又是石板的集中产区。过去,只所以把这些资源不当资源,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跳出按“传统农业”经营这些资源的圈子,农民自发的、单门独户、用祖传“秘方”进行作坊式的加工,尽管红枣规模发展到40多万亩,然而科技和产业化水平很低,使得这些资源开发受限,效益低下,发挥不了主导产业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一个地方发展的航标。2006年,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分析县情,统一认识,确立了“以枣富民,以枣兴县,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并提出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实现中国西部红枣的“五个第一”,即中国西部最大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红枣工业基地、红枣市场营销基地、红枣科技研发基地、枣业文化旅游基地。构建以红枣产业为主,石材、粉条产业为辅的“一体两翼”新型经济发展框架,以产业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他们提出要全力建设 “风

韵枣都、山水清涧、英雄故里、石板之乡。”这十六个字,是一幅蓝图,高度囊括清涧的发展目标,且极具文化底蕴。为了实现这一蓝图,2007年,清涧县委、清涧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2007至2009年连续3年出台《关于红枣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2009年—2015年清涧红枣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构建清涧枣业的“十大支撑体系”,即组织领导、政策制度、监测管控、资源保障、工业发展、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信息互动、文化宣展体系。从此,清涧有了一个路径清晰,目标明确的符合清涧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认准的事情不松劲,坚持不懈见成效

清涧县委县政府确立以红枣产业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后,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全面打响了一体两翼”战略开发的攻坚战,县长马治东讲:“要举全县之力,实现中国西部红枣“五个第一”,带动石材和粉条产业上台阶。”

1、抓基地建设,打坚实基础。红枣产业按照东区消灭空白点、中区打造精品点、西区建设示范点的总体要求,坚持每年新栽红枣5万亩,一个乡镇培育1个万亩以上示范点。他们结合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积极倡导和鼓励大户承包办基地,并在资金、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目前,清涧县涌现出10多个百亩以上个人承包办基地大户;要求每,西区每个乡镇必须新建500亩的红枣精品示范基地,东区每个乡镇必须新建200亩的红枣精品示范基地,并且全部为高标准矮化密植园。示范基地均由乡镇党政一把手、林业部门领导干部和包抓乡镇的技术干部亲自抓,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大力整合农村和农业闲散资金,全面向红枣基地建设倾斜。凡享受财政扶助资金的村庄及个人,都要创办红枣基地。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每年必须新发展枣林100亩。红枣加工企业每享受1万元南扶资金,必须办好1亩高标准、高质量红枣基地,否则,政府不予支持;对原退耕还林地块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全部补植枣树。同时,县上每位县级领导包抓1个乡镇,各部门、单位和省市驻清各单位每年必须包抓2-5个10亩以上的栽枣示范户。各乡镇科级干部必须包抓5亩以上示范户4个,一般干部包抓5亩以上示范户2个。基地必须达到统一标准要求,并实行挂牌管理。对自愿领办、带办红枣基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不影响工资晋升,工作调动的前提下,除对所办基地给予资金扶助外,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和提拔使用。目前,全县枣林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挂果林48万亩,盛果林38万亩,百亩以上红枣管理示范园116个,年产鲜枣15.5万吨。石材产业,集中抓清涧河流域和中东部店则沟等区域的资源开发,运用新理念,实现由传统分散开采向现代集约化规模生产转变,由自产自用型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转变,目前,清涧产生了81家石材加工企业和个体,年产石材10万多方。粉条产业,在扩大西部黄土丘陵区域洋芋种植规模的同时,充分拓展外部市场,让定边、靖边、宁夏、甘肃一带的洋芋成为清涧的粉条生产原料基地,目前,全县有3000多个粉条加工点,430户加工厂。

2、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产业延伸。清涧县兴企业强“龙头”,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石材、粉条经济,使”三大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形态为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壮大加工企业群体,全力提高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一是政府强势推动。为了促进工业发展,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的创办,积极鼓励国有、集体、个体,通过合股、合资等多元投资方式发展加工工业,从而催生了一批工业企业,促进了一批工业项目的上马。四年内,仅南扶资金一项支持红枣工业3600多万元,并带动民间资金2亿多元投入红枣工业。二是能人积极带动。在鼓励干部职工分流领办、兴办企业政策的感召下,一些能人志士

挺身而出投入工业开发大潮,相继建成大批红枣加工实体。这些加工实体助推了清涧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企业连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业大开发格局的形成。在这几年内,巨鹰、宏祥、人和仙、西北土特产等一批老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枣生堂、老河坝、老陕北、百城木雕等一批新企业迅速崛起。三是园区大力牵动。清涧县在西城区已整理出近500亩连片土地,作为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进行开发。目前,清涧6户红枣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8户获得QS认证。巨鹰、宏祥分别被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2008年,清涧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清涧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加工企业获得直接出口权。全县工业产值4.7亿元。

3、大力培育品牌,全面提升“一体两翼”产业整体水平。清涧县优化品种结构,坚持“质量奠基、品牌领路、自主开发”的品牌创建思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培育,把品牌培育当成产业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制定红枣产业品牌战略开发计划,指导全县的品牌开发工作。重点通过红枣文化开发、共享技术体系建立、营销和宣传资源整合、扶优抑劣、品牌升级创优和竞争规则重建等措施,积极推动品牌战略开发工作。通过积极参加或举办各种商贸洽谈会、产业研讨会、专业节会和系列化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在明确品牌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注册保护力度,不断优化产品自身质量,积极防范假冒伪劣现象。目前,全县红枣加工品有7大类、100多个品种,有中国著名品牌1个,陕西名牌产品1个,地方知名品牌9个。

4、重视科技研发,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清涧县突出抓了红枣科技方面的引进转化、合作开发、研究试验与应用推广活动。他们依托省红枣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展开了企业产学研联合体和县属红枣科技研发中心联建工作。引导宏祥、巨鹰、人和仙、枣生堂等红枣龙头企业,注重新产品研发与开拓,先后开发了红枣油炸酥片、红枣酶解浸提饮料、红枣生物发酵醋饮、红枣低糖果脯、红枣智能烘房、枣木工艺品等工业化新产品,积极推动了红枣工业的深入开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专家每年对枣农进行科技培训,同时组织枣农外出参观学习,全面提高了红枣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他们建立专家大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红枣专业研究团队进驻清涧。目前,“陕西省红枣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在清涧挂牌并开展工作,是我市唯一一所红枣研究中心。清涧县还正在启动和申报“国家红枣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将启动建成全国红枣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清涧县还通过合作开发、独立开发等多种形式,对红枣标准化基地、病虫害防治、防裂防烂、干燥贮藏、精深加工等实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不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开拓市场,不断扩大营销网络的覆盖面。清涧县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思想,充分发挥现有枣业协会的作用,指导组建多种形式的枣业合作组织,注重营销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红枣企业家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努力构建交流合作、公平竞争、合力对外、互信共赢的商业平台。积极在重点区域设立营销机构,扩大红枣营销窗口。筹建功能齐全、配制先进的红枣集贸市场,全面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大物流理念,以优质服务、低成本的交易和一流的商业信誉,赢取秦晋大峡谷枣业带枣业中心的优势地位。他们创建“中国西部红枣网页”,全面开通县乡两级各部门各单位电话信息服务,加快开通销售热线,积极搭建红枣营销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据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基本条件,帮助企业申办各种层次的质量、安全认证,全力

打通涉及国内、波及海外的市场准入通道。有效推行营销实绩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与外商形成实体对接,调动各方推动红枣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目前,清涧县的红枣产品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市场的覆盖率达到34%,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粉条已成为周边市县的加工特产地,石材产品远销西北及华东等地。

6、建设产业文化,推动产业增值。一是超前规划特色显明的产业文化体系。构建以红枣产业物质文明为基础,以陕北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背景,以红枣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铺垫,以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枣乡特色风情为灵魂,以认知规划和政策制度为脉络,以枣业科学技术及红枣药食、品牌、企业和文学艺术等文化为骨架,以城乡景观、专业节会及品牌专营店、“双红”旅游线等为展示窗口,以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等为宣传窗口的枣业文化体系。二是悉心打造艺术魅力恒久、商业价值兼具的产业文化精品。重点以石板、枣木等特色资源为载体,将蕴含历史典籍、人文故事、诗歌书画等经典著作与远近闻名的清涧石板结合起来,着力开发坚固美观的石板装饰、枣木家俱、枣木根雕,使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远远高于煤炭。他们还全心打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城乡景观群。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枣都大桥、河滨路民俗文化长廊、百城公司枣木工艺品群、巨鹰公司红枣文化展览厅、岔口红枣文化广场、牛家湾红枣文化博览馆等,都是清涧红枣产业文化开发的缩影。

三、来自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将在创新实践中产生更大作用

清涧县依据县情,解放思想,协力创新,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如何摆脱困扰,发展壮大自己的路子,人们之所以称之为“清涧模式”,因为这条路子有独特之处。总结清涧的经验,“清涧模式”应是:因地制宜、规模生产,龙头带动,科技引领,品牌经营,文化推动。这样的模式是清涧在创新活动中精心打造的,必将在全市特别是南部贫困县区发展县域经济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清涧的创新实践,为我们引发如下启示:

1、领导是关键。追求富民富县目标,清涧县历届县委、政府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赞赏的是从2006年开始,新的一届领导班子,面对清贫的条件和匮乏的资源环境,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把清涧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踏踏实实谋事、干事。他们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加快产业发展的指导能力,强化保障,全力构筑畅通的产业发展“绿色通道”,使清涧县在困境中悄然奋起。2009年,全县GDP达16.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分别是2005年的3.4倍、1.9倍和2.5倍。清涧县于2008年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在综合名次进位最快前10名县区中名列第二,上升29个位次。一个县发展靠的是这个县的人民,但没有一个事业型的班子,一切都在等、靠、要,发展只能是空喊。党委、政府是凝聚力量的核心。

2、思路要创新。清涧有三大资源,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走新的发展路子。所以,他们确定了“一体两翼”的经济架构,确立了“枣赢天下”发展理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五大战略目标”和“十大支撑体系”为内容的较为全面系统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实践过程中,以全力打造“中国红枣第一县”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统筹发展,社会受益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兼顾原则,坚持经济与文化互补,文化与经济互动原则。在全县推行大户连片承包制,推进规模化经营。改变石

材经营策略,用现代加工手段,将雕刻艺术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附植其中,改变了以往农家自产自用简单用途,不仅使其成为商品,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价值,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渠道。目前,清涧的红枣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粉条收入占到西区农民现金收入的39%,石材收入也正在显现。

3、产业需延伸。清涧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他们坚持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用大户承包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一批有规模高标准示范园。目前,全县土地流转3.9万亩,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如杨文春夫妇承办的清涧县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北牛家湾村承包了3500亩土地办起了有机红枣矮化密植科技示范基地,并规划扩大规模,使经营土地达到5000亩以上。他们以“龙头”来联结基地、市场,延长产业链。全县从红枣加工,到红枣包装、纸箱生产一条完整的红枣产业链正在形成,特别是“枣生堂”红枣饮料的上市,使红枣产业在深加工上有了质的飞跃。枣木根雕的出现,不仅延长了产业链,且使红枣产业产值大增。近年来,清涧县兴办了三个有规模的石材加工企业,其中火星公司新上5000立方米岩石产品生产线,1万立方米试生产线,开发了千余个工艺产品。九天薯业、光远薯业一批重点企业步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轨道,让红旗沟、神延铁路沿线的粉条产业优势得以发挥。清涧的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值增效的必由之路。只有提高产业化水平,才能走农村工业化的路子。

4、市场在拓展。清涧县把开拓市场作为开发产业的重点环节。他们首先视质量为生命,采取“内引外育”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培育适合区域实际、独具特色的名优品种系列,加快落后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实施丰产优果工程,积极开展“清涧木枣”原产地保护。他们本着“深层挖掘,多形式互动,高品位打造“的思路,在黄河西岸、无定河两岸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红枣生态旅游基地和红枣大观园,积极挖掘红枣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景观文化和艺术文化,打造红枣文化名片,促进红色文化与红枣文化、石板文化的结合。积极整合宣传资源,按照“内容统一,形象统一”的思路,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全力提升了三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三大产业产品特别是红枣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更谈不上效益。然而产品的市场在于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决定产业规模的大小。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7

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城镇化,从事农业劳力明显减少,带来农村荒地增加。早期外出的农民工,经过十几年的闯荡,其中一部分已脱颖而出,变成拥有一定资本、有见识、先富起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出生于农村,对发展农业有着自己的见解,回乡创业,投资于农业驾轻就熟,逐渐形成趋势,这种趋势的标志就是种养(殖)大户和以种养大户为核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兴起。种养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既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一股强大力量,又对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其中制约因素——土地经营权规范及流转有着迫切的要求。事实上,土地经营权规范及流转已在全国不少地方试点,并以不同方式得到发展,即便是小规模、局部的、采取变通方式的,由于土地经营权资源丰富,蕴藏价值巨大,用活土地资源将对农村经济金融产生巨大作用。

农村金融发展也表明了农业发展趋势: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余额逐年萎缩,大额贷款则逐年增加。2011年上半年,对湖北红安县农村信贷调查显示,农村信贷需求以扩大生产的大额贷款为主, 5万元以上贷款余额占比总贷款的70%以上,贷款需求以5~20万元居多,部分农户贷款需求达到50万元,这部分大额农贷只有通过抵押获得贷款,而农民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财产,大额农贷满足率低于40%。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种养殖户和专业合作社需求尤其旺盛。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首先要有较大面积的租赁土地,较长的租期,较大额度的租金。对典型的种养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投资进行分析发现,其先期资本投入占2/3以上,先期资本投入包括土地经营权租金、生产厂房建设(如猪舍、住房等)、道路建设、开办费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种养殖必须走向规模化、机械化,要求更好的设施和管理。

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既有贷款强烈需求,又有一定的财力,表现在先期已有较大投入,且经营时间已有3年以上,需要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的大户和合作社,其资金需要只占已投入资金的一半左右,信贷风险较低。但由于目前5万元以上贷款必须有抵质押,除存款单质押外,只能以县以上城镇的商品房抵押,其他抵押品基本不采用。目前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联保贷款(也要求有房产),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满足不了他们合理资金需求,发展土地经营权相配套金融服务和抵押贷款成为必然和要求。有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已开展了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如湖北红安县农村信用社自2010年以来,发放5笔,总金额198万元,取得一些宝贵经验。

2 办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法律依据和禁止界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以下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下称土地经营权)附带地面附属物作为抵押物权,向金融部门申请的一种抵押贷款。这种抵押贷款首先必须要求土地经营权这种抵押物具有合法性。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因此,在现行的法律规定下,只有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本文提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特指土地经营权具有合法性的抵押贷款,这类贷款主体通常为承包面积较大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其他如基本农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设定抵押。《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因此,部分地区探索性地开展基本农田等土地流转,以其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物不具有合法性。

3 当前办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操作上的问题

1)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

目前,农村土地经营承包中村集体与承包经营人双方已逐步按照规范化承包合同文本签订合同,但目前没有明确登记机关登记,无法办理经营权证。有的地方暂由乡镇政府登记。

2)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

由于土地经营权价值取决于未来的土地经营收益,受土地承包经营的时间、自然条件、生产经营项目等因素影响较大,判断土地经营权价值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建立起土地经营权价值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同时,建立评估土地经营权价值相应标准和操作程序,土地价值评估有价值参考。

3)土地经营权流转。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体现土地经营权价值的关键,也是防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的必要条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规范化土地流转平台还处于实验阶段,土地经营权交易困难,银行在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时,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经营权不易变现。

4)土地经营权纠纷仲裁。

农村土地经营权涉及方方面面,出现利益争议和纠纷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土地经营权监督机构不明,管理职责不清,容易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掣肘的现象,土地经营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风险。

4 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建议

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1)建立土地经营权证发放和登记制度。

以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承包经营权设定抵押的,应当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农业、林业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发放土地经营权承包证书。在村集体与承包人签订土地经营权承包合同后,土地经营承包人持合同到乡镇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并由乡镇上报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县级统一制作发放土地经营承包证书。办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也必须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登记。

2)设立土地经营权专业评估机构,制定相应评估标准。

省一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省实际,出台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操作细则,由县一级人民政府设立专业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或者委托现有商业评估机构对土地经营权价值进行评估。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要综合考虑土地所在区域、种植、养殖品种、现行收益、受让双方意愿等因素。

3)组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

地方政府引导组建土地流转中介平台,为土地流转提供流转受让方准入、流转价格指导、合同服务、法律服务、竞价服务、纠纷仲裁等服务。同时建立县、乡、村土地流转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使土地流转供求双方都能及时获得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使银行能够及时通过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将抵押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变现。

4)建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审核除要求合法取得、拥有法律效力证明材料、经营业主信用状况良好等基本条件外,关键要把握业主先期已做较大的投入、具备持续的生产能力,已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贷款额度不超过土地经营权承包费和前期投入的一定比例,贷款期限按承包期限和生产周期确定,期限不得超过土地水域经营权剩余年限。三是采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行业协会(合作社、基金)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业担保公司担保”等贷款模式,分散信贷风险。

5)政策支持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一是由财政出资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保险,分散和转移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增强信贷偿还能力;二是组建农村融资担保公司,对符合产业化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经营规模、资信状况良好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者提供贷款担保。三是对农村金融机构办理经营权抵押贷款利息补贴。四是建立基金补偿机制,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因流转、担保、保险、贷款等产生的风险予以适当补偿,由财政部门按金融机构最终损失额度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参考文献

[1]亓宗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保障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2]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 篇8

摘 要 保单销售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保险中介业务的发展壮大是保险业务更上一台阶的关键。而代理人在保险中介业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兼职营销员存在的优劣势和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发展兼职营销员的几点假想。

关键词 兼职营销员 优势 劣势 创新措施

就目前而言,在个人代理制为主的体系下,我国的保险营销人员还是以全职代理人为主。笔者认为,保险营销不应过分区分全职兼职,应当肯定兼职营销员的存在意义。并且,在这个保险销售体制转型的阶段,吸引更多优秀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对未来完善的保险中介市场形成十分有帮助。

一、兼职营销员的优势和作用

(一)从业工作压力小,工作心态轻松

目前,保险营销员的薪酬普遍不高,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收入也很不稳定。这样会对从业的营销员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其全心投入工作,享受“传播福音”的保险营销,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其恶意压价,返佣,欺骗等行为。而由于兼职人员已经拥有收入稳定的工作,在从事兼职代理工作时,压力较小,违规行为会相对较少。并且保险销售在本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在营销过程,业务员的心态很容易影响谈判。由此,轻装上阵的兼职营销人员,更容易将重点放在保险保障上,而不仅是为卖出产品绞尽脑汁,这会比全职人员更有优势。

(二)人际关系网络优势

营销员拥有的人际关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销售量,同时降低销售成本。保险营销中人际关系相当重要,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会胜过好的营销技巧。兼职营销员的本职工作会形成很多“人脉”。财险领域,在譬如航空、铁路、水运、公路、邮电等系统,兼职营销员可以更为轻松地在系统内部从事保险中介活动,即为自身谋得收益,又为供职系统和保险公司降低了经营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在寿险领域,兼职营销员的本职工作单位及相关单位同事、共事人员都是很好的客户资源,在展业时会相对容易很多。

(三)保险传播作用

保险营销不仅是销售保单,也是传播保险思想,培养保险意识的活动。营销员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无形之中就在进行文化扩散活动。将已有的保险知识传播给周围正在考虑获取保险知识的人群,是传染扩散的表现。传染扩散强调“周围”的概念,兼职营销员能很好的利用自身的“周围”,在销售时无形的进行了保险宣传,有助于加速全民保险意识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是很有利于促进保险事业发展的。

二、兼职营销员的劣势

(一)无法系统接受培训

保险培训对于一个营销员的沟通技巧,销售技术,服务态度等各方面都相当有帮助,系统的培训十分有利于保险营销员的成长。现有的兼职营销员还不成规模,保险公司不愿意专门为此类人群开设培训课程。由于兼职缘故,工作时间冲突会经常导致兼职营销员无法接受培训,其专业性和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二)工作效率问题

由于是兼职工作,又是工作较为灵活的销售业务,兼职营销员的投入变化更大,很难保证其工作效率,这也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困境。如果兼职营销员较多,管理费用必然上升,而兼职人员的效率不一定与公司投入成正比。即使加强管理,兼职营销员的投入产出也会由于兼职工作的特殊性受到制约。

(三)道德风险

由于是兼职工作,营销员会具有更高的道德风险。兼职人员由于自身有稳定的工作,所以对于兼职的保险代理工作,会存在一种不在意的心理,销售时不够努力,理赔时不够细心等现象都更容易出现。而且,因为已经拥有本职工作保障,加之目前佣金制首佣较高,兼职营销员离职的几率会更大,而离职时很可能交接不善或不予公司进行业务交接,会造成很多诸如孤儿保单的遗留问题。

三、发展兼职营销员的创新性措施

保险市场要做大,投保率要提高,应当发展兼职营销员,将其作为保险营销团队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发展兼职营销员需要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机构共同努力,从而保证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壮大和规范发展。在此提出几点假想,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发展兼职营销员:

(一)扩大兼职营销队伍,实施专门化管理

尝试建立营销员夜间培训,周末培训等机制,解决时间上的冲突,给予兼职营销员足够的培训,既可以使兼职人员更加专业,又能充分调动兼职人员的热情。建立专门的兼职人员管理制度,薪金制度,做到针对兼职营销员的有效激励,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不过此举前提是保险公司需要有较多的兼职营销人员。只有兼职人员群体足够大,建立兼职专门化管理才能节省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提高代理人资格考试难度,开展代理人继续教育

针对目前保险营销人员的队伍大、素质低的情况,应当提高入行标准,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对已经取得从业资格的保险代理人应当进行严格的继续教育,并对不合格者进行淘汰。

(三)建立全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开发统一的保险信息系统

目前,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信息掌握经常不及营销人员齐全准确。客户资料,保单信息,作为保险市场中重要的文件,时常成为营销人员的砝码、保险公司的要害。建立全面的公司内部制度,开发全面的保险信息系统,有助于规避保险营销员的道德风险,保证保单售后服务质量,避免孤儿保单出线。

兼职营销作为保险中介市场的重要补充,有较大推广意义,值得更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安秀洪,王晓东,丁洪生.保险中介市场风险状况及监管对策.保险研究.2009.6.

[2]辛桂华.寿险个人代理制营销模式缺陷及其创.经济论坛.2010.8.

[3]赵国忻,何慧珍.保险中介理论与实务.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班级红色教育总结下一篇:2010领导在旅游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