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探新

2024-09-23

反思探新(共10篇)

反思探新 篇1

1.引言

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能否有效地综合运用英语,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朗读一些简单的英语文章, 结合句子结构、构词法、上下文、文章情景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理解句子, 分析句子结构, 对人物行为、事件发生顺序进行理顺, 进而形成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策略、阅读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往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 以便为他们在日后运用英语、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是扩大英语词汇量、增加语言知识、吸收英语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 能够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很多学生通过英语阅读爱上英语, 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及真正意义。与此同时对历年的初中英语考试题型进行观察, 可以发现阅读理解的分值都较高, 属于重头戏。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通常会选取一些历史故事、幽默小品、生活故事、名人逸事等作为阅读材料。阅读短文具有时代气息, 贴近生活, 难度适中, 题材丰富, 篇幅适当, 内容生动, 体裁多样。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很多学生恐惧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成为考试的失分点, 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有的学生阅读方法不正确, 没有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一见阅读文章篇幅较长, 就缺乏信心、望而生畏;有的学生阅读量不够、词汇量少, 很难进行阅读;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教授较佳的阅读技巧等。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新

(1) 初中英语 教师要提高阅读理解 教学的水平

初中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既包括英美国家的社会生活、心理、伦理、道德, 还包括英美国家的历史、经济、政治、礼仪、习俗、地理、宗教、文艺。不同的民间谚语、成语典故、专有名词、日常用语, 都能够反映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初中英语教师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主导者,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不断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教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教学的特点及方法, 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初中英语阅读标准要求初中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一定程度, 控制在50—70个单词/分钟, 提高阅读能力, 有利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技巧训练:第一, 要训练学生略读技巧。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结构及主体大意、辨别文体、弄清楚阅读短文的段落与层次;第二, 要训练学生寻读技巧。寻读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阅读后附带的问题而在文章中寻找某些特定信息;第三, 要训练学生意群阅读, 这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其最小阅读单位为意群, 而不是单词, 防止学生出现“逐词理解、逐词阅读”的问题, 有利于整体理解语句, 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在阅读中, 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例如“Hebought a china”, “china”在此句中的意义为“瓷器”, 起到宾语的作用;而“He is from China”, “China”在此句中的意义则完全相反, 是“中国”的意思。同时,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就是应该对问题进行全面、精练、准确的回答,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文章理解能力。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阅读文体, 教会学生如何陈述问题, 如何才能够表达完整, 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3)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 梯度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 读懂主要包括解读和认读两个环节, 既要充分认知阅读文本, 又要有效地整合和提取文本所负载的重要信息, 概况分析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正确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归纳, 能够从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专长, 对于善于辩论的学生, 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 则要鼓励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积极表述;对于善于观察的学生, 则要让他们多谈论观察所得。总之, 通过这种梯度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 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解决问题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专注投入程度、积极性发挥程度趋于最佳, 最终做到各有提高、各有所得。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 以便为他们日后运用英语、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就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探新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4) :143-145.

[2]刘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3 (20) :120-123.

[3]张新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可行性技巧策略谈[J].时代教育, 2013 (04) :111-114.

[4]方有军.浅谈英语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与策略[J].新课程 (下) , 2013 (01) :109-113.

[5]马仕妹.对培养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探讨[J].考试与评价, 2012 (11) :156-160.

[6]孙海鹏.还原阅读本位功能,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J].学周刊, 2011 (31) :155-156.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探新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这一部分在试卷分数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学习英语具有重要的基础。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和思考,如果不能保障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会偏离轨道,对英语文章理解错误,甚至造成笑话。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阅读教学现状,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阅读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状况

现阶段,初中英语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采用之前的教学模式,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辅导学生做题上面,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的百分点,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把阅读练习当成一种负担,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初中英语老师阅读教学课堂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没有想要学习的欲望,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降低。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自身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并且能够喜欢阅读英语文章,只有在广泛的英语文章阅读后,喜欢享受阅读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阅读能力。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本身比较厌恶阅读,失去了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那样很容易就失去学习的方向和重心。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保证单词量与知识点分类教学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单词是学习英语的起点和基石,如果学生不认识单词,就不能明白英语对话中句子的含义,英语文章也无法继续阅读,更不用说理解和概括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了。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前,应该着重抓学生记忆单词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和质量是指在掌握单词量多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质量,不能一味只求数量的增多,以至于学生背了之后再遗忘,记忆后的单词再出现的时候还是不能认识。对于单词的记忆初中英语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采取分类记忆的方法,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把同一类型的单词进行整合,教材中几乎也符合分类单元学习。例如,在九年级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单词:flashcard(抽认卡);vocabulary(词汇);pronunciation(发音);grammar(语法)等等,从这部分单词整体上一看,我们就知道初中英语单词相对初中阶段来讲较复杂,难度不断加大,所以在初中英语单词的学习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单词分类的方法或者是文章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除此之外,初中英语知识点分类教学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例如,在九年级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中提建议的句子,我们可以归纳为:

①What/how about+doing sth.?如,What/How about going shopping?

②Why dont you+do sth.如,Why dont you go shopping...Why not+do sth.如:Why not go shopping?

保證单词量与知识点分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只有学生把基础打好,才能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初中英语老师要在这方面加倍重视。

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学生提起阅读兴趣的前提条件下,同时保证单词量与知识点分类学习,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初中生往往没有自制力,也不能主动学习,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这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计划。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老师可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或者是每周拿出固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的话学生不会一时兴起而忘记了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又可以保持相应的语感和语速及单词的发音。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中之重,如果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他们就不会遗忘其中的单词读音和拼写。但是相反,只是一时兴趣读了这篇文章,不过几天就会大部分遗忘甚至是全部遗忘。科学家曾经研究过学生的记忆曲线,如果在一周内学生重复记忆的单词或是句子,那么再次遗忘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小,但是如果不重复记忆,第二天就差不多忘记百分之八十。所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学生才会逐渐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老师首先应该抓住学生记忆单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利用知识点分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在老师帮助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参考文献:

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3):128-130.

探新求异 师生互动 篇3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习不动脑筋, 知识就不易理解, 也不易记忆, 更不易迁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就要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教学,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师生互动, 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 已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宽松课堂”, 张扬学生个性

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 我发现师生双方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气氛中, 共同参与教学, 效果较好。比如, 我在讲《抵抗不良诱惑》这一课时, 我面带微笑进入教室, (通过课下调查, 学生们如果看到老师的笑容, 就会心情舒畅, 思维敏捷。) 然后通过导入讲到“不良诱惑”的种类时, 抛开课本,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所总结的种类竟达20多种, 而课本只有4-5种, 并且他们对这一课印象还特别深。

这种情况说明学生是发展的, 是学习的主体。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扩展、个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应树立教学中的民主思想,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挥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学习中的尊严和成就。教师不应该板着面孔, 高高在上, 与学生之间拉开无法逾越的距离。

二、努力创造“不教而教, 无为而为”的智慧

何谓“不教而教, 无为而为”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篇从杂志上看到的故事:《野村教画》。野村是日本一位著名的绘画女教师, 她个人几乎年年参加东京的油画大展, 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成就颇丰。这样的一个日本画家, 怎样教小孩子画画呢?作者多次询问自己的小侄女——野村的学生之一, 小侄女总是认真地思考后, 说出一成不变的答案:“不教的”。后来作者知道:野村老师上课, 总是问:“你想画什么?”然后就鼓励:“好好画吧!”有时会看看画告诉你:某个颜色怎么上。绝不会在你的画上涂改, 更不会干扰你, 直到你全部画完。对学生的提问, 野村老师自然是耐心、细致、周到解答。画上的批语全是表扬, 各式各样的表扬, 各种角度的表扬, 温暖、真诚。这样的一个“不教的”老师教出的学生, 不仅在绘画方面颇有成就, 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突出。看完这篇故事后, 我对野村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作为同行, 我理解她的“不教而教”的方法, 赞赏她的“无为而为”的智慧, 懂得她指导学生们的良苦用心。所以我一直尝试把这种方法融于教学之中, 我觉得, 这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这种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充分解放他们的眼、手、脑,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让他们学会学习, 并且能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师生互动”的课堂

作为教师, 自身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才能创设和驾驭“师生互动”的课堂。

1. 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如果教师的人格与道德素质能够感化学生, 那他们在课堂上就会与教师积极配合, 实现“互动”。如果学生对老师怀有敌意或厌烦的心理, 就不能实现“互动”。所以, 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辅助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果。

2. 相当深厚的知识积累

在“互动”的课堂上, 老师是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 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应该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所以,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烂熟于心, 而且要充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不仅多积累任教学科的有关内容, 而且对其他知识, 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也要认真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跟上社会的进步, 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主导”, 才能胜任师生互动的“主导”。如我在讲述“二战”时, 讲到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有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随即举手提问:为什么会选择“诺曼底”来登陆呢?我一边表扬这位学生, 一边游刃有余地解答了结合当时“二战”时期整体军事布局和具体情况而最终选择“诺曼底”登陆的来由。

3. 要具备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熟悉学生的能力

这是教育行为中的“以人为本”。目前, 由于考试引起的学习已没有什么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而没有热情的学习是没有效率和不能接受的。我在课下进行了调查, 发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俗话说:有兴趣才有成功。正因如此,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 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 要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我才能的舞台,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实施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诗情古意探新境 篇4

地点:鲁刚工作室

受访人:鲁 刚

SHMJ:听说你刚从韩国参展回来。

鲁刚:是的,画展是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组织的,总共22名画家参展。

SHMJ:就邻国而言,我们对日本的绘画了解很多,对韩国的美术了解的相对比较要少。

鲁刚:韩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由于历史原因,他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底蕴还不够,还没形成自己的东西,但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我们的作品也受到韩国民众的赞赏。

SHMJ:你是什么时候来北京的,一直都保持着这种绘画风格吗?

鲁刚:我06年就出来进修了,一直漂到现在。刚开始是到天津美院贾宝珉老师的工作室进修,然后又到中国美院进修,2010年到现代工笔画院。目前我的作品颜色偏冷一些,实际上艺术市场不是太喜欢这样的,市场有时候会要求你的作品带点颜色。

SHMJ:“市场”对艺术的要求和“艺术价值”不是一回事。

鲁刚:嗯,收藏市场要看你走到哪一个层次,高端的市场很放松,是尊重画家自由发挥的,但大多数收藏市场会要求你这样,要求你那样,按他的要求画,完全成了“行画”,所以我现在画的很痛苦,这些不是我的本意,也不是我的艺术追求。

SHMJ:那么你自己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鲁刚:源于心的,创作代表自己内心心境的作品。每个画家的画面跟内心所需求的东西还有画家的背景经历有关。我最初在老家煤矿工作,挖过煤,后来领导看我喜欢画画,就把我调到工会从事宣传工作。那时候每天都很勤奋的画画,但是一直没老师指点,所以06年就到天津美院贾宝珉老师那里进修了。那个班共六个人,学的小写意。那时感觉太好了,有个老师引路,思想也大为开阔。接着07年又到中国美院进修。我画工笔是很偶然的事情,原来我很排斥工笔,总感觉自己画不了,工笔需要很多次的渲染,很麻烦!后来在天津美院画了一段时间的工笔,后来又到中国美院尝试兼工带写,中国美院比较重视系统化教学,从临摹、写生到创作在这一年里都要很完整的学习。

SHMJ:中国美院教学比较注重传统,老师要求学生临摹古画有时候会临很长时间……

鲁刚:我临摹过很多宋画,比如《双喜图》我就临摹了一个多月,还有其他宋人小品,用了很多功夫。

SHMJ:你之前是画小写意。

鲁刚:是的,包括天津美院。贾宝珉老师是比较纯正的从传统过来北派小写意的代表。南派呢,就是中国美院,我的作品里还是带有北派小写意的味道,像鸟的造型,鸟嘴的表现技法,昆虫的表现技法,都属于津派的,但整个画面的气质属于南派的感觉,南派和北派都吸收了一些。南方的用笔更细腻一点,北方要粗犷很多。

SHMJ:不同地方的文艺作品都与地域文化有关系,你按照你的心性、喜好从事创作,这很好。

鲁刚:我的每一张作品都会与我生活体验有关。在浙江我曾经待了两年,那时候和现在根本没法比,非常苦。那时没名气,作品也不成熟,无人问津……但恰恰是那两年我静下心学了很多东西。在天津学习也很艰苦,六个人住一间宿舍,本身休息就不好,吃饭要到外面买着吃,我那时给自己规定每天吃饭不能超过10块钱。

SHMJ:离开了单位外出,你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学画,苦一点累一点都能挺过来,这些日后都成了你的精神财富。

鲁刚:单位照顾我,还发我工资,每个月六百块钱。总要给家里留一点,剩下的就不多了,当时带了两万块钱出来,用了一年。你想想,一万四千元的学费,剩六千块钱还要买笔、墨、纸、砚等画具。我单位领导还是比较爱才,给我补助了生活费,我挺感激的。

SHMJ:成就一个画家是多方面的,你经历了这些,有了坚持也就有了收获。

鲁刚:我蛮感谢那一段时间的,没有那一段时间的“苦”,很难品味到现在的“甜”。安逸绝对带来不了任何好处。你看我现在就相对安逸,内心却是有点浮躁。不像那个时候对市场、展览没有要求,很安静,我就是来学东西的,很单纯的只想把画画好。

在天津的时候,有个画廊找我帮他临八大的画,一平尺十五块钱,我不干,我是来学画画的,不卖东西。后来,我去他那里裱画,他给我裱了好多张画没收我的钱,他说,你回去之前送我一张画就行,他至少是赏识我的,于是我就送他一张画。我觉的他裱画费用是多少,我的画值多少钱都是不重要的。

SHMJ:其实,画家受到圈内人认可,很不容易,对画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鲁刚:在天津的时候一次我去鼓楼市场闲逛,看到一个画扇面的人,画的挺好,我就问多少钱,他说60块钱一张,我让他帮我画两把,画完以后,他问我落款落谁的名字,他把抽屉一拉开全国名家的印章都有,我说就写你的名字,因为我买的就是你的东西,不要那些虚的东西。他非常激动,盖章的时候手都在抖,他第一次遇到有人要买他的画。作为画家一定要有傲骨,要学会坚持。别人说我的画很少用颜色,那我也在坚持自己的风格,我追求的就是这种意境。别人有选择你的权利,但你更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自己对自己尊重这点很重要。

SHMJ:如果一个画家没有了傲骨,总是拾人牙慧,他的艺术就不真实,也走不远。

鲁刚:对,因为他一生都在寻找别人的口味,没有关注自己。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必然要有个性,这种个性是内在的,不张扬的。真正的思想家都提倡内在美,清朝的沈宗蹇在《芥舟学画编》中就说:“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绘画理论上对于美也有很多的评述,由内在美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才是真正的美。

SHMJ:从天津美院学习后你就直接去中国美院进修了吗?

鲁刚:是的,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天津美院学习完正好我单位的领导也快退休了,他找到我说,你这么痴迷画画,这么多年在坚持自己的理想,要是有机会你再去进修吧。我当时高兴极了,看到中国美院有招生简章马上就去报名了。比较幸运,天津美院年底结束,正好中国美院第二年3月份开学,当时我向朋友借钱就去了。在中国美院导师的指点下,我改掉了很多不好的习气,看了很多理论方面的书,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以书入画。在校期间一方面注重理论修养,一方面苦练技法,比如画鸟嘴,我练习了不下一万遍,这一点我还是很自信的。

(鲁刚走到画案前,提起笔示范画鸟嘴,示范怎样以书入画)你看,鸟头我实际是一笔画就的,这笔下来,鸟头还没画完,但神态已经出来了,这就是以书入画。你再看,不懂的人是这样画的。我们老师是萧朗的学生,萧朗又是王雪涛的学生。现在在笔会上看到一些画家,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他画出来的鸟是呆板的,不灵动的。工笔画也是一样的。工笔勾线也讲究书法用笔,比如勾竹叶,不懂的人是这样勾出来的,宋画《双喜图》的草都是书法用笔,画出来的草太妙了,枯木和山坡则用“半工半写”或完全“写意”的用笔,用笔上很有书法的疏放和灵活性。

SHMJ:临摹经典名作,再加上写生,通过感悟,再进行创作,这样作品才有生命力。

鲁刚:你不一定要临摹的多像,但你一定要学会他的步骤和方法。同时画家还要注重写生,在中国美院时老师带着去写生,我画了一个构图回来,老师一看说你这不对,你要先从一个花瓣开始,再到一朵花,然后几朵花怎么安排,不是说你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你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去写生。我现在的写生,非常主观的去改变传统的技法,采取相对现代一点的构成方式,有意的把自己习惯用的构成抛开,去寻求新的突破。

SHMJ:你在写生阶段就开始尝试变化,而不是为了写生而写生,为接下来的创作阶段做了铺垫。

鲁刚:一直想超越自己。我在画传统的同时也在考虑把宋元的东西加上现代构成的元素,所以最近一直都很苦恼,这段时间没动笔去创作,一直在思考。

SHMJ:将现代绘画融入到传统中去,就像李可染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鲁刚:对,好多画家这两者都结合不好。打进去很难,走出来更难。好多人都在门外转了一圈,逢场作戏,参加展览,获个奖……那都不能代表你将来的水平,这也是很多画家走不远的根本原因。大家都在追求“假、大、空”,追求“展厅的效应”。

SHMJ:我曾见过一个画家,入选中国美协组织的展览7次,入展的作品大同小异,也看了他作画的过程,总觉缺少点什么。

鲁刚:我现在看画不看名字,只看画,画好就对了。我已经有两年没参加展览了,现在的各种展览与他的评选标准有关系,画家们大都受过素描等西画的影响,而中国文人绘画没有这些,包括齐白石、张大千等都没有受过西画的训练。现在的展厅很大,评委要看你的作品有没有视觉冲击力,有没有创意,这些都没错,但好的画家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他的作品不一定符合展览的要求,但他符合中国画的意境审美。王维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中国画完全抛开了承载诗意的载体,只是看画面的效果,那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工笔作品,根本不讲究什么传统不传统,就是看谁画的密、大、繁、细。

SHMJ:我记得评论家陈传席曾说:“展览出作品,但不出画家”。

鲁刚:这句话说的很好,当下很多画家超脱不了经济的诱惑,物欲膨胀了就影响创作心境。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在起着作用,很多孩子为了高考去学素描和色彩,其实这些是西方绘画的基础。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都没有学过素描和色彩,他们很长时间在学文学和书法,书法和文学在青少年阶段学习是最具有优势的,有人称之为“童子功”,但现在画家们很多没有这样的“童子功”。很多人会在画家脸上贴上标签——你是不是中国美协会员,很多展前培训就是一个画家制造工厂,快餐式的。大多数学员很少想去练好基本功,系统去掌握理论方面的支撑。

SHMJ:成为一个优秀画家是很难的。我们看王盛烈的《八女投江》,他这一辈子就这一幅作品,是真正的好作品,他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一笔。还有石鲁的《转战陕北》也是了不起的作品。

鲁刚:画家参展作品费了很多工夫,很多作品的确画的不错,但是对画家来讲,更重要的是提高绘画的内在功力,功力是自内而发的,工夫是花时间磨出来的,两者是不一样的。有些画不能否定他们有一定的功夫,花时间磨出来一些作品,观众看着也认为不错,就是没有特别的感受力,这是个大问题。

SHMJ:要辩证的去看一些参展。我想美协组织展览的动机是好的,确实发现、培养、推出了很多新人。这就要看画家本人参展的动机了。

鲁刚:你看元代边鲁的《起居平安图》,那张画很小,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边鲁的唯一一张小画,但它可以传世,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下有些作品粗制滥造。我们走得越高的时候,越应该走进内心,这两年没有参加展览,就是想让自己沉淀一下,只愿意去画自己愿意画的东西。以后还是会参加展览,但和最初参展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目前就想静下来好好的读书,思考一些和艺术有关的话题。

SHMJ:从生存环境到文化语境,今天的我们和古人是没有可比性的,周遭的环境都变了,应对的文化也变了,对于当代画家来说,就是要“笔墨当随时代”。

鲁刚:是的。在学习借鉴上我不赞成总是学别人的技法,比如你看到一个老师的肌理不错,你可以借鉴动手去做,尝试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探索的过程,做出来和老师的不一样,恰恰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了就没有意义了。你看我这幅作品中的肌理,(走到作品《闲庭信步》前)我当时就想尽办法折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肌理,第二遍就做不出来了。

SHMJ:在绘画的过程中生发出的偶然效果,如果是画家所需要的,就会调动画家情绪,越画越好。

鲁刚:对,对。我也有这种感觉。这幅作品当时底色刷得很厚,刷完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就使劲往上面喷水,去救它,颜色随着水往下淋,淋得感觉挺好,我就平放,但平放后颜色又糊了,我就又喷水,这样反复折腾,才出现这种效果。

SHMJ:乐趣就在这里,做的过程中并不知道最终呈现是什么样子,像是在做瓷器,窑变只有在作品出来以后才知道是什么样子。

鲁刚:我这幅作品也就是前段时间在韩国展的,上底色时如果老老实实的染就平了,水墨画里的笔触用在这里挺好,这都是尝试,画小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的去尝试新东西。

SHMJ:山艺的岳海波老师带着学生去写生,他们在农家庭院里画豆角,岳老师就说:看谁把豆角画的最性感。呵呵,他就要求学生不要老想着你画的是豆角,要去尝试画你内心的东西。

鲁刚:老师往往的一句话往往可以帮助你很多。唐秀玲老师给我们上构图课,我们马上就会欣赏作品了,知道名家名作为什么要这样画。创新永远是艺术的主题,要立足于传统,敢于创新,但创新你要冷静,不能乱搞,为了创新而创新一点意义都没有。石涛说:“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就是说,既要认识到古代文化是后人求识的工具,又要善于在继承中求得发展,其目的在于“借古以开今”,也就是要创新。

SHMJ:你现在在北京已经稳定下来了,能否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鲁刚:除了参加笔会,我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画画、读书、写书法。其他的没什么,生活还是比较单一的,我对物质要求不高。虽然接触工笔是偶然,想想也是必然的,你看,我原来在家里画“大写意”,到天津学的是“小写意”,到中国美院学的是“兼工带写”,后来现代工笔画院招生,我看师资阵容很强大,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就报名了。在这之前没参加过全国美协主办的展览。来北京后就参加了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现在回过头再看那张画并不好。当时获奖是因为它传统,写意性很强,这与我在天津、浙江学习有很大关系。那次获奖对我影响很大,坚定了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与信心,这也是展览有利的一面。

SHMJ:好多画家都写不好书法,听说你一直坚持练习书法?

鲁刚:日课,每天都练,原来写钟繇的《贺捷表》和褚遂良的《阴符经》,最近写草书,尽可能使自己更全面些。画中国画不修书法,是错误的,书画同源嘛,它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SHMJ:你的画不重复自己,不断的在变,你能否总结自己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鲁刚:古代的元素与现代的审美相互融合。符号越传统越好,审美越新越好。历史再向前推,古人的人物、花鸟、山水三者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到那里去找符号,最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是最创新的东西。你看敦煌壁画里面鸟的造型,你单独把它拿出来,多现代!我跟很多山水画家说,你去看看敦煌里面的山水,看看展子虔的《游春图》,你到那里去找符号,再用上现在的色彩、构成就很现代了。我现在画的鸟很漂亮,这不是我追求的,我感觉画家华嵒的鸟画得更好,头尖尖的,很贼,很古。江宏伟老师的鸟就是从《百花图》那里来的,他的制作手段是新的,但他的所有的符号都是传统的。

SHMJ:听说你为搜集素材,每年都要到外地写生。不知道你也是借用照片吗?

鲁刚:我会参考一些照片,但不会完全相信它们。因为人有两只眼,而照相机只有一只眼。我会主观的改造表现对象,包括对物速写要有取舍、编排。直接用照片的人太懒了,我不会这么去做。对自己要求要高一些,借鉴现代技术有好处,千万不能依赖它。

SHMJ:从艺以来,你感触最深,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鲁刚:可能是第一次获奖吧。当时师母给我打电话,说鲁刚你的画获奖了,我正在画画,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了,画家从内心里还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坚持的传统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这么多年没白学,这是我很高兴的。还有一件难忘的往事是2008年中秋节,当时在杭州准备回家过节,可身上不到一百块钱,没办法回家了。没办法就给金华的一个同学打电话,想把近期画的卡片卖掉,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主动找人卖画,太窘迫了。我带了二十张卡片,到了以后,同学找了几个藏家买我的画,他们挑来挑去,说这里不好呀、那里不好呀,最后拿走了十七张,每张画给我放一百块钱,我当时在现场,他们挑的时候我不敢抬头,脸红的火辣辣的,拿支笔在那写字,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不堪回首…

SHMJ:现在都好了,或许正是这种经历成就了你的今天,谢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德育探新》栏目征稿启事 篇5

稿件内容应紧扣当前学校德育的热点、难点, 从学校德育的实际问题出发, 通过真实案例、调查数据, 阐述古今中外科学的德育理念、富有创意的德育实践经验及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道德价值教育、家庭意识教育、主体人格教育、专题教育、德育管理等。总之, 求“真”、求“新”、求“实效”的学校德育为稿件的主题范围。

稿件文体不限, 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案例分析、演讲实录、人物访谈、反思与随笔等均可。叙述性文章要求案例真实、贴近时代精神, 能以小见大, 文字简约、流畅, 有真情实感, 字数限3 000字以内。论述性文章要求结合实践, 见解独到;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 论述精辟;逻辑严谨, 数据可靠;体例规范, 标题新颖且不超过20字, 全文字数限6 000字之内。本栏目提倡图文并茂, 鼓励作者自配漫画、图片, 所附图片文件限使用JPG或TIF格式。

敬请作者同时提供电子文档和纸质文稿, 并在稿件上注明“专投《德育探新》栏目”。电子文档请发送至bjb@jiaoshi.org.cn。纸质文稿请邮寄至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601室《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编:100875。

《德育探新》栏目征稿启事 篇6

稿件内容应紧扣当前学校德育的热点、难点, 从学校德育的实际问题出发, 通过真实案例、调查数据, 阐述古今中外科学的德育理念、富有创意的德育实践经验及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道德价值教育、家庭意识教育、主体人格教育、专题教育、德育管理等。总之, 求“真”、求“新”、求“实效”的学校德育为稿件的主题范围。

稿件文体不限, 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案例分析、演讲实录、人物访谈、反思与随笔等均可。叙述性文章要求案例真实、贴近时代精神, 能以小见大, 文字简约、流畅, 有真情实感, 字数限3 000字以内。论述性文章要求结合实践, 见解独到;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 论述精辟;逻辑严谨, 数据可靠;体例规范, 标题新颖且不超过20字, 全文字数限6 000字之内。本栏目提倡图文并茂, 鼓励作者自配漫画、图片, 所附图片文件限使用JPG或TIF格式。

敬请作者同时提供电子文档和纸质文稿, 并在稿件上注明“专投《德育探新》栏目”。电子文档请发送至bjb@jiaoshi.org.cn。纸质文稿请邮寄至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601室《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编:100875。

《德育探新》栏目征稿启事 篇7

稿件内容应紧扣当前学校德育的热点、难点, 从学校德育的实际问题出发, 通过真实案例、调查数据, 阐述古今中外科学的德育理念、富有创意的德育实践经验及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道德价值教育、家庭意识教育、主体人格教育、专题教育、德育管理等。总之, 求“真”、求“新”、求“实效”的学校德育为稿件的主题范围。

稿件文体不限, 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案例分析、演讲实录、人物访谈、反思与随笔等均可。叙述性文章要求案例真实、贴近时代精神, 能以小见大;文字简约、流畅, 有真情实感;字数限3 000字以内。论述性文章要求结合实践, 见解独到;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 论述精辟;逻辑严谨, 数据可靠;体例规范, 标题新颖且不超过20字;全文字数限6 000字之内。本栏目提倡图文并茂, 鼓励作者自配漫画、图片, 所附图片文件限使用JPG或TIF格式。

敬请作者同时提供电子文档和纸质文稿, 并在稿件上注明“专投《德育探新》栏目”。电子文档请发送至bjb@jiaoshi.org.cn。纸质文稿请邮寄至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601室《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编:100875。

《德育探新》栏目征稿启事 篇8

稿件内容应紧扣当前学校德育的热点、难点, 从学校德育的实际问题出发, 通过真实案例、调查数据, 阐述古今中外科学的德育理念、富有创意的德育实践经验及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道德价值教育、家庭意识教育、主体人格教育、专题教育、德育管理等。总之, 求“真”、求“新”、求“实效”的学校德育为稿件的主题范围。

稿件文体不限, 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案例分析、演讲实录、人物访谈、反思与随笔等均可。叙述性文章要求案例真实、贴近时代精神, 能以小见大;文字简约、流畅, 有真情实感;字数限3 000字以内。论述性文章要求结合实践, 见解独到;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 论述精辟;逻辑严谨, 数据可靠;体例规范, 标题新颖且不超过20字;全文字数限6 000字之内。本栏目提倡图文并茂, 鼓励作者自配漫画、图片, 所附图片文件限使用JPG或TIF格式。

敬请作者同时提供电子文档和纸质文稿, 并在稿件上注明“专投《德育探新》栏目”。电子文档请发送至bjb@jiaoshi.org.cn。纸质文稿请邮寄至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教育楼601室《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编:100875。

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策略探新 篇9

一、优化“时序”——任务驱动,凸现合作共享新理念

优质的合作学习应当任务明确、安排有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为此,我们用任务单逐条列出合作任务,有序推进合作学习,力求优化课堂时序,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合作学习任务单(见下图),上课伊始,即下发到每一个合作小组,由组长引领组员依次承担任务,以保障合作学习的有序性。任务单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实际,设置了三项合作学习任务:分享事例、积累谚语和发现秘诀。

例如,第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感受到的在集体中力量大的事例,并用关键词记录下来。这一合作任务文字表述清晰简练,易于操作,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中初步感悟“集体力量大”,为后续“积累谚语”和“发现合作秘诀”环节奠定学习基础。

在此基础上,第二项任务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汇报,展示自己积累的谚语,以此加深对“集体力量大”的理解。同时,选择其中一句谚语诠释小组文化,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深刻感悟集体产生力量的意义。

两次成功合作为学生积累了认知基础,在任务三“发现合作秘诀”中,他们用心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体会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团结合作,才能真正发挥出集体强大的力量。

如此,“课堂学习任务单”以螺旋上升的合作任务,引领学生有序参与教学活动,优化了课堂时序。由此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凸现了交流共享的课堂理念。

二、协调“秩序”—— 责任分工,展示学生智慧与能力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只有明确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实现合理分工,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形成沟通、协调等合作技能,展示自己的合作智慧。为此,我们注重在合作中进行责任分工,以协调合作秩序。

1.角色分工,明确职责

在每一次合作学习前,教师都会提前安排学生随机选取任务卡,按照不同角色明确自身的合作任务。合作小组中成员一般分为观察者、记录者、汇报者和评价者,抽选任务卡后将其贴在胸前。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强化其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合作的兴趣和使命感。

2.情境“预热”,精彩合作

学生选择角色后,先根据任务单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要求。之后,教师设置简单情境,指导合作练习,让每一个学生熟悉自己的职责。

情境1:走近海小,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让人印象深刻。能用几个词语来说说你对海小的印象吗?

情境2:你们是一个快乐的集体,由6个快乐的小组组成,能向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组吗?

观察者:观察上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反馈信号给组员;观察组内学生合作学习情况,予以反馈和评价;观察组外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引领评价。

记录者:认真倾听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和记录。

汇报者:通过记录者的记录,将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且对其他组成员发言进行补充。

评价者:积极评价组内合作情况,组织组外、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评价。

经过一番合作“预热”,学生热情高涨,由此转入本课主题,展开精彩合作。

汇报者甲(面向全体,落落大方):大家好!我是第2小组的汇报者。我们小组搜集了 3个事例,其中“拔河比赛、运动会、大扫除”这些活动让我们最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组内陈同学的事例——拔河比赛最具有代表性,且刚好发生在前一周,所以我们印象深刻。(掌声)

观察者乙(微笑面对):王同学,我观察到刚才在小组讨论中你还没有发言,现在老师已经暂停了,不过你可以补充,我们都会认真倾听的。(鼓励的眼神)

评价者丙(及时站立):听完我们组员的汇报,我觉得我们小组很棒,合作非常成功,真正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大。特别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他组有评价吗?(其他组成员纷纷举手表示)

补充者丁(自信表达):我来评价,我觉得刚才这个小组说得非常完整,相同之处我不再重复。补充一条,我们完成课前调查任务本身就是合作,体现了集体力量大。

……

四种角色所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由于每次合作中的角色都随机产生,这就让学生在多次训练中,全方位锻炼了组织、倾听、评价、汇报、观察等技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三、拓宽“空序”——锻练技能,彰显课程魅力

优质的合作学习不能局限于小组内,而应拓展合作空间,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充分锻练学生的合作技能,真正激活合作之于学生道德发展的价值。

1.突破形式,拓展合作功能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必备能力。在《集体力量大》一课学习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组内交流、轮流发言等方式,我们在交流共享环节还设计了1人走3人留、围圈传递交流等合作方式,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合作成员和合作要求。如此,便突破了固有的小组合作方式,拓宽并延伸合作学习的功能,带给学生新鲜感,使其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2.信号引领,形成合作默契

郑杰教授指出,在合作课堂上,教师应当使用有效的信号,引领师生形成默契。比如,一个学生说“时间到”,另一个学生则说“收到”;老师击掌两下,学生也击掌两下;老师击掌三下,表示开始等。

师:你认为合作中的秘诀是什么?让我们开始第三个合作任务的学习吧!

生:取出任务单,开始合作提炼合作秘诀。课堂上孩子们围绕主题,倾听、交流、分享,在合作学习中迸发思维火花,并记录在红色卡纸上,期待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精彩展示。

教师环视课堂,当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告一段落时,手举信号卡——“PAST”(一张红色卡纸)轻微晃动。观察员观察到这一举动后,提醒小组组员合作学习任务暂停。所有孩子的目光和注意力立刻聚焦于老师身上,等待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3.站立分享,展现合作风采

站立式分享,即让学生思考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到认同的答案才坐下,如此直至全体同学达成共识(流程见下图)。

《集体力量大》站立式分享环节实录:

师:现在,让我们用站立分享法共享合作学习成果。

学生1(起立):我认为是“目标明”:每个人都希望成功,目标都很明确。

学生2(起立):我觉得是“分工清”:团队分工清,人员责任明。

学生3(起立):我赞同“听指挥”:合唱时那么多人,怎样做到呼吸、张嘴、发音都一致呢?

……

孩子们思维火花迸发,随着汇报进程的推进,他们一个个坐下了,因为他们听到了自己最认同的答案。其间,有一个孩子始终保持站立姿势,直到发言结束。

师:这位同学,你还有保留意见吗?

生:是的。我写在纸上了。

师:我看看。(教师有些激动,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然后转向大家)我与大家分享他的想法,只有一个字:爱。我想听听你内心的声音。

生:我觉得生活在集体中,做任何事情,发挥团队的力量,都是先从对这个集体的热爱关心开始的。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爱,然后才是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全场静寂几秒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掌声对孩子的合作学习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这节课让学生、执教老师和听课教师感动不已,印象深刻。当孩子从合作中找到了爱的真谛时,品德课程之魅力就尽显其间。

“三序”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我们为此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见下表)。

合作学习的课堂观察量表

我们用这一量表认真研磨合作课堂,不断优化“时序”“秩序”和“空序”,希望将学生引向思维深处,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引领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

语文探新:教学设计新窗口 篇10

一、情境导入

(1) 揭示课题, 引入情境。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时空跨度大, 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 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 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 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人生经历, 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 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 绘声绘色, 优化情境。“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 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 为事而作的佳品, 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无论写人叙事, 还是议论抒情, 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 教材不是影视文学, 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 感情如何丰富, 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 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启发学生联想, 并运用讲述的方法, 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 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 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 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 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它是体现寓教于乐, 感染陶冶, 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因此, 语文教材中的情境, 还可以运用再现的手法, 或画简笔画, 或配上乐曲, 或播放录像, 或借助插图、挂图等直观形式去品读课文, 感受文中情境。另外,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眼神等方面的表现力, 使学生获得鲜明而亲切的情感体验, 领悟到教材中包蕴的情境。

(3) 设计角色, 置身情境。教材中的小说、戏剧, 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 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 或分角色朗读, 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 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 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 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 设疑想象, 感受情境。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 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 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够通过文字, 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 展开联想和想象, 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1) 选择合适的探究题目, 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自己先探究, 备课的过程就应该是教师探究的过程。备课的探究思路是:由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材料, 研究学生的思维, 设计问题, 寻找探究点, 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要特别注意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

(2)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 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教学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方法很多, 比如: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采用赏识教育法, 展示活动成果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项目教学才能有创新, 有发展。

这一环节,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 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整个交流环节一定要重视过程, 不要看重结果, 否则就有违于这次课改, 有违于学习目的。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 要不拘形式, 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当然, 这离不开教师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更离不开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帮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或结束后, 可能还发现一些新问题, 同别人见解不一, 这种结果可能是学生从其他角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观点更独特, 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也有可能结论是错的, 那就通过再讨论,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交流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如果调控得当, 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 久而久之, 还可从中探究到一种适合自己获得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 要强调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与生活的沟通, 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 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走进生活, 那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为达到目的, 教师必须对教材再进行深加工、提炼, 设计开放性题目, 激发学生的想象, 激活他们的思维, 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 实现由课内到课外, 由书本到生活, 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 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 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把握语文学科特点, 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 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 达不到精神层次,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 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那种机械重复罚抄作业, 完全把学生当做机器, 根本不考虑学生感受的做法, 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智力发展的一种摧残, 是不人道的做法。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

(3) 科学设问,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式教学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是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组织和领导整个探究活动的灵魂, 他保证了整个教学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活动中, 教师科学地设置问题, 形成牵引整个教学进程的主线, 问题的形成是探究的起点, 不仅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的方向, 还决定探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采用探究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在应用中学习, 在实践需要时学习, 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一种新的教学法的尝试,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认真地分析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的目标, 关注课堂, 关注教学, 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河南工程技术学校)

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也是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适时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使师生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功效

(1) 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突破难点和重点。一堂课45分钟, 学生不可能都全神贯注听讲。教师在授课中不能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而应以授课内容本身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紧紧把学生的思维控制住。例如, 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 得出结论:在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我设计了如下一组提问: (1) 在任何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2) 在标准状况下,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3) 在标准状况下, 1mol H2O的体积约为22.4L? (4) 在标准状况下, 1mol空气的体积约为22.4L?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 提问可以及时发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不足, 从而及时调整, 弥补不足。对教师来说,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控制的过程, 要有效地实施控制就离不开课堂反馈, 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及时的反馈形式。通过课堂提问所接受到的语言反馈信息, 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具体, 能使教师迅速而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

(3)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和启迪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 反映了其内部思维能力的流畅性和逻辑的连贯性。通过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采用边做边提问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 如果课堂上学生只是“静听”, 那么他们所吸收的知识会因为缺乏强化而不能巩固。通过提问能使学生起自我强化的作用, 并且能领会知识的重点。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课堂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设计的提问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 对知识融会贯通。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提问有启发性呢?要真正做到提问具有启发性, 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 创设“启发”的情境。为此, 我们要在教材处理上狠下工夫, 做到: (1) 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要紧紧抓住“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学。 (2) 巧妙比喻进行启发。有些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 枯燥的, 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解, 学生接受起来感到乏味, 效果较差。例如, 对:“p H=5的盐酸稀释1000倍, 为什么p H≠8?”这个问题如采用理论阐述, 定量计算, 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但可以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 能变成咸味吗?”这样一启发, 就使学生立即茅塞顿开。因此, 恰当的比喻, 能启迪思维, 比反复讲解有效。 (3) 利用直观性教学进行启发。直观性教学包括:直观性教具、图表影视、电脑课件、化学实验等, 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采用直观性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 (4) 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启发。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联系相当密切, 且前面的能指导后面的, 或者说学生可根据已学过的知识,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如高二合成氨条件选择的教学, 可启发学生根据刚学过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自学解决, 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这不仅使学生自己发现掌握了新知识, 而且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课堂提问应有针对性。学生的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分,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因此, 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对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 而应让他们乐于动脑, 敢于挑战, 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分析,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能提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让他们通过稍微思考才能够解决,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情绪,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 做到因人而异。以便在课堂上把各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 从而营造一个全体学生都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3) 课堂提问应难易适中, 重点、难点突出。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新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因此, 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 应能充分围绕并体现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 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设计问题时不能太简单, 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思考价值, 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也难令学生感兴趣;设计问题难度也不能太大。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当, 要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后就能解答。简言之, 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从教材实际出发, 教师要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 把握教材特点, 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 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问题的难易, 不致偏难或偏易。

(4) 课堂提问应有层次性。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 课堂提问必须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对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努力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 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提问时, 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 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 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从大入手, 问题提得大, 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 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明确思维的方向和途径, 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由这样的几个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问题组合,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组”, 使学生有序地思考, 从而获得知识。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家”, 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 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 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 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 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 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 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 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 让学生去感受, 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上一篇:纳米硫酸钡下一篇:次贷危机的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