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层面

2024-06-03

反思层面(共12篇)

反思层面 篇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一、从经验层面进行反思

(一) 反思教学亮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都会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导入;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 稍瞬即逝, 不由自主”, 如不利用教后反思及时去捕捉这些“偶得”, 就会留下很大的遗憾。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反思教学“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教师应善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的方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有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教学内容有没有做到精心选择;等等。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积极地从主观上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 总结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 反思教学机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引发产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的思路。这里既有教师自己的“瞬间灵感”, 也有学生的“创新火花”, 可以拓宽今后的教学思路。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启发引导是否独具匠心;某一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有新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四) 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教师必须重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及时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从理性层面展开反思

(一) 对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应该反思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重技能的拓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 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合作交流、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 我们要坚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反思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反思课堂中是不是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 (1) 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 一家返券, 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 另一家赠送礼品, 如何选择? (2) 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 教学反思是一种选择,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后反思, 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 教师能够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凸显学生这一学习主体,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

反思层面 篇2

围绕三个理念实施绩效评价

彰显绩效管理优势破解部门工作难题

常村煤矿党委组织部

围绕三个理念实施绩效评价

彰显绩效管理优势破解部门工作难题

常村煤矿党委组织部

党建工作绩效管理推行至今,常村矿组织部严格按照公司和矿党委的的推行标准,充分运用绩效管理这个工具,来指导实际工作,近年来,各项专业工作无论是实施上还是管理上都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通过创新性地实施绩效评价这个环节,使专业工作呈现出了系统化、规范化和超前化的特点,彰显绩效管理优势的同时,也破解了长期困扰部门工作的一些难题。

一、过去部门内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流程混乱。部门和员工之间没有形成完全统一,部门对员工的评价和部门的自我评价脱节。

2、评价内容笼统。部门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部门在实施自我评价以及对员工组织评价时,主观性、随意性较强。

3、评价方式陈旧。没有建立员工日常工作管理制度,部门对员工的评价仅依靠部门负责人对员工的主观印象,对员工工作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表面轻本质,评价与管理脱节。

4、评价结果运用单一。评价结果的运用仅限于员工评先选优或选拔任用的依据,对鼓励员工成长、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作用发挥不大,评价与奖惩脱节。

5、缺乏持续改进机制。由于缺乏限期整改的要求以及对整改落

实工作的检验,导致纠偏工作滞后,评价与改进脱节。

二、我们如何推行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工作

1、规范评价流程。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在实施部门内部评价时,按照员工自评——部门对员工组织评价——部门自评的顺序进行评价,使员工评价有依靠,部门自评有依据。

2、明确评价内容。月初,我们按照部门月度任务书中的绩效指标项和责任人来明确员工当月的工作任务,对员工的评价内容主要依据是他们各自所负责的任务完成情况,部门自评则要依据所有员工整体工作完成情况来确定。评价内容的另一个主要依据就是政工部门和员工的“五个一”业务工作模式管理,政工部门工作“五个一”为:一套管理手册、一套工作档案、一本信息采集台帐、一本会议记录、一个网络平台,员工工作“五个一”为:一套管理手册、一套工作档案、一本工作日志、一套业务文书、一个网络平台。这其中的“五个一”把部门和员工的工作实施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有助于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

3、完善评价方式。对员工的组织评价是部门内部评价的核心,在确定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之后,我们不断丰富信息采集手段。一是通过执行部门周工作会议制度来全面了解员工所负责的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纠偏改进;二是部门负责人通过采取查评、测评、讲评、考评等手段掌握员工对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员工的工作能力等;三是结合员工自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进行双向沟通,对采集到的员工工作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通过准确的定性、定量的语言

对员工进行总体评价。同时,进行问题反馈,进一步确定员工的工作整改方向。四是员工的自评和组织评价结合,形成了部门的工作自评结果,同时也明确了部门工作的下一步改进方向。通过丰富评价手段,高质量地对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够全面掌握员工的职业发展进程,帮助员工不断进步,促进部门整体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4、扩大结果运用范围。部门对员工的月度评价以分数形式体现,不仅要根据排名运用到评先选优或选拔任用中,重点是纳入员工当月工资奖金的分配当中。每月,所有员工的奖金要根据其组织评价得分情况来确定。评价结果与员工经济收入挂钩,从根本上对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起到了推动和激励作用。

5、形成闭合改进机制。在评价结果反馈以后,由部门负责人牵头与员工进行绩效沟通,落实“三定”整改,限期对整改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形成了良好的闭合改进机制,促进了工作的持续提升。

三、通过严密的绩效评价,部门工作产生的效果

1、部门工作更加系统化。员工是开展部门工作的主体,按照绩效评价的要求,部门内部评价按照员工自评——部门对员工组织评价——部门自评的流程来完成,对于每一项专业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落实、有检验、有闭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任务体系,使部门工作更加系统化,体现了系统理念。

2、部门工作更加精细化。部门通过运用丰富的评价方式、建立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良好的闭合改进机制,加强了各项专业工作的过程管理,提升了工作改进的质效,使部门工作更加精细化,体现了闭合理念。

3、部门工作更加超前化。部门通过良好的评价机制,使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完美。在此基础上,我部门在全矿政工部门范围内率先建立了专业工作流程卡制度,使每一项专业工作以流程卡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助于员工快速了解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使工作更加超前化,体现了超越理念。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 篇3

1

有一个家居企业,年销售额20多亿,在其主营业务领域,已经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但到年底企业家的眉头紧锁,为什么?与目标相差甚远。而且,总觉得下属不能理解自己的战略部署。于是,大手笔引进职业经理人,还花高价请外资咨询公司做了详尽的战略规划方案。但效果不佳,大家对内容都不甚了解,只是由于吃了一惊的缘故,目标数字倒记得真切。最终,方案置之高阁,部门各行各是,企业离目标渐行渐远。企业家很郁闷,一次正巧和我们谈合作,求解,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意。若以专业语言剖析,难以契入企业家的话语体系,于是,我给他画了一张图。如右:

并解释道:“企业战略需要从规划到落地,这一距离就像18层楼一样高。企业家想的明白,方案高度也够,员工却还在底层。企业家从楼顶向下喊话,员工不是听不到、就是懵懵懂懂。因此一定要做战略落地。”企业家立刻懂了,认为解决了他长期以来未考虑清楚的问题。

2

另一个家居企业,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目标,企业家雷厉风行的实施了系列变革。例如,发现组织有问题,立即调整,组织架构4年内调整了7次,每次调整幅度还比较大;业绩增长较慢,营销部门叫苦认为职能部门支持不力,于是大笔一挥,将“部门组织架构确定、人员引进和淘汰”等职责划权限划给营销部门……,结果越改越乱。企业家即使上了培训班,仍百思不得其解。我给他也画了一张沙漏图,见下页:

我解释说:“以企业目前状况,若一心追求业绩,不补上管理的漏洞,很多效益都会流失掉。目前企业管控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企业的很多忙碌其实是在补漏洞,延误了业绩效益。例如,组织调整频繁,其实是在补战略不明晰的漏洞;部门权责失衡,过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组织无节制、内部五花八门、沟通不畅等弊端,很多管理成本由此产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重点建设:例如男女失调,且女性多处于生育高峰期,势必影响正常业务运营,后续将产生较多管理成本弥补这一漏洞……因此,首先要补漏,才能集中精力挣效益。”企业家很高兴,认为解决了困扰他多日的难题。

3

还有一个家居外销企业,多年没有实质性的增长。企业家起初以为人手欠缺,于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仍然不见起色。而且,部门之间还开始互相掐架:销售部门认为职能部门的支持并不到位,职能部门却认为自身已经是保姆式服务,而把食物喂到业务人员嘴边等着吃是不对的。企业家反复问我,“为什么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业绩却不见起色?”经过诊断,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核心不在于投入人力物力抓管理,而是外销的营销模式已经落伍、亟需升级!目前,销售以展会为主,配置了大多数人力物力,花钱多、产出少、还总是出大大小小的纰漏。企业在年复一年的展会思维及行动惯性下,业绩增长不可控(不能掌控客户、不能掌控市场),这是业绩增长最要命的地方。企业目前的做法,显然是南辕北辙。为了说明问题,我又画了一张“业绩增长的推拉模型”图(见下页):

我解释说:“企业的‘业绩目标’是塔尖,目标能否达成,一要靠销售部门的拉力,二要靠职能部门的推力。所以要考虑:一是销售前端的尖刀利刃,能否拉动销量?(塔身的高度决定事业能走多远);二是后台部门的运转统筹,能否有效推动增长?(塔底的厚度决定塔尖能有多高)。目前,我们更注重的是从管理角度(推力)看问题,但管理角度只能奠定“塔基”,经营提升(拉力)才能直接拉动销量及利润的增长。”企业家立刻做出了再造销售模式的决定。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的思维习惯

在真实情境下,三个企业这三类问题,都颇具代表性。我想表达的是,在目前中国仍处于“转型”+“转轨”的结构变迁经济下,很多企业过去的成功,实质是依靠改革开放的上升期机会、以及自身的魄力决断而成的。但随着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国际经济大势波诡云谲,以前的成功路径依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其中,很多企业高层的思维仍然是就事论事的思维,仍然依靠经验、靠自己多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质感,或者靠“即使目前不清楚,先往前闯再说”的勇气,而缺乏逻辑性结构思维的思考和习惯。因此产生了如上许多困惑。对以上问题,我讲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以上三个案例,表现为沟通问题,这是问题的表面。很多家居企业家倾诉和下属难以沟通,自身“旨意”难以贯彻执行或者走样,而职业经理人在和企业家汇报自身的思路时,往往满嘴专业辞藻,不懂简单化表达。但企业家的耐性有限,可能三句说不到点子上,就会不耐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比喻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天上飞,说的是鸟语,员工往往在地上爬,说的是猪语,鸟语和猪语是很难互相沟通的。”麦肯锡也有一个电梯法则,意思是从一到三层的电梯中,30秒内要向老板汇报清楚问题。但鸟语和猪语的沟通问题仅仅是沟通层面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第二、以上三个案例,又体现为系统思考力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实质。系统性逻辑思维有严密的锻炼方法,但我们简化为“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必须回到问题的上一个层面去寻找解决之道”。就事论事、因循过去成功的经验,只会徒耗企业的精气。所以要从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例如第二个企业,企业家感觉组织有问题,又听了EMBA的组织课程,回去就调组织,4年调了7次,在他看来,组织调整就像搬积木一样,却丝毫不考虑组织的问题,多数源于上一个层面——战略方向及路径不明晰。再如,很多企业干部抱怨会议过多、且会议没效果,于是有的企业家找我,问能否设计一套高效会议管理体系,这就是就事论事的思路。实则,我观察很多企业的会议缺乏效率,问题是出在上一个层面——制度和流程不顺畅,仅仅靠画一些会议地图,强制规定开会个数、时长、议题等,并无助于解决问题。

第三、以上三个案例,如果咨询顾问协助从逻辑上导出了正确的解决之道,却未能在企业实施,等于白费力气。因此,企业的系统思考力,需以落地实施为导向。怎么落地?很多企业了解了方向和路径,三下五除二就上手去做了。“下一个层面实施”,我更强调三点:a、先做动员,突破观念阻力。通过宣贯会、责任状、宣誓仪式、行动计划等方式,使所有干部的思想调频到同一个波段,使上下同欲;b、行动分解清晰有力,突破惯性阻力。任何问题的正确解决,由于组织惯性和个人思维惯性,在调整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现象,必须坚定的推行整顿,巩固成果,甚至通过成果制度化来保障其长效性;c、过程步骤和奖惩措施关联,并阳光化操作,突破利益阻力。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员工视岗位、职权的调整为威胁,或因员工利益的差异引发不平衡和冲突,若妥协处理,反而激起内部抱怨或更大的不公平。因此,实施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用透明的规则进行。

反思层面 篇4

一、价值漂移:学科建设的卓越性追求被大众化进程所淹没

学科建设的卓越性价值追求被大众化进程所淹没, 其表现主要在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学科建设是学术管理最重要的任务, 学术活动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应当是学术管理的核心理念[1] , 而学术活动必然遵循大学的理念。从大学的理念看, 知识生产与传播是大学的核心任务, 在后现代社会中, 知识的应用也被纳入其中。大学所有的学术活动都是围绕知识而运作的, 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大学这一知识机构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总是把学术视为尚未解答之问题, 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学术是一个尚未穷尽且永远无法穷尽的问题, 当锲而不舍地探索之。……”[2] 海德格尔在出任德国弗莱堡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 讨论了古希腊人有关知识、理论、科学等的认识, 肯定了对知识的探索应该是大学的责任。他指出:“古希腊人将理论自身理解为真正实践的最高实现……科学就是立于不断自我遮蔽的存在者整体中间, 坚持追问。……追问自身将成为知识的最高形态。追问将展开它最本质的力量去揭示万物的本质, 迫使我们用最朴素的目光去凝视那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东西。”[3] 也就是说, 大学应该以持续地探究知识为核心使命, 在知识创新与应用方面始终处于引领社会的地位。

从我国学科建设制度设置的初衷看,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 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在于促进学科的卓越与优异。这种卓越与优异表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与最高水准的学科研究方向的形成;能够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 产出高质量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具有鼓舞人心的创新氛围;具有设施先进的学科平台。这些卓越的学科发展内涵指标并不适用于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科, 并非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科的目标所在。也就是说, 学科建设制度最初只是瞄准少数高校某些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科, 目的是对这些学科进行大力投入支持, 使其获得快速发展。“211工程”、“985工程”这些以学科为基础的重点建设工程无非就是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建设一个示范性、引领性的高地。简言之, 就是使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4] 。

但是, 从对大学理念的坚守, 以及学科建设制度设置对学科发展卓越与优异目标的追求来看,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已经迷失了方向, 淹没在对数量的追逐上。也就是说,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的核心价值已经发生漂移。随着学科建设制度与实践的推行, 其在高校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运动”, 一种大众化行为。其表现一方面在于重点学科数量过大。我国博士、硕士学位点自2000年启动的第八次学位审核工作起, 学位授权点的发展速度很快。“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国家重点学科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国家重点学科占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比例来看, 发展速度过快。……从我国教育与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 除极少数领域外, 都有较大差距。”[5] 因此, 有学者批评我国当代大学知识生产的机制“是不尊重知识生产规律的机制, 是离开了‘问题意识’的机制, 是打‘人海战术’的机制”[6] 。另一方面, 也在于学科建设制度覆盖面过大。所有高校都在追逐学科建设制度所带来的资源, 包括新建本科院校, 甚至一些高职院校。所有的学科都在进行学科建设, 都在按照学科建设的内涵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学校的学科专业依据学科建设的指标和所达到的水平形成了三六九等的秩序。学科建设的大众化态势使得不同类型高校趋向同一发展路径与模式, 这种同质化压力损害了不同高校应有的科学定位。这种大众化还表现在高校普遍的浮躁方面, 高校似乎更关注一些显性指标, 如SCI、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等。校领导和大教授们的精力主要用在了资源的获取过程中, 而没有集中在利用资源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上[7] 。这种大干快上的形势遮蔽了我国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对卓越的追求, 削弱了重点学科建设在一流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

二、手段异化:学科建设从制度性手段演变为目的

高校学科建设制度是一种政策工具。高校学科建设政策制度的形成源于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经济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需要,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强烈需求, 更是建设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需要。这些都需要以高校学科的高度发展为依托。正是在这种多层面强烈需求的推动下, 我国设计了高校学科建设制度, 并给予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从国家到地方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获得了深入的推进。也就是说, 作为一种手段的学科建设制度, 它具有明确的目的。从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的目的来看, 最为核心的目的在于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些目的必须通过学科的内涵建设来实现, 包括单个学科层面和学科结构层面。单个学科的建设主要涉及学科方向的凝聚、学科队伍的培养与汇聚、学科平台的打造、创新性学科成果的产出。学科结构的建设主要是以学校为单位, 涉及传统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弱势学科等发展关系的布局, 不同学科的关系布局是为了在总体上通过营造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平台与机制, 以构建学校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最终目的在于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但实际情况是, 我国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 无论是从单个学科看, 还是从学科结构看, 都使得学科建设制度无视对目的的追求, 而将手段直接作为最终追求。从单个学科内部来看, 能够真正关心学科研究的学者已经不多。博士生导师们具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具有捕捉前沿课题、科学设计研究思路、形成创新性成果的条件。但是, 导师身份又往往成为一种获取资源的社会资本, 而这一资本不仅为博士生导师自身获取课题资源, 也是学校获取课题与声誉的一个基础资本。这使得很多导师一年到头忙于申请课题, 却无暇顾及课题的研究。草草搭就的课题班子往往在课题规定结题甚至多次延期不得不结题的情况下, 匆忙拼凑, 形成各种应景式报告、论文, 甚至所谓的著作。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博士生本应成为静心追求学问的一个主要群体, 往往为了一个课题可以进行若干年的持续深入研究。但是, 博士生就业后能够持续进行研究工作的并不多, 更不用说能够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持续进行深化研究了。有学者指出, 我国学科建设由于“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所显露出来的规范性、导向性及由此获得的丰厚资源, 使其所隐含的标准成为大学学科建设模式选择和构建的参照系” (翟亚军, 等2009) 。实质上提出了上述现象的重要根源, 就是指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很多情况下更多关注外在的指标与资源, 而忽视了内涵建设。

从学科结构层面看, 在一个学校中, 学科建设制度的实施表现出两类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 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由于得到更多的学科建设经费而资源充足, 为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而新兴学科或者弱势学科在学校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学科发展的财政支持制度, 政府财政变成校长财政, 校长财政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成了“胡椒面儿”财政, 导致经费使用效益大大降低 (丁钢, 2009) 。在学校众多学科的发展方面, 学校领导集体往往缺乏对不同学科发展关系进行布局的战略胆识, 而是以稳定和一团和气为首选原则。无论从哪方面看, 学科建设制度更多被看做一种资金来源, 成为不同学科争夺的标的, 而不是一种促进学科发展的机制和手段。

这种忽视学科建设的工具性, 而将其直接当作目的的实践, 导致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中普遍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缺少宽松的环境与平和的心态。从而忽视了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忽视了很多学科的发展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实现的这一事实。牛津大学经历800多年才拥有目前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 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一批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均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才建成的, 其一流学科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如此。

三、行为冲突:学科建设加剧了科研与教学的背离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两项重要职能, 因此也是大学教师的两项基本活动。当代大学中, 特别是在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中, 几乎没有完全从事科研而不从事教学的教师, 也鲜有只进行教学而不从事任何科研的教师。从理论上讲, 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互为促进的。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教学相长, 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科学研究。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也是内在和深入的。钱伟长院士中肯地指出:“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 没有灵魂的教育。”[8] 实际上, 无论是科研对教学的推动, 还是教学对科研的推动, 都是有条件的。科研对教学产生影响, 特别是对本科教学产生影响, 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方面要有所体现, 更多的可能要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方面来体现。在本科教学中, 依托从事科研活动所获得的广博知识脉络和默会性、程序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出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特别要突出重要观点的依据, 从而引导学生体悟有关科学研究的不同思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而教学活动对科研活动的贡献, 必须建立在探究性教学的基础上。就是必须在培植和强化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 才能够促使学生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 使教学成为富有挑战性的, 能够不断诱发新问题的活动过程。

然而, 在实践中, 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存在相当明显的疏离。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疏离一方面在于上述条件的不具备, 另外, 还有其他制度性的影响, 学科建设制度就是其中一项。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有些擅长科研有些擅长教学, 这种区别原本更多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然而, 重点学科建设制度与实践强化了学校教学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的群体分化, 使一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群体凸显出来。在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及其带来的大量资金的引导下, 学校及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用以竞争这些项目资源。凡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教育和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高校, 学校及其科研主力群体都已经树立了牢固的学科建设观念, 除了学科与学科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的理念认识以外, 更是明确地认识到学科建设项目所意味的资金投入及其可能带来的其他相关资源。教师们作为“学术经济人” [9] , 必然也会在教学与科研两类活动的投入收益比较中趋向于个人收益更高的科研活动。学校的其他职称与薪酬晋升及奖励评价制度又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这种选择。学科建设项目及其附带资金强化了高校科研活动, 也挤压了教学活动的精力与时间。学生们在课堂上很明显感觉到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成效的关注不足, 显示出对教学活动的敷衍态度。本科教学是高校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根基部分。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具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研究, 同样也有一流的人才培养, 即便是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普林斯顿大学, 其本科教学也是顶尖的。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设置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是在多年扩招以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所下滑, 以及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尽管不是对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的一种制衡, 但在客观上对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关系的失衡起到了一定的调整作用。

四、观念滞后:学科建设概念已落后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我们在进行学科建设方面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是以学科为核心概念。学科的概念是在现代化组织性的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学科制度化的结果。学科制度化在19世纪以后趋于成熟, “华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指出:‘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 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学科制度化是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10] 。学科制度化导致每个学科都试图确定自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学科制度既体现在认知方面, 也体现在职业方面, 学科制度化的水平既有组织方面的规定, 也有文化方面的规定。“学科作为一种组织的系统分类, 它代表着知识共同体的职业特性, 从属于某一学科的学术人员认同某一价值观、追求共同的目标、遵循共同的行为方式、恪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承认共同的标准, 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学术活动。”[1] 英国学者托尼·比彻等的名著《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的主题就是从文化层面对学科属性的探讨。同时, “学科的知识分类也意味着某种权力, 权威通过规范体系操控着知识生产的方向, 支配着知识生产的资源, 掌握着知识生产的标准, 主导着知识生产的意识形态”[1] 。学科制度化在推进知识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社会发展对组织化现代性的超越,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化, 这种制度化的“学科与国家界限造成的专门化已经被今天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随着研究的专业化, 不再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而是用研究应用的情境来确定知识的界限。……逐渐地, 科研人员认识到他们是在一个领域而不是在一个学科中工作”[13] 。不同科学之间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界限的日益模糊为创新提供了可能。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已经突破了学科、学院模式, 从而进入到超学科、后学院模式。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跨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跨越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 跨越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之间的界限, 要求在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中进行知识的生产。在这种新知识生产模式下, “大学不可能重建已打破的知识统一性, 但它可以为不同种类的知识提供相互交往的渠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重视交往的大学概念”[13] 。在上述后现代时代背景下, 学者们认为“站在学科的立场上, 学科失去了对研究的控制权。……专业人员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制造出一种学科互涉的需求。复杂问题使得研究远离传统上认为的学科问题, 它们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多维的、含混的、不稳定的”[15] 。

在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时期, 学科建设的宗旨极易迷失。学科建设作为一种管理制度或者工具, 其促进高等学校 (特别是大学) 的知识创新的效用越来越值得怀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等类问题, 都早已不能依靠某类学科的力量, 甚至不能单独依靠多种学科的力量, 而是必须借助非学科的力量, 在情境化的场域中界定问题, 分析问题, 超学科地联合各方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而目前的学科建设多多少少恰恰固化了学科边界, 突出了学科归属, 从而限制了超学科的问题解决的努力。学科点的设置、学科评估、学位点评审、项目与课题评审, 所有这些无不以学科为标准。在学科建设的制度背景下, 华勒斯坦所言“学术体制的内部组织、知识发展和拓展规划受制于学科门类的偏见以及相应的权力和利益关系, 学术体制因而有可能成为偏见的生产地, 以服务私利为尚, 建立虚假权威”的潜在危机异常突出[16] , 学术组织和大专院校往往以排他性的方式掌握各种资源和权力, 左右学科的发展方向。 “目前, 我国大学的学术组织形式仍然以学科划界, 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封闭性特征, 受学科知识局限, 大学中知识整合能力较弱” (马万华, 2009) 。尽管我国高校也出现了跨学科中心、学科群建设等趋势, 但是, 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聚焦问题解决的超学科的知识生产与科学研究趋势还有相当的距离。

摘要:我国高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科建设的初衷, 在于培育和发展具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学科。但是, 20多年来, 相对于用于学科建设的巨大投入, 学科建设成效并不令人满意。文章从价值漂移、手段异化、行为冲突和观念滞后几个层面对我国学科建设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反思, 以期有助于回归学科建设制度与实践的本真追求。

信息科技治理层面 篇5

一、信息科技治理架构

1、信息科技治理机构的建立与履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

2、首席信息官的设立与履职

3、是否指定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职责

二、信息科技战略管理

1、是否建立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信息科技战略

2、信息科技战略是否经董事会审批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是否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2、是否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

3、是否制定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并且定期进行更新和公示

4、是否建立了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检测机制

5、是否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并且明确牵

头管理部门

四、信息科技的资源管理

1、信息科技的投资管理

2、信息科技的人力资源管理

3、信息科技的信息资产管理

意犹未尽千层面 篇6

特色:

千层面做法可繁可简,复杂到你可以亲手擀面皮、熬肉酱,还可以按喜好添加各种蔬菜、肉类,或用各类蔬菜做成纯素的馅料,它也可以简单到只要购买现成的罐装意面肉酱和芝士就可以轻松烤出经典味道。

简单

用料:

意大利宽面皮 6张

马苏里拉芝士 适量

牛肉 400克

番茄 2个

洋葱 半只

面粉 30克

黄油 25克

蒜末 1汤匙

红葡萄酒 1杯

番茄酱、牛奶 各1杯

豆蔻粉 少许

香草碎 1汤匙

味好美研磨瓶黑胡椒粒、盐、橄榄油 各适量

意大利肉酱千层面:

1 牛肉洗去血水,剁成糜。番茄表面划十字刀,用滚水烫一下,剥皮切块。洋葱切碎。

2 炒锅烧热,放入橄榄油,下蒜末、洋葱碎、番茄块炒至蔬菜变软,把番茄捣烂。

3 下牛肉糜炒散,加红葡萄酒、番茄酱、 香草碎和适量水,炖45分钟至汤汁收浓,加盐,用味好美研磨瓶黑胡椒粒研磨出少许黑胡椒粉调味,做成番茄牛肉酱。

4 锅中放入黄油,小火烧至融化,加入面粉炒拌2~3分钟至表面光滑。

5 倒入牛奶,边倒边搅拌直到呈糊状,关火,加豆蔻粉和盐拌匀调味,做成奶油白酱。

6 沸水中加点盐,下意大利面煮熟,过凉水沥干,拌橄榄油防粘。马苏里拉芝士擦丝。

7 取深烤盘,均匀地刷一层橄榄油,在最底层铺上番茄牛肉酱。烤箱预热至150℃。

8 继续依次铺层白酱、一层面皮和一层肉酱,重复几次将烤盘填满,进烤箱烤45分钟。

9 取出,在顶层面皮上撒满厚厚的芝士,再入烤箱烤约5分钟至表面金黄、起丝,最后再研磨一些味好美黑胡椒细粉即可。

纯手工鸡蛋意面:

意面做法很简单,原料只需要250克小麦粉、2个鸡蛋、适量盐和1茶匙橄榄油即可。

1 小麦粉中加鸡蛋、橄榄油和盐揉成光滑面团,包好保鲜膜入冰箱冷藏醒面20分钟。

2用制面机把面团擀压成1~2毫米厚的薄面皮(也可用擀面杖重复擀压成面皮)。

反思层面 篇7

一、历史层面

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层面指的是能够完整地表达以往一段时间所发生的特定事件的内容单元。在电视纪录片中, 一般来讲, 它是由多个历史层面组成的。

1. 历史层面的选择:

在不同的纪录片中, 所截取的历史层面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中, 从哪一点截取能切中主题, 编导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把握, 因为他对纪录片的展开将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比如, 浙江电视台拍摄的《嫁给中国》和哈尔滨电视台拍摄的《奥莉娅的故事》分别是表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 其截取历史层面时间差约50多年。《嫁给中国》拍的是18岁的奥地利姑娘瓦格纳同中国公派留学生杜承荣相爱的故事, 编导以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的历史层面为截取点。而《奥莉娅的故事》拍的是一位俄罗斯姑娘奥莉娅和中国小伙子李广生相爱的故事。25岁的奥莉娅是一位俄罗斯妇女, 她生活在中国的哈尔滨, 1997年2月19日, 她在哈尔滨市《新晚报》上发表了《救救我的中国丈夫》的文章, 奥莉娅的丈夫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晚期, 生命垂危, 为挽救丈夫的生命, 在记者的帮助下, 她向社会发出了呼吁。编导以奥莉娅为救患病的中国丈夫李广生四处奔波为截取点, 目的是让观众对奥莉娅这个俄罗斯姑娘的呼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纪录片中, 历史层面的截取与选择, 完全是为最大限度地表现主题的。

2. 多个历史层面的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 在电视纪录片中表现的历史内容, 往往是由多个历史层面组成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促动, 使纪录片的力度不断加深。

在纪录片创造过程中, 编导在第一个历史层面即说明制约层面确定之后围绕着主题, 在说明制约层面结束之后, 还要做进一步的阐述和深化, 如果要表现的历史层面内容多而复杂, 那可以多层面加以阐述。要层面清楚, 层面与层面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层层深入。还以《嫁给中国》为例, 瓦格纳同杜承荣结婚后来到中国, 一住就是六十一年, 瓦格纳生儿育女, 为丈夫养老送终。编导选取了这六十一年为第二个历史层面, 进一步来表现瓦格纳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感世界。如果片子做到这就结束了, 那就成为一般的爱情故事了。而《嫁给中国》的编导又从地域差别、生活差异、观念差异所形成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方面深化了两种文明的深刻冲突、碰撞。瓦格纳成了东西方文化及于一身的代表, 他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升华。这就形成了第三个层层递进的历史层面

纪录片的历史层面中, 有时会出现一个有数个更小的各自独立的侧面组成的层面。它使一些繁杂琐碎的历史内容更加条理化, 形成一个完整的层面, 可以加深整体阐述的力度。

二、现实层面

纪录片的现实层面指的是现在发生的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人物、事件的内容单元。一般来说, 现实层面在纪录片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事物近期发展的过程。

现实层面的表现形式

在电视纪录片中, 每一个现实层面几乎都脱离不了这样的表现形式:A以现在时为标准所拍摄的人物或事件的过程单元B以现在时为标准采访的人物, 人物所表述的是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内容单元。现实层面的这两种表现形式, 有时可同时地出现在一个现实层面中, 比如电视系列片《庐山》中的第一集, 采用了对庐山风光拍摄的同时, 主持人又进行了一番现场的评说和介绍, 使本应是风光片的纪录片, 又增加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话题, 放大了纪录片的内涵表现。

现实层面的表现形式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决定, 编导早构思的时候应给予充分地思考。

1. 现实层面的选择

一般来讲, 电视纪录片现实层面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纪录片选择的切入点对全部故事的发展起着统领作用。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讲的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传人, 他不满意现有的定居生活, 喜欢山林里的狩猎生活, 虔诚地崇拜山神。而他的儿子对山神满不在乎, 与他形成强烈的鲜明的反差, 山神的脸谱就成了反映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的晴雨表。选择山神为切入点, 对下面故事的发展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同时也使纪录片自然流畅。

2. 多个现实层面的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 电视纪录片是由多个现实层面构成的。他们之间在逻辑上、内容上以及生活本身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层面关系, 他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层面关系。

摄制不同的纪录片, 现实层面的选择是不同的, 有的纪录片, 为了更完善说明一些问题, 在某个现实层面上, 出现了主线和副线, 或几条线相互关联或交叉, 加深了纪录片现实层面的力度。

比如纪录片《龙脊》, 以九岁的潘能高为主线, 且潘能高又是纪录片的切入点, 编导为了说明小寨村孩子上学的情况, 分别加入了四条副线。一是潘能高的好朋友在班里考第一的潘军权的情况;二是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下又重新上学的失学孩子石梅珍的情况;三是失学儿童潘井妹的情况;四是五年级学生潘继思为了筹集学费, 利用假期到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淘金, 以解决学费问题的情况。主线与副线交织在一起, 编导通过一个主线和四个副线, 把每个现实层面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加深了表达的力度, 更为说明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中, 历史层面与现实层面相互补充, 相互交叉, 选择的好, 就会使纪录片起伏跌宕, 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 给观众娓娓道来的感觉。

对于电视纪录片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探讨有助于对整部纪录片的把握, 使所拍摄的纪录片更加完善, 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为提高纪录片的整体水平大有益处。■

阅读层面的拓展 篇8

1. 抒怀, 高扬时代主旋律

作品将山中的景物当着朋友, 并借助这些人格化的景物寄托和抒发作者的人文情怀, 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赞美之情。在文中, 古桥饱经沧桑, 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它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具有“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和无私奉献的人们;白云“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 ”使人们联想到妙手回春的白衣天使;瀑布这位“纯粹的歌唱家”, 使人联想到给我们带来高雅艺术享受的艺术家;小溪能照出人的“浑浊”, 它的客观公正正直的处世态度, 云雀“从来不说是非”的品行, 不正是我们所赞美和称道的吗?总之, 作者巧妙地借物抒怀, 高唱了一首时代旋律的主题歌。

2. 喻人, 含蓄委婉指时弊

生活并不全由美主宰着, 也有不美的一面。作者在文中以物喻人, 含蓄委婉地对时弊给予了批评。瀑布有“天生的紧嗓子”而且“从古唱到今”, 早已是功成名就的“男高音”“歌唱家”, 但它“不拉赞助”、“不收门票”, 不像现在演艺界的部分歌星一样以艺谋私。相比之下, 美丑自现。作者将善意的批评含蓄地包含在对大自然“艺术家”的赞美之中, 针砭时弊不露痕迹, 这是多么高超的批评艺术!

3. 入微, 人文情怀系生灵

由于“我”突遇雷阵雨, 就“跑到一棵老柏树下”, “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 “我”认为“我与蚂蚁之间有缘分”, 与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作者把小蚂蚁当着“小弟弟”甚至“患难兄弟”, 并且“用手捧起几只蚂蚁”, “好不动情”, 把神圣崇高的人文关怀倾洒于这小小的生灵, 它自然会唤起我们的同情之心, 激发我们对大自然中的弱小生灵、对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把人文关怀洒向大千世界, 天地万物!

4. 为一, 人文情怀寓景物

融情于景, 物我为一是文学写景的最高境界。本文将人文情怀寄寓于景物之中, 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你看, “我”走进树林, “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 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不仅如此, “我”还感觉到“许多鸟在唤我的名字”, 露珠在“与我交换眼神”甚至“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更令人称奇的是“我闭上眼睛, 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而且是一株根深叶茂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树!文中的景物, 绝不是龚古尔兄弟的“自然主义”的景物, 而是充满人文情怀、人文思想和人文审美意识的景物, 是物我一体的有形可感的有生命活力的景物!这种景物, 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优化人格, 提升品位, 使我们如沐春风, 又甘之若饴, 是难得的人文艺术享受。

5. 生活, 乐尊自然为我师

作者心中, 万物有情;作者笔下, 一切皆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富有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 将审美的慧眼投向大自然时, 这些自然景观立即有了生命, 有了灵性, 被染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先哲们的“以宇宙为课堂, 拜自然为宗师”的教导, 在本文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同时, 本文还启示我们,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的事物,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热爱生活, 乐拜自然为师, 并且用审美的眼光将人文情怀渗透于自然观照之中, 我们就会发现,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仅美轮美奂, 而且绚丽多彩!

由宏观层面看中国制造 篇9

中国制造业发展2025规划是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基本要求来设计的。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方针,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 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形和基本现状来考虑。自从建国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 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对国内外的经济发展都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也具备了制造大国的夯实基础。比起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在商品质量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创新层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凸显出一些弊端和问题。要想加快实现经济大国的梦想, 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也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相适应。

其次, 就全球制造强国的整体判定而言, 美国处于发展的最前沿, 日本和德国高于我国和韩国等国家, 也居于前端。根据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增长率对比来看, 加快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是我国未来的重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发展奋进、追求创新的战略目标, 争取到2020年, 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中国制造可以实现与我国十二五纲要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目标的贯串, 也是我国与发达制造国缩小差距的奋斗方向。

做好政务工作三个层面体会 篇10

一、怎么想

办公厅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 平时思想高度紧张, 手机24小时开机, 随时都可能接受紧急任务, 一个月的工作量不少于在一些部门全年的工作量。点多面广、头绪繁多、任务繁重, “5+2”“白+黑”的经历不少, 节假日、星期天休息不多, 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是常事。省政府领导工作时效要求高, 在政务处室工作, 必须反应快、行动更快。如参加省政府领导专题会, 会议结束24小时以内必须写出会议纪要报省领导审定。遇有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 不管是周末节假日还是三更半夜, 全处同志都要立即投入到紧张工作状态, 有的迅即陪同省领导赶赴事故现场, 有的组织紧急会议或者起草紧急通知, 完成好领导交办的任务, 经常顾不上吃饭、睡觉。

我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不到8年, 服务的省领导调整了3次, 联系部门也随着省领导调整不断变化,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新业务、新知识不断增多, 要做到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 而且还要把小事办细、急事办对、难事办好, 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办公厅作为省政府综合办事机构, 接触人多、信息量大、工作要求高, 不管是办文、办事还是办会, 时刻都在接受省领导、部门和基层的检验, 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和砺炼, 使学识、见识、胆识都能得到不断提升。近几年, 有几个部门和企业先后输送18名干部, 在我处学习锻炼1-2年回到原单位后, 有15名同志得到提拔重用。

二、怎么看

办公厅工作很辛苦, 这种辛苦和付出换来的是政府工作的高效运转, 能在办公厅政务处室工作, 本身就说明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要想在办公厅立足, 必须把这种荣誉感、自豪感转换为履职的压力、尽责的动力, 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能力和过硬的作风。

(一) 渊博的知识。

在办公厅政务处室工作, 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社会常识, 熟知办公厅各项制度和规定, 必须掌握联系部门的业务和工作要求, 否则就会受能力所限力不从心, 写文章、办事情就缺乏底气, 想问题、拿意见就没有见地, 甚至可能好心办错事。做到这一点, 没有捷径可走, 必须勤学苦练, 博采众长, 使自己成为“杂家”, 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 精湛的能力。

办公厅工作集政务服务和事务服务于一身, 政策性、综合性、专业性都很强, 办文办会办事是政策水平、逻辑思维、文字功底、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以及领悟力、执行力、操作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看似平凡, 实质上并不简单。必须精通岗位所需的文稿起草、综合协调、具体办事三项基本功, 不仅要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 而且还要把急事办对、把难事办好、把小事办细, 做到参之有道、谋之有策、统筹有方、协调有度、落实有力。

(三) 过硬的作风。

办公厅工作干好了是小事, 发生一点失误或纰漏都是大事, 就可能影响到整体工作, 必须365天、24小时随时待命, 紧急情况随叫随到, 紧急事项立接立办。为领导服务要到位, 为部门服务要主动, 为群众服务要热情, 要好中求快, 快中求好。

三、怎么干

办公厅是政府的参谋助手、运转枢纽和机关窗口。做好办公厅工作, 必须认真去学、悉心去悟、尽力去办, 严谨细致、严格要求, 加快实现从具体事务向当高参转变, 从做好日常工作向超前服务转变, 从被动接受和完成任务向创造性开展工作转变, 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向统筹各方面资源共同做好工作转变。

(一) 加强学习。

要全面掌握办公厅工作基本功, 精通岗位所需业务技能、联系部门业务知识, 博闻强记, 让领导问不住、问不倒。要吃透上情、把握下情、了解外情、熟悉内情, 把本职工作研究深、研究透。要向书本学习, 坚持学理论、学业务、学习新知识, 不断拓展知识面。要向他人学习,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见贤思齐。要向实践学习, 多听、多想、多看、多干, 不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特别要杜绝自以为是、甘于无知, 大事干不了、小事不屑干的现象, 努力在学习中求知、在学习中增智、在学习中提高。

(二) 忠诚履职。

牢固树立“一日无为, 三日不安”的责任感, 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磨练提高, 干到最努力、追求最优秀。要弄懂, 干什么学什么, 学什么就弄懂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底气;要善写, 起草文稿能把握政策要求, 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要能讲, 语言表达条理清晰, 汇报情况要重点突出、协调事项要符合实际;要会办, 抓大事着眼全局, 做小事严谨细致, 干工作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加强纵向、横向联系, 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多提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 为领导分忧、为同事减压。

(三) 严谨细致。

办公厅工作千头万绪, 而且时限要求非常紧, 必须统筹兼顾, 防止顾此失彼, 更不能忙中出错。要注意总结工作, 在繁忙中理头绪, 在实践中找规律, 在被动中求主动。要随时记、反复想, 时时处处记录待转的公文、需研究的事项、需安排的活动, 经常想想每件事的进展, 及时提供真实准确、详细全面的情况;要提前做、按时结, 根据领会领导意图和部门准备情况, 提前做出省领导一周工作预安排, 不能因事小而疏忽大意, 更不能因事多而出现纰漏。要讲规范、求严谨, 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使经手的工作经得起检验。

(四) 严格要求。

办公厅干部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政府形象, 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谨言慎行。要本色做人、角色做事, 习惯于平淡, 甘心于奉献, 敏于事、谨于行、慎于言, 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强化执行意识, 接受任务不讲条件, 完成工作不打折扣。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工作, 服务讲优质、行为讲规范、办事讲高效、工作讲一流。

多层面防治科研不端行为 篇11

钟灿涛 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项目办公室主任。199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开始从事科研开发工作。2004年起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科研不端行为日益引起科技界的重视。科研不端行为不仅影响到科研人员个人和所在机构团体,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科学技术研究一般从项目研究建议开始,经过项目评估评审、项目执行等具体的研究过程,获得研究结果,并且最后通过论文(报告)和成果鉴定等方式发表和得到认可。在所有这些过程中,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都有可能出现科研不端行为。例如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某些研究人员为了获得资助,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而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出“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此外,在项目成果的评审和鉴定过程中,有些成果鉴定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有意过分夸大研究成果在本领域的意义和地位,这也是科研不端行为。总之,科研不端行为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假冒、篡改、剽窃或不实评价行为。必须注意的是,科研不端行为不包括由于不同学术观点而产生的正当学术争论,以及无意识的错误。

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建国之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为重,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重大科技突破,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代科学家的人格和道德魅力实为当今所有科研人员的楷模。

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特别是重大成果,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但科研活动并非在真空中进行,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有些研究人员科学道德修养不足,再加上当前大环境的影响,变得浮躁,企图快速取得成果,在短时间内获取学术地位和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人就有了违反国家或科学界所普遍接受的有关科学研究真实性、诚实性和可信性原则的潜在动机。

此外,今天的科研活动,已经不再完全是科学家兴趣驱动下的活动。科学工作者个人为了工作条件、个人的声誉以及实际利益,都有可能作出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而科学团体,为了单位和部门利益,也有可能对成员的不端行为进行包庇。许多单位混淆科技投入和成果产出的概念,以科研经费的多少代替学术贡献的大小,把争取经费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价指标,于是就产生了夸大研究能力去申请经费的情况。结果当然是完不成任务,从而产生造假等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中的不作为,甚至有意纵容,客观上也助长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有些单位对于科研人员提交的申请资料不做认真审查,致使有关人员在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的科研不端行为不能尽早得到纠正。此外,管理上的漏洞还给科研不端行为留下了更为严重的“后门”。例如,课题制是非常好的制度,但部分单位对其理解有偏差,项目完全变成课题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科研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特别是有些单位的财务(经费)管理比较混乱。这些都为科研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提供了条件。

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十分明显。由于项目申请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导致项目评审立项时国家和政府资源的分配没有集中到真正的优势单位,从而造成浪费,并且阻碍了真正有创新能力的诚实科研人员获得支持。而研究成果的过分拔高,特别是某些不实鉴定,则有可能对政府或此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企业技术开发方向产生严重误导。

以“汉芯”事件为例,本来我国在微电子,特别是芯片领域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汉芯”事件对于国家的科研布局和长远发展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更不用说其带来的恶劣示范效应了。

骗取名利、侵占他人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深远,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不能保证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还使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对国家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科研不端行为的防治措施

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来解决。在国家的层面上,加大科技投入,能够有效地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改进科研评价体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许多科研不端行为的出现。笔者认为,加强科学道德培养、加强科研管理、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以及加强科研诚信体制化建设是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有效措施。

加强科学道德培养,从源头上杜绝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是学术道德败坏的表现,根治科研不端行为,必须抓住源头。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教育最为关键。只有通过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才能从源头上清除捏造、篡改、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

学术道德建设主要应建立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机制、加强学术道德舆论监督。教育部门要注重科学道德教育,开设科学道德课程。道德教育应当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的道德教育具体体现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批判、限制和惩罚。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校园内的研究在伦理道德和诚信上达到高标准。

早在2001年,中科院就颁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作为中国科技界精英的群体,采取了制定自律准则的方式,目的就是要以此影响科技界,净化科研环境。

据了解,中国科协正在起草《科学家行为准则》,其目的就是要在科技人员中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道德、提倡严格自律,坚决反对、抵制科研工作中的剽窃、抄袭、夸大成果、弄虚作假等不道德的行为。

加强科研管理,积极防止科研不端行为

首先,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特别是基层的科研管理力度,对于预防和惩治科研不端行为非常重要。基层科研管理部门离科研人员比较近,比较了解本单位科研人员的素养和作风。对于存在科研不端行为历史的科研人员申请项目,应当更严格地进行审查。实际上,单单通过加强项目资料的审查,就可以有效杜绝有关人员在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其次,加强内部沟通,能够有效预防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等行为的出现。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应当将科研活动和行为一并管起来。重要论文发表前必须与有关同事交流或研讨,在内部沟通并听取意见或反映,重要论文送出发表前,需经过课题组或团队负责人的认可或推荐。

第三,加强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提高申请项目的质量。很多单位都有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这样的建制,但是在实际项目运作过程中,作用往往发挥的不好。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对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道德和作风进行了解,但在专业方面却无法判断。因此需要依赖学术委员会对申请项目的质量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严格把关。例如,北京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如果对提交的项目申请书内容感到有疑问时,会及时组织校内以及校外学术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内部评审。

最后,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利益来源。加强项目经费管理,能够防止科研人员从项目中获得非法利益。项目经费不能完全由项目负责人一人说了算,对于大额支出,必须经过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加大处罚力度,使科研不端行为无利可图

如前所述,利益是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诱因。对于科研活动中的不端行为必须进行惩治。如果无论是个人或团体都不能够从科研不端行为中获得好处和利益,那么不端行为将会大大减少。各单位要分别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确认属实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抄袭剽窃论文者公开曝光;对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谎报成果者,要取消其资格;对违纪违法者要撤消学位和领导职务,特别严重的要调整工作岗位,不能再为人师表,甚至通过法律手段给予惩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开始实行对项目的科学监督并对违规人员不良记录进行发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查处了19 起科技工作者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并在其网站首页进行了公开通报。

其实对于科研不端行为和不法行为,已经有许多法规都做出了惩罚和处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就规定:一是“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二是“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是“取消其优惠待遇和奖励,并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四是对于侵犯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行为可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同时,《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第29 条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课题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对课题责任人和依托单位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同时根据情况可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课题等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科研诚信体制化建设,为杜绝科研不端行为提供系统保障

无论是预防性措施还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和处罚,都必须有体制上的支持。在这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科研诚信的体制化建设能够为杜绝科研不端行为提供系统性的机制保障。

例如,2006 年5 月23 日教育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防止科研不端行为。而国家科技部制定的于2007年1月1日生效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则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城市规划层面比较分析 篇12

一、我国规划概述

从宏观到微观深入研究, 规划主要是研究空间关系问题或称之为布局问题, 都会落实到土地如何合理利用上, 都有土地使用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定。不过不同层次侧重有所不同, 具体化过程有所不同。

我国规划包括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内容。国土规划涉及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的综合战略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侧重于全国及各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保护的平衡。区域规划则主要是对建设活动作空间上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城镇体系规划则是区域规划中有关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的合理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因此, 在做单个规划时, 应全面考虑各个层次。

二、城市规划层面比较分析

城市规划层面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主要方面, 也可用不同侧重分析。定向, 相当于城镇体系规划, 侧重城市机能特色的发展方向及地域发展方向, 同战略、城市发展主导因素及城市空间发展相结合;定性, 相当于城市总规;定量, 相当于分区规划;定位, 相当于详细规划。

(一)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可概括为“一化二系三结构”: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及研究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以及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 (如空间发展轴、生长点的研究) , 确定其时序关系和动态空间结构。

如图2所示的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图, 反映“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十二个片区中心、四个发展轴”。一个中心:中间品红色表示的苏州市区;五个副中心:呈棕红色的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等;十二个片区中心:用小圈表示的;四个发展轴:大致呈两横两纵用黄线表示的带。在此体系规划中, 清楚地表现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市镇发展区、城镇轴线、农业空间、生态敏感区、港口、铁路、等级公路、等级航道等内容。

(二)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如图3所示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图, 黄色表示居住用地, 绿色表示农业用地、绿地, 红、紫、棕色表示对外交通等用地。在总规中用不同颜色反映土地利用状况, 可间接反映出城市的性质、规模。同时, 城市总规图与现状图进行比较, 直观的反映出城市空间发展状态。

(三) 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的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包括明确分区性质及其在城市中的地位, 确定人口的合理容量, 生活居住用地规划, 公共建筑规划等内容。

如图4, 分区规划图, 不同的颜色分别清晰地反映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四) 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 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或者直接对城市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度和管理需要, 一般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体系中与管理设施相衔接的层次, 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可分为四方面:用地控制, 通过地块界线确定用地性质来达到目的;建筑控制, 指标有容积率、建筑限高、最大最小面宽、建筑退后红线等;人口控制, 大多用最大人口数量指标来体现;环境控制, 主要考虑绿地控制。

如图5所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分别反映了街坊编号图、土地使用规划图、保护规划图。街坊编号图中, 黑色表示图则, 在五十四个有编号的黑图中记录有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数据;通过土地使用规划图, 可得到土地使用面积、界线, 可直观的观察出不同深度的黄色表示住宅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教用地, 不同红色表色文化娱乐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等;保护规划图可反映出保护区分布、控制状况。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 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和施工。包括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工程管线、竖向、景观等规划设计, 布置总平面图,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等。

如图6,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图可反映绿地占地率、绿地利用率、绿化覆盖率等;小区总平面图可反映具体的一小地区住宅建筑、公共设施 (停车场、凉亭、煤场等) 布局, 与技术经济指标相连。

三、结语

城镇体系规划涉及城镇区域形成、发展, 对城市总体规划有决定性意义, 因此应首先清楚城镇体系规划。总规是分区规划的前提, 总规主要是指导原则和基本蓝图, 详规是总规的宏观原则在开发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其条例化, 同时也是实施总体规划的规划管理手段和依据;分区规划加深修正总规, 体现城市建筑法令的严谨及程式条例化、规范化。在实际中, 只有由抽象到具体, 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的层次决策, 一步一步做到位, 并且不断总结以往规划的经验教训, 才会使规划工作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宋军.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认识[J].城市规划, 1991.

[3]沈清基."形""数""术""好""尺"—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构思[J].1993.

[4]钟仲宣.湘潭师院校园总体规划建设浅谈[J].湘潭师院学院学报, 1993.

[5]也绪镁.分区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J].

上一篇:函数与实际应用下一篇:配电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