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2024-09-29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共10篇)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1

作为将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的现代人才评价技术在美国社会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从一战、二战飞行员的选拔到现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结构的确定, 从个体心理健康咨询到现代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人才评价的价值已为社会所广泛认同。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社会每年接受各种人才评价的人员多达数百万人次。

美国管理学会 (AMA) 对其会员单位的一千多名人力资源主管以邮寄问卷的方式, 对现代人才评价在美国企业组织中的应用情况做了调查, 向读者展示了现代人才评价在美国尤其是在各类企业组织中应用的现状。

1. 人才评价的分类

调查将人才评价分为三个类别:基本技能评价、职业技能评价和心理测量。基本技能评价涉及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能力, 职业技能评价涉及文字录入速度、办公软件熟悉程度、数据库软件熟悉程度以及职业精通度, 心理测量涉及认知能力测量、职业兴趣测量、管理评价、个性测量、任务环境的心理模拟等。

2. 有关统计结果

三年的调查显示, 有33%~35%的企业应用过基本技能评价中的文字表达能力测验, 有35%~38%的企业运用过基本技能评价中的数字计算能力测验。调查还发现在企业所运用的基本技能评价中有19%~35%的受评价者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其中1998年的调查发现, 在对求职者所进行的这两项基本技能评价中有高达35.5%的人员不合格。这个高比例的不合格率反映出新技术革命兴起已经提高了企业对求职者文字与数字能力的要求标准。

调查还发现, 62%的企业运用职业技能评价在在职员工评价中的运用情况分布。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人才评价并不是单纯用于员工选拔之中, 而是可以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 从一般的考核、培训需求的确定到职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咨询, 都有着广泛而日见重要的作用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从上述数字中也可看出人才评价应用于员工职业发展咨询中的作用与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表明人才评价与职业指导咨询的有机结合将是人才评价社会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功能与发展方向。

调查还发现, 有46%的企业运用过心理测量, 其中31%的企业用来评价在职员工, 而39%的企业用来选择求职者, 调查还要求人力资源主管根据其经验对不同的心理测量手段的重要性作出评价, 重要性依次为任务的心理模拟、认知能力、管理评价、个性测量和职业兴趣测量。调查也发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企业对心理测量工具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同时, 专业人才的缺乏则是美国企业开展此项工作的一个“瓶颈”。调查还发现企业对面试和人际沟通测量越来越重视, 面试已不再仅仅是用于选拔目的, 企业期望通过面试为员工建立一个更为详尽的心理行为档案。

3. 对我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美国管理学会 (AMA) 的调查显示, 现代人才评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与美国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对人才评价的重视程度以及实践参与程度均有较大差距, 人才评价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作用也往往为我们所低估。AMA的调查所展示的人才评价的诸多功能应引起我们特别是企业一线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当然, 我国企业将人才评价应用于实践可能也会遇到许多困难, 如有效的人才评价手段的制定, 专业人士的缺乏都将是面临的重大难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购买了几套评价软件就是运用了人才评价, 人才评价专业人员所需的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不是一般人员所具备的, 不慎重的操作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建立起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服务机构, 配备专业人员, 研究制定符合时代发展与实际需求的评价手段, 为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可喜的是, 我国已涌现出一些提供社会化人才评价服务的机构, 虽然这些机构在专业人员配备、软件配置、评价思路上与国外机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市场需求的评价手段, 特别是情景化的评价手段, 提高人才评价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几项亟待解决的任务。要真正将人才评价服务社会化可谓任重而道远。■编辑史新建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2

关键词:教师评价;美国教师评价改革;我国教师评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34-02

教师评价改革是美国当前的一个重要教育话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增加教育软实力,美国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美国的教师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革新计划,推进了美国的教师评价改革。本文旨在分析美国教师评价改革发展的动态,以期为我国教师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 美国教师评价改革背景

在2009年和2012年的PISA测验中,上海的测验成绩均居首位,而美国的测验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2012年评估主要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是否掌握了参与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考察数学、阅读和科学能力,上海学生的三项成绩均列世界第一。而作为政治、经济、教育大国的美国10年来的成绩却没有任何进步,始终徘徊在平均线上下。更令美国人吃惊的是,首次参赛的越南,成绩竟远超美国。美国官员担忧他们正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此外,目前美国教师评价体系存在重大问题,即许多学校采用的校长每年听课1~2次,然后给出一个评定等级的评价方式不能甄别出教师间效能的差异,因为通常只有少数教师得到一个比较低的评定等级。①但这种零散的、不系统的评价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将优秀与不合格的教师在评估上区分开来。这种现象叫做“威迪盖特效应”。由此,美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评价改革实践,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 美国教师评价改革实践

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美国联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教师评价改革进行宏观调控,各州政府纷纷颁布相关法规,推行改革方案。教师评价实践转向反思评价教师绩效的问题,明确提出学生学业成就是教师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评价目标从寻求高质量教师转向追求高效能教师。②

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认为,教师评价必须可测量、切合实际、公开透明。教师评价应关注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认可和鼓励有效教学、激励教师追求高效能。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改革取向表现为政府主导、标准本位、问责驱动和证据为重。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改革教师教育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首先,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由2008年12月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的调研报告《教师职业选择——大学生的视角》可知,在华盛顿地区的四所大学和学院的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不会选择教师职业的占51%,可能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占34%,认真考虑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6%。③因此,美国政府财政上支持教师行业,以稳现有教师的心,同时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行列,以增强教育软实力。其次,设立全国教学评估计划和教师实习计划,注重新入职教师的素质培养。美国教育部拨款9980万美元用于12个新的教师培养资助项目,以有效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再次,加强新老教师合作学习,提高教师效能。新教师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年的教学实习,并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建立伙伴关系,互相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切实提高教学效能。最后,增加教师奖励基金,提高教学积极性。对于较好地完成了对新入职教师指导工作的老教师、在条件较差地区工作的教师、课堂教学表现一直以来较为优异的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效果突出的教师,通过提高薪酬和采用其他创新性方法来进行奖励,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各州根据联邦政府的政策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教师评价改革。例如,新泽西州从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业成就两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具体开展评价时,不仅有针对教师教学实践进行的课堂观察性评价,还有对学生发展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价。这些评价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一,该评价系统以广泛的教育投入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基础,在两年的试点项目中有7345名教师、276名管理者和30个学区参与进去。这种做法不仅贯彻了教师评价的理念,而且也促进了教师评价知识的广泛传播。其二,全州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和使用“学生发展目标”。使用“学生发展目标”来记录学生个人的成长状况,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其三,与以前相比,新泽州西的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观察和反馈,学校的领导者也集中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教学质量的检查工作上。大多数教师获得了至少三次观察。其四,在教师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给教师以及时有效的反馈,使教师能够通过接收的信息进行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部门也能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识别并分析存在问题与挑战,进而为以后的评价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必要的改进。其五,教学实践分数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反映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的情况。数据管理系统的运用,使得教师观察记录真实、具体。④

2008年10月,北卡罗来纳州颁布了《教师评价规定》和《教师评价过程指南》,2011年9月,该州针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展开评价,包括对试用期的教师、教师资格证的更新和在职教师的评价。北卡罗来纳州教师评价体系意在鼓励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要求公平性、灵活性,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指引方向。

三、对我国教师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教师评价是确保教师素质与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评价的政策、法规是确保教师评价实践活动有法可依、有效开展的保障,然而目前在我国颁布的政策文本中并没有对教师评价相关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通过梳理美国教师评价改革相关背景及政策措施,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对我国的教师评价改革与发展和我过教育事业的进步都有重要启发意义。

首先,国家要完善教师评价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之具有法律保障。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关于教师评价的政策尚不完善,除200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作为政策附属文件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外,教师评价几乎从未被作为一个主题词或主体内容体现在任何国家政策文本标题中。因此,尽快健全与完善教师评价相关政策法规是推进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有力保障。

其次,加快教师评价与职称评定的分离。目前教师评价成为了教师职称评定、晋级的一项指标,由此许多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级的职称或者晋升而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将教学作为自己的重中之重,更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评价更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而不是职称评定的标准。

第三,通过立法来加强教师评价的法律效力。我们熟知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法案就是美国政府通过立法途径来保障教师评价的典型。而在我国,除了《教育法》和《教师法》对教师评价有过简单的提及之外,没有相关法律再对教师评价做出规定。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注重教师评价主体与手段的多元化。美国教师评价政策尤为重视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美国的教师评价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起着宏观调控和指导大局的作用,与此同时由教师、专家、工会成员等组成的各种咨询委员会不断为政府提供各种专家和一线的反馈与意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取向。这是极为值得我国学习的。在当今教育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对教师的评价更加看重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准绳,成绩好的班级则教师教学水平高、教师效能高、教师专业素养高,反之则是不合格教师。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仅仅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去对一个教师进行评价是片面的,长此以往教师队伍的真谛与本质也必然会被歪曲。

第五,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动性。美国的校长评价改革也是教师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校长把校长评价作为检验自身、提升自我的一个工具,因此,他们往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长评价中,而非被动地接受评价。以弗吉尼亚州为例,标准规定校长评价的主要资料来源为:自我评价、档案袋/工作日志、非正式观察/学校现场参观、教职员工调查、目标设定。其中,除去非正式观察,其他四个来源均体现校长在评价中的主动性。校长自我评价揭示校长对自身工作行为的感知能力。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体现校长专业发展的个人目标。⑤借鉴美国的校长评价,我们发现中国的教师评价也应当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去,倡导教师按期进行自我评价,建立档案袋、写教师工作日志,在自反中成长,不断树立自我超越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保持危机意识,居安思危,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也才更加公正、合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作出解释。《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国的教师评价应当按照《纲要》的指示,全面、合理、公正地开展,改变以往仅仅以学生成绩为准绳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考察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快将教师评价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相分离。通过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依靠政策与法律保障,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国的教师评价才能真正进步、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切实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才能得以提高,中国的教育实力、国际竞争力才能增强,国际地位才能提高。

注释:

①白金祥,刘淑杰,武文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实践——以新泽西州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6):116-125.

②柳国辉,谌启标.新世纪美国教师评价政策的改革动向及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0):33-37.

③数据来源:美国华盛顿大学http://depts.washington.edu/.

④蔡敏,周雪.美国教师评价改革新实践及其启示——以新泽西州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5(4):39-45.

⑤刘彩霞,刘淑杰.美国校长评价新走向及其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2):17-23.

参考文献:

[1]白金祥,刘淑杰,武文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实践——以新泽西州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6).

[2]蔡敏.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有益经验介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3]蔡敏,周雪.美国教师评价改革新实践及其启示——以新泽西州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5(4).

[4]方增泉,李进忠.美国教师教育改革新趋势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韩玉梅.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D].博士论文:西南大学,2014.

[6]刘彩霞,刘淑杰.美国校长评价新走向及其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2).

[7]柳国辉,谌启标.新世纪美国教师评价政策的改革动向及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0).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篇3

从2006年8月15日到2007年2月16日, 笔者作为访问学者, 由荣毅仁教育基金和信控学院资助, 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 亲眼目睹了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

一、多样性的招生制度

与我国的应试教育不同, 美国人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原则, 联邦与地方政府都不干涉或参与高校招生, 高校招生完全独立自主, 具体的招生政策及录取标准由高校自己决定。大学本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 并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 而是综合各个观测点择优录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虽然有一个SAT考试, 但SAT成绩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入学条件。通常录取原则要综合考虑三部分内容:

1.大学入学考试成绩

目前, 普遍接受的是: (1) SAT考试, 包括推理能力测验和学科测验 (含数理化等20 多门学科) ,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2) ACT考试, 包括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 考查学生的学术水平、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

2.高中阶段成绩证明

每学期的成绩、老师评语、排名、入学申请陈述、申请费用等。

3.学校报告单

包括学生各方面表现、所选课程与学分、社会实践、中学老师或社会其他人士的推荐信等。

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比起我国要宽松得多, 但从小学高年级起, 就开始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每学期或每学年, 学校至少有一次科学活动的要求, 题目不限, 形式不限, 在规定的2~3个月时间中, 可以是写一篇科学论文, 也可以做一个实验, 并写出实验报告。最后的考核形式是自己动手做一个展牌, 从展牌的内容安排到美工设计, 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展牌内容包括:提出假设,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记录, 结论。结论与假设可以是矛盾的, 说明原来的假设是错误的。展牌上一般会提供实验的照片、曲线、图表, 等等。如果可以提供实验的实物, 则通常会把实物也搬到展牌的下面。这样的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开展科研并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在高中阶段, 高中生们大多利用暑假或课余时间, 自己联系去一些研究单位或高校实验室实习, 帮助做一些辅助工作或独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实验, 这样的实习经历也有助于他们被大学录取。

美国高校本科招生录取强调基础教育的合格性标准, 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全面发展, 尊重各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不强求一律, 充分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 这对基础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与鼓励作用, 是符合教育的本质意义的, 值得我们借鉴。

在研究生的招生中, 美国大学同样不唯分数,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有位美国教授告诉笔者, 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学校读研究生, 一般TOEFL成绩和GRE成绩都会考得很高, 尤其是GRE成绩中的数学部分几乎都是满分, 但他们录取时更注重看GRE中的分析逻辑 (Analytical and Logical Diagram) 部分, 因为这是测验考生对问题的分析或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 有条件的还要经过面试。他们希望招收的是能力强的, 而不是分数高的学生。

二、严谨和严格的考试制度

美国大学的入学门槛并不高, 美国大学生在学业上还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 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 各取所需, 各得其所。但毕业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考核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参照美国一些名牌大学的校历, 按本科毕业要求计算, 其课堂教学的总时数大约只相当于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的60%, 但美国大学生却要用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 也要完成更多的课外作业。在课外, 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 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位中国研究生在任助教时说, 与中国学生不同, 美国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比中国大学生要辛苦得多。学籍上的管理也很严格, 每学期没有修满一定学分就有退学的可能。据统计, 马里兰大学本科生4年的毕业率仅为47%。虽然美国大学生上课缺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但同样考试的严谨和严格也是非同我们的。听一位美国教授介绍, 有次他任教的课上, 他发现全班除一名学生外, 其他同学都有从网络上抄袭的嫌疑, 这个班就只有一个同学及格, 其他全部不及格。

美国大学研究生 (尤其是博士研究生) 阶段的培养, 考核要求也是很严格的。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 但是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练是很难毕业得了的。其中笔者亲身参加了一次化工系对博士研究生的Qualify考核。这个考核是研究生入学一年修完大部分基础课后对其作进一步的考核, 再决定其能否继续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考核形式是公布3个题目, 任选其中一个 (他们认为这3个题目可以涵盖该专业的基本研究方向, 但依然很有可能这3个题目与该研究生的实际研究方向不一致) , 要求在十天内完成对该问题的综述,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 并进行答辩。答辩的安排是很周密和严格的。一般是安排3个教授对一个学生, 时间为2小时, 关起门来很严肃地进行。导师一般要回避, 不能参加自己学生的答辩。通常情况下, 这个考核的通过率为50%左右。不通过的原因不是他们准备不充分, 一般来说, 综述部分、方案设计部分都不会有大问题, 主要是在创新思路方面大多数人比较难通过答辩。这次考核, 共有7个学生报名参加, 考核结果是:有1个学生“临阵脱逃”, 自己放弃了答辩;参加答辩的6个学生中仅通过了3个。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还有一次参加下一年Qualify考核的机会, 如果第二次还没有通过, 该学生就不能继续博士学位的学习, 只能申请硕士毕业。除马里兰大学外, 美国其他的大学, 例如, 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等学校对博士研究生的这个Qualify考核, 形式和内容也都大同小异。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

美国大学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 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学分制为核心教学管理制度较为机动, 学生在学习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一般只规定学生每年所必须拿到的学分, 而不对学生课程的选修作严格的控制, 学生既可选修本学科的课程, 也可以跨学科取得学分,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学术视野大为拓宽。美国大学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 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例如, 斯坦福大学, 全校共有6000 多名本科生, 开设了6000 多门本科课程, 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因此, 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 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 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 各取所需, 各得其所。美国大学的教师也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 更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与我国传统的课程设计充满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念不同, 美国大学生不像中国大学生那样容易沉浸在各种符号的逻辑演算中, 不太善于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建构。他们更注重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使课堂上课程的学习充满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强调激发学生对学科 (有可能是某些学生的主修, 也有可能不是) 的兴趣, 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 因而有相当的深度。

马里兰大学的学习与实践项目是把课堂的课程内容和课外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创造一种机会使学生能更好理解和综合课程的内容, 这类课程通常是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的比例为1︰3。例如, 环境科学的教授们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采样分析和评估;社会学的教授们要带学生到社区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工程类各专业的教授们要带学生到生产工地学习;生物工程原理课的教授带着学生做酿造啤酒的实验;工学院的全体学生 (各个专业的学生, 包括例如化工、生物工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学生) 课余时间要完成一辆智能小车的设计制作, 等等。

我们习惯上总是认为, 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 美国大学的证据表明, “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 有4/5 发生在课堂外。”

五、优秀学生的“荣誉项目”

美国大学生除了个人课外学习外, 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 强化实践能力。学校也采取特殊培养措施, 全方位重点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马里兰大学的The University Honors Program 是一种为培养优秀学生设立的特殊的培养计划。这个培养计划由多个Honors Program组成。通过选拔最优秀的教师, 开设创新型的课程, 组成多学科交叉的学生团队, 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文理兼容的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科研、社交、组织、团队协作等综合创新能力。例如, 其中的Gemstone Honors Program, 从一年级的各专业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 专为他们开设一些创新性课程, 由他们自由组合组成团队 (Team, 文理科学生混合) , 一般每个团队在10人左右, 由他们自由去选聘一名指导教师, 并讨论协商确定一个科研课题, 这个课题没有任何限制, 可以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 为自己确定研究目标, 但要求在毕业前必须能完成这个课题。例如, 有个Team 提出学校电视台的节目不能由学生参与输入, 其内容只能是电视台工作人员和少数学生记者选编, 所以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如何用最小的预算提高学校电视台合并学生输入的能力, 创造一个能使在校学生自由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还有的Team 提出, 要利用卫星定位系统 (GPS) 和照相机的信息, 开发一种帮助盲人找路的装置。笔者熟悉的一位教授指导的Team提出了不用打针来治病, 等等。从题目名称上看, 许多题目似乎是年轻人的异想天开或根本难以实现的虚幻空想, 但其中或许就孕育着创新的幼苗和智慧的火花。

此外, 马里兰大学针对研究生还有一个Honors Program, 主要目标是为培养优秀研究生成为大学教授而设立的一个计划。他们从研究生中选拔一批最优秀的学生, 为他们开设一些课程, 指导他们撰写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申请书, 并安排他们担任教学助教, 还为他们每年增加$2万元奖学金。尽管这些研究生将来一般来说不可能留在本校工作, 但学校还是花代价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

美国大学的这种培养人才的计划, 尊重了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而兴趣和个性正是他们今后创新的前提。

六、开放的人文环境对创新性文化的影响

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学创设的教育环境。教育是怎么发生的, 它是文化环境作用的结果。大学不仅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他们更多地是在大学创设的人文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并在其间成熟成长。早就听说美国的教授不仅习惯学生对自己以及权威的怀疑和批判, 而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向自己的观点提出挑战。笔者在马里兰大学亲身体验了这种氛围。

马里兰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丰富和活跃。每个系几乎每周都有一次学术报告会, 整个工学院十多个系乃至全校的报告会全都开放, 欢迎参加。报告者有本校教师, 也有外聘的著名教授学者, 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每次报告前几天秘书会用EMAIL向全体学生和教师发送通知, 告示报告者的研究背景, 报告题目, 报告摘要介绍, 等等。每次报告时间不长, 演讲50分钟左右, 用10至20分钟提问。每次报告会场参加人数众多, 会场气氛也总是踊跃热烈。往往在演讲过程中, 就有听众打断演讲者进行提问。提问者不仅有学生, 也有教师, 甚至会就某个问题与报告者发生争论。那种报告人与听众、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讨论, 时而激烈, 时而也有一些轻松和诙谐的对白, 着实让人感觉很好。

这种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文化氛围, 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也使单调的学术讨论充满了生气、活力和创新。而且这种学术质疑的勇气, 也来自师生的自信和批判精神。大学正是有了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 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 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大学人文环境的品位, 极大地影响到大学所造就的人的品位。所以, 人文环境是一种其他不可替代的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 是一种不教之教的隐性课程。

综上所述, 美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已经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 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能够跃进在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介绍了美国高校的招生制度、考核制度、个性化教育、课外实践、优秀学生的培养以及人文环境对创新性文化的影响。从中可以了解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得到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创新人才,美国高校,启示

参考文献

[1]李菊琪.传承、创新与个性化:美国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道路[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4 (3) :34-37.

[2]曾志新.以生为本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对美国马里兰大学考察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2) :77-80.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7-12.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4

关键词: 高校教师评价 美国高校 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规模大,质量高,教师评价机制作为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开发教师潜能,乃至国家人才培养、科研实力的有力保证。

1.教师评价概述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其基本目的是对教师履行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一切相关工作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过程需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评价结果一般以定量方式或定性方式表示。通过评价引导教师的行为,为教师提供专业的、高质量教学行为标准的蓝图是教师评价的意义所在[1]。

2.美国高校教师评价

(1)教师评价分类:美国高校教师评价主要分为人事评价和绩效评价。其中人事评价是为了人事决策而进行的评价,主要有聘任评价、晋升评价、终身教职评价。聘任评价有新聘、续聘和终身教职评价,晋升评价有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评价等类型。而绩效评价则是对教师工作效率和业绩进行的评价。以上两种评价方式通常是联系起来的,绩效评价也是人事决策的依据之一[2]。无论是人事评价还是绩效评价,其评价内容无非是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部分。

(2)美国教师评价变革:美国高a校的教师评价经历了由非正式到正式,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世纪大学时期,在学生型大学中,教师的诸多权利都取决于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的评价。教师型大学中教师评价几乎不存在。中世纪以后,教师大学成为主导,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存在正式的教师评价,更没有一套教师评价制度。非正式的管理者评价和同行评价是存在的,但一般不会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如今公认的高校基本职能,但在20世纪前,美国大学基本上只从事教学工作,研究是二战和战后时期在德国影响下蓬勃发展的。很多大学将研究作为中心任务,在这段时期,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评价就十分突出研究,教师的研究和论文发表情况就成为教师评价的因素和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的重要性更是日益上升,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文化逐渐影响到其他大学,美国高校日益重视科研。与此同时本科教学出现边缘化,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大学轻视本科教学的担忧日益高涨。为回应社会的要求,系统的教学评价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正式和制度化。总之,20世纪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高等学校教师评价日益复杂化和制度化[3]。

(3)主要评价方式:①教学评价:美国的教学评价实行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工作量、选课学生数目、课程观摩报告、指导学生科研等情况都要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的课程要求和评价主体,美国各大学都备有若干套教学评价表:其中包含共性指标和针对不同课程的个性指标,以及专供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意见栏。同时,还鼓励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普度大学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了自选式量表,允许教师在原来的评价项目中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特点或适合自己所教课程特点的项目建构一个新的评价表,体现了对教师自主性的尊重,有利于教师获取与教学有关的反馈并及时做出改进。

②科研评价:美国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学术会议提交报告、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等。科研成果是人事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对于不同学科又有区别。如终身教授评定,在自然科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领域,如果有一两篇学术界公认的在某一领域有突破性的论文,就有可能评上,一般情况则至少每年要在一流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人文学科至少要有一本专著。以上材料都需经过著名的“专家匿名审稿”,以确保公正。

③服务评价:服务评价主要看教师在校内外各种团体及委员会中任职的情况。美国大学教师每年至少需参加一次全国性或是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并积极组织参与社区活动。评价时教师需列出社会服务的详细情况并附证明材料,确保证明的真实性。这是高校服务职能的良好体现,也是教师了解相关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动态的途径[4]。

3.美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主要特点

(1)评价体系多样化

包括年度评价、晋升评价、终身教职评价和终身职后评价。年度评价是指高校教师每年都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成绩进行一次书面汇报,由系主任根据教师本人的年度报告、学生和同行评价的信息,负责对每位教师做出总体评议,作为该教师提职、晋升的参考依据。

晋升评价是在规定聘期内,教师要接受的资格评审。美国高校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聘期,如果教师们不能在聘期内通过专门委员会对其教学效果、科研能力、服务质量方面的考察,就会被解聘。

终身职教评价是针对在美国高校其主导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终身教授制度的评价机制。终身教授制度是学术自由和教师职业安全的有力保障,获得终身教授的过程非常艰辛。

终身教授制度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术自由和教师职业安全,但如果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就此停止,则很难排除部分教师成为终身教授后自我满足,停止科研。对此很多高校实行终身职后评价,对已取得终身教授的教师每五年重新审核一次,若第一次审核未通过,则校方将会对教授提出警告,若第二次仍未通过,校方将有权解雇该教授。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的Egong Guba教授和维德比尔特大学高等教育副教授Yvonna Session Lincoln提出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强调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之间及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并努力促使所有与评价有利益关系的人都参与其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理论的倡导下,美国形成了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系主任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3)评价标准和程序规范严谨

美国的高校教师分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讲师要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候选人资格,助理教授要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出色的成绩,能够独立工作且有继续发展的潜力,有2-3年的教学经验,副教除必须有博士学位外,还至少要有5年的高校科研工作经验,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显著成就,并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教授必须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国际影响,同时在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作出杰出贡献,并且可以胜任学术带头人。每一级晋升都要经历非常严格的评审。如果没有突出的成就和货真价实的成果,想要晋升就是很困难的[5]。

(4)评价内容灵活

在评价内容方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各有所侧重。同时,依据“创造性契约”,允许教师在不同阶段转移工作重心(教学)[6]。

4.美国高校教师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不同国家的教师评价机制是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统一的、公认的教师评价标准是不存在的。但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又是一项共同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在承认没有全人类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价值标准在一定时空内具有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相对公认的评价标准也是可能存在的。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供我国借鉴: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国的教师评价中,校领导通常处于绝对权威位置,是当然的评价者。这样的评价模式主客体分离,容易忽视教师的可接受性,无法引起教师的共鸣,易使教师产生厌恶情绪。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尊重教师的主动性,重视教师自评,建立一个集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身评价与一体的评价体系[7]。

(2)协调教学与科研评价

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一直饱受争议,目前中国高校的评价机制偏向科研导向,教师要晋升很多时候完全取决于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及级别。科研是否重要?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教师传递的知识需要时刻更新,其次,高校教师不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物质条件上具有的科研条件都是相对优越的,应承担起学科前沿探索和建设的工作。但单一科研导向也是有失偏颇的,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评价只重视科研结果、论文数量,那么试问还有哪个教授愿意把自己的宝贵时间花在学生身上?研究者在高等教育中缺位,对于国家人才培养来说是极大的不幸。所以,教学和科研都很重要,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灵活一些,可借鉴前文提到的美国高校的“创造性契约”[8]。

(3)量化和质化评价结合

量化评价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但往往丢失了教师个体中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比如教师的需要和动机、经验和能力、主观认识、兴趣态度、情感和观念等。档案袋等类型的质性评价虽然重视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但存在效益较低、主观性强、易受干扰等特点。最好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两者结合。我国教师评价较侧重量化,尽管各大学在不同指标上各有侧重,但普遍重视论文数量、科研经费数量等量化指标。对论文质量方面的考评主要依赖刊物级别,对论文质量的考评还缺乏专业的、公正的评审方式。(科研有学科区别,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和能力评价某一学科的科研成果,但组建分学科的专业的高水准的评审团队却是现实的。)

(4)不同教师评价标准建设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分不同的学科专业,同一学科专业的不同教师个体也可能个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其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也是会随时间变化。如同高校分类管理一样,教师也有必要“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甚至不同阶段的教师应该开发不同的评价标准。尊重教师的个性,允许教师的价值观多元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善梅.美国教师评价研究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9).

[2]叶赋桂,田静,罗燕.美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变革及其动因研究[J].教育学报,2008(10).

[3]孙炳海,申继亮.申继亮美国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评价模型研究述评[J].教师教育,2009(5).

[4]张凤贤.浅析美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特点[J].教育评价教育研究,2009(10).

[5]项聪.关国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改革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9).

[6]昌小莉.高校教师评价的新视野:创造性契约[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7]张其志.高校教师评价的若干矛盾问题[J].教育评论,2014(1).

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启示 篇5

一、我国高校现有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

有学者指出:“教育问题的全部症结, 就在于教育体制, 更准确地说, 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管理体制当中, 考试评价制度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考试的评定、区分与导向功能就像是指挥棒, 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 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很多时候, 考试考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 学生就怎么学。对学生学习进行科学地导向, 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极其重要。可是, 现行的高校学生考评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

1. 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范围狭窄

目前高校考试的主要形式是笔试、口试、论文, 在这几种形式中, 闭卷考试采用最多, 其他形式使用较少。

2. 考试内容重书本理论知识

基本局限于教材, 甚至个别教师会在考前划范围、定重点, 学生们普遍是“背多分”式学习, 严重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取向。

3. 考试时间过于集中, 学生学习压力大

高校考试多集中于期末, 大多数院校在期末单独抽出一至两周作为“考试周”, 学生在短时间内承受着极大的考试压力, 造成了学习上临时抱佛脚, 突击应付考试, 不利于有效巩固学习成果。

4.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及片面的评价体系, 导致部分大学生重功利而轻道德准则, 为取得好成绩甘愿冒作弊之险。

5. 试卷分析与考试结果反馈力度不够

教师阅卷只重判分, 学生也只在乎得分, 不注重试后分析, 也不会改进教学策略, 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综上所述, 当前的考试评价功能仅限于确认学生的学业成绩, 很少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有效信息, 从本质上说是失去了考试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即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现如今, 以评分数、划等级为标志的传统教学评价, 在许多方面与学生的个性、人格相背离, 特别是“以分取人”“以分分等”的否定性评价方式, 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特点

美国作为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 其学生评价改革与发展也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考试形式上, 美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结束时都要进行一次期末考核, 课程进行中间还有期中考试和各种小测验。学校不完全是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是否闭卷或开卷, 而是始终坚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数学考试, 教师会允许学生带上公式或书本开卷考, 或者考试时发给学生常用数学公式, 以便学生在考试中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应用公式及原理上。考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

在考试内容上, 灵活多样, 不拘泥于教科书, 除了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外, 还有大量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所有考试的目的完全在于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了授课内容, 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 考核的侧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考试中, 有近一半的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 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学生不必死记硬背教材的条条框框, 只要尽可能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的答案只要能言之有理或自圆其说, 都可以得到理想的成绩。考卷上, 通常有一部分分值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作答。

在阅卷上, 为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很多学校实行校内评卷和校外评卷相结合的方法, 以保证大学学位标准的一致性。这种考试制度对各大学维护较高的学术水平、保持良好的考风和学风、推动校际交流都有促进作用。

在学生分数评定上, 采用分次累积的计分方法, 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 一般成绩构成是由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事例分析等几个部分组成, 根据课程的特点, 按比例计算成绩或由数次考试共同决定成绩。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研讨课上的积极表现 (能否在自己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 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 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反馈、学期论文中所体现出的调研能力等, 按照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近年来, 美国高校考试不断进行改革, 为鼓励学生学好知识, 尽量不以分数来评判, 采用等级评分、成绩分布曲线评分等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布朗大学记分用A、B、C及“无学分”, 学生成绩未达标准, 就不记分, 也不在学生成绩单上做记录。

在考试信息反馈上, 考试结束后, 教师不仅要评定成绩等级, 还要讨论考试内容和方法, 并指出学生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在, 且根据学生的不足酌情给予个别辅导。在师生共同讨论中, 如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是理解的, 仅是卷面上表达不好而使人产生误解, 则可以更正考核结果。这种做法有助于考试诊断与反馈功能的良好发挥, 可以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教师是在认认真真地“考评”, 而不是机械地“给分”。

在考试评价的同时, 美国大学从招生环节开始, 就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经历, 关心教师对考生的综合评语, 了解考生是否合群, 是否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在求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包括社会调查、家庭作业、实验、科研项目, 以及平时课堂上小组讨论时的参与程度等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美国其他大学, 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而努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更多地表现为质性评价占主导地位, 并注重在情境中评价学生。在美国高校广泛应用的主要有档案袋评价、对具体技能的评价等学生评价考核方法。

1. 档案袋评价方法 (Portfolio Evaluation)

这是用来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的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是指在某过程中为达到目的所收集的相关资料的有组织的呈现, 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 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档案袋评价是在宽松的环境中, 在各种情境下完成的, 它的作品种类和风格多种多样, 既可以是最终作品, 也可以包括草稿、修改稿, 还可以附带有他人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补充材料。它强调形成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成长、改变历程和表现性行为, 既注重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 很好地弥补了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的不足。同时, 这种评价方法也激励着学生本人、教师、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和关注学生学习, 给学生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者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审美、合作精神、人际处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素质, 都可以纳入多元评价范围,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清晰地展示了学习者的成长过程, 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 也注重了对于学习者隐藏的学习潜能的挖掘。

2. 对具体技能的评价

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顺利就业, 美国高校注重对学生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评价。对交流能力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口试、辩论会、情景模拟、实习日记、实验报告、海报、图表、幻灯片展示、网上论坛等。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价通常使用的方法有论文法、日记法、多项选择测验等。问题解决能力属于高级智慧技能, 最常见的评价办法是模拟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及案例研究。对具体技能的评价重在实践, 克服了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所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考试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灵活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 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彰显个性, 除了在考试评价具体方式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外, 在考试评价的观念和制度建设方面, 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评价理念

人的发展是目的, 考试和评价只是手段, 考评活动应该以人为本, 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考试不是简单地对人身心素质高低、知识多少的测量, 而应该是学习取向甚至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考试评价理念, 就是要重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的优势与潜能, 使其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把肤浅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意识, 由单纯追求考分转变为追求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 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

考试结束后, 对考试结果作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试卷分析是对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 (试卷设计的原则) 、难易度与区分度、题型与题量 (试卷结构) 等进行客观评价的环节, 也是检验试卷命题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试卷分析流于形式, 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各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并由此画出成绩分布图, 在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 仅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或者客观条件不足, 很少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 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思考。

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对教师的试卷分析加以综合研究, 并将有关的信息及时反馈, 建立畅通有效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 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在制度和政策上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学生学习的最迅速的方法, 就是改变评定制度。”要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传统做法, 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全面的综合评价, 考试成绩除采用绩点法或加权平均法外, 还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 并对学生的创新、获奖、突出才能给予充分肯定,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斌.国外高等学校考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6) .

[2]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J].学术探索, 2005 (10) .

[3]邓再辉.借鉴国外经验, 改革高校考试[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1) .

美国国际人才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6

关键词:战略,人才,科技水平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以信息科技为显著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 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是高科技人才的严重短缺。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 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机制和制度的竞争, 亦即人才战略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才全球化趋势将不可逆转, 国际性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有学者指出, 未来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中国能否获取世界级人才 (Evi Hartmann, Edda Feisel and Holger Schober2010) 。

中国各阶层也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人才引进活动, 并制定了具体的计划, 并且从2008年开始, 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实验室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 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作为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 美国能够迅速崛起, 后来居上, 并且持续领跑全球经济, 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与其倍受世界各国标榜的人才战略密切相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但移的更多的是人才, 可以说美国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家。所有美国科技发明创造及发展局世界首位, 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居世界首位, 成为经济军事强国。可以说是美国的人才政策创造了美国的昨天和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中国企业的发展, 因此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寻求和利用国外人才来实现企业发展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本文针对这一情况, 本文主要参照美国的人才引进战略并参考相关文献对中国国家层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美国人才战略

美国的对外人才战略目标就是吸引和利用数以万计的优秀国外人才为美国服务。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才, 是美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实施对外人才战略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引进人才, 二是人才本土化, 三是国际合作。具体策略如下所述:

1. 对外人才战略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从建国初期美国上下就形成了“知识是力量”、“人才是财富”的共识, 并一直延续至今。国人认为, 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资源, 那些影响国家决策的政治精英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精英, 都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人才资源 (戚兴元2007) 。

2. 美国的引才策略。

(1) 办学引才。美国是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 是世界上名牌大学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权威的世界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 世界前100名大学中有32家室美国大学。有些留学生学业完成后, 选择留在美国工作和继续深造。事实证明, 办学已经成为美国吸引和引进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孙传忠2009) 。

(2) 吸引人才的移民法。美国在50年代就针对技术人才修订了移民法, 吸引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60年代再次修订移民法, 重点吸收熟练工和费熟练工, 吸引了大批来自亚洲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

(3) 高薪及就地引才。在美国, 专以收买高级领军式人才的“猎头公司”遍布全国。美国在其他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 这些企业除少数高管是美国派遣的之外, 大多数都是在东道国当地聘用人才, 大大减少了对美国人才的依赖。

3. 留用国外人才。

2006年5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2l世纪首部新的移民法案决定给所有在美国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硕士生以上) 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的外国学生免除临时工作签证与绿卡配额的限制.只要他们毕业后愿意留在美国。就可以迅速获得美国公民资格。

(1) 美国为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在美国, 主要原因并非待遇高, 而是美国具有良好的科研、创业环境。在美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的地位很高, 如不少科研人员既是公司科研人员又是大学客座教授;对科研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 甚至可以在家中上班。在美国, 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职业, 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留在美国的重要原因。

(2) 培养工作热情, 制定专门奖励。如美国国家基金会设立了沃特曼奖, 获奖对象是活跃在美国各学科前沿尚未有杰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 获奖者可荣获沃特曼奖章, 并在2至3年内得到最高可达50万美元的奖金。1983年, 美国国家基金会还设立了“总统青年探索者奖”, 1986年还设立了“工程创造奖”等。

(3) 开展国际合作。美国还以合作攻关的名义, 借用外国人才的智慧。目前美国与70多个国家签署了800多个科技合作协议, 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合作攻关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 如与日本、欧洲和俄罗斯共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等。通过国际科技合作, 利用别国的人才资源优势, 谋求本国的利益。

三、对中国人才竞争战略的建议

1. 政府要树立人才强国的观念, 并将人才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水平。

中国近来推出的“千人计划”成功的引进了3000多名海外人才, 中国仍要开展诸如此类的国家层面的活动。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 把人才战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摆上重要位置, 转变工作导向, 强化考核推动, 把人才开发成效纳入区域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2. 优化人才环境, 提高人才待遇。

很多出国留学的人才和外籍人才之所以不愿归国,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工资水平、设施条件、研发队伍都喝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引进人才的种种举措之所以行之有效, 其人才生活环境和生活待遇方面的优势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提供优厚的待遇, 提高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财政要专门设立人才资源开发资金, 把有限资金用在关键位置上, 以经费保障推动各项人才基础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人才引进和培养等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通过事业鼓励、待遇激励和荣誉奖励, 使后发展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 逐步成为人才施展才干、创新创业的热土。

3. 建立创新基地。

中国政府正在着手建设诸如“111计划”的创新引智计划, 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 围绕国家目标, 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 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 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 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 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 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 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 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及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4.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借鉴美国经验,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依托高校院所人才科技支撑, 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 推动技术中心升级发展, 共享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合作打造企业“外脑”。

参考文献

[1]戚兴元.美国对外人才战略的制胜之道.国际望.2007年第2期

[2]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08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7

一、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

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是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提出来的, 美国其他一些高校相继也提出了相似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高校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在美国大学, 普遍采用自由学分制, 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所设置的课程。所以,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和决定所学课程。美国高校教师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 而且还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以培养其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选择主修专业, 一般是在大三秋学季结束前或已经完成85个学分。2000年, 约占该校一半以上的本科生没确定主修专业, 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1]美国的多数高校, 若大学生对开设的主修课程不满意, 经过相关程序, 办理相关手续, 可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和目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 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 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2]这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

2.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但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 其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注重其吸收知识的广泛性以开发其潜能, 这种培养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开设的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思考。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不同学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必修课程, 大多数都是跨学科的课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跨越不同学科, 使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把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效结合起来。[3]在信息社会, 人才是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交织融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美国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的总学时仅仅相当于我国大多数大学的60%, 因而, 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麻省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来说, 企业和学校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学校和企业会把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在企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斯坦福大学, 其师生创办了硅谷60%左右的企业。在校大学生也曾经创办了很多企业, 如微软、Google等。大学生中较成功的创业者也很多, 如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美国的大多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据统计, 本科教育37.6%, 研究生教育23.7%开设创业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很有影响力。从20世纪末开始, 每年都会由此诞生几家新的企业, 许多创业计划和设计被高新技术企业高价买走。由此可见, 美国高校不仅重视课堂学习, 还重视社会实践, 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 是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 着重个性化教育。

信息时代, 人们转换社会角色的频率越来越高, 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人才, 按照多能型的目标来培养人才,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4]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单向“灌输”式讲授, 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来讲解, 只关注自己的讲课进度和内容, 却不关心学生是否能接受和掌握。而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记笔记或者在书上画, 来不及或者不愿意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它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把教育同人的自由、尊严、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自觉性。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为社会培养出一专多能型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人才。

2. 促进全面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 应合理设置课程, 科学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不但要开设专业基础课, 而且还应该增设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丰富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各个学科及领域内的知识, 虽然每个学科的内容不尽相同, 但是从具有特点的思维方式上来说是相通的。其次, 教师知识面的丰富能拓展学生知识的多元化。大学阶段,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给学生, 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其整体综合素质。再次, 放宽学制,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可选择性,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它能够使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基本技能以及发展计划, 适当地放宽学习时间, 自主攻读感兴趣的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我国清华大学在这方面曾进行过改革尝试, 允许他们休学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活动。[5]最后, 教学评估模式的创新。我国教学的评估模式一般采用学生评教和督导组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种教学活动评估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即教师自己预定教学目标, 并依此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这种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校可以尝试着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体会和能力作为教学评价体系核心。这样的评估模式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同时也可多角度地对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进行判断和评价。[6]

3. 开展创业教育。

今后创业技能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 缺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出发, 着力培养理论研究、创业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人才, 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开展创业活动,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把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改革我国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此, 应把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同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开拓创新教育结合起来, 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也是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同时也是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摘要:世界各国一直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 美国高校主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但注重实现学术性目标, 而且也注重实现应用型目标, 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 全面了解和研究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 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

[2]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

[3]曲铭峰.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7) .

[4]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6) .

[5]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硕士论文, 广西大学, 2008.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8

一、美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事实上, 美国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或者是独立的政策用于吸引国外科技人才, 而是通过穿插在其他政策工具中来发挥作用的,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移民政策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 吸引并鼓励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移民美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全球贸易与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 以信息科技为龙头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决高科技人才所面临的竞争与短缺问题, 美国国会在1990年通过新的《移民法》, 明确要求吸引更多美国所需的高科技移民, 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 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移民美国。实际上, 《移民法》中涉及到的移民政策主要包括职业移民和非职业移民签证政策。以下做简单介绍:

1. 职业移民政策

职业移民也叫技术移民, 主要指的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和技术专长的外国居民通过应聘在美国工作的方式而进行的移民。对于技术移民的条件, 美国一般都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并设定了配额限制。1990年新《移民法》规定:杰出人才、具有高学位或特殊能力的专业人士、技术劳工专业人员及美国境内缺乏的劳工分别享有一、二、三类职业移民优先权。除此之外, 还特别规定, 每年的技术移民配额数还可以加上上一年度亲属移民未用尽的配额数, 并且上一级优先权没有用完的配额可供下一级优先权的使用。从美国不断修订的《移民法》来看, 关于技术移民的政策, 美国一方面不断增加技术移民的配额限制, 增加技术移民的比例, 显示出对于技术移民的渴望;同时对于技术移民的规定则不断细化, 限制性条件也不断增加, 这突出地反映了美国对技术移民的素质要求的提高。

2. 非职业移民签证政策

美国为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 实施了18种非职业移民签证政策, 涉及科技、工程和教育人才流动的签证主要有:工作类签证以及学生和交换类签证。其持有者成为美国外来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 尽管签证持有者只能暂时性地居住在美国, 但却是外籍人士日后获得在美国的永久居住权及美国公民身份的重要媒介。

(二) 留学生政策

全世界名牌的大学中, 70%-80%是美国的大学, 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在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优越的高等教育环境,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美国政府和许多大学还配套实施了一系列资助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计划, 如国际开发署和富布赖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奖学金。通过提供奖学金使得各国学生有机会赴美学习, 众多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美国, 他们成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后备军。

(三) 依托高校资源, 建立科学园区, 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

1951年, 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 (Frederik Terman) 教授成功地在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 即现在世界著名的硅谷, 之后科技园在各地纷纷崛起, 目前全美大概建成科技园150多个, 总数居世界之冠。大学科技园也被各国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充分利用了大学和企业的各自功能, 并迅速有效地将研发的科研成果通过如下三种途径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一, 大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大学科技园的企业;二, 通过大学科技园内的研发机构转化科研成果;三, 以高科技为依托创建企业。

通过大量科技园区的兴起, 美国吸引和接纳了一大批外国优秀专家, 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智力支持, 高科技人才又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这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教学和生产三位一体的快速发展, 从而也推动了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四) 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美国的国家科研机构主要包括三个:一是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占联邦科技预算的4%, 它提供了联邦政府支持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经费的20%, 它的预算也是逐年递增, 据最新报导称2011年的预算高达70亿美元。二是国家卫生研究院。其预算由国会决定, 与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并列机构。三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没有直接的政府财政拨款, 其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私人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委托项目研究。

此外, 美国很多大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如福特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环保局等政府部门还推出很多研究计划, 这些计划经费充足, 只要研究人员有专长、有项目即可申请。充足的资金支持, 为众多的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岗位, 吸引了大批外国优秀人才服务于美国。

二、优越的激励与保障措施为科技人才保驾护航

美国除了积极的培养和引进人才外, 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来留住和用好人才。

首先, 是给予较为丰厚的薪酬待遇。美国一流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大约是15万美元左右, 其他领域高科技人才的收入也较为丰厚。据统计, 科技人才在美国的收入是在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几十倍。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的创新热情, 美国从上到下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奖励制度, 联邦政府出台法律鼓励企业创新并给予税收优惠, 给人才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各个企业也制定了各种吸引人才的机制, 如奖金、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尤其突出的是经理层的奖励制度, 包括奖金、利润分成、收益分成、高层经理短期奖、高层经理长期奖等, 也有针对一般员工的表现奖、员工持股计划等。

其次, 是股权激励机制。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1950年收入法案》, 该法案首次规定任何企业都将有权向雇员发放一种新颖的货币, 即股票期权。正是这一天股票期权获得了“合法身份”正式登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由于股票期权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代理人激励约束相背的问题, 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优化激励机制效应的制度安排, 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股权激励在美国盛行。它把员工与公司的利益“捆绑”起来, 目的在与激励员工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智为企业服务, 硅谷奇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再次, 是各种各样的奖励制度。自20世纪初以来, 美国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奖励机制, 它已成为美国政府鼓励基础研究和引导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总统名义设立的奖励, 主要奖励在物理学、生物学、数学或工程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第二层次的奖励是国家部委和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科学技术促进会等机构设立的科技奖励。第三次层次的奖励主要是全国性自然科学学会和各州科学院设立的奖励。第四层次的奖励是学会的下属分会、公司企业和个人设立的奖项。

第四, 是院士制度。美国国家科学学会是松散性组织, 而不是实体性组织, 它在行政上完全独立于政府机构, 政府不干预学会的工作。这样的体制确保了学会能以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承担和资助科学研究项目、向政府提供咨询以及向公众发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科学学会的会员被认为是美国科学家或工程师的最高荣誉之一。会员自愿参加科学学会的活动和工作没有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没有工资, 只提供食宿费和差旅费。科学学会要求每位会员每年缴纳会费, 可以拖欠, 但连续三年到期会费未付时, 会员将转成荣誉退休会员。会员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 也不是最高学术称号。

第五, 是通过移民法及签证等措施吸引人才, 授予非美籍专业人士在美永久居住权, 并为特殊人才提供特殊的优惠, 如针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提供签证快车道服务。

此外, 美国拥有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退休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再加上比较成熟的住房市场, 可确保移民到美国后生活无忧。

三、对我国吸引科技人才的启示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赢取国际竞争的主动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年6月6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它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本着“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同时结合美国吸引科技人才的实践,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 不断建立和完善吸引国外科技人才的相关法律制度

国家应尽快加强在吸引国外科技人才方面的各项法律制度建设,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为国际科技人才的流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首先应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注重保障人才供求双方的利益, 既肯定高技术人才对创新性成果的所有权, 又使企业研发投入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和个人是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共同所有者, 既可以保持共有关系并从成果收益中按比例分红, 又可以由一方通过货币或资产杠杆等手段买断另一方的所有权。另外, 还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管理和调控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的职责和权力, 进一步完善关于人才中介组织行为的法律法规, 规范中介市场的秩序, 保证人才的合法权益[5]。

(二)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鼓励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1. 政府的支持是关键

我国科技园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科学园区的建设、发展规划、运营模式、领导的选拔和任用和管理等都需要政府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政府也要从观念上重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制定具体的关于入园企业相关要求的法律法规。还要借鉴美国的措施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 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2. 资金的筹集是难点

美国一般通过风险投资方式, 大力引进民间资本, 此外政策也会提供一部分资金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国大学科技园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的支持, 单一的融资渠道限制了科技园的发展, 同时有限的资金也导致众多重大项目无法开展。因此, 要想促进科技园的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风险投资方式, 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的注入。只有充足的资金、合理的分工、有效的利益驱动才能促进科技园区更好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研究

马雪燕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由于系统而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而且, 企业若没有比较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也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所以虚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研究

一、虚拟人力资源的定义

虚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 对人力资本进行获取、考核、付薪和开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较少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的职能, 就可以将其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

二、虚拟人力资源与传统人力资源的区别

1.招聘。传统招聘方式将逐渐被遗弃, 通过全国范围的数据库获取人员。

2.人事。职务描述和职业类型将消失。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负责, 从被动转为主动。

3. 薪酬。

薪酬计划将被修改以奖励适应虚拟企业的新行为, 人力资源部将为不同团队设计不同薪酬方案。精力、想象力、成长技能和团队精神将成为考核指标。

4. 福利。福利是一种间接报酬, 福利管理将以员工自主服务为主。

5. 培训开发。重点在团队建设, 培养员工从一个团队向另3.转变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

我国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从总量上看, 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从结构上看, 投资的比例结构也有所不同, 缺乏应用开发投资。美国的实践表明, 一项成功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中必须经历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实验、产业化三个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中, 转化的资金靠自筹的56%, 国家科技计划的26%, 而风险投资仅占21.3%。而美国恰好相反, 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因此, 我国政府应加快筹建风险资本的退出市场, 改官办风险投资公司为民办风险投资公司, 支持和壮大风险投资队伍, 实现大学科研资金支持单一依赖于政府或自筹融资向依靠风险资本转变, 从而为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 创建开放的系统, 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应当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提高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 为人才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开放的、公平的、有序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各种皮肤、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创建开放的流动系统, 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人才可以自由的选择流进和流出, 不设立人为的和制度的障碍, 既鼓励国内的人才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设立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国外的学生来华学习, 同时鼓励他们学成后留在中国。

(四)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引进理念, 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各种环境

培养科技人才的前提和关键是培育科技人才成长的土一个团队转移的技能。

三、导致虚拟人力资源的三大主要因素

1. 成本。

成本削减是这种人力资源整合的主要因素。竞争压力迫使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以实现主要业务目标和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2. 技术。技术的快速变化, 要求在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之间建立更强的伙伴关系。

3. 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是第三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部必须提供连续双向的员工交流, 提高工作满意感, 在日益竞争的人力资本市场留住人才。

四、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机构虚拟

对于有实力的集团公司而言, 集团人力资源采用相对集中的管理方式以达到最高效率;比如在集团总部或地区分中心, 设立一个或几个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 通过计算机网络, 一套统一的软件为总部和分公司的人事部门共同使用。而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引进一套完整而合理壤, 只有在丰沃的土壤中才能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 才能够把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 进而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因此, 我们首先要构建的就是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许多人才外流的案例也表明, 仅以待遇留人是不够的, 政府要不断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 在政策设计、法律制定、实际工作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真正关心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尊重人才的个性、宽容失败, 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 鼓励创新和探索, 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摘要: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其中科技人才短缺的事实更是加重了各国争夺人力资源的火药味。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从1776年建国就已经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特别是二战以后, 美国通过一系列的移民政策、留学生政策等招募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事实证明他们对美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导方针的基础上, 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吸引国外科技人才的政策, 旨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科技人才,移民政策,科技园,科技奖励

参考文献

[1]郑会, 刘烈辉.美英日大学科技园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技术经济, 2010 (7) :26-30

[2]方仲杰.从美国股权激励管理实践引起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0 (26) :76-77

[3]姚昆仑.美国、印度科技奖励制度分析——兼与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6) :136

[4]顾海兵, 金开安.借鉴美国经验改革我国院士制度[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3) :67

[5]聂明学, 顾严.国外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政策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 2005 (5) :255-257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9

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是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解决教育公平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的详细分析,就我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的现状提出几点启示,以完善我国的教育问责评价。

义务教育问责评价 美国 启示

一、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的发展演变

1.萌芽期(19世纪70年代前)

19世纪,教育改革实践者和学校行政人员提出改善中小学教育现状。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现,伴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日益下降,学生之间学业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政府和公民开始呼吁使用责问制来管理学校教育。1964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指出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各州中小学的补助发放,并对公立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测验,学校需要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多被当做现代教育问责评价制度出现的标志。1965年,《中小学教育法案》明确提出美国问责制度的标准。

2.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经济的影响,联邦政府减少了教育投资,社会和政府开始重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学校的有效管理,这也使学校的正常运行逐渐涉及公众利益,人们转向关注教育资金的使用状况,并要求用报告、证明等方式对学校资源的使用作出相关解释。

70年代,莱斯林在《每个孩子都是赢家:教育问责》中对教育问责制度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1970年,尼克松总统在“教育改革咨文”中指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教育问责制度,强调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需要为教学担当相应的责任。70年代初期,教育问责制度的主要工具是标准化测验。70年代中期后,教育问责制度的关注点从数量的扩充向质量的提高转变,公众开始重视教育普及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美国的公立学校开始承担对应的责任和关注学生阅读、写作、数学运算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问责制度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70年代末期,美国问责制度的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育问责开始趋向于制度化,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校管理方式。80年代,人们的关注点为学校绩效,重视探索学校绩效的提高。为了树立公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信任,美国有关机构和民办团体就学校教育改革出台了多种形式的报告书。

3.完善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部门对学校教育层面的服务和实施进行更细的分权化改革,从关注学区的教育结果转向关注学校的具体表现,教育的问责对象发生变化。该时期与绩效责任有关的相应文件有:《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学童教育卓越法》、《改进美国学校法》、《公立学校绩效责任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其中,《学童教育卓越法》明确指出有关教育问责制度的条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指出,美国各州的公立学校都要施行教育问责制度,各公立学校每年需要递交“适当年度进展报告”。1994年后,美国教育的有关部门通过对教学、课程、管理等教育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各州学区的身份也由监督者转变为协助者和支持者,各学校在担负更多教育责任的同时,自主权变得更加灵活。

二、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的主要内容

1.美国教育问责制的构成因素

(1)问责主体与客体

美国的问责主体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各学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具体分工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教育实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学区和学校的管理者负责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目标完成教学并确保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家长辅助学生学习并配合学校的相关工作。每个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是相对的,从而确保教育问责制的顺利进行。客体分为内部问责和外部问责两个类型。内部问责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各学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逐级问责;外部问责借用市场管理方式,学校定时公开学生的学业成绩、教育资源使用情况,保证大众对学校教育相关事务的知情权,社会教育评估机构通过教育结果的评定进行问责。

(2)问责内容及方法

美国义务教育问责制的内容为:经济问责、学校监护问责、学校专业水平问责、学生学业成绩问责。学校表现成就的依据是学校表现的评比和等级的划分。美国判断学校成就的主要方式为:学校表现与评判的标准之间对比、与过去相比,学校的表现取得的进步、低成就学生的比例。

(3)问责标准

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制度的问责标准可以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标准为制定学生需要熟记和灵活使用的内容和技能,表现标准为要实现的预期表现设定标准。美国问责制度的预期表现设定标准分为三类:学生表现的期望水平、达到标准的学生比例和学校达到标准所用的时间。同时,在考评过程中,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制度还制定了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考评,采取了适度年度进步衡量、衡量学校表现项目之一、学校奖励条件之一、次要教育问责指标之一等手段,将弱势群体学生的表现纳入教育问责系统中。

(4)问责测评

问责测评的主要目标是使学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育问责测评是检测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常用方法。各州几乎每年都对每个年级进行学科测评,其主要的类型为:采用同一种测评方式,测试义务教育中某个年级的各个学科;用同一种测评方式对连续的年级(如二至三年级)以及至少在八年级的同一科目进行测试;用多种测评方式对连续的年级(如二至三年级)以及至少在八年级的不同科目进行测试。测评的学科多为数学、语文、英语语言艺术和阅读,还包括对学生的写作、科学、社会研究的能力进行测评。

(5)问责奖惩

教育问责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为奖惩制度。各州通过对学校的表现和改进的衡量结果,给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该制度有助于鼓励学校进行教学改进。美国对学校的奖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干预政策:州政府采取强制的手段,对在一定时期内,未实现本州改善目标的学校的管理进行干涉,奖惩政策:州政府对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本州改善目标的学校,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学区奖惩:其标准多数与州对学校的奖惩标准是一样的;学生个体奖惩:为了使学生认真参加学科测评,部分州和学区规定,如果学生未到达州或学区的测验标准,该生不能进入下一年级学习。

2.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的特点

(1)奖励与惩罚对等

美国义务教育问责制通过奖惩避免问责制成为形式,给涉及教育的相关部门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动力,也带来了相应的压力,有效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果。

(2)多样性的问责主体

美国义务教育的有关机构不仅由州政府、学区、学校的有关领导管理,也受相关利益的组织与个人监督。这些组织和个人多数为基金组织、中介组织、学生参与的组织、赞助机构、教师参与的组织等。多样性的问责主体,有利于确保教育问责制度的实施和公正。

(3)问责测评的公开性

美国义务教育制度将通过学校表现的标准和多样的测评方式得出测评结果,并定期对公众进行公开,使教育管理和实施呈现公开化、透明化。

(4)问责程序的公正性

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大结构的规定下,根据州、学区、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使制度地实施更加符合各州、学区、学校的发展。对低成就学校的具体标准也体现了问责程序的公正性。

三、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1.我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情况

随着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和社会问责制度的逐渐实施,我国中央和各省市陆续制定了关于教育问责评价制度的法规和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对问责客体、问责主体、问责内容、问责结果等有关问责评价的内容做出了明文规定。如2006年,我国首次将教育问责评价写入《义务教育法》,对问责客体、问责主体、问责内容、问责结果等进行了界定。该法案中的问责制度主要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民主政治,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感,促进义务教育管理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司法、社会、家庭等各个阶层在未成年人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但是,这些法律和文件对于问责主体的具体规定含糊不清,如谁来负责、谁来认定和追究等问题。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义务问责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的问责制度仍存在缺乏权威、专门的教育质量的测量标准缺少独立的第三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问责制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程序保障、实施过程具有人治色彩缺乏法治意识、问责标准较低和问责程序缺少严密性、公众缺乏对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认识,使问责制难以全面、正常、有效的实施。

2.美国义务教育问责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1)培养现今的教育问责文化

美国教育问责制度的成功实践,与其丰厚的教育问责制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尊师重道形成的文化意识,我国还未形成与问责制度相关的文化氛围。这使教育的相关部门在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形成以自身为主的教育观念,忽略学生的切身感受。因此,教育的有关人员,需要抛弃传统的惩罚观念,改进问责过程和机制,建立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身发展,明确公众在其工作中的正确位置,构建有利于教育问责实施的文化氛围,使问责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2)问责制度的民主化、程序化

美国问责制定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问责制度的民主化、程序化。

问责程序方面,需要明确以法律的形式指出各部门、组织、个人、团体的职责,建立正式、程序严格的监督机构,提高人大的监督力,同时鼓励其他党派的参与,有效加强部门和公众对教育部门的监督,使各部门在教育系统中起到切实的作用。

制度方面,需要加强问责制度的公开化和公正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拓展异体问责的启动程序、完善救济程序、严格制定责任认定程序,建设有效、专业、公众、权威的问责评价机构。同时,通过建立重视民意,以人大监督为主,舆论、媒体积极参与,其他各部门、组织、个人等多方主体参与的问责系统,确保问责制度的公开化和公正化。使公民和有关部门能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成果和资源利用等情况,有效监督各部门的正常工作。

要健全问责制度的奖惩,激发和有效鞭策各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对教育改革和管理的不断改善,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学生学业表现。

对于责任要标准化和法制化,我国需要明确以法律的形式指出各部门、组织、个人、团体的职责,给抽象的测评目标制定出合适的、明确的、可行的问责标准,对问责的奖惩制度给予明确的规定,从而建立一个系统的、有序的、可行的义务教育问责评价的法律体系,使我国义务教育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法制观念、人文思想造成不同的教育制度地实施,美国的教育问责制度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优点,但是我国义务教育问责制度不单单是借鉴美国的相关制度,更应该做好长期研究和探索的准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逐渐完善义务教育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 姬璐璐.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度研究——以内部问责制度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6).

[2] 陶蕾.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4).

[3] 司林波,郑宏宇.教育问责制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4] 邱白莉.当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绩效责任探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0).

[5] 司林波,孟卫东.教育问责制在中国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1(6).

[6] 王淑娟.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

[7] 王玉峰.我国教育部门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0(5).

[8] 杨朝.校长问责制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 郑宏宇.美国教育问责模式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10] 赵银生.美国教育问责制,真的毋庸置疑吗[J].教学与管理,2008(2).

[11] 张喜军.美国教育问责制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5).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 篇10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中学业评价的优良做法, 结合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 探索和形成能够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现代教育评价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 美国高中学业评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并取得了积极的效应, 引起了正力行高中教育改革的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试图深入探讨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特点, 以期为我国高中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

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完善是在其教育评价发展和进步的结果。美国教育评价先后经历了桑代克的心理和社会测量学理论影响时期、泰勒的描述性评价时代、斯泰克的判断和描述评价阶段, 以及顾巴和林肯的回应、协商和共同构建评价的时代。美国学生学业评价理论构建的发展和实践深受教育评价改革创新的影响。回顾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历程, 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 价值取向的人本化和研究取向的情境化

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人本化主要是指从原来的重视教育评价指标的改良、教育评价者的知识素养的提升和教育评价方法的标准化等方面, 逐渐重视评价对象的权益和需要, 即学生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指向的价值判断。20世纪的美国教育注重测量的标准化和目标的合理化, 如泰勒的教育评价改革、布鲁纳的教育改革, 但到了20世纪后期, 被评价者的价值判断和合理需求逐渐受到关注, 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人本化取向不断体现在美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2001年, 美国评价基金委员会出版了《知道学生所知道的:教育评定的科学与设计》[1], 认为评价是参与评价和相关评价的群体或个人对评价对象的共同协商、对话和交流的过程, 重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需要和价值评判。2009年, 奥巴马政府针对《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 (NCLB) 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建议, 其中强调改进责任机制, 注重学生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改革数学和科学学业评价标准, 使学生能够持续在校学习直至毕业, 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惩罚他们。[2]在教育评价上, 致力于实现“孩子们的教育不应由他们父母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决定”的理念。[3]并且强调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的责任, 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还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拥有高中以上文凭, 高中辍学不应该是人生选择之一, 这不仅是自暴自弃, 也是对国家的放弃”。美国高中在学业评价上, 逐渐重视学生的差异, 还专门对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业成就考试作出了具体规定, 制订了详细的一系列适应性政策。2010年后, 美国以“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理念颁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并研发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方案。[4]

另者, 美国高中教育评价的研究趋向还呈现情境化, 学生的学业评价逐渐打破全国性标准化考试、学术性向测验或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等单一的评价方式, 发展出在特定情境中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和创新程度的学业评价形式。尤其是《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出台, 掀起了一场深刻的评价改革运动, 促使美国教育专家们纷纷尝试进行另类评价的探索。另类评价突破了传统评价的静态性和确定性, 关注学生在评价情境中如何精确的、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评价情景尽量接近效标情景———真实的生活。[5]在实践教学中, 开发出的真实评价、表现性评价、另类评价等等学业评价方式, 其目的都在于设计出避开标准化、多项选择测验而采用与期望的行为密切配合并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这样, 学生既知道理论知识, 也能发挥知识的现实效用和未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如美国高中《AP生物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实验课程的开设, 希望学生通过系统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观察、记录、设计、操作、释疑、统计、分析等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技能及问题意识、科学意识、技术钻研意识、文献查阅意识。此外, 还需遵循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过程, 即调查研究、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等。[6]

(二)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评价指标的系统化

美国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指标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指标变化上, 学生的学业成就考试严格与课程内容相匹配, 表现在测试项目的编制、审查和报告上。这种评价的“有的放矢”局面经过一段改革探索的过程, 基于传统教育评价理念的美国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采用常模的方法, 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这样整个学生学业评价等级呈现正态分布, 但对于学生个体持续发展来说, 只有与他人的比较, 没有明确的个体目标。现代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研究者们认为, 发现有“多好 (达到目标的程度) ”比发现有“多少 (明确在团体中的地位) ”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7]制定内容领域明确、清晰的课程标准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 对于美国历届政府, 都任命组成一个专门机构或委员会针对高中的核心课程和最低限度的学科标准进行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美国综合高中的学生学业评价与美国的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核心课程的标准规定了各门学科均需实现的共同培养目标, 是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 具有指导学业评价的功能。这也顺应了全球化经济竞争背景下,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高中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且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其中以美国纽约州和马里兰州为代表的地方州教育部经过多年的探索, 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核心课程目标, 并在学生学业评价中, 努力将每一条学习目标具体落实到课业考核当中, 使评价能够全面、准确地检查出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 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核心课程的目标不仅体现在统帅作用, 还体现出系统性特征, 整个课程目标制定全面、严密, 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系统。目标的阐述从一般到具体, 不但确定了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领域, 而且还为评价的实施提供了详细的参照标准。[8]

(三) 评价取向的应用性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评价取向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美国高中学业评价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上。一方面, 鼓励高中生自愿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 这样使家长、校长和老师真正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设置更为宽泛和有意义的目标, 包括毕业和高中后教育的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建立更加清晰透明的量度来控制变革以及辨别出成功的高中教育。美国国会在1993年10月颁布了《从学校到就业法案》, 要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同学生的就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9]自此, 美国各州的综合高中对课程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开发, 除了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核心课程, 还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综合教育计划。这些既能够支持学生学术进一步深造, 又能紧密贴近现实生活和实践, 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大学和社区学院通过与高中合作开设部分以职业导向为主的双学分课程, 为社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10]

评价模式呈现出打破原有的单一考试类型, 发展出多样的考核手段和方式, 设计出多元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模式。美国高中遵循不同的学科特点, 科学综合组合能客观而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追求知识内涵和智慧的生成的多种评价方式。在加强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学业成就考核和考 试改革外, 学校尝试使用叙事评价、档案袋评价法以及自我评价和互评结合等评价方式, 实现个体的身心发展和自我完善, 提升学生学业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评价模式分为总结性评价模式、临时性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模式。[11]美国高中在使用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对照的学业评价模式同时, 发挥诊断与改进学生学业相应的评价方式, 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经历, 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构建学业评价的意义, 形成交流和对话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过程和目的统一的评价方式。

(四) 评价机构的中立化和评价评估的标准化

美国学生学业评价是由得到学校、社会和政府认可的社会中介组织, 根据恰当的标准进行评估。评价机构的成员除了教师、家长、地方教育部成员和考试签约商外, 还有内容顾问委员会、公平性/敏感性审查委员会、范围标定委员会和标准设定委员会等参与。参与委员会在地方州范围内选拔, 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 并经过严格训练, 从不同侧面对所有试题和评价材料进行检测。[12]美国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性, 研发的评估程序和工具主要从四个维度, 即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样本平衡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保证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如美国的NAEP已周期性地对美国中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写作、美国历史、公民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收集的数据已运用于美国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 不断营造教育拨款和学业评价结果相联系的“问责文化”, 推动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化。1998年美国教育部与科学教育国家委员会提出, “评价应对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且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提供关于学生学业成功的持续的、一致的信息, 应当把评价、课程与教学的一致性作为州、社区、学校努力实现有挑战性课程标准的一项关键性指标。”2002年, 美国国家标准研究会公布了《学生评价标准》, 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专业化要求。2009年, 美国联邦政府进一步以政府资助方式推动全国阅读和数学考试标准的出台。2010年, 美国颁布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运用财政杠杆促使各州采纳, 并竞标形式开发新一代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系统, 拟在2014~2015学年正式启动使用。[13]

二、对我国高中学业评价发展的启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高中学业评价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重点。自2006年崔允漷从评价范式转移的宏大视角描述出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于十字路口景象后, 我国教育评价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中小学学业评价的研究日趋火热, 分别从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指标和评价理念, 以及元评价的角度去探讨中小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期间我国研究者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但有关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构建较为薄弱, 研究的概括化和具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今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突飞猛进之时, 我国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和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的成功做法, 结合我国高中教育的实践需要进行改善和创新, 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 进一步满足我国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需要。因此, 借鉴美国这一教育强国的高中学业评价的有益经验, 对我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深入探讨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特点, 发现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模式的发展主要与其学业评价思想和理念的创新息息相关, 评价的中立和标准化主要受其高中学业评价组织和机制运行方式的影响, 评价取向的应用性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加强了高中学业评价的作用范围。

(一) 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冲突, 树 立科学的高中学业评价思想和理念

纵观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理念的革新和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的具体实现的主要途径, 不同形式的评价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思想和理念, 首先要从学业评价价值观的澄清和改进入手。

在当今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 高中学业评价一方面需要满足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方面需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这种社会现象, 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培养人, 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而人总是社会的人, 个人的发展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14]学业评价改革发展有两种最基本的、性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不断左右其发展, 一种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 一种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前者关注个体的自由、自主发展, 在学生学业评价目的上主张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自由、和谐和完善的成长和发展;评价指标较为多元, 难以标准化;评价内容较关注个体的进步, 忽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受评价者的自我评估作用, 消弱了社会评价和评价者评价的主导作用。后者关注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 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 在学生学业评价上主张学生的学习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为经济发展服务, 评价指标较为统一, 但忽视受评价者的自我评定, 忽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较为单一地反映个体的学业发展。

合理调和两种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学业评价观的冲突, 显得日益重要。我国高中学业评价的科学理念需要建立在深刻领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者关系基础上, 从教育评价功能看, 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统一发展、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成就为目标, 兼顾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多元个体的价值判断, 科学合理运用质性和量化评估指标, 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 多方参与, 统一标准, 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 评价组织和机制

我国高中教育评价组织集中于教育行政部门, 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分实现了任务分工和责任划分, 评价标准较为统一, 评价技能日益标准化, 评价信息公开透明化, 但评价仍不能满足客观全面评估学生学业水平和成就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估和升学选拔的业务量会大为增多, 为了减轻教育行政部门的负担, 以及防止教育腐败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 为了打破“忽视学业水平评估, 偏重高考等选拔性评价”的怪圈, 需提倡提倡和鼓励专业评估中介机构的成立, 负责不同水平和不同范围的学业评价命题、组织和实施。积极引进国际上权威测评组织的测评方式和运行机制, 形成具有中立特征、多方参与的高水平测评中介机构。

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常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而无法操作, 由此造成考试和评价的“形式化”和“程序化”的现实困境。借鉴美国的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 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中介机构的学业评估均需遵循一定的标准。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还存在着考试性质、考试科目与功能定位均不统一的问题, 需要教育部统一明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核的标准。[15]另一方面, 对于升学选拔性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应着力进行高中知识和技能标准的适度性研究和常模开发, 建立动态管理体系, 形成较为灵活多样的结构化评价方式。教育部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大学入学考试进行评估, 实行“问责文化”, 采用财政资助等经济手段进行刺激和促进, 实现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功能, 提升测评质量和公平性。

(三) 重视形成性评价, 拓宽高中学业评价的作 用范围和途径方法

学业评价的本质是旨在把握学生学习状态, 并促进其“学力”形成的“形成性评价”。[16]目前, 高考成绩依然是我国大学新生录用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视度不够, 只是作为参考分数。有研究者统计发现, 学业水平考试的效用与高考成绩分数相比, 具有“不对称”可比性, 不能对学生的升学就业产生攸关的利益冲突。[17]我国高中教育评价的作用范围有限, 需要突破以高考为目标的终结性测评, 发挥其他过程性测评的效用, 亟需吸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平时阶段性通过考试的同等重要的有效做法, 增强形成性评价绩效分数的权威性和应用性。

重视过程性、阶段性的学业评价会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美国学生比同学段中国学生要参加的学业测试类型、次数和级别有过之而不及, 并且呈现意义在强化、频度在增加、级别在提高的趋势。学生自行决定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所有过程性考试都会对升学产生影响, 尤其是同种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并且重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即个人的特长、参加社区的活动和课外活动表现等,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成就。在拓宽高中阶段评价作用范围的同时, 需创造多种途径使高中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业评估, 在确定核心必修课程的情况下, 提供一定量的指导性的选修课程, 建立同等考评难度下灵活多样的评价表征方式的测试项目, 如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有关的学文本, 喜欢物理的学生, 可以选择有关物理的文本参与考评。同时, 在重视标准化的测评手段开发研制的情况下, 注重测试的开放性, 设置测试题型的多样, 以及关注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联系性。实践证明,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高中生学业评价能促进学生自主调节学习, 激发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

摘要:高中学业评价的改革是我国各种类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借鉴发达国家高中学业评价的有效做法是完善我国高中学业评价标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美国高中学业评价发展的深入了解, 发现其呈现以下趋势:价值取向的人本化和研究取向的情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评价指标的系统化、评价取向的应用性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评价机构的中立化和评价评估的标准化。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高中学业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上一篇:学习型图书馆下一篇:小额贷款保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