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层面

2024-10-16

教师层面(通用12篇)

教师层面 篇1

一、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真实环境,应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1. 搭建交流互助平台

新的课程标准给予教师对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自由和创造自由,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成为开发者和研究者。开发和研究是需要交流、互助与协作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互助与协作的意识,又要具备互助与协作的能力。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助与协作的平台。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课前决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以学科为单位,围绕单元、章节或一节课,分享教育资源、分享创新思路、分享个性问题。彼此相互学习教学设计、相互交流改进教学设计、共同讨论完善教学设计。在交流与协作中,让教学设计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用、更贴近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提高专业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2. 搭建竞争展示平台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两个能力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去激发学生动机、必须去激发学生思维、必须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去激励学生情感。这些能力在课堂上都应得到充分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在这样不断地展示与反思中得到提高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说、讲、评”竞赛活动等,为教师搭建竞争性展示平台,让教师经常性地跳出自己的课堂,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去竞争,在竞争中展示,在展示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搭建研究创新平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开展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研修、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平台。教师要自觉走上平台,投身教学研究。要坚持立足课堂,以教学实际问题为课题的立项原则;坚持观摩提出问题、研磨分析问题、建模解决问题的研究态度;实施宝泉岭分局教育局提出的“3+3推磨式”教研方法。在教学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4. 搭建培训提高平台

前面我们提到了教学互助设计、课堂展示与反思、校本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都是校内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方法。如果学校有计划地为教师搭建一个更高层次的培训平台,让教师走出学校,定期接受专家引领、定期感受名校氛围、定期体验名师指点,让教师不断接触新理念、接受新体验、尝试新方法,这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作用将是巨大的。

5.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在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为教师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为教师搜索资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便利,必将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校于2010年创办“新华农场学校校园网”,同时开办了“华彩乐章”教师主题工作群。广大教师正活跃在学校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在交流中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要成才,自主发展是必由之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在关系是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如此。名师窦桂梅这样讲道:“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谁来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是教师自己。”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力作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是前提。教师要成才,自主发展是必由之路。教师的自主发展,要重点增强三种意识。

1. 自主学习意识

有人说,“不爱读书的老师,带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这句话很是耐人寻味。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教师,不论是为工作、为学生,还是为自身的发展,都必须认真读书。第一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多读专业书籍,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多读教育期刊,让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积累;多读教育经典,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学。第二要让读书成为一种风气:用自身的读书行为感染带动你学生的读书行为。第三,让读书成为一种规划:用读书计划来规划你的专业发展。

2. 自主提高意识

教学能力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内容。教师在自主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为教师搭建的专业发展平台,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提高以下专业技能:一要注重提高教学设计技能。二要注重提高讲授技能。三要注重提高教学实施技能。四要注重提高教学调控技能。五要注重提高教学研究技能。六要注重提高教学技术运用技能。

3. 自主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教学反思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学实践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如,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动机、思维、情感,怎样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讨论意识、探究意识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其次,教学反思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后记反思、教学案例反思、教学叙事反思以及评教活动反思等。这还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去不断地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去追寻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社会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教育本身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那就让我们学校与教师共同携起手来,用发展给力教育,用发展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层面 篇2

青年教师是是学校的希望,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1]。徐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于到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44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约30%,虽然学校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教师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学科层面,如何在学科层面对这些青年教师加强培养,以使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能协同并进,一直是我们在学科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以生物学学科为例,分别从学科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成效以及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认识等方面谈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体会。

1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

在徐州医学院博士学位点建设期间,徐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下辖的生物学教研室于2012~20共引进8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学科负责人在对新进教师的学科定位、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教研室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约为200学时/学年。仅仅是从承担教学工作量的角度考虑,一个学科或许不需要引进这么多的青年教师。生物学教研室之所以要引进这些教师,一方面因为该教研室涵盖了三个二级学科: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但是原有的这三个二级学科教师梯队不合理,老教师面临退休,新教师力量不足,骨干力量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学校博士点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各项工作的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科,依赖于人才的培养。此外,依托于生物学学科的神经生物实验室是校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发展也离不开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就是在经过5~的建设,这些青年教师能成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科发展的骨干。

2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

学科层面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分别给青年教师制定了短期和中长期培养目标。教学:教师岗位的教师,经过1~2年的培养要能够完全胜任一门课程教学工作;3~5年内发表教学论文1篇,承担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5~10年能成为课程负责人。科研:硕士学位教师在工作后的1~3年内能争取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1~3年内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发表1~2篇SCI论文,顺利晋升职称;3~5年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成为科研团队的骨干;5~10年顺利晋升教授职称,有稳定的科研方向,能够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管理: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室常规事务的管理,积极参与各级部门临时下达的各项任务。经过3~5年的培养,大部分青年教师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促进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经过5~10年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的教师能够胜任二级学科负责人的工作。

3学科层面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及成效

3.1管理和激励

教学上,根据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新进教师入校的第一学期不承担教学任务,但必须参加各级部门安排的教学培训、教研室的教学会议等相关教学工作;第二学期会适当安排少量教学任务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除了上课前要进行听课、试讲和评讲程序,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必须进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教师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目前,参加工作满2年的青年教师已经基本能够胜任一门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课题组负责人会给每位青年教师明确科研计划和任务。首先,科研项目的申请工作,获得项目资助是科研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由于第一学期不安排教学任务,新进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文献,尽快地融入到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中去;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整理及预实验准备,也为项目的申请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撰写项目前,会在组内就将要撰写的项目进行汇报,项目组成员都参与其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讨论,经过反复的论证,才去撰写项目报告,再经多次讨论修改,直至最终定稿。3年内,8位博士青年教师中已有4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1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3位获得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资助,3位获得国家或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资助。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和论文的发表工作。因新进教师均有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基本可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教师在指导硕士生科研的过程中科研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新进教师每年都会有至少1篇SCI论文发表。管理上,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到教研室常规事务的管理中来,教研室主任根据老师们的特长进行分工,设置教学秘书、科研秘书、研究生管理秘书等,通过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带教和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充满了自信,并勇于承担责任。经过这2~3年的锻炼,这些青年老师基本都能够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教职工考勤以及工会工作等各类事务中担当其任。在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的是出现问题时负责人要勇于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责任全部推卸到承担具体任务的`教师身上。

3.2引导和沟通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加速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2-3]。科室通过召开教学和学术活动会议,为老师们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队伍的凝聚力,同时老师也会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激发拼搏的动力。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这种博士教师为主的学科环境给了学位较低的教师压力感和上进心,两年内,3位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先后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到,5位新进教师顺利通过副教授职称评审。新环境和新任务下,青年教师的思想状态不稳定,需要负责人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及时沟通,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疏导。有个别老师的工作状态跟工作应聘时所承诺的并不一致,工作后不思进取,缺乏主动和创新,尤其是科研工作举步维艰,针对这种现象,负责人会在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其教学或管理特长,做到知人善任。在学科的整体工作氛围和业绩的推动下,老师的工作状态会逐渐发生积极的转变。

3.3尊重和扶持

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度过这个时期对其后续的成长非常重要[4]。我们的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老师博士期间以干细胞研究为主,有的熟悉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还有的擅长形态学的检测等,作为学科负责人,我们尊重青年教师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将博士期间的研究与课题组现有科研方向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快地融入到新的课题组,为课题组注入新鲜的血液。青年教师在获得科研项目资助前,课题组会给予科研经费上的支持,青年教师不会因为没有科研经费而无法开展科学研究[5]。教学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精心指导新教师教学课件的制作,就授课的重点、难点和授课方法进行交流和探讨,而新教师结合科研对教学前沿的把握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分体现了教研相长。

3.4突出培养重点

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科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科负责人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落脚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培养。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来讲,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教师们都很重视职称的晋升,学科也希望有更多高职称的教师。随着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较以往有很大提高,新进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实也证明,很大一部分博士教师难以在工作后的两年内晋升为副教授。怎对这一问题,课题组负责人会重点培养德才各方面比较突出的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方面给予大力指导。比如在春季,教研室组织老师召开多次教学改革及研讨会议,就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PBL案例教学进行了研讨和案例的编写,根据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安排近期晋升职称的教师就此工作撰写并发表了教学论文,申报案例教学项目。另外,在其他日常工作或管理事务中,也会把任务较重的工作交给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去做,在对其能力进行锻炼培养的同时,对其日后否能够担当重任也是一个考验。

4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

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实践研究探析 篇3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70-01

教育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时,便以自身独有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产生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每个学生,教师对教育公平的践行状况,是整个教育公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研究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实践研究进行探析。

一、教师待遇与教育公平

要落实教育公平的实践,必然要从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进行,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是关键所在。教育公平的实质,是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而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没有高水平、配置均衡的教师队伍,教育公平就是空中楼阁。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存在巨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行业内教师收入差距日益明显,同一地区不同级别学校教师收入差距也在加大。教师待遇不佳的直接恶果便是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资源从教,同时极易引发已有人才的流失。教师待遇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较为严重,不只教师行业内部存在同劳不同酬的问题,突出的是教师待遇严重不足。

二、教师教育与教育公平

瑞典学者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在三个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涵义:第一,起点公平论,指入学机会均等。第二,过程公平论,指教育条件均等。第三,结果公平论,指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其中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不同教师具有不同水平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要保证每个学生接收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其前提表示保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公平的教师专业技能教育,是满足学生对公平的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是满足每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关于教师教育方面的教育公平研究主要关注点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相关问题上。有研究者认为,要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一是要保证好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进行。给予每位教师公平的获得职业技能发展专业成长的机会。二是注重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过程,保证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资格及教师教育问题上,有相关学者对国外如澳大利亚、美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澳大利亚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政策及计划确定,首先确定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与目的,解决各州地区间教师质量衡量标准的差异,排除教师流动的障碍,促进全国教师高质量高素质的发展。其次,制定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要素。第三,提出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的评析,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认为教师是学校内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相关问题领域,美国也有相关的经验。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批判主义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成为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新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思想已经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转向“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课程知识批判之途,形成了注重培养教师社会道德责任感和批判思考能力。

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教育公平

研究者们认为,造成同一地区城乡之间,同一层级学生群体享受到的教师资源的不公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初始配置,二是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从教师配置来说,城乡中小学师资呈现强烈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城乡中小学间教师资源的不公平现象。教师轮岗的初衷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择校热”背景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延续性,其次是不利于学校的稳定与特色的形成,同时会导致学生过于频繁地接受不同教师的教育产生不适应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农村地区教师现状及教师流动问题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流动多属于无序、不合理的流动。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建议:政策方面,在教师职务评聘时,将是否曾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列为必备条件之一。待遇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村教师待遇,缩小这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总结与启示

基于教师层面的教育公平实践,研究者分别从教师待遇、教师教育、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与行为以及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当教育公平落脚在校园和教室这一微观层面上时,存在于其中的人便成了教育公平实现的关键所在。学生都想让优秀老师教,老师也都想教好学生。校园里的教育公平,既关联着学生是否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也关联着教师是否获得公平的专业技能成长机会。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不公平的现象存在于校园中,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尽量让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最大程度的成功,让每位教师获得自己专业成长的最大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方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

[2] 杨云兰.教育公平视野中农村教师工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

[3] 邓银城,卜晓艳.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的调查与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10(2)

从内涵层面探讨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篇4

相关文献多从外延的宏观角度论述教师培训的不足, 如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督导机制、培训条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等。教师培训远非如此简单, 除此之外, 其内涵层面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一) 政策性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矛盾

对比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与2004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工作任务目标, 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尽管时间过了七年, 2011年的《意见》并没有太大变化, 只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 将“实施100万骨干教师培训”的层面明确为“进行国家级培训”, 将五年的全员在职培训任务量由240学时增加为360学时。这本身就有一对矛盾, 其规定与教师需求不相适应。将学时从240学时提升为360学时, 值得商榷, 仅凭“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定顶层设计的条件是不充分的。

(二) 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矛盾

各培训机构为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 不得不尽力追求形式, 力争在形式上追求创新, 通过新颖的形式刺激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用“掩耳盗铃”的方式艰难地组织教师学习。从内容上看, 有些培训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搞形式主义, 走过场, 而不是立足于解决教师的困惑[1]。教师培训各种模式不断涌现, 使教师培训出现“二少一脱离”的现象, 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 涉及的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 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2]。

在评价培训结果时也存在严重的形式问题。举办者通过书面满意度调查来说明培训的效果, 作为参训者, 熟知举办者的意图, 在培训伊始, 还未接受培训的情况下, 已将对培训的评价填入满意度反馈表中, 且多数为满意。一面是举办者辛辛苦苦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一面是参训教师力图应付, 形式与内容实质相去甚远。

(三) 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培训实践的矛盾

培训组织者在内容设计上缺乏慎重选择, 随意性比较大, 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未能根据学员的整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为了追求完成上级交给的继续教育任务量, 组织者将所有教师不分差异地编排在一起“一锅烩”。在培训内容上, 或重理论轻实践, 或重实践轻理论, 多年来, 教师培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博弈, 缺乏明确的指导。有些教师培训机构为了提升培训层次, 聘请高校专家, 开设专家讲座, 注重理论讲授,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指导;要么是一些单位过于迎合教师的实践需求, 以无明确理论指导的案例研修、参与式研修为主, “从各地的培训 (包括送培下省) 的情况来看, 几年来培训内容明显向实践偏移。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 被邀请用切身的体会来述说对新课程的理解”[3]。但是这类培训往往在追求满足教师需求的过程中偏离培训的方向, 培训目标模糊, 缺乏对教师教育先进理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引导。

(四) 教师培训质与量的矛盾

从根本上讲, 教师培训的价值在于质量, 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是, 当今教师培训却成为行政政策拉动的产物, 培训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往往让位于政策能否落实[4]。目前, 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政策规定量的要求, 努力追求量的达标, 而不是从质上研究教师培训的实效与价值。培训“目标指向紊乱”, 出现比较严重的局限性, 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 只能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总体性要求, 凭着自己的经验, 确立每一次短期培训的具体目标[3]。教师培训像打游击战一样, 今天觉得礼仪培训好组织一场, 明天又发现演讲口才比较重要, 再举行一次, 不管什么主题, 随便找几个专家讲讲了事。教师培训最终成了碎片式的拼凑, 偏离内在质的价值取向, 课程成为不同主题、无关联的专题集合, 教师参加培训的直接目标即完成本阶段的继续教育任务量。另外, 因为要满足1000多万教师的学时量, 国家没有那么多专业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师, 于是将教师培训转向市场,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组织教师学习, 使教师培训成为一种竞争型行业。然而, 这种机构多以营利为目的, 对教师培训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一些机构将教师培训作为创收来源, 多者关注收益, 少者关注质量。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走向开放也带来了质量问题……但从短期看, 由于这些机构原先缺乏培训经验, 加上有些机构只是把校长培训作为创收的工具, 培训质量有所下降”[6]。

(五) 师资匮乏与教师培训基数大的矛盾

2011年,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 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 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随着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 每年都要补充一定量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关系到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数, 中小学教师培训成为一项艰巨工程, 初步统计, 按照每年每位教师72学时计算, 每年 1000多万教师就需要提供7亿多学时的继续教育。然而, 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却相对匮乏, “培训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无法满足教师培训的要求, 为数不多的培训人员面对基数很大的待培训教师犹如杯水车薪, 很难使教师培训得到大范围的普及”[1]。

二、有效的教师培训遵循的原则

(一) 不过分依附于教师需求

教师培训的指导理念就是满足中小学教师的需求, 了解教师最感兴趣的内容, “投其所好”, 是决定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但是, 并不是只有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的, 其前提是教师的需求必须是正当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被教师的需求所束缚, 必须把握好方向, 方向对了, 才能把握住实质。考虑教师需求的指导理念是美好的, 但是, 多数教师会认为他们不需要接受那么多的学习, 也无需学完高深的教育理论, 那些与他们的教学相去甚远。调查显示, 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外派高校的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 8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多安排一些教学实操技能的培训, 给他们提供清晰的操作, 回来能够照着做;不要安排过多的理论学习, 那样浪费时间, 收获也不大。殊不知, 教师的理念是需要逐步更新的, 因此, “按‘需’分配的过程效率来判断培训资源的分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的培训, 并不表示他们不应该接受这样的培训”[8]。教师培训应该满足教师的需求, 但是又不能完全依附于教师的需求, 应从教师的合理需求出发, 精心制定培训课程、安排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二) 不过分拘泥于形式

教师培训要力争摆脱形式的束缚, 不要大谈形式主义;不是追求形式的不断创新, 而要从内容上寻找突破。培训形式花俏, 容易让人感觉到肤浅, 无针对性。形式化的培训容易让教师心生疲惫, 形成刺激疲劳, 每次的参与酷似浪费时间, 习惯采用应付的态度以应之。成功的教师培训不应追求形式的唯美与多样, 应是内容设置科学合理, 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有效组织教师培训, 教育部必须加大统筹力度, 做好顶层设计, 组织专家团队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师培训大纲, 即课程标准, 进一步明确教师培训目的及内容,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培训课程, 为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 使教师培训的设备、教材逐步完善, 为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资源[6], 通过内驱动和外驱动的综合作用及政策的引导点燃教师学习的热情, 把更多的教师从敷衍完成任务引入追求自身发展的新境界。这是今后教师培训的努力方向。

(三) 不过分追求政策规定任务量的实现

教师培训机构应尽力协调好上级要求的全员培训任务量与教师需求之间的关系。教师培训的服务对象是教师, 应该在教师时间允许的基础上规定任务量, 在一个低水平的目标还尚未实现的基础上, 一个高水平的目标的提出, 其落实将是障碍重重。“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培训, 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在政策规定的时刻接受培训。当教师屈于政策的压力接受培训时, 其积极性显然无法调动”[4]。所以制定政策不能将目标聚焦在量的实现, 应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应真正以教师为主体, 追求质的内涵, 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将学习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鼓励性措施, 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仿效发达国家制定阶段性带薪研修制度, 如英国规定的正式教师连续工作满七年者可带薪进修一学期[11], 将学习真正变成教师的一种福利。通过阶段性研修, 不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静心思索的时间, 有足够时间重新调整工作状态, 养精蓄锐, 储存足够的能量以备重新投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

三、开展有效性教师培训的策略

教师培训若想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从内涵层面出发, 探究其有效措施径, 有效促进教师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教师追求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一) 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要以教师教育需求为核心, 着眼于服务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划, 考虑教师的学习地位, “教师是主体, 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 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充分满足这种需求”[12]。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任务。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建立为广大人民教师服务的意识, 调研一线教师最迫切的培训需求、职业认同的需求等, 建立开放互动的培训平台, 多以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了解教师之所需, 根据教师所需, 培训课程按科目设计, 实现培训的专业性。每次大规模的培训活动组织之前, 教师培训师都要深入学校, 通过座谈、问卷、访谈等形式, 了解、聆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收集他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通过征求中小学校校长的建议, 希望开展哪些方面的专业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多方人员的参与下, 在充分尊重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 教师培训师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 量体裁衣, 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 使培训尽可能地符合教师个人实际的专业成长计划, 使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培训课程是保证教师培训有效的基础性工作, 在培训课程研制中, 应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匹配, “应加强研究的实践应用性。这不仅是解决继续教育实践问题的需要, 也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指导并服务于实践”[13]。在培训课程设置上, 灵活地组织、挑选、设置一些贴近一线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 尊重受训教师已有实践经验分享, 组织优秀的教师“现身说法”, 以“经验”为基础, 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方法等。

在国家制定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 明确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划分为三级:一级是国家层面的必修课程, 为教师培训的内容确定基本方向, 将一些基本内容确定下来, 必修课程确定后, 可具体由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实施;二级是区域层面的地方选修课程, 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师的实际需求, 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自主设置形式灵活的培训课程, 比例为72学时的三分之一课程;三级是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 以本校教育教学内容为资源, 自主设置72学时的三分之一, 主要采用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 开展校内教师自主学习。成功的校本培训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而有实效的途径。

(三) 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师资队伍

为了满足不同岗位教师继续教育的学时要求, 亟须培养大批事业心强、业务能力扎实、素质较高的教师培训师, 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专业服务。为了进一步教师继续教育从业者的工作性质, 上级相关部门可制定相关的制度, 由教育部组织相关教师教育专家或国培资源库的教师组成专家组,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深入研究, 像制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一样, 制定教师教师培训师资格认证制度, 吸收一些热衷于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培训者, 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受过系统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训练、理论知识扎实的高校教授及专家、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教研员及经验丰富的一线中小学教师之间构建教师培训师共同体, 加强培训者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 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培训师队伍。

(四) 有效整合优质教师培训资源

教师培训在追求开放的市场化的今天, 要摒弃小家子主义的思想, 每个有资格的教师远程继续教育机构要加强沟通与联系, 不要各做各的教师继续教育系统门户,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国家完全可以将各个部门有机协调、统一, 汇集各种资源, 建设一个能够容纳全国一千多万教师的专题继续教育系统网站。现在的教师培训因为缺乏明确的方向性指导, 各个培训机构自己做自己的, 还唯恐自己的资源被别的机构所盗用, 经济利益受到影响。目前, 全国开发的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不计其数, 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区级的甚至县级的, 而且各个系统还追求特色性, 有别于其他机构。教育部可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 将优质的资源变成全国教师共享的资源, 同时将节省的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中。

摘要:当前, 教师培训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在其内涵上凸现出政策性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培训实践、教师培训质与量、师资匮乏与教师培训基数大等方面的矛盾。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不过分依附于教师需求, 不过分拘泥于形式, 不过分追求政策规定任务量的实现等原则, 通过合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师资队伍, 有效整合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等策略大力推进。

关键词:教师培训,矛盾,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1][7]李泽宇, 冯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11) :60-62.

[2]胡艳.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6) :18-22.

[3][5]金美芳, 等.新课程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9) :40-42.

[4][10]徐士强.教师培训券:构建一种新的教师培训制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5) :60-63.

[6][9]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 2011, (10) :3-10.

[8]王传毅, 熊英武.公平与效率: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硚口区的教师问卷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 :6-8.

[11]徐今雅.论新时期中国教师培训政策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05, (5) :113-114.

[12]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 2000, (4) :24-28.

部门层面2 篇5

常村煤矿企业文化办

(2011年9月1日)

在推行党建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绩效管理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绩效管理是把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通过《计划书》、《月度任务书》和《岗位责任书》的形式进行责任分解、任务分解,并按照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的工作步骤推进,使部门的各项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闭合高效,螺旋上升。结合企业文化办工作,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科学计划

有一句话说得好,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倍受穷。是说科学计划的重要性。干任何事情 都必须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预期的目标。

企业文化办在制定企业文化《计划书》、《月度任务书》和员工《岗位责任书》时,就很好的体现了事前科学计划的重要

性。在工作中,把工作目标和月度工作任务,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才适位”的要求,根据办公室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合理的定位,准确明了地把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每个人的头上,使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了岗位,落实在人头,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件件有着落,岗位有标准、工作有考核。科学计划、合理明了的责任划分,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执行力

按照管理学界的说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高质量执行是企业绩效文化的全面反映。结合到企业文化办来说,再完美的目标、实施方案,再完美的绩效管理系统,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文化办不断强化部门人员的执行能力,把强执行变为员工自动自发自觉的工作行为。

2011年,进一步抓好6S管理与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对接,制定出台了《文化办内部市场化运行方案》及文化办员工工作量收购价格和文化办员工6S考核细则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从3月份开始实施。从实施的效果看,员工之间的收入,特别是绩效工资收入差距拉开,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每周一次的科务会雷打不动,文化办全体人员通过科务会这个平台,钻研本职业务,研究分析企业文化推进过程中的“焦点”、“难点”

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工作中的挡手问题。

三、创新思路、突出绩效

在企业文化6S运行过程中,文化办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创新,切实推动工作发展,提出了“五级巡查闭合管理流程升级”工作法,在原来6S管理三级巡查的基础上,把业务部门和矿领导的检查纳入到6S管理巡查中,形成由下而上、层次分明的五级巡查制度,实现了从矿领导到普通员工层层落实责任,一级巡查一级,全员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监管的管理格局。

在规范员工行为方面,提出“员工不文明行为纠控法”,通过规范员工8小时工作外的社会行为,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计划书》、《月度任务书》把党委的各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任务分解,按照计划、实施、评价、改进的工作步骤稳步推进,充分印证了“思路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员工《岗位责任书》明确了岗位工作标准,实施个人月度绩效评价使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减少了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通过填写个人月度绩效评价表,能很好地对全月工作来一个回头看,通过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低效率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员工本人在评价中不断得到激励和鞭策,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工作中,文化办人员做到了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强化了集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 篇6

三个企业,三个案例

案例一:有一个家居企业,年销售额20多亿元,在其主营业务领域,已经是国内当之无愧的NO.1。但年底企业家眉头紧锁,为什么?与目标相差甚远。而且,总觉得下属不能理解自己的战略部署。于是,大手笔引进职业经理人,并请咨询公司做了详尽的战略规划方案。但效果不佳,大家对内容都不甚了解,最终方案束之高阁,部门各行其是,企业离目标渐行渐远。我给这个企业画了一张图。(见图1)

企业战略需要从规划到落地,这一距离就像18层楼一样高。企业家想的明白,方案高度也够,员工却还在底层。企业家从楼顶向下喊话,员工不是听不到就是懵懵懂懂。因此,战略一定要落地。

案例二: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目标,一个家居企业家雷厉风行地实施了系列变革。例如,发现组织有问题,立即调整,组织架构4年内调整了7次,每次调整幅度还比较大;业绩增长较慢,营销部门认为是职能部门支持不力,于是大笔一挥,将“部门组织架构确定、人员引进和淘汰”等职责权限划给营销部门结果越改越乱。企业家即使上了培训课,仍百思不得其解。我也给他画了一张沙漏图。(见图2)

我解释说:“以企业目前状况,若一心追求业绩,不补上管理的漏洞,很多效益都会流失掉。目前企业管控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企业的很多工作其实是在补漏洞,延误了业绩效益。例如,组织调整频繁,其实是在补战略不明晰的漏洞;部门权责失衡,过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组织无节制、内部五花八门、沟通不畅等弊端,很多管理成本由此产生”企业家很高兴,认为解决了困扰他多日的难题。

案例三:一个家居外销企业,业绩多年没有实质性的增长。企业家起初以为人手欠缺,于是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仍然不见起色,而且部门之间还开始互相掐架:销售部门认为职能部门的支持不到位,职能部门认为自身已经是保姆式服务,而把食物喂到业务人员嘴边等着吃是不对的。企业家反复问我:“为什么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销售业绩却不见起色?”经过诊断,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核心不在于投入人力物力抓管理,而是外销的营销模式已经落伍、亟须升级。目前,销售以展会为主,配置了大多数人力物力,花钱多、产出少、还总是出大大小小的纰漏。企业在年复一年的展会思维及行动惯性下,业绩增长不可控(不能掌控客户、不能掌控市场),这是最要命的地方。目前,企业更注重的是从管理角度看问题,但管理角度只能奠定基础,经营提升才能直接拉动销量及利润的增长。企业家立刻做出了再造销售模式的决定。

“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的思维习惯

在真实情境下,三个企业这三类问题,都颇具代表性。我想表达的是,在目前中国仍处于“转型”+“转轨”的结构变迁经济下,很多企业过去的成功,实质是依靠改革开放的上升期机会以及自身的魄力决断而成的。但随着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国际经济大势波诡云谲,以前的成功路径依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其中,很多企业高层的思维仍然是就事论事的思维,仍然依靠经验、靠自己多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质感,或者靠“即使目前不清楚,先往前闯再说”的勇气,而缺乏逻辑性结构思维的思考和习惯,因此产生了如上许多困惑。对以上问题,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以上三个案例,表现为沟通问题,这是问题的表面。很多家居企业家抱怨与下属难以沟通,自身“旨意”难以贯彻执行或者走样,而职业经理人在向企业家汇报思路时,往往满嘴专业词藻,不懂得简单化表达。企业家耐性有限,可能三句说不到点子上,就会不耐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比喻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天上飞,说的是鸟语,员工往往在地上爬,说的是猪语,鸟语和猪语是很难互相沟通的。”麦肯锡有一个电梯法则:从一到三层的电梯中,30秒内要把问题向老板汇报清楚。但鸟语和猪语的沟通问题仅仅是沟通层面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第二,以上三个案例,又体现为系统思考力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实质。系统性逻辑思维有严密的锻炼方法,但我们简化为“一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必须回到问题的上一个层面去寻找解决之道”。就事论事、因循过去成功的经验,只会徒耗企业的精气。所以要从上一个层面思考、下一个层面实施。例如第二个企业,企业家感觉组织有问题,又听了EMBA的组织课程,回去就调组织,4年调了7次,在他看来,组织调整就像搬积木一样,丝毫不考虑组织问题多数源于上一个层面——战略方向及路径不明晰。再如,很多企业干部抱怨会议过多且没效果,于是有的企业家问我能否设计一套高效会议管理体系,这就是就事论事的思路。我观察很多企业会议缺乏效率的原因出在上一个层面——制度和流程不顺畅,仅仅靠画一些会议地图,强制规定开会次数、时长、议题等,并无助于解决问题。

第三,以上三个案例,如果只从逻辑上导出正确的解决之道,而不能在企业实施,等于白费力气。因此,企业的系统思考力,需以落地实施为导向。怎么落地?很多企业了解了方向和路径,三下五除二就上手去做了。“下一个层面实施”,我更强调三点:1.先做动员,突破观念阻力。通过宣传贯彻会、责任状、宣誓仪式、行动计划等方式,使所有干部的思想调频到同一个波段,使上下同欲。2.行动分解清晰有力,突破惯性阻力。任何问题的解决,由于组织惯性和个人思维惯性,在调整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现象,必须坚定地推行整顿,巩固成果,甚至通过成果制度化来保障其长效性。3.过程步骤和奖惩措施关联,并阳光化操作,突破利益阻力。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员工视岗位、职权的调整为威胁,或因员工利益的差异引发不平衡和冲突,若妥协处理,反而激起内部抱怨或更大的不公平。因此,实施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用透明的规则进行。

(编辑:王玉spellingqiu @163.com)

教师层面 篇7

一、为人之德和做事之德的诠释

为人师者德为先。这里的德, 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修养, 即一个人的情趣、品行和内涵。教师情趣高雅、品行端正、内涵丰富, 便会浑身散发出内在的美, 表现出良好的气质, 让人乐于接近, 对人产生熏陶。这个层次的德, 是一种人格魅力。它会影响到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 即“为人之德”。它与职业无关, 是一个人终身之德, 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高校教师应不断修炼, 提升道德素养, 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第二个层次的德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即从事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做事之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往往体现在其履行职责的过程之中, 贯穿于其整个职业生涯。这种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有“三心”。

一是对学生的爱心。如果教师真正用心去爱学生, 就会知道在教学中应该做什么, 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华罗庚晚年身体行动不便时, 仍然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交流, 探讨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他把学生放在心里。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 就会发现在做着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事, 教师这一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 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从事这一职业, 教师这一称谓对其而言并无其他意义。

二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对教学工作负责, 承担起教学工作所要求的各项职责, 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等方面要达到的要求, 高校教师应竭尽全力以优异的表现去履行这些职责。

三是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 应放眼高远, 怀揣搞好高等教育事业的火热之心, 视高等教育事业为自己的生命, 锐意创新进取,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 不断创新知识,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为人之德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关键

两个层次的师德中, 为人之德是核心, 是能否形成高尚师德的关键。一个人品一流、富于人格魅力的高校教师, 是极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他就象一块巨大的磁铁, 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其周围。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其人品的讯息。为人之德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为人之德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 这种影响在很多时候是无形的, 但却是长期的, 甚至是终身的。它不但会影响受教育的学生, 也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下一代。

为人之德的修炼永无止境, 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都在不断地修炼其内在品质。为人之德的养成是持续的、终身的。为人之德没有上限, 却有一个道德底线。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道德的考量, 做每件事都要考虑道德准则是否允许, 有没有突破道德底线。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能有一点道德瑕疵的。一旦没有守住道德底线, 哪怕只是一次, 都有可能留下终身的遗憾。甚至触犯刑律, 置身囹圄。某高校知名教授颇富成就, 在学术界很是知名, 然而在招收博士生过程中, 贪图美色“潜规则”一名女学生并收受贿赂。东窗事发之时, 悔之晚矣。虽然该博导学有所成, 然而晚年的道德污点使其一生名誉扫尽。道德上一念之差酿成的教训, 应时时警醒教师的心灵, 引以为戒。

三、做事之德决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成就

为人之德决定一名高校教师会成为具有怎样品格的人, 做事之德则决定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会取得多高的成就。做事之德具体体现在高校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件事上。首先, 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传道的问题。一个高校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 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愫, 在课上宣讲的是不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讲的是积极现象, 还是社会阴暗面, 是从正面引导激励学生, 还是从负面使学生变得玩世不恭、意志消沉, 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灵和积极人格的养成。

是否具有时间观念, 上课能否做到守时, 按时上下课,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课下是否愿意经常主动地为学生辅导答疑, 不厌其烦, 这里又有一个授业解惑的道德问题。

还有教学投入的道德问题, 备课中是否愿意投入时间, 是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 还是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一些老教师所言的“教师工作是个良心活”,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内容改进的道德问题, 是否多年都手执一本教案, 懒于进行教学内容更新, 陶醉于老旧教学内容的“醇熟”之中。现代高校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 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要学会创新知识, 不但会教给学生原有的知识, 还能不断去研究, 及时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教给学生新的知识。

教学方法运用的道德问题, 是不断采用新的、现代的教学方法, 还是不思进取, 明知有新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而不去学习, 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加以思考、研究和运用, 满足于老式方法的运用, 是不是愿意因材施教, 乐于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是否愿意主动向其他教师学习, 进行集体讨论、集体研究, 相互听课, 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衡量着一个高校教师有没有责任心, 愿不愿意能动地学习, 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师德问题。

师德还体现在高校教师对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管理方面, 学生出勤率低, 或者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 纪律松懈, 教师能不能严格要求和加强管理。子不学, 师之惰,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首先应该反省自身。

学生、同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教学改进意见, 是否愿意接纳, 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 也反映出一个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师德水平。

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它具体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和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这里, 高校教师能否严格要求自己, 是否具有勤奋、主动和创造精神是关键。因此, 为人之德本质上还是一个“三心”问题。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难, 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更难。高校教师是知识的化身, 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对高校教师尤为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效率。

中华民族正面临伟大的复兴。民族的复兴要求每个中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体现在高校教师身上, 就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加强师德修养, 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做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每个高校教师都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从为人之德和做事之德两方面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地完善自己, 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懈努力。

摘要: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教师担当教育工作角色的前提。高校教师的师德包括为人之德和做事之德。为人之德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修养, 是师德的核心, 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关键。做事之德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决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成就, 它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和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高校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从为人之德和做事之德两方面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完善自己, 为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懈努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为人之德,做事之德,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映楠.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问题探究[J].学习月刊, 2011 (24) .

[2].张喜英.关于高校师德问题之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1) .

[3].李静.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2) .

[4].李玉霞.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3) .

教师层面 篇8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以适应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 教师要积极研究多媒体教学理论与实践。在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中, 许多问题有待教师群体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如何使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优化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教师需要围绕这些核心为题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以及教学研究氛围, 并在探索中取得突破。

(二) 教师应当对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教师需要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也可以更加自由且轻松地掌握和了解教学内容。但是,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这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优化的重要前提。同时多媒体虽然可以在教学效率的提升中发挥出显著作用,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多媒体可以代替其他一些辅助教学媒体, 所以实现教育媒体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基于这一方面, 教师应当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二者的相互完善与相互补充。

(三) 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当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并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需求和认知能力出发, 然后确定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与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既要发挥出多媒体信息量丰富的优势, 又要避免因为多媒体呈现信息过多而导致学生接受与理解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尤其是要注意为学生留出做笔记的时间, 当教学活动开展到重点和难点时, 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做笔记并对多媒体演示和呈现教学内容的节奏进行合理把控, 必要时可以关闭屏幕, 以便留出时间让学生记笔记或者对教学内容做出思考。在课件制作方面, 教师要确保课件具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艺术性、科学性以及教学型, 既要简洁明了, 又要突出重点, 这需要教师在树立学习意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计算机能力, 并通过参考其他优秀教师课件来学其所长。

二、学生层面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配合程度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从学生层面看, 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主要应当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两个方面入手。

(一) 有必要强化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来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建立保障。无论是使用何种手段开展的教学活动, 学生都应当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体, 作为教学手段中的一种, 多媒体可以实现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 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则直接受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作为学生, 应当积极去探索与自己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而作为教师则应当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所做出的指导。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内容、要求以及方法都产生了很多改变, 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依赖,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爱好以及能力, 尤其是学生发现学习信息以及鉴别学习信息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掌握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且正确的学习目标, 并培养学生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明确且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刻苦学习的根本动力, 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则能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得到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能够向学生展现较多的信息和资源, 如果学生不能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以及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那么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也将难以得到发挥, 所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技术层面

(一) 要从硬件建设方面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保障。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基本前提, 这一点直接决定着多媒体技术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得以良好运用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能否得以发挥。这里所提出的硬件技术主要指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呈现出简单化特点, 教室中一般要求具有电脑、投影仪、显示频幕、音响等设备, 特殊科目则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用教室。其中教室之间的多媒体设备需要进行联网以便教师之间能够具有更好的交流并方便教师查找、组织课件内容。硬件技术的完善要求学校能够从自身经济条件以及需求出发, 通过对经费的合理使用来递进式的、分阶段的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完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校当前的需求, 同时也要为需求的发展留有余地。

(二) 要从软件建设方面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保障。软件决定着硬件作用的发挥。硬件利用率以及使用效果受到软件的明显影响。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认为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的素材过少, 这使教师必须将很多精力用在课件素材的查找中, 所以学校建设素材库、软件库十分必要, 这些软件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教师课件的制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而所需素材在素材库、软件库以及数据库中通过检索就可以找到。

四、管理层面

从管理层面上来看多媒体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包括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以及教师群体的管理两个方面, 其中对教师群体的管理又分为技能培训与激励机制两点。

(一) 为了给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就有必要对多媒体设备的维修以及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在此过程中, 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多媒体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监督制度可以降低多媒体设备的维修率, 从而提高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学校支出。在维修方面还要重视维修人员队伍的技能培训, 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来提高维修队伍业务素质, 确保多媒体设备能够良好运行并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在教师管理方面, 对于缺乏多媒体使用经验和课件制作经验的教师, 应当由学校组织培训或者教师自学来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授课水平。其中多媒体教学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多媒体和学科之间的结合是主要的提升内容。培训方法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教师实际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组织层次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 而教师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如果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资金欠缺问题, 也可以选取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并发挥出以点带面的效果。学校应当构建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多媒体课堂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校外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积极性, 也可以通过改革教师考核指标来引导教师探索多媒体教学并进行实践。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多媒体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出发点, 从教师、学生、技术以及管理四个层面对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出了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金惠, 丁晓英, 张艳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分析[J].前沿, 2006

[2].徐沙静.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3].刘春容.浅谈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用与管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教师层面 篇9

一、历史层面

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层面指的是能够完整地表达以往一段时间所发生的特定事件的内容单元。在电视纪录片中, 一般来讲, 它是由多个历史层面组成的。

1. 历史层面的选择:

在不同的纪录片中, 所截取的历史层面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中, 从哪一点截取能切中主题, 编导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把握, 因为他对纪录片的展开将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比如, 浙江电视台拍摄的《嫁给中国》和哈尔滨电视台拍摄的《奥莉娅的故事》分别是表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 其截取历史层面时间差约50多年。《嫁给中国》拍的是18岁的奥地利姑娘瓦格纳同中国公派留学生杜承荣相爱的故事, 编导以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的历史层面为截取点。而《奥莉娅的故事》拍的是一位俄罗斯姑娘奥莉娅和中国小伙子李广生相爱的故事。25岁的奥莉娅是一位俄罗斯妇女, 她生活在中国的哈尔滨, 1997年2月19日, 她在哈尔滨市《新晚报》上发表了《救救我的中国丈夫》的文章, 奥莉娅的丈夫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晚期, 生命垂危, 为挽救丈夫的生命, 在记者的帮助下, 她向社会发出了呼吁。编导以奥莉娅为救患病的中国丈夫李广生四处奔波为截取点, 目的是让观众对奥莉娅这个俄罗斯姑娘的呼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纪录片中, 历史层面的截取与选择, 完全是为最大限度地表现主题的。

2. 多个历史层面的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 在电视纪录片中表现的历史内容, 往往是由多个历史层面组成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促动, 使纪录片的力度不断加深。

在纪录片创造过程中, 编导在第一个历史层面即说明制约层面确定之后围绕着主题, 在说明制约层面结束之后, 还要做进一步的阐述和深化, 如果要表现的历史层面内容多而复杂, 那可以多层面加以阐述。要层面清楚, 层面与层面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层层深入。还以《嫁给中国》为例, 瓦格纳同杜承荣结婚后来到中国, 一住就是六十一年, 瓦格纳生儿育女, 为丈夫养老送终。编导选取了这六十一年为第二个历史层面, 进一步来表现瓦格纳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感世界。如果片子做到这就结束了, 那就成为一般的爱情故事了。而《嫁给中国》的编导又从地域差别、生活差异、观念差异所形成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方面深化了两种文明的深刻冲突、碰撞。瓦格纳成了东西方文化及于一身的代表, 他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升华。这就形成了第三个层层递进的历史层面

纪录片的历史层面中, 有时会出现一个有数个更小的各自独立的侧面组成的层面。它使一些繁杂琐碎的历史内容更加条理化, 形成一个完整的层面, 可以加深整体阐述的力度。

二、现实层面

纪录片的现实层面指的是现在发生的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人物、事件的内容单元。一般来说, 现实层面在纪录片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事物近期发展的过程。

现实层面的表现形式

在电视纪录片中, 每一个现实层面几乎都脱离不了这样的表现形式:A以现在时为标准所拍摄的人物或事件的过程单元B以现在时为标准采访的人物, 人物所表述的是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内容单元。现实层面的这两种表现形式, 有时可同时地出现在一个现实层面中, 比如电视系列片《庐山》中的第一集, 采用了对庐山风光拍摄的同时, 主持人又进行了一番现场的评说和介绍, 使本应是风光片的纪录片, 又增加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话题, 放大了纪录片的内涵表现。

现实层面的表现形式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决定, 编导早构思的时候应给予充分地思考。

1. 现实层面的选择

一般来讲, 电视纪录片现实层面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纪录片选择的切入点对全部故事的发展起着统领作用。比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讲的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传人, 他不满意现有的定居生活, 喜欢山林里的狩猎生活, 虔诚地崇拜山神。而他的儿子对山神满不在乎, 与他形成强烈的鲜明的反差, 山神的脸谱就成了反映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的晴雨表。选择山神为切入点, 对下面故事的发展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同时也使纪录片自然流畅。

2. 多个现实层面的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 电视纪录片是由多个现实层面构成的。他们之间在逻辑上、内容上以及生活本身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层面关系, 他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层面关系。

摄制不同的纪录片, 现实层面的选择是不同的, 有的纪录片, 为了更完善说明一些问题, 在某个现实层面上, 出现了主线和副线, 或几条线相互关联或交叉, 加深了纪录片现实层面的力度。

比如纪录片《龙脊》, 以九岁的潘能高为主线, 且潘能高又是纪录片的切入点, 编导为了说明小寨村孩子上学的情况, 分别加入了四条副线。一是潘能高的好朋友在班里考第一的潘军权的情况;二是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下又重新上学的失学孩子石梅珍的情况;三是失学儿童潘井妹的情况;四是五年级学生潘继思为了筹集学费, 利用假期到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淘金, 以解决学费问题的情况。主线与副线交织在一起, 编导通过一个主线和四个副线, 把每个现实层面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加深了表达的力度, 更为说明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中, 历史层面与现实层面相互补充, 相互交叉, 选择的好, 就会使纪录片起伏跌宕, 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 给观众娓娓道来的感觉。

对于电视纪录片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探讨有助于对整部纪录片的把握, 使所拍摄的纪录片更加完善, 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 为提高纪录片的整体水平大有益处。■

阅读层面的拓展 篇10

1. 抒怀, 高扬时代主旋律

作品将山中的景物当着朋友, 并借助这些人格化的景物寄托和抒发作者的人文情怀, 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赞美之情。在文中, 古桥饱经沧桑, 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它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具有“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和无私奉献的人们;白云“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 ”使人们联想到妙手回春的白衣天使;瀑布这位“纯粹的歌唱家”, 使人联想到给我们带来高雅艺术享受的艺术家;小溪能照出人的“浑浊”, 它的客观公正正直的处世态度, 云雀“从来不说是非”的品行, 不正是我们所赞美和称道的吗?总之, 作者巧妙地借物抒怀, 高唱了一首时代旋律的主题歌。

2. 喻人, 含蓄委婉指时弊

生活并不全由美主宰着, 也有不美的一面。作者在文中以物喻人, 含蓄委婉地对时弊给予了批评。瀑布有“天生的紧嗓子”而且“从古唱到今”, 早已是功成名就的“男高音”“歌唱家”, 但它“不拉赞助”、“不收门票”, 不像现在演艺界的部分歌星一样以艺谋私。相比之下, 美丑自现。作者将善意的批评含蓄地包含在对大自然“艺术家”的赞美之中, 针砭时弊不露痕迹, 这是多么高超的批评艺术!

3. 入微, 人文情怀系生灵

由于“我”突遇雷阵雨, 就“跑到一棵老柏树下”, “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 “我”认为“我与蚂蚁之间有缘分”, 与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作者把小蚂蚁当着“小弟弟”甚至“患难兄弟”, 并且“用手捧起几只蚂蚁”, “好不动情”, 把神圣崇高的人文关怀倾洒于这小小的生灵, 它自然会唤起我们的同情之心, 激发我们对大自然中的弱小生灵、对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把人文关怀洒向大千世界, 天地万物!

4. 为一, 人文情怀寓景物

融情于景, 物我为一是文学写景的最高境界。本文将人文情怀寄寓于景物之中, 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你看, “我”走进树林, “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 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不仅如此, “我”还感觉到“许多鸟在唤我的名字”, 露珠在“与我交换眼神”甚至“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更令人称奇的是“我闭上眼睛, 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而且是一株根深叶茂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树!文中的景物, 绝不是龚古尔兄弟的“自然主义”的景物, 而是充满人文情怀、人文思想和人文审美意识的景物, 是物我一体的有形可感的有生命活力的景物!这种景物, 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优化人格, 提升品位, 使我们如沐春风, 又甘之若饴, 是难得的人文艺术享受。

5. 生活, 乐尊自然为我师

作者心中, 万物有情;作者笔下, 一切皆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富有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 将审美的慧眼投向大自然时, 这些自然景观立即有了生命, 有了灵性, 被染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先哲们的“以宇宙为课堂, 拜自然为宗师”的教导, 在本文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同时, 本文还启示我们,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的事物,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热爱生活, 乐拜自然为师, 并且用审美的眼光将人文情怀渗透于自然观照之中, 我们就会发现,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仅美轮美奂, 而且绚丽多彩!

庄严只是一层面纱 篇11

华盛顿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城市,明确的政治性格让它天生多了一份严肃感。在这里感受不到快节奏的经济脉搏,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也不见密集如混凝土森林般的现代都市景象,更多的是政客们的身影,安静的人文景观,大气磅礴的建筑群。从城市的最高点国会山、方尖碑、白宫到林肯纪念堂、越战及朝鲜战争纪念碑和国家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再到五角大楼、国家档案馆等等,无一不在宣告着这座城市的政治与文化氛围。

相比于纽约、波士顿和费城,华盛顿的历史并不长,美国国会决定在此建都后,法裔美国建筑师郎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为整个城市做了设计和规划,这座城市如今呈现的是巴洛克建筑与凡尔赛、巴黎建筑形式的结合,两条轴线相交成中心,同时向四面辐射。郎方使用和改进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并认为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首都所需要的,他曾说:“首都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必须想到要给子孙后代一个伟大的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

1790年,首都的选址得到国会批准后,总统华盛顿立即与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托巴斯·杰佛逊一起,开始与当地居民讨价还价,展开购买土地所有权的工作。同时,华盛顿另外指派工程师安德鲁·埃利科特开始了对土地的实地测绘工作。

在朗方的规划之前,杰佛逊曾经勾画了华盛顿的规划草图,并在华盛顿委任朗方之后,经华盛顿转给了他。朗方很不喜欢杰佛逊的格网状道路系统的方案,竭力否定它,他的坚持使得自己的规划方案得以实现。

值得说明的是,朗方在制定执行方案过程中所坚持的土地政策与政治家们意见相左,设计师拒绝交出图纸和报告。实际付诸使用的规划图纸并非朗方所绘,而是埃利科特和一些随从依据回忆集中起来重新绘制的。

从建城一开始,华盛顿就表现出了自由和尊重的态度。经安德鲁·埃利科特修改和整理的规划图基本保留了原构思里中心区的轴线系统,并以朗方的规划来命名。中轴线的某一处是郎方的墓地,花岗岩质地的墓碑上,刻着朗方当年所做的规划方案——那个曾影响了华盛顿城市建设200年的轴线系统。这份自由和尊重,从一开始就植入了华盛顿的每一条街道。

整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这个国家的“规矩”交相辉映。华盛顿全城最高处的国会大厦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它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最高法院这三座最著名建筑物排成三角形,以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鼎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形成华盛顿最重要的心腹地带。在这最严肃的中心地区,由一条约35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相对较短的南北轴线构成主要框架,国会大厦位于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轴线两侧建有一系列博物馆。南北轴线的两端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方尖碑。强烈的轴线方位感,虽不像东方世界那么强调正南正北,但同样给人以非常严肃的感受。站在国会大厦的平台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远处那具有强烈巴洛克风格的笔直的轴线,宽阔的林荫大道,宏大的广场节点,标志性的对景等等,震撼和崇敬之情便泛滥而出。

轴线最西端是林肯纪念堂,亚伯拉罕·林肯的雕像安静地坐那里,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变迁。1862年4月16日,华盛顿宣布解放奴隶,许多年后,这里成为马丁·路德博士带领非裔美国人说出自己心声的地方,I have a dream依然振奋人心,华盛顿特区成为了这个梦的最佳实践者。

华盛顿的知名建筑很多,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馆,乔·奥巴塔(Gyo Obata)设计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等,所有的建筑基本都是灰石的外表,庞大但并不高耸,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坚硬。街道很宽,没有其他欧美城市窄石路面的小资情调,与行走在街上的政客们气质相符。来自芝加哥的设计师哈里·威斯(Harry Weese)为华盛顿设计的地铁站更添加了一些野兽派建筑风格:露石混凝土结构,重复的方格拱顶,都像是被狠狠加固过的厚重。很多人第一次来到华盛顿,都觉得这座城市似乎戴着一张庄严无比的面纱。

秋冬季节,清冷的空气会让这座城市更多几分肃穆,走在人群中,常常令人越发感到自我渺小。直到开春后,高耸的国会山上,初春的暖阳和泛绿的公园大地,聚上了慢跑的人们,欢乐的孩子,在粉白的樱花簇拥下,严肃的城市变得浪漫。华盛顿的心脏地带不再仅仅是严肃的面孔,温柔从高高在上的城市顶端,舒缓而下。

一个城市,当一天天生活在其中,才能慢慢发现到这座城市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个世界。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当那层庄严的面纱在心里褪去后,人们能够从这座城市柔软的内心里获得舒适安宁。

坐在林肯纪念堂前的阶梯上,隔着长方形的反省池,世界最高的石造建筑——华盛顿纪念碑,直直地投影在池中,提醒大家不要在历史的轨迹中重蹈覆辙。和林肯纪念堂隔着一方草皮,就是越战退伍军人纪念碑。这也是许多美国人记忆里沉重的部分。越战纪念碑是由当时就读于耶鲁的华裔女学生林璎设计,在磨亮得如同黑色镜面一般的花岗岩上,两片大墙像张开的书页,刻满了战亡者的姓名,各种建筑倒影,记录着美国的过去和现在。

再往西北,马克河边就是乔治城,这是华盛顿最富有魅力的一角,更以威斯康星大道和M街最为出名。在华盛顿未定为首都之前,乔治城就是个有宁静街道的古老市镇,昔日因为是弗吉尼亚州烟草的出口港而繁荣兴盛,如今仍然保留了不少18、19世纪的建筑物,小画廊、咖啡厅、服装店、维多利亚式的住宅,以文科学院著称的乔治城大学,也给乔治城增添了许多的学院风和书卷气。

在华盛顿生活了将近5年,这座城市总不免让人谨记:匆匆前行时,务必回一回头。

由宏观层面看中国制造 篇12

中国制造业发展2025规划是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基本要求来设计的。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方针,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 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形和基本现状来考虑。自从建国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 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对国内外的经济发展都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也具备了制造大国的夯实基础。比起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在商品质量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创新层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凸显出一些弊端和问题。要想加快实现经济大国的梦想, 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也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相适应。

其次, 就全球制造强国的整体判定而言, 美国处于发展的最前沿, 日本和德国高于我国和韩国等国家, 也居于前端。根据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增长率对比来看, 加快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是我国未来的重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发展奋进、追求创新的战略目标, 争取到2020年, 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中国制造可以实现与我国十二五纲要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目标的贯串, 也是我国与发达制造国缩小差距的奋斗方向。

上一篇:血液生化下一篇:幸福的活水源头