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起因(精选12篇)
次贷危机的起因 篇1
由2007年初夏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及华盛顿相互银行的破产达到了它的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股票市场的急剧动荡, 经济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金融危机已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本文就这次危机的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探讨, 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1. 美国联邦储备的低利率政策
研究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 不可避免地要回顾一下美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内的变化。根据美国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 (简称OFHEO) 的数据显示, 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1年1月份到2007年1月份总共提高了76%, 在佛罗里达和加利弗尼亚的增幅甚至超过了140%。这种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是建立在个人收入的明显增加和失业率持续降低的基础上。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刺激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 实物投资 (如房地产) 比投资于资金市场上收益更大, 特别是当房地产的供给在短期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更推动了其价格的飙升。从2001年1月份开始美国联邦储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 将基准利率从6.5%降到1.75%, 到2003年6月时基准利率只有1%。
随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的破裂, 从2001年开始, 美国联邦储备为避免经济萧条, 开始大幅度降低利率。这种扩张性的货币资金政策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一方面, 通过低利率的方式给市场投入资金, 在短期内不会影响资金价值的稳定性。但是另一方面, 过多地注入资金会引起资产价格膨胀。美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准确性。
对于热衷于贷款消费的美国人来说, 利率的降低就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加。那么贷款数量的增加在所难免。而对于投资者来说, 低利率意味着投资传统债券 (如国家债券) 的收益相对较低。一些机构性的债券投资者如投资银行, 休基金会, 人寿保险公司因此面临压力, 他们基于组合考虑必须将手中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 而传统证券的低收益迫使他们去投资收益和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衍生品。那么这些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呢?
2. 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金融衍生品在资本市场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造或者购买房屋者一般情况下不能用自用资金承担全部费用, 通常他们会用抵押的形式来寻求银行贷款。银行提供贷款咨询、设计贷款合同、通过吸收储户存款进行融资并发放贷款, 同时银行将贷款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 并监管贷款的执行情况。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这种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适应不了放贷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特别是在美国, 贷款证券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过以下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贷款证券化的形成过程:
(1) 抵押贷款的发放。银行自己或通过不同的中介如汽车销售商, 抵押贷款经纪人, 商场等等, 以抵押的形式发放贷款, 房屋和汽车被作为抵押物 (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公司也可以发放住房贷款, 房屋被作为抵押品) 。
(2) 抵押贷款的转移。银行将抵押贷款转卖给其他金融机构, 从中收取手续费。此时的贷款业务已不同于传统的方式, 放贷银行成了经营贷款的中间商。
(3) 证券化的一级组合。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或投资银行) 从商业银行收购符合放贷标准的抵押贷款, 再将这些贷款按照偿付的时间顺序和信用等级由评级公司 (rating agent) 进行风险鉴定后分类打包, 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简称MBS) 或者是资产支持证券 (简称ABS) 的形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出售, 回笼的资金再用于收购新的住房抵押贷款。通过证券化这个渠道, 银行系统内成千上万个零散贷款变成了具有定价和流动性的证券, 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
(4) 证券化的二级组合。在组合MBS和ABS的时候, 也附带出现了一些风险度较高的债券。在这种情况下, 发行抵押贷款债券的机构将次类债券和其它优质债券进行重新混合, 推出一种新型债券:抵押债务债券 (简称CDO) 。这时债券发行机构通过评级公司, 借用内部固定的数学模型, 将原本评级在投资级以下的抵押贷款 (这里主要是指次级抵押贷款) 转化为形式上适合各种风险偏好投资者, 并且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新型债券CDO。就也是为什么将近80%的低值的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变成了受人追捧的AAA级的债券。
(5) 结构性投资工具。为满足进一步的融资需求, 一些银行又借助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的形式发行高评级的、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 (ABCP) 来重新获得资金用于CDO的再投资, 以赚取0.25%的利差。发行ABCP是一种短期的融资方式, 它的期限通常只有1到3个月, 并且由发起银行对发行的CDO进行担保。
(6)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MBS、ABS、CDO被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购买。如投资基金、对冲基金、银行、退休基金会、人寿保险公司, 个人投资者及许多外国投资机构等购买。就这样, 一个完整的融资、投资链条就此形成了。
过去几年里房地产泡沫不停的被吹大, 这个链条一直运行顺畅。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一些贷款机构借机放宽房屋抵押贷款资格审核。一方面, 贷款中间纪纪人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收取可观的中介费。另一方面, 通过房屋作为抵押品, 即使贷款者出现还款困难, 因为房价上涨, 拍卖房屋的收益仍然可以抵消贷款本息。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有5种:优级、次优级、次级、追加, 以及联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给低收入家庭及退伍军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其中前三种贷款形式是按借款者的信用条件和贷款所占资产的比重来划分的。次级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信用等级差、贷款所占比重大、并缺乏资产评估证明、收入证明和贷款记录证明的客户。此种贷款相对风险较大, 但在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红的形势下, 即使是这种风险贷款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变成受人追捧的具有高信用等级的明星债券。于是为吸引更多的客户, 一些贷款机构在放贷操作上也提供很多优惠政策:如借款人开始阶段支付较低利息, 或者开始阶段只支付利息不偿还本金, 或用房屋再抵押来取得更多的贷款。这种宽松的借贷条件根本就不顾及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就这样, 次级抵押贷款的金额由2001年的2160亿美元猛增加到2006年的6000亿美元。
此时的次级抵押贷款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 已经渗透到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 加上世界上很多富余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找高收益的投资产品,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看好的情况下, 许多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纷纷购买由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衍生产品MBS, ABS及CDO。特别是CDO以它的高信用等级, 高回报率而倍受投资者的青睐。次级贷款的风险就这样被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到2007年, 美国共计发行了5.8万亿美元各种抵押债券, 其中8500亿美元为国外投资者所持有。
3. 还贷违约严重
从2004年中期开始, 美国联邦储备开始货币紧缩政策而提高基准利率。在接下来的两年的时间内, 优级贷款的利率升高了2%, 对于次级抵押贷款来说, 由于贷款机构在放贷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 在开始两年内采用的优惠利率刚好在这其间结束, 利率实际提升了约3%。到2006年6月美国的基准利率已升至到5.25%。由次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低收入的借贷者已经没有能力来偿还愈来愈多的贷款本息,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拍卖他们的房屋。由于房屋市场上此时已是供过于求, 房地产价格呈下降趋势。出现了大量资不抵债的情况。银行和各种投资者手头的没有被担保的贷款形式的债权增多。
4. 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上的信任危机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 持续的利率抬高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 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本息的偿还拖欠率达到了它的顶峰。由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低, 评级公司不得不对已有的贷款抵押债券的价值重新估值。结果是次类债券价值出现了大幅度缩水。一些投资者开始放弃贷款抵押债券的收购并在证券市场上抛售。
2007年6月, 美国美林银行 (Merill Lynch) 试图在证券市场上抛售由贝尔斯登投资银行 (Bear Stearns) 下属的两个对冲基金发行的CDO, 来降低因两个对冲基金倒闭带来的损失, 但是此时的现实情况是:已经没有人购买此类债券, 虽然它们拥有AAA或者AA高信用级别。这里要特别提到对冲基金和SIV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的作用。商业银行和房屋贷款抵押公司将次级抵押贷款以结构性的投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再融资。贷款的偿还请求权被作为有债权担保的债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同时一些投资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利用美国近年来监管金融市场的松懈, 致力于冲基金和SIV的发展, 因为它们在购买 (发行) 债券时不受最低储备基金的限制, 其业务都不纳入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SIV通过发行短期ABCP来购买高回报率的结构性债券, 并且不断发行新的ABCP来偿还到期的ABCP而进行滚动融资。由于此时房价下滑、次级贷出现问题, 发起银行必须承担义务。这些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对冲基金和SIV不得不重新列入资产负债表。所以当危机爆发时, 银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其损失。很多对冲基金也不得不关闭和清算。
对冲基金的关闭和银行的巨额损失导致了私人和机构性的投资者对以房地产做抵押的投资工具缺乏信任度, 他们不愿意再继续承担投资风险, 并在短的时间内从资本市场抽出大量资金或者不再投资于此类债券。投资者们的小心谨慎使由银行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操作的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融资和通过SIV发行ABCP的融资陷入了停顿。造成的结果是发行次类债券的银行, 对于已经到期的短期贷款不能通过新的融资进行偿还, 他们只能动用自有的流动资金。造成银行流动资金短缺。而此时银行间也出现信任危机, 因为没有人知道谁拥有多少这种房地产抵押债券。银行担心盲目地投入资金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银行间的资金拆借也没有象以前那样顺畅。这种通过次贷危机引起的大量流动资金的需求, 在资金拆借市场上表现为拆借利率在短期内突然升高。2007年8月9日在世界范围内银行间的拆借利率相比于央行的标准利率大幅度上升, 特别是在美国。这一天也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开始。
二、金融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这场被称为自二战以来最严重和最危险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和前几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可同日而语。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统计, 世界金融机构截止到2008年9月共计损失约13000亿美元。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美国许多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证券公司纷纷倒闭, 银行间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这种负面影响也像传染病波及到欧美其他国家的银行, 各国央行不得不大量投入资金、降低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
2008年9月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银行以及华盛顿相互银行相继破产, 金融危机也到达了它的顶峰。对金融系统安全性的不信任感, 以及经济增长预测的大幅度降低造成世界股票市场经历了又一次股市狂跌, 仅2008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世界上几大股票交易所的主要股票指数跌幅高达20%到25%。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渐扩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特别表现在西方工业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上。从2008年10月份开始, 由于汽车销售量的下降, 欧洲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已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数量。2008年12月中旬, 美国政府宣布给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汽车公司提供134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1月初预测, 2009年将是自二战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2% (经济增长率如低于3%就被称为萧条) , 美国和德国的经济甚至会出现负增长。各国政府纷纷推出振兴经济措施, 来避免经济下滑。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机构的直接损失不是特别巨大, 据统计, 建行, 中行, 工行共计持有112.56亿美元的抵押债券。相对来说涉及的金额较小。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所以我国的外贸出口已呈现下降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 玩具制造业和纺织业已受到冲击。世界银行预测, 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只有7.5%。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也给我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2008年11月初我国政府宣布将在2009年投入46000亿人民币以拉动内需, 缓解因经济增长缓慢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重要的是在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并在将来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类似的连锁反应。只有这样国际金融市场才能恢复正常运转, 同时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一个新的, 良好的基础。以下总结出几点我们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也可以给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 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因此美国应当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这其中涉及到美国人基本观念的改变。其一, 美国人崇尚消费, 很多人甚至在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借贷消费, 造成的结果是私人家庭的负债日益增加, 抗风险能力低下。其二, 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极端放松和自由化, 以及过分相信市场经济的自我治愈和自我调节能力。当危机出现时再考虑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多年来人们一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监管机制。此外, 美国联邦储备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 对危机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加强信息透明度
在次级贷款证券市场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透明化和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在过去的几年里, 抵押贷款证券化变得十分复杂, 对抵押物财产的价值很难进行正确的估价, 特别是CDO。在目前情况下, 这种形式的债券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这就要求此类证券的发行者将证券的结构简单化, 并且提供债权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详细资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才会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同样投资者也应要求发行者持续提供关于债权及抵押物安全性的详细资料, 以便他们自己对债券的风险性进行评估。而贷款偿付能力的审核和监控属于银行本职业务, 这就要求在债权证券化后, 银行继续履行这项职责。
3. 提高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有效监督
对抵押资产价值的评估应实行一个国际标准。出于盈利的考虑80%的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被评级机构给予了AAA级的评价。这种错误的评估会直接导致投资者出现决策失误, 在这里也要求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的透明性和对风险较高的债券加以特别注明。
4. 风险自我保证
比信息透明度更有说服力的是对风险的自我担保。发行贷款抵押证券的银行和房贷公司应该将发行的风险较高的债券纳入资金平衡表, 并且发行者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发行债券 (至少20%) ,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发行抵押债券的盲目性, 因为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能全部被占用。一旦贷款出现问题, 风险将会被内部消化, 吸收不至于引起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1]Trevor Evans.Die internationalen finanziellen Turbulenzen.Fachhochschule für Wirtschaft, Berlin.2007.8
[2]范俏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财经科学, 2008[7]
[3]王啸: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启示.上海证券报, 2008.11.13
次贷危机的起因 篇2
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
1)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2)在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有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承受、容纳和驾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了,而与此同时,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尚未确立,政府干预趋于停止,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愈益弱化,这就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的严重失控和经济秩序的极度紊乱。
3)贫富差距与美国经济一起增长,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与货币购买力的停滞和下降,由此出现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盲目看好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恰成鲜明对比;始于人为减税、任意放纵银行滥发贷款的经济过热所形成的供求之间愈益加剧的失衡,终于导致了虚假经济繁荣的彻底毁灭 美国这场金融危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爆发。(见附图一)
总结: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缺乏政府调控,过度的市场投机性形成的,现在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房屋贷款所导致的。
二,两次危机的影响比较:
1)股市暴跌,但跌幅不一样。1929年10月,道琼斯指数一天下降12%,拉开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序幕,随后在3年的时间里,股指跌幅达到85%,由于股票贬值,全美国损失840亿美元,超过了1928年81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总额。
今天的美国股市,道琼斯 开盘价:8519.77 最高价:8795.99 最低价:8243.55 52周最高价:13990.6 跌了39%(2008年10月24日数据)。
2)经济放缓,但程度不同。国民生产总值从l031亿美元下降到742亿美元。进口总值从45亿美元降为13亿美元,出口总值从53亿美元降为17亿美元,有13万家工商企业和5000家银行破产:,工业生产下降了45%;重工业主要部门生产下降的情况是:采煤下降65.6%,生铁下降86.7%,炼钢下降84.7%,汽车下降92.1%,机床制造下降96.3%,美国的失业率从1929年的3.2%一直增长到1933年最高的24.9%,全国失业人数达120 0一1300万人,经济几乎瘫痪。
现在的危机,有十几家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多件机构被国有化,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企业的破产,宣布次级债危机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据美国商务部2008年10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美国经济今年第三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0.3%,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
总结:1929年危机是经济大萧条,而这次的美国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对美国的金融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比不上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三,美国政府应对两次经济危机的措施: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而只有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和控制,才能最终消灭灾难。正因为如此,罗斯福采取的一系列有力的行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恢复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全面复苏奠定基础。
在这方面,罗斯福的基本措施是:(1)清理银行。适时地淘汰一部分经营不善和管理混乱的银行,同时,通过国家贷款,资助对全国经济举足轻重而又一时陷于困境的大银行。(2)存款保险。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加强对银行活动的管理来稳定美国金融制度。首先是公布存款保险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防止新的挤兑和银行倒闭风潮的发生。1935年,又公布新的银行法,加强了联邦储备银行对其会员银行的管理以及对各银行的监督;建立联邦储备委员会以管理各储备银行的贴现串、利息串、准备金比率以及公开市场活动。
2)紧缩投资,削减生产,消除生产的过度膨胀和过快增长。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全同产业复兴法”,并建立了全国复兴局;由此,国家干预了业的活动便全面开始。根据这个法案,在各行业中都要制定“公平竞争法典90,明文规定本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以及雇用工人的条件等。通过这类类似于强制卡特尔化的办法,紧缩投资,防止盲目竞争和盲目生产,减少生产过剩。此外,1933年银行法使商业银行完全与其附属的投资公司分离,从而消灭了商业银行用存户存款或联储资金来从事投机活动的可能性。在农业方面,国会于1933年5月通过了农业调整法,由政府奖励和津贴农民来缩减农业耕地面积,以减少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的收入。
3)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在从供给方而采取抑制措施的同时,还从需求方面通过提高社会购买力来扩大产品的销售。具体措施是:规定在业工人的最低工资;举办公共工程。这一方面是以扩大政府开文采填补私人投资下降后出现的空缺,另方而则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总之,是从投资和泊费两个方面来提高整个社会的购买力;通过直接社会福利开支,援助不能自食其力者,以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消费能力,4)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提高商品物价,鼓励出口和减轻债务人负担。
据统计,由于通货膨胀,债务人的负担减轻了40%。货币的贬值,还相对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改善了农民的境况,并提高了美国商品的对外竞争能力。
5)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保证经济的稳定。
罗斯福始终遵循着平衡预算的思想,他认为庞大的赤字是经济不健全的一种表现,因而在税收立法中提高了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的附加税率,并且规定公司所得税率为累进制,以增加政府收入从而减少财政赤字。罗斯福并没有为追求帐面上的平衡而破坏实际经济中的平衡。在1936年的一次讲话中,罗斯福说虽然联邦政府今年有30亿美元的赤字,但是国民收入已从1932年的350亿美元增加到1936年的650亿美元,因此,不能简单地为平衡预算而平衡预算。美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
1)向金融系统注资,自今年8月9日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032.5亿美元,以稳定金融系统。
2)接管金融机构,如房地美和房利美,美财政部长保尔森在美国东部时间 9月7日下午,宣布美国政府计划向房利美与房地美两家联邦房贷公司提供多达2000亿美元资金的计划,并替换两家公司的高管,由联邦住房金融署(FHFA)履行具体管理职能,承诺为保证两家公司流动性将不限注资额,美国政府正式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以稳定房贷市场。
3)多次下调基准利率,截至今天11日5日,美联储已经将基准利率下调到四年来的低位,其目的在于减轻贷款成本,振兴楼市和经济。
4)启动一系列刺激经济方案,1月24日电经过连续数天的紧张协商,美国白宫和国会24日就布什总统提出的总额约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达成一致,白宫希望该方案能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1.17亿个家庭将从这一经济刺激方案中受益。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的纳税人将得到600美元的一次性退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的,如果家庭年收入不超过15万美元,每个家庭将得到1200美元的退税;有儿童的家庭每个儿童将得到300美元的额外退税。此外,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纳税人或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家庭,也将获得部分退税。同时,小企业还可获得总额为500亿美元的退税。
四,这次金融危机是否很快过去?美国这场危机会变成1929的大萧条那样吗?
最近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应对,向市场注资的总金额以万亿美元计,全球多家中央银行更罕见地联手减息。在欧美政府大手笔拯救银行后,全球信贷市场暂时出现缓解。然而信贷紧缩已难避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恢复更非一朝一夕。美国统计学家约翰·威廉斯甚至表示,全球正在面临7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实际上,近日市场常把目前熊市与1929年大萧条相提并论。那么,这场金融海啸果真会导致萧条重演吗?对这一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答案是“不会”。
回顾当年大萧条期间,美国GDP在4年内下跌33%,失业率飙升至25%,通缩高达10%,德、法、日、加拿大、瑞典等国同期GDP跌幅也超过10%。
而根据IMF10月份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全球增长将由去年的5%减慢至今年的3.9%,明年为3%。尽管这是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但相信绝不会步入“大萧条”。
1929年出现大萧条与政府政策性失误有很大关系。当时美国央行收紧银根,令经济泡沫突然破裂,随后政府为平衡预算,不肯大洒金钱刺激经济。同时各国出于保护主义心态设置各种贸易障碍,令经济
次贷危机的“性质” 篇3
美国银行业巨头JP摩根大通公司3月16日对外宣布,将收购濒临破产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双方已就收购事宜达成协议。
贝尔斯登是华尔街最著名的公司之一,已有85年的历史。去年1月,这家公司的股价高达每股170美元;到今年3月上旬,股价已、降至30美元左右。在JP摩根大通宣布这笔交易之前,贝尔斯登的股价暴跌,美国各大信用评级公司也把它的信用等级下调,定在略高于“垃圾”级,从而将这家公司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面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JP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总价约2.3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贝尔斯登。这笔交易不仅迅速地得到了美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而且JP摩根大通还为此从美联储得到了一笔“特殊融资”。在美国金融界看来,这一收购行动带有“救济”的性质。倘若贝尔斯登破产,与之相关联的许多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将会遭受巨大损失。救助行动避免了其他金融公司乃至美国金融体系可能遭受的更大损害,否则华尔街将更深地陷入信任危机中。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因避免破产而被收购尚属首次。这项收购案也暴露出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之中。这也证明。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任何危机的爆发。都是对矛盾进行强制性解决的一种形式。次贷危机所反映的只是美国经济和社会所淤积的一些矛盾。
美国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源于19世纪后半期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与工业革命。20世纪30年代,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美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从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蜕变的进程。每年所消费的社会财富总是超过其生产的财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盼地位,确保了美国能够一直维持贸易赤字,从世界其他国家借债。美国经济从此步入了一个危机时期,主要表现为金融部门日益膨胀,汽车和机械制造等重要的生产部门趋于低落。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公路、铁路、桥粱、内河航道,大坝、港口、医疗设施逐渐老化,一些大工业城市急速衰落。
20世纪最后十年,美国在世界信息革命中所处的领先地位。一度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这一进程最终以2000年泡沫破灭而告终结。进入21世纪,美凰向“后工业社会”蜕变的进程加快,直接表现是贸易逆差的规模越来越大;预计2008年将接近10000亿美元。美国不是仅仅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有贸易逆差。而是对世界所有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都有贸易逆差。
长期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社会危机。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民众收入增长缓慢。所谓“次级优惠抵押贷款”,就是向那些较低收入的购房者所发放的贷款。近年来由于经济情况恶化,大量的购房者还不起贷款,因而房屋被银行收回。随着违约案例数量激增,许多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陷入危机而被迫申请破产,从而引发了这场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会蔓延到欧洲一些国家,是因为美欧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使得金融监管名存实亡的地步。银行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对新发明的金融产品趋之若鹜,金融评级机构起不到风险评估的作用。作为新的金融产品,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美国抵押贷款证券的票面额,通常是实际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金额的三到五倍。由于过去十多年来美国住房价格高涨,住房抵押证券收益率较高,许多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也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次级抵押债券,但现在它们也已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些事实充分表明,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产业为根。金融为叶”。惟有始终不移地重视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使金融真正服务予生产部门,才能确保一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起因与对策 篇4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因其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灵活,对市场的反应迅速等优势,更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现阶段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管理、人才、资金,其中资金缺乏(主要体现在融资难度大、现金流断层)仍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所在。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行来讲,就犹如血液之于人体,一旦出现流量不足,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危机难以避免,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
虽然学术界对财务危机没有统一的定义说明,但都达成基本的共识:企业财务危机不是从盈利的角度来定义,其衡量标准在于现金流量。当企业难以实现或遵守其所作出的对债权人的约定时,就意味着财务危机的发生。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能够通过相关的财务数据信息来及时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经营过程中财务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可掉以轻心。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起因分析
1. 外部宏观环境的直接影响
外部经济不景气等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大影响。强势大企业有其品牌作为支撑,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则无此优势。因而当中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不利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将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一旦没有稳定的现金流入,中小企业很快就会陷入无钱可用、无钱可贷的困境之中,财务危机迅速蔓延至企业,最终导致企业的倒闭或破产。
2. 缺乏政策的支持,融资渠道少
融资难度大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障碍。支持性政策少,加上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在市场上与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上市公司等难以有所谓的“公平”竞争。2009年,在政府试图将经济拖出泥潭的过程中,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中小企业却成了真正的“无关者”。不管是国家出台的4万亿的救市计划还是巨量的放贷,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能作为旁观者,无从谈受益。
再者,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信任危机严重,融资更加困难。特别是近些年来,曝光的某些大公司出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做假账、资本空壳、核算混乱的情况在中小企业的经营中更不在少数。部分中小企业迫于生存而放弃诚信经营,一些企业的欺诈行为、产品质量问题等影响了中小企业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导致投资者、银行等对中小企业失去信心和兴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同时,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注册资本有限,可抵押的实物或不动产少,银行贷款的条件苛刻,要取得银行的,,贷款不是件容易的事。
3.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忽视财务管理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性质使得大部分投资人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体,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相关经济关系时,凭个人意志,随意性倾向明显,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账面混乱,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数据无法及时获得,难以用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而财务信息的一些细微变化都会传递相应的讯息,每个公司在发生致命的危机之前都会有许多征兆,作为企业中枢的财务更是危机信号呈现最强烈的地方。对财务危机的信号,如营业额持续下降、现金净注入量减少,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综合毛利率低等忽视或置之不理,最终将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和企业危机的出现。
特别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我国众多中小企业主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重视短期利润,单纯以追求业务为主,忽视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特殊地位,财务目标短期化,致使企业财务的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核心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反映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花重金从海外和知名中介机构聘请高级财务人员做企业的财务总监或者财务高管,但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财力有限,此方法难以实施。而且,由于中小企业不论从就业环境、薪金福利、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都难以与国企或上市公司相比,导致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优秀的财务人员,更难以创造出有利环境条件以留住优秀人才。加之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困境。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在财务管理方面,涉及到“钱财”之事,经营管理者更倾向于近亲或熟人担此职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1. 发挥创新精神,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不仅应着眼于国内经济环境的整体把握,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脉络也应了然于心。这次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金融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冲击,中小企业应正确认识,这不仅仅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借此契机,中小企业要致力于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如何,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还在于自身的产品和服务。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才能立企业于不败之地。纵观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普遍资源有限,因而中小企业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发扬创新精神,努力做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2. 加大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融资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36号文件就集中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重要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明确表示2010年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在于“调结构、促转变”。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是重要的指向灯,中小企业应该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的新时期,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遵循市场规律,调整企业生产方向,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然而,纵观相关的政策力度,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讲,仍是杯水车薪。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应紧密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人才、管理难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要积极多方寻求,合理引资合资,努力培养与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增加融资渠道。同时通过有效宣传,树立与企业员工共同发展的坚定信念,以争取在内部筹集更多资金从而部分缓解资金困难,增加中小企业的资金量,加大资金流转力度,促进企业发展。
3. 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经营者所决定的。中小企业私营性质、规模小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便能决定财务管理的水平。各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预防财务危机的重要前提。只有中小企业经营者切实改变思想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发挥财务管理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频发的局面。
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状况,各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企业的需求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合理安排财务职能部门的职责,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做到会计信息真实有效、账面整齐一目了然,并对资金流动、利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及预测。对于财务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及时进行报告及处理,防患于未然。同时,中小企业应在一定的时期内做好财务的中长期规划,专人专项负责,避免经营者的个人主义倾向。
4.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对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同时,尽量摒弃近亲繁殖的现象,从社会招聘合适的财务管理人员。具体来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提倡公平与法制、崇尚诚信的社会舆论环境,为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财务管理因其专业性,对财务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中小企业自身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鼓励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齐心合力,才有可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泥潭。总之,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多管其下,方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于秀芝、高占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含义、作用及功能.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许燕华,金贞姬.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探源.商场现代化,2008(7).
[3].穆晓英.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商业经济,2009(9).
[4].赖永添、吴子云.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财务与会计,2009(1).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5
关键词: 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率,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结构金融
2007年全球最受关注的事件莫过于美国的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全球最大、最为名声显赫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UBS、美林、高盛、贝尔斯登等等)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而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虽然各方对最终损失的估计不同,但所估算的金额都是极其巨大的。直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仍然还在继续当中,其结果究竟如何,还无从知道。但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极其深远,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估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因这场危机而有所改变,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
一、居民次级抵押贷款概况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次级抵押贷款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比较差,信用评分较低
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如FICO)将个人评级分为五等:优(750 850分)、良(660 749分)、一般(620 659分)、差(350 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在正常的情况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的抵押贷款条件。
(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贷款/房产价值比和月供/收入比都比较高
在正常级别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之比(LTV)多在80%左右,借款人月还款额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在次级抵押贷款中,平均的LTV平均在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次级抵押贷款的平均首付低于20%,甚至是零首付。在没有任何个人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失去了与贷款人的风险共担机制,其中所蕴含的潜在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而较高的月供/收入比意味着贷款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大致为优质抵押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要高350个基点左右,且80%为可调整利率。如果在贷款期内,利率持续下降,贷款人的还贷负担将减轻。但在贷款利率逐步上升时,贷款人的债务负担会加重,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
从根本上讲,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和爆发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动不无关系)。尽管开展时间不短,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世纪的发展相当缓慢,规模也并不大。但在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联储实行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间连续25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调低至1%,并将1%的基准利率水平从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
尽管,从央行的角度来讲,货币政策“超调”可以为市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却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一个重要的风险隐患。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许多商业银行为拓展业务,还纷纷调低了个人抵押贷款的首付标准,甚至出现了零首付的状况,所有这些,都刺激了房地产贷款(尤其是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低利率的环境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美国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低利率环境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 2006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致规模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
正如次贷市场的繁荣肇端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一样,其风险的爆发也正是开始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不难理解的是,在货币政策收紧时,利率将会持续上升,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大多都是浮动利率(会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重置),利率的持续上升会加重贷款人的还款负担。此外,紧缩政策还会减少房地产市场需求,对房价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会降低贷款人的资产净值,降低其的再融资能力,当然,房价的下跌也降低了贷款人违约的机会成本,使信用风险加大。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从2005年开始,美联储重新进入加息周期,截至2006年底,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在随后的时间中,加息的影响逐渐显现,受房价下跌和贷款利息大幅上升的双重影响,次贷市场的风险开始大面积显现。据统计,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达到了13.3%,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4%,而与之相对应的正常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仅为2.57%,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为0.5%。
二、次贷危机的传递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但是,仅仅是次贷损失本身,并不足以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到的数据,在2006年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余额约在1.1万亿 1.2万亿美元之间,即使是考虑40%左右的损失率,其最终引发的损失也就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当年的GDP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占比约为2%,与三十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储贷协会危机还不可同日而语。
但从事情随后的发展来看,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储贷协会危机。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与CDO1等结构金融产品的高度发展相关联。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2001年以来,CDO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而且,无论是传统的高等级的CDO还是中间级CDO,在抵押资产或参照资产的选择上,其风险偏好都有所增强,对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债券(SubprimeRMBS)的配置比率明显上升。从美联储所作的估算看,在2005 2007年间,各种CDO产品所包含的次贷信用风险敞口要远大于次贷的实际规模。而且,现有的研究也表明,CDO产品的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要大于其抵押资产,换句话说,在宏观经济政策逆转时,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CDO产品的实际损失要远大于次级抵押贷款。
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CDO产品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养老基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抵押/参照资产(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相关债券大幅减值,而持有相关债券的各金融机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从2007年3季度开始,各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巨额亏损名单上包括了全球最著名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对冲基金等)所遭受的巨额损失开始逐步被披露出来。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做市商,其财务困境自然会对其他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的流动性紧张,投资信心受挫。2008年以来,全球股市都因肇端于次贷风险的金融危机而出现了深幅下挫,财富蒸发数以万亿计。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
应该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向全世界展示了结构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本来是用于分散和管理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工具,似乎一下成为了制造更大风险的罪魁祸首。如何去理解这样的角色转换呢?各方的论点不尽一致。但在我们看来,结构金融技术的应用如一把“双刃剑”,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时,结构金融会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那么,结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演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不但无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反倒会埋下许多风险隐患,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的根源显然就在于过度结构化,而从目前看,造成这种过度结构化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和投资银行出于赢利目的,有过度结构化的动机;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产品信用评级的失误,为过度结构化提供了便利;三是,监管方对相关风险的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放任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
(一)银行和投资银行
一般说来,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从CDO交易中获得三方面的好处:一是资产组合管理,即通过资产的出售,达到分散和降低自身信用风险的目的;二是从发起、构建以及销售CDO产品的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服务费;三是从CDO产品的做市和交易中获取收益。CDO产品最初的发展可能是源于第一个目的,以应对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重心明显已向后两方面转移,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BIS近期的调查显示,国际大型银行实际进行的CDO交易规模已远远超出其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超过其需要对冲的信用风险敞口的规模已达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结构金融技术的运用,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基本功能之外,而成为了大型银行利用市场对CDO产品相关价值评估不完善而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工具。在相关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过度结构化在所难免,风险隐患也就此埋下。
(二)信用评级公司
以CDO为代表的结构金融产品的设计相当复杂,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很难对其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级公司对其评级。研究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在CDO对产品的评级总体上是不可靠的。而投资者根据这样的评级来进行投资,遭受严重损失显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造成信用评级公司评级失效的原因很多,CDO产品信息的不透明给评级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评级公司自身对CDO产品风险认识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评级公司与发起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也可能会使评级工作失去其应有的公正性。无论如何,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评级公司的责难正在不断升级,未来一段时间,评级公司在结构金融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三)监管缺失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监管当局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银行和存款机构,强调对机构稳定的监管,而对产品创新多半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结构金融这一类产品的出现,不但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的系统性风险,而且通过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增加了相关性风险,是对金融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监管当局相对放任自流的监管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金融机构的过度结构化行为,由此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而由于相关监管的缺失,结构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信息高度不透明,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并扩散时,甚至都很难对其所可能涉及的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政策以遏制危机的扩散,而只是在其已经全面爆发时,才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措施,在时机上多少有些滞后。
美国次贷危机的真正教训 篇6
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全球经济增长随之出现危机。对于这场本世纪以来冲击最大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不能轻易地让次级信用贷款人利用杠杆进入房地产市场从事投机活动;第二,银行不能过多地持有风险资产;第三,中央银行不能采取货币政策来调节和控制价格,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泡沫捅破的严重后果。对于以上各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如下。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这意味着美国纳斯达克高科技股票市场的高额收益率趋于消失,有投资者会产生将存量的高科技股票变现的动机,从而导致大量证券化资产(存量)转变成为现金流量,结果造成了全球性流动性过剩。
大量的流动性聚集在银行系统,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商业银行先后放弃原先审慎经营的原则,转而采取风险较高的投资方式,以便在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中获取较高的收益。全球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为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的普遍现象是:第一,银行开始为信用度较低的居民大量提供房屋;第二,银行开始大规模参与风险投资,包括参与次级债券衍生金融市场的投资与交易。
当然,仅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波及全球的房地产泡沫,事实上,缘起于美国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与居民行为的变化有关。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出现暴跌、新经济部门(IT产业和互联网)由高速增长逐步走向衰退时,美联储为防止总量经济增长的下滑,不得不采取货币扩张的政策,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流动性的泛滥,并因此导致居民盈利模式的变化,即当美国联邦储备的基准利率下降到1%时,居民们突然发现,面对如此低的银行利率,到银行存款还不如向商业银行贷款,投资类似于房地产这样的不动产。伴随着流入房地产市场和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市场的资金总量不断增加,美国乃至全球的房地产价格也就开始快速上涨,终于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为了防止房价持续上涨对于经济的冲击,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开始改变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转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这一转变,导致了美国房产价格的暴跌,随着房产市场的泡沫破灭,美国次级债危机终于爆发。在此次次级债危机中,受损最为严重的是美国和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至少做错了以下两件事:第一,这些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之下,放弃审慎经营的原则,开始随意向那些信用等级较差的购房者提供购房信贷,结果导致信用评级很差的债权持有量大幅增加;第二,商业银行直接参与次级债衍生市场的交易,大量持有与次级信用房贷相关的风险资产。商业银行的以上两个错误做法,简直就是引火上身,所以,只要房价开始下跌,商业银行就必定会招致大量的坏账而陷入危机。因此说,商业银行的这种做法可谓是自食其果。
次贷危机的起因 篇7
从广义上看, 经济危机较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更广, 金融危机只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考虑到所讨论的主题, 本文考察的经济危机为狭义经济危机, 与金融危机相对独立。
一、文献综述
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因和素材。归纳起来, 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二者关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等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定义
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以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为存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 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行为方式。类似地, 沈良指出: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现代经济中, 它是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业的概念, 不仅包括资本市场, 也包括货币市场;不仅包括国内金融市场, 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原生金融市场, 也包括衍生金融市场。债券、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经济的产物。
(二)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 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 ,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马克思认为, 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 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关于经济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 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群众购买力不足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也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但他同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安排, 而是缘于人们的主观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 从长期看来,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 成思危在考察虚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后将其归结为: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四) “次贷”危机的原因
孙时联、刘骏民和张云认为,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现问题, 而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杠杆的泛化导致市场风险不断放大。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则认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而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使得金融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全面深刻地论述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他们指出, 现实中的生产过剩危机 (即经济危机) 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 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同时, 金融危机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并导致经济危机。
本文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联动角度剖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提到的经济危机指狭义经济危机, 即由于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者稀缺资源供给减少而政府未能进行有效调节, 使得实体经济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的危机。
而本文所考察的金融危机是指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使得市场积累的经济泡沫破灭, 进而导致一国或地区经济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危机, 主要表现为危机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基准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证券指数及房地产价格等) 的急剧恶化。
二、从“次贷”危机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
本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 。
(一) “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4年, 美联储连续15次降息, 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但过度降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积聚, 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通胀压力骤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 先后加息17次,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连续的加息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 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 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急剧增加, 并最终成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使得大批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相继破产或被国有化,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波动,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 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股票市场深度调整, 信贷持续紧缩。金融资产价值的萎缩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 (1) 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通过托宾Q值效应 (2) 和金融加速器效应 (3) 抑制企业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危机又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造成世界经济疲软。2008年9月起,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这场风暴开始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 多国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大量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开始演化为经济危机。
(三) 经济危机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实体经济衰退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银行坏账扩散至次级抵押债以外的商业贷款领域, 加剧了信用市场的紧缩态势, 形成恶性循环。
具体传导机制如下:当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 与该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 就从贷款者转移到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就会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巨额的账面资金亏损。至此, 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 经济社会整体的信用风险骤然上升,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进入去杠杆化阶段。去杠杆化的过程又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又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 (包括贷款) 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 从而引发“惜贷”行为。信贷市场出现萎缩, 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另外, 危机使得大批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 全球出现严重流动性短缺, 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态势。
三、 (实体) 经济危机与 (虚拟) 金融危机的区别及联系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来看,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归纳起来,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危机爆发原因不同
(1)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受外界供给冲击影响引发经济波动。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其中Y、C、I、G和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在这个公式中, 假定政府投资G为外生变量, Y主要取决于C和I。当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企业投资规模萎缩时, 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前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或者外界能源供给冲击而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为例, 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油价暴涨, 欧美经济严重受挫,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整体下降8.1%, 企业破产严重, 失业人数创战后世界最高纪录。
(2) 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发
一方面,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M表示货币需求, L1表示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总量M一定时, L1和L2此消彼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偏离实体经济过远, 表现在货币需求上即是L1实体需求的萎缩和L2投机资本的膨胀, 泡沫积聚的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崩溃, 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并且得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其中的M、V、P和Q分别表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一般物价水平和全社会商品劳务供应量。需要指出的是, 公式中的M (货币供给量) 主要指进入实体商品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未包含虚拟经济的货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货币被频繁使用, 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除了用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外, 也投入大量货币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或投机。我们用M′表示用于购买虚拟资产的货币交易量, 则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就转变为以下的货币交易方程式:
在货币供给量 (MV) 不变的前提下,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如果适中, 那么虚拟资产会通过投资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 流动性渠道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当M′过多时, 就会产生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过高, 泡沫膨胀。同时,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越大,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就越少。二者交互作用, 经济逐步萎缩。
以本次“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占用大量的货币, 使得M′上升, 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下降, 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扩张导致经济泡沫膨胀。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 会使得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量减少, 价格上升趋势减缓;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下降, 开始大量抛售虚拟资产并撤离资金, 造成经济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商业银行出现巨额坏账, 大幅亏损直至倒闭。
2. 危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
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链条简单, 危机爆发之后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迅速恶化。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震动, 之后传导到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发酵扩大后再次反作用于虚拟经济, 并阶段性爆发。本次危机始于美国并逐渐传导至欧元区和亚洲区且至今未有迹象表明有减缓趋势。
3. 危机规模不同
经济危机由于仅限于实体市场, 规模相对可控。在金融危机下, 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危机爆发的能量以几何级倍数放大并反射到实体经济, 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危机。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21世纪,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代表的经济量远非一国或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可比, 一旦泡沫破裂, 经济链条中断, 其传导性和破坏性都得以放大, 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单纯实体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虽然有很多区别之
处, 但二者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且最终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其衍生品泡沫破灭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后, 其对实体经济直接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 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暴跌, 长期靠信用和投资收益支撑消费的居民需求迅速萎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陷入困境, 现金流收缩, 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获得充裕的融资, 经营举步维艰, 投资大幅减少;同时, 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促使各国实施从紧的贸易政策, 如此一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射到实体经济后, 又反过来会对金融市场的失衡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 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危机, 紧跟现金流萎缩而来的往往就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由于现金链条断裂, 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面临国家倒闭风险;与此同时, 面临支付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下降, 本国货币被抛售, 汇率大幅波动, 货币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呈现不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趋势,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庞大经济体, 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出口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以及美元的疲软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8%, 比2007年增长速度降低近5.7个百分点, 出口作为与消费、投资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 其规模的下降必然减缓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危机下“热钱”的大量撤离必然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随着美元弱势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 我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难免蒙受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虚假繁荣,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因此, 政府应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 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平稳发展。
二要坚持适度稳健创新,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 在深化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防范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科学管理学报, 1999, 2 (1) .
[2]沈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个盘——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EB/OL].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4/02/009373925.shtml, 2008-04-02.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美]斐雪.货币的购买力[M].金本基, 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6]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EB/OL].http://www.rcif.org.cn/ReadNews.asp?NewsID=536, 2008-05-19.
[7]严明.虚拟经济.经济新参考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孙时联, 刘骏民, 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 2008-10-31.
次贷危机的起因 篇8
战略风险管理是一项战略风险管理技术, 能够运用系统的技术手段来管理对企业成长轨迹、股东机制有巨大危害的战略风险。
有七大类战略风险, 每大类下又分别描述了特具危险性的情况:
1、行业风险, 包括利润变薄, 研发费用升高、开支加剧, 超负荷, 大众普及化, 政府解除管制, 供应商力量提升, 商业周期极端短暂。
2、技术风险, 包括技术更新换代, 专利过期, 流程过时。
3、品牌风险, 包括侵蚀, 崩溃。
4、竞争者风险, 包括出现具有全球竞争性的对手, 逐渐蚕食市场份额, 独一无二的竞争对手。
5、顾客风险, 包括顾客偏好转移, 顾客力量提升, 过分依赖于有限的几个顾客。
6、项目风险, 包括研发失败, IT失败, 业务开发失败, 并购失败。
7、发展停滞风险, 包括销量增长停滞或下降, 销量上升价格下跌, 渠道脆弱。
战略风险管理的步骤:战略风险管理一般来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风险辩识与评估 (严重性、可能性、时间性、不同时间的可能性)
风险测绘 (制作战略风险图)
风险定量 (采取通用的量度标准, 如经济资本风险, 市场价值风险)
风险机会识别 (公司能否将风险转变成机会)
风险降低行动方案规划 (由风险管理团队负责)
资本调整决策 (从资本配置与资本结构两个方面着手)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不足
战略风险管理除了实用性、高效性、节约成本性等好处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确定, 如战略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四类风险中的一种 (其他三种为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及事故灾害) ;有些风险尽管能够预测和预防, 仍然会发生并引起不可挽回的损失;没有哪个公司能够预测所有的风险事件;战略风险管理需要大量投入;战略风险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很多公司可能会不能富有激情地通过积极运用风险管理去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去创造更高的股东价值。
而本文正是针对外部影响对企业内部产生危机而产生的。人们都知道企业内部产生危机时, 通过战略风险控制或战略风险管理专家很容易取得经验, 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风险应对结果;但很多时候, 风险的来临是不具备前瞻性和可预测性的, 或者当你还没意识到风险的时候它正悄悄逼近, 这种风险有的时候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力量将它消化掉, 可有的时候它造成的打击也许是致命的。这种非线性的震动源点具有“蝴蝶效应”里蝴蝶翅膀的特点, 在很多时候这种拍打翅膀的动作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但其结果可能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蝴蝶效应的广泛存在性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 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 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 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 不断展现出任何其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 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 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 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 即便很小的误差, 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
根据混沌理论, 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 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 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 (混沌) , 又有一定规律 (有序) 。
四、次贷危机中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风险控制的复杂性
现代社会,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和现代管理、通信手段的便捷, 使得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更加复杂, 企业经营和管理者们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 更加复杂的投资环境和繁复的金融工具。
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市场次级债贷款金融危机的简称。他的产生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一种金融产品过量供应引起的, 这种金融产品就是次级债贷款。它是美国房贷的一种按揭抵押贷款。就是金融按揭贷款之后再进行抵押贷款, 那样房贷商业银行就可以继续贷款。这样就把风险积聚和隐藏了。由于过度放贷导致放贷规模过大, 美国金融市场失衡发生危机, 叫做次贷危机。然而, 由于连续加息, 借贷者还不起, 或者不愿意再还贷款。而美国房价出现拐点, 持续下跌, 导致贷款机构即使收回了抵押的房屋, 仍然会因为房价的下跌和有价无市的格局而出现亏损。那么, 由此发行的债券, 也不值钱了。之前买了这些债券的机构, 也就跟着亏损。很多国家的投资银行, 对冲基金都买了这些债券或者是由这些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 所以造成了很大的亏损, 特别是美国国内的几大银行和投行。次贷危机因此爆发。
1、次贷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直接影响有限
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 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 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 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 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 0 0 8年年初为例, 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 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间接影响不可低估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 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 2006年超过1/3, 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 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 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 其中, 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 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 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 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 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 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 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但事实上, 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 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 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 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的制造业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显得非常无助, 这是因为企业本身都依靠美元结算, 而次贷危机产生使得许多美元资金流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投入到期货市场中, 用来结算的美元量流动不稳定, 导致了制造业外贸企业的损失, 另外, 依靠进口的企业也会因为成本的提高而不堪重负, 这就为企业敲响了警钟, 多种货币结算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并且国际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应该被忽略, 蝴蝶效应是广泛存在的, 只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能量有的会被企业本身内部消化掉, 而有些能量则显得危机重重, 对国际市场上的风云变化更应该提早做好准备, 用现代管理工具和计算机化的管理平台实施风险的提前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机会识别显得非常重要, 任何风险都蕴藏着机会, 企业的风险控制应该不仅制订风险的管理手段, 更应该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要素也考虑进去, 有风险就有机会, 有机会就有赚钱的通路, 不应该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更应该走出去, 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 多元化的经营和管理更能规避风险, 从而使风险最小化。
2、外贸企业的风险应对
对于此次次贷危机外贸企业的应对应该是理性的并且有计划的, 不能由于瞬间带来的利润的减少而产生恐慌,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冷静下来, 采用多种货币结算, 节约成本, 并且为未来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做好准备。
不应该忽略未来金融和经济环境中任何的风吹草动, 因为蝴蝶效应的广泛存在性, 更因为震动的源头很可能导致一座大厦的倾覆, 因此不仅要应对未来市场上的变化, 更应该提早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准备, 地球正处在广泛开放、信息传递加剧之中, 任何轻微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信息的广泛牵涉, 更可能引起投资决策的不同结果, 因此不能再以封闭的眼光看待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
五、结论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市场, 全球的信息化只是使这个市场更加加剧了这种分化, 如何能在这个大市场中生存下去, 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应该具有更加创新的意识, 更加清醒的头脑的同时, 更应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 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次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的企业家们都是一场考验, 既要了解自己的企业处在什么状况下, 更应该了解企业将要面临怎样的风险, 而不应该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
参考文献
[1]、Hawkins, H. (1995) , Strange Attractors:Literature, Culture and Chaos Theory, Harvester Wheatsheaf:Prentice Hall[.M]
[2]、Masuch, M., &Lapotin, P. (1989) , Beyond garbage cans:An AI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4) , 38-67[.M]
[3]、Gregersen, H., &Sailer, L. (1993) , Chaos t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46) , 777-802[.M]
次贷危机过后的金融观 篇9
一、对金融内涵的认识
要理解什么是金融, 可以先从什么是经济的角度讲。经济从字面意义上说指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一步讲就是经济主体在理性的假定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并通过这一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斯密认为个体在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会自动地实现社会整体的福利最大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出现了社会福利损失的情况, 如多次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给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发问:经济学是怎么了?
当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多数是从对基本假定的质疑这个角度来论证, 也有学者从资源配置之后的动机进一步分析经济学的源头与出发点。
那么, 什么是金融呢?记得黄达老师的货币金融学中开头的那句话讲道, 金融就是资金融通, 当然这只是一个字面的解释。金融不仅仅是资金的融通,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为金融是价值的融通, 是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通。比如银行存款这一金融工具就实现了价值的时间配置, 对人们的跨期消费起到了平滑的作用。再比如银行贷款就实现了价值从资金供给方向资金需求方的转化, 这可以看作是空间上的配置。
什么是金融呢?金融不仅仅与价值有关, 当然还与风险有关, 价值的所有者将价值 (如货币) 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出去, 那么这一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会使得价值的所有者未来的价值受到损失, 所以这种损失的不确定性使得资金需求方应该向资金的供给方支付一定的风险补贴, 比如说利息。
可见, 没有生产的金融活动给价值所有者带来了风险收益, 这也就是金融的魅力所在。当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金的借贷利息是银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利息率应当是社会平均利润率, 否则就会造成资本在生产部门、流通部门、金融部门的流动, 通过这样一个均衡过程来达到利润的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 金融是价值的转移, 这个转移过程会给经济主体带来收益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人们在贪婪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恐惧, 当人们恐惧的时候常常又有崩溃的可能。难道说人们在从事金融活动时是非理性吗?或者是在价值转移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动机?这个问题的回答同上述有关经济的分析存在着很大的联动关系。
二、对金融各个要素的分析
金融是什么呢?金融是一个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因素。目前认为这些要素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产品、货币、制度等。
金融市场的一个共性是为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提供便利, 或者更进一步讲, 这些市场是价值的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交易的是金融工具, 在这个市场中从事交易的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个人、政府等。也许是因为主体动机隐藏较深不易察觉, 也许是因为主体行为的易变, 使得这个市场的交易行为波动异常, 更进一步讲使得这个市场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因而, 金融市场是一个风险和收益博弈均衡的市场, 是一个聪明货币战胜愚笨货币的市场, 更是一个令人欢喜令人悲的市场。金融市场天生就具有脆弱性, 由于风险的不断积聚为政府监管介入金融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由。
金融机构的存在为减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市场不完善现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更进一步讲, 这些机构又因为承担了价值供求双方的风险而变得极度脆弱。
金融产品包括很多, 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只要是价值转移的工具, 那么就可以称为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一般是伴随着金融机构的产生而产生的, 比如存款和贷款的合约。然而, 也有一些金融工具是先通过市场主体的创新与实践, 然后再通过金融中介标准化而成熟的, 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等。正因为有不断创新的激励, 才有了不断丰富的金融产品, 才有了金融的效率与经济的效率。虽然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在成功开发出新产品后带给经济的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而金融工具的创新带给经济的除了效率和收益外, 还有不断放大的金融风险, 因此, 才有了风险的对冲 (企业, 个人) 与风险的监管 (政府) 。市场主体利用金融工具来对冲风险, 降低了生产或收益的不确定性, 这本身是个好事情, 但是在投机者与套期保值者的博弈中, 往往存在风险实现, 这也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 金融工具价格的巨大波动使得金融工具更加难以捉摸。那么, 是不是又要借助外力的监管呢?比如说政府。
制度是规则, 有强势的制度, 如法律。也有弱势的制度, 如道德、习俗。货币有货币的制度, 金融市场有金融市场的制度, 金融体系也有金融体系的制度。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存在着制度的约束。因而, 制度的变化或是创新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 带来了我国经济数十年的高速增长, 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三、总结
综上, 金融包含许多要素。这些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 同时, 也有可能存在未被我们认识到的新的要素出现。凡此种种尚需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 篇10
一、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论争
乔治·索罗斯宣称,2007年在美国爆发且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的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 2008年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的总损失接近一万亿美元。次贷危机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也在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掀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
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的这场战争始于今年三月。最先对会计界发难的是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他们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未实现(unrealized)且未涉及现金流量(non-cash flow)的巨额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其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债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其结果是,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并声称,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为此,以花旗、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百士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2008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国际货币基金(IMF)等监管当局也卷入与会计界的论战,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更有甚者,政治人物也加入了这场纷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呼吁美国会计界认真检讨市价标价法(Mark-to-Market,公允价值会计的通俗叫法)会计模式,因为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中,银行和投资者为了给所持金融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价值而焦头烂额,一种普遍看法是,市价标价法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不甘示弱,奋起反击,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9]。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Robert Herz)在2008年4月召开的“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FASB负责技术部主任兼紧急问题任务小组主席卢塞尔·戈登(Russell Golden)也态度鲜明地回击金融界的指责,认为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基础资产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的主席大卫·特迪爵士(Sir David Tweedie)最近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专访时更是毫不客气地回应,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在与金融界的这场战争中,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旗帜鲜明地支持会计界,坚定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几乎以实时的方式高效地让投资者了解次贷危机的动态、规模和影响。
二、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公允价值的缺陷
笔者认为,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并非次贷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次贷危机面纱的功臣。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金融界提出的“反馈效应”理论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逻辑。就像烟草公司带了一个嗜烟如命的病人到医院体检,医生通过CT扫描仪发现病人癌细胞扩散,并如实告诉病人。病人因此陷入恐慌,最终抑郁而死。这时,烟草公司便将病人之死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医院和CT扫描仪,并要求医院从此不得使用扫描仪。此外,笔者还注意到,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两年当美国的楼市和股市一路高歌猛进,金融界通过次贷和次债赚得盆满钵满时,却从不对公允价值会计说三道四。而当楼市和股市急转直下时,公允价值会计一夜之间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
当然,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FAS157)的一些缺陷。FASB2006年9月颁布了FAS157,并要求企业从2007年11月开始实施。该准则的最大贡献包括:(1)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全新的、更加严谨的定义;(2)按客观性(Objectivity)和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3)统一了不同层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确定,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或重置成本法计量);(4)对不同层次的公允价值提出差别性信息披露要求(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要求详细披露)。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FASB给公允价值下的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抵押债务债券(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同样地,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illiquid assets)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严重的是,当市场剧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157却未能为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及时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美国国际集团(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AIG自己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摩根斯丹利测算的估值损失介于30至130亿美元。在其审计师普华(PwC)指出AIG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在2007年度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可见,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按模型估算出的结果,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这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有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8年4至5月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FAS157存在的缺陷。在接受调查的1559名具有CPA资格的财务高管中,17%同意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次贷危机的诱因时,83%不同意;35%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有助于投资者了解银行激进的信贷决策,65%认为无助于了解;33%主张在表内确认第一层次公允价值,37%主张在附注披露而不应在表内确认第一层次公允价值,6%认为既不应表内确认,也不应表外披露,21%对应否确认或披露第一层次公允价值没有把握;当被问及第一层次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34%的回答是波动性太大,24%的回答是市价并不能代表其经济价值,19%的回答是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的计量没有考虑流动性的影响,另有18%受调查者没有回答这一问题。至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应否确认,只有15%主张确认,高达49%主张表外披露,12%认为第二层次公允价值既不应确认,也不应披露,24%对此问题没有把握;支持确认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就更少,只有7%赞成在表内确认,33%主张表外披露,33%既反对表内确认,也反对表外披露,27%对此没有把握。此外,FAS157明确要求以脱手价格(exit price)作为公允价值的唯一确定标准,对此,接受调查的财务高管中,只有48%表示赞同,高达52%表示反对。
三、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主流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IASB承认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过于复杂和繁琐,并在2008年3月发布了一份旨在简化该准则的咨询文件。同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也提出了更加严厉的披露标准,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前提假设。SEC甚至考虑要求上市公司以估值区间而不是单一金额的方式披露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以彰显第三层次公允价值高度依赖估计和判断的特性。但不论如何,公允价值准则存在的缺陷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他看来,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笔者坚信,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因噎废食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ICPA.Business and Industry Economic Outlook Survey Q12008.www.aicpa.org.
[2]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www.fasb.org.
[3]Alex Hawkes.Fair Value:Standard Scapegoat.Accountancy Age.2008.
[4]Sarah Johnson.The Fair-Value Blame Game.www.CFO.com. 2008.
[5]Nicholas Rummell.Fair-Value Rules Get More Blame for Crunch.www.financialweek.eom.2008.
[6]Andrew R.Sorkin.Some Blame the Bean Counters for Finan- cial Industry Woes.www.iht.com.2008.
[7]Michael R.Young.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Subpfime.Ac- eounlaney.2008.
[8]United Slates Bankruptcy Court.Final Report of Michael J. Missal on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2008.
次贷危机阴影下的美国华人 篇11
华人因置业慎重
多数逃过次贷劫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近年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都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次贷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而在此波危机中,因使用次级贷款买房而受到影响的华人,并不是很多。榕城地产负责人林琦龙表示,“华人买房的传统习惯帮了大忙,让绝大多数买房人逃过一劫。”林琦龙解释,华人买房基本上都付10%-20%的首期款,特别是新移民,一般首付比例比较高,常常占总额的1/3,有的甚至一半,而且贷款年限通常为15年。
“华人会计划,而且把置业看得很重,认为房子是一生的财产,因此,购买前都很慎重。他们事先都会反复计算收入能否付得起每月的贷款按揭和管理费。”林琦龙介绍,一般买公寓的华人都会把保险系数算到夫妻一方万一失业,靠一个人的收入还能撑几个月,直到失业一方再找到工作,而买2~3套房子的人一般自己住一层,其他的出租,这样靠租金收入或自己再付一些来供房子,因此华人总体上,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不太大。
然而,这场危机也使一些华人吃尽了苦头。
从事生物化学工作的赵先生日前因失业,前年刚入住的房屋被银行收走,成为“法拍屋”。
赵先生3年前博士毕业后,进入位于布鲁克林的一家生化公司工作,当时银行见其高学历、高收入,就鼓励其用次级贷款买房,零首付,甚至买房手续费等也都从银行贷款。没想到,次贷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公司裁员,赵先生失去工作后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付房贷,半年过去了,赵先生仍没有找到工作,无法付给银行每月房贷,房子自然不保。
一家华资银行的贷款业务员吴小姐表示,危机中反而是学历高、收入高的人受影响大,一般他们买房的首付款低,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是他们维持房子的前提,一旦失业,就陷入深深的危机。
虽然华人买房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不大,但把买房作为投资,欲靠租金增加收入的这部分人却受到影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产经纪表示,2年前,因费城的房子便宜,1套房子大约10多万美元,许多华人一阵风似地到费城买房,准备出租赚钱。“现在你去费城看看,大量的华人买的房子都空着,次贷危机影响经济,房子不好租。有的价太低不愿意出租,有的出租了收不到房租,上法庭告租户又很麻烦,干脆关了房子。”
还有一些新移民由于语言障碍、缴税不足、信用等级差或没有身份,贷款经纪人和贷款机构把最差的房屋贷款卖给他们,也令他们在次贷危机中陷入困境。纽约市移民公正联网日前指出,新移民买房时,有的人被贷款经纪或放贷机构误导,接受了利率很高的房屋贷款,导致他们后来付不起贷款。
纽约因移民贡献
房价仍悄悄上涨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等房地产市场活跃的州,因在前一轮房地产市场繁荣期房价暴涨,此次受冲击也就比较严重。根据美国抵押银行协会(MBA)所做的一份最新调查发现,这四大州的房贷违约率正在急剧攀升,其中投资者所占的违约比例在21%至32%之间,这些地方的房价至少下降18%,但类似情况在纽约不多见。根据“2007年全美住宅状况”报告,过去10年,移民在全美购买了1200万套住房。在美国东北部地区,过去10年新增房屋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少数族裔,亚裔更是美国住房需求增长的主力军。
地产经纪万梅表示,纽约是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高,外来资本也多,纽约的房价不升就等于是降了。她说由于美元贬值,曼哈顿有来自欧洲等国外的买家资金撑着,曼哈顿房价过去3个月上涨了15%。而皇后区、布鲁克林、史坦顿岛的一些地区有华人、印度人等亚裔撑着,热点区域的房价近来仍在上涨。
在邮局工作的陈女士欲在离法拉盛7号地铁10分钟路程内的区域购买合作公寓,陈女士表示,一般2室的公寓的价格在26万左右,而3室的公寓要30多万。两个月前,她看中了一套2室的,想着房价也许要下跌,等等再说。几天前再问经纪,房子虽然没有出手,但叫价却加了3万美元。陈女士说,“我压价2万,对方爱理不理的,看来法拉盛的房地产真的很热。”
林琦龙表示,现在房地产业界的状况是看房的人多,下单的人少,“买涨不买跌”是普遍的心理,成交量低一些也正常。根据多年的经验,他表示,随着春天的到来,房市也将开始活跃,而长岛的房市近期已出现活跃的势头。
去年9月份以来,联准会已经将其基本利率下调了3个百分点至2.25%。不过分析师预期,在4月底召开的利率决策会议上,联准会将继续减息。林琦龙认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房价最高、什么时候房价最低,投资者还是要自己多留意,多方搜集信息。
次贷波延烧经济
涨价潮困扰民生
次贷危机导致经济低迷,又逢国际原油、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导致通货膨胀,各行业及消费者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事餐饮业的许多商家用“屋漏偏逢连夜雨”表示对近来原油、粮食价格节节上升的无奈。而好打价格战的华人商家也因承受不住原材料的压力,而纷纷加价。但商家们均表示,加价的幅度不敢太大,如法拉盛长岛火车天桥下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小笼包,从4个1美元涨到1.25美元。华埠四菜一汤店虽仍坚持4美元一份,有的店外卖3.5美元一份,但常常到四菜一汤店就餐的杨小姐表示,菜的分量明显少了许多。
华埠一大型餐馆的业主表示,近来食材的成本就增加了1/3,比如福州人喜食的海蜇皮,从去年的一箱120美元上升到240美元,还经常缺货。由于经济不景气,出来就餐的人也在减少,因此,各酒楼都不敢在菜单上加价,怕因此把散客赶跑,只能在酒席上加价,从去年到今年,酒席每桌上调了5%。
从事礼品和批发生意的郑斌表示,次贷危机发生后,外州更快反映出来,受影响程度也比纽约更强。他说,礼品批发的主要对象是大型购物中心(Mall)的礼品店,危机发生后,这些购物中心的客流明显减少,礼品店纷纷关门,来进货的商家大量减少。感觉困难重重的他决定逐步放弃礼品批发业务,转而经营家具、洁具等批发业务。
经济学家表示,通货膨胀压力升高正好发生在经济似乎陷入衰退之际。由于房地产拖累,消费者纷纷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孙立在布鲁克林一家电子公司工作,由于两年前买了房子,除工资外,靠每月的加班费,他一家基本收支平衡,有时还略有结余。数月前,公司的订单大量减少,加班取消,孙立马上觉得手头拮据了,为了保证还房子的贷款,孙立首先把去年答应女儿的今年春假的旅游取消了。孙立表示,如果公司的状况不能马上好转,就要裁员,现在同事们都个个紧张。
会计师钱灵灵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星期到超市购买食物,总是见什么喜欢就买什么,从来也不看价格。直到有一天她发现馄饨皮不知何时从以前的0.99美元一盒升到1.65美元时,大吃一惊,原来油、米、牛奶涨了这么多,“看来以后要看看价格买东西了。”
家庭主妇叶菊眉更是精打细算,由于是北方人,她一家喜欢吃面食。以前都在超市购买饺子、馒头,“现在我全部自己做了,细细算来,真的便宜了许多。”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分析 篇12
美国居民的按揭贷款根据质量和信用分为三类:最优贷款、超A贷款、次级贷款。引发此次经济风波的就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时专门为信用记录不佳、资金不足的贷款人提供, 次级贷款的特点是借款人甚至不用出具收入证明就能从银行轻易获得贷款, 并且次级贷款执行的是浮动利率制, 美国大部分低收入者由于信用记录差而无法申请普通抵押贷款, 转而申请次级贷款, 因此次级贷的申请人均为美国中低收入者。2011年“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 为挽回美国经济, 美联储两年内近10次降息, 至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995年来最低。同时自2000年来, 美国房价不断攀升, 到2006年, 根据标准/席勒房价指数显示, 一些次级贷公司乘势向众多信用等级差的客户推广此类贷款, 这些贷款人可以再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购房, 仅需声明收入状况, 而不需提供任何与还款能力相关的证明。据联邦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统计, 截止2006年底, 次级贷规模为15000亿美元。这些金融次贷公司将抵押的房产转化为金融证–在全球各地的基金市场发行, 所形成的衍生品市场规模为100000亿美元, 且75%销往国外。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 危机初步爆发, 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阶段:2007年底--2008年初, 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 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 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央行被迫联手干预。
第三阶段:2008年3月份,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Cos) 濒临破产, 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 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 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第四阶段:2008年6-7月份, 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 (房利美) 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 (房地美) 陷入困境。
第五阶段:2008年8-9月份,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接受美联储监管。
三、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 利率过度调整, 房价由涨至跌
美联储的连续降息, 无形的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房价一路上扬。由此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 风险便隐藏在上涨的房价下。2003年美国经济全面复苏, 为抑制通胀,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松变紧, 利率连续上调, 导致部分人无力还贷, 违约率不断增加。利率的上升又造成购房成本的增加, 房地产需求下降。同时房地产为了回收资金, 则会想法设想增加房屋销售量, 再加上因违约而被收回拍卖的住房, 房屋的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供给又不断增加, 按照供求和价格机制, 房屋价格会持续下跌, 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 次贷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二) 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引发金融衍生品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带动下, 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过度繁荣。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次级贷转给房利美, 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 后者再将次级贷打包转化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卖给各类投资者形成证券衍生品, 在这个过程中, 次级贷的价值成十几倍的放大。链条中各经济主体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当房价下跌致使借款违约时, 风险顺着利益链一阶一阶的传递, 风险逐渐积累, 一旦次级贷款出现问题, 便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危机。可见, 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 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三) 政府监管缺乏
对于金融的监管, 美国一直奉行的是最少的监管即为最好的监管, 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规律完全有能力防止风险的产生, 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策略。同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次级抵押贷款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于是忽视了次级贷以及其转化形成相关证券的风险。在此问题上, 美国政府的监管职责严重缺乏。同时, 美国次级贷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经纪商发放, 重要的是这些贷款发放机构并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 这种监管的缺乏, 造成了房贷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 随意扩大次级贷的发放规模,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四) 信用评级严重失真
在整个次级贷款打包形成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 需要评级机构的评级, 然而美国的评级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评级机构评级时致命的问题在于信用评级的服务费由证券发行人支付, 简单说就是评级人向被评级人收费。而且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时, 会对证券的等级提出建议, 其实是参与了债券设计过程, 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 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所评证券的金额级别, 评级越高, 越利于债券销售, 收取的评级费用也越高, 与信用评级的真实性或准确性没有关系, 这必然会造成在利益的驱使下, 评级机构作出错误的甚至是违背事实的评级结果。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无疑给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 尤其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值得警示
摘要:2007年4月2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 至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序幕。此后, 危机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文章对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贷款债券,房地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Adam B.Ashcraft TilSehuerinann.Understanding theSecun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Federal Reserve Bank ofNew York Staff.2008 (3) .
[2]李志.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 2005 (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