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通用8篇)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篇1
美国电影以其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着力渲染的恢宏场景、令人惊叹的科技手段等元素,一直以来在全球电影市场独占鳌头。近年来,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制作,像《英雄》《无极》《赤壁》《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让子弹飞》等。在这些片子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进步不少。但与美国电影比起来,我国能推向海外市场的作品显得过于单一,宫廷暗战、江湖仇杀轮番上演,片中形象缺乏人性张力。而当代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义精神却能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持久的心灵震撼与思想感召。为此,笔者尝试分析美国优秀电影作品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思想价值,为当代中国电影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人本主义概览
“人本主义”一词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英文中,该词为humanism,又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随着时代发展,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日渐丰富。我们可以大致浏览一下人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内涵。
第一个阶段是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人本主义主要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主张人要从宗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与肉体的独立和自由。第二个阶段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这时的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理性,即思考,这种理性精神促进了现代主体意识的确立,标志着现代性的开端。第三个阶段是18世纪的启蒙时期,“自由、平等、博爱”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也是人本主义的重要内容,建立一个现代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德格尔、尼采、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看到现代性正朝着技术化、工具化和经济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物化,他们呼吁纠正现代性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精神升华和发展,他们对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第五个阶段是当代,西方社会逐步迈入“个人主义社会”[1],社会的经济化、技术化和工具化进一步加深,人的精神物化、矮化、侏儒化也进一步加剧。人类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品质,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2]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保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题,也成为人本主义的一个新内涵。
纵观这五个阶段,我们知道,完整的人本主义不仅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理性的作用、追求个体的完善与幸福,更强调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环保的社会,为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当代经典美国电影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人本主义精神作为执政之本。他们的立国文献《独立宣言》称:人有天赋的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政府成立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利,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如果政府背叛了这个目的,人们有权利把政府推翻,成立一个新的政府。由此可见,美国把“人”作为立国之本的,政府只是一种工具,“人”才是目的。这种宝贵的思想延续了200多年,在许多经典电影中得到弘扬和传播。
(一)自由精神的赞歌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国度。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俨然成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象征,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而美国电影也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思想以艺术的形式鲜明体现出来。
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史诗电影《勇敢的心》就是一曲对自由精神的赞歌。该片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之间不屈不挠的抗争故事。他领导苏格兰人奋战数年,最终在爱丁堡被英军逮捕。他在临刑前高呼“自由”,震撼了所有人,几星期后,其战友高呼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苏格兰人民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自由作为该片的主线贯穿始终。这种精神除了体现为民族独立以外,还体现为个人的解放和自由。主人公华莱士刚开始的反抗仅仅是为了个人复仇,随着运动的层层推进,他逐渐成长为高举自由与平等旗帜、以解救广大受压迫民众为己任的革命领袖。他的同伴罗伯特布鲁斯由于受到了华莱士人格精神的感召,最终放弃了想成为苏格兰领主的功利目的,继承华莱士的遗志,领导苏格兰军队推翻英格兰的统治,赢得了苏格兰的独立。
在许多美国电影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往往由某一个英雄人物来体现,这招来不少人的诟病,认为是“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对此,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人,都应该冷静分辨形象背后的多重含义,取精去糟,理性待之。
(二)理性精神的颂歌
17世纪的古典时期,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强调学会自我思考的人从今往后不再依赖别人,而能够自己给自己确定方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主体精神的觉醒、一种理性的复苏。”[3]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前后经历了数百年,这一历程顺利进行,最终取得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人在逐渐觉醒,西方人的理性精神越来越强大。美国早期移民主要是欧洲人,他们把西方理性精神带到了北美这块热土,这种理性精神流传至今。理性精神在当代美国电影中得到了反映,很多人物都具有理性精神,擅长思考,善于正确抉择。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纪实风格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塑造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就是一个充满理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起初,辛德勒与其他投机商人一样,好色、爱财、圆滑、世故,为了赚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他雇佣犹太人为自己的工厂效力。1942年,德军开始大举搜捕并屠杀犹太人,众多犹太人拼死匿藏逃避搜捕的情景令辛德勒震撼不已。从此,他通过贿赂纳粹官员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收容犹太工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工厂成了犹太人的生命堡垒,而辛德勒也成了他们的守护神。为此,他花掉了自己的最后一分积蓄。作品以黑白纪实的风格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恐怖景象,也深刻体现出了人性当中的丑恶与伟大。
对待金钱与生命的态度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辛德勒对待金钱与生命的态度让人钦佩,在死守金钱与拯救生命之间他作出了理性的选择,也向人们诠释了人本主义的真正内涵。
(三)对生命的珍视与礼赞
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生命的珍视。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可以说: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当生命遭遇磨难、陷入绝境时,人们的行为可以充分体现出他们的道德态度和精神境界。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对生命的珍视与礼赞的一个好例子。当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之后,在发现船上的救生艇只够一半人使用的情况下,身强力壮的男人们没有争先恐后地去抢座位,而是让妇女和儿童依次登艇逃生。船上的管弦乐队采用集体演奏直至船沉的最后一刻的独特方式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消失的灵魂。男主人公杰克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颤抖着对女主人公罗丝说的最后一番话是希望她从此好好活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永远不要放弃。这些人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来的从容、淡定、坦然和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壮举,深深地震撼了观众。
另一部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再次引发观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八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米勒带领的小分队历尽重重困难,终于在一个叫雷蒙的地方找到了瑞恩。当得知自己的三位兄弟已经战死沙场的消息后,瑞恩悲痛万分,他拒绝跟小分队离开战场,理由是“我的兄弟没有死,他们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线并肩作战,战争胜利后我会跟他们一起回家”。瑞恩的话使这些经历了死亡的恐怖与战火的考验的老兵们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为了不辱使命,米勒队长决定和队员们一起留下,与瑞恩并肩迎接一场即将到来的恶战。最后,八位营救者全部壮烈牺牲,但他们却在通往死亡的路程中一次次磨炼了意志,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完成了自我实现与自我救赎之路。此时的生命意义,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生物学意义,超越了单纯的“生”与“死”,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意义,发人深省。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篇2
1 美国电影现实主义倾向
1.1 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怒火之花》讲述了30年代经济萧条的美国,乔德一家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们一家人的梦想被残忍吞噬,在一辆破旧不堪的卡车上,一家人的精神、思想在“沿路风光”的一步步侵蚀下,逐渐被摧毁。这部影片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元素深沉、矛盾、富有冲击力,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引起以战争悲苦为核心的情感共鸣。《史密斯先生进华盛顿》《公民凯恩》等影片开始转变社会视角,将美国民主自由、政治当做调侃的对象,并融入了艺术的笔调,将现实主义元素的社会矛盾问题发挥的淋漓尽致。
1.2 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二战以后,现实主义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因为国家主权的阶段性分裂,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反法西斯思想开始爆棚。《卡萨布兰卡》这部立意正向的影片,将现实主义由被动、负面中解脱出来,并注重烘托了爱国精神的主导作用。片中将美国人民不畏战争凶险、直面战争的精神表达的十分细腻,既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人与战争的激烈冲突。此后,《上帝是我的副驾驶员》《太阳下的步行》《百战英雄》等影片皆采用了这种新形势的现代主义论调。经过二次发展和后天修饰,影片由最初的单一批判、揭露,到后来的理性分析、情感引导。可见,当时美国电影在表达现代主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1.3 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三次高潮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市场经济严重下滑,电影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期间,商业元素电影呈消弭之势,而以阿瑟·佩恩指导《邦尼和克莱德》的现实主义倾向电影又迎来了发展的高峰。片中讲述了银行窃贼劣迹斑斑在社会底层干的“有血有肉”的事迹,树立了“反英雄人物”的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创造模式的突破,能够充分展现出社会暴力产生的根源性问题,揭露了人性在现实压迫下的一种畸形变化趋向。这种“反其道而行”的现实主义渲染方法对电影状态的多角度描述更加到位,使观影者陷入人性最深处状态,被反面现实深深感染。自此,现实主义倾向电影进入了“鼎盛期”,《母女情深》《现代启示录》《克莱默夫妇》《生于七月四日》等大量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佳作问世,将美国电影推向了世界艺术文化的顶峰。
2 美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呈井喷式发展,据统计,当时美国电影制造厂——好莱坞,其工作人员多达14万人。在商业经济的推动下《泰坦尼克号》《黑衣人》《蝙蝠侠》等商业娱乐大片开始侵入美国电影行业,占据头筹,自此,现实主义电影逐渐淡出主流历史舞台,变成一种元素在电影中呈现。
现实主义在美国电影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呈现出来的文化类型、状态皆不同。在理念、观念、思想的相互冲击下,美国电影在创作上并不拘泥于某种风格,而是选择叛逆、打压、批判的方式,表达现实社会人性的丑恶、贪婪和残暴。深受了一、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和洗礼的美国,将大量战争写实元素融入电影作品中,久而久之,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已经成为现实主义的标志。
通过对上文三个时期美国电影中现实主义内容的描述可知,现实主义电影的感染能力很强,能够将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情景当中,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社会、情感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而生活在“虚拟”当中的人们,会将自己屏蔽掉,去迎合社会去做一些看似华丽却违心的事情。现实主义就是利用了这一人性的矛盾点,将“社会现实”放在电影中,以达到警醒世人、正确评价社会负面观念状态的作用。
3 结语
现实主义元素不会在美国电影中消失,它的发展倾向也会因不同时代、不同电影需求、不同社会观念的转变而变化。总之,美国电影在艺术创造上大胆、前卫,能够挖掘现实社会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敢于将这个问题“翻译”进电影中,这种创造和发展精神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借鉴。
摘要:现实主义在美国电影艺术领域留下了很深刻的烙印,它是将正视现实、忠于生活的内容浓缩到电影里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在时代的推动作用下,美国电影对现实主义元素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透彻、更加理性。这种认识的成长在不同时期美国电影影片中皆有所表现。基于此,结合美国电影中现实主义内容,深度分析其发展趋向问题。
关键词:美国电影,现实主义倾向,现实主义元素
参考文献
[1]张辛.从剧本到电影——试论《欲望号街车》的现实主义倾向[A].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
[2]仇华飞.美国电影与越南战争——评介几部反映越战的美国影片[J].当代电影,1988,11(6):121-127.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 篇3
第一,看到大场面再也不一惊一乍了。从第一次看到蝙蝠侠里价值千万美金的豪车出场没几次就报废时的肉疼,到后来看见美队的高端飞行器出場没几分钟就掉到海里时的心痛,我的情绪几乎到了失控的边缘。可后来看到《复仇者联盟》里纽约的摩天大楼一座座倒下,人一排排死去,我就已经有了一种“任凭风雨吹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到现在成了三观极度不正,仿佛不倒个一片,不烧成一片,不从太空叫几个人下来,就不叫震撼。为此我感到很对不起政治老师。
第二,要想成为英雄,你得有一颗百折不挠、硬度堪比金刚钻的积极乐观的心。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英雄也不例外,在光鲜背后,每个人都有一把辛酸泪。有的死了爸,死了妈,死了叔叔,死了女友;有的承受了身体改造的彻骨之痛,一觉醒来,女友已经老成了能做自己的奶奶;有的因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差点把自己丑死。但他们无疑都挺过来了,破而后立,涅口重生。所以别太羡慕英雄,他们只是吃了平凡人无法承受的苦,靠着自己的勇气和努力,在血与泪中成功了;也别太鄙视反派,他们只是在吃苦的过程中心神混乱,对自己的无助和被社会的遗弃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开始用鲜血祭奠自己的苦难。
第三,尽管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以暴制暴的暴力美学我并不赞同,但我还是被英雄们在拯救众生时具备的责任感和路见不平时的正义感震撼了。他们不是参悟大道后无悲无喜的佛陀,也没有因为获得超能力而以万物为刍狗,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爱国爱民。看到混乱,他们会焦急;看到死亡,他们会自责。他们有寻常人的缺点,更有满腔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们临危受命,救万民于水火。
金庸曾借郭靖道出了他心中大侠的标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与美国超级英雄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蝙蝠侠最后自己带着核弹飞走,钢铁侠抱着炸弹冲向外太空,美国队长更是爱国主义的象征,三观正得就像从教科书里出来似的。再看金庸笔下的英雄,《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和《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个战死襄阳,一个自杀以免两国生灵涂炭。这些英雄功成身殒,留给后人一声绵长的叹息、一段千古的佳话,还有一点不灭的烛光。
第四,随着系列电影一部部地上映,我十分担心这些英雄电影会走到油尽灯枯的一天。难道拯救完世界后,他们就得内斗了?超人、蝙蝠侠相互打起来了,美队、冬兵、钢铁侠打起来了。我害怕之后再来个什么绿巨人大战黑寡妇,蜘蛛侠与金刚狼相爱相杀之类。再严重一点,复仇者联盟和正义联盟直接扛上家伙,来个人类大战,那地球就真的危险了,我们也只能去外太空找雷神兄弟了。
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摭谈 篇4
[摘要]科幻电影以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以未知事物满足人类对未来或是现实社会冲突的想象。近年来,科幻电影将更多的重心聚焦于对生态主义的探讨与抒发,纵观科幻电影对生态问题的切入点与探讨领域,主要可分为:征服自然的妄想、滥用科技的反思和人类欲望的恶果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部电影:《后天》《哥斯拉》《阿凡达》,分别对以上三点进行分析,从而管窥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
[关键词]科幻电影;生态主义;反思;启示
电影类型是通过选取不同题材、技巧而形成的范式和种类。科幻电影即采用科幻作为题材,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以未知事物满足人类对未来或是现实社会冲突的想象。科幻电影所奉行的理论实际上是在经验主义与超验主义两者之间的,因而其兼具现实与理想两种特点,它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与空间内,天马行空的同时又不失其基本的逻辑规则,达成了科幻电影在基本框架下的“畅所欲言”[1]。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部科幻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出现后,科幻电影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成长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科幻电影的成熟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科幻电影的繁荣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科幻电影在特技和故事之间保持平衡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科幻电影在高科技中探索前进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科幻电影这一类型片近年来不但是票房收入的重要保障,而且其精良之作常常留下不错的观影口碑,《金刚》《生化危机》《狂蟒之灾》《2012》《后天》《阿凡达》《侏罗纪公园》等都堪称其翘楚之作。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发现科幻电影将更多的重心聚焦于对生态主义的探讨与抒发,更倾向于从生态的角度来构建电影的思想内涵。
一、科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所谓生态主义,即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认为人类应尊重敬畏自然,在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需要遵从自然规律与其生态法则,启发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对“回归自然”思想的呼唤。实际上,近年来大量的科幻电影成为“生态启示录”的现象绝不是巧合,这一奇观是有它深层内在原因的。[2]
自工业革命后,人们更加自信自然是人类的佣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开始蔓延,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电子科技以及核力量的运用,产生“只有拥有自主意识的人类才是世界的绝对主体,自然只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始终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特指‘对于人的意义’的这种错觉”。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人类的私欲开始膨胀,进而大肆无度地在自然界中对其科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沙尘暴、温室效应、雾霾、非典等恶果接踵而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在我国更是明显。近来最令中国人关心的事情莫过于雾霾,究其原因实际就是人们对树木的无度砍伐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人们对此也苦不堪言。面对这些挥之不去的生态问题,人们开始以此立意,透过电影这一视角启发世人,因而生态问题成为科幻电影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这其中当然不乏说教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教育意义。影片《未来水世界》通过全球淹没于一片汪洋的想象背景下,描写了在温室效应不可控的情况下人类文明的最终毁灭。
纵观科幻电影对生态问题的切入点与探讨领域,主要可以分为:征服自然的妄想、滥用科技的反思和人类欲望的恶果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部科幻电影:《后天》《哥斯拉》《阿凡达》,分别对以上三点进行分析,从而管窥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
二、《后天》――征服自然的妄想
从电影理论的角度来说,科幻片源于超现实主义流派,其特点就是可以对电影中的某些意象、背景和情节进行非现实的安排。《后天》作为科幻电影门类中的科幻灾难电影可以说在情节的某些部分做出了非正常逻辑的诠释,但今天我们再来回看这部电影,却发现其情节的设置好似合理,仿佛贴近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这部科幻灾难片的特别之处:从观众身边的生态环境中寻找素材,从而得到观众群的认同感。《后天》讲述了丹尼斯饰演的气候学家霍尔,在日常气候观察中得出的惊人结论: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发酵,短时间内世界将因气候变暖而引发巨大灾难。
电影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人类征服自然导致的自然系统崩溃的后果。在电影前半部分,灾难发生之前镜头的捕捉是引人关注的,导演通过镜头的点面结合的方式,实际上暗示了观众自然环境崩溃的前兆,如本应千里冰封的南极,大块冰川开始不断融化,千年历史的冰层开始断裂;日本反常地下起了密集的冰雹雨;苏格兰直升机因气温过低造成坠毁;澳大利亚出现百年不遇的台风;印度高温地区新德里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美国纽约暴雨开始延绵不绝。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现象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警告吗?而如今雾霾、沙尘暴与多地异常的高温不也与电影中出现的征兆相似吗?人类认为自己的力量可以压过自然,继而大肆生产汽车,开发建设工厂,砍伐树木,使人类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渐行渐远。随着人类汽车业和工厂的发展,社会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不断排放,臭氧层的空洞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虽然现今后果不是很明显,但其实际上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影片跳过了量变的过程,直接使观众直面质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警示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后天》启示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当人类的活动超过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程度,就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更重要的是,无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人类都不可能成为自然的主人,因为人类不能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此在影片最后副总统的话中警示了人类欲求征服自然的态度,“多年来,我们以为可以任意损耗地球资源而无需付出代价,但是,我们错了”,告诉了人们征服自然只是妄想,我们更应做的是遵循自然规律,以求得与其共同发展的道理。
三、《哥斯拉》――滥用科技的反思
《哥斯拉》是由加里斯?爱德华执导的科幻巨作。这部电影除了其强大的视觉特效外,还通过对未来人类科技发展的副作用引导人们对科技的意义进行再思考。影片中核试验所产生的强烈辐射波将蜥蜴基因改变,进而使其进化为巨兽,开始了对渔船和平民的攻击。在人类想方设法消灭它的时候,哥斯拉潜入纽约地下进行筑巢产卵,随后人类不得不与它进行最后的搏斗。
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原本活泼可爱的小蜥蜴最终变成了几十层楼高的摩天怪物,进而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灾难。导演实际想通过这种巧妙的对比,在人们感受紧张刺激的视觉盛宴归于平静之后,思考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想引起大家对现今人类滥用科技的现状进行反思,正是人类对核科技的无限追求与滥用,最终酿成大祸。每种动物的生存和进化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是几千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如果想跳出自然规律这一框架发展,只追求科技,并将科技无节制地使用在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的话,必将是大错特错,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对于滥用科技这种行为的后果,导演也给出了巧妙的答案。影片中,被核辐射过变异的蜥蜴变得壮硕无比、力大无穷,拥有类似于人类的智商,人类在它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导弹甚至都无法将其击伤。更令人恐惧的是,它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一年其幼崽就可以几何式发展成上万只。导演对哥斯拉的这种描述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恍然大悟,引起了观众从现实角度的可怕联想,这实际体现了影片以艺术的方式对生态主义的关注,从后果的角度来警醒人们要遏制源头,也希望我们不要再重蹈“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的覆辙。正如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所说的,“如果哥斯拉代表的是自然的力量,那么片中的‘其他东西’则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代表着我们对大自然犯下的错误,哥斯拉会本能地进行纠正,这无所谓善意或恶意,只是动物的本能”。
四、《阿凡达》――人类欲望的恶果
自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开始对人性中的欲望进行深入的思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阿凡达》中的故事实质体现了导演对人类欲望无穷性导致的对生态环境威胁的担忧。卡梅隆的得意之作《阿凡达》上映后一举刷新了全球影史的票房纪录,更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其故事主线主要围绕退役海军杰克去潘多拉星球采取矿石“U”的故事。在人类能源濒临枯竭之时,人类听说潘多拉星球的矿石“U”能振兴地球的能源产业,因而派杰克对其进行开采。但是开采“U”对于潘多拉星球本土居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此他们展开反击,地球人为了继续获得“U”也使用了克隆技术与之对抗。随着杰克与纳威族公主的接触,他越来越了解真相,明白了人类对其矿石的开采对潘多拉星球的巨大破坏后,改旗易帜,帮助潘多拉星球居民族人赶走了地球人。
电影中,导演通过双方对“U”这个矿物元素的争夺使故事跌宕起伏,也借此巧妙阐述了人类欲望对生态的破坏性。地球人要去遥远的星球开采该元素的原因就是地球资源的枯竭,如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能源都已被开发殆尽,影片从大背景的角度展现出了对未来生态现状的担忧,说明了人类对能源无穷无尽的贪欲导致了最终能源的消耗殆尽。除此之外,人类并没有想方设法地节省能源抑或寻找新的方式来替代能源,此时人类固有的占有欲凸显了出来,因而不顾其他星球物种的需要,产生抢夺潘多拉星球能源的想法。欲望动理论有三层意思:为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求而生活;为了满足欲望,人就必须努力劳动、工作、创造、占有,于是,在满足了个人的欲望和开发了个人潜能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明和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当人类的欲望无法满足时,人们开始对地球以外的资源充满好奇并不择手段地予以掠夺。
导演在表达人类欲望对生态造成威胁的观点时,运用了反讽的手法。电影中的潘多拉星球是如此美轮美奂,纳威人淳朴善良、安贫乐道,他们珍视与大自然中每种动物的友谊,并与自然和谐共处。与此相对的是,人类在欲望的驱动下,不但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使地球自然系统处在崩溃的边缘,而且妄想夺取潘多拉星球最宝贵的资源,最终地球人的炮火与钢筋铁甲遭到了整个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的殊死抵抗,以失败告终。《阿凡达》中的故事情节设置虽简单,但犀利地反映了生态主义思想,反映了导演对生态问题的关切,也寄希望于各界人士意识到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五、启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通过科幻电影对征服自然的妄想、滥用科技的反思和人类欲望的恶果这三个对生态造成威胁的内在原因的探讨与描绘,笔者认为其对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诚然,人需要生态资源以使人类继续繁衍持续下去,但这不等同于可以对自然予取予求。在环境问题被日益关注的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在大量科幻电影中都体现出了生态主义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与贪欲的驱使下,将自然环境一次次推向崩溃的边缘。如今国家常常采取的“边发展边治理”的方法只能进一步使环境恶化,而有关政府部门的坐视不理更是加重了这一现象。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总是一时的,最终大自然都会加倍奉还。
科幻电影在给我们展现未来世界的同时,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运用给予我们非凡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蕴藏强烈的生态主义的意识,时刻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电影中对生态主义这个环境伦理学问题的思辨,体现了电影人通过蒙太奇的方式抒发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哲学问题的思考。[3]由此,不但增添了科幻电影浮华表象下的深层内涵,也大大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值得国内电影工作者思考与学习。
[参考文献]
透过美国电影看到的美国文化 篇5
我们从高中政治的学习中知道,如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多强指的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印度等一些发达或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体,那自然,唯一的超级强国自然就是称霸世界已久的——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强国,它的经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没有历史的国家,它的文化,它的电影却可以风靡全世界?现在,让我们走进美国电影,看一看美国电影展示给我们的美国文化,找寻其背后的魅力。
在这个科技发达,日渐数字化的时代,电影成为都市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电影《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等可以看出,美国人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在美国众多电影中的显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有着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除了带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外,爱情电影也是不可缺的。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这也许是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电影可以为世界所接受的重要原因。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美国用实际行动贯彻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因此,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与美国文化那强大的包容性一样,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广泛吸收世界各文化的精髓,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此外,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创造奇幻和梦
幻的场景,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例如《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美国经典励志电影 篇6
适合人群:读过大学的人,在读大学的人,即将读大学的人。
影片精髓:对传统教育的讽刺与猛烈的抨击。
看过此片的人一定大呼过瘾,绝对的振奋人心,影片主要讲叙了一个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还好,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好几个死党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着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父母施加的压力、更为了吸引自己的梦中情人-莫妮卡,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一群毫无经验的高中生,在对“自由主义”一词做出广义解释之后,雇下场地,请了个演员,搞了个虚拟网站,决定自己建立出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南哈蒙理工学院”。然而想法天真的巴特比没有想到事情会闹大,知道第二天他看到外面300多个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来他所谓的学校报名的时候,他知道,他只有继续下去了,可能是有共同的遭遇使得他们很好的团结在一起。在后来由于真正的“哈蒙理工学院”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巴特比的激情演说是本片的最高潮。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对传统教育提出的挑战,他的那种不屑与直接的批判让法官最后也不得不认可他们的学校……
第二部:《街头日记》
适合人群:对美国底层生活文化有浓厚兴趣。
影片精髓:情感需要倾诉,分享是快乐的,带有偏见的生活是残酷的。
当所有立志成为教师的人都对这样一所混乱的学校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23岁、刚刚走出校园大门、朝气蓬勃的爱林·格鲁威尔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自己的目光定格在威尔逊高中。作为一名教师,她对即将面对的一切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可是仍为这里的混乱程度咂舌:她所执教的班级绝对代表着多种族的大汇聚,所有的学生都来自于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黑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还有犯过法的未成年人、黑帮社团分子以及来自于最贫困社区的穷人。这些学生之所坐在这里,只为了一个原因,打发年满18岁之前的无聊时光。爱林不知道是什么环境造就了这些学生的愤世嫉俗,仇恨几乎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惟一方式。他们对于“义务教育”的理解就是混日子,等到成年,就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发生在犹太社区的一场黑帮械斗成了爱林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转折点,班上一位拉丁裔的目击学生惨遭杀害,使空气中流动着不安与躁动。爱林在课堂上,最注重的就是消除种族隔阂,然而一位学生画的一幅关于种族歧视的讽刺漫画让她彻底爆发……爱林的怒气在班级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却在无意中拉近了她与学生的距离……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篇7
关键词:美国超级英雄,超能力,神话,英雄,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近十年来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该系列的成功除了精湛的好莱坞制作水平之外,归根结底还是英雄本身的故事,超级英雄系列中基本上都是拥有各种超能力的英雄们与恶势力进行生死搏斗,最终都能拯救人类这一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十分赞颂英雄的故事,其中以各国神话故事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而神话中个各类英雄与现今美国的超级英雄们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而其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希腊的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拥有与美国超级英雄一样的特征,如超级的能力、面对的都是强悍的对手、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个人英雄主义等。可以说他们的故事之间有着极多的相似性,而通过对比这些相似之处,可以给我国动画电影工作者在此类型电影的艺术创作上提供一点思路。
一、西方神话对于英雄的诠释
马克思说:“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于人类一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一般来说,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应。”也就是说,神话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神话的起源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风雨雷电,森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等产生了巨大的惊奇感觉,于是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东西,管他们叫做神。他们不但把太阳、月亮当做神,还把各样的动物、植物当做神来崇拜。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是对于远古历史、社会生活及人与自然斗争中时间的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往往是人和神的后代,他们体魄健美,品德高尚,往往是在自己平静的生活中得到了历险的召唤,随后经历了无数艰险,斩妖除魔,克服了巨大困难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随后回归现实生活以得到的超能力造福人类。
古希腊人崇拜诸神,也推崇人间的英雄,这些英雄都是当时人类的杰出人物,代表敢于向自然和社会恶势力斗争的伟大精神。所以古希腊人认为这些人是非凡的,把他们与神联系起来,提升到半人半神的地位。如,特洛伊之战中的阿基琉斯是海神女儿之子,普罗米修斯是宙斯与凡人的儿子。
二、美国超级英雄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的漫画在二战前还没出现过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超级英雄形象,直到DC公司(DC Comics)的超人出现,这是第一个拥有超自然能力的超级英雄,因为他出生在外星球,所以在地球上则拥有超越普通人的各种能力,肩负着保卫地球和灾难中拯救人类的使命。从此之后美国漫画界了超级英雄创作的巅峰时代。
二战期间,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场对超级英雄漫画的狂热,漫威公司(Marvel Comics)的美国队长是当时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一个被科学家造就出来的超级战士,在漫画中美国队长参加了二战,与纳粹的间谍门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甚至直接参加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这一切的故事设计,在当时极大的迎合美国民众的口味,在当时战况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超级英雄们就像人们心中的那个救世主,不断地给美国人民带来胜利的希望,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的美国士兵们,他们从漫画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征战的途中常常都是拿着漫画度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超级英雄的快速发展期确实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如果不是二战的特殊历史时期,也许还不会有那么狂热的创作激情,和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市场反应。
进入90年代之后,漫威公司(Marvel Comics)由于经营上的问题濒临倒闭,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2005年,漫威做了一个有关生死的赌博,他们准备自己投资拍摄一部电影,在此之前,好莱坞拍过几部超级英雄的电影,如《蝙蝠侠》《X战警》《绿巨人》等。而这次在生死抉择之上漫威选择了自己拍摄钢铁侠。“只有在绝境处,英雄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潜能”漫威做到了。钢铁侠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漫威运气很好,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与此时CG技术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精彩且毫无破绽的画面在观众眼里钢铁侠就是生活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有了成功的电影,2009年漫威被迪尼斯收购,迪斯尼以40亿美金的代价买下漫威5000多个超级英雄版权,迪斯尼有很多公主,但是缺少男孩角色,从此迪斯尼可以讲男孩的故事了,而漫威则可以在此平台上更加快速的发展。自此之后,漫威拍摄的超级英雄电影就一部接一部的成功,而漫威创造的超级英雄组成的超级英雄宇宙一次又一次的拯救地球,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影响全球的超级英雄电影文化。
三、美国超级英雄的造“神”方法
美国著名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归纳了全世界范围内神话英雄的成长经历,总结出神话英雄历险之旅的标准道路及核心单元为启程——启蒙——归来三个部分。启程阶段,英雄收到历险的召唤并离开日常世界勇敢的进入超自然的神奇区域,在其过程中接收到一些意外的帮助并且跨越第一个阈限。启蒙阶段,英雄在那里遇到巨大的困难及考验,一般都会得到传奇般的力量或者某人的指引最终接受考验获得胜利。归来阶段,英雄带着神奇的力量从神秘的冒险之旅归来并带着超人的能力赐福于他的人民。这个模式是坎贝尔先生研究了自上古时代各国神话后得到的惊人的相似逻辑,著名导演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就是按照他的这一模式而创作的,这一模式在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的创作中更是如此,如,超人成年后发现了搭载自己到达地球的飞船,然后接收到极地母船的召唤,知道了自己身份的真相,随后与来自克星的囚犯展开了输死的搏斗,最后赢得了胜利并宣誓保卫地球的人民。
当然,对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而言,其造“神”的成功,除了这一模式之外还有着很多其他因素。
1. 超级英雄的传播“阵地”
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都是通过祭司、预言者和诗人等口耳传布而保留下来,每一代人都会根据当代的现实情况对神话内容进行一些修改,直到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的英雄时代,古希腊神话才最后形成,可以说神话是上千年中一个区域里所有人的梦。美国的超级英雄最初诞生于漫画家手中,而当年漫画、报纸等还是一种主流的传播媒介,其受众群体非常广泛,这使得该内容有长时间与大众接触的机会。通过几十年时间的发酵,超级英雄成为了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概念。与其相似的还有日本的动漫产业,很多可以说大多数漫画在其影响力很强之后陆续改变成电影电视,如深深影响我们的机器猫、七龙珠、海贼王等。而在我国,这一阵地却一直没有搭建起来,致使我们的动画电影成无源之水,没有经过受众长期熟悉的形象和故事在电影中及难成功,这个现象使得我们的超级英雄似乎只有孙悟空这一个。
2. 超能力的获取方法
超级英雄都会有自己的超能力,一般一个超级英雄只会有一种自己的特殊能力,这与他如何诞生有着紧密的关系。总结美国超级英雄形象的诞生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来源于神话背景。如雷神托尔,他的原型为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托尔,是众神之父奥丁的长子。他的特殊能力就是那雷神之锤。二是来自科学的意外。如蜘蛛侠,他是一个普通的人类,无意之中被科学实验使用的蜘蛛咬了一口,而获得了蜘蛛的特殊能力。三是使用科技的道具。如钢铁侠、蝙蝠侠,他们都是富二代,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去开发特殊的盔甲和道具,当他们用这些盔甲和道具武装自己之后则拥有了超越他人的能力。四是外星力量。如超人、神奇四侠等,要么来自外星,要么被外星射线等特殊物质辐射过,从而获得了超级能力。这些超能力的获得方法都十分符合逻辑,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3. 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时期,在西方发展史上,高度重视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具有最高价值,这一思想体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开拓自我发展的空间,提倡通过个人奋斗维护个人权利,获得个人利益,这就有力的推动了社会发展,成为西方人反抗传统特权和等级制度的精神基石。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为了追求个人成就也会在冒险和挑战中寻求个人的价值实现,如阿格硫斯明知自己会战死在特洛伊的战场上,为了流芳百世最终还是选择冒险和荣誉。同时,个人英雄主义还体现在蔑视权威上,他们反对束缚,个人至上,当个人利益收到侵害时,英雄们会毫不犹豫的反抗权威与其对抗。当神成为权威时,普通人也会蔑视反抗,古希腊有很多人类英雄战胜神的故事,如,希腊猛将狄俄墨得斯刺伤了美神阿芙洛狄特,又打败了战神阿瑞斯。所以在西方神话中人是可以挑战神的权威的,这一点更加体现了西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世界观。这与其他文明中神的高高在上,绝对统治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的电影中英雄们根本不会在乎最高权利集团所带来的束缚,往往独立独行,不论对手多么强大,他们依然敢于迎战。
可以说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就不会有美国的超级英雄,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个人的力量可以拯救世界,这一点上美国显然继承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美国建国以来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个人成就,鼓励以一己之力面对各样的竞争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中随处飘荡着星条旗,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的理念,把英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他们做的善举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上生活着的人民。这让超级英雄们有了归属感,人们期盼着他们能取得每一次战斗的胜利,为他们而欢呼鼓舞。
4. 与时俱进地“造神”原则
美国著名神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一个社会需要英雄,因为时代需要强有力的英雄形象,凝聚时代的精神。”且不说超级英雄其影响力如何,光看这个英雄世界的数量就可以令人咋舌。美国超级英雄的数量在几十年间就远远超过了西方世界用了千年历史才创造的神话人物,粗略估算仅漫威公司就创造了5000名以上的超级英雄,其中家喻户晓的形象超过百人。是什么给他们带来那么多的创作灵感?
前文提到,神话人物来自于现实生活里,人们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对于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一种崇拜,其实“神”就是在当下的劳动背景下所涌现出的特殊英雄符号,高尔基说:“古代‘著名的’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这种“造神”原则同样体现在美国超级英雄的创作中。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时间短暂只有200多年,主要移民来自欧洲,所以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历史沉淀,也没有文化底蕴,仅有的神话传说也是来自欧洲大陆。但这恰恰使他们急于寻找属于自己当下社会中所需要的英雄人物,因此每一个超级英雄的故事都来自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二战时期的美国队长,工业发明发达时期的钢铁侠、蜘蛛侠,冷战时期的神奇四侠。每一个时期都有该时期特色的超级英雄,比如,让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成为蜘蛛侠,这大大的拉近了超级英雄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一点满足了当时年轻人成为超级英雄的愿望。因此蜘蛛侠有着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老实说笔者以前也曾今幻想过是否被某种生物咬一口就可以成为拥有超能力的英雄角色,更不用说年纪更加小的漫画受众群体了。蜘蛛侠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超级英雄也许就是周围某一个普通人。在美国社会中,蜘蛛侠有着独特的亲和力。可以说美国人对于超级英雄的创作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社会当前的热点和大众口味的。
四、结语
在分析美国超级英雄的创作方法之后,我们可以将其用于本国未来此类型电影的创作。作为全球仅存的几个数千年历史不断续的国家,中国的神话不亚于古希腊神话,从保存最完整的“山海经”到古人的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有着非常多的英雄等待我们去挖掘,只是我们不能局限于老祖宗的神话世界,每年只拍孙悟空,不能让传统文化中的神话英雄成为我们的枷锁。而应该学习美国的超级英雄系列的“造”神方法,创造属于我们现在时代的中国的超级英雄。
参考文献
[1]周伟.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的文化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1,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篇8
超级英雄电影真正的崛起是2002年的第一部《蜘蛛侠》。此后,从漫画里走出的英雄们争先恐后出现在银幕上,既有单打独斗的蝙蝠侠、钢铁侠、美国队长,也有群策群力的复仇者联盟、X战警,他们武功各异,性格迥然,堪称美国版的“金庸群侠传”。
英雄的征程
一个人从小历经磨难(很有可能父母双亡),后来受到召唤,进行一系列的冒险,最终得到了超越性的体验和认知。这是成长故事的基本结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蝙蝠侠,也可以是乔峰、令狐冲或者哈利·波特。
超级英雄电影在根本上是一個成长的寓言。主人公从舒适的生长环境剥离,受尽精神和肉体的痛楚,最终完成超越。为了成就超级英雄,这个过程往往非常极端,一个仪式性的桥段是与死亡的不断相遇。金刚狼见继父被杀,自己又亲手杀死了生父,完成了向独行者的转变。蜘蛛侠目击伯父被暴徒杀死,坚定了除暴的决心,女友被恶魔击落坠地而死,他了解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中国武侠和超级英雄有着类似的故事结构,但中国侠客最终往往终于个人归隐;美国英雄则永远不能金盆洗手,只能继续战斗。
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超级英雄的原型。阿喀琉斯一出生就被母亲放在天火中燃烧,才练就刀枪之身;摩西受到神的召唤,带领犹太人穿越红海,最终得到神谕《十诫》。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一书中, 将对神性的追求看做英雄的基本特征。他们在经历了突破个人局限的巨痛之后,开始征服一个又一个怪物,直到“心打破了宇宙的局限范畴,而达到一种超越所有形相—所有的象征,所有的神—体验的领悟,一种对无所遁逃之虚空的体悟”。有趣的是,中国武侠虽然和美式英雄分享着类似的故事结构,但由于文化迥异,中国侠客往往终于个人的归隐。
“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众人的神话”,《千面英雄》总结道。每一个超级英雄,都代表着一种类型的梦想。美国队长诞生于二战战火正酣的1941年,企图重建破碎的美国精神;蝙蝠侠不断挑战着现代民主秩序,但最终证明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替代健全的民主制度;钢铁侠走在科技前沿,并利用科技挽救人道危机。人们共同的梦想集结起来,就成了神话。《千面英雄》这样一本艰涩的学术书,无怪乎成为好莱坞高管们的必备指南。
诱人的反派
如今越来越流行的趋势是,超级英雄中的反派比主角还要耀眼。今年上映的《超凡蜘蛛侠2》中的小绿魔戏份不多,主演戴恩·德哈恩马上红遍全球,他的前任—上一个小绿魔詹姆斯·弗朗科早已是流行巨星。
与“伟光正”的英雄相比,反派角色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就是绝佳的例证。克里斯蒂安·贝尔无疑是最好的蝙蝠侠,但谁不爱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呢?他将毫无道德感的个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有些人并不喜欢那些常人偏爱的东西,比如金钱,他们不被收买、不会被恐吓、不可理喻,更不接受谈判,有些人就想看人间地狱”。“小丑”的黑暗是纯粹的,他与英雄天然的正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正义需要不间断地自我确认,而黑暗则是太诱人的禁果。
对于超级英雄电影而言,大多数反派充当着两类角色:侵入主流文化的异己力量和走在道德边缘的科技先锋。在早期的漫画中,许多魔头是纳粹遗孤,今年的《美国队长2》中,特工部门中仍遍布纳粹残余,他们以幕后黑手的方式控制世界。如果说美国梦的基础是自由和平等,那么任何威胁到这一点的力量都必须根除。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己力量由二战时期的纳粹分子、冷战时期的苏共间谍,变成后9·11时期的恐怖分子,可谓与时俱进。《X战警》系列在讨论异己力量如何与人类相处时走得最远,它并不期待一个只有正常人类的干净社会,而是努力建设变种人和人类共存的宽容世界。今年扮演幻影猫的艾伦·佩吉出柜,她在宣传《X战警》时就特意提到了主流社会接纳同性恋与此的相同之处。
在蜘蛛侠、钢铁侠之类科幻风电影中,反派比英雄在科技领域走得更远,向往更极端的社会愿景,也往往因此而陷入道德困境。蜘蛛侠不过是无意之中被变种蜘蛛咬了一下,但他的对手们却都是疯狂的基因技术高手,希望利用基因改造来治愈疾病,甚至不惜以身试药。钢铁侠为自己制作了一套由聚变能源驱动的盔甲,他的对手则希望打破钢铁侠个人的技术垄断。从这一点来看,英雄与反派相比更加中庸,后者是激进的革命分子和理想主义狂徒。他们必然危险,同时也充满魅力。
市场的形成
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回报率惊人,但存在历史却并不长。超高的制作成本决定了它必须控制风险。1997年,由乔治·克鲁尼、阿诺·施瓦辛格、乌玛·瑟曼主演的《蝙蝠侠与罗宾》是华纳公司投资最大的一部蝙蝠侠电影,全球票房2.3亿美元,不算太差,口碑却糟糕得出奇,导致好莱坞数个电影公司几年都不敢再次翻拍超级英雄电影。大片的市场结果往往对电影公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投资4000万的《天堂之门》票房失利,直接导致联艺电影公司解体;而《饥饿游戏》的火爆,则让狮门影业跃居业内领先地位。
nlc202309021053
2002年开始,《蜘蛛侠》系列获得成功,让好莱坞逐渐找到了重述超级英雄电影的方法。绚烂的特技,对英雄哲学的探索和浪漫的爱情,成为超级英雄电影的三大法宝。《神奇四侠》、《X战警》继续试水,虽然也有《猫女》这样的低水平作品,但電影公司都意识到,超级英雄电影拥有广泛的漫画粉丝,又启用高特效大明星,只要善于经营,必然是座富矿。
2008年是个丰收的大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大大拓展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内涵,蝙蝠侠除了风衣耍帅之外,居然也可以玩人性和深刻。同一年推出的,《钢铁侠》系列的第一部,在娱乐性的开拓上居功至伟。痞气十足的富家公子开着世界上最酷的科技公司,穿着盔甲就能满世界飞,果然也赚了全世界的钱。
于是,超级英雄电影几乎成了稳赚不赔的类型。极善运作的迪斯尼公司在2009年以42.4亿美金收购了漫威—一家拥有数千个漫画角色的公司,这笔生意太划算了,一部《复仇者联盟》的全球票房就是15.1亿美金。更重要的是,观众已经形成对超级英雄电影的观影习惯,无论其世界观的设定,还是角色的个人魅力,市场教育已经完成。尤其当英雄群像电影上映的时候,就会展现出无比强大的吸金能力—它收割了漫画迷、数个个体英雄粉丝以及明星粉丝的钱袋子。
与《复仇者联盟》抗衡的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X战警》。今年上映的《X战警:逆转未来》中的英雄之多都快可以组成一副扑克牌了,而且全部由大明星出演。福克斯公司自然不会放过单个角色衍生剧的机会,金刚狼的电影已经拍到了第二部,这只是个开头而已。
超级英雄电影已经深刻改变了电影的生态环境,哪怕在中国,当蜘蛛侠、蝙蝠侠横行在银幕上的时候,其他电影大多只好选择避让—这才是真正的巨兽。
我就是最好的中国元素
“时间到了。”
这是《X战警:逆转未来》中,范冰冰唯一一句台词。电影开头,一群超级英雄们聚集在中国风格的寺庙中商量大计。强大的对手迫在眉睫,范冰冰饰演的“闪烁”的特异功能是为队友打开瞬间转移的通道,出场十几分钟后,“闪烁”被对手杀死。
虽然戏份少,但在电影宣传上,范冰冰跟着主演走遍全球,完全不输大明星的派头,尤其在亚太市场,更是稳坐头把交椅。
上一次超级英雄电影中出现中国演员,还是范冰冰。2013年的《钢铁侠3》,范冰冰在其中国版本中出现了约三分钟。这个被网友诟病为“天朝特供”的版本里,钢铁侠生了病还要来中国进行针灸治疗,钢铁之躯暴露在钢针之下。最有趣的是“满大人”的角色,原著中是极有破坏力的中国反派,在电影中变成了无能的跳梁小丑。中国反派力量的削弱,和中国商业元素的强力推进形成对比。
继《钢铁侠3》之后,范冰冰继续在超级英雄电影里担当“中国龙套”。这件事的背景是,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
积极将范冰冰和中国产品广告植入《钢铁侠3》的是DMG公司。据报道,《钢铁侠3》的制作成本为2亿美金,DMG的投资约占15%。DMG的三位合伙人中,还有一位是出身好莱坞的美国人丹·密茨,有一位是出身军人家庭的肖文阁,后者人脉深广,还曾在《建国大业》中扮演角色。
如果说《钢铁侠3》的中国元素是好莱坞与中国关系资本结合的畸形产物,那么《X战警》中的中国元素更水到渠成一些。范冰冰在奥斯卡酒会上遇到了导演,“闪烁”本是欧美角色,但导演看中了她所携带的中国市场。漫画原著中变种人逃进了一座修道院,导演也特地改成了中国寺庙。《X战警》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范冰冰如何看电影中新加入的中国元素,她十分自信:“我就是最好的中国元素。”
《钢铁侠3》的全球票房破十亿美金,中国是海外第一票仓。好莱坞一向与时俱进,犯罪率居高不下时,蝙蝠侠应运而生;基因技术进步,蜘蛛侠大行其道;钢铁侠借了新能源发展的东风;日本文化西进,金刚狼也会爱上日本大亨的孙女。没有人可以轻视中国的影响,尽管中国元素仍以一种别扭的贴片形式出现在超级英雄电影里,但从《钢铁侠3》到《X战警》,已经是不小的进步。超级英雄电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建立起成熟的故事框架,它也会用同样的努力,将中国元素合理地塞进这个故事框架的边缝中。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推荐阅读:
美国电影与电影学11-10
美国灾难电影09-12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07-03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解析09-01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11-07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06-12
怦然心动美国版电影台词11-10
观看美国电影黑天鹅个人观后感08-28
职场人必看的美国励志电影10-20
美国电影电视剧中最常上镜的五所大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