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给中国提个醒(共7篇)
次贷危机给中国提个醒 篇1
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令世界震惊, 其造成的后果牵连了美国的金融市场, 并波及了整个世界。我国经济也受次贷危机影响, 突出表现为外贸出口的锐减。为了确保2009年经济增长维持在8%, 改变出口依赖的经济格局。我国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调整银行利息和放宽二套房购买的政策限制。这一切措施旨在拉动国内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可是, 在采取这些积极措施, 特别是推动房地产及住宅发展的政策的同时, 我们需要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 处理好扩大内需中住宅建设、金融稳定和房地产发展的关系, 否则同样的问题有可能在我国发生。
本文根据美国次贷危机所反映的住宅政策问题, 就我国住宅政策沿革和房地产业发展做出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所反映的住宅政策问题
美国的次级住房贷款政策, 系指美国联邦政府住房与城市建设发展部 (H U D) 所推行的, 旨在让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的金融政策。其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降低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首付款, 通过政府担保的低息贷款, 实现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梦。而在此之前, H U D只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的公共住房和对房租支出超过家庭收入3 0%的居民发放房租券。次级住房贷款后, 美国实际上是把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转向创造低收入家庭的买房条件, 实现住房的私有化。
在这一政策下, 首付从通常的20%降到3%, 2003年后, 布什签署有关法案, 只要能够支付月还贷额的家庭, 可向政府申请首付帮助, 不必再支付购房首付金, 贷款利息采取浮动利率方式。从而刺激了低收入家庭的购房热情, 美国私人住房拥有率也从过去的4 0%, 提高到现在的6 8.1%。
H U D既不是开发商也不是金融机构, 它其实只是依托政府信誉担保, 通过所设立的1 2家“联邦家庭贷款银行”, 向社会发行政府专项债券来筹集资金, 再把筹来的资金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委托给私人银行, 由私人银行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购房贷款。当每年发放的住房低息贷款达数十亿美元之多后, 没有首付, 低息贷款和长期偿还, 便造成了资金的流动性的问题。H U D为进一步筹集资金, 支持私有银行持续的房贷能力, 又成立了FannieMae (房利美) 和FreddieMac (房地美) , 从银行手里买回房屋抵押贷款债务, 并以抵押房屋保值增值为憧憬, 打包形成债券卖到美国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也认为次级贷款有抵押住房做保证, 又有政府信誉作担保没有风险, 所以争相购买, 使之泛滥与金融市场, 潜伏下金融危机的隐患。当次贷调动了住房需求, 需求带动了房价, 房价驱动了债券交易时, 美国的住房泡沫已经产生。到2000年房价几乎上涨了5 0%, 2 0 0 3年已经出现无力支付房贷的家庭。此时政府为保持房势稳定增长, 推行零首付政策, 银行允许无力还款的家庭用住房做二次抵押支付月供。到2007年已有大约2 2 0万美国家庭面临偿还无力、被银行收房的窘境。最初作为金融创新手段, 又曾帮助美国低收入家庭实现“住宅梦”的政策, 现在成了导致数万人无家可归, 并引发了金融灾难的“罪魁祸首”。
回顾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过程, 我们不只是指责美国金融市场的失控, 质疑美国的金融手段创新和衍生产品, 更应该看到美国住房政策的转变成为这场灾难背后的实际推手。主要教训产生于不切实际的住房私有化政策, 并由此产生不加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
二、我国的住宅改革和住宅政策
我国的住宅改革是从应对城市“房荒”开始的, 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住房供求的严重失衡。由于“十年浩劫”的住房欠账, 又有下放干部和知青的返城, 形成了特殊环境下的“房荒”。而经济的恢复期财政资金紧张, 解决住房问题有着相当大的困难。为此, 需调动各方投资住宅的积极性, 实行中央、地方和企业放开住房投资的限制, 允许单位职工集资建房。同期, 针对过低的房租收入, 无法维持单位房屋的维修管理, 酝酿房租体系的改革。但此间并没有改变单位建房、分房的旧有体制。房租改革的方案中, 把论资排辈的原有分房制度, 保留在住房制度的改革中。
没有住房金融保证, 建设资金只能来自政府拨款和企业自筹, 逐年资金拨付或留利转投, 远远不能满足住房的需求。所以住房体制改革, 自然从房租转向房购, 将已分配给职工的住房, 按职务、职称和工作年限做出折扣, 按福利价格卖给职工。这一措施的考虑, 当时只是希望通过售房回收过去建房的投资, 作为新住房建设的补充。然而, 这种政策不管认识程度如何, 却把住房私有化的问题, 提到了改革的议事日程。恰恰在同一时期, 国际上发达国家中, 由于长期实行的住房福利政策, 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也正在探讨住房私有化 (英文称为Ownership) 的途径, 形成了中国的住房改革与国际的呼应, 尽管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
1998年后, 住房建设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银行系统介入住房个人贷款业务, 住房公积金体制建立, 形成了房改与金融政策的结合。住房供求有了金融杠杆, 居民购房的能力大大提升, 中国住房私有化的改革最终形成, 并在近十年中得到迅速发展, 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中国住房体制的改革实际是一种改良, 而其进入私有化的进程又缺乏足够的准备, 所以政策中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今天, 面对房地产投资结构的问题, 面对广大民众希望解决住房, 而又望价兴叹时, 面对房价的摇摇欲跌, 房地产企业摇摇欲坠的局势, 需要我们对现在的住房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1. 中国的住房政策必须兼顾购买和租赁两个方面, 而我们现有政策却过于偏重购买, 而忽略了租房政策
尽管政府也在提廉租房的问题, 但实际落实缺乏具体的方案。世界上私房率最高的国家是孟加拉, 可这个国家的人均G D P是世界上最低的, 而人均G D P最高的瑞士, 私房率却是最低的。可见, 不是经济越发达私房率越高。美国次贷政策后, 也不过提升到68%的私房率, 日本在1997年时, 持家率 (私有率) 为5 8%, 这都是全国口径的统计。我国8亿农民都是私有住房, 并不在国家住宅政策惠顾之下, 城镇统计中也早已5 0%以上的人口居住的是自有住房。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 我们的住房私有化率已经是相当高了, 私有化并不是中国住房的首要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流动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城市低收入人群 (包括新生代的住房需求) , 以及流动人口的租房问题, 才是城市住房问题的矛盾焦点, 也应该在政策中予以关注。
2. 中国住房体制的改革, 更像是一种改良, 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对无房户的关怀
从最初尝试的安居工程, 到以后的经济适用房政策, 都首先是把无房、缺房, 并不可能享受单位分房的家庭推向市场。我们知道, 在旧体制下, 住房分配的不公平, 往往是单位占有资源的不平等, 住房作为单位资产时, 无房人尚可选择单位得到分房的机会, 住房资产完全转为个人资产, 就形成了家庭资产占有的不平等。有房家庭可以出售和出租自己的住房, 用资产性收入进一步扩张家庭房产, 而无房户、缺房户, 以及城市新移民, 只能依靠劳动性收入的积累实现自己的住宅梦想。这必定加大住房占有的差距, 形成新的住房配置矛盾。历史的原因不去追究, 但政策必须倾向于弱者。住房租赁政策就是平抑不公平的补充措施, 当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3. 住房金融必须独立成体系, 并与商业金融形成屏蔽
各国的经验都是建立政策性住房银行, 由政府制定统一的融资、信贷政策体系, 其业务可以委托商业银行办理, 但它的融资活动必定不能与商业金融混淆。美国的次级贷款并不是没有住宅政策性银行, 而是通过债券打破了屏障。可我们现在的办法是直接由商业银行做房贷, 而中国房地产开发的近8 0%又是住宅, 在真实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很多购房贷款具有明显的投资倾向, 资本驱动的投资活动, 会使房价不断升高而脱离真实的, 有支付力的社会需求, 一旦房地产出现泡沫, 必定影响到住房信贷, 无屏蔽就会直接殃及整个的金融系统。
三、房地产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房地产的形成是伴随着住宅建设体系的改革而产生和发展的, 所以在讨论房地产问题时, 往往跟住宅建设混为一谈。其实, 房地产业不等于住宅建设业, 根据英国《建筑业经济》教科书的定义, 房地产业指的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租赁、房地产评估、房地产中介、房地产抵押和房地产管理。按这样的解释, 房地产业实际上是不动产经营的专门行业, 并独立地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闭环产业链。住宅只是不动产的一个部分, 并不是房地产的全部。所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并不取决于住宅开发与否。
之所以混淆了住宅建设与房地产的关系, 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房地产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有关, 同时也是房地产目前地位所决定的。首先, 早期的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城市房屋统建开发转制过来的, 其主要职能是统建开发城市住宅小区, 具有代建的服务性质, 尽管市场化了, 但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其次, 地产归国家所有, 不能形成企业资产, 房产除住宅以外, 绝大多数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 并分散在国有单位中使用和经营;再次, 在引进外此后的商业地产, 多在外资项目公司手中, 国内房地产没有竞争的实力。所以,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形不成自有资产的经营, 就剩下开发和卖房了。没有开发就没有企业生存的条件, 必定形成不断圈地, 不断开发的经营取向。
房地产业的经营业务, 开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是阶段性的业务。例如, 英国现在近三分之二的房建产值是更新改造。严格的意义上讲, 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 应该首先从事的是房地产置业, 然后用所置产业进行租赁, 必要时做出抵押。这种保值增值的房产实际上与金融资产相互转换, 形成抵押贷款, 投资建设、租赁还款、再抵押、再投资、再租赁的循环过程, 周而复始不断增值。但是,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做不到, 核心是土地的国有化没有突破, 土地占用不能形成融资手段。其次, 行业中企业数量的8 0%是多为项目公司的民营企业。这种开发权垄断和限制的企业审批制度, 本身就限制了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再次, 政府规定批租土地限期开发, 使地产企业不可能做开发前的详细规划和市场调查, 开发的盲目性很大。
以上分析证明, 我国的房地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即存在问题, 也具有很大的行业发展空间。随着不动产的专营化, 房地产业无论在业务的横向扩展还是纵深挖掘上, 都会有很多发展机遇。在当前经济下滑, 扩大内需的环境下, 房地产不要局限在住宅开发与销售、房价高与低的争论中, 而应抓住扩大内需, 调整投资结构的机会, 整合房地产存量资产, 增强企业实力。政府在廉租房的统筹中, 予以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一些支持。如将滞销房转化为廉租房, 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协议, 由银行协助做抵押贷款完成建设, 以后公司组建廉租房租赁公司, 政府按市场价与廉租价差给予企业补贴, 逐步形成公司自有资产等方式, 实现房地产业务的逐步转型。
总之,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借助这次机会, 梳理中国十年住房制度改革的经验, 总结房地产业发展的成果, 完善我国的房改政策, 规范房地产市场, 使中国的住房改革和房地产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
次贷危机给中国提个醒 篇2
1.1 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消费者负债消费
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开始, 美国政府实行了低利率政策, 再配合减税措施, 鼓励消费者购房拉动以拉动经济。从2002年起, 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房价的不断上涨和利率的持续走低, 也刺激了消费者负债消费。在房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 即使借款人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 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贷款来填补缺口, 进而增加了次贷需求, 截止2007年, 美国新增GDP有50%来自房地产业, 居民消费增长的70%依赖于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应。
1.2 次贷机构降低标准, 大力营销, 造成房地产交易剧增
面向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大力扩张住房贷款, 推出了很多新的贷款政策和品种, 在政策方面, 一是购房无需提供首付, 全部资金皆可从银行借款, 前几年还可只付息而不用偿还本金, 以此吸引借款客户。二是对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审核。在降低贷款门槛的同时, 还推出很多贷款品种, 比如无本金贷款, 选择性可调利率贷款等。这些都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
1.3 猎杀放贷大行其道
所谓猎杀放贷 (predatory lending) 是指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 部分次级房贷专业人士为了多挣佣金, 通过种种欺诈手段, 诱骗消费者上当, 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 导致他们的财务状况彻底被毁掉
1.4 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为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次贷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二级市场的承认, 投资银行将这些贷款包装成为债务抵押凭证 (CDO) 。到2005年, 至少60%的次贷已被证券化, 经过评级机构的评级“打分”后, 有投行成效卖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教育基金甚至各种政府托管基金。因其年收益率比相同信用等级债券高出30%左右受到很多投资机构追捧。更有甚者, 一些投资银行比如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避险 (或私募) 基金专门投资这种债券, 而且再以这些债券抵押, 投资新的债券。
1.5 金融监管反应滞后, 存在缺位现象
2004年初, 一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关注贷款机构放松贷款标准。与此同时, 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 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房贷利率。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的金融大风暴。二是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 直到2005年12月, 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 直到9个月后, 这份监管指引才定稿。但甚至到现在, 监管部门的反应仍是不完整的。
2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可以看到, 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经济体内,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 由于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 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构架、游戏规则的缺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 进而避免风险失控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 影响到整体经济。
2.1 完善各项制度, 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1.1 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
在现有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 扩大征信范围, 不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内容, 改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 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 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
2.1.2 完善个人信贷法律规定
目前, 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 银行通常会把标的房产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法律对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条款, 收回房地产有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 银行资产难以回收。随着抵押贷款的增加, 这类问题更加突出。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 这些住宅抵押品又无法过户转让, 银行很难进行充分处置, 住房抵押形同虚设。因此, 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 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
2.2 加强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2.2.1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市场不是万能的, “看不见的手”也会失灵, 监管部门必须要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 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美国金融体系中多个环节都存在监管缺失;二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具有风险偏好的对冲基金、私募证券基金倾向于投资风险大、收益高的金融产品, 这种行为放大和扩散了风险, 成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甚至对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截止2008年底, 股票两市市值12.1万亿元, 其中一半为基金持有。因此, 我国在审慎开放的资本市场过程中, 应加大对各类基金的监管, 特别是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 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市场中各种机构的透明度, 规范其运作。
2.2.2 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动态的货币政策, 辩证地调控流动性
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 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 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短缺有时极易转换。因此, 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时,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央行应继续实行相机选择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 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既要保持经济增长, 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流动性陷阱。
2.2.3 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稳健经营, 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
近年来, 为扩大盈利水平, 抢占市场份额,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 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 向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 加大了风险。银行应加大对贷款申请人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的审查力度, 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稳定房价, 遏制房地产炒作与投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其实是2001年“9·11”及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以来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而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之所以这样快速的被吹大, 是其这几年影子银行通过银行信贷 (资产证券化) 给住房购买者过度便利的金融杠杆及流动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如果房地产不是一个炒作投机的市场, 中国的绝大多数居民是没有能力进入这样高房价的市场的。一个居民没有支付能力的市场, 如果仅是通过银行的金融杠杆来炒高房价、来制造短期的房地产市场繁荣、来增长GDP, 那么这个房地产的泡沫必将破灭。因此, 为了保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警惕, 而要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与投机行为, 就要限制房地产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这就是由雷曼申请破产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启示。
2.4 合理防范和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防止危机传导
美国“次贷危机”让大量投资机构遭受重创的事实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看似完善, 实际上陷阱连连。2008年, 中国的各类主权基金-中投、社保基金等在投资海外市场中, 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恰恰说明了这点。目前, 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 持有美国国债7000亿美元,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 如何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 这需要我们在追求保值、增值和控制风险投资之间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胡勤华, 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理论, 2004, (35) .
[2]李向阳, 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展望[J].求是杂志, 2009, (02) .
[3]崔善花,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警示[J].金融研究 (实务版) , 2007, (12)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篇3
一、美国次贷危机解析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从本质上看,次贷危机是近年来美国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国内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4]。
1. 采取各种措施,为购房者提供轻松便捷的抵押贷款。
一方面降低房贷初期偿债负担。比较典型的是可调利率抵押贷款,即在借款头几年按低于市场的固定利率付息或不付息,而后来则要按浮动的市场利率付息。如30年期房贷在借贷的头三年,借款人按固定利率付息,后27年则按浮动利率付息;或在头几年借款人仅付利息甚至少付利息,在这些该付而未付的本金和利息累积到占最初本金的15%~25%时,这部分贷款将转化为按当时市场最高利率付息的贷款。另一方面放宽或实际上取消放款标准。放贷机构不仅不要借款人提供任何收入、资产等证明文件,不考虑其真实偿还能力,有时甚至纵容借款人弄虚作假。因为它们转手将抵押贷款卖给了投资银行或类似实体,投资银行将贷款打包成为债券,然后将债券出售给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共同基金等投资者,同时把违约风险转嫁到债券最终的买家身上。在这一过程中,在债券评级机构的“帮助”下,大量信用纪录较差的低收入家庭进入房贷市场。据估计,承保条件放松的房贷从2005年上半年的100亿美元陡增至2006年上半年的1 100亿美元[1]。
2. 金融创新带来了次贷市场的大量风险。
美国金融创新带来房贷市场大量衍生产品,特别是抵押债务证券化使次贷市场面临巨大风险。在次贷市场,银行原来将这些贷款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但近年来却将其转换成债券,并将其出售给新的投资者,投资者往往利用它们创造出衍生产品,之后衍生产品又不断地被再次打包和出售,如此循环往复。近两年来,80%的抵押贷款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的。证券化方式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并向其他金融机构转让,从而最终达到降低自身信贷风险的目的[2]。金融衍生产品在创新过程中使债务链条过长,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转化,进而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
3. 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蝴蝶效应”殃及全球。
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虽使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分散和有所减轻,但也使遍布全球的许多金融机构形成环环相扣的“风险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引发全球市场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美国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高收益吸引了许多欧、日等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等的参与。美国次贷问题主要通过收购原始贷款并进行销售的机构等主要渠道向全球传播。美国经国会批准的此类机构为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俗称房地美)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俗称房利美),它们以政府信用为后盾募集资本对原始抵押贷款进行购买、打包成CDO等并向美国及外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推销。由于CDO此类证券不仅能赚钱和分散风险,且有美国政府的背景,因而信用度较高,外国投资者也对其趋之若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产业银行及其许多地区银行,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银行或基金也不同程度地陷入美国次贷困境,这就造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跨国蔓延。
4. 美国货币政策和与房地产市场变化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
2001年以来美国超低利率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截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连续五年大幅攀升,年均升幅超过8%。低利率和高房价促进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催生了许多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和短期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又导致房贷机构对购房者借贷信用和资格的审核。活跃的次贷市场活动主要基于美国房价上扬和家庭房产不断升值。但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在加息的影响下,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住宅建筑业陷入衰退,房价上升趋缓并于2007年初开始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降使美国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借债过度的购房者的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在借债头几年享受固定低利率或不付息的优惠期结束后,不得不按市场高利率支付。结果造成了次贷市场上的大量违约拖欠行为。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从目前看,美国次贷问题将持续一段时期,国际金融动荡也将继续波动不稳。未来几年,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间接影响[3]。更重要的是,中国应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动荡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和有用的启示。
第一,银行层面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作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监管层面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房地产金融监控体系。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政府层面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目前中国在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此外,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第四,积极应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尽管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并不大,但对于正在努力实现“走出去”战略的中国金融机构和国内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此次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面临更加动荡的环境,增加了中国金融机构和国内投资者“走出去”的困难。因此在新的外部环境下,需要中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审慎开展相关业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判断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理性选择相关对外投资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12).
[2]蒋志芬.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8,(1).
[3]陶冶.次贷风波之于中国:警示作用大于实质影响[N].金融时报,2007-08-16.
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 篇4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影响,对策
一、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深入,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立的经济体系使中国在大经济环境下稳步向前。在世界经济中,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异常迅速, 国际地位大幅上升, 跻身于世界对外贸易大国之列。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之时, 中国成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重要借助力量, 如今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已经逐渐甚微, 回想这次大的风波, 世界各国均受到或多或少的波及, 对于中国来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市场萎缩, 次级抵押贷款使房地产市场、房贷市场严重动荡;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 外在原因是市场利率的变化, 另外, 宽松的市场准入和金融机构盲目追求个人利润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监管者亦没有尽到应尽的监管责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一, 其经济地位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美国的经济低迷直接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之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 中国经济必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对待金融危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站在辩证的角度解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三、经济危机的影响
货币流动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金融危机如飓风一般对世界产生着影响, 货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众多国家。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美国次贷危机致使全球的金融市场动荡, 加大了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 引发货币危机, 世界各国金融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弱, 世界贸易有所降低, 各国消费者消费程度也有所下降, 金融风波蔓延全球。全球经济一体化, 国际分工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在世界经济中扮重要角色,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占主体, 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方面。在美国次贷危机中, 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所受到的影响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是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积极作用。
1. 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到了我国实体经济, 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产业、企业投资、证券市场以及制造业。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来自于房地产产业, 美国的利率上升以及房地产的火热, 一些信用程度较低的借贷人进行贷款买房, 次级抵押贷款导致房地产产业动荡, 人们对房地产市场预期不足, 这间接地影响到了我国房地产的销售率;在企业投资方面, 由于美国次贷问题事态的严重, 市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持消极态度, 没有信心进行投资;证券股票市场领域中, 金融危机迫使许多上市企业公司债券价格暴跌, 行情熊市, 受到一定的打击, 给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我国的制造业也将会进行结构调整,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占出口的比例较大, 金融危机直接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冲击, 产量过剩、出口量下降。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的比重较大, 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次贷危机降低国内的消费需求, 美国是进口大国, 在国内消费疲软的情形下, 进口减少, 就会出现我国出口大幅下降。
全球的市场萎缩, 进口减少, 造成外需疲软, 受到影响的各个国家的企业大量裁员。对于中国市场,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 是劳动密集型国家, 企业外向型程度高, 加工贸易占制造业较高。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之下,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 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 我国东南部许多企业无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 不得不调整企业结构, 进行企业裁员, 甚至有些工厂或企业关门倒闭。国际贸易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被迫调整, 大量职工面临裁员的沉重压力, 这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变得严峻,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就业, 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我国不止东部地区受到影响, 中西部也在金融危机阴霾下, 面临着失业的危险,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是贫穷落后地区, 金融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
美国经济下滑以及美元贬值, 必然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 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出口也存在着严峻的考验, 我国承受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的双重压力。中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不平衡状态, 利率的变化使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缩小, 流动性过剩, 我国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增大。国际资本流动推高中国资产的价格, 加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挑战着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经济流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货币结构中一个微小的变化, 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不可预测的影响。所以, 金融危机中货币的变化需要受到极高的重视。
2. 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在金融危机的持续中, 油价与资源价格会逐渐下滑, 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条件。在金融危机中, 企业的优胜劣汰兼收并购, 刺激了企业的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次贷危机加速了全球化产业的重新布局, 加速了中国制造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调整进程, 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快转变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向国外市场开拓, 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得以找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低廉, 机制较为灵活, 产品物美价廉, 在金融危机中颇受青睐, 消费者更愿意选择, 这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逐步占领市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也具有启示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银行业, 要重视起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 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 建立并执行严格的信用审核机制, 加强监管部门对贷款风险、信用状况等此类信息的精确监管;要谨慎使用利率政策工具, 美国降息政策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同时热钱的流入制造的“繁荣景象”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巨大压力, 而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增强;同时要扩大国内投资, 刺激内需, 将消费转向国内市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实现社会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实体经济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今后对外贸易应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依托加工贸易等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 处于国际贸易底层的贸易支撑, 应加快调整贸易战略, 转变能源节约型、高技术、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加强风险意识与管理, 风险意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 所以必须提高风险意识, 然后再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比风险投资更为重要。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 短期政策来看, 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加强流动性管理, 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从长期政策来看, 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 提高我国和企业的竞争力。在应对金融危机中, 我国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银行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不断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 分散风险。
总的来说, ,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次贷危机爆发高潮已经过去了, 但其对经济的影响颇深, 甚至才刚刚开始。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之下, 我国不断推动增长模式转型, 扩大内需战略,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推动经济稳步增长。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加强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 坚定科学发展的观点,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节约资源, 提高企业技术含量, 并走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我国积极应对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并提出相应对策, 寻求长期发展之路。在机遇中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素养, 推进企业改革, 实时适应国际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皓然.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 (6) [1]傅皓然.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 (6)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篇5
2007年3、4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曝出危机,波及债务担保证券(CDO)市场,6月以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ms)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大幅缩水。7月31日,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轰动全球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也敲响了警钟。
中国目前也是经历了几年的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价格连年攀升。同时,在银行系统内部也积累了相当大的住房按揭贷款。中国有没有可能爆发像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中国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危机的爆发?都是现在比较关心的问题。
二、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展历程
1、美国次级房贷产生。
应该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产生在最初10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尤其是,美国自2000年的不景气时期开始,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联邦基准利率曾到1%),再配合2002年开始的减税措施,直接鼓励大家购房,目的是利用建筑业火车头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次级房贷也带动了经济的成长。
2、美国次级房贷的发展和繁荣。
2001-2004年,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急升,由于易得性,次级房贷市场空前火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好处就在于能使房产增值的收益分配给更多的人。抵押贷款公司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而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会享受到比购买国债或投资级债券更高的收益。
3、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产生。
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出现明显下降和利率的提高是次级房贷危机产生的根源。2005年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连续17次加息导致了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级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N e w C e n t u r 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
三、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贷款机构的恶性竞争。
贷款机构之间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给次级房贷市场留下隐患。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放贷机构调低了针对所有借款人的信用门槛。开始了更加激进的信贷扩张,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
一些放贷公司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使不合格借贷人的借贷申请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根本不可能借到钱或者借不到那么多钱的“边缘贷款者”,也被蛊惑进来。
2、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
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
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全国房价上涨了80%。但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
3、持续不断的加息。
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于是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不断上升。
4、二级市场风险未完全转移。
次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转让过程中风险并未完全转移,利益相关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残留最终导致了次级贷款公司的破产命运。
四、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1、我国具备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可能。
对照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在我国局部地区也能找到未来可能发生危机的影子。第一,我国进入持续加息周期,房地产业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2007年1-9月,我国中央银行己经五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第二,房价上涨,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增加。2007年,全国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幅度逐月提高,8月同比上涨8.2%,房价上涨呈现加速之势。国内商业银行房贷正步入违约高风险期。第三,2008年下半年的房地产价格下降为次贷危机的发生点燃了导火索。
2、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1)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从源头提高房贷质量。(2)完善个人信贷法律,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3)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4)加强银行同业自律,共同为房贷市场营造理性、有序的竞争。第二,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第三,重新审视“住房抵押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教训来看,不要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一味看作优质资产,只不过这种贷款的风险具有周期性、滞后性等特征。当前,银行应按照规定,按贷款数量充足提取拨备,对该核销的不良贷款要及时加以核销。
参考文献
[1]、傅斌,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坏节及制度条件》闭, 金融研究, 2000.04
[2]、刘文龙、杜修立,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N], 金融早报, 2000.n.29
从美国次贷危机反观中国房贷问题 篇6
就美国而言,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1年的“911”事件, 本世纪初的几家著名公司的财务丑闻事件, 全社会对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预期。美联储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刺激经济增长, 于2003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至1%。这一剂货币政策的猛药, 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升温, 这一升温又首先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在降息的同时, 美国国会为了扶持次级贷款者购房需求而制定了相关立法。这样一来, 降息与法律扶持直接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很容易地获得低成本的银行贷款, 另一方面住房者又很轻易地在政策保护下获得购房贷款, 而且在房价不断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又不必过多考虑还款问题。这就像, 生产者低成本地生产产品, 消费者低代价地购买商品, 而且又有强烈的需求欲望。这样的市场怎么可能不红火。在这样一个红火的景象中, 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 房地产商赢利了, 购房者似乎也得到了实惠, 银行的贷款看似也没有风险, 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行业也跟着“沾光”, 美联储庆幸达到了他们想要的预期效果, 政府完成了国会交予的使命并且成功挽救经济。这是一个大家都满意, 大家都盈利的局面。世上总还是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真的有了, 那真的就是假象了。对假象的信任从来不会是免费的, 而是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补偿。事实也是这样, 就在房地产被各方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又有人开始担心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问题, 美联储又开始考虑加息。而新一轮加息的直接结果是房价开始波动并随后持续走低, 几年来由房地产价格上涨吹起来的经济泡沫终于出现了裂痕。房价走低制约了次贷者的还款能力, 还款出现资金断链, 产生次贷危机并扩展到信用市场, 结果造成整个经济金融的动荡。
在中国, 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过高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究其原因, 在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更是一个多方利益之间的博弈。当房地产开发和房价成为与相当一部分人利益深度相关的因素时, 政府单方面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效果就会减弱, 而普通民众的发出的声音又太小太分散。给房地产降温, 遏制其价格上涨过快的任务从来是很艰巨的, 现在依然艰巨, 以后一段时间也还是十分艰巨的。从海南房地产泡沫到其他各主要沿海城市房价飙升, 再到全国普遍大中城市房价上涨, 中国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增长过程, 这之中就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但中国自己, 又面临许多个性问题, 触发了房地产业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在各地, 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G D P上涨, 往往先从房地产入手, 一来通过地产转让, 可以收入巨额的地方财政收入, 且不说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政府官员“寻租”的灰色收入;二来看中房地产业本身对经济的整体拉动效益。发展房地产业, 地方政府何乐而不为?前面说过, 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往往成为一个聚宝盆, 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无数开发商前来逐利。房地产开发商又多数期望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 带住房建成销售后, 再归还贷款和利息。在中国,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下, 只要你有足够的社会关系, 你就可以利用银行的贷款“空手套白狼”。对于银行, 见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以及在房价上涨的正向预期下银行能够平稳获得利息收益的“确定性”, 银行机构还是肯于将巨额的资金带给房地产开发商。而对于许多房地产个人投资者, 银行也十分慷慨, 银行甚至研发一些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项目, 帮助购房者买房。而社会上随着一些普通消费者不满自己成为“房奴”的诉求声渐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央政府又强调采取一些福利政策帮助民众购房, 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了住房的需求和房价的上涨。而一些看似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一些针对房地产的专向调控措施, 传达到地方往往鞭长莫及, 调控效果便不明显。这样, 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形成了基于房价上涨的“多方有利”格局。但是市场终归是有价格波动的, 一个价格不可能持续上涨。一旦房价出现拐点, 价格大幅下跌, 房地产商人获得利润缩水, 还贷能力变差。而住房贷款者, 因为住房资产价格的下跌, 其还贷能力也大为减弱。这中间必然存在资金断链的巨大危机, 一旦危机发生, 大量提供房地产外贷的银行就会大额亏损。在中国, 这种银行的呆坏帐就又会由国家财政埋单。所以就连中央政府也不希望房价真的大幅下跌, 而是要合理控制房价上涨速度, 熨平上涨趋势。分析到这里, 我们发现, 中国的房地产长期建立在“房价上涨”这样一个不可永久的脆弱基础上, 各方利益在这之上“艰苦”地维持了一种恐怖的平衡。
从美国次贷危机反观中国在相关问题上的表象, 我们发现我们的房地产业, 银行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前不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着重强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要求“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中国“类美国次贷危机”的问题, 要求我们更多人进行关注并提早予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华尔街日报, 金融时报
[2]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成因剖析和十点警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66)
次贷危机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篇7
1.美国经济放缓是这次次贷危机的根源所在
美国90s与60s相比较, 总收入增长幅度高达77%, 但从1990年开始, 收入的增长幅度是明显低于70s和80s。美国经济进入90年代后期开始放缓发展速度。
2.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一个直接导火索
从2001年的“911”事件后, 美联储从2000年至2004年连续25次降息, 虽然推动了美国经济总体增长, 但也是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 制造房地产泡沫的罪魁祸首之一;后来, 从2005年到2006年, 又先后17次加息, 利率从1%提高到5.25%, ①利率的持续走高, 加上收入水平增长水平没有预期的持续增高以及房地产泡沫破灭, 房价走低, 利率升高, 促使大量的房屋贷款人出现还款难的问题, 贷款机构大量坏账没法消减, 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3.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迅猛, 虚高的经济增长, 推高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诱因之一
4.金融机构的内生道德风险
①道德风险的概念和表现
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亦称道德危机, 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 即经济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具体表现为:签约一方在不需要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内生道德风险
第一, 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片面追求暴利, 导致风险无限扩大。首先, 在次贷放贷中条件放得太宽;而明知次贷危机非常大的情况下, 为了转嫁危机, 冒险发行次贷证券。导致危机爆发。
第二, 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信贷人员在第一线的工作中不能够很好的守住第一条防线, 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警示和启发
(一) 警示
1.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和对象。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即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基本上是按照行业进行监管的, 这种监管体制与金融分业经营非常适应, 但随着近些年金融行业开始逐步跨入混业经营时期, 所以, 应该适时进行混业监管的改革, 至少要加强三驾马车之间的链接和纽带, 使之相互通气。
2.在应用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时谨慎操作。
3.加强银行业行业协会的建设和银行自身的自律性。
中国目前虽然房贷部分并没有进行金融创新, 但部分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中, 难以回收的情况也是屡屡发生, 隐患是存在的。所以, 必须加强银行业的行业协会建设和银行自身自律性建设, 使银行自觉的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而不为了利益拼命掩盖隐患, 盲目扩大个人消费信贷。
4.对房贷进行适当监管并继续实施房价调控政策。
对中国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房贷进行严格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对房价实行调整政策, 使它理性回归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经济体, 过高的房价未必是好事。
5.对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 使中国经济在残酷的国际贸易大战中保持持续增长。
6.慎重但坚决的逐步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防止发生中国式的金融危机。
(二) 启发
两国经济模式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危机具有启发作用。
(1) 中国经济短期内不可能爆发美国式的次贷危机。
中国的房地产信贷中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贷款危机相对较弱, 因为经过几次中国政府对国有股份制四大银行的注资, 使四大银行的资产呆坏账比例迅速减低, 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末, 我国境内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646.1亿元, 比上一年末减少618.4亿元;不良贷款率1.15%, 比上一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②
另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所以导致整个华尔街瘫痪, 主要根源是次贷证券化所致。而中国的金融深化改革高层一直非常谨慎, 推进速度非常缓慢, 至今还根本没有涉及到房地产领域。这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信贷即使发生严重的还款困难, 即房地产价格暴跌, 银行利率高涨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临界状态) , 中国的金融危机也会在银行业这个层次上打住, 不会扩展到整个金融乃至经济领域。
(2) 杜绝美国式次贷危机的重点:
目前的关键是中国在开展虚拟经济和金融创新中必须谨慎又谨慎, 不开展虚拟经济和金融创新是错误的, 而过渡发展虚拟经济和金融创新更是危害极大的。这是中国的防治房地产泡沫破裂中必须警惕的关键环节。
(3) 防止爆发中国式的经济危机:
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快速增长→房价暴跌→银行坏账、呆账快速增长→整个经济出现滞涨 (甚至资金链出现大面积危机) 。这种情况虽然不是致命性的, 跟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危害性后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但危机对13亿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会有很难预测的局面出现。
(三) 中国为预防金融危机应该采取的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跨行业和跨体系的监管补充机构, 例如贷款和资产证券化监管中心, 负责全国范围内的信贷、抵押贷款信息的整合和供给。
前面提到了建立一种分业监管, 混业监督的框架机制, 为了充分防止金融危机, 还必须在三驾马车之下, 再建立一个具体实施跨行业运作的中心, 那就是贷款和资产证券化监管中心, 专门实施对全国范围内的各银行贷款、抵押贷款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监管。例如建立全国联网的银行、证券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信息查询平台, 负责审核和提供信息查询, 它的作用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危机出现前, 一旦有所察觉, 它就必须向上跟相关对口部门汇报, 向下警示和警告。
2.建设和大力发展银行业协会使其发挥重要作用。
3.尽快使银行完全商业化股份化并对股权进行优化: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并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4.对银行业员工实施职业道德强化教育,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银行信贷人员职业操守规则。
5.对金融创新工具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制度。
6.改革我国目前信用评级机构。
【次贷危机给中国提个醒】推荐阅读:
次贷危机下的中国地产05-28
妥善应对次贷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07-19
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经验12-17
次贷危机11-03
次贷金融危机12-14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10-14
次贷危机传导机制05-08
次贷危机成因分析08-09
次贷危机新契机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