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2024-10-1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共12篇)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2007年3、4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曝出危机,波及债务担保证券(CDO)市场,6月以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ms)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大幅缩水。7月31日,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轰动全球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也敲响了警钟。

中国目前也是经历了几年的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价格连年攀升。同时,在银行系统内部也积累了相当大的住房按揭贷款。中国有没有可能爆发像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中国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危机的爆发?都是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

二、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展历程

1、美国次级房贷产生。

应该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产生在最初10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尤其是,美国自2000年的不景气时期开始,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联邦基准利率曾到1%),再配合2002年开始的减税措施,直接鼓励大家购房,目的是利用建筑业火车头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次级房贷也带动了经济的成长。

2、美国次级房贷的发展和繁荣。

2001-2004年,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急升,由于易得性,次级房贷市场空前火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好处就在于能使房产增值的收益分配给更多的人。抵押贷款公司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而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会享受到比购买国债或投资级债券更高的收益。

3、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

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出现明显下降和利率的提高是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根源。2005年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连续17次加息导致了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级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N e w C e n t u r 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

三、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贷款机构的恶性竞争。

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给次级房贷市场留下隐患。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

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根本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被蛊惑进来。

2、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

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

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但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

3、持续不断的加息。

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于是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

4、二级市场风险未完全转移。

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残留最终导致了次级贷款公司的破产命运。

四、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1、我国具备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可能。

对照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在我国局部地区也能找到未来可能发生危机的影子。第一,我国进入持续加息周期,房地产业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2007年1-9月,我国中央银行己经五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第二,房价上涨,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增加。2007年,全国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幅度逐月提高,8月同比上涨8.2%,房价上涨呈现加速之势。国内商业银行房贷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第三,2008年下半年的房地产价格下降为次贷危机的发生点燃了导火索。

2、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1)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从源头提高房贷质量。(2)完善个人信贷法律,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3)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4)加强银行同业自律,共同为房贷市场营造理性、有序的竞争。第二,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第三,重新审视“住房抵押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要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一味看作优质资产,只不过这种贷款的风险具有周期性、滞后性等特征。当前,银行应按照规定,按贷款数量充足提取拨备,对该核销的不良贷款要及时加以核销。

参考文献

[1]、傅斌,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坏节及制度条件》闭, 金融研究,  2000.04

[2]、刘文龙、杜修立,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N], 金融早报,  2000.n.29

[3]、刘萍, 《个人住房抵钾货款风险探析》[J], 金融研究,  2002.08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2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揭露了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进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启示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的进程正在稳步进行中,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使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这对我国今后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提供了新的思路,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提供了保障。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成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即资产池,是拟证券化的标的),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购买到的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经过担保、保险和评级等形式的信用增强后,以抵押支持证券(MBS)(区别与ABS)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它主要的运行主体有:发起人(Originator?or?Sponsor)、发行人(Issuer)、服务人(Servicer)、信用评级机构(Credit Rating?Agency)、证券承销商(Securities?Underwriter)、投资者(Investor)。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信用较低的人抵押房产,从次级放贷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所得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再将这些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获取高额回报。如果没有大银行的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将难以为继。如今,这个资金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放贷机构一旦收不回贷款,那么投资银行及其旗下在这一资金链运作的产品相应都受到连累。这便是美国次贷按危机的全球骨牌效应,多米诺骨牌:首先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美及其它国家消费者信心受挫→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我国资产证券化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比较

(1)存在的背景不一样。美国次按危机前期,美国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处于从高峰下滑的弱势阶段;而中国的试点是在经济持续良好运行的大环境下推出的。

(2)基础资产的质量不一样。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给没有良好还款能力的人,本身具有很高风险;而中国的基础资产基本没有不良贷款。

(3)信息的透明度不一样。中国要求所有参与证券化的银行和中介机构必须对投资者充分披露资产信息,而美国的不少次按支持债券投资者并没有充分知晓到这些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

(4)两国的监管标准不一样。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有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而美国则相对放松一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3.1 对于政府而言

(1)完善法律体系,更新税收会计制度。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推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定其所涉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证券化的良性运转。同时,我们应当结合一般资产证券化的特征,认真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理清思路,制定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个交易环节。另外,在证券化的实施初期,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以扶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长期发展。

(2)发展债券市场,促进流动,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流动性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二级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在投资者手中滞留时间过长,投资者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减弱投资者的购买动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效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不完全都会使投资者对证券的价值提出质疑,从而削弱投资热情。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速度,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流动性,制定完备的机制和措施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3)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形成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当完善,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构成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投资者。目前我国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资本市场发展带有许多行政色彩,资本证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投资者支撑的,类似于国外的典型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且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十分有限。由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没有能力对自己投资的证券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无法进行投资组合以自觉地防范风险,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而对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是我国推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当务之急。

(4)加强金融监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和完善过程中,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这样,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由次贷危机可看出,即使存在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常常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总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但这些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头寸。一旦经济情况出现较大的负面变化,积累的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市场上恐慌情绪会通过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迅速蔓延,从而引发危机。因此,为避免危机发生,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产品开发,丰富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和管理策略,这对商业银行或金融监管者都非常重要。

3.2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1)选择适于证券化的资产。适合证券化的资产都有一些共同特点:①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②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③有可靠的统计数据证明该资产具有较低的历史损失率。这要求与资产对应的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收益的稳定性。④证券化的资产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实际上是对银行贷款资产的一种标准化要求。由于具有同质性的资产现金流量特征相近,从而使对应证券的收益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才可能成为一种较经济的行为。⑤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因为信息不透明将导致很高的传导成本,投资者难以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就难以以真实价值出售,融资的代价因而变得高昂而不经济,使证券化失去意义。

(2)着手建立证券化专门机构SPV。证券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中介机构就是SPV。它在证券化过程中承担了信用增级和证券发行的工作,是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与发行者的重要纽带。我国应加快在政府主导下设立SPV的进程。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3)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信用增级技术能被投资者所认可,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对银行来说,尽管可以通过证券化将财务风险分散出去,问题贷款的出现仍会导致其社会风险和名誉风险上升。因此,银行不能光想着将贷款证券化以后就一了百了,仍然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这也是国内银行应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国内评级机构必须加强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借鉴丰富的信用评级经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的水平,引导投资者开展投资业务。

(4)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在比较成熟的抵押贷款市场上,通常以“6c”原则为基础制定指标来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里的6c所涉及的指标包含借款者的诚信品质、偿还能力、资本实力、财务状况、抵押品,等等。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和完善贷款资格审查细则,加强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决策的做法,尽量将违约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外,银行在制定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时不宜实施“一刀切”,而应根据购买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它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危機。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一直处于高度繁荣阶段,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甚至那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能获得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政府的不正当房地产金融政策,而本质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向纽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最大的一宗破产案。此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元气,重创了美国投资者和公众对美国市场的信心。为了降低安然事件的影响,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美国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至2004年间,美元利率从超过6%下降到接近1%。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资本市场流动性高和货币市场借贷成本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在这样有利的市场环境下,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美国政府为了消除种族歧视,缩小贫富差距,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开始向低收入者甚至是无偿还能力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这就无形的增加了还款的风险,将金融机构置于风险中。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些年美国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市场一度繁荣。金融机构以假设的房产价格走高趋势为还贷的“抵押”,向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发放房屋贷款,而2007年到2008年间,美国房价直线下降,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金融机构借贷还款链条的断裂,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但是,以上这些只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表层原因,其跟本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学术界把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称为伞形监管模式,呈现出“双重多头”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然后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职责。这种监管模式有这样几个缺陷,一是金融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业,二是缺乏整体性的监管,三是造成监管重叠和盲区,四是监管机构过多难以协调和配合等等。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此次次贷危机不单单影响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更对全球的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美国24家银行倒闭,其中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佛罗里达第一优先银行、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等。政府接管了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一些型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不断地被国有化。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承受巨大损失,同时公众对美国市场失去信心。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持有美国发行的债券,次贷危机也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影响虽然有限,但是仍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首先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受到损失。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再次,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此次金融危机也为我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美国这种多重的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监管的盲区。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引以为戒,找到自身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不足。一是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缺少应急处理金融危机和的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机制设计。法律体系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缺乏衔接性,影响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二是金融监管方式单一。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监管手段主要采用落后的行政手段。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这是金融市场处于风险之中。三是金融监管出现盲区。在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下,各部分各司其职,但监管主体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易造成职责不清,导致监管盲区,严重影响金融风险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了启示,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首先,完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应尽快出台涵盖更广泛甚至是所有金融业务的金融法规,还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其次,丰富金融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手段多元化,实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应用更高水平、更具安全性的网络手段进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监管盲区,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后,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创新这一特质,适应金融创新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各监管部分要注重监管与创新的结合,实施适度有效的监管,促进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薄扬.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反思[J].东南亚纵横,2009年

[2]田中景,牟晓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8卷,第6期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投资银行,风险控制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房地产金融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和股票、国债和公司债等传统金融产品并驾齐驱的投资品种。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典型代表是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简言之,当银行或房地产金融机构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后,为了提前回笼贷款,这些机构可以将成批的抵押贷款债券打包,并以债券的形式向机构投资者销售,购房者陆续偿还的本息就成为MBS偿还本息的收入来源。通常而言,经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后的MBS能够获得AAA或者AA的高风险评级,同时又因为收益率显著高于同风险评级的国债或公司债,因此MBS获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追捧,从而规模迅速扩张。

最初,能够证券化的房地产抵押贷款都是质量非常优良的,贷款者的信用评级很高,而且贷款者必须出具严格的收入证明;但是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是无穷的,当优质抵押贷款被充分证券化之后,它们又将目光投向了质量较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本世纪初,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正式出现,并逐渐成为各大投行投资的主要项目。各大投行将次贷衍生产品再次分类,将信用较好的产品销售给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等稳健性的投资机构购买,而评级稍差的产品则由于其收益更高而受到对冲基金的青睐。在当时看来,利率常年处在较低位置,而且房价一路上涨,这类债券的收益相当可观,也比较稳定,使得大批投资者争相购买这类债券,投资银行也因此获得很高的收益。2003年,贝尔斯登就凭借其大量投资抵押担保债券业务而一跃成为美国第五大投行。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物价的上涨, 美联储决定通过加息抑制通胀, 2004年5月至2006年6月, 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从最低1%的水平上调至5.25%。起初这种情况并未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打击,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利率不断上调,购房者还贷压力增加,还贷能力较差的次贷市场出现了断供现象,造成市场的资金链断裂,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量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次贷债券的价值也严重缩水。随后受到冲击的就是购买了信用评级较差债券的对冲基金,最后,购买了次贷债券的传统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也未能逃过此劫。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段时间后,大量购买了次贷产品的欧洲国家金融体系也出现危机的原因。当这些机构认识到危机的严重,并开始赎回所购买的次贷债券的时候,各大投行遭受严重的挤兑,最终导致美国投行时代的结束。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调整及经济周期变动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

信用危机才是本次危机的实质。次贷债券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较差的次级贷款的基础上,虽然在短时期内,由于宽松的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膨胀使得市场对这类债券有了较好的预期,但住房贷款并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一旦信贷环境收紧,造成贷款人还贷压力增加而无法偿还债务时,就会对购买了次贷债券的金融机构造成威胁。同时,美国债券发行监管不利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助燃剂。在债券发行过程中,美国债券发行评级机构尽管已经认识到次贷担保债券有风险,但短期利润已经足以为债券的评级做出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债券发行监管机制对危机爆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投行业务的启示

危机爆发后,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美国独立投行时代的结束。从最初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到美林证券出售给美国银行,再到雷曼兄弟的破产,最后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成为传统商业银行,这五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纷纷落马标志着美国投行冬天的来临。

对中国来说,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是停留在心理层面上,因为四大国有银行持有次级债券,而公众对其持有债券的多少以及预期损失并不了解,因而产生恐慌心理。中国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受的影响还是相对较小的,因为其持有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很小的。例如,工行去年持有12.26亿美元的次贷支持债券,占其总资产的0.1%。在这次危机中,体制最简单的国家和银行、市场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小;相反,运行越复杂、数量化越高、结构化产品越多的机构和地区受到的影响越大。

那么中国是否还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自2006年股改以来,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使得其一方面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其次,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因此,中国投行业务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美国独立投行时代结束,但中国不应该因噎废食,反而是应该在此时抓住机遇,挖掘市场潜在机会,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中国在努力发展投行业务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次贷危机在很多方面反映出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注重市场制度建设。一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中国的金融监管具有法律依据;二要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对金融产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注意控制全局风险;三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道德风险。

其次,要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加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就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存在的制度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控制度能得到严格执行,从而将金融风险降到最小。(1)要明确划分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对业务经营活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适当机构,在管理人员之间设定明确的下属和报告关系,建立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度,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通过机构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内部控制,督促稳健的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2)要建立现代风险管理制度,对各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报告、验证和审查,做到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

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加强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就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组建高水平投资银行专家团队。对于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资银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的宏观经济周期是本次次贷危机的直接影响因素,但信用缺失和监管不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次危机造成美国投资独立投行时代的结束,但中国不应因此而放弃已经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而应该立足中国国情,稳步发展,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辛乔利, 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贾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 .

[3]潘石, 陈曦.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风险与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篇5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的根源和成因

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几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截至2003年,美国房贷市场2/3以上的贷款达到优质贷款标准。此后,优质贷款比例逐步下降,而次贷份额不断上升。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达6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市场发放房贷总额的 2I%,另类A级贷款额所占比例为25%,而优质贷款的比例降到36%。到2006年底,美国未偿还的次贷额达1.5万亿美元,占全美未偿还房贷总额的15%。

美国次贷危机是近些年来美国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

1.降低房贷初期偿债负担,为购房者提供轻松的抵押贷款。2003年以来,美国金融机构采取一些减轻借款前期负担的新举措来招徕次贷客户。比较典型的是可调利率抵押贷款(ARM)。

2.放宽或实际上取消放款标准,为购房者提供便捷的抵押贷款。放贷机构不仅不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资产等证明文件,不考虑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甚至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在借款人无力支付首付时,银行鼓励其使用第二次置留权贷款来凑足首付。因此,大量信用纪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

3.金融创新带来大量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风险丛生。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已从30年前区区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200多种;到2007年6月底,全球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陡增至516亿美元。信用衍生品增长尤其突出。据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入),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总额从1998年几百万美元增至2001年约1万亿美元和2003年的4万亿美元,到 2006年中又猛增至 26万亿美元。在次贷市场,银行原来将这些贷款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近年来却将其转换成债务抵押债券(CDO)等,并将其出售给新的投资者,投资者利用它们创造出衍生产品,之后衍生产品又不断被再次打包和出售,循环往复不已。近年来,80%的抵押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其中债务抵押债券发放量从2004年的 1574亿美元增至 2006年的 5493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过长,而基本面易被忽视,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转化,进而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4.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市场联动性增强导致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殃及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虽使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分散和有所减轻,但也使遍布全球的许多金融机构形成环环相扣的“风险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发全球市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美国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高收益自然吸引了许多欧日等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等参与次贷市场“游戏”。美国次贷问题主要通过收购原始贷款并进行销售的机构等主要渠道向全球传播。美国经国会批准的此类机构为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们以政府信用为后盾募集资本对原始抵押贷款进行购买、打包成CDO等并向美国及外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推销。由于CDO一类证券

不仅能赚钱和分散风险,且有美国政府的背景,信用度较高,外国投资者也对其趋之若鹜,这就为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蔓延留下了隐患。此外,西方国家间,特别是美国和日本间存在较大利率差,许多国际投资者进行套利外汇交易,在日本金融市场以低成本融资,然后在美国投资次贷债券,以获得较丰厚的收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产业银行及许多地区银行,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银行或基金,也不同程度地陷入美国次贷困境。

5.美国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5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其中2005年升幅达15%,而过去35年房价年均增长率为3.5%。低利率和高房价促进了美国人的购房热,催生了许多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和短期便宜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又导致房贷机构放松对购房者借贷信用和资格的审核。活跃的次贷市场活动,主要基于美国房价上扬和家庭房产不断升值。然而这种有利于美国房地产繁荣的条件近年来出现逆转。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到5.25%,这一利率水平一直保持到200年9月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教授泰勒的研究显示,从1959年第2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美联储基金利率变化对美国住房开工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有一定滞后期。在加息的影响下,2006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住宅建筑业陷入衰退,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美国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在借债头几年享受固定低利率或不付息的优惠期结束后,现在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支付。结果,2006年以来,次贷市场违约拖欠债务事件大增。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西方政府特别是央行的干预下,美国次贷危机初步有所缓解。除美欧政府紧急救援外,西方金融界也采取了一些防范危机深化的举措。但其前景仍不明朗,次贷危机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多事之秋”。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产。

2.次贷危机使美国房地产衰退雪上加霜,并将推迟其复苏时间。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业已陷入衰退。到2007年第4季度住宅建筑投资已出现8个季度负增长。有人曾预言房地产衰退于2007年底开始复苏。但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认为,次贷问题将使房地产衰退持续到2008年中期,主要原因是次贷市场的还债高峰期将出现在2008年3月前后。日前美国财长保尔森也指出,次贷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许多方面将需要

一、两年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3.次贷危机将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从2006年的2.9%降到2.2%,其中住宅投资萎缩使GDP增长下降近1个百分点。

4.美国次贷危机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世界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5.从长期看,美国次贷危机有利于全球金融和世界经济发展。

三、次贷危机对亚洲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尽管主要发生在美欧,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也将对亚洲及中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相对美欧金融业而言,亚洲及中国遭受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美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运行等多个渠道,对亚洲及中国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已经并将继续对亚洲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自2007年夏季以来,亚洲股市出现过多次暴跌,无不与美次贷危机爆发及西方信贷紧缩等“利空消息”相关。2008年1月中下旬,美花旗、美林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因次贷而严重亏损后,亚洲各主要股市价格下滑大多超过6%。2月初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的议论升温又引发了亚洲股市的新一轮下滑。

第二,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加上美元进一步贬值,亚洲及中国的出口将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并将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自2007年8月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石油以外的产品进口出现了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大下降幅度。亚洲各经济体增长较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对美出口占其GDP的20%,中国、印度的这一比重分别为8%、2%。2007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对美出口分别下降11%、16%,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按人民币计算)从2006年的20%回落至1%。

第三,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减缓西方信贷紧缩和防止经济从放慢滑向衰退,而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压力提高,使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得不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与美国放松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相反。美国利率低于亚洲利率,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大量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从而有可能加剧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并增大中国等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

3.在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美经济放慢波及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亚洲经济走势与美国等西方经济走势的“脱钩”理论备受质疑。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持续高速增长,较大程度上抵消美经济放慢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被称为与美等西方经济走势“脱钩”。许多学者及国际机构均认为“脱钩论” 不现实,在当前美经济进一步放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其他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联合国认为,贸易和金融联系深化正表明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传导仍在加强;美国仍是其他经济体的主要经济伙伴,并在世界商业周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放慢或进入衰退,大幅减少进口,拉美、东亚等地区经济必将受到影响。

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其立法启示 篇6

根据学界一些学者的归纳,“次级贷款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动荡引起的风暴,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特有的两次风险的放大给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这次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与资产证券化分不开,正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次风险放大给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次风险放大分别是:

1.特定目标机构以贷款抵押资产为后备发行证券,并将证券出售给投资者,这里存在一次风险放大。具体的来讲,这一过程中的风险放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这一过程中风险增加了。次级贷款原先是以房屋为抵押条件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如果贷款人无法还贷,银行可以以抵押房屋拍卖来获得清偿。经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之后,投资者所获得的仅仅是代表自己所拥有权益的证券,这种证券是以证券所代表的资产基础,没有任何特定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从一个有固定资产为抵押法律关系转变为没有特定资产为抵押的证券关系,从一个借贷行为转变成为一个投资行为(投资本身就很大的具有风险性),风险明显被放大了。

第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也被扩散了。原本次级贷款的风险的往往是一个个贷款公司来承担,经过证券发行,将证券出售给千千万万个投资者,次级贷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风险的范围被人为的扩散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一些投资者再将所购得的证券打包再出售,在这一次次的转售过程中风险又一次次的扩大。

2.信用增级机构对打包的次级贷款进行信用增级,同样也存在一次风险放大的过程。信用增级机构对打包的次级贷款进行信用增级往往通过保险公司承包、信用好的企业担保、用较优质的抵押贷款与次级贷款一起打包进行重置等方式,必须注意无论怎样进行信用增级,原本次级贷款的风险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些方式而有所改变。次级贷款一旦出现问题必然拖累对它进行信用增级的保险公司、信用较好的金融企业、优质抵押贷款,引发连锁反应,次级贷款一旦出现问题,整个金融界都会深受其影响,它们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这种连锁反应恰恰最终表现为次贷危机的特征之一—金融机构接二连三的倒闭。

(二)过度提前消费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膨胀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导火索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因素就在于,过渡提前消费造成的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膨胀。这种过渡提前消费表现为不考虑个人的还贷能力和消费需求进行提前消费。其实次级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刚性需求而买房,往往是想借助房价高企的东风来赚取利润,这些不是必须买房的人或者根本无力承担房贷的人进入房地产市场制造出虚假的庞大需求,造成房屋表面上供不应求,不断推高价格,使得房地产的泡沫不断膨胀,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也为房产泡沫的爆裂吹响了前奏。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立法启示

根据上述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我国的金融立法应当着重从对资产证券化立法入手。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立法的做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散见于相关立法之中;一类是采取了专门设立资产证券法的方式来实现对资产证券化的规制。

第一类立法例,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立法主要散见于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及各州蓝天法案。

第二类立法例,主要以日本为代表,日本主要以2000年修正的《资产流动化法》为主体,以为符合资产证券化发展而修订过的《银行法》、《保险业法》、《证券交易法》等为补充从而形成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规制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散见在各法律文件之中,如《信托法》等,同时存在一系列“管理办法”、“通知”等文件,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之所以建议我国进行专门的资产证券化立法,是因为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采取专门立法的方式很好的明确相关法律责任,保证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健康发展。

应当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比较新的立法课题,立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在宏观层面要坚持清晰明确的专门立法思路,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暴露问题再加以修订的方式完善具体规范,只有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相配合才能完善我国相关金融立法。

参考文献

[1]张泽平.《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法律出版社,2008

[2]洪艳蓉.《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熊进光,巫文勇.《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逐渐蔓延深化, 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波及发达国际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机构和市场, 不少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由此陷入衰退。本文将针对在后危机时期的中国应当如何从危机中吸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以及在现今紊乱的国际经济格局之下把握住危机之所隐含着的机遇, 从而准确迅速的定位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展开论述。

►►一、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分析及其经验教训

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将此次危机归咎于美国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 政府对于金融活动及其衍生产品的监管不力, 或是格林斯潘及其所管理的美联储在美国长期实行的低利率的货币政策, 又或者是美国超前消费的经济观念。深入分析,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美国监管当局并非缺乏对其自身经济进入体系的保护能力, 却不去行使。美国长久以来所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 造成主观上的金融监管的松懈, 金融监管的失灵, 严重破坏的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在缺乏管制的激烈竞争之下、利益面前, 人们往往容易出现短视而不考虑长期后果, 为迎合低收入家庭的贷款需求, 贷款机构不断创造出新型的住房贷款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门槛不高、审查不严、还款优惠。而这样一来借款需求增加, 次级按揭贷款规模扩张, 而作为贷款中介来说, 其目的是获取手续费收入而不需要对未来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不对称的激励机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一级市场的加速扩张。过度的借贷、风险投资和缺乏透明度使得金融系统债务风险加大, 金融体系出现危机的概率大大提高。

同时, 政府对这次危机准备不足, 应对措施前后不一致, 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悲观情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 美联储实施了不断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美利差格局出现逆转, 导致中美真实收益率出现到挂。

另外, 信贷评级机构的失灵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因素。由于资产价格、信贷和金融监管三个周期的同周期性, 作为第三方的各种评级机构无法在风险聚集期及早发现问题, 而是当市场趋势出现下行, 问题已经暴露以后才匆匆进行事后评级修正, 这种反应方式不仅无助于抑制风险, 对于已经恶化的经济预期无异于火上浇油。

由此, 我国在今后的经济金融发展中要充分汲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

1.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重构国内金融监管体系。注重重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框架, 以避免出现金融监管漏洞, 加强资本监管, 提高资本质量与数量标准, 保证银行资本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在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的基础上, 加强其为金融与金融市场提供及时准信息的能力, 增加信息透明度, 以确保全方位的监控影响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因素, 提高风险预警以避免新的风险的产生。

2.完善法律制度, 增强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美国现有规章制度对其危机之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存在严重的缺失, 有鉴于此, 中国应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完善全面风险监管体系, 改善会计标准、重建评级体系以增强信息透明度;注重提供政府应付金融危机所必要的金融工具, 构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程序及指标, 增强政府在危机之中的干预能力和处置能力, 以维持金融系统稳定。

3.加强国际金融改革, 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却存在着成员国的投票权与话语权的不对等。为弥补这种现实存在着的不对等性, 我们应借此机遇团结力量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改革以提高日后国际经济即溶组织、机构的融资能力、效率和防范与应对新的金融危机的能力;并通过中国与IFM、WB和G20成员国的的不断加强的合作, 逐渐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代表权, 从分发挥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二、危机中隐含的机遇

这次危机给予我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一国货币的崛起对于其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一旦占据了摸个世界经济的制高点, 就会对该国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索罗斯认为, 2007年以来美国发生的信贷危机反映出全球金融市场格局正在重新盘整。金融危机之后, 新国际金融秩序的组建成为继各国政府所考虑核心内容。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发生漂移, 以上海为核心的一个新的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出现, 不仅是全球金融新秩序重建的核心内容之一, 更加预示了金融危机以后她为中国所带来在国际经济金融地位为转变的巨大机遇。随着美元贬值的压力, 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将加快改革储备管理的步伐。而中国作为美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 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作用中的崛起,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国也必然要加紧储备管理改革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条件和基础。而人民币国际化除了能够获得铸币税、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之外, 还有助于缩减中国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 他需要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 要受到诸多方面的现实影响与制衡。因此我们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此我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副校长陈雨露教授等人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应遵循'周边国际化——亚洲化——国际化'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这一观点也受到了众多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学者们的赞同。首先, 人民币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中的普及流通及其货币地位的巩固, 即人民币周边国际化, 为人民币的亚洲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再在人民币周边国际化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建立与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往来关系, 签订双边几多边协定以鼓励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作为国际间结算及投融资的支付手段并鼓励中国贸易合作成员国以人民币为外汇储备货币, 逐步建立区域货币联盟是人民币最终成为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真正的实现人民币亚洲化, 由此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使之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此次金融海啸虽然波及范围广泛影响巨大, 但在危机之下中国亦当有所收获, 深刻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充分吸收并认真落实对于此次危机经验教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重构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法律制度, 增强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强国际金融改革, 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并把握住此次危机给中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 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周边国际化、亚洲化并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伟大战略目标, 真正实现中国再世界经济体中的重新崛起!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张思成.《全球新型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调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是十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监管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 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 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全球, 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到目前为止, 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 全球最大的银行和投资银行 (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NBS、美林等) 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巨额的损失。而这场危机并没有见底的迹象, 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继续, 同时其广度和深度还无法估量。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下, 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 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美国按揭贷款市场上的“次级”及“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 按揭贷款人没有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 则他们的信用条件较“次”, 相对于信用条件较好的“优惠级”按揭贷款, 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高2%-3%。美国次级按揭贷款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借款人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时, 金融机构可以获得高额利息收入, 当房市低迷, 利率上升, 借款人的负担逐步加重, 不再支付贷款, 造成大量坏账。此时, 次贷危机就产生了。

1. 联邦利率水平不断提高, 导致次级贷款的违约率上升。

2001年美国经济放缓,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 直至2004年中期, 美国的利率被降至46年来最低水平, 低利率的政策使得美国经济持续繁荣, 居民收入大幅上升, 拉动了对住宅需求量, 刺激了房地产价格, 但是2004年6月以来, 美国连续17次上调联邦利率到5.25%。美国的次级贷款和超A贷款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而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 它和利率水平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对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利率的调整产生了两方面效应:一方面, 利率水平影响到贷款人的还款数额;另一方面, 利率水平也影响到房屋价格的高低。在这两种压力下, 无论对于困难家庭还是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者来说, 都会停止还款, 放弃房产而导致次级贷款的逾期率急剧上升。

2. 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大量房贷衍生产品, 在分散了单个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同时也使风险得到扩散。

美国金融体系不断创新的结果是金融链条的不断延伸, 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被看做是滚滚利润来源的环节。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 就是美国经济证券化。由于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和证券市场, 在次贷基础上, 次债等金融衍生产品相继被开发出来。到2001年美国70%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实现了证券化, 成为美国债券市场上高于国债和公司债的第一大债券。商业银行将其房屋抵押贷款的收益权打包出售给特定机构, 由该机构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抵押贷款债券 (MBS) , MBS又被投资银行结构化为债务抵押证券 (CDO) , 这些金融衍生品被全球投资者广泛持有。研究表明CDO产品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要大于其抵押资产, 在宏观经济政策逆转时, 与次级贷款相关的CDO产品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所以, 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CDO产品主要参与者包括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情况下, 相关证券大幅减值, 持有相关证券的金融机构同程度的损失。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金融危机有如巨风海啸, 迅速波及全球, 引起全球金融风暴, 欧洲和亚洲市场剧烈动荡。

1. 对全球金融领域的影响。

世界金融市场出现信用危机, 进入剧烈震荡期。首先, 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与美国次贷市场相关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遭受严重损失, 面临困境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在全球“救市”行动中, 注资最多的不是美联储, 而是欧洲央行。究其原因, 欧洲银行业除了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及相关证券市场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外, 更重要的是,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毕竟规模有限, 而热衷于信用衍生品投资的欧洲遭遇的风险注定远大于美国;其次, 次贷危机造成的流动性短缺与信贷紧缩也导致全球股票市场价格下跌。据统计, 2008年以来全球50个主要股市的总市值急剧减少至不足53亿美元, 市值与去年高峰时期相比蒸发了10万亿美元, 平均跌幅超过17%, 其中房地产类股票多次出现集体跳水现象, 在不到7个月时间里, 全球房地产类股票跌幅多则50%以上;再次, 国际金融市场失衡,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下, 全球范围内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房地产行业和矿产、能源等资源行业的实体经济领域, 其速度和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甚至是疯狂的程度, 不仅导致了国际金融领域严重失衡, 也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随着近年来美国房地产泡沫的不断积累, 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长期失衡的危机首先从次贷危机表现出来。

2. 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由于美国企业的销售、经营状况均受到次贷危机不同程度的打击, 造成美国企业的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2007年, 全球的总产出几乎增长5%, 这是16年中最快的, 其中1/3以上的产出增长来自美国, 或是直接实现的, 或是通过美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的方式间接实现的。中国的出口与美国的消费从来没有“脱钩”过, 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地之一。央行研究显示, 我国对美国出口与美国居民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 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需求衰退, 其影响非常严重。海关数据显示, 我国虽然贸易顺差不断创新, 但对美国出口的增速减缓。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由于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处置抵押物品的法律不健全及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等因素,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较多的操作风险。同时住房抵押贷款没有实现证券化, 所有的风险都集中于银行这一领域。因此, 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 加强金融市场的抵抗风险能力, 将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

1. 重视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力。

住房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高风险性,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紧密相联,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由过度借贷造成的。美国的楼市和金融市场并没有太多的征兆, 危机好似一夜袭来。目前, 中国居民财富的增长是建立在高额房贷基础上, 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 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 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大幅上升, 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 将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下降。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一方面保证首付政策的严格执行, 适当提高贷款首付比率;另一方面采取严格的放贷前信用审核, 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同时, 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房贷优惠等政策, 降低购房者还款压力, 保障了住房金融市场稳定。

2. 采取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 防范我国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

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再次迫使我们反思我国的金融监管策略是否完善。在全球混业经营浪潮冲击下, 我国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体制, 必然面临金融监管的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我国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中, 增加了金融风险概率。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交叉及金融机构的融合, 将使现在分业监管体制所隐含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美国次债市场上追逐高额回报却遭受了巨额的损失。因此, 为了对我国金融机构更有效监管, 我国应朝混业经营、混业管理方向改革。

3. 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慎重推进资产证券化。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所谓金融创新中, 次贷不仅很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 还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对冲基金及其它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 这导致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完全被割断, 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当风险集中爆发时, 再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 为时已晚。如果我国要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 政府首先需要衡量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 其次要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并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诚信有强力约束, 避免将不良贷款证券化。

4. 调整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组合, 避免在美国资本市场上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中, 涉及美国按揭贷款证券的大约有1300~1600亿美元, 目前受损最突出的可能是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房贷类资产, 损失的具体数额取决于美国次级债问题的发展。我国也可以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中, 适当进行资产置换, 考虑到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 以及一些处于危机中的美国MBS可能被严重低估, 可以在危机较为严重时,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适当释放美国国债, 购入质量较好的次级债。在危机缓急时, 再释放次级债回购美国国债。

参考文献

[1].曹远征.新的国际金融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刊授党校, 2008 (8)

[2].戴晓兵.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消费导刊, 2008 (9)

[3].焦继军.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经济问题, 2008 (8)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9

一、次贷危机所暴露的美国金融监管问题

1、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

次贷危机的爆发, 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有着直接的原因。以对对放贷机构贷款发放质量的监管为例, 2001至2005年间,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急速扩张,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 金融机构纷纷降低审贷资格和管理程序, 吸引了大量信用水平原本不达标的客户, 造成信用风险的累积, 导致违约概率提高。在此过程之中, 金融监管部门并未对放贷机构采取严格监管措施, 过分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和房贷机构的自律机制, 导致恶意贷款、投机贷款活动恣意发展和蔓延。此外,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投资银行监管不力, 在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 正是投资银行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进行打包证券化并向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进行推销, 将次贷风险传播到全球市场。

2、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缺位

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评级机构不仅收取评级费用和咨询费用, 而且参与次级衍生产品的构建过程。据统计, 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从美国按揭贷款评级中获得的收益累计超过30亿美元,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其在次级贷款打包证券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期间大约有75%的债券获得了AAA的评级, 10%获得了AA的评级。在危机爆发之前, 监管部门不仅未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加以严格监督, 甚至连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条例与合理惩罚机制也迟迟没有形成, 为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3、对金融市场信息披露不足

信息披露作为有效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现和评估各种风险并及时进行预警和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来美国的金融创新迅速发展, 金融创新可以降低风险、为金融机构创造利益, 但也造成交易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为投机活动、各种市场风险的滋生与蔓延创造了土壤。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未能对金融机构的非审慎性贷款和其他违规行为做出及时的披露信息, 对市场信息监管不力, 导致市场参与方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产品情况, 并过度依赖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结果, 对相关产品的信息、质量和风险无法充分了解并进行理性选择。

4、监管协调机制受阻

美国监管的协调机制受阻很大原因在于美国实行的层层叠叠的“双线多头”监管制度。美国的金融机构要受到来自联邦和州两个层面的双重监管, 例如, 美国对银行类金融企业的监管规定, 凡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美国州注册银行受到联邦监管机构的监管以及各州相应监管机构监管, 因此任何一家美国银行都要遭受两家以上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这种重复监管造成监管目标的不一致, 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对监管的指标体系设计也不尽相同, 复杂的监管结构造成监管机构协调性下降, 对系统风险的整体防范能力有限, 同时, 也容易引发“监管寻租”现象, 即金融机构会主动寻找监管措施较为宽松的监管者, 从而导致系统风险的快速积聚。

5、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是造成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自由主义思潮有着密切联系, 这种过分信任市场自身调节能力的思想直接导致监管层持续放松监管, 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多次公开表达观点, 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 放松监管可以带给经济更大的灵活性。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之后, 美国为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制, 不允许同一金融机构进行跨市场业务经营。之后,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 分业经营的金融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成熟和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 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想, 提倡市场主导、放松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长期发酵、渐入主流最终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的金融改革, 1999年, 美国颁布了《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确立了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实现了金融自由化。自由发展的混业经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 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也把金融风险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及其衍生品, 即在此背景下之发展起来。因此, 应当说, 从市场参与主体到金融监管当局, 从美国到西方其它重要经济发达国家, 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金融创新最初的动机是为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汇率、利率、商品等市场风险。但是, 金融创新产品一出世就受到了市场投机者的关注, 金融创新产品往往具有高杠杆性, 运用极少的基础资金就操纵市场巨额资本, 其获利性比通常金融产品高很多, 但同时也通过杠杆交易将风险成倍放大。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的相关机构放松监管所造成的。过度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往往会导致风险的积累, 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演变为金融危机。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 诸如公司债券、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 金融证券化程度加大, 因此, 我国应当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 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提高市场敏感度, 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更要关注风险监管, 使金融创新产品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

2、逐步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创新产品极大丰富, 金融衍生品市场活跃, 衍生工具的使用分割了交易双方的买卖行为, 拉长了金融市场交易的链条,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 市场的不透明性也使得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反应滞后。鉴于此,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风险的识别与监控能力, 建立严密、完善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规范有关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的一系列管理职责。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市场信息披露以及监管部门监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建设, 强化市场约束, 提高金融创新的透明度以及市场对风险的敏感度, 使监管者和投资者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预测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有利于加强金融危机的可控性, 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减少危机爆发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3、重视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导火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实体经济作为物质基础, 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石, 而虚拟经济能够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 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 实体经济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来实现生产向资本转化的过程, 而虚拟经济则实现的是资本直接增值, 其脱离了生产阶段, 没有真正的价值增值, 因此, 虚拟经济本身就包含着风险和不稳定性, 并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点。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保持远远高于实体经济时, 就会产生泡沫, 证券资产的泡沫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而产生的结果。市场中存在适度泡沫有利于活跃市场, 但如果过分纵容虚拟经济的膨胀, 虚拟经济资本将大量挤占实体经济资本, 大量虚拟资金在市场中脱离生产领域空转, 造成的结果是市场的虚假繁荣, 一旦遭遇外部冲击, 泡沫会迅速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的也正是以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爆发触点的。因此,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冉冉升起的新星, 要重视和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挖掘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潜力, 打造一个健康的实体经济;要做好虚拟经济配套机制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和促进作用。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始料不及, 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危机爆发后其传播速度之快、损失之巨形成鲜明对比。在众多导致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中, 金融监管不力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 本文旨在揭示次贷危机暴露的美国金融监管缺陷, 并就如何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提出相应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9)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10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 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 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至于何时见底, 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 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 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

1997年7月2日, 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 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 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 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 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 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

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

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 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 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 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 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 形势发生了逆转。2 008年4月, 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 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 尚未见底,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 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 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 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

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 (主要是次级房贷) →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 (可能) 。

3. 次贷危机的根源。

(1) 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 经过层层包装, 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 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 当监管不到位时, 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 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 (2) 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 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 超前消费, 储蓄非常少, 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 导致消费虚高, 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积累了大量泡沫, 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 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赌场, 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 不同点。

(1) 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 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 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 破坏性极大。 (2) 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 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 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 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 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 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 (3) 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 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 共同点。 (1) 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 (2) 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率较高, 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 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 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 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 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 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 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 势必积累金融风险, 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 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 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 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 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国内的金融现状, 我们发现,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 并且资本项目处于管制状态、拥有巨额外汇储备, 所以我国不可能出现类似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我国房贷首付必须超过规定比例, 而且并没有象美国那样的资产证券化而产生杠杆效应, 所以我国也不可能出现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但由于美国是我们国家主要商品的出口国, 所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我国出口环境也会进一步恶化, 产品滞销。并且我国国内经济周期也已下行, 这一系列因素会造成我国产能过剩, 从而影响经济基本面, 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隐患。所以我国隐藏的金融危机可能是一种根源于经济基本面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危机

立足于上述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形势, 建议我们国家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应对: (1) 谨慎对待金融创新。 (2) 加强金融监管。 (3) 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不变。 (4) 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 扩大内需。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的内在机理, 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启示, 并指出了我国有可能发生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11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影响

2007年4月2日,因没有能力偿付投资人的贷款,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它是美国的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这次事件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或者金融机构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者某个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的暴跌等。

一、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由于金融创新在美国有非常发达的水平,私人证券市场在美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高于很多发达经济体。但是,随着金融在全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国进行跨区域的金融交易的壁垒也有所下降,发达经济体的资金此时更偏向于投资境外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在美国,金融机构将一些流动性很差,无法转让交易的资产通过层层包装,提高了它们的流动性,能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资产,这些举措都推动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产品,使其面临更高的杠杠水平。通过这样的创新,市场上的各方都能各取所需,既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和机会。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的天性,过度的投资生产也累积了非常可观的利润总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资本和各类资源必然会在全球各国寻找投资可能。而美国由于其在全世界内所占据的金融领先地位,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金融活力,以及其庞大的国内内需市场,吸引了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在房地产市场火热的现状上再浇上一层油,过度的投资也就是危机开始潜伏的时候。

(二)过度信贷扩张导致投机过热

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把资金集中在自己手中,这样作为所有贷出贷款代表的而不是单一的贷款人或贷款机构,与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处于对应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为整个企业界进行借款,他们也将所有的贷款者和借款者处于一个对应的境地。因此,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银行本身为了高利润会从事投机的业务,吸收存款来购买大量高风险债券和股票。银行投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操作处理上自然不会像处理自有资金那么谨慎和小心。银行家特别倾心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行为。一旦投机成功,他们会赚很多钱;即使投资失败,亏损的也是客户的资金。这也为这次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一旦基础的金融产品出现了问题,金融危机也就自然地爆发了。

(三)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融体系再也不能有效地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反而有所限制,实行了五十多年的金融分业经营首当其中,成为大家抨击的对象,金融机构开始尝试进行混业经营,不在局限于单独的金融市场。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的同时,美国国家的监管层面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导致在某些金融市场上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管限制,而在另一些金融市场上政府却鲜有管控。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一些金融机构就会铤而走险,大量投资于拥有高收益水平的资产,尽管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上述指出的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们会对这些资产进行包装,将资产池里的未来收益作为资金来源发行衍生证券给大众投资者,当然这些衍生证券与市场上的传统证券相比有更高的收益率。一旦市场上,基础资产上的违约情况大量发生,金融机构就会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衍生证券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给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损失惨重,最终导致破产清算,进而引起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有利的影响

这场危机,美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救市,可以从中国购买中国债券,中国因此会获得一定收益。同时,次贷危机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会,能以较低的成本来并购国际上的一些知名企业。但中国银行持有了一定数量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银行造成了莫大的损失。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教训,中国的银行“走出去”投资应更多地关注投资风险,减少损失。为了增强资本的流动性,美国在中国收回一些资本,回流到美国,这有助于减少投资在中国的国际热钱,失去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支柱,房价会有所下降。

(二)不利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经济的迟缓,各国的消费水平也出现了严重的下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因此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大量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工厂生产运营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对危机的恐慌,中国的股市也一泄千里。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中国和美国的双边贸易额达2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比去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在广东,对美国的出口走弱的趋势更加明显,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7月,广东对美出口同比增长6.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出口企业由于销量不振,生产运营出现了瓶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度过这一波危机,纷纷转战东南亚和劳动力充裕的地区。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9日发布了一组数据,上面显示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较同期大幅下降。128.1、131.7和126.8,这是今年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景气指数,比二季度下降11.7、6和5.5;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率在10到20之间。

2007年以来,由于受国内通胀的影响,中国一直在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持续提高,这也使得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越来越大,经营困难。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得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一点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

参考文献:

[1]金融战争[M],廖子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甄炳禧,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3]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李俊、王立,国际贸易,2008年第8期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 篇12

1.1 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消费者负债消费

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开始, 美国政府实行了低利率政策, 再配合减税措施, 鼓励消费者购房拉动以拉动经济。从2002年起, 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房价的不断上涨和利率的持续走低, 也刺激了消费者负债消费。在房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 即使借款人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 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贷款来填补缺口, 进而增加了次贷需求, 截止2007年, 美国新增GDP有50%来自房地产业, 居民消费增长的70%依赖于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应。

1.2 次贷机构降低标准, 大力营销, 造成房地产交易剧增

面向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住房贷款, 推出了很多新的贷款政策和品种, 在政策方面, 一是购房无需提供首付, 全部资金皆可从银行借款, 前几年还可只付息而不用偿还本金, 以此吸引借款客户。二是对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审核。在降低贷款门槛的同时, 还推出很多贷款品种, 比如无本金贷款, 选择性可调利率贷款等。这些都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

1.3 猎杀放贷大行其道

所谓猎杀放贷 (predatory lending) 是指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 部分次级房贷专业人士为了多挣佣金, 通过种种欺诈手段, 诱骗消费者上当, 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 导致他们的财务状况彻底被毁掉

1.4 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为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次贷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二级市场的承认, 投资银行将这些贷款包装成为债务抵押凭证 (CDO) 。到2005年, 至少60%的次贷已被证券化, 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打分”后, 有投行成效卖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甚至各种政府托管基金。因其年收益率比相同信用等级债券高出30%左右受到很多投资机构追捧。更有甚者, 一些投资银行比如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避险 (或私募) 基金专门投资这种债券, 而且再以这些债券抵押, 投资新的债券。

1.5 金融监管反应滞后, 存在缺位现象

2004年初, 一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关注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标准。与此同时, 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 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房贷利率。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的金融大风暴。二是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 直到2005年12月, 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 直到9个月后, 这份监管指引才定稿。但甚至到现在, 监管部门的反应仍是不完整的。

2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可以看到, 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经济体内,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由于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 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构架、游戏规则的缺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 进而避免风险失控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 影响到整体经济。

2.1 完善各项制度, 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1.1 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

在现有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 扩大征信范围, 不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内容, 改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 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 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

2.1.2 完善个人信贷法律规定

目前, 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 银行通常会把标的房产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法律对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条款, 收回房地产有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 银行资产难以回收。随着抵押贷款的增加, 这类问题更加突出。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 这些住宅抵押品又无法过户转让, 银行很难进行充分处置, 住房抵押形同虚设。因此, 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 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

2.2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2.2.1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市场不是万能的, “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 监管部门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 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美国金融体系中多个环节都存在监管缺失;二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具有风险偏好的对冲基金、私募证券基金倾向于投资风险大、收益高的金融产品, 这种行为放大和扩散了风险, 成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甚至对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截止2008年底, 股票两市市值12.1万亿元, 其中一半为基金持有。因此, 我国在审慎开放的资本市场过程中, 应加大对各类基金的监管, 特别是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 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市场中各种机构的透明度, 规范其运作。

2.2.2 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动态的货币政策, 辩证地调控流动性

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 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短缺有时极易转换。因此, 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时,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央行应继续实行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 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既要保持经济增长, 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流动性陷阱。

2.2.3 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稳健经营, 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

近年来, 为扩大盈利水平, 抢占市场份额,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 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 向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 加大了风险。银行应加大对贷款申请人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的审查力度, 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稳定房价, 遏制房地产炒作与投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其实是2001年“9·11”及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以来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而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之所以这样快速的被吹大, 是其这几年影子银行通过银行信贷 (资产证券化) 给住房购买者过度便利的金融杠杆及流动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如果房地产不是一个炒作投机的市场, 中国的绝大多数居民是没有能力进入这样高房价的市场的。一个居民没有支付能力的市场, 如果仅是通过银行的金融杠杆来炒高房价、来制造短期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来增长GDP, 那么这个房地产的泡沫必将破灭。因此, 为了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警惕, 而要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与投机行为, 就要限制房地产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这就是由雷曼申请破产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启示。

2.4 合理防范和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防止危机传导

美国“次贷危机”让大量投资机构遭受重创的事实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看似完善, 实际上陷阱连连。2008年, 中国的各类主权基金-中投、社保基金等在投资海外市场中, 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恰恰说明了这点。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 持有美国国债7000亿美元,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 如何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 这需要我们在追求保值、增值和控制风险投资之间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胡勤华, 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理论, 2004, (35) .

[2]李向阳,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展望[J].求是杂志, 2009, (02) .

[3]崔善花,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警示[J].金融研究 (实务版) , 2007, (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宫廷生活下一篇:飞行疲劳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