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案例分析(通用9篇)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 篇1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
这次信用危机的源头是产生于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的次贷危机事件。回顾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除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当和房地产市场失衡,以及金融炒作以外,更重要的是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高层管理的失误和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的不足。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和信用机构系统高层管理的失误造成了本次危机。而这些失误也是现代很多企业和组织共有的管理缺陷和漏洞。
从信用管理的角度看,产生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发放大量的贷款,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利用不合理。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信贷风险转移,将放贷机构的个体风险向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转移,风险被扩大,使单个放贷机构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可控。放贷机构没有控制好信贷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导致产生了大量放贷效应,对信贷流动性失控,主要表现在信贷回收困难。发放贷款,首先应全面了解他的信息,如果对那些信用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就会比较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方面,都应该从经济、生活背景、信誉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他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让投资者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客观地披露出来。而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信用评级,也不是真正根据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而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的信用等级,把次级贷款当做优质贷款,把由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与正常贷款证券化产品一样,严重误导投资人。直到次贷危机爆发,才急忙下调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但为时已晚。
次贷危机的防范措施
引发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大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会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风险的调控和监管是很重要的。
2.加强原始的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
对无论是原始的金融产品,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但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3.防患于未然,预防第一。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预警系统。
4.准确定位,快速反应。通过危机的预测,出现大量危机前兆的时候,应当准确的定位。
5.妥善处理,化危机为商机。在准确定位危机之后,应在危机处理方案的指导下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尽可能的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应当积极寻找新的商机,危机给企业或组织制造了另外一种环境,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机过后的全新环境探索经营的新路子,进行相应改革。
执笔人:李娜、余雅琴、唐佳敏、吴丽霞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 篇2
美国居民的按揭贷款根据质量和信用分为三类:最优贷款、超A贷款、次级贷款。引发此次经济风波的就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时专门为信用记录不佳、资金不足的贷款人提供, 次级贷款的特点是借款人甚至不用出具收入证明就能从银行轻易获得贷款, 并且次级贷款执行的是浮动利率制, 美国大部分低收入者由于信用记录差而无法申请普通抵押贷款, 转而申请次级贷款, 因此次级贷的申请人均为美国中低收入者。2011年“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 为挽回美国经济, 美联储两年内近10次降息, 至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995年来最低。同时自2000年来, 美国房价不断攀升, 到2006年, 根据标准/席勒房价指数显示, 一些次级贷公司乘势向众多信用等级差的客户推广此类贷款, 这些贷款人可以再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购房, 仅需声明收入状况, 而不需提供任何与还款能力相关的证明。据联邦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统计, 截止2006年底, 次级贷规模为15000亿美元。这些金融次贷公司将抵押的房产转化为金融证–在全球各地的基金市场发行, 所形成的衍生品市场规模为100000亿美元, 且75%销往国外。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 危机初步爆发, 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阶段:2007年底--2008年初, 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 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 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央行被迫联手干预。
第三阶段:2008年3月份,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Cos) 濒临破产, 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 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 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第四阶段:2008年6-7月份,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房利美) 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 (房地美) 陷入困境。
第五阶段:2008年8-9月份,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接受美联储监管。
三、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 利率过度调整, 房价由涨至跌
美联储的连续降息, 无形的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房价一路上扬。由此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 风险便隐藏在上涨的房价下。2003年美国经济全面复苏, 为抑制通胀,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松变紧, 利率连续上调, 导致部分人无力还贷, 违约率不断增加。利率的上升又造成购房成本的增加, 房地产需求下降。同时房地产为了回收资金, 则会想法设想增加房屋销售量, 再加上因违约而被收回拍卖的住房, 房屋的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供给又不断增加, 按照供求和价格机制, 房屋价格会持续下跌, 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 次贷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二) 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引发金融衍生品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带动下, 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过度繁荣。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次级贷转给房利美, 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 后者再将次级贷打包转化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卖给各类投资者形成证券衍生品, 在这个过程中, 次级贷的价值成十几倍的放大。链条中各经济主体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当房价下跌致使借款违约时, 风险顺着利益链一阶一阶的传递, 风险逐渐积累, 一旦次级贷款出现问题, 便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危机。可见, 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 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三) 政府监管缺乏
对于金融的监管, 美国一直奉行的是最少的监管即为最好的监管, 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规律完全有能力防止风险的产生, 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策略。同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次级抵押贷款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于是忽视了次级贷以及其转化形成相关证券的风险。在此问题上, 美国政府的监管职责严重缺乏。同时, 美国次级贷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经纪商发放, 重要的是这些贷款发放机构并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 这种监管的缺乏, 造成了房贷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 随意扩大次级贷的发放规模,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四) 信用评级严重失真
在整个次级贷款打包形成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 需要评级机构的评级, 然而美国的评级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评级机构评级时致命的问题在于信用评级的服务费由证券发行人支付, 简单说就是评级人向被评级人收费。而且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时, 会对证券的等级提出建议, 其实是参与了债券设计过程, 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 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所评证券的金额级别, 评级越高, 越利于债券销售, 收取的评级费用也越高, 与信用评级的真实性或准确性没有关系, 这必然会造成在利益的驱使下, 评级机构作出错误的甚至是违背事实的评级结果。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无疑给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 尤其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值得警示
摘要:2007年4月2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 至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序幕。此后, 危机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文章对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贷款债券,房地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Adam B.Ashcraft TilSehuerinann.Understanding theSecun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Federal Reserve Bank ofNew York Staff.2008 (3) .
[2]李志.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 2005 (5) :20-25.
“次贷”危机的原因和启示分析 篇3
[关键词]“次贷”危机:形成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83(2009)04-0039-01
如今,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它影响大、范围广,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大投行损失惨重甚至倒闭。金融危机的蔓延甚至使冰岛等国家面临破产之境。而且,它除了在金融领域引起了震荡,美国乃至中国的实体经济也深受影响。美国的房地产和汽车行业首当其冲,随之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多米诺骨牌”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笔者将在此简单分析归纳,以期提出政策建议。
1“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
关于此次危机的原因,首先还是应当从经济的基本面来考虑。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新经济增长点的缺乏和其经济内部结构的非均衡。从直接或表面原因来看,是金融问题。从实质或深层原因来看,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此次危机的波及范围之广,表明它绝不只是某一公司经营不善所造成的,而应是属于系统性风险之列。
从运河、铁路的修建到网络经济、信息生化革命,华尔街的大牛市总是与技术革命息息相关。而华尔街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的能力又帮助了美国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美国的经济在这个道路上不断腾飞。然而,自21世纪以来,美国的网络泡沫破裂后,其经济一度缺乏新的增长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长周期波段的末尾。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和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都是重要原因。美国国内储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位,对外贸易逆差严重。而格林斯潘开始执行金融强国政策,企图通过美元政策来让全世界为其消费和逆差买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经济复苏、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都使得我们吸收了大量的美元。这些美元储蓄需要寻找金融资产来投资,又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最终,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国的金融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可以说,这次危机是其制度和政策造成的结果,经济增长动力的缺乏则是危机蕴藏的根源所在。
此外,消费信贷的过度扩张,杠杆交易的高风险性,以及宏观监管跟不上微观主体的创新速度都是重要原因。自2001年开始,为刺激总需求,美联储屡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促进了房地产市场2001-2005的繁荣,这也为这次危机埋下了缘由。美国住房的自住比率事实上已经很高,泡沫逐渐膨胀,房价下跌可谓必然。但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使得风险无限分散、扩大,各金融保险机构深陷其中,贷款真实来源和资信情况变得难以追究,监管漏洞出现。
美国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本来的要求是在15倍以下,但从实际数据来看,几大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多在30倍以上,最低的摩根士丹利也有20多倍,大大突破了监管要求的范围限制。但是,由于在经济良性发展时期,高杠杆比率带来的是高收益,且能加强美国投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监管部门并未予以深究。美国金融监管创新的速度慢于微观主体的创新速度并导致监管真空也是重要因素。这一切最终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2“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1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步伐
虽然此次危机反映出了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和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但也引发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监管创新的潮流。我国并不能因此投鼠忌器,放慢金融创新的步伐。资产业务证券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流动性风险,与之相伴的杠杆操作和消费信贷的疯狂扩张是此次危机的原因之一,但其本身在使银行避免贷款风险、解决流动性问题、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结合的关键作用是不能被忽视和抹杀的。我们仍旧要坚持和鼓励创新,只是在掌握好节奏的同时要注意风险控制,考虑完善定价机制,避免创新过快。另外注意加强宏观上的创新,使监管部门紧跟微观主体的创新速度,在避免监管漏洞同时不抑制微观主体的创新,防范系统性风险,使我国的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
而金融改革的推进更是有重要意义。每一次产业革命总是需要金融革命与之相适应,只有金融服务的完善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才能形成系统性的产业变革。我国要加快产业变革,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必须突破现有的金融瓶颈,不能因危机而放慢速度。如要发展高科技企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三板市场,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毕竟银行主导型的金融机制不适合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加快形成有效的资本市场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2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
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的是“三驾马车”审的投资和出口,消费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形成鲜明对比。这次危机首先影响到的是我国的出口,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许多沿海中小企业濒临倒闭,反映出了出口分散化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看到了现阶段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然而,说到扩大内需,中国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贫富不均。我国近年来农村居民收人所占比例甚至呈下降趋势。要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现有体制改革和释放农村购买力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土地流转、刺激农村需求都是重要问题,而从金融的角度提供启动资金则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方案。目前,我国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很突出,2009年初信贷投放的大额增长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大额信贷投放中,票据融资占有重要比例。但是一方面票据融资存在空转,即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另一方面信贷投放仍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难易相差甚大。而这一切的解决有赖于金融机构的结构调整,避免与实体经济错配的情况。
1)宏观调控需考虑我国缺乏弹性的经济体的现状
与其说这次我国沿海中小企业大量倒闭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我觉得前期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失误所造成的影响更大。中国的经济体不同于美国,是—个缺乏弹性的经济体,并且还处于“婴幼儿”阶段。我国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普遍不足,民间的小额借贷又不够发达。政府一旦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紧缩信贷,立刻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濒临死亡。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篇4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读书报告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也让我们想要知道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是如何的,它是否已走到尽头。本文将主要以《金融的逻辑》中的第十二章——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展开论述。
关键字:金融的逻辑
次贷危机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
金融危机是以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企业倒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市场动荡现象。印象中,金融危机总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危害经济的运作,扰乱社会的秩序。然而,金融危机对美国已不是新鲜事,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但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新上一层楼。2007年8月开始,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出现的违约现象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导致美国出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也称为次贷危机。那么,这一次的次贷危机又会带给美国经济怎样的变化。次贷危机在给中国造成直接损失和间接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新的启示。下面我将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次贷危机的起因、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给中国的启示依次展开论述关于我对本章内容的一些想法心得。
一、美国社会的现状
本章在进行描述次贷危机对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时,提出了三方面的理由。一是美国的失业率不高,只有5.1%,而1930年代美国失业率为25%,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如今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超过以往,即国内受到的冲击可被国外的利润收入抵消一部分,从而减少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美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型经济而非生产型经济。次贷危机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损失是未来财富的损失,并未对他们现在的生存造成威胁,况且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财富损失极有可能在一年内还原。这种私人财富等于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对冲次贷危机的缓冲器。
美国的现状让我感受到了美国经济体制的优良之处。美国已是发达国家,经济更是蓬勃发展,像这种金融危机对美国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在我看来,金融危机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金融危机总会伴随着经济衰退,大批职场人士下岗,甚至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但是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仍能保持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不被影响,基本生活不被打乱。这体现了美国经济的优越性,这种经济虽然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会在一次次危机的洗礼中,不断改良、完善,人们也可以从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受益。或许,以后我们也可以不在畏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品。只要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让更多的人不在为生存而担忧,能有剩余的资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那么即使发生了金融危机,也可以像美国社会一样,也只是带来了剩余资本的减少,并不会根本性的伤害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美国社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表现出的现状,可以说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让我们看到了经济体制完善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我们收到外界的影响也会减少,或者说影响并不是很严重。
二、次贷危机的起因
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在解决了广大人民的住房问题、增加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问题,即结构性问题。作者认为此次危机的本质正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甚至被扭曲,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轮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见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时间久了,问题就会酿成危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开始解决住房按揭贷款问题时,展示出的解决方案是为广大人民着想的,相继推出的Fannie Mae和Ginnie Mae 两个机构都是为解决已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接下来的金融创新(将各种按揭贷款打包后拆分成证券)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或者说是将风险分散至成千上万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手中,推动了住房按揭贷款的发展。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不顾自身资本金的约束,超额房贷,对贷款者的约束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这过程中,金融监管的缺失也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每个独立的个体是自私的,只为谋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当一个整体被拆分成许许多多的部分时,每一部分的一点点对道德的弱化,最后会汇聚成一个大的问题。在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中,每一个经理人只是为自己的收益谋取最大化,对证券的来源并不关注,也不关心带来这个证券的住房按揭贷款是否最后会被偿还。处在关系链末端的投资者是风险的承担者,却无法获知这项证券全部的有效信息,在蒙蔽中选择不知道是否正确的投资。我认为造成这次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人的道德观念的淡薄。委托—代理关系链的扭曲正是被人为选择的。委托—代理体现的是一种信赖关系,当人开始对道德观念漠视,这种信赖为欺骗遮上一层纱。最开始的理念一点点被改变,日积月累,问题就成了危机。如果你们加强道德观念的建设,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那么这条委托—代理关系链很长又有什么关系。在道德的约束下,这条关系链依然可以井然有序的运行,每一个经理人仍可以从中获取自己赢得的收益。
三、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的未来
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面对这个问题,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模式不会改变,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良。一个已经被事实证明的经济模式,不需要被全盘否定,然后寻找新的模式。只要不断改良,不断修正存在问题的地方,那么这种模式便可长期进行下去。显然根据美国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既促进消费内需的增长,又增加个人一辈子的总体福利,显然是合理的。这种模式不仅不会被终止,反而更有可能被推广到更多的社会中去。
网上也有信息说美式金融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才上大二的我对金融专业知识了解的并不多,还难以分析一个经济模式是否正确。但是我想,每一个经济模式构建初期总是适应经济的当前发展状态的,在之后的磨合期、验证期中,慢慢地暴露出潜在的问题。若问题不大且能被修正,那么这个模式便能继续推行;若问题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阻碍经济的运行时,这个模式也就没有被继续执行刘肖肖
2012333501008
12金融(1)班 的理由了。对于上诉两种对美式金融资本主义未来的预测,我更看重书中所描述的。毕竟美国已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之后,能被继续运行的模式并不会有太大的缺陷。从美国社会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基本生活。
四、给中国的启示
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因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地错。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来说,金融机构要遵守道德规范,控制风险。忽视风险的存在,就有可能在未来付出惨痛的代价。风险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存在,有大有小。但并不是每一次风险都恰好遇上并受到损失。我们可以通过创新降低风险,转嫁风险。在控制风险,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金融监管适应金融创新的步伐。管制,就是要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工具要加强监控,避免劣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的盛行,增加市场风险。在管制的约束下,市场能更好地运作。管制并不是抑制金融创新,而是在创新的前提下,管制市场,避免道德风险与搭便车现象,让金融市场的氛围更加融洽。金融发展也要讲究稳步前行,不能一味图快而照搬他国模式,成功的模式往往是经历一次次改良才最终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另外,还要高度关注国际金融运行和波动,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在金融市场高度开放、各国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关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的变动极有可能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如今,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慢慢消失,带给我们借鉴的之处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跟踪、研究,为中国的经济提供好的意见,改革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2-01/09/c_131344161.htm 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病入膏肓
2.http://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3.《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
姜波克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4.《货币金融学(原书第二版)》
米什金著
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篇5
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很多企业倒闭,尤其是出口类企业和制造业。出口类企业依赖于外部需求,需求降低,出口类企业当然就面临很多困难。而制造业的困难还不仅仅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因为前些年房地产过热,使得投资都转入房地产业,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很困难,难以为继,有些浙江的企业主不得不借高利贷,恶性循环。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出口增长可能放缓;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境外投资风险加大等等。所以我们小组的调查课题就是“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2月份显现,3月份初次爆发,此后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周边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波及程度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浙江较大的民营企业盾安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表介绍,金融危机来临,对浙江的中小家族式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更大。仅几个月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今年10月份电解铜由6万元一吨下降到三万元一吨,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产品降价,加上市场对降价的预期,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加大,一些企业因此而倒闭。
针对制造业,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从2008年1-9月份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结构看,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然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与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7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 篇6
美国当地时间7日中午,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政府采取的“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接管“两房”:救市效果尚需观察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以房贷证券化为主业的两家特殊的金融机构,分别成立于1938年和1970年,它们由私人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它们之所以在美国金融界举足轻重,是因为它们所持有或打包担保的房贷总额高达约5万亿美元,几乎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
自次贷危机暴发以来,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价暴跌。与去年底相比,房利美的市值已从389亿美元锐减至76亿美元,房地美的市值则从220亿美元降至33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公司的业务不仅有次级债,还有优质债券,假如次贷危机升级为全面的“房贷危机”,那么美国的银行便会出现挤兑,可能引发美国金融的系统性崩溃。
这正如美国总统布什在7日午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所说:“任由房利美和房地美破产或者情况继续恶化,将损害我们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并削弱和住房市场无直接关联的其他信贷市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还未见底,美国政府此次救市本身也表明了形势之严峻,而救市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时间检验。
从容应对:中国力保经济平稳发展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深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但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阿根廷战略计划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所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一些出口型企业仍受到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需收缩的影响。
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5.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换算成人民币,增幅回落11.6个百分点;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
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显得十分重要。
为解决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实际困难,自今年8月1日起,国家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是国家自2006年下调企业出口退税率以来的首次回调,也是财税政策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步。
为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紧张,银监会发言人近日表示,下半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加大了贷款投放力度;银监会将继续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目前,支撑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根本力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要增强信心,也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他预计,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化弊为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非常举措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的走势和变化,努力应对次贷危机风险和负面效应,关键还在于及时应对,主动解危,化弊为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有关专家指出,要认真厘清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直接影响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
专家们认为,美国政府救市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两房”债券持有者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说,此举提高了这两家公司债券的信用等级,从准国家信用变成了国家信用。以此为保证,尽管这些债券不可能在短期内偿还,但是也不用再担心它们变成烂账。
“如果听任房利美、房地美破产,那么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巨额投资将血本无归。”张明说,“这两家公司债券的信用等级仅次于美国国债,它们破产将给美国的国际信用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无论为美国国内还是国外投资者考虑,美国政府都不能不采取非常手段进行干预。”
张明分析认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后,将不得不花费数千亿美元对其充实资本金,而美国政府目前财政状况不佳,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巨额资金,可行的办法是大量发行国债。而债
券供给量大增,很可能导致“两房”债券的市场重估价值下降,其持有者将遭受一定损失。
从间接影响看,最主要的是出口萎缩导致增长放缓。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赵振华说,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美国信用紧缩和美国国内需求萎缩,特别是日用消费品的交易萎缩。目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占中国出口总额的相当大比重,美国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出口制造业领域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
张立群认为,对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必须做更为严峻的估计,这有利于我们比较主动、充分地做好应对外部变化的准备。在世界经济长时间持续走低的形势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一枝独秀”难度很大。
“基于这种判断,‘保增长’是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宏观调控最重要的任务。”张立群认为,下一步,在继续保持总需求稳定增长的态势下,应该出台一些更积极的措施,支持国内消费增长,通过内需增长弥补外需不足,以保证总需求有一个平稳较快的发展。
在谈及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后走势时,专家们认为,我国房地产业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机。更重要的是,我国没有巨额的财政赤字,也没有由于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导致的信任危机。
“美国房地产市场变化对其经济的影响也提醒我们,从稳定经济出发,必须注意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不要过快升温,也不能过快降温和深度下调。”张立群说。
“市场不是万能的。”张明说,“对金融市场投机行为必须限制,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有节
制。应加强对银行贷款活动的监管,确保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和经济安全。”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 篇7
自从2001年“911”事件之后, 美国克林顿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先后13次降低利率, 导致信贷门槛降低, 为美国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可以说次贷危机是一场由美国国内资本资产化进程过快所引发出来的信用危机而导致的金融海啸, 海啸的波及面已经从美国本土蔓延至世界各国, 欧洲经济体, 中国经济体包括金砖四国都未能幸免于难。美国本土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被美国政府援助, 大多数的金融公司只能面对噩运而束手无策。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使得人民币兑换美元的牌价在2005年至今大涨20%有余, 不过这对于我国并不是好事, 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人, 美国也就是中国最大的债务人, 两万多亿的外汇储备让中国在这次升值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与美国经济目前有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 一下子的市值蒸发使得美国用一堆废纸换来了巨大的财富。不仅如此中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可磨灭的打击。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次贷危机爆发不久便传导到了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不像多数小国一样会瞬间崩盘, 但是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隐患不止是短期的, 更有中长期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步入了后次贷危机时代, 如何消除次贷危机当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止后次贷危机时代可能爆发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中国的人民币对于美元的中间价牌价自2005年开始一路飙升, 到次贷危机爆发后至今为1:6.5。这样的价格对于中国经济有着诸多不利因素。人民币牌价一路走高, 伴随着国内通胀压力的到来, 居高不下的4%-5%的CPI指数让人民的生活陷入窘境。通常认为一国的通货膨胀率在3%以内是属于健康通胀率, 那么即将翻倍于普通标准的国内CPI指数能很好的诠释出国内现在的物价水平已经走入恶性循环, 用CPI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是非常恰当的。
人民币的升值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中国素来是一个贸易大国,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国, 处于这么一个重要地位的中国受国际经济影响是必然的。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带给中国的升值压力所引发的外贸企业危机已经浮出水面。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了所有份额的90%, 而中国外贸出口目前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 即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去换取资本。
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根本问题就是, 员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 2008年-2009年为什么有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不是因为出口订单的减少, 我国在当时有许多出口企业的订单反增未减, 究其原因就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到了一些同样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小国。那些小国的经济体制非常不完善, 只要一有经济上的震荡波, 该国的经济就迅速崩溃。这样该国的订单份额就被外贸大国给瓜分了。与此同时, 中国是一个经济体制非常稳定的国家, 国家的时刻调控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铺路, 所以在次贷危机来临初期,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内因所引起的压力让中国的经济面临尴尬的局面。中国实体经济中外贸出口行业面临了订单增加的利好消息, 另一方面又面临了出口产品的折价销售, 因为人民币的升值, 结汇收汇的钱都迅速缩水。再加上国内的物价指数上涨, 人工成本的上升使得大量的企业不得不关门大吉。虽然不少企业运用了远期外汇, 外汇期货交易, 但是金融衍生品所带来的抗风险能力没有顶住内因压力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或者说更多的中小企业未能将金融衍生品运用自如, 从而导致了一些列的经济悲剧发生。
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也波动到了中国资本市场。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影响到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与国内股票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股市的动向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动向, 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6124点跌至1664, 历时12个月, 最大跌幅达73%。这正是次贷危机初露端倪到正式爆发的1年。国际游资的撤离, 国际银根的紧缩都是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原因, 然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 投机的比重相当之庞大, 一旦有资金的抽离必然引发股市的动荡。在经历大幅度暴跌之后, 股市一蹶不振, 也没有迅速反弹, 而是在底部徘徊。究其原因就是次贷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 导致诸多企业的运营效果不佳, 使得股市难以触底反弹。市场信心不足也是中国股市陷入长期低迷的另一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预示着世界经济要放缓前进的步伐, 所以国内民众对于股市的信心不足导致资金在资本市场外游荡观望。
中国长期以来所保持的投资策略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更为谨慎, 所以在这次危机中得以部分抽离, 证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的进程, 在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 国际资本流动日趋频繁, 对冲基金活动和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对于一些经济体制薄弱的国家所来的冲击是很大的。我国证券市场的泡沫在6000点高位的时候被戳破, 次贷危机是其中驱动因素之一。正如6124点至1664点的大滑坡, 中国经济在2008年后受到重创, 国内物价指数上涨, 企业纷纷面临倒闭, 实体经济对于资本市场的反映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股市的晴雨表告诉我们新一轮国内的经济动荡已经来临。
中国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实体经济及资本市场所受的影响。对于实体经济, 首先要维护中国的外贸出口行业, 这是首要任务。对于国家来说可以适当放宽出口政策, 建议多个保税区, 使得加工贸易的渠道进行拓展并推出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去扶持中小外贸出口企业。国家应该多顾及及刺激高新技术的开发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对于企业来说, 必须严格控制人工成本, 时刻关注国际上汇率的变动, 及时使用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去规避汇率所带来的风险。其次企业应将部分资金投入研发部门, 适用盈余公积去开发自主技术, 创立民族品牌, 促进公司的产业升级及产业转型。同样类型的中小企业可以建立价格联盟, 避免恶性竞争, 这样才能使得产业内部和谐发展, 共同盈利。中国的企业必须抓住这次次贷危机的契机, 转“危”为“机”, 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上多余份额, 并且消除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隐患。只有实体经济的稳步前行才能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投机对于资本市场的推动最多是短期的, 从长期来看投资才是对资本市场最好的推动。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 篇8
1999年美国政府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传统商业银行通过自生或并购的路径转型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其业务迅速扩张到证券投资、基金和杠杆授信等领域,大量融合了投融资和信用支持功能的创新型金融产品进入市场,在增加商业银行收益同时,也改变了银行风险的范围和性质。
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导致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下,未能充分履行尽职调查,向不具备优质按揭资格的客户发放了大量资质较差的按揭贷款,放松信贷标准的操作风险促成次贷规模不断扩张,并通过债务抵押凭证流入资本市场。从1996—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余额从650亿美元上升至16700亿美元。早在20世纪70年代,海曼和明斯基就提出,对信贷的不严格评估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信贷标准持续数年的恶化最终会达到一个由盛转衰的临界点(即明斯基时刻),届时市场流动性会趋于枯竭。2004年6月之后,美联储为对抗通胀,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随着房价从2006年开始下降,资信状况欠佳的次级贷款借款人逐渐难以承受房贷的负担,次贷特别是可调利率次贷的不良率显著上升。2007年7月,次贷严重拖欠(90天以上)的比率接近15%,A级以下次级债券平均亏损80%。
在创造次级贷款证券产品的同时,银行还进一步对证券化产品衍生化,以降低业务扩张对资本的依赖。次贷证券的包销制度,使商业银行必须承担未能卖出的资产支持证券,而传统内控机制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出让资产的银行在购买次级受偿证券时,需要通过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ItSwap)实现外部信用担保,CDs市场规模从2003—2007年膨胀了15倍,达到50万亿美元。2007年底,以次级受偿权为核心的信用增级证券达1000亿美元,一些银行机构持有该类证券超过其所有者权益的10%。商业银行大量投资于这类衍生证券产品,不但回收了间接融资市场的信贷风险,还增加了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在次贷二级市场面临赎回压力时,银行必须承担流动性供应,这种风险循环回归改变了证券化设计的基本功能,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极易受刮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影响,增加了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直接参与次贷二级市场,需要分配20%的资本权重,较低的参与程度能够确保风险可控。而通过发行CDs进行对冲,对冲后的资本要求为O,使商业银行完全摆脱了资本约束。为了争夺有限的间接融资市场,并从高速扩张的直接融资市场中获利,许多银行成立了专门结构投资机构(SIV),或通过投资对冲基金参与次债市场。美国商业银行向投资机构大量授信,由于投资业务的高杠杆性,尤其是衍生品对冲交易较高的杠杆比率,使其破坏性远比信贷资产内含的违约风险大得多。
次债及其衍生品的过度证券化,导致债务人原始信息被严重弱化,投资者大多根据外部评级结果进行定价,投资策略高度趋同。抵押物支持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导致各种风险都向银行集中,并经过银行扩散至整个金融系统,造成对资本的大量需求,银行集体惜贷进步加剧了流动性枯竭,进而形成金融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根源
如前所述,资产证券化为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建立了直接融资关系,商业银行在出售信贷资产的同时也转移和分散了风险资产证券化本身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控制是有着其积极作用的,次贷危机并非是资产证券化的失败。在次贷危机中,无论是作为宏观风险管理者的监管当局,还是对自身业务风险负责的商业银行,都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暴露出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性缺陷。自生性滞后是造成监管当局本次反应不力的重要原因,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美国传统的分散型监管体制面对综合化金融市场的缺陷。长期以来,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美国经济在整体上遵循了诱致性变迁的制度演化路径,市场力量主导金融产业发展,监管机构基本上属于危机驱动的滞后性设置。为了促进市场创新,美国监管部门有时会容忍市场参与者突破既有规则的行为,产生人为监管滞后。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从最早的规范金融交易行为、强调对风险的管理和规范,发展到放松金融管制以促进金融业的跨业经营和竞争。面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化转型,政府实施了功能性监管变革。与英、日、德等国建立统一监管机构不同的是,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体制是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前提下,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信息沟通和执法合作,本质上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而且没有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
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前,权力分散和组织独立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分散型监管对市场的监控信息是支离破碎的,在不同监管部门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大量流失和扭曲,各监管部门调控行动的一致性会由于权力机构固有的利益属性而失去效率。银行转型为综合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后,覆盖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各类金融实体,并分别参与到证券化市场的各个环节,证券化市场本身亦是基于综合化的金融衍生产品,跨越了证券、期货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双重综合化使得监管体系在金融创新上出现了大片监管空白。对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质量和可能造成的风险,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足。评级机构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评价相对不透明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监管机构也未能做出有效的监管预警。
相对于外部监管的不利,转型后的银行机构也没能成功培育出相应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现代金融契约理论认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本质是用所有权关系代替价格机制以便节约交易成本。但在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综合化经营也给银行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包括组织结构复杂化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利益冲突、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会计制度和行业适用监管制度差异带来的信息披露风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传递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内部人道德风险等,都可能降低综合化经营的正面效益。企业边界取决于核心知识和能力所能支持的活动范围,资源整合能力是边界变动的内在原因。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不但需要物质资源,也需要良好的管理能力,包括熟练的风险管理能力,但在转型中,商业银行更多的是以交易成本的节约来确定扩张边界,而忽视了对风险管理能力的判断。Saunders(2000)认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分支具有差别极大的业务文化和风险倾向。由于综合化经营在资源配置、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种差异性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借鉴
第一,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业务发展和承担的风险必须与其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以实现安全和盈利的平衡。在进入更高风险领域时,必须寻求充分的安全保障,把风险控制放到突出地位,完善业务、风险和审计相互独立、相互监管的治理架构。综合考虑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强调长期价值的经营理念,注重风险文化的培育,避免激励短期化及其导致的道德风险。在中间业务创新中,坚持以了解你的风险为前提。
第二,把握提升和运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正确方向。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日益复杂化,而模型方法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可能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一是模型设计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过于乐观的主观理念会低估市场风险,造成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二是模型对风险的系统性无法准确考量,而系统风险往往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三是现代风险管理大多基于统计数据和前提假设基础上,对历史数据的要求较高,很多创新型中间业务产品自然难以满足,而采用正态分布假设的模型难以准确预警小频率高风险事件。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时,应杜绝唯模型论,将有效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全面客观地揭示风险。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 篇9
关。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地位。目前,全市共有12多万家民营企业,2007年产值391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2.7%,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均占全市的9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86%,成为**经济总量主体、财税收入主体、解决就业主体、市场创新主体和推动**走在全省前列的主要力量。但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需求减弱,国内消费、出口、投资增速回落、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加强。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加上自身不足等因素制约,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较大的影响与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从财政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对民营企业服务,促其积极应对困难,走向新一轮发展。
一、国内外新形势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一)融资难。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较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银行受信贷政策和贷款规模控制,采取“持大持强”策略,对民营企业减少或停止贷款,加上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销售压力加大,应收账款增多,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融资环境趋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今年1-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1.41亿元,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只增加11.45亿元,仅占新增贷款的10.28%。二是融资成本攀升。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至7.47‰,大部分银行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上浮10%-50%,综合融资费率高达12%-16%;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还得支付2%-3%的担保费,使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有的银行在贷款到期后,压缩贷款额度或停止贷款,使企业资金链突然紧张,被迫选择民间融资,而选择民间融资的成本则在30%以上。
(二)出口形势严峻。一是国外需求疲软。据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的出口总额中,美国约占20%。若美国经济增长率放慢一个百分点,会造成中国对美出口下滑5%。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影响到亚欧经济体,间接影响它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2008年第一季度**市实现出口总额为11.56亿美元,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了五个百分点。二是汇率改革。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对美元持续升值,升值幅度高达21%,且还有进一步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据调查,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6.18%,而**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通常只有2%-6%,人民币升值使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边缘。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据统计,退税率调整将影响**市29类73.1%以上的出口商品,预计每年将减少4.18亿元以上的出口退税,占我市全部出口总量53.86%的服装、鞋、箱包、陶瓷等四大行业影响面最大。受出口退税影响,各县(市、区)的支柱产业收入也都大幅度降低。据调查,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使德化县年陶瓷出口退税减少1.45亿元。四是加工贸易限制的增加。2007年8月开始实施的“44号公告”(由商务部、海关总署共同发出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规定,对商品目录进行大调整,大幅度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在全国实行东、中、西部差别政策,不再允许东部沿海省市新设立企业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业务。
(三)用地难。一是土地供需缺口大。由于国家采取从严耕地保护政策,加强了对土地供应的控制。而我市正处于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阶段,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大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因扩大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需新增用地12万多亩,而省批我市可供的用地仅4万多亩,缺口8万多亩。二是用地成本高。自2007年1月1日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1倍;城镇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年税额比原征收标准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了2倍。三是审批时间较长。新《土地法》实施后,工业用地必须进入“招拍挂”市场,程序复杂繁琐,时间冗长,成本提高。
(四)招工难。一是劳动力需求猛增。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各地劳动力需求加大。在招工过程中,东部沿海“局部独秀”现象已被全国“全面开花”取代,产业工人流向多元化,出现了由“招工”转变为“抢工”的现象
。据调查,2007年我市用工需求增加,缺工近8万人,缺口较大。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民营企业需要“技工多、普通工少”,而劳动力市场上却相反,出现了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目前我市传统产业和“5+1”新兴产业,需要中、高技能人才3.2万人左右,而现有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只有800人。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用工中,外来工的比例较大,用工稳定
性无法保证,用工难度增加。三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受劳动力供应卖方市场影响,民营企业员工工资年增长一直保持10—25%左右,企业用工成本大大提升。2008年以来,我市服装企业员工工资涨幅达25%左右。新《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出台,在社会福利、解聘员工、带薪休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约15—20%,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约5%。
(五)外部环境压力大。一是原材料价格攀升。2007年以来,由于对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预期,石油、钢材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使企业产品成本上涨约30%左右。然而在市场竞争过度、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的条件下,企业产品的提价幅度一时还无法消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二是环境成本增加。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从中央到省、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我市民营企业,特别是纺织、印染、皮革、石材等产业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产业,要长期多次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营运成本较高。三是对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不均等。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挖潜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但这部分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小,如2007年,用于企业发展的专项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98%,与民营企业对我市财政6成的贡献率相比显得不对等,且这部分资金向国有企业倾斜,能给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偏少。又如我市超过80%以上中小企业所得税采用核定征收,征收依据不足、税负不均、主观随意性大,往往表现为大户严重不足、小户相对偏高,与依法治税原则不相适应。2008年实施“两法合并”后,采用“查账征收”的企业,税负将大幅下降,而采用“核定征收”的中小企业,其税负与查账征收企业相比显得偏重。
二、新形势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政对策
民营企业是我市经济的骨干力量,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决定性支撑作用。目前,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政部门要把重视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服务民生的当务之急,正确处理“取”与“予”的关系,科学权衡“长期”和“短期”的利弊,从“多取少予”转向“多予少取”,逐步向民营企业提供均等的财政服务。
(一)建立财政与金融互动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与财政作为,积极探索“财银合作”新渠道,实现财政、银行与企业“三赢”,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是扶持、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根据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财政部门可实行财政性存款动态分配和财政存款服务竞标等办法,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和民营企业的投入。设立“发展金融专项资金”,用于鼓励致力发展地方金融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入驻**,扶持农村银行、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典当公司、互助会等多种面对中小企业的小型民营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与壮大。对**商业银行再次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通过ipo方式发展成为区域性地方银行。建议通过以闽侨典当行为基础,吸收民营资本,发展为典当集团。创造条件争取再次申办信托公司。成立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资金,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将目前分散在国有企业的十几亿金融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吸引其他民营和外资参与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资本运作,使之成为地方政府对外投融资的平台,促进地方金融的发展。二是探索融资新渠道。探索由财政牵头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资本的进出机制,为民营企业资产流动、股权交易提供服务。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利于民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展市场份额;利于促使民营企业实现资本的跨越发展。研究制定我市民营企业集合发债试行办法,帮助成长性好、经营业绩优的成长型民营企业通过发债的形式融资,为民营企业扩大中长期项目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改制上市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进行再融资,支持已上市企业进一步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进行再融资工作,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参与**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和风险投资。三是支持金融创新。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抵押方式,如无形资产、专利权、股权抵押和海域使用证、保单、仓单、退税单质押等。加快探索建立会员制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联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资组建全市性会员制的再担保机构,分散会员担保机构风险,集合提升信用,放大贷款担保的倍数,增加企业“供血量”。支持“信用担保公司”。在“合作双赢”的基础上,争取进一步扩大各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担保倍数与额度,以缓解担保难的局面。
(二)实施积极的外贸扶持政策,拉动民营企业出口总量
近年来我市出口产业面临严峻的压力,要通过积极的外贸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有效拉动出口总量。一是为出口企业减税减费。建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通过退税渠道直接支付给相关出口企业,今后再视情况定额度、标准和范围;减免外贸企业相关税费,对经营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征或免征2008年、2009年应缴纳的水利建设基金。二是推动财政信贷创新。参考其他地区的创新做法,建议财政厅每年将一笔专项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再放大五倍左右投放贷款,用于支持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贷款利率不超过同期基准利率,贷款利息由财政厅将给予适当贴息。上年度有自产产品出口的实绩且资产负债率不超过一定比例、上年度为盈利等出口企业均可以申请此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等。三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占出口产业中较大份额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本轮经济周期中面临更多困难,要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产品价值和竞争力的提升。设立产业转移财政专项资金,创造性地以分公司、子公司共同投资等灵活形式,帮助沿海企业转移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县市区,通过异地合作把税收留在本市。
(三)推行“零地技改”新举措,缓解民营企业用地困境
实行企业“零地技改”办法,帮助企业做好“加减乘除”的文章,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一是“加法”:鼓励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土地和厂房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对充分利用原有厂房,按设备更新进行技术改造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比例和方式的财政补助。鼓励标准厂房建设。依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以政府为主,鼓励大企业、大财团参与**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按低限标准收费。二是“减法”:严格控制土地闲置和动工、竣工期限。对于开发项目,根据其规模和性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动、竣工期限,有效杜绝项目占而不用的现象,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定的日期动工建设的,要依法向土地使用者收取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发建设;对逾期不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分配。三是“乘除法”:以“亩产论英雄”,倡导企业提高“亩均贡献率”。改变原先对企业贡献的评价只是纯粹的产值税收论英雄,建立“亩均贡献率”的综合考核指标,如果企业每亩平均创造的销售收入、税收不高,要除去相应的系数;如果“亩均贡献率”高,则要乘以相应的系数,再以每亩地的“亩产”产出率,换算成“价值”,对产出效益多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降低用地成本。四是支持“产业转移园”政策。实行“飞地开发”,在安溪、永春、德化山区建立若干“产业转移园”,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与聚集,实现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有效进行劳动力转移,缩小山区与沿海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要整合有关财政资金,设立“产业转移园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开发与建设;要用活土地出让金,以缓、减、返等办法支持发展;要推出“零收费”政策扶持发展;盘活资产构建平台,向开发区和企业进行银团贷款,再向区向企业进行贷款扶持与贴息,促使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四)创新财政扶持用人机制,健全民营企业人才保障体系
目前,我市许多民营企业尚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采用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的很少。虽经过努力经营,企业的资产和生产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竞争力与规模不成正比,渐显“力不从心”,亟须在管理上有一定改进,拓宽全球化视野,提高其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的风险预警意识和应对能力。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需要人才,需要建立“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用人机制。一是设立人才基金。设立“**市杰出人才贡献奖”。对现有培训投入重点向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倾斜。实行经济补贴办法,对企业急需紧缺引进高级人才,给予安家费、购房补贴、生活津贴和特殊保障津贴等;开发高层次人才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引进的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住房需求;对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给予特殊照顾。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人才继续学习深造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并给予有关费用补贴。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抓紧制定优秀农民工的认定、奖励政策。制定优秀农民工落户城镇的优惠政策,并向优秀农民工提供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抓紧建立覆盖**市(含县区)范围内的社保通用制度,以实现社保新老制度的衔接和便于异地对接;对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离开本统筹区的,终结社保关系时,其个人帐户存储额退还给参保人,切实解决外来人员社保基金流转难的问题。三是扩大本地就业。研究制定职业中介机构的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龙头型的职业中介机构。职业中介机构成功向用人单位推荐,政府按人数给予定额补助。本市高校、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各类企业紧缺的实用性人才,财政按照为本地输送毕业生的人数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倾斜,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次贷危机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次贷危机影响分析10-14
次贷危机成因分析08-09
次贷危机原因分析07-04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06-09
次贷危机形成原因分析08-10
次贷危机11-03
次贷危机传导机制05-08
次贷危机新契机08-27
次贷危机及其影响09-03
次贷危机的起因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