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2024-10-14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共12篇)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1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国际贸易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广东的对外贸易来说, 此次金融危机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但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机遇。论文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金融危机对广东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一) 影响现状

自2008年以来, 广东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也逐月加深, 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与2009年对外贸易数据的对比, 累计贸易顺差为1228.2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减少19%。其具体状况如下表1:

这些数据说明, 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广东省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目前广东对外贸易呈现以下特点:进出口增速继续回落, 贸易顺差增长势头在2011年9月份达到最高后, 有逐渐放缓的趋势;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明显放缓, 进口增长较快;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服装、塑料制品、家具及圣诞用品出口下滑;对东盟、拉丁美洲出口增长较快, 对香港、美国出口增长缓慢。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2008、2009

(二)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影响途径

第一, 世界经济放缓, 外部需求减少。理论上讲, 商品供给通常由生产力和商品需求的短边决定。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对外贸易。一个是外国资本流动途径;一个是投资需求途径。外国资本途径的流动可以解释为,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银行出现挤提的现象, 投资者较早的收回资金并减少未来的新外国资本流入, 所以金融危机后会使出口减少。投资需求途径可以解释为, 随着投资资金的减少, 对外国商品的投入需求也随之减少, 所以金融危机对进口有长期的负影响, 短期内这种负影响不会太显现。

广东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150%, 外贸出口大幅下降, 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很大, 2011年前三季度, 广东省的GDP增长为10.4%, 比去年下降了4.3%, 主要就是出口增速放缓引起的。例如, 格力电器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51.12亿元, 同比增长19.60%, 但第三季度收入仅增长了8.1%。第三季度净利润为4.44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54.99%, 而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超过100%。而美的电器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8.7%至373亿元, 但第三季度收入增长仅为17.7%, 逐季放缓的趋势已经出现。但对于现代国际贸易来说, 整个世界对某一商品的生产力通常不是问题, 因此, 决定大多数商品供给的短边是市场需求。然而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除了商品价格外,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间接地, 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社会经济繁荣, 消费者的收入提高, 商品购买力就高, 商品市场需求就高。反之, 社会经济衰退, 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消费能力下降, 而商品价格却变化不大, 只是消费者消费信心降低。

第二, 外部新贸易保护抬头。贸易保护伴随国际贸易的产生而出现, 只要有国际贸易, 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和相关产业, 就必然有贸易保护存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受到WTO规则的约束, 其作用大为削弱。自20世纪70年代起,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兴起并且愈演愈烈。所谓新贸易保护主义, 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据WTO统计, 2001年~2010年, 中国共遭受574起反倾销, 占世界反倾销总数的27%, 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国家不仅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也为数不少。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年间, 美国对中国发起101起反倾销, 欧盟96起, 而印度则以137起列为对我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阿根廷为82起。2012年3月5日, 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 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此举将“允许美国商务部继续向进口自中国和越南等国的商品征收总计近50亿美元的关税”。这是继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上个月连续两次对15家中国企业发动“337调查”, 及设立贸易执法部门后, 又一项针对中国等竞争对手的变相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当前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发展, 严重威胁世界公平贸易, 影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东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 人民币升值影响对外贸易。美国除了采用更多的新贸易保护手段来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 还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美参众两院相继出台针对广东汇率问题的议案, 要求美国政府对通过“汇率失调”而获取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进行制裁。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美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 这样, 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 美元不断走软。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 使得人民币和美元息差进一步拉大, 从而导致美元资本持续流入广东市场, 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从而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根据2011年9月28日汇率显示, 美元兑人民币首次突破6.37, 再次创下2005年以来的新高。

当人民币升值时, 一方面, 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提高, 销售量减少, 对于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 出口收入将会增加, 但是, 对于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 出口收入将会减少。另一方面, 出口所获外汇收入需要转换成人民币, 人民币的升值会带来出口收入的汇兑损失。

第四, 加大收汇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广东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 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一结算方式的转变, 使企业在面对海外买家时商业风险明显增加, 同时收汇风险相对来说较大。面对金融危机的到来, 其他国家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相对来说影响较小, 但整体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跨国企业, 到2009年9月底, 广东纺织业的大企业不良贷款率达27.3%, 增长了2.38%, 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更高达31.8%, 增加了11.3%, 这导致银行不得不收紧信贷。由于信贷的紧缩, 导致了那些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 致使融资成本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企业要使经营正常运转起来变得更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 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坏账数量急剧增加, 出口企业损失严重。为了减少风险, 外贸企业就必须购买更多保险来确保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出口成本, 进一步减弱了广东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所以, 金融危机导致收汇风险的加大是导致广东外贸形势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五, 产品内分工的放大效应。所谓产品内分工, 是指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能够被分解成若干环节和工序, 而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按照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被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或地区, 或者说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比如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美国具有丰厚的资本资源, 这是由两国历史和经济长期以来的发展所造成的, 因此, 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 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以及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广东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深加工或粗加工工厂, 这些工厂是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其中一环, 这种分工体系会让贸易下滑产生放大的效应, 因为在最终产品完成前, 中间产品要经过多次的跨境流动, 因此, 贸易流量可能会表现高出产品最终价值很多倍现象, 当美国从中国进口减少1美元时, 中国会因此减少一美元进口所需的0.5元的进口投入, 导致贸易流量的明显下降。

更进一步来说, 在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替代弹性比较小的情况下, 那么由于金融危机给一国带来的生产冲击会很快的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由于无论外部的冲击是来自需求还是供给, 这股冲击一定会集中在内分工比较高的产品上, 这就意味着广东的对外贸易流量将会对这一冲击更为明显。

第六, 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导致了出口退税率下降。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大量的美元为了规避风险流入中国, 加大了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国内经济压力, 于是有继续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必要。2008年, 广东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率下调了两个百分点, 即由之前的11%下调到9%,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但是出口企业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 出口企业的命运将会受到影响。就广东纺织业而言, 由于受欧美纺织品贸易壁垒、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再加上出口退税率下降, 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成本逐渐上升, 已逐步丧失广东原有的价格优势, 使其国际竞争力下降。根据广东省纺织品协会统计广东纺织品行业的平均利润为3%, 而退税率一下子降了2%, 无疑是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使企业的利润大范围下降, 对于那些平均利润低于3%的特别是小于2%的企业, 可能会破产, 退出纺织品行业。

第七, 加工贸易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大。加工贸易新政策规定, 企业进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时要缴纳保证金, 造成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此次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全球, 发达国家流动性紧缺、信贷收缩, 对广东特别是依赖外来投资的经济体已造成额外打击, 对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很多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是海外融资、境内生产的模式, 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 海外金融机构收缩信贷, 使此类公司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境内银行无法获悉其海外母公司的经营策略, 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 难以主动的控制信贷风险, 因此也对外资企业收紧贷款, 致使一部分外资企业资金链断裂。根据广东省海关数据显示, 2008年前三季度, 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 进出口总额8034.0亿美元, 增长13.8%。其中出口5087.5亿美元, 增长7.6%;进口2946.6亿美元, 增长10.8%, 特别是8、9月份进口额分别仅增长3.3%和3.9%, 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受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回落影响, 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由2007年同期的50.1%下降到2008年前三季度的47.4%。2009年1-8月广东省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5419.8亿美元, 同比下降22.9%。其中出口3515.05亿美元, 同比下降20.9%;进口1904.74亿美元, 同比下降26.2%。

第八, 出口企业坏账损失增加。次贷危机不仅减少了出口贸易机会, 威胁出口企业发展;更严重的是给广东出口企业带来的坏账损失是出口企业始料未及的, 由于危机引起的国外进口商破产倒闭, 出口企业大量资金难以收回, 自身面临倒闭破产。有些国外进口商通过破产倒闭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出口企业, 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 出口企业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例如, 2008年3月10日, 美国破产法院公布涉及1亿美元的家具类企业的破产申请, 债权人中绝大部分是中国出口商;3月17日, 2件近亿美元的破产案在美国破产法院公开申请, 其中Powermate Holding Corp的破产案名单中, 牵涉到的企业皆为与次贷房屋危机紧密相关的五金机械行业, 就包括广东省的一些企业, 其最高的单笔海外商账达278.9万美元。

以2008年第一季度统计为例, 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达到了惊人的144%。据广东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 该公司2008年第一季度处理信用纠纷156宗, 涉及金额为0.5亿美元, 其中美国涉及的金额为2978万美元, 而去年第一季度总涉及金额为3578万美元, 美国的是1037万美元。另外, 从广东有关部门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广东出口贸易的损失将超过678亿元人民币,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影响到整个出口行业, 并正在扩大广东出口坏账。

金融危机下广东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

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 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 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 一些原材料如铜、铁矿石的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 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对于广东而言, 可以抓住这个机遇扩大技术类、资源类商品的进口。

同时, 次贷金融危机也为中美经济软脱钩提供了机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 很自然地是世界经济包括广东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事实上, 美国作为广东最大的出口市场, 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是广东对外贸易增长的有力拉动者。但是, 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 中国经济起飞的路还很长, 而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有限的, 中国迟早必须走上一条以内部大市场为发动机的经济发展之路。以内部大市场为发动机的经济发展之路有利于刺激壮大广东出口贸易的基础。美国与中国将成为两个以柔性绳索而不是以铁杆连接的经济体, 当一方经济高歌猛进时, 会拉动另一方的增长, 但当一方经济步入缓慢发展时期, 对方也不会过多地受到影响。

再者东南亚国家因为金融危机也受到重创, 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 由于这些国家的内部市场需求并没有中国内部市场需求大, 主要依靠加工出口的劳动型密集企业在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被迫倒闭, 相比而言广东境内的劳动型密集企业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能够相对平安的度过这次危机, 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也给了广东劳动型密集企业取代马来西亚等国的劳动型密集企业及扩大业务的机遇。

金融危机下广东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第一,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际经济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和升级的挑战。从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 国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加速期。广东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立足的省份, 这种全球产业与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国外市场的收缩和重组, 对广东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的挑战是巨大的, 很多企业在此次调整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出口受阻, 贸易额大幅下降, 甚至出现倒闭。据2009年8月广东省对外贸易组织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09年8月, 广东省因经济危机而产生的因资金、进出口额等次生危机而倒闭的大中小型企业在广东省对外贸易企业中占据14%的比重。

第二, 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的挑战。广东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大省, 人民币升值给广东的部分出口企业必将带来较大影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人民币每升值1%, 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以服装行业为例, 目前绝大多数外贸服装订单的毛利在0.5元人民币, 即出口1美元的产品, 毛利在0.5元人民币。如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2%, 则意味着外贸企业每出口1美元的产品, 毛利将损失0.15元人民币。据业内人士分析, 人民币汇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 企业利润可能要减少两个百分点, 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低效益的行业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有可能被淘汰、收购, 或者被逼缩小规模, 更严重的则可能面临倒闭。

第三, 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上升, 用地、用电持续紧张, 企业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的挑战。广东省以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 使得资源、环境压力更为严重。近年来, 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 能源、原材料等供需矛盾加大, 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增长的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 资源压力已成为制约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瓶颈。

第四, 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和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挑战。随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萎缩, 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正在加大。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8年1-10月, 我国共遭遇70余起反倾销调查案件。进入12月份, 美欧针对我国的贸易措施明显增多, 如欧盟针对我国产螺钉和螺栓的惩罚性关税正式通过、我国在进口美欧汽车零部件贸易纠纷中败诉、美国和墨西哥对我国提出反补贴的磋商要求等。今后,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可能还会增多, 广东出口企业尤其是轻工、农产品、化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

广东外贸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个国家都作出了相对应的挽救措施, 而对于广东来说, 由于广东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 所以说这次的金融危机给广东来说既是危机, 也是机遇, 更是挑战,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国外各方面的影响, 我们应加大对这次危机的重视, 谨慎的提出应对措施, 遏制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增速下滑的同时, 恢复企业的发展力并及时的更新政策, 使广东借这次金融危机来提高广东的综合竞争力。

据了解, 广东根据国际环境以及广东受到影响的方面, 相关政府已经作出了一系列的解救政策, 如多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面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定单减少导致的中小企业经营的困难, 一方面推进企业的重组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在金融上也对这些中小企业给予了新的信贷支持政策。对于广东的出口企业来说, 更应该把握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根据企业本身的状况做合理调整, 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其具体举措如下:

(一)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由于各国企业都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 而广东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 所以广东企业要抓住这次机遇, 加快推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此措施上采取的措施具体有:

一要鼓励企业由从前的只关注出口转变为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的发展。特别要加大国内市场开拓, 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的选择, 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那些受影响较重的国家的商品价格都在暴跌, 所以说对于广东来说, 此时进口更多国内需要的资源、能源和技术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以此来补足广东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二要鼓励企业由只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一般而言, 金融危机发生时,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力相对比发展中国家的要严重, 但对于和发达国家在外贸方面联系密切的国家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发展全方位对外经贸关系, 积极的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 从各方面来提高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要鼓励企业由只注重低廉价格竞争转变为要多注重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发展是广东的第一要务。在以前由于广东的综合竞争力较低, 在引用和开发先进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导致广东企业基本上只注重低廉价格的商品, 比如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四, 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91.2%, 但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环节, 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另一突出表现为自主品牌建设薄弱, 大量是靠贴牌生产来支撑贸易规模, 出口产品中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尚不到1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出口产品比较少, 2005年, 我国仅有万分之三左右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 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从而使广东的经济整体上比较缓慢。所以说引进先进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是广东目前需关注并及时实施的, 除发展精深加工, 延伸加工以外的价值增值环节。从而促进广东企业快速的发展, 提高广东的地位。

(二) 加强对外投资的监管机制, 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广东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 以及提升广东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广东企业一直都在随着国际的发展而更新, 比如说广东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等举措, 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下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 面对不同的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广东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培养专业的监管人员, 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用法律来强制约束监管机制, 另外需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 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 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慎重分析每一次的对外投资, 从而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在广东尤其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 更应当注重此次的金融危机,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 要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 更要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 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合理的分配资金, 采取优化配置政策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一般而言, 每一次的金融危机、国家的政权的变动、国家自身的变革, 都会引起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所以说对于不同的贸易摩擦形式, 广东都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缓解办法,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广东更应该继续发挥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机制作用, 积极应对当前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其具体内容有:

1. 要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

在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的对外贸易趋势明显加大, 各种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对外的行列, 所以密切跟踪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对广东的发展是必要的, 以及关注广东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政策及措施的调整和变化最新动向和收集贸易保护案例, 从他们的改变中来分析研判给广东带来的影响, 及时的向地方、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进行通报, 并及时的做好防范或解决措施。

2. 要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

对于在贸易摩擦中的不合理要求和规定产生的摩擦, 比如说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和中国间的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分歧, 需要两国政府间通过双边对话和沟通, 对不公平、不合理的保护措施要求有关国家取消, 而对某些世贸组织成员违反世贸规则, 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或采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的做法, 在必要时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以此来达到各国间的公平和合理。

3. 要提高企业应对摩擦的能力。

企业是广东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发展在那严重影响到广东的整体进步, 在面对金融危机等带来的贸易摩擦时, 加强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宣传培训、法律咨询, 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应诉是必须的, 只有通过对企业在贸易摩擦给广东带来影响的培训, 才能使广东企业在明确的前提下健康的、有针对性的发展。

4. 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作用。

企业要深入了解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 高度重视贸易摩擦的影响, 要敢于、善于应对贸易摩擦, 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只有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才有可能消除在国外市场上遭遇的壁垒和不公平待遇, 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防范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扩散并诱导其它国家仿效, 维护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

(四) 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

此次的金融危机的发生, 对各国在财务问题上的影响都比较严重, 美国的银行倒闭频率出现最高纪录, 许多的企业在资金周转上都面临着周转不灵, 甚至倒闭的迹象, 这对广东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的冲击比较严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的一些企业, 所以广东对于财务问题, 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以此来促进广东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当前, 广东对于信贷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加大了保护和解救的政策, 比如说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的释放了银行资金活力, 为广东经济的增长注入而来新的动力。另外在财政政策方面, 广东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提出了中央财政必须大幅增加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 来保持广东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制定了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措施。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方面也做了适时调整, 减少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 使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能很好的应对经济危机。

(五) 继续落实好一揽子“稳外需、促出口、保份额”的政策

目前, 经过金融危机的影响后, 世界经济仍处于延续缓慢复苏的趋势, 通过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解决之后, 市场信心已有所增强, 从而使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然而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但是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有明显推迟, 近期美国、日本针对各国受影响的程度相继出台了新刺激计划, 以此来挽救各国在经济上的损失, 以及能使各国能尽快的回复正常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比较强劲, 内需增长空间较大, 与广东经贸合作有了进一步深化, 这些发展趋势有利于广东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

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广东一直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 出现由回升以及向稳定增长转变的迹象。“十二五”规划实施将给广东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 前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符合世贸规则的稳出口、扩进口政策措施总体将保持稳定, 也有利于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结论

综合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发展既带来了挑战, 世界经济衰退, 外部需求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贸易保护注意抬头;世界金融动荡, 企业融资困难, 收汇风险加大, 结算损失严重;美国强权欺压, 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同时也创造了机遇, 促进中国外贸结构的升级;使广东成为相对良好的投资场所, 利于外资流入;大宗商品减价, 人民币升值, 购买能力提高, 有利于储备资源;督促我们审视自我, 总结经验, 改善广东的市场经济, 为外贸事业营造良好的国内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俊, 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国际贸易》, 2008 (8) :P3-P5

[2]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商业时代》, 2008 (15) :P10-P11

[3]闫建.《刍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商业时代》, 2009 (11) :P5-P6

[4]陈雨露, 庞红, 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08 (8) :P67-P69

[5]李若谷, 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评》, 2007:P7-P10

[6]陈继勇, 盛杨怿, 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 《经济评论》.2009 (2) :P75-P78

[7]武长海.《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较大》[J].《经济观察》, 2009 (2) :P18-P19

[8]朱克君.《简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应对政策》[M].2007 (4) :P124-P125, P128

[9]张卓远.《人民币升值对广东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M].吉林:2008.P36-P45

[10]刘筱、阎小培.《九十年代广东省不同经济地域差异分析》.《热带地理》, 2000, 20 (001) :P1-7

[11]秦焕梅.《金融危机背后国际贸易失衡之思考》.《宏观经济研究》, 2010 (5) :P44-P49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2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2007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是由于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而引起的,又通过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把其他金融机构卷入了这次危机,又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整个世界。中国应当在次贷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类似的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传导;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140-02??1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1994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年度发行量不过350亿美元,仅占当年贷款发放总额的4.5%,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升至20%,次级贷款余额也增至1.3万亿美元,住房私有率高达68.9%。在极低的利率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利息和扩张业务,也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只要证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这就加大了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为了追求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放贷机构一方面继续大量发放次级贷款,一方面把这些债务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做成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卖给银行、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及保险公司,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bligation,CDO)等等。至此,由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构成了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前几年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17次提高,由1%提高到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这就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形成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2 美国次贷危机扩大的原因?2.1 投资者难以把握金融创新产品? CDO除了一些传统的品种以外,投资银行家还创造出一系列复杂的衍生品,例如“合成CDO”以及“CDO平方”、“CDO立方”等新产品。BIS统计显示,2006年第4季度新发行了920亿美元的“合成CDO”。衍生品结构趋向复杂化,加上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真正把握产品的定价,更无法理性判断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出现过于悲观的心理预期,进一步加剧次贷危机的影响。? 2.2 银行收紧房贷标准,导致流动性不足? 本次危机的特征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违约率上升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蔓延,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拼命收缩信贷和流动性。英国部分房屋按揭服务公司也开始收紧信贷审批,提高相关贷款利率,甚至停止发放贷款;美林旗下按揭部门表示,将提高其按揭利率。次贷危机造成曾经一度广为蔓延的流动性过剩在旦夕之间蜕变为信贷紧缩。银行在信贷危机时期对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流动性不足使借助高杠杆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受到较大的影响。? 2.3 部分金融机构倒闭,严重打击市场信心? 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欧美主要次级债的房贷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受到冲击。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告濒临破产,次级债危机被引爆。到目前为止,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美林、和贝尔斯登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均损失惨重。受到金融机构倒闭消息的影响,股票市场不断下跌,使投资者信心受损,恐慌性抛售金融类股票,甚至并未卷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或者卷入不多的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3 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的传导?3.1 购买美国次级债的国外投资者? 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最先受到影响的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得较为成熟,它们资金实力雄厚,进行跨国投资,在全球配置资产。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所以它们在全球资产组合中持有较大比例的美国资产,其中一部分就是以次级贷款抵押发行的衍生品。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直接给这些机构投资者带来损失,另外,美国资产价格下挫也使得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其他美国金融资产遭受损失。从2007年4月至12月,日木瑞穗证券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967亿日元。法国最大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银行也宣布,由于在信贷资产上冲减了5.89亿欧元(约合8.71亿美元),2007年四季度盈利下降42 %。到2007年11月份,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的损失约为36亿美元,英国汇丰集团第二季度在美国的次贷相关业务损失达34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第二季度损失约为27亿美元。? 3.2 信用评级机构对风险的重新评估? 信用评级机构在整个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中,可以说是起到了放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在房地产经济繁荣时期,评级机构给予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较高的信用评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可以顺利发行。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认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收益很高,而风险并不大,争相追捧;但是当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风险暴露时,则迅速调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信用评级,使得投资者争相抛售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进一步加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此次次贷危机发生以后,评级机构马上下调了次级债的信用等级,因为金融资产是按风险来定价的,因此次级债的价格下跌。各国金融市场是紧密相关联的,对次级债评级下调导致全球市场其他一些类似资产的评级相应下调,风险重估,因此,欧洲、日本等市场投资者持有与次级债类似资产的投资者遭受损失,风险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上。? 3.3 实体经济传递和心里预期效应? 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在金融层面,但如果危机继续深化使美国实体经济受损的话终将会拖累世界经济。美国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缩减,因为美国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而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消费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借贷,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紧缩信贷,减少消费放款。因此,次贷危机将使美国消费缩减和美国经济衰退。美国与欧洲、日本、英国、加拿大和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美国消费缩减和经济衰退将减少从外部进口商品,从而使得次贷危机的影响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多数人对这一问题早有预期,因此,心里预期效应可能提前发挥出作用。次贷危机也使得美元出现持续贬值,美元贬值导致一些用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美元贬值。高油价将对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随着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人们对经济前景看淡,减少投资和消费,经济下滑。?4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4.1 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前景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而现代金融活动中资本的杠杆率高、信用链长,因此房贷的风险常常会波及到诸多信贷交易主体。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2 全面研究,理性对待金融创新产品? 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无论是零首付贷款、负摊还贷款还是具有“诱惑”利率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都属于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些新产品之所以处于高风险状态是因为其本质都属于过度授信,由于授信额度超过了借款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不但为贷款发放机构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甚至导致其破产,同时也对很多无辜的借款人构成了伤害。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过程中要本着安全至上的原则,本着为客户切实负责的态度,审慎研发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创新产品避免过度授信。? 4.3 强化外汇资金境外运营的风险分析,加快发展海外投?资市场,完善海外业务管理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其对次债的经营和对危机的反应来看,与国际金融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对国际业务的资源配置,加快国际业务发展,进一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研,注意控制风险,提取足够的风险损失准备金。同时在对外投资时不应过于看重评级,不要被评级所误导;我国在吸引外资时也应该预料到情况变化时,评级可能会大幅下调,造成资本撤离,必须事前就考虑到这样一个不利的影响。? 4.4 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和期货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现代金融体系各市场的相关性日益紧密,风险的跨市场传递也更复杂、更快捷。此次次级债危机就是由信贷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又反过来对信贷市场造成重大打击的。所以,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构成威胁。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应谨慎处理混业经营和信贷资金入市的问题,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业务透明度,高度关注信贷资金入市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严格限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参考文献? [1]?饶雨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房贷金融风险的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2).? [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3]?林启光.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S1).? [4]?马宇,张广现,申亮.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国际传递机理及其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 [5]?金俐.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利弊[J].中国市场,2008,(22).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08年的9月份,无疑是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个月里,一直以来被财富光环笼罩的华尔街遭遇了一次强烈的金融风暴,变得面目全非。次贷危机已经正式成为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危机,标志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华尔街投资银行时代结束,令关于”次贷危机正在走向终结”的乐观判断彻底沦为笑谈,更令美式金融体系声誉扫地。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危机的空前深化不仅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也给了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许多启示。

1、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美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冲击房地产市场

2002年---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房贷的利率水平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当时,一些贷款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因融资成本和房贷标准降低,大量美国民众进入房地产市场,他们中有初次置业者,也有改善住房需求者,也存在一部分投资者和炒房者。需求骤然大增,房价也被太升起来,并有持续上涨之势。美国平均房价2003---2006年四年涨幅超过50%。

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借款人融资成本增加,特别是签订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的价款人。由于炒房者持有成本升高,大量抛售手中的住房套现,只是房价不断下挫,导致市场恐慌,并形成房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二那些用于自住的贷款购房者们,由于利息增加,房价下跌,原来通过抵押再融资换代的设想破灭,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不堪重负,无力还贷,导致大量的逾期违约的现象出现,危机由此而生。

1.2次级贷款产品设计的不足

第一,贷款信用差,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信用风险大。

第二,还款方式设定不合理,导致违约风险。还款的起初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而到后期则加收比普通住房抵押贷款高出2%-3%的利息。这样的设计使得很大的还款压力都集中在以后年度,一旦以后年度的利率上升,则进一步加重贷款者的还款压力。

第三,贷款还款来源和贷款担保不合理。贷款机构把抵押住房未来增值作为主要的还款来源,而忽视了贷款者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状况。在贷款担保上,将所购住房作为抵押担保,而没有增加其他的担保措施,因此其存在先天性风险。

第四,忽视了市场周期性波动。

1.3资产证券化扩散效应那个和投资机构风险意识薄弱。

在美国,如果资产能产生未来现金流就就把它做成证券,改善了资产的流动性,将风险转移,分散到投资者的身上。由于次级贷款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方式将其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房价不断上升,使得不少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风险失去了警觉。加上信用评级机构给予该类证券较高的评级,机构投资者模式了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

2、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1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图示

2.2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

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美国金融机构估计,这6家银行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

2.3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影响

次贷危机可能导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则可能通过降低利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美国降低利率以后,对中国的利率或者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会有影响的。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储蓄和信贷规模,以及投资者持有证券的类别和规模和市场信心的建立。

3、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3.1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判,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动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产业周期性变化。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 美联储从2004年上半年到2006 年, 美联储先后加息17 次, 利率从1%提高到5.25%。新一轮的升息周期, 大幅提高了抵押贷款成本, 使美国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尽管中美经济结构完全不同, 但国内房地产业近年来的过度繁荣及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与美国都有几分相似, 需要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3.2加强银行业住房按揭贷款风险管控的启示

(1)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提高住房贷款风险管控能力。

(2)严把个人住房贷款审批关口,从贷款源头上防控风险。

(3)加快房贷产品创新,有效分散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

3.3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我国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 应对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加强监管, 并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可能会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 进而避免风险失控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动荡, 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步伐。

作为一个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国家,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次贷危机的成因及不利影响,完善房贷信息管理系统,理性对待美国的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杰姆斯,李童等.美国次贷危机简顾[J].银行家杂志,2008,(02)

[2]郑杨.美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J].国际金融报,2008,(03).

[3]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12)

[4]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国内结构性调控有望加强.金融论刊[J].2008.(02)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4

一、次贷危机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现状

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出口大省。2007年, 江苏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495.6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23.1%, 其中, 出口达2037亿美元, 增长27%。同年江苏GDP是3363亿美元, 外贸出口依存度是60%。因此, 出口贸易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 江苏的外贸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2007年, 江苏对美国出口额达446.66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的22%, 美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江苏第一大出口国。如果考虑到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欧盟的出口量 (2007年对欧盟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27%) , 接近一半的出口额直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此之高的依存度, 一旦美国经济疲软, 必将明显影响江苏的出口, 进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

2007年4月发生并延续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这种担心变为现实。来自海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5月开始, 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 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当年底的1.8%。2008年上半年, 江苏全省对美出口仅增长7.8, 同比下降22.9%。受此影响, 全省总出口的增长率也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1月~6月, 江苏省实现出口908亿美元, 同比上涨28.4%, 而今年1月~6月份, 江苏省实现出口1129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下降到24.3%。

二、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分析

1. 通过国际贸易减少对江苏的进口需求

统计资料显示,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三分之二以上, 约50%是信用消费, 20%是负债消费, 消费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如今房价持续下跌, 住房资产萎缩, 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 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不得不紧缩开支, 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 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 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江苏对美国的出口量。

有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江苏省对美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 并且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普遍下降, 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 原先购买较为高档产品的会转而购买更加实惠的中国产品, 基于这两点, 次贷危机对我省出口反而更加有利。笔者不反对替代效应的存在, 但如果我们更深层次的探究就会发现, 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在这次危机中, 影响基本生活、还不起房贷甚至破产的是原本不具备购房条件的中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普通公众, 危机爆发后房价持续走低, 首先压缩开支的也必然是这些人, 而这些人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最大消费群;另一方面, 大多数原来购买高档非中国造的产品的消费者, 房价下跌尽管也会带来损失, 但这种损失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所以, 这次危机中的替代效应会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

与替代效应存在争论不同, 房价下跌、收入减少, 由此引发的收入效应对江苏出口的消极影响却是确定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而是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居民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际工薪已接近零增长;资产性收入也因于大幅降息和股票红利缩水而急转直下;今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1.1%;高企的失业率 (6月份为5.5%) 使得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前景雪上加霜。

2. 通过利率和汇率影响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为了克服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联储采取了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 通过多次降息,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7年9月的5.25%下降到目前的2%, 累积降幅达62%, 并且可能进一步下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降息来抵消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流动性紧缩, 恢复经济活力。美元的利率下降不可避免的导致美元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 一国利率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利率较低, 那么必然导致这种货币的贬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理论, 在过去的一年里, 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都出现近10%的贬值。

美元的贬值对江苏的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 美元贬值会减少江苏出口企业的利润。假设原来出口一件商品能换回100元人民币, 企业成本是95元, 那么利润就是5元, 即利润率是5%, 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 那么出口企业同样出口一件商品, 只能换回95元, 企业变得无利可图。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汇率风险, 但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 当美元贬值时, 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维持利润, 惟一的选择就是维持原价, 自己承担利润损失。另一方面, 美元贬值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元的持续下跌, 导致了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一定程度上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输出了通货膨胀, 能源与运输价格上升和国内物价上涨对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江苏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3. 通过美对外贸易政策加大江苏出口阻力

美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 但一旦美国经济受损, 最先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也是美国。美国保护本国贸易的惯用手段就是设置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品安全壁垒, 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他国的出口成本和难度。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一直深受其害。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经济增长转弱, 失业率上升, “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2007年出台的大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 数量大, 内容纷繁芜杂, 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掌握, 而且在具体实施当中, 人为因素相当大,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别的产品, 可以施以宽严不等的标准, 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的利益。

4. 通过国内金融环境影响江苏出口企业融资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江苏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 包括中资银行直接购买基于次级贷款的次级债券贬值, 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证券市场下挫带来的其他金融产品市值的缩水, 这部分投资约占总投资的5%左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性。其次是间接影响, 即中资银行会变得过于谨慎, 从而引发过度的信贷收缩。尽管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 人民币没有国际化, 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也有限, 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是有限的, 但由于这次危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 未来不可预知性高, 银行将调低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结果是江苏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同时, 再遭遇融资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

三、江苏出口企业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1. 由“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注重“自产自销”

如前所述, 江苏出口贸易依存度高达60%, 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一旦国际形势发生不利情况, 江苏企业经营将非常困难。我们要从由出口、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 把促进国内消费放在了第一位。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 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 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 江苏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 抓住机遇, 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减轻出口的压力。

企业要维持合理利润率, 一方面应该拓展国内市场“开源”, 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节流”, 减少企业成本, 才能维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目前,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大大超过西部地区, 劳动力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例不断升高, 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西部, 利用当地相对仍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 既降低了生产成本, 有利于出口, 也符合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开发国内市场的要求。

2. 升级出口产品档次, 摆脱价格竞争

目前江苏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 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 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 主要以订单贸易、贴牌生产为主, 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占32%, 高新技术产品仅占5.7%, 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和部分机电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美次贷危机后, 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 面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同质竞争,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利于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 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消费市场的影响, 主要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比较大, 而对中、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 我们应当借助这次危机, 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 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如果有条件, 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美国高端消费市场, 以此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战略转型,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打造自己的品牌, 才能经得住危机的考验, 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3. 开发国际新市场

江苏出口企业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 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次贷危机给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 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进口需求越来越大, 拥有蓬勃商机。江苏省企业可对这些市场加大开拓力度, 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维护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4. 政府要对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

从信贷融资政策上讲, 政府要对江苏省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业的授信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 灵活运用承兑、贴现、授信开征等多种融资形式, 支持企业的出口业务。对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 可以积极创造条件, 实施贷款与产品挂钩、与项目挂钩、与订单挂钩, 实行封闭管理, 达到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积极推介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意向书等业务, 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和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融资业务, 支持江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08年15期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5

摘 要: 网络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美国经济,银行开始向那些收入很低、信用很差的人发放房屋抵押贷款,这样就搞活了美国的地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后,放贷银行要么自己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债券,要么把这些按揭卖给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由他们打包成债券,这个就是最原始的次贷证券,次贷证券充满了风险,随着风险的积累,发生了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2006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并没有像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由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本文通过分析此次危机中的各种羊群行为,进而提出政府监管的几项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羊群效应;政府监管;启示

一、相关概念解释

羊群效应(herd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指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 herd effect);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 herd effect)。在金融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即金融市场的决策主体由于受其他相似决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的市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决策主体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而根据社会舆论做出决策,是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综合,其根源在于决策信息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次级债是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房贷而言的,是指对信用记录不高,还款能力不强的低收入贷款者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它的利率比优质房贷要高很多。次级房贷证券化的过程主要是由贷款商向购房者发放次贷,然后将次贷出售给经纪商,由经纪商将次贷重新组合完成证券化之后再出售给投资者。通过证券化,贷款风险由贷款发放者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二、羊群效应分析

(一)次贷危机之前

1.借款者和投资机构的羊群效应。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节节升高,不仅是一般住房抵押贷款借款者也包括次级债申请人争先恐后地申请住房抵押贷款,借款合约中规定的两年后的高利率也没能阻止大家的从众行为。那些在房地产的巨大利润诱惑之下,最后才加入购房热潮中的低收入美国家庭,他们接过了市场的最后一棒,不仅没有赚钱,还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而这也是羊群行为中经常看到的一幕。

同样对于已经被投行打包过的证券化的次债衍生品,没有投资者去关心它的核心资产内容是什么。当时这些次债衍生品在市场上非常流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鼓动人们购买这些产品。的确,最初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动心了,在这种跟风过程中,许多投资者都被卷入了这个次债市场,当然这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大金融机构。

2.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效应。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地产金融机构产生了强烈的扩大住房抵押贷款供给的冲动。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后,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把目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即次级抵押贷款申请者。次贷发放机构们为了市场扩张和盈利目标,大大降低放贷标准,向信用等级不够的借款者发放住房贷款,完全不考虑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表现出极大非理性。2006年之前,在美国借款人不需要提供任何资产证明,就可以借到贷款。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行为为次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二)次贷危机后的羊群效应及政府救市行为

1.违约行为扩大引起金融市场恐慌。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更高。优先市场违约率也在上升,利率上调导致更加沉重的月供,给优先贷款借款人施加同样的压力。接着次债**又向信用卡市场和优先级市场扩散。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羊群效应扩大。

2.次贷危机引起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羊群效应。2007年3月5日,新世纪金融股价突然暴跌68.87%,3天后,新世纪金融宣布贷款银行已拒绝为其提供周转资金,4月14日,新世纪金融申请了破产保护。2007年8月出现了资本市场上的挤兑,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也都在想办法抛售。2007年9月14日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两天挤提15亿英镑。评级机构也给出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评级报告,穆迪和标准普尔9月调降了约10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评级。11月全球最大独立结构性投资工具之一Victoria SIV的信用评级由AAA级被大幅调降13级至B-。2008年1月花旗业绩报告出台之后,标准普尔将花旗的信贷评级降为AA-。另外美国一项对房地产中介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2007年9月至11月,美国约1/3住宅销售合约被推迟执行或取消,主要原因是购房者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美国购房者因无力还贷而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案例也大比例增加。2008年2月14日摩根士丹利宣布,计划削减美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并结束其英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为此将裁撤1000个职位。

3.次贷危机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紧急救市。次债、信用卡、汽车贷款等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使银行由非理性放款转向了非理性惜贷,同时也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资本金。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后,由于从市场中不能借到资金,成为数年来第一个向英格兰银行寻求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这也是英国央行1997年以来首次充

当最后贷款者。2007年10月初,Northern Rock再次向英国央行借款50亿英镑。2007年12月中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都明确表示正在合作,并强调,如果有必要,它们有能力给压力重重的市场提供更多资金。随后,欧洲央行于2007年12月18日创纪录地向市场倾注了3486亿欧元巨额资金。来自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向濒临险境的华尔街投行伸出援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1月10日表示,为避免住房和信贷市场的问题把经济拖入衰退境地,美联储已准备好在必要时进一步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由此预期美联储将紧急降息50个基点。2008年1月23日为阻止金融市场崩盘及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紧急措施,隔夜拆借利率调降了75个基点,这是自1980年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三、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强对衍生品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正如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所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并且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二)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其实在2005年,美国不少州政府就觉察到了次级贷款违约的情况,并据此发布了新的规定要求次贷发放机构注意客户偿债风险。

从2005年我国股改以来,股市就开始一路上扬,房市也一路走高,居民储蓄大量地从银行流向股市和房市。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大量增加。银行为了增加盈利,也不断地创新房贷产品,从循环贷到双周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申请房贷的队伍中来。更有甚者,有人通过假车贷,信用卡套现等手段,将所得资金投入了股市,造成我国股市一直节节上涨。随着房市、股市的不断走高,风险不断积累,资产泡沫也不断膨胀。

所以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

(三)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不能欺瞒客户,在客户不了解产品条款的情况下劝说其签定金融产品协议。

(四)加强投资者教育,重视研究羊群效应

次债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者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但是这点却恰恰是券商最不愿也最不可能做到的,最终政府还是要担负起投资者教育的主要职责。

另外,监管者还要注重研究羊群效应,充分认识到羊群效应在现代金融中的正负效应,不仅要研究个体投资者,还要研究机构投资者和有关金融机构的羊群行为,监督指导机构正确开发和运用金融工具,合理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吉莲•邰蒂(Gillian Tett)、保罗•J •戴维斯(Paul J Davies),2007:《谁给次贷危机埋单》,英国《金融时报》。

[2]吴念鲁、郧会梅、高远达,2007:《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与思考》,《金融研究(实务版)》。

[3]冯郁青,2007:《次贷危机探源以及对全球经济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4]潘文波,2007:《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金融时报》。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金融业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3)正确认识评级机构的评级风险,审慎调整风险标准

在美国这次危机中,评级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多投资者由于盲目信任评级机构对次贷的评级,而对次贷证券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因此遭受了巨额的亏损。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是重要的市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确定抵押物的价值,进而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不但能够为银行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减少房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分配效率,还能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合理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估报告复核制度,该制度不但可以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股价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2金融机构应兼顾加强创新和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1)要加强金融创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2)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

(3)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7

一、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FDI(对外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几年,FDI对中国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还对中国出口贸易、就业、国际收支等国民经济各方面产生了综合影响。特别是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理念随着外商投资相继引入,对促进中国跨国交流、深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1993年起连续9年中国所利用的FDI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FDI金额达527.43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接受国。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FDI的影响趋势分析

1. 实际利用外资有所减少,减少速度加剧。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吸收FDI速度明显放缓。从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中国每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其同比增长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2009年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8.67亿美元,同比下降17.52%。并且下降的速度持续有所加快。2009年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9亿美元,同比下降35.71%。这是自2008年10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9个月下降以来,其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

2.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持续减少,减速持续加快。

2007年1月到2009年8月,中国每月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及其同比增长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中数据可看出,自2007年底,中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且减少速度持续加快。2009年1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96家,同比下降48.73%。

3. 外商撤资情况严重。

美林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共有707.19亿美元外资从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与中国台湾等市场撤出。在中国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外商撤资也很突出。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2008年前10个月,广东省内因欠薪逃匿引发的3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251宗,同比增加92%。江浙地区外企老板出逃现象也很普遍。截止2009年7月,浙江省停产和宣布破产的企业已超过1200家,大约是过去10年的总和,其中1/3的企业中大部分外资企业主当了“逃跑老板”。

这种“非正常撤资”的主要方式为:外商在前期偷偷将资产全面转移,然后选择“一夜消失”,遗留下劳资纠纷、建设工程以及买卖合同纠纷等大量问题。青岛“韩资企业撤资”问题到2008年达到最盛。

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FDI的途径

1. 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FDI流量为1.66万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15%。跨国并购交易也锐减,2008年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29%。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也明显减弱。据联合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拟增加投资额超过30%的跨国公司比例为32%,拟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为16%,而2008年前者下降为21%,后者则上升为16%。据预测,2009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下降三成到四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9年度投资报告称,“经济及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动。危机已经改变FDI的格局。”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信贷状况收紧、企业盈利下降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且不明朗等状况,许多公司开始削减资本支出计划,这一切都会使得我国FDI减少。

2.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投资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国吸收外商投资面临严峻的外部竞争形势。这是因为自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很多国家纷纷出台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条件也一再放宽,以此吸引更多的外资来应对危机。另外,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实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发达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资金回流,同时放慢制造业对外转移的进程。与此同时,很多跨国公司为了度过危机,大幅重组其全球投资,导致国际资本将更多地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就相应地减少。

3. 外商在华投资成本提高,利润下降。

在国际上,随着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乃至衰退,有效需求相应减少。同时,金融危机发生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工人工资较快增长导致外商投资劳动力成本升高。土地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对外资的环保要求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成本提高,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成本优势在弱化。要在内外环境发生激烈变化的形势下吸引外资、稳定外资、更好地利用外资,无疑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四、次贷危机下中国FDI的应对策略

1. 认清优势,抓住机遇。

FDI数据的根本改变需要国际环境的变化,但是从国际情况看,全球经济没有根本好转。据资料显示,4月份美国消费虽然出现增长势头,但这是在美国政府大量减税及经济方案刺激下带来的。在美国19家银行中,仍有10家银行需要增资扩股,这笔资金超过了700亿美元;美国的失业率目前超过了8%,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众多国际企业需要寻找风险小、成本低的市场来投资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中国正符合上述条件,而且根据全球FDI的发展趋势,中国是跨国企业的最佳投资选择。中国可着重在矿产采掘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上积极吸收FDI。同时,在近几年来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元素,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投资领域的表现也愈发突出。利用外资方面,发展中经济体吸收FDI在连续3年增长的基础上,于2007年即次贷危机造成外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384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强劲的经济增速,另一方面也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日益增多,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这“金砖四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增多,部分掩盖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减少的影响,所以,应重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2. 灵活调整,抢占市场。

中国的外商投资的主要集中在出口行业,约55%的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企业。这些出口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大约占中国整个加工贸易份额的80%。加工贸易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所以引进外资存在着明显的行业限制。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采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充分发掘中国的特色产业来招商引资,避免单一化、重复化削减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引进FDI要以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升级为基点来考虑,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来引导外资的投向,注意借助外资来推动国内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增加透明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尤其积极鼓励外资参与高技术行业发展,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将外资从廉价加工市场的投放点慢慢抽离。配合相应的优惠政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条件,以此来保持利用外资稳定、完善外商投资结构。

3. 正确引导,合理分布。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二元结构,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更加活跃。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注入东部地区,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的程度。由于自身结构的不合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中国外商投资受到明显影响。这也使得劳动力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一直是中国FDI政策的诉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要把握契机,加速外资梯度转移,充分发挥中西部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行业,如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环保节能等。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扩大开放领域、增加鼓励类项目,对鼓励类项目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改善交通运输情况,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晶.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08,(11):11-14.

[2]吴波,傅志明.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选择与效果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68-69.

[3]华迎,陈文敬.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国际贸易,2008,(9):23-25.

[4]郑国洪,罗明.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对策与战略,2009,(7):204-206.

[5]王霞.当前中国吸引外资面临的挑战与外资政策的选择[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3):76-80.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8

一、文献综述

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大都采用不同样本区间的样本建模。国内学者陈泽中 (2000) 使用GARCH模型对1997年1月5日至1999年12月30日的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日收盘数据进行分析, 指出我国深市比沪市波动更为剧烈。唐齐鸣与陈健 (2001) 通过EGARCH-t模型对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在1993年1月4日至2000年4月7日之间的每日收盘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非对称性效应与国外相同, 即负冲击所带来的波动性更大。陈浪南和黄杰鲲 (2002) 选择深证成指为研究对象, 根据迭代累积平方和法则将总样本分为三个子样本, 建立GJR-GARCH-M模型, 指出我国股市自1993年至2001年存在波动的非对称性效应, “坏消息”对未来波动率的影响更大, 仅在1993至1997年间, 存在反向的波动非对称性。吴林祥和徐龙炳 (2002) 的研究发现, 股价对可能导致“涨停”的信息存在过度反应, 而对可能导致“跌停”的信息不存在过度反应。陆蓉和徐龙炳 (2004) 运用EGARCH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进行了研究, 指出“好消息”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大于“坏消息”的影响, 消息好坏对不对称性反应有显著影响。这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同, 还有一些研究结果间接说明了我国股市存在不对称性反应。曹剑和刘璐 (2006) 对我国2000年至2006年上证综指日收盘数据采用EGARCH模型分析, 指出我国股票市场确实存在波动的非对称性、集群性以及持续性。周学农和彭丹 (2007) 将1997年至2005年间上证综合指数按照时间段分为两个子样本, 通过GARCH和EGARCH模型研究发现, 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后, 股指收益率波动性减少, 波动的非对称性效应也在减弱。杨仁美、王靖 (2010) 指出, “利空”消息对股市冲击更大, 并用行为金融学对其进行了解释。

二、模型说明与数据选取

1、研究模型

GAR CH模型是最早用来研究波动率的模型, 但是它假设外部冲击对条件方差的影响是对称的, 所以不适合用来描述股票价格非对称性波动。为此, Nelson在1991年提出EGARCH模型, 在方差方程中加入非对称项, 该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允许σt2和ut具有更加灵活的关系。对方差取对数, 这意味着杠杆影响是指数的, 而不是二次的, 所以条件方差的预测值一定是非负的, EGARCH的条件方差方程为:

在这个模型中, 利好消息 (ut>0) 和利空消息 (ut<0) 对条件方差有不同的影响:利好消息有一个α+γ的冲击, 利空消息则有一个α-γ的冲击。如果γ≠0, 则信息是非对称的。

Engle和Ng1993年在条件方差方程的基础上, 为了使得信息冲击的非对称性变得更加直观, 绘制出非对称的信息冲击曲线。他们认为EGARCH模型假设残差ut服从条件正态分布, 那么可以设一个函数:

2、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上证综指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代表, 选择上证指数是因为上海股票市场开市早, 股票市值高, 对各种外部冲击的反应比较敏感, 上证综指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盘子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股票, 能充分反映我国股市的基本情况, 因此, 分析研究上证指数波动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本文以2003年1月4日至2010年9月17日上证综指每个交易日的收盘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能比较次贷危机前后信息对股市冲击的非对称性, 我们以2007年1月4日为界, 将总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样本一的时间区间为2003年1月4日至2006年12月29日, 样本二为比较样本, 为次贷危机前的冲击反应;样本2的时间区间为2007年1月4日至2010年9月17日, 包含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

3、实证研究

我们对上证综指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性, sz的一阶差分序列dsz表示收益。建立EGARCH模型的前提是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平稳性检验方法主要有非参数检验、自相关检验以及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两个样本的sz和dsz分别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的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 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取对数后的样本sz1和sz2是非平稳的, 而一阶差分后dsz1和dsz2是平稳序列, 因此可以用dsz1和dsz2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从dsz1和dsz2的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以看出应该用dsz1建立AR (3) 模型, 而dsz2应该建立AR (4) 模型。

样本一AR (3) 模型:

样本二AR (4) 模型:

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残差序列波动的“成群”现象:波动在一些较长的时间内非常小, 在其他一些较长的时间内非常大。残差显示两个模型中可能都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经过AR CH-LM检验, AR CH (2) 模型使得样本一的条件异方差性消除, 同理, 样本二存在ARCH (1) 效应, 两个子样本都存在AR CH效应, 这也说明本文建立EGAR CH模型的合理性。在Eviews6.0中建立EGAR CH模型估计结果得到:

dsz1均值方程为:

dsz1方差方程为:

R2=0.86对数似然值=7843 AIC=-5.89 SC=-5.87

dsz2均值方程为:

dsz2方差方程为:

R2=0.83对数似然值=7180 AIC=-4.86 SC=-4.83

从样本一方差方程可以看出, 非对称项系数γ=-0.059, 即γ≠0。这就表明信息对股市冲击影响是非对称的。当ut-1>0时, 信息给方差对数带来一个0.143 (0.155+ (-1) ×0.012) 倍的冲击;当ut-1<0时, 它给方差对数的冲击大小为0.167 (0.155+0.012) 倍。这说明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股价指数波动呈现出非对称性, 并且正向冲击对股指所产生的波动要大于等量负向冲击所产生的波动, 即“利好”消息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冲击要大于“利空”消息。同理, 样本二的非对称项系数γ≠0, “利好”消息对股市的冲击是0.07 (0.129+ (-1) ×0.059) 倍, “利空”消息给股市带来的冲击是0.188 (0.129+0.059) 倍。

表2是两个子样本EGARCH模型估计结果比较, 从中可以看出各个系数估计值都是显著的。为了能更清晰地比较两个子样本, 我们根据表2得出的结果, 画出信息冲击曲线。

根据模型的结果我们计算得出, 样本1正负冲击倍数分别为0.143和0.167, 样本2正负冲击倍数分别为0.07和0.188, 可以看出负项冲击对股市的冲击要远大于正向冲击, 而且非对称性逐渐拉大。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 在信息冲击小于0, 即负冲击时, 冲击曲线比较陡峭, 而在正冲击时则比较平缓。这说明股票价格指数的波动存在非对称效应, 并且负向冲击对股市所产生的波动要大于等量正向冲击所产生的波动, 即“利空”消息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冲击要大于“利好”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比较图3与图4可以明显地看出, 图4负向冲击曲线斜率要大于图3负向冲击曲线, 即2007年至2010年区间内“利空”消息对我国股市的冲击要大于2003年至2006年间。另外, 可以从图4中正负冲击曲线斜率中明显看出样本二非对称性冲击更明显。

三、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1、结论分析

(1) 两个子样本期间内上证综指存在非对称性“杠杆效应”, “利空”消息对我国股市冲击要大于“利好”消息。这说明我国股市散户投资者居多, 投机气氛浓厚, 缺乏大量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 9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都是依靠基金等机构进行长期价值投资。而我国证券市场主要由散户构成, 由于散户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小, 他们的投资往往呈现短期化的特点, 有好消息不是观望就是见好就收, 而一旦听到坏消息, 就马上跟风抛售, 导致市场大幅波动。

(2) 次贷危机后“利空”消息对我国股市冲击增强, 信息对股市冲击非对称性更加明显。这一方面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增强, 投资者越发趋向理性投资,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匮乏, 投资者缺乏有效的保值避险方法。所以在危机发生及之后的高风险市场环境下, 我国居民仍然只能选择高风险的股票进行投机操作, 在这种投机心理下, 一旦内外围市场有一丝丝的利空传闻, 股民就会竞相抛售股票, 造成股价的大幅度振荡。

(3) 信息对我国股市影响的非对称性。有效市场理论认为, 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对各种信息的反应, “利好”消息会导致资产价格向上波动, “利空”信息会导致资产价格向下波动, 且这两种消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相对称的。而本文通过实证得出次贷危机前后信息对我国股市冲击都是非对称的, 两个子样本区间都违背了有效市场理论假设, 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不符合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 即我国股市不是有效市场。

2、政策建议

(1) 加强价值投资理念的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机构投资稳定市场的作用。目前,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仍以散户占主导, 风险意识不强。投资者对于价格严重背离基本面的股票不但没有选择回避, 反而倾注更大的热情, 使得泡沫越来越大。同时, 部分散户投资理念不够成熟, 多数个人投资者心态浮躁, 充斥着短线投机观念, 再加上散户投资的“羊群效应”, 因而会加大市场的波动性。而与此对应的机构投资者则往往奉行的是价值投资理念, 一般都属于中长线投资, 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因而应当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交易。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主要包括普及证券基础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正确认识证券市场投资风险、教育投资者结合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品种等等。

(2) 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开发, 拓宽投资渠道。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 居民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目前我国居民投资主要局限于存款、国债、股票、基金以及黄金和外汇, 还有刚推出的股指期货, 而目前通货膨胀预期较强, 存款、国债的投资价值降低, 黄金、外汇和股指期货投资门槛较高, 将众多散户拒之门外, 因此股市成为居民最好的投资渠道。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 资本市场工具有保持多样化的性质, 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 目前国际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 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 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易量有超过现货市场的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是多样化, 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三种形式的基础上, 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 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因此我们应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开发, 使得投资产品多样化, 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将股票市场资金分流。

(3) 加强股票市场信息透明度, 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法案, 整顿金融秩序。从本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股票市场违背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 信息透明度不高, 个别投资者利用内幕消息仍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因而我们应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及时出台相关法案来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坚决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另外还要对流入股市的资金来源进行监督, 防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造成虚假泡沫。

摘要:本文选用2003年1月4日至2010年9月17日我国上证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每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作为总样本, 并以2007年1月4日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子样本, 分别对子样本建立非对称性EGARCH模型, 得出我国股票市场不符合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

关键词:EGARCH模型,非对称性,信息冲击

参考文献

[1]刘毅、张宏鸣:我国股市非对称反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 2006 (3) .

[2]陆荣、徐龙炳:中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不平衡性反映研究[J].经济学, 2004 (1) .

[3]巴曙松、严敏:股票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中国市场的经验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9 (3) .

[4]陈浪南、黄杰鲲:中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2 (5) .

[5]唐齐鸣、陈健:中国股市的ARCH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3) .

[6]周孝华、吴命:基于EC-EGARCH-M模型的沪深股市波动性研究[J].软科学, 2010 (1) .

[7]史代敏:沪深股票市场风险变异性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3) .

[8]陈工孟、芮萌: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票收益与波动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 (10) .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9

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最终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世界贸易, 也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 2008年1~6月延续了这种趋势。从出口金额看, 2008年1~6月比2007年同期增长21.87%, 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从出口数量看, 2008年1~6月, 中国比2007年同期增长8.44%, 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地方经济和贸易也随之受到影响, 作为粮食出口和全国汽车出口的大省, 吉林省出口贸易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1 次贷危机对吉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吉林省虽然不是中国的出口大省, 但外需对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对吉林省进出口总额、边境贸易、相关行业出口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和地方就业。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 2007年, 吉林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03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30.1%, 其中出口达38.6亿美元, 增长28.8%。2008年, 吉林进出口额133.4亿美元, 同比增长29.5%, 其中出口47.7亿美元, 同比增长23.7%。因此, 虽然2008年同2007年相比, 进出口总额增加, 但从其增速来看, 有所下滑, 而出口增长速度则下滑的更快。预计2009年增速下滑更快。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 2007年, 德国与吉林省进出口总值实现29.79亿美元, 同比增长29.0%, 对德国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28.9%, 已接近3成;对俄罗斯的出口累计出口为7.24亿美元, 同比增长91.6%;其次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分别为5.28亿美元和4.51亿美元, 增幅也分别达到22.0%和22.5%。2008年, 吉林省前五大贸易伙伴德国、日本、美国、朝鲜、俄罗斯进出口额实现824964万美元, 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1.8%;其中对朝鲜贸易额增幅达124.36%。对东北亚5国贸易额实现438581万美元, 同比增长31.22%, 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2.88%;其中出口224604万美元, 同比增长18.23%, 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7.07%;进口213977万美元, 同比增长48.31%, 占全省进口总值的24.97%。到2009年,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贸易的时滞影响凸现, 2009年1月份吉林省外贸出口下滑严重, 对主要市场出口全面下降。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额分别为2041万美元、4982万美元和3656万美元, 分别下降54.3%、50.7%和10.2%;对俄罗斯、朝鲜出口额分别为372万美元、1276万美元, 同比下降82.4%和8%;对东盟出口1763万美元, 对韩国出口2030万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24.8%与49.7%。

从相关行业的出口来看, 由于次贷危机的蔓延, 吉林省汽车、机电产品、粮食产品贸易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部分外向型企业已经面临出口订单减少、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 有些企业被迫停产或限产。2008年, 汽车行业进出口遭遇寒流, 吉林省汽车产品出口目的国汇率动荡, 导致吉林省零部件出口全年订单减少6000万美元, 吉林省出口主要海外市场的汽车需求量大幅下降;2007年, 机电产品出口8.6亿美元, 同比增长35.8%,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2.2%, 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11.7亿美元, 同比增长35.08%, 同比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7年11月开始, 由于沿海一些省份的服装、玩具、箱包出口受冲击, 吉林省的化纤产业就产生连锁反应;2008年粮食出口受限以及危机的影响, 吉林省面临的粮食出口压力越来越大, 自4月份以来基本停滞, 1~9月粮食出口降幅达41.3%, 作为粮食出口大省, 吉林省面临的粮食出口压力越来越大。

2 次贷危机对吉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路径

2.1 通过国际贸易减少对吉林省的进口需求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有两种影响途径: (1) 直接影响, 即次贷危机对与美双边贸易的影响, 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影响。 (2) 间接影响, 即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 从而进一步影响吉林省对欧盟、日本, 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

统计资料显示,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2/3以上, 约50%是信用消费, 20%是负债消费, 消费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房价持续下跌, 住房资产萎缩, 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房价下降的负财富效应, 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意味着美国消费疲软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不得不紧缩开支, 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 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 美国需求的减少降低了吉林省对美国的出口量。另外, 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而是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居民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际工薪已接近零增长;资产性收入也因与大幅降息和股票红利缩水而急转直下;2008年二季度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1.1%;高企的失业率 (2009年3月份为8.1%) 使得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前景雪上加霜。这是美国经济对吉林省出口的直接影响, 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吉林省的出口会因此进一步下降。吉林省的产品很大一部分销往俄罗斯、欧盟、朝鲜等国, 它们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而经济衰退, 由于负的收入效应导致对吉林省进口需求大幅减少。

2.2 通过汇率影响吉林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 次贷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暴跌, 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 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其原因在于, 为应对次贷危机, 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 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 但这与2008年初中国国内趋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 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 人民币利率相对不断提高, 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 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 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 最终导致吉林省出口产品以美元计价的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 对外出口形成挑战。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 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吉林省出口企业也是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吉林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2.3 通过价格传导影响吉林省出口产品的成本

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 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 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 一定程度上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输出了通货膨胀, 能源与运输价格上升和国内物价上涨又进一步增加了吉林省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降低了吉林省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胀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 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 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吉林省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 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 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 将进一步削弱吉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4 通过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加大吉林省出口阻力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 但一旦经济受损, 最先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也是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贸易的惯用手段就是设置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产品安全壁垒, 通过设立各种名目的技术壁垒来增加他国的出口成本和难度。在经济危机时刻, 美国甚至在两院中公开通过要求只买美国货以振兴美国经济的救市提案。中国作为其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一直深受其害。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经济增长转弱, 失业率上升, “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2007年以来, 发达国家相继出台的大量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 数量大, 内容纷繁芜杂, 使吉林省出口企业难以掌握, 而且在具体实施当中, 人为因素相当大,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国别的产品, 可以施以宽严不等的标准, 严重影响了吉林省的外贸出口。

2.5 通过国内金融环境影响吉林省出口企业的融资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 包括中资银行直接购买基于次级贷款的次级债券贬值, 以及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证券市场下挫带来的其他金融产品市值的缩水, 这部分投资约占总投资的5%左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资银行的盈利性。其次是间接影响, 即中资银行会变得过于谨慎, 从而引发过度的信贷收缩。尽管由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 人民币没有国际化, 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的数量也有限, 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中国经济环境是有限的, 但由于这次危机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 未来不可预知性高, 银行将调低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结果使吉林省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同时, 再遭遇融资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中小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一汽等重点企业发行债券没有市场, 大型企业上市遭受严格审核并且股票融资难度加大等, 都将制约吉林省出口企业的投资以及进一步发展。

3 吉林省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3.1 通过提高省内消费和投资力度缓解出口压力

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 而国内是一个年GDP发展速度超过10%, 拥有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 吉林省企业应该注重身边的巨大需求, 抓住机遇, 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甚至是省内市场,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减轻出口的压力, 更加注重消费、投资拉动经济。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把保民生与促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完善相关消费政策, 改善消费环境, 努力增加消费需求,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通过增加收入带动消费增长。积极引导扩大服务性消费, 培育和促进旅游、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 煤矿棚户区改造, 林业棚户区改造, 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这些既是民生问题, 也是拉动经济的措施, 能够把投资和消费结合起来。对于吉林省来说, 投资是经济增长三大动力中的第一动力。可以规划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生态环保、城市公共设施等大基础设施工程, 积极投资。努力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吉林省还应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签订信贷协议, 争取扩大信贷规模, 以弥补次贷危机导致的企业金融信贷困难。

3.2 升级出口产品档次, 摆脱价格竞争

目前吉林省大多数出口企业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为主, 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 大部分商品由于可替代性强, 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吉林省一般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占24.7%, 高新技术产品仅占14.5%。美次贷危机后, 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逐渐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 面临一些东南亚国家同质竞争,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利于吉林省的外贸出口。

相比较而言, 对于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影响, 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受次贷危机影响比较大, 而对相对高层收入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应当借助这次危机, 缩小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把产品结构往中高档方向调整。如果有条件, 最好能拓展面向中、高层收入者的高端消费市场, 以此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战略转型,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3 进一步多元化出口市场结构

吉林出口企业应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次贷危机给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关联度较低的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冲击有限, 这些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其进口需求越来越大, 拥有蓬勃商机。吉林省企业可对这些市场加大开拓力度, 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维护出口需求的持续、稳定发展。

3.4 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应对次贷危机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 也是出口企业防范收汇的通行做法。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率在20%~30%之间甚至更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2001年12月18日成立以来, 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全面支持货物、技术、资本和服务的出口, 为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和出口融资保障。 (1) 吉林省外贸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在国际贸易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更多地采用非信用证的结算方式,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扩大出口规模; (2) 出口信用保险有助于吉林省出口企业把握国外客户的资信情况, 协助企业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提升出口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承保商业风险和除责任以外的政治风险, 帮助企业规避出口收汇风险; (3) 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吉林省外贸出口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担保和保函等业务, 同时, 很多商业银行开办了出口信用保险下的贸易融资, 银保合作使出口企业的买方风险控制更加专业化, 也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安全的融资便利。

3.5 政府要给予出口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支持

从信贷融资政策上讲, 政府要对吉林省外贸出口企业予以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出口企业的授信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 灵活运用承兑、贴现等多种融资形式, 支持企业的出口业务。对目前经营暂时有困难的企业, 可以积极创造条件, 实施贷款与产品挂钩、与订单挂钩, 达到既支持企业发展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积极推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等业务, 积极为出口企业提供打包放款、出口押汇等融资业务, 支持吉林省企业的发展。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形下, 中国出口贸易随之下滑, 吉林省出口贸易也不可避免遭受冲击, 本文主要从进出口总额、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吉林省外贸出口所受影响, 并探讨影响路径, 据此提出吉林省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次贷危机,信用保险

参考文献

[1].王云岫.2007年吉林省发展报告[R].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2].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8)

[3].荆涛, 耿宇亭.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应对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0)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10

一、次贷危机对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1. 中小外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据测算, 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一个百分点, 我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个百分点。在次贷危机影响下, 广大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 (1) 外部需求减弱导致新订单减少, 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受次贷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减少。山西省的出口增速回落, 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可能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营困难。据忻州中支反映, 美国、日本、欧盟区是忻州法兰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汇率波动加剧影响, 定襄法兰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增速下滑。据晋中中支反映, 由于国际市场对焦炭需求量下降, 当地最大的焦炭出口企业安泰集团出口配额总量将大幅下降, 后续订单大量减少, 生产前景不容乐观。 (2) 次贷危机加重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企业汇兑损失增大, 竞争优势减弱。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看,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强, 中国金融市场业务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次贷危机使美元疲软态势加剧, 美元持续贬值, 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企业汇兑风险敞口暴露, 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 利润不断受到侵蚀。 (3) 国外进口商货款拖欠多, 企业难以收回货款。由于国外进口商在本国银行很难贷到款, 往往提出赊账;有些进口商甚至拿了大量货物后就宣布破产, 企业很难收回货款, 坏账增多。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成为了海外商账的重灾区, 大量拖欠国际货款也成为美国企业在次贷危机下转嫁损失的一种办法。

2. 部分行业中小企业资金链趋紧, 经营受到严峻挑战。

受次贷危机影响, 中国经济景气度出现下行风险, 山西省的煤焦、钢材、房地产等行业均受到次贷危机一定影响。 (1) 钢材价格下跌、钢铁企业亏损加大。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国际钢材需求下滑, 钢材行业一改近年来持续高价上涨形势, 价格开始下降, 钢材企业利润下滑, 亏损面加大。 (2) 国内外焦炭价格纷纷下挫, 煤焦企业亏损。世界经济增长衰退, 国际市场对能源需求明显下降, 对以能源为主要产品的山西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倒闭。 (3) 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断裂风险。次贷危机影响下,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居民对房价下跌的预期强烈, 推迟购房, 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可能性加大。

3. 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

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其融资环境, 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随着央行陆续调增银行信贷规模,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但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许多中小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1) 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跌幅巨大, 导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困难。全省企业IPO融资或通过配股进行融资基本停滞。 (2) 金融机构审慎贷款, 企业融资严格审批, 难度增加。在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情况下, 金融机构紧缩流动性, 减少市场风险。为有效控制信贷规模, 各银行把控制、限制的重点放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上。 (3)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据对100户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 银行贷款利率有69.23%集中在7.47%~15%, 民间融资利率有58.95%集中在15%~30%。二是企业抵押贷款成本较高。从抵押上看, 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 抵押物的折扣率较高。另一方面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涉及土地、房产、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 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 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 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 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4)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欠佳。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梗阻, 反映了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够, 特别是民间资金的供给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一方面, 大量民间资金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适宜的投资渠道而盲目流动, 据测算, 目前山西省民间融资规模大约在1300亿元左右, 而从被调查企业融资渠道看, 民间融资仅占其全部融资额的0.7%;另一方面, 与浙江、上海、河北、内蒙古等省 (区、市) 相比, 山西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还不够充分, 难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积极应对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山西省经济“池鱼之殃”, 形势紧迫, 不容回避。能否把各种风险和负面效应降至最低,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应对, 主动解危, 化弊为利。

1. 加强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研究,

增强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继续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研究分析, 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强化对国内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 努力减少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方面, 要密切观察和深入分析宏观调控过程中山西省经济金融运行出现的新情况, 加强对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投资、物价、主要行业和产品运行动态、存贷款变动趋势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调查分析, 及时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确保国家各项货币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货币政策在全省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 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要进行跟踪研究, 重点加强对贷款增长、银行流动性、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资金状况等新情况、新变化的跟踪分析, 为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有价值、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2. 外向型中小企业积极改善自身经营状况, 缓解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带来的资金压力。

面对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新劳动法实施、从紧信贷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市场需求减缓等六方面压力, 涉外企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是调整产品结构, 走高附加值路子。更重视技术创新, 开发新产品, 走品牌化经营道路, 以高端产品开拓国外市场, 加快贸易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二是转变营销方向, 更加重视内贸, 开拓国内市场, 走内外贸共同发展的路子。加大产品内销比重, 扩大非美元客户的比重。三是要完善内部管理, 提高内部 (下转第190页) (上接第188页) 管理水平, 加强各项成本控制, 通过压缩成本来缓解因汇率变化、原料上涨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采购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既靠银行更要靠市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确实是一大社会难题, 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自身、银行、市场和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其中银行和市场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 要走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基础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和银行信贷的进一步支持, 核心在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和政府的合理引导。在依靠银行信贷的基础上, 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变银行“一轮支撑”为银行和市场“双轮驱动”、协调推进。 (1) 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增强业务发展的协调性, 注重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 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授信审批机制, 积极建立对资信良好中小企业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 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力度,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产品。 (2) 大力推广新型金融组织, 培育更富竞争和效率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适度放松金融市场管制, 鼓励竞争, 打破垄断, 使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非主流金融组织得到规范与发展, 给予民间资本、外资等社会资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形成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同时, 鼓励社会资本利用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中小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并以此引导和支持民间融资, 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便利。 (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应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 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 给予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地方政府应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制定和实施财税支持政策, 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 继续推进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发展。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 健全财务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诚信意识, 进而提升融资能力。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 对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可低估。事实上,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当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的凸显, 就与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冲击大有关联。虽然次贷危机对山西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较小,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会逐步影响到全省经济金融的发展。文章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受到的影响为入手点, 研究次贷危机对山西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山西省金融统计报表.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调统处

[2].辛乔利, 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3].比特纳.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信出版社, 2008

[4].梅隆, 沙拉比.未来10年的10大投资:后次贷危机时代的明智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 篇11

关键词:次贷危机 行为金融学 金融监管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基金大范围破产以及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同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萌芽,一直到2007年8月基准利率连续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引爆了次贷危机,危机全面爆发并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次次贷危机起源于信贷危机, 先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传递, 然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逐渐向全球蔓延。

一、經济学角度看次贷危机成因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美国次贷危机生成的大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与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放开金融管制。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美国通过修订法律,不断放宽金融行业的限制,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和自由化。大量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工具将RMBS的泡沫不断吹大,直到不断的加息刺破了这个巨大的泡沫,而此时其积累的能量已经达到摧毁整个市场。

(二)金融创新和监管缺位

在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使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金融机构在购买MBS 形成的资产池后, 再进行下一步的证券化操作进而形成CDOs,之后再由评级公司对其进行评级,不断形成新的衍生品。叠加的的衍生品使风险不断加大,杠杆率也加大。一旦出现按揭贷款违约时, 这必然导致基础资产池恶化,此时各类衍生品面临的风险则会更大。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扭曲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双重的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这必然导致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普通投资者主要根据评级公司的信用等级来判断投资的风险,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却积极的参与到债务抵押债券的打包过程中。在自己的评级模型中与投资银行一起评估债务抵押债券,这无异于自吹自擂。

但是,评级公司对抵押贷款的债务抵押债券的评级收费是其他类评级的3倍,这为评级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十分明显的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资产证券化在不断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为单一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串联在一起,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链条反应,将基础抵押品市场的信用风险迅速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快速波及到贷款抵押机构、衍生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因此,我国银行在开发和参与任何结构性金融产品前, 必须深刻理解定价模型背后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潜在风险报酬的影响, 绝不轻易涉足自己银行风险尽职团队都不理解的产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其相关产品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对于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核心。

(二)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启示

房地产业的不良发展会导致金融业的危机,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启示我们,控制房地产市场贷款质量审核以及房地产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当务之是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才是房地产回归居住的本质,才能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青,俞颖.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及影响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9,(08)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3]赵虎林.论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史健忠.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J].上海金融,2008,(09)

[5]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05)

[6]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也谈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篇12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 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 “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 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 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 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 受利益驱使, 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 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 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 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 此次全球信贷危机, 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 因为美国次贷还贷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 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 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 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2.1 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 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 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 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 GDP增长。以我国为例, 2007年, 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 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同时,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 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 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 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2.3极易导致全球经济的隐忧———滞胀

目前因总供给曲线移动带来的通货膨胀已成全球性, 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都达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亚地区2007年通胀水平已经接近9%, 南亚的通胀水平达到6%, 东南亚是5%左右。由于次贷危机产生的信贷紧缩,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货币当局沿用了应对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的救市操作, 采用了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办法, 这些应对政策在缓解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急剧紧缩问题的同时, 也助长了全球通胀的蔓延。

参考文献

[1]郭瑜.国际经济组织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20-125.

[2]田家谷.国际经济组织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88-94.

[3]王雨本.WTO之外的国际经济组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136-140.

[4]饶戈平.国际组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14-223.

[5]梁西.国际组织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90-101.

[6]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国情国力, 2008 (4) :59-60.

上一篇:政府行政效率构建研究下一篇:韧性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